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乡下糖饴

朱永平/文
* ?/ ]4 b( w7 N  e+ d. U在米面等普通食品都经常短缺的旧时,零食无疑是奢侈品了,但沙上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孩童,每到入冬,却总还是盼望着的一块能甜嘴的饴糖饼。以致很多人长大成人,事业发达了,还念念不忘这一儿时的美味。
# k. [# t* L. L+ ]饴糖,也即麦芽糖。在蔗糖没有得到普遍使用、奇货可居的年代,饴糖成为了沙上人最主要的甜味来源。饴糖的制作历史非常久远,《诗经》用“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来歌颂古公亶父给周代百姓带来了如饴般肥沃的周土,《尚书洪范》中有“稼穑作甘”的记载,可知早在周代,最迟在战国,人们已经知道利用植物种子制作饴糖。虽然饴糖制作的原料日益繁多,五谷杂粮均可用以制饴,制作技术也越发成熟,但在沙上地区,制作饴糖的工艺却基本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古法,大多在家庭作坊中以纯人工完成。饴糖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后将大米洗净后倒进锅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四五个小时,直至转化出汁液。而后滤出汁液用大火煎熬成糊状。打糖是手工制作饴糖的最后环节,先由大师傅将糊状的糖油放到一个专门的架子上,像拉面一样不停地拉动,糖油慢慢地从褐色变成了黄白色。一旁的帮工再将白色糖油拉成手指般粗细的糖条,然后在糖条上撒上米粉,这样,香甜可口的饴糖才算大功告成。当然,不拉成糖条,而是做成大块的金黄色的糖饼,这样利于保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3 r0 E! Y# q$ Y2 A
虽然饴糖不像水果、饼干等品种丰富、富有营养,可在零食完全是稀罕物的年代,单是它的或黄白色或金黄色的光泽,就已经足够吸引住孩子们了,更不要说它的软滑、富黏性和独特的甜香了。因此,母亲们常会想方设法,把饴糖藏到一个孩子很难找到的地方。很多时候,孩子找了一大圈一无所获,正当垂头丧气的时候,母亲却仿佛变戏法一般,从不知什么地方拿出了一块饴糖,赛到孩子的嘴里,给孩子带来莫大的欣喜和满足。而作为对孩子的特殊奖赏,有时母亲会慷慨地拿出一大块饴糖来让孩子自己处理,这个时候孩子会动用锤子等工具把它敲成小块,最后连敲下来的小碎粒,也会一颗颗地都放在嘴里……# K* m+ ?, a2 u+ R* K/ k
到了新年,勤劳的母亲们还会用饴糖给孩子们做成炒米糖、芝麻糖等小零嘴。把大块饴糖放在锅里熬成浓稠黏性的糖油,然后把爆好的炒米、炒熟的芝麻花生等等倒进去,翻炒均匀,再倒入平板上压实,待基本冷却后割成大小相仿的块状。做炒米糖、芝麻糖的时候,家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麦芽甜香,孩子们兴奋地跑前跑后,这一天成了他们最快乐的节日。
$ ^9 K4 A1 T8 U- O+ l' G6 q对孩子们来说,除了食用,饴糖还能变成他们手中的玩具。沙上地区常有多才多艺的跑乡下的货郎,他们不少人会一种吹糖的手艺。吹糖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一定的训练和天赋可不成,但会者不难。放下货郎担,吹糖人支起一个小火炉,他们将饴糖加热到合适的温度,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立即用嘴巴鼓气、造型。一眨眼的工夫,或人或猴,或猪或狗,一个个是如此的生动稚趣。拿到糖人,孩子们可不舍得马上放进嘴里,他们要和别的小伙伴去比赛,看谁的更漂亮更有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吹糖人怕是最神奇、最伟大的艺术家了!) R: k  h6 d4 S" P/ }
由于饴糖润肺、生津、去燥,能干的主妇们还常以饴糖入菜。在煎制肉饼时,用饴糖煎色刷面,使煎制好的肉饼更加鲜美,色泽更为诱人。而用饴糖做药引子,用于清凉解毒和治疗家人的咳嗽,则是沙上人最常用的一种土方子了。
  a0 X: e# Z) u" q到了沙上人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吃“廿三夜饭(或廿四夜饭)”时,饴糖则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吃“廿三夜饭(或廿四夜饭)”,也即祭灶神。传说灶王爷每年在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上天言事,向玉帝禀报人间的情况,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由于饴糖的黏性和甜味,人们把饴糖献给灶王,一方面是希望利用饴糖粘住灶王的嘴,“叫他有口难开”,同时又给了灶王爷甜头,希望起到“拉拢贿赂”的作用。你想,吃了饴糖的灶王爷,嘴甜心也甜,上天言好事,那还能差得了?这点顾禄在《清嘉录》中作了很好的描述:“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至于也有沙上人家以刚蒸出来的年糕来祭灶神,我想也是同样的企盼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