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刘半农首创“她”“它”两字

朱永平/文3 p5 |$ k- ]: b& I7 M
2 J) C& y' C& Y/ k* |
因为时代的发展,新事物的创生,以及与外部其他语言交流的深入,汉语言从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的发展、更新、改造和淘汰的过程中。为适应语言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传情达意,人们需要创造一些新字词(如不少化学元素),或改造一些传统汉字的用法。在现代语言发展史上,要论新造字词的社会影响,则莫如刘半农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所首创的“她”“它(牠)”两字了。“她”字更被公认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语词之一”,为今人所普遍使用。
5 J- j$ S. x; E) o7 m7 [+ N
+ o$ b4 k: v7 P7 c' w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祖籍张家港市南沙。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与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一起从事新文化运动,宣传新思想,抨击保守派,倡导文学革命。后留学英国、法国,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著有《半农杂文》、《半农谈影》、《中国文法通论》、《扬鞭集》等多种著作。
, P' i8 v: P1 S
% h- c$ }/ d9 c9 s; j5 [近代以前,中国本无区分男女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几千年来,似乎也无人觉得有作此区分的必要。但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东渐,这一问题就逐渐出现和凸显出来: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译,因此最初翻译“She”时,常译成“他女”“那女的”。由于“她”是常用词,往往造成连篇累牍的“他女”“那女的”,看上去和读起来都感觉十分别扭。后来人们又借用吴方言中的“伊”来专门代表女性第三人称单数,并在晚清和“五四”前后成为一种趋势。像鲁迅、周作人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就惯常使用“伊”字来专指女性。
& @" }0 `% L9 s
. W4 j- R9 D! C/ J  j, Y: o.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热心于引介世界新文学而又对传统文化持强烈反思批判态度的《新青年》编辑和作者们,在怎样对待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以及如何更好地翻译“She”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不回避的积极态度和勇敢的创新精神。早在1917年,刘半农就提出了创造一个“她”字以对应“She”的建议,不过,在1920年以前,他虽有此非正式的提议,却并没有发表文章明确阐述有关见解。倒是周作人于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刘半农的这个建议:“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但周作人以“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等理由认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而周本人也仍然乐于使用已经习用的“伊”字。$ y, R- B. b$ T* t: |

/ r, @/ C1 e, g2 B* r& N7 K事实上,那时刘半农在“她”字该取什么读音等问题上,还并不明确,意见尚不成熟。如他曾建议“她”字读成tuo音,以在发音上有别于“他”字。但周作人的文章发表后,刘半农的这个提议竟引发了人们的不少争议。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新创“她”字毫无必要,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再说“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该文发表不久,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署名孙祖基的《她字的研究》,对刘半农的创造表示支持,后寒冰再次发文《驳她字的研究》。这样一来二去,“她”字问题便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
. }6 n% t3 @5 @3 o9 Z8 b" F5 ^! D& m" Y
当时正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刘半农,时刻关注着国内这场由自己引发的争论,并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她”字问题。1920年8月9日,《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刘半农的《“她”字问题》。文章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是假如需要,能不能用这个“她”字。在分析了“她”字的必要后,他进一步说明了“她”字实用的可能性。他说:“形式上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至于当时习用的“伊”字,刘半农以为这是口语,使用地域小,难求普及,而且在表示女性上没有“她”字明白。在《“她”字问题》一文的最后,刘半农还顺势提出了另一个新想法: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牠(即它)”字,以代无生物。
. X0 @: D9 Q" O4 \- Q3 O( @4 C* J8 O6 X
3 O/ V3 W) C0 R0 Y- h《“她”字问题》的发表,马上获得了较广泛的社会认同,但真正推动“她”字被社会普遍使用的,还在于刘半农于同年9月4日作于伦敦的一首著名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经赵元任先生谱曲后,收入了1925年出版的《新诗歌集》,经年传唱,至今不衰。随着《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千百万读者和歌者当中不断的传播,“她”字也快速地流行、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虽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些守旧者坚持拒绝使用“她”字,但毕竟已是螳臂当车,不足以阻碍“她”的前进脚步了。
, z3 n# T& G' v
+ }0 l" t% r% Y; m. q! d8 f在使用实践中,刘半农还赋予“她”字以更宽泛的含义。他在给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说起文学,我真万分的对她不起,她原是我的心肝宝贝!”用“她”字,而非“它”字,来代称自己格外珍爱的事物,在当时也应该是比较大胆的。3 h0 R8 J2 h( l

( l7 u3 @# T4 ]% y( V对刘半农“她”“它”两字的首创之功,鲁迅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 V; i, g- D4 P0 Y2 G" [" B/ a; b" e) ^4 V& k6 y* o
有论者说,刘半农是“她”字的最早提出者,也是最早使用者,“她”字的首次入诗,就是他那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小惠《父亲刘半农》和徐瑞岳《刘半农生平年表》中均持此说)。其实,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新文学探索者康白情、俞平伯、王统照均在《“她”字问题》发表前就已经自觉使用“她”字入文,如康白情于1919年5月20日《晨报》第7版上发表的《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一文中,已两次使用了“她”字,1920年2月俞平伯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狗和褒章》一文就使用了将近40个“她”字。而先于《教我如何不想她》,将“她”字入诗的,也另有其人其诗,如俞平伯发表于1920年2月的《别她》一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