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沙上春秋》第四编 人物谱

曹楚南

曹楚南,1930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合兴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浙江大学教授,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
( K4 r7 h4 Q# {- U7 i2 k
- W, _! s" c1 h

曹楚南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曹仲道抗战胜利后曾担任过常熟社教学院附属师范的教师。曹楚南1930年出生在汉口,故取名为“楚南”。1937年 他刚开始上学不久,抗战爆发,局势混乱,他所读的小学停办,只好到一个私塾学习,每天念诵《论语》、《孟子》等。后来他先后就读于大南中学和梁丰中学,在这两所名校里,曹楚南受到了良好的基础教育。1948年高中毕业,曹楚南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9 r. \) U) d/ }( t( K2 G
1952年7月,曹楚南从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原物理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实习员。1953年,该所迁至长春,后并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56年,曹楚南任助理研究员,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0年,曹楚南任长春应化所学术委员兼物理片学术秘书,研究室副主任,两年后被聘为研究员。1985年8月,曹楚南开始兼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次年3月至6月,他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客座教授。1987年4月,曹楚南被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后任该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同年他还担任中国金属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0年,曹楚南担任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次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4年6月,他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建立电化学研究室,从事应用电化学研究。1998年8月,他兼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至今。他还历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长,金属腐蚀电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主任,国际学术刊物《CorrosionScience》编委,还被北京科技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聘为兼职教授。1 A: `  q4 t" e7 m) ^. C9 |+ {

  曹楚南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化学、腐蚀科学研究者之一,在钢铁表面磷化、轻金属阳极氧化、土壤腐蚀、海水腐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T6 C+ g" ~2 O: k6 B5 m# E
从上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曹楚南便着手对电化学和金属腐蚀等方面进行研究。1979年,他倡导在我国开拓腐蚀电化学研究领域。他从平衡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多电极系统和多反应耦合系统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方面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将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腐蚀科学中,研究了最深腐蚀孔深度统计分布和腐蚀活性点平均密度统计推断等问题,从理论上导出了概率公式和电化学噪声的谱功率密度方程式;他提出了利用截波钝化改进不锈钢钝化膜稳定性的思想并为国内外实验证实;他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lS)研究,使阻抗谱理论有了重要发展;他发展了研究腐蚀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他研究的缓蚀剂及其酸洗工艺应用获水电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缓蚀剂在油田生产井保护中的应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对腐蚀电化学的研究多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他将实践的心血结晶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成果,撰写并出版了《腐蚀电化学原理》、《腐蚀电化学》、《电化学阻抗谱导论》、《腐蚀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专著,并主编出版了由二十多位专家合作撰写的专著《中国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
- d& f5 s5 l# |1 x* c曹楚南作为学术带头人,在他的指导、帮助或直接参与下,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他于1987年、1992年和1998年分别担任3个为期5年的关于金属腐蚀与防护机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主持人。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材料在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下的腐蚀数据积累及规律性研究”主持人兼子课题“材料自然环境腐蚀预测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负责人。曹楚南和他的合作者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曹楚南先后获得了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殊荣,并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 \% [  t# K, v* t3 g

2 ?1 U; b% K4 n9 N9 F9 q5 `

章  申

(1933~2002年)张家港市锦丰镇三兴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化学地理学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52年,章申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章申并没有满足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又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高教部的留苏研究生。出国之前,章申到南京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为出国留学做准备。1958年,章申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就读研究生,从事微量元素景观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科学研究。在莫斯科大学期间,章申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在他的眼里,科学的魅力远胜于莫斯科迷人的风光。光阴荏苒,四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章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章申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86年,被评为研究员。1991年,他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96年,他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8年,他还当选为国际环境地球化学和健康协会亚太区指导委员会委员

章申长期从事景观地球化学(化学地理)、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地学研究。他开展稀土元素在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形态状态,在土壤—植物—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残留和归宿的规律,稀土农用和环境关系,N、P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等研究工作。他在环境保护实践基础上提出环境问题形成的源、流、场效应链式机制和防治对策。多年来,章申先后发表过《我国西藏南部珠峰地区冰雪中氘和重氧的分布》、《中国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规律(俄文)》、《蓟运河水污染和水质控制》、《中国的环境污染和对策(英文)》等论文150多篇,编写专著4本。他先后到美国、前苏联、意大利、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9 B' R3 U/ ?0 h
    章申创建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微量元素实验室和化学地理研究组、室,主持多项有关环保的重大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环保科技规划的制定。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长江水系环境背景值研究”,全面揭示了5800余个水、悬浮物、沉积物、生物(鱼)样中约30种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空间分布和形态分配规律以及一些湖泊沉积物近百年来的演变过程,是世界上迄今规模大、系统性综合性强、测定元素多的水环境背景值研究。该成果经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多部门广泛应用。他参与主持的“官厅水库污染与治理研究’’的科研课题,是建国以来第一项大型、综合性水污染控制和水源保护的国家级重大项目.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起点。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开辟水环境研究.防治水污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研究程序、原则和方法,总结出的一套带有基础应用性的环境科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和环境科学的开展,该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G8 c" z  Y+ w) @' x4 o: u
    章申还成功地开展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等我国地方病的防治研究工作。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中元素分布与克山病等地方病的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研究,提出了生物地球化学质、量、比营养概念,揭示了生命和环境化学元素组成相关律。他提出了生物地球化学技术成因说和中国生物地球化学省划分方案。
2 s2 x, N$ N2 A

作为一个科学家,重要的是对未来的预测,提出科技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章申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困扰中,由于它牵涉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广大群众三个层次的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它已成为现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事务的基本成分,构成了各国最高决策的基本要素,因此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和国内80年代和21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他还向社会发出呼吁:“人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而且是主动改变环境的一种强大营力,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人与环境’这对矛盾统一体”。
% R" m- F* L; F" b3 L
3 I5 T! J* v5 Y; v

薛永祺

1937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兆丰人。物理学家,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博土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 I& k5 C, u5 Q( D$ F7 G. H# ~, m- i. K; ~* C, ^2 @) M0 g

    薛永棋先后就读于兆丰小学、崇实中学(今乐余中学)和沙洲中学。1955年,薛永棋高中毕业,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薛永棋的科研与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一年级时,他和同学去华师大附属工厂实习,做木工、钳工等工作;三年级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上海广播器材厂做科学研究,仿造一个前苏联海军的“海皇星”的雷达,还曾经去一个纺织厂做波导管等。这些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5 o, G8 ?6 ?% E; T( D
1959年大学毕业后,薛永棋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该所撤销,次年初他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研究员、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永祺还兼任宁波大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成像信息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遥感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A2 B& F3 _+ [6 o  Q* Z" }

薛永祺工作初期,在著名科学家匡定波先生主持和组织下,基于军事电子对抗需要.从事被动红外探测系统的研究,成功研制出空对空红外测向装置,小批量提供空军战斗机使用。该装置获1964年国家计委、经委和科委联合颁发的全国工业新产品二等奖。1971年,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较严重的森林大火,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将“森林防火灭火的研究”列为第18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黑龙江森林保护研究所的组织下,薛永祺根据林火(600~C以上)和森林背景(常温)的辐光谱的不同,主持研制了双波段(3—5微米和8—14微米)红外扫描相机,在3000米高空可以透过烟雾探测o.1平方米的火情。从此,薛永祺迈上了我国航空遥感技术的发展道路,为建立机载遥感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 H: V  G! G5 h) O/ h& E3 g* I7 M
薛永祺致力于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机载光电遥感器的光谱范围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至热红外,从多波段向高光谱成像仪发展,形成了实用化的机载遥感系统。他成功研制的热红外6波段扫描仪在1978年云南腾冲地区航空遥感试验中获得圆满成功。该项研究技术进展还得到了美国GER公司的关注,达成了上海技术物理所与GER公司发展短波红外多光谱技术进行地质遥感的合作研究。由上海技术物理所完成的“红外细分光谱扫描仪”于1985年在美国内华达州进行了遥感探矿试验,获得的图像数据经分析处理后可区分绢云母和高岭石矿带,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薛永祺领导的研究室和课题组先后承担了“航空多光谱扫描仪”研制、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中的“多光谱扫描仪”、“红外细分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航空遥感磁带数据预处理系统”等国家“六五”至“九五”期间重大研究课题;以及国家“863”计划与 “九五”重点项目“实用性模块化成像光谱仪”、“超光谱成像仪”和“三维成像仪”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薛永祺独创的用激光测量高度的技术被成功运用在“嫦娥1号”探月卫星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5 v0 B" m, C8 M) S" ]    薛永祺在主持遥感技术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和开拓应用。1987年,国家海洋局在联合国UNDP的援助下,建立业务化的海洋油污染航空遥感执法监测系统。由国际海事 (1MO)和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国内外技术竞争中,薛永祺负责的课题组取得了红外/紫外扫描仪的合同订单,也开创了与瑞典空间公司(SSC)和丹麦TERMA公司合作组建成套航空遥感系统的先例。随后,2003年继续获得海洋局的海监飞机“机载多通道扫描仪”的定购。薛永祺在我国遥感界有很多良好的合作伙伴,他们联合进行了广泛的国际遥感合作研究,显示了我国自主开发的遥感器与国外同类仪器相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的航空遥感技术在国际上占有—席之地。
: r/ d* j4 s! Y  @$ n0 S. L; M: K' t1988年至2002年,中日双方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察遥感合作研究”、“湿地遥感”、“高光谱精细农业遥感合作研究”等4项合作研究;1991年.应澳大利亚航测与制图公司(AIR RESEARCH MAP—PINGPTYITD)邀请,中科院遥感飞机安装71波段成像光谱仪在北领地和西澳省进行了港口、海湾、矿区和城市环境等领域的遥感合作研究;1994年和1996年,意大利AGIP和美国TAXCO石油公司租用国产机载成像光谱仪在我国塔里木盆地石油开发投标区获取了3.5万平方公里的遥感数据,用于前期地学研究;2002年应马来西亚国家遥感中心的邀请,超光谱成像仪在马来西亚获取了热带雨林地区的高光谱图像数据。   & W1 t6 z. S' N% f2 p5 U* e

    薛永祺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富有创造性,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先后被上海市和中科院授予高科技精英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 ^5 ^. J: |) w- u. Y' s- }, \6 U5 c    从家乡张家港走出,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薛永祺院士,在科学事业上磨砺奋斗,遥感技术成为他一生不停的追求。在院士心中,“祖国”这两个字的分量是最重的。
3 T/ i4 E8 h7 O/ T' R# o  }( i, @5 H* Z, |6 ~$ l* M9 u' U
将军英姿9 b% Y5 D% |2 L6 M# v
, }- {; S# ^1 g

陈  伊

原名陈诒,别名沙金。1920年12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原江西省军区副政委。
+ x% ]& M  z( A8 Z0 J9 v) b" b    1937年前在江阴城内辅延小学毕业,南菁中学肄业。1938年12月参加新四军“江抗”,1939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历任随营学校学员,文化教员,连队指导员,营政委,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一师直属队总支部书记,一师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长。1944年任沙洲县委书记兼县长,县武工大队政委,苏中军区六分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参加过武南地区反扫荡、“江抗”东进反敌反顽战斗、苏北姜堰战斗、黄桥战役、曹甸战役等。
" a2 N# C! f4 w7 B+ u( J) ]5 @    解放战争中任华中军区七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野七纵队五十九团政委,华野十一纵队九十二团政委,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和如皋至阜宁两个月的阻击战,后转入苏中坚持敌后斗争,1947年8月起,先后参加盐城战役(当时任九十二团政委,战役结束后该团被授予“叶挺部队”称号),李堡、掘港攻坚战和通榆线运动战、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解放福建战役。
# N! H- n& N( l  F( z. b) L2 x    建国后任三野十兵团兼福建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二十八军八十四师政委、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江西省军区副政委等职。1986年离休,按正军职待遇。7 r5 Y. R# v' U# t: r0 w
    1953年支援地方建设任福建公路修建指挥部政委,约一年时间。1972年参加“三支两军”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负责人。5 G/ l, X  n, m5 Y' v% |
    1952年在后勤工作中立三等功。7 w0 U0 w- _: t1 n5 ^: ?0 X
    1957年6月18日获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y8 c+ K. X& V5 P  X
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k0 P  f5 B: U; z" A

* H+ g/ i& F$ c& }  ~# h8 c7 _% ^

陈  泾

    别名陈再青,—号了翁。1923年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原二十四军副政委。
/ [. g0 o' v  Q% i: X1940年5月弃学从戎,参加新四军一师二旅老二团政工队。1941年7月入党。历任政工队员、文化教员、组织干事、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军任免科长、团政委、师政委、军副政委等职,曾选入国防大学(前政治学院)外交班学习二年。1984年离休。   
( d1 l3 z8 p$ x  a+ J陈泾所在的老二团作战英勇顽强,曾有“老虎团”之称。他身经百战,曾多次负重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他参加的主要战斗有:1940年苏北黄桥决战,1941年大丰县裕华镇战斗,浙江天目山、孝丰歼灭顽军国际纵队的战役,抗战胜利前夕大反攻解放金坛县城的战斗。解放战争中,参加苏中七战七捷、山东莱芜战役、盂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等。渡江战役中,他所在的三营作为渡江突击营首先占领安徽铜陵战略要点,为渡江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后师部批准给他记二等功一次,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历时3年。1953年参加赢得朝鲜停战 胜利的夏季全线进攻的金城反击战。$ I8 O9 n# Z- I, i3 u) s
    建国后直接领导部队支援地方建设,担负保卫首都北京的警卫任务。曾多次担任天安门五—、国庆的方队训练和校阅任务。1963年参加天津特大抗洪救灾,历时三个月,保障了天津市的安全。“文化大革命”中兼任承德地委第一书记时,为消除派性,平反冤假错案,解放老干部做了大量工作。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他和—位副军长组成的指挥部亲自到第一线指挥救灾工作,救出活人399名之多,医治伤病员181000余人,历时100天。
9 j; b. R1 N; D+ h& m  ~8 _* u    1954年在朝鲜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祖国自由独立二级勋章;1957年获国家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 i% p) {/ b& q  t6 {+ q

- G& ]5 k7 \- @

项玉才

    1942年2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政委。
" _# G1 G3 |2 U* L2 c1 L    1962年7月入伍。1964年8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入伍后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见习宣传干部、组织干事、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团副政治委员、总参谋部办公厅秘书、张震同志处秘书,总参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陆军参谋学院政治部主任、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政委。1995年3月当选河北省政协委员。1996年7月授予少将军衔。
- R! @' Y4 Y& G  ?& t2 S: }项玉才在任战士期间,刻苦训练,好学上进,多次受到嘉奖。提升干部后,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工作,具有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担任领导干部后,经常深入实际凋查研究,在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曾主编《党支部书记“六会”概要》、《画出青春的彩虹》,编审《世界军事思想宝库》、《党委建设概要》、《新时期军队青年工作探索与思考》等著作。其中《党委建设概要》、《党支部书记“六会”概要》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一等奖。经常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政工月刊》、《国防大学学报》等军内外重要报刊发表调研、理论文章,并多次获奖。
5 W6 C; B* c8 I" P0 c% c
7 ?  C* \- q& u9 B& m; d) E& y7 n

徐俊宝

1937年3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济南军区空军参谋长(正军职)。9 j) r- @5 E# M8 M) D, M7 ^
1956年7月招飞入伍。1960年8月毕业于空军第五航校(歼击机飞行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副中队长、独立大队副大队长、副师长,1983年7月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1988年9月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1年11月任济南军区空军参谋长。
8 p& y* m6 x  c( |9 r  v徐俊宝从事飞行30余年,总飞行时间2400多小时,为特级飞行员。曾多次执行国防科研试飞和国土防空轮战任务。1966年至1974年间执行国家核试验取样任务,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并荣获空军飞行安全纪念章(三星级)。1982年5月,原所在飞行独立大队因连续31年安全飞行,被中央军委命名为“飞行安全红旗独立大队”,荣获集体一等功。重视飞行理论研究、运用及军事学术交流,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所著《高技术条件下空军夜间作战的几个问题》曾荣获空军军事学术研究成果—二等奖,为空军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8 ^, @: |& B8 `5 |3 ]
. n2 r& f0 \; }$ }

朱松山

     1942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共党员。1965年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现为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专家组成员、全军政治理论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政治理论教材编审组经济学科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1989年被评为二炮系统第一个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二炮首批优秀研究生导师并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1年被遴选为学院首批名师,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4 C! j: w8 o% B0 b    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所在教研室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8次。1994年第二炮兵党委和学院党委分别做出向朱松山教授学习的决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以“科学理论的忠诚实践者”等题目报道过他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足迹——朱松山和他的教室》专题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使学院1996年获得了全军工科院校第一个该学科硕士授予权。在理论与教学研究方面,曾获军队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军队院校理论研究成果特别奖1次、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军队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在重要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18部。- _- O! \( ?$ i2 L) z3 J

夏龙祥

1950年10月生,张家港市常阴沙农场人。兰州军区西安陆军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7 j7 ~1 d. q9 Z4 b1 x( Q% C; {
副军职,少将军衔。3 w( h; N2 l( Z  U, u
    早年在家乡就读,1969年应征入伍。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基层当战士、班长、司务长、排长近五年时间,工作踏实,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肯定和嘉奖,从1974年初至1994年底在师、军、军区政治机关干部部门工作、,任干事、副处长、处长、副部长,从事干部工作长达20年时间。在机关工作期间,学习刻苦,工作认真,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多次立功受奖,提前晋级,并被评为先进机关干部。1995年到兰州军区某坦克师任政治委员,在任政委三年期间,带领党委“一班人”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所在部队被兰州军区评为先进单位。1998年入国防大学深造一年。1999年至今在西安陆军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并出席会议。
- l' z! q+ K/ Z8 I0 ]    入伍前文化基础较差,入伍后刻苦学习,平时以书为伴,1984年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大专学历。结合工作实践,先后发表近百篇文章。其中代表性成果有《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国防建设》、《以江泽民新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谋划西部安全建设》、《适应教学任务变化加强教员队伍建设》等。
( \5 l3 m) a) S( ]- N  U- \* c    近两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及获奖材料有:
& a1 k- h! l; |$ @; M8 U% `    1、《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国防建设》(2001年全军、全国纪念建党8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获特等奖,并先后发表于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国防战略研究》、总政治部《宣传简报》、《西安政治学院报》);% B, d9 B5 r; D4 |
5 p) y% }) q0 q0 \9 Z& V% f
) R" t- {  o  [& V
夏友祥(右二)指挥综合演练6 |$ |) |* ~5 f+ b3 e1 z

4 V2 ^+ F8 \* o# o% x/ I* i8 N& ~& l0 ^1 W2 h5 a- G    2、《做好心理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军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 m- R: B0 H3 O8 H8 P& j    3、《谈对台心理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军研讨会优秀论文);) T7 P% L/ m: n& Q: `. p4 w9 r
    4、《时代旗帜、强军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主审);  $ @. X1 V: g  u7 Q! s0 y, v
5、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西部国防教育概论》和《初级指挥军官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
6 _% ]8 [% {4 b  `4 T8 q# [2 S6 ?; C- ~" w9 p0 O! d: \# @- w

耿正望

    1949年8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大学文化。1968年2月入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助理员、副局长、局长、军需装备研究所所长、军需部副部长、军需大学校长等职、,正军职,少将军衔。曾兼任中国烹饪协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北京市烹饪协会副会长;军事经济学院、后勤指挥学院军需勤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评阅人。0 X0 K0 y& W: W$ s: _/ Y1 P9 o2 P
    1982年3月至1984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党政基础专业学习毕业;1994年8月至9月,参加中国赴美国高级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班学习结业;1995年9月至1998年6月,参加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有关专业学习毕业;2000年4月至6月,参加国防科技大学高科技知识培训班学习毕业;2001年9月至11月,参加中央党校31期省部班学习毕业。   
4 E" _% k0 N4 ^  K在军需装备研究所工作期间,领导研究了“三个新一代”,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一代服装、新一代饮食装备、新一代野战食品”。三个“新一代”在充分听取基层官兵的意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的民族习俗、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军的成功经验,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型军需装备。“新一代服装”经国家批准,已在驻港部队试穿,军人的仪容、仪表更加威武、美观;“新一代饮食装备”、“新一代野战食品”,已配发应急作战部队,提高了部队的保障能力。7 [4 D) J0 V( \
在军需部工作期间,主办、主管或与其他同志一起,对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革,一是进行了军粮供应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军粮供应工作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适应了平时、战时的保障需要,适应了军队新时期保障的特点和需要,提高了保障质量和效益,军地各方面都感到满意。二是进行了给养标准制度的改革,把三军分设、同一地区不同类区的复杂的给养供应标准,经过多年的改进完善,形成了三军统一的给养标准制度,简化了标准,减少了矛盾,方便了执行,提高了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三是进行了伙食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了连自为战、自我保障的格局,实现了团连结合的办伙模式,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了军队质量建设的需要,适应了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提高了办伙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进行了军需储备体制的改革,实现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寓军队储备于国家储备之中的新的储备制度,储备的数量落实,质量可靠,费用降低,作用增强。五是进行了高原部队供应与管理办法的改革,实现了保障模式、保障方法的变革,减少了保障层次,方便了部队生活,降低了保障成本,提高了保障质量。
  Z/ _2 {$ F9 @$ u* B2 P! s! H7 F9 m参加过珍宝岛自卫还击作战的军需保障工作,两次参加、组织了中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军需保障工作和98抗洪部队的军需保障工作等。
3 N* r: `, o. q- a* S; t1982年,因工作政绩突出,经总后勤部批准荣立三等功;1983年被评为总后勤部先进个人;1989年,因组织部队后勤军需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9 O8 \  V$ a9 J4 b$ r1 U/ s! s; W
作品获奖:《关于改革我军给养实物供给标准的论证报告》,1988年12月,获总后勤部优秀论证报告;等奖;《军需,六月四日纪实》,1990年4月,获总政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作品奖;《我军实物定量标准是部队组织伙食,衡量官兵生活水平的依据》、《加强伙食管理,办好连队伙食》,1991年1月,获军需通讯优秀奖。5 y- d* u! c/ D1 z& p+ d

' f: H4 z, @( o: Z' u

印进宝

    1952年8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解放军总政治部直属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
- R! J/ d* X6 Z% o/ l& l4 M    1970年12月入伍。历任文书、指挥排长、组织于事、院校教官、副处长、处长、副教务长、教务长、训练部长、副院长、博士生导师,2003年晋升为少将,全军军事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地区军队院校政治教育协作牵头单位负责人,江苏省科社、党史学会成员。  f, J4 i4 m. @* m2 Y& u( D
    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军队院校的管理工作。先后在中央党校、东北师大、国防大学和南京大学学习进修。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员、先进党员,荣立三等功并提前晋职。先后在国家和军队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部分文章被全国性的大型书籍收入汇编。主编或参编了12部教材或理论书籍,并被列入全军干部学习书系。主持了多项国家、省或军队级重点课题,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邓小平理论教学体系研究》和江苏省社科院规划重点项目《党建八十周年大事记评述》;《着眼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建没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成果,评为全军一等奖;政治理沦著作《治国之本》、《强国之路》作为基本教材发至军区排以上单位;《关于人民军队的民主问题》的课题,列入全军社科“十五”规划。. l( d1 a% [+ u' M  g+ \+ U5 H$ w) T3 i
印进宝在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上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先后多次抽调到军委办公厅、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工作,主要执笔或参与起草了全军院校调整改革方案、军委关于院校教育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
' G& o3 r" K# G& T& z! P/ g0 @" T  M" Q) {) W

徐  红

徐红的父亲徐德润是一位地下革命工作者,曾领导过川港人民水利斗争,解放以前担任过合兴境内中兴小学和北新小学的校长,1949年南下到浙江金华专员公署任职。此后便一直工作生活在金华。徐红的孩提时代是在合兴中兴街度过的,他8岁人北新小学读书,1960年小学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金华读初、高中。; }6 P0 I- B* z& c$ [/ z! `

在校读书时的徐红一直都是个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品学兼优,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热心社会工作,曾被表彰为年级最优秀的学习标兵。21岁入伍后,他更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普通的士兵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带兵、练兵、厉兵、用兵的领导岗位。令他热血沸腾、激情满怀的当数在作战训练部门的工作。从团作训股参谋,到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军教导队训练处长,作训处副处长、处长,直至任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长,1988年他被选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先后任军事学术杂志社正团和副师职编辑;1990年任副社长;1993年任社长(研究员、编审)。

    在军事科学院的十多年时间里,他组织领导全军的核心军事学术期刊《军事学术》、《中国军事科学》和《国防》的编辑出版工作,
/ U; @/ o) p0 F) x将军本色是诗人。在徐红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中,诗词一直是他的最爱,因为少年时代的文学梦想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红叶诗社编委和老战士诗词丛书《红叶》诗刊副主编,创作和发表诗词作品150余首。2002年秋季,张家港举行建县(市)40周年庆典,徐红应邀回家乡参加庆祝活动。亲身感受家乡巨变,心情激动不已的他即兴赋诗一首《张家港故乡行:“蟹肥时节喜还乡,稻花香,好秋光。蒲柳农家,港式小洋房。泊岸海轮常鸣笛,蓝眼客,学南腔。熏风化雨胜丹黄,弄潮郎,绘沧桑。绿野平沙,热汗筑康庄。荡秽涤瑕兴百业,追日月,敢争强”。该诗后被《中华当代田园诗精选》一书和《张家港日报》刊发。8 A' }" G# h. D: t, c, s
                                                         (曹丽珺)9 U$ p# z9 S" j6 i

梅锦煜

1945年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东港村人,祖父是个读书人,以刻书为业。父亲梅鸣珂在东港街上开了一家名为“三和堂”的中药店,养育儿女。解放后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中,思想进步的父亲被选为基层人民代表,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关闭了苦心经营的中药店,成为大队会计。他的母亲也担任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舅舅许亚,原名徐耀华,童年就读于沙洲西港小学,青年时代参加了地下共产党,积极抗日,曾被日本人逮捕关进上海英租界提篮桥监狱多年,获释出狱后即奔赴抗日前线,曾任福建省常务副省长、省委书记等职。出生于这么一个进步家庭,梅锦煜从年幼时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他7岁入东港小学读书,13岁开始读初中,在西塘桥中学读了半年后转南丰中学,直至高中毕业。1963年,19岁的他考上了当时的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物专业。
; \0 f7 L) {6 O" e

    1968年,梅锦煜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水电部第十四工程局,参加位于安徽泾县的陈村水电站建设。这个单位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二师,为贯彻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指示,全师官兵们脱下军装,集体转业,修建了著名的梅山水电站、佛子岭水电站等多个治淮工程,是治理淮河的主力军。

    1978年,到江西万安,承担江西最大的水电站——万安水电站的施工建设任务。

    1989年,赴西藏开展羊卓雍湖水电站的筹建工作,负责施工供电、供水、混凝土骨料生产及机械修理加工系统的建设。他被任命为武警水电第二总队羊湖工程指挥所主任兼主任工程师。

在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地基与基础处理工程、水工结构模型试验及工程爆破等方面深入研究,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了近百万字的水电系统土石方工程手册及爆破安全与防护等专著。他在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等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中任职;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2000年,梅锦煜调往北京武警水电指挥部,任总工程师。2002年8月1日,晋升为武警少将。2006年3月,武警指挥部成立专家咨询组,聘请他担任副组长。忙碌了几十年的他依然在为我国的水电事业贡献着光和热!

                                                           (曹丽珺)


% M0 Z/ B, a: _. {$ {教坛良师) {# j& T: V- j0 l; X6 g
5 E( g- P2 |- G, q

陆新球

号景一。1910年3月生,张家港市中兴镇人。九三学社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1年毕业于无锡师专,后留锡师附小任教。—年后考入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生物系。193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无锡师范、洛社乡师、南通中学等校教员、教务主任,校长及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专、上海师范大学等校讲师、教授、系主任。

数十年中一直从事人中学校教育和科研工作,曾主编过《文汇报》科学副刊,出版《实验胚胎学》、《动植物学纲要》、《进化遗传与优生》等专著。获得过上海科普工作积极分于及1985年上海师大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中国动物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生物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上海师专支社副主任委员。


: o6 ]5 ?& r8 a2 r

孙  望

    (1912~1990),原名孙自强,字止畺,也称子强,张家港市东莱乡人。生前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苏省委常委、第三届至第六届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常委、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著名诗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 S$ L! N3 K* J% Q4 E( t1 C    孙望幼年在家乡读完初小,后随父到上海,入爱国女校就读。升入初中之年,恰逢父亲留学日本,只得在乡间插入虞西中学(今塘桥中学)。不久,其父托人将他带到上海,入湖州旅沪公学,毕业后考入苏州中学。读了一个学期,其父从日本回国到南京工作,孙望即随父到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学。& k5 N& d3 v9 G1 V9 i" D; M
1932年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1934年,和同学程千帆及校外有人汪铭竹、常任侠、滕刚等组织“土星笔会”,从事新诗创作,抨击社会时弊。当时出版了一种设计精雅的小型期刊《诗帆》,影响颇大。还与程千帆等人组织“春风文艺社”,借报纸副刊的篇幅编写周刊,曾以益郁金,河上雄为笔名,撰写学术论文,开展文学艺术论争,其在大学生活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古代文学的研究上。《元次山年谱》、《全唐诗补逸初稿》等均为课余研究之作。5 l' t5 ?2 v% }/ X, U( [/ G
1937年7月毕业于金陵大学,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由同乡钱昌照推介,于9月去长沙,在资源委员会所属的一锑矿管理机关当职员,从事统计和出口报关工作。不久,田汉到长沙办《抗战日报》。孙望被邀业务为该报编写周刊《诗歌战线》。在他的影响下,长沙诗歌空气突见活跃,许多青年经常参加诗歌座谈会。随后,又成立了“中国诗艺社”,出版《中国诗艺》。  
8 l, p7 X4 {2 p4 T2 z+ w% O1942年9月,孙望受金陵大学(时金陵大学迁址在成都华西坝)之聘,回到母校中文系任教,从此开始了大学教书生涯。1944年,他出版《战前中国新诗选》,1946年春夏,学校迁回南京,他随校搬迁。同年,由讲师升任副教授,1950年升为教授。
2 `8 |" n9 [. h1952年,金陵大学院系调整。孙望由金陵大学中文系调至南京师范学院筹建中文系,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名誉主任。在筹建南师中文系过程中,如唐圭璋,段熙仲、杨白桦等教师,都是通过他的多方努力,尽力争取,才被调入南师中文系。南师中文系在较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了一支素质好、力量强的教师队伍,为以后顺利开展教育工作,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6 {) p4 I6 I, N6 D# j孙望教授学识渊博,功力深厚。他长期从事文学创作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素以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著称。在40多年教育工作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为祖国培养了许多宝贵人才。
8 L2 P, K/ F+ D( T+ m6 U' [1976年恢复工作后,他虽然发白齿脱,但仍决心将余热贡献给党的事业。1979年他将历年辑录的唐诗,增入《全唐诗补逸》之中。1981年后又将多年所写的单篇考证性论文辑为《蜗叟杂稿》,还着手整理有关古典文学方面的许多重要资料。& H& H5 t9 H" T1 a. H

9 u: }, s9 w( A6 V* Q0 k

曹融南

1915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文学系。曾在江苏武进女子师范和上海同济大学等校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副教授、教授,魏晋南北朝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1987年受聘为上海市古典文学研究会顾问。主要著作有《汉魏六朝散文选注》、《唐宋散文选讲》、《谢宣城集校注》等。60年代初曾参加全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编写。
0 p: x/ [* g0 o4 O$ O9 s- C  m0 m" r* ]8 Q% \5 N% f

徐利治

1920年9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著名数学家。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9年、1950年先后在英国亚欠丁大学、剑桥大学学习。1951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吉林大学教授、教务长、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顾问、中国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名誉校长、名誉主任、学术顾问和兼职教授,美国、加拿大有关大学客座教授。

徐利治在渐近分析、函数逼近论、计算数学与组合数学方法论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徐氏渐进公式”、“徐氏逼近”、“凯雷——徐氏数”、“兰道——徐多项式”、“高尔德——徐氏公式”等,在国际上得到公认;所创立的“扩张乘数法”理论,被国际数学界誉为“徐氏技巧”。由其领导完成的函数逼近的理论与方法,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数值逼近与计算方法,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加拿大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的国际科学交流奖。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的著作有《渐近积分和积分逼近》、《高维的数值积分》、《函数逼近的理论与方法》等20余部,其中《数学分析的力法及例题选讲》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现代无穷小分析导引》获国家教委优秀学术著作奖,主编的《数学方法论丛书》获江苏省图书一等奖。曾任专业刊物《数学研究与评论》主编、国际性英文刊物《逼近论及其应用》副主编,以及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

' u" S/ m0 Z$ L

孙自然

女,1924年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系教授。幼年在家乡蒋桥小学读书,后随父母至南京就读,1936年考人中央大学实验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家辗转长沙、湘东、贵阳等地读完初中和高中。

1943年考入内迁到贵州的浙江大学,后又考入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转金陵大学园艺系,至1949年毕业。同年在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孙自然多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果树栽培学、花卉学和观赏园艺学的教学和研究,为我国园艺事业作出开创性的贡献。1982年,根据社会需要,创建了观赏园艺专业,对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课题有:桃树花芽冻害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桃树花果和果实催熟研究、华北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研究。高山野生花卉引种平地开发利用的研究成果曾获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农业部重点课题切花菊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后,育成30多个能在夏末秋初开花的切花菊新品种,并在国内多处推广,第一届和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均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开展月季、香石竹、非洲菊、满天星、补血草(毋忘我)等切花保鲜运输技术及机理研究,对切花采用真空预冷同时吸收保鲜剂,以薄膜包装,蓄冷剂保冷等综合措施进行切花远距离运输的研究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编的著作有:《果树栽培学各论》(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桃树栽培》、《落叶果树栽培学》、《花卉学》(观赏园艺专业用教材)、《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参译的有《苹果》 (俄)、《现代果树科学》(英)、《果蔬花卉苗木商业贮藏手册》(英)等。

曾兼任过中国月季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花卉协会理事、中国菊花研究会特约理事等职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5 x2 g$ J! D. K6 V/ E3 X

钱士唐

1926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硕士研究生导师。1 D$ R0 J$ E8 n: A
早年就读于梁丰中学、大南中学(今沙洲中学),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上海第三分院、福建省公路局、福州大学工作,历任工程师、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交通部公路工程学会、交通工程学会理事,福建省公路工程学会理事和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路桥工程的设计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曾报名参加福建支前公路建设,配合解放军部队在海拔700—1000米的高山上完成公路修建任务,并多次参加公路和桥梁的勘测设计和施工。1956年任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院上海第三分院测量队队长、工程师,负责公路的选线和设计。1958年设计院撤销后,随测量队调福建省公路局,任设计科代理科长。1959年调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任教。1962年土建系停办后,任学校基建科科长。“文革”中下放到清流县农村,曾任大队代理党支部书记,后在该县从事公路桥梁设计施工。1972年福州大学恢复土木建筑工程系后,回该系任路桥教研室主任,创建路桥专业。先后完成了三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工作。退休后,被聘任为福建省重大工程设计评审会专家组成员。
# o1 W; E& D6 V! b9 N! f( }
( B3 a' V: y0 M, ?

陈元兴

1927年11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科技情报研究员(正高)。1987年师职离休。早年就读于梁丰中学和大南中学(今沙洲中学)。1948年起在大南中学随何洛、赵惕义等同志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又从事迎接解放军过江和征粮宣传工作。1949年由沙洲区人民政府介绍参加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后转入二野军大,1950年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先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俄文,1952年提前毕业。曾参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组建工作,任苏联顾问团中将首席顾问的翻译,直到1960年全部苏联专家撤走为止。在此期间先后为朱德、彭德怀、叶剑英、陈赓、黄克诚、粟裕、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事过口译工作。1960年后改做科技情报工作。1970年随哈军工南迁长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科技情报研究员、湖南省情报学会理事。在国防科技大学继续从事俄、英、德、法、日、意大利、西班牙、波兰、阿尔巴尼亚等语种的科技情报和翻译工作,先后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外文资料。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陈元兴是我国首台“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参研有功人员。


3 X/ i' e" X7 ?& ^  w

谭  振

原名谭启鑫,1928年1月生,江苏张家港市锦丰西港(原籍江苏丹徒县)人,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肄业。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1月入党,1949年5月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950年随部队整编调入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文化部。1954年在海军第二速成中学任教。4 _8 Y, a( g, a8 G" J
1957年调入海军学院(今海军指挥学院)历任文化教员、军事教员、教研室主任、教授。正师级。1985年10月离休。曾立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嘉奖三次;五好教员一次,先进工作者一次。除编写过教材外,无其它著作。3 w0 L2 p" z- _. p& z  T+ ]" K
& p+ W1 m0 K  X) h; k: ~- \4 Q! e5 c

高章博

1928年2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上海中国纺织大学教授。曾先后就读于二圩港小学、合兴小学、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静山中学(现乐余中学)。1945年10月考入上海市立工专纺织科,1948年毕业。同年10月考入上海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任练习助理员,1949年11月调入上海中纺十九厂任助理员、技术员之职。1951年考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专修科学习,毕业后回上海中纺十九厂任技术员、科长、工程师。1953年9月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中国纺织大学)企业组织与计划教研组任讲师。1963年到上海复旦大学进修《资本论》一年,1964年10月先后去上海金山县兴塔公社五一大队、上海嘉定县南翔镇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任组长。1966年回校参加“文化大革命”,两次去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参加上海机械学院与加拿大举办的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进修班学习。1979年任华东纺织工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1983年任管理工程系副系主任、主任等职。1981年评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7 t/ R1 s7 R. X( q  W. M: s, J
主要著作和论文有:《摇纱与成包》、《论织布工劳动组织》、《合理组织专业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纺织工业技术经济分析》、《纺织工业工程手册》(译)、《纺织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学》、《纺织企业管理手册》、《试以系统工程和控制论论述如何提高我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工作的水平》。2 U; H* m  C9 @: ]) R# ]4 G& @
1950年曾被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评为特等功臣,同年获上海国棉十九厂厂级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获华东纺织工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中国纺织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6 O% n/ o* n3 {( g
1 l: X4 `6 t" W, M) L% I

陆再生

1929年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天津纺织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院天津纺织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毕业于苏南工专纺织工程专业,1964年华东纺织工学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上海市国棉八厂车间主任,纺织部纺织科学院工程师,纺织部纺织工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棉纺、新型纺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合编《棉纺学》、主编《棉纺设备》和《棉纺工艺原理》,均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表了二十余篇有关专业论文。其中《气流纺接头过程的机理》、《摩擦纺输棉管流场分布对成纱质量的影响》等已发表在《纺织学报》等刊物上。承担部级如《中细特摩擦纺工艺理论》等多项科研项目,负责的《棉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获1989年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F6 U* D6 Z' U( ?6 C
' A! w0 Z$ e# q; B# U/ U

倪汉彬

1930年5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苏州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6年7月于私立静山中学初中毕业,1949年7月于江苏省常熟中学高中毕业。1949至1952年8月,先后在虞光小学和南丰中心校任教。1952年9月作为调干生被选送到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56年7月毕业。1956年8月起在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物理教学法教研室主任、教授、物理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物理教师》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高师和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所主持的课题“中学物理教材教法课程建设与改革”,获1989年我国首次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0年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摄影留念。

主编和参编出版的著作有高师物理系课程和中学物理教师进修课程三份教学大纲、《中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义务教育物理实验指导书》、《农机力学》、《大众物理》等20多部。编摄电视教学片多部。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 b% d6 M: W0 R% S/ }) X# c! h

孙桂初

1930年8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1947年7月后塍崇真中学初中毕业。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南菁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系。1951年11月,因院系调整,到北京铁道学院(今北方交通大学)运输系学习。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车务系,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制冷学会理事、国际制冷学会委员。曾三次出国参加国际专业会议或讲学。

孙桂初长期从事冷藏学科的教学研究。1954年在我国高校首开“铁路冷藏运输”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1971至1975年研制成功JHK一1型恒温控制器,用于国产机械冷藏车并出口坦赞铁路,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至1988年负责研究空气离子防腐保鲜,在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处理原理与方法方面取得成果。

主编、参编著作27种,译著7种。其中主编的著作有:《铁路冷藏运输》(高校教材)、《冷藏运输工作》、《冷藏运输文选》和《空气离子防腐保鲜文集》等。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易腐货物运输”、铁路百科全书条目“鲜活货物运输”。翻译苏联专家讲义《铁路冷藏运输》(俄文)、荷兰专家讲义《调节运输的技术进展》(英文)。1995—2000年翻译中国专利局专利文献近百篇,除英语外,还译过3篇日语专利文献。共发表论文59篇,其中科技论文53篇,教学论文6篇。

1956年被评为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铁路科技大会奖。

. ~/ l, p/ u$ ]7 a  Z9 u. G

汤毓强

1930年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早年就读于常熟中学。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北京外语学院读研究生。任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广州市翻译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虎皮武士》(译作)、《外国文学名著选讲》(主编)、“《莱蒙托夫抒情诗》(译、注、析)、《普希金爱情诗选》(与夫人合译,获]989年全国金钥匙奖)、《罪与罚》(与夫人合译)、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集《决斗》(与夫人合译)、《安哲鲁》(译作)、《巴赫厅萨拉伊的喷泉》(译作)等,还发表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诗》、《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马雅可夫斯基与叶赛宁》(获广东省优秀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等一批论文,以及《哦,哈萨克斯坦》等一批特写。

% o3 B2 C9 t- u4 Q6 s, t+ C

黄子营

1930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科技大学外语系教授。3 C& P' M5 j/ n( X% j  R5 n
先后在梁丰中学、上海市立人中学就读,后考入北京大学。1954年毕业后,分配在中央公安部工作,审讯日本战犯。1957年错划成右派,1958年去天津市团泊洼农场等地劳动,1978年改正。1979年去上海市出国培训班(纺织工业部举办)教外语(日语)。1981年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1983年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以后仍在中国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980年编写《日语会话》(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1981年译审《人体科学》(南京译文出版社出版);同年,译审《高速摄影》(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1985年译审《化学论文集》(中国科大出版社出版)。在日本东大留学期间,经常为东大校刊撰稿,发表散文多篇,并和东大的老师堀歌子等一起,给台湾留学生教日语。90年代在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如《日本的外来语杂谈》等,并多次去日本、香港等地讲学交流。.1994年和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的老师合作,编写多册口语教材,其中有高教综合教材、理工科教材、医科教材、农林科教材等,均由辽宁出版社出版。作为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
0 G" F- g1 e7 p  V% d5 K
/ E4 K4 d8 g/ r" P: C4 V4 j

袁嘉祖

1930年11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1953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分配至北京林业大学任林业气象教师。1985年调至林业资源信息管理学院任教授,从事应用数学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森林降水效应研究、黄淮海平原农区林业发展规划。编著出版气象学教材及各种论文120余篇,其中数篇获国家级奖。  目前,从事中美合作全球气候变化项目以及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研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林业气象学会委员、全国灰色系统学会理事、模糊数学学会委员。现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委员。6 ^0 k) O6 s+ X1 b9 F. u

! T  g' N( a# Z, t

张德修

1931年11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经济科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曾先后就读于西界港小学、私立静山中学和崇实中学。1952年考人中央财经学院,一年后被高等教育部统一选拔为留苏生,1954年秋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分配到北京大学原经济系现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工作至今。历任经济系国际经济教研室主任、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副主任、代系主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经济学科学术职称评审组副组长、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经济科学》杂志副主编、国家体改委国外体制司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斯拉夫经济研究会副总干事、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理事。现任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长,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兼东欧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评沦》杂志顾问、北京大学香港经贸同学会理事。

张德修长期从事国际经济理论、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直接投资、欧洲国家经济、经济转轨国际比较、当代世界经济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比较及对我国利用外资政策曾提出过重要见解。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单独完成及与他人合作的学术著作有《东欧经济概论》、《对外开放实用百科》、《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等近20部。其中《东欧经济概论》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高校教材,并获北京大学优秀科研著作二等奖。多次到南斯拉夫、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奥地利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考察,作学术交流。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于1988年将其列入《国际学术界名人录》,美国传纪研究所1989年将其列入《世界500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0 ~/ O0 D/ h3 q

陆文采

1931年12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先后在梁丰中学、无锡怀仁中学就读,尤爱文学。在1951年《文汇报》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征文竞赛中,名列前茅。

1951年8月,考入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校期间,在《文汇报》、《新山大》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评论10余篇。1955年8月大学毕业后,到大连外专(辽宁师大前身)执教。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9年下放到内蒙昭乌达盟。

1979年3月,回辽宁师大中文系,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和女性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诗歌史、中国现代女作家研究、茅盾研究等课程。并将其中4门课程的讲稿改写成学术专著;先后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现代女作家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时代女性论稿》(沈阳出版社1993年版)、《高兰评传》(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新诗新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5部学术论著。还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史》、《东北现代文学史》等10部图书的编写工作。除出版学术专著外,还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并在省级30多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文《新时期丁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选人《中国“八五”科学枝术成果选》第4卷,后又译成英文。新时期以来,共发表学术论著200余万字,先后获国家、省、市级学术成果奖励15项。

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6年任硕士生导师,1988年晋升为教授。并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会员,当选为九三学社大连市宣传部副主任、辽宁省政协委员。1990年以学科带头人的资格,为辽宁师大当代文学建立了硕士点。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担任辽宁省重点课题《茅盾小说的人物及美感》、《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持人工作。1997年退休后整理出版《中国新诗新论》。带病完成了长篇论文《谈丁玲研究从“困惑”走向“突破”》和散文《无名氏的风雨人生》。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袁惠黎

1931年8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教授。- Q6 E& b' t& N) k* G. X
1952年梁丰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华东体育学院体育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边工作,边学习训练。1950年秋,在上海市运动会上获铁饼冠军,1957年11月参加上海秋季运动会获链球冠军,打破了链球的市记录。1960年撑竿跳高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后完成了玻璃钢撑竿的设计和研制工作,打破了美国制造玻璃撑杆的垄断。并通过无数次调研,取得科学依据,经统计学处理后建立了运动量的定量控制数学模型。80年代开始培养运动员,后承担培养研究生任务。1985年被聘为国家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运动训练评审组组员,被聘为上海市撑竿跳高俱乐部顾问。
, n! h8 Y' x/ ]主要科研论著有:《玻璃钢撑竿》、《氦氖激光测速仪》,合作完成的著作有:《田径教学训练大纲》、《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1991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论文有:《论俯卧式跳高摆动腿的作用》、《玻璃钢撑竿跳高技术原理》、《改革短跑途中跑教法的没想》、《田径运动技术新教法初探》等十余篇。  }- i+ R6 x8 t) Z
) [' x  g. h9 Y) z

王洪全

1932年10月生,张家港市中兴镇人。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95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现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助教,1962年晋升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先后兼任过湖南省植物保护学会、昆虫学会与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蛛形学会副理事长,并受聘任《昆虫天敌》、《中国生物防治》、《生命科学研究》编委和《蛛形学报》副主编。

教学方面,主要担任无脊椎动物学、昆虫学与植物保护学等本科课程教学。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开设蜘蛛生态与利用、经济动物学、科学研究方法与动物分类方法和原理等学位课程。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经济动物研究,即研究有益动物的保护利用和有害动物的控制。70年代前,先后进行过松毛虫蛹油提炼、松毛虫生殖系统与受精过程、松毛虫幼虫感染白僵菌病变、昆虫区系、蔬菜害虫调查等方面研究。7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农田蜘蛛利用研究,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2部,合著4部。多次应邀出席有关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和接待美、日、韩等国专家教授来访。80年代中期起,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农林蜘蛛生态与利用研究外,又开拓了水生经济动物研究,主持湖南省科委下达的重点课题河蟹育苗等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10余项次,其中由其主持的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稻田蜘蛛利用研究获得湖南省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先进个人奖、农业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国际粮农组织和我国农业部联合在湖南举行国际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现场会,代表们听取其报告和现场参观访问后,认为中国稻田蜘蛛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无论广度或深度,均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国际粮农组织官员要求湖南师范大学为亚洲种植水稻的国家举办稻田蜘蛛保护利用培训班。此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蜘蛛分类区系与以蛛治虫基础研究、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配套研究、农作物病虫预报模型及应用等课题,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农业部和全国植物保护总站的一、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湖南省科委下达的河蟹育苗重点课题等,均已先后完成。现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稻区蜘蛛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向经济动物研究领域纵深方向发展。

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并颁发了飞马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5 D4 b6 J8 F. t

陆士林

1942年7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1960年7月保送炮兵技木学院本科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65年7月毕业留院工作。历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科研处处长、系主任等职。曾被聘为西北地区军队院校科研管理学会副理事长,被批准为第二炮兵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晋升副教授,1990年授大校军衔。现在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工作,是第二炮兵院校教学专家组成员、《二炮院校教育》刊物兼职编辑。在长期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中,因成绩显著,先后立三等功两次,被评为二炮优秀教员、“二炮管理与服务育人先进个人”。现正承担全国教育“十五”规划军队系统重点课题2项、第二炮兵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管理课题1项研究工作,还担任《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百科全书》“战略导弹部队技术”门类主编工作。9 X4 n" e# W) ?  q" c6 R

# Y! L: y- D! t

俞朝卿

1932年11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早年在本地读小学、初中,1949年考入常熟师范,平时关心时政,尤喜理论类读物。1951年毕业后参加农村业余教育工作。1952年10月作为调干生升入江苏师范学院(即今苏州大学)学习政治理论。1954年7月毕业后留校在政治辅导处工作。1955年10月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班攻读哲学。毕业后回江苏师院任教。
% ^7 O5 C) c* m! X8 H. [俞朝卿长期从事公共马列课程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撰写和参编专著多部,已出版的有《教育哲学新论》、《邓小平方法论思想研究》、《哲学原著必读书介释》、《宗教论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哲学新编》、《思维学》等。另发表论文数十篇,总计100多万字。
+ L) B% T9 _: l2 j
: z" J0 q7 D+ V! c) D$ a

蔡少卿

    1933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会党研究专家。

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1973年调入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顾问,江苏省社会史学会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讯评委,我国著名的社会史专家。近10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共七项。著有《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国秘密社会》、《民国时期的土匪》、《社会史的理论视野》等专著多种,主编《中国社会史丛书》、《秘密社会丛书》两套共40余种,有的译成英、日文发表,并获得省部级优秀奖多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中国主席。赴美、加、日、英、德、法、意、澳、俄、韩等10余国50多所大学讲学访问,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外国高级进修生50余名,中外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结合会党史的研究,对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作出了贡献。由于学术上的建树,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


' x. p  I- Z  t& p6 t+ A& w

于骏—

1933年10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吉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早年就读于梁丰中学、江阴南菁中学,1955年从大连工学院毕业后,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为吉林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研究生班学习,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吉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中国高校机械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于骏一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工作和机床切削振动研究,成果颇丰。在教育方面,1981年以来担任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共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35名、博土研究生2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完成16项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研究任务,多项成果获奖,主要的有:“机械加工振动的诊断、识别与控制”,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切削稳定性在线监测监控技术的研究”,1994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变速切削理论及其在机床切削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199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其中《耦合型切削颤振的相会诊断》、《机械加工振动的预报控制》等19篇论文为国外四大检索系统收录。主要专著有《机械加工振动的诊断、识别与控制》,主编高校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典型零件制造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多次被部、省评为优秀教师,1991年被机械工业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


1 k" E4 G: O7 N3 O- X/ b. J

林南薰

1933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教授。

早年曾就读于沙洲中学,1955年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华南理工大学建工系任教,,长期在建工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讲授结构分析计算机方法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有限元方法等课程,并以很大精力长期研究混凝土结构徐变理论,为建立弹性老化徐变理论做出重要贡献。1962年完成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徐变试验,提出二组成徐变模型和应力函数。1979年运用摄动理论的W.B.K法成功地获得近似解析解,从而使建立弹性老化徐变理论研究工作得到了突破。1983年运用摄动理论的匹配法求解非线性徐变方程,建立非线性徐变理论。1985年用小参数法求得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梁长期挠度计算式。1987年提出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柱长期临界荷载算式。之后建立了混凝土弹性老化徐变理论,此研究成果获1992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的三等奖。1988年完成广东省科研项目——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收缩徐变效应。发表论文有:《混凝土徐变的试验研究》、《关于混凝土徐变理论》、《混凝土非线性徐变理论问题》、《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徐变应力和挠度》、《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柱徐变稳定性》等。

- @$ A; |/ T* Y2 t. R; ~

余世杰

1934年6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究生毕业。现任合肥工业大学能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省高新技术认定委员会委员、省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太阳能学报》编委,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社会新能源发展顾问,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学科兼职博士生导师。1983年至1989年曾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电气工程系任高级访问学者,后受聘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任电气工程系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光伏系统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复合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八五”、“九五”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攻关及大中型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十余项。从80年代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进行光伏系统理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出集“光、机、电为一体”的光伏水泵系统的系列产品,产品在日照充足的我国西部地区受到欢迎,并远销美、德、澳和中东、非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研究成果1992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近期正在进行国家科委、国家科技部实施的国家重点示范工程项目“新型光伏水泵系统”及安徽省科委实施的科技攻关项目“风——光——柴——蓄”复合能源供应系统的研究开发。

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译著3本。多次获合肥工业大学教书育人奖,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机械部级专家奖,同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安徽省优秀归国人员奖,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p+ p1 Z- g( P2 N1 N

邬步升

1934年10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武汉纺织工学院纺化系主任、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当地崇实中学、上海市东南中学,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染整专业。历任武汉纺织工学院基础课教研组副组长,武汉天一印染厂生产技术室副主任、湖北省纺工局援建尼泊尔希托拉棉纺织印染厂印染组组长、工程师,武汉第二印染厂生产副厂长、副总工程师、代理厂长,武汉市纺织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武汉第三印染厂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武汉纺织工学院纺化系主任等职。兼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委员、染色学组组长,纺织高等院校第三届染整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编委。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H( K* w9 h3 e9 C+ M9 d4 Z- P长期从事纺织染整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工作。撰写发表《织物整理的探讨》、《稀土在低温后媒染色工艺中的应用》、《菠萝叶纤维开发利用的研究报告》、《一锅法苎麻连续化脱胶新工艺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奖,主要有:电铸印花镍网课题,1990年获湖北省鄂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涤编仿丝绸矸剂拔染印花助剂的研制和应用项目,获中国纺织总会科技进步四等奖;光回归反射性安全用织物的研究、筒状棉针织物活性染料冷轧堆染整工艺研究,均获武汉市科技研究成果奖。  # M: {1 v, t1 k$ n$ }

  v: a/ F# Z: o: n

林建公

1934年生,张家港合兴镇人。从小就读合兴小学、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1949年12月在校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担任大南中学学生会主席。1950年4月,读高二时参加第三野战军,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防大学进修系第七期结业。曾任《国防大学学报》副主编、副编审,国防大海科研部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正师,大校。1992年年底退休。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理事、哲学教授等职。长期从事部队理论教育和编辑工作,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987年倡议建立《军事文学》。主要专著、主编、合作编写的有《邓小平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简论》、《艺术·快感·魅力》、《读懂邓小平》,《邓小平思想理论辞典》、《雷锋辞典》、《邓小平的领导艺术》、《辉煌之路》、《跨世纪的理论指南》、《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革命领袖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辞典》、《军事辩证法新探》、《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十五讲》、《军事心理百题》、《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初探》、《擎天柱石》、《社会历史观大辞典》、《伟大的历程,辉煌的成就》、《世界食品经济文化通览》、《中国综合国力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宣言》《开启中国“世纪之门”》、《邓小平的世界丛书》、《一个伟大思想理论的诞生》、《邓小平的实践辩证法》,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2002年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第二届“老教授科技工作优秀奖”、“2002年度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8 G, l& P; C5 T- H! c) D

' x: `1 I( c7 T

张  坚

1935年生,张家港市兆丰镇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教授)。

先后在乐余小学、梁丰中学、静山中学和崇实中学就读。1952年考取上海俄文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1955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专家工作科工作,先后任翻译和副科长等职。1956年进入该校研究生班学习。1962年评上讲师。曾任教研室副主任。“文革”后期,高校复课,负责俄语系的教学工作。稍后,从事研究工作和翻译工作。1976年该院成立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任主任,承接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委托的翻译列宁著作和有关列宁研究著作的任务。1991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嘉奖。

上世纪80年代初,任全国性的俄语学术刊物《中国俄语教学》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1982年评为副研究员。下半年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先后任书记、社长、总编辑等职。1985年调任上海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后兼党委副书记。1987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在苏联大使馆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中苏两国的教育交流和留学生管理工作。曾在《中国教育报》及各地有关刊物上发表多篇介绍苏联教育情况的文章。1990年任满归国后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党委书记。1995年底退休后返聘留校任顾问,继续从事对外教育、艺术交流工作。

“文革”结束以来,在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及各级报刊上先后出版、发表著译近百篇(本),约数百万字。

& l/ ]2 b3 p: h0 K& _! I  }% U

周宗才

1935年7月生,  张家港市合兴镇人。西安空军工程学院教授。1955年7月毕业于沙洲中学,同年9月考入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系燃气涡轮发动机设计专业,1960年8月毕业分配入伍,进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工程学院)当教员。见习两年后,于1962年8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系进修航空发动机控制专业,1963年8月返回空军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1962年定为助教,后取消职称,1982年军队院校恢复职称时定为讲师,1987年2月定为副教授,1989年7月定为教授。4 j( d9 K2 ^& n- Y' n& W
周宗才一直从事飞机推进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空军部队干部的长短期培训、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理论、航空发动机监控等课程编写教材和授课。编写的教材主要有涡喷5发动机构造、涡喷6发动机构造、涡喷7发动机构造、涡喷8发动机构造、涡扇9发动机构造、航空发动机自动调节、飞机推进系统控制、发动机监控和诊断等;与教学工作的同时,参加了一些较大型的科研项目,有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飞机自主式电子装置、飞机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与优化、国外引进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X X航空发动机性能调整研究、X X飞机高原作战等课题。四十年来,一直为增强空军的战斗力尽心尽力,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 e* z, A2 s3 @
; W, a' \9 W  U

袁惠仁

1935年9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九三学社社员。南京大学电子系教授,实验室主任。曾就读于静山中学、崇实中学、沙洲中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后任教于南京大学。主要业绩:讲授电子测量、电子线路、微波原理、射电望远镜、射电天文原理和技术、天线参数的射电天文测量等10多门课程。主持并完成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地球站天线的调试和测量、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地球站20米天线的系统调试和测量两项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以及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国内第—架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的系统调试和鉴定、出版电子部天线测量部颁标准、福建省C波段直播卫星天线的鉴定、淮河水利委员会天气雷达的标定、Ku波段地球站卫星天线的标定等10多项省重点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杂志和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天线参数的射电天文测量》1部,为迄今为止中外同行尚未出版过的这一领域内的技术性专著,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曾被邀请去中科院、大专院校、研究所和工厂等10多个单位讲学,受到好评。7 h! {0 t$ ?" j: F% f
198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和1994年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和《世界人物字典》。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C' h" b% l2 a1 U+ q8 H

+ b' f1 m+ r7 V

黄勤南

1935年12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5 e! [6 K( t: [8 L
少年时在家乡北新小学、中兴小学读书,后就读于杨舍梁丰中学、江阴南菁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而后在校任教,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大律师所主任律师。兼任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顾问等职。
9 @$ x9 h9 u2 W" s) [5 x主要学术成果有:主编《新编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教程》、《经济犯罪概论》、《经济合同法新解新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与实务全书》等20余部著作。在《法学研究》、《法学杂志》、《知识产权》、《商标通讯》、《著作权》、《政法论坛》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法学研究课题《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与立法研究》和《关于科学技术立法问题研究》。; T6 S' S! K0 J2 e8 {
近年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包括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及韩国、新加坡的研究生)。主讲课程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包括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商业秘密法等)。% F7 ]2 w! ^. U1 w* V2 i

% Y% Q3 B. ]3 O4 z& Z

梅锦丰

1935年10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安徽大学高级实验师。- z5 K. c" y# K8 S
1949年10月离开原籍到无锡市海友轮船上当学徒。1952年11月考入苏州高级工人技术学校(该校后改名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移址南京市,更名南京电力学校)。1956年毕业留校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导电材料制备、掺杂及动力学特性。为高分子导电材料,在乙炔聚合新催化体系、聚吡咯活性掺杂和动力学规律及新的导电材料—聚联咪唑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科技信息刊物《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有6篇,被《CA》收录的论文有10篇。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其简历及成果被《中国专家大辞典》、《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中国“‘九五”科技成果选》、《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辞书收录。
" ]) V, u" F3 L! z( h; H( ~- k& d; {# U0 U7 Z- ?# e7 V6 u

陈新祥

1936年12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太原理工大学电机系教授。曾就读于崇实中学、沙洲中学,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专业。而后一直在太原理工大学(即太原工学院,太原工业大学)任教,任电机学科带头人,教授,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小功率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长期从事电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业绩显著。1993年起被聘任为学校电机学科带头人,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近30名。多年来分别在国际电机会议论文集和《电工技术学报》、《电工技术》、《中小型电机》、《微特电机》、《电机与电器技术》等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0余篇。所完成的单相电机绕组型式及参数匹配技术科研项目,获1984年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单相节能电动机项目,获199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电机内电磁能量流传项目,获1994年山西省理论成果二等奖;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驱动系统综合节能项目,获1998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GB12497—1995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强制性国家标准;所参加编写的该国家标准的宣贯教材,于1995年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1999年山西省科技著作三等奖。现主要从事电机的节能技术及特种电机的产品开发研究。

茅春浦

1936年12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副教授,部级科技成果获得者。先后在西界港小学、崇实中学、沙洲中学就读。1955年考进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交大流体力学教研室任教。在六、七十年代主要担任交大本科生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工作,也参加过当时工厂风行的射流技术革新工作。从80年代起除执教本科生的流体力学课程外,还担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同时从事CavitationDamage的机理研究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教学与科研成绩显著。在流体力学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

在教学上编写了四本大学教材,与同事合编的著作有:《射流技术基础》(1987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工程流体力学》(1979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工程流体力学例题集》(1987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空化与空蚀》(为80年代交大水动力研究生教材)。独著《流体力学》一书,1995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本书现在仍是交大力学系学生的教学用书。

在科研上,完成了来自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等单位的螺旋桨空蚀机理和导弹水下发射筒口压力场等多项科研任务,并撰写论文,参加多次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曾获中船总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育奖等。

茅素芬

女,1936年12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中国纺织大学)毕业。长期致力于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已有多项科研成果问世,并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先后完成的电容器无毒浸渍剂和医用超声波耦合剂项目,均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主持研制的耐高温、防腐、防垢、导热涂料及其应用在第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牌奖。1996年1月29日,作为陕西省获奖的唯一代表,赴京出席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S型耐高温多功能系列特种悬浮粉末涂料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该项目列入国家“九五”重点推广计划,是国家高新技术之一。研制的种子包衣剂,防腐防虫效果好,出苗率高,苗壮,可降低农业投入,产量可增加10%以上,1998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

茅素芬多次评为校先进工作者,获优秀教学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编写教材两种。现兼任陕西省化学学会理事、西安发明协会理事、《功能材料》通讯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黄殿臣

1936年7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原南京化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曾就读于常阴小学、常阴中学,1952年9月考入山东省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读书。1955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 \4 H: K! h! H1955年7月毕业后留原校任教,任水泥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老师。1956年9月,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化工系(1958年独立组建南京化工学院)硅酸盐专业学习,1961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 {, M) Q, t1 L; y0 l3 s+ L
长期从事教学、教务管理工作。1978年12月任教学科副科长,1980年11月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82年12月由化学工业部任命任化工学院副院长,1990年4月任常务副院长。1990年12月赴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群马大学考察教学情况和经验。1995年4月,学校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后,继续任常务副校长,主管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师资建设与人事工作等。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规格,整顿教学秩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出台多项举措,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5 Y; U/ p$ j+ S先后发表有关专业设置、学制改革、产学合作教育,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的论文40余篇,其中《高等工程教育学制改革的思考》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两文,分别获江苏省教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文,获江苏省高教学会教学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参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两部著作。主持并完成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部委级未来化工高级专门人才预测研究课题。现正主持并即将完成江苏省教委下达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综合类项目——面向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兼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产学研究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化工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化工高等教育》杂志编委等。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果,1993年江苏省教委授予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称号,1994年化学工业部授予优秀领导干部称号。8 i1 q' Z, f: z; y3 D

  Q; e- u. w6 j' ]: y

张岳良

1936年2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1951年参军入学,1953年毕业于第三炮兵技术学校。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40多年来,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干了大量工作,先后在北京任军械部助理员、《后勤杂志》社编辑,到重庆任后勤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中文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在军内外兼任总后勤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写作协会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科技写作、军事写作三学会理事等职。1992年任教授、技术五级。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写作方面,先后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通讯、评论文章和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学术论文获奖。在教学方面,获教学质量奖。主编《应用写作学》、《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程》3部教材,还主编和参编《大学写作教程》教材3部,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荣立三等功1次。在学术研究和辞书编撰方面,主编出版《简明应用写作辞典》,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又与他人合编出版了《机关文书写作大辞典》和《经济文书写作大辞典》,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评奖中获三等奖。其中《工科院校应用写作学科的建设、改革和发展》1项,荣获三总部颁发的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军队级一等奖,刊登解放军报。在长期工作期间,立功、受奖共20余次,评为优秀科技干部、科研工作先进个人。主要学术成就被《军队院校名师辞典》,《无锡名人辞典》收录;主要著作在家乡图书馆收藏。
2 T2 i2 B. N; M7 j! V
7 g& d, j2 r9 z7 N

朱云南

1937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河北省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1956年于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业部,1961年由农业部凋入河北农业大学,1975年派到邯郸分校(现为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   

长期从事农业畜牧业的教学与科研,为河北省畜牧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在任教期间,先后编写了《米丘林遗传学》、《普通遗传学》、《家畜育种学》、《普通畜牧学》、《家畜饲养学》及《动物营养学》等多学科教学用书。同时,进行有关教学、畜牧科技与动物营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家与省有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6篇。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十余项研究成果,其中获得不同等级奖励的研究成果5项。并为河北省、地、市(县)畜牧与饲料部门举办多期畜禽养殖、营养与饲料方面的专题讲座及专业培训班。先后为省内二十余家饲料生产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任邯郸市饲料工业办公室与市饲料协会技术顾问。被河北省兴达饲料研究所聘任为所长。由河北省教委和省科委推荐,其主要事迹载人《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辞典》。


! h; Z, l2 M5 A7 O% r0 L: P7 J3 c

孙鹤才

1937年11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苏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曾任职于二机部北京第一设计研究院、苏州安利化工厂,1978年调苏州大学化学系任教,任副教授、教授。

长期从事高分子导电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江苏省物理化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北京第一设计研究院工作时成绩突出。1966年调苏州安利化工厂从事技术工作,曾为该厂某些产品进行设计、安装、试车与生产。1978年调入苏州大学化学系任教。1989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导电材料制备、掺杂及动力学特性。其科研方向主要为高分子导电材料,在乙炔聚合新催化体系、聚吡咯活性掺杂和动力学规律及新的导电材料——聚联咪唑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果。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科技信息刊物《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有6篇,被《CA》收录的论文有10篇。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 f5 [4 \5 G+ S0 E" h1 p; p+ T3 G

郑菁英

女,1937年2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早年就读于杨舍范贤小学(今实验小学)、梁丰中学、江阴南菁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催化专业,而后留校任教。1962年8月调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任教,历任有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癌化学与生物工程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1993年1月至1994年2月由国家科委选派赴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作高级学者访问工作。

郑菁英长期从事环境保护领域催化治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专家库专家。有多项成果获奖:主持研究的空气去烃催化剂,曾用于我国第一辆大气监测车色谱仪上,其性能达到国际水平,该成果与同期研究的工厂有机废气催化治理项目都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主持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的多组分蜂窝状陶瓷体催化剂获北京市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开发成功颗粒状稀土催化剂,并获198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年与航天部某院合作完成催化点火项目;1993年与二炮某所合作完成自净式饮食保障方舱废气净化项目,均通过部级鉴定,后者获1995年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机械工业部贵金属一稀土三效催化剂的研制项目,所研制的催化剂委托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进行整车工况试验,经检验安装BPU—2型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净化器的红旗牌CA7160型轿车,其排气污染物排放值符合CBl4761—1999和DBll/105—1998标准的要求。主持研制的汽车净化消声器获国家发明专利。由其主持完成的北京市市政管委会项目北京市区交通路口大气中PAHs污染情况测定,由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授予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荣誉。参与合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6年合作主持完成了卡铂抗癌新药的研制,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获199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所研究的另一种全新抗癌药——铭铂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汽车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筹)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编委。已发表论文60多篇。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作高级学者访问期间,首次合成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海洋生物,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有机化学》期刊上,为国际合作作出了贡献,得到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校领导好评。

曾评为198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和1990年北京市防治机动车污染先进工作者。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9月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NCO论坛“环境与妇女”讨论,并获嘉奖证书。


. [+ G3 b. a, C8 {

唐棣芳

1937年11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无线电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历任讲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并任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大电子工程系基础部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无线电技术实验室主任。
2 ^, j# E3 G+ @, S3 g4 P% S唐棣芳长期从事光纤通信和光纤信息处理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光纤通信研究的专家之一。兼任国防科工委计量测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船用电子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光纤通信》杂志主编。科研成果光纤彩色闭路电视系统,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波分复用光纤综合服务系统,获198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几年来又完成光纤信息处理中关键技术——光纤延迟线研究、时分制全光交换技术研究等五项高科技项目。现正从事智能化光纤网络设计工作。
; u" I2 I; F: t3 I5 q- b在《上海交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光纤延迟线鉴频器的理论与设计》等论文1l篇。其中3篇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杂志转载。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F) K  Y6 a8 U
0 c8 Z3 \3 X1 S/ y

顾宏邦

1937年12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为山西大学化学系教授,山西省太原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太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顾问。山西大学中宝成奖励基金会副主任委员,民进党山西省委委员。6 ^' L6 s8 U. C* Q6 L$ A% N
顾宏邦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食品化学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食品及腐蚀控制学科的科研与开发研究工作。在硫酸钠的电解、盐湖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淀粉的转化与深加工,葡萄糖成对电解,食品添加剂,氨基酸及其系列产品、防腐蚀带锈施工,预处理液,阴极保护技术及传感技术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有《电池电动势的探讨》、《葡萄糖成对电解制葡萄糖亚铁及山梨醇》等。其中《无氰白色硫化钠的研制》项目,获山西省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课题中“电解硫酸钠的研究”、“带锈施工液的研制”、“氨基酸口服液研制”等项目,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
  c! n0 P6 r6 v7 l5 l( }9 Y
  o. `. M6 d& a# e

施妙根

1938年2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1956年6月毕业于沙洲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和数学专业系。1962年2月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3年2月至1966年6月为清华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研究生。1978年6月至1986年6月任清华大学讲师。1984年1月至1985年1月,为美国Pittsburgh大学访问学者;1985年1月至1985年8月,为美国Carnege—Mellon大学访问教授。1986年6月起任清华大学副教授,1989年6月至今任清华大学教授。: @( j/ ?0 {& O
长期从事数值分析和最优化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其主要研究经历为非线性系统的分歧问题,线性规划的内点算法。撰写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电力系统计算》(与王锡凡等合著)、《应用迭代方法》(与蔡大用合译)、《线性规划内点算法的某些收敛性问题》、《线性规划Iri—lmai新算法的多项式性》(合作者张树中)、《科学和工程计算基础》(与顾丽珍合著)等。( h2 D, |( q( C& g# `
- c9 X3 i3 q# r3 a6 G6 x

徐廷相

    1938年7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西安交通大学热动力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o: A1 F% G1 w6 [# G3 V0 f196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同年9月考入该校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专业研究生班,1966年12月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先后在动力系、能源系、热动力系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从事蒸汽轮机与燃气轮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6月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二年零四个月,作为访问学者,随国际著名学者D.J.RYley博士进行湿蒸汽两相流的研究工作,于1982年10月按期回国。 1990年6月又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修6个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随国际著名两相流专家A.Prosperetti教授进行两相流研究工作,于1991年1月按期回国。1983年10月以来,在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先后兼任学校科研处副处长、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工程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以及校长助理等职。现任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还兼任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和西安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1974年编写了《燃气轮机》教材,1984年参加编写了《蒸汽轮机》教材。多年来一直从事透平机械内的湿蒸汽以及气固两相流的研究工作,撰写有关论文30多篇,建立实验台多套;参加研究的湿蒸汽汽轮机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 L6 |4 n. n0 d+ a( r$ w. t) Y4 R! E6 E+ m

唐鸿宾

1938年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1962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科技开发院副院长。兼任全国微弱信号检测学会副理事长、《数据采集与处理》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两次被南京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是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 s5 B: d. f; i% F! K6 Y
唐鸿宾先后从事无线电振动理论、微波天线、磁控扫描天线、超导电子学、微弱信号检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70年以后主要从事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发表论文40多篇,研制新产品20多项,获国家教委、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6项。主要论文有《门积分电路的数学分析》、《锁定放大器的技术进展》、《同步积分器——噪声中提取微弱信号的一种方法》等。
6 K. S1 J+ E6 `+ w" `& @( G
  g3 X$ J3 ?- H; g& G

丁邦石

1938年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员。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安徽财贸学院财政金融系,分配至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后改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任教。1970年调至湖南煤矿设计院经济室工作。1979年12月回中央财经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研究员等职。( X* |2 L8 `  ?2 d
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流通和利率问题。主讲课程为农村金融、工商信贷、房地产金融、信托与租赁。/ b) J! ^: D* ?4 i
    已发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综论》、《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社会主义农村金融学》、《农村金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辞典》等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有《论我国当前货币量的计量与控制》、《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职能要加强》、《控制货币流通量的关键指标》、《谈谈确定银行利率依据的几个问题》、《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困境分析》等30余篇。
7 S* Z& i. W* N+ x- |! G# w3 t& j1991年起任研究生导师,每年带2~3名硕士研究生。$ c7 z9 ^* f; N- i! a
6 y9 ~/ h- T" K2 v+ ]+ ~# \* e

林德公

1938年1月生,江苏张家港市合兴人。1960车苏州大学物理系毕业。江苏教育学院宜兴学院(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共党员。本科毕业后分配在江苏教育学院任教,担任班主任、团总支委员。困难时期该校解散调至常熟市练塘中学任高三班主任,片校教研组长、团总支委员。1977年到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先后担任工会主席、教研组长、市科学教育学会主任委员。有6项科研课题,其中“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对合格教师继续培训的新尝试”于1966年6月通过省级鉴定,多次外出介绍做法与经验。已推广十多年的自然“三步法”课题模式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宜兴教育学会二等奖。“中学物理启发式‘四段式’教法模式”,被江苏省教委1999年6月评为“树勋杯”二等奖。担任多部著作的主编、副主编,并撰写论文发表与交流150多篇,参加10多个全国与省、市学术组织、喜获80多张荣誉证书。40多次参加全国与省市学术研讨交流会、多次在会上进行发言交流。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选为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专委会委员,参加全国与省物理学会,全国与省物理教学研究会,被聘为《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副主编、《中国教育创新研究》杂志编委,特约记者等。还参加省,无锡教育学会自然教学专委会。6 V% u5 {/ @% A0 G

# R$ h* @* }* A/ N. Z1 p" n

秦  豪

1938年生,祖籍张家港市南丰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中共张家港市委党校原副校长。社会兼职:张家港市政协第四、六、七届委员,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逻辑学会会员,江苏省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修辞学会常务理事,苏州市逻辑学会顾问,张家港市公关协会会长,张家港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沙洲工学院兼职教授。; k1 H  U, R/ D' Z
    秦豪,1958年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在校时任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50年代末就读于扬州大学师院中文系,在校任学生会主席、院务委员。1962年大学毕业,先后担任张家港市(沙洲县)文教局教育科科长、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党支部书记、沙洲工学院副院长.苏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中共张家港市委党校副校长。/ z# |& v0 V& C4 l4 m& v; x+ `9 `
    秦豪在执教和担任院领导的近40年生涯中潜心专攻逻辑、语言和文学等,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作有《补拙集》、《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问题逻辑学概论》、《问题逻辑与教学》、《司法问题逻辑新探》、《怎样纠正逻辑错误》、《逻辑思维技巧训练》、《形式逻辑解疑》、《中学生作文修辞技巧》、《中学生修改病句的方法》、《交际中的巧问与妙答》、《使人聪明的智慧故事》、《古典作品阅读欣赏》、《古典诗文选析》、《领导干部讲话艺术》等,发表论文150多篇。他对问题逻辑的研究颇有造诣,个人承担江苏省问题逻辑研究的科研规划项目列入(张家港市全国“五个一”工程项目)。《问题逻辑学概论》是我国第一部问题逻辑专著,与孟自黄教授倡导并主持过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在张家港举行的全国问题逻辑学术研讨会,为填补我国逻辑的空白作出了贡献。他是省内外著名的逻辑语言专家。1998年《形式逻辑的范畴应当有“问题”》论文与科研业绩收入于美国世界名人书局出版的《跨世纪国际名人名作·中国文化卷》。1999年10月应国际符号逻辑学会邀请出席了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国际符号逻辑学术大会,会上宣读的论文收于大会论文集,会后随中国专家团观光和考察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梵帝冈、摩纳哥、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9个国家,又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 e& X, ?% C2 W1994年、1997年、2003年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社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六次荣获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哲社科研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得全国逻辑优秀成果两项荣誉奖;多次获得省党校系统和省逻辑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1996年5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他的科研业绩和成果分别载于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出版《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李鹏总理亲笔题词出版的《中国专家人名辞典》。
5 t$ c- z) \: D7 y* C: k* h: C- F" P4 ~% G: L  k

陶惠民

1938年6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天津理工学院教授。
! O% R  F; M: J. m% P1950年9月至1956年7月,就读于沙洲中学。1956年9月至1961年7月就读于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受教于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志达教授。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后曾在天津工科师范学院和天津电机总厂工作。1978年至天津理工学院任教并兼行政管理工作。曾任该院计算机工程与数学系主任和副院长。多次被学院和天津市高教局评为优秀教师。几十年来,在《数学学报》等著名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1988年9月作为国家高级学者访美,提出的大规模线性规划的鲁棒分解算法,受到美国同行专家好评。
" b( x0 s" [/ _0 @3 D' F7 K在担任天津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系主任期间,曾配合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普及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并为全国几十种学报担任过审稿工作,任《数理译丛》副主编、中国运算学会理事、天津市计算数学学会和天津市运算学会的常务理事,被聘任为天津市软件学专家指导组成员,天津市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定学科组成员等。当选为天津市南开区第十一、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担任十二届人代会主席团成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 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 O4 w( h$ _! A
: ?* W! p1 |6 F* f# W' S: u
: L: d# P. l+ o3 w

何德玶

1939年12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东南大学机械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常阴中学、沙洲中学。1962年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机械系材料加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访问日本九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法国特华大学、德国弗朗毫夫研究所。

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凝固过程控制和新型材料。所领导的课题研究组有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高技术基金及“九五”国家高技术项目,在国内外领先进行了当代前沿的超轻型金属结构及多孔、胞状结构金属的基础研究,实现了结构材料多功能化及兼容性(质轻、阻压减振、隔声、隔热、电磁屏蔽等),有广泛的高技术应用和民用前景,将成为21世纪前沿热点材料之一。采用多种凝固控制方法,制备的两类孔结构均匀可控的中型件,先后于1998年9月在美国哈佛大学、1999年6月在德国不莱梅、2000年6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国际专业会议上作了展出和介绍,受 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美国波音公司等提出了需求意向。在《科学通报》、《材料研究学报》及国外有关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8篇,在空间高技术等五个领域作了专题报告,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好评。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

所领导的课题组,先后获国家、省、部级各种奖励6项、专利3项。近年经鉴定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成果2项。发表文章80余篇。已培养研究生17名(其中博士生4名)。


7 q& B, S. H- N8 X& x

黄芳芝

女 ,1939年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教授。
/ N; m% C( f+ X( Y2 A先后在刘海沙小学、常阴中学(雁行头中学)、常熟中学读小学、初中和高中。
* k, M- e7 ]: D& h* Y  v4 |8 i6 d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就读于反应堆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核反应堆工程事业。60年代在核工业部第二设计院参与和负责我国第一座核燃料生产堆(生产原子弹用燃料的反应堆)的物理设计和计算工作。70年代后,在清华大学从事屏蔽实验反应堆、低温供热堆以及高温气冷反应堆的热工计算、软件开发和总体设计等工作。80年代中后期,为我国核电厂操纵员培训做出了贡献,是我国第一代核电站操纵员培训教员,为广东大亚湾核电厂及秦山核电厂培训了大量合格的核电厂运行操纵员。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田纳西州国家核管制委员会所属培训中心留学,后又作为核专家受香港大学邀请,到港大指导该校核电厂模拟机仿真软件的开发工作。
9 A4 G( u1 n! V0 h& H* h- a    从1999年起,受聘于广东岭澳核电厂,作为中方核工程专家,参加了该核电厂首批装料执照申请有关文件的审查工作。
7 q& @2 `  `, t( e  ]4 s
8 ?3 I0 ?  J$ D: _8 `
' m; J4 g) ]. I" h* C# |6 ^: R( s! _+ A

李炳兴

1940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广州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研究生导师。( T& \0 r$ _# N
早年就读于悦来小学,沙洲中学,1959~1964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机电部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1985年6月调入中山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后任职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微电子教研室。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等职。5 J. a6 [9 R  M& K* @
长期从事计算机研制、微电脑应用开发和教学、系统软件研究工作,在工业控制、办公自动化、测控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中取得多项成果:负责设计了“汽车继电器生产自动检测流水线的控制”、“积分A/D转换器研究与液晶显示电子秤控制器”等20多项应用系统;在研制小型机“GD一5型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中,自行设计并实现了该机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成功发明了  “家用电烤炉电脑自动控制装置”、“液晶显示多功能智能电子秤控制器”等,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专利设计人排名第一;其主持与参加的研究项目中有5项获得国家、省、市等优秀科技成果奖;主持开发的“成像光谱仪及计算机CCD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广泛应用在光谱分析、动植物细胞、微循环系统等研究领域,在香港地区也得到推广;编著教材二本,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6门课程,招收培养研究生多名;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了论文50多篇。  目前,继续从事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应用研究及教学,还有计算机图像处理研究工作。曾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被收录《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制功臣名录》。& a) i& J( Z7 S; p

- O4 k) \2 z2 V& A

陈永祥

1942年9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南京大学教授。曾就读于刘海沙小学、常阴中学(今乐余中学)。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因处“文革”时期,下放江苏海门市劳动,1970年分配在该市六甲中学任教。1973年1975年,留学于英国巴斯大学英语系。回国后在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教研室任教。曾任教研室主任。1984年选派到国家教育部外事司担任项目官员。1985年到我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任教育领事(一秘)。1989年回南京大学任外事办公室主任。曾赴美国格林奈大学研究访问半年。现为南京大学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中美关系史专业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职。

陈永祥在英语教学和外事领域有较深研究,发表著作、论文数十部(篇),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1980年、1981年和198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三等奖;1983年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二等奖;1984年完成的英语口语、听力教材于1986年获南京大学课程建设优秀二等奖;1996年至1997年主持研制的南海问题文献(英文)数据库,于1998年底获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 x% k# a% X! t2 z% b5 ~1 ]4 e# n

陈士林

1932年12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

1949年在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肄业,是年6月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政治部工作。1950年6月考入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1952年4月,随校合并,进人上海外语学院(现上海外语大学)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工作。长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较深的造诣;同时对俄罗斯与前苏联其他共和国的国情,也做了大量调研。1989年至1992年间,先后两次以学者身份赴苏联和捷克访问讲学。

主要著作有:《外国中篇小说》第八卷(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收集了俄罗斯和苏维埃时期著名作家的中篇小说11篇。译编者对每一篇作品都作有评述。

《俄语外贸口语和应用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外贸口语,作者以其较高的俄语口语水平和多年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基本囊括外贸谈判中所涉及的语言范围。第二部分——外贸应用文,汲取了作者在苏联访问期间所收集的相关文件中的精华,开创了外贸俄语在这一领域的先河,对外贸翻译工作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大学俄语》(教材)(1989年北京大学出版)。

《研究教学法,改进俄语教学》1985年发表于《中国俄语教学》第五期。《苏维埃诗坛的一部杰作——评叶赛宁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89年发表于《教学通讯》第二期)。

主要译著有:《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叶·别德内依的长诗《毫不留情》(1985年发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一书的第四卷);叶赛宁的长诗《普加乔夫》(1989年发表于《青年外国文学》第四、五期);马尔科夫的中篇小学《诺言》(发表于《外国中篇小说集》,199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6 O7 I" Y2 R: \, f

张永政

1942年4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教授。1961年乐余中学高中毕业后,保送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学习,同时入伍。1967年7月毕业后,分配至东北旅顺基地。1968年7月入党。同年,在连队当军医。1972年2月调任海军406医院创伤外科军医。1976年10月调入南京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该校1999年5月由隶属海军领导转归总后领导,改名为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任外科学教员。1977年、1982年,分别在南京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修脑外科各一年。1983。年在海军指挥学院政治指挥专修班进修政治理论一年。1984年任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训练部副部长(正团),1989年任该校教学副校长(副师)。1995授予海军大校军衔。1992年定为副教授,1995年晋升为教授。9 U/ E8 Y  u' v) r4 j  s, d
张永政长期从事海军医学事业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多次立功受奖。热爱教育事业,注意研究教学方法,所总结的《外科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课堂设计》在《上海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上发表。担任学校领导达14年之久,注意研究正规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逐步达到现代化,实验室统管共用的经验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多次深入边防、海岛、舰艇部队调查研究,提出适应近代海战需要的教学改革思路和举措,为培养高素质海军医护人才作出了较大贡献。注意医学科学研究,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四项。曾担任《中华航海医学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常务编委,《海军医高专学报》副主编,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脑复苏研究中心委员,海军科委会后勤保障研究委员会四、五、六届委员。参与编撰了《科主任必备》、《护师必备》、《急诊内科学》、《英汉脑血管疾病词汇》、《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等专著。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多次,优秀教员奖二次。名录被收人中国科技报研究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编撰的《中国专家人才库》一书。
" Z" T# M. @0 _2 X/ \- F# i: c- t. M0 l, h6 d1 Z) l9 @( O

孙俊全

1943年10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浙江大学教授。
3 e; T- k' W8 j/ x4 G: K196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化学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浙江大学任教。1988年3月至1990年8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修金属有机化学,研究茂金属。回国后致力于新一代茂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资助。在国内外已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目前,与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德国汉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较紧密的国际合作关系,多次赴德国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B1 a/ p  @) N7 L1 ^$ T

% o% x' u: Q8 e% n+ p! {/ `/ u% f9 m' m5 c" a: G

孙亚民

1946年7月生,张家港市中兴镇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就读于九思小学、后塍中学。196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1年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1990年2月至1992年2月赴法国瓦朗西纳大学工业软件工程实验室进修,进行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开发和生产系统维护与决策集成系统的研究。曾被聘为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网络分布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专家委员会委员,省高等学校网上远程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委市政府高速计算机网络工程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3年以来为研究生、博士生授课,担任办公和制造自动化协议、专业英语、办公自动化概论、计算机通讯协议工程学、分布式系统理论和网络、企业网络工程、TCP/IP原理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IMS局部网络安全性研究、863项目单元控制器开放系统结构和互联技术研究、八五国防预研基金项目FMS通用单元控制器研究等,为江苏、四川、广西等地的单位负责和完成软件总体设计、网络子系统设计、含能材料重点学科虚拟信息库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领导查询子系统等近二十项科研设计项目。

历年来发表的主要论著有:《计算机网络基础》、《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开发技术》、《CIMS网络制造自动化协议MAP》、《计算机通信网络》等,在国内外计算机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共36篇。曾获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一期工程建设优秀个人奖、二期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奖,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6 \4 t5 D6 I( W- H/ g5 Q

周永坤

1948年3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1976年退伍回乡当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入江苏师院(今苏州大学)就读。1982年毕业后又去北京、重庆等地高校进修法律。后返苏大任教,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周永坤教授从事法学教学研究近20年,在承担繁重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任务的同时,潜心法学研究。撰写出版专著四部、教材三部。发表学术论文、专论60余篇,计50余万字,半数以上发表于核心刊物,其中权威核心刊物8篇,许多文章为法学界广为引用,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1999年被上海华夏文化研究院遴选为首批上网的全国百名社会科学家。主要成就为:

1、发表于《中国法学》的《市场经济呼唤立法平等》一文,对立法平等的研究,打破了多年学术禁区,为理论界和立法实务界广泛认同,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奖。

2、为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作了前瞻性研究,发表于重要刊物的法治系列论文《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创建法治型精神文明的几个问题》等,对法治基本理论作了开创性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奖和苏州市社科奖。

3、为法理学基本理论更新和体系转型作出重要贡献。作者长期致力于法理学的创新研究,先后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其中《法理学——市场经济下的探索》 (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法理学——全球视野》(199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43万字)两本专著,为全国法学界所瞩目。

; s; o; `0 [; G- r4 p4 E, W
科技英才7 X4 k$ y" Q- s# U5 E" I

范章云

1916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东兴村。20岁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后来升为讲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名誉研究教授。
) I( |, o: X! O- ?, \: U, ?1947年考取自费赴美国留学生。在芝加哥大学做出的第一个实验成果是发现了一个新同位素——磷33。范先生的这一发现,填补了同位素表上的一个空白,在《宇宙线之源》论文中,提出宇宙线的真正来源是在银河系的中心。
5 [7 L) L: D1 n7 A1 Q/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又获博士学位。1952年至1957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助理研究员,1957年至1958年在阿根索大学任助理教授。进入了全新的太空研究领域。
' G3 @# F7 F( u9 ~# E- z3 K在芝加哥大学太空实验室,设计的第一个探测器,于1958年由“先驱者第二号”火箭射向空间。1959年,将同样的探测器放在“发现第六号”人造卫星上,获得了成功。探测器在太空中工作了6个月,不但观测了地球内外辐射带的情况,而且还发现了一个新的辐射带,实验室人员称之为“范氏辐射带”。
, g( z7 w3 I& j  F. m0 D  p2 @1967年起,一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专门从事太空宇宙、天体物理的教学、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为世界宇宙太空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是参与研究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109名科学家之一,先后有200多篇论文在美国和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由于在天体物理和太空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卓越成就,名字早在五十年代便载人美国名人录。设计的许多先进探测仪器,成功测量到粒子的成分,测量到同位素和粒子的能谱;发明的粒子能量衰变探测器,在美国行星际卫星1号、2号、3号、4号和地球物理卫星A号、B号、C号、D号上成功进行了粒子成分的探测实验;使用金砖探测器和光二极探测器,对字宙空间的各种粒子进行探测实验;他利用静电偏转和能量分辨的探测器,在行星飞船7号、8号以及国际太阳地球考察卫星1号和3号上成功进行空间探测;他曾利用探测器,在苏联的费加(Vega)1号和2号太空飞船上,对哈雷彗星的能量从零到几百万电子伏的中性粒子,进行成分测量;用契伦科夫探测器成功进行了宇宙射线粒子能谱的测量。取得多项开创性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地球磁层的弓形激波里,发现高能电子;在地球磁层中发现高能粒子爆发;发现宇宙线的同位素成分、异常分量和常周期变化。此外,在揭示太阳系起源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研究中,特别是对宇宙线起源、地球极光、地球磁爆、木星喷射等,进行过不懈的探索,也取得令人羡艳的不凡业绩。; M7 P5 A7 S: S% o2 r
1972年7月4日,参加首批美籍华裔科学家代表团访问中国。一到广州,接待人员便邀请他们直接飞往北京,接受周恩来总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亲切接见。并先后受到邓小平、郭沫若、方毅、周培源等领导人的接见。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太空科研事业。1979年起,他应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的邀请,担任该台名誉教授,帮助和指导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工作。他还与北京空间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参与了我国风云1号、2号人造卫星的设计研制,为发展祖国的太空宇宙科研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 P6 w& M$ p: ^# Y* \3 K7 h* ^(徐祖白)- c; I; E% p% ~; X/ D; P2 Q

陈守白

1920年11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交通部高级会计师、中国交通会计学会副会长。
! t0 i9 r! Q$ _; i  p" \1946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先后在上海国营招商局、华东海运管理局、交通部财会司等单位工作,任研究员、高级会计师,交通部社会科学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会计专业组组长,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珠算协会理事。- S1 C, J$ N: N% `
陈守白长期致力于交通财会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颇有建树。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先后草拟和制订了《招商局航运成本会计制度》、《国营交通运输企业基本业务统一帐户计划》、各类国营交通运输及港口企业《成本计算规程》等制度,为交通系统财会制度建设作出了贡献。重视对交通财会的理论研究,在《交通财会》等刊物上发表《沿海成本计算若干问题的研究》、《海河船舶经济核算若干问题的研究》、《海运成本分析方法的研究》等论文;并发表译文《装卸作业成本控制》,介绍国外成本计算。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成本管理手册》、《财会大全》、《会计全书》、《公路运输经济辞典》等辞书编写了有关交通财会、业务成本等方面章节。在交通科研机构工作期间,完成全国运输情况统计和分析电子计算机程序,为会计电算化打下了基础。曾应聘任上海海运学院、西安公路学院客座教授,编写并讲授《水运企业财务管理》、《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制度》专业课。1989年离休后仍关心交通财会事业,主编出版《交通财务会计手册》、《交通运输企业成本会计学》(大专教材),主持建国以来交通系统第一部会计史文献《招商局会计史》的编写工作。: U6 `0 K1 N2 y) U4 }0 U# J# O
+ i: D/ H& L7 K9 |& J2 ]4 ]5 g

何德琨

1921年11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上海纺织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z9 t  _3 G! n' L+ n1946年6月于上海沪江大学毕业以来,长期致力于化纤纺织设备的研究和设计,业绩卓著。主要科研设计成果有: 1965年负责设计的上海重点工程年产500吨涤纶厂,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安装的涤纶厂;1972年负责将年产500吨涤纶单机设备扩大至年产6000吨,用于金山首期工程;同年负责金山年产15000吨涤纶厂工艺设计,获上海市70年代优秀设计二等奖;1992年、1993年先后主持无锡前洲绵纶伞绸厂和上海第九化纤厂可行性研究方案编写工作;1987年负责主持山东高密县引进和设汁丙纶高速纺和弹力丝装置,建成国内第一家丙纶高速纺生产厂,后被聘为县政府技术顾问;1983年负责制订纺工部涤纶长丝设计规定,获国家科研三等奖、纺工部二等奖;1985年参加制订国家绵纶建厂经济规模研究课题,获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1992年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计委1992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负责修订部颁《初步设汁规定》。& d5 b: }0 l1 Y- r
主编或参编著作多种,主要有:上海情报所出版的《国外合成纤维动向》、《selected Pape r on Synt hefic》(共11册)、《英汉纺织工业词汇》(曾获全国一等奖)、《化纤工业词汇》(英汉)、《化学纤维词典》等。论文《从上海纺织加工能力看我国合成纤维发展速度》,1980年刊于纺织学会学报;《国内外腈纶生产路线分析》,1986年在全国腈纶学术会议上宣读。; M. g7 q1 Q5 N

$ {* b: L! B3 t8 ]+ O

曹阜南

1921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早年就读于福兴小学、梁丰初中。1938年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高中部。1941年考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市地政局任技士测丈员,从事城市测量工作。1947年因病休养。解放后到燃料工业部上海水力发电工程局工作。1970年安排到福建分院工作。1978年到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院址在杭州)上海分院(后改称上海勘测设计院)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R% L& p0 A* j
% ?) b6 D5 P. z- [5 ^

林渭青

1922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高级工程师。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曾任张家港市沙洲中学(前大南中学)数学、物理教师,又任台湾公共工程局、南京市工务局工程员,  台湾水利局副工程师,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工程师,上海水力发电设计院、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工程师,广东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规划室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要贡献:参加新安江、黄坛口等水电站水利设计,负责并参加珠江流域规划及西津、广东新丰江、流溪河等大中型水电站水能设计工作。
$ r  k1 {2 }- [
! G% z' E5 X* D1 ~8 C: [5 Z2 v; r

胡国钺

1923年10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上海光华漂染厂高级工程师、金龙综合贸易公司总经理。
! \# t; v: I2 m! o/ m1 Z9 \早年在刘海沙小学、南通中学、上海乐群中学、大南中学(今沙洲中学)就读。后考入南通学院纺织科染化系。1948年毕业后到上海光华染织厂(解放后改为光华漂染厂)工作,先后任工会主席、技术科长。6 A. w' y. z! ~: V& v: [! ^1 N
胡国钺长期负责工厂技术工作,50年代已生产外销产品,使所在厂成为厚坯织物、卡其生产专业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参与研究设计制成上海第一台新型染色设备还原蒸箱,在上海地区首次试制成功悬浮体轧染连续还原新工艺,生产的“龙船”什色卡其被评为名牌产品。1965年被上海纺织局评为先进工作者。1982年曾派驻上海绒布厂开展企业整顿工作。后回厂继续从事企业管理工作。1985年退休返聘任金龙综合贸易公司总经理。1988年任上海福华纺织品联合公司办公室主任。作为台胞眷属,1991年介绍外商与光华漂染厂合资成立华成染整有限公司并任高级顾问。1995年在张家港保税区成立贵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并任董事、1999年在太仓组建贵成制衣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曾获上海市印染行业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4 T1 f. O6 q' f4 P

# ^% P. S5 Q- X  j/ p6 A

陈循介

1924年11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_7 Y+ n% t& B$ o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1952年调机械工业部北京机床研究所工作,1958年起任研究所自动化研究室主任达30年之久。长期从事机床(工作母机)、高效自动化机床、自动线数控(NC)机床、加工中心、加工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等科研工作,为机床研究专家。精通英、俄、德、日四国外语,熟悉国内外机床工业、机床技术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1965年至1971承担国家科委重点项目,负责领导建立我国第一条最大年产150万套轴承的308轴承自动线,在洛阳轴承厂使用。论文有《国外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道路与我国的对策》、《如何振兴我国机床工业和加速NC机床的发展》、《如何调整我国机床工业产品结构》、《今后十年如何加速我国机床工业的发展》等共200余篇。著作有《数控机床实用手册》(合著)、译作有《操作机器人动力学与算法》(合泽)、《自动机床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
6 @' {7 a9 p1 \1987年离休,继任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高级顾问,为我国机床工业发展参与谋划。) w1 K( A- X# }4 ?% S

$ X- ~- l0 o  l% \2 c& T

钱振中

1927年1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9 ]5 @& ?# o* Y/ b, `1940年至1946年于梁丰中学读书,1951年于天津南开大学机械系毕业后,一直在机械工业部设计系统工作,担任过设计主任工程师、总工艺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 a- e4 y8 t0 s  m& H0 }8 F4 F, B3 ?$ C
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承担和主持过很多内燃机、拖拉机及汽车工厂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所负责的众多大、中型工程项目及援外工程项目中,不少项目成为本行业的骨干企业,获得较好的评价与经济效益。由于其对机械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曾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机械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华全国百名设计大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0 D$ P2 b6 H: X3 z- p4 {% O( h% g- E

周惠南

1928年3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8 h6 @! j/ \: a5 h' u5 R/ p
1952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建材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土木工程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城乡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曾当选为山东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委员。
5 z) f3 _1 @$ w9 U6 t长期从事建筑科研工作,创造多项研究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首先提出“以草代钢”的大胆设想,开展用“芦苇作承重构件配筋材料”的研究,在山东修建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首创研究成功氯化铁防水技术,该技术一直广泛应用于省内外各类防水工程,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1987年,DC—氯化铁防水综合技术,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成功的非金属土油罐和硫酸钠复合早强剂,双双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在1978年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随后又相继研究成功了NC混凝土早强剂、SNC矿渣水泥改性剂、NC—Ⅱ型负温早强剂等。其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同行专家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 g, n# ?( ~  R4 v
* c' o& y9 W% o  k. {/ H/ w- ^

朱见吾

1928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 Z0 x* j! C2 m0 U: R早年就读于静山中学(今乐余中学)、常熟中山中学,195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电机工程系。
3 c( }7 ], F4 x长期从事冶金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工作,专长于冶金设施的电气调整技术。数十年辗转我国主要钢铁基地。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鞍山钢铁厂电气调整队工作,1956年升为工程师。后奉调参加武汉钢铁厂1号高炉建设,被武钢工程总指挥部评为先进工作者。1961年任武钢电气调整队队长,赴马鞍山参加马钢轮箍厂建设。4 e7 o, J5 \% p8 R' P$ |: I/ F
1964年任武汉第一冶金建设公司电装公司副主任工程师。1966年参加四川省攀枝花钢铁公司建设,参与解决有关技术难题。1975年任武钢1.7米热轧厂工程供配电及无功补偿合同中方总代表,与比利时、日本专家合作,研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并参与指挥全厂联动试车。1980年参加宝钢建设,在一期工程中任供配电、供排水、动力管网和能源中心三个合同的副总代表,负责中日双方在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协调工作。1986年任宝钢冶金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参加宝钢二期工程、冷热轧厂、轧钢厂建设,先后获宝钢工程总指挥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工程技术人员、冶金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科委国家成果完成者等荣誉称号。多年兼任宝钢电机学会副理事长,并任冶金部编辑出版的《冶金百科全书》电气调试篇主编。1988年为高级工程师,1993年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9 n+ K, G, {2 z8 }; J; u9 n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K' N& O: z( X: u8 ?0 f5 X5 d* R. \9 |* R- l( ]

陆有德

1929年4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总参谋部通信部技术5级高级工程师。1946年毕业于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1951年自国立北洋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 即参军,在军委通信部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四次赴朝执行通信任务,均圆满而归。1954年前先后负责六个载波站的设计、施工和调测开通,同年荣立三等功。55年至58年间参与北京莫斯科保密电话热线建设和维护,同苏联专家一起工作,56年任北京站站长,不经翻译即可与专家至各站检查工作。58年至64年参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新疆原子弹爆炸基地的通信设计和建设。61年至67年参与国防筑城工程的通信设计和建设。六十年代参与国防长途明线载波电话网的建设,其中68年建设西宁格尔木拉萨的长途载波,曾三进拉萨。七十年代参与国防长途地缆多路载波网的建设。79年起参与引进3600路载波电话设备,多次去西欧考察、谈判、培训、验收设备等,直至开通使用,自始至终负责本工程。由于工作需要,足迹遍及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64年被选为通信兵部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代表,同年晋升为少校军衔。毕生为国防通信事业贡献力量,从事多项通信技术工作,八十年代初在陕西黄龙有人增音站建成后,因有地方病,基层要求迁至县城附近,但要电缆改道等投资贰百余万元,经过他精密计算,用已生产而从未用过的导频无人增音机代替有人增音机,经两年多运行完全可行。87年深县南直接埋地无人增音机箱腐蚀严重,将牺牲阳极用到机箱上以防腐蚀,少量试验取得经验后推广全线。被聘为通信学会线路委员会第一至三届委员,发表的《小同轴电缆300路和960路线路扩容为3600路载波的经验和体会》获优秀论文奖。
/ D: v3 Z+ A' t3 p$ F+ w$ y+ n0 }1 P

茅中行

1929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上海闵行发电厂高工,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分配到电力部华东电力建设局工作,先后在安徽淮南发电厂、江西南昌七里街电厂、江苏望亭发电厂等单位从事基建安装技术工作。1958年到上海电业局闵行发电厂任生产运行值长。1981年任电气专业工程师,负责全厂检修和扩建工程技术管理。1988年,任高级工程师。同年外借江苏宜兴和桥热电厂建设,任总工程师。' h5 G2 N$ H- e4 [1 b$ \3 M
1990年退休后,受聘上海华能石洞口第二发电厂负责合同管理。1991年聘为深圳大亚湾核电厂工程部专工,1995年任南江公司质保科长。1996年聘任浙江临安青山热电厂筹建总工。9 h; R, L+ N# P( p

! N7 |$ e% N6 ^% `- A2 s! N

孙均鹄

1930年6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九三学社社员。甘肃省地质工程技术开发公司高级经济师。
9 D7 a. i$ @3 }3 X- z' v  X) g% C1952年于南京地质矿产专科学校毕业后,从事地质经济管理工作近四十年,对加强地质工作计划管理、经济管理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后十多年侧重于地质资源经济研究,亦有建树。曾任甘肃省地矿局主任经济师、地质工程技术开发公司总经济师、甘肃省地矿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矿经济学会理事。现任甘肃省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顾问,九三学社省地矿局支社主委。担任主编或副主编主持并参与《甘肃省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分册、《甘肃省地勘及矿业产业政策研究》、《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甘肃省矿产资源地质技术经济条件分析和地质勘查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中国的镍矿资源》的研究与编写,还参加了甘肃省计委组织编写出版的《未来的甘肃》、《甘肃的国土资源》的编委和具体编写工作。均已内部出版提供使用,并获部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四等奖1项,其中有1项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并被收人《科学技术成果公报》。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地质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甘肃省矿业发展战略》、《甘肃省矿情分析及对策思考》、《扩大地质市场、增强地质工作活力》等近30篇,约20万字。有两篇论文分别入选《管理艺术文集》和《中国经济文库》。1999年6月,汇编出版了《保健小知识》,受到中老年人的欢迎。
' t  R: \4 K0 G8 y3 z7 _: G( s" y* e9 W/ r# ~0 w. I6 e

周惠恕

1931年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早年曾就读于江阴县立中学。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勘探大队人事室科员,年底保送西安石油学院带薪学习,195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旋又派往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并到中苏石油公司随苏联专家学习,1955年回西安石油学院任教。1965年,参加石油部和兰州军区组织的长庆石油会战,任钻井队技术员,后调任油田分部研究所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在技术上攻克了井场安装工作中的不少难题,大大提高了工效。针对长庆油田地层坚硬的特点,在超硬材料使用上解决了高温高压成型、镶装等高难问题,设计出阶梯梳齿形取芯钻等多种型号的硬地层钻头,其中人造金刚石齿样取芯钻在性能上超过美国进口产品。在石油部和地质局联合召开的经验交流会议和全国石油矿长会议上作了介绍和推广。同时还研制了井下扭矩测量仪、油管坡口机等多种实用工具,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曾获得包括石油战区科技成果奖在内的多次奖励。1980年以后,参加了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的筹建。并继续从事科研,取得的成果有:承担子射流试验架的研制,成功建立了水能量的计算方程,获石油部一等奖;承担了“钻井模拟实验架”课题,通过鉴定,获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其中有4项技术领先于国际水平,整体达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研制成功井深测量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用于泥浆性能评价标准的泥浆润滑评价仪。多次被所在单位评为先进个人。, P& g. K, ~  e% s. N
  E' w; S0 h7 J8 m0 W5 g. `' F) q

施广成

1932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研究员。2 l6 P9 X5 M5 M+ [, p
曾就读于当地静山初中、崇实中学,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1959年至1960年选送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中央天文台进修。  a' N  C3 X5 m2 t4 I: K
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学研究和天文台领导工作。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科研工作。1957年至1958年参加北京天文台台址选定和筹建工作。1961年从苏联进修回国后至北京天文台工作,任研究室主任、台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天文学会会员。1979年评为副研究员。在天体测量学领域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是:进行过部分特殊用途的恒星位置与自行测定;通过有光学对应体的河外射电源照定位,建立以河外射电源为基准的惯性参考坐标系;测定地球自转与自转轴位置变化,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了太阳11年周期活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与地轴11年周期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一步验证了“米兰科维奇”地轴长期转动规律,并利用近百年天文观测资料分析,确认了地球自转极北极每年以10厘米速度向西经约70度方向长期移动;根据地球轨道运动规律预测了地球气候长期变化趋势等。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通报》、《中国天文学报》、《北京天文台台刊》、《紫金山天文台台刊》等学术刊物。共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
3 Z* g# s2 J: R/ G) t- k4 j    1982年调任紫金山天文台党委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1988年任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正厅级),1992年退休,由中科院任命为巡视员。
' r& g/ X9 a3 |1 U- a
, X- ?& [9 G! i9 x

倪苏东

1951年毕业于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1955年毕业于广州华南工学院本科,1955年~1965年在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任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工程师.t965年—1971年中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任技术局工程师,1971年—1993年任安徽轮胎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别到过11个国家,1993年退休任外资企业高级顾问,又到过2个国家。+ C, \% y, u" \. i/ |$ w
主要业绩:在上海时,对含氟橡胶有专门研究,获得国家专利,在安徽时,由10万套轮胎发展到100万套轮胎,在轮胎工艺、轮胎配方、规格品种方面作出了贡献。
/ E. a( Q4 J5 g  \7 _6 h7 W2 `; @3 E
6 T9 x) p) O" ~5 G2 u3 p7 h- \* |

赵志桢

1932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信息产业部综合勘察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7 X4 X1 U) n8 h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水文工程地质专业。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一机部设计总局西安勘测队、第四机械工业部勘测公司、电子工业部综合勘察研究院任技术处副处长、综合勘察研究院副院长等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先后为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陕西省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工程勘察协会常务理事、地质学会理事等职。退休后任陕西省老年科协工程勘察分会常务理事。
. _* k8 X: Q, m+ v5 f/ p% Z长期从事重要工程的基础勘察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先后主持完成贵州083基地20多项厂所和山西088基地区10余厂所,以及4400厂、4435厂、742厂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供水水源地勘察与评价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层建筑增多,地基处理已引起国家重视,先后主持完成了深圳电子大厦、西安煤研所高层住宅、西安公安大厦、瑞新大厦、永兴大厦、上海永和大厦、张家港市国华大厦、锦帆大厦等高层建筑和张家港牡丹汽车集团、南港(张家港保税区)橡胶工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厂房地基加固处理以及华宇电力有限公司港池支护等工程。并受陕西省计委邀请,参与陕西省渭河电厂、户县电厂粉煤灰治理与研究工作,以及西安市西郊、北郊、咸阳市、北洛河等大中型地下水水源评审工作。并在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黔南、黔东南地区碳酸盐地层岩溶裂隙水赋存规律》获西安市科技论文三等奖,4435厂水源勘察成果,获部优秀工程奖。1989年受国家科协委派赴匈牙利进行环境地质考察学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9 ]/ O9 H* ?8 E# n+ j, m$ C5 I; c5 g7 f

陈九如

1932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乡福安村人。幼年先后在悦来、店岸、合兴小学就读,在大南上初中,江阴南菁上高中。1950年于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高二肄业,考入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二期。结业后分配到安徽六安县人民法庭任见习书记员,1951年调合肥市财经委员会任支书,1953年开始搞统计工作。1954年去上海财经学院统计专修班培训,后回原单位继续干统计工作。1956年任副科长,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65年下农村搞整风整社、“四清”,工作,1966年到市属中学搞文化大革命工作组,1968年下放“五·七”干校,1960年户口转农村插队,1972年回机关搞统计工作,1979年任合肥市统计局副局长,安排到四川财经学院进修,后评为高级统计师,1982年至1993年任局长至退休。退休后于1996年至2002年。
0 A$ C" K( J3 h, K" I$ x, y6 A! E9 q0 T/ Z- o- F  X

张养才

1933年11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遥感应用中心研究员,农业气象专家。# H3 {- \. Y: J& Y
1953年毕业于沙洲中学,同年考入南京大学气象学系。195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及遥感应用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气候学方面的研究,特别在低温冷害、冻害和中国热带、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编著出版《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主编出版《中国热带、亚热带西部山区农业气候》、《中国亚热带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等专著及《武夷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论文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已为气象业务和高等院校教科书采用。所主持或合作研究的“水稻寒露风危害规律、长期预报和预防措施”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项目,1990年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江中下游地区后季稻低温冷害指标气候规律及其预报研究”、“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两高一优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问题研究”等项目,分别获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应聘任中国气象局总体规划研究设计室兼职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农业气象及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北京市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气象卷编委,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多次参加世界气象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东南亚农业研究中心等召开的国际气象科技会议。: r& }$ ^* C' V+ u, t( i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y- O3 q6 G' V" k) v2 \

  D* u" ?/ L1 L  l1 [/ w$ D' e, a

杜国华

1933年6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L$ x0 k) F6 c8 @  ?' c5 o    早年就读于西界港小学、乐余小学、静山中学、崇实中学。1952年考入南京农学院农化系。1956年4月由国家分配到北京,进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从事土壤地理专业研究工作。1961年由院内调整到南京土壤研究所仍继续本专业工作。1979年任助理研究员,1986年为副研究员,1993年为研究员。- d& |- ]. }; B; O2 p& D8 y
    长期从事国家区域治理的土壤资源及土壤分类研究。先后参加的国家重点研究或基金研究项目有:黄河、长江流域规划的土壤调查制图、土壤详测与基层分类、南方山地利用与综合开发、豫北和淮北地区农业开发的综合治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当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等。特别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研究、全国土壤普查及当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作出了正确的示范,为区域治理决策、查明国家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及发展土壤科学提供了依据,获得学术界的公认与好评。; z: i6 c4 f# X; H& Y: |/ Q
主要著作有:《中国土壤》、《中国土种志》、《中国水稻土》、《土壤调查制图研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淮北地区资源开发与治理研究》等10部。论文有:《试论潮土基层分类》、《单个土体与聚合土体在土壤分类上的意义》、《淮北平原样区地土系划分》等5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主要有:1985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1994年被农业部评为先进工作者。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施元鼎

1933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K. E2 ~9 o9 R3 ~; S% |1947年毕业于锦丰小学,同年考入江苏省常熟中学,1953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1954年经选拔考试进入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5年夏赴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学习,获得优秀生毕业证书,并被选派为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代表团成员。# Q& u6 K- v  m) O0 f, p
1960年毕业回国后,一直在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冶金设备的设计研究开发工作。历任设计研究室工程师,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1992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70年代起,参与或负责国产高速线材轧机的开发设计和推广,先后在攀钢等厂顺利投产,并出口菲律宾、印尼等国,获冶金部优秀设计奖;1983~1985年直接参加和组织我国第一套斜轧穿孔——顶管延伸(CPE)无缝钢管生产线全套设备的开发设计,研制和施工投产,尔后又完成了该项工程的现代化改造;1985~1986年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双金属固相复合材料工程”组织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在室温下高效成卷连续冷轧固相复合轧机组全套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1988年,负责组织并直接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铜连铸连轧机组开发设计,填补了此类机组设备的空白,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1992年负责组织和直接参加了我国第一套铝基轴承复合钢带生产成套设备的开发和设计,使成材率提高了一倍;1993~1996年担任江苏沙钢集团润忠钢铁公司电炉——精炼——连铸——连轧高线四位一体短流程工程的总设计师,该工程技术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被评为院优秀设计一等奖、冶金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 I- ]. q# d, e+ Z6 g! ?已出版《薄板车间精整设备》、《冶金机械疲劳强度计算》等专著多部;发表《纵剪机组及其发展》、《带钢层流冷却》等有影响的论文多篇。兼任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学会副理事长、压力加工设备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重机协会冶金没备分会理事等职。% ?, B: W- s4 X* S& r3 N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 x' e- x6 h% r" J1 m. I
4 u. c' G9 X4 ^7 g  \

赵自强

女,1933年10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北京市建工局高级工程师。3 g$ J2 z4 M+ h
早年曾在乐余小学、崇实中学就读,1953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结构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先后在北京市第二、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989年退休后返聘任市五建及其他民营建筑企业顾问。
2 S! T# v7 q% |0 C5 v$ S  u4 Q2 I- O# j赵自强曾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在京建设项目,如第一个电子管厂、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北京饭店新楼及若干使馆。参与编撰《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工艺标准》、《北京市建筑安装工程工法》、《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建筑安装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手册》等。- i0 u: P; F- W& Q8 Z

% Z6 Z" W5 p* R. F" L& S1 Z% a

倪  霖

曾用名倪汉康.1933年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江苏省冶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建筑师。2 k  n+ N% [, r4 s
曾就读于静山中学、崇实中学。1952年考入湖南大学建筑系,全国院系调整时,系合并至华南工学院(中山大学),因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即将四年制改为两年,于1954年毕业。1956年派往苏联学习,1957年回国。先后就职于冶金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江西冶金学院、江苏省冶金设计院。退休前任江苏省冶金设计院建筑设计室主任、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兼任江苏省轻质墙体、节能建筑技术发展公司总工程师等职。在四十余年的建筑设计及教学工作中,除了参与国内多项冶金企业(包括省内的南京钢铁厂、苏州钢铁厂、张家港市沙钢集团等)的设计外,还负责过较有影响的公共建筑设计。在南昌设计院时,在南昌八一广场投标方案设计中,代表设计院组建投标设计组(任组长)在十三个设计单位的激烈竞争中一举中标,后被江西省广场建设领导班子任命为该工程总负责人。退休后,在江苏如东黄海大酒店方案设计中中标,该建筑成为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后期代表作。
* Y8 Y) x4 ]( n8 m在江西冶金学院任教期间,除了为学校设计了教学楼、实验楼及图书馆等工程外,对教学改革甚为热心,曾于1977年10月致信方毅同志(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推荐智力超常的高一学生13岁的少年宁铂,建议破格录取科技大学读书。方毅同志接信后十分重视,当即批示“请科技大学去了解一下,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此建议也得到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关注。并由此在科技大学开设了少年班,二十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科技大学将此信作为教育史上的文献载入史册。, D# R* O: ?2 A& k% _& [# ?) d! ?0 S
退休前后,致力于新型建筑材料的开拓推广,先后帮助乡镇及有关部门在南京郊区创建了四个新型建材企业,曾被评为南京市墙体材料改革先进工作者。
3 x9 p- r+ x' [* W$ \
  x: F& I4 p+ b0 |# _

曾繁湘

1933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铁道部西安车辆厂厂长、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
8 n0 b& R: Y  S& R/ d" S曾就读于梁丰中学、沙洲中学,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学习。195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锦州铁路局工作。时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为支援大西北建设,1953年底调铁道部西安车辆厂,历任计划员、工程师、车间和处室负责人等。1984年起,先后担任西安车辆厂厂长、党委书记,还受聘兼任陕西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高级专业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u! r& d3 t! w$ o0 ?8 S
曾繁湘长期担任铁道部所属重点企业领导,锐意改革,科学管理,业绩显著。在担任西安车辆厂主要领导期间,由于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工厂连续获得国家二级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曾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省、市和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并荣获全国《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9 |  h; {; `0 E  b8 q) Q% Z# O: M5 k( X7 q  k) X1 q. t) ?

顾洪连

1933年8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曾就读于店岸小学、沙洲中学,1957年8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就职于机械部南京电瓷研究所,任南京电气集团南京电瓷总厂高级工程师,从事钢化玻璃绝缘子的科研、生产和输电线路运行等工作。曾任玻璃研究室主任、技术厂长等职。获江苏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及国家级科技专家称号。先后赴苏联、法国、意大利进行科技考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钢化玻璃缘子生产工艺学》,论文有:《悬式钢化玻璃绝缘子防雷性能的探讨》、《谈输电线路绝缘子的可靠性》、《浅析悬式钢化玻璃绝缘子在冰区输电线路上运行的可靠性》、《浅析钢化玻璃绝缘子运行质量的规律性》等。
, ^6 W, s, t' D  I7 V: f

汤竟成

1934年11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贵州航天局3405厂高级工程师。( U: L( _+ I' e% o# N3 @
1952年于常阴中学初中毕业,1955年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特设系航空仪表专业。1960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五院二分院四支队,参与导弹自动驾驶仪设计(地对空)。1965年至1970年在上海机电二局22所参与自动驾驶仪设计和新型号研制。1970年调贵州航天局3405厂设计所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并参与自动驾驶仪研制工作。1990年负责由空二基地与3405厂共同进行的靶弹研制,并成功进行靶场试验。8 i& \( j) `7 u7 {: {$ k
主要论文有《用弹体舵偏角和过载的比值来凋节系统参数的自动驾驶仪》、《地空导弹自动驾驶仪发展的趋势》、《自适应自动驾驶仪》等。研制的自适应自动驾驶仪获航天工业部八五科技进步二等奖。: Q! S, W) y  b& o% G& Q
( F" D. D# k- Z/ a( A6 r4 B

吴冠中

曾用名孙中英。张家港市乐余镇人。邮电部北京通信没备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5 C4 |! g% W5 |0 S% g0 ^* [) F195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微波通信产品的研制工作。1985年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参与“8千兆赫数字/模拟传输微波通信系统”的研制。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于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U  g9 c$ N: N% s6 l& F$ O, y; E
8 U+ Y* o/ _, {* P5 _9 e3 _

陆振新

1934年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江苏省镇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4 j  o5 F0 m/ P* B5 ]7 \" V6 w8 }1951年梁丰中学初中毕业,1954年于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毕业后,从事植物保护工作至今。1988年获高级农艺师职称。九三学社社员。镇江市二届政协委员、三届政协常委。江苏省昆虫协会四至七届理事、八届副理事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S2 _3 Y, g$ W- {9 ?! N$ Q六七十年代,主要从事稻麦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推广药剂治螟,总结基层植保工作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持和参加了10多个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项目,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我国五大稻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获1986年农牧渔业部二等奖;“江淮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参与新农药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其中作为主持人之一的“扑虱灵防治稻飞虱的毒理应用技术及推广”课题,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首届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在植保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方面,还获得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有3项是第一主持人。自90年代起在省级以上刊物共发表论文16篇、科普作品60余篇。1985年率先在省内创办植保公司,开展技术有偿服务,推动植保事业的改革,向植保产业化迈出了第一步,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新农药的推广速度。1989年起兼任镇江市农业科技服务站法人代表(民营),1994年获首届镇江市优秀民营科技工作者称号。入编《江苏省高级专家名录》。+ S6 o4 U* w- E$ Q; _& Y  p& z
0 ]: [+ s7 ]/ {/ P0 j

耿锡范

1934年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河南焦作258厂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早年在原籍接受小学和中学的教育,195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7年毕业后分配至兵器工业部所属西安248厂工作;1965年后一直在河南焦作258厂工作。, M8 P: q9 G5 z, p# u4 C' j6 D
长期在兵器工业部下属大型骨干企业从事兵器工业的坦克火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先后研制了69 —Ⅱ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和夜视仪、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的昼夜合一瞄准镜、W J光点火控系统、1英吋微光点阴极射线管、手持式双目微光望远镜等20多项坦克火控系统的武器装备。曾任项目组的总(主任)设计师、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织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次,部科技成果奖1次,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次。被评为1984—1987年度焦作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989年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曾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第一、三届理事,河南省光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焦作市科协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兵器工业学会坦克装甲车学会第三届委员,兼任《光电技术》杂志第三届编委。
# r( t7 g6 I4 K% s  X2 ?5 g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 N/ G( n) B( @& ]1 K+ O9 G& f
' o) a9 l- R8 ^1 W8 H/ x) R5 x

钱德山

又名钱德三,1934年5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云南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3 U9 H# V$ x1 ]4 x9 A6 b5 A
1949年初参加渡江战役支前工作。1951年夏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情报学校学习,翌年因地方需要转入云南省财经委工作,后又赴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曾先后在云南省财经委、计划委、物价局、省政府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等经济综合部门供职。- j1 p1 q- r7 C; q3 k) |
钱德山对宏观经济有较深研究,为经济界知名学者。发表论文近400篇,出版《纵论宏观经济》、《工业化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时政研究》等专著,编著《中国复关与云南对策》、《云南工业体系发展导向》、《云南——香港经济科技合作研究》等书。主持大中型课题研究30多项,举办经济学术报告、讲座200余次。带研究生4名。论著和课题研究中的10多项曾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 E5 m+ U! o$ E* E

; M& p2 G# [5 `1 p# A" u

仲哲明

1934年12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教授。3 Q# l, D- J+ c% h. b
早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杨舍私立梁丰中学(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无锡中学。1952年10月考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1956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57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1961年2月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63年考取在职研究生,师从语言学大师黎锦熙教授攻读现代汉语语法专业,1966年夏毕业。1985年4月调任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部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1986年10月奉调到国家教委工作,先后任中学教育司、基础教育司副司长。1989年底调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同时兼任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员、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1996年2月退休。现任国家督导团督学。1 p- S9 G) Z. J) p8 b
长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主编过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数种教材,在《中国语文》、《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语言与逻辑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关于语言学、语言规划、语文教学和普通教育的论文和文章。
2 ?8 ]1 i) Y/ O0 H6 L; S5 [
$ |) S) @2 T9 t6 x/ \6 z4 }% H

孙宏开

1934年12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c) y7 X/ H4 Z5 a
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1985年任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并兼多家语言杂志编委、主编。9 W$ w2 i7 R3 D- I
孙宏开是民族语言学家,长期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方面著述甚丰。并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记录过20多种汉藏语系语言,新发现1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提出在藏缅语族中建立羌语支的观点。80年代初主持筹建社会语言学组、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组,组织完成专著《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倡导并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专著13种,发表论文130多篇,多次出国访问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所列为20世纪最有成就的学者。$ _# e7 v' v- w; G% y& ^" e$ M) @

' y0 D% H* `+ a5 q5 S  q

丁兆奎

1935年2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哈尔滨工程爆破技术开发公司经理。
8 @  t, x7 d% i! p: b1949年入常阴中学读书,1953年考入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1956年8月毕业后分配至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中科院土木建筑研究所)工作至今。1 s* o4 y" N! U- M3 z0 p9 _- d# l! X
长期从事工程力学、爆破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从1956年起,在土木建筑研究所从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研究;1962年开始,土木研究所改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后,在原子能反应堆结构力学研究室工作,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1970年以后,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在防护工程研究室研究冲击前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受力状态和承载效应规律,参加了我国西部核爆炸试验,以及由国家计委委托有关方面组织的“七七工程”研究课题的大型化爆试验;90年代后,任研究所下属哈尔滨工程爆破技术开发公司经理,在黑龙江地区承担并完成住宅楼群、钢筋混凝土油罐等重大爆破工程数十项。1995年退休后,被公司聘为高级技术顾问。为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工程爆破协会会员。# x* J6 x+ D' e1 z7 ^( k/ v( T0 ^
在《力学与实践》、《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爆炸与冲击》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成果获奖,主要有:厚板动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七七工程”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桩基冲击振动效应分析、模拟结构与介质接触面的一种新的力学模型的开发与研究等5项成果获局、所有关奖项。6 T" _5 K& w0 E% D$ K

钱长岭

    1935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装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55年考入华东航空学院,196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60~1962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进修,1962年10月调到空军装备研究所工作。. w3 ?6 |" [! `
多年来,主要从事空军装备研究和装备试验工作。先后参与空装重点试验室建设及重点装备,国家863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曾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
, I- R. R9 W* A" T6 X5 B
4 s5 }+ g( W  S4 r% S  f

朱应时

1936年8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6 G# y/ s3 R' C' m
曾就读于民丰小学、卍小学、常阴中学、沙洲中学。1960年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中国纺织大学)机械系纺织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而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就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1979年定为助理研究员,1983年为副研究员,1989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及几何量专业委员会角度学组副组长,中国光学学会工程光学专业会员会精密刻划专业组副组长。
8 ?* b6 d- E+ `; r. ~3 ]长期从事计量光栅技术(莫尔条纹技术)、精密机械、圆分度技术及精密刻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业绩卓著。主持研究项目13项,如:高精度光电轴角编码器的研制(首次应用在发射基地的靶场跟踪和测量设备上,使模拟量测角变成为数字测角),60进制光电圆分度检验仪的研制,300X 300mm衍射光栅刻划机的研制,高精度低速动压轴系的研究(置中精度0.023μm),圆光栅高质量莫尔条纹光电信号系统的研究,圆光栅用于角度基准的研究(建立国家角度计量基准),紫外线光刻铬码盘的研究,曲面刻划技术的研究等。发表《圆光栅的高精度高质量莫尔条纹光电信号的研究》等20多篇论文。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名。
1 q+ [7 r% ]$ s1 {3 i$ F主持研究的项目中有多项获奖。高精度轴角编码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0进制光电圆分度检验仪,1983年获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圆光栅高质量莫尔条纹光电信号系统的研究,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圆光栅用于角度基准的研究,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6 _  Q7 G0 Z  u% n: D
鉴于其在科研中的业绩,1985年获吉林省优秀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长春市“十佳”科技工作者。7 {3 q4 V2 j5 C6 }" k

: O0 S/ m6 E4 C, i6 E/ E

邬丽华

1936年4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女,沈阳第二毛纺织厂总工程师。
8 v  S; N9 G7 Z1952年至1954年在崇实中学读书,1954年至1955年在沙洲中学读书,1955年至1959年在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为中国纺织大学)染整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后调到沈阳毛纺织厂工作。1981年毛纺织厂改组,到沈阳第二毛纺织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一直从事毛纺染整工作,1984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87年赴西德、瑞士学习染色技术。1988年开始搞电脑染色,取代传统的目测配色,提高了配色速度和染色质量。' Q: u# P' K* A
* `7 d- q- y) ?! p5 R

吴冠华

1936年9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西安钢铁厂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u4 h( ], {! e6 S$ S曾就读于双桥小学、崇实中学(现双桥中学)。1957年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本科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至西安机床厂、西安钢铁厂等单位从事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历任技术员、工段长、车间副主任、基建科副科长、机动科长、技术科长、全质办主任、厂副总工程师等职。1997年退休前任西安钢铁厂总工程师,兼任省冶金质协常务理事;当选为西安市第九届政协委员、西安市莲湖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及西安市第五届科协委员。1989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6 t- m" Q7 b! @" D4 s0 W3 L
自参加工作四十年来,一直在工厂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工厂设计方面,先后担任西安机床铸造厂、西安冶炼厂炼铁车间的总体规划、扩初与施工设计技术总负责,建成后顺利投产。在冶金机械设备方面,主持与负责过西安钢铁厂的冶炼炉、铸铁机、轧钢减速机、加热炉等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与调试,均能较好地应用于生产并正常运转。其中1986年开坯加热炉节能新技术应用,获陕西省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质量管理方面负责组织建立和健全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领导实施产品创优工作。西安钢铁厂生产的螺纹钢产品连续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4年被授予陕西省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 V, U. ]. R6 o# U* @- _6 i3 }8 V

陆士林

1926年2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E$ v4 p6 i6 S. M5 T' I1 I曾就读于上海市东南中学,后返家乡沙洲中学高中部求学。1950年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辗转全国各地,长期从事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1950年至1953年在上海市公共房屋管理处、上海市营工程公司、华东建筑工程部土木工程处工作,参加上海苏州河长寿路桥建设和虹桥机场建设工程。后奉调参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1956年任技术科长,负责东北富拉尔基热电厂设计建设,按时建成,确保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投产用电之需。1958年至1975年,先后参与四川江油电厂、绵油427厂、自贡锅炉厂、泸洲天然气化工厂的设计建设和都江堰水利改造等工程,并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后任中建一局四公司副总工程师,1983年至1985年,调任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驻伊拉克经理部工程部经理、总工程师,负责所承包的水电站、高速铁路、桥梁和大型公用工程的技术工作。在大型水电站坝址基础施工和铁路桥桩基施工中,采用新工艺,节省费用,受到德国、法国专家和业主赞誉。后任中建一局质安处处长。退休后,曾任中国海外建筑公司深圳公司、上海海华房产公司及光大房产公司工程部经理、总工程师、顾问等职。* A8 M6 g9 g) B( b7 |; y+ x

, I6 o1 S/ u* r& t/ Q

陈志才

1936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二部研究员。- |! `% y. n4 Z5 k  a: K8 k6 m
1956年于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1960年毕业后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支队,后转入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二院二部工作,任专业组长、工程组长、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等职。7 `# K# q( i3 n) M# M  g& j
60年代,从事某导弹反设计和某导弹型号中大量有关弹道、气动、颤振和杀伤概率的数值计算。后转向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承担该系统作战程序的研制。70年代,组织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大型计算机655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拟定卫星轨道显示控制模拟系统,承担主动段弹道显示处理软件的研制,扩充655计算机原管理程序功能,首次使用大屏幕显示卫星轨迹和信息。80年代,为某大军区指挥自动化军事情报检索系统中用的某彩色汉字图形终端系统进行反设计、改造和研制工作,增加和加强了文件、图形和报表的编辑、打印、通信、显示和检索功能,该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尔后参与并指导研究生为香港某公司研制RG—NET汉字微机局部网络,该成果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接着,为某型号仿制需要,组织和参与了某导弹系统计算机程控纸带判读、指令系统破译和作战程序反设计攻关,促进了型号反设计和型号计算机的功能性仿制进程,因取得突破性贡献,被二部记三等功;1988年赴美国工作一年,与美国国际并行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制成IP—1并行计算机仿真程序。组织和参与某武器系统作战程序及软件试验台的论证、设计和研制,获得成功。   
" U& w  f+ o! \1 g兼任二院二部科技委常务委员、《现代防御技术》编委。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仿真》、《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等书承担了部分章节撰写任务,出版《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软件工程》一书。发表论文和译文10多篇。组织编写了有关导弹武器系统软件的规范、控制系统的术语、控制系统仿真试验方法等文件。
, k+ D6 O! O% ]
  |) K& ?' w2 C/ X# s

顾学祥

1936年7月生,张家港市兆丰镇人。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十七研究所研究员。' V% `+ V# S, U! F' b$ S; W
1952年崇实中学(现双桥中学)初中毕业,1955年在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60年大学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0682部队工作。后集体转业于航天工业总公司工作,任主任设计师。+ M/ M$ V3 Y0 d/ g/ ]8 u$ N
主要科研成果:1986年“X X X X设计”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1996年“9107”工程获航天部二等奖;1997年,“9107”工程系统综合设计获航天部二等奖;1998年,“XX X X设计”获航天部二等奖。1984年9月因成绩显著,记二等功;1989年1月在以三大型号为主的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记三等功。
- k$ L- [2 v3 H: _1 Q, }6 V* P( x

倪汉昌

1936年9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研究员。   ) ^9 d  Z, o4 V" H9 c0 M
1955年毕业于沙洲中学。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从事导弹制导雷达和航天电子战及射频仿真研究工作。现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科技委常委、电子战系统主任设计师,研究员。兼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电子对抗》杂志编委。
/ m6 q+ P; c, [9 q- M倪汉昌是航天电子战专家,在航天电子战领域中科研成果突出,先后获奖的主要项目有:反异步干扰的研究与应用,获国防科工委四等奖;雷达目标与干扰环境模拟器,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抗干扰评估工程,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箔条干扰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研究,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箔条散射极化特性研究,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仿真及雷达系统模拟——箔条干扰特性与计算机模拟,获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飞航导弹射频仿真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 F- O$ `; V$ v, d4 k) f, J
主要著作与译著有:《抗箔条干扰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合成阵与成像雷达导论》(宇航出版社)、《遥感中的自适应雷达》(宇航出版社)。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数十篇,曾多次出国考察、讲学、参加国际会议及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 u' y2 J! l0 B( \4 }7 |曾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两次获部颁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航天工业总公司颁发的航天创业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 ^" V7 i5 r/ n* }) C5 ^$ X

龚自成

1936年7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航空工业总公司第六一O研究所研究员。' Q2 f; v( s' ]$ @, l( R( N
曾在乐余小学、常阴中学、沙洲中学就读。1956年考入西安航空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1961年9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第九研究室工作,后转人航空工业总公司六一O研究所工作至今。# _3 b- Y& S# z$ I! t
龚自成长期从事飞机研制和火箭相关研究。在国防部六院一所工作期间,参加米格—21飞机图纸复制和摸透工作,以及部分非标准试验设备的设计工作。并参与歼8飞机的研制,一直在飞机工厂组织本专业的现场设计、跟产、试飞等工作,直至把飞机送上蓝天。根据国防建设需要,1970年奉调参加并组织筹建六一O研究所。以后一直在研究室从事技术工作。先后参加并组织了HTY—3、HTY—4、HTY—4A、HTY—4B、HTY—4C、TY—2、TY—5等多个型号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工作,其中HTY—3型火箭弹射座椅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HTY—4型火箭弹射座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组织了HT程序弹射系统、HTY—3及HTY—4A座椅负过载限动机构、TY—5座椅出舱稳定装置等课题研究工作,为我国航空救生事业作出了贡献。
0 ^6 ~  ~1 @: w+ B撰写的主要论文和技术报告有:《HT程序弹射系统原理方案》、《负过载飞行时人体上浮及其控制——论解决HTY—3系列座椅负过问题》等;参与编写制订HB6513《弹射座椅型乘员应急离机系统通用规范》(航空部标准)和CJBl800《弹射座椅型乘员应急离机系统通用规范》(国家军用标准)。/ n, w0 N; L+ T8 K9 ^/ @
1988年歼8Ⅱ飞机设计定型中荣立航空部二等功,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航空工业总公司、国防工业工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 ^$ t  v9 Z& ~* U$ M  ?

蔡力进

张家港市兆丰镇人。云南省经贸委企业管理协会高级工程师。
! _8 A/ V' g$ B! i2 z" k2 B. i196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后分配到北京0038部队(国防部五院)701所从事科研工作。1965年调入159厂(地海导弹型号试制厂)工作。1971年调云南电子设备厂,任技术科、质检科副科长,支部书记。1986年调云南航空公司工作。1989年调云南省经贸委企业管理协会。1995年退休返聘原单位工作。1998年到云南省咨询行业协会任常务副秘书长。5 `0 M- W0 R5 U5 k/ U. A8 m( C
( |6 z* p0 [0 _

孙树德

1937年12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云南省昆明电机厂总工程师。
% D1 U; d3 ^* ?0 w! C1 O曾就读于无锡师范初中部、苏州高中,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主动要求到云南省,分配至昆明电机厂工作至今,先后任设计组组长、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聘任云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科技咨询中心水力发电专家组组长等职,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云南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电机电器专委会主任、省水力发电学会理事。1987年、1991年分别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 D* Q$ C& v! C: Y- H! g
孙树德长期致力于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卓有成效。多次出国考察或参加业务洽谈,发表论文多篇。多项成果获奖,主要是:- G$ f; {. Q6 L! T0 \1 S" m4 t
1、1963年在TSWN200KW—630KW水轮发电机系列项目中,担任主要技术工作,80年代初改型为SFW、SFIOOKW—800KW水轮发电机系列,又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参加设计改型工作,产品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 r  Y; }9 ?' w: N9 m
2、1966年至1982年负责开发800KW—3200KW高转速卧式系列水轮发电机组,其中主持设计开发1600KW大容量高转速梳状转子水轮发电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扩大了水轮机与发电机的配套范围,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获1984年云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 B  ], G1 Q; R0 Q7 n! x3、在微型机辅助电机电磁及机械零部件设计中担任技术领导,该项目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云南省西洱河2.5万千瓦发电机设计中任主要负责人,产品性能达国内先进水平。
; R# B! g: T! B. y4、在云南省雪山河电站3200KW水轮发电机组项目中,负责发电机设计工作,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一名。
! |4 p: d+ N: Z* R5 J5、在出口美国拜塔索电站的CJ461—W—100/2X10.5,3100KW水轮发电机组项目中负责技术审查、审定工作,该项目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b+ d+ i6 R8 N8 Z$ L' b' a9 {
8 S0 g/ F6 Q( X( o

吴邦庆

1937年7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青岛纺织机械厂高级工程师。
2 j* v8 B; g7 Q  Y/ `% W8 i3 a; F曾就读于常阴中学、崇实中学、沙洲中学。1955年至1957年在南京航空学院读书,后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于1961年毕业。而后分配至青岛纺织机械厂工作,先后在设计科、研究所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3 J" i, T$ I4 R! r4 V& s9 F5 p
长期从事纺织机械的设计研制工作。曾参与或主持各个阶段国产梳棉机的设计研制,产品供应全国大部分纺织厂;参加纺工部组织的对进口的日本产维尼纶制造设备、英国产腈纶制造设备的消化改造研制,独立承担腈纶原液过滤机的设计。在参与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组织的新型纱线染整设备的设计试制中,独立设计完成的纱线烘干机,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参加国家计委列为纺织工业“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清梳联合机开发研制,其成果获纺织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邦庆本人在联合机研制中任项目负责人,在攻关会战中获厂一等功奖励。
% Z+ g# s- L; F! t& z7 N0 e
! r* p: E+ ]  Y$ t$ H8 ~- i

陆维祥

1937年9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 a' E4 M/ [/ K3 T- [$ j. f8 Q1961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同年9月、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等技术职称职务。
, v1 h: @& z  r7 n; O' G, E9 U长期从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某产品的工程设计与研究。早年曾从事结构力学与强度计算工作,后负责多种型号不同产品的结构设计。在负责某产品结构设计中,产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在小型化进程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多年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机械产品研究、设计与开发经验,获得多项科研成果。曾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防科工委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
2 t/ F1 b  R4 u( I* ~% Y
# Z: T2 h% K# k3 }8 n, h0 a$ D* @

陈兴华

1937年10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云南省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8 T; E1 Y8 A7 e- R6 N: v$ ^
早年在西界港小学、崇实中学、常熟高级中学就读。1956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城市建设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至昆明市城市建设局任规划技术员,主管工程规划,1964年起负责总体规划。1966年奉调至凉亭货场工程建设指挥部任指挥长,主持年吞吐量为200万吨用货场的规划设计建设工作。1970年工程竣工后调昆明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工作。以后工作岗位和职务几经变动,1982年起任昆明市规划设计管理处室主任、处长、主任工程师。1984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86年调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院长,1987年晋升为高级城市规划师,1995年兼任院总工程师。因工作需要,两次延长院长兼总工程师任职。现任昆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顾问。* h% y: g9 z' w+ s. Z# G
陈兴华在昆明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长达40年,业绩卓著。曾赴美、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50多个城市考察。参与1962年昆明市十年建没规划编制,负责城市主干道道路规划和地下管网综合,负责城市大交通(铁路、公路)协调规划和“三线”建设项目选址;参与和主持1984年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1987年昆明总体规划的深化调整,全面主持1994年昆明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已被国务院批准)、昆明市城市交通工程规划、中国昆明——瑞士苏黎世合作项目和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址和世博园总图规划等。
9 C/ T* P8 O+ ]曾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中国大城市交通规划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省市政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昆明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明——瑞士苏黎世合作项目办公室主任兼中方专家组组长、昆明市政府咨询委员。当选为云南省第八届人大代表、昆明市政协委员兼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P- t( j: O3 l" z- m) w9 W9 l" ~6 k5 D2 G

施仁宝

1937年1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0 r; X) @8 S- S" I早年就读于天福小学、沙洲中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特设系仪表自动器专业,分配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任上尉技术干部,1965转业至航天工业部(现航天工业总公司)工作,历任一院十三所工程组长、科技处副处长、经营处处长、副所长(所党委委员)等职,先后被聘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设计师、研究员等技术职务。- G* u5 x& L) k( [7 x9 h& L0 m
施仁宝长期致力于航天业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对航天惯性器件深有研究。任十三所工程组长时,刻苦攻关,完成了有关仪表的研制任务,为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贡献,同年应邀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并荣立国防科研二等功。为提高惯性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一直奋战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被评聘为惯性器件研究员。1985年至1997年任副所长,分管科研生产、民品开发、技术管理,做出了新的成绩。曾随中国精密仪表公司代表团访问阿根廷,两次率团访问俄罗斯。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航天创业荣誉证书。6 Z! \$ k& x$ W' x
) h$ U1 S* g7 {1 W! k

孙济良

1937年5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1961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陆地水文系。当年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工作,后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7年7月退休。
. [* B/ L0 U9 O) r3 w主要成绩:经过几十年努力工作,发表了《我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供水计算经验总结》、《新能源——风能的设计研究》、《长江上游地区的输沙量及其时空分布》等30余篇论文及分析研究报告。其中《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和怒江洪水特性及统计参数分析》荣获云南省1985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另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多项论文及技术应用奖。专著《水文气象统计通用模型》推导的通用概率模型,包括了当前各界科技领域中经常采用的由国外专家学者提出的15种概率模型,故称通用概率模型。
: @  u2 X# D4 K/ T3 [
6 B& ~% \- c/ @( ]" `- F6 v

张东亮

1937年2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1955年毕业于江阴南菁高级中学,1955~1956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56~1961年在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燃料化工系学习,学成回国后分配在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63年调化工部上海化工研究院从事煤和油的气化研究。1972年去化工部西北化工研究院继续从事煤气化开发研究。1987年首批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过专题研究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工程师,西北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研究室主任。
2 |$ J9 W$ I( y4 y4 v# k0 w1 Q长期从事煤气化制合化气开发研究,承担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煤浆加压气化制合成气研究,任研究课题总负责人,1990年该课题通过化工部技术鉴定。: H$ y: Y3 k5 M7 I/ d+ f
1991年9月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七五技术攻关荣誉称号,1991年12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1993年西北化工研究院与美国德士古公司进行合作研究,任中方负责人。研究成果水煤浆气化及气体净化制合成氨新工艺经山东鲁南化肥厂、上海焦化厂和陕西渭河化肥厂使用推广后年可节约外汇数千万美元。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国务院的表彰。
8 e1 e. U* Z3 r* F! _1978年、1984年、1992年曾三次去原西德和美国进行技术考察,多次参加接见西德,美国、联合国、越南、韩国等国家来华访问的科技专家。8 h2 a, `/ e# J- H2 F
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985年在北京召开的气化、净化国际会议上发表《中国煤气化概况》一文。在国内《化肥与催化》、《煤化工》、《化工进展》、《燃料化工信息》、《陕西化工》等刊物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及译文(俄、英)十余篇。参加编写新的合成氨工学丛书,负责固体燃料气化的篇章。- t7 Z- L6 }" O
! `5 p5 w- s8 |

沈才官

1966年1月改名为沈扬,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58年毕业于沙洲中学(高三甲班),同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60年8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技术学院,66年3月份分配到第二炮兵第一研究所。除69年9月至72年9月到航天工业部二00厂搞三支两军工作外,一直在所内从事科研工作,写有《阵地管理自动化》等论文,荣立三等功两次,获军内科技成果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三次,高级工程师,技术五级,98年5月退休。
# n5 _! [- F+ y1 C# K8 \+ J0 H; w& a. N/ a( }( c6 ?  S

黄季直

1937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55年毕业于沙洲中学高中部,后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1960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京西矿务局地质处工作。后在北京矿务局主要从事煤矿的防治水工作,多次全国性矿业防治水会议,为水文地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各发表论文一篇,中国地质大学校庆40周年学术会议上宣讲论文一篇,在全国矿业水文地质学会成立大会上推荐其论文。% C' ?, H- K* q: h

+ ]0 f% q) i) d; t

张彩云

1937年生,张家港市乐余人,沙洲中学班毕业,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习,64年毕业分配至电子工业部成都784厂工作,66年支援三线建设到四川广元081总厂,曾参与支持多个军品的研制,74年军转民与西安交大合作,参与计算机外部设备(751光笔图形显示器)的研制,获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79年晋升为工程师。$ Q9 u, [7 V: f7 Y. f) M
1984年调江苏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隶属省电子工业厅,现改为信息产业厅)转广播电视行业,负责全省彩色电视机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随后担任检测室主任,负责全省广播电视产品的质量检测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 o( A8 Z- @4 L3 k) e% a0 f

1 ]' k8 K% Z+ H0 M1 Q4 m$ D

曹剑芬

    女,1938年9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后迁居农场)人。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2 v; u2 {% m1 W. b0 u
    1958年毕业于沙洲中学,并在该校任教一年。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87年8月至1989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和访问研究,回国后又先后出访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并担任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科学会委员、中国语音科学学会(筹)副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员;还兼任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1BC)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名人传记研究院(ABl)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新时代国际文化出版社科技专家顾问等职务。
" n7 \; [; z: n9 w/ D$ ^$ E) [曹剑芬是当代语言学家。其主要业绩:(1)从事现代语音学和计算机自然语音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先后参与或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语音合成和识别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八五重点项目人机对话中的语音学问题、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连续话语中的语音变化现象、国家高科技八六三项目普通话两音节间声学过渡音模式及其合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普通话正常重音音节间音联特性研究等主要研究项目。(2)独著或合著的专著有《言语链》(译)、《现代语音基础知识》、《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译)等7部。(3)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有《常阴沙话古全浊母的发音特点》、《常阴沙话数词“十”的读音》、《吴语发声型考察》、《论清浊与带音不带音的关系》、《沙洲县的方言》、《沦汉语轻声的声学特性》、《普通话儿化和轻声研究及其合成试验》、《普通话二合元:音韵母/ao/与/ou/的时频协变对比分析》《汉语普通话语句时长分布的基本格局》、音节间的协同发音和态势叠接》、《语句的重心转移和词重音的对立对语句时长分布的影响》、《连续变调与轻重对立》、《连续话语语音特性及其信息处理》、《从协同发音看语音的结合与变化》、《汉语节奏的声学语音学特性》、《汉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等。
6 }: B7 x7 G: @$ m) p! w获奖情况:(1)《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现代语音基础知识》、《论汉语轻声的声学特性》等论著均属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中的重要成果,该项目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9—199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2)《普通话二合元音韵母/ao/与/ou/的时频协变对比分析》被国际经济评价(香港)中心、香港文汇报社、世界华人重大科技与学术成果评委会审定为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并在1999年9月第五期《世界华人优秀重大学术成果会报》上刊登。' W7 U3 c" k6 p
由于对社会科学事业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务院表彰,并从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业绩入编美国和英国的《世界名人录》以及中国的《中国语言学家文库·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中华科技精英大典》、《中华人物辞海》、《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多种人才辞典,并获美国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国际文化奖和1998年世界杰出妇女等荣誉奖项。
% r" g5 T/ t. T% _; p& ?4 z
! m- I0 L' r: V

黄元卿

1938年1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航天工业总公司一分院101所高级工程师。
$ d7 F" N+ H1 C曾就读于崇实中学、沙洲中学,1955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机械系,1960年3月提前毕业后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工作,1965年集体转业至航天工业总公司(前身为七机部、航天部)一分院101所工作。) _5 z$ @( @# k4 T
长期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测量和相关技术研究,以及用于卫星姿态控制小发动机小流量测量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各类型号火箭发动机的成功研制及测量技术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多项研究成果获奖,主要有:1982年负责氢氧发动机真空推力测量技术攻关项目,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负责研制成氢氧发动机新型真空推力测量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负责研制成中型氢氧发动机真空推力测量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负责研制成姿控发动机脉冲流量称量系统,填补了我国脉冲流量测量技术空白,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负责研制成姿控发动机动态小流量称量系统,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专业论文多篇,所撰《推进剂脉冲耗量称量系统研制报告》被评为国防科技二级报告,并纳人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系列。
/ V- p' z" U6 \# B& w1 D( l/ e/ l6 H, A/ E8 i2 O6 G0 Y7 s3 V, Z

黄廷荣

1938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y3 a; o" u* @& I  ^
1963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微电子专业。先后在国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第一四二五研究所、电子工业部第一四二五研究所任研究室及技术处负责人达15年之久。现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十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江苏省翻译协会会员、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研究员,《IBI》、《ICI》、《INM》杂志特约撰稿人。
  |/ k5 ]0 Z' C- m" G4 C2 N) |长期从事电子科研工作,承担完成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其中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83年主持研究定型的国家重点工程急需的振荡用CaAsFET项目,属国内首创,获电子部二等奖;1981—1984年主持研究室工作期间,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2项,获电子部科技一等奖1项、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技三等奖1项;1985年以后,负责完成研究课题8项,获电子部科技二等奖1项、科技三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一等奖1项、省、市科技三等奖5项。合作著作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有6篇论著分别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工业文库》、《中国当代科教文选》等书,有多篇论文被国际权威刊物收录。传略和业绩收入《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系列辞典》、《中国专家》等20多部典籍。 ! K" h2 e7 |' r1 \& N  O7 h
- J! o: i! W/ [  V- J' X

黄振中

1938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 i3 Z$ _5 z4 @3 F1950年在封头坝小学毕业后到双桥中学、沙洲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0年应国家发展两弹一星的需要,从北京大学提前毕业,分配至导弹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所从事烧蚀防热研究。1971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调往四川绵阳国防科工委29基地,继续原来的试验和理论研究。1987年转业至北京发展战略研究所,任副总工程师。1989年调至国家科委信息中心(后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合并)从事软件科学研究,任分析预测研究室主任。1992年作为公派高级防问学者至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工作半年。. B' l5 a; X. `7 l. A
近几年承担的研究项目有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统计、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中国科技发展跟踪数据库等6项。编写专著多部,发表论文10余篇。科研成果,有1项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等级奖多项。兼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技系统工程学会、竞争情报学会会员。
  j; z) v: m+ L) j# c4 e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Y0 m' P& |- M9 v, H! v# \3 P
/ b: p# y. R( L9 K+ n8 u9 ^

王洪生

1938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曾就读于锦丰小学、梁丰中学,1953年考入无锡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毕业后考入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1961年毕业分配至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工作,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其间参与了大型雷达的研制工作。1965年初集体转业,所在单位改制为电子工业部第十四研究所。1970年初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三线”建设,迁至贵州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其间担任某研究室副主任,曾主持过雷达卫星通讯地面站等项目的设计研制。1978年科技大会后由于军队科研建设急需,经特批招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某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电子战方面的总体论证与研究。撰写论文数十篇,荣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86年聘任高级工程师(现为军队技术五级),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R! W- R/ e9 f% K" g; {! F! S

. E, G! c( i& W1 m1 o2 N

汪民华

1938年生,张家港市港区镇人。新疆电力局教授级高工。早年就读于港上小学、江阴南菁中学。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新疆苇湖梁发电厂工作。曾任锅炉分场技术员、工程师、副主任、主任等职。共实现锅炉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工程累计达20多项。其中比较大型的工程有锅炉抛煤装置的改进;锅炉排风室通风和放灰门的改进;锅炉汽鼓安全门和水位计的改进;锅炉连续排污扩容器的设计、制作和改造;92250型煤粉分离器的设计、制造及改造;#4立式旋风炉的燃烧器、燃烬室和过热器的改造。以上工程获得成功,对电厂安全发电,提高机组出力,降低煤耗起到较大作用,获得很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T9 g* b* A- s+ X: ?
1984年调入自治区电力工业局(后改电力公司)任科技处长。1985年任电力学校校长。1991年回电力局生产处任正处级调研员。1995年退休。   
% I$ B( q4 v* j9 _曾获“自治区工作二十五年荣誉奖章”和其他嘉奖20多项。如1971年苇湖梁发电厂#4锅炉由40吨/时链条炉改造为75吨/时立式旋风炉获得成功,荣获自治区优秀科技成果奖(多人合作项目,本人主持运行调试和改造后的完善项目);多次评为发电厂年度先进工作者和技术革新能手;1983年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的荣誉证书;1988年新疆电力局授予“双文明”先进领导干部荣誉称号。另发表《抛煤机锅炉燃烧调整试验总结》等论文数十篇。  
- h& m  ~% d/ i: e) r主要著作:《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城镇供水分支主编、《中国水资源利用》(中、英文版)主编。合编《城市用水》、《食物生产物质投入与环境保护》、《中国水利区划》、《中国水利建设四十年经验总结》等著作。   
5 U5 c- F) ]1 P1 x4 |7 ~% s( G3 d8 W( F: H8 T9 j6 D" L! n

杨继孚

1938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专家,中共党员。, j: j) L) Y- q( |* [
1959年毕业于沙洲中学,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后任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规划处处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资源和区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产业发展协会理事。中国水利学院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航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滩涂开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v4 ]4 e0 i- ?
主要贡献:曾在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十三局设计院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1979年后,在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从事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审查工作,参加中国水利区划研究,于1983年、1985年分别获水电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一等奖。主持中国水资源利用研究,于1988年、1989年分别获得水电部、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多年以来,勤奋工作,为中国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v5 {( o. `# e1 S, G

) [% G0 q0 y% j/ `

黄士荣

1939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沙洲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现西安交通大学)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鼓风机工作。历任过上海鼓风机厂设计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直至1999年退休,现仍回聘在厂工作。是我国风机行业中第一个出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首次于1973年11月出国到日本,就我国进口一套30万吨合成氨和48万 吨尿素大化肥成套并转的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进行设计联络。之 后又分别于1985年9月带领厂里的有关技术人员出国到丹麦就引进的海上石油平台和船用风机进行设计技术培训;1993年11月到法国和俄罗斯进行核电风机技术考察。3 S* I& y6 x* J. }) H. \: |+ x
1972年之前,从事民用产品的设计,主要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离心式丙烯冷冻压缩机,负责设计了当时国内最大的120吨纯氧顶吹转炉炼钢用鼓风机,用于毛主席讲过的要骑着毛驴去看的大三线——攀枝花钢铁公司。1972年之后,调至负责军工船用和核电风机的设计。先后为我国的核潜艇,道导驱逐舰等军船设计开发了各种配套风机,为我国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一期工程开发设计了十五种55台风机,之后又为我国出口巴勒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和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设计开发了更多的核电风机。
2 z( C/ v- B# Q/ p5 g% q+ Q0 x近几年,首先为我国“八六三”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由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设计承建的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中的关键设备:一回路氦气循环风机进行开发研制,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于2000年4月完成研制任务。这种鼓风机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设计制造,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几年的运行,风机性能相当稳定可靠。该项目获得我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之后又为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承建的也是我国“八六三”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快中子反应堆配套的加热鼓风机进行开发研制,已于去年完成任务。另外,还为J01工程(军用堆)开发设计了一种核级风机。现正在为开发研制200MW高温气冷商用堆中的氦气循环风机作技术准备。   2 ~" n/ W; d! _0 k7 X

+ u3 S' f3 w3 P

曹长南

1938年9月生,张家港市合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6 K  ]5 J0 i) U, k9 \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61年因病休学一年。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毕业。同年去广州电子部第七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入南京电子部第55所。主要从事电真空材料性能研究、超高频电子管的设计研制、肖特基微波半导体器件、硅二极管阵列靶视象管、近贴聚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等多种器件的设计与研制。专长真空光电子器件的设计研制、电真空工艺技术、半导体平面工艺、真空技术以及相关的工艺技术。先后研制完成诸如硅靶视象管、双枪扫描转换管、微通道板兜电倍增管等十余项科技成果。曾多次获电子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 m# c! \8 R0 o
    发表“硅靶视象管研制”, “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等学术论文多篇。在电子工业部第55研究所历任课题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
0 F# Q* a" f* d# j% N6 t. O% D5 Z, O
# g3 k* Q; E; ^8 O/ Y

邵金贵

1938年12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64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制冷机及深度冷冻装置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
$ o5 c% g. N: y6 T3 G0 ]    1964年8月,分配到七机部所属上海5103信箱工作,65年7月,参加了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三线建设,在贵州山区筹建处长期出差,为单位搬迁大后方作准备,于67年1月完成任务后方返回上海原单位工作至82年4月。其间主要完成了65l、701、331等工程所需制冷方案设计与制造,并为其创造了所必须的低温试验资料,解决了摄氏-60度干燥气源、-50度低温油源等技术难题。完成了大型冷冻站的工艺设计和循环量为1200T/h冷却水装置的设计等工作。4 U) G1 y* H# x5 F7 E% g
    1982年4月,应安徽省人事局在上海招聘科技人员之招聘告别了大上海,携妻儿老小全家来到安徽,被分配在合肥商业机械厂从事老产品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工作。期间主要完成了Lk-10移动式洛河电,厂、银河大厦固定式冷库的设计及投产运行,开发了CB-300型双门双温电冰箱、PB-500型冷冻啤酒机等新产品。受省商业厅委托撰写了整体式冷藏柜安徽省企业标准并发布实施(Q/SB-40-87)。/ i% O* }9 K- N
    1989年3月,调至合肥美菱集团公司工作,主要从事年产10万台汽车空调器厂的筹建和空调器产品的开发,完成了项目建议书、立项、生产线设备的选择及产品设计的全过程,投资亿余元的空调器厂于93年建成并顺利投产。开发产品主要有KC-20型、KF-25型等空调器。在此期间,曾于1990、1991年前往日本的大坂、神户、京都、名古屋、东京,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芝加哥、费城、纽约、华盛顿及香港等地对制冷技术的考察。在工作期间,曾任质检科、技术科、生产技术科科长等职。
* D6 M7 k- H3 {2 }0 `0 O! H- ?# V自1983年开始被安徽省制冷学会及省消费者协会聘为授课教师,主讲冷藏柜、电冰箱、空调器等制冷设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20年来,圆满完成了数十期由解放军总参委托举办的全国性及全省性制冷技术培训班的教学任务。   7 p* P3 R% Z' g0 [' r/ x/ C
1982年7月参加省制冷学会,83年7月参加全国制冷学会,为第六专业委员会委员。$ |' Q- g# _' {2 S9 }! U" L" _

邵峰泉

1938年10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曾任贵州省畜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主持工作),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M" j( l7 A# l
1963年8月,毕业于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同年分配到贵州省农业厅从事畜牧工作,在农业厅工作直至退休。主要从事科技管理、科研和农业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应用推广等工作。多年来,先后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贵州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贵州省科协科普创作一等奖一项。编写公开出版了农业技术、科普著作、农业实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教材等45万字,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受到省内、国内相关专家好评。曾受聘于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贵州省评委,省科委专业(学科)组成员,省农业丰收奖、科技成果奖、农业系列中级技术职称、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个人简历被编入《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和《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4 _  V6 c1 b. [/ A  E! r/ o: w
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有关方面奖励:1989年获北京机械工业防锈技术协会涂装防锈行业优秀分子、北京市机械局先进工艺工作者荣誉奖,1991年获北京市经委先进工艺工作者,1992年获北京量具刃具厂年度工程技术人员立功活动一等奖,1995年获北京市政府优秀科技人员三等奖。
2 v5 ?$ C! e4 z9 Z4 k" T
7 }- J4 c" ~* K* \

张嘉宾

1939年9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云南省现代林业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 e% u9 e5 |; S/ K4 _1954年毕业于常阴中学,后考入南京林业学校,1960年毕业后入读南京林业学院,1964年毕业。
& D% i" m  A6 |& L0 A长期从事林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创建了自成一家的现代林学观、现代林业知识体系。首创理论或首次实践成果有:建立“森林综合生产力的永续利用理论与技术”,在我国首次计算出森林效益的币值估价值;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部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技术标准》,提出“自然保护学导论”和“系统发展农林牧渔副业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建立“建设生态县的理论和方法”,并在通海、南华两县进行实践,尔后在南华县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两个村级规模的人口、社会、资源、经济、能源、粮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专著有《森林生态经济学》、《系统林学》2部。
  T5 g. [# N/ t( n& a. H  s主持完成国家攻关课题“森林生态经济工程的研究”,“云南省重点基础研究课题”、“系统森林学研究”,及我国第一个现代森林生态园和现代林业示范区的总体设计等共6项,并完成各种科技任务140多项。
) X* x, y: e0 A0 k. h发表的论文、译文有《估价森林多种功能系统的理论和技术》、《论四种林业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林业研究》、《关于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考》、《关于现代林业学科体系的研究》等130多篇。
0 \3 V6 \* h! k5 V: h( [$ U成立了云南省现代林业研究所、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现代林业委员会、云南嘉宾现代林业公司等5个实体。" c/ b" _3 Q) c) B$ i8 W+ H
担任云南省现代林研所所长、省政协常委,并任国际热区人工群落与生物多样性协会现代林业委员会会长、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省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等。
  h$ {, |7 n& E! C曾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证书,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l8 A. d% B0 ?2 I: V/ m
+ i' x8 \* P% N- A7 @

张德宝

1939年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7 Y/ c$ p% j& h
早年就读于家乡中小学,1955年人江阴南菁中学读高中,1958午考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地质局工作。曾在西藏、青海、川西等高寒地区从事基础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工作,为我国西部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寻找作出了一定贡献。1976年以后一直在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长期在苏皖南部、赣北、秦岭——大别山区及浙闽部分地区从事基础地质、地质力学,石油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1995年晋升为研究员。" `: K5 f2 ]0 N2 L
张德宝科研成果颇丰。主要课题成果有:1/100万昌都幅(H—47)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苏皖南部推覆构造研究、东秦岭造山带及其隐伏前锋带构造研究等10多项,其中安徽省庐江—— 枞阳地区构造体系与铁铜硫矿的关系、中国东南大地构造图、长江中下游T-J-K陆盆演化与构造成矿作用关系研究等5项分别获地矿部、高教部、石油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专门著作《江西萍乡——乐平地区推覆构造与找煤》、《长汽中下游T-J-K陆盆演化与构造成矿作用关系》、《江汉盆地东北缘地质构造研究》等3部;主要学术论文有《江苏茅山地区石英组构、显微构造及褶皱变形》、《桐柏——大别山链南缘构造变形与推覆构造》、《武夷山——云外大山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与演化》等多篇,发表于国家级和部级刊物。- C- |3 t" H) }2 F$ Q0 J
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组成员、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委。9 |: \1 i% g2 Y! |5 G% H

1 F! {3 ^8 u; h6 A

陈仲达

1939年8月生,  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5 a& k( X/ k; @# U/ T
1958年毕业于沙洲中学,后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1960年至1961年曾在该校工作一年),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三机部(后为航空工业部)第四规划设计研究院设备所工作。现任该院测控室主任。3 ]* K/ ?! \7 }3 }/ R
长期从事航空工业以及燃机发电的专业设计、设备研制、安装和调试工作,并多次到美、英、法、印度等国考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现场施工调试经验,负责或参与的项目有多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79年至1998年,作为项目或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负责了一批重要项目的研制和设计、安装、调试。主要项目有:114F计算机用于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数据采样和数据处理的研制550厂螺旋桨电动试车台技术设计和420厂七号台WP—7/13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测控专业施工图设计;122厂直九旋翼动平衡试验台的设计、安装、调试;上海大场露天标准试车台WP—13航空发动机测控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调试;FT8联合循环发电装置25MW燃机发电机组控制、保护和测量的技术设计;亚运村冷、热交换站电气设计、安装、调试;410厂18号厂房8号试车台WP—15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测控施工图设计;深圳福田燃机电厂的初步设计、施工设计、安装和调试;海南三亚南山燃机电厂施工图设计、安装和调试;无锡燃机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和安装、调试;印度燃机电厂设计(项目负责人,首次承接国外BOT项目)。其中1981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设计者的直九旋翼动平衡试验台的设计、安装、调试,获部级优秀工程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上海大场WP—13航空发动机测控设计和调试,获院优秀设计奖、部级科技进步奖;1992年负责的深圳福田燃机电厂的设计、安装、调试,获部科技一等奖、部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6 C- |+ {& }3 M) s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我国第一座旋翼动平衡试验台诞生》、《FT8燃机电厂电气设计简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电气设计、施工简介》等。
( x; F+ k$ T) [$ `' ~5 D. F6 \) x3 T
) N" L3 W( g/ S

高荣征

1956~1959年就读于沙洲中学高中部。1959~196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所学专业: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 b' ?* k3 ~2 G- z1964~1996年先后在甘肃省电力局调度所,天水供电局,咸阳供电局工作,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曾任天水供电局副总工程师,职称为高级工程师。1996~2003年聘为烟台东方电子公司技术顾问,从事继电保护产品的开发工作。2003年至今聘为江西省新余市惠元电子公司总工程师,正在从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的开发工作。继电保护专业是电力系统最为重要的专业,技术复杂,责任大。该专业技术更新快,其产品已经历机械型、半导体型、集成电路型、计算机型,四代产品的更新。自己始终站在该专业的前沿,不但没有被淘汰,每次技术更新,自己更前进一步。曾从事该专业的整定计算,运行管理,设计,维修等工作。是该专业的多面手,多次解决现场中的技术难题。多次参与该专业的事故分析,公认是继电保护事故分析的高手。多次参加全国继电保护会议和产品鉴定会。曾是全国330主保护研制组成员。是陕甘两省同行中的知名人物。  N3 l3 ?+ q$ |5 a

* a0 P0 h' Y' u" F0 k8 H6 A3 ~

王明珠

1940年6月生,张家港市南丰镇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 A6 J/ t' l! W! a. h/ C7 w早年在家乡读书,1956年考入苏州农业学校,1959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曾任苏北响水县盐碱土改良队主要负责人,黑龙江和赣、鄂资源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常务副站长、站长,赣东北红壤综合开发治理主持人。1987年任高级实验师,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
' c/ d+ p: z  s- f% e: n王明珠长期从事我国土壤资源调查和生态定位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红壤区域治理攻关、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华南橡胶宜林地考察以及中国科学院、江西、江苏与湖北等省级重大课题、国际合作欧共体项目等20余项。合作撰写《江西红壤》、《黑龙江土壤资源》及《中国红黄壤地区土壤利用改良区划》等专著8部,在《自然资源学报》、《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农村生态环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先后获国家、中国科学院与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12项。如1978年黑龙江荒地考察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中国红黄壤地区土壤利用改良区划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江西红壤》专著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华东地区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奖;1995年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及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赣东北红壤丘陵开发和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32年中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野外工作,累计野外时间整整23年。所领导的考察队获中国科学院士壤资源野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本人被评为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优秀党员与江苏省省级机关优秀党员,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被收入共和国农业专家名录和中国专家人才库。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 J$ G: m- t8 n! y+ c4 N

秦梅芳

1940年3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5 ]1 w0 h; y4 l
1963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研工作;1985年后在联想集团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主持R&D的设计开发,任汉字信息部总经理、软件事业部总经理、LTL网络事业部副总经理,现任联想LTLSUN事业部副总经理。# ?* v2 m0 w1 Y6 N6 b0 c
秦梅芳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的研究设计,多项科研成果获奖,主要业绩是:1978年以前在中科院计算所从事计算机显示装置和终端设备研究,获中科院科技三等奖一次。1979年着手微处理机的应用,主持设计采用MC6800系列的微机主机板,动态64KB存储模块,PROM,键盘控制器,显示适配器等硬设备。1983年主持研制没计联想Z80(LX—80)系统的硬件电路,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起从事联想汉字微型机系统的研究、设计,任硬件主设计师,从1985年4月至1991年推出1型一9型共8个硬件型号的设计,调试解决生产中的重要问题。1988年联想汉字微型机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该机总销售16万套、产值3亿多元,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欧、美、澳等国家。1990年、1991年主持设计两块超大规模集成芯片,提供LX—AXIC 7型芯片全部设计图纸。LX—9200是1UMCMOS工艺的汉字芯片,集成21000门,把汉字卡集成到SVGA芯片上,它和VGA芯片融为一体,是中国第一片超大规模集成汉字芯片,从框图到芯片设计成功,VGA卡调试成功,全部硬件电路由其独立在美国硅谷设计完成。1991年至1992年参加联想Q-286主板的研制设计、调试。1992年联想微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九。
" I, |" j1 C4 a1 H1 Y' ?1993年获海淀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特等奖,1996年获联想个人优秀业绩奖,1997年获联想LTL敬业奖,1998年获联想LTL个人十佳支持奖。
% L9 N- K. n/ L
! j2 n; d2 l8 P" S

陈美林

女, 1940年5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 |+ Z- e% y& [& T196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动力系发配电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山东电力局、水电部第六工程局、水电部四川勘测设计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工作。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综合自动化工作。主持及承担数个大中型水力发电厂(浙江富春江,湖南风滩等)计算机监控系统工程项目的研发与投运。承担国家电力行业标准“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以及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电工一次篇)的编写与制订。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三峡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参与国家与省级近20个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水调自动化系统的投标工作,中标项目为1/3。9 V+ ~) m0 I% g- H5 I. e5 d# p
在水科院论文集及水利水电技术等刊物上,先后发表过《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屏幕显示功能与软件》、《BJK一1型变电站无人值守监控装置》等文章,翻译著作《实用微型计算机程序设计INTEL8080》。
! z! [$ h/ S1 z5 g, x) k& X1 c6 g4 y4 _6 M0 x. Z/ h' z* ^

陈定楚

    1940年3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高级工程师。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系,后又转入无线电系水声专业。1964年9月,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
9 v, S2 o0 \- D. r. b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从事筹建和建立高声强实验室,后任此科题组长,此实验室为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人造卫星作了地面高强噪声环境模拟试验;参加中科学院京津渤地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噪声部分);高声强作用下的生物效应研究;成立噪声开发部(从事声学市场开发),任开发部副主任、声学所成立华声工程公司任副总经理;中科集团工程管理总公司任总工程师;研制出大功率声能发声器(声波吹灰器),并申报批准获得了专利,被广泛应用到火力发电厂锅炉上,取代了从瑞典进口的产品。   1 Q: W1 P3 K$ R6 V+ E9 X
8 D( \, [3 p( F: [3 z6 X' R$ e

夏宝玉

1940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高级工程师,任北京量具刃具厂量规分厂技术厂长。1959年沙洲中学毕业。考入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现为淮阴工学院)继续深造。1962年8月毕业,是年9月,分配到北京量具刃具厂技术科从事量规设计与生产,1966年该厂改革为分厂制,成立量规分厂,继续负责量规设计与生产。 一生始终从事着一种专业工作 —— 量规设计与施工生产。35年间,工作执着、敬业、勤奋、务实、认真,默默地战斗在量规生产的第一线,始终把握产品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多年来在该厂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使该厂的量规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经济效益明显。1992年,为贯彻螺纹新标准,参加一机部工具研究所组织的《常用螺纹量规使用尺寸手册》的编写。
' A, b% Y2 s' I3 T% u3 M6 @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有关方面奖励:1989年获北京机械工业防锈技术协会涂装防锈行业优秀分子、北京市机械局先进工艺工作者荣誉奖,1991年获北京市经委先进工艺工作者,1992年获北京量具刃具厂年度工程技术人员立功活动一等奖,1995年获北京市政府优秀科技人员三等奖。
; X: M) |' L$ [6 Q; ^
1 k( R# }1 P4 @$ l3 k4 B2 `( m

张国成

    1940年9月30日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高级工程师,资深顾问。刘海沙初中毕业,1957~1959年,在沙洲中学读高中。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制六年。曾听过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章名涛教授等的讲课。毕业设计题目是感应同步器研究,导师吴澄教授,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 [. e8 U3 P5 l1 d0 `6 h8 U' Z
    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到(北京)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曾做过的科研项目有:大型汽轮发电机试验噪音控制,步进电机稳频稳压脉冲电源等。并参与了几个国家级投资项目,主要负责的有江西(抚州)车辆厂及湖北(通城)发电机厂。这两个厂均为内迁扩建的战备厂。生产炮兵及导弹系统的一些设备等。
' n1 \- ]4 M0 q3 w2 E8 k    1973年,在文革时期,调到广州交通运输局技术科。抓过节油、节电、技术革新、汽车技术管理等。并试制成功硅整流发电机,可控硅快速充电机及电动气车等。电动汽车是市科委项目,获得科委表扬,并在一家工厂投产,《广州日报》曾作过报道。   
7 F* e2 k& }9 G& F/ _7 B# V    1980年,被党委任命广州电车公司经理。该公司是全国大型电车公司  并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下功夫,作了大量的工作,使公司在逆势中不断发展,车辆和线路逐年增加,并全面推广先进节电的可控硅电车,取代旧式的电车。采用先进的硅整流变电站,取代旧式的变电站,使企业大为改观,节省大量电力和成本。在同行中名列前茅,评为管理优良企业,并获市节能奖。
8 ?0 _; y! F6 q/ j3 \7 ?7 Z: D* b2 B) {6 T) [& m5 O

刘志才

1941年3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中共党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3 ?& N, r% `# r早年就读于合兴小学、沙洲中学,195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国家科委,先后在科技情报局和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工作。历任处长、副所长等职,1999年兼任国家科学技术部人才交流中心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和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0 R/ j6 A2 P# o
长期在科技情报(信息)领域工作,负责研订国家科技情报工作方针政策,为1991年国家科委发表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6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的编写作出了贡献。199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先进工作者,同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i4 Y9 c/ v& z& ~6 `# X" p6 N% `
$ Z* m9 S3 i7 v  f/ |6 y! V# P
3 H" a3 T: n& }
  @$ L3 m% G. d$ v5 Y9 }  n# \% E  ^- ~% d

高宏山

    1941年1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 A* M, q, T* q/ E6 n& m: t) C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现中船重工集团第705研究所工作。由于所址的变更,先后在上海、扬州、洛阳、昆明市等地工作。参加并完成了多种型号产品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过系统负责人、副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兼总质量师等职,工作中20余次立功受奖,最高奖项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R02)。第一届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员。1 \+ V! B. F! D

4 [4 b2 t% e0 t; j3 G# y) _

朱云保

1942年1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高级工程师。1966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68年3月分配到江西省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机设计研究所(650所)工作。1991年10月,在“复合材料技术研究”中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奖。1992年1月在“强五D型飞机设计鉴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荣立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三等功。1994年6月10日,在“带夹层结构复合材料机身技术研究”中荣获国家航空航天部授予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F! t# G$ ^# _/ k# L8 ^* g) r% I( R" Y; n1 ]

赵正才

1943年5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63年8月毕业于沙洲中学,而后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系。
9 T3 L5 J+ o# ~/ L3 y* u1970年,分配到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原西安西北光电仪器厂)工作,现为高级工程师。曾任研究室主任,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开发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对研发部的航控、地控、制导等军品和民品各类产品进行技术组织、协调,同时,还亲自主管设计军用民用产品十余种。工作成绩出色,设计水平高、曾于1985年获兵种科技成果二等奖,国防科工委重要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被聘为兵器工业总公司、民品科技专家组摄像专业组成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前仍担任兵总有关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9 V3 J# z" \8 U0 E

7 y) j, d( x1 Z; z3 Y# _% ^. J( ?

沈利生

1946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 `  P! O" z1 e" P& `7 T
早年就读于锦丰小学、乐余中学,1970年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内蒙古赤峰市电机厂工作,后又转入赤峰市电线厂工作。1979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毕业后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经济模型和经济预测的研究工作。1988—1990年由单位公派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师从L.R·克莱因教授进一步学习经济计量模型技术。现任所经济模型室主任、研究员。% S+ e& d! {8 A) ~0 Y3 k
沈利生致力于经济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发表著作多部,代表作有《实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等10部,其中《经济蓝皮书》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研究》获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翻译《经济理论与经济计量学》等外国经济学理论著作5部。发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东亚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等论文10余篇。; \* v' u  L2 q$ G, S1 _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0 a$ w) H$ I; s& I8 p) u# l- i( U
% j! e' ~8 O. P2 o# A; c* d7 _( E
医卫名家! n7 w/ S) n6 f) F, s7 M5 r0 B! H

" p7 P# V& a/ Z& b/ H

耿兆麟

1915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安徽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安徽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
& ^0 W6 g& _+ y7 t6 ^1943年毕业于原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留校任外科助教、讲师,同时任附属医院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1950年6月借到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助建院,任该院大外科主任医师。1951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任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记功一次。1952年调安徽医学院工作,历任外科教授、外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1964年曾在黄山抢救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受到省政府表扬。1984年任安徽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i& ?3 n4 a( k5 v  J3 T' e% _; T: T
耿兆麟从事外科教学、研究和临床业务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安徽医务界有“一把刀”之称。发表《克罗斯痔切除术》、《内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小肠扭转》、《原发性小肠癌》、《甲状腺肿的外科治疗》、《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等论文多篇,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本外科分册)。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全国政协五、六、七届委员,安徽省政协常委,安徽省科协副主席。
( S  r9 M9 Z% ^( t$ }( J. N
7 c+ M$ O' N8 M& A

蔡汝楫

蔡汝楫(1916~1984),出身中医世家,擅长中医内科和发泡膏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术。他不仅医术高超,且医德高尚,名闻遐迩。
' G7 s( w+ \; f( Z# `2 T: j% i7 A9 o蔡汝楫祖父蔡近仁是中医内科专家,在南通、启东、海门一带颇有名声,至汝楫已六代世传。他祖籍江苏海门,其父蔡锡蕃 (1885—1938)青年时曾离乡,到江阴周庄著名内外科中医苏荔卿门下投师深造。名师出高徒。蔡锡蕃既精通中医内外科,又学会苏医生家传“秘方”—发泡膏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医术。学成后,在刘海沙耕余庄岳父家(现张家港市三兴乡耕余村)定居行医。因医术高明,名重一时。据蔡汝楫说,苏荔卿医生的后裔均未继承医业,其家传“秘方”(发泡膏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幸传蔡氏门生,才使这份宝贵医学遗产后继有人,并不断从临床实践中精益求精,为千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消除病痛。
/ V% F# ?$ `% U- E4 L蔡汝楫医生,幼即颖慧,勤奋好学,立志“不为良士,愿为良医”,乃随其父学医,经开导传授,加之自身刻苦钻研,终于精通中医内科和发泡膏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医术,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为使医学知识更加丰富,他又考入杭州中医专科学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其父去世后,他继承父业行医,在远近乡镇中负有盛名。" \3 w# d/ A1 t8 f+ i
为了造福乡里,发展农村医疗事业,蔡汝楫医生于1940年春,在乐余镇创办了“私立保和医院”,自任院长,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其妻唐景修毕业于上海仁济医院助产学校,对妇科和助产颇有造诣,医疗也很有经验,并能做腹腔普外科手术。医院有医务工作人员16人,病床30张。短短五年内,  医院受到方圆数十里病家的欢迎,数以千计的病人经诊治恢复了健康。后在敌伪政权和地方恶势力的双重压制下,  医院被迫于1945年冬停业,全部医疗设备仅换了40亩沙田。: U. M  F) p- X$ V! ]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蔡汝楫参加三兴联合诊所:主治中医内科、风湿科;在临床实践中,他不断钻研探索,疗效日臻完善。1958年5月,撰写了《关于以发泡膏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和治疗经验》的论文,发表于江苏省卫生厅机关刊物《江苏卫生》。
; q' M8 b' ?3 r" e9 O1958年9月,三兴联合诊所改为三兴民办医院。自1958年冬到1984年冬蔡汝楫医生逝世止,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纷至沓来,到三兴医院治疗。在蔡医生的精心治疗下,痊愈者达1400多人。+ k2 O$ s) S5 V! ~5 ?( x6 B
全国各地来三兴医院住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口渐增多。1973年,该院28张床位远远不能满足病人住院治疗,只得租用三兴旅社的房间和靠近医院的居民住房,给病员住宿治疗。
7 V' s. d7 a, b0 Z蔡汝楫医生医德高尚,态度和蔼,诊视病情,十分慎重,决不敷衍了事。处方配药不论公费或自费,均一视同仁,对症下药。在私人诊所和联合诊所时,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炎夏寒冬,他都坚持出诊。这种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精神,深受病员和病员家属的赞誉。/ o% ~4 k. h) K: l/ K% ]( E
(张志文)
) _/ v5 Y2 U( z* U

孟景春

1922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历任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医系主任、基础部主任,曾任江苏新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兼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内经讲义》副主编、《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主编。现任江苏省内经研究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养生康复研究会顾问。曾被评为江苏省卫生工作先进代表、优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评为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孟景春撰写中医论文及医药科普文200余篇,编著中医学专著及语译古典医著26部计540余万字。其中《中医学概论》为台湾出版社翻印,并有英文译本;所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语译》、《灵植经语译》经日本翻译后,作为日本研究汉医的主要读物。近年来,潜心于养生保健的探研,主编出版了《四季进补》(南京出版社出版,40万字)、《祝您健康长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30万字),参写、主审出版了《实用老年病家庭防治》(南方出版社出版,15万字)。现正编写《中医养生》、《教师保健》两书。

5 v" j) k2 b2 _# c' p

黄育万  

1930年农历8月生于张家港市锦丰镇(后迁居乐余镇)。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教授。父亲黄彝鼎是当地名中医,为继承父业,幼年曾请塾师教习古文;1944年后入当地沙洲职业中学、梁丰中学求学,1946年考入镇江国立江苏医学院医学专修科。在校期间,参加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青联”,1949年4月转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2年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上海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1954年至今,在上海华东医院工作,历任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大外科主任、肿瘤外科主任、老年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职称,上海医科大学外科教授。1999年12月离休后,返聘从事原业务工作。. B1 E3 h8 p2 J8 f2 d6 z
    黄育万长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实践,具有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专业为普外科、肿瘤外科、老年外科,对性功能障碍及中医、针灸学亦有所研究。在华东医院工作46年之久,曾为刘少奇、陈云、陈毅、李先念等领导人作过诊治。著述颇丰,编写和参编出版了《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学》、《常见老年病的诊断与治疗》、《老年生活与健康》、《老年病诊疗手册》、《性功能障碍的防治》等著作,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关于滑疝的诊断和治疗》、《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00例报告》、《浅谈针刺徐疾与捻转补泻法》、《对针刺‘人迎’引起晕针的探讨》、《试就经文之义略论针刺的深浅问题》、《略论轻重刺激补泻手》、《对针刺迎随补泻的认识》、《读“灵枢”后笔记二则》等。
" b# P/ o% m1 p! B3 ~曾多次获得荣誉。1950年、1951年参加解放军第9兵团和上海公安17师血吸虫防治工作,分别获四等功、三等功;曾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当选为静安区人民代表。为表彰其对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贡献,国务院从1992年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j+ P9 A5 o% J" S- e! L! h- h
9 n0 e& f5 e1 a

8 ~" ~' I5 B4 @/ M- s
" e$ |% e. ?5 y/ p

陆之安

1937年2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苏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仟医师、教授。曾就读于沙洲中学,1961年苏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现任苏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生、放射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尘肺鉴定组成员,苏州市尘肺鉴定组及放射学组副组长。

陆之安专长于放射诊断。曾发表论文30余篇,教材—部,合编专著—部。代表著作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诊断》、《长骨囊性病变62例X线分析》、《CTA—P与SMA—P评价肝癌血管内治疗前门脉血流的对比研究》。近年来,与所指导的研究生合作,于1995年在省内率先应用0.5T磁共振扫描仪作磁共振胆道成像获得满意效果,为胆道梗阻性疾病提供了—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华放射学》、《中华肝胆外科》、《实用放射学》等杂志对此作了系列报道,该成果获江苏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9 j3 t' q* L. f

陈桂滋

1935年生,普外科主任医师。1960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   8 h& p1 P, {' w+ V" y
196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0 m5 ^; o- w% u9 b; i0 R; A
1964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  x/ {% f" w4 z2 M) [3 L' l# N
1976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在协和医院外科期间经过严格的专业培养,打下了扎实基础。先后师从于著名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吴蔚然教授、费立民教授及朱预教授,在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及个人刻苦钻研下,掌握了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精细的手术技术。在协和医院普外科连续工作23年,多次获得协和医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J* |& Y+ ?2 x7 v: f8 }
1983年经卫生部调入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先后于1985年任副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主任医师。: B. C# D  U1 s4 Y
作为第一批创业者,为普外科的建立和发展作了大量工作,精心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医师,目前均成长为业务骨干。完成高难手术数百例,提高了医院的影响力。2 |8 ]9 \3 r8 O5 l5 R" x% s  G
1984年赴日本进修6个月,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外科学习ICU知识。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至今。    ^  J3 P* [! s7 t' q
1997年退休,仍坚持工作于临床第一线,负责高干门诊、病房及外宾病房工作。参加院内外疑难杂症的手术和会诊。
  {1 @! `$ d% R8 y+ {4 S* @擅长于胰腺、肝胆、胃、甲状腺及大肠外科各类手术。与协和医院外科朱预教授在国内首次开展多发性胰岛细胞瘤切除术。发表各类论文多篇。
3 L7 h/ T6 N8 q2 t8 v# k
2 S+ E# h* v2 a

何俊元

1933年11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1955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分配到徐州矿务局医院外科工作。1959年第一次在徐州市开展颅脑创伤开颅手术获得成功,故对创伤外科治疗率在徐州市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同年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1960年任副院长。在此期间,由于工作积极,年年被评为徐州市矿务局劳动模范,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行政专署及江苏省劳动模范,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文教、卫生、体育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事迹被江苏省拍摄新闻电影,收录进徐州市出版的《人民的好医生》一书。1970年调江西省莫岗岭煤矿,后又调萍乡矿务局总医院工作,一直担任副院长、院长、大外科主任。对煤矿工业创伤,包括大范围、多器官损伤的治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曾多次领导煤矿多人次严重创伤的急救并获成功。在全国及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参加全国医学年会并宣读论文十余次。1959年出版《煤矿急救》一书,被当选为全国煤矿创伤学会理事,并担任华东煤矿创伤学会副会长。! O9 L# r- k8 V6 p
1 g3 f" s2 s$ P, ^

葛忠良

1933年4月生,张家港市晨阳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放射医学专家。
2 D! E# k9 G; V195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56年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至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60年至1963年在苏联军事医学科学院进修放射医学与辐射化学预防急性放射病。回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预防研究室主任;所长及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职2级,专业技术3级。兼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理事兼秘书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医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常务编委、《核科学与工程》编委。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 q. e5 T/ O( Q  D: p葛忠良长期潜心于放射医学的研究工作,业绩卓著。其研究方向为药物预防放射病、实验血液学细胞因子与祖细胞测定和应用,维生素、抗菌素高产菌的筛选,生物因子的重组及其辐射防护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中,急性放射病防治药物——雌三醇、抗辐射损伤预防药物—N,N —二乙基硫辛酰胺,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抗辐射药物防治人体急性放射病效价的推理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重大科研成果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198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申请发明专利1项。所研究的用辐射技术使核黄素菌种诱变成高产菌,可提高发酵单位,缩短发酵时间,用于生产实际,使企业获得很大经济效益。专著有《辐射防腐剂》、《造血细胞的测定技术》等,主编《核辐射事故的医学处理》一书,参编《医学细胞化学与细胞生物技术》、《核事故应急响应教程》、《防原医学》(研究生教材)等。撰写发表论文90多篇。曾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研讨会和访问考察活动。% K: q: M& u- `' o- [
' q7 W5 h9 d+ c8 K5 z8 d

施忠道

1934年4月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F/ C. F" D  z
    曾就读于当地崇实中学,195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专业。后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对外联络室从事俄语翻译。1961年初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从事俄、英语教学工作。1979年调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医学信息调研室,从事医学情报研究工作,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及常委,《中国社会医学》、《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政策》、《实用预防医学》和《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等刊物编委。1990年受国家教育部派遣,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苏联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进修半年。曾任医学信息研究室主任、党支部书记。
5 k9 f; p! d4 m7 L8 R9 k( N/ J, I施忠道长期从事医学情报研究工作,致力于社会医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成绩显著。注重国际医学信息、成果的研究,以学术交流、信息载体等形式,及时为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动态性服务,受到社会医学界好评。曾参与撰写《社会医学》、《外国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与医学》等教材或专著多部。发表的论文或综述有《关于我国农村卫生发展战略的理论思考》、《国外医疗保健制度》、《当今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科技体制、政策调整及其最新进展》、《浅析新世纪我国生物医学科技发展的战略构想》、《关于跨世纪全球卫生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等40多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 O/ D% Z8 T+ E4 d3 l

% v5 }) {6 z1 ]8 E3 e" n' f9 c

江杨清

张家港市中兴人,1963年以优异成绩从后塍中学考入南京中医学院,1979年被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1983年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为首届博士研究生,1986年获医学博土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中医博士。目前为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执委会主席(轮值)兼学术部部长,是法国国立巴黎北方大学波比尼医学院荣誉教授。" s+ c0 C* m$ o3 g! [  R  `# ^9 ~
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江杨清从报纸上看到母校南京中医学院招收首届二十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他决定报名。考试成绩公布后,人们的目光更惊异,这个从乡村卫生院走来迟到的考生,竟在四百多名考生中取得了中医内科第一的成绩。
. D6 e4 q+ I; i1 f在基层工作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使江杨清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得心应手。在著名中医专家张泽生、徐景藩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江杨清专业知识水平迅速提高,并在众多研究生中脱颖而出。1983年,北京中医学院招收两名中医博士,南京中医学院推荐江杨清报考。在二十多名考生中,江杨清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中医学院录取,在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深造。: z! X9 q: L+ c1 W, l. O
在紧张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江杨清坚持多临床多看病,他在同事眼中是个最忙碌的人。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门诊中,江杨清每天接待病人的数量是最多的。每天下班回到家中.江杨清还要回复全国各地的来信,对来信所反映的病情作出诊断,开出建议处方。第二天天还没亮,江杨清就要起床,给中医专业杂志社审稿,并撰写论文。平常人很难想象江杨清这样的工作热情是哪里来的。江杨清说,中医是中华瑰宝,我热爱中医,作为第一批攻读中医博士的医生,我理所应当看得比别人远一点,研究比别人深一点,付出比别人多一点。5 i+ E; W8 J; l# ]' E! A
1986年12月23日上午,在北京中医学院的一座会堂里,《首届中医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正在举行。通过论文答辩等程序,七名全国一流的中医专家一致同意授予江杨清医学博士学位。* e1 M& F( J7 R& k& C- p
1992年,江杨清应邀到荷兰去讲学。在荷兰、江杨清发现不少国外友人对中医很感兴趣,但又缺乏了解。他想,如果中医能在国外传播,西方人能够认识和接受,那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94年,江杨清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开设了“中华医药堂”,既治疗患者,又传播中医理念。
/ }6 z6 d6 I1 l' V6 G0 G- |有一个荷兰的病人,几十年慢性腹泻,常年背上背着袋子,鼻子上插着管子。他到了国内国外的很多医院求医.结果都没有得到根治。无奈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了江杨清的诊所。只是在江杨清面前坐了一会儿,江杨清的处方就开出来了:“三包药,治好你的病。”这位“蓝眼睛”走的时候,摇了摇头。两个星期后,这个病人的尿包、管子已经扔掉了,他来到“中华医药堂”,冲着江杨清竖起大拇指:“江先生,中国的医术真神奇!”
$ o" @& h/ D, Z) w4 g$ K% q八年多来,江杨清的诊所已诊治海外患者十多万人,患者遍及欧洲、亚洲、北美近百个国家,其中包括不少西方国家的医生。目前,在欧洲以中医药、针灸等为业的中国医生数以万计,为了推动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的发展,欧洲成立了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江杨清任执委会主席(轮值)兼学术部部长。
! C' `8 ?! K% r5 d8 Y* a江杨清作为中国第一代中医博士,作为一个中国医师,他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要使中医中药逐步进入欧洲的主流医学,为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进一步发扬光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1 d" K! p- G! v1 t4 f(尹钰达)
8 _0 k6 N. H3 c$ D, R2 S1 D

周  娴

1939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q6 Q1 p. I% J9 x3 I9 j
1959年考入南京第一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上海第一医学院(现改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工作,至1999年10月退休(60岁一刀切),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返聘至今。期间:1964年10月~1965年6月,参加市郊金山县吕巷乡的四清工作队两次(半年)市郊青浦县巡回医疗队。两次征兵体检。70年2月,赴云南玉溪地区通海县抗震救灾,历时40余天。75年6月一76年6月,参加市西学中班学习中医知识(专科班)。1980年为宝钢建设参加上医大卫生系组织的对当地农民健康摸底体检。1991年3月~1993年4月,参加援外医疗队赴摩洛哥进行医疗服务。" Q! u/ X% T" t' l) x3 r
1980年升主治医师,82年升讲师,88年升副主任医师,定为硕士生导师,1994年升主任医师,至1999年10月退休,始终坚持在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一线工作。1999年退休后被医院返聘参加门诊工作,并参加病史质量检查工作。/ U5 s# y+ i( y% {- a' J
1990年参加“九三”学社,曾担任基层支委,医院妇女委员会委员,耳鼻喉科研究生(工作)秘书。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会员,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抗癌学会会员。工作期间两次被评为院及上医大先进工作者,妇女六好积极分子,两次评为上医大“三八红旗手”,上医大优秀教育工作者,及赴摩洛哥医疗队先进集体。发表过10篇专业文章,参与编写下列书籍的部分章节:0 ~5 ~2 R& T6 E; _$ K9 _0 C. k
1、本院编写的:耳鼻喉科进修讲义  1986年# \3 \% r5 U7 O( d7 t/ ]0 A
2、高等医学院校自编教材—耳鼻喉科学  1988年  王正敏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 L" q% o& |, V: u4 [' ~. F; o) B3、实用耳鼻喉科手册  1989年12月王正敏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6 `$ L( g" u0 \% y4、耳鼻喉科袖珍手册  1995年1月王正敏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4 _1 u1 `" a0 ]; _" {$ N1 {3 z% k) L
5、耳鼻喉科头颅外科手术学  1995年12月黄鹤年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 u7 N0 z) B! h/ v/ B. q9 P6、临床耳鼻咽喉科学  1996年2月王正敏主编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 @/ M9 R" B$ P/ H! O7、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1997年12月王正敏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r; B! p! M/ k. S# w9 w
% q0 j; R+ |% \; a7 @

陆凤翔

1940年2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留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工作。历任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1986年至1991年任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主任,1996年至1998年任附院心内科主任,1998年至今任内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超声心动图学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陆凤翔长期从事内科、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79年起,在国内较早开展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并不断跟踪内科、心血管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新进展。对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先心病及少见的心血管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丰富经验。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粘液性水肿心脏改变的超声观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的研究,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诊断学教学与改革,获江苏省教委优秀教育成果三等奖。撰写并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著作有《超声心动图入门》、《诊断学基础》、《临床超声诊断学》、《临床实用药物手册》、《实习医师手册》、《实用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超声读片指南》等9部;参编、参译《现代急诊医学》、《感染病学》、《心血管病鉴别诊断》、《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多部。


1 e$ T: G1 e7 A; V& E' f) e4 u

沈关明

1941年2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57~1960年在沙洲中学高中学习毕业。1960—1965年入徐州医学院医学系学习毕业。1965年9月入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工作至今,任科主任、主任医师。历年均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数次被评为徐州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三次卫生局立功表彰。1994年被评为中共徐州市优秀党员,1996年被评为医院和卫生局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曾于1975年在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心胸外科进修一年二个月,于1983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心胸外科进修一年二个月。对心胸外科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成绩较突出。于1980年在苏北地区首先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获得成功,至今已施行心脏、血管手术600余例。引进技术,先后成功地开展了较疑难复杂的心脏血管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房室管畸形纠治术、心脏粘液瘤摘除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等,这些手术均为徐州首先成功开展的。于1990年在省内首先成功开展经皮穿刺非开胸动脉导管堵塞术。于1992年与法国专家合作首次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心肌挫伤诊断与处理》、《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右室流出道跨瓣补片的应用》、《联合瓣膜病双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五项先后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心脏瓣膜置换术48例报告》、《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等15篇论文先后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32篇。《心肌挫伤24例临床分析》于1987年北京国际胸心血管外科危重病人监护会议上宣读。
7 B, A1 y7 B* z  H1 I5 Q$ b" \6 P* q  b& F

蔡用武

1944年5月生,张家港市三兴镇人。江苏省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M/ n% U' O' z) c
曾就读于乐余中学。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班,并获上海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脑外科工作。1987年曾赴日本大阪成人病中心脑外科研修脑血管疾病和脑深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 W) w  f! o; {3 W长期从事医学研究和教学,对神经外科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在《中华神经外科》、《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江苏医药》等全国和省级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10多篇。《脑缺血状态大网膜移植的实验研究》一文,曾在美国和亚澳地区神经外科会议上宣读。曾多次获南通市和南通医学院的科技论文奖。为《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杂志编委。对脑外伤、脑积水、脊髓肿瘤、脑肿瘤、脑溢血、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1998年由南通医学院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 ?4 J4 P) K  w% F* L0 ~2 r
7 Q6 U" S6 S* R4 S  _" C) f4 D文化新闻
3 |  O" P8 C: O. E2 K
7 h0 I$ M% H. E6 ?% l1 o

戴增义

1927年11月生,张家港市金港镇杨家巷人。早年曾在雷东小学、后塍小学、崇真小学、崇真中学、梁丰中学读书,1945年高中毕业。1946年至1949年在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社会教育系学习。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编入川南支队,9月开始行军,同年12月抵达四川,分配在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级)主任办公室任秘书。1952年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室秘书,同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55年5月起任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科长、秘书处副处长。1959年调新华社,先后任总社国际部编辑、巴基斯坦分社记者。1961年起任总社参考新闻编辑部编译、发稿。1968年调任伦敦分社编辑。1971年调任联合国分社记者。1979年10月任总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北美组副组长、组长、美欧编辑室主任,《参考资料》编辑室高级编辑。1980年起兼任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特约记者。( M+ I) P  z1 S5 w
: }! Y6 d& v% d9 M
(孙海航)
  `5 m" R4 ~) ?$ D李  翔9 \% A9 u0 S' C" U1 K
原名李康葆,1932年8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毕业于力行中学。1949年5月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炮兵政治部报社任记者。1952年至1958年在南京军区炮兵第三预备学校任教员、助理员。后调军委炮兵学院,历任报社编辑、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处长。1978年任军委炮兵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长。1982年任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当代中国》办公室编辑。主要编著有:《边城女囚》、《塞外义旗》(合作)、《反内战的旗帜》、《春城春晓》、《文字游戏趣谈》、《一个日本特务的传奇》(合作)、《妙笔奇观》等。
  H7 V; `6 T4 F: k! K& n+ H( o' i/ S( |. y

陆其明

又名陆子良,张家港市大新乡新海坝人,1931年12月生。1948年底,在无锡锡光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苏南武工队战斗活动,后又担任锡郊一个乡的指导员。1949年5月10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任文工团员,同年调入华东军区海军,任连队文化教员、文工团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2月至1959年,任华东海军《人民海军报》报社记者、编辑。1959年至1965年,调海军总部,任《人民海军》报社记者,编辑。1965年至1988年,调新华社,任新华社海军分社记者,副社长,兼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1988年离休后,致力于文艺创作,成为专业作家。
! Y* X6 O1 v9 c- e2 n& _$ ^    1950年至1965年,陆其明同志作为随军记者,随同海军、陆军部队,亲身经历了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反对帝国主义封锁、拦击美蒋特务窜犯大陆的战斗,以及1974年反击南越海军侵犯我西沙群岛的海战,并对这些战斗情况作了大量的报道。多次受到了新华社及海军分社的表扬。尤其是对解放一江山岛战斗过程的报道,由于他随舰艇一起登岛参与战斗,对激战场景写得有声有色,长了我军军威,所以特别受到了嘉奖。
5 {4 D9 x* E/ `3 h. L    1966年至1988年期间,陆其明同志把主要精力转到对我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报道上。我国第一艘导弹快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和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试航情况的报道,都倾注了他的许多心血。特别是1980年我国洲际弹道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期间,他率领新华社记者组,登上我国第一支特混舰队驶向南太平洋,经受了风浪、高温的考验,终于撰写出了《我国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上开辟第一条航迹》的长篇报道,在世人面前展现了我现代化海军的雄姿。" d+ ?% m% T9 l, T+ q
    陆其明同志在从事繁忙的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长期坚持业余文艺创作,采撷了累累硕果。1958年,他出版了散文集《水兵生活速写》和特写集《十级浪》,得到文艺界相当高的评价。有四篇散文被收集进《上海十年文学选集》(上海特写报告选)。
1 J: K! I6 |4 `* A. w    到了八十年代,他创作更加勤奋。长篇小说《海》,获海军1981年优秀文艺奖。长篇报告文学集《大海的骄傲》,获1982~1984年海军文学艺术优秀作品二等奖。另一部报告文学集《大海的新貌》一书中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海上阅兵纪实》获《舰船》杂志1983年优秀奖。报告文学《我国第一代船载机飞行员成长记》获《航海》杂志1988年优秀文艺奖。人物通讯《—个幸存者的追求——记海军模范干部卜凤刚》被《人民日报》列为优秀作品,特写《十级浪》和报告文学《实事求是的模范——记周恩来总理指挥调查沉船“跃进号”》还被改编、拍摄成电视、电影。他还应八一电影制片厂之邀,参与了大型艺术纪录片《威镇海疆》的拍摄工作,他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撰稿人和军事顾问之一。由于陆其明同志创作成果显著,六十年代初就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业余作家。离休后,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继续勤耕不辍。
; {4 a" O9 h' G+ H# R陆其明的著作,既是军事文艺书,又是军事史料书,也是全军教科书。这些著作,已被有关方面作为研究我海军和海洋开发的重要资料,先后有肖劲光大将为《大海的骄傲》写了书名;张爱萍上将为陆其明的四部著作写了书名;刘华清上将和四位中将分别为陆其明的五部著作写了序言。《海岛安家》和《水兵生活速写》被唐亮上将定为部队必读书;1984年《解放军报》把《人海的骄傲》列为部队必读书,向全军推荐。+ J+ f2 ~$ N3 {3 _- ~
; u+ q: Q7 h& r. i+ d3 j

                                                      (郑生大)

虞能祥

1936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年青时参加抗美援朝战斗,回国后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结业后历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北京日报出版社副社长、《法制日报》社驻北京记者站站长(副厅级),直至退休。被选为首都中央新闻单位驻京记者联谊会会长,并被聘为《国际新闻界》杂志社副总编辑。, V8 R% Q: _- }  X9 z
从《北京日报》社到《法制日报》社,几乎每年都有获奖作品。如1979年撰写的《特殊的战斗》是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全国首篇以侦破案件为题材的长篇通讯,被《北京日报》社评为红旗稿。1988年发表的《是贪污枉法者,还是开拓改革者——一个工程师的遭遇》、《大碗茶的崛起》等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获首都精神文明奖章。还多次获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大、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的奖项。是我国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政法报道的开创者之一。2 V3 R2 q) K4 ]6 |7 G4 J" G
0 k% {5 x" `2 ?& P2 e+ @

程理嘉

1936年10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49年9月至1955年7月,就读于沙洲中学。从高中一年级起,连续三年任沙洲中学学生会主席、常熟县学生联合会主席、江苏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 I% l' }4 T" d  s4 L
1955年9月至1959年7月,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X9 g6 q0 q5 M, v3 O
1959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光明日报社任记者、编辑,采访教科文新闻,后任该报总编室主任(副局级)。八十年代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光明日报社先进工作者,后又被评为光明日报社优秀党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党员。; t% ^! y# l' C  }; E
1988年3月经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审批任命为科技日报社正局级副总编辑。: G' [' E6 `4 C" B; u
1990年12月国家财政部因筹办中国财经报,奉调主持组建工作。1991年春中国财经报正式创办时,被财政部任命为正司长级总编辑,后又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专业技术职称为高级编辑(正教授)。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z) F9 \8 s# y* O7 s3 N- H在新闻工作岗位任职期间,在党内曾任中国财经报党组织的书记和财政部机关党委委员。在社团组织中,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全国旅游地区财政研究会顾问、中央党校函授学院中央国家机关分院毕业论文导师。% z7 V/ n3 R) x# U; g: H( G
1997年退休后,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并任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委员、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2000年被评为财政部离退休干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 N, N( _2 H9 }& Z7 J
  Y* h% ^; \4 N, x3 O. M( G) J6 M+ S+ V/ S' B& m! {+ x

2 ], W1 y) A  ~( {3 L0 f, M7 v
2 w* r  n% A' z+ ]2 j

强玉才

1939年2月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1947年至1951年7月就读于太字圩小学;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就读于福善中心小学;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就读于江阴私立晨阳中学;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于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1959年9月至1964年7月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上学。毕业后分配在新华通讯社。1964年10月至1966年7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修法语。1966年7月至1974年7月在新华社国际部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工作。1974年9月至1976年10月在新华社外语训练班进修英语。1976年11月至1981年9月在国际部继续做国际新闻编辑工作。在此期间,曾参与两伊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1981年10月至1983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边工作边进修英语采编专业。1983年11月至1984年底在新华社国际部做英语编辑工作。1985年1月至1989年5月在开罗新华社中东总分社作英语编辑工作。1989年6月至1995年底在新华社国际部经济组任发稿人。在此期间,除负责日常的国际经济新闻的发稿任务外,还参与组织指挥诸如7国首脑会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欧洲共同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美圆贬值、日美贸易摩擦等重大国际经济事件的报道,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在此期间,对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矛盾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特别是国际能源和世界石油做了系统的跟踪调研。撰写了400余篇综述、新闻分析、经济札记、专论、专稿和内参,计100多万字。分别为《新华社每日电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嘹望》、《半月谈》、《世界形势研究》、《世界知识》、《世界经济》、《经济世界》、《中国石油报》、《中国海洋石油报》和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以及海内外其他报刊所采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石油价格为何坚挺》、《世界石油市场为何出现反常》、《沙漠风暴与石油》、《刺激不起来的美国经济》、《欧佩克的难题》、《国际油价缘何每况愈下》、《世界石油价格缘何低位徘徊》、《外国石油公司角逐伊拉克石油市场》、《世界石油消费将加深对欧佩克的依赖》、《世界贸易发展趋势》等。
3 S4 j! X8 f/ x% |- t  f) X6 T3 J  Y7 q0 J1994年秋,作为《嘹望》周刊的特派记者,在张家港市经过近一周的采访,撰写了为纪念沙洲工学院成立10周年的通讯,刊登在《嘹望》周刊上。客观上为以后中央新闻单位大规模全方位报道张家港市的建设成就起到了某种推荐的作用。1 C. ^* R% }: U" @( r
    1995年底被评为高级编辑。) i  p& h. ?/ [# Q# m) Q" U0 Z
    1996年1月至2000年3月,在新华社联合国分社任经济信息记者。在4年多的记者生涯中,共采编、译编各类经济信息稿约8000余篇,约200余万字。另外还撰写了各类经济内参稿200余篇,约50万字。对国内经济界,特别是各类企业借鉴国外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营销模式等起到一定的作用。   0 C4 S: F6 t# i, _0 v) O5 ?1 k
2000年5月退休。
- v" T- I+ F  J+ v% n" e
& v) ^& b2 U0 ]

张再鸣

1945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早年就读于沙洲中学,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任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天津电视台台长,1986年至1990年底任天津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1991年,调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工作至今。  
/ F/ Y: P* M/ y2 Y' z# u; X在天津电台、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局任职期间,采写、编审过大量在两台播出的重要报道、评论等稿件和节目。在天津市新闻出版局任职期间,认真贯彻“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提出了“管住而不管死,放开而不放任”,“寓服务于管理,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创意建成了天津市报刊信息服务中心和天津市书刊发行服务中心。策划在市区繁华地带,兴建100个书报刊亭,被市政府列为1994年为人民群众办的20件实事内容之一,这在当时全国大城市中是首创。为此,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并配发评论《办实事不可少了文化》。主持创办了全国公开发行的《大众生活报》。为迎接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举行,创意策划制作了《社交礼仪风范》录像片。其名字和业绩被收入《中华名人大典》(当代卷)和《中国专家大辞典》。
' T* a' ?7 z5 b( o6 v  s, }3 ~
0 }- M6 k% k" g+ w; B% a9 {

黄   冰

1931年出生,张家港市合兴人,1949年离学校大南中学参军,先后在第二野战军、吉林军区从事新闻记者工作。* \4 U! m5 x  g- }4 D+ x) c( a8 d
1958年转业到安徽,先后担任《安徽工学院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主编、编审。并兼任《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出版社》等责任编辑和特约编辑。
1 |* n" N; Q- u2 A* S9 }/ x在学术界,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中国作协会员,八十年代为安徽省科技期刊编辑协会会长,华东科技期刊编辑协会创始人之一,任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协会理事等职。1 x# A1 u. c9 W5 b
著有中、长篇特写小说《无脚的人》、《打开民权门》、《的故事》、《科技文体写作》等多部作品和数百篇论文发表。九十年代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全国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工作者荣誉称号。
: o5 s) y5 C: W0 u3 I. D% C) _9 X  [  p3 M0 l/ Z$ B* G& s) e
9 Y- J5 x2 z6 N

冯有真

1905年生,张家港市锦丰镇西港人,家境并不富裕。靠亲友资助,成了上海沪江大学,高材生。学校要留他做助教,但他爱国心切,婉言谢绝,毅然参加了广州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8 o# n5 v( o3 P) M- p
1927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政治工作人员养成所第一期受训班,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北伐军占领南京后,设立中央通讯社和《中央日报》社,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宣传部。他被任命为中央通讯社采访部记者,这是冯先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他具有“四快”(跟快、手快、脑快、脚快)的特点,每次采访均有所获并迅速成稿。他的文章可读性强,编辑大为欣赏,几乎是原文编发。1931年,被破例提升为采访部主任。《中央日报》特约记者,为《中央日报》撰写新闻专题报道、星期评论、专论以至社论。既是中央通讯社记者,又是《中央日报》记者。对事物观察力强,文笔流畅,引起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重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9 X! c( t# p& Y& b
1933年,中央通讯社决定调任他为编辑部主任。他对社务进行全面革新,对新闻提出了“迅速、真实,准确,简洁”的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奋斗,中央通讯社发出的稿件,各界采用率较之过去提高了一倍多,不仅受到国内舆论界的欢迎,而且国外同行亦乐于转发。中央通讯社的威信和冯先生在新闻界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u4 ^* ]4 Q! E% U4 r  |0 p
他写的《新疆行》一文,后经修改易名为《新疆观察记》,交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35年曾再版,三版,且伦敦、莫斯科有英文、俄文版译本发行。此书对研究新疆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和贡献。是我国记者中到边远地区采访新闻的第一人。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34年秋,菲律宾马尼拉市举行第十届远东运动会,南京政府中宣部派他前往采访。三十年代中国报道体育新闻独享盛名的是上海市的《时报》。他们认为他体育不在行,肯定要出洋相。干脆不派人,让他去出丑。他研究总结了1933年中国第五届运动会情况,弄清了这次派出体育代表团的实力,又了解远东运动会历届成绩,尤其这次日本和远东各国派出体育代表团的成员全貌,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与此同时,他把主要精力化在我国代表团方面,力求摸清每位运动员的脾性和专长,以便写稿时得心应手,具有个性特征。当他从马尼拉发出的第一篇报道出现在《中央日报》上时,立即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日报》因之销数猛增,上海各大报也都转发中央社专电,西方各通讯社也不得不转发他的报道,连一向称霸东亚的日本同盟社也自叹不如。而最难堪的却是上海《时报》。他们原想看他的笑话,结果这笑话却留给了他们自己。远东运动会中国代表团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体育新闻报道却大放异彩,这是中国方面的最大收获。
; I) B0 j: {- T1936年,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这是全球性的国际体育竞赛大会。中国派出的新闻记者,仍是冯有真。为了要看奥运会消息,大家竞相订阅《中央日报》。中央社、《中央日报》社也借此向中宣部和蒋介石报功请赏。中央通讯社报请中宣部批准,成立上海分社,委任年仅三十岁的冯先生为分社社长。他身为社长,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事必躬亲,常年累月同记者,编辑,各方面的通讯员亲临新闻第一线采访。对新闻稿件力求真实。这种朴实作风,连驻沪的一些外国通讯社都十分钦佩,称他为“中国的万能记者”。
# ]' `8 f" K& s" y, ^; Q1948年末,随着南京政府各机关的南迁,国民党中宣部决定将南京《中央日报》和《中央日报》上海版合并,在广州出版《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央的最高机关报。何人来主持这项重要工作,经当时的中宣部长彭学沛向蒋介石推荐,冯先生被任命为社长。当冯先生接到《中央日报》总社社长的任命电令时,心情不是喜悦,而是异常沉重。他知道前途茫茫一无把握,同年12月21日,他和彭学沛率领的中央一批随员由上海乘机直飞香港再转广州时,不幸该机在抵达香港前五分钟左右与香港机场失去联系,宣告失踪。港方当即派出109号专机四出侦查,终于发现上海来机已坠毁于离港约十余里的毕沙岛上。全机乘客除彭学沛、冯先生外,还有著名电影导演方沛霖、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孙儿昆丁以及中宣部官员、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社编辑、记者及机组人员等共36人全部身亡。" h: b$ n0 S* F7 o
(黄本仁). S. P; p/ c: i" u

陈  肯

原名志道,字子愚,号还春轩主,张家港市锦丰镇人,书法家。生于1926年,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地下党支部书记、联络员。1987年在中科院南京分院离休。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共青团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文代会代表。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悲鸿画院艺术顾问,台湾国宝画院名誉院长。
% B! Z/ r7 w3 w5 f, W/ ~1999年,参加江苏省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1994年,获国际书法大展特别荣誉奖。1996年,获中国当代书法金奖。1997年,获“中华炎黄书法艺术名人”称号。1998年,获世界艺术中心优秀作品奖,并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作品严谨稳健,雍容和乐,神清骨秀,以行草驰名。他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书法艺术作品,以“写下自己,捧给社会”、“只管攀登不求高”的精神和态度,笔耘不止。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说其行书“用笔矫健浑厚,结体坚实状朗,风神清逸潇洒”,论其草书“笔墨精到,体态秀丽,神融笔畅,婉转流丽,悠然自得”。周谷城先生对他的字给予“作品富有生气和感情,自然潇洒,无剑拔弩张之姿势,有雍容和乐之精神”的高度评价,并书写“丰润多奇趣,信是书法家”的中堂相赠。赵朴初先生在北京抱病观看他的书展时,题写“落纸云烟”给予赞美,并指定展品“悟”字归中国佛学院收藏。曾在北京、南京、苏州、镇江、张家港等市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出版有《陈肯书法选集》、《陈肯行书刻。他的作品和传略入编多种书画集及《中国当代书法家词典》、《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等名人词典200多种。& y# ]. k- C! T
(成建中)  D/ f$ c3 k) ~( A  H5 C( P' {1 M6 t8 i

卢国良

    张家港市东莱镇人。桂林诗画印社理事、微雕艺术家。初中毕业后考入苏州丝绸学院美术系学习。1980年第一件微雕作品问世,作品是在头发丝上用二丝大小的工具,刻出李白写的《下江陵》七绝诗一首,得到行家好评。
, X% z4 A% C+ Q. a1 i5 ^1 ~    1982年在蚕豆板大小的一块石章上,雕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1984年7月21日《四川日报》义《神奇美妙的微雕》为题报道其创作成果:在6毫米白发上刻出姿态各异的大熊猫;另有一件作品是在头发丝上刻出鲁迅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的一副对联,并在发丝的横截面上刻有鲁迅头像,在二千倍的显微镜下,看的清清楚楚。同年8月4日,广西《桂林日报》称其发丝微雕“桂林风光”为“世界上最小的桂林山水画”。
; {* T: k% ^3 q1 i! W* t) u
$ V' L7 K8 a9 B# T3 B) k9 I政界名人
/ X( Y) @- C) V' {  p7 Y+ i2 Q
, T, n" v/ f( P% U  p

秦振华

1936年3月生,张家港市东莱镇人,初中文化,高级政工师,中共十五大代表。1951年11月参加工作,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沙洲县杨舍镇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沙洲县化工厂党支部书记、厂长,沙洲县(张家港市)杨舍镇党委副书记、书记,张家港市委副书记等职。1992年1月至1997年11月,任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1995年3月至2000年3月任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先后获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县处级以上优秀领导干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功勋奖等十多项殊荣,并先后被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大代表,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
  U' I( _$ H, T" ^( C( }  v7 `
* |/ k* W" N0 V3 h4 W$ }6 k

田  平

1913年10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老海坝人,后迁至兆丰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拉利昂大使。. ?& y5 D% N  K+ e
早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1931年辍学去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加入新文字研究会、职业界救国会。1936年夏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1937年12月在延安抗大加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总部二科科员,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员、政侦队长、研究室副主任等职。抗战胜利后调东北工作,先后任沈阳市公安局侦缉大队长、辽阳市公安局局长、辽南军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鞍山地区军调小组中共代表、辽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辽东分局社会部科长,辽沈战役时再次出任辽阳市公安局局长。其后随大军南下,在江西省公安接管部任组长,后任浮梁地委委员兼公安处长。1950年调武汉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任办公室副主任,1954年被任命为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同年秋调入外交部,曾在干部司、苏欧司、领事司工作,历任专员、副司长、代司长、司长。1961年出任驻原东德大使馆政务参赞。1976年出任首任驻日本大阪总领事。1978年12月至1982年9月出任驻塞拉利昂共和国大使。1983年离休后被聘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委会委员,享受副部级待遇。; s9 [" G1 [  F; G! i
在公安和外交战线工作数十年中,尽职尽责,成绩突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长期从事情报、锄奸、公安、保卫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尤其在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时,他英勇善战,受到上级表扬。解放战争时期,在公安锄奸斗争中,积极获取敌情,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在辽沈战役中,由于他及时提供敌情,使我军对沈阳国民党军企图从海上逃跑迅速采取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他亲自率领公安武装与敌作战,掩护了辽阳市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建国后,在镇压反革命和维护社会治安、研究政法工作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在外交工作中,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外语,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忠实地履行了国家赋予的外交使命。8 E+ f8 _- o5 j% X

' X# d) s6 p2 |9 d  w6 Z

顾关福

曾用名顾官福。1933年11月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3 ^' D7 Z) Y8 `3 V
1955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现任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代会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
3 g0 f, i+ Y. l$ i2 c' }1955年大学毕业后,在工业部门从事五年俄语翻译工作,曾获机械工业系统青年红旗手称号。1960年调至研究单位从事苏联问题研究。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公派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进修经济学两年,学习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比较经济学。在从事研究工作40多年中,不断深化研究业务和拓宽研究领域,写了有关苏联及其他内容的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共200余篇;在国外和国内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有专著、译著和担任主编的著作7部,其中代表作为《战后国际关系》(专著,1998年)。同时,参加了国外许多学术活动,到十多个国家作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并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社会活动,与国内外学术界建立了较广泛的联系,是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同学会会员、留英专业人员联谊会成员、美国东西方中心联系会会员、中国欧美同学会会员以及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等。被列入国内多种版本专家名人录。+ N: r) P6 j1 d' u
, B1 q$ D, P* b% Y! f( y+ `# H( g% f

王瑞祥

1941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中纺美洲集团董事长。曾就读于封头坝小学、双桥中学、塘桥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经贸大学)。1965年至1971年被派往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工作,1971年至1978年在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工作,1978年被派往日内瓦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工作。1979年开始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曾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纺织品配额处处长等职,参与了第一至第四个中美纺织品协议以及多边纺织品协议(MFA)的磋商与谈判。1985年起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
! G4 ?  S9 q! E2 @  v% U1988年曾在哈佛大学进修。1992年起,任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期间,作为企业家代表团成员曾随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1997年被外经贸部评为直属企业优秀领导人;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为外经贸部优秀直属企业。
$ s( F4 M+ T/ e7 \. }& b7 f5 {. A$ z1999年,任中纺美洲集团董事长。* T4 T6 O! g. n3 \& |& m% ^' n. ?
6 a3 ^( m& n5 C6 u3 {$ P2 h

许  亚

1915年5月生,张家港市南丰乡东港镇人。原名徐耀华,曾用名陈伯英、陈英、陈大信。早年参加学生运动,1933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共产党党员。1933年任共青团苏州特别支部支委,又转至上海,先后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组织部长、代理书记。1936年4月,在上海英租界被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1941年9月,出狱后转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历任苏北盐阜区党委巡视员、淮安县委书记、盐阜地委及苏北区党委整风队支书、党校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淮海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华东局城工部陇海工委书记、宿北县委书记、淮海地委组织部长、华中局工委党校副书记、苏州地委副书记。
/ o- |& o+ |! w% k4 w' I- b9 A- S    建国后,许亚历任福州市副市长、市长、市委副书记、书记,省计委主任,福建省副省长,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书记等职,曾被选为党的“八大”代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u7 J, a7 T! n% G5 @; i# L+ h
在近五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许亚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饱满的革命热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利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 ^2 N0 F8 e5 _  h9 v8 k2 [4 y$ Z- H  @" c
(刘  敏  周承彬)5 S5 r9 i' C$ l& y" i4 h/ c

杨源时

曾用名杨桂林、杨克捷、斯旦、杨洛桥。1917年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浙江省委党史工委原副主任。  `% A2 r& S5 e, V
早年在家乡小学就读。1930年考入苏州乡村师范(后改为吴江乡师),在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毕业后曾在南京市小学任教。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浙江丽水、诸暨、萧山、嵊县和江苏泰县、泰州、靖江、溧水、高淳、邳县以及山东苍山等地任县委书记,领导当地开展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减租减息运动。  S$ P$ L- j+ Q; [$ ]9 Y
建国后历任金华地区专员、地委书记,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教部副部长,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1956年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文革”结束后,任浙江省卫生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浙江教育学院副书记、副院长。1984年任浙江省委党史工委副主任。1985年离休,继续任党史委副主任,列入老红军序列,享受副省长待遇。& l2 m6 r3 q; T1 d4 W" ^' y3 q# {8 h
# S0 H( A) D, M! n& U) E
7 z; T6 D- E3 d) s

5 |% K5 L9 k+ i! X# V# ^, C$ I7 T+ r' L& J: O. j' Z

何  洛

何洛(1922—2004),又名陈志辉、陈锡清,张家港市晨阳人。1945年3月至10月任沙洲县武工大队指导员,1947年至1949年4月任中共沙洲县工委负责人、沙洲县武工队队长。; r- O+ U( w( e  r3 Y- n5 t
1940年7月参加新四军江抗组织的政工队活动,10月参加江抗后塍办事处民运工作队。1941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大南中学(现沙洲中学)做学生工作,组织“求知”社,吸收进步学生参加,培养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何洛任党支部书记。
) B' @4 s" ]+ c" L1941年7月,日伪开始“清乡”。在严重白色恐怖下,何洛先是在周庄参加反“清乡”斗争,后任政治交通员,负责沙洲县委和东路特委之间的联系。同年9月,随警卫一团北撤。 6 B, \& M( z0 h: b  {0 E, P- V! G8 J
1942年2月,同县特派员焦康寿一起回到沙洲,在合兴常家埭以教书为掩护,隐蔽下来坚持斗争,并建立常家埭党支部。
4 P2 a3 @- d1 ~' B$ Q2 B! X/ B5 l1942年4月至1943年上半年任沿江区秘党特派员兼县政治交通员。1943年6月以后,到护漕港、太字圩港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在数次战斗中,何洛身先士卒,英勇作战。游击小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为武工大队,; B# m% ~9 e' l) z# E
1945年3月至10月任武工大队指导员。3 W5 s/ `3 e2 m- s$ ~( O% R' v
1945年北撤以后先后在澄锡虞中心县委、苏州城区、长。江交通站工作。' A5 ~7 |% p+ K9 L
1946年12月,根据上级指示,想方设法联系地下党员,恢复沙洲工作。/ m5 Y0 }" E" r1 a
1947年4月他和成国粹等人在沙洲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并任县武工队队长,成国粹任副队长。在此期间,武工队发动群众,抗丁抗捐抗税,锄奸除暴,反敌人“清剿”,抓好统战工作,并根据上级指示,数次武装袭获地主官僚资本家的钱款,解决了澄锡虞工委和沙洲武工队的活动经费问题。
6 V  V/ I# @, x: H4 k, x$ U1948年底至1949年春,何洛负责沙洲地区渡江战役准备工作,他配合我主力部队积极联络江阴要塞炮台地下党,曾秘密组织部分要塞官兵到苏北解放区参观学习,还千方百计筹集渡船、招募船工,为大军渡江解放江南作出了重要贡献。
3 S6 S( x+ l! y2 v) V解放以后,何洛先后任江阴县副县长、镇江蚕种场场长、镇江地区农业局副局长、镇江地区农科所书记。1982年11月离职休养。2004年4月因病逝世。
) D; Y% ]% h( ?* _( [( `! K; g8 q  }  g6 k7 I

杨知方

杨知方(1918 —1968),又名董文,张家港市锦丰镇人。1941年4月至1942年1月任沙洲警卫一团(又称新四军六师警卫一团)团长。
: q/ L1 l- J7 \5 E4 O% |杨知方幼年在锦丰西港小学读书,四年级时随父亲杨在山到上海,先后在沪江大学附中、敬业中学读书。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他和家乡几十名青年自发组成抗日后方青年服务团,到各地演出募捐,支援淞沪抗战前线将士。1938年2月,杨知方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宜昌分校学习。1939年10月离开国民党部队,在常熟何家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江抗”),化名董文,任见习参谋。同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7 w: k: Y2 Z2 b( B
1940年9月,杨知方奉江抗司令谭震林之命,回乡策反同父。异母兄长杨行方领导的伪商团。他对兄长晓以民族大义,指明前途,循循善诱,并以自己的军事技术和平易近人的作风赢得该团大部分官兵的信赖和支持。在杨知方的争取教育和江抗三支队兵临锦丰的配合下,杨行方率部反正。10月1日,该部改编为阴沙人民抗日自卫常备队,杨知方任常备队队长。谭震林(化名林俊)曾在{江南》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上撰文赞扬这一壮举。6 F$ E8 T& I. K5 `5 y5 W
1941年2月,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3月,中共沙洲县委成立;4月,沙洲警卫一团成立,杨知方被任命为团长。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与日、伪、顽作战数十次,为保卫沙洲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杨知方影响和带动下,杨氏一家大部分都参加了革命其母尉迟香山任江南行政委员会筹备委员,其妻张莹先后任东区行署副主任和在山区区长,其嫂尉迟凤鸣(杨行方妻)负责区行署财经工作。杨氏一门拥共抗日成为当时苏南地区统战工作的成功典范。
' }+ p: g* T: b3 M1 K, M* c" V1941年7月,日伪对澄锡虞地区实行大规模。清乡。9日警卫一团奉命北撤至苏北如西县黄家市。经过整编,对内仍称卫一团,对外称五十二团,团长仍为杨知方。4 w6 U+ L& Q* R3 D0 n  n/ s2 y4 y( l
1942年5月,杨知方奉调到抗大华中总分校一队学习。1943年1月到茅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任镇丹县军事科长、县委委员、茅山地区保安部队副司令、镇丹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发动群众,开展锄奸、肃反、反封锁、反伪化斗争,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受到中共茅山地委的书面嘉奖。期间,在一次与日军战斗中受伤,幸得群众保护而脱险。   
# Q# _- h' m# O6 T) `解放战争时期,杨知方在第三野战军卫生部门工作,先后任苏中卫生部转运总站政治处主任,第三、第五野战医院副政委、政委等职,随军转战鲁豫各地。淮海战役结束后,又完成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的伤员收容工作。   ! D, _$ d4 r/ s/ f5 V
解放以后,杨知方任南京市公安局三分局局长、一分局局长,省公安厅三处副处长,1957年任苏州市公安局局长。1958年,转到地方从事经济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时年50岁。1981年1月,中共苏州市委给予平反昭雪。, ^5 }, V- N" U" V8 H6 P' T3 z" A# l. C! Y
0 f" P9 O1 W0 q, ]# T( N1 b

黄再生

1928年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1942~1946年就读于沙洲中学(即早期大南中学)。1947~1949年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49~1951年合并到复旦大学转教育系学习,1951~1952年随复旦大学文学院转入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毕业。1952年统一分配至山东省革命残废速成中学任教。1955年,调北京市黄炎培主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函授学校任职、,1973年,在北京菜市口中学任教。1979年,调北京教育学院任教研员,指导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1981年,调北京民主建国会工商业联合会任秘书科长。1983年,调民革中央,任组织部副部长。
* `' G, \; V1 B3 ?  c. ~1 |* q* s6 H5 |' L6 h& T

张荣臻

    1910年12月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原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授。  * j% v/ F6 T6 v# H1 [% z- B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中学高师科后,曾在江阴县峭岐、华士、璜塘等小学任教。1937年11月,在江阴沦陷前夕流亡到长沙,投考了陆军兽医学校(现解放军兽医大学),1940年底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8年3月,任北京大学农学院(现北京农业大学)讲师。新中国建立后,仍留校任教。抗美援朝运动中,曾任北京市志愿兽医队队长赴朝开展对我军伤病马骡的防治工作。1952年8月提升为副教授。1953年10月响应中央高教部的“支边”号召,任内蒙古农牧学院教务长、兽医系主任兼病理学教研组主任等职。60年代初,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家畜病理解剖学》上、下册。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政协常委、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任内蒙古农牧学院教授兼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通用教材《家畜病理学》上、下册第一版,主办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家畜病理学》师资训练班。同年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40年代到80年代,共发表专业论文32篇。1982年出版了《马传染性贫血病理学研究》专著,于1986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主编《家畜病理学》上、下册第二版,该书已于1989年发行。先后担任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兽医病理研究会名誉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兽医病理学撰稿分支负责人、内蒙古兽医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7 j5 k# S# _0 L; V
离休后,于1983年9月定居苏州市彩香新村。
/ p; m( Z5 Y* r( s5 H* P, i) l
4 [: o) m2 r; B4 {9 `

黄庆义

    1924年生,张家港市大新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部副部长、军事科学研究员。幼年就读于当地小学,读完初一因家贫而失学。1940年4月受全民抗日热情的鼓舞,跟随一批青年北渡长江,于靖江地区加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的行列(时年16岁)。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团副参谋长等职。多次率领突击队孤胆深入敌阵,强攻敌据点,完成各种战斗任务。8 H% p0 E# U' ~" T
    在战争年代里,身经百战,特别在苏北坚持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参加大小战斗五十余次,如著名的郭村保卫战、黄桥决战,以及斜桥、谢家渡、南坝、石港、王庄、戴家窑战斗等。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各种战役战斗四十余次,如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战役等。战斗中负伤三次。
5 m- a' X) G6 n; `, ?全国解放后,于1952年进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任该校合同战术教授会合同战术教员。1960年该校撤销,调任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战术研究员,1957年任第一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该部副部长。在南京总高步校任教员期间,担任过两期营团级干部的教员工作,先后两次获得学习和教授二等优秀奖。在军事科学院期间,担任过三届我军战斗条令的编写、修改工作,并负责主编和定稿。1990年6月被授予军事科学研究员的高级任职资格。
( S' x% ^# G' Q7 f0 R3 D, W8 j6 j1 g7 g2 \- x- q

陆德生

1932年11月出生,张家港市合兴镇人。曾起名贤德。在合兴镇小学读完高小之后,于1944年考入大南中学。1948年初中毕业,考入省立上海中学,进文科高中班,期终考试总分第一,第二学期享受免缴学费的优待。1949年下半年又回到大南中学读高二,经常参加校内学生活动,曾被全校学生选为校务委员会成员,出席了常熟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 L( J$ Q! Z' {  {
1950年初考入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二期四部廿七班,在班上任学习委员,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 g/ R  N4 y7 W- p" n1950年10月革大结业,被选调到在上海华东政法干部培训班,学习半个月后,分配到皖北人民检察署工作。后又在皖北人民检察署和皖南、皖北合并后的安徽省人民检察署,历任三处书记员、见习助理检察员、办公室研究科科长。1953年2月入党。后被选调到省委政研室工作。. s0 i. u- x! N9 |: }! U# I6 g
自到检察机关工作之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短评、文艺随笔。1952年写成小歌剧《两姐妹》,宣传婚姻自由,由北京宝文堂书局出版,印了两次。
2 c" s( `+ A" k; P9 r1957年2月调省政治研究室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和理论组长。主要工作是为省委主要负责人起草讲话稿和为报刊写文章。1960年9月随同曾希圣同志去山东,在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办公室工作。1961年2月初返回安徽,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农村形势十分严峻,饿、病、逃、荒、死现象相当严重。省委为了挽救危局,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考虑推行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办法,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管理体制。被派到合肥市郊蜀山公社井岗大队南新庄生产队进行试点。从酝酿到制定办法到基本落实到户,完成了“责任田”办法的试点工作。
/ c5 u, ~  m, J: ^1962年春后,安徽省委改组,即调到省委秘书室工作,主要是搞文件。与理论界、文化界的同仁一起,在《合肥晚报》开辟了《三思斋札记》专栏,每周都发表触及现实问题的杂文。后来成了在“文革”时期被批斗的一桩重要“罪证”。诬为三家村村长,修正主义分子。直到1969年夏天才获得解放。先下放到泗县,在学大寨办公室工作了两个月,又调宿县地区《拂晓报》社工作到春节前夕。然后就到省革委会宣传组, 1973年任宣传组副组长,1975年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E" Q, {9 @+ ?! S4 [9 h; ?: k9 L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十月中旬由中组部下通知,调到《红旗》杂志社工作。* d: V5 k0 ~/ J/ p
1977年中央正式任命为《红旗》杂志社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后来熊复调来《红旗》任总编辑,于是1979年回到安徽。% |( V4 \* c- a3 J- L
从1979年起,先后担任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省社科联第一副主席、党组书记。1987年调省人大常委会,担任副秘书长,后又在省人代会上选为常委会委员、秘书长,1998年春退休。现担任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省法学会顾问,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这几年除参与主编《曾希圣传》(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担任省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云岭》杂志编委会主任。近几年出版的著作有:《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新发展》(安徽人民出版社)、《走法治之路》(安徽教育出版社)、《依法治国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民主宪政与法制建设》(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国宪政史纲》(长安出版社)。
8 r/ q* [' m$ d
0 P, Z7 |0 r0 D/ E6 N: k4 s' T

何伟钦

    1924年出生于张家港市合兴乡光明村,原蒋军空军中尉、一级参谋。1955年5月18日驾机起义返回大陆,受到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热烈欢迎。回国后,先后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滑翔学校、河南省安阳市滑翔学校等处工作。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6 k0 X' F* ~0 ]( V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继而日军占领全上海。十七岁的何伟钦,独自辗转流亡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10月中旬到达江西赣州,住进了赣州难民收容所。蒋经国见他身强力壮,年纪尚轻,有培养前途,他选择了空军学校。' t6 I1 z# m- _
    1942年11月,何伟钦带着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发给的证件,从江西转到重庆,参加第七期飞行军士的地面训练。训练期间,眼见重庆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偏安求荣,花天洒地,军官与军官之间,尔虞我诈,对下属则专横跋扈,为所欲为,他深感失望。; F- {" |! Z9 D5 m# e
    1943年12月30日,何伟钦一行40人调驻印度(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空军基地,旋又转入当地的射击学校学射击。学习三个月后,编入驻印度的叫美混合团空军一大队三中队,经常随机出航到缅甸去轰炸日军。10月中 旬,何伟钦随部被调回国。回国后先到重庆,后又调到湖南芷江,四川凉山等地。因其抗日有功,给挂了勋章。
* g! B/ R& z: I$ v4 G: f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初,被调到汉口机场待命,走上了蒋介石打内战的前哨阵地。
6 n, o3 Y& @0 }) m2 ]8 r1946年3月,何伟钦离开北平,回成都空军机械学校补习一年,在那里学到了大学数、理、化和飞机的机械原理等知识。1947年3月调到杭州笕桥空军学校深造,学到了更多的飞行技术。在笕桥时,他带着为什么国民党如此腐败,三民主义能不能救中国等问题,时常到书店,图书馆里借书看,找答案。他接触到了毛泽东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向何处去》,艾思奇的《政治经济学》等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道理,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从中获得了极其深刻的教益,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国民党腐败无能,蒋介石是骗子,是刽子手,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   0 a( r; J0 X1 `9 e# @
1955年5月17日,队长通知何伟钦18日带领三架僚机去福建,广东沿海侦察。他想,机会来了,当夜兴奋得一夜未眠。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天一亮他就用冷水冲洗了头部,十分镇静地将随身用品和一本空军学校发的资料装在飞行袋里。10时半通知吃饭,11时许到达机场待飞。这时何伟钦的心里却紧张起来了。好容易看到了起飞信号,他一拉操纵杆,驾驶着F一47型飞机,带领3架僚机飞离台湾。越过台湾海峡,飞到了福州上空,他原想从福州飞到杭州降落,因该处上空有雷雨,就转到厦门看机会。当飞机进入厦门上空,恰巧白云很多,他就乘机钻入云层,在空中迂回盘旋。后从云层上迅速调转30度航向,飞越广东虎头山,再到汕头上空。这时耳机里不时传来僚机飞行员的呼喊:何伟钦速回!何伟钦速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何伟钦想的是飞回祖国,飞回大陆,拼死拼命也得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僚机的追踪。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迂回飞行,最后,他选择在广东海丰县的一块稻田里着陆。      
: V3 Y. ?3 ?# [9 s/ r. M; k何伟钦驾机回来后,受到了当地党、政、军领导的热烈欢迎,驻地首长特地和他在F一47型机旁照了相。晚上举行招待会,沟丰县长第一个称呼何伟钦为“同志”,他感到心里是热乎乎的,禁不住淌下了幸福的眼泪。接着,组织上安排他去广州、上海等地参观。眼见祖国一派大好河山,人民安居乐业,他头脑里的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6月,他回到家乡,见到了离别很久的老母亲、哥姐及侄儿女等,合家欢聚一堂,心里有说不尽的欢乐。
# s- K' Y; n& T5 g* s回家以后,何伟钦把毛主席发给他的奖金拿出1000元捐赠给母校中兴小学添置设备,此举得到江苏省教育厅的表扬。不久,何伟钦被分配到张家口市航空干部训练班,光荣地成为我国年轻的滑翔事业的一名战士。以后又调到河南省安阳市滑翔学校任训练科副科长。2 V5 F) X$ ~3 }
1976年8月11日晚上9时许,何伟钦带领—名飞行队长、一名保密员去油库帮助运油。忽听有人惊呼:“油罐满了!”他立即赶去关油泵,因用力太猛,排气管迸出火星, “轰”的一声,整个机场成了一片火海,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必将遭到巨大损失。一闪念,他毫不犹豫地跃入火海。在奋力扑救中,衣服尽燃,肌肤俱焦,何伟钦却毫不退缩,直至昏迷过去。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家体委得悉后特地调派飞机将他从安阳经郑州送到上海瑞金医院进行抢救。经医师检查,全身烧伤面积达90%,3度烧伤达47%。由于医生护士的奋力抢救和精心护理,何伟钦终于脱离了危险期。又经过一个时期的医疗手术,逐渐恢复了多种功能。
5 Z& B) c: q9 X! ]" N- ~7 Y. j    1978年,何伟钦被推荐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经批准又驾驶银燕重上蓝天。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党工作,才能不辜负党的培养。”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何伟钦幸福地站在鲜红的党旗下,高举右手,进行入党宣誓,实现了他二十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83年6月以后,他继续被推荐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说,我虽然年逾花甲,仍想再上蓝天为国防现代化贡献力量。他还在各种场合,多次呼吁台湾的故旧亲友,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努力。
" @3 i0 O) m0 O' U(黄元相), m: \. r. f* C3 z3 b2 ~

陈兆德

1938年10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钱叶村人。他七岁读私塾,十岁上小学,十五岁进入沙洲中学。1959年参加高考,一心想学新闻的他却被江苏教育学院录取。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委党校。他勤奋刻苦,治学严谨,在科学社会主义和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在教学上有深厚的功底和不凡的造诣,在省内乃至国内理论界都具有—定的影响和声望,被学术界人士尊称为“政治学家”。他清正廉洁,是公认的勤政廉政好干部。现任江苏省党校副校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知识分子,完成国家和省级社科规划课题五项,出版著作三十二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十项,成为江苏省政治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较高的威望。; t  B) T# D1 E, r* O+ }
鉴于他在全省乃至全国理论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十多个学术研究组织的领导职务。1992年,他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被省委授予“江苏省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 Y" ^" ^, A! V! ~( _2 G(曹丽珺)
: s* I( q4 }. d% J3 @

茅  鹏

原名茅春沂,1932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人。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副研究员。+ P0 N1 z. j+ R7 ?% I
1949年江苏省南通中学毕业、入党,参加南通地委土改工作队。1950年任南通市郊区党工委秘书。1951年调青年团苏北区工作委员会任干事,1952年调江苏省团委工作。1953年调省体委,先后任于事、省体育干部训练班政治辅导员、副主任、代主任、支部书记等职,并教授体育理论课程。50年代末,作为合并创建南京体育学院的三个单位之一的负责人,是南体运动系(后曾一度称为江苏省体育工作大队)的主要创建人。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同时担任江苏代表团的五个不同项目代表队的领队。70年代末,是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曾任南京体育学院党委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80年代评为副研究员。1993年离休。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1 e3 w, ~% [6 \5 S* T: j曾在多种体育报刊及体育科学报告会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包括引起体育界争鸣、促进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运动发展的《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等。1999年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专题片《新中国体育五十年》撰稿(是四个撰稿人之一)。出版的专著有《成绩窍门何处寻》、《运动训练新思路》、《为何难圆足球梦》等。  ' a+ u% X* b0 m4 `

( @  S* X, y9 H/ Z企业名流
, n' [2 n" u0 V; h4 r

沈文荣

1946年2月生,张家港市锦丰镇人,中专文化,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江苏沙钢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 r/ q/ ]: N! ]; I& F' J
1983年9月任沙洲县钢铁厂(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副厂长、党萎副书记。1984年4月任沙洲县钢铁厂厂长。
% i% ~% V+ R, O# Y+ f6 D+ U1993年2月任张家港市政协七届主席,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5年12月兼任华东钢铁联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同年,任中共张家港市委副书记。沈文荣以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沙钢实施了数十项改革,大胆推行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不断加快规模经济建设步伐,做大做强做精企业,先后创办了拥有国内第一条短流程棒材生产线的张家港永新钢铁有限公司,拥有“亚洲第一座90吨超高功率竖式电炉”炼钢、连铸、连轧高速线材生产线的张家港润忠钢铁有限公司,与韩国浦项合资的不锈钢生产线,使沙钢成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省重点企业集团、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2001年2月,沙钢转制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任董事长、总裁。沈文荣确立“科技领航,科技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的企业理念,在21世纪初,决策实施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调整计划,开展大规模技术创新工程,整体搬迁引进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所属的TKS多特蒙德钢铁厂,并邀请武汉院、奥钢联等国内外设计单位,对引进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兴建由焦化、烧结、炼铁、炼钢、热轧薄板、宽厚板及配套的一批辅助工厂、装卸码头组成的650万吨板材生产线。2005年沙钢产钢突破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他本人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改革功勋奖章、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1998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创业企业家。2005年1月当选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 v& _: f" f% M1 L# Q  L

吴栋材

193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任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0年5月9日,参加江泽民同志在南京主持召开的党建工作座谈会,工作业绩受到总书记的赞许。他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新闻人物”、“全国创业之星”、“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 J, c1 x) ?- l* }, l! i1 o7 W) F吴栋材同志坚持加快发展,全力打造“文明新村”。他开创性地设立了“文明家庭奖”,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奖罚,并实行“联动”扣分。他还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永联小学、永联幼儿园,同时整合现有教育、文化和服务资源,建设高标准的永联社区服务中心、永联文化活动中心、联峰广场等,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全面、良好的载体,推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真正使永联不仅成为美名传扬的“闻名之村”,更要成为精神文明特色鲜明的“文明之村”。在他的领导下,永联村党委先后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集体”;永联村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 ~1 q0 ?% B: ~
  y; H1 f3 N& A5 }& f8 M' Y
7 H9 n4 X8 E& A& J* B+ G) Y; b: @- m9 d8 m: R% W  r
英烈浩气+ N) Z2 b: I- ^: `

8 m4 g+ I/ X2 c

孙逊群

孙逊群(1897~1927),又名孙选,化名王津民,中兴人。1915年7月于江阴县乙种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到南沙乡三甲里、云亭小学任教。他忠于职守,追求真理,敢于和邪恶势力作斗争。
  U6 d6 U) }. E: m' B4 T4 @1924年7月,孙逊群在参加国民党江苏省临时省党部举办的小学教员暑期学习班时加入国民党,并认识了共产党员侯绍裘,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春,江阴士绅勾结官府,组织“田业公会”,颁布《钱洋折合还债法》,使农民倍受剥削。孙逊群联合当地人士呈文县长,要求勿予核准此法,并发动南沙、中兴等地贫苦农民起来反对,运动波及全县乡村,终使此法案未能实施。/ E: U9 p/ X3 {  p3 l& w
1925年5月16日,孙逊群由中共上海地委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任中共江阴支部书记。1926年春改任中共江阴独立支部书记。当年3月,受中共上海区委选派到广州参加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9月结业回沪,被任命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农民运动特派员,回江阴、沙洲等地开展农民运动。
+ x% L4 f1 p1 ^( [* d1927年2月6日,在中共上海区委改选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孙逊群被选为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3月24日,北伐军进驻江阴。次日,江阴县农民协会宣布成立,孙逊群任会长,并亲自署名发布公告:禁止赌博,禁吃鸦片,禁演淫戏,禁宰耕牛,禁放高利贷。同时,他在江阴励实中学举办江阴农民运动骨干讲习所,培训农运骨干,发动农民运动。孙逊群根据广大贫苦农民和各界人士的要求,为了替领导抗租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周水平烈士平反昭雪,成立“办理周案委员会”,自任主席,于文昌庙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对诬陷周水平的33名士豪劣绅的房屋财产进行查封没收,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阴县农民协会被查封,孙逊群被迫转入隐蔽活动。7月底,他被派往无锡,化名王津民,任中共无锡县委组织委员。10月,任中共无锡县委书记。10月23日晚,他在无锡北门惠农桥73号地下工会机关召开工人干部会议时,突遭国民党军警包围,孙逊群等7人被捕。11月13日下午3时被杀害于无锡南校场。
- L0 `* a9 I/ K1 b6 r
0 t6 l7 w1 E) F' P8 g( V

茅学勤

茅学勤(1900~1929),后塍学田村人。1922年秋毕业于江阴县乙种师范学校,考入南京第一工业专科学校。翌年意外地中了一次彩票,获得3000元,便弃学回乡创办学田圩小学。* S8 `7 T0 p: C; K
1926年春荒,沙洲农民断粮者十有八九。茅学勤联合贫苦农民要求地主豪绅将积谷发赈,并带领100多人到他妻子的寄父——地主朱孔阳家“吃大户”,开仓分粮,赈济百姓。+ @( K. j" v( ^5 e) ^1 g3 F: l
1927年3月下旬,茅学勤参加县农民协会举办的农运骨干讲习班学习结束后,回乡组织成立农民协会,任后塍地区农民协会会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茅学勤被人诬告为“共产党徒”逮捕入狱,因证据不足,于9月间获释。10月,经中共江阴县委书记钱振标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化名王天明,担任江阴农民革命军副司令。根据中共江阴县委的决定,茅学勤于同年11月15日带领二三十名农民举行首次后塍暴动。次日凌晨,国民党江阴县公安局长率领军警到后塍“清剿”,逮捕了他的父母和哥哥,烧毁他家房屋,企图逼他投案。茅学勤坚强不屈,他说:“国难家难,国难为先,敌人想用我的亲人来作交易是办不到的。”以后又先后领导了后塍、杨舍、峭岐、店岸等地的多次农民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5 M" I/ ?; V& A  {0 M
1928年1月上旬,在中共江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茅学勤被选为中共江阴县委军事委员。4月中旬,奉命渡江北上靖江,在-丹华港、广陵镇沿界河一带协助中共靖江县委发展党组织和武装力量。6月,茅学勤当选为中共江阴县执行委员会书记。7月,再次领导江阴璜土暴动。8月,任中共苏常(京沪)特委委员兼红军总指挥,不久任特委军委书记。10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他又率领游击队再次渡江北上,帮助组建中共靖江县委。12月26日,在反敌人“扫荡中,他的弟弟茅学明为掩护战友撤退英勇牺牲。这段时间,他带领红军游击队转战于大江南北,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成了国民党政府的心腹大患。敌人以3咖元重金悬赏缉捕茅学勤。, p8 ~" _5 X3 J/ _" L1 q% ^. t
1929年1月8日,茅学勤调任中共淞浦特委军委书记。1月24日,与陈云、杭果人、严朴等一起领导了奉贤庄行暴动,当夜返回上海,住在大东旅社。由于叛徒告密,和高大生、肖阿佛、陶金才、曹正林等一起被捕。在敌人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他说:“我们党内是抱牺牲精神的,并不是贪生怕死的”,“我既被捕,只有牺牲之念,断不愿再说其他”。2月6日下午3时,茅学勤和倪培青等6人,英勇就义于江阴县君山脚下。
6 X) H- u: z& F8 ^, H2 x& m: N/ y2 Q, B0 \0 P  r2 f7 k: e; j

余静嘉

余静嘉(1905~1945),化名秦觉,中兴余家埭人。他自小好学上进,敢于主持正义。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正确主张和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投人我党领导的后塍地区的农民运动,并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在中共江阴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后塍农民暴动失败后,党组织遭到破坏,余静嘉与党失去了联系。以后,他就学于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后从事律师工作。
! O9 J' s0 N. f1 t4 A% q抗战爆发后,余静嘉与好友张国珍一起于1938年春协助中兴猛将堂的李善生拉起武装。1940年6月,江抗二团东进沙洲,成功地改造和收编了李善生部队,他和张国珍从中起了重要作用。- {) d9 S+ {# l
1941年底,曾任沙洲江防管理局副局长。次年2月,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余静嘉任县政府司法科长。中共沙洲县委批准他为特别党员。1941年6月,余静嘉被日伪军逮捕,越狱脱险后,到苏北与党组织接上关系。1942年春,余静嘉再次被江阴敌伪逮捕。汪伪江阴县长张一声和他是同学关系,张一声想利用他的声望,要他出任伪江阴县政府司法科长,余静嘉就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3年春,余静嘉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奉命留在敌人内部,秘密开展统战工作和敌工工作,争取了一批汪伪人员,为我澄锡虞中心县委建立了一条长江南北交通联络线。1943年底,余静嘉根据党组织指示,撤到苏北靖江江南办事处。# g# b+ O+ q$ z% ?7 B0 d2 _3 }
1945年7月2日,余静嘉在随军赴锡北途中,经过无锡玉祁镇时,突遭国民党忠救军偷袭,突围时不幸牺牲。# j, B: t) Z# n1 B
8 `' N+ s! f7 f6 I

张国珍

张国珍(1906~1941),中兴滩上人。在江阴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家乡任小学教师。1927年冬,张国珍积极投身于沙洲后塍地区的农民运动,并在斗争中加人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农民暴动失败后,他隐蔽到无锡邵巷小学任教,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9月任中共无锡县委委员,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L" Y3 s) n1 p" i- n7 B
日军侵华,张国珍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和余静嘉一起协助李善生拉起了武装。1940年6月,江抗二团东进沙洲,成功地改造收编了李善生部队,他和余静嘉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江抗民运工作队进入沙洲地区,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10月,张国珍担任我江防管理局局长,在沿江各港口设卡收税,筹集抗日经费。1940年11月,被土匪薛应文部绑架杀害,沉尸江心。   . h0 H2 K; A, ^: F, K
1941年2月,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为了表彰和纪念张国珍烈士,把沿江区(今中兴、德积一带)一度改名为“国珍区”。2 l) w& `1 ^  u- d1 D7 R

# p; t, C0 }) Z' z- l

徐振东

徐振东(1929~1979)出身于三兴乡久生村一个劳动人民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其祖父徐天富和父亲徐永华都是勤劳敦厚、俭朴善良的农民。0 k. n0 y& y7 z- h# A) A/ _3 V
徐振东是长子,长得身强力壮,体魄魁伟。他七岁入小学读书,十三岁在雁行头私立静山中学(今乐余中学)求学。他勤奋好学,喜爱体育运动。在课堂里,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在操场上,他是个生龙活虎的足球健儿,长跑能手。他是全校公认的优秀学生。他家有一台脚踏轧花机,每逢学校假期,徐振东总要帮助父亲轧棉花籽,常常到深夜才休息。7 y5 W) d0 K( o! S0 I
1945年7月,正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也是国民党蒋介石准备大打内战的前夕。刚刚初中毕业年仅十六岁的徐振东和陈文学、施金昌、刘蕴文三位同窗好友,在沙洲地下党的指引下,决心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 N6 ?* L8 ]7 U8 M徐振东离家后,其父母曾访遍了所有亲友,皆不知其去向, 1949年5月,江南已经解放,徐振东家里终于收到了他的来信,得知他在共产党的培养下,已经入了党,成了保卫祖国领空的飞行员,全家喜出望外。1 ]4 T+ A' F' g) {' n9 R0 }
徐振东参加新四军后,开始时,任部队宣传员,当年十月调任民运员。由于他革命热情高,思想品德好,工作积极认真,得到所在部队同志的好评。194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他被部队选送到东北航校二大队四中队学习飞行理论和技术,于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成了—名人民飞行员。
. b* E. Y0 }$ F. |' o( b6 l  |# t3 ~    1950年5月,徐振东又被组织上送到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歼击机速成班学习,因成绩优异,受到学校奖励。同年7月,任空军航空兵二师四团中队长。
6 E. N: v0 U$ t  [5 N1 _6 A随后,他积极响应党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驾机赴朝鲜参战,和战友们一起狠狠打击了美帝“空中强盗”的嚣张气焰。   
/ p6 o3 B# i$ a* _1951年10月1日,国庆典礼时,徐振东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在天安门上空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祖国人民作了飞行汇报表演,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同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他率领部队胜利地完成了掩护轰炸机轰炸盘踞在大和岛、小和岛国民党残敌的战斗任务,荣立三等功。+ U# o5 _" r& d* H# K, Q
徐振东作战勇敢,指挥有方,经常受到上级嘉奖,不断提升军职。1952年11月任空军航空兵第九师技术检查副主任,1953年6月任技术检查主任,1954年6月任空军航空兵第九师二十七团副团长,1955年10月任空军航空兵二十九师八十六团团长,1960年5月升任空军航空兵二十九师副师长,1968年10月任该师师长。) h$ u( O" O, i$ z& I9 `! W  E- `
六十年代初,奉上级派遣,徐振东曾两次到福建前沿指挥空军航空兵拦击台湾国民党飞机对大陆沿海的袭扰,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0 x  C9 j( l; @
七十年代末,徐振东在部队驻地浙江衢县负责指挥航空兵的战备飞行训练。他对战备飞行训练一贯抓得严肃、认真,不管天气情况如何,皆按既定训练计划进行。他认为,越是反常的天气,越能锻炼飞行员的坚强意志,提高驾驶水平。1979年3月7日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阵风呼啸。为了练就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飞行参战的本领,他身先士卒,毅然登上了教练机,指挥一名青年飞行员进行战备飞行训练。不料,升空后几分钟,飞机突然坠落在距机场三公里的小山岗上,徐振东同志不幸以身殉职,终年五十岁。! ?  N" L2 x. I3 d$ A
徐振东同志的英名将永远载入人民空军的史册,也将永远铭刻在家乡父老的心中。
) i# [1 J8 f# H) Q' v. C& ^, Z

                                                 (张志文)

历史名士
1 R% M7 K6 C7 K, w3 o% _/ E. ]0 X0 E5 \4 D) e

陈元亮

(1869~1938) 字志虞,祖籍靖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举家迁徙到陈家圩定居(今郁桥村十二组)。陈氏开办家塾,一面传道授业、解惑,启迪童稚,一面策励自己钻研四书五经,以应科试。
$ u: t7 o# m9 ?/ B3 o8 }7 F光绪二十九年,常熟、昭文两县举行童生科试。陈氏遂于两地报名应试,获两县黄榜题名,成为生员(即秀才)。陈氏进学回家仍执教私塾,教学不辍。光绪三十一年八月,清廷下诏实行“新政”,废科举。陈氏终止科举仕途,在家教蒙童、理农桑。陈氏为人清正耿介,常为邻里乡亲排解纠纷,主持公道,论断是非。平民百姓如蒙冤屈,陈氏能不避权势,仗义执言。民国21年(1932年),东界港有个叫查明德的佃户,租种豪绅张渐陆的沙田15亩,缴趸庄款(即押板费)60银元。经办人是张的管家杨叔堂。吃租佃会酒时,查缴清钱款索取凭证,杨推说凭据未带以后补办。一晃多年过去,租佃期满,退佃时,查索要趸庄款,杨管家拒不承认。同吃会酒的乡亲因畏杨的权势,不敢直言真相。查佃户苦无凭证,哭诉无门,慕名叩求陈氏主持公道。陈氏不顾与张、杨两家的乡谊,愤然而起,代拟诉状控告到苏州高等法院。查与杨对簿公堂,后经法院庭审和核查,查佃户终获胜诉,此事时人广为传颂。陈氏于民国27年病故,终年69岁,众多乡亲前往致哀。& Q4 M1 z) x* L5 C% g  R  `

' b. ]1 C7 V4 k

曹钧培

(1874~1938)  字挹芬,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家迁居店岸西边时畴圩(今长红村)。一生从事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创办新学、开设慈善机构、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为乡亲父老所传颂。; G  n# Y7 e1 i& \
    曹氏自幼聪颖好学,攻读经文,博览群书。光绪二十五年,在常熟县应科试,得中秀才。光绪末年,应常熟县知事之聘任县衙参事。光绪三十一年,在郁家桥二干河东侧创办新学初等小学堂(后定名为沙洲市第四初等国民小学)。宣统二年(1910年),沙洲地区十三沙实行地方自治,名曰沙洲市,设乡董局作行政办事机构,曹氏被推举为乡董事局董事,专事处理各沙洲河道疏浚和社会福利事业,深受十三沙民众拥戴。民国5年(1916年),曹钧培在店岸北市梢创办沙洲市第十一国民小学(店岸小学前身)。民国11年,曹氏认办中沙、北沙两区事务,主持疏浚七圩港。七圩港纵贯盘篮沙和南沙,日久淤滞,细流弯曲,渲泄不畅。霪雨,则蓄水四溢,圩田尽成泽国;久旱,禾苗枯萎,田地处处龟裂。曹氏夙夜操劳,踏勘绘图,丈量计工,带领民众经7个月的苦战,将从七圩港港口到福前镇全长13公里的河道拓宽加深,整治一新(民国16年,国家土地局丈量时命名为一干河,港口仍称七圩港)。七圩港疏浚后,曹氏倡议在该河店岸以北的两岸坡堤植桑800余株,供农家发展蚕桑事业。县府曾在店岸一干河旁立碑表彰。民国12年(1923年),曹氏在店岸镇北兴办保嫠局,收容年老寡妇,俗称老人堂,为境内第一座慈善机构。收容人数最多时有40余人。: P3 Y0 S7 Z# y6 r# X8 J" z
    民国27年(1938年),曹氏遭侵华日军杀害后,保嫠局并入三兴镇红十字会。民国13年(1924年),草房占多数的店岸镇东铁业店失火,延烧全镇,街道店房尽付一炬。曹钧培倡议改修瓦房,重建街市,题名福兴镇,规模胜前。7 c5 t1 Y9 h+ N5 g& s( P, [
民国27年(1938年)农历五月初五上午,曹氏在郁家桥国民第四小学被日军杀害,终年64岁。. {' l* c$ I+ K0 B
& V4 r3 _$ ?. ~& d: U/ D: h/ T; X

杨在田

(1880~1942) 字锦龙,出生贫苦,原籍海门县大安镇,清末随父迁居东兴沙西港镇。青年时期以贩盐为生,胆大气壮,爱打抱不平,为同辈所钦佩。后加入红帮,排行第九,故又名杨老九。曾为拒捕而打死盐哨,锒铛入狱。由一熊姓同狱罪犯冒名替死。杨获释以后,纠集私盐小贩,专与盐公堂作对,到处打击盐哨。盐局无奈,让他担任哨官。他常约束部下,不准为非作歹,并适当照顾孤苦盐贩,为穷人开一条生路。任哨官10年,因功升为缉私营统领,管辖吴淞至北川港(今大新与合兴交界处)一线,有兵丁、枪支、炮舰驻守北川港。
0 U' l( d. g$ F& w民国10年(1921年)前后,杨与英商暗中联络,秘密将鸦片运进上海,缉私营按成分得巨额贿赂。黄金荣、杜月笙见有肥利,与杨达成协议,以每月付给杨两万银元干薪为条件让杨歇手。杨辞去统领后担任海门厅清乡督办,旋即辞退。其后,与上海天主教某区主教陆伯鸿合伙开办大通轮船公司。民国11年(1922年),福利公司经理钱宇门、徐韵琴筑南夹海坝,缺少资金,拉杨参加。杨从中围得千亩沙田。民国17年(1928年)前后,杨陆续购买志大、隆大、正大、鸿大四艘商轮,在十一圩港等地设码头,将澄、锡、虞、太地区的农副产品转运上海、苏北,生意兴隆。发迹后,他在上海忆定盘路26号买下花园洋房一座,出入自备汽车,成为上海商界小有名气的人物。民国17年,杨在田向鼎丰垦殖公司买下鼎丰圩建庄院(杨家仓房)并在其南一河之隔的鼎安圩建镇。民国19年(1930年)竣工,造房百余间,成曲尺形街道,以他表字锦龙中的锦字命名为锦丰镇。民国22年(1933年),斥资创办锦丰小学,并资助老海坝至十一圩港一线的保坍工程。晚年,在尉迟香山的影响下,杨支持抗日。民国31年(1942年),杨在田在上海寓所病故。
: d5 P( P5 W) t+ r( r" d
$ s+ |0 q/ u  P( ?+ C# V# f7 C

杨同时

(1875~1947年) 字震寰,生于光绪元年,祖籍常熟,清末移居东兴沙(今锦丰协顺村)。杨氏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中秀才。曾任常熟县沙洲市乡董局董事,常熟县议员,后为江苏省第三届省议会议员。
; y4 [4 W7 k1 K$ j9 x, {8 p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杨氏就读于庆凝沙合兴街沙洲第一高等小学。光绪二十一年,杨同时和朱守贞等在西港东街关帝庙内兴办沙洲敬业文会。每月逢五,十三沙文人名流聚会于此,吟诗作画、相互唱和。光绪二十八年,杨同时偕好友朱守贞、汪仲伊:耿稚兰前往常熟县府应试,四同窗同榜录取秀才,在当时传为佳话。翌年,杨同时被常熟县知事丁祖荫(兰荪)聘为参事,集议常熟政要大事。光绪三十二年,杨同时倡办敬业初等小学堂(今西港小学),  自任堂长兼教员。宣统二年(1910年),沙洲十三沙实行地方自治,建立乡董局,杨同时任董事。民国元年(1912年),沙洲市乡董局被撤销。由于杨氏学识渊博,熟谙法律,丁祖荫特委派杨同时:曹钧培、曹森培三人为沙洲市行政助理员,集议沙洲南、中、北十三沙之河道疏浚、社会政要诸事。民国10年(1921年),杨同时被选为江苏省第三届省议会参议员。民国11年,杨同时与冯益云、赵陶怀等组织福利垦殖公司,筑段山南夹坝成功,杨氏在江苏省沙田局领得涨滩600亩,围成杨家圩。于是,杨氏成为西港一富。
. W, b. }, L0 {/ f9 I4 t. N; [杨氏因在家中排行第二,里人称之为二先生。杨乐善好施,常能济人之困,为乡里百姓排忧解难,邻里乡亲间有讼事,经其斡旋、裁判,无不服膺。8 M9 o$ @3 K9 N1 R3 L
  k( y  M& ]0 k; A% @6 j9 E! V

尉迟香山

(1893~1963) 女,锦丰西港人,原籍寿兴沙二圩港。民国元年(1912年)嫁于西港杨在山(杨老二即杨在田之弟)。1937年冬,沙洲沦陷。翌年春,其庶子杨行方在家乡拉起一支有200来人的地方武装,保卫家园。这支武装成立后,屡遭日伪军和国民党忠救军的袭击,几起几落,数度易帜,有时打忠救军的旗号,有时挂日伪商团旗帜。民国29年(1940年)9月,其子杨知方(杨行方的同父异母兄弟)受“江抗”指挥部之命,前来收编这支部队,得到尉迟香山的支持,杨行方率部反正。后来该部成为新四军第六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
8 H; w- x; {4 w% A民国30年(1941年)3月13日,中共江南行政委员会筹备会成立,何克希任主任,尉迟香山与谭震林、包厚昌、任天石等党政军界著名人士26人为委员。自此,尉迟香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这年春末,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蔡悲鸿见境内河道港套淤塞,排灌不畅,通航受阻,急需疏浚整治,但资金十分匮乏。尉迟香山获悉后偕其丈夫杨在山前往上海忆定盘路26号,向杨在田述说共产党治河义举,杨在田颇为感动,慷慨解囊资助。尉迟香山夫妇返回西港后,又从自家财产中捐献了部份钱款,交给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以作治河之资。与此同时,尉迟香山以老师娘的身份,指挥杨家帮会势力控制东区沿江各港口码头,组织棉纱、布匹、药材、日用品等从上海源源运来,又把当地的棉花、丝蚕等农副产品从沿江各港口运出,保证了东路地区的经济活跃和市场繁荣,为新四军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做出贡献。为此,尉迟香山曾多次受到新四军第六师谭震林师长和江南行政委员会筹备会何克希主任的表扬。1942年,被日伪捕去,折磨得精神失常。1963年病故。
) c0 f, B/ o- g, T2 w4 F+ h
5 j  |; @* y" Z; i) @' O9 A

陈一白

(1903~1950) 字南琛、楚宝,江苏省常熟县(今张家港)锦丰乡郁家桥镇人,抗日爱国将领,功勋卓著作。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留英回国,投笔从戎,科技抗战救国。少将,航空委员会防空总台首任总台长,中央军事委员会首任特种技术处长,香港航空情报网、广东沿海防空情报网创办人,总统府首任电台台长,常(熟)十(一圩港)公路和澄(江阴)琴(常熟)公路以及上海万国公墓(现为宋庆龄陵墓)的出资、设计、勘测、建造人。1920年前,陈一白随父敏庆公来到常熟北部沙洲。敏庆公帮助东菜徐韵琴筹资,在段山南夹筑坝断流,北街淤涨,沙滩逐渐成落地。敏卿公于此围垦沙田,并建仓房,在此定居,从此形成郁家桥镇,锦丰镇则以后才形成。' A, Q' Z. e, G) ~& S" p+ ^
1932年“一.二八”松沪抗战爆发,朱家骅任交通部长,全力发展交通。1933年7月,国民政府指派陈一白铺设澄(江阴)巫(张家港巫山)军用公路18公里,路基宽9米,1934年1月完工。1931年春,国民政府巩固江防,再次由陈一白自江阴要塞向东,经杨舍、福前镇东、东莱、合兴至锦丰,抢筑军用公路。春季测量,夏季施工,建桥筑基。同时常(熟)十(二圩港)公路段始筑43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米。1943年1月9日常熟鹿苑公路段试行通车。
% V: k" b4 {9 L" d抗战爆发之初,英国就手旁观,就是陈一白将军代表中国政府和英国驻华外交官谈判,不用翻译,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说服了英国帮助中国抗日。1933年12月20日,英国对华出口信用借款第二批五十万鎊成立。英首相在下院讲远东时局,原予中国以经济援助,并于公允合理条件下,协助中日结束战争。
- ]/ l7 w6 v6 D4 S抗战开始,八一四空军大捷,就是陈一白将军指挥的功劳。1936年航空委员会成立防空总台,派陈一白为总台长,建立崇明、海州、温州、杭州湾外桃花岛、陈钱山、小洋山、大洋山等十个监视台。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松沪战争,8月14日,日寇木更津队18架轰炸机由台湾起飞,打算轰炸我杭州苋桥空军基地。温州监视台长阮鹿年监视发现,急电杭州友台,陈一白将军当即用无线电指挥我空军第四驱逐大队长高志航率27架战斗机,由洛阳起飞,迎头痛击,当场击落6架(中日首次空战),我空军亦出动轰炸黄浦江日舰。事后日寇广播,有12加失去联络。8月15日,日机开始袭击南京,被我空军击落三架。8月16日,我空军炸伤黄浦江日海军旗舰“出云”号。日军四次袭南京被击落二架。9月19日,  日机三十架袭南京明故宫机场,被我空军击落七架,我损失二架。12月2日,敌机炸南京,被我军击落四架(俄援飞机参战)。1938年1月3日,我空军在芜湖炸毁敌舰二艘。1月5日,我空军飞芜湖,击毁敌机六架。1月7日,我空军又炸毁芜湖敌机三架。1月10日,我空军飞广德轰炸,毁敌机十余架。1月30日,洛阳空战,,击落敌机三架。2月18日,敌机三十八架袭武汉,被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十四架。2月25日,敌机袭梧州,,又三十三架袭南昌,被我击落八架。截止2月28日,敌飞机被我击毁五百十三架,陈一白将军指挥无数次对日空战,抗日战绩辉煌。由于陈一白将军在侦破日本空军电讯方面有所建树,1940年8月,港英政府“正式邀请中方报员赴香港,代建防空,情报系统。陈一白率员赴港,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令部第四处名义,建立第1工作队,从事香港航空情报之侦测工作,对广州、三灶岛,海南岛各地之敌机动态,均有详密之侦报”。港英当局还联同中国广东沿海组织防空情报网。2 l+ T. V* N6 |
抗战期间,陈一白还自己动手研制成功一台差转动式电视机,这是中国最早的电视机。
% X, ~# P. Q4 I: V/ a, `- C- {* r
/ C( T* }9 T% {. Y9 ^- q* S

杨行方

(1906~1959) 锦丰西港镇人(曾移居泗兴港)。其父杨在山为当地豪绅。民国17年(1928年)去上海,在大通轮船公司任职,先后任职员和业务主任。
3 b" c, s/ G6 {/ ^2 ~" `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翌年初,杨行方奉伯父杨在田(杨老九)之命回乡拉队伍以图自保。杨利用杨家的资财和帮会势力,设香堂收门徒,组建了一支有200多人的地方自卫武装,自任“司令”。1938年5月,杨部被国民党忠救军淞沪指挥部收编为忠救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杨任司令。同年8月,因反收编被忠救军袁承亚、周正刚部击溃。民国29年(1940年)春,打起了伪商团的旗号,驻守锦丰、十二圩港等地。同年9月,·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派杨的异母弟杨知方到杨部做策反收编工作。10月1日,杨率部反正,部队被改编为阴沙人民抗日自卫常备队(后改为沙洲常备队)。杨行方任江阴民众抗日自卫队副司令兼沙洲办事处主任。同年12月,他趁杨知方领兵暂时离开沙洲之际,擅离职守,携带钱财潜往上海,匿居于法租界亨利路。   9 U+ ^1 I% b5 @4 ~& D* ]
上海解放,杨曾以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名义,做接收工作,被上海军管会扣押,后获释。50年代,在复兴路上海第二十业余夜中学当事务员。  1959年初病故。
) \0 G$ N  A2 w* u% _; ?! `+ S. w+ c4 [0 H" y

马仁寿

(1910~1977) 锦丰镇西港镇人。民国28年(1939年)10月,在海沙区参加地下工作。民国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0月,在上海大马路中汇大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任财务会计,负责收取苏南各地抗日民主政府解沪的税款和捐款,然后再在上海采购各种军需物资,运往盐城新四军总部和苏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国34年5月,任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税局副  局长。他经常利用夜晚深入区乡,广泛宣传党的征粮政策,公布各区、乡、保、圩的征粮任务。当时虽常有国民党顽固派干忧、破坏,但相当部份的区、乡、保、圩都较好地完成了征粮任务。民国34年10月,任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财政局长。这时,根据《双十协定》,沙洲抗日民主政府大部分军政人员渡江北撤。马仁寿留守在沙洲坚持地下斗争。
- q# \7 ]  E+ {% l, m1 h0 q$ U 解放后,马仁寿先后调入上海铁路局、粮食局任职(处级干部),1968年7月,“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去世。1978年2月平反昭雪。2 H1 O3 K' I6 B$ ]0 T' ?, B! R
  R& f/ T+ a" P  @

袁家骅

(1903~1980) 生于光绪二十九年,西港二圩埭人,北京大学教授,全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学领域的开拓者。! p; a! H, ~* `' H
袁氏幼时家境贫寒,直至8岁那年才进学堂读书,16岁考入无锡第三师范。由于勤奋好学,学业突飞猛进,成绩领先于同侪。18岁写成探索人生真谛的《唯情哲学》一书,被誉为“文章奔放若天马”,因此而加入创造社,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朱谦之等相识。
" E8 U, s9 H$ v( o* g4 x民国12年(1923年),袁氏进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英语专业学习。他一边读书,一边兼做北新书局编校工作,并译些童话故事,以维持学习生活。民国19年,袁氏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任北新书局编辑。民国21年,回母校北大执教,开始了一生教学生涯。民国26年初,考取第四届中英庚款文化协会留英公费生,去英国牛津大学莫尔敦学院攻读印欧语历史比较语法,重点是古日耳曼语及古英语。民国29年学成回国,在昆明西南联大继续他的教学事业。这期间,教授英语及语音学:深入调查了云南哈尼族和阿昌族的语言,写出他第一本《阿昌民歌及其语言》的专著。日本投降后,随北大复校北京,仍以教英语为业,并担任代理系主任之职。民国36年,袁氏再度去英国进修。民国38年初,北京、上海相继解放,他谢绝境外大学的聘用毅然回来报效祖国。
5 R" c7 Z7 H3 G& a, C: G归国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领导了僮语的调查工作,协助僮族人民创制了拼音文字;培训了大批汉语方言调查骨干,编著了《汉语方言概要》等科学著作,一直坚持北京大学的语言课教学,培养了大批语言科学工作者。; f6 I7 Y# L+ D4 O! p
袁氏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语言学方面不断开拓,取得卓越的成效。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还热衷培养研究生。1980年6月18日,北京语言学会成立,他抱病出席大会,被选为北京语言学会顾问。同年9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7岁。
& e2 c, W: K! X0 Y# {$ U% k" W3 v: @( S
% }, x8 p/ A" G

尉迟金凤

    (1905~1993) 女,字风鸣,又名迟金凤,曾用名徐英,南兴镇人。民国21年(1932年)嫁于杨行方。民国29年10月,杨行方地方武装被中共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江抗)收编后,她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1月,在中共沙洲办事处与路逸民、苏凌、成国粹、张莹等一起搞民运工作。民国30年4月,任中共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东区行署财经委员和江防管理局东区办事处主任,负责东区行署的财经和税收工作。
) _2 l; O  z! Q" D, s0 z民国30年(1941年)秋,随同中共沙洲县抗日军政人员一起渡江北撤。民国31年,任高邮县税务局金库主任。民国32年,任苏中二分区十八旅合作社营业股股长,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2月,任苏中军区生产股长。民国35年,任华东野战军四纵队招待所所长。民国47年(1948年),任中共徐州办事处会计。
0 C/ m# |# {( s1949年5月~1962年9月,在上海铁路局工作,先后担任铁路局合作社股长,运输营业所人事干事,财务处主任会计。1962年10月离休。1993年2月病逝。8 e% {4 ^" g! V+ G$ @8 V9 J! t- h/ \
9 z! \$ f6 ?* p( x

张道行

(1910~1995) 锦丰镇西港村人。国际著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张氏童年时代就读于沙洲自治市第二国民小学(今西港小学),毕业后考入南通师范学校。20年代末,攻读于国立中央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30年代初,赴美深造,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国际法学博士学位。6 b1 a5 Z6 q' l: N6 u+ e! m9 y
张氏学成回国,时逢抗日战争爆发,从事外交工作,历任国民政府驻外使节和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国立政治大学教授。
# I8 Z( W, L( g# S  }0 F1949年去台湾,任台北政治大学、中兴大学、文化学院等多所高校教授。60年代,任台湾当局派驻加勒比地区代表。& S' s' p, u- m% J
1970年去美国定居,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美国马利兰大学、金门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大学董事长、校长。  80年代至90年代,在美担任美国商务部北加州出口委员会委员、加州联邦俱乐部会员、旧金山中国和平统一会会长、美中经济开发总商会会长等要职。1989年,他组队访问中国大陆,考察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区,并返家乡省亲。1992年,任美国教育部教育计划审查委员。
4 r8 c* K' B- F1 T. j他的重要著作有《国际公法》、《中外条约综论》、《中东铁路与中俄条约》、《中国边疆条约与边疆争执》、《中外合资企业分析》等。: f5 [6 z4 I4 S8 _
张氏晚年主张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1995年1月20日,在美国遭车祸去世,终年85岁。  
# U* }( Z7 h: @- Z, p0 N$ I
$ g2 h2 v6 }* n6 x

虞载石

虞载石,字卜盘,张家港市原三兴镇人,祖籍海门县,生于豪富之家。十五岁前在海门村塾读书,后至南通染织技校学习。毕业后,于南通城内习艺所任技术员。
, C2 c9 V/ c+ K, ?5 N9 B   1912年,至通唐家闸纺织学院担任学习工场助教,历时25年。1937年调至东台“东耀电气公司”任业务股长2年。1939年迁移三兴定居。翌年参加“田常阴沙分会”,任“会监”兼“田字小学”校长和“道院”、“院监”直到解放。; v" ~  f: s& ~1 u
虞载石为人和善,待人以礼,心胸开朗豁达,能惜孤念寡、敬老怜贫。家虽富裕,从不以强凌弱。解放后被评为开明地主,乡里均系长者目之。
# Q+ U: X8 v8 q4 u0 v: W1949年,本地遭受灾荒,他鉴于人民生活困苦,便主动向人民政府提出,自愿资助大米100石(约18000市斤)赈济灾民.1966年5月在县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沙洲县政协常委.于1977年秋病故,享年88岁。
3 r- A  \/ |" U% W/ p2 x
8 B, _% Z. m! W1 J

蔡锡蕃

    蔡锡蕃,张家港市原三兴镇人,祖籍江苏海门县,系通海名医蔡近仁之长子。蔡氏祖辈行医,传至蔡锡蕃,已是五代世传。锡蕃幼即颖悟,成童便受其父之医学开导。稍长就孜孜不倦、勤政医学,期以籍荫成名,奈其父猝然病死。他自知医术肤浅,无以自立,遵母训,到江阴周庄著名内外科中医苏荔卿投师深造。蔡专研性强,尤攻治疗关节炎,平时在协助苏老治疗关节炎的临床过程中,倍加专心,闩程月累,已学会了部分技术,偶得苏老“家传实验秘方”。# o0 H" H' S2 g1 L8 @. m& ~  G
蔡锡蕃擅长中医内外科,从医后从不自满,全心倾注医党,探本索源,务求医术精益求精,对用发泡治疗关节炎尤为专长,大江南北,颇负盛名,求诊者络绎不断,出诊时往往通宵达旦,为救患者疾苦,数十年如一日,从不松懈。为此积劳成疾,竟于1938年秋,患严重肺结核症,未得静养休息,不幸病故,终年五十三岁。
  W0 R  j( D- N( _+ i( ?$ a& v* w: |$ m' r) |. g* L7 B

陈石泉

陈石基,祖籍南通县新开港保家圩,民国初全家迁来三兴镇万享村定居。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上海市地政局局长。   
2 C$ l7 |5 l: R0 a. E陈石泉少年时曾在崇实高等学校就读(即三兴中心小学前身),学习成绩优异,成年后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北伐战争时期去南京国民党务训练班学习,1927年毕业后先后任海门县党务特派员、天津市党部负责人、北京市党部负责人,并一度任过北京民国大学校长,历任国民党五届、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当选过国大代表。1937年日军侵华后随着国民政府去重庆,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首任上海市地政局局长,历时十个月去职。7 n0 A" g+ R& C1 z
1947年曾在南通地区竞选国大代表未遂,同时任保坍工程委员会主席,为本地保坍事业做过大量工作,又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筹建崇实中学作出贡献。
, @. p7 b& f! m, t( m' o. _1948年随国民党去台湾,1956年病故,终年52岁。
; o; Z) Z! V$ Q! U! a
* S' [; D( d# _

刘仰之

刘仰之,张家港市原三兴乡人。民国16年(1927年)入北京朝阳学院法律系学习,民国21年考取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研究生,次年回国。先后任复旦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朝阳学院、贵州大学法律系教授。民国35年任南京政府最高法院推事。
/ h) N/ ^+ B" G! p: X8 f1952年病逝。著作有《法治概论》、《刑法学与犯罪学概论》、《犯罪心理学》、《唯物辩证法与法律之关系》等书。
4 N4 u% s/ T3 ~" m* d% J
5 M/ ^0 X( A* d0 ^0 s# m- c3 W# t旅外人士# P( Y- @3 N. M/ \% }
0 k8 q# b9 \8 C: C0 ?0 x7 _9 X# ]" E

陈桂清

1901年生,张家港市德积镇人。原台湾国民党“立法委员”,台湾江阴同乡会会长。早年入私塾诵四书五经,13岁进本地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常州省立第五中学。平素兴趣广泛,除学好必修课程外,兼习音乐曲艺、诗词书画,经童侣章、恽南田、徐镜庵、周少梅、刘天华等名家指点教海,逐渐登堂入室。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1924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930年参加江苏省县长考试,应试者1900余名,录取19名,陈桂清足其中之一。后历任靖江、海门、高邮等县县长,江苏省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高邮县长和县保安旅旅长,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国民党“立法委员”。全国解放前夕去台湾,继任“立法委员”。
, C+ {+ B1 A: `2 {3 ~1 n陈桂清从政期间,曾对自己提出如—F要求:1、革除陋习,摒绝做官思想,确立服务观点,切实做事;2、除暴安良,激浊扬清;3、嘉惠工农,改善民生;4、提高文化水准,注重中国固有道德;5、不爱钱;6、不怕死;7、执法坚定。当时县府供有县长坐的四人抬轿,陈从不使用,只令置于仓库。外出办事,坚持步行。1933·年,靖江县公安局长章某执法犯法,私运鸦片,被陈桂清收审。省府欲免章之罪,陈表示如有法不依,他宁可辞职。省府被迫判章死刑。在海门县长任上,重视教育和兴修水利,且整肃法纪,曾得到江苏省耆宿韩国钧赞赏,得赠联一付:“激浊扬清,培养正气;开河筑路,嘉惠民牛。”
$ d$ N, Z. q: Q+ N3 I1 {1937年,陈桂清调任高邮县长。时值日寇大规模侵华,身为地方长官的陈先生经受了生死考验。他在自述中写道:  当时“一面抗敌,一面抗水(因高邮为运河三坝所在地,属水利枢纽)。余抱定誓死抗战决心,尽忠守土,置生死于度外,坚守高邮城达二年余之久。屡次日军进犯,均被击退。”1939年农历10月,日军出动飞机12架,陆军数千人,小兵舰驶入高邮湖,海陆空包围高邮城。情势万分危急,陈嘱文职人员先出城,自己率军警及保安部队奋勇抵抗。随身卫士8人中5人殉国。子弹如飞蝗般频频从陈身旁穿过,陈依然镇定指挥。缒城脱险后,收集残部继续抗击日寇。为纪念这一抗日事件,陈曾刻石章一方,文曰“乙卯高邮缒城炮火余生”。并作《守土歌》长诗一首,末四句为“日寇未扫灭,此仇永难忘。河山何日复,思之欲断肠。”表达其不灭敌寇,誓不罢休的爱国情怀。- T9 q( F7 F5 v: x0 U' F- K
陈桂清在国民党政府为官数十年,因生性耿直,常遭同僚排斥。在竞选“立法委员”时,尽管他得票众多,但当局暗中耍弄手法,将其所得3万余票作废,列为候补委员,在以后另—委员除名后才得以递补为正式委员。据其自称:“自任立法委员以来,凡立法院有会必出席,审查法案必竭尽智能,细心研究,总以国家利益民众福祉为前提。认立法要周密,执法要坚定,确切实施民主宪政,厉行法治。直言不讳,不怕开罪于人,忠心耿耿,始终如一不经商,不爱钱,不争权,不自卑。淡泊明志,守法守分。......回忆议坛多年,终日呼喊,只知福国利民,坦诚无私。”对台湾制度的弊端,陈并不讳言,他给儿子陈循介信中写道:“台湾情形可以批评之处甚多,财富集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与我之均富主张背道而驰。”对那些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他尤其痛恨:“民进党狂妄,天天喊台湾独立,天天主张要入联合国,闹得两岸紧张。”1967年,他因提议废除“戡乱法”,招致诬陷,被判7午徒刑,几至绝境。后经申辩及有关方面营救,始获平反。宦海凶险,仕途曲折。晚年陈桂清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闭户读书歌曲造兴,种松栽竹,怡情养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陆改革开放,陈桂清与故乡亲人取得了联系,并实现了骨肉团聚的心愿。1993年6月,他以92岁高龄和台湾机床协会副会长热情接待了中国机床协会专家访台代表团(其儿子陈循介为代表团成员),就两岸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并请来台湾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当了解到祖国大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大好形势,他十分欣慰祝愿家乡同胞生活更加美好。: H4 @) b& ?+ B! A
1995年4月,陈桂清因病于台湾去世,享年96岁。年前育子女6人,留大陆者两子—女,长子循介,北京机床研究所专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九次子忠介,国家商业部干部;女儿梅芬,国家水利部于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上三人均为中共党员。在台一男两女,均在美国工作。
; G) K8 g, N+ L- Y2 y5 p( j

陈新民

1924年10月生,张家市三兴镇人。早年就读于朝山港小学、西界港小学、刘海沙小学、南通敬儒初级中学。抗日战争开始,转读上海大中中学及省立南通中学。1942年太平洋事变发生,日军进驻租界,学变发生,日军进驻租界,学校解散,为挣脱日寇魔掌,经排除万难,由浙江辗转福建,西赴重庆,沿途颠沛流离,艰辛备尝。8 ?7 U4 w( p; s) R! n8 n; R: M
1945年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邮,1948年在南京毕业。因一时无适当:工作机会,继续留校研修。1949年南下经广州迁居台湾。1951年在台参加文官高等考试及格后进入政府部门服务,先后参与行政及法制方面工作,献替良多。1994年10月,因请求返乡探视其百岁老父陈祖平先生病,提前以政务官身份退职。
1 G( d+ S3 j  S4 S5 C5 l5 _在职期间,受乡亲佛教居士王惠贤老太太之托付,与夫人王瑄女士筹设财团法人介惠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相约以发扬并实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精神与理想,共同致力于举办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为终身职志。基金会于1987午11月成立以来,办理各项慈善救济工作,成果斐然,得到社会各界肯定。 1991年华东地区发生水患,基金会同仁为关怀家乡受灾同胞,当即通过两岸红十字会捐送救护车三辆,棉被三千床。其中救护车一辆,棉被三百床指定拨由张家港市使用。此举受到两岸有关方面表彰。
* A9 [/ R; z! i4 Z8 b/ Z; F陈新民曾多次回祖国大陆和家乡张家港市观光探亲,并受到张家港市、镇领导热情接待。* t1 r7 R0 r  q/ G0 H

胡颐仁

1946年出生于张家港市三兴镇。台湾吉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介惠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董事长。$ j1 v2 r' w$ A+ ?9 t4 \  f
幼年时入读三兴刘海沙小学,后到上海就读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鞍山钢铁学院,后分配至三线地区水城钢铁公司任工程师。1981年到香港,与夫人朱惠瑾女士(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转入染料化工、纺织印染界,先后合资创办梃丰国际贸易公司、盛佳实业有限公司,并与浙江余姚化纤集团合资创建升梃化工机械公司、升丰胶带薄膜公司。1987年赴台北任台湾吉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董事,先后投资张家港保税区创设贵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吉盟制衣(太仓)有限公司,为江苏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6 O) h  l) I; `* O. d
胡颐仁先生任董事长之介惠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1987年在台北由祖居张家港三兴镇的胡氏家族捐赠创设。“介惠”以早在1945年赴台经商的胡介民老先生及其夫人王惠贤女士之名各取—字名之,以资纪念。遵照祖辈志愿,奉献胡氏祖产之半投入社会福利慈善事业。1991年华东水灾之际,介惠基金会急家乡同胞之急,通过两岸红十字会向灾区同胞捐赠棉被3000条及附有全套设备的救护车三辆,救护车分送江苏省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及张家港市红十字会。胡颐仁先生亲自督导救灾棉被制作,并赴上海参加港澳台百辆救护牛移交仪式。介惠基金会在台湾及人陆的济助活动受到各界好评。基金会及创会董事长工惠贤女士、基金会执行长陈新民夫人王瑄女士等获台湾好人好事奖;江苏省红十字会向基金会颁致感谢状。6 B0 [! n; v+ ?6 o
张家港市三兴镇胡氏第—代胡介民老先生原籍安徽太平县(今黄山市),外出经商落户三兴镇,开设“裕大”、“大生”绸布店。抗战时期到上海经商。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到港台发展,创设香港海外纱厂、台湾益新纺织厂和嘉新水泥公司,并出任台湾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嘉新水泥公司监事。胡氏第二代胡国钺先生,1948年毕业于中国早期的纺织工业大学“南通学院”,任上海纺织印染厂高级工程师。胡氏第三代即胡颐仁先生。第四代胡茗,在香港读完初中,获新加坡“亚细安”奖学金到新加坡就读莱佛士女子中学及莱佛士初级学院,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牛津人学,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高,盛”香港分公司。胡氏四代虽远在各地,但对故乡.张家港深怀感情,关切家乡的变迁和发展。并寄望在条件成熟时让“介惠基金会”在故乡落地生根,服务桑梓。  ( d1 p8 g) h. I9 Z/ K% A: s/ ^4 e
0 S' X" J. t6 b/ c" P

蒋  凯

字行之,又名养安,1932年2月生于如皋县江房乡永东潮(现红星桥红星村),后迁张家港市常阴沙农场。6岁起就读于永平德田私立小学,毕业后在平潮中学读书一年,初二转到张家港十二圩港私立诚明中学继读。毕业后考取省立镇江高中毕业后进入国民党23师67团任连部文书。' g7 V  |. s7 u7 h( i
1949年去台湾,进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去美国军事学院进修,1975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并在台北黄埔军校做高级教官(副校长级别)。后调到台湾“国防部”任要职,1979年至1980年携台湾“国防邮”要员去越南任军事顾问。1981年调往美国旧金山,任台湾驻美有关机构负责人,—家四口在美国获永久居留权。1988年2月因患喉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7岁。  
8 z) m. \* F# `" A# N3 M蒋凯妻李华锦在美国加州唐人街经营“中美书店”。其女蒋慧娜(英文名路易斯·慧娜),在美高中获美国里根总统奖,同H寸录取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三所名牌大学。哈大毕业后,考取美国政府商务代表,1999年12月曾随美国政府组团来北京进行商务考察。其儿蒋光宇,英文名保罗,美加州伯克利大学毕业,现在旧金三幡市开办一电脑公司,为电脑专家。

TOP

孔令晟

1918年6月18日生。祖籍安徽,祖父辈迁居沙洲乡下。后定居常熟城里。14岁毕业于常熟孝友初中,继入苏州中学读完高中,再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读书,系小科院院寸二张青莲先生高足。面临毕业之际,日军入侵,大陆沦陷,孔令晟毅然投笔从戎。当时,学校老师劝告“凭你如此优秀的学业,到欧美留学,哪一个国家都会接收”。孔令晟痛感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仍然坚持选择从军之路,以一腔爱国热情,奔赴抗日前线。先在胡宗南的西北军官训练班受训,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五期,1938年任第十六军第二十八师连长、营长,在同日军作战中建有战功。1947年入陆军大学第二十二期学习。: ~3 J. V3 j% O' J- m& Q
1948年孔令晟去台湾,1954年任台湾海军陆战队中校副参谋长,1955年升任上校参谋长。1957年赴美国两栖作战指挥参谋大学受训。回台后又入三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61年任“国防部”第三参谋次长室少将助理次长。1963年任国民党海军陆战队第—旅旅长,1967年升任第一师师长。后经蒋经国推荐,任蒋介石“总统府”副侍卫长、侍卫长。1969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台湾阳明山附近出车祸,孔令晟在场,他一面急报蒋经国,—面追查肇事车辆。此事在蒋介石和宋美龄传记中均有记载。1971年升任海军陆战队副司令。1 972年任第一军团副司令。1974转任台湾驻柬埔寨“代表团”团长。1975年出任台湾海军陆战队司令,军阶中将。1976年12月任台湾:“内政部”警政署署长兼台湾省警务处处长。1977年1月兼任台湾省立警察学校校长,后任“国际刑警组织中华民国中央局”局长。1982年9月任驻马来西亚“大使级”代表。1985年返台湾任“中华民国战略学会”理事。1987年春孔令晟退休。任台湾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潜心研究占今中外军事战例,为学生讲授军事战略课程。后将讲义整理成专著《大战略通论》出版,深得师生好评。此书原拟在美国印行,因对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观点与美国军界相左,未能付梓。  孔令晟热心台湾常熟同乡会联谊工作,应邀担任名誉理事长。1993年以后曾数次赴故乡常熟、张家港和祖国各地探亲访友、游览观光,对祖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的不凡业绩感触良深。在一次常熟同乡会会员大会上发表讲话,称赞“大陆已有显著的改革成就,余曾往返大陆三次,所见仅就常熟市、张家港市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3 v" E3 d% ?; w) @" l0 _$ ]

! m6 z1 Q' I" S7 C0 e+ O- t

梁陈明任

张家港市三兴镇人。加拿大华裔女囤会议员。1948年随家人迁居台湾。1952年赴美国,1957年在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毕业获科学学士学位后,与相识多年的梁苏华博士在匹兹堡城结婚。1962年与丈夫从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到加拿大温哥华。粱苏华博士受邀到卑诗省卑诗大学创办第一个牙科医学院,就任牙科医学院院长。梁女士亦在卑诗大学修得社会工作系硕士。( p4 Z9 \# ~) q5 |# A7 x% o
毕业后,投身医学社会工作,在温哥华医院服务15年。曾为文化、教育和医学界等20个刚体担任组织人和理事职务,并出版有关精神健康、社工、美术及文化等书籍。1994年,梁陈明任与丈夫梁苏华博士夫妇两人以服务人群,热心公益的精神,各自荣获加拿大员高荣誉——加拿人勋章。
4 }9 M" _2 T2 P5 k1997年,加拿大克雷蒂安总理邀请梁陈明任代表执政党自由党做温哥华一京士威选区候选人,经过一番深思考虑后,她毅然接受挑战,希望籍此提高华裔的权力地位,尤其是争取亚裔女性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6月2日,当选为加拿大首名亚裔女性国会议员。成为国会议员的第一年,即选为联邦自由党在卑诗省党团主席,同时任联邦白市党西北区党团副主席,并任国会渔业海洋部和移民部的委员。& M$ s( }* {1 Q2 X8 }0 J$ R
1998年至1999年间,选为联邦自由党四北区党团主席。1999年至2000年任国会财政部及移民部委员,大专教育、健康保健、社会政策国会小组委员,总理西部计划小组。同时兼任国会加港友谊协会的首任主席,加中立法友谊会副上席,加欧、北大西洋工业组织、加拿大古巴友谊会、加拿大爱尔兰友疽会会员。2000年9月1日被加拿大总理选任为加拿大国税部长马丁库桑的国会秘书。从政以来,先后参加多次国际政治访问。1998年1月,随总理克雷蒂安到中国作官方访问。1999年1月代表国会到古巴作官方访问。1999年7月6日至10日,代表加拿大政府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OSCE国会会议。1999年9月随外交委员会访问中国。2000年4月随移民部长年普兰访问中国。2000年5月访问台湾。
6 ]( I5 Q3 {1 D* Y
$ `0 v& L, g) `1 C' r& T

圣严法师

俗名张志德,1930年生,张家港市乐余镇扶桑村人。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兼执行长,中华国际佛学会议总召集人。   2 ~3 K9 C& D- L2 V
圣严法师原籍南通狼山前小娘港,  出生后第二年,长江下游洪水泛滥,居地房屋财产被席卷—空,遂由父母带着漂流至长江南岸乐余镇扶桑村定居。因家境贫寒,仪断断续续读了四年书。14岁经人介绍到狼山当小和尚。17岁赴上海静安寺佛学院进修佛学。时值国内战火纷飞,僧人难度生计,无奈之下,圣严暂离寺院,投入国民党207师青年军当了一名通信兵。后去台湾。在艰苦的军事训练之余,发愤读书写作,并练习打坐、念佛诸功。
: D+ K1 W" u& x1 w& k1960年,圣严因病退伍,结束历时十年的军旅生涯,由台湾太虚法师的学生东初老人剃度,再次出家为僧,法号“慧空圣严”。从此全身心地投入佛学研究,几乎阅遍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有关戒律学的著作,并且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长达19万字的《戒律学纲要》。此书在佛教界广为传阅,曾被许多佛学院作为讲课教材。随后,《世界佛教通史》、《比较宗教学》和《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等著作相继出版,震惊佛学界。著书之余,还到各地讲学,凭着对佛学深邃的研究和彻悟,讲解深入浅出,极受信徒欢迎。! ~6 j5 T5 J' k4 ]/ K& d
为进—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佛学造诣,1969年,圣严法师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留学生涯。通过刻苦攻读,于1975年取得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亚洲获此学位的第一个佛教界人士。+ O: L  Z- }9 K( L6 m; h' N" T% X& t
1977年,圣严法师继承了东初老人的道场,成了中华佛教文化馆负责人。同年,山具在纽约成立东初禅中心,任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后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每隔三个月,圣严要在台湾和美国两地奔走—次,主持禅七修行,迄今已达200余次。8 }+ A3 k( R' F
1992年,在台北金山乡创建了著名的法鼓LU寺院,并任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兼执行长,中华国际佛学会议总召集人。1993年,获台湾社会运动领袖奖中山文艺奖。2002年春,法鼓山寺院获得流失海外的隋代古石雕佛头像一座,经专家鉴定并证实为山东省济南市神通寺失窃文物,圣严慨然将它捐赠原主,使之完璧归赵。同年12月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
8 U, H! r# V& f4 C数十年来,圣严对佛学潜心研究,修炼精深。平时勤奋写作,著作甚丰,除《戒律学纲要》、《世界佛教通史》、《比较宗教学》、《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外,还著有《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佛教入门》、《禅的体验》、《禅与悟》、《禅门修证指要》、《禅的生活》、《火宅清凉》等四寸—多部,被译成英、日、意等十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圣严已成为闻名全球的—代禅师。
; a7 p! h5 s& h- t8 _8 }, [* m( V% i4 O$ ^) D
新秀辈出
" M- ~3 }* z7 y7 t! ?/ ]1 E  |! C! l$ R2 B" J# T

新秀辈出  后继有人

徐卫亚   1962年生,合兴镇人,中科院博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导,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
6 R' p1 X' z% d9 h0 Z陈国强   1957年生,合兴镇人,中国纺织大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导。- P* H. V2 @% @4 C2 _) D  F
张永康   1963年生,东莱镇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南大博士后,江苏大学教授、博导。
4 p+ w' H7 V& t) j" ^) t陆卫荣   1962年生,合兴镇人,华东师大毕业,空军后勤学院教授,正师级。
6 a% C( |% K# t$ W9 ~) Q孙正兴   1964年生,晨阳镇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南京大学教授、博导。9 V' Y" U1 t/ Q* \- j* h3 \
唐  轶   1956年生,合兴镇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导、图书馆馆长,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 P2 H8 f3 X0 A. f. s- b俞孟萨   1960年生,合兴镇人,舰船研究院博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总装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 @( q0 P4 H2 a俞孟蕻   1962年生,合兴镇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教授,科技处处长,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
. p8 C% B/ c) J. R3 K* ~方世南   1954年生,大新镇人,苏州大学教授,政治学硕士点负责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
$ J  Q' k. q9 e$ ~( ~6 N, ]朱士才   1963年生,合兴镇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毕业,江苏省测绘工程院院长。* V* ?9 z$ e* I4 S
施洪祥   1960年生,金港镇人,河海大学毕业,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副总裁。
! f$ Z& Y3 W# C耿小平   1956年生,合兴镇人,安徽医科大学毕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从事肝脏移植手术,省卫生系统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 F! m; x# k# V& }顾建平   1968年生,后塍镇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 o" ^$ c. @9 k6 h王  耀   1956年生,合兴镇人,美国莱斯大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博导。. |) o$ U" f% m
任祖平   1963年生,乐余镇人,东南大学毕业,东南大学教授,保卫处处长。! u5 @+ D/ M# a$ R7 V; K" j
沈  冰             锦丰镇人,浙江大学经济系毕业,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o8 d# i9 ?, |1 F
李兰芬   1950年生,锦丰镇人,苏州大学博导。) C* O3 X$ z3 n! e2 u6 S- \
施鼎豪   1950年生,三兴镇人,西北航空公司副总经理。
2 ?$ L) T$ V% [, B4 ]3 s, F孙  伟   1959年生,南丰镇人,江苏省中医院博导 。
, b, G  q* B/ w2 B9 K陈  宁   1959年生,合兴镇人,全国残联副主席、著名发明家。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