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5-3 11:59 编辑 & C8 c9 n, J$ b( y4 a& l, ?

8 A$ A. U3 e3 h2 F1 J$ y至18 个教学班,学生由901 人增至近1000 人,教职工由29 人增至34 人。是年,5 |2 o( A: V# x( X) j" y" S8 ~+ \
合兴中心小学被定为常熟县重点小学。1960 年,定为苏州地区重点小学。1961; [) q9 J' r) M. P7 C
年,定为江苏省示范小学,是年,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校长黄
& \3 w) l# L/ S) O3 `元相出席江苏省群英会。
3 `$ k5 Q  u% e* I, I( ^; [$ I1962 年1 月,改名为“沙洲县合兴中心小学”。1963~1966 年,学校小学生* |3 o" E4 o" O; N" I# {
乒乓球队连续4 年夺得沙洲县小学生团体赛第一名。1966 年4 月,获苏州专区小+ t. B3 i4 f$ J! i2 @
学组乒乓球团体赛第二名、单打第二、三名。“文化大革命”中,办学体制下' s7 J; W8 T5 ^8 [
放,改为大队办学,教师被分散,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教育质量下降。/ B; U6 C7 S  g; c6 J* A
1976 年,学校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8 个教学班,学生964 人,专职
( P7 F+ w! c0 ^9 J( ]7 X- H教师43 人。1978 年,学校重新定为沙洲县重点小学,被评为县先进学校。
& O8 u* r$ T9 R0 r6 a. o4 e  d- p  R1984~1985 年,相继拆除四合院的大部分校舍,建造教学楼2 幢。1987 年和19890 {+ B0 m+ T8 b: D; }
年乡政府投资25 万元,分两期建造南大楼。同时,投资8.5 万元建门卫房2 间和
+ _2 s! r7 z0 e- R教师宿舍450 平方米。1990 年,投资3.5 万元,在学校教学楼之间建造长22 米、
( O2 @: n2 H0 P  ^+ `5 H. c0 r) ]/ a高3.5 米的双面画廊。1991 年10 月,学校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3
+ k6 c0 v+ `3 g# d* Y# g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获江苏省红旗大队称号。1994 年6 月,学校创办少儿业  J$ E- w7 K$ q4 c) i2 h# B
余乒乓学校,聘请国家级乒乓教练殷本新执教。1998 年1~6 月,镇政府投入200
' O3 j/ f+ [* W0 D多万元,兴建建筑面积2000 多平方米的教学楼。是年9 月,全国10 多家新闻单! i& G# i# e, @4 G5 k( q& E
位组成中华记者体育采访团来校采访创办少儿业余乒校的经验。2002 年12 月17/ ~& |! \! x) J
日,学校通过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验收。* U5 s7 a# y( l- h
1999~2003 年,共投入61 万元,新建电脑房2 个。征用土地1.35 万平方米,7 F6 R2 w. @+ m* @# V( y, y; y1 [
建学校田径场,硬化和绿化学校场地。添置名人名言栏和校务公开栏,兴建多
3 `# m, N7 ~' ~% ]媒体功能教室1 只。2002 年1 月8 日,学校承办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0 J' h* o6 @% }+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农村小学教育模式研究》的研讨活动,南师大专家、
/ d" n) s% v2 n# |2 W南师大附小校长、骨干教师以及兄弟学校200 多名教师与会。2003 年8 月底,学
' m* j4 c0 b) P2 A1 t' @/ e校更名为“合兴小学”,学生1228 人,教师64 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3 人,一
" |4 K/ g! E5 E, ?级教师22 人。大学本科学历3 人,大专学历45 人。
0 p, K- B4 n  R8 k2003 年7 月,取得苏州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一名和男子团体第5 g5 b1 h8 i7 s! J0 Z
一名。
* {$ P2 I) x+ b% p6 Q; R2 L& q/ N+ h- ^2 _$ v
令人瞩目的合兴“少乒校”
7 g! B) ]& k8 W. X' B# I何子龙2 E3 _3 J, f. |% @
合兴中心小学创办全市首家合兴少年乒乓球学校(“少乒校”)19 年来,一步
( ^& f) Y2 N: Z) o一个脚印,从张家港市,走向苏州,迈步进入江苏省,乃至海内外,取得喜人
: ~5 t% n( N8 m( {- g成绩。然而,他们决不故步自封,而是从零开始,继读弘扬张家港精神,以圆
: x2 M+ o; n- T$ K$ w; P其“铸造乒校新辉煌”之梦。3 @, M0 F: Z  n  |- d* H/ @
合兴地区的乒乓球运动,及“少乒校”的建立
8 P) R+ Q& f5 R合兴地区乒乓球运动由来已久。民国初年,起源于英国(18 世纪) 的乒乓- F5 K# P  M/ T& m- v7 s
球运动,开始通过来华的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合兴地区虽地处偏僻,但一些
/ u' K2 t  Y$ K; D# s“洋学堂”的学生偶尔也玩这种游戏。普通农家的孩子,则将“斗板”(农用水6 z+ d; g' c  Q7 I1 _+ q
车的薄木板小配件) 略加改造,作为乒乓板,在农家的“料台”(一种长方形的. [- D- s4 R: i* c
大桌子) 上玩球。上世纪40 年代初创建的大南中学,仅有一张用长方形木板做
1 P' M" s7 B( u* s/ W# R3 e% d5 k/ ]8 U成的乒乓球桌,供师生打球。直至1952 年,才添置一张比较标准的乒乓台。" _" s7 f' }+ O+ O  ?4 A$ Z
大约从1962 年开始,合兴公社每年春节都要举行一次全民参与的乒乓球比& i) l, `# v! f4 s9 F/ {
赛,学生作为这种运动的重要力量,必然参与其中。记得当时曾聘请上海、连
; w% Q. u: n4 |% x" {云港等地的著名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如黄迈人、黄同、周健康等,到各中小
3 s9 i8 Z5 O& g8 }学校给予指导,传授业务知识,培养运动骨于。7 f0 [) R3 l" Z6 W8 \% e% _
1962~1964 年,沙洲中学一位家住常家村的学生,在获得全校冠军后,又连3 u$ b, i* u: S! y
读3 年,获得公社组织的乒乓球赛冠军,受到公社党委的表扬和奖励。
% o9 o9 |. Z( \) j. j$ A% X- m1963 年,合兴中心小学和三村小学等小学校,相继组建小学生乒乓球队,$ j/ Q1 N) D8 O0 H& {
其中合兴中心小学的乒乓球队曾冲出沙洲县,夺得苏州地区小学生乒乓赛男子
; i, U7 M! N% i. i5 E  V团体第2 名;三村小学的一位学生也曾荣获沙洲县小学生乒乓赛女子单打的冠军
, c/ J' ^0 v( z称号。1964 年,公社曾组建合兴乒乓球队,由党委宣传委员带队,与锦丰公社  s- m- h6 ?0 ^6 C* C
等单位举行乒乓球友谊比赛。
$ a+ |& f9 t5 ]. g从1975 年起,每年国庆节、春节,都要举行全公社范围的小型乒乓球男女: q' m0 m* |+ x9 J# W
单打比赛,并经常开展各大队、市镇各企事业以及机关学校之间的乒乓球对抗
: [: v( ~/ J! r3 ^' y赛。
' I$ T3 ^0 X2 M从1982 年起,在县市“沙洲之春” 活动中,合兴地区以姜玉才为首的乒乓
" k) T+ t, |1 D, w球队,无论单打或团体比赛,都曾取得前3 名的较好成绩。1985 年,不仅在机
5 n1 I1 V! S4 M9 U关、学校,而且在各村、各厂和市镇各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乒乓球活动室。
1 L$ C. l& W/ h+ L在农村地区还出现独资或以合资形式购买乒乓球台,举办家庭乒乓球活动室的
0 [8 j- X4 ]  E喜人情景。据不完全统计,全乡有6000 多人参与乒乓球运动,境内可用于乒乓0 v0 n5 q- \" G: N' w  `
球正规比赛的标准乒乓球台,超过50 张。1983~1993 年的10 年间,在合兴地区, y  U7 o; c) o5 j) C+ P
每年举办的全民运动会上,每一届都有不少于200 名的运动员踊跃参加乒乓球
0 g! G, b3 F; V8 M/ B: W7 e男、女单打和团体比赛。其中,在合兴地区体育运动史上一次最为隆重的全民
& C  W6 I0 H& V1 Q0 r$ A" {运动会上,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不仅是人数最多(950 多名),而且是实力最
! Q8 ^" v* x7 B7 W( Z3 o3 B强、技术水平最高。
8 ^4 g& P6 Q' `) b% U& m1991 年10 月,合兴举行省级水平“仙野杯” 乒乓球邀请赛,30 多位男、女! L6 \5 t( y- J
运动员队参加,合兴仙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荣获男、女团体冠军。
( c( X* m; z4 h2 w/ f. q! O在合兴地区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还对本地区一批体育产业起到了催
- G  v9 b) G6 _+ g生作用,1991 年初,境内创办张家港市体育用品﹙乒乓拍﹚ 有限公司。
# N7 U: |6 d' C5 s/ e" d) u$ \为了保持合兴地区群众性的乒乓球运动长盛不衰,并通过高水平的常规训6 |. U+ C$ ?0 \, _. l0 U+ i
练,在高水平的比赛中,保持优良比赛成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运动水
  l# o' J3 p; Z* a平,合兴镇党委和政府在酝酿建设合兴乒乓球运动特色镇的同时,因势利导,& p2 p/ [8 p( y# Y
于1994 年6 月,投资25 万元,创办张家港市首家少年乒乓球业余体育学校,校
2 x8 \! X4 j$ h. k" j, X% m址设在合兴中心小学内。3 e8 x& f; z; I( D% o
蓬勃发展的合兴“少乒校”
( |6 U$ A1 D0 L1 W! R. e“少乒校” 校址设在合兴中心小学。在其初创时期,不但规模小,设备条件2 Z9 _. w, S. z9 c: @
也比较差。所谓训练基地,也只有乒乓球桌2 张而已,活动面积也仅60 平方- C- A, q# R1 V5 f6 s
米,参加训练的少年儿童20 多名,聘请合兴镇乒乓球运动骨干3 名,担任业余
5 H/ j" C' i# f0 C$ y教练。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95 年6 月,训练基地的规模扩大,乒乓球桌增加到8 张,参训少儿增加到1 f0 |! \8 m9 \# U7 c* _$ d
30 多名。聘请曾经参与培养奥运冠军阎森、世界冠军杨影和全国冠军张勇,并
  [9 T( s: g7 q9 U7 {4 N曾主抓世界冠军孙晋、董伦等人训练工作的全国著名少儿乒乓教练殷本新,前1 S' m( Y% v4 {8 ~, d+ a' Z
来担任“少乒校”主教练,同时指定合兴中心小学一位体育老师,担任助理教
9 |% A0 \* T% d% F, ^! Z; a练,具体主持“少乒校”的日常工作。针对参训少儿既要完成文化基础知识的7 D" a- L$ a1 W6 x+ j
学习任务,又要提高乒乓球运动水平的实际,“少乒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
2 ?' B, o0 t$ T, B, |划,确定近期和远期的训练目标,组织日常训练和赛前集中训练,初步取得预
& t6 v# u( E% F# s! l+ m期的训练效果。
- Z0 x) m- L/ m% e1997 年5 月,“少乒校”加入“江苏省乒乓球运动协会”小学生分会。7 o. z: a; t# Y; g, E8 }' _
1998 年,为使日常和赛前集中训练更加规范,“少乒校”训练基地迁移至沙/ W& a# A5 J$ ~* i/ \3 A8 ~; g2 `
洲中学图书楼,乒乓球桌台增至15 张,规模有所扩大,训练条件也明显改善。6 z. }" l8 e: H2 V
2002 年4 月,“少乒校”的规模和规格提升,不仅成功地与张家港爱丽塑料
) M9 \2 r3 v4 Z有限公司“联姻”,“合兴少儿业余乒乓学校”随之改名为“张家港爱丽塑料有0 _* e7 ^3 c; J: w" A8 C
限公司合兴乒乓学校”,而且在沙洲中学新落成的体育馆内开辟新的训练基地," G! X- x! O- S
并举行隆重的开馆仪式,乒乓球世界冠军孙晋也受邀参加开馆仪式。2 M5 x  u  v3 m- Y. x# S1 f
2014 年9 月,冶金工业园(锦丰镇) 政府投入千万元新建的1300 多平方米6 E$ K+ g6 m5 K0 `1 K' G
的乒乓训练馆正式启用,训练设施全部更新;在殷本新教练悉心指导和全体教- y& ?5 g- p; z4 }; c, t
练员共同努力下,“少乒校”办学和训练水平不断提高。“以学习文化课程为
1 a8 a# F4 y( U; w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少乒校”办学模式初步形成。这种办学模式,以
5 g3 \  L$ D- K幼儿园的幼儿训练为起点,以小学生的训练为主体,逐步形成与小学生生理心) o7 |$ y3 b) L9 J
理特点相适应,与成人乒乓球运动相衔接的的科学训练体系。“少乒校”的招生9 A8 N  p1 x  A$ r
范围和对象,也由最初的面向全镇,逐渐扩大为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9 D5 s  V# F& m
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 W: l  h' {' {# }  }1 A在1995~2014 年十年中,随着“少乒校”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训练方法, p  D+ S6 P3 p, N
不断改进,更由于参训对象的刻苦和努力,从“少乒校”走出去的运动员,在- J$ ~2 G2 N5 X. ?& r2 Q  K
各类比赛中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
) l# Q& ~  m* i# W# [在天津“大维杯”中日青少年乒乓对抗赛中,荣获男子队团体第3 名;在全+ k. J9 h3 X, d4 G9 X) \9 S
国“新星杯”乒乓球赛中,荣获男子队团体第五名,同时获得男子单打第3 名和7 L+ w, Z6 j* F) b9 i4 d
第5 名;在江苏省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男子团体冠军;由队员丁广宇等组成5 o/ A" y9 B2 U4 [+ i2 K3 ~
的江苏少年队参加全国业余体校南方赛区乒乓球比赛,获团体第1 名;连续19
7 a# l* @5 c  L- _  e, r年组队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小学生乒乓球赛,始终保持苏州市前2 名的水
1 I; E/ k9 q' f: v% v2 O2 O% v平。1998 年,学校被苏州市教委、体委命名为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2 d6 j7 m' r! h/ n& n3 i
乓)”, 1999 年,由中国体育记者和多家新闻媒体组成的观摩团队到学校观摩由
) A& d. T3 k; V# w. k: ?数百人参与的乒乓操团体表演。2005 年4 月,日本佐贺清禾女子高等学校乒乓- p/ s! @+ V( j  }' S
队来校交流并切磋乒乓球技艺;2006 年9 月,江苏省乒乓球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 q; i# r0 E; s胡忠干来校指导工作;2006 年10 月,韩国主流媒体记者来校采访殷本新主教% L3 {# K. {3 W- l
练;2008 年5 月,在张家港举办的“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 T& c; C4 r8 L
会上,合兴小学的乒乓球运动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的高! p, }3 b; j  s4 C$ z" _' M+ k
度赞赏,她还饶有兴致地与乒乓队员李璐莹精彩过招,并合影留念。2010 年,8 B* n, H2 e7 Z
合兴中心小学被张家港市教育局、体育局命名为“张家港市乒乓球训练基地”。
7 g6 }% I7 G* v( F& U- T2012 年3 月,学校承办苏州市传统项目学校的乒乓球比赛。2013 年,学校创建* e" ]1 R  {- C( H6 C# N% o3 H
成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 ”。到2014 年底,学校已向江苏省体育  [, C  }/ u4 v: N& g" U0 u# @
集训队输送10 多名乒乓球运动优秀“苗子”,“少乒校”的乒乓小将们曾与世界
2 h- \: u$ D" e5 g  c# x; u冠军、瑞典乒乓球运动老将瓦尔德内尔过招打球。学校创编的乒乓球运动校本% X- X' g$ M" d2 m: b3 K1 O7 h
教材《银球闪烁》以及自编的“乒乓操”在张家港市教育局组织的课间操评比
. k" X  h( @* c4 W: n9 B5 b中获一等奖,“少乒校”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发展乒乓球运动先进集体,苏州市业" Z  _7 s$ X' v: ]& w* f
余训练先进集体。在江苏省小学生乒乓球优秀苗子集训赛中,取得2004 年女团% \7 K: b& U, O% `/ k
第2 名、2005 年女团第3 名的优秀成绩;在苏州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合兴/ K: t9 d/ O9 J% ]; c% z- L
“少乒校”获得4 个第一和7 个第二的好成绩。
5 K* m& {5 Q" j7 D( ?1 o
% m1 k( T4 w" N8 I- f中兴小学
. ^" ]; o" V$ M; z何子龙9 P- O) n2 q% i( Z8 B
宣统元年﹙1909﹚,关帝庙小学﹙中兴小学前身﹚ 初创于合兴中兴街北街西- B% f$ E. z: `7 }" J
侧。缘何在此建校呢?其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至宣统初年,在一片7 W3 ]) ~% n8 A' T4 F" g
“废科举,兴学堂”的呼喊声中,合兴、西港等地开始创办新式小学堂,初开沙
3 n3 y% J- h6 x( f上地区办学的先河;其二,这所学校位于常熟与江阴两县交界河——川港的东7 E2 L$ \$ `% B3 N4 O4 @
侧,距东、南、西、北周边地区已经建办的学校约有6~8 里路程,生源充足,
& o$ Z( n: H5 n0 Q若在此不创办学校,孩子上学,若遇刮风下雨或天寒地冻,困难可想而知;其  |! L1 g) B9 A) S
三,在这里建校兴教实属雪中送炭,人心所向。于是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
5 z5 Q% O8 `2 b6 n2 W+ r力,各尽所能,利用空闲庙宇房屋,因陋就简,创办关帝庙小学。缺校舍,邻4 ~; s9 W+ G* I/ t+ M
居主动腾出房屋;少台凳,学生自己设法;为了便利学生上学,众人出资出力. K; c: I' f* Y" y6 B
修桥铺路,在川港上架设一座“学生桥”。6 K! e5 e, _/ }: k& C+ w
建校初,校园占地1 亩许。时有一至四年级4 个教学班,学生130 多名,先
0 E6 P+ b" ]+ w2 x; v- P生(老师) 4 人;教学内容为国文和算术。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不足部( r& `) R: C; C, L, X6 a
分在圩长费、庙田租中补足,或由当地士绅捐助解决。( f( a% P: j2 y/ n% H
解放后,学校改称“中兴小学”。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扩建教室;1954* N9 R2 x* C* z6 t) E' H# R
年,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180 人,公民办教师14 人。校长缪逸民。“文化大革( _* k0 T4 k. {# ]* o
命”初期,工作组进驻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5 Z* o7 Z2 \: e! g
学校获得新生。时值正逢口出生高峰,生源骤增,学校房屋奇缺,便租赁社员
' y/ g+ i" q# ]  J: b6 N7 i房屋作临时教室,以解燃眉之急。1973 年,拆除全部旧校舍,建造26 间新房
$ i: b. X) v7 E- e, Y4 r5 _屋,建筑面积约700 平方米,设置教室、办公室、音乐室、体育室、会议室、寝
! l/ g4 \4 E, k室和厨房等,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C. U: X0 [+ ^% C7 j/ Z3 G
1977 年,更名为“光明小学”。
, f! a, |( ^$ h1 Z+ g  |5 M5 h1995 年,光明小学与北新小学合并,恢复原校名中兴小学,并迁入中兴街

TOP

东约500 米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2.74 亩,建筑面积1279 平方米,总投资1802 i* O% v0 P1 e+ B( U
万元。此时,学校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333 名。其中小学教学班6 个,学生
% f1 @# O$ U' |' C9 l270 名。附设3 个幼儿班,幼儿63 名。) `9 M) Y% T% S0 Z$ H' C
中兴小学虽属完全小学,但毕竟是个村级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代课教师
4 m' R1 @! m( ^" @6 T' y较多。尽管如此,学校仍保持了较高的教育质量。1996~2006 年,连续10 多
) Z" T5 \; x; p$ O2 A. m) Y6 h年,每周星期六持之以恒开展剪纸活动;每年均积极参加全镇小学生秋季田径, x) L" x% I: r: R, }# \: [6 d
运动会。2000 年,在苏州市小学生运动会上,学生陈滔、苏晶分别夺取垒球第2  r' z; J' e6 f% Q# r
名和400 米、800 米均为第6 名的佳绩。; R- I- W# D( z* G, S, a8 W
2006 年,学校开设8 个教学班﹙含2 个幼儿班﹚,学生302 人;教师16 名。$ V& T. I/ S) L3 k8 w* O9 b' R' ^
其中小教高级教师6 名。当年9 月,学校布局调整,中兴小学并入悦来小学。! {/ c9 R  _" o+ Q# T" q  @) y& w
中兴小学由北新小学和光明小学﹙关帝庙小学﹚ 合并而成。从这两所小学* [1 o) p- z/ u  Z0 h1 {' }3 ~
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例如,驾机起义的何伟钦、中科院院士曹楚南和诗人少
4 q; f6 ~) F2 ?1 I0 R; K. ~将徐红等。5 |& _6 w9 @9 s3 h1 |: R: W' v2 Q
2002 年秋季,张家港市举行建县(市) 40 周年庆典,徐红应邀回家乡参加
2 j7 F" e! q& q6 B  R: _4 H- a庆祝活动。亲身感受家乡巨变,心情激动不已的他即兴赋诗一首《张家港故乡; q& W+ `0 ^* {# P* h' ~1 `
行》:“蟹肥时节喜还乡,稻花香,好秋光。蒲柳农家,港式小洋房。泊岸海轮+ s& J( c' o4 @8 r5 O5 q
常鸣笛,蓝眼客,学南腔。熏风化雨胜丹黄,弄潮郎,绘沧桑。绿野平沙,热
) I. R+ l% |! t6 m3 ^汗筑康庄。荡秽涤瑕兴百业,追日月,敢争强。”该诗后被收入《中华当代田园
4 a3 h( A9 D! `: Y9 V诗精选》并在《张家港日报》刊发。+ @+ ^0 O0 _9 H

4 Y$ V! e7 `  b# h8 d- H光明小学和北新小学  j; _8 Y6 J% A9 f
陆福兴
! G. m1 d) H  l* d+ f0 N光明小学和北新小学均创建于宣统元年(1909),1995 年两校合并,取名为
) }; j9 E/ q3 l0 g中兴小学,2004 年并入悦来小学。$ X6 N- ^" Z+ ?7 J! b
宣统元年(1909) ,关帝庙小学创办,因校址在中兴街北约1 公里的关帝庙
) d, \* I2 y7 h; ]2 G, S( f而得名,解放前,由于校址界于常熟和江阴交界处,学生来源充足,教学内容, f  Q. e1 H1 m# Q
为国文和算术。解放后,改称“中兴小学”,办学规模有所扩大,班级逐年增
3 g# k# |( T( S) m3 n多。时有一到四个年级,4 个教学班,教师4 人,学生130 多人。1962 年公办、, I2 f. w$ [& x. _
民办班级发展到12 个教学班。1973 年,扩建校舍,新建房屋26 间,主要有教& G% B8 c9 B+ ?0 a0 i
室、会议室、办公室、音乐专用教室、宿舍、厨房等。1977 年,更名为“光明
$ c( ]  g" f3 n小学”。' i9 Q# r+ j& ~& O& M
宣统元年(1909) ,北新小学创办,校址在中兴街南约1 公里的北新街川港
7 P. {% Z# q! M, F' h( Q" @' `东侧。抗日战争初期,一度停办。1941 年恢复办学,时有3 个教学班,为一所
5 e1 |# s' D3 G4 s+ Z: M规模不大的初级小学。到解放前一年,发展成完全小学,有6 个教学班,学生约2 `1 y/ n4 ]9 {
240 人。1965 年,施教区扩大到周边今大新镇的6 个大队,学校规模达到历史之
6 z* k0 U' L3 r) d) J最,学生数达到约500 人。“文革”中,办学体制下放,校名也改成“十二大队& F5 F! V! Q! m
小学”。1982 年,恢复“北新小学”校名。
' K1 B5 k! b2 U- p% i5 j$ L1952 年8 月,北新小学在听潮庵(原五星大队,后改名为南港村) 办分
" w+ V: T1 L) c7 i% W5 f% n9 M! I0 Z校。分校创办初期,有3 个教学班,3 名教师,60 余名学生。1957 年,公办教师
; o7 b" p7 e' R' Y8 P1 j被公办学校收回,由五星大队自聘教师继续坚持办学,1958 年增加到6 个教学+ q" k7 ~' Q+ E# K& V. J# Y
班,其中1 个班设在南川港,2 个班设在后套圩埭,其余在听潮庵。1969 年,办
! C+ X7 u) C  j( J+ w2 r学体制下放,各校均由大队办学,这所学校规模扩大,招收1 个“戴帽子”初中! E3 f% Y) T, M/ v
班(初一)。开设6 个小学班,其中1 个班设在赵家圩,2 个班设在后套圩埭,其9 @/ D& S6 }+ z0 h- k
余仍在听潮庵。1974 年,将各分散的班级合并在一起,停办初中班。1985 年,
" n. ?0 E- R7 f) s6 @学校撤并,师生分流到北新小学、悦来小学和合兴小学。
# d) }/ u# u5 v; ~1995 年,光明小学与北新小学合并,迁入中兴街东侧500 米的新校区,取. }* R5 e5 c1 O0 h% }9 V
名“中兴小学”。新校区总投资180 万元。校园占地8497 平方米,建筑面积1279
  u& L  H0 q7 J( t& v" z$ M平方米,1995 年7 月工程竣工。时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333 人,其中包括小学$ p0 I9 z4 I; X+ g( ~1 o! [! x8 Q
6 个教学班,学生270 人:幼儿3 个班,幼儿63 人;教师15 人。2000~2001 年度9 b( V" {" e/ a% n3 x( H
被评为张家港市示范村级小学。2004 年,中兴小学并入悦来小学。
5 \3 f' M( b9 w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土曹楚南,+ M2 h- ]' _1 z7 I
1955 年5 月17 日驾机起义的台湾飞行员,全国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何伟钦等
& M) G3 q: t. Q5 j+ s# v曾就读于此校。# q# j0 `6 A1 x2 y, s

9 W5 {) J$ G4 q* H; O/ _/ N% v2 S
1 n/ u5 A' k, }" k7 d牛市小学印记0 k3 ]) H* a7 B0 T" Q0 A
陈国华
7 G! G! `) B9 T; Y- }时光匆匆,往事如风。. g' z/ D4 d9 I. V& u0 \/ D9 ?! x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我家南面约一公里的牛市小学度过的,小学时代
* P" W3 [8 t- A7 k: p! a5 z的美好时光至今记忆犹新,时时不能忘怀。童年和少年学生时代的记忆,犹如
# K9 P' y% m5 y( B9 h2 v0 ^一幅幅色彩斑斓流动的画面一般,时常会在眼前浮现。
2 m' p$ u* J" p7 Y  B庙宇改成的小学
! b) l; E, S  K7 J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我生活的沙上地区合兴、大新一带还处于十
; V. b+ U+ {& h% b: r分落后的农耕时代,合兴街西南的东盈沙滩上,作为农家主要生产资料的耕
' V" i0 `9 |% g牛,由最初的物物交换,逐渐演变为生意十分红火的耕牛买卖市场,从而催生8 H, Y! I7 h& Y" Z) |" T
了合兴地区重要集镇“牛市街”的形成,并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牛市街”也由此得名。随着街市的发展,牛市街有了茶馆,南北货商店,布5 K& a$ M5 J% x
店,药店、糟房等商业铺面,每逢重要节日,更是热闹异常。我还记得,在牛6 K: P& ]5 A! }7 T6 X6 c
市街的北市梢有一座很有名气的猛将庙。
: q+ q% Z* C1 b9 C  O( e2 _4 ?猛将庙又名“翁家庙”、“圣寿庵”,建于光绪元年(1875) 九月。光绪三十
& l4 H' W& h- ?二年(1906),常家埭文秀才周秉忠创办福后小学(因位于福前镇以北,故
/ r% I4 b/ d8 v1 F% J" C) i* x4 J名),并将翁家庙一亩多地庙产划为校产。这所学校也叫“旭初小学”,后改名
8 U( i. n5 E  H+ g% X& O为“牛市小学”。郭俊超为首任校长,时有教师14 人,学生300 多名。这在当年
0 w, g+ `1 M6 z8 v的沙上地区,是一所较大规模的小学校。
$ a' `$ P5 x# s1 d4 i抗战时期,焦康寿、何洛等中共地下党领导人曾在常家埭(今属常家村)3 ]4 v: M) t( a; C% r- P% m
以创办牛市小学分校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斗争。1949 年4 月20 日,渡江战役
" f% D% Z' B$ O% C' i0 D& E的炮火,震天动地,沙洲人民迎来了解放。牛市街作为繁华的商业集市,以其
2 D/ |" [3 R, ^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合兴与东莱、晨阳、大新交界处政治、经济、文化# |% l7 Y+ o3 @
的中心。解放初期的牛市乡人民政府、福屏乡人民政府和联合诊所等,曾相继, s8 p# H) P8 [, X# t2 x
设在翁家庙内,与牛市小学紧邻。1957~1958 年间,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拆) D: h0 C9 @- m: y: j" W& G3 G; V
除翁家庙,将拆下的材料运至合兴街扩建沙洲中学,所幸者,牛市小学没有被
& }. _8 {1 q* o: c拆除,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庙亡校存,后几经改造、扩建,成为合兴地区
4 v8 d+ ~- v+ _  m一所重要学校。
/ R4 [" j6 A. j: i; @9 J记忆碎片
9 r& q4 E' S) K4 ?5 B/ F6 C6 F我的家境贫寒,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八岁那年(1964 年) 的一天,当我还
+ ~- B4 |) ^3 o4 ~8 Q+ ~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母亲就早早起床,生火烧饭,我似醒非醒,一股香味扑鼻/ a% o; D# m* l& }$ \
而来,等我起床吃完早饭,母亲便把我叫到身边,轻声地对我说,“今天开始就6 |, Z+ _' w% M# t1 s; J
要送你上学了,你把这‘聪明传代’带在身上”,我接过小纸包,连忙把那所谓$ W4 f% A5 E, e; _3 M! l* ~
的“聪明传代”打开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是一块煎鸡蛋夹两根香葱,我经不$ z! |+ |+ C; f) t$ U1 J, f2 ~" u
住美味的诱惑,不自觉地就要往嘴里送,母亲连忙制止,接着说:“现在不能
. U4 O/ V; Q3 J. s& P' {( g吃,到了学校才能吃,你的老太太解放前是个教书先生,方圆几里多称他为聪* U- m" z- o& o  w. i  K, v/ k9 Q
明人,到了你爷爷辈就没有上得起学,我们家三代不识字,受尽煎熬,所以再! m4 ^4 x4 L/ J  U  I+ n9 l' E
穷也要送你上学识字,你千万要记住,我家只有靠书包才能翻身。”在母亲的陪
' o  m( L4 z$ F9 G同下,我们早早来到了牛市小学报名入学,我的学生时代也就从那时起正式开2 G2 c* _! ]6 q+ I
始。6 B$ U* P+ [2 g6 O9 x
刚进学校,一切多充满着新鲜好奇,那时的牛市小学有6 个班级,俗称“单
# x7 C! @& d6 g( M- w  l, {) ]设班”,学校建筑成七字形排列,校门朝东而开,南侧是一片庄稼地,依稀还看. @/ z  g. f- j7 D
得出庙宇的痕迹,坐北朝南的几间老旧的校舍三分之一坐落在原来的庙宇地基
% d' h. f8 U  q. K. l; Q上,地基较高,三分之二的朝南教室和朝东教室在庙场西面的平地上扩建而
$ V4 v* z8 p( O+ ]  ?成,地基相对较低,新老地基高度落差约一米左右,除老校舍有一间木质矮楼
) t& `, M6 `& F: p+ z9 Z# S房外,其余均为平房。朝南与朝东教室的夹角处(学校西北角)建有男女厕所,朝/ J% x9 v( s9 r6 S: N9 `# @: j
东教室的最南端紧靠河边是厨房,学校西边是小河,北边有个小龙潭,和西边
6 U: ^6 A9 s( g- D. t" v/ _5 d/ k小河相连,水面包围了大半个学校。操场中央有一颗参天大杨树,树干粗壮,6 E: ?' n+ }' E- o$ f- p5 R* y
一抱有余,沿河绿树成荫,环境宁静优美。
% o* k7 M5 m2 `% k. ]7 h教师队伍中大多为公办教师,但也有少数民办教师,学生也被分成公办班5 {6 V2 L8 i: V1 L. g9 a; o5 V5 H
和民办班,我当时稀里糊涂地报进了民办班,还当上了班长,但教学课程、任+ Q% s8 }/ n# r$ Y7 J9 H
教老师是学校统一安排的,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民办班的贫困学
+ C4 b  g- U$ ~生不能减免学杂费,一年后,民办班取消。
; z; B; `9 ?4 x( p5 X- K3 g牛市小学的校风是严谨淳朴的,领导和老师十分重视教育质量。那时我们
* ]/ x! e3 {" o& e学习十分刻苦认真,学校虽然不是中心校,但在周边众多的小学校中,牛市小6 c0 d, ~- r7 o# K& ?" B
学的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名列前茅。我们衡量学习成绩优良的标准,除了看学( X1 s8 G# f: o* h2 X
习成绩报告单以外,那就要算三好学生的奖状了,我的父母不识字,成绩报告
& B( R# R/ S4 w3 I) q单他们也看不懂,但每学期拿回来的奖状必须一张不落地贴在家中墙上。随着2 @9 ?; }% r  I. W& i( B
奖状数量的增加,每当邻里亲戚来我家,我的父母自然要指着奖状炫耀一番,& T. J# x" n- M5 N1 R, Z$ [% h
那时的我心里美滋滋,暗暗想着学习上还要加劲,争取拿更多的奖状回来,也
& K4 m8 T4 f0 k4 ?4 U% W) R$ c许这就是我父母发明的鼓励教育法吧。
, y4 u2 I2 A: K: H2 D8 q" B* E在我一至二年级那段时间里,学校学习氛围很浓,学校墙上写的大幅标语
7 S6 k6 \5 d1 `" |最多的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是总有少数同学
% B% B. ~: o% C) Z上课不专心,作业拖拉。轻者,老师会当场批评罚站,重者则会让同学离开座
, O- X( J% f+ p. K( d) C. f位,站到教室前面的墙角,俗称“立壁角”。有时大家放学回家,还要留下来,4 j* D1 D* o( R* C1 T& ?
到老师办公室补习功课,俗称“关夜学”。我不知这种做法在现在的教育中是否
6 j" A$ d  T+ H合理、合法,但在我的记忆里,由“立壁角”和“关夜学”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 b1 V! K5 i4 Z7 x( [7 [从而成才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3 E7 u7 l+ J+ v学校把每一个学生视作祖国的花朵,除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升6 V. M+ h" Z; N3 T0 E1 h" N
外,更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那时的体育器械少而落后,在老师的8 I6 Z( u" Z7 o' W# o& r* @
启发下,学生就地取材,发明创造,动手能力十分强,自制的铁环车、毽子、
# v4 f! e8 N/ J, H, g0 @陀螺、高跷、五子棋、沙包等玩具堪称五花八门,只要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游. B% K' i% N) \: }- ~
戏,我们都可以玩。尤其可笑也十分有趣的是,每逢下雨路滑,冰雪解冻(俗) J. [  t3 i% C5 l
称“开漾”),我们买不起雨鞋,高跷就成了我们的雨鞋,既防湿又防滑,不过! P/ c/ B5 z6 S- T  _+ n- v5 h
玩那个东西是要些平衡技巧的,否则轻者摔跤,重者摔伤。
. ~5 t* }+ T7 F- x最难忘的是我上三年级那年,不幸得了脑膜炎,住院休息近一个月,落下
% o9 U: G1 `. a( m了功课。班主任老师几次上门家访,回校后给我补课,才没有掉队。几十年过
7 G. Q, H! s: N6 l; `去了,每当我想起老师家访的情景仍倍感温馨。" k, A* w# d3 O! a2 U- n$ ^
重现辉煌
9 h5 a5 d0 y: o! k. }1976 年10 月,“文化大革命”结束,牛市小学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恢
% m0 t8 F* o$ G) d* A3 P复六年一贯制。原来陈旧的校舍得以修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得到扩充,但
- t0 g. R7 r: T( q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生源逐年递减。# t+ D# R1 S2 ~
1984 年秋,我有幸重返学校代课,来到了久违的母校,放眼看去,原来建
) K2 Z: Y/ H& x6 l+ B在庙宇地基上的朝南老教室已拆除重建,地基变得和其他教室一样,操场面积' m/ h/ ~% I* E' Y) N& s
也向南、向东扩大一倍。操场西南角的露天砖砌水泥乒乓台不见了,取而代之
1 s, z& y% n* O3 V- B的是室内乒乓室,篮球架也焕然一新。曾经的学生时代,曾经的学校风貌,曾: \( w6 o/ F/ c, Z' N- U- C- `$ H
经的学习氛围,曾经一切的一切又重新呈现在眼前。可惜由于编制问题,不久
/ U6 m  P5 l: G/ D% w9 r我就离开了。
$ c5 X& S6 n) R0 o- g继续前行5 W2 G* Z+ q- d# b; T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2000 年8 月,牛市小学并入合兴中心0 d1 |- z& A# O. F. n0 e
小学,从此,牛市小学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谈去。看着现在牛市小学校址上改
8 n4 d7 I5 F& C3 L3 W# a/ c! T建的五金厂厂房,回想起存续近百年的牛市小学,一种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6 a. i9 }( y1 U) F0 @* I
不禁油然而生。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沧桑的牛市小学,薪火相传,将( k3 g" j4 O3 v5 P1 I
一批又一批农家子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功不可没。我们在回忆牛市小
! H+ g" p3 F" D% {学的同时,可以想象,它成为办学条件更为优越的合兴中心小学的一部分,不
8 @" a/ B6 r  H7 [& w  T1 m$ j仅仅是硬件设施和优质生源,更重要的是牛市小学特有的教学理念和优良传
7 A/ d! K) ^+ q* {统,我们衷心希望牛市小学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在新的学校,得到延续,并不断
- U% A* Q& A" A3 I% m' u发扬光大。

TOP

庆丰小学" L& J& R2 w  ~( s& {
何子龙7 A( v) S. [  N$ e+ Y
原合兴镇庆丰小学是一所西邻大新、北依锦丰的乡村小学校,施教区范围9 M' M8 p7 I' S8 @0 o
小,存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其校址在一个叫作“三间坛屋” 的地方。据长期生$ ?1 w  ^# U' T' x' O: E
活在这里的老人们说,此坛屋为清末民初募集善款所建。1 T- l7 V$ h4 D  A* \8 {
关于这三间坛屋,曾有一个颇有些荒诞的故事流传于民间。据说,在民国/ e8 ~" r, Q9 \! s4 v' ~1 f
时期,常熟县政府一位县长,风尘仆仆,专程驱车来此查办一桩杀人疑案,他/ z+ h4 I+ F  ]7 A1 y1 M6 o
先到“坛里”烧香拜佛,祈求观音菩萨显灵,协助破此疑案。入坛,谁知竟未/ q) H5 l9 T0 N8 m# z2 b3 q3 D
见一人,连守坛老汉也不知去向,县官顿觉破案希望必成泡影,静思片刻,拂/ f- H5 A& g8 _3 [8 V: C
袖而起,扫兴而归。: g- E% i9 u3 Q8 A3 D* O. e$ ?
后来,据说有一位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贫苦农民王某,扶老携幼,$ s; v. M4 E7 J% b, D/ M
到此居住。在长年累月的饥寒交迫中,积劳成疾,不久离世。于是,民间流言1 R$ W( q) ~; V# L) v0 ]
传播,以为此坛屋可兴公益事业,而绝不宜人居。为摆脱这种贫病交加的窘
, x& }8 W; H! k& m$ Z境,王家只得东挪西借,从坛屋中移出,向北30 多米处,建房居住。再后来,
, B4 U+ Q# c; h  Z庆丰大队﹙后一度改成悦丰村﹚ 将其用作12 生产队的社屋。5 B8 L1 Q4 V& ^; T. _
1964 年,大队以坛屋为教室,创办庆丰大队耕读小学,招收30 多名学生,
+ @  G/ p, b* z开设1 个教学班,1 人单班独教。在此基础上,1969 年春,庆丰大队腾出8 间房1 b0 L, k' Y" W6 P
屋,利用12 生产队2 间社屋,创办庆丰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其中一至五年级* z+ S- [0 P8 b, d7 n! _
5 个班(五年一贯制),另设一个“戴帽子”初中班(初一)。全校学生280 多
" }: j/ C0 ~" j3 S; _名,公民办教师8 人。随着大队名称的变更,校名随之改为“一○大队小学”,
- Z" L! O+ R7 X丁纪民任校长。这时,群众办学积极性高涨,拆除3 间破旧坛屋,学校占地扩大
: U2 J: j' r/ z5 I7 `; q到5 亩多。建造建筑面积390 多平方米的13 间砖瓦房,添置新课桌和教学设施,1 k% ]( c; _- `. T
学较面貌焕然一新。
( l5 l2 t# E& z$ h1975 年,杨兴保任校长。为了适应学额增加的新情况,学校扩建3 间校( f6 Y# b9 O2 l3 Y1 Z
舍,建筑面积90 多平方米,增设1 个班,教师增加到9 人。1979 年到1982 年,
' L1 `- q/ X) v  i( f( l+ l先后由丁纪民与姚文铨任校长。1982 年,恢复原庆丰小学校名。1985 年秋,五
/ G' p9 q% I4 p2 l9 r6 d) ~年级学生分流到悦来小学和三村小学就读,学校成为4 个教学班的初级小学。
3 B# Y$ `  o, ^1988 年,三、四年级学生分流到悦来、三村和光明小学后,仅保留一、二年级2
# s, B  h! ~2 J. A个教学班。1989 年7 月,庆丰小学撤销。! G3 g0 Y& Z. y+ l
4 {* G. J/ D  c; H& Z+ C0 d" {4 m
三洪小学0 Y; \( o  ~7 b' S8 `/ k3 O; T4 e
孙玄兴蒋萌华6 n+ ]; Q( m! _% x) f) x4 _! b
原合兴镇三洪小学位于原合兴镇境内二干河东侧,距离北洪桥约百米。这
: m) U& B) p; G; R. ^, @% }是利用1989 年8 月撤销的洪联初级中学校舍及相应基础设施,同时将原五节
: o$ G( h# v! W8 w+ J(桥) 小学和北洪小学撤销,于同年9 月合并创办的一所农村小学。
. e$ R, J( q3 L' e2 B0 y8 x4 @这所仅仅只有20 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因其施教区范围包括原合兴镇洪
5 \7 u9 {8 r0 T& _* i* b) ~$ w( l兴、洪福和洪联三个带“洪”字的行政村,而校址又位于这三个村的交界处,
! w: e6 P5 n/ ?3 c! S. o( X故以“三洪小学”命名之。7 H7 V! s" S) k4 q7 t! L& u
由于原洪联初级中学的校舍是低矮的平房,1995 年暑期,由原合兴镇政府, g; F* ^3 q: b/ A" j1 c. R% b1 }
投资翻建和扩建,以双轨12 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的办学规模设计和施工,南向/ W, D5 m4 ]: t# S! e& j4 s, ^, ^
的教学楼(主楼) 3 层,共9 间,另建传达室2 间。校园四周筑以围墙,与农田
1 `$ a/ W  f, M! V隔开,自成院落,洁净、优雅、舒适。校园占地11.5 亩,建筑面积2612 平方8 s- k9 R4 A/ ~/ y& A; T
米。同时,在校园东侧围墙外,另建2 排幼儿园教室,同样以围墙围起,自成天
+ I' l& Y. T& [4 n地,作为学校的附设幼儿园,称“三洪幼儿园”。; [* _! A7 B( H, \: d' \' d& E& D6 Z
学校创办后,一直维持6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学生数保持在400 人上下。
( o* ^+ M& g% a% M# E2 w9 d4 _! I学校的教职员工25 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 人,拥有本科学历者6 人,大专学历
/ u* Y3 |: T0 g# g者6 人。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和绿化区,布局合理,环境幽雅,远
- w1 `; E. S, D3 C. D( S0 t离喧嚣的镇区。教学区内,除学生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外,合理设置体育活动
) o. Q  z7 R0 ~& Y5 }+ p+ @室、音乐室、书法美术室、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和劳技作# Z& j; ~. h" }1 r; ^+ v
品展览室等活动场所。1996 年6 月,学校通过“张家港市首批绿化达省标单
1 S  K6 A7 {, H# c位” 验收;1997 年初,学校被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由于全校师生
: F& S$ Q5 p. y; Z的共同努力,勤奋学习、开拓进取,2001~2006 年,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张家
" L# h# N7 |) V) ]) E% Y' @港市常规管理先进村校”。校长蒋萌华的先进事迹刊登在张家港日报上,周围群! F8 z, {) C$ S9 x- B
众一致赞扬三洪小学是一所小有名气的合格乡村小学。4 p6 q2 c+ a# Z' [8 F8 B
2010 年9 月,三洪小学停办,并入合兴中心小学,原学校成为新市民子女3 U: T, o3 _2 E. p- q/ M5 G
幼儿园。
, ]  A: L- X( q9 p8 ?& u$ P- h# e* v( |$ S2 H# p- `& P
天福小学
( Y* \% j9 P9 T- e5 ^7 m刘长宝
( J0 R. z( s# O: e& x& P+ T约在清乾隆初年,合兴境内的天福沙积涨成陆,并次第围垦成田(天福村2 \! c3 K0 _# D. V. P# X9 F6 M% L0 `
境内兴化头圩的围垦时间约在咸丰年间)。四面八方的贫苦农民拖儿带女陆续迁
6 t2 T, F. _1 }- r2 i! `5 }移汇聚于此垦殖劳作,繁衍生息。随着定居人口的逐渐增多,天福地区(今天$ N8 W. `% a  ^5 H4 [. f; j
福村) 开始形成商业集市,此即沙上地区小有名气的天福镇。据地方志记载,8 Q/ h8 l+ ]/ j: P5 j% ~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福镇有茶馆、南北货商店、饭馆、酒店、鱼摊、粮食# b) W/ w' u! \6 V- e
行等10 多家。就在这一时期,当地数位有识之士为满足当地民众子弟读书启蒙
7 }% I" I5 \  s. `; i1 |4 u1 i的愿望,筹划创办小学,即天福小学,学校最初设在一位耿姓农民家中,时在
: `' F' E6 J* {4 e0 b0 j1921 年。因境内地处常熟县沙洲区,而自1916 年,境内初等小学校已由原来的
7 l6 B! ^* ]& F3 G3 Q& c% k5 ^  J小学堂一律改称“国民学校”,于是,天福小学称“沙洲区第十三国民学校”,
& @" ~) h- |/ Z$ ]  U* J当地百姓口碑中至今仍有“十三校”的说法,几乎成了一个地名。翌年,又募) P4 G3 N* b3 B5 H) x
集资金择地建造2 间教室,开设4 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其中虽有曲折,但始终
+ j; }1 z& d* {! G5 z艰难维持,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
# V+ B9 U7 S2 m& `; P长期以来,天福小学由于“十三”这个颇有趣味的数字,人们一直将学校( Q, v2 c+ ?: |9 J1 z4 x
称为“十三校”,而不知道这就是天福小学。另外,由于当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8 z# i. D! k) i" A& D6 X# D) D方法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私塾”,所以又有不少人称它为“洋学堂”。' a( n2 p6 \0 B
1954 年,学校增建教室,扩充班级,成为完全小学,设有6 个教学班,8 位
1 c7 g8 {- G2 E! q8 A$ A教师。上世纪60 年代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爆发这段时间,教师全部住校,每
( ?0 L5 z/ \% [! z( ~6 V天晚上集体夜办公。学校教学秩序正常稳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教学质量,受. W/ K+ U3 \6 s) G3 @8 ?/ \
到当地群众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 l: {" D/ p& r* P/ y$ n3 K“文化大革命”中,学校遭到重大冲击,后办学体制下放,贫下中农管理学
4 ^8 r1 ^; y8 H7 j9 o4 X' c) U' l- C校,教师队伍重新组合,管理松驰,教师无所适从,教育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TOP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教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1988 年,地方政府根" P. A: o# o( R) ?" {% J, I
据教育形势的需要和生源状况,将学校和邻近的中和小学、福利小学合并,在
+ X9 r0 w5 q( t0 L! L天福、天丰、福利三村交界处,划地7 亩新建天福小学。学校拥有一幢9 间上下7 v2 p. `# g2 P* W7 G+ Q
两层的教学楼,8 间平房。开设6 个普通班,学生270 余人,教师10 名,并附设
! R3 [9 m" k) a, k7 U4 P7 F+ R8 O  Q  H1 个幼儿班。教学楼前有花园,后是操场,矗立着一根用钢管制成的9 米高的旗
5 s; L0 v- |8 q杆,飘扬着五星红旗,一所美丽的学校展现在人们眼前。
/ U# A/ R! L4 i" i& ~开学后不久,为了更好地获得3个行政村的支持和更好加强学校管理,学
6 S& v# Y. X: c, B+ U: ~/ X校成立了“校董会”(由3个村的一把手和学校领导组成),定时碰头讨论研究) M* v8 M! O0 I: i. `$ Q
学校工作。随后,福利村制作了不锈钢滑梯、大转盘等活动器具运到学校,还! O' I6 b+ l% a6 c  K# y
用钢管和石棉瓦为学校搭建30 余米长的师生自行车停车棚。1 J. Y5 C, v1 |
2005 年,因生源不足,合兴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天福小学停办,学生分2 j/ L  B/ A7 b3 |
流,大多转入合兴中心小学,一所80 余年高龄老校从此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I* R4 V0 b+ k+ o7 V
8 z3 W1 ^2 e! ^4 O1 M% l% x与小镇同兴衰的五节小学$ Y7 U0 W2 J; W: `2 ~! Z( l7 N( b
孙相虎
$ y7 b' @* q6 D0 i5 J# A合兴地区二干河上的南洪桥(二干河上的“洪桥”有南北两座) 向东约1 公# [5 r# n7 k8 i6 Y- |
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做“和尚港”,早年因河水拍岸,河堤塌陷,河
- K1 x  Q1 `5 }/ G6 i床渐宽,架在港面上的三节桥又增添两节,故名“五节桥”。此桥位于合兴集镇, R  W; U& f2 ?, Z+ C5 ^9 U! X& H
东略偏南的地方。“五节桥”作为地名,民间又称之为“港老”(“老”,方位
5 L; h6 z- U4 [, k9 y词,“上”的意思),意即和尚港边上。岁月似流水,沧桑巨变,今日和尚港窄
2 C0 Y6 i2 T( T! b而又窄,港内湍流不再,虽桥之位置依旧,但绝无“五节”可言。  l# Z8 e) m. q1 z4 ~* S
清咸丰(1851~1860) 中期,镇江、苏北及本地商贾,陆续在成陆未久的2 p. H1 U6 g9 ^2 h- v
“五节桥”周边,“和尚港”之东西两侧,建房造屋,开设商店——南货店、京; Y5 z3 v/ k- f& s+ D
货店、饭店、酒店、茶馆、鱼行、肉铺、粮行以及各类杂货店,一应俱全,凭
" j8 q5 S9 K. u( V$ U! A( j店兴市,渐渐形成繁华的五节桥小镇。小镇交通以水路为主,港内停息的船# x0 [% o  ]5 a$ M* b. S# J
舶,除货船外,还有不少渔船,最多时会有30 余条渔船同时停泊在东西两侧岸
4 x1 S9 H1 o# h4 t! F" N# o9 Z$ j5 R边。
" y1 {2 z5 {- ^8 x& @0 Z% u* F  g不知何许年间,人们为祈求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子孙满堂且富贵登科,
" ~; Z9 q1 W4 u2 ^; U- H/ D在五节桥西侧建起“万寿庵”,庵内供有“猛将”、“关公”、“观音”等菩萨,来
; b: v4 {$ g* z% C2 L) b此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者,络绎不绝。每逢秋收后,小镇均会举办为期两
1 d; u* m* z( k  p; F% }# R天的庙会,庙会开张,众人云集,长长的庙会队伍由报马开路,扛大旗、敲锣
- _' B; D/ {2 m* Y2 s& n鼓、舞马叉、踩高跷等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紧随其后,悉数登场,浩
9 \6 f6 {' I4 ?' M. g浩荡荡,蔚为壮观。庙会从常熟、江阴等地邀请来的戏班子演出的滩簧、尺板
2 W9 Q8 q9 H- {4 ]  h9 V& D' g戏等,极受民众欢迎,戏台四周挤满观众,台上演员说唱斗打、嬉笑怒骂,台" e) i7 U$ y+ L7 |+ e* d  R) Q
下观众拍手顿足、情随戏移,甚为开心。每年庙会都会使小镇的商业活动更为
" r$ h% S4 _0 r7 C  _繁荣。) `9 c& g9 N' b' Q- C  _! W2 W
随着小镇日趋兴旺,来此定居者,与日俱增。桥东民居逐渐形成五圩埭、/ W( r, s( i  ?. A- w! G, g
六圩埭、七圩埭等6 个居民埭,桥西侧则有施家埭、杨家埭、陈家埭及花家小埭& {5 k9 i+ d3 ^  \8 f& g  d
等7 个居民埭。与小镇的发展繁荣相同步,周边民众对于接受启蒙教育的要求也6 T2 \# A/ [4 r2 O
日益强烈和迫切。3 t2 @# W9 o6 G' W
时至宣统三年(1911),地方有识之士杨决如等人,迎合民众需求,将由黄' {; K6 W$ ?; y. L: ]4 R
宝祯带领民众砸烂泥菩萨的万寿庵,改创为敦惠小学(堂)。首招2 个班级,学9 O% F* V2 W5 q1 ^
生百余名,聘请3 位秀才为教书先生,授以国文、算术等启蒙课程,首任校长杨4 }9 V& ^. V$ ^9 S3 L8 r* L' U0 c
仁初。1925 年,改为“县立沙洲第十小学”,政府委任杨师之为校长。1929 年,
, ~6 I  b9 G: V" w江济洲任校长。1933 年,花国香任校长,翌年花国香病故,王永清接任校长,
$ ~' C7 d1 @5 }# {( \. D, \& t至解放,学校更名为“五节小学”。
" g1 K, I" D6 D/ P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校长或负责人(“文革”期间不称校长),依次为王永清' K' X+ g6 P# k4 ~5 e
(1949~1954)、钱萍(1955~1958)、姜士雄(1959~1967)、孙坤南(1968~1971)、9 A3 R( K! C+ K  y7 {( v, m
黄心平(1971~1978)、姜士雄(1978 ~1983)、杨如玉(1983~1989)等。0 i( ]( p' v  W! C
学校自创办至解放的38 年间,一直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初级小学,维持在
/ j5 O  L; O* W5 G3~4 个班级的办学规模,有时还开设复式班。解放后,学校周边地区住户增5 O+ ~$ k$ q( {+ X1 d
多,且百姓求学求知的欲望不断提升,导致入学儿童数几乎逐年递增,学校单
* q2 n0 a# J- w/ t: w2 s# p& E  e靠增加班容量,已难以满足百姓子弟的入学需求,故有时会出现同年级双轨现1 Z" [) \1 R& V- g3 O7 O# _
象,原万寿庵9 间房屋已难以满足办学的基本需求。自1956 年起,学校总有1~
9 r* G! ~( B7 U) S2 个班级须借用小镇上的民房作为临时教室。1957 年秋,学校曾意欲发展为完全
- T, I0 y5 c% r' Y" C小学,增设五年级1 个班,一年后终因校舍缺乏和师资难以为继而作罢。1961
* n- Y7 w6 q* A) N) v4 k年秋,学校再办五年级,至1963 年夏,学校走出花和平、倪菊娣、王玉琴、余
; Z) T& a* u. B  v4 o6 l5 ^菊如等首届小学毕业生。
1 ~' r- Z7 N2 B& y9 W1965 年,合兴公社在学校西南约百米处的洪兴大队6 队(今洪桥村洪兴片6( C& I/ }6 ^& e4 G8 u
组) 农田,易地新建五节小学(校舍成“L”字形,校园占地1334 平方米,建筑7 ]& h1 R/ x/ S9 u; E7 }8 i
面积724 平方米),同年秋季交付使用。从此,学校从小镇街上搬到生产队的农+ z7 [# F; I8 e4 f
田地头,结束借用民房的历史。+ I4 j* c# u4 r* G8 b7 |  h1 V
1968 年,洪兴大队又在学校东侧预留空地上为学校建造2 间朝西方向的教5 i  s0 y1 U# D5 ?8 C/ C( [$ U0 M( N! H
室及辅房(教室供幼儿园使用)。至此,校舍成“门”字形,“门”字左上角的
$ s( ?* A* J# n一点,乃学校西北角之厕所也。
* h$ j' ^0 V2 n0 ~- U& o. D; |# {7 U9 Z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推行统购统销政策,+ w/ I* z. `8 \& L8 d5 i6 J  ^
粮食、棉布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有国家统购统销,不少生产生活必需品
5 {' }. d' M. }' e% j也须凭券(票) 供应,这就迫使五节桥小镇上的粮食行、肉铺、南北货等商店/ y' V7 p: b' @3 Y+ z
的生存难以为继,小镇也就随之逐渐萧条,走向消亡。小镇上唯一保留的,是

TOP

一爿合兴供销社设立的代购代销点(时称“双代店”)。更囿于小镇位置的偏
! H$ y9 `* P) \# [4 B/ x僻,上世纪70 年代中期,仅存的“双代店”和理发店也搬迁至距镇北三四百米6 D% Z3 `; P% Q1 ^
处的粮饲加工厂旁。小镇就此彻底衰败。
: }+ u* v5 h7 `" ?7 A! t上世纪80 年代,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桥东五圩埭、六圩埭、七圩埭
# ?! O1 D9 M: R2 f等五六个村落,原隶属东莱三大队(今锦丰镇交通村),那里的学生不能跨镇来9 h8 \" t: C! J& b
五节小学读书;同样,学校南百余米处的原东莱八大队(今杨舍镇叶家桥村)
' f. x3 z5 z4 g: M, J2 l3 h( m# t的学生也不能来校就读,学校生源陡减。这就使这所走过70 多年办学历程,并
3 u& V( F& e, b* o6 C, q: T曾经兴旺过的五节小学,因为地处合兴镇东南一隅的偏僻地理位置的缘故,如4 @3 I$ d1 j* X0 m
同五节桥小镇一样逐渐走向衰落。在合兴镇政府学校布局的调整中,学校于
- O5 G  ~& {+ ]- w4 ~/ V) q. h1989 年8 月融入三洪小学。* B+ x1 J/ l8 u5 e0 \$ k
三洪小学是利用原洪联初级中学的校基建办起来的一所新的小学,因其地1 [1 k, x2 q0 u1 A! x
处洪兴、洪联、洪福三个“洪”字开头的行政村交界处,生源也以这三个村为, n5 \7 ?9 R. y! {) Y$ |& G! ]% f1 o
主,故得此名。学校占地面积0.77 公顷,以双轨12 个教学班的规模设计建造,
+ a" n+ [# u+ q: e' Y南向主楼三层,建筑面积2612 平方米,校园四周以围墙与农田隔离。三洪小学
( o' I. g) S. f创立后,地处洪联村的东太平小学和洪福村的北洪小学,与五节小学同时并入6 F& s8 o! h/ a: D, {
其内。是年,政府还在学校东围墙外,新建两排幼儿教室,也以围墙围起,自
! i2 \7 {( ]9 y4 m. o1 w成院落,作为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取名“三洪幼儿园”。( q! p( ~1 m; N! s/ y2 U4 G
三洪小学历经21 年,学校首任校长杨如玉,以后由蒋萌华、缪玉才、田秀; B: Z1 c; L$ j* }
华、蒋萌华、刘海平等相继担任校长。2010 年8 月,并入合兴小学。" ]* z$ D! l, p$ N" s" @8 m# g

, t+ `& v9 }3 g& H东太平小学
/ D! I' h9 O1 K+ e3 u: e孙玄兴
+ S# u, O- S) z/ _  r  X东太平小学,是一所地处荒村僻野的乡村民办小学。学校创办于1957 年8
: h5 E8 `; n0 D. }+ p  N: S8 i月。创办初期,在1 间牛棚茅草屋里上课,学生28 人。开设1 个(一至四年级)
/ U, L- T% K( n6 W& z2 [7 ~复式班。教室里,仅有3 张八仙桌,凳子由学生自带,将一块破门板当作黑板,) F5 N4 ]1 {$ `  I4 j6 b
没有钟表看太阳,办学条件之艰苦不亚于某些山区学校。由于周边群众的大力
  z6 R* ~" ~! |6 H+ @* A支持和学校负责人张祖林的艰苦努力,到1960 年,学校竟奇迹般地发展成为拥
6 {! z3 ~! a( Y. P有6 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8 名教师的完全小学。1 v: S' D% F- ~
在1958 年“大跃进”年代,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
# k# D4 a: N% t动相结合,鼓励学校勤工俭学,发动师生参加劳动锻炼,投入到火热的工农业
3 _0 K4 f8 @# I1 F* i生产中间去,学校办小农场,建小高炉炼钢铁。当时的东太平小学,紧跟形* F8 c7 S8 L1 p) Y
势,饲养了8 头猪,种了1 亩试验田。师生的劳动项目有,捡稻根做肥料,以楝$ h1 D" O! P# ~$ O: v" R% Z6 W5 H6 m
树果制造土农药,栽种小桃树2000 多棵绿化家乡等等。师生以勤工俭学得来的
& n3 L, N4 ^; R% y0 K" h: |5 Y9 M钱,为学校添置了一口大钟,购买了文艺、体育运动的器材以及少量的图书。
& \! p' U; g) d* y1959 年金秋十月,阳光灿烂,常熟县文教局组织全县中心小学校长和教导
9 [. Q+ a' J: A  y+ P1 [主任,在县委宣传部长单野及文教局长季雪琴的带领下,到东太平小学参观学# B: w/ Z3 W7 {( ?6 Z
习,检查工作。他们通过听课,检查教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对学校在勤工
, N# }3 M3 o0 p, s俭学和教学管理上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常熟石梅小学校长在座谈会上
7 J2 H$ b& p  _说:“东太平小学的教师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这么高,学生的发言能力和学习成; Z! X& B# h2 @% P6 Y* k$ }7 B; ]4 g
绩这么好,真是茅草屋里飞出来金凤凰。”通过这次活动,地处偏僻的东太平民2 ?1 G9 u+ O' F. O
办小学声名远扬。) k$ c4 x0 s  [& c3 p, p# k4 d  T
东太平小学校长张祖林在这次活动的总结发言中说:“东太平小学还很年6 I, e# U) F; F- ~
轻,从1957 年9 月创办,到1960 年,还不满3 年,但学校的面貌已经完全变# z1 g0 l' L( Q; K. F
样:白墙红瓦的办公室,宽敞明亮的教室,平坦舒展的操场,在花草、树木、9 L$ f/ P8 p' _  c
绿叶和红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整洁和美丽。”8 h7 f1 D1 S2 i  v# u$ d8 q- s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党和政府给东太平小学许多荣誉,这可以从学校创8 m6 u# o8 X, y1 ]
办人张祖林所获各种高规格的褒奖得到证明:8 ?$ J+ t- C* a4 D/ v7 g- T1 j
1960 年4 月,张祖林出席常熟县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当选主席: @7 @/ s1 Q! _* ^
团成员,并在大会交流发言,得到常熟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奖品和奖章。4 O. S4 \8 [% w
1960 年5 月,张祖林出席江苏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主席
8 N& h$ V' k1 K& P! _6 ^8 y团成员,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得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奖状、奖品和奖
  F! z+ M; @5 P/ w章。/ K# Q6 @" p) i% a
1960 年6 月1 日至15 日,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 B- f9 U" R' J# q3 r8 x
荣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次见到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三次见到敬爱3 x+ ^4 G4 n' X& l
的周总理,还见到了邓小平等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与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并合1 h; e- E+ }- I# n5 m9 O8 h9 a) G
影留念。7 t$ t# A6 C% T* i
张校长的光荣,也是东太平小学的光荣。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东太平小3 l' j8 \! e5 @+ q
学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停办,并入当时的北洪小学。东太平小学的光荣历史,9 `/ T! |) N& w' v- H' r
永远铭记在当地百姓的心中,也是合兴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Y$ `# M; Z' e
退休后的张校长,享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津贴每月200 元和全国劳动模范特. w& U, Y$ H% d
殊补助每年2500 元。
7 H6 u& l; K0 a8 |0 W# e. s2 A3 ^% t
福利小学
$ O/ v) G/ e/ l7 a" k; m何子龙
3 Q+ \. S+ n* }$ w# t$ g福利小学,坐落在今锦丰镇福利村境内,是以村名冠名的一所乡村小学。. C" u% n: {( v  R! `) o5 @! W3 a& [
早在1921 年,在今锦丰镇福利村与洪福村的交界处,就创办了常熟县沙洲
! }% m6 a: k" ^) q# r2 e/ @# a6 A$ E区第十三小学,简称“十三校”(其后,“十三校”成为合兴地区人人皆知的地% d9 i* }# p1 U6 e/ a( J
名),后改名为“天福小学”。1947 年2 月,常熟县教育局督学朱炳钊﹙今福利4 }% W5 N7 b/ i
村14 组人﹚,会同同乡施汉歧在自己住宅,以3 间草房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创办
- r7 L8 r& k6 C! t* u% \' h小学,时有2 个班,学生68 人,教师4 人,校长尹文俊。
% R% S- ]9 U- R7 U1949 年4 月,沙上解放,合兴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将其接收为
" I- [3 S. a9 M" c7 {. _4 O5 N公办学校,贫苦农民子弟纷纷入学,人数骤增。1951 年秋,学校从朱家搬迁至  M1 K+ q$ Q" s9 s# z, s5 i
地主周建义被没收的房屋内,校园占地面积约5 亩,开设一至四4 个年级的2 个
5 e# ?1 s( y( j3 u: l复式班,学生105 名,5 个教师,校长施汉歧。1952 年9 月,学生增加到137
/ q) G( h" j% d* J) w人,发展到5 个教学班。1953 年,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在干部群众的大力支, m0 `% a- H# @1 a
持下,发动群众募捐,建造5 间新房,学生发展到160 多人,教师增至6 人。
& Y1 x8 ^& n# q* }% E+ A1958 年至1968 年,先后由吴彩芬、丁凤山、花凤鸣、徐玉才和余志勤相继担任4 W( |, Q( B/ ~! O; Y' t
校长。: v3 z) Q% G! T, D- W3 r
1966 年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1967 年,中央号召“复课闹
& f/ _! H1 _2 U7 `' B. H革命”,但教育秩序难于恢复正常。1969 年,小学下放给大队办,学校随之改名
" {/ g1 F) P4 v& h/ c为“八大队小学”,在原大队办公室北侧占地5 亩多的新校基上,建造建筑面积
4 }2 c, x/ c* Y$ Q4 A) g& x  }660 多平方米的22 间新瓦房。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16( B! N! |5 l7 z( k' w
人,附设1 个幼儿班。马金淦任校长。
5 C! D1 \" d; k) p7 F1976 年,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步入正轨。1982 年,校名恢复为“福利小, w5 U" C2 k7 G- f
学”,当年学生190 人。刘长宝任校长。& o4 T2 R3 Q, f& \
1988 年8 月,并入天福小学。

TOP

三村小学
/ n; s; {% t( I3 Y& _何子龙
& w* B3 \4 G, z7 M今锦丰镇福利村,清末出了一位武秀才。民国期间,这里建造一座崇尚佛
/ s9 b0 ]. h* I) X% Y7 g0 |教的卢家坛,开设一家卢氏私塾和一所三村小学。
* \' O, v8 S" x& J2 ^9 a1947 年秋,今福利村6 组李士贤家中,曾出现一所近似于私塾的简易小学。1 c9 |9 M) N# l# y, A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1950 年2 月,这里建立乡: D/ }# I7 O1 I; L! N* f
人民政权,由悦来乡6、7、8 三个村联合创办而成的三村小学随之建立。随着入
! Q" V. h  Z* h. d* N学人数逐渐增多,上述简易小学也从李士贤家中迁至福利村6 组境内的铁篱笆
7 u5 b/ G/ _" Z3 s8 e(地名),校园占地1 亩多。! o4 U! k( p$ C
1951 年,学校附近的年轻人孙石泉、范义立相继来校,孙石泉为校长(后# N, X# h0 Y* A
由范义立接任)。以教授国语、算术、自然等课程为主。家住学校附近的清末武
0 `6 y' h1 r' |+ N6 g2 O* N秀才卢翼进,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起早摸黑,挑泥挖土,运高填低,平整场& D; H( ^" p! P0 O2 Z, ?1 V
地;老围埭村民匡四保慷慨捐献,为建造学校朝南2 间茅草屋教室,出力不少。+ s1 s% H9 Q$ t/ |" V6 J8 O& v
贫苦农民子女求学人数大增,学生多达70 多名。学校开设一、三年级和二、四
5 [+ C) S0 A$ S+ o% I/ z- I0 z: K年级2 个复式班。期间,孙石泉曾一度因病请假,由其弟孙铭泉代课。1952 年3
3 j; \& F5 X) x6 }" b! J( O月,唐德荣来校代课。1954 年后,孙铭泉任校长。
# C6 [' l$ K/ o) D' v" d1957 年初,学校从铁篱笆迁至卢家坛,教室设在朝东4 间屋内。时有6 名教! }7 X# B2 y+ D8 D
师,学生120 多名,4 个年级独立开班。教师集中合兴中心小学参加整风学习。& A' f" ~/ q/ B8 @% E
1958 年上半年,组织为期1 个多月的整风反右斗争。合兴境内共有5 名中小学教# A/ F, C* E9 s2 w8 v2 ^2 I: M2 q
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 年9 月,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加到165 人。: S5 v. }, l+ j. E' m
1968 年,肖婧接任郁琴凤校长之职。: c& C6 v$ b& F, a, ~4 P& U
1968~1969 年,校址向西30 米迁至大队办公室西侧﹙仍在6 组内﹚,校基扩
; m& s* k  C2 X# T& R大为3.1 亩。拆除原校舍,分两期共建造16 间新瓦房,其中朝东7 间,朝南9
5 T: q9 |  `0 [2 i# o& O0 X; V间,建筑面积480 多平方米。增添教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改善了办学条件。原三
' q) Q/ p1 x7 ^% z5 `4 r村小学改称“九大队小学”。1970 年9 月,学生数高达235 人,开设5 个教学; E/ @! |' r$ g, b  [2 [
班,教师9 人,发展为完全小学。1972 年,建立学校男、女乒乓球队,利用课
- {+ W  T% B5 n; [余时间或节假日组织训练。学校增设乒乓室和室外水泥乒乓台(2 张)。1976
) m# R0 T  ]' [  P0 a: j年,卢士能任校长。学校施教区范围由九大队逐渐扩大到一○大队及邻近的红
& ^' W0 K4 C& J光大队。
# b& g  `1 L( B4 Y* j2 A1980 年,全校学生约170 人,教师6 人,其中公办1 人,民办5 人。1980+ \2 N7 B8 h" D$ x
年,在沙洲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王芳、陆秀芬和卢满琴夺取女子团体冠
: j( k4 }4 M5 _2 }3 Q2 M$ n- K军,王芳获女子单打冠军。
5 a" F3 m2 t, j9 W+ \# W1982 年,校名恢复为三村小学。1983 年,在全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夺1 P0 b9 U+ \% d0 E7 r
取男子团体冠军。1984 年,因生源不足,学校由完全小学改为初级小学。) H: e& |/ }% g- b& [( {
1992 年9 月,并入悦来小学,教师分流,卢士能校长提前退休。: T! ?" u0 k4 W% c3 ]
( }! O* v. ~2 t
以夜校起家的北洪小学
- m& s! k; n' q% B孙玄兴
, F+ Q9 A; z+ A北洪小学,创办于1949 年,创办人黄清生老师。初创时,取名为“七家村1 g$ r( B, g0 g+ O2 u3 Q
小学”,2 个教学班,3 位教师,另由朱长保和黄红芳两位老师协助。校舍是土改
' o& U$ x& g) z0 Q时分来的地主家的房子,课桌是用地主家的地板,由木工自愿无偿加工而成。
7 M5 c: J. Q; f$ m* q3 }; b1 T# P解放初期,翻身农民普遍缺少文化,他们求知若渴,许多文盲、半文盲的
  Y8 ]  ?: v) Z7 i5 \0 q( p4 z男女青年积极要求上学读书。政府提倡兴办夜校,以多种形式组织动员群众参
- Q3 p+ |4 P% r6 {7 S4 R! }与,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勤劳致富的热情。夜校为翻身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提( L# w) ^) Y. c2 b) d
供了机会,也是解放初期培养干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 Q9 `* T) F% O; o# ?: m; `以后,政府将其中年龄较轻的学员,直接升入正规小学的中高年级继续学习。& L* h. X- L2 p3 {! R/ x2 _
这也是创办七家村小学的直接动因之一,甚至可以说,七家村小学是在夜校的9 J( O" C) w2 k+ }. {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这所小学初创时期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大的重要原因
, \! P8 Q9 F7 b) t% x' I# I/ k! @之一。其中年龄最大21 岁,才读小学一年级。
$ G# s. G9 W! n经过大约三年办学的艰辛历程,初级小学逐步发展为完全小学。1952 年,
. m. z) b+ X3 M  T: W学校转为公办,并将当时本地区的3 所小学(洪福小学、东太平小学、七家村小
; c7 c' M" O, g- {/ {学) 合并,命名为“北洪小学”。作为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开设6 个教学班,学- G9 E# L1 {( A9 c
生近300 人。唐德荣、汪子清、余智辉等老师先后在北洪小学任教。创办人黄清9 B3 }! V. L8 z6 E2 h+ \1 T
生老师曾于1956 年9 月离开北洪小学,20 多年后的1977 年9 月,重新回到北洪
( ]9 W( ]+ y: d8 {3 l5 K2 i小学,直到1989 年退休。其后的学校负责人,先后为朱士廉和方勤艳。这期
  }2 K: P& U# n. @' ^  p4 C间,学校修建了新校舍,并将校址迁至今洪福村七队地段。- O% r  A* T7 P: G3 Q* R  U& g
北洪小学施教区范围,主要是洪福、洪联两个大队,同时兼及天福大队。+ L2 f& v. ~9 Y9 q
其办学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21 世纪初,才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停办,并" V( p& @- H. j/ f2 E6 ?
入三洪小学。
  q" w# h' B2 C7 e& W4 q北洪小学从七家村小学创办开始,到新世纪初停办,历经半个多世纪,为
0 q) t3 \9 n! k7 n, \4 d$ T洪福、红联、天福三个大队的村民子女服务,为合兴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
1 [4 C' O# U/ |) Z9 W了贡献,其办学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 q2 S- q1 ?  @- P2 k1 o6 \) X" b' I3 q8 c) f
常家小学1 u. Y$ V3 ~% k/ [! E
何子龙! G0 S/ {* t6 M  F
原合兴镇常家小学是沙上地区众多乡村小学中极其平凡的一所。如果追根/ ]+ ?, E& b- V% q
溯源,将这所学校置于一个特殊背景下加以考察,却有其不平凡之处。这所小' u5 s5 f& E# r8 ]% C3 E1 Y) {- T
学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周边民众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愿望。
) c# O- O# m! a1942 年春,抗日烽火席卷沙洲大地。沙洲地区的中共地下党领导焦康寿、
( }5 T& A9 I/ i# h! |6 p: j# s5 U何洛等,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来到原合兴镇(今锦丰镇) 常家村常家
& o9 g& G, v/ Z埭,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时争取统战对象、时任日伪乡长的江禹畴7 A1 E- r+ U7 m
的配合,地下党组织在抗日积极分子陈继庭的家中创办牛市小学分校,不久改
3 S9 S* G2 M( c* ^1 v称“常家埭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20 多人。江禹畴和陈继庭9 R, ~9 I* X0 C2 e. {
两人以教书先生的合法身份领取“良民证”,并以这种身份作为掩护,从事地下
6 E7 p" h: T# k9 m革命活动。常家埭及其附近青年农民在他俩教育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不乏9 o1 w9 Q. ]( u: Y( g5 z0 ~
其人。这年下半年,陈继庭、朱友生和陈友根等相继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
5 d; a! W" G% o" c4 L* N1943 年成立常家埭地下党支部抗日武工队。9 O  x- Z/ m- p0 e, d
1950 年初,常家埭相继创办冬学和民校,帮助翻身青年农民识字写字,学
" Y. \+ f+ o# i唱革命歌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59 年春,利用村农会5 间房屋,创办常家6 B& E3 H8 A& ?* c! Q- E; c
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40 多人,2 名教师。1961 年至19623 @4 ~) |$ G$ X9 [
年,顾桂芬任校长。
1 Y( {& P. i2 P) M1962 年8 月,常家大队欲将校舍移作他用,准备关门停课。后经合兴中心. L( _  W9 `0 B  B. C8 E
小学领导与大队协商,把没收常家埭某地主的磨房作为教室,以解燃眉之急。
8 s; k; J7 s- a8 ^9 T" o2 L" {0 t: l刚调回且任校长的陈金书迎难而上,发动50 多名学生自带“搁几”及长木板当7 {6 \8 V* i' F" r. C' ^/ ?
课桌,自备木凳,使学校顺利开学上课。
# o- u9 h% b3 Y! I; D1963 年秋,学校迁回到原村农会房屋上课,并向沙洲小学借用30 副台凳,
: ]: {8 u  `5 X解决缺少课桌的困难,同时动员三年级学生到牛市小学就读。) o- q6 o* N. n' Q2 p0 ]5 o% D
1964 年秋,学校搬迁到常家埭前塘田岸(地名) 东侧的常家大队大会堂,
4 G! a1 k& \* [一、二年级独立开班授课。当时,有学生90 多名,教师2 名。校长陈金书带领
: H% ]: M: ]- w全体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校。
$ [! e; U3 e  j- V, G. A1968 年,小学开始实行5 年一贯制。1969 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常家小
# m& p% {& G4 {/ x$ w学改称“十六大队小学”。1970 年春,学校迁至大队办公室西侧,新建10 间房
0 Q$ r: ]( x4 G* N6 s' x屋,校址占地5 亩多,建筑面积300 多平方米。当年在校学生228 人。在建校过( m3 s. c" X+ W, X5 M. C; P2 v! @" t+ {
程中,全校教师利用节假日搬运建筑材料,人人为建新校添砖加瓦作贡献。" ~! A7 y( U) ]4 k! }* g! ~/ V
1971 年至1979 年,学生稳定在180 人至200 人上下。
, A1 u6 J* _- e' h! z6 m1978 年,学校注重教育改革。因原校舍已成危房,经县文教局同意,征用
- j8 t9 L! \6 y' H) p9 T; s# b1 m大队第5 生产队土地6 亩多,扩建新校舍,建成新校舍14 间,建筑面积420 多平* |. M  y0 d; |/ Z; e
方米。新校舍建成后,正逢常家初级中学创办,于是用作中学的校舍。直至
, E, T% b! X5 q1 ?8 S1981 年8 月,常家初级中学并入悦来中学,常家小学才搬迁入驻其中。此时,7 A- Y* J7 ]$ n. c
常家小学的办学规模缩小,学生数由上年的250 多人减少到130 人。同时附设幼/ H; A, B" @& i& L% J
儿园1 个班,入园幼儿30 多名;这一时期,学校创办校办厂,加工喷雾器零# A( f) T  r1 n: j  {; U; G; q
件,并为大专院校刻写钢板誊印材料,年创利数千元,用于添购教学设施,改
$ @: E8 ]5 p) y* Y& k善办学条件。
: R$ m% ^3 K- M9 P1982 年,恢复原“常家小学”校名。同年秋,中、高年级学生并入牛市小8 q: c0 O7 e7 K: P
学,仅保留低年级和幼儿班,学生90 多人,教师4 人。1987 年6 月,常家小学% }$ E8 r7 P4 d- Z# }4 K
停办。

TOP

南新小学
. u5 l& s/ t( X2 e+ h  X# c孙玄兴$ H+ A/ V7 ~* `" Z1 A5 N& P
南新小学最早位于二干河畔北洪桥蔡永康住宅内,创办人利用自家的住房/ @- i, A, q3 r! ^
于1952 年开始招收少量学生,近似于私塾,取名“蔡氏小学”,聘请钱文汉、黄7 Q+ ?8 P, R% a
心平两人为教师。3 {. E5 J9 z3 X' d
直到蔡氏小学转为公办小学,方才正式命名为“南新小学”,开设3 个教学: Z6 g  z' e2 A' p
班。学校转为公办后,常熟县文教局拨款盖起5间教室,施教区范围大致为后" p, W; x: F/ T$ ~; ?
来的合兴星火村、洪桥村、洪兴村。学校规模最大的时候,也只有一到四年6 W; w: l' o2 H) B" U
级,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等小学校。5 e1 o" h9 F4 K, D
1957 年,朱鹤鸣、黄新浦等人来校任教。由于校内有两位黄姓教师,学生
/ S6 i5 e/ h/ {称呼的时候,经常混淆,于是学生就称黄新浦为“新”老师以示区分,这一称6 c! S( N8 ~6 H. m) J  Z
呼一直沿用到黄新浦退休,仍有学生称呼他“新老师”的,反倒把黄新浦的真
( P# \8 t6 L$ B, `3 F+ O( d* O实姓名忘记了。这在南新小学的办学历史上,倒也是值得一记的趣事。以后,
! r" E, \; Q" a) w8 B& z) T还有彭亮英、徐丽华两位老师在南新小学工作多年。
/ N" L3 Z8 z1 n* g因为学校规模较小,从未任命校长,只称负责人。4 W1 t8 Q8 ~: o
“文革”期间的1967 年,二干河疏浚拓宽,南新小学的几间教室靠近二干河7 M9 D  {9 G7 a+ u' ^# |
边,必须拆迁,而此时正逢山东“侯王”提倡将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提$ ?) U3 O/ d& \
倡每个大队都要办小学、初中,于是,就把南新小学搬迁至星火村十组。在大/ V+ R& Z6 W: I& V
队新开的十字河边,新建造一排教室,南新小学得以继续。那时的学校负责人" a# a+ L9 k+ O6 [
是贫下中农代表徐雪坤,当时的教师有邹兴保、黄新浦等几位,班级随着学额
# G+ B2 o* w+ N4 l0 t; L  {$ ?0 U的多少而变化,仍只办到四年级,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则前往合兴中心小学就
# j+ v* ?2 ^( V读。
: P6 b8 [- `7 G  s5 W南新小学的人事调动归县文教局、公社文教组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则服从' `' P) I9 l; z1 ?' ]: d
合兴辅导组统一安排,譬如教研活动,少先队活动,期中、期末考试,检查验& F( H# i1 J$ a6 P. m1 {6 h) T
收等活动,均服从合兴中心小学调配管理。在沙上地区,总有一些学校虽然施: \) t4 g3 ?- n* y# k; Y% F
教区范围小,学额不足,规模不大,但仍然坚持不懈,为沙上地区的小学教育
  E, R7 \$ o5 J1 B* _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南新小学就属于这样一类学校。
  G8 l( Y" X, y4 ^: q南新小学从1952 年创办至1969 年停办并入合兴中心小学,历时17 年,学生: y& q' C& M' K& u  F( u8 J) d
不下千人。十多年来,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相信,曾经在
# ]6 O: `5 e% N南兴小学读书识字,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学生,将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
  L  e2 v: A; g$ G
$ n/ w! o- v. I  y& P4 {. n  x七圩港小学6 ~8 F: s" b' I& G; E5 S* b8 G
孙玄兴( X  r& X, E# V! J' {( _5 j+ z
七圩港小学,其前身是“中书小学”。中书小学创办于1941 年,与沙上地区
7 V$ q2 |1 ?9 ?* |+ N) I/ d享有盛名的大南中学(沙洲中学) 同龄。
# S4 E( y& K: X$ w) y1941 年,中书小学初创时期,属私人办学性质。校址选在今永盛村第十生) j5 O, f) l, E, u& V( W
产队孙礼宝家中,后学校迁往今洪桥村徐永兴家中。1945~1947 年间,又迁往% ?0 Y* u4 [% z# Z" \! N* G( h% |
今书院村一○队许养朴家中,当时开设4 个教学班,有学生150 人左右。1948~
+ ~: a; S6 `9 }* I) i5 `1951 年间,1 个班级迁往今书院村第九生产队卢一鸣家中。同年创办的书院小学# w2 H5 H  t- ~; ?$ X' T3 M6 I! l
4 个班,校址在今洪桥村第十生产队赵茂忠家。
2 D& I5 x9 B$ w2 L* m1952 年1 月,中书小学与书院小学合并,改名为“七圩港小学”,校址开始
; T, \$ _3 S! N  q9 a# G# V9 z固定在洪桥大队第九生产队(丁家埭),一改过去10 年间流浪搬迁的局面。学校+ c5 S7 U, h. B0 s: {5 C
当年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约200 人。同年,七圩港小学转为公办小学。由政府' t  P' O+ [1 @; B8 b
拨款盖起了好几间新教室。
5 U$ m8 U2 A" W0 T2 j1967~1968 年期间,因办学体制下放,七圩港小学也曾举办过“戴帽子”, b1 g% J$ e  C; |7 O
中学,仅招收1 个初中班,由李小平、孙玄兴两位老师执教。1969 年下半年,1 V! \. z9 L3 N
初中班并入沙洲中学,执教老师也随学生一起转入沙洲中学。4 R/ i- n* @7 a
1970 年7 月,洪桥大队丝网厂迁址,为便于管理起见,即将七圩港小学再
+ v( |- T( e' v0 I+ n- X2 {- z次迁往书院大队第十生产队地段。从1970 年开始,学校保持在7~8 个教学班的! H; `& c- \& @
规模水平,学生数在300 人左右,施教区范围局限在原二大队(后分设为洪桥和
- s; F3 `% K1 }4 Q* d. C9 e书院两个大队),原允许就读于七圩港小学附近的部分东莱籍学生,不再作为学
+ @! Z0 {0 I% V, |9 ~  ?校的招生对象。
. g" H- G. x0 ^. }+ H. z: ~从中书小学创办,到改名七圩港小学,学校负责人多有更替,先后为汪召
& s4 E, `0 C* U' z; [9 w南(1941~1944); 许养朴(1945~1947); 汪召南(1948~1951); 严毓长; \7 n8 T0 A2 N# @
(1952~1968); 卢春兴(1969~1971); 周永贵(1972~1973); 刘祖德5 |' p7 L3 k8 l2 g. g6 a: K& n
(1974~1975); 李渭清(1976~1978); 卢春兴(1979~1982); 姜士雄
1 y( R, j8 z+ p, A: @0 q(1982~90 年代初学校撤并)。; s9 E9 I& R% j( @5 `
上世纪90 年代初期,具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七圩港小学停办,并入合" t1 ~  F3 i! k7 X# x
兴中心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乡村小学,虽无惊天动地的办学事迹,仅以其长' E9 q/ m4 a  @. Q( v1 U5 Q/ H
达半个世纪的办学经历本身,即可名正言顺地载入合兴地区的小学教育史册。
: X1 b& s3 j8 X% _
* p0 `3 D8 z" D( H民国时期的合兴民众教育馆
1 f2 U9 Z5 s' X6 ?0 N2 s+ k渔也1 u) n/ y. Z0 e! d, y$ o" o% z
1898 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百日维新”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他所主张的
; i5 i3 V4 Q  |% k/ L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改良主) _7 T# f% g5 N
义内容,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对国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有识之士越来越
. X- v( Y" r# u& x7 |# K普遍认识到,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唯以兴办教育为首要之要务。
) n. Z  r$ H9 |% j! A" o5 t光绪三十二年(1906) 后的数年间,锦丰地区的西港、合兴、牛市、郁桥( S5 h  b0 i% l2 }3 t7 Y+ G$ ~
等地,先后创办初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的十数年间,店岸、锦丰、南兴、联5 _' X$ u7 P1 {! W. b
兴、庞家桥、双福、天福、悦来、北新等地,犹如雨后春笋,相继创办数十所
- \) B  L6 n' C) C) f  f) ?! X初等小学,让广大民众子弟有了入学读书的去处。) Z( [; Z8 J+ i+ [7 \
1930 年前后,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合兴地方上有识之士倡议创办成人教7 q) y0 t2 ^# A# G
育,后经常熟县当局同意,在沙洲片办起了合兴民众教育馆,地点设在合兴东
! ]/ u# s# O0 t  s, x# R市梢城隍庙内。其办学宗旨为学习文化知识和农事技术,学习健康常识,增进" w  s& O1 r9 n! B' J
健康意识,转变社会风气,拓宽诸方面的知识视野。当地知识界人士如袁世1 v* u9 X" c6 s& l
忠、蒋希贤、李梦春、殷宝良、潘芝香、俞达淮、陈君谋、汪兆南等,悉心任" Y1 [& Y9 Q$ R4 l" k0 D; F
职施教,以报效桑梓。前后由袁世忠、蒋希贤、李梦春、陈君谋等任馆长,并- _! `; F: e# K, x% X9 h8 \- L% U
多方奔走,各地联系,约集好友,筹集资金,添置设备。城隍庙东西两侧厢为) s. L  y8 t$ J
民众教育馆的主要活动场所,西侧5 间厢屋为图书室和标本室,东侧厢屋为教
$ v8 D/ K  n3 N/ a室,另有乒乓室和篮球场等。入馆学习的多为本地年轻人,其中也不乏中年/ N5 a, N) X9 Y. d* s' \/ M4 w
人。所有学员“晴耕夜读”,白天在家种地,晚上进馆学习文化知识。有时也
2 E8 |. y0 Z* P' W! U: s* }3 z# m“晴耕雨读”,或利用农闲时间白天上课。因此,每当“夜读”时,往往在入夜4 r& |6 j* V0 @; [# K  a
时分,城隍庙内东西两侧厢屋汽油灯灯火通明,如同白昼,煞是热闹,常常引
. ?- V! @3 K; l来很多好奇者或“轧闹猛”者。由此可见普通民众对于这一“新生事物”的关" U3 H" L/ l  {! S( N
注。入馆学习的学员虽只有数十人,但大家热情很高。

TOP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7-12 14:42 编辑 9 j& x8 E) K! h+ g
4 \- Z) _3 m3 p4 S
为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几乎每节课都配以幻灯片的放映,学员6 e7 k0 U& A1 U- d0 O+ t
既听讲又看图,有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教育馆使用的教材,既; q, H2 E2 f; V2 e( a& ~" T  ?
有统一教材,也有结合本地区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自己编写的乡土教材,因而
9 {: `2 ]2 D7 @/ n# S很受学员的欢迎,学员也很少随意缺席。往往是,东厢屋教室里学员们正在专
8 T  Q: x) B# B心听讲,西厢屋图书室里的学员们正在静心地看书。4 Z" {6 r; m7 T$ z. N
教育馆的图书室有3 间屋,藏书达千册之多。图书以连环画和明清通俗小说. o6 {% F1 Y8 V5 v: D5 V; C
为主,其中包括《三国演义》《水浒》《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平
+ Q0 \+ |8 ~9 [: y1 U" I# n妖传》《杨家将》《说唐》《七侠五义》《西游记》等等。每晚前来借阅图书的人; u% c4 R7 r1 D+ l  r
非常踊跃,正如88 岁高龄的陆明德说:“我喜欢读小说的兴趣和习惯就始于当时
* O8 w& |  d5 e9 }! x6 X民众教育馆的图书室。通过阅读,懂得了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提高了阅读; \# R( p  \5 p9 F
欣赏能力,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忘记。”
) a( M* F4 h; H: R图书室边上是生物标本室,藏有较多的动植物标本和人体解剖挂图,有农9 c, e+ _! s1 _- ^1 ]
作物标本或绘图,还有蚱蜢、蝴蝶、蜻蜓、蝗虫、蜜蜂、螳螂等昆虫,以及兔0 d& x' ?2 z2 U) _6 x9 H6 J
子、穿山甲、黄鼠狼、青蛙、野鸡、猫头鹰及各种鸟类和鱼类的动物标本或绘  S) `: I2 D; c& |& g/ u1 k' u
图。所有标本或绘图,上课时能用上的都进行直观展示或演示。另外,教育馆, \# J; ]2 ?' e' K3 M1 H
还饲养了一只猴子,由官田埭一位钱姓人氏驯养,有时也借此向学员介绍猴子
4 {5 m' j# H. c" Z* [8 e的生活习性和驯养常识。可以说,整个教学的过程,形象直观、活泼生动,教* O. Z9 {& ?1 L
学效果明显,深受学员的赞许和肯定。
' E. F4 [1 p! c8 U/ [馆内设置有滑梯、浪木、木球、篮球架、乒乓桌等体育娱乐设施和器材,
1 [7 s% \6 ^! T$ S5 H8 E经常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学员和当地民众参加篮球或乒乓球比赛。每逢春节、8 P: p" @$ a* z# Q7 ]' u/ o  }2 m) h
中秋节,除组织体育活动外,还组织学员参加文艺表演,动员学员组建合唱
- Y, w: M3 z$ V% ^' B( Z队,演文明戏(话剧),演双簧、说滑稽。演出节目多由汪兆南组织排练。这种+ r8 x/ @$ L/ h9 D9 f% r6 m0 o5 z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赢得学员和民众的普遍欢迎。
, n5 P. O2 P4 e  X进入合兴民众教育馆的学员,前后虽不足百人,但其办学宗旨、教学内容, [: ~  O. M& V6 S: \  C5 v
和方法,为时人所赞许,对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对于改良社会风气,都曾" X$ X# s! Q6 O7 R$ J0 ^
产生过一定的影响。7 l/ D  x& T6 @1 h
抗日前夕,国难当头,危机四伏,由于众多的原因,教育馆难以后继,不% _0 [& U8 F' q9 s$ f+ W0 b$ q& |  P
得已而终止,前后办学时间长达6 年之久,实属不易。
& M& c5 h9 B$ o& O4 S& Y附记:文中所叙情况,大多由陆明德先生口述。
3 i  R4 S+ x6 C, f* f1 e1 a
2 _( R% E6 m4 w- p1 ?2 T$ [三兴2 e" Y, X. \8 ~; P
锦丰镇三兴地区学校概况
8 A" h0 D. |4 o9 z/ O葛德本
. [+ W( _: ]' H4 d5 W# n7 H0 h  m6 @
6 [" ]6 z. ?) P, w- j) Y( m: J
旧时,三兴地区的学校以常通港为界,其南属于常熟县,其北隶于南通
% O" w  y5 I- r9 [县。大约在清光绪初年(19 世纪70 年代中期),福生庄(今务本村) 顾馥斋在( M3 V* R, d0 x4 J2 M! V
其庄园设办家塾。光绪十一年(1885),南桥镇(今三兴镇) 上亦有学塾。至民
- K+ X  |# ^( F! h6 w国年间,有家塾、学塾等私塾十余所。民国元年(1912),境内最早的小学校& u; b* }9 e9 R# a
——崇实初等小学堂在三兴镇北街建立,后逐渐发展为高等小学。1927 年,崇
0 Q6 D3 D! t6 j! S3 v7 U2 J- T9 U+ a实高等小学更名为“刘海沙小学”,南通县教育部门任命石守瑜(女) 为校长,0 G+ |2 P' L: o) `3 K% p9 H
在沙上地区由女性出任校长实属罕见,而仅此一例。同年,学校被南通县政府
7 ^+ Q! U$ E' |$ m+ ^( q5 r3 Y确认为“一等小学”,大江南北都有学生到此入学。1937 年,汤静山独资发起创
* n- U2 G4 f4 f2 ^办私立静山初级中学。1946 年,施惠明创办私立诚明中学,1948 年迁至境外。
& E$ O; b: A  w+ _# m- l7 P" Y6 h至1949 年4 月,解放军进军江南前夕,境内有小学14 所,中学1 所。
' v- j9 b2 I/ s7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全部学校,稳定原有教育事业,鼓励群众兴办民办
2 V5 Y+ x' P* F学校,普及季节性的冬学和常年的民校,以满足广大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读
' g: g5 q4 a3 g8 u( `书识字,学习文化需要。1952 年,私立学校转公办,三兴中心小学附设一个初
2 ~1 r- J0 b* z( w! C7 |) y/ q( V, O中文化补习班。1958 年,创办三兴农业初级中学(1962 年停办)。1964~1965
$ p' c" a' M. R6 @年,建办农业中学,同时发展耕读教育(以小学为主),建办农业高中。这时,
" T0 L' A7 y: n+ o* I境内有农业高中1 所、农业初中4 所,耕读小学19 所。境内民风淳朴,读书风气
+ k8 h8 c% N; F* o浓厚,拥有历史悠久、质量较高的小学,而却连一所全日制普通中学也没有,) ?1 W% G6 z/ `6 l; h
境内各界人士,大多将自己的子女送往附近的双桥中学和乐余中学就读,群众; B  f! S7 o: {6 i
反响强烈。1968 年10 月,提倡大队办学,时各大队都建有一所小学。同年,建# a6 F: T7 G# e' \5 r4 z5 v' `* D
办西界港、常阴、利群等3 所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1969 年3 月,创办三兴中
# t, ?/ I/ D. B, K学,同时招收高中学生。1970 年,全境有中学4 所(其中完全中学1 所),小学
+ e8 k1 z) z1 y! v* l" {* ?19 所。
* I$ ~" l) B7 q- O, Y+ m1978 年以后,全面整顿教育事业,开始逐步调整教学规模,优化教育布
$ M2 H& W& H" `* V% \: _局,推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至1983 年,三兴中学在全县率先在普通高中内附
) Y) F( Q1 T- |" J% N1 M" a# J* L+ ~设职业班,并逐步发展为全县(市) 小有名气的机电职业高级中学。学校先后
- V4 Q# s3 l& Z0 L) n0 f$ G7 Y! R开设畜禽、机械、电子、文秘、办公现代化、机电一体化等14 个专业。1989
1 P1 N- k4 _- t年,张家港市职业教育与教学工作研讨会在三兴中学召开。1989~1990 学年度,; K: }1 [4 C! d9 C; ~
三兴乡获评市普及初等教育先进乡。1991 年11 月,三兴镇通过九年义务制教育
$ z4 h' h2 P7 [. S- Q达标验收。1995 年,三兴机电职业中学被市教育局列为张家港市8 所骨干主体7 {! H- M( ]8 Y9 P4 Z1 S/ y
型职业学校之一。1996 年,初、高中分设,投资1200 万元,张家港市机电职业4 s* ?  a8 u: s$ C" e
中学易地新建,重点培养机械、电力、汽车等行业应用型人才。1999 年,三兴' O( s8 t: `; e) f7 n7 K+ X  X
镇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称号。2001 年,镇政府投资1000 万元,易地新建+ p% f" e5 W5 C# ^( k# W/ E0 C7 k% k
三兴初级中学。自20 世纪90 年代起,逐步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乡村小学,至
2 R9 H7 Q3 U6 t+ y8 {& D2002 年底,全镇有职业中学1 所、初中1 所及三兴、西界港和常阴等完小3 所。
1 |; ]& @6 e+ w0 h9 y, ~; N2 d2003 年3 月,三兴与锦丰合并,成立新的锦丰镇。2007 年,常阴小学并入三兴/ ]9 }0 @: |% W. T
小学。2011 年,西界港小学并入。2014 年9 月,初中小学合二为一,更名为- k6 I8 p3 F% z3 n2 @. U
“三兴学校”。
8 ^% W; Y6 @8 E/ x( V. {( R
2 [! g. I8 I$ N1 G私立静山初级中学
, V, D$ d9 t) x+ k, j) K& P/ ]& B; }葛德本$ s" X( A# b: {( E
1927 年,静山小学增设初中补习班一个。1929 年,扩大为两个年级。
* F4 }0 S- L& M! u/ n* X! H- e1937 年,在补习班基础上,办成初级中学,但影响不大。- @# A0 z) |- P1 C1 t3 O  b, I
上世纪40 年代初,日寇侵华,沙上地区沦陷,敌伪横行,人民深怀国破家
# @" ~- _3 m0 S  q) O2 f亡之恨,学生痛感求学无门之苦。地方有识之士,深知救国之道,莫重于振兴
: h. {* G# z6 _2 I- l教育。于是有围垦沙田而发财致富的地方士绅汤静山等人,集议选择交通便
0 U! E% h( C2 v: o利、商贾云集之“雁行头”(今属锦丰镇雁行村) 为校址,创办静山初级中学。
( V' r; ~0 I, Z& r( s; l" G4 r) U这里地处乐余、西港、锦丰、三兴、双桥等沙上小集镇之间,相距各仅数里之
: D4 \2 S/ Z9 [遥。僻处乡隅,可避敌伪干扰;环境清静,可谓学生读书之胜处。受聘担任教8 m/ M5 f$ |" J
师的,有邹莲芬、刘公溥、刘公泽、汤尚素、杨嘉澍等人。他们大多是抗战前
- e  z" j' ]% S; O, o常熟县教育界有名人物,为避汪伪引诱,避居乡间,为将知识贡献故里,也为
; J' }# x3 z% o求得生存,受聘任教,亦在情理之中。学校经费,大多来自学生缴费(每名缴+ E  u% T/ R! O( J
纳大米一石);另由汤静山出租房屋20 余间,月收房租,充作办公费用。学校虽' f3 @- O& L& R
然设备简陋,规模更无从谈起,但教师聚精会神,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于其7 Z4 r- J5 t9 m. F6 ?9 y" X
间,学生奋发刻苦,业精于勤,自得其所。学校虽出穷乡僻壤,倒也不失为沙3 D  A# k# G3 `% F/ ]4 J
上民众瞩目的一道风景。1942 年8 月,学校规模有所扩大,由汤静山任校董事
. P  ^8 e( N2 w$ ~9 S长,聘杨嘉澍任校长。时有初中3 个班,高中补习生1 个班,学生近200 名。8 F& s# e0 o9 U9 r6 J, W& B. s/ k
1945 年,抗战胜利。常熟县流亡政府入城办公,县长安蔚南委任刘公溥为0 P3 Y3 c6 a( N+ D5 l
民政科长,刘公泽(即刘剑白) 为第七区(即沙洲区) 区长,赵可师为教育科& @/ a$ [& [- W+ [! P; L' l2 e
科长,邹莲芬、高才佐为督学。不久,静山中学骨干教师相继离去。校长一
/ q* o) c  {0 t9 {1 F职,由高才佐兼任,但其忙于督导全县学校,无暇来校视事,而由教导主任代$ l5 B" H; v2 W0 ]. |. p
行校务。学校管教不力,校风不振,群众不满。
/ a! a' v" \& [. t9 g1946 年秋,校长高才佐托人介绍钱人龙任教导主任,并代行校长职务。钱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