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氏曾在梁丰中学与虞西初中任教,颇具教育教学和管理才能,出于爱国激情,
* ^& f# ~' F# A- E% h迎难而上,欣然受聘。高才佐一般每学期来校两次,一次是主持开学典礼仪
8 K( x1 c9 r. O+ j% ^式,一次是举行休业仪式。秋季开学,学生来校报名注册者寥寥,观望游移者
; a# L$ Q) t5 o8 I不少。根据实况,钱人龙带领部分教师,深入乡村,进行为时三天的家庭访
* b- l, n* J# t+ P& b& |问,东至南丰地区的泗兴港,西及锦丰西部的南兴镇,北抵双桥,几乎逐户拜
2 n% u$ m! H4 e" M( e8 s! {访学生家长。所见者多数是淳朴厚道、土生土长的贫苦农民。通过访问,了解  r+ @) V1 ^- y9 s
到他们大多是从启东、泰兴、如皋、海门等苏北地区迁来沙上的定居者。他们
$ o3 f2 U7 l8 o& F! b! m大多数生活贫困,其子弟读书至小学毕业已十分不易,不敢也无力继续支持孩
) @6 e+ y$ j/ h* M子深造。由于读书少,文化低,常受土豪劣绅欺侮。他们当然又盼望子女能上! K6 e, `9 P' h4 m; _8 c( L! v
学读书,实现“书包翻身”的希望。也有少数富裕农民,一向以耕读传家,胜
$ \% `, k* U3 O) d利后政局初定,不敢去远地读书,热烈拥护办好静山中学,使子弟能就近入
6 Y; ^9 `, f6 K8 g学,朝出暮归,费用既省,人也安全。但他们也有担心和顾虑,以为乡村新办0 c; R3 F3 X) I1 j
的私立中学,政府是否会承认学籍,能否报考高一级学校,学生成绩能否跟- O+ F/ o/ X0 N' y/ u/ n' R
上?通过家访,钱人龙等人心中有了数。再与社会上有影响的各界人士商讨对
2 C  M* ^) f( K, c$ c: z* {策,如十一圩港曾在南通纺织学院担任教授的虞卜盘先生,三兴镇工商界开明
! f/ N7 o- L6 E' V7 q: z' G人士章太和、管鸿斌、柯兰舫先生,乐余镇名医黄彝鼎医师,西界港士绅苏良
1 S2 a! p1 }5 L2 i" h& W1 ]: \* O卿先生,以及学校附近农村有影响的人物施、黄、倪等多家父老,动员他们的  s0 C7 o" k. M& I3 ~
子弟率先入学,群众子女便接踵而来,贫苦农家子女给予减免学费后,更欣然
+ v7 k/ z0 x2 ?9 M而至。于是教室满座,几乎难以容纳。时汤静山年逾古稀,寓居常熟,经济并
4 B- Y4 E" b# R不宽裕,添建校舍,暂缓进行,而立案问题,则急不可缓。汤静山以滩照(围
  n  B4 r# O% b4 c: P) m- I垦沙田报领的省财政厅许可执照) 500 亩、三兴镇市房20 余间,作为立案基
6 S( i% E8 C# |4 P8 o+ g金,于1946 年8 月报请省教育厅立案,经省督学下乡视导后,终获批准。自此& d* o- Q& Q! r7 z0 i
群众顾虑消失,学生入学增多,学校气象一新。: H( r) }* b* E! Y: f- _  n. Q
1947 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当代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 s+ b5 a. l" J/ e  T! W8 K紫金山天文台名誉研究教授、美籍华人范章云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优秀学
1 r( M; W/ K4 |4 V" w# f生,其赴美留学前,曾在该校任教一年。
0 N) ]9 m% X2 p6 ^) ?" s" t当时,学校内部也有少数学生,在敌伪时期沾染了赌博、打群架等恶习,
9 O4 _; \' o  o  W4 X5 b5 h! `不服管教,破坏校规,甚至公然撕毁学校整顿学风处理学生的布告。在学校、
  s) q. P$ t0 m5 o家庭和地方政府三方面密切配合下,学校整肃校纪,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
8 K! w  A: W9 c. |) B果断处理,由此歪风遂刹,学校步入正规。
, ]* l3 s3 S3 J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逐步调整教师队伍,增聘青年教师,- `+ b# D" e+ h$ t& R# L* n# ~
新聘者大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诸如郑钧声、狄宗培(中央大学毕业),朱良
/ z# x7 N% Z& {希(西南联大毕业),钱昌鼎(暨南大学毕业),张惠泉(复旦大学毕业),钱光
* z2 n% l! h; V6 t$ R. e2 t: E烈、周宗烈(大夏大学毕业),沈天声(光华大学毕业) 等。他们学识深厚,管' w; b  @9 c- n+ ?4 T1 }' V# o0 _6 m
教严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声誉日高。学生来校就读者,远及
9 \" g! d) p  d7 W; p! f妙桥、塘桥、鹿苑、黄桥、马嘶等地。校舍不能容纳,汤静山想方设法新建两7 t% D2 f4 [" i2 }% q
间教室,让出私宅四间为教师及女生宿舍。这时期,是静山中学的鼎盛时期。& u7 n- i6 n- j3 W/ G- D4 i
1949 年4 月22 日,沙洲解放,社会安定,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有初中4
3 I4 K( I5 j) n+ E, ~9 i个班,学生187 人,教职员13 人。学校正常上课。暑期中,部分教师参加苏南
) o5 @9 e0 \! Q. R0 O' ~. g行署开办的中学教师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新学期开始,行署教育局委任钱人
+ [4 U, O& ?( c7 u1 x) B龙为校长。学校在“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指引下,; [9 l/ E8 V' }* v5 x  n$ q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并进行阶级斗争教
# o, L" u  h) @育,往往是,男女农民济济一堂,学习气氛活跃。学校又应工商界的邀请,定
/ L8 x9 z/ u6 e9 h8 R. L) Z( N8 g5 z期举办科学讲座;星期天下午,组织部分小学教师来校学习地理知识;秋收时' |6 @( j) @4 k* s/ o
期,利用课余组织师生为生产队拾稻穗。开展以上活动,既教育了群众,也教5 m# E4 U( s; h4 {4 A5 t
育了教师自己,学校与社会各界紧紧团结,关系融洽。在抗美援朝时,学生纷
* ^, ^7 Z8 G3 h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干、参军,如张爱清等十多个同学即由此走上保卫祖3 K( m9 n8 Z! l4 ~# u+ I. s
国的光荣岗位。
7 R/ U, T/ G7 t( z4 S/ ~& V! `& N5 W1950 年春荒,是学校最困难时期,农民粮食不足,学校收费无着。校无粮" m5 Q3 q, q, N: w
食,教师不能正常办公,远地教师,则多不能来校。在困难面前,西港青年教) B% ]. A( u0 R4 W5 D5 `$ Z
师朱见吾(金陵大学毕业,后任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高级工程师)、熊黎# |& M$ l. B' e! k# A
(女,江南大学毕业)、三兴刘纪一(法政学院毕业) 主动来校坚持上课,饭食
$ Z! b5 L0 B" y: n* w: L: G; O自理,其爱国热情激励师生奋发求进。时俞肇章老师任教导主任,领导师生开5 X1 X3 {% H: ^- l1 o
展生产自救活动,在大操场与圩岸两旁的土地上,种植大豆、瓜果蔬菜作物。# P1 V9 V6 @  ^& ^( D2 z
三兴镇工商界人士管鸿斌先生,向租用三兴镇市房的商人按月收取房租而后交
7 h5 t2 |! E. Z2 H2 _: ?给学校,章太和、柯兰舫先生向学校资助粮、油,使学校逐步克服困难,保证9 ]( ^. M) x8 _
正常上课。苏州专署督学吴友明、常熟县教育局长崔希唐先后来校视导,对学
: j, \% i: a# |, h2 R4 X8 U4 r校开展生产自救活动,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慰勉有加,并在常熟县报上给
% Q/ a$ J1 \% u0 f3 l予通报,全校师生深受鼓舞。
3 k  i+ Q( B, Z, v) `( p1951 年3 月,学校更名为“常熟县私立常阴初级中学”。秋,学校发展到7
$ M% R9 W( s) A4 e& y, I1 k个班级,学生340 余名,教职员15 名。1956 年7 月,学校转为公办,随即迁至
/ N# r! O* ~! E$ N* ~乐余镇,更名为“常熟县乐余初级中学”。% K8 c  q+ G# Y& l9 M" q) e1 H
静山中学从1942 年开办起,到1956 年7 月迁往乐余镇,前后共历14 年,为; n& h! c% m" y( T
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大多在新中国各条战线上作出了突出的! @) Y/ ?7 V# `$ s2 H8 t4 s! t
贡献。其中比较知名并产生重大影响者,诸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申教授,清; F5 V/ |' @$ W+ H* D, f
华大学高能物理原子核能研究员黄芳芝(女),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廷华,; r# {+ c* |# H( l2 }, G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教授苏谦(女)、杨怀祥、包允芳,南京化工学院院长4 ~# O0 i& a3 C! F7 c
黄殿臣教授、严明德副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施广成,合肥工业大
* D( h; v7 A3 e: t% o学教务长余世杰,北京航天部研究院设计师倪汉昌,江苏省冶金局设计院工程
: t1 L9 X, R+ X' v/ J* w师倪霖,苏州大学教授倪汉彬、俞朝卿,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廷: n6 W5 ]6 I  Y* g' g, L
相,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张德修,外交部苏欧司的季振荣,常州电力公司修7 c  v' `/ J% h6 l) I
造厂工程师刘万兴、葛雪琴(女),常州市郊区政协主席陈学清,上海华东医院
3 h+ I, r: S$ \- W* n外科专家黄育万,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南京部队常州军分区师政委的陆荣,苏州
! j( C- N. l) f2 A2 N  _# K市体委主任何志仁等,都是静山中学的校友,可谓“静山育人,桃李芬芳”。

TOP

三兴中学
: j: e$ K0 d0 x* U葛德本& {1 q$ r) i( N. l, R8 y
1968 年冬,公办中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生就近入学,教师分散到各大队
8 u: s8 x9 F/ G7 R" O或回户籍所在地从教。其时,乐余中学、沙洲中学等学校招收的三兴籍高一学
) |; f( |" T  a生,携带课桌、凳回到三兴。三兴镇、西界港镇和原三兴农高中校址开设3 个高% {5 G" V2 M4 S* |! G
中办班点,学生各自就近入学,分别由回乡高中教师顾葆康、管美芳和郭忠勤
( B& V8 l# t$ q: P) w负责。1968 年10 月,在原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建办西界港、常阴、利群等3 所
( M* l  N+ x0 i; Q9 `7 x2 F全日制初级中学。1969 年3 月,公社决定在原三兴中心小学校址创办中学,顾; a/ G5 B: ?1 g* k/ ~
葆康为学校负责人。开设高中2 个教学班,初中4 个教学班。1970 年春,全公社
9 z/ A( E1 J) Z# i3 j拥有中学4 所,其中初中18 个教学班,高中2 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088 人,教7 b+ I& x2 s1 U9 P2 {. [5 H
师33 人。1973 年,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学生在校就读2 年,即视为毕业。
) w! d1 k# c  J# a1975 年,学校拆除部分平房,建造第一幢教学楼(上下两层,各5 间教
! C5 A9 d  X& ^室)。是年,学校各班分别与工厂、大队挂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工农
7 l; Z+ d4 X8 W& O) Y8 T. b3 I兵上讲台”等形式,进一步实行“开门办学”。1977 年,学校又建造可容纳8 个
# j% }# g: u( O) E; \5 K教学班的教学楼1 幢。是年,学校恢复考试制度,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同
7 ]# s7 j% s) n1 z年,郭忠勤被评为苏州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78 年中考,学校成绩名列全县
1 x9 x% Q$ l- f! ?6 t第二。因小学升初中生源充足,九大队(今登瀛村)、十二大队(今鼎盛村)、$ L  ^2 M8 ^( O! e( v' `2 F' q
十三大队(今鼎盛村) 等三个大队分别开设小学“戴帽子”二年制初中班,共5
3 R5 P% W0 t3 n% r0 O6 v个教学班。1979 年9 月,“戴帽子”初中在校生并入各普通中学。1979 年,初中
& X6 n7 v( A: ~: x2 j完成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1980 年,初中实行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制。1983
2 T4 b. V$ l6 R  P2 Q! y7 l年,二年制高中向三年制过渡,普高停止招生,改办职业高中班(暑期,学校( C" v/ v7 R! K1 F; [, I
与县多管局合办畜禽职业班)。1987 年,教导处分设为教务处与政教处。是年,
( a, b8 l0 F9 v- [; L* M; B开始评定教师职称,评出中学高级教师1 人,中学一级教师14 人。1989 年,恢  G( H# I9 f1 g1 q" ]# e2 L
复普高招生,市文教局分配2 名本科生来校任教,缓解高中师资紧缺矛盾。10* m; v0 Y# v% a6 O' d  n( Z: X
月,举办职业教育展览会。是年,提出“立志、奋进、务实、奉献”的校训。
4 F" z  I: G* M$ j) {- S0 V2 L1991 年7 月,常阴初级中学并入三兴中学,是年筹资40 余万元建造4 层办公楼1
# h" b' w- ?( V幢,增设水泥球场、煤屑跑道和花坛2 个,扩建图书馆,藏书达1 万余册。是
6 D: ]2 }( G& n* S" Y3 u年,学校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并被评为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 D* z3 R& s& f1993 年,市教育局批准三兴中学内设职业高中班《电子电器专业教育计划》,9+ J9 ^! o5 ?. @0 s# V( G
月1 日起试行。
7 @( w2 `9 D# R* c3 }1989 年,市职业教育与教学工作研讨会在三兴中学举行。1994 年11 月,学& S" x0 f* n; k1 f( J) C0 T0 \
校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微机操作竞赛,获团体第二名,周亚芳获个人BASIC
) _6 J( H2 E+ ^5 `6 T第一名,顾海燕获个人DBASE 第一名和全能第四名。1995 年10 月,学校组. a$ K* w* K9 U7 c) z- S2 I
队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微机操作竞赛,获团体第三名,黄永娟获个人汉字4 w! u" _$ ~9 f0 O$ M  C
输入法第一名。1995 年,被评为张家港市双文明单位。' \( v' R' V+ l* q1 d( \" G7 V
1996 年暑期,市教委对全市学校设置与布局作出重大调整,普遍实行初高
* G2 U" X# R' x+ J' n中分设,据此,将原三兴中学内的职高部分划出,易地新建张家港市机电职业$ x6 H# A& A% h6 h' k( {: m% ~- V
学校,初中部在原校址成立三兴初级中学。
) P3 r) i: g6 s
0 ~0 b2 H5 U! {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 a/ Z, J" L4 i- O
葛德本1 g0 c) T5 n! Z" U1 H  _
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机电职校),是在三兴中学职业教育基础  C- w0 d  p- i% i* |
上孕育而成的一所职业高级中学。1983 年,作为完全中学的三兴中学,是全县
) |1 n0 L( z; l+ B0 R8 V/ I率先在普通高中内附设职业班的学校。至1995 年,先后开设畜禽、机械、缝* v, u& y+ a  l8 ~1 i
纫、电子、文秘、机动车维修、办公现代化、机电一体化等14 个专业。培养的0 f& ]1 z6 o* b: m0 |% f6 e# \4 _. h
各专业毕业生550 多人,分布于全市,为张家港市各镇尤其是三兴镇社会经济、0 E6 H+ X& \; {5 ]9 ^* \+ A, o
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被市教育局列为全市8 所骨干主体型职" b0 o& w3 D! Z3 @  P. w% X& }7 E
校之一。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全市工业经济结构级企业布局上,沙洲片的机6 A: V8 ^* C- I0 h9 i5 b/ k
械、电力、汽车等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且领先于全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
3 k* D$ v9 }+ G9 W! i' L% h政府于1996 年,批准设立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市机电职校),属全日制职业
, k6 b& ]3 z& k: {高级中学性质,独立建制,黄广平任校长。9 月1 日,机电职校开学。新校总投7 s. Q: ^6 B9 c9 r: @
资1200 万元,占地3.67 公顷,建筑面积9000 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行政大楼
) `# {' s0 E! o1 E1 m5 X6 @及微机室、语音室、制图室、美工室、理化实验室、机电实习工场等教学设施
+ @2 q; G" i- ?7 u0 J4 U3 m! w和300 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在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营造水池、喷泉、石桥、六4 L  q2 g) w# {  W( N0 a: I
角楼桥,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优美恬静,能满足6 轨18 个班的教育教学" |, T$ }. h& Z# a. E0 a
需求。是年,学校面向全市招生270 人。其中,与国家级重点中专南通航运学校
" J2 ]9 J) _! [9 {  h  Z/ g4 {联合办学,开设汽车维修与应用、工业电气化委培中专班2 个,招生90 人,学
& O; V8 {, P! ^# l0 v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葛德本提供制四年;开设电子电器、办公现代化等市属中专班各1 个班,招生90 人,学制
8 v% I. L( r& @, Q三年;开设机电和计算机职业高中班各1 班,招生90 人。加上原有办公现代
. M" P+ v& w8 ^3 N7 s! R0 Z化、机电、文秘、装潢、电子电器、现代化办公设备维修等6 个班234 人,是年
" G+ E6 Q2 n* d3 L秋,全校共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509 人。学校初具规模。
8 H# n. {) p! z. R" e1997 年起,与江苏牡丹汽车集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汽车驾驶与修理人* m# \( e( g1 V0 L+ a7 L
才,每年招收2 个职业高中班,学制3 年。2000 年,与江苏华尔润集团联合办
8 \: W! k- X' K- k' g& R* D: O学,定向培养玻璃制造工艺人才,每年招收2 个职业高中班。同时招收汽车运用
) s& x: O: q0 s8 S" f大专班1 个,学制5 年。2001 年,招收现代化汽车技术和国际运输大专班各1" l6 m+ Q% W+ y8 G1 J. E1 m' S0 D
个。1996~2002 年,学校共开设机电、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办公现代化、
! ?7 n1 @# H: W* {0 {工业电气化、汽车维修与应用、汽车驾驶与修理、机电一体化、玻璃工艺、现
+ v% k7 B. z9 c7 K& f4 E% F1 O6 c代化汽车技术、国际运输等专业班49 个,其中职业高中班26 个,市属中专班108 L/ y) ^; D. [; i
个,部属中专班8 个、大专班5 个,累计毕业学生1800 余人。毕业就业率达到+ p8 t8 o/ Y9 q7 s2 s% b8 r
90%以上,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对口高考招生考试,录取率保持在75%~4 G9 b2 o. q. E$ M
80%之间。
' W* `; E* G/ \9 f4 P5 O3 S8 U1996 年,学校获市职业学校计算机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1997 年1 月,出
% P6 ^9 I+ ]( c$ ]+ T; Y" T席省职教工作会议的全体人员到校参观。3 月,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一行来校视
, E7 }8 L$ X6 U) E5 [察。4 月,省教委领导率全省各县、市分管教育的县、市长及重点学校校长来校+ L% D  K5 {. N/ G! V7 o" @
参观。5 月,获苏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第14 届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职中技校
8 _: x% E2 [) T$ z* i$ Z6 o2 @组三等奖、少学时中专组二等奖。11 月,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率各县、市
) t- ]- e3 i7 t* K教研员来校听课。7 s8 S1 B/ z( q
1998 年2 月,常州技术师范学院6 名实习生来校实习。3 月,苏州市职业中
& }- Z- Y" c2 D# Z1 X* V学机械协作会议在学校召开。9 月,邵弘誓获江苏省支教工作先进个人。12 月,; T; N6 W1 G! t4 e  Z- U3 G/ J
获苏州市职业高中第二届数学应用团体赛二等奖。1999 年5 月,获苏州市中等
6 l4 B* X8 q: K7 V! a职业技术学校第15 届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中专组团体二等奖、职中技校组三等
, J' L8 U6 \( X" _5 b奖、少学时中专组二等奖。6 月,获苏州市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职高队团体一等
/ [0 X* I! i0 {- @0 [奖,中专队团体二等奖、少学时中专队团体一等奖,职高团体三等奖;11 月,( J6 {" [/ _9 U& W# {) M
张家港市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校召开。12 月,获苏州市中等职+ ^) {! R! d# N( V" n
校第三届学生计算机竞赛A 队团体一等奖、B 队团体二等奖。
% M+ A3 C. R" D: z& C- ]* F至2002 年,学校开设6 个专业,21 个教学班,学生800 余人。2003 年90 I- F  a) V2 v( r" G
月,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并入设在锦丰镇的张家港市第三职业中学。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西界港、常阴、利群三所初级中学3 n8 V, d' M5 t% f
葛德本
$ ^2 o: @! T8 G' X1 }1968 年9~10 月间,在学校办学体制下放的过程中,三兴地区在已停办的
6 k2 ^( [# R9 \3 R! T农业初级中学的基础上,为利于这些学校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近入学,几乎同7 X) B+ a/ r+ B+ _6 n- g. y
时,分别在西界港和雁行头2 个农村小集镇附近及今利群村建办西界港、常阴和7 Y& q( L% A- M3 N* J6 b9 d
利群3 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师(包括在其他公社中小学任教的部分教师) 则回
4 s# ?* N7 C4 ^7 ?5 ~; L' I原籍从教。其时,初级中学学制改为二年,几乎完全废止“文革”前的课程设
; K3 d, X0 j; v8 I" m9 j置及教育教学计划,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1969 年起,教学秩序稍有恢
2 }; ^9 H  {# J- v. R' a复,开始使用县编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教材。1970 年,普遍使用苏州地区编
7 i6 W. z, Y5 Z- m) B2 j写的教材。1972 年春,沙洲县革命委员会颁发的教育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全( P; ^! f3 w" F- h) H" c6 j; H& I
年上课32 周,学工、学农6 周,农忙假6 周,寒暑假8 周;统一开设政治、语/ {9 }6 U  {; m4 r! k. o
文、数学、外语、农基(三机一泵、照明电路、农作物栽培及植保等)、卫生、! [- ^. C& f- e; ?/ f: {8 _
革命文艺、军体等课程。5 `. P% Z% s! [8 b
1978 年秋季招收的初一新生,中学学制改为五年,按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5 ~; C( }, D
分段,推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79 年,三兴中学、西界港中学始设初三年
+ {& u+ R3 u( n! c级。1981 年,完成向三年制初中的过渡。1984 年完成向三年制高中的过渡。; X& L2 l, f* d+ v* J/ C
西界港初级中学1968 年9 月,在已停办的西界港农业中学原址(现属西
) o; v/ P* O; T' |# h界港村),建办西界港初级中学,与西界港小学同在一个校园内,操场共用。8 l  M4 P; H4 {
1970 年,开设二年制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3 个教学班,学生300 余人。1976: C1 P3 T  e" w
和1977 年,连续两年招收二年制高中学生,共4 个教学班,200 余人。1978 年,, ]. S: `& P1 ~4 y
首届高中学生毕业后,停止招生,在读的2 个班高中学生转入三兴中学。先后毕
, N# E% M3 s. |4 ]" V5 O业的两届高中学生中,共有17 人被高校录取。1979 年,始设初中三年级,完成
3 R+ t! a1 c* b" g( D' K# W! C& j由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5 c  J/ c, x0 t+ \
由于这所学校远离三兴集镇的庆丰片区,施教范围广,生源充足,至1980! y/ ^# k# b1 z# b% i5 V$ r& ?" A! k
年,初中形成10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其中初中3 个年级分别开设3 个、5 个和
) X' G. X6 O: G: G8 h2 个平行班,学生分别为178 人、243 人和92 人。学生总数513 人,教职工33
7 C9 z' v) u0 K$ E人。校长徐明华。$ F5 y8 f8 @* s! @
1988 年,西界港初级中学和西界港小学从校办工厂利润中支出20 多万元,8 b( ~1 P3 ]5 G/ n3 G0 \
与乡政府共同出资,建造一幢二层教育楼(12 间),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91 年; E2 R# V' D9 T5 Q" l; s8 g
秋,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部分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1992
/ J- g2 z- x$ b5 o. Z/ X" n0 D# |2 w年,市、乡、校三级筹资,在西界港集镇南侧,三干河西侧,易地扩建西界港0 u6 D6 \$ P8 n4 |3 i' Y8 c: G4 @
初级中学。新校园面积0.98 公顷、建筑面积3043 平方米,校舍建筑错落有致,
6 J; ^+ R9 K  I2 }! V2 q美观大方,运动场地和各项设施设备齐全。同年7 月,西界港初级中学迁入新校
3 x. J; [; Z" y" v) G" G* N园,结束长达24 年,中小学拥挤在一起的局面。
6 o& w( P, L0 K0 g  [6 z" x  m& c1996 年,学校形成3 个年级各4 轨,共12 个教学班的表现规模,教职员工4 _, c  O  h2 K! D& T4 u: f0 h5 W
38 人,学生580 余人,校长蔡永祥。9 月,三兴中学职高部分独立建制,建立张7 d* y/ U1 l7 K
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西界港初级中学与三兴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三兴初级3 g8 O# n% \) h  X; y; }
中学。
# C9 M* y8 V+ r# N; E* Z3 S常阴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常阴农业中学的雁行头原址,建2 p9 ^7 ?1 f5 c7 F2 m/ L
办常阴初级中学。1970 年,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4 个教学班,学生200 余4 [- ~& U& D' w% O  }0 S
人,学校负责人朱纯清。
& y5 b. t+ m; W$ P8 g1979 年,由三兴公社牵头,县、公社、学校三级筹资,易地于十三大队八; t5 W" z5 o( A4 m- C( ~; a
队(现属鼎盛村) 的常通港南畔建造新校舍,分别为坐西向东的2 排平房教室
+ I- w6 F' J0 n& V, J% S(6 间)、坐北向南的办公室及厨房等生活和教辅用房(4 间) 和坐南向北的宿舍, O& ~9 X! S7 q
等生活用房(3 间),形成四合院格局,初具规模。在教室前辟有操场等师生活
3 B& y( h: D0 N2 @/ P& |动场地,四周围有竹篱笆,设一简易校门,占地0.86 公顷。是年8 月,学校迁入  S: [# d7 Y* D8 ^+ b9 ?
新址。1980 年,开设初一2 个班,初二3 个班,学生260 人,教师14 人。校长朱
' S* S/ c. v. }, @( C纯清。1981 年,常阴初级中学始设初三班。
/ ]0 G2 [; Z0 Y* _) X% j/ r上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常阴初级中学的校办工厂办得较有声色,以生产饮8 Q) R7 _( r3 N, L5 @) T  e4 I: w: T
料设备配件等产品为主,形成生产规模,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校) q' }4 U& Y) ]) i
办厂利润除留作发展生产外,按比例上缴学校,用于添置教辅设备和改善教师
; `% q' C0 t- A/ X( g" _, {福利。80 年代后期起,生源逐年减少。1991 年7 月,三兴地区调整学校布局,  b* M- b/ t( S9 P* n" x, S; T9 x
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原属庆丰片的在校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 f- ]& b4 `' P, l
利群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利群农业中学原址(位于十四、1 s6 [8 N' i2 X0 T  \3 ]
十五、十六3 个大队交界处的十六大队二队,原属乐杨村),建立利群初级中- ~/ {  q$ @3 d% j; x, {
学。1970 年,开设初一和初二2 个教学班,学生100 余人。学校负责人金丽国。( W7 |- W- |; a- p+ w  K7 ^
1980 年,仍为2个班级,学生138 人,教师7 人。初中恢复三年制后,初三学
) b. b* |, u7 C$ U8 v生,直接进入三兴中学就读。1984 年秋,利群初中撤并,教师、学生转入三兴! A; L+ R" F7 z/ D
中学。; i, j8 ~4 U2 d. x2 H* b
7 _" [2 P; |9 J
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 S; l2 t. G* L/ U- _" c' `葛德本
. T2 U0 u  J2 M8 H  g( F, L3 |1946 年春,刘海沙小学新建校舍5 间,创办私立诚明中学,校长施惠明。
6 w8 _+ f% w* ~, a( ~% h% M1948 年秋,诚明中学迁往双桥镇,与从扬州江都迁来的崇实中学合并,更名为* d- z1 |" n5 h& @. k& ~! @
“南通县私立崇实中学”,原校舍归刘海沙小学。6 N2 ]( P' h  b3 m! r
1952 年9 月,三兴中心小学附设初中文化补习班,地址在常通港港南原北
7 O! z8 E% o. x# g% D固小学内,1 个教学班,负责人由中心小学校长王庆生兼任,教导主任黄秉琦。
. R7 g, w( V5 Y8 s+ P: J% o2 C后改名为“刘海沙初中文化补习学校”,每年招收初一新生2 个教学班。1957 年
7 O, Q- k! [6 z0 a10 月,常熟县文教局发文,命名为“常熟县三兴民办初级中学”,负责人(校
5 s5 s3 F% M1 h* _长) 褚泽深。学校设校务委员会,由乡党委副书记、文教委员和中心小学校长
; d) j, J. ?0 b* b+ O等人组成。时开设有6 个教学班,学生359 名,教职工18 名。1962 年,民办初
( ~5 R+ a7 u0 h: S& l) _级中学迁至一大队(今务本村) 务本庄已停办的三兴农业中学旧址。$ ^* u+ d- N+ W& T9 ?; o
1958 年,毕业生除考入普通高中外,也有考入技校,其中一批学生进入到
& F4 `5 S/ `- n5 X' F江西省南昌技校(实为航空学校)。以后,保持在6 个教学班,14~15 名教师的
' @) S! f; `" @' t办学规模,升学率略低于公办中学。1963 年的毕业生,因校址搬迁,学生参加6 G5 V! O3 ?7 ]* n. l; ^% V) ?: {
劳动及社会活动过多,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升学率特别低,学校的社会压力
/ z! y8 Z; r8 y$ X非常大。三兴公社党委采取措施,调换校长、教导主任,由钱永祥任校长。全: d& E2 h; q* z9 [; l) X" B$ _
校师生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努力,1964 年毕业班58 名学' s5 T  A, [" S# d! L+ M
生,升学率达30%以上,考入普通高中的就有10 人,接近当时的重点初中双桥* G( K) y. ^8 ~& Z* T9 j6 Y
中学,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1965 年夏忙后,全县出现农业中学发展7 N( y7 w: o% c
高潮,招的新生改为农业中学学生性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
/ z% ~& P* ]- z0 e9 [命”,1967 年复课。1968 年10 月,民办初级中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学生和教师/ n4 k8 v9 z% r2 j+ m* P; P, Y
被分流。

TOP

4 M0 J; f  @4 R5 w/ S
三兴初级中学
4 ?; A) U$ U5 T. `葛德本
1 [+ H, ^7 E; A' M% h0 L7 q& x1996 年,三兴中学职高部划出,新建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初中部与西
0 u( E8 \: ]9 |/ h3 `, O界港初级中学合并组建新的三兴初级中学,成为全镇唯一的初级中学,校长何% ~0 ?3 {( |1 p$ X& @1 ~
达云。时开设20 个教学班,学生1101 人,教职工84 人,其中公办教师74 人,
: g8 ~+ z# \6 g0 B2 }代课教师4 人。1 W; _, `) O$ E
1997 年,学校投入80 万元,新建15 间教室的3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r3 J2 i2 {" N9 ~- Y1500 平米。添置课桌100 套,图书3000 册及部分教学设备。当年中考18 人录取" Z/ D0 q& e4 ]5 ^
梁丰高中,19 人录取沙洲高中,升学率85.2%,毕业率达97.49%。教师李峰和
+ D4 S( w. d: Q. r- ^8 q& M$ K- S& w李国钰分别获苏州市历史、化学评优课一等奖和二等奖。陆一冰老师受聘为初3 D# M% i) P. ]% Y% y8 H8 @4 y
中教师中首位中学高级教师。
2 C  C5 `1 d% I0 q# D6 o9 [1998 年,学校确立“立志、奋进、务实、奉献”的校风,“敬业、创新、爱
# Q1 l/ {! R  W+ u/ }生、高质”的教风,“好学、实践、尊师、成才”的学风。学校投资15 万余元,& E0 d' X& n" _1 X0 d
新建水泥球场1 块,电脑房1 间,添置微机、彩电、空调、功放机、录像机等教
  Z! V2 ?2 d' [1 ]" _2 t2 a. R$ k4 d学设备。是年中考,12 人录取梁丰高级中学,21 人录取沙洲中学,升学率% z& q% ]) P5 Y1 H: |0 a
88.5%,毕业率97.28%。何达云被评为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 K1 L& g/ t5 \! K
1999 年,投入50 余万元,新建有9 间教室的3 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 n" i! z. o" [9 p) A8 r( O9 W900 平方米,并搭建学生停车棚250 平方米。何延年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是
# L/ k- I4 G& U+ E$ p9 o年,9 名学生考入梁丰高中,28 名学生考入沙洲高中。- \+ o; ]9 k% h6 @- F
2000 年,继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配全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仪器,新建
; G, O' _  K, k' ?6 @$ E' v劳技室,图书室藏书2.34 万册,人均22 册。11 月,通过省教学技术现代化达标" l9 m' J' \, b2 _
验收。是年,考入梁丰高中7 人,考入沙洲高中29 人,升学率95.2%,毕业率
+ Y3 s& q$ `' u0 x1 M' t97.4%。沈贺龙、任建忠、丁惠芳3 人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沈贺龙被评为苏州
9 k! c. `3 F5 y; E+ ?3 Y7 L8 t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1 月28 日,三兴初级中学易地新建开工,翌年9 月1 日投
: H3 S& }2 x# y入使用。总投资1000 万元,占地2.12 公顷,建筑面积9200 平方米。建有教室26. Z. b' C+ L( P6 l$ T
间及现代化的电脑房、理化实验室、劳技室、音乐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0 M" i/ W) M" b5 _& N6 c
等,校园绿化美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一流,办学条件优越。
$ b5 `, J3 w0 T  j4 b1 }" U9 a2001 年,何达云、沈建新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学生方圆分、宣倩倩分别
9 M/ s- Q  y1 Q2 Q获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陈玲获“彩虹# l; O. ?0 K: g4 N8 Z8 ~: g; {
杯”作文比赛江苏省三等奖。薛业峰、姚咏获“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 n+ M7 k( F( V. M# n4 }) d
赛江苏省三等奖。有4 人考入梁丰中学,45 人考入沙洲中学。+ a# v9 f- y, I3 @3 k! U- u
2002 年,学校投资70 多万元,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 W1 j  s0 r4 k6 A) ^) {" A/ F' }在校园安装内部电话。学生薛蓉娟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苏省三等奖,曹巍获江苏  [  S* d" b8 h( A$ \$ ?
省数学竞赛苏州市二等奖。蔡琦琦获物理竞赛苏州市三等奖,赵丹获第三届
9 m( E$ \+ F4 n, L“新世纪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三等奖,施娜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小学5 S# ^" I; G1 P- B- j
作文大奖赛三等奖,薛永娟、陆媛媛获江苏省第三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5 K: y- ~/ V0 x5 y9 m2 D+ Q
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三等奖。是年,5 人被梁丰高中录取,48 人被沙洲中学录1 F& r$ l0 u' U( w
取。2002 年末,任方任校长。全校有26 个班,学生1387 人;有教职工87 人,
/ v1 e8 L6 y2 u( H8 R7 o$ s其中公办78 人,代课7 人。有中学高级教师7 人,中学一级教师33 人,二级教
) p* o6 W5 \2 s# ~师23 人,三级教师6 人。至2013 年,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升入普3 e8 m* q% t2 v5 r1 z
高的学生人数在全市农村初中中名列前茅。; u& q- R. f# B7 E# s
2014 年9 月,三兴初级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张家港市三兴学: J$ D6 U; D4 ]0 }; t2 R3 X
校”,校长张建明。至年末,初中部负责人张建明,开设11 个初中教学班,学生
8 h/ ]0 q# A' h446 名,教职工51 人。
6 g$ ~. B! M$ N2 D6 e) z( r1 p: j7 v/ S1 H( I* @6 \
三兴农业中学" Q( X$ z& X" p+ g. R8 e
葛德本7 y; c# E# e3 P" B, ~2 B- ]8 E, T
1958 年初,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为贯彻“坚持两条腿走
; e1 `4 l5 M+ T1 d! T9 Z路”的办学方针,江苏省在全国首先提出“大办农业中学”的口号,按照这一
, M8 k) R6 I, o, F. a! v+ c( ?8 {精神,三兴地区着手创办农业中学。是年3 月,首先在位于西界港的裕兴乡政府7 k% q6 \6 Q% j; ~% `
办公所在地,开办三兴地区第一所农业初级中学——庆丰农业中学,仅开设1 个* e6 ?$ B/ \9 @: S( k
教学班,由一位教师单班独教。4~8 月,先后又在务本庄、雁行头、民丰镇南
. q6 k8 c2 l3 ~; K等地办起了4 所农业中学,也都是一个教学班,一位教师。生源主要是来自社会4 l4 {: T  a$ Z
上未能升入普通中学的小学毕业生,教师也大多是从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5 R/ \& I% v1 m% V- G
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也有新分配工作的中师毕业生。
! e+ [. q( A. a0 ^% D  P10 月,全县农业中学教师会议召开,要求各公社将分散办学的农业中学集/ k# d3 \5 u8 b" {1 p% D2 v& a" r
中起来,创办一所农业中学。于是,三兴公社的5所农业中学集中至务本庄倪* f8 z4 |+ W# D* I" o; t! }
家宅,建办三兴农业中学。当年招收高小毕业生180 人,开设4 个教学班,教师
- k7 |% n$ _& [" |; h1 X/ J0 s6 k10 人。学校辟有劳动基地。学生除学习文化基础课外,还学习农业技术知识,' ], y7 d: Z3 x7 `
饲养家禽家畜,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劳动。至1960 年下半年,学校发展成
) x& }7 c' ~9 U为农业高中,共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500 余人,教师16 人,工勤人员3 人。# O3 t  F5 z8 W4 E2 E% A( V
学校除辟有劳动基地外,还开设织布工场,学生学农亦学工。农业中学培养的" `& `% [, q$ e
许多学生成为社队初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962 年夏,全县农业中学整顿,
! Q6 s5 q5 F7 {学校停办。校址迁入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V1 G" K, @  _9 E  [0 Q% K
1964 年下半年,国家号召发展耕读教育,各地恢复举办农业中学。三兴公, d# r; R# k6 Q5 p# ]6 b! A: [( D' y
社随之建办西界港(六大队)、曙光(九大队)、民丰(十三大队)、利群(十- s( E- j. W6 R; ]
四、十五、十六3 个大队之间) 等4 所农业初中。课程设置除与普通中学相同4 n& G' Y2 L- {
外,另将农业基础知识列入主课。学生农闲集中学习,农忙分散回队劳动,全
; o: F- \% r1 e3 a' a1 I, X* _年学习6 个月,劳动5 个月。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65 年9 月,作为全县试点,创建三兴农业高级中学(简称农高中),属社
$ r3 y, `4 A  O" M8 j6 z- ~办县助,县社联办,公社出资2000 元,县文教局拨款8000 元,由三兴公社十二& w, I: ?2 g  u7 B" Z7 u
大队划出耕地8 亩,作为校园建设用地,划出16 亩耕地作为劳动和试验基地。) r2 Q% Z5 \4 U4 j+ T* j
招生对象主要是本公社及邻近公社未能升入全日制高中、参加农业劳动一年以
4 o/ y5 S2 I0 Q( c2 h上、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初中毕业生。当年招生共57 人,其中三兴34 人,
, w8 V2 O+ f% v8 ]% K/ L! B- Y乐余9 人、锦丰7 人、兆丰4 人、东莱1 人、南丰2 人。县文教局分配教师6 人,7 B" u; F; Y6 ^
校长由三兴农业中学(三兴民办初中改名) 校长钱永祥兼任,教学由沈仰之主* e8 o% x9 T6 A# t7 n, v" I4 E# @4 m
持。学校借用十二大队办公室作为教室和宿舍,边上课,边劳动建校。10 月,
6 ]# {+ B3 o. `) P% j学校开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农业专业课程(包括作物栽
6 j5 y; x, y/ ?5 [培、气象学等)。后又增建校舍20 间,一半用作教育教学用房,一半用作生活用
' i% N2 u! ~& Q0 I, _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66 年,教师增至8 人。学校组织学生开始进行种植
2 h- K& A" ^8 Y试验,并学习拖拉机驾驶与修理。
8 i3 @4 D" c( n: U" ^/ s1966 年9 月,三兴民办初中、农高中及4 所农业中学的学生受外地学生运动
+ ?2 J! |: {7 V7 c* ?% w/ W的影响,先后外出串联,学校处于瘫痪状态。1967 年3 月,中共中央号召“复
6 A7 A; `: |, N7 H4 s. D5 m  t$ W课闹革命”,学生即停止外出串联,开始复课。农高中首届毕业生于1968 年毕
/ F5 [/ c$ E& r! Q% I. t3 R业。是年,农高中和4 所农业初中全部停办。1970 年后,20 间校舍,一半被常. r7 L1 }( c6 G% R8 _" K4 K
阴中学拆去,一半被三兴中学拆去。
* j" ^4 S5 ?% F- `4 N9 K% y3 y7 b  Q8 n( m
隶属于南通县的刘海沙小学% `. X0 _4 {  `3 X
葛德本; `3 O8 c9 U2 e; k8 P+ @5 S& K0 J
刘海沙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2 年的私立崇实初等小学堂。: t  R) c& ^  T( g# q0 l$ u6 q- z
1912 年,南通开明之士、著名实业家张謇,开风气之先,创办国内第一所
  ^$ f& Q" p. l# M: B师范学校。影响所及,与南通仅一江之隔的今张家港市北部沙上地区的刘海5 a7 d7 e: Q0 A
沙,在全国上下一片“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中,境内张渐陆、汤静山、倪
, L0 n4 @# j$ w/ H- ~9 ?2 i守谦等开明有识之士,为满足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贫苦民众要求“兴办学
7 j2 k, D3 G8 ?! c校、开发民智”的强烈愿望,倡议兴办学校,诚在情理之中。人们将三兴镇北
$ ]3 Y5 z8 s7 e7 Z; R" J街龙王庙内的塑像打掉,并募款在龙王庙东侧建房8 间,作为校舍,由富绅顾氏
$ ?/ e) w. u7 T/ Z2 `" y6 P7 m兄弟捐献龙王庙前后田地约10 余亩,用作校园操场,私立崇实初等学堂就此诞5 f2 V& i3 F% d! {5 |
生,众议公推倪守谦任名誉校长,同时以重金聘任海门籍教师5 名,当年招收学
( m+ O6 ?2 D. l: G$ b生79 人,开设3 个班级,将学制定为4 年。
7 N6 ~( [" w$ u2 U2 u. Z) d1914 年8 月,地方士绅集议出资,开设高级班,学校遂名“私立崇实高等
) v0 x& z6 F- I2 {; g小学”,学制定为7 年。1916 年8 月,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将学校转为公立。% ^0 k' b2 Q* D9 Z; y1 d" ~6 K. k
1922 年,在西侧增建教室4 间,入学人数达222 人,分为6 个教学班,教职员也9 B% ^7 F% e% `8 V" a9 U/ ^* l
增至11 人。作为沙上地区办得较早的学校之一,与一般新式学堂一样,课程开
& }. _' i, J- f) |3 |1 j' X2 v设有修身、国文(包括作文、书法)、算术(包括珠算)、历史、地理、英文、/ Y; }' Y" h3 x: a: h' ]5 \
体操等,与私塾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所以当时社会上普遍称之为
# h9 p' Z: `+ K# M' ^“洋学堂”。" O- x' N  J! a# x
1927 年,因为学校地处沙上东部地区的刘海沙,崇实高等小学改名为“刘
+ Q9 i$ Z1 z! S" p海沙小学”,并在原校址东部增建校舍4 间。南通县教育部门任命石守瑜(女)/ H: |, s5 z! u$ b) f! F' M8 o; X5 t
为校长。此时,在南通虽早就开设女子师范学校,但在此沙上地区由一位女性. F; r' b, o1 k6 W
出任校长,实属罕见。由此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之一,即女童陆续入学,学制- s, @, ?. a3 g
亦由7 年改为6 年。当时,教师由县教育部门直接委任或聘任,且对学历要求相
0 C- b: n/ D1 w$ G7 X当严格,薪酬待遇按学历确定。由于教育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社会上尊" _9 P# V( m/ K6 z$ V/ F* |
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忠于职守,学生勤奋刻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6 d2 ?6 u; O8 x; Q  E* L" Q' `& J
升,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同年被南通县政府确认为“一等小学”,以示表
' J& {, W4 q: D9 G. t2 J/ b彰。学校声名远播,影响所及,大江南北之学生来此就学者,络绎不绝。坚持2 a& M, X3 G- M# i& P! ?! B
数年后,学校声誉日隆。除为社会输送大批有用人才,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一; C; C$ P% m; n0 O
批又一批新生,其中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尤多,为其后沙上地区教育事业的发7 W9 K; U% \; m# x, N
展奠定良好基础,其贡献不可小觑。
5 ~. }; C5 w+ V" M) S1936 年,学校建造宿舍11 间,桥亭一座,池塘四周绿树成荫,校园内四季
% a  v  R5 U1 M: R: _4 T花香,环境恬静,景色宜人。
; [4 `" y1 x/ X2 u% Y& Q4 _) i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10 月,三兴地区沦于日寇。迫于日寇凶焰,学校  `% M* x. Y6 h9 r/ U6 ~
被迫停课。1938 年,青年教师黄步章、范茂龙,冲破阻力,借久生圩(今久* K6 P) e0 i, ], L# k
生) 张姓民房艰难复课。1939 年,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学校返回原址。1942; d/ r4 {/ l+ a, M- E+ F
年,因在校园内曾一度建办私立沙洲职业中学,刘海沙小学迁至务本庄(今务0 ~7 H( H) n; u8 I. b7 s. ?
本村)。这一时期的毕业生中日后多有建树者,如1944 年毕业的朱士清,后于北
8 o4 \; N8 \" }; ^/ X6 Z" D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大使馆翻译,在外交部任职期6 t0 ?% i2 y& V! W, O
间,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等职务。1944 年毕业的居玉鑫,后留学苏联
4 s; z3 H: l/ r6 m* l' V# @乌拉尔工学院,曾任核工业部武汉动力运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2 I2 z, N4 l0 _1 s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秋,学校再次迁回原址。1947 年起,校园面貌略  @* z, ]4 ]' \6 Y9 n5 p. {4 H
有改观,规模也有所扩大,共开设7 个教学班,300 余名学生,12 名教师,2 名- ?# t2 K) F0 m9 x; a
工友。在解放前的三年期间,学校处于战乱和动荡不安中,刘海沙小学全体教
/ L' A: I8 }6 \$ _8 Y师,在设备简陋、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任劳任怨,艰难维持,仍为社会培养了5 o; T4 J1 P0 Y: W, W5 a1 ~
一些人才,如这一时期毕业的顾同奋(女),1947 年毕业,后赴西德留学3 年,+ J+ j+ j2 v, {5 Y- d
回国后曾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2 ~1 u9 S/ ]& L% [" a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更名为“常熟县刘海沙中心小% M' `2 R2 A# L$ L" F
学”,在解放以后的沙上地区,仍是一所举足轻重的学校。1951 年秋,全校开$ Q* J& q3 h* T) h8 L  l$ W4 T4 T
设8 个教学班,学生372 名,教师15 名,工友3 名。校长王庆生。1952 年,更名0 r5 o* E: r5 W8 b( l0 n" A5 s* e' U
为“三兴中心小学”。

TOP

+ \/ z! }! u3 ?4 v6 V/ a) a
三兴中心小学
. X+ X' x6 k4 j" j2 Z葛德本! l5 B1 E% _8 A* |
三兴中心小学,其前身是1912 年创建于三兴镇北街龙王庙内的崇实初等小! g" M" z1 d; ~2 _& F
学,1927 年更名为“刘海沙小学”。解放后,于1952 年命名为“三兴中心小
7 l3 z1 f% x1 B% _学”,成为公立完全小学,时任校长王庆生。学校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726 C. S4 C( f5 D" C) F/ _; U
名,教职工18 名。1956 年,学校附设民办班。60 年代中期,生源骤增,为解决0 `5 W3 M5 C; d
教学用房,遂将二大队(今厚生村) 的农工小学作为中心小学分校。“文化大革7 E9 z! n/ Y8 x; j4 G/ X& K
命”期间,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冲击。1969 年,公办学校下放到大队办学,三
* s+ e. i6 \: P( e- B. F兴中心小学解散,所有校产校具分散到一、三、十六(今分别为务本、久生、; n2 j/ R! F# ~! i0 s, a- B
镇南) 3 个大队办学,学校领导、教师分别安排到各大队小学,中小学校的行政7 S8 z0 P) s, t. m. h  c
及业务管理由3 个大队小学代理,负责人袁培祥。
2 R4 V2 L% i1 V4 k0 p2 x1978 年,中心小学恢复。因原校舍内办有中学,遂以三大队小学为临时中
" o7 j3 ~9 E1 d" j  C: P心小学。1979 年9 月,陈宝生恢复中心校副校长职务,筹建新的三兴中心小
& q( g0 H' W4 @6 I: s+ J9 g: h学,新校址选在三兴集镇东侧。在新校址北侧首先建造平房7 间,创办校办工
& {' i7 p* n+ _9 \) [: L' l! {" I+ h* p厂,经营印刷、针织等业务,为新建校舍积累资金。1980 年下半年,新的中心
  s5 R" V* t* h4 R: o7 ^' u6 c小学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占地面积0.49 公顷,建有4 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5 r* y) h* K' [) z7 Q% `; N2162 平方米。操场面积2700 平方米。
8 j9 P5 f( K( T1982 年9 月,新校竣工,解散12 年的三兴中心小学得以恢复。务本、久
* d% E  r8 o; _. b: @' Z生、镇南3 所小学师生全部转入,开设10 个教学班,学生588 人,教职工24 人。/ l, e# [8 A  ^; |3 T: H. H9 Q
1988~1989 学年度,民丰、农工、乐叶小学的高年级先后并入中心小学,
5 |3 N* J! u. ]2 f3 }/ d. |学校规模扩大,将后排西侧两层教学楼向西延伸扩建,规模增至16 个教学班,; I3 A9 c/ r+ L! E# ?- {
学生786 人。1988 年被评为市“双文明单位”。1991 年,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u# ]( P% w6 T& D  v. {
标活动,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对教职工德、能、勤、绩作全面考核,加
" J! }$ a1 k, q/ N4 s强教研组建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高年级语文教研组被评为
5 w' N" P% x+ m* Z" _, E5 r市级先进教研组。学校将派出所、司法所、敬老院、电缆厂等作为学校的德育, Y: r5 t3 t1 \7 l3 Q9 v
教育基地。全校教职工自己动手,新开辟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乒乓9 R/ N8 v0 @  l
室、音乐室、会议室。学校添置彩电、录像机、图书及书架等设备。少先队添7 z& j3 [  Q: P' t% ~8 P
置铜鼓、军号、腰鼓等。学校所有教室全部换上新桌椅。11 月20 日,顺利通过0 W# p* ^! o! o3 t2 m* Y
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建办塑料制品厂。0 F7 E, K$ z" r/ N* c4 Z0 {* |
1995 年,农工、乐叶两所初小并入,学校由16 个教学班扩展到21 个教学
6 z: b: R8 H% e' e/ B2 g班。镇政府投入32 万元,新建3 层教学楼1 幢,建筑面积540 平方米,增加教室
/ P; x6 l- r4 C  I4 间、会议室1 间。1996 年10 月,通过“双基”(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
2 S! `7 J) p" }8 i$ u4 j训练) 国家级验收。2000 年,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2001 年3 月顺利通过达标
4 C' Q+ `1 w+ f验收。- r) j9 I7 j" O
2001 年8 月,学校迁入三兴初中原址。9 月,永新、新民两所村校并入。至
0 d) f5 A' z0 z2002 年秋,学校占地1.39 公顷,建筑面积5659 平方米,教学班28 个,学生14397 k7 e; O9 W+ x& ~; x
人,教职员工75 人。校长沙栋。2003 年3 月,三兴镇与锦丰镇合并,三兴中心
4 W4 f! S# X+ v小学更名为“三兴小学”。, Y3 P+ A; a# A4 T( B* X
2007 年8 月,常阴小学与三兴小学合并,校址搬迁到原张家港市机电职校
, m# ?. R  h$ k' H# q内。2011 年8 月,西界港小学并入。2014 年9 月,学校与三兴初级中学合并,更& k; ?0 }& c6 w* h  z; U
名为“张家港市三兴学校”,校长张建明。小学部负责人陆军,有6 轨28 个教学, ~( w) u3 y, T9 z
班,1259 名学生,教职工85 人。! u1 B  r! E& I  \0 F

4 K( ]6 U. Y: D6 R8 k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一)& V8 L: D9 |, |$ P  B$ s
葛德本
+ }9 @& m) h7 e! f1 v0 s! l' M0 G! C' T9 d: d
西界港小学1913 年2 月,地方士绅苏鹤亭在西界港集镇北市梢建校办; N6 H: w0 ~  z, u' v
学,开设4 个年级,2 个复式教学班,学生约60 多人,教师3 人,聘杨士达担任
: f. P8 W* k) @7 X校长。报请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定校名为“西界港初等小学堂”,属公立,教
( X  W; \9 x- `" k1 U师工资、学校办公费用均由南通县教育局发放。1945 年,增设高级班,学校规
  h# H! f3 Z& B) |+ \# N模扩大为4 个教学班。学校地处江边偏僻之地,艰难维持30 余年,实属不易。
1 K% b( P, k& t  \0 H, O" }解放后,学校随所在地(南通县第五区) 划归常熟县管辖。1951 年学校规模曾. G6 U8 ~9 _6 F* O- w
扩为7 个教学班,更名为“西界港中心小学”。
. w; ]9 b% _# Z6 \8 M. u! ]5 ]! B1954 年9 月,学校拆除校舍4 间,迁入港西定心头圩内的倪国贤庄园,与先
# e. Z5 z. |0 J0 t1 s7 X期迁入的新港中桥小学高级部合并,校名延用西界港中心小学,常熟县教育局  e0 K9 y* G6 W3 T
任命郭秀芳为校长。校园四周有“宅沟”围绕、绿树成荫,房屋造型美观,绿+ {) g- J4 f3 N$ L/ W6 @
草如茵,四季花开,环境优雅舒适, 1955 年夏,新建教室4 间和办公室1 间,
7 }8 \; [5 z5 z! L4 m) @# ?学校规模扩大,共13 个教学班(高年级双轨)。1956 年3 月,又增设2 个民办
( f* x6 V$ w2 I/ _班。1957 年,获常熟县小学生文娱会演第一名,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
' N0 M  L6 t: y$ L2 n办学规模并无大的变化。* L* B; W- `+ W) a
1969 年3 月,学校体制下放学生、教师分散至附近的六大队(今西界港
: ?, M9 }2 ~7 v$ o" Q# O+ n村)、七大队(菁圩村)、十八大队(永德村) 等3个大队,原西界港小学更名3 W' _; k1 a! W8 |" j* G3 a5 o4 v
为“六大队小学”,缩小规模为6 个教学班,腾出的部分校舍,开办西界港初级+ H/ N4 r" p4 r
中学。1984 年来,登瀛小学和永德小学高年级并入。1986 年秋,永德小学低年+ e/ ]- i+ z5 S
级并入,规模有所扩大。1991 年,乡、村、校办厂三级集资5 万元,砌筑围. E$ I# U* R: f' d
墙,安装校门,平整操场,添置教学设备器材,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变校容6 D8 I+ P; N0 n; E) v0 H
校貌,当年11 月以199 分的高分(满分200 分) 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
8 O8 e9 Z8 P+ F1 m  N5 w收。1992 年秋,西界港中学迁入新校址,结束了长达24 年中小学混在一起的拥
7 S6 p5 D3 ^5 A& X挤状况。菁圩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和育民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1995 年! L( K+ ^" A$ x7 b
秋,菁圩小学低年级和育民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1996 年秋,西界港初级
) R0 _( ^8 j  l& a中学并入三兴初级中学,西界港小学迁入西界港初级中学校舍。1998 年秋,育7 m9 W8 T- t+ r0 @
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并入。2011 年,学校占地0.98 公顷,建筑面积3043 平方# K, X- O! T" D( [4 g
米,14 个教学班,学生605 人,有教职员工34 人,校长汤晓松。8 月,并入三兴
  [, x' K" H$ z9 `' k) b+ d$ w小学。$ [; k  i) y4 g9 c9 a& L' C* p* ?
常阴小学1915 年,汤静山在雁行头常通港南侧与思贤港交汇处创办私立
) u" U6 U) e5 z3 ^5 @9 j6 g常通小学,首任校长汤尚志。1923 年,更名为“常熟县代用小学”。1927 年,1 P1 L9 |' F* j# R/ Q7 Z) X
更名为“私立静山小学”。
/ M( l7 ~4 X# e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私立常阴小学”。1951 年11 月,转为民# ?, |) e1 Z" }8 V1 T
办,时任校长钱壮。开设5 个教学班级,150 名学生,教师8 人。1952 年4 月,
! ~% J1 H0 h& e! X. C! g" O转为公办。学校长期与私立静山初级中学紧邻依傍。1956 年7 月,常阴中学迁+ a5 A' ?! R- r1 z1 m6 G8 @( I
往乐余后,常阴小学校园得以扩展。1969 年学校下放大队办,1971 年原常阴沙
: H$ w! r# l$ x9 |( I小学的校舍由附近的几个大队拆去,学校迁至十二大队(今鼎盛村),更名为
/ a. R! @5 r$ g* N“三兴公社十二大队小学”。1975 年开凿三干河,十二大队一分为二,三干河东
9 i: N- M9 r, O# @$ I5 O) |7 S; `新成立二十大队。1976 年下半年,学校分出3名教师创办二十大队小学。在学
; ^3 S, w* }2 L" `校空余教室附设“戴帽子”初中班,1978 年,初中班并入常阴中学。时任校长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朱正,有7 个教育班,学生300 多名。1981 年秋,二十大队小学停办,部分学生
; T. c6 g  l0 v# G: N! j( ~转入十二大队小学。1984 年,校名恢复常阴小学。1988 年。因附近的民丰小学! q5 |0 L" S( @- U/ k- r; s( F
改为初小,部分高年级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1991 年,学校投入3.5 万元,新建6 V; r+ F4 ]% C1 ]+ n( i, v5 |
图书室1间,新筑围墙,安装校门,更新课桌,添置一批教学设施、办公用( @7 J6 t4 E$ B5 F& D' R
具、图书及体育活动器材,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1 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6 _9 ~( O. F7 q) W  }+ B/ e/ {
务教育达标验收。1997 年秋,常余小学停办,部分教师、学生分流至常阴小
4 w8 w, \# j8 {, b学。1998 年,在常通港南侧原常阴初级中学校址新建常阴小学,永乐小学并
) m% N. E% I. p3 j- H* C入。2002 年,学校占地0.86 公顷,建筑面积1638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学( m4 T- B  m3 R1 T' z
生305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105 人,有教职员工21 人。校长韩晓东。2007
- G, m' `+ |- j0 c" ?. ]0 c年,常阴小学并入三兴小学。6 k5 j5 [6 ?: i! Y6 \' O
新港小学1930 年2 月,地方贤达薄达四、沈直祖在新港中桥西畔创办初: ^3 w- m0 A( r$ }' X/ e
级小学,经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校名为新港中桥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2个
% |! F$ V9 h9 ^复式班,配备3 名教师、1 名工友。首任校长陈景绍(女)。, o. [) ?# b/ P
解放后,入学儿童增多,经朱丽泽老师与南菁乡土改工作队联系,经常阴, d8 H( l" I& s3 |
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没收的原倪家仓房10 多间房屋划归办学之用,学校改名为- v) i) {$ H' X) K+ c, N
“新港小学”,原新港中桥小学成为新港小学分校。新港小学与西界港小学合并' I" c" M$ Z6 V( \+ S+ p5 f1 ~
后,原新港小学分校即称“新港小学”。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时,校址所在地五
1 o8 E* s6 m4 O* C* z! z; G大队(今新港村) 党支部同上级有关部门商量决定,拆迁并扩建校舍,于1970
3 g0 K* g& c( f; a+ A& y年暑假期间,将原址的6 间校舍和从一大队小学和常阴小学调拨拆来的两间旧房* J; N' N- E+ f' n: ?0 t, v3 @( I/ s
材料,在六队和五队的交界处新建校舍24 间,经费由县文教局拨款3000 元,其
- H" _" ^7 ~; ?! V$ }$ g: s余则为大队自筹。学校占地由原来的1.2 亩扩大为3.1 亩。学校规模扩大,学生
- {8 _- u( S8 _7 |骤增,教育设备简陋,相应增添,从一个只有3 个班级的初级小学,发展为一所
  \) `* _8 b" t7 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
8 l, y, t# J. I) {6 t0 |, j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3~1991 年间,有4 个年度达到县(市) 规定的$ _6 ~) m/ c3 {0 L
“四率”或“八率”达标要求。1991 年,为迎接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建造
1 Y+ ]) P4 G' F* a* K( ^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砌筑校园围墙,安装校门,新建车棚、花坛,添置新课; K: v9 |) E0 a  A
桌、图书及一批体育活动器具。1995 年,教师吴佩兰当选为镇人大代表。2001! I% I! `7 h+ b. \4 g& z  d
年8 月,全镇学校布局调整,新港小学并入西界港小学。7 \8 e- n' B% W9 V- e: F  a
新港小学从建校到撤并,前后存续70 余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 ~& q- F& C) L
毕业生。苏州大学教授俞绍卿、原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国富、新疆吉木拉( T9 n1 A  V. {% t1 r5 t9 S
县县长吴耀华、张家港市体委主任范绍陵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优秀人才。; {& S0 y* D9 C3 }0 t# g5 W
新民小学新民小学,其前身为鼎泰小学。6 R% R; p' l& f( G* N
1948 年2 月,家住北固乡一村(今民港村) 的姜兆桢在自己家中创办鼎泰" d% w- u+ j; U+ J! w
小学,自任教师,单班独教。1949 年9 月,王孝宣将鼎泰小学迁至北固乡二村
8 M2 o* b% I  V(今民港村),更名为“新民小学”。1951 年5 月转为民办,开设3 个教学班,4 名
/ o8 Z7 j! w: u0 Z$ ^教师,96 名学生。校长姜兆桢。校舍、操场等是王汉卿的私人住宅。土地改革
; M: f% `. \' T- v( d. \, k时,因王评为地主成分,房屋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当时学校的处境十分困
: z0 ?( N& G# {) F" o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校董会成员的努力,想方设法解决办学经
, @0 g1 _* C$ N3 i费,安排校舍,坚持把学校办了下来。此举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鼓励,首先
6 ]) b* O" x8 k1 y4 ~将2 个班由民办转为公办。1953 年,学校转为公办小学,学校规模也由原来的3, b: [: T! ?0 o3 Y. n( R
个教学班扩展到4 个教学班,学生近130 人。
- C9 B. u- X6 b- d1958 年2 月招收1 个一年级民办春季班,学校由4 个教学班增至5 个,教师! w* O( C" B& ~- D: I. p
从5 人增至7 人。1964 年,规模继续扩大,由初级小学成为完全小学,6 个教学
$ u: d$ f- x# s' N6 G3 R$ g* d( I班,7 名教师,230 多名学生。1969 年初,公办学校下放至大队办学,学校又称8 J# _, ^. C; c* B$ h. R
“十四大队小学”。1976 年8 月,学校创办校办工厂,因管理有方,职工从建办4 d& p1 B" p- i% y
时的3 人,逐渐发展到10 人,产品从一个发展到几十个,产值利润逐年稳步上
! ~/ Q3 ~, }0 i) }9 m3 t- a& N0 \- {升。工厂从利润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修建校舍,添置教育设备,改善师生福
% a$ {0 E, W' V; m( o' R9 u5 v利。学校于1978 年被评为苏州地区先进单位,1982~1990 年,陆宗绩任校长,% a& L$ c- f' h% d/ g* q
学校先后6 次被县(市) 人民政府和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1991 年,顺利通过
! k# e: O$ k- [) o8 [8 e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因学校布局调整,并入三兴中心小学。
, z& ?4 c3 v: F/ o; M1 ^( \# M新民学校自1948 年创办至2001 年撤并,前后存续53 年,为三兴地区小学教
; Y7 A1 _& L  A  H/ J, o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I0 V( O# ~  H
永乐小学永乐小学,为原耕余小学和生生圩小学合并而成。
# _/ b8 R; G& ^9 U" l) h耕余小学,是1944 年,由耕余庄(今耕余村) 何汉章在自家住宅创办的私
, `! y; M3 q& |# V立耕余初级小学。何汉章自任校长,聘教师3 名。当时有3 个年级,3 个教学
# S; |' T, j4 R5 l* s5 u& X/ x4 U* e班,学生40 多人。学生用的课桌,都由何汉章新置,凳子由学生自带。% A9 M# _* h4 J# b
1946 年,家住耕余庄的沙上地区名中医蔡汝楫,家中有3 个孩子在三兴
2 T/ e: x: Q9 N/ u. ]* {“卍字小学”上学,每天都由车夫接送,很不方便。为让孩子就近入学,蔡与何
9 s/ N0 s. G4 X7 P汉章商谈两人合办学校,经商定,学校取名为“四维小学”,四维,取礼义廉耻
6 ^4 Y' O) x/ F; K* v, k# `' t之意。蔡即在何宅新建校舍1 间,将原3 位教师解聘,由蔡重新聘请3 位教师,
( |+ A4 v8 i- y  c  N8 M校长由蔡汝楫担任。1950 年土地改革后,蔡汝楫退出,仍由何汉章一人独办,
) ]8 h8 H( m; V6 |5 B/ M9 {' I又把四维小学改名为“耕余小学”。
  \9 T% `# m3 N0 z  j3 X7 z0 D1951 年春,学校从何家宅迁移到北侧的陈家宅。11 月,学校由私立转为民
0 A% D  c! b" [7 R/ n! S办,时任校长沈景春。1952 年4 月,又由民办转为公办,开设4 个年级,两两复! m3 M' b1 ~5 o+ m
式,教师仍为3 人。这一办学模式,一直维持了10 多年。1969 年,办学体制下: I  S: d3 m2 H$ j& ~) H7 j. ?
放,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也迁移至大队中心位置,新建扩建了校舍,学校规模
1 V( q( M2 H9 z/ z. j有所扩大,共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240 多名学生,教师8 人,并附设1
# b. [) Y: @- I& I) S" y4 g8 E% T个幼儿班。学校改名为“十一大队小学”。$ z" |* Y# a" f& t1 U1 b3 k7 j
生生圩小学,是1946 年8 月,由沈凤林在生生圩顾家宅(今属乐余镇) 创
% w7 U6 v! s: K6 p" J办的生生圩初级小学。1951 年,学校迁入今三兴境内横港一侧的老佛堂内,时
( O1 b  A% S- E, L4 g任校长陈新昌。1965 年,改名为“利农小学”。1969 年,搬迁至一○大队中心地
7 F( r# A0 n0 ?% {8 h8 ?/ O; L段,新建校舍,发展为农村完全小学,改名“一○大队小学”。学校负责人顾曾+ R* D+ D6 _1 A8 q) [- E
荣。
6 k! i) G6 v# t% B* l# `$ @3 a2 `永乐小学,创办于1984 年。当时,一○大队小学和十一大队小学的生源都
8 p# Y+ s) u/ E6 z3 u+ t7 G0 ?+ m严重不足,经乡政府和两村协商,决定将两校合并,易地新建,建校经费由两8 M! J7 R( _( |7 h. r6 h
村承担。当年7 月动工,新建平房18 间,作为校舍,9 月开学,新校名取一0 大
3 ]* s- i$ T) t$ D6 r队的新永圩和十一大队的乐余庄各一字,定名“ 永乐小学”。学校仍为农村完全; P6 D' H  d* Q$ m
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9 名教师,240 多名学生。校长汤金生。+ v* t6 u& J8 n& G0 \+ r
1991 年,学校新辟阅览室,修筑校园围墙,更新课桌,添置教学设备和运
0 D: S. [9 R0 }3 `动器具,校园内栽花植树,美化环境,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6 ?+ K2 H  h( X, f  x. A1994 年12 月,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复查验收。1998 年,境内学校
% Z2 w1 V1 y& _, y1 A) n0 m6 E" h布局调整,永乐小学并入常阴小学。
5 p9 t9 |- z5 z6 y& {7 a4 S永乐小学,若从1944 年创办耕余小学算起,至1998 年撤并止,前后经历54
3 i2 q/ m: q0 i2 W1 M: Y6 {年,其存续时间也不短。) ]  ^# n  D$ p$ H
永新小学永新小学,其前身为永圩、新安两所小学。! |7 t1 {3 h) G" j+ x' g6 h
1952 年3 月,褚桂如借用原恤莆乡十一村(今永圩村) 黄永生家的草房一. {( r0 `5 x+ p' h' i! g
间,创办私立永圩小学,自任教师和负责人,单班独教。经费来源,主要是褚
) Y. U& v( J' e0 z  d5 u) H桂如自筹,部分来自学生缴费。学生近50 名,自带桌凳,无活动场地。学校艰( x% J" m' c: |2 c
难创业,自我激励,秩序稳定,学风尚好。1953 年,开明人士陈兰庭积极支持3 s. @8 n& v4 ~& N+ b4 p/ |0 M  B
办学,学校搬至陈家宅上。1954 年10 月,又搬迁回到褚桂如家中。& G8 L% Q" S' P: [$ c8 I7 A) ?
1956 年,学校发展到2 个教学班,80 名学生,分成2 个复式班。3 月,经常
: {5 p! w8 `5 S/ W熟县教育局批准,学校由私立转为民办。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逐渐发展成8 u" n0 J6 d" b' h( i+ s
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称“四大队小学”,全校共有180 多名学生,6 名教师。
  K' I& I/ n, ~因校舍困难,不得不将学校分成三处上课,高年级设在前老永圩刘家宅,中级) Z. g2 A* B$ Q- ~$ F
班设在大队办公室,低年级班设在大队代销店隔壁。
# n; u, a: m8 h0 E$ ]% c; `新安小学, 即十九大队小学,它是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公办小学下

TOP

放大队办》的文章后,于1969 年3 月创办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其校园与永圩: o* ~6 T7 O8 H# \3 a
小学低年级校舍仅一岸之隔,学生们在同一块操场上活动。创办时学生170 多
/ ^4 L' u9 _0 Z7 o. {# a/ i( ]/ d名,教师7 人都来自本大队。负责人褚汉良。
1 U9 Z7 O) h2 w# g, A4 u! v8 R1980 年以后,两校在施教区范围内生源不足,曾采取两校轮番招收一年级2 Z0 l+ H& w- J4 l
新生的办法。1984 年暑假期间,永圩小学与新安小学合并,新学校取名“永新
2 [. `, a* r& n, E小学”。1985 年起,校园内附设2 个幼儿班。1991 年,校园四周修筑了围墙,增0 ~5 Y, g9 b5 ?$ t: c2 t
建停车棚,新建了校门,相应增添教学设施体育运动器材,校容校貌焕然一
1 e+ f$ K5 s+ `. `" N新,并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全镇学校布局调
% W% P: w+ }! P整,永新小学并入三兴中心小学。时仇占顺任校长。
7 b5 |. k- o7 K1 O% b永新小学,若从1952 年创办永圩小学算起,至2001 年永新小学撤并止,存; V% l9 C" ]) u. {* M# {
续近50 年。
* M- m7 j* T, F0 Y! T9 E, R  i民丰小学1947 年2 月,曾家四圩(原十三大队,今常余村) 陆陈胤、陈- b- J" b2 [1 D' |0 N+ V
冠凤夫妇在家中开办民丰小学,属私立性质,2 个教学班,60 多名学生,由陆陈; s6 Z/ l' e) G: x
胤任校长,教师以陆陈胤夫妇为主。学校坚持一直办到1949 年解放,陆陈胤把# e6 n* q% k# E8 i2 ]- W
校长之职交给袁巨。1950 年,陈宝生接任校长,1951 年11 月,学校转为民办,& {9 b9 d7 j* Q  X' y  g& {
时有4 个教学班,108 名学生、教职工5 人。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学生增加
: {. a. `! {3 q8 ~' H6 m. R到300 多人,校址迁移到附近的袁万丰宅院、新建朝南教室4 间,教职工增至9
$ X" B1 v$ j3 r1 E人。1958 年,新建朝西和朝北两排教室,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增至400 多人,4 P- R9 B" U; j; a: p( Z: y
教职工增至17 人。1969 年,学校下放到大队办,民丰小学改为“三兴十三大队! x0 @$ d: M# Y( ?6 E0 Z7 L" J
小学”。
5 \( h9 D' ~* D7 Y8 r% @. }1974 年,大队将学校搬迁到大队中心地段,新建19 间校舍及办公室、厨房
* Z3 Z- z: h3 z4 O' w各1 间,建校费用均由大队支出。1978 年,开设2 个“戴帽子”初中班。1980
6 l& E3 u6 Z9 N7 ~1 [: D年,初中班并入常阴初级中学。1979~1985 年间,学校乒乓球队和小篮球队多! D' w( t! a  @" @0 R
次代表公社(乡) 参加县级比赛,成绩优异,女子乒乓球队曾获苏州地区比赛
$ u/ U9 G4 L7 ]/ U& [7 Q第三名。1988 年,部分高年级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1993 年,投资2.5 万元,增2 L  A/ }, l# O& d
添教育教学设备,改善校园环境,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制教育达标验收。7 _  V- p; w2 `4 k( M, T
1994 年9 月,生源不足,学校规模缩小,仅开设一至三年级3 个班,教师4% |$ I8 i$ U7 h% e4 t3 d  D' k. Q; Q/ j
人,学生80 多人。1997 年8 月,民丰小学停办,教师、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和2 a7 C! E* p$ y% y- {( Q
三兴中心小学。
. A: S* I; [7 v育民小学育民小学,创办于沙上地区解放前夕的1949 年2 月,校址选在5 g* t! h, R5 h( K# ]8 E) U3 n3 L
原裕兴乡七村(村今万亨村) 的一所佛堂,属私立性质。当年开设2 个教学班,# X1 l# U- Y) K' l2 s7 @  P
教师2 人,70 多名学生,校长潘旭亭,办学经费完全自理。
+ l( j$ d1 q; W7 a1951 年6 月,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为一所农村初级小学,当年招生学生3 |; a# k& {  u2 r+ D2 y$ t
100 多名,教师由2 人增加到4 人,时任校长黄古林。学校规模由2 个教学班发3 s8 D# p' ~* X
展到3 个教学班,其中三、四年级为复式班。1 i1 H4 x' l9 M% o+ Y$ M
1958 年8 月,校址迁往陈善继宅,和当年春季新办的一所两个一年级教学
: ]; J# Z% r. K, c8 J班的民办小学合并,成为完全小学,共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20 多人。
, o6 q, u% D1 s+ K; K8 t1969 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学校改称“九大队小学”。1976~1977! ~: v  n: c( z6 w7 {
年,又易地新建标准教室7 间,成为“戴帽子”初中,开设初中4 个教学班、小
- m2 O; U4 [+ ]5 x1 i' i( h学7 个教学班,学生总数500 多人,教师20 多名。/ D, ?% d. c& ?: W' `: b7 t& U
1979 年,初中部停办,师生全部转入西界港中学。学校恢复为农村完全小. ^! i7 _7 w, T8 U, C1 W; n0 l* v
学。1992 年8 月,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1998 年8 月,全部并入西界. M) x- s& o5 @5 E
港小学。学校停办。( {0 c% H/ j7 a( W
( l- T  x0 a5 f2 N# R
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二)6 P7 F3 N5 l2 @4 r4 G& Q; p$ q: I
葛德本
- n; C! ?5 I3 B; M5 ?9 ~0 Q3 E' O8 E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的需
! Q9 G" x- K- C& M要,三兴地区曾多次调整境内各类学校的布局,撤并、停办农工小学、北固小
$ e9 c' l* s, ], N( F学、三省小学、乐叶小学,菁圩小学、十八大队小学、生生圩小学、八大队小
0 t7 R, D4 N  {9 y- s# D学、十七大队小学、三大队小学、一大队小学、十六大队小学、二十大队小学; j" g4 i- ]4 Z7 s4 m, p( _
和利民小学,其基本情况略说如下:
9 _& L- S9 O9 v7 r) o. D: |农工小学农工小学的前身系1930 年建办的十二圩港北桥小学和解放前
2 b3 J, m+ J7 C% v5 K. q, n夕建办的滨江小学。1949 年8 月,两所小学合并为“农工小学”,时任校长汤庆
" ]( f4 @- G  m5 I# J- L8 x( m$ f7 H珠。原是一所私立小学,1952 年秋,转为公办小学。1969 年初,学校下放大队! k1 ^/ `. S; R0 S) `! V9 w) y( h
办,生源充足,扩展为完全小学。1976 年,随着境内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校2 P1 {, E) _6 b1 ~
园占地面积扩大,教学设施也逐步更新。1985~1986 年先后两次翻建校舍11
, x3 Y9 }- y4 ^: z  b. P% T* B间,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89 年因生源减少,由完全小学改办为初级小学,将
1 M* h7 J' w6 C高年级学生分流至三兴中心小学,但校舍、设备、活动场地等仍保持原样。6 L$ H1 ?- Q: x1 ]& ]3 R2 V: T- R
1991 年,学校新设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并砌筑围墙,安装校门,更新课桌,
* @3 l: J, E) Q5 m' N7 @添置书橱及体育运动器具,同时在校园内栽花植树,美化校园环境,当年通过9 v( R9 S2 q6 Y& r
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3 年,学校附设2 个幼儿班,1995 年,李善芳任; ?6 U: F& y% ?. Z1 I" @: f8 m
校长,同年7 月,并入三兴中心小学。2 E' R6 r+ _4 t' w& Z. Y6 @/ {
北固小学1937 年,常阴沙红卐字会会员汤静山,在三兴新街源丰油厂内3 ~& H- l4 Y, E& K: u8 k; T4 p
创办卐字小学(又名万慈小学),首任校长虞卜盘。1940 年,在三兴镇东东侧的
0 `9 e5 w+ _' E卐字小学新校舍落成,随即迁入新址。1949 年9 月,卐字小学因地处北固乡,

TOP

更名为“北固小学”。1951 年11 月,转为民办,开设6 个教学班,238 名学生,
0 d7 M( p  t5 k! e5 C' ~/ S教职工8 名,时任校长黄忠政。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1952 年9 月,并入三兴
# f" }& q  p, @& l. A+ V8 \# v; \中心小学。
: G% z! C% L5 B5 ~" c三省小学1934 年4 月,常熟县在境内常通港港南设置三省乡,三兴集镇) r, ^9 ~5 j' c* w' [0 \
上的黄振林、郭志贤等3 人在镇南曾家圩(今镇南村) 里创办私立三省小学。
+ R, y) y5 }& h! n( w. a- t1949 年5 月,常熟县人民政府文教部门将布局不适当和无发展前途的部分学校) f! H# a: c; H( c1 Q& n% m/ X* @
分别予以分散、合并或迁移,1951 年,将三省小学撤销,教师和学生分流到新' J6 Z6 G4 l: o4 O  W" R4 S
民、北固、刘海沙中心小学等学校。$ X$ a, E/ T7 @; |  q" D
乐叶小学(墩西小学) 1949 年2 月,十一圩港港西南兴乡的县立横墩小9 Q* o" t- O' U* s
学教师施国元,从横敦小学分出1 个班,在乐杨村创办墩西小学,开设1 个一至
0 \  f9 [8 H# m9 J) \5 l7 F四年级的复式班,由施国元单班独教,学校性质为县立初级小学。1950 年春,
5 z" W' Q- J5 c+ m" z5 @/ y学校新建了校舍,发展为3 个教学班。1953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为4 个教学2 U. L) `% A; e( y; `0 z( E6 W
班,施国元担任校长。1957 年9 月,新建教室2 间,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学校艰" _1 i- F0 }* X% F1 f7 P
难维持十多年,1969 年初,公办学校下放大队办,学校改名为“十五大队小- R6 s6 a) J; Z6 g; m. \2 F. d9 o  w
学”。1984 年暑期,与十七大队小学合并,取乐杨村的“乐”字和钱叶村的
1 P( a1 X7 g1 a( a3 _“叶”字定名为“乐叶小学”。1989 年,因生源不足,高年级学生分流至三兴中6 e8 n6 ^  N# }) w
心小学,成为一所初级小学。1991 年底,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5
( M1 d1 f5 R. h" m6 O' T* A2 N. a年附设两班幼儿班。8 月,乐叶小学停办,教师和学生分流,进入三兴中心小
+ h, x4 \# |4 i  o) W* G学。% h% O$ t. ?" r& a
菁圩小学菁圩小学是1957 年2 月建办的一所民办小学,时由大队妇女主
- z- ~- P+ M1 B任张鉴英兼任校长。1958 年2 月,规模有所扩大,发展到3 个教学班,1960 年,* q" T3 e! q* X
又扩展到5 个教学班,1963 年,又缩编为1 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朱宙
+ z4 x1 R2 |) w7 q$ ^+ g- x6 z- J平担任学校负责人。1964 年8 月,学校扩展到5 个教学班,近200 名学生,教师
2 J* o9 T# Z6 z增至7 人。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定名为“七大队小学”(今菁
$ |- q+ t% h) O" @圩村),学校由初级小学发展为完全小学。1970 年,停办初中班,学生分流。
5 S2 o7 s$ D/ i' I* X1 a2 }1992 年8 月,三年级以上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保留一、二年级2 个教学班,成
" i; M/ ~9 h+ x7 R为属西界港小学的一个办学点。1995 年8 月,四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并入西界港
, m5 V4 q$ K5 M+ ?7 W' m小学。时任校长杨才根。
& l( e" g- ~& n9 U& w- i十八大队小学十八大队小学创办于1964 年9 月,为一所民办性质的耕读
4 d6 ?/ K- L% Y3 s8 X6 J+ l小学,由陈志祥老师担任学校负责人。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学$ h+ }+ n3 n  a) L
校新建校舍,发展为农村完全小学,由俞学明老师担任学校负责人。1984 年
8 ]6 U2 R& ~4 ?3 g秋,高年级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成为初级小学,校长戚萍。1986 年秋,全部
5 W; K. \0 ]0 n  d. s
9 r/ {# h" l( E2 y. v并入西界港小学。时任校长余美兰。4 [! h  n$ `% j5 ~/ n
生生圩小学1946 年8 月,沈凤林在生生圩(现属乐余镇双桥村) 的顾家
$ {" o9 f$ r4 @' i宅创办生生圩初级小学,1951 年,学校迁入三兴境内横港一侧的老佛堂内,时. I7 {! w4 A7 Z- a4 n1 @, K# F
任校长陈新昌,校名仍为生生圩初级小学。1965 年,校名改为“利农小学”,) K$ D" v5 x- A' e3 O( u
1969 年7 月,搬迁至一○大队中心地段,改名为“三兴一○大队小学”,发展成
5 Q3 c. x4 K: L" Z1 ?% w5 Z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校长顾曾荣。1984 年7 月,与十一大队小学合并,定名
: ?( E5 P$ c3 ~9 j0 x4 v- C为“永乐小学”。3 ^+ s% J  X) S' A& D$ S
八大队小学八大队小学为1964 年9 月创办的一所耕读小学,由朱美英单- j. k6 N9 @2 c( y
班独教。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耕读小学扩展为初级小学,开设4 个教学. m5 r- ?+ b. d2 ]/ H3 }
班,100 多名学生。1971 年,发展成为农村完全小学。1984 年,暑期,境内小* ~) R" J) b( r
学布局初步调整,八大队小学撤并至西界港小学。时任校长余美。* u. s7 b( Y$ t
十七大队小学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在公社统一部署0 I2 a1 k1 e8 W' x) k+ H
下,十七大队党支部积极筹建,创办三兴十七大队小学,黄忠汉担任学校负责( {" |. g/ Y5 P, G( q$ A* C! A3 k
人。1982 年8 月,五、六年级学生并入三兴中心小学,由完全小学改为初级小
( T5 C. _( D. _$ Y; b0 P学。1984 年8 月,在乡政府统一规划下,与十五大队小学合并为乐叶小学。
- I, W7 g5 z# b8 G/ s9 `8 v三大队小学三大队小学前身为三圩桥小学。1916 年2 月,张渐陆在十三
) B) j& `! g5 m9 a! d! A$ B圩港创办私立三圩桥小学,由陆光强单班独教。1951 年,转为公办,扩展为初
# y; z* ?, S( h1 k& [5 I# n6 p/ \3 I级小学,3 个教学班,教师3 人,81 名学生,校长陆志聪。1958 年,发展为6 个
1 ]7 x8 t! ~% G+ A# S教学班的农村完全小学。1964 年,因校舍邻近十三圩港港边,已成危房,原址* r( C/ ^$ [9 T. {" [" M1 q/ x
也无发展余地,经县文教局与三兴公社商讨决定,将学校从港东搬迁到港西,+ W( P  {8 q& ~7 _
利用学生暑假离校,易地新建,如期竣工。1969 年初,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
5 n7 C& y, K* j: ]% q3 E& e/ g- H# z学,三圩桥小学和利民小学合并,搬迁到三大队中心地段,学校定名为“三大2 ^2 g: \1 @( S: d1 S6 l- ~8 a
队小学”。1976~1982 年期间,三大队小学履行三兴代理中心小学的义务,承担
; a6 p1 I0 A" E; ~全境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辅导,组织全境小学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1982% M% M" a; b; d/ o$ J
年,三兴中心小学正式恢复,三大队小学也随同一大队小学和十六大队小学一
  G: }* h+ E9 E+ E起,并入三兴中心小学。时任校长袁培祥。' f3 i, ]7 J0 \" G
一大队小学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三兴公社一大队在务本庄(今属
7 @+ ^- x  ?6 w. l& B务本村) 筹建创办一所开设6 个教学班的农村完全小学,学校负责人黄林森。( T5 I- W: @' q0 y
1972 年5 月,学校前排朝东北侧的一间教室,因人字梁散架,造成房屋倒塌,1 {: ^( q2 |- }1 v
因当时学生都在操场上体育课,幸免发生伤亡事故。1982 年,何其强任校长。0 v; f4 [0 i" i8 Z
同年8 月,学校撤并到三兴中心小学。
$ b8 c3 T8 d. b; C十六大队小学1964 年3 月至1965 年7 月,三兴中心小学在十六大队(今
2 e; n  ~. ]9 _! h( ^: u% _/ V属镇南村) 下伸开设一个民办班,由陶秀英单班独教。不久撤回中心小学。
+ x+ E4 a) l5 S$ }- Z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由公社统一部署,十六大队党支部积极筹4 a; {# b- z7 N5 v1 ~
建,创办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即十六大队小学,黄惠祥任学校负责人。学校坚' Y) k, l  u+ T% ]" a6 s2 u8 ?
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强,教风、学风好,教育质量9 [, t5 {5 {9 _3 r8 p
名列全境前茅,多次受到乡、县的嘉奖。1982 年8 月,十六大队小学撤并至三
  Y" W/ k* K; w" ^8 C兴中心小学。3 ?' ^' I: o& `9 `' ~
二十大队小学1975 年,拓浚三干河,将三兴公社十二大队一分为二,三6 K  ]5 {; {: w3 Z9 l* z6 h2 v) N- r
干河以东的二十大队(今属鼎盛村) 的学生到河西的常阴小学上学,多有不
3 N% S2 }$ y: Y' h+ e便,因此1976 年8 月,创办二十大队小学,为初级小学,由汤金生担任学校负: Y! S, B3 Z4 Z* b- d. W
责人。1981 年8 月,由于生源不足,于是将原有学生部分转入乐余中心小学,; T. k& |0 p4 W
其余则撤并到常阴小学。
3 q+ G* y0 S, ^9 G; U( F- V7 ?+ q利民小学(恤菁小学) 1941 年2 月,张武强在北久生圩(今属久生村)
& O9 T& A& u6 i6 b  ]家中开设“私立武强小学”,由其单班独教。1949 年9 月,武强小学遭火毁。9 N" L5 i9 K8 l; L
1951 年4 月,学校迁至居士林庙内,更名为“恤菁小学”。同年11 月转为民办,8 N. I. n8 p* d% Z7 U! q# c1 X
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1965 年5 月,更名为“利民小学”。1969 年初,与三圩桥; G( ~4 h# }+ {- ^% w
小学一起搬迁到三大队中心地段,组建三大队小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