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沙上学校》锦丰镇

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6 i0 p) e( @& I4 O  K1 N
杨茂胜  徐平/ ]  [; r) w! P6 C+ {& O
9 W' }: W& d; o
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位于锦丰镇永新路与锦花路交汇处的东南- K- f9 C& f) t! r7 p
侧。学校校园占地96 亩,建筑面积34000 平方米。截至2014 年,全校开设综合
* ?& b/ n8 p- \班3 个,学生113 人,中专班11 个,学生331 人。合计14 个班,学生444 名。
: x- ?* Z+ r: l这所2003 年成立的职业高级中学,作为沙上中东部地区唯一一所职业类高8 y9 C! |) i$ U0 A3 Z0 q% S
级中学和张家港市境内屈指可数的骨干型职业高中之一,与原锦丰中学有着不
  A5 c: r. a) v2 U0 c可分割的承续和渊源关系。& k2 h$ W% `( J7 P

" j. @0 i" t7 ?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运动场
3 V( T: A; }7 K作为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前身之一的锦丰中学,原为一所集普通高; v" {* K1 b4 z3 ^6 A7 j% h
中和初中于一体的完全中学。它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逐渐发展和扩大规模、提1 Q" E2 |* |. b; o# C# E$ @
高办学效益的艰难历程。
) e! H3 a' w* U1 S. M初创时期的1969 年3 月,沙洲县办学体制下放,提倡各公社自办高中,锦
8 X' \* @5 L& ~7 D/ b. S丰公社积极响应,借用锦丰中心小学(位于二干河西侧,锦丰大桥西桥堍向南
6 {  t" U4 {, ~2 Y* e2 q: z约500 米处) 的2 间教室、1 间办公室和1 间教师宿舍,利用沙洲中学高一回乡! F; j% e; j+ E
学生带回的57 张课桌和讲台、黑板等,因陋就简,创办锦丰中学。新开办的锦
2 q) U9 F: L$ ]: b丰中学,首期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100 余人,开设两年制高中2 个班,教师4! h: a  V* f# H. ~- `. M2 f2 ^) o
人,临时工1 人,魏自中任校长。此为锦丰中学的初创时期。此时的锦丰中学,. V, m/ p4 F4 \, |7 d4 M
只有2 个高中班,尚未招收初中班。
0 `* _7 c6 `, G' D7 E' S1971 年3 月,因中学和小学同在一个校园中,锦丰小学曾一度成为锦丰中
. K' }4 S2 ]. L, O  }学的附属小学,两校联合成立一套领导班子,王明才为总负责人。学校在新华
4 W% m. V  ^8 a, _0 N% j. O6 F% x大队开辟学农基地(21 亩)。同年秋,锦丰中学招收全日制初一新生1 个教学班
/ o; N9 U0 P" M9 e1 d(1972 年改为春季招生)。直到此时,锦丰中学方成为集初、高中于一体的完全
3 @# i- p3 x* V4 D中学。1974 年12 月,学校兴办电线厂。1975 年,锦丰小学迁至新华大队,锦丰
8 J& `7 \# u) [( ^. N! U, h中学成为独立建制的完全中学。此可谓锦丰中学重要的发展时期。5 _, E. j+ J2 a' o
1978 年,锦丰中学的初、高中恢复秋季招生。1982 年,李锡文任校长。
  f+ [9 ~$ I( q2 k# z秋,初、高中恢复三年学制。其时,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1980~
& v7 W9 i, T: {, q- k1990 年,锦丰中学向省内外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50 多人,多次获得省体委和0 i2 J, H" I1 E* ?7 r8 O- F" A
有关部门的表彰,学校成为省、县(市) 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陆洪才老师被评
9 T. l  l3 R8 k) Z为苏州地区体育优秀园丁。3 Y0 o  j+ W9 Y  s  ^
1984 年,锦丰中学跟随沙洲县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步伐,开始教育结构改7 s' q5 W4 Z8 Z( s; M
革试验,招收职业类高中班,与天津冶金机械学校联合举办冶金专业班,并根% w4 k# g) }" P, f# `2 f- E7 A
据地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的需要,招收化工和玻璃制造专业各1 个班,1 E# f0 |. U  h. M. K, g) {* R% H
为当地工厂企业培养人才。从这时开始至2003 年的近20 年中,锦丰中学成为一9 g: d$ l2 V) n) y6 V' B" Q- Z, B
所集初、高中合为一体,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并存的乡村完全中学。- W: ?, V3 J$ H+ h+ F/ i
1984 年9 月,李锡文调离,顾金官任校长。1987 年学校获体育卫生达标先
2 Y$ i. R) C: H( |: |& {进集体。1987 年10 月,陈俊明任锦丰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 l/ I7 s( n' K" `
1990 年,建立政教处,坚持“五育”(德、智、体、美、劳) 并举,全面育
# p+ s+ Q" Y4 N* b. x; o人。1991 年8 月,市政府任命李锡文任校长。是年12 月,学校通过江苏省教委$ F0 m, c) ?- Z7 T0 \* r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1993 年,健全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
3 R- k8 U4 \- I  y/ t  q网络,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委员会。1994 年,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8 k; N) z" Q3 a  S/ d
发展纲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0 I7 ]2 o& n5 X: }量。是年,高中毕业生高校录取率达80%。1997 年8 月,殷杰任校长。至1998' G4 M. x/ Q8 N
年,锦丰中学高中部开设9 个班,学生381 人;教职员工107 人,其中高级教师: S! @+ W) L' b* q/ p
9 人、一级教师29 人、二级教师45 人、三级教师4 人;张家港市级教学能手4
, C3 C8 Y. D$ z# s' {人,教坛新秀1 人。高中毕业生高校录取率82%。学校占地3 万平方米,建筑面
& H; W# R) W& J积1 万平方米,实验室1 个,图书馆藏书3.8 万册。
+ H- L5 T9 ?0 C/ j1998 年,为了给锦丰地区的中小学营造更为宽敞舒适的现代化育人环境,1 k% }' U3 ~% j. u6 y
锦丰镇政府决定,在镇区锦花路与永新路交汇处择地新建锦丰中学,总投资
+ a' O) D5 P: D8 A% K& f! \2800 万元,其中江苏沙钢集团捐资2000 万元。
6 F* m5 v  U' {% J) I6 w- `. @5 x易地新建的锦丰中学,包括“求新楼”、“求知楼”、“致远楼”、“科技楼”
% f! b& `8 ]6 W0 L在内的主题建筑群,外形美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会议厅、图书馆(藏书12
4 J% ]: R9 b2 U8 T2 U0 `万册)、体育馆、实训工场和大型现代化操场一应俱全。学校拥有电视台、闭路
4 g" |. R/ U/ K: n) j! r- N& x. H电视系统、计算机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电子电工实验室、绘画室、舞蹈
: M3 V' F4 ~  u5 V) u房等完善的教学辅助设施,教学区、活动区、实训区、生活区分设,方便实用。
( ]4 v4 F" _1 @; \' x2001 年,学校获得市现代化技术教育高中部二等奖。苏州市现代化技术应
, D$ }. ]  E4 k( h) ?' g. ?" k" |用先进学校。2002 年,学校各班配置“三机一幕”,新建校园网络,为张家港市) m- p- u1 d4 N. `# b
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提供检查验收现场。
6 Y* @# {6 ~4 B2002 年7 月,黄广平任校长。学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2 }- e8 d  _, j2 k5 Y6 M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张扬个性,倡导主流文化,致力实施科研兴校战
7 A# p+ M# x/ f; f3 |略,探索育人最佳途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办“锦中之声”广播站、
8 O/ Z+ c" o8 x* J* R3 ~出刊《锦中校园报》《素质教育简报》,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高管理水平。% i3 x; n5 `; W7 Z
2003 年,张家港市根据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规划,决定以锦丰地区已经" n4 z7 G7 z1 G% Z: J
形成一定办学规模和较高办学效益的职业教育,以及由锦丰镇政府与沙钢集团
" O) M- G  s9 ?8 R于1998 年合资共建的锦丰中学全部硬件设施资源为基础,停止锦丰中学普通高7 K. o, P  x  v4 y8 T/ F7 x! j
中的招生,将初中部与高中部脱钩分设,独立建制为锦丰初级中学,同时撤销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校址设在三兴的原机电职业学校建制,将锦丰中学高中部和机电职业学校包括) i; [9 `3 }4 _% R0 o9 z% t
师资及生源在内的全部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成立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9 \( f  R  G5 k. R
2003 年,新组建的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开设16 个教学班,在校学1 \6 o+ H4 h" P$ K( V7 s
生524 人,完成企业技术人员培训500 人次,并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级重点职业
3 Y6 a8 @. Q" I7 M4 j/ \中学。2004 年,开设30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38 人,完成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o7 v# K( N9 k/ d$ {* I; Z6 \
800 人次,通过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验收。2005 年,! C# C1 D+ n1 p, z! M& t( o
开设21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81 人,完成培训1000 人次,创建成为江苏省示范
6 f' ~! f. V8 S! A% f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计算机专业分别创建成为苏州市
% S* }0 _! e+ F: h: W1 ]示范专业和江苏省示范专业。9 O' \. t5 G* P6 W) F# I/ h/ d
2007 年,学校建立加工中心,购置包括数控车、铣、刨、磨、切割、液压2 x* f6 E5 l5 f1 \
气动等在内的现代化设备。全校专任教师136 人,其中专业教师53 人,双师型
5 y# m( v, z5 p+ w& @1 r8 P教师32 人。中学高级教师18 人、张家港市级教学能手4 人、张家港市级教坛新
/ }0 O0 q! b, u秀3 人。本科学历教师占总数的95%。学校优化全日制职业教育体制,既开设与
: x* X; j. ]  x; q) @有关高等院校联办的五年制大专班,与江苏沙钢集团联办中技班,与江苏华尔
- k! g9 S7 c5 u润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大型企业联办的职业中专班,同时开设参加成人教育% c# y( r: u* y5 Q  m$ j  C
考试进入定点高校进一步深造的职业高中班,以及高等教育预科班。学校优化
; g! t# C  q0 I/ j专业设置,以工科类的优势专业为主,开设机械制造与控制、电气运行与控3 ]9 A$ Q/ Z. E  G. }+ G
制、数控、冶金机电和计算机等长线专业,不仅每年为沙钢集团、华尔润集
  z0 T; `/ [& m4 i7 w团、永钢集团、华芳集团、汽运集团等大中型企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材,而
6 {2 Q) T! B( G& j; q, @且为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创造机会。学校在成功创建苏州市信息化实验学6 n3 m! C% R8 o6 s0 r
校、张家港市“文明单位”的同时,在对口单招本、专科录取率等方面,常列
/ E. N. K* u# Y9 Y0 r张家港市前茅,学生在苏州市各项技能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奖。2009 年,学校在( x3 K& `1 C' R& i6 F
创建成为江苏省三星级职业学校的同时,对口高考再创佳绩,本、专科达线率4 B3 v! _7 [. r
达78%,本科指标完成率达121.7%,继续在全市对口高考中保持领先地位,毕% J8 I- U& ]+ u- G: V0 N
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学校承担江苏省、苏州市和张家港市的科研课题,; Y$ S/ _. B9 O6 o& z3 h1 L$ V, V8 i
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教科研究论文在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2009 年8 月,顾栋明
% w  @# k* r8 K3 G' N任校长。; A  U$ Z$ p( ~9 l2 O
2010 年,学校被评苏州市平安学校,机械制造与控制专业成为江苏省课改
8 W# J1 q9 p1 l1 \4 p实验点。70 多名考生参加对口高考,录取本科院校19 人,专科学校52 人。20111 {  f: g% ?& C9 S
年,三个专业72 名学生参加对口高考,实现本科达线26 名、达线率36%、本科! K) A: \! p- f: q! t, e( k
达线率及指标完成率均居全市第一,沈科以总分788 分的成绩居苏州市机电专业
. I5 C; L6 }2 A# _3 x0 M8 k第一名。
6 n. @& C5 r) K7 N2012 年1 月,孙军任校长。是年,对口高考本科达线70 人,达线率42.9%,
! ^- E" t, ^- f/ k! m# [- R超省平均25 个百分点。苏州市技能竞赛,获一等奖3 个,二等奖5 个,三等奖6 k) s) `# o0 w5 s# j6 x
11 个。徐晓鹏入选2012 年“中国好人”候选人,苏家阳同学获苏州市“科技创, i# V1 ~5 M5 N1 m+ p
新市长奖”,学校获苏州市第一届“创新摇蓝奖”,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三等奖。
2 q! V$ t  ?- o' v1 P* a$ |学校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
: F, O, ^8 w) I( r2013 年,学校与环宇职业培训学校共建共用特种驾运实训基地,实际利用" z: G1 S9 J9 d$ ~4 K% b5 n7 r
社会资金超过100 万元。年内获评张家港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关工委工作常态化
* D4 e4 a' N0 I, B, _* n建设合格学校。校企技能对接工作室成为苏州市职业学校首批立项培育名师工+ F/ o$ f- z$ {. f" }2 H: ^+ e
作室。参加对口高考的176 名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其中58 名进入南京工程学院
7 v( G5 X8 a; @4 o: \等院校,本科达线率超省平均18 个百分点。2014 年,全校131 人参加省对口高
% [$ h  }' M- Y% `* z7 Y: k考,全部升入高等院校,其中本科达线43 人,达线率32.8%。数十名就业类学
( N9 @3 z6 a0 v6 l/ Q" d. R2 |生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职院校深造;近300 名就业类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和开/ k- f. @4 j! w+ A' p+ d! o' K) i
放大学注册,进入大专学历教育学习;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序推进。2012 级中专1 ?' D: f* k; Y' l% Q* T& b
类275 名同学全部被沙钢、永钢等大型企业录用。学生技能考工获证率100%。
6 S9 l/ R/ o) i' l* Q, v2 V: T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以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与江苏沙钢集团、
2 `( R# ~3 ?- [高新张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尔润集团、浦项(韩国) 不锈钢有限公司、江
# ^; F; T' p+ @, @' s9 e& Y- y苏永钢集团、中国华芳集团等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长期密切合作,实行“订单( \4 t: r& I/ C& l  {
式”培养模式,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成功道路,毕业生就业已经向集团化、) X, Z# J. l/ P
标准化、高质量、高薪水方向迈进。面对锦丰地区众多大中型企业,学校依托4 `6 C) ]" C1 f# y# M; |% c" U% f/ U
地方成人教育体系,资源优化组合,推进全方位的成教、职教社区一体化探$ n: n. ]* w* T* ?
索,为社区培训大批劳动力,年培训在万人以上。. Q( Q; U6 T3 l6 j+ |: N7 h7 p7 H* ?; l
学校管理严格,形成了以“做好人”为核心,以“心善、嘴甜、手勤、脑4 P& s& q1 ~' Z( d- G! S9 l/ a! k
活、技高、体健、诚信”等七项基本素质为主的德育教育模式,效益显著。4 I5 ^, b( Y0 K- Z- l7 n: J
5 ?" ~9 C% U( V" c3 t$ [9 y
锦丰初级中学, y) d. d# _7 }+ l- v
杨茂胜 徐平- t0 p9 M: U. t" G8 N( h$ b
锦丰初级中学位于锦丰镇永新路,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的南侧。其2 L% j; t: c! M* ]0 B
前身为创办于1964 年的锦丰公社第一农业中学(原址在锦丰镇南郁家桥)。1968$ a1 x$ S1 G+ ~8 p% F0 Q( d
年,学校转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改名为“锦丰中学”。1969 年3 月,借用锦丰小- x9 V8 W: M, x
学(原址在锦丰大桥西桥堍向南约100 米处,二干河西侧) 的2 间教室,以沙洲
' H+ ]8 @! n% v: X中学锦丰籍学生带回的57 张课桌,因陋就简,开办高中班。1971 年3 月,锦丰小$ x% D" @) H! \
学曾一度成为锦丰中学的附属小学,两校联合成立领导班子,王明才为总负责! E* `8 B$ X5 A; r& f! Y
人。学校在建设大队开辟学农基地(21 亩)。同年秋,锦丰中学始招全日制初一: I8 V% `9 c* F
新生1 个教学班。1972 年,学校改为春季招生。1975 年,附属小学迁至新华大
; N/ G5 I# q, h- s+ E( a! _队,更名新华小学,与锦丰中学分设。原锦丰小学在二干河西侧的校园归锦丰
. Z& P: {/ z9 F/ [中学,而锦丰中学则成为同时开设初中和高中班并独立建制的完全中学(高中
7 N6 y' I: h, y9 _% y" m5 F部办学情形另详)。% _6 `  q0 h# C/ i" M
1978 年,初中恢复秋季招生。1982 年秋,初中恢复三年学制。其时,学校
9 q) V$ G; R8 H& L在体育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1980~1990 年,锦丰中学向省内外体育院校输送体
. Q. g# m; Y  u6 \; n6 {/ _6 S育人才50 多人,多次获得省体委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学校成为省、市群众体育
2 H3 u  f+ j% u) n3 J* @先进单位,陆洪才老师被评为苏州地区体育优秀园丁。7 }. Q5 j/ V; N1 V! m* E* q
1984 年,锦丰中学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全乡初中普及率达98.6%。1987$ X) C" N: ^0 w
年,学校获体育卫生达标先进集体。1988 年8 月,原向阳初级中学并入。是5 g0 }- Z4 d1 c8 Z& Q" n2 i) e
年,学校获“四率”(入学率、巩固率、结业会考合格率、普及率) 达标奖。
& u# D2 p' I( i# |7 j. Y1990 年,增建政教处,坚持“五育”(德、智、体、美、劳) 并举,全面育" B4 |6 K! g6 f6 l6 ?/ Q' `
人。1991 年12 月,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1993 年,逐步健全
+ G2 m1 @! E9 B- z# t2 k; a4 N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委员7 }  S* m3 n( @9 ]/ ]
会。1994 年,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深化教

TOP

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年,高中毕业生高校录取率达* ?3 v, P) A9 A: k4 N9 _
80%,学校被评为市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双文明单位。1994 年9 月,原西港初级
3 T- z" p+ M6 _) l( ~' u/ g中学并入。是年,少年运动员王石琴在江苏省第13 届运动会上一举夺得100/ G. g+ q/ {" S3 g3 s5 n: B
米、200 米、400 米和4×400 米接力赛4 枚金牌,破2 项省青少年纪录,达到国! x1 v  L2 H5 A2 j3 ^. m7 Y1 g* w
家运动健将标准,于当年进入“八一”体工队。
  O0 b: U* ?; e6 ^5 X- K至1998 年,锦丰中学初中部开设21 个教学班,学生1121 人。初中毕业生升
4 ?8 y. k: v, L1 x( D( v, `* `4 i学率为90%,学校占地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 万平方米,实验室1 个,图书馆11 {2 l$ Y3 U' I  }! n9 v1 F
个,藏书3.8 万册。  z' s) N6 Y! o. @
1998 年,投资2800 万元(其中江苏沙钢集团捐资2000 万元),在镇区锦花* r9 W5 f" T: v
路和永新路交界处择地新建锦丰中学,占地87.2 亩,建筑面积2.14 万平方米。9 n- w+ I  M; e/ {
1999 年8 月,竣工投入使用,锦丰中学整体迁入(撤销店岸初级中学,学生全
  Y' R- O" Z" g6 D* o  q$ |部转入)。2001 年,获得市现代化技术教育一等奖,苏州市现代化技术应用先进
6 Y4 Q8 `6 j9 r8 Y学校。2002 年,学校各班配置“三机一幕”,新建校园网络,为张家港市创建江, s) ?8 p. Y4 ?) e1 [
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提供检查验收现场。
) k7 [6 g& E! V( L& z- V7 i  h2003 年8 月,锦丰中学高中部与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合并,组建成张家
( `1 y4 M* H8 P, S+ W7 {# f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独立建制,成立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校长
# C; h1 X' M% }章春良。学校位于第三职业高级中学南侧,占地15200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1 d. s0 `* e! d" }4 F& p# q10290 平方米,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均达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
# H& S' n0 ^* V# M/ P9 H' g4 o# I, ?9 f, L3 l/ u
新加坡华侨中学师生到锦丰初中交流徐平提供% Z6 `* E) @2 V2 Q% M, D8 v
2004~2009 年,学校环境与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占地扩展至
5 Z# d/ c. l+ Y3 s- G3 L35889.9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950 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1010 平方米,校园绿- J; D1 D' C, S1 ?
化面积9256 平方米。拥有标准化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闭路电视双向1 c0 e7 r- P. h1 I3 s$ n+ ~2 |: h
控制教育系统、理化生实验室以及艺术、劳技、科技、心语等专用教室。拥有
3 F( H. s  [7 I7 w藏书91000 多册的图书馆及体育馆、塑胶操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2007 年末,- \) i$ a6 x) `/ V% P/ B. f! \) e
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2003 年到2008 年,连续6 年被评为张! }2 s/ B# o" J+ E. L* b4 I9 q
家港市文明单位,连续5 年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获二等奖。创建成江苏省示范
% _3 B$ H# [* n+ K初中,获得苏州市绿色学校、德育先进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学校,江苏省支教  I0 f' T6 S% m& h5 Y8 `! S5 d9 |
工作先进学校等十多种荣誉称号。
+ \; U& \- H! F1 o' V2009 年8 月,黄华任校长。学校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内精神文明建. F/ ]+ M) ^- p0 ?
设和创设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课内外文化4 S) _+ _8 Q$ L9 \
活动为内容、校园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校园主体精神、活跃校园
0 S, k7 e( f+ N! G; H8 s文化环境,实施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培养
  _# x/ X4 n5 H/ o& K“勤俭、诚信”的校风,“爱生、敬业”的教风,“勤奋、好学”的学风,走内涵0 s  T/ s- x  H& `9 z
发展的道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D9 |; A* ~5 W: a4 x: W
2014 年,学校围绕全市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和“810 工程”重点工作,以“美
9 v, ^: I" b( R9 ]$ p; C3 E3 u0 o$ T丽学校”建设为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教育“八项工程”要求,以
$ e: X/ g- ?- e5 a' ]$ T《沙上文化》校本教材为依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工作。
7 S8 a6 [" G9 J1 V2 i$ s' j开发“大国学教育”特色课程,对区域教育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1 A% o$ C+ h0 D- M
学校在美丽学校硬件建设上,相继投入了近30 万元,用于塑胶场地的浇铸、教
- L& [) o8 b3 C! p9 T1 E/ f学楼实验楼顶的维修、校园文化的更新布置、建造了“听涛”的假山池水,美
5 s& \* v% Q( X, f1 D0 H丽校园处处是景。是年末,有教师83 人,其中高级教师18 人,研究生学历9$ Z$ ?% I& D# }
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7 人,教学班23 个,学生1022 人。
! [. [  @( C+ S
: E5 X- Q6 M! i8 x- z% ?锦丰地区第一所公办中学——
! o( \9 N+ A) i' M3 b9 M& Z& Y西港初级中学; l$ y( @: |, B( v" n, I$ T
杨茂胜徐平
3 u( ?8 t' S3 o+ F" @$ E5 t锦丰镇原西港初级中学,地处西港小集镇西南侧。其前身是始创于1952 年
& ]" h$ B" p( R1 q8 月的西港初中文化补习班。当年招收学生100 余人,分成2 个班。教室设在镇/ p  t) H, @9 u" D
东关帝庙内,学生来自锦丰、西港、东莱等地。1958 年春,迁至镇西永善堂四- ?& k- r( L  p5 S
关厢宅内。以西港初中文化补习班为基础,经批准成为锦丰地区第一所全日制
3 d% Q8 {; w% f! ?# q+ n- X0 H1 R) J公办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刘定宣。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210 余人。) j/ r$ l; ^4 ]$ m/ ^
1963 年,学校开始扩建校舍,建造砖瓦结构的平房20 间,作为教室,同时
- j/ B1 {. d; Q9 s9 g$ n; h# p+ J! o建造包括教师办公室、礼堂等在内的其他基础设施,操场占地近五亩。全校开
0 d! J0 b) ~0 A+ h. W2 d1 c设9 个教学班,学生约500 人,教职工20 余人。' Q% R: d% X( v& ~# g/ ^) M
1964 年,学校压缩规模和编制。1965 年上半年,学校改制为农业初级中8 M( Q; h8 R9 i% E5 p! c+ Q% U7 Y
学,保留原民办初中的初二、初三,招收2 个班农业中学性质的初一新生。1968
7 v0 y( q4 e  H( A年,徐永根任校长。
2 T/ N* U: j4 m9 J* ?1969 年,学校转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更名为“沙洲县西港初级中学”,李锡
+ t( b! p4 s5 I0 g8 E; c& y文任校长。1970 年,全校开设4 个教学班(学制两年),学校负责人为田文虎。
" G$ v! g8 U' U1972 年,永善堂被拆除。1973 年,陈士恭任校长。1974 年,西港初级中学开始
. R8 Y0 q/ q" E& Z/ f9 M向完全中学过渡,当年暑期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1 个班,50 余人,石富保任校
* N' I9 Y0 Z$ ?5 Y8 ]长。此时,办学规模明显扩大。至1977 年下半年,全校共开设10 个教学班,学
' G* \6 ?7 O$ g生531 人,其中初中6 个班,358 人,高中4 个班,173 人。
: u* y) [( Z4 N8 S1979 年秋,沙洲县文教局控制完中办学布点,压缩全县高中规模,西港中1 m, z9 u8 n- ^
学停止高中招生。在校高二学生就近转并入锦丰中学与东莱中学。从1979 年秋9 _; G7 O$ I9 @5 Z
季开始,学校向初中三年制过渡。陈维昌任校长。1982 年9 月,全校保持10 个
- y. O5 O4 z  P1 k5 e4 F  i班的办学规模,学生571 人。1983 年7 月,陈忠理任西港初中党支部副书记、副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校长,主持工作。1985 年4 月,余兆祥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
' r' X  _3 x( e  |6 I- r1991 年,陆惠民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这年,锦丰镇政府投资14.7 万0 }' w" H0 s4 W* l
元,学校自筹资金1.2 万元,翻建教育及师生生活用房,建传达室、体育仪器
' I' H* J4 e; v" {, ^& ?室,新建围墙、画廊,添置篮球架和羽毛球、排球架等体育设施,购置图书,
& I: R1 W; G9 s' o+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是年,学校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358 名,专任教师22 人。7 a5 K# j1 K8 M$ c
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强化学校3 n) _3 o& I3 y
常规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教学落后面貌得到' c7 a' z: r4 J% z
改变。1993 年8 月,陆惠民任西港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此时,学校占地9 j% \) l! {$ d- c
5680 平方米,其中活动场地4380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356 平方米,开设6 个
. J# g9 ^# f) K班,学生310 人,专任教师(教职员) 22 人。1994 年7 月,学校获1993~1994
0 I, Z5 l$ m7 V8 V学年度张家港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合格学校称号。
8 f# ]* Q3 v: k9 o! ]1994 年9 月开始,生源逐年减少,为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市教育局及/ Q" M( b- b. C5 P" M
锦丰镇政府统一部署,西港初级中学并入锦丰中学。初一、初二学生除少数东' A" y/ ?! w$ c6 ^. d. K9 m( M% j
莱籍学生转入东莱中学外,其余全部转入锦丰中学初中部,教师全部转入锦丰
2 f. j, v4 @" k% ?中学。
/ i; ], B8 [  B4 ?3 H$ d- p40 余个寒暑,西港初级中学为锦丰东部地区和东莱东北部地区农村教育事
$ A' Y& i. T3 @. J" j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_/ F5 o" I' n4 v8 V! A1 |* S& R  A; @% x+ @
曾存在近半个世纪的店岸初级中学2 D* P8 P; o( ^# ?: Y% K# R+ L$ N4 {
杨茂胜徐平7 D0 v% u) {# P! ^( t
锦丰镇原店岸初级中学,创办于上世纪50 年代初,1999 年7 月并入锦丰中
- N! B' ~( h" R: W3 u学。这所学校是锦丰地区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中学中创办最早的一所初级中学,! s: Q! |0 N" w: C; ~- K, e- E% B
在店岸集镇周边,以致在整个沙上地区都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4 P% n+ P& V- z% B: a& C3 z* T店岸初级中学位于横穿店岸小集镇的一干河西侧,其前身是创办于1952 年2 a, j4 ?8 s" z( a
8 月的店岸初中文化补习班。其时,人民政府为满足店岸周边地区小学毕业生升* w1 U- [( T' J8 `
学的愿望,在店岸小学教师的积极倡议下,创办初中文化补习班。当年招收学
1 }, x& A$ o* h! c* w: }生80 余名,分成2 个教学班。学生大多是来自店岸、合兴、大新等地的农家子
- _2 n6 Z2 L. V0 f  F弟,以位于一干河河西的大圣堂作为教室,聘请刘定宣、黄鼎昌两位老师执9 q; M) w* B0 p3 \& k7 i  s! L/ J& H
教。1953 年春,锦丰初中文化补习班的40 余名学生也并入其中。以后,由于缺
) j/ h! O( @8 s8 l/ B/ N; C少校舍,以及师资和经费等多方面的困难,一直未能招收新生。1955 年7 月,4 R" w4 a) r! D
首届100 多名学生毕业离校,旋即停办。
. ^1 X1 W: A6 [) ~$ E; o1 X, w1957 年春,合兴陈振祥和店岸粮站职工周志明,发起创办夜中学,得到当
  v8 x; b% v/ [$ R7 {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通告甫出,报名者踊跃,竟达300 多人。这( F& g6 b) _+ h( o
样,大圣堂显然无法容纳,为临时应急,遂借用店岸小学的教室,开设5 个教学9 d( h& p& B, Q8 H! N
班,利用每日晚间上课。未久,恰逢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鼓
: I6 F$ m4 l/ F% Z# c励群众办学。陈、周2 人遂不失时机,提出开办民办初级中学的动议,迅即得到
- i4 A2 L- n( S; {  P店岸乡政府的赞同,并立即向常熟县文教局申报。7 月,获得批准,名称为“店
; N( j0 a& d1 P" Y7 ^! B( m岸民办初级中学”。彭志敏任校长,陈振祥主持学校日常工作。暑期招收初一新
" l, ^! L! L: U9 _4 Q1 S" m/ y" ^生120 人,开设2 个教学班,仍以大圣堂为校舍,陈、周等人担任教师。1957 年
7 _, L# O) O/ |3 i9 u( |* U. x1 k12 月,由周志明主持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
! g5 @$ T; H1 B, X1958 年“大跃进”运动中,学校迅速扩大规模,新盖校舍8 间,高峰时学) {# y! r( l. l- q4 O9 C' l# \
生竟达300 余人,开设5 个教学班,教师也增加到8 名。1959 年春,孙德贤主持
) p, d5 s0 d8 k6 Q, g6 G学校工作。学校继续扩建校舍13 间,全校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增加到400 余5 t+ e. c8 I5 M; X5 j3 ^
人,教师13 人。1960 年,首届毕业生通过全县统一的高中入学考试,大部分学- m, {1 f0 E0 N  W/ D
生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
& |+ s5 q/ Q5 Z( o/ |3 O1961~1964 年间,由于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学校缩小规模,压缩编制,- T2 r& p; u/ x0 H' g
只勉强保留4 个教学班,学生210 名,教职工10 名。1964 年9 月,褚泽深任校6 v2 _) Y) ^7 g
长。1965 年上半年,学校改制为农业中学,招收农业中学性质的2 个初一班
1 M& X( C* |8 _(104 人),但仍然保留原民办初中的初二、初三各1 个班(102 人)。全校教师7 人。
: K1 _1 X3 H& t/ b0 _8 p6 p2 c9 l1968 年,随着办学体制下放,提倡群众办学,学校继续招收初一新生1 个$ M& l3 B2 M0 N) E: R: t* j$ Z/ g
班,至1969 年,学校由“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转为全日制普通中学,更名为' T- O" Y3 ]% R! d3 D1 H0 u
“沙洲县店岸初级中学”。1970 年,薛金才主持学校工作。全校开设3 个教学3 M- m/ L5 S4 a/ I
班,学制两年。1972 年10 月,拆除原有破旧房屋,推倒庙堂,建设新校舍19" n6 ^  ~% T- I& |/ C' B* M  U" d
间,至1973 年夏竣工,投入使用。在其后的数年间,学校一直维持在三轨制6% P- ]: q. K- Q; e% c# r! Z
个教学班的规模,学生数维持在300 名左右。
: x3 B; M' ^  Q- ]1976 年,店岸初中开始向完全中学的办学规模过渡,暑期招收高一新生,
" K: c- B1 A5 g# W  A开设1 个班,学生60 人上下。1977 年下半年,学校规模扩大到10 个教学班,学) P, z5 J) G6 w# E1 o& k( b! N) o' T
生578 名。其中初中8 个班,458 人,高中2 个班,120 人。教师增加到27 人,其
' E- D1 t3 R* N$ i' ^2 c7 Q, ^中公办5 人,民办22 人。1978 年夏,首届高中学生毕业。这一年,县文教局控
6 r% s8 R5 {8 T3 r- B* G5 W" ~2 S制各公社的完中布点,压缩高中办学规模。店岸中学停止招收高中学生,并将+ R! V$ A2 a8 Y, V5 U2 m' h9 h& s
在校的高二学生并入锦丰与海坝两所完中,只保留8 个初中班,恢复初级中学建& C! n. Z# }! Y$ g* |
制。全校学生430 人,教师18 人,其中公办3 人,民办15 人。2 u' ~$ ^4 R  }. x& R9 O! p6 a8 i
1978 年冬至1979 年春,拓浚一干河,校园向西拓展,重建新校舍。从1979
- Q1 b7 m) J/ {年秋开始,初中向三年制过渡。薛金才被任命为店岸初中副校长。1980 年上半* q1 a8 c2 m( [1 O: H
年,学校建立党支部,薛金才为负责人。1982 年,朱汉祥负责学校工作;10' r$ _" o6 @; c
月,由陈士恭主持学校工作。1983 年暑期建造校舍15 间。1984 年,陈月清任副5 k" F* K* A' x8 Y
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尝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开设初中“3+1”性质的电
9 X7 q( x* x3 ?7 M& j# A' K, R/ b% Y器修理职业班1 个,学生50 名,学制为一年。维持三年后,至1987 年,职业班/ v$ L7 L& g. L0 u3 A
停办。1986 年7 月,由丁官林副校长主持工作。1987 年,薛金才任校长兼党支
) Y( c8 @0 \, U部书记。1 n! j& u! }6 Y: U2 I, d; G
1988~1990 年,兴建教学楼。1991 年又增建6 间双层楼教学楼。学校的教! E2 B0 V6 f' f  r1 |$ C0 W: a. N
室、实验仪器室、图书阅览室、操场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教育教学设
, r- K" u# O# T6 T3 W6 A$ D" K备设施,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是年底,接受张家港市教育局与锦丰镇政- B4 I/ U# q# Z3 x  ~: S/ C6 [0 X
府联合验收,学校基础设施以99 分的高分,名列全镇第一。次年,扬州市教育
: l, c3 s( _3 F: O局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前来参观。
6 U* f, V7 [( M1 Q: N1 ~1992 年11 月,学校建成快速养猪劳技实验基地,建成全封闭的猪舍,基地
1 U( n7 `3 R. Y* a* ~. S6 l2 l建筑面积200 平方米,可同时安排300 多位学生参加劳技实践。由匡永祥老师编. Q5 I2 s; ]$ a" c+ W$ I' a
写的《快速养猪》教材两册,分别供初二、初三年级使用。
: J7 b+ C: x6 T0 R- R; c6 L1995 年8 月,丁官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8 年,全校6 个教学班,学生! w& d1 z8 H8 B5 f, e* v
270 名,教职员工23 名。2 Q3 k" b% ?: U5 l" ?; Y) h  y. A
店岸初中于1974 年起创办校办企业,先后生产磨具、眼镜、刀剪等,因管
1 w) u# `" m) F) P" @. {' Z4 n理不善,产品滞销,亏损停办。1984 年建办法兰厂,不久扭亏为盈,后又建办" ]6 w5 F5 D2 x, c3 C
耐火保温材料厂,建厂6 年,销售130 万元,创利税32.6 万元。1997 年,校办企
+ H' K6 k$ B) C$ |业转为私营企业。3 k- E% U% @* [* T/ e  @8 h
1999 年8 月,在进一步整合并优化全镇教育资源,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5 E- e0 b# O8 \6 U$ k7 I
中,建办近半个世纪的店岸初级中学并入锦丰中学。

TOP

郁家桥历史上的三所学校
- ~. j% a; h7 v8 K: p杨茂胜 徐平( R2 ^( y8 d: l5 ]7 k& j* Y
沙上地区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地名——郁家桥,是清末民初盘篮沙南部,
0 N; M, k% a$ R- v9 p联系“江南”“江北”地区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口岸,是连接正在开发成长中的
" y( l: n* y7 k“新沙”和已具规模形态的“老沙”之间的一个具有枢纽性质的东西要津,作为
3 o. F6 }, j; e  D  Y: q沙上地区农副产品及其他各类物资的商品集散地和重要的农村商业集镇之一,
3 Z6 y: q3 w3 W) H  s它的发达和繁华,它在沙上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
# |. Q; a5 f5 F- f' N: V其所发挥的作用,其开埠并形成规模,比作为集镇意义上的锦丰,至少要早出& w6 v: o6 w# ?1 c0 A
30 多年。不仅如此,它还是锦丰地区在崇文尚教,兴办学堂方面,一个仅次于
/ o) s0 b3 C8 t( O6 e8 e西港的地方。在郁家桥超过百年的历史上,曾先后存在过三所著名的学校(学* _5 q. f6 e2 d! v% ~
堂),它们存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远近闻名。9 o4 m- F% J' ^; W" X) ^# A$ {
郁桥初等小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前清秀才、时任沙洲市乡董局董事
) ?8 E7 b& y; v' B6 d的曹挹芬(又名钧培) 在这里创办新学堂,称“郁桥初等小学堂”,地址在今尚8 n) D5 j7 A. _: s
具一定商业规模的“老郁家桥”(桥已不存) 东堍。《重修常昭合志》保存了如
, K( X0 l$ D# P2 A8 Z下记录:“正蒙小学,在沙洲雁鸿镇。宣统三年二月,邑人曹钧培、陈楚良等创) U) Q4 J% [" @- C
办,经费由私人集捐。”+ z& a' }" w2 y& |3 @) D4 \
《重修常昭合志》同时还有庞树敷捐地建筑校舍的记载。由此可见,郁桥初4 F3 i1 q6 n7 ]- _$ V6 w# {7 g7 e7 o
等小学堂可能是后人流传的笼统说法,正蒙小学才是这所学校的最初的名称。; e. w+ w% C, ?$ l, i. p
曹氏是开明士绅,又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长期在乡董局署理沙上社会福利0 J4 c& O  G& v1 w! [
事务。他创办学校,疏浚一干河,重建店岸镇,开办店岸保嫠局(老人堂),在0 J4 \, g9 v, b/ l3 O9 ?( k
沙上地区诸多开创性的建树,他获得了乡民长久的尊重。学堂初创时期,开设2
& {  q* u0 Y6 w' r' W% k# ?个复式教学班,学生30 多人,教师2 位,曹氏自任校长,并身体力行,兼任教( w, r! e# h: h6 S2 Y  M
员。1912 年,曹氏与时俱进,改学堂为学校,易名为“沙洲市第四初等学校”,
: V5 {$ O1 ^- e! M" d1 r6 Z+ p嗣后,遂以“郁桥四小”之名,闻名远近。
) S" }( L( \, _6 {郁桥四小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了整整一代人,从郁桥四小走出的许多著
9 [$ h$ C* C) `# R& h* y; A" x. f. K名人物中,其中就有曾任国民党航空委员会防空总台台长和总统府首任电台台8 F$ u/ w& M, N" |6 ?1 @
长,少将军衔的陈一白(字南琛) 等,有夹漕圩士绅、前清秀才陈志虞之子,
7 A8 T" l5 D2 C创办“陈氏小学”的陈宝伦,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教育界著名人士、曾长期担8 c7 h5 N4 N' ~7 b$ {0 q
任西港小学校长的范鸣岐和担任锦丰小学校长的陈熙春等。# O, f8 c% @  j% [0 E
1938 年9 月27 日,日寇侵入锦丰镇,被地方抗日武装击溃。遂闯入郁家桥- J6 {+ Q5 i" b$ x# @
小学,残暴地将端坐于“四小”校舍内怒视日寇的的曹氏当众杀害①。自此“四
7 S/ b" P/ x% R小”停办。校舍随后被拆除,材料运往合兴扩建大南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4 g/ i* j+ Z  y# g1946 年,国民党沙洲区区长刘公溥对曹氏遇害事件进行详细调查,报常熟县,
' G8 V$ I5 I+ c$ X6 @8 n9 [, y1 ]7 a经县府核准,追认曹氏为身殉于国难的烈士。) T- D$ m7 q0 [$ R
敏光小学(郁桥小学前身) 郁家桥的另一所著名小学是敏光小学,它是' A8 b( C0 C. z
郁桥小学的前身,建办于1944 年,地址在原郁家桥南街西南侧的陈敏庆庄院, e0 X$ G% D+ o+ t
上。陈敏庆为陈南琛之父,沙上地区著名的垦殖业主,他有一个寓居上海的外9 V& |0 I/ {8 V
甥名叫沈克祥,为避战乱,回到家乡,借外祖父的豪宅开办学校。他借外祖父+ p! S. ]& [/ F" f9 R
名号中的“敏”字,将学校命名为“敏光小学”。学校开办初期,开设3 个复式
$ P- ^3 M: s0 p* _& @教学班,80 余名学生,2 名教师。
  F+ \+ d6 W8 N' D% G2 x6 n解放后,敏光小学依然存在,1952 年,学校转为公办小学。当时郁桥村辖, ~& R! j* O) Z$ r. W3 o; B
区称民丰乡中心村,1959 年,这里在锦丰公社成立时称民丰大队,敏光小学由6 c" o/ `% a' P. N5 t
此更名为“民丰小学”。1981 年,民丰大队因与外地一个大队重名,更名为郁桥* V/ F% b* N0 I* h0 H! P
大队,学校也随之更名为“郁桥小学”。1981 年,学校发展到5 个教学班,学生# r4 K6 i- m% I0 i+ N5 ^" X0 v
236 人,教职员13 名,校长李裕昌。1985 年,校址迁至距老郁家桥东首约300 米
3 J0 d4 S( p9 h# E处,占地5829 平方米,建筑面积895 平方米。1990~1991 年,学校在镇、村、
4 B. [& C& {/ N8 u, g6 k企业的支持下,增建阅览室、音乐室,添置图书、体育器材和教学仪器,达到
% U' _2 e, j  f7 d& g' Y了市教育局规定的标准。1998 年,学校规模扩大,占地面积7560 平米,建筑面
6 d5 Y' Z/ `0 u2 F6 u3 L5 b' s% c积1737 平米,10 个教学班,423 位学生,22 位教师,校长施建平。
. w: \: q. y! X: y: E1 `7 A; H2005 年3 月,在锦丰地区教育资源整合中,郁桥小学并入锦丰中心小学。+ j6 J( y, s5 Q2 b& I' K+ P( S
向阳初级中学向阳初级中学,位于老郁家桥西堍的北面,坐西朝东,面1 V7 c: f! L9 W( `8 W6 P. Q
向二干河。那里在上世纪50 年代属于和平生产大队的地界。它的前身是锦丰第. C  m) w' V1 G) Q6 A
一农业中学,创办于1965 年。创始人李惠琴(女),社会知识青年。
  C: u$ b1 ]. f$ I, C( F上世纪60 年代初,国家度过了“大跃进”后的三年困难期,为解决青少年
; R9 Y1 F* q! I6 F# O, t% N就学难,国家号召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实施行公办与民办两种教! \; u% r+ p8 q! i, c
学制度并举的方针。李惠琴、姚理生、范存祥等社会知识青年,取得锦丰人民  p% V8 s0 v- Q% c8 v% a1 P' S: C
公社的支持,在老郁家桥西堍,利用原锦丰公社哺育小鸡的哺坊,开办农业中9 P$ B4 n$ }7 ]4 s+ d& E0 D/ x
学(同时开办的还有西港、店岸、南兴等地的农业中学)。农业中学是半耕半读5 v! T+ n; t  T" J- }
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
$ r1 O6 A& w- x5 @' Z5 Q$ }业生产劳动。8 ^/ U6 b0 l0 U9 ]# u6 F, h6 m
1965 年上半年,招收失学在家的小学生50 人,办成1 个班,李惠琴为负责9 N; y8 s* b$ F2 H9 M0 \: _7 {) f
人,姚理生、范存祥任教师。暑假后,扩招学生,增设2 个班,共有3 个班,学
: h; F/ R& X% e+ b生135 人,教师增至7 人。是年末,学校获省先进农业中学称号,李惠琴获省先( t8 B# d& b7 v
进农业中学教师称号。
9 c8 H. r1 j8 g5 |& r1969 年秋,境内耕读小学并入全日制小学,农业中学全部转为全日制中. T' m% q- V- t5 P  [+ \
学。该校就成了普通中学,称作“锦丰中学”。其时,在锦丰小学内开办了锦丰
$ _% E4 R& J. I. b6 u高中,尚未称锦丰中学。到1970 年锦丰高中招收了初一班,改称锦丰中学时,$ i' N9 C! O( [* i* f) M7 ?
由锦丰第一农中转制而来的锦丰中学,就得改换名称,经研究决定报公社革委
- J! l9 e3 C0 j: g2 y% T会批准,随所处生产大队名称,叫作“向阳初级中学”。关于“向阳”这个名
8 D  ?8 @. ]- X: i7 l称,还有这样的故事:该校所处的生产大队原名和平大队。“文革”开始,中共+ _4 r- J7 Y- a+ H
沙洲县委派工作组到和平大队,指导工作。工作组来了以后,认为该大队“地
! Y1 Z# Z2 B( G; A1 c. w- Z富反坏右分子”多,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和平大队不和平”,为了防止“和平7 d4 _6 L' ^& K' V+ r% O3 f/ B+ K
演变”,必须更名。工作组召开社员大会,宣布和平大队改名为“向阳大队”。
' m. q! M% w+ C' m8 Q0 j6 B“向阳”的意思是人民群众一心向着红太阳毛泽东。  J2 F1 e3 G4 }! F* u
向阳初中教师由公社统一调动,学生由公社统一招收、分配。1969 年,学8 v# y& q- ~5 p& E- t! h- ^# Q0 z
校开设5 个教学班,其中2个班为公办班,3 个班为民办班,但学生入学并不明- u, r8 M7 f6 O+ ~9 H% g
确谁为民办班学生。上级对公办、民办班所拨经费有所区别,但学校对经费的
* B0 Y5 w# T6 R# S% C* Y; A使用是统筹的。学校有教师13 人,其中有公办教师,也有民办教师。学生就学
0 s, \4 A0 K. W! R) y6 Y  O& m年限有两种,3 个春季班学制为两年半,2个秋季班学制为两年。以后,停招春
- j9 O; I! ~6 U& u' y6 u季班,一律秋季入学,学制两年。学校教学逐步走上正轨。1972 年,张从仪老5 P" `( V5 G6 K8 K
师出席苏州地区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 h. P3 C8 d3 S1 `( ^5 Z9 V5 X
1981 年9 月,学制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当时学校只招收初一、初二两个
- Y$ h* w  J& Z3 ~; e年级。初二学生成绩合格的升入锦丰中学初三就读,成绩不合格者,作为二年: }3 a8 E: i# u9 F' W/ B. R1 }; y
制初中毕业生,提前毕业离校。当年升入锦丰中学初三继续学习的为85%。6 c2 e) Q1 [( g
1988 年8 月,向阳初中并入锦丰中学,结束它培养当地农民子弟的历史使
+ V2 S- G/ K1 O" |2 T8 \1 J命。作为社会知青出身的校长李惠琴,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团结教
+ X- d( X+ T$ V$ ^8 R$ n职工将一个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改造为一个全日制的初级中学,克服资金缺

TOP

乏、设施简陋、生源不足、学生程度差以及师资专业水平低等诸多先天不足的
* l. T! _) z$ C困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批合格新生,受到当地乡民的称道。
8 b- g- f3 _& @) T①曹钧培(挹芬) 被害于日寇的枪口之下,是日寇侵略沙上地区的罪行之
$ m( K3 i  U1 y% u( n# j/ X一,时在1938 年9 月27 日。据保存在常熟市档案馆的《江苏省抗战殉国殉难烈
: u% t0 ^: J6 F+ R$ p6 z! W" i% B士调查表》称,殉难地点在郁家桥雁鸿小学校内。对其殉难之经过则有如下之! `) g( b2 @3 ?9 Q
表述:“自渝(沦) 陷之后,青年失学。曹钧培乃以私资修葺郁家桥雁鸿小学
; U- i$ P; _; i" f* y. c/ \/ t& d校,设补习班招收(女) 青年子弟,灌以爱国思想。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B4 r% N0 j& F$ S# s! M+ R
日寇全田部队自江阴杨舍来攻锦丰镇,为忠义救国军阮清源击溃。校距镇近,
' T0 ~- W) Y9 z" ?寇入校时,钧培手一拳偃仰藤椅中,不为礼,遂遇害。”另据常熟市档案馆所藏
" a5 ~* t1 ]3 P; O- w7 E《曹钧培事略》称:“曹钧培字挹芬。江苏省常熟县沙洲人。逊清时为名诸生。
! P6 D$ Q' Q5 t4 q5 G+ t0 I. A毕业于江苏优秀(等) 师范学堂。……日寇全田自江阴杨舍来攻锦丰镇。为忠
" S3 H  M( v/ q0 x; D; i- O: k: Z1 ?义救国军阮清源击溃。校距镇近。寇豕突入校。时钧培于(手) 执一拳偃仰藤/ o6 o# s, e( s+ x& b) v  e
椅中。寇怒视钧培□□□□□□□□□(原件字迹不清) 遂遇害藤椅中,年六
6 @8 N, a# Y0 H# P/ d( g十又四。”(以上史料转引自中共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毋忘国耻
5 K5 A) c1 C3 ]6 |——抗战时期张家港地区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
  w$ W' H. `& Q9 p( X2 x" [2010 年7 月第1版,页267~268。)! |$ f2 K0 N! a$ e" d

! `0 P3 B4 B) Q+ H锦丰中心小学/ t1 ]5 y* J. v* p$ Q1 k
杨茂胜徐平: h" E% ?: B2 O+ D" [
锦丰中心小学,是锦丰地区乃至今张家港市北部整个沙上地区众多小学校
" U5 V2 i3 L6 h中的后起之秀。1 ]9 c' F( y; ?
学校由曾经在清末民初担任长江缉私营统领、后为上海大通轮船公司董事
' u: Y5 _* [- B; X# H- I长、独资建造锦丰镇的杨在田(字锦龙,外号杨老九),独资创办于1935 年。学
* X* k5 D. o- C# s$ l校位于锦丰镇镇南,校园占地约15 亩。
/ F" k. a, H* x9 l% {学校初创时期,一排座西朝东,面向二干河,辟有6 间教室、2 间办公室的$ N: s2 V* M* Q6 `: e" [4 [9 U+ B7 @
砖木结构平房屋舍,是学校的主体建筑;北首是一排同样结构的朝南平房侧
2 c" l* U$ ^3 |: d/ i+ ~厢,为宿舍、储藏室、厨房等教学辅助用房,西侧是一片大操场。校门设在干
0 V4 P2 \. d& P9 _河堤岸边,教室与校门间是绿化地。1 I% @5 E& Z) x6 j; m
校舍建成后,20 年代初开设在锦丰镇镇北的庞港初级小学和锦丰镇镇南的5 A) w! d! h: R, `* P
鸿阵初级小学相继并入。经常熟县教育局批准立案,为完全小学,校名“常熟
' B. w' O- b# n: x) K8 [" X) T县锦丰国民小学校”。开办之初,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50 余名。张锡南为第
, o& h% Q: n, }0 l) v  k- P! X; B8 ^5 R% a
锦丰中心小学校园8 C, f4 U$ t' S6 k  f
一任校长。翌年,由丁君彦接任校长。办学经费除收取一定数量的学费外,由' {  ]" i2 \! u! n: V
杨氏资助。
5 F2 E1 g; I' L" U  l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一度停办。1938 年秋,由地方人士张华尊、朱佩瑾等) s; M3 D  I3 G: K" C; V! U
筹划复校,先办初级小学,有2 个复式教学班,70 多名学生。其时,中共地下
/ v2 o. g( a# [7 q# e共产党员张君楷、黄振铭在校任教(解放后,张君楷任如皋县副县长,黄振铭
+ W' R% t2 l. a4 z任苏州市体委主任)。以后换过多位校长。1943 年,陈熙春担任校长,学校规模
8 H' J' h" K4 a0 m: A得以逐步恢复并扩大,至抗战胜利前后,又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并恢复县立公  X: h1 L$ w  R" w) Y  m
办小学建制。到解放前夕,有8 个教学班,教职工18 名,学生330 多名,成为锦- o4 H( q! h* b9 S6 x
丰地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
4 T4 W! b0 l2 V! {- C( p% S1949 年4 月22 日,锦丰解放,锦丰小学由常熟县人民政府接管。1951 年7
! }) @+ x8 G: M. q2 {. D# ~7 D月,成为锦丰中心小学。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学龄儿童入学人数大幅度增加,7 h7 U+ ]/ u6 H
1953 年,在校学生约420 名,比解放前增长36.7%。
# x' S: s9 e6 C7 D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 q! E& A1 a2 a9 y0 K  \! l进,锦丰中心小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继续扩大,拥有10 个教学班,500 多
8 P3 s( t$ l, W( L  X7 `名学生,学龄儿童入学率为75.4%。1958 年,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附设民& s3 m, f2 ~% I! U( e7 G" J
办班,吸收民办教师任教,这时共有17 个班,其中民办班5 个。
" c& M9 g) v" J( k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领导和教师遭到揪斗批判。1968 年2
% e+ K* l1 q1 A! Z9 z  n月,县革委会撤销合兴等7 所重点小学的设置。4 月,学校建立革命委员会,9 k" R1 c: G% D
“贫宣队”进驻学校,主持工作。1969 年2 月,陈志裕任学校负责人。学校体制/ N4 C. z$ T1 W* R& x8 B: a. _
下放,拆除部分校舍,支持锦丰、建设等大队办小学。学生和教师分散到各大
) W" c+ y4 `1 G0 S3 `. s队所办的小学。1969 年,在锦丰中心小学内建办锦丰中学,嗣后,中心小学成# ]2 }) {. T. l- Q. [5 \
为锦丰中学的附属小学。中小学由王明才总负责,杨荷芬为附属小学负责人。4 _5 ]! q7 C( z# Z5 r
1975 年2 月,附属小学与锦丰中学分设,迁到附近的新华大队,更名为“新华
' x6 Y: f; D( p  c( W小学”,陈志裕为负责人。1976 年,学校附设初中班,成“戴帽子”学校。新华/ I6 z: s" r3 Q3 ^( I0 w( r, K
小学在全乡首先创办校办工厂,生产手套、锉刀、绣花针等产品。& P* g7 y( a1 a7 ?- c4 v* G! H
“文革”结束后,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 年9 月,恢复锦丰中心小学
3 P. `1 u" `2 g: j( h' M% g的设置。1981 年,以创建“文明学校”为中心,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
* P2 u3 Y+ p9 a& j0 j活动。1983 年3 月,陈维昌为党支部书记、校长。5 月,由李裕昌任锦丰中心小
! c; `7 H5 P# P) ?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86~1987 年,学校教学设施、生活  Y6 v0 {- q& U& c
设施,进一步扩充,建造教学楼2 幢、活动楼1 幢,建造拥有15 套住房的教工宿
/ {/ L9 a. u/ D舍。1987 年8 月,李剑雄任锦丰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学校工# s9 S$ B' g: X2 j- _( O2 @( j
作。1989 年,锦丰中心小学董事会成立。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90 年,构建“合格加特长”育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b% C( ]. J7 k, D  H; G
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校门南侧3 q! w* [# {2 \$ m& G( [
4 层15 套教工住宅楼拔地而起,南侧港沿三层活动楼内音乐室、图书室、阅览
8 g4 a2 w$ Q  e& G- @室、乒乓室、队室等活动室安排有序;停车棚、体育联合器、篮球架、司令/ g/ C$ s5 a' ?- z9 D& u
台、煤渣环形跑道一一到位,全校近500 副课桌,40 多张办公桌全部更新,教7 J. z2 }7 M7 f& N
具、仪器、挂图、体育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11 月,镇政府委托李剑雄校
* d$ q8 i% u1 I2 g) ?- l长筹办锦丰镇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展览会。12 月12 日,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等8 j/ ~; C& U' H) ~
领导到锦丰中心小学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2 月13 日,国家教委巡视8 t; g$ E4 R1 N- n# s( Q
员周贝隆、基础教育司初教处副处长张杰仲、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等视察锦丰
# Y4 G2 x2 G& d% |中心小学,对锦丰中心小学的义务教育达标工作给予较高评价。该年,学校有7 u$ [- \- o' u% w& M
18 个班,921 名学生,专任教师32 名,教职员工45 名。这一年,学校首次被评
6 S( P, i" m( E% o为市双文明单位。12 月,通过省教委和市教育局对学校联合进行的九年制义务7 p( W5 a  c/ _/ d- n$ f1 O
教育达标验收。
* g9 q5 E. f4 G" B% L, ]1992 年,李剑雄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安排每周六下午为“兴趣小; h/ ^, e7 g# M  I5 E  E3 S2 y" ^
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愿报名参加各种兴趣活, H# f+ K* U) K4 b2 v
动。在全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连续两年(1991~1992) 获女子团体冠军。
. C. _6 A! h% B9 Z3 D! n在其他比赛中也名列前茅。1993 年,获春季长跑团体第一名。1994 年,学校采, _# E- ~; Z- W& P: @" t
取“学、讲、看、唱、赛”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创建“规范加特色”农村
/ v7 Z, [# I/ B中心小学,改革“第一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建设育人“第二课堂”,发& Y% c& D% g3 ], q8 a
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隐性教育氛围,并以
+ W1 I0 M0 \0 w7 H6 w* |4 l" E! D5 X& G$ F0 J3 z2 B+ r7 c
锦丰中心小学扩建项目开工奠基
( R$ n% f8 J! j- j% \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12 月,由校长李剑雄主编的《小学$ h+ @+ S. A+ V- x" \6 W4 h
生作文天地》,由北京市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发行。
' s8 `# F/ G: Q( r# F& m: U! R1996 年,学校提出以科技为先导,向科技要质量的教育改革思路。“农村学
# I9 d8 \2 B* I/ n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研究”和“优化课堂教学实验研究”两个研究课题被1 ]; b5 P' E2 I
江苏省教育协会批准为省级“九五”科研课题。
, I7 w( f& Z0 R1997 年,马富明任锦丰中心小学副校长、副书记主持工作。学校开展“我$ A) o5 B8 C' N0 d
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红领巾小银行”储蓄活动。全校储蓄2 万余元,捐图书
) Z( e6 K4 u! T- a; \. x, F1200 余册。12 月,苏州市“九五”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研
1 \/ H: N$ a2 v! v$ P& L究》成功结题。
  g( A) C+ |) d- b2 P0 t& R1999 年11 月12 日,学校搬迁到原址(今锦丰镇青年路东首)。校园占地274145 o/ U1 G9 I) P* S" Z) H- N$ `+ n
平方米,建筑面积9772 平方米,教学班28 个,学生1515 名,教职员工75 名,
0 {& ]& X1 ~# {* S* e学校办公楼、专用教室、生活用房及其内部设施基本齐全。图书室、语音室微
8 b- |/ c8 _* a# y+ T3 _0 G; {! |机室、自然实验室、多功能电化教室等建设规范、管理科学,制度齐全,教育
% ~+ d9 J8 X) b: H装备水平已达到省小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11 月25 日,学校顺利地通过% y! J# f/ |; W* N1 d. O0 r
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评估验收,被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吸收为会( P% W1 D% u& H# Z3 n
员学校。
# {, L; h1 n9 L& `& W2000 年3 月,筹办象棋业余学校,构筑培养象棋人才基地。学校落实减负
# d  ]5 i+ @; U. |措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张家港市电视台、张家港市日报对此作了报导。学
. W  v0 F2 i0 _' L3 l# M3 `/ i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被省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
$ W( P8 X! _' T3 e) H" q养》和《寓心理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两篇论文在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 l+ T0 i6 ^5 q8 j3 N# p7 k
业委员会2000 年年会上作交流,并均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被省教育学会批0 E# A4 `  w( E8 w/ S/ K5 n7 b
准为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增添多媒体教室、舞蹈房,添置
. y9 F( h4 T8 t0 u/ c彩电28 台、电脑5 台,完成网络教室建设,硬化操场、通道2500 平方米。是年# V! A+ x- S$ e& u
末,全校学生1524 人,教学班27 个,教职员工76 人。有市级教学能手6 名,教
7 ]; w" h7 w8 ^) u8 C$ o坛新秀4 名。
+ _2 Y7 O+ t2 m0 Z3 Q! H) k& l2001~2002 年,学校深入开展雏鹰行动,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是  x1 [) `0 R# i& B$ d" W
年,学校改建食堂,添置10 台电脑,完善闭路电视系统,投入近万元种植了树
# w% B2 F5 N1 z/ {( M+ l木、草坪,浦项公司赠送给我校3 台电脑,3 台打印机。学校完善了“三机一4 y8 h5 m) o2 t. B6 d% Z
幕”,新建校园网,电脑增加到110 台,添置了2 万多册图书,图书总数达到
7 C5 E& J/ v4 B- u7 g2 [! S. s50960 册,通过创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的考核验收。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举, g# _* `/ {3 }$ E7 N) W  H3 N
办。2004 年,学校被命名为“中国青少年素质发展示范基地”。6 t6 ?# |! X0 ^. K. A
2005 年3 月,郁桥小学整体合并入。学校倡导“百炼成钢,勤练成才”的$ J. D: o3 [/ L8 w
校训,恪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弘扬“爱生敬业、务实奉献”的) Z/ h# S+ d' P# Z; k9 u9 U$ N# e
教风,强化德育和常规管理。4 月,学校被命名为“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实验基
* t* |, ]; p" j* b1 T8 u( ?地”。是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档案工作二级单位、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 |( ]  h# @$ q6 r- `
校、张家港市绿色学校。2005 年末,学校占地27414 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 平  B! |. ?" C7 N6 [; B' Q0 J
方米,30 个教学班,1596 名学生,103 名教职工。
. y& C" x5 |; ^7 n5 [1 I7 D0 j2006 年8 月,刘盘松任锦丰中心小学校长,学校加强“三风”建设,大力
0 W! f  @4 [" V/ R8 E0 z& n倡导并践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爱生、敬业、务实、奉献”0 T" t; h) h0 A# }
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勤学、活泼”的学风,创建成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 P& D. j+ O8 i" g" y4 L/ ?
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2007 年3 月,镇政府投资250 万元新建的师生食堂启用。
. X0 f5 o; M; v6 ?# a, B学校开展“阅读,让生活更美好”的健康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推
. a9 Q7 y9 S2 ^+ v动书香班级、书香学校、书香家庭的建设。是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电) U4 |6 X/ A4 O
子技能认定活动先进单位。2008 年,学校以校外辅导员为纽带,以德育实践基# F! G* [1 w& R* x
地为载体,搞好社会教育。锦丰消防中队、滨江社区、敬老院等单位建立德育
, I9 ?% H+ E( o3 |6 @6 V( I& Y; E8 ~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慰问、社会调查。举办家长学员培训班、
+ z' Q8 M0 H! ]" e4 P1 [# t家教讲座、经验交流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
4 s! U# m4 N! t3 I方法,提高家教质量。学校创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少先队教育
5 A6 \+ o2 L! `3 d5 t现代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
3 m1 \% k" K& f! W2009 年8 月,西港小学并入,原西港小学成为锦丰中心小学的东校区(分2 q& r( ]! s- ?% P! e# O$ w
部)。至此,原锦丰地区的各小学,除农民工子弟学校——锦秀学校外,全部合  T) Q. Q" l/ v
并到中心小学。学校占地27414 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 平方米。在编教职工120$ d2 O+ \  ?% s; A. [. X- W  q2 T
人,班级45 个,学生2105 人。是年,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平安学校、苏州市绿色
7 T8 @; G3 X. p学校。
& \* f: ]! h& a7 e; Q/ D! C. O2010 年,学校以“百炼成钢,勤练成才”为校训,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 t; u8 ]  I. A! \& @
中小学管理规范》,推动学校工作协调、持续、健康地发展,努力把学校打造成4 _* d: K1 G: v% P
为装备设备一流、师资雄厚、教育理念先进、具有高质量、高水平、高品位的
# _1 P; q' W3 J) N3 m农村中心小学。全校学生2018 名,教学班44 个,专任120 名,教职工154 名,- C$ T1 v! i5 K" M9 W$ |" L
本学学历55 人,占专任教师数45%,大专学历54 人,中专学历11 人;中学高级
' ]! B6 i4 _. ~& z4 P, f教师1 人,小学高级教师59 人;35 周岁以下青年教师74 人,市级骨干教师15
) R1 |. @* _; j$ N人,其中市教坛新秀9 人,教学能手6 人,学术带头人1 人。是年,学校被评为
/ G2 J  e: C4 C8 K! r# l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平安校园”、苏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 L& i$ J, n& q4 Q3 j8 w
2012 年12 月,张家港市副市长、冶金工业园(锦丰镇) 党(工) 委书记赵
" R; E  G7 o2 W3 M" y: R1 m建明,锦丰镇镇长马春青等到学校现场办公,对学校布局进行规划,整体设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计,分步实施,力争三年内将锦丰中心小学建成设施齐全的一流农村小学。
5 E* y& N, |& \3 m, L, I' w& w2013 年8 月,汤晓松任校长、党支部书记。镇政府为锦丰中心小学投资
; t  J. t/ o: t: C1 q% ~2500 万元,启动扩建一期工程。2014 年,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打造葫
2 h2 A* {: f/ d# o( K, g芦丝特色文化品牌,开展“八礼四仪”活动,实施“美丽学校”工程。是年8- o8 v0 ~% f9 O
月,3791 平方米的教学楼和4020 平方米的食堂投入使用,并启动二期工程。学
7 h7 t: A& ]" \  a' t校占地29483 平方米,建筑面积14292 平方米,在编教职工115 人,班级51 个,
$ r0 c0 V. q( x" ?3 [学生2362 人。
. `7 L7 s; B1 v( G4 }3 Y在锦丰(中心) 小学近80 年的不懈努力过程中,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
. `$ C$ d% W4 _3 f. G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在社会各界涌现出众多的名
# I2 q3 M, b  r& ?* D8 m士、名贤、名师、名家、名星、名流、名将。其中有清华大学教授施妙根、吉! x5 V( D0 n# I1 }
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骏一和曾任天津理工学院副院长陶惠民4 `( Q3 i5 e+ i% s
等;有1948 年任《中央日报》社社长的冯有真,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神# [2 x1 T9 x6 r# |' b
剑》杂志社副主编朱才保,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 C) |( n7 y2 V, m
席、江苏省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陈肯,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黄育万和上海和
! D( x% X) _  ]# \1 U5 }8 o平医院主任工程师樊祥新等;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创2 Z! w& G6 k' m7 ]- ^
业企业家、中国改革功勋奖章、五一劳动奖章、江苏沙钢集团董事局主席、总
% N, l$ J/ v( Z3 v! k0 c3 V6 Q裁、党委书记沈文荣;还有获得伦敦奥运会举重银牌的陆浩杰,获得第八届亚
* ]' u$ y5 [( P5 t1 p" l' v; ^洲皮划艇锦标赛三块金牌的方磊、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重金牌的管新5 D$ c5 Z1 ~$ G  W7 g
蕾、获得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举重银牌的陈玲等。: U+ _$ j# q2 V0 u1 S

* v& ?- H( x& ~# b1 \2 O开锦丰地区新学先河的西港小学
, u5 [$ J# W% U杨茂胜徐平2 f+ Y  p) m0 E
% p  J* z% }& U: f
西港小学,坐落在西港镇东街南侧,老三干河东岸。
7 f( v" _9 w6 r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西港协仁(今协仁村) 杨同时(字震寰,前清秀
+ P  o) R7 T# k* R0 \$ v+ y才,省参议员),倡议兴办新学。由他和曹忠、黄炳南、姜熊巨等热心士绅,各
6 o7 }) p3 y# ^" m. l捐银百元,利用早先成立的文人相聚研讨学问的敬业文会,创办敬业学堂,自
' T! N+ M/ }3 Z7 X: {1 @任校长。此即西港小学前身。《重修常昭合志》云:“敬业小学,在沙洲西港镇; D7 v" ]/ C9 }$ q
敬业文会。光绪三十二年二月,邑人杨同时创办。经费由苏州两等小学分拨。”
4 H9 n7 X& d/ p" C8 Q% ]5 P即指此。这所学校为锦丰地区,乃至沙上北部地区最早创办的新式小学之一。
, H2 f, O# P) K# o2 I光绪三十四年(1908) 更名为“敬业初等小学”。学校除借关帝庙正堂屋2 间
4 z' V' \& T& {: g* [! s9 g外,另增侧厢3 间,几经修葺,开设2 间教室,1 间教员办公室,收授学生820 k$ g. j- g  H+ U0 U2 P8 K0 w3 c
人。1912 年,学校定名为(常熟县)“沙洲区第二初等小学”,学生增加到接近
  ?! |6 D% `' R4 s3 E( C, M, X9 e百人。
( m7 ]& o. g# s5 h) p! v! k$ f1917 年,杨震寰先生赴常熟县政府任职,由当地文人曹如(又名曹文璞)8 I& @0 `8 r6 C
接任学校校长。' K6 ]; q+ w1 @$ N8 S  N! T" [
1920 年秋,学校更名为“沙洲高级小学第二分校”,增设1 个高级班。19231 \: f0 d, F9 y6 S. E
年秋季,从合兴小学(时为“沙洲区第一小学”) 分出一个高级班给沙洲高级
4 w  z  Z& q- ^' k6 E小学第二分校,斯时,学校成为沙洲区第二所完全小学,开设5 个教学班,其中
% G  P5 w* ?! ]7 D. w1 个班是复式班。3 D7 {7 @$ [# o& }9 X, `; J
20 年代至抗战爆发前夕的十多年间,学校规模基本上维持原状。其间担任# E+ m# F  y7 ^% O
校长者,有杜培汀、江济舟、朱玉吾、朱振亚、丁君彦、尉迟坚、丁光宇、刘6 p! B7 r, ^( ?0 X, T$ z* E
公溥等。/ N+ |- J- ?# t$ [# Y
1937 年冬,日寇侵扰沙洲地区,百姓为避劫难,四处逃亡,学校因此被迫
% g. {% A/ c1 y. Q  F停办2 年。学校停办期间,因无留守人员,教学设备、课桌、椅等遭到破坏,损
- a# U" G% G, @* q! J失殆尽。* u- Q, F2 [, e. B( o
1939 年冬,地方富绅钱祖赓,出资重购新的课桌、椅,添置若干基本设备
! ?7 z0 D' R4 i) l设施,1940 年春季,因陋就简,学校艰难开张,复学上课,以慰周边父老乡亲
) n! S4 @% ~0 |3 U& f, B6 }  x3 X之子女求学之渴望。此时,由尉迟坚担任校长。
7 N# S/ @$ g, O; g: D' X0 z# g当时,在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沙洲地区抗日形势迅速发展,抗日力量' t* A$ a! `/ Z: [, t* b) W$ N$ c
迅速壮大。到1941 年春季,新四军领导的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原学校教
8 m  A+ A  l; r* t1 p0 ^" i导主任范鸣歧任校长。抗日民主政府为办好学校,在1941 年曾拨款给学校补充
# |- c3 f5 u- O* q1 z办学经费。
" z: C; Y+ m5 d5 X1942 年,日伪接管学校,伪沙洲区政府设在西港镇上,1943 年后,学校改5 Z# z" t& r9 u% Z8 b3 K( U6 L
名为“沙洲区西港中心小学”。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学校艰难维持,逐步发展到
' c1 o. x) ^* {4 H. O, M8 个教学班,教职工12 人,学生数大幅度上升。1946 年秋,由西港镇商界人士7 b9 |  [" b0 L8 d9 |
捐大米20 石资助学校,校方也自筹大米10 石,添建草屋3 间。1947 年秋季,校# i' P0 c  L* T9 Q3 Y
长范鸣歧又筹措大米40 石,新建草屋4 间。西港中心小学规模不断扩大,到解
$ `2 M7 x% ?  a  k4 O- K! ~放前夕,已有学生700 多人,11 个教学班,教职员工达20 余人,成为周边少年- u0 E8 H4 s; g+ ?
学子向往的小学。; O% C/ k6 M1 r0 e' u! V2 M7 ~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境内贫苦农民迫切要求文化上翻身,纷纷把* U7 \/ e7 {  r" a& U
子女送进学校,因此学生数猛增。此时,百废待兴,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政5 k4 s/ f  s, w" F5 ^
府多方设法,多次拨款翻建西港小学校舍。1950 年春,建造平房4 间。1951
  o6 x: x) d6 J6 e% U0 y4 H年,学校接管关帝庙,将庙舍稍作改造,用作教室。从1953 年到1959 年,西港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中心小学先后共建新校舍33 间。这时,西港小学已发展到18 个教学班,教职工2 V* t2 _/ D* r+ P) W
约30 人,学生总人数1200 人左右。学校占地15 亩,校舍65 间,成为沙上地区# E0 J9 M' i/ i0 P( |+ `2 }+ X
数一数二的规模型小学,施教区范围扩大至周边的乐余、南丰、东莱。6 o& P) s8 k7 `% O
1952 年秋,学校曾附设两个初中班,招收学生100 人。1955 年7 月,附设初
2 k9 s, L3 w3 t2 p& K中班停办。
& n# s* M2 I( a, V3 E+ K% Y% `2 i1 P- y: [) x1 f
西港中心小学第十三任校长范鸣歧,在学校发展史上曾发挥很大的作用,
1 H+ f* Y( D9 ^* q* W# i" H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1956 年,范鸣歧调往中学任教。1957~1968 年,孙8 Z8 q  r  h  t% q7 ]
勤、樊凤鸣、苏永清、王明才相继担任校长。1957 年,小乡并入大乡,西港小
2 L" s) Y- c9 Q0 w. \学划归东莱乡管,不再称中心小学,改名为“常熟县东莱乡定丰村西港小学”。
1 d; B% D! D$ W5 u$ m% w( k3 {( P1966 年下半年,“文革”进入高潮,年底学校被迫停课。校内出现教师斗教
" |6 M7 k8 X; E" F* f. w# P$ S师,学生斗教师,学生斗学生的混乱不堪的局面。运动中“造反派”掌权,有$ T3 @& M, d4 S$ K
的教师被迫离校,有的被打成反革命。教师黄士才、陆正光因被定为“现行匪
$ d" j: h6 }+ T9 g) ]1 A+ G特”后,自杀身亡。' A7 `( g) S3 p% R/ \8 V
1968 年冬,学校管理体制下放,初中、小学由大队办。小学学制改为五! K: b3 l. w6 e7 M2 G
年。这样,西港小学规模大为缩小,只开设6 个教学班,“戴帽子”附设1 个初. u0 r8 ?5 G6 T9 }1 n  X$ Z6 J
中班。原先在西港小学工作的外乡教师全部回原籍。这年,学校由教导主任张: C5 X/ l( d2 T- L, l# w
正清主持工作(后来任命张正清为校长)。
! J8 Y# n3 @' u& B' k( m& D- O1973 年,西港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划归西港中学(锦丰乡办),同时将锦丰公
. ~& w% R) D' ?- _! k社靠近西港小学的两个大队的小学生,划入西港小学招生范围。西港小学又增& E5 O4 U, E. _+ ?& r
加到12 个教学班,教职工17 名。1976 年,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西港小学
8 \1 |3 l. U7 ?1 U再次附设初中班,至1979 年秋季,初中班停办。1985 年,学制恢复为六年制。8 m" x* S" m% X- d: J
1989~1990 年,薛文章、曹广忠先后任校长。) W3 S7 w! S3 Y8 [2 e  z
1991 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实现高标准达标,学校分成教学区、活+ e, h. N& |6 U/ E$ g
动区和校办厂厂区。学校内部设施,如课桌、讲台、黑板、卫生设施都作了较
; B* h! @9 q" D9 @6 E( R0 l大程度的更新。图书、教学仪器、体育器械都按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要求添置, S% u0 G+ r% \
配备。经上级验收,学校以较高的标准达标。6 Y- b* _- {- v4 `( o
1994 年,学校在办好小学部的同时,逐步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12 月,经
) \: {8 @  _1 V. ]  I6 y. n% U8 o上级验收,幼儿园登记注册。, |# A5 x. K  p+ {, U( Q
1994 年暑假开学,东莱合丰小学高年级撤并,一部分学生转入西港小学5 I& @8 c" C9 G0 C8 \: F
就读。1994~2002 年,历任校长为曹广云、曹广忠、沈建祥。2003 年,东莱
  ~$ ?! T. A. Y9 k1 e镇的定丰、合丰、交通3 个村并入锦丰镇,西港小学随之归属锦丰镇管理。
. e; d5 x! S: E+ H2004 年,西港小学与协仁小学合并,投资850 万元,在西港集镇西市稍易地新
& ~0 Z. b, P* W建新西港小学。
# Y; j* {* B) [8 e0 b2005 年,锦丰镇任命韩晓东为校长,投资140 多万元,开展创建现代化村
1 k: ^$ g6 H; W校活动。学校规模为7 个教学班,学生327 人。附设3 个幼儿班,幼儿124 人。
1 M2 y  {5 s+ P% a全校教职工32 名。学校占地8762 平方米。建筑面积2450 平方米。绿化面积48004 n. {! O5 m4 B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5%。2005 年12 月,学校通过张家港市村级小学现代化
# Y  a" d& L+ m/ I建设验收,并于2006 年4 月,为推进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会议提供观摩现
4 r+ q1 s% `& j; N$ ]% W场,11 月为江苏省教科研会议在我市召开提供观摩现场。$ c) V$ @0 Z& I/ Z, o2 T
锦丰西港小学是沙上锦丰地区一所具有100 多年历史的老校,校风、教风、
: j( b# u/ w1 G9 W- X: o学风建设独具特色。2009 年8 月,西港小学并入锦丰中心小学,成为锦丰中心9 Y$ |! U! M" E. }
小学东校区(分校)。
- t: ?7 M$ P, h西港小学这作为一所闻名江南的老学堂,人才辈出。择要简介如下:! M: p" t/ S, h1 ^
袁家骅(1903~1980 年),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近代语言学3 \- c* T0 F# S9 D
领域的开拓者。; }5 J+ z# R. C6 [8 G+ c
冯有真(1905~1948 年),一代名记者,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编辑部主2 Z) b" X& j3 {' P
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社长,《中央日报》社社长。
2 A3 v2 m2 D" A8 e5 j" V张道行(1910~1995 年),西港村人。童年在西港小学读书。国际著名的教3 l$ ~3 l" @! r
育家、法学家、社会活动家。先后任美国马利兰大学、金门大学教授,旧金山! ~( h; b; [7 M+ ]$ D" j' \9 a
克林顿大学董事长、校长,美国教育部教育计划审查委员会委员。
/ i+ F* S5 g' Y; E7 e许亚(1915~1982 年),福建省委书记。' t8 h9 z: }" q( H7 l; T' f
杨知方(1918~1968 年),出身豪门,幼时也在西港小学读书。是个有正义* J1 ]9 j3 K. g1 Y; u) l
感和爱国心的人。他在表兄许亚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40 年,22 岁的杨知
( X. X6 K/ ^6 u& e5 ~方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被任命为“江抗”警卫一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出+ G- o8 }( b8 F- [' @+ @* d
任第三、第五野战医院政委。全国解放后,曾任南京市公安局局长。9 g9 T2 l- R$ @  n, i6 ], C( v
# |/ B1 b* N0 P
历史悠久的江边学校——店岸小学5 D2 o* E# u# m9 Y0 n3 M
李剑雄+ m4 v' v* X4 W
锦丰镇店岸小学是我的启蒙学校,也是我和老伴曾经长期工作过的学校。5 G; a; f4 c' P$ U1 F( I' g
它始建于1916 年,由沙上地区颇具盛名的晚清秀才陈宗鹊的儿子陈育贤独资创
7 a6 d- _. ~# i. Y1 l8 b+ ]; ?建。我清楚记得,学校建在店岸镇北门外一干河畔,前后两座教室,中间是操
7 {0 X4 \) T+ _* v2 }$ v$ x+ U场,操场东侧是通向店岸小镇的人行道,路边一棵棵青桐树整齐排列,成荫避- B9 ?! I6 B+ W, O) u
暑,西边河沿一棵棵杨柳掩映下的花草,鲜艳夺目。校园里还有一座六角亭,' W# |, F1 s) p& h, d  {0 O
亭内正中矗立着一座由当地土豪曹佩瑛立的石碑,后在拓宽一干河时被毁坏。
4 b! _$ T6 e  g5 @创办初期,学校拥有6 个班级,160 多名学生,6 名教师。陈育贤为首任校长,
  i; E; Q8 i7 U# u: D% A后由曹挹芬任校长。
1 W# x* m; x4 g. W4 k7 g( Q: l7 u我于1945 年秋季入学,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之时。此9 j* U6 O3 u6 V. M1 a- R& H; Q
时,由曹炳南任校长,学校隶属常熟县政府管辖。学校实行壬戌新学制体系,! q, r8 \' R4 A2 C1 q! U2 u
即初等教育为6 年,分为两个级段:初级小学4 年,高级小学2 年。课程设置有
# d7 u& R: d' N; b8 G国语、算术、社会、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解放前夕,学校已初具规: }5 e' a9 M0 r2 ~! H
模,拥有8 个班级,300 多名学生,10 名教师,成为沙上地区颇有影响的国民小% `1 P/ N1 N" W) Y) e
学。- [% K" O! X. O- x; \; G* d( g
1949 年4 月,沙上地区迎来解放。8 月,常熟县文教局接管店岸小学,由苏5 J6 k; u- B  U3 o/ I2 Y
北渡江干部谢世荣接任校长。1950 年8 月,谢世荣上调沙洲区政府任文教助% W+ w, l: l9 w9 l8 C7 w% Z* r8 T
理,由渡江干部黄艺时接任校长。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对农业、9 w, N2 W6 \; J9 s' h8 M  s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学龄儿$ j6 u# \4 }5 U( E. U% D
童入学大幅度增加。1952 年8 月,黄元湘任校长时,创办店岸小学初中补习班
* s- \/ a" M6 k; j(甲、乙两个班),补习班设在店岸镇南门外庙宇内。店岸小学六年级2 个班90 名* B0 S8 W9 J/ Y# {4 X. R/ {
毕业生全部转入补习班(我也在其中),同时向锦丰、大新等地招生学生30 名。刘0 s. j& F! ]% ^
定宣、黄鼎昌、陈宝生为语文、代数、几何专职教师,其他课程均由小学教师
: k7 ]5 [5 v8 J4 M- q兼任。1954 年,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联合建立初级合作社,合作社所办的托
6 Q7 s7 u* m; y! n- |' o$ P儿所,为学龄儿童上学创造了有利条件。陆三书任校长时,在校学生数又有上! T% Q' U1 X' Y2 ^
升。1955 年8 月,以店岸小学初中补习班为基础,创办店岸民办初级中学。
% N. j  S! P& u+ \5 G8 G1958 年,学校高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
- h3 D9 X9 x$ l( D  B) l3 l9 ~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大跃进”期; H, @! n; d  b% n
间,学校建立“土高炉”,学生带来废铁,参与大炼钢铁运动,结果一无所得,
$ L. q& X+ ~8 q' z0 A还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期间,学校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为适应教育  s6 T. P8 H+ N3 W
事业大发展的需要,附设民办班,吸收民办教师,此时学校发展到12 个教学+ J; W8 r& J4 @, u! P
班,学生620 多名,教师21 名。3 {9 B4 {" W! x: @' B: i
1960~1962 年,国家处于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时期。全校师生的生活极为8 H" U$ V, a/ s* V
清苦,不少学生被迫中途辍学,但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守工作岗
& G" I! j0 S9 _  V5 B) g' l# ]位,无怨无悔地认真工作。1960 年开始,学制为五年。1962 年8 月,施章明任: C8 a7 k2 o4 d( M) ~+ w+ q9 ?
校长。1963 年8 月,蒋国峰任校长。1964 年8 月,郭忠仁任校长。学校实行“教* Z, K  @4 W! R6 Q* P/ y5 s% a
师坐班制”。除家住学校附近的教师外,都要食宿在学校,直至星期六晚学后才
4 l4 e7 _9 v; E能回家,星期日晚上必须赶到学校参加集体夜办公。平时,每天晚上教师集中* J$ P7 h6 J& \  t6 z. o4 _
夜办公,全校20 多个教师挤在一起备课、批改作业、写学习笔记。照明用煤油
# M7 i+ e) Z- X9 k/ f* u5 q% q灯,两个人合用一盏灯。教师住宿条件也很差,四五个教师挤在一间狭小的宿
- o) k3 \3 V# ]; {  x/ ^) d$ ^舍里,行走也不方便,张了蚊帐更不透风。全校教师集体用膳,由于粮油由国
( `/ ]) ?1 b) Y2 G7 X家定量凭证供应,粮食不够,经常用胡萝卜等杂粮替代。由于教师长期营养不
4 A1 I( b" p2 I: O0 r1 M4 \$ O良,普遍面黄肌瘦,不少患上浮肿病。教师工资非常低,生活非常艰苦。
6 z$ V. `- ~  v$ e$ v6 Q9 n1969 年2 月,办学体制下放。店岸中学拆除部分校舍,支持红光、红星、1 E- P% I. n' |, m4 R- B$ Y2 ~0 \$ g
永丰、东新等大队新办的小学。部分公办教师下放到大队办学校任教,学校规1 w) k/ }+ H. j6 U5 }
模相应缩小。1972 年,孙德贤任校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 _6 s/ _3 @# g5 C, J9 A' v! ]" T
纪要》,开始走上正轨。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县文教局提出的打“两个硬仗”(思
2 L+ P2 {( a9 Y# e0 k- n想政治教育硬仗和文化知识教学硬仗) 的号召,认真搞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 N8 r& y0 t5 f
教育质量。1973 年,一干河拓宽,拆除路西沿河校舍,由县文教局拨款,在路
" ?2 I) O# W4 r/ |, P东新建教室10 间。; b& D8 j' N/ u: I# ?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学校组织师生揭批“四人帮”罪行。不
6 ^4 r+ o# |7 T  s& j1 @. o久,永丰小学并入店岸小学,由陈金标任校长。1978 年8 月,我被调入店岸小
# I- M1 T/ }3 Z1 [6 f: m, z- P* d. l学任校长(兼任锦丰镇小教工会主席),先后创办纸盒厂、方钉厂、食品厂、沙发3 R) ?4 N+ b7 K- t+ Z9 `
厂,工人达38 人。校办厂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年盈利5 万元左右,名列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全乡校办企业前茅。依靠校办企业收入,1980 年兴建了8 间厂房,1982 年兴建
' e" g7 ?# t% X- W: }. W. D了一幢教学楼。期间,东新小学、红星小学、红光小学先后并入店岸小学,学/ d( u+ K. D! m2 P( ]. i
生数猛增到780 多人, 14 个教学班,教师24 人,成为锦丰地区规模最大的小+ K+ u7 I9 s/ D; c* x
学。1981 年3 月,是全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义6 R- q3 v: H; k$ ~! H
务劳动,奋力拼博,开河垫土,扩大操场,兴建花坛,绿化校园。当时,我坐# i3 i: ]) h) h" c
着校办厂水泥船到上海县苗圃购买的两棵雪松至今仍苍劲有力。1984 年,店岸
2 ~4 O. S( P% \! e0 `% g小学工会小组被苏州市总工会授予先进工会集体称号。1985 年8 月,我调镇教
  i8 b) |0 Y# y5 [( n育管理办公室工作,丁金才任校长。
) A% g: G% |! [$ q- z7 _1988 年,镇政府拨款8 万元,在路东小操场南侧兴建了一幢建筑面积500 平
1 U/ H" ]" K5 [. j方米的教学楼。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过程中,学校筑起围墙,开设图书! U0 l. |& `+ e5 o/ b
馆、音乐室、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更新了所有课桌椅和讲台,添置篮球- }4 c+ f: @& V9 r  @
架、联合运动器械,兴建水冲式厕所,美化校园。1991 年12 月,学校顺利地通
8 q8 T% V, {. h2 A  Z过了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7 年8 月,黄志清任校长。由镇政府投资6 |  X: L) [. |. z
兴建在河东操场北侧的一幢三层教学楼正式启用,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了进一: q; \7 M* M- w- t
步提高,素质教育迈上了快车道。1998 年,学校占地面积6396 平方米,建筑面
, ~8 }5 N* L4 J) J! R" b# O积达1898 平方米,14 个班级,610 名学生,16 名教师。* M. n5 H1 y/ v1 l
2001 年8 月,陈春鸽任校长。2005 年8 月,沙惠中任校长,直至2007 年8 月
- t: c' ?9 G2 P# K& B店岸小学分别并入锦丰中心小学和悦来小学。
! G! y( G0 i: c店岸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沙上学校。从1916 年创建到2007 年撤销建% b8 d  H) W( p) x
制,走过了91 年的光辉历程。历尽时代风云、世间沧桑,一批又一批园丁辛勤7 m& S1 \8 z. |% l8 s( q% l; t8 l
耕耘、奋力开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谱写了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篇
0 w8 Q! p8 x  h章。
2 S) E+ l& a' i) m! @- m7 F# E8 p+ x  Z; n2 Y! R. `. e
两所重名的元兴小学
7 `$ D' k- ?) L( H1 I2 G杨茂胜徐平  b7 [. C2 P9 x. `- l; j& h
锦丰地区,历史上有过两所校名相同的元兴小学。
+ \% y) h4 E! {* f5 N( J; k: [一所创办于1946 年9 月,创办人黄云直。校址在原民丰乡(解放前福鸿乡
& j0 ]7 o3 J8 Q9 o, j的东部) 的元兴圩东北部,后来的锦西大队部西侧(锦西大队西临二干河,南
9 b& w+ X7 [0 G0 u5 y倚锦西河)。另一所创办于1952 年9 月,创办人顾怀高。校址在西港乡(解放前
2 Z5 s) z$ I& W  g2 a为永安乡) 一个也叫元兴圩的地方,该圩塘在夹漕港注入北中河的东面,北倚
6 ~. R3 v  j- w) J; E北中心河。
% l) M7 ?' n4 l: _民丰乡元兴小学1946 年夏,合兴大南中学高三毕业班中有两位高材生,
: E/ i: d8 z! t! c8 e+ n3 g4 m: y一位叫黄云直,一位叫陈维新,他们意气风发地回到家乡,要在惠及乡民子女. ~% q& ]3 V/ |
的教育事业上施展拳脚。他们借用元兴圩(俗称姜家圩) 边上一个叫元兴小圩
% c% l  L+ ^' _. M% G的农户黄金根(黄云直父亲) 家房屋的两房一披间作教室和办公室,开办一所+ ?+ [  n; p( L8 P! T2 p6 D$ J" Y
初级小学,以圩名为校名,称“元兴小学”。单班复式,招收一、二年级学生40
7 c1 Z3 t1 A; S: \! ?4 s+ p多人。黄云直为校长,陈维新为教员,因为是私立学校,薪酬依靠收取一定数! ^0 Z  y4 S4 h) W+ V
量的学费。) O, F) `7 G- h3 S8 ~- A! c4 z
1952 年,这所学校与境内众多私立小学校同时转制为公办小学,搬出私人& U1 [9 U" q  k% ?* ^% E
住宅,在原址东侧建造砖墙草顶平房4 间作为教室,发展成2 个复式班,学生80
- T9 q8 B* D  @3 W% q余人。“大跃进”时期,重建砖瓦结构的平房6 间,发展到4 个教学班,学生160
! @) l4 ~% O$ _' O0 }; i余人。校舍坐北朝南,教室前是一片架设一副篮球架的操场,校园占地约3 亩。
6 Z  k( U$ n3 M/ Y' V1961 年,新建锦西大队,校名改为“锦西小学”,校长为翟金祥。1985 年,拥有" f( k2 g/ D& G) X7 j5 p8 Q
近40 多年办学历史的民丰乡元兴小学撤销编制,学校师生分别转入建设小学和
$ E. N1 {/ T1 J! k% W6 }郁桥小学。
/ [# Q+ A+ X# \$ t西港乡元兴小学1952 年,常熟县教育局指派顾怀高在西港乡元兴圩开' L# Q7 |: k6 ^6 E
办一所初级小学,以圩名作校名,也称“元兴小学”。学校性质为公办,2 个教: J# e5 g+ v( t8 o" ^2 e
学班,学生80 人,教员3 人。1956 年,这所学校与其邻近的位于广泰圩的广泰
+ P% x+ B$ ~; q" j& j# a, Z: l初级小学合并(广泰小学于1947 年由陈仲堪建办,初创时为私立小学。1952 年
7 P( x) i  U( |  o( e0 M转为公办,有2 个教学班,学生75 人,教员2 人。元兴小学与广泰小学合并): X2 C) B. C5 X0 T; Z  ^
后,校址迁移到元兴村的九队东部,改校名为“慰民初级小学”,顾怀高任校7 S% y% F% _6 c) C5 l& ]  n: ^' T
长。5 r1 c. i# C3 M3 u, P
这所小学校址的地理位置优越,隔老三干河(已淤塞废弃) 与乐余六大队" @4 W5 {; H% L. y+ i1 X- ~; e
以一桥相通。虽为乡间小道,多少年来,却为乐余与锦丰之间必经的重要通道& K! z, u$ c- \+ X7 j  u# F- ]7 v
之一。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这所学校的施教范围大,生源一直比较充足。
" u& Y/ y" g# m8 g1970 年,慰民小学重又改校名为元兴小学。1978 年,西港大队队办小学并
6 g! X2 G* a9 O8 ~7 w入元兴小学。1981 年秋,元兴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303 人,教职员13. v, {, E) W7 b
人,校长为顾怀忠。
. x! C' ?* L4 Z. F: s1991 年8 月,建设小学并入元兴小学。此时,元兴小学的施教区大为扩4 K0 a4 [$ }# Q+ l9 ^8 i
大,除元兴村外,有西港村5 个组,建设村和锦西村各4 个组。
- M3 X& X; t( D; J% j; M1998 年,学校占地4988 平方米,建筑面积913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6 U7 c6 s, I9 T7 k
学生177 人,教职工6 人。校长(负责人) 为袁锡高。
* U4 Q9 y  O) k8 G/ I2 I2003 年,具有近50 年办学历史的西港元兴小学建制撤销,并入西港小学。
9 h2 A: _! Y. Z2 v8 x& {7 k& v/ n+ w7 c
五改校名的联兴小学
1 S$ X/ K6 i+ [$ K. S, i+ m! K5 H杨茂胜徐平
: E8 r6 N- U7 n5 }锦丰镇原联兴小学,位于锦丰镇的北部原关丝沙(后来的联兴村)。如今,那
' v7 `8 v3 U0 d* i片土地已为沙钢集团公司全部征用,校舍地址已被沙钢厂房覆盖。这所学校为  y' w1 z3 _' |6 ?- V% G0 T
当地宿儒黄殿臣于1935 年创办,是境内办学历史较长的小学之一。因校址在关
* b$ P0 t1 a9 p4 W  V丝沙关丝乡,故创办时学校名为“关丝小学”。开办时是一所私立单班复式初级
7 A% a; T) H; c! w# y/ G. H小学。校舍为黄氏宅院中的两间简易平房,约有学生30 人。! x2 ?( w& o0 b2 ~1 K
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并无发展,但始终艰难维持。抗日战争胜利,校名
* T# t; t% c8 [) T$ r2 y- q$ D改为“复兴小学”。这校名含有两层意义,其一,中国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家* H: l% z* R0 \
得以复兴。其二,学校所在地叫复兴圩(今属锦丰镇联兴村),复兴圩东临二干# e3 w; F8 d0 J4 t+ ~
河,该圩围垦成圩后,曾遭洪水冲垮,后重新筑堤成圩,故名“复兴圩”。' r3 `+ w  [) i4 J
1951 年,黄殿臣的儿子黄仰之跟随父亲参加教育工作,父子办学成为当地
5 O  a3 x$ Y0 n: s6 C, m佳话。1952 年,黄殿臣病逝,黄仰之接替父业,并由原来2 个复式班发展成为4' @+ }0 K% s" B) l$ P: X2 o& q0 {+ r  E
个教学班的初级小学,学生150 余人。是年,经常熟县文教局考察后,由私立小
; t; @* p0 b3 Q+ \% h6 w学转为公办小学,4 名教师的工资均由政府负担。8 M+ J( Q8 I/ M3 o: A! L
1953 年,校名改为“进新小学”(意为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黄仰+ N, D/ q) Y5 L9 W- \- C: J
之成为这所小学由县文教局任命的笫一位校长。下半年由初小逐步向完全小学# {/ s. @1 C. H6 I$ u( L
过渡,招收五年级新生近40 名。1954 年,进新小学正式成为完全小学,设置6# o) @# G3 r" B" k6 G& Z" {( D
个教学班,学生数第一次突破200 人,教师8 人。
6 ~# v8 a* o5 Q3 ^' t# {9 X+ _1961 年,由黄觉吾任校长。1963 年,由程诚君任校长。1965 年,黄觉吾又
; f8 \. U8 _  G% j) d! H+ h1 _调回任校长。
7 h8 D2 z  t! ~9 r" Y% D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师生卷入运动。少先队组织被“红小
, K- c) P0 u# z兵”组织替代,教学秩序一片混乱。1967 年,张锡其任校长。1968 年,“贫下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