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沙上学校》大新镇

光绪年间沙洲五私塾3 r2 w7 l2 E. v% z4 y& q
郑生大# ]0 \: m+ q6 e$ c: P  c
三贤庙私塾建于光绪初年的三贤庙私塾为一所单班独教的义塾。初创时2 D% G" b* |0 x; ^# z- {
期,入学者约30 余人,大多为贫寒农家子弟,不收学费,将庙产田地出租所得
0 D: d- o9 Y3 w0 b+ D租金,作为教师酬金及日常经费开支的主要来源。私塾开设于桥头街(又名福
; D2 D3 H1 h9 Y& \1 H3 @善镇) 以北近一华里的段山港西侧三贤庙前殿。学生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8 J& v9 e5 S& Q! s. K
等,多名学生就读一室,有塾师一人独任之。与沙上地区诸多私塾一样,没有
9 {6 w& e8 i  D9 ~' E固定的教材和修业年限,教学过程以教读、写字为主。
  D: P( {7 P, V# y' d4 O光绪末年,三贤庙庙董聘著名塾师赵焕文(学名为彝鼎) 执教。赵先生精+ {' e7 f. p" E
通《四书》、《五经》,琴棋书画俱能,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0 L! S; f8 o- X
读物作为启蒙教材,进而教授《四书》《五经》等高级课程,同时将珠算、书法
5 X9 Z5 y) g/ `! |" a6 b(大楷、小楷) 定为必修课业,配以朱、墨等文章及诗词曲赋等科目,或加授
% o  H" C+ k3 W  J- m3 X/ t& Q《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和应用文(尺牍、对联、文契) 等。赵彝鼎以其广博1 X0 Y0 Q; c6 p7 A9 s' L4 Z, O
的学识和敬业的态度,深受学生及福善周边地区百姓的爱戴。
+ p- X. l  k" w' w/ y8 }/ B沙洲宝善堂私塾明天启五年(1625) 修建年丰镇(年旺街) 双杏寺院$ j' R! l% s  r" d. i* c8 q
(院内植有银杏树两株,故名) 时,宝善堂位于寺院之东前殿,前殿共三大间,$ t' U  m& L. b% W
两殿为张公殿,两殿正中有山门,与殿后之大殿相通,前后殿之间为广场,两
- I# N1 T; T6 Q& F侧各建厢房3 间。宝善堂建成后一直用于慈善事业,每月三次定期聘请医生免费
: L4 o9 ~2 D9 I% f为贫穷百姓治病(义诊),故深受欢迎。义诊之经费和医生之酬金,由寺产田租. [; e* G$ f- o* m% K/ z7 Z# y% o
支付。至清光绪初年,据说由于医疗费用庞大,义诊活动难以为继,于是改办
, S8 N% q, ~8 f9 j4 n. _) |宝善堂私塾学馆,为义学馆,经费支出较之义诊大为减少。
7 v$ S* l, I$ R% O& ]' `) d因双杏寺是沙上西部地区唯一一家寺院,所以,宝善堂私塾也称“沙洲宝
9 m' X4 R6 g. o  o善学馆”。初创时期,单班独教,学生30 多人,教师1 人。课程、教学方法与三
6 y! p1 M9 z5 p& V! W贤庙私塾相类同。民国初年,私塾停办,年丰镇人士孙骥千在此创办春旭两等
% H# o8 S; j9 p/ @2 N小学堂,大约至1921 年,改为年丰一校,校长黄献清。校园有古银杏树3 株。
1 I5 j4 [" {4 p* Z) R) H经查,所谓沙洲赐馆者,是在老海坝筑成后围田垦殖时,宝善堂才报清江阴县
8 E% z2 c2 h0 L6 D: S衙批准拨沙田千亩,再建成沙洲赐馆,与沙洲宝善学馆并非一回事。7 Z9 L& B: W  |0 R7 ^3 f# r  P
太平墩庙私塾太平墩私塾建于清光绪初年,塾址设在太平墩庙庙内。当
/ @- U+ |: t8 D0 y1 }% M: h0 {时此庙已无和尚住持与香客的进香活动。
8 T& n1 v& Z7 b8 c太平墩庙位于年丰镇北郊墩埭,清乾隆年间初建时称“地藏庙”,是一座道
. f! F1 u0 m4 H# H1 d0 ]观。因建于太平墩附近,故百姓习惯上称“太平墩庙”。直至今日,每当人们说4 i8 {$ h. k4 L# c# y2 d
起往太平墩庙烧香,就知道是墩埭西南部的庙,即地藏庙。
# y" [) t5 ~2 P9 R太平墩和墩埭之命名,源于明末清初。当时人们再次建一土墩,高10 余0 d5 ^# M$ ]1 \
米,方圆周长60 余米,土墩下部,以黄石和青砖砌成“之”字形甬道,可以直( w" Y% N6 \, r" }/ ]( a( t
上墩顶,墩旁砌石洞,存放干柴、硫磺、硝石等引火之物。当时,年丰镇位于
' S2 r6 X! m; [7 g6 x$ T5 R( R; u8 ?平凝沙上,沙之北部尚处于江中,常有倭寇沿着滩涂登陆上岸,肆意掠劫。当7 R! h% a* n4 d' A
地民众为抗击倭寇,自发聚众联合,建墩以作烽警。遣专人值守,若发现异
# n* y3 e8 u( e5 _7 G常,白天可在墩上放烟为号,晚上则以点火为号,通知百姓及时响应,集中力& y# X- L$ F7 D! b& v, a
量,抵御倭寇并驱逐之,求得地方太平安宁。若遇有水患,江水有时冲垮堤+ h( i% R& Q$ k# U, b
岸,亦可成为避难之所,百姓俗称“救命墩”,也含有保全生命这层意思。现墩8 w9 x9 s2 U' x1 h" v0 ^, i5 |: j% ~/ k
埭犹在,土墩已平。
/ O7 x5 Z2 s% S! l, D6 x: u太平墩庙私塾也是一个混合班,经费开支由庙产田租支付,课程、教学方; e- ~- u0 C- j  z
法同其它私塾。私塾停办于民国初年,前后存续约30 年。
6 {. ]" X9 V* O! R. f周孝侯庙私塾周孝侯庙私塾,又名老太庙私塾,建于光绪年间,为义
/ d7 K$ v/ n5 P. |; K: M0 l. p塾。位于徳积街南市梢与老太庙埭东首交界处。老太庙埭作为地名,一直沿用
$ \7 ~1 |8 i" u& h* X3 s* O$ l- ~- }至今,检阅《徳积地名志》和《张家港地名志》,老太庙埭之名皆有记载。5 [* m* B" S0 _5 h6 k/ ?( Z% ^& ?3 a
老太庙自有其来历。据说清雍正年间,孝子周某家遭火灾,周某闻讯,赶# H  N5 V/ \( i0 ]& ]) A( G7 E
回家中,群众正用木桶、脸盆等器具传水救火,但火势太猛,已成封门之势,
! y9 r/ ~( n" e# K) A4 k他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屋内,抱起老娘,直往外冲,但冲至大门口,烧焦的檐* R$ e+ W4 n; ^; ~' z8 J
梁带着烈火突然掉落,他眼明手快,将老娘推出大门,老娘得救了,但他自己
. t# J' |. {- F  v5 f. F却被檐梁压死,满身烧得焦黑。至其曾孙成年,为纪念曾祖父孝行,遂募捐修
/ d: O2 H, s0 Y0 d! Y1 ]建老太庙,供奉黑脸周太太塑像一尊于庙中正殿。不久,江阴县衙闻知此事,6 q( V# ]( B. j3 {6 c1 J, I
为周太太孝心所感,报呈京城皇上,遂受册封为周孝侯,庙名也称周孝侯庙。
5 A( b, P" w; `. u4 N9 c8 O% K当地百姓习惯称此庙为“老太庙”,直至今日。
3 d# s5 H6 u* ]" {6 m# A- L4 u老太庙私塾建于庙之前殿东厢房,1 个混合班,课程同其他私塾,教学方法
, Y8 e  Y! c4 F) A8 r: v雷同。宣统元年(1909) 停办。民国后,由李颂堂和李京华合办新式学堂,名
8 T3 G9 E4 F1 v9 F1 Z“老太庙小学”。校园内植有银杏树1 株,高耸挺拔。# `7 q8 }$ z9 L) o
猛将堂私塾猛将堂(庙) 私塾,建于光绪年间,位于猛将堂街西侧,庙
- `4 ^8 Y* O: H; ]* I前广场,植有银杏树1 株。因庙堂内设置猛将菩萨而得庙名。私塾设于庙堂前殿
4 j/ k# `  @+ u; t4 d# B% D  `东厢房,原属中正镇(后更名中兴乡)。私塾初创时期,有教室2 间,开设一个
% x' ?- @9 |2 }1 D% q- H& T混合班,塾师1 人,课程设置与其他私塾相同,教学方法以读、写为主,多诵
+ V& I3 C) t% G# h. u: \7 {读,讲解较少,读至《四书》《五经》时,方得以聆听塾师讲解。民国初年私塾
- w& t0 v$ {% {, F" {$ R停办,改建为猛将堂小学。
3 ]- Y0 z; V! b8 F
2 Y$ {3 d, T( A$ G* z4 b  d大新中学发展简史0 W0 ]) w) S4 Z7 b
郑生大
7 w3 b1 B1 a/ r9 q" c  N5 W# h* c
: s: e' {8 b& G4 q大新中学前身——沙洲中学大新中学最早的前身为沙洲中学。1948 年上1 ^& {; T! r) D. _* o( n1 L
半年,家住后塍套沿埭热心办学的马超元①,在福善小学校长顾赞华和桥头街名, z4 }% y, l) S3 K3 V& o
医张福臻支持下,借用原桥头街北三贤庙内福善小学校舍办起初级中学,并以
9 s+ V. F1 N  _0 q2 }5 d“江阴县私立沙洲中学”校名在江苏省教育厅注册备案。同时,说服沙洲学社拨$ h& V0 u0 u, l
出部分田租供办学之用,并争取到南京红十字会的财力支持,马超元亦卖掉部/ [1 c5 d2 x% T" P
分田地,以补充学校日常经费之不足。
+ j4 u7 C, l, L1948 年秋,桥头街北的沙洲中学正式开学。因学费低廉,农家子弟争相报
( B% S1 N, {2 X$ A& ]9 o* x3 ~- O名,招收学生100 多人。开设初一、初二各一个班级。马超元自任校长,圣约翰* q. z. q, b; n% u8 x. O7 A
大学毕业的黄浩吾为教导主任,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李新华、洪秀娟以及上海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交通大学毕业的孙志鸿和医科大学毕业的李志达分别任数、理、化、英文等课9 @, L7 U0 \  ~5 L% c+ {* K
程的教师。创办之初,从教师到校长均无固定薪金,一律按课时计酬,每课时$ o; N6 q/ x# R
约得米1 升。
$ b+ s$ R5 H& l; Q. e由于三贤庙内原设有福善小学,增建沙洲中学后,庙宇房屋不敷使用,活; k/ G* t; y& B  Q
动场地更是拥挤,1949 年8 月,马超元等人获多方支持,在善政桥南,借用韩
; f# D1 P( ]: U5 o% z& q氏家族六上六下的一幢楼房,设立沙洲中学分校。% c4 x1 I; v9 c! _+ O3 a+ r
1949 年秋,沙洲中学迁往新址——桥头街北近百米的龙王庙埭西首的缪家
2 p* F& z  K0 w8 j仓库丁家祠堂。当年,开设初一至初三3 个班级,学生150 多人。
3 Y9 l+ t7 V4 R解放后,学校得到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和分管文教的潘一尘全力支持,破" u1 S: h4 r3 _( H
例从各区、乡政府调拨20 多包棉纱,补助学校经费之不足,并聘用钱石麟、赵2 t9 A2 U% z, v$ v* g
沛等多名教师任教。6 d# d; g/ u# n0 E7 g7 \6 k
但是,由于当时教职人员政治面貌复杂,旧职人员较多,马超元又不善学
+ ~1 z, D* r  v校管理,再加上学校经费日渐拮据,教师不但无薪,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出9 S. X( k, e- y1 A
于无奈,马超元不得不将沙洲中学交给黄浩吾等人,并于1950 年春去外地谋生。* {. f- X- ]/ j4 Y
1950~1951 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曾经出任伪职的黄浩吾被人民政府镇
* c; w* N  n( |, g! R, e压。沙洲中学由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委任晨阳区文教股长张洽中代理校5 j2 j) {! P. r  I
长。学校实行“以生养师”方式,政府给予一定补助,方得以维持。; V$ t) ?  w$ w( G
1951 年5 月,原合兴乡大南中学更名为沙洲中学,桥头街北的原沙洲中学
( g# z" t6 w9 X7 s6 Y# \5 A2 j: e与其重名,根据其所在地属晨阳区,且为晨阳区唯一一所中学,因而更名为) V. W" _9 u" T4 d8 v5 f0 `0 L
“江阴县私立晨阳初级中学”。
2 ?% ]* V8 N* k, Y1951 年冬,江阴县人民政府委派朱兆兴任校长,闵人光为教导主任,调进
, a! O3 G, A3 v; ^: N" X7 x  b* E8 Z: S郭镇万、茅绍刚、章品柔、陈森林、张澄东、程文元等教师。1952 年,晨阳区6 h+ [6 L7 B  W% q0 t* D7 ]
政府拨款,并拆除段山庙,新建教室27 间,学生宿舍15 间,办公室5 间,厨房# b- u! X- i- h+ [
5 间(总建筑面积1800 平方米)。
3 t* d  X5 j! m, L& g沙洲中学更名为“晨阳中学” 1951 年,原沙洲中学更名为“江阴县私立( L  j+ L, s- U, \
晨阳初级中学”后,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又新建可容纳800 多人的学校大会堂,7 q7 _% T$ b! \8 y# C
同时在校址河北建大操场,学校初具规模,学校声名不胫而走,常熟、靖江、
5 A- V- Y, y" ^5 M如皋、南通等地学生也慕名报考入学,致使寄宿生大增,在无法容纳的情况1 ?! o5 ^, t3 F4 y) k
下,只得租住于校外民房中。如曾任扬州工程学院院长的刘炳坤、曾任靖江中
1 m8 D9 Z) f- P; d- v0 S医学院院长的陈升阶等一批苏北学子,都是当时就读晨阳中学的校外寄宿生。他
/ @4 h4 b, H( n: @7 [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磨炼,终成栋梁之才。
4 P- {3 |8 {7 h' H" W1956 年7 月,学校改为公办,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0 个教学班,学生548
  l$ d" h1 h4 C) N% G3 T人,教职工32 人的乡村初级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谨,学风、校风) u, ?. y: @' b; K% s3 h& X
都很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江阴县文教局下拨理化、生物仪器,建造物: g: r0 Z4 V: K  [* E& [
理、化学、生物仪器实验室和医务室、图书室、体育室等,并添置各种体育设
7 H" K* |5 B+ D- u$ n备和管弦乐器等音乐器材。学校正常开展文体活动,每年春、秋两次举行体育
5 P0 T& v) o/ W运动会。教师实行坐班制,吃住在校,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和教学研究。学生
! C. u- }% x  j4 K每年中考成绩显著,录取率达90%。大批学生录取中专、中技、师范及普通高
/ r) |( ^* a. k* a) O9 w中。1956 年,学校被列入苏州地区可以免试保送中专、师范的初中学校。50 年* @9 I0 }- P2 [# g% Z. z
代,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后来成为栋梁之才的,如
- f$ [0 D+ _7 a( q6 ?1 L1951 届毕业生陈佩华(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1952 届毕业生孙鹤才(苏州6 M  y% F6 g$ o; L: u
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1953 届毕业生徐俊宝(空军特级飞行员、少将、济南4 ^, t: l$ }" J2 q
军区参谋长),1954 届毕业生杨忠儒(上海轻工设计院院长)、孙官清(四川大
; L1 }) F5 a6 m学教授、原子核研究所所长)、董瑞谦(山西省经委科技处处长)、姚金玉(中
9 Y3 C' P# Y. K4 N2 P& I: A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严维桢(空降兵军副参谋长)、黄新
7 p2 m8 a; x4 h, S! f亚(公安部研究员),1955 届毕业生陆凤翔(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心血管内科& d7 A% u  p* M3 J7 n; ~  \; W
教授),1956 届毕业生强玉才、王达民、郭干成,1957 届毕业生陈清森(中央卫: M' [/ i' i1 U9 a3 A( q" k+ A
生部正师级干部) 等10 多位高级知识分子、双高人才。其中1953~1954 年,录! h0 ~! b1 U8 h8 n) w6 F: l; O
取干校、军校的学生达数十人。1956 年保送南京292 技工学校的学生有8 人。
  z4 r" y5 b- X3 r3 e% k/ t1957 年11 月,江阴县委秘书张梦如调任晨阳中学校长。暑假中,教师集中
& g. j: G6 q5 v- i/ v; u: V. d( s2 Y江阴南菁中学学习整风文件,大鸣大放,大字报上墙,接着开展反右派斗争,
& C# o, y) `+ x学校有2 名教师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9 年12 月纠错后,方才恢复名誉并安
( v) k5 h9 W+ ^/ p1 r置)。
' U) L& T% W9 p+ ~- a1958 年,学校初中部发展到12 个教学班,并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 个班,+ h) J+ p# k. ]4 M: S5 L
学校占地扩展到60 余亩,全校学生达830 人,教工50 余人。
. L' `& L$ m4 ]" u; G* U3 W0 J在“大跃进”运动中,学校自办砖窑烧制砖瓦,在操场南侧新建平房24
) c" o- Z2 a/ x+ K$ g间,8 间教室。荒唐的是,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校园内建起小高炉,从山% z8 A1 H7 V+ ^, n
区运来黑铁矿石,加上废铁和煤,用风箱鼓风烧炼,上千师生日夜奋战,结果  V8 R$ V$ p: r, M# d2 b
炼出一大堆煤铁烧结物,闹腾两个月,劳民伤财,造成学校伙房烧煤无处补
% q: Y. ~8 v" @! j3 I! n充,台凳损坏不计其数,粮食吃完,经费用尽,学校几近瘫痪。同时,大搞土4 A7 C- q, A/ ?7 R5 a! M0 V0 K9 X( Q
农药、土化肥、土化纤,结果也是劳民伤财,影响教学,师生疲惫不堪,学校
; b- {; W7 ~" a: H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 i* T8 P5 Q$ G* `. B8 F
1959 年9 月,晨阳中学开设初中12 个教学班,学生632 人,教职员工47
/ N8 a* ]/ Q: H3 @+ r人;高中4 个班,学生206 人,教师14 人。- {2 E& i1 b7 o/ j9 ^2 j6 T
1960 年5 月,由于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著,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1960
' s' [& `/ v# L& @年6 月,张梦如校长调江阴县委工作,陈友才调任晨阳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 d' a9 J$ ]( [0 U
据《沙洲县志》记载,1960 年8 月,因晨阳公社建办晨阳中学,名称与大
1 E3 a$ `: \4 s7 p6 z新公社境内桥头街北的原晨阳中学重名,故江阴县文教局决定将原晨阳中学更1 n) Z4 O4 v6 t( Y' Q# c- v
名为“大新中学”。0 a0 q6 l  d& N8 |3 \% E0 a
晨阳中学更名为“大新中学”、“长江中学” 晨阳中学于1960 年8 月更名: {, M2 @  L9 b4 q# o  X7 {
“大新中学”后,至1962 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帮助家庭困苦的学生解
% Z" P: W) P8 i$ [- z/ R. d决午饭问题,老师们每人节约粮食,为这些学生提供午饭,并由总务处四处采
% K  _3 i8 c8 U+ E, k: A, i, I购胡萝卜、黄豆、米皮糠、蔬菜,在校内办起“营养食堂”,妥善安排师生生
4 P* |. l2 c- e, q活,稳定师生情绪,为学校连续三年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满意成绩提高了保证。
' S' `. ]: z1 H1 N, n; v1962 年建沙洲县后,大新中学成为全县7 所完中之一。% O8 |6 D# @; U: e
1962 年8 月,精简教师队伍,高中缩减为4 个班,初中缩减为8 个班,在校2 h0 S. s3 b/ G# i
学生537 人,教职工41 人。有10 多名教师分别下放至初中、小学任教,又有几
( g" D; v& Q4 Q9 l, T名本科毕业生充实高中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有所提高。1963 年,学校全面贯彻《全) e" s0 h( l9 F1 @7 z
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1964 年又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育方法。在校党支
3 j7 z5 w% t. C# W部的关心支持下,一批青年教师逐渐成长、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5 年) X' Q9 z$ l: h& s% ^- ]7 _/ h
高考,50 名高中毕业生中26 人录取大学,其中有5 人录取清华大学、南京大学。
/ c+ M6 U; F% d) U# [0 n3 f4 k1963~1965 年,连续三年为空军输送了6 名飞行学员(其中鞠莱清在1966 年4 月
& q% l( f5 l% Q" t' f1 日抗美援越空战中牺牲,倪德昌在1970 年5 月11 日战备训练中机械故障,为
) o! a. `4 b9 z* ~- H保护地面群众安全,于迫降中不幸牺牲)。这一时期录取重点大学的有朱守贞、
2 Q& i  ?# r/ e4 `' c: M: f9 f王安山、戴贤良、陈佩琪、陈玉泉、季荣昌、徐家业、陈乐行、耿松清和录取
$ I7 }+ T" c1 g军事院校的项玉才、吕士良等,后来都成为正高级知识分子和军队高级干部。* x! g8 p. ?2 [0 ^3 Z6 [; C
1966 年6 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大新中学,破“四旧”、大字报和! d0 e( h6 @0 [; i
大批判,学生造反派“红旗公社”、“曙光兵团”等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校领
1 L! I% @- O  \% h6 f. N导挨斗、教师遭批,学生外出串连,“武斗”屡屡发生,学校瘫痪两年多,师资
6 {  ~1 e3 ]: _$ u/ h队伍分崩离析,校产教具散失。1968 年2 月学校军管,实行大联合,3 月,建立* [5 B8 ~. a+ r+ T3 `2 G' e
学校革命委员会,学校更名为“长江中学”。
2 Q. u' b& B, O) ?6 f1968 年5 月,“清理阶级队伍”,有10 多位教师受到迫害和审查,关进“牛
' v# v; _) N' u/ z6 W4 c2 z+ p/ ?棚”。1968 年8 月7 日,沙洲县革委会发出“复课闹革命”通知,学生回校,边) c: z% q4 y+ G# |7 a! F8 A
上课,边“斗、批、改”。实行贫下中农推荐,招收新生。初中在本公社招生;/ I8 [+ o& I$ i# }6 j- r2 s
高中从晨阳、大新、德积公社招生,开设4 个班。初高中学制改为“二、二”, r. j6 R1 O$ M2 g& N2 @
制。

TOP

1969 年2 月,提倡各生产大队办学。学校的晨阳、德积籍师生回所在公社
  ~4 Y) ]5 M. i和大队。初中师生则分散到各小学“戴帽子”初中。校产教具、课桌等平调至
& |4 S6 [: v: Y, m晨阳、德积公社和本公社的大新小学、年丰小学、五圩岸小学,贫下中农管理
; S6 Q/ C  o$ ]1 a0 Z3 ~学校。从此,作为全县七所“老完中”之一的大新中学,便成为历史。在“上
' m5 W" Q3 Z  C9 J0 ?4 q山下乡”运动中,初二和高二班学生提前毕业离校,市镇居民户籍毕业生插队4 u+ J% n! l3 q  i4 E
落户务农。
) d' p6 n/ D( h1 f0 T3 A三次易地重建的大新中学1969 年3 月,在贯彻“生产大队办学”方针+ n6 Y' ?) \9 D' C' G
中,原桥头街北的长江中学师生,分散至所在公社和大队,其中的1 个高中班和- S; Z3 j5 d5 b2 ?6 S4 ?! {1 h* @
2 个初中班,易地迁至大新老街原大新中心小学内,中小学同在一个校园内,称) m9 Q/ D" U3 N. E* V
“大新中小学”,初、高中学生共计约150 人,初、高中教师10 人。原长江中学
" i+ e4 ?8 j. E, z" c更名“桥头中学”,保留1 个高中班,2 个初中班。学生170 人,教师15 人。其
% g/ S- y6 I- o9 D+ M) c/ Z' S中分散至年丰小学和五圩岸小学的“戴帽子”初中班的学生50 人,教师3 人。
$ y6 e' L" [) r1970 年,五圩岸小学更名为“新民初级中学”。
0 j4 A: [: C- e4 K: @( A( Z  b1970 年7 月,大新公社革委会决定,在大新镇区南、人民路北,重建大新
* }! U% H6 L  }% q# f3 h. D中学(完中),将原长江中学小河南40 间校舍,拆迁至大新中学的新校区。1972
' B( v; T0 N+ u% w年,大新中学革委会副主任崔德成,带领高中学生至桥头中学,拆除10 间教学! i- K& Z6 L( x% j0 q8 O
用房,将建材运至大新中学新校区,增建校舍。当年翻建4 排70 间教学和生活- |4 w7 @5 ^1 K3 R1 d6 O  m$ D
用房,以解决校舍问题,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此为大新中学首次易地新
$ T& S4 N8 D) X# M0 q2 N6 ]0 G建。学校建立党支部和行政领导班子,设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各司其
% f' @6 t/ u% @9 T6 i  D* ?* T. P责,教育教学秩序得以正常。- m3 s  P7 B& M, y# S
1973 年,周訚如、李桂清先后调任校革委会副主任。此时,学校政治运动
' @. I1 i+ _) Z$ |3 _/ V频繁,深挖“五一六”,批判复辟回潮等,学校正常秩序又受到冲击。学校提倡5 B" ?% R' P" u
开门办学,开卷考试, “白卷英雄”张铁生受推崇。工宣队进驻学校,学生- q3 q( n8 @+ P! z/ N, a
“学工、学农、学军”,没有教科书和作业,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农机课,工1 K( O# V& J/ @) S$ V& j- B: e
程测量,建沼气池,上军训课,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
. u2 V0 X$ n6 D) Y4 h1976 年2 月,王才明主持学校工作。是年,学校组织对周总理、朱总司令
% M3 k/ X) @% I和毛主席的悼念活动,又经历了停课防地震、建防震棚等事件,教学秩序混乱。
; y6 }. {+ P/ q( a+ F$ C# x1976 年10 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开始恢& N' m; T3 u: I* `% L- k, g9 d+ [
复。/ t! W% s! s0 G9 Z) n
1978 年9 月后,学校开始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 H. _6 H& v6 S  X" u( q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恢复教育教学秩序。是年,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投入  \3 d2 y3 Y  s' J
了复习迎考工作,帮助“老三届”和实行六年的“二年制”高中毕业生复习迎! ^: ]: z1 ?9 e
考,取得较好成绩。此后,学校连续三年取得高考好成绩。1978 年录取大专院8 Q7 y" n% V) ]4 _- k- ^' m4 X' G
校33 人,在全县放了“卫星”;1979 年录取28 人,1980 年录取18 人。其中,16
, |$ j: I( \% @1 }岁的周耀旗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后赴美读研究生班,成为通晓三项专业、戴& H7 L3 q, I( ?
三顶博士帽的奇才。朱造峰,陆玉琪,朱松宝等则分别进入西安交大、南师" [# n" s  x- M$ g& y
大、哈工大等著名大学。( `3 h5 }3 I+ U0 n0 U+ d
1978 年12 月,陆桂如任学校任党支部书记、校长。1979 年9 月,蔡志忠调
  N$ I0 u0 A# w2 Z3 L0 B5 j) M! |2 r任党支部书记、校长。进一步整顿校风,改善办学条件,创办校办厂。至1981
" s7 k+ W* J/ \年,校办厂产值41 万多元,利润10 多万元,另建彩印厂和枕套厂,经济效益创
1 {+ M7 e8 s. E' N; f3 Q历史之最。
8 E% m& L$ Q" @7 t  z1980 年6 月,大新农具厂迁离,学校征地5 亩,解决操场不足难题,并摆脱
3 T7 h& p1 Q- d0 U2 {& E农具厂的噪声干扰。
1 c8 P" u  T; P4 O  B, L; [8 t1983 年6 月,沙汉松任校长。当年,高中生源不足,改办职高农科班。
/ f' y. |9 ]) z, v1 Q0 ^1984 年,县文教局投资8 万元,兴建第一幢三层教学大楼,可容纳12 个班级和6( Y( E- U  t9 P) f
个办公室。
/ V' o. I4 b5 S9 E2 q% r0 ~4 ]. h' j1986 年7 月至1987 年8 月,在乡党委支持下,完成乡政府办公用房与医疗
. c; c2 w' r( s- G* V9 i  D器械厂、大新中学用房的三方对调及搬迁工作。市文教局投资25 万元,在原乡( N2 ?# ]0 g/ Q  f7 S' d
政府大楼西侧,新建2243 平方米的三层曲尺形教学办公大楼,共77 间,满足全
' I# I0 V, r3 q' [+ T( U* R校18 间教室、14 间办公室及大小会议室的用房需要。此为大新中学再次易地新  C$ W8 ~+ m9 u
建。1987 年8 月,学校迁入新校舍。
# U3 r4 P+ c# o% E1 t1988 年,又建826 平方米的“井”字形实验大楼27 间,使全校教学楼和生
" E: ?/ K; G! p# I活用房实现楼房化。同时,新建厕所、花园,新建围墙434 米,开辟操场10 余0 t* H& M' U+ G* @. w! U4 v  h
亩,建混凝土球场、跑道,通自来水,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 x# p8 o4 \6 `8 E9 q4 P+ Y1985 年9 月,早前开设的职高班,改招文书档案班。1990 年9 月,改招财会班。6 E* H7 F& _* J. Y3 |3 A
1991 年,学校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的基础上,推行教育改革新举措,并0 Q- M+ Z  ?; E! ?
于11 月通过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5 月,大新集团公司(宏宝集! @! j+ E7 r  f3 Q/ [% Z% l
团前身) 主动至校签订为期10 年的联合办职高机电班、经贸班合同,由集团支
$ O5 i# A" b; o- v# H" V+ n付办学经费,学生毕业后由厂方择优录用。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经费,又解决
7 n1 @+ s& w! Z3 ^2 W$ E3 l了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社会好评。1993 年8 月,张亚明调任校长,注重校内6 Y/ f2 O( ?" y
管理,加强了校风校纪建设,学校秩序井然。1994 年8 月,海坝中学并入大新
: T" |4 v7 t+ e8 F, \中学。
* _: _* ?4 ]3 @2 F2 }; _, Y2 O1996 年8 月,桥头初中并入。杜异春调任校长、党支部书记。1997 年,职) `4 t, s& @  w3 o: b
高班毕业生参加对口专业高考30 人,录取28 人,1998 年,43 人录取35 人。9 j+ I7 L5 b; r. V+ I
1999 年, 37 人录取30 人。2000 年8 月唐锦新任校长、党支部书记。是年终止职
2 i  z# t& q" _9 z7 w业高中招生,至2003 年8 月成为初级中学。2002 年,初中班18 班,学生1011
: i9 M: a+ e; ^% d+ k" y, F人,教职工85 人。大新镇政府拔资200 多万元,新建四层行政综合大楼,建筑; W  U2 z) h; H
面积3600 平方米,在南河边建三层楼1000 平方米,在大会堂南新建食堂1200 平
' f3 m% F7 X' j3 o2 V3 ~方米。全校占地达72 亩,西校区大门直达通江公路(平北路),交通便捷。; ?9 t" G5 P, Y; R, k/ K
2005 年至2014 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现代化建设。至2014 年,学校占地72
( S5 j9 n4 Z2 M$ {亩,建筑面积17049 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14958 平方米,其中3 个篮球场和300
: A3 l6 f  [- j: L4 n; ~  ^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同时建起了体能健身房。2006 年,创建为苏州市现代化学! v! p# k0 ^  f5 S
校。学校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出台了各学科、德育、班主任工作量
- U% {6 t' R) N' g& p8 J化考核方案,认真实施和评比。还实施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案,采取定量测
3 ^* l; }; d/ N! s评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依照六项具体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 v6 G# d" Z, m% o7 s$ H
进行分类、量化评定。2007 年,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苏州市体育教
& ~3 h$ b. i, b6 p! l学先进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2009 年,被评为苏州市素质教育
, c- L: F+ A8 p% z' f  Y4 W3 }示范学校。2012 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08 年,学校承办全3 {! C( q' J7 S: R) R
国阳光体育活动现场会,来自全国500 百多位领导观摩了学校大课间活动,20123 f/ _  i9 E% [: d; l& \, F: ~+ n& y
年学校大课间活动案例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阳光体育运动评比,获优秀案例
3 M3 f- G  {' _6 [% I2 {/ [2 G  u' J奖。12 月6 日,校长唐景新、分管体育副校长李志和及体育教研组长薛世亮3 人
) b: K" M9 X6 U3 e6 N! E. @$ u* M2 f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中小学校长代表出席的体育工作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阳光体* T1 s) d6 Q! z( A, W7 h! C
育运动优秀案例颁奖大会。会上,校长唐景新作题为《全员推进阳光体育,积- @5 I/ h3 E* K
极构建长效机制》的发言。
8 B, X8 Z4 v  g6 I7 B( N2013 年,评为江苏省体育先进学校。2014 年,全校有20 个初中班,学生5 O* O& w3 z0 w, w
1006 人,教职工81 人,其中本科学历62 人,高级教师23 人。学校绿化面积覆: i& U+ q% h$ g0 h; y9 \' |& S
盖率达26%,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以上材料由唐锦新提供)4 W6 z8 X; M1 \7 Z/ I9 H
①马超元(1886~1960),后塍套沿埭(今属金港镇长江村) 人。早年毕业
& g! k( x) b/ R" z4 x3 I* }于清末镇江将备学堂,后就读于北京政法大学,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时
+ \; v5 e. _8 V4 G' x5 V期曾任南昌行营副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重庆任西南运输处主任。抗战胜利" z+ y8 z* x. K/ E* _
后,任教于重庆警官学校。因在课堂上评说时事,抨击国民党当局,遭学校排
6 x% S" A8 O- t8 |8 J  f* D斥,于是愤然卸甲归田。回到老家,他亲眼目睹家乡贫困百姓家庭子女因交不
9 X- z1 F: w7 v1 A起高昂学费而忍痛辍学的情景,决意办学,造福桑梓。1948 年春,他从自家6 间- u# a9 F' l  L2 b
房屋中腾出3 间,创办开设2 个复式班(1~4 年级) 的小学,继而经反复踏看,# f6 @% V# `$ K$ [, R$ E
又在张福臻、顾赞华支持下,在三贤庙兴办中学。

TOP

由长江中学演变而成的桥头中学, }3 y5 k( p7 a% w5 ^
郑生大
. q5 a2 _/ Z& I% m大新镇桥头中学,是在1969 年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后,由长江中学(即原桥. E* ~" `& ^: V$ D0 g* T$ s& P
头街北的大新中学) 留下的师生重新组合后建成的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绿树环
, V* A' l. ]; l% l/ d抱,西有段山港,校舍与后操场之间有小河,环境优美,为读书佳地。
/ Z! r6 Q( ~+ d' v当时的情况是,原长江中学师生大部回本公社本大队,校产、校具、课桌$ S& v$ S0 Q1 |8 v
椅及办公用品平调到晨阳、德积公社和大新公社有关大队;在大新小学(大新6 M! l: P! W* H5 z1 h$ S1 B4 }
老街东) 内新建大新中学(如前所述);初、高中学制为两年制,在大队办学, E1 U4 H2 z) P, y, f6 g! T1 p5 d
前,初二和高二学生全部提前毕业(城镇户口提前毕业生在“上山下乡”运动7 J8 U0 {% x/ t' r! S  X, U
中至农村插队落户),初中学生分流到年丰小学“戴帽子”初中及五圩岸小学
. D" N1 }: h- I- h, ?' m! F“戴帽子”初中。于是,以留在原长江中学的初中2 个班,高中1 个班为基础,1 i3 p( u. ^4 Z5 ?5 p( l4 H
组建而成桥头中学。2 g: S) W7 W2 @7 p
1970 年,大新中学从大新小学内迁出,重新于人民桥东建新校舍,就将桥0 {# _( B' J9 p! \3 j3 q5 q7 `. ]
头中学小河南40 多间校舍拆迁至人民桥东重建新的大新中学校舍(如前所述)。$ Q  C  a# z' V; m+ W) n
1972 年8 月,又将桥头中学小河南10 多间校舍拆除,用以在人民桥东建造大新
' M+ C$ [7 x9 l& @$ H& s中学校舍。至此,桥头中学仅剩下小河北部校舍。
9 F' T4 C% L" l) G1977 年,桥头高中部并入大新中学,学校成为初级中学。至1981 年,桥头
7 t$ H6 s/ N$ n0 A+ l初级中学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464 人,教师21 人。学校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8 H9 t! g9 ]3 k6 G6 K0 j0 x
究,教学质量明显上升。1982 年,毕业生徐永才被“苏高中”录取。他在1984) B6 M6 u' D4 B- O# Q' J2 K
年高二时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苏赛区第一名,获特等奖,当年被上海交通大学提
# \  z- k: ~, r* d+ S! S前录取。- B5 g' }+ ]& S! R7 N) U
1985 年暑假,为使全校通上高压电,以利教学,大新乡政府拨款5500 元给/ h( F, t2 q) N* ?9 X' C
了桥中,校长杜异春经与施教区龙华村联系后,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松宝带领2 个
8 U; W) n2 o# P# v1 ]电工冒着酷暑,架设高压线路,奋战10 天,完成通电任务,备受群众称颂。8 R+ I* g  m$ m1 B. Y! N9 b+ z
1991 年,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5 N' c- ^0 T0 P/ S# m- T  \
1996 年,学校并入大新中学,时有6 个教学班,学生288 人,教师18 人。! o$ W% r% I' k! I0 {; G1 E8 F2 a
(以上材料由唐锦新提供)2 J; m+ f7 ^! |9 [7 z
) d. m+ \: Z" e+ Y; U
存在了三十年的海坝初级中学
' H5 Y7 L( ~  \$ r: Z8 W( m史桂祥
% D8 e+ T& X% G' h1963 年冬,大新乡决定,由陈曹相、曹汉国两位老师着手建办海坝农业中( q7 |  G9 q, J& ]/ T8 B" @' V/ b$ j" V
学,校址定在大新18 大队(即现在的新海坝村) 的海坝小学旁边。当时建了2
9 W: l- P( f# [/ y& @3 v间简陋茅草房,1 间为教室,1 间为办公室。1964 年春季开学,招收1 个班。第
  G  r8 k7 e) w$ I; q- S  i二年,海坝农业中学发展为2 个班,有4 名老师,负责人为陈曹相。
0 k- |4 Z' E7 r5 A, e  w8 i2 \$ i: E1966 年秋季,海坝农业中学与海坝小学合并,学校命名为海坝中小学,负- o2 c# y2 V5 k! H
责人为刘洪兴;1968 年秋,负责人为陈曹相。1969 年秋,原农业中学招收全日
# ?* Z5 Z/ b/ I0 c9 \制初中普通班,上级要求中小学分设,分设后的海坝初级中学校长为陈曹相。6 p! m3 D6 ^: ?- C0 z5 W4 H, V
1970 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学校落实“五七”指示。2 b* @5 l( A, T3 D2 f' C5 Y
为了适应当时政治形势,彻底打破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三中心的所谓
  e, }# q8 W% p' j' l“资产阶级教学体系”, 提倡“开门办学、三结合上课”。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堂  u' _! }% Q. t, Q
语文课:教材——四川大地主刘文彩;上课人——贫下中农,经过挑选的根正. {0 D% |2 i$ C% Y, `6 O3 H
苗红的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三结合”;上课地点——从教室里搬到生产队社场。
8 U" Q7 ^2 e' ?6 ~5 G教学顺序——先由教师朗读课文并概括要点,接着贫下中农“忆苦思甜”,接着
8 ~7 D! f1 K& _由学生谈体会、收获……为了激发学生的阶级仇恨,在贫下中农“忆苦思甜”) Q/ v$ G1 I9 I* T" s# _
时,适时地穿插呼口号,以此增强课堂效果。大家都认为这堂课组织得很成
* L  v+ `4 e) P) l3 J功,向上一汇报,竟要求组织召开“现场会”。我们设计的这种“三结合”上课
7 U. ?# \& T* h6 G( r& H  `的模式也就变成了当时的“样板课”,要在全县推广。现在回想起来,也从一个
& j% ^; o4 U7 R! H8 C3 K! v# K侧面反映了当年“教育革命”的真实情形。$ b" `2 {; C  j% e8 D2 v
为了配合“现场会”的召开,我们又筹办了“阶级教育展览馆”,收集本地
: u) d. q4 s# V$ b贫下中农旧社会的苦,编写成连环画式的图片。当时,大家的“革命情绪”高% ^% R' G3 Y' t
涨,连续几天干到深夜也不觉得累。学校每天招待的一顿半夜饭——鲜肉菜饭5 [# ]& H+ L$ z5 i: F6 H
(鲜肉当时是定量的,此为大队特地照顾的),每人满满一大碗,那种油汪汪、2 E, Z: S+ E$ Z( I0 X
香喷喷的味道,记忆犹新。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经于完成了由3 间大教室组成" d; x# |1 f0 o, V$ q# `
的图文并茂的“阶级教育展览馆”的布馆任务。此馆一开,影响极大,全县的  z9 y" o* m6 F. X  c
完中、初中以及附近的乡镇几乎都组织干部、群众、学生来参观。沙洲中学、
, L' t' V% C. W南丰中学等学校参观后还办了自己的展览馆。一时间,海坝中学竟在全县出了5 A0 \( t3 g+ ]4 C
名。
  v) ~1 P6 {. s: o* f, I- Z* Y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加强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至1980! q; Q' R' q) I. u
年,海坝初中被县文教局命名为县重点初中(当时全县仅两所,另一所是乐余/ Z1 b9 C' x+ A
的双桥初中)。每年中考,海坝初中的学生平均分及重点高中、中专录取率均处
  I$ d" A6 C1 G3 R0 ?于全县领先地位。# u0 {: C4 Z4 E' Y
当时学校推广“讲练结合”、“读写结合”、“精讲多练”、“启发式教学”等
2 w3 p$ A; c1 {; ^教学思想与方法,引起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文教局曾将一些重大的教研活动8 ^% _6 O% \$ n3 M* M. l
安排在海坝初中举行。苏州市中学校长培训班全体人员曾专程到海坝听课。广& [* _1 e7 c7 V9 ^9 z
西平乐,本省的扬州、江阴等地曾组织校长、骨干教师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可& i$ J" Y  U' N- ]" n. d0 [
以这么说,从整个80 年代到90 年代初,海坝初中的教学质量在全市一直处于领) ]+ p5 M3 m/ j7 _" m& o
先地位。当时,许多外乡镇、甚至是县城的学生家长,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海
2 g/ E3 U- s* R3 b坝初中读书。海坝初中成为远近闻名的重点初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 o2 u6 r# d8 }2 [
是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例如杨茂华、杜异春、史桂祥、黄家平、陶金2 l3 A/ A; w3 E0 y/ r
南、姚琴琴等。在这将近30 年间,海坝初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人才。( @6 o' q1 D6 k- P+ a- E
海坝初中的另一特色是校办厂办得早,办得好。早在1960 年代,就建办小
4 c, U2 P( |& K! z( v五金和医用玻璃管,从几个工人发展到20 多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得盈利
; m$ F' D2 B9 i6 ~用于修建新校舍,添置教学设备。从1970 年代至1980 年代间,自力更生,没有! O; x! Z  o: C/ M- Q: w) e2 b
花国家一分钱,先后兴建教学楼1 幢(三层)、办公楼1 幢(两层),平房教室1
. P. b+ J8 g' n: U8 a排(9 间) 以及师生食堂、宿舍等,面积超过1000 平方米。此外,在校办厂的9 B: u2 B/ K8 [4 x) w9 r  E
发电机每天保障学校师生用电的同时,还钻凿了全镇最早的一口深水井,不但
0 g/ Y5 A6 i2 i/ U2 e# i1 ?. `1 Z7 e0 _( J满足了全校师生用水需求,附近村民也普遍受益。学校还率先购买了投影电视
* P& v; y7 x3 ?) s/ E1 M机和电影放映机,并配备了专职放映员。每到周末,就在操场放映,极大地丰
! I+ k5 P# {* d- Y富了师生们和附近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 X% V$ _/ o& y  A# k# L1 Z; k8 ^1981 年10 月,陈曹相调离,由杨茂华任校长,期间还办了两届高中班(两年
9 C! \  {0 p% X' e2 k  Z制)。后因生源等因素制约,在1994 年9 月,曾经辉煌了三十年的海坝中学并入- f. s2 e* K' ~* }
大新中学。

TOP

海坝中学办的“五七”高中
2 N# R+ C6 T3 A1 v6 u, M0 Z杨子才! b6 T7 c' E9 ?( P7 f: \
1971 年的春天,还是全国大多数学校“停课闹革命”的时期,海坝中学办
) y% w! a5 V. ]0 I了一个“五七”高中班。1 t) w7 b+ S  P# C1 Q; C, I3 E# S
这是沙洲县“文革”期间经批准开办的唯一一所“五七”高中班,也是海' n1 f0 P1 Z4 x7 d: E1 C
坝中学历史上第一次办起高中。按照县里当时高中的布局,每个乡镇一般只能
6 [9 p/ t2 G7 {3 W办一所完中。大新地区已有一所大新中学,故海坝中学要按常规申办高中,县
) Y# q" _( I8 Y里是不会批准的。那时我们想,人家可办“五七”干校,我们也可办“五七”
4 J3 F2 V0 A% S( L高中。而且,这里有一批下放到大队“接受再教育”的现成的高中教师,如果
/ z# f2 t) T( P3 e7 ~申请举办实践“五七”指示的高中班,应是符合“教育要革命”的精神的,料
, ]- e/ M* T( x想县里一定会同意。果不出所料,县里批准了我们的这一申请。: X% }6 W+ C1 D; N: N
“五七”高中班的学制与当时其他完中的学制一样,为两年制,即从1971 年! E3 v  M0 [, _0 p- v: S* M8 n9 m
春至1972 年冬。当时主要的任课教师,都是由各完中被下放到海坝中学所在大
$ `- G+ P7 `" _( W队的高中教师。他们是,杨子才(语文)、张桂明(数学)、李仪(英语)、许致
' a5 [7 ~4 ]" @6 F- t, M$ Q: H% x一(物理)、陈桂荃(化学)。时任校长为陈曹相。
  |0 U0 c9 g3 U0 B首先是招生。“文革”期间,初中的升学考试已经取消,由大队推荐学生上
( x- Q) S* f+ p6 i# q高中。那时权威的大批判文章说,解放后十七年教育领域推行的是一条“封建9 ]  {  d" h" D3 ?! F: w! g) v2 z1 M
资产阶级的教育路线”;在招生上继承的是一条几千年来奉行的孔老二“有教无
4 h' g8 o6 n5 ~3 u3 }类”的“反动黑线”。因此,在农村,大批的贫下中农家庭的子女被排斥在学校
( r$ e1 M8 L# k门外。所以,不但上高中得推荐,上大学也得推荐,因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 e. G' D0 Y% [9 v
出现了“工农兵大学生”的特殊称谓。推荐上高中的原则是,凡三代贫下中农. n+ w- s) N0 k8 v5 ]7 @$ k
家庭至今无一高中生者优先;凡贫下中农家庭有一个高中生者,则让给尚无一
" w( K  P# e" @( S个高中生的贫下中农家庭。至于“五类分子”也就无望了。因此,我们的招生# M: P3 C5 j' @: ^# Y# m9 ]
对象主要是贫下中农以上家庭的子女。当时,我们还进行了入学考试,从高分
8 D! N7 f5 [8 i/ |; L; r' G到低分择优录取。这个班一共录取了50 多名初中生。它的特点是:家庭成分为
$ w6 y3 @, B9 }5 i9 Q! H贫下中农以上的子女占大多数,“老三届”初中生占绝对多数。所谓“老三届”* s; X+ `% R8 w) r9 @
也者,即是指“文革”初期66 届、67 届、68 届的初高中学子们。记得有个家庭
3 c  S! }. [/ M8 G2 O- M成分为富裕中农名叫施秀珍的女孩子,她自信入学考试考得比别人好,可别人
9 U8 P* z5 ?, D7 I7 z: J7 s0 H; b录取了,她却没有,就来校面陈。我一看这个漂亮的小姑娘长得聪颖机灵,性* i0 q* V2 m' [* V. H( y- ?7 E
格爽朗,有一股男孩子不服输的脾性,就喜欢上了她。我们查看了她的试卷,
: s2 o8 C$ D9 `考分确实比已录取的学生高,这是漏录了,如不录取她有失公平,结果以“备$ t  Y1 ?% ?; M* E) i
取生”名义补录了她。通过两年的学习,她成为班上品学兼优的拔萃者,要是
. w5 t2 C7 N9 A当时有高考机会,她准能考上。* x. d- c& O- M
“五七”高中的办学模式是:上午半天上课,下午半天学工、学农、学军。0 n7 a! W% p3 _+ }) E* ~0 v/ {
开设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皆与老完中一样。下午,学工,则到校办厂去吹医疗' k% q9 }% V( Z
用的玻璃试管;学农,去大队培养“九二○”菌苗,或去大队划给的在长江堤
% E  H) A) q3 O& U! o& k" X岸边报废的低洼地里劳动;学军,则参加大队的民兵训练。虽说是这么安排,$ s8 B0 b+ T  q/ S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机械。在无农事和无工可学的时候,在民兵不训练的时候,; R) L5 E' `' i# m% w
或还在阴雨风雪天,我们则安排上课。海坝中学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长江3 ]  ~, b1 K$ J: H/ i' _' x9 ^% j" Z
边,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上面一时也管不着,别的完中“停课闹革命”,我' s) q6 d. z; [+ J
们是“边上课边闹革命”。
( T& `, ?& l; ^0 F我记得,当时因为没有英语老师,我翻看了一下新编的高中英语课本,第
; |3 }; X2 D( M4 Y. s2 m3 M一课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ong Life Chairman& T* e. y/ w/ c2 G
Mao!”十分简单,我就毛遂自荐,顶了一阵子英语课,直到调来英语老师。/ K) ]& m% @3 ?( X: N5 V6 w
这届“五七”高中班,在两年内扎实地全部学完高中规定的课程,如果当
$ w. M, O) O) l# f1 ?年参加高考,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上大学。4 j2 t  b0 E% K" `6 y: ]
在这期间,同学们学习认真,学工、学农、学军也挺卖力。记得一次挑灰
5 C* G) h% V* v; C/ d( {0 U  ~肥,那场面可谓热烈而壮观——挑选出30 多位身强力壮的男同学,排列成每隔- l0 m$ A6 A6 y2 T
50 米就有一人的长长的运肥队伍,一直延伸到二三里外的江边学农地里,并在
5 N! S" F+ z( M/ ~' I每50 米处插上一竿红旗。第一个传挑给50 米处的第二个,第二个传挑给第三个2 C& n$ B7 R) u( y  G( a9 `( _
……如此传挑下去,一担六七十斤重的灰肥,经过30 多位男同学的接力传挑,/ S4 V: x4 Z$ o1 ^) p9 J
最后送到二三里外的江边。女同学与体弱的男同学,则将传挑来的灰肥均匀地
! X' V, Y- U( _/ O7 n, U) S撒到地里。重担挑去时喊着号子,空担回来时唱着歌儿,女同学更是以歌声、
# P4 N% b* k" y) ?. ]& q8 e  x4 {嬉闹声将男同学的劲头鼓得足足的,使之跑起路来只觉得脚底轻快,红旗飘6 i: a* n( O( y' A" O; @+ ~# J
处,似有数十只飞燕在来回穿梭。  {0 f( L0 x8 \& e+ ?5 Z
课余时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常排练节目,配合运动演出。节目
$ F  {& m) A- V: q4 E主要是流行的歌舞,如《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等,还有十分时髦( v! s) Q; {* B4 [3 @/ }. z  j! B
的“语录歌”,如《造反有理》《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等,更有“革命样板戏”
4 d. U$ j5 A7 l( V1 X3 l的唱段,如《红灯记》中铁梅与奶奶的对唱,《沙家浜》的“智斗”三人唱以及5 P0 [: n% d# D6 ?" Y
独唱等。记得纤白如女生的陈正中的独唱尤为精彩,他的一曲“朝霞映在阳澄  F( _8 m% d1 G* ^3 s1 J! M% ^8 r- }
湖上……”总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的舞台,是将课桌临时拼搭而成,2 G; I( V  @0 ~
教室即是后台。舞台两侧,挂上两只大汽油灯。虽说简陋,但演出的场面十分* h  [1 r6 I, l  z5 O7 _
热烈。在那个只有几个“革命样板戏”的年月里,只要有什么演出,社员群: ?7 D" f; z3 ~7 E4 S% v4 @& C
众,男女老少,都会提前吃晚饭,带着凳子坐在台前等候演出。七八个小姑娘5 n, `) ]. p8 e
披上彩色的被单,贴上金色的纸花,翩翩起舞,在汽油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 x, z9 ]4 u: v: v
辉,恍若仙女下凡。这种演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不少欢乐。她们的舞姿至: C# O6 O0 e% C- s
今还时时在脑海浮现,将我带回到那个难忘的岁月。; H( s. z8 S' o) F
“五七”高中班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或者是海坝中学的一个创举。  O3 _# e- y; L; I1 W
他是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她应该如“五七”干校这一“新生事物”会被载
! ^. |/ n! v+ R5 v" ~7 R入中国革命发展史一样,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或者至少在沙洲县教育发展史
; x9 c% c6 O! c5 q4 C4 k$ p上,也应该被书上一笔,否则,中国教育发展史和沙洲县教育发展史将是不全' u0 U) I8 X8 O* ^/ N
面的,或者,多多少少会留下缺憾。- i9 X+ s) T4 b) N0 a2 a, p3 V
他们是未能被推荐上高中的“老三届”的初中生,这是他们的不幸;但
% u- Q) @+ ^+ \7 C/ s# l4 c是,他们遇到了一个机会,有幸来到了这个绝无仅有的海坝“五七”高中班。' v9 u/ G" @& M! ?# V2 Y; i
他们虽然没有遇到考大学的机会,但他们却以县里承认的“五七”高中毕6 X' I: F; U+ A' T
业的学历,在高中生极为稀缺的上世纪70 年代,大多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TOP

海坝中学的高补班2 h! X& ?0 a3 T% A$ l2 W% b" L. P
杨子才9 }, F! `; c/ w6 Q9 h; V2 w
1977 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全社会的读书热情随即被激发。虽然,
/ \) a) I) }5 I- @+ v1 v7 }“文革”中将“读书”与“做官”之类相联系,被批得“烂臭”,“知识越多越反
* y2 F" L# M- C& H0 m1 G: T+ Y动”的雾霾尚未散去,但对于沙上地区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家庭来说,即使再$ K" G! t7 ^. j  e8 n
穷,还是将希望寄托在子女的“书包翻身”上。为此,海坝中学不失时机地办) e( h; h# y7 T4 h+ [
起了“高补班”。从1980 年9 月至1983 年8 月,共开办3 届,先后招收往届高中
0 v9 q$ ]7 s- v6 V5 }$ d$ x7 x毕业生300 余名。当时,高考实行文理分科,海坝中学只开设文科班,每届2 个
4 V9 X% H0 U$ y班。7 T" N8 {% H- q  P
“高补班”的任课师资实力较强。语文教师有杨子才、秦松春,数学有张桂7 u) e& A+ o% O5 T. y
明、杜异春,英语有李仪、陶金南,历史有徐永昌,地理有陶正林,政治有王
, `0 J3 J4 ^5 k% s官兴等。时任校长陈曹相(前) 和杨茂华(后)。; u$ M5 ^3 _) w& V' S$ ^
海坝中学坐落于张家港市沙上地区最北端的长江边上。校园内,西南向的
% B+ t, {3 d& P8 B4 H0 R一幢二层大楼,与相距近百米处小河边一幢三层高楼相望;另有东南向一排4 间
) s9 d1 d3 n0 s4 f0 d教室的平房,与相距50 多米处海坝小学的一排平房相邻。这样,就与海坝小学
* z  G5 H: Y5 p2 w, F3 K共同组成有似“四合院”的封闭校园。校园内一块面积不大的绿化地,栽有各$ O4 @* ]7 d6 n" E% H# P
式鲜花绿草,间以绿色灌木和乔木,环境倒也优雅静美。伫立学校顶楼,仅1 华
5 z! }. @; E. `: d7 C# u5 y里开外的长江江面清晰可见,江轮往来,渔帆摇曳。春夏秋三季,沿江滩地上4 U4 h" g* {1 }* {4 ~
芦苇青青,密密层层,犹如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校园,更给校园平添了几分秀
3 N9 i) S4 {+ h1 m' m7 d/ N1 K, X% a色与灵气。
8 R% ^/ z! l+ \4 I当时县城的汽车只通到大新镇上,故从外乡来的学生乘车到大新镇后,还; b  W" t  U$ ^
需步行4 里多路,才能到达海坝中学。学校附近,仅一家村办的小商店,并无市& s3 ?. B0 v1 M% Y
场。所以,这里对于真诚想考大学的补习生来说,尽管条件十分简陋,倒真是% o: d# \/ O! \7 z0 q
一块十分理想的读书乐土,故东至三兴、乐余、常阴沙农场,南至港口凤凰,% v8 s7 \- @# N- G" u1 E5 p
西至德积双山,皆有学生来校补习。
; f  |! ^3 L2 s' g1 p来校补习的学生目标极其简单,也十分明确:苦读一年,考上大学。所以
8 K0 Z+ V6 }7 E$ @2 N都很珍惜时间,十分刻苦勤奋。每天,从早晨五点钟起床,至晚上十点钟休
7 Q+ E6 S! I& R  s7 @息。除去吃饭、睡觉,全用在了学习上。记得有一位女学生,每天吃罢晚饭,
3 o9 G9 I) ], u9 P5 G$ A6 o总是拿着一张自带的小矮凳到操场中心,或在田野边,借黄昏余光看书。晚上9 P1 A, M: Z! h; D1 j
熄灯后,学生都去小店买来蜡烛(当时火油是定量供应的),准备在床上看书。
, g& y; [" M; x/ @0 ]4 `故作为班主任的我,深夜还不得不去学生宿舍巡视一番。* k4 c& C( I. V) N2 C/ y
当然,也有操心事。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男女青年,正值怀春年龄,青春. L+ f$ L+ H* B# z/ R7 }
勃发时期,他们由相识、相慕到相恋,也是十分正常的事。但对于高考补习8 {% X; B5 D/ l; `& ]% R' y' d
生,似乎不合时宜。而这种感情的东西可不能单凭说教,更不能靠训斥以至处
" _* w' \/ G, P罚解决问题。只能因势利导,时时提示,晓以利弊,唤醒理性。当然也有装聋  @/ N: W7 }# ~- f* f" a9 [. f
作哑的时候。有一对相恋的学生,十分痴情。一次,晚自修开始,点名时发现
3 e- y: N, x9 a% l3 H这一对不在教室,我的心里一紧。有位学生说,吃罢晚饭见他俩朝江边去的。$ K4 U% l7 q8 W' X  }
我立即带领部分学生借着月光赶去江边寻找。面对那密密层层的青青芦苇滩,
  Q0 P% F! U. m/ F大家高声喊他俩的名字。不一会,他俩终于回应了我们,并从直通江边的芦苇
+ f; w6 |, ]% `滩里一条泥岸上走出来。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但我没有训斥,只是说,夜里
+ s( ^/ v! [! \' O7 J/ l+ [的江风太寒,小心身体。他俩害怕而又羞怯地说:“我们坐在江边石箭上,看着
: z- `2 x; d1 B) v- G$ b. i. I* ^# C江水东流,听着芦苇风响,望着芦荡月色,竟忘了时间……”我能有什么话说$ T8 x  W4 @' V- ~7 W( j
呢?我不忍心破坏眼前的一幅令人动情的美景。后来,男的考上大学,女的虽
, @  x+ b! I: E( o/ m3 [  c! s然落榜,但是4 年后,他们终成眷属,仍是那么痴情。
- C: d$ Z/ Y5 k# r& m  r2 J1983 年,高考形势变化,海坝中学高补班停办。三年中,共有三百多位学
7 v; e( W9 D+ y+ R% @& t: j$ h生参与补习,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81 届78 名、82 届66 名、83 届53 名,共197. e  p/ h0 n3 W$ a% f
名),通过一年的苦读考上各类大学(包括高中专),其中,有北大、复旦、厦/ P" I0 S1 q0 o! H3 \
大、华东政法、江西财经、江苏师院等名牌院校。毕业后,他们大多成为上世
# c# E# _% @8 ~2 W8 C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中坚。有一位女学生,家就住在学校旁边。第一年补习,8 i; H7 h9 w% F3 w. N" }
相差几分未能考取,第二年再补习,又是相差几分,第三年继续补习,终于考2 i/ i1 f* ?- Q  H! g* b6 J
入本科。这时,海坝中学的高补班也停办了。她应该是幸运的,但也来自于她
: ^& f- B  ~. Y1 y8 x9 @6 f的坚韧。她的家里很穷,如果不是高补班办到她家门口,她虽有毅力,恐怕迫
! |' i, q" x' k) n2 n6 a$ g于经济压力也不可能。海坝中学三年高补班,圆了近200 多位如这位女同学的大- L2 \1 w0 j0 z7 E2 d
学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3 V  \: I$ X# s9 s9 A1 W30 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想起那时偏僻的江边上,家家还点着煤油
: h# l. q0 `8 i* Q/ V4 h. q+ e  N灯,唯有海坝中学校园里灯火辉煌;想起那灯火辉煌的上千个夜晚,那段火热
# }+ y) `. F6 I) T  c) v的生活,心中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仍回到那样的日日夜
* m1 }$ h0 ]# i" ^* v3 Y夜,那该多好啊!我怀念曾在这段时期里读书的同学们,不管是考取大学的,
6 w1 R& m; W( Y$ y/ ~0 L  Q' T还是没有考取大学的。. N8 l0 ]" _* m" X# h% {; ]6 n

9 v, t, @5 F3 ~" \6 C, o解放初期的晨阳中学
0 B8 X! o/ v, H% f% Y杨子才
* e; T- c' i, q/ R  ?! R晨阳中学是我上初中时的母校。她坐落在大新镇与晨阳镇相交界的桥头街! Y! g4 ?- U% P
旁,离我的老家约有十多里的路程。这所学校创办于1948 年8 月,初名沙洲中! B. J  W! V, `+ W
学。1951 年更名晨阳中学,而我正是这一年考入这所学校。教室、办公室、宿9 ]2 l3 M2 N+ R8 h3 `
舍,皆是一式的砖瓦平房,刚刚栽上了树苗,待我初中三年毕业时,还只长到& o" C0 d/ @5 k. G+ t3 O3 @
碗口那么粗、屋檐那么高。$ |# H7 d* S5 U/ U
只因处于社会的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大变革时代,这期间毕业的小学生
4 o6 {3 {0 g) }  T$ J大都没有能马上进入初中读书,所以,我们班上的同学年龄大多偏大,且参差
3 u0 B, [0 m. S, W. b不齐,我和我的小学同学都是在停学一年之后,才于1951 年的秋季,年龄15 虚/ ]! e! O- i' }& Z- V& @6 R
岁时才一同考入这所初中读书的。我在班上还属于年龄小的,班上同学的年龄- l- C3 T. {7 O
大多要比我们大出两三岁,乃至四五岁,等到升入初三时,有好多同学已是二
6 _' j& G( ]: }$ i7 G# \5 T! S  x  o十出头的成年人了。有几位同学升入初三时就结了婚(当时允许),我们还去他- I! j$ C- ]0 w% [$ O$ x
们家庆贺新婚,喝喜酒呢!" `, E9 ]5 h+ k! F3 G/ q+ l- E
回想起来,我觉得我的初中生活是我一生中最为轻松快活,且无忧无虑# s4 W4 f- {' W% A6 o0 q- {
的。春天日长时,我们海坝的十多个同学,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总是一路相
; q  _! ^# g# B, m# D; D约、相等着一起走去上学。去时,背上背着很轻的书包,手里提着盛有中饭的% G' a6 x9 `4 I7 K3 \: p, S
小淘箩,一路上嘻嘻哈哈、追追打打、不知不觉地走完那十里行程,总能准时
7 X4 ^8 i1 Y" v+ N1 J3 t' D赶上学校的晨会课。放学回家时,背上背着很轻的书包,手里提着放着两只空
- b3 i+ O$ K. K0 x" M5 |碗、一双筷子的小淘箩,一路上又是追追打打、嘻嘻哈哈、轻轻松松地走完那! Q2 H4 k" n' L7 ?! D8 z# g
十里行程,到家时太阳还挂在西天老高,总能割满一篮子猪羊草才吃晚饭,且
8 A3 X0 r* Y8 L/ W+ X5 |2 _& n5 n# ~$ g一点也不觉得累。秋冬季节天日短,我们则做寄宿生,但不是寄宿在学校里,
( E" i+ R; s, F& ]8 Q/ y而是在学校附近租用农家房。比如,我们三个男生(眭汉生、单尚达和我) 和# h# J" }  N1 ~0 c8 o  J
三个女生(黄丽洁、余秀英、朱兰英) 同租在一范姓农家,三个女生住在里

TOP

房,我们三个男生住在外头。我们都听一位大我们三四岁的黄姐的指挥,男生
4 L/ ^8 a% I; K* N# j8 Z! u. u. V$ Q: \挑水、劈柴,干的是“重活”,女生煮饭、烧菜,干的都是家务活。晚上自觉地1 ?7 o6 a0 l9 D0 h. Y  y
夜自修。我们犹如一个大家庭,同吃、同住、同学习,兄弟姐妹般地生活在一
0 p6 q8 u! F! |起。至今我还时时想起那段快乐、和谐的生活时光,怀念那段互助友爱、亲密
# }: b- @, g5 f6 `! J* m无间的岁月。8 p, Y  B6 F; f6 V. |9 t7 g
最值得庆幸的是,初中三年里,我遇上那么多的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一/ u' h$ L# |" {; R% e
流老师。他们大都是因解放而从全国各地回来的旧职人员,有的还曾在国民党6 ]! x7 @. {% o4 m2 E: L( a9 p8 a
政府里任过职。上我课的有讲课深入浅出的化学老师洪秀娟先生,有如刻板式3 H9 y  N' _& U: H4 U; B
的横平竖直的代数老师郭镇凡先生,有徒手画圆的几何老师茅绍刚先生,有说* B9 a$ \& ~* Q3 E- M
一口流利英语的陈森林先生,有知识渊博的地理老师钱石麟先生……
3 }" F; U8 ]$ r( E+ R6 n% u5 L而给我印象极深、对我影响极大的乃是教我语文的赵沛老师,当时他已是* G$ G1 \# `( J# b- L, j. Y+ G
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个儿不高,却显出精悍、智慧。他讲课生动、活$ D. y  q0 ~+ W& O7 _! X( Z
泼、充实、流畅,讲课从不看讲稿,欲举事例信手拈来,口若悬河,滔滔不
& l" p( D3 F7 w绝。记得第一堂课上的见面话,他教我们年少时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时,引
8 S0 I7 g  W0 ~0 X" X& H* z用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中保尔的一段名言:9 x, r" O$ m# E" |# P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 z& R) j7 c! m8 G  E  P9 ^
过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
' o" r/ T+ o& f' [4 |  y  H而羞愧……
" A! R( b1 Y+ a+ Q9 w  n先是飞快地板书在黑板中央,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当时,我佩服极+ z' P- g5 U" I! |! o: n+ H9 }* X
了。有一次,大约因为我家住在长江边上,靠近有座段山,他要我收集有关段
) c6 j' Z5 {# g3 P山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我就将我父亲讲的“段山藏宝”的故事写成作文交给
0 K$ ]( W* X3 \* p3 J他。不久,他的一部中篇儿童文学小说《黑龙湖的秘密》一书出版了。于是,: |8 A% {+ w( O( \
我更加佩服我的这位语文老师。也许是受教我三年语文的赵沛老师的影响,我
$ X! s# O5 d. F: u竟然读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当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似乎是一种因缘,
  U, Y4 g7 U3 q8 M' N/ c但我没有成为作家。: q" V( Z; A6 f! W
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位上我动物课的朱伯龙老师。他讲话虽然有些急
* ~4 n9 }8 F; b9 G) j2 w( o口,但能扬长避短。他虽然不是像其他老师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课,却是以他熟& j8 P# c3 \1 |6 `
练地解剖小动物作演示,画龙点睛般的点拨而取胜。有一次上动物课时,他带/ w4 g  X" I/ k) U
来了一只鲜活的“老花田鸡”(青蛙),只说了一句:今天讲课的主要内容是解
0 k4 k; U9 E/ {! e9 ?剖青蛙,了解两栖动物内在组织结构之特点,懂得两栖动物为什么能两栖的道
$ v+ o! G8 A) p理。说完,就手拿解剖刀,开始解剖青蛙。此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大家都屏住
, Y" P/ T8 P8 T& f* B1 x了呼吸,睁大眼睛看老师解剖。他用解剖刀挑开青蛙腹部,剥开青蛙的外皮,7 v; ?$ |# |8 I' Y2 h
剖开青蛙,就像有经验的屠夫在游刃有余地分割猪肉一样,这一连串的动作,
) @5 W& [/ f2 p0 I, P0 X仅在一分钟之内就干脆利索地完成了。我们直是惊叹不已!一个学期里,他当
# b6 b+ x2 x6 ?7 X堂解剖了好多种小动物,例如老鼠、小兔、麻雀、活鱼……因此,朱老师精彩& k4 w  H6 _. v; j1 j( e% h
的动物课,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见到过上动物课像朱老师6 Z: S6 |9 u4 x# ~3 d3 [
那样熟练地当堂解剖小动物以授课的,而往往只是照本宣科,至多用上一张挂
( [6 S* j8 p+ w' {7 J, E: R9 A图而已。3 |) ~% f* Q: D0 R& j0 ~
所以,我很庆幸我在初中阶段遇上这么多的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一流老
' j5 U0 o7 I# ~师。他们的为人、治学影响了我的一生。以后,我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与# {" l- [6 E6 ]2 F% I
这些知识渊博、学养深厚的初中老师给打下的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我感谢我
  L) \& z7 M; w4 z' I" r7 X的老师们。毋庸讳言,他们肯定是新中国时期历次“运动” 的对象,如镇反运
- F1 ]' J1 J% r/ N7 T2 i" g  X" \动、肃反运动、反右运动,以至“文革”浩劫,从他们的为人、治学品质来8 X3 W: E7 a% P$ c' E
看,虽然他们都在“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以他们的经历终究是难以逃脱历次$ ~& h8 F" w% e4 H( J
“运动”所施予的伤害,他们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命运肯定是可悲的。# D3 k5 N  F. Q3 C* r$ B4 Y/ }
现在,他们大都己经谢世了。我怀念他们,永远地怀念他们!
8 J, N9 ^& L# P. l/ {, D' y附记:晨阳中学于上个世纪50 年代末成为完全中学,因所在地桥头隶属大
' a) y! a) M2 N5 y' @+ i  L新镇,则更名为“大新中学”,而晨阳中学之校名亦名副其实地“还”给晨阳镇- h- r4 H; u9 R% o2 `
的一所中学。后来,在上个世纪70 年代初,位于桥头的大新中学迁址大新镇
+ t4 O: W  K4 y" B/ X5 E( m+ g/ s上,桥头的学校,则更名为“桥头初级中学”。又后来,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桥
2 a- @3 ]* Y* U9 r9 [! o+ ?头初级中学并入大新中学。据说,其校址已为企业占用。8 e8 {0 ?  Y$ x

; {& W3 W: q* a大丰初级中学; p# I# ~4 N: a* Q
潘荣清薛汉清6 [' W3 C7 U7 S5 \
大新镇原大丰初级中学是一所由二大队(现长青村) 出资创办的农村中学。! Z- ~# i! k: W! m, J) v+ p
大丰初级中学的前身,是二大队小学,创建于1960 年,校址占地约二亩。
8 K% b4 H$ S0 u6 \! @1970 年代办学体制下放,要求将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二大队的干部群* X5 @( C  \3 R2 O- S
众也以自己办学为自豪,于是翻建18 间平房,作为小学6 个班、初中3 个班的1 r$ s& D. h  B. r1 v
教室,增设初中班。作为当年流行的“戴帽子”初级中学,定校名为“大新大
( N, x2 f: n. a/ }丰中小学”,由孙凤南担任校长,民办教师薛汉清任教导主任。$ l* `2 O9 a: ]
1979 年,大丰中小学的小学部与初中部分离,独立组建成立大丰初级中
/ u/ U/ m2 _! h学。学校占地扩大,并新建一排平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形成双轨6 个教学班1 U8 r5 h( Y( ?- f8 S
的表现规模。为扩大学生活动场地,在学校东侧的河边砌筑石坎,其余三面修
6 ^  @! y  {# L4 O: l' R建围墙,又打了水井,办了食堂,学校的安全保卫和饮食卫生都有了保证。! w, x1 H0 O$ c- a$ C) z; z. a
村干部办学积极性非常高,不仅在村经济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改
* G" @( P( K: J' D3 g0 F善办学条件,还时刻关心师生生活和教学情况,大队书记苏月良三天两头往学, D7 e/ K7 ?( g$ {
校跑。学校师生在校长带领下,为改善办学条件节省每一分钱。修筑围墙时,! v  l0 D; S( R) e
师生通过义务劳动将力所能及的活包下来,平整校内场地也是师生利用课余时
5 v% d  |/ L( z# ?$ w4 I间完成。学校没有清洁工,清扫工作都是师生共同完成。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3 {& B! G! [% C+ X- T' l标验收时,学校师生进一步发扬拼搏精神,在改善操场、植树绿化、建设停车) x% [2 u; `0 L
场、油漆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中,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地工作,圆满完成任
3 W7 _7 N8 @( g  v/ }, b务,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F3 V: U  g( r/ l4 \3 w' a& T广大干部群众尊重知识,爱护家门口的学校,学生受家长影响,对老师很  q3 X) c  M( N, ^  N; }
尊敬,听话,学习自觉刻苦,所以学校校风教风和教育质量都得到干部群众的
% Y! {. P0 O# o/ U% Z. v一致称赞。

TOP

1981 年,从桥头搬迁到大新镇的大新中学落成,大丰初级中学停办,大部) v. j9 A/ l- N7 h1 G
分学生转入大新中学,一部分则择校进入海坝初级中学。
* I7 F8 X: `' G3 @% J0 {0 }8 l大丰初级中学坚持办学11 年,从学校走出不少优秀人才。如1975 年从大丰/ @; e+ ?+ C/ H, a4 h2 Z
中学转出的学生周耀旗,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留学,获得化学
5 S9 x, O% s4 D2 {博士学位,并获博士后。再如学生周和平,成长为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兼江
* r/ K$ J9 R+ l* i; D苏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 @5 X9 f/ d! x2 m
1 H0 q% _% o1 m2 z大新中心小学! @, @: d1 K0 X) C# J: `
潘荣清  |' ^; H5 c& U0 B" B, y% r, S
张家港市(沙洲县) 大新中心小学在近百年来几经曲折和盛衰,八届十一
# \7 \8 n# J0 S- s+ z$ w2 T中全会以后,才逐渐跻身现代化学校的行列。  m- @, J% G2 Z- l1 D4 h5 o* m: x
初创时期的常阴沙第三学校(1918~1926)
6 t* Q+ k& O9 Y9 v6 X) W+ ?9 ?# {- y1918 年,由大新地区开明人士李星乐、吴进才等人发起,并得到李星乐之' \5 @' k2 d- ~' H6 @# j
父李耀成的支持,在苏三堂复修二圩(今新东村八组) 之西,利用原吴进才家
! ^" y% B, V! D, _的两亩多地,筹资修建起砖瓦结构的平房六间,创办私立小学,李星乐任学校
, T7 f: L; T# ~% P' }" g+ K  e' H: {董事,取校名为“常阴沙第三学校”。当年开设2 个教学班,招收学生40 余人。由
9 n# W$ {$ R4 h3 X8 ~! ?李星乐出面,聘请韩退夫(后兼任校长)、陈世昌、吴进才等3 人担任教师。
+ `( _* s  D0 O) b( X! Q3 n8 j建校以后,按照当年新式学校的一般做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修身、国文、算
5 T. o0 G# R( W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和当时县立新式学校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学校的0 J! o. p( w  z& V  B
主要特点是开始废止此前普遍盛行的棍棒式私塾教学方法,提倡实施文明教
5 m& _- W5 H/ s5 \% h( S7 |+ G育,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韩退夫校长还带头编写了若干乡土教材,内容侧重- c- m7 t# v  z$ U9 {3 ~5 M
于强调读书的重要,要清白做人等等。这些乡土教材大多以学生容易背诵的口
8 R8 R) _2 v2 @2 K) J* g& G8 L& [0 i语(顺口溜) 的形式表达,内容浅显明白,读来朗朗上口,流传很快很广。
$ A1 l" E0 k2 T9 }) u5 x/ @学校继承旧学中汉字书法教学的优良传统,十分重视学生毛笔书法的训
1 X0 b- S, j# O2 B大新中心小学全景郑生大提供练,所以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书法水平大多不差。
$ B& j0 V# M3 v; {1 F/ I作为一所私立学校,经费开支和教师报酬,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 e4 e4 P  t& E, E) t& Z/ n( R
不足部分,由董事李星乐负责,设法筹措。在当时教师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7 x  {* W2 V* w: i& t+ \
下,甚至不得已采取教师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家吃“轮饭”的办法,此亦可见学
, [+ v8 m7 o. u, M+ T3 i( E$ W' x校初创时期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艰难。' M# _( k: D1 Q6 ~9 q, G  a
艰难维持时期的大新小学(1926~1949)3 J9 P8 {3 K, ?8 V' l- \
1923 年,大新在断头港(即今渡泾港) 东建镇(即今大新镇的前身)。考虑' r! t  q6 Y; Y' K: @
到学校原址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为改变这一状况,1926 年,由李星乐出! b) X7 D3 }6 A! c
面,与其父李耀成商量搬迁。于是在大岸埭西首,买下紧靠大新老街的余渭扬
" _$ V0 T' c1 t1 E. W家的八亩桑园,作为新校址。拆除原有校舍,新建的校舍5 间,其中两侧4 间作
0 d3 W+ u4 S/ E3 I! t为教室,中间一间辟为教师办公室。虽然仍开设两个班,但学校规模有所扩
# J* n9 n0 U* j: L& d6 s大,办学条件也有所改善。1928 年,改校名为“大新小学”。1933 年前后,学4 T8 ?: ]* I4 q- x
校增开一个补习班——五年级。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照旧,并无大的
' A- a4 @% q1 `3 L1 s/ j3 L$ y变化。
2 P5 t% w' |* R7 T8 ^1937 年抗战爆发后,苏南地区沦陷。学校虽然面临困难局面。但教师们仍
5 k7 a! `" ~0 o* s坚持正常上课,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校长韩退夫甚至还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工
8 s* |' X( M+ r+ n! k1 }/ K作。1941 年前后,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成立大会,韩退夫作为抗日积极分
! c5 [. K' S8 H& L0 c子,被安排担任大会秘书的工作,并在大会上表演了自编的文艺节目。日本兵
$ p7 g( \- N$ s( }* q9 ]+ N! J侵入大新地区以后,学校迫于日军的淫威,虽然经常被迫停课,但始终没有停, P/ {( Z2 D* A0 U
办,一直艰难坚持,终于迎来抗战胜利。
9 a1 K; g9 [0 i1946 年秋季开学,学校由国民政府接管,由私立改为公立。根据国民政府
2 s- ]  e- Y6 D的规定,这所学校一度改名为“大新第六、七、八保国民学校”。当年共招收学9 Z) i5 S2 ]/ C( W: b
生127 名,开设2 个初级班,教师2 人。1947 年,校长韩退夫因为政府拖欠教师
0 n' F. A' l1 O$ d工资数月,不得不写借条向乡政府求借粮食,遭到伪乡长的无理辱骂和殴打,6 v8 Z; ^  L) i7 q& l4 s( y
韩校长因此愤然辞职。1947 年暑假后,吴进才任校长。1948 年暑假后,赵国宏
2 Z7 k2 T( E6 d$ n. i4 c任校长。家住学校附近的青年王朴安从外地回乡,有志于振兴家乡教育事业,
2 ~# N  @8 g) D, M6 `  l也成为学校的教师之一。这时,大新小学的施教区逐步扩大,学生数和班级数
" ~: t* s' K1 N* j7 q5 ~+ J也有所增加,学生数达到150 多人。校舍不够,租用民房2 间。就这样,艰难维
6 [. r3 @/ _. A& @9 ^* V5 f0 b% C持,直到解放,迎来学校的新生。, ~( |  ~1 m. N4 T% q
新生发展时期的大新中心小学(1949~1966)
( U* m0 w3 s( d$ j' p: l1949 年春,解放大潮席卷沙洲大地,新生的大新小学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 d, W7 @# }1 Y: D& w( x7 e党和政府号召学校向工农兵开门,贫苦农民子女入学人数猛增。至1959 年,学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校由原来的三个班增至五个班,学生220 余人。校名恢复“大新小学”原名,赵
3 w6 m6 Z9 y- \7 j国宏任校长。1951 年9 月开始,由江阴县文教局任命赵炯明任校长。1955 年以
/ r- E' Q$ f7 W后,赵炯明调离,严毓和任校长。
" z" Q- f: ?& T! A+ t2 b$ r! u" }8 r这一时期,学校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政治活动,配合
: S" M  b: H! t各项中心活动,特别在扫盲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使许多一字不识的青壮年农( }3 b! l/ [0 J  E: ]- s
民,达到能看报纸、记工分的程度。* @$ U7 B2 s  K" R$ T4 h
1957 年冬开始,全体教师参加全国整风反右派运动,开展大鸣大放大辩# V" x6 h3 }! e) ~+ }0 F
论。运动中,一位吴老师遭到批判,运动结束被下放,离开教师队伍。经过这
$ A& y" b: a( h# |次政治运动,教师身心大多深受打击,直到多少年以后,仍然心存余悸,难于
/ ~# {! ~6 ^( e$ [自拔。
4 p5 M1 H9 S3 n2 @; E从1958 年开始,由于适龄学童增加,以及农民子弟求学愿望不断提高,教
; y' {+ E4 m4 I3 U育事业一度膨胀,在校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00 余人猛增到430 人。学校的占地,
$ W, L1 N, G2 u由大新老街东面的操场,逐渐向河东的农田扩展,将原来的农田辟为操场,并5 [5 M. ^: W9 o
在操场北侧增建朝南平房7 间,校园占地总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50 平方米增加到, p, ^& L# T2 O
1224 平方米。这年,学校增设一个学前幼儿班,招收幼儿40 人。这年开始,刘
: e0 C  Z. T; p泽民任校长,学校由片中心升为乡中心小学。
* Q& w: w7 e, B6 J1958 年开始,由于大跃进运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一度出现重劳动轻4 `8 |  r6 p% c- q3 X1 L" B) Y
书本的不良倾向,学校经常停课,组织学生支援农业生产,甚至在晚上组织学2 c2 n- W2 Q4 u0 w, t
生到附近生产队拾棉花。高年级学生则参加大炼钢铁、种试验田等活动,正常9 Y* r6 t5 }5 M" Q  E
的教育秩序受到严重破坏。3 s1 a4 r- n$ F( }
1959 年下半年,国家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农民家庭吃穿不周,所谓' Y  C. J% o- R7 l* g- u6 d- l9 I
“瓜菜代”就是当时的产物。许多学生被迫中途退学,学校班级也由原来的10 个+ S; a& |6 x" Q7 K; w1 ^9 X
缩减到了7 个,学生数由430 多人降到不足300 人。这一时期,教师生活虽然极度
! G( a" {4 W8 N清苦,但精神状态不减以往,仍然努力坚守工作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不变。. t) I: J: k, S4 O; v! l
1961 年2 月,刘泽民调离,严毓平任校长。1962 年下半年,严毓平调离,
0 Y1 m  N% ]7 _! |, a严文山任校长。
! m) A9 Y0 x; m$ v1962 年1 月,沙洲县建县,大新公社划入沙洲县,学校改名为沙洲县大新
: Q7 l- \+ Z' ~8 U& r5 B中心小学。下半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教育事业也重新开始兴旺起
% J+ y& {7 Z7 x0 j来。班级数又增加到11 个,学生达到近500 多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质量逐
/ ?# U: v2 ~( E! l% V6 g步开始回升。在教学上,学校全面重视“双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
$ r9 {$ ^$ p' I+ {% M2 t. `" {) ~) J训练),教师的教学研究空气空前浓厚。依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z; [4 y0 n5 m9 b  F; n- f
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学校教学质量全面上升。7 j: [1 a3 K, }

& w) {" j/ U& j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新中心小学(1976~2000)2 w0 z3 D. q( C5 I  t) I
1976 年10 月,“四人帮”倒台,“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结束,随着将国, A) A2 |( e) k% G9 M
家的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学校的教育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f9 g7 r0 r% S4 F1 k5 C7 J
1977 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教育领域开始纠正思想混乱,健全规章制
' a: ]+ h! ~' h度,切实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以前倡导的“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内容! j/ P- _5 e3 S" r( h/ [2 _
以课本为中心,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宗旨,重新得到贯彻和落实,9 [. h. r* T& T7 |. P+ w7 q
大兴教学科学研究良好风气也重新回归校园。
# b8 t. X+ B- y! [" O+ I3 }1978 年9 月,重新恢复大新中心小学建制。张振清、蒋文英任正、副校: r# ?5 W) J; p" d! \) y+ l
长,苏维象、潘荣清任正、副教导主任。从1979 年9 月起,蒋文英任校长,张, B5 U8 [1 ^) p! R* _
振清任副校长。- t: L1 ?. z+ c: y4 Q; K. k4 i
恢复中心校后,校产校具从头添置,原大新小学被外单位占用的场地和房
! m) }$ X) C. |0 `屋等教学设施,犹如泼出去的水,已再也无法收回。后经过公社出面协调,学. r1 P/ t  T+ `0 W
校迁址于大新镇南面的原新丰村地面。学校领导为尽量少花钱多办事,精打细* x& \4 F8 o* N5 D
算,以10 万元的低价,聘请匠工,购置材料,建造十上十下20 间楼房,外加两7 O8 }$ S. F: ]. b* O
侧各一露天楼梯。为了省工省料,楼房外观立面显得较粗糙,有人竟以此举报
) d% C3 o% U" B7 `3 d是危房。急得女校长因害怕不知哭了多少次。县教育局亦大动干戈,派专人前
  W& i  l4 i/ K2 n4 X0 n9 ~来检测,因缺乏必要的仪器,只得动用劳力将相当于六十名学生体重十倍的砖2 K' H. G# u( \3 a5 h+ S
头,搬到搂上一间教室里,用来检测教室大梁的下沉系数。检测结果表明,大% Z& x3 y( `* L2 \+ Z1 V2 ]) o' v0 Y
楼在安全范围内,女校长惊魂方定,竟又大哭一场!与这座楼房同时落成的,- u8 p: p6 g/ M( m
还有18 间平房和其他辅助设施。由此,被转移到附近大队十六、五、七大队学
1 k$ p5 Z6 u  |- m: t2 }* B! Y$ x习的的学生重新返回中心小学学习,学生达600 余人。, ]7 `1 _( D' r5 N
这一时期,为扎实补救历年造成的教育质量的损失,做了大量工作。
% p/ s8 Y( V1 b4 ~- _这一阶段,中心校充分发挥对乡村小学的示范和辅导作用,使乡村学校涌
7 O# f7 H( m$ F+ p* R# b- Z现出一批可以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一些教师在统一考试中,所教单科成绩甚
; J+ `- s* D) g9 w8 t" K至超过中心校。
* ?9 r6 I/ j9 p% q: S  \0 F% ?  X1989 年以后,在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建设的热潮中,大新学校的办学
; a3 x% C" Y+ R2 E; ?5 o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学校新建楼房一幢,开始拥有图书室、阅览室、体育% T) Q' Y8 }. x$ k% D3 n
室、教学仪器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等。/ D$ _( z0 p! q- n" E7 h# X8 |
这一时期,学校校办厂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福! v$ T: @' z" F1 v+ M" T8 e3 ~
利,功不可没。这对提高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E+ z3 [8 A; W* i# s
1998 年8 月,张振清退休,耿少祥任校长。/ g( ^3 V3 ^6 ?; [0 k
进入新世纪以后,经科学规划,学校先后新建新曦楼、新芽楼、新苗楼和: I) j" g8 _4 X
包括风雨操场在内的综合大楼——新艺楼、新星楼。铺设浇灌塑胶跑道和塑胶) b: X$ C9 H; [/ ]* F5 }' M
运动场地。2013 年,又新建两幢大楼,一幢是教学楼“新蕾楼”,一幢是行政楼“新* f  N; Z% t6 G  y" S" j- d
杏楼”。学校占地25463 平方米,建筑面积14407 平方米,拥有电脑室、舞蹈室等13
* I4 y" ?4 A! |2 Y" g& a  j1 s4 J  Z个专用教室。学生2785 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1773 人。在职教师153 人。4 b3 c5 ^* v% ]0 U/ W
这一时期,不仅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向市重点学校靠拢看齐,教育质量与
. G6 {* R& O) x( M2 x2 J  v, G4 u重点学校的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学校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风,相
4 X3 k* G2 R' Y继建成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基地、全国少儿书画实验基地,被授予江苏省
1 F  D7 X  }% [$ v9 S/ {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 U  p, z3 J0 P" ?7 t3 S
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现代化小学、江苏省绿色学校等称号。同时,学
# l5 T% b2 W  e9 H! N1 s校档案馆建成江苏省二星级档案室,学校图书馆建成苏州市一级图书馆。
$ z9 P5 d1 P5 K3 _* \% h! Y1 ^9 p) G4 c: x) X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 K9 M7 I5 S& B" y

' P9 }5 M2 }/ Z. j) D& z( ^8 L- F. d. v9 ^. d

; V; t: ~2 A; Y9 C7 |桥头小学
% E% a& u6 n( g9 Y- H4 b$ ?+ @潘荣清
; J* }3 Q4 |: s9 w( M" F2 @今大新镇境内桥头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校龄的乡村小学。学校虽数易其
6 A+ x9 s% V: \) \$ x! S8 {1 ]名,但对于大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极大,功不可没。现根据笔者掌握的
% S* @! J& b: u) j- ?. d8 q# m有关史料,略述如次:. [7 ^, f6 }! a
桥头小学原名福善小学,创建于清末,最初校址在三贤庙内。大约1923
5 n7 N) G& d7 u1 j+ f) }8 [年,孙振芳任校长。当时开设6 个班,教师11 人,学生325 人。
6 c: f: x6 j5 ^# Y* X! \1928 年,北伐战争胜利后,校名为“福善乡国民中心小学”,这在当时江阴7 U  ]" M1 @+ r  F& W) D
澄北沙洲地区属于规模较大的一所公立小学。
# L% s2 i# J8 g1933 年,校名改为“福善初级小学”,校长孙定一,教师9 人,班级5 个,8 ?2 W& z# M: j& i/ y* U
学生178 人。
. h: ?% c% M+ ^% y: X1934 年,由俞业修担任校长,教师6 人,学生106 人。当时何洛、李桐明等
1 S8 C9 P; J& g1 e' K有志青年在学校学习,他们毕业后投身革命,解放后都曾担任地市级以上重要
  X8 B- [8 g  f; F0 x职务。学生之一杨源时,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 ?0 A0 a7 e( P3 ~# Z9 ]长等职。
( z9 l  @9 [, Y1942 年,由郁文哉任校长。次年,仲振声任校长,学校更名为“福善小
" |& W3 }$ A2 c学”。期间,有学生杨玉林,毕业后奔赴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解放后曾任驻外大
9 j' f: `1 H' L: x使馆参赞等职。: v) p+ L- [, [5 v& D' D4 T% j
1946 年,校长顾赞华,学校更名为“福善中心国民小学”。开设高小一个
) x& T3 f6 E7 S) q9 v班,学生41 人;初小4 个班,学生217 人。全校教师7 人。学生方石安,毕业后
' b2 F5 e2 a" C* D& e6 F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浙江省政府事务管理局局长等职。- `7 c5 c- b+ H! N. i
解放前,这所小学虽有公立小学之名,其实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微薄的学费: |1 x& e7 Z& h/ h
收入,方得勉强维持,政府补助只占其中十分之一二,不足部分由地方人士设
) b: t. ]2 ]# _0 R法筹集。教师由校长聘任,其报酬,除伙食费外,最多一年也就四五斗米上
$ K. t: n. a9 e' O2 K0 e* W下,少的只有一二斗米。教师地位低下,生活清苦无助。学生学杂费大约每人
! U" X, g) o- \" j5 `, h& n; p每学期三四斗米不等。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中农以上小康家庭的子女。虽然有少  g) P2 I9 x) |) s8 O1 E0 _5 r
数贫苦农家子弟上学,其中大多数往往因为家庭难以承受而中途辍学,很少有8 W0 K8 j: t; }) F% {" G4 _
坚持到小学毕业的。这种情形直到解放后才逐步改变。
/ d: ]3 m7 i6 s4 {( ~. m: U6 t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桥头小学从此获得新生。
& L5 \$ o) z/ C: \1949~1951 年,唐云相任校长。1951~1954 年,石征人任校长。
1 v  f$ P# @& W解放初期,为满足大量贫苦农家子弟要求入学,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桥$ y: L% R5 Y3 ^1 Y9 Q" g8 |8 |
头小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53 年,学校在原校基南侧修建造12 间东西走向的
- L- P& v* @* j4 l8 M朝北平房,作为教室。1954 年,江阴县将这所学校定为大新地区的中心小学,
3 |- |  r, w( G. x  z! y( `并于当年更名为“江阴县福善中心小学”。
! D& N) C" ]( ^/ k( _$ ~3 S1954~1956 年,程以正任校长。1956~1959 年,方桂华任校长。' b0 I' U- M) {; ^$ g
1958~1959 年,对校园内原有教学设施重新规划布局,将校园正中原有庙宇
/ w/ W5 \5 O+ [  }楼房全部拆除,重建中排朝南教室8 间,后排朝南教室11 间,西排朝东生活用7 }, z2 W& [2 Q
房8 间,东北角厕所4 间,浴室2 间。同时在校园内植树种花,绿化美化校园。
  `! c1 m7 d$ V4 y$ ]- r这时,不仅学校规模有所扩大,且布局更为合理。1959 年,学校规模发展到14
" j/ _4 d% h; X. C) y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增加到635 人。学校领导班子健全,校长、教导各一人,专
8 v; b) n) W* C; L) V# E任教师24 人。& t" x) ^( k0 g- Q" U
1959~1961 年,邵炳炜任校长。1961~1968 年,李尚师任校长。" ^( ~- N5 N& z- N1 k9 _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心校的地位名存实亡,并恢复“桥头小" L3 f% P* l$ k4 W+ d$ P2 s
学”校名。5 J2 `% T1 z. K, x0 T* N/ F9 W  w
1968 年学校体制下放,实行大队(村) 办学。学校后排教室,两头被拆除
9 q/ d8 P% ?+ W9 {0 ?& P" X) s两只教室,将材料运往十一大队建“新建初小”。原八大队的学生,前往附设在
8 Y, }/ H7 `+ i6 h* {) x桥头中学内的小学部上课。九大队的学生,安排在学校南排教室上课。十大队! A0 ~4 {( _- f7 e$ t
的学生安排在后排教室上课。
/ w0 A8 C9 \! u0 X# K1968~1980 年,林美娟任校长。/ y5 o9 m: E" z; r6 c
1972 年,分隔几年的四个大队的学生重新合并在桥头小学上课。. {. w  o% g; {; G, |
1976 年左右,学校办厂之风兴起,学校先后办过纸盒厂、按纽开关厂、方
# L/ W+ u9 T! `) Z钉厂、绣花厂等,都因为经营不善而先后停办。
: ]6 X5 q" l- S+ u( ]4 B' U' ]1 K; c  u1980~1993 年,陆巧生任校长。1991 年,全校上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4 }  I" I5 _2 `* g4 ~. L6 c4 U1 J/ Z的办学意识普遍增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开展创建& \! q% W! i' E
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学校的活动,将后排教室、厕所、围墙等翻新。学校占地) C( J. W5 K6 [1 [9 \
面积7470 平方米,建筑面积868 平方米,操场面积1054 平方米,图书人均104 _% l, r; |& h0 @" O- }" K3 U
册,顺利通过达标验收。这年,学校共开设一到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734 n5 q4 s" s: ?# s8 R
人。
- o4 B3 r. t0 R4 ^2 J1993 年9 月至2013 年2 月,周惠良任校长。2013 年2 月朱静任校长。1998; n! [7 F" A' t! n" c0 m2 }
年开始,学校开展农村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的创建活动。将中间一排平房拆1 p0 |0 }8 Q! n  I! L# |
除,新建九底三层楼房一幢。教师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校长室购置电脑,试
2 X! }, }+ Y7 x+ a! v卷亦由手印改为机印。学校环境得到改善,县教育局教育基本现代化流动现场
) l) X; |; Z7 ~7 b5 }/ q- Q7 j. D2 `会把桥头学校作为一个参观点。2007 年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的合格验收。% c2 ?5 R8 o0 M  U. ?' X
2009 年,桥头小学改为大新中心校分校。2013 年开始,学校教育、后勤、
0 s5 w- D% W6 @" _- h# Q师资等由中心小学统一安排。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