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春节涨灯求福祉
  ?. v0 s0 P) a6 b: b* z9 q" J8 x杨子才, _5 C% {  M8 h2 A2 G# ]
涨灯,俗称“扠天灯”;因是将灯要扠到天空,故称“天灯”。这是沙上人
" I8 m  L7 X  v; c4 ?家除夕夜一桩很隆重的习俗。. a7 h3 m# v* M7 A: T( Z1 u
“扠天灯”不知始于何时,相传很古时候,天上的一只神鹅因迷路而降落人2 f5 V) R9 p8 j" ^$ t; r# {6 X8 o& k
间,不幸被一猎手误射受伤。玉帝闻言十分震怒,立刻传旨天兵天将定于正月' N+ e7 _7 F# r  f6 E' R6 S" v
十五日去人间放火,要烧死人间的全部人畜。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人间" {- m+ v/ g1 o$ {; n. P" n
遭此大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人间告知此事。玉女说:你们在正月十五这
8 M* d& W, W2 ?) |2 c/ [一天夜里,只要家家户户都燃起火把、点上灯笼、放起鞭炮,从天上看起来就6 x! F5 t& v" _2 j- x$ L0 `
像人间遍地大火在燃烧,就可以躲过这一场劫难。于是,到了这一天夜里,家( u9 `3 w* E5 j- y# u% A& y! C5 W
家户户都点起火把灯笼、燃放爆竹鞭炮。玉女就对玉帝说,人间已经是火光冲; {1 n4 l, @) ]* N" c
天、一片火海,用不着再派天兵天将去放火了。玉帝就此收回御旨,人间就此
% ^4 o- H7 A* w" V  n9 |& b躲过这一劫难。- ~) M7 ~6 q) S" T
人们为了感谢并纪念这位玉女,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家家户户都要点上火
' k) w! Z* d# O4 |$ ~6 ?把灯笼举行仪式,祭拜天地求得平安。不仅如此,正月十五日还发展成以庆天
% n, }9 O9 I& ^8 S下太平、以示普天同乐的张灯、观灯的元宵灯节了,祭祀天地的仪式淡出。但
7 O& z: ]$ J9 S" P& [* b/ K是,农村却仍旧保持这一习俗,以示不忘玉女之恩,从元宵节的张灯、观灯中
: s: q6 {, o9 ^0 ?3 r分离出来,按照自己意愿,形成自己有固定时间、特定主题的除夕夜“涨灯”
, B3 l9 V5 U* ^; |! D. f习俗。故“涨灯”这一习俗虽然是脱胎于元宵节之张灯,却已与之相异了。
" d& T# p3 _( P) J" M9 A, s元宵节的张灯是为了庆盛世太平、示普天同乐,故显得喜庆吉祥;除夕夜
1 d' O2 S2 y5 P- l4 a6 L的涨灯习俗则有纪念玉女、行祭拜天地求得平安之仪式,故显得隆重虔诚。涨: V" v/ @5 K+ g- H% g/ ?
灯这一习俗,主要及于乡间农村,而城市集镇苦无地面,已不再有涨灯的习俗。
# L; s2 U( y: u0 y# d+ M涨灯的特定主题是,祈愿着新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
% O6 S" l7 k* _# o. l, c意着新一年里生活美满幸福犹如海潮般地天天往上“涨”。所以叫“涨灯”,而
( W2 O% d; f- @' d% k, M不叫“张灯”。因此,不管贫富,只要有家,都要涨灯。灯杆,越高越好。富人2 A  L7 `( B$ h, J
家挑选的是一根十来米长的细直圆木,其他人家则在自家竹园里挑选一根五六
9 h, Y& C9 w( y# f  u米高的粗长青竹,将它竖在屋前场中,缚上葫芦,穿上麻绳;另选一根留有竹
( r2 S: |( N* f$ d0 [, a根竹梢、竹枝竹叶的青竹,将葫芦绳系住青竹的竹根和竹梢,再将点着蜡烛的6 b( R0 m* a! I! n( ~  ^+ y
灯笼系在靠近竹梢的一端。只要拉动葫芦绳,灯笼就随着带有竹根竹梢、竹枝
2 M/ C+ O- @4 W; v3 {竹叶的青竹被扠上天,故俗称“扠天灯”。这根挂灯笼的竹头,须刚从竹园里砍
  |* b. `+ }3 E8 B2 E% ~: }, [0 e下来,留着竹根竹梢、竹枝竹叶。这是取其有头有尾、青枝绿叶之意,祈求新
) \2 _; j1 X. ^/ M$ P1 G的一年从头到尾天天平安、天天赐福。扠上的灯笼,有两只的,有一只的。一8 g/ U, w8 d, M2 T$ A% o
般是富人家扠两只灯笼,一般人家则扠一只灯笼。4 q- l( G7 F) K+ a, |" x
涨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拜天地。祭品是猪头、鲢鱼和黄酒,并上香5 Y5 A# h6 @" R$ f1 m
点烛;全家叩拜后,焚烧纸钱,同时燃放爆仗、鞭炮。从除夕夜涨灯始,每天
) ]+ n' Z: @' c/ R6 |! d; }夜晚都得点烛扠天灯,一直要扠到正月十八“落灯”止,共19 次,中间一天都) s3 Q  j) {# R5 A& n$ O
不停。除夕夜,满村上空星星点点,与天上星星交相辉映,伴以爆竹,更增添- Z) E) U* `9 P* B
了春节的喜庆与吉祥。
+ d* U1 y' x# S% k: ~1 R有涨灯,就有落灯。落灯也要举行仪式,以谢天地。正月十八晚上,待扠2 e3 o& j$ \. d! V+ s% \+ t& ?; O. n
上的天灯里的蜡烛燃尽后,将天灯落下。此时要上香点烛,焚烧纸钱,并将灯
- G( n$ k3 y, k  P7 Z笼连同青竹一起焚烧,且燃放爆竹。第二天,将竖在场上的灯杆放下,横挂屋3 A. i" T8 z2 G& F2 ^+ i# l. `& T) s5 |
檐待来年再用;竹头灯杆则作他用。至此,新年随着落灯的爆竹声才算真正结4 j! v' q2 m9 F# J7 R: B9 }* Q7 n
束。
3 R' i; b' B0 x  w上世纪50 年代后,随着一场“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政治运动,这一有
; @3 p9 f' T# F: q祈求平安、幸福兼有纪念、感恩的“涨灯”习俗也就给“破除”、“移易”掉了。
! E. A: [$ r' J元宵节7 b6 C/ P6 l  \
葛德本' ~- l" `) v2 e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正月十五是一
; j3 [8 M; y+ X5 |; l年之中第一个圆月之夜,古人将它叫作元夜,又叫作“上元”,人们十分重视。# y" ]; k1 _- B# N) v/ ?! B8 {
元宵、元夕的是“夜”的意思,因此“元宵”、“元夕”就是“元夜”、“正月十9 e# W! d0 k9 S8 V4 i3 S8 j1 C- c' i
五夜”之意。
1 R0 q& H4 |4 j+ }% U“正月里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古时每至此时,从皇家到民间,都要
7 j( ]3 j% M8 t! E' t8 d( ]& a张挂彩灯。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V0 c: G* U( P$ X
这天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2 Q0 M6 ?- r: V" e2 Z4 a
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TOP

旧时沙上地区的元宵之夜十分热闹,镇村各地敲锣打鼓,扎制各色彩灯张: E/ ]. N. v  [4 G; }9 O" m
挂,有调龙灯、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扭秧歌的,有敲打元宵锣鼓的,种
0 M9 I2 [) h0 e( w- d; y3 M2 }种丰富多彩的表演,热闹非凡。尤以调龙灯、舞狮子和敲打元宵锣鼓最为普
- I+ d6 B$ c1 e5 v遍。调龙灯又称舞龙灯。沙上的龙灯,是用竹蔑等材料扎成龙形骨架,外面敷
3 n0 F2 ~) E7 I: L" O% Y* b以布、纸,画上鳞甲、龙头口含“明珠”。整条龙灯有5、7、9 节不等,每节龙, C. o) |7 h: ?# ?8 N4 p- Q
身由一个持柄,节与节之间有关节可以活动,龙身每节由一有持柄,龙头和龙/ O5 x  p% m3 z' E  ^$ ^/ L% I
尾由高手把持。另有一人,手持长柄圆球在前逗引,整条龙灯伴随锣鼓的节
+ L6 \- b9 S: R1 h: m9 D" d奏,跳跃腾挪、回旋舞蹈、姿态灵动。在龙身中装点蜡烛,在元宵之夜,舞动/ S4 ^+ r& {. g/ y* s7 Z
时更是引人入胜。, B1 z% ~: j+ [; Y" N! [
和调龙灯相类似的还有舞狮子,狮子的头由竹篾扎成,狮身用布制成,以
# A7 Q( A  }- s  D, L  B黄麻为毛,颈上套上铜铃。表演时常由两人合扮大狮,一人扮小狮。另有一个
  k2 ?$ _" x' m9 t人扮成武士,手持绣球逗引。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表演得惟妙惟
% ^$ B& ~9 V9 K" ^4 g% Y& _1 x& c肖;跳跃、爬高、跌打、腾转、踩球等动作更扣人心弦。
9 e7 E$ B  U4 U+ E元宵锣鼓则分布于沙上沿江一些乡镇,以三兴元宵锣鼓最负盛名,经常敲
- D5 ?# ~" E( Y7 z1 l/ o+ z1 w打的锣鼓曾经多达30 余种,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尚有:开场锣鼓、花七句、双龙
4 d) i" t- u! n! p6 a5 L8 i会、扑浪头、蛇脱壳、双刀枪、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等20 余种。沙上俗语' M! A+ e# F6 |7 g9 ~- j
“锣鼓响,脚底痒”,即指节日佳节,多组元宵锣鼓汇集一起,增添欢乐的气
+ l' k7 b7 ~% x1 [氛。元宵夜特别是孩子们,有提着各式彩灯的,有牵着兔子灯的,也有推着滚" X0 N4 ]5 V( v2 l7 z# ~/ t
灯的,在人群里追逐奔跑,欢呼雀跃,整个活动通宵不绝,称为“闹元宵”。, d( ~8 {+ X% n5 J3 l! I
沙上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饮食习惯。元宵节吃圆子,传说嫦娥奔月以, Z) Z8 m0 |1 D7 m
后,她丈夫后羿非常想念她。有人告诉他,“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 [* o, Z( ?! m4 J3 \% Z
隅,呼夫人名,三夕可降”。他在元宵之夜,用米粉做了团团如月的圆子,放在# F6 J& _# s; F( b2 x. b4 |
房间西北角上,呼叫着嫦娥的名字,嫦娥果然出现了。从此就有了元宵节吃圆9 `( p# y; N) ?' R5 F5 X1 k2 A9 S4 ]
子的习俗。' R4 z- M9 A1 V: h; ]6 a" V( M
沙上人家的圆子,是以白糖、芝麻、豆沙、桂花、核桃、果仁等配制成的
, L. @- A! s% B( q7 \" V( I" u4 |; u甜馅,或以猪肉与各种新鲜蔬菜配置成的咸馅,用糯米潮粉包成圆形,可荤可" A+ [; u  y, B/ {8 Z
素,风味各异。可汤煮、笼蒸、油炸,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佳节出嫁的女儿
$ K2 ]1 h0 b& h8 L! a0 M要备丰盛的酒菜请娘(母亲) 来家中过正月半。家家户户都要做圆子、裹馄2 \) Q9 U' m3 N7 d
饨,家中子女多的人家,在做圆子时还要做一些两头大中间细的异形圆子,称
& t. A# Z0 g' x, ~5 Q  L( k0 A2 V卷团。沙上俗谚有“正月半吃了两头度(大)、各人出去寻投路”之说,意为元+ `& p! b$ N4 x, ~- Q; [
宵节一过,整个新年也就结束了,家庭农人要专心作务田地,做生意或学手艺
  H# e  ~- n# R5 I& U2 L2 Y等寻铜钿去了。
2 O/ u+ K- Y0 a% J正月十五斋田头- P% z* f$ D- l: G/ p; L9 f
葛德本
9 J+ z3 L$ x. P- s旧时农民种田,辛劳终日,就盼望秋后有个好收成。但是旱、涝、虫、风9 |" \( {: W- [& W" H: L- _1 v
等自然灾害,常常给农民带来威胁。每每要求神拜佛,祈求老天保佑。& b! w) F2 d& a1 @3 y5 Z. _
这种活动以上元节最有特点,这天沙上地区有斋田头、煨田角、照毛虫、2 p, h4 x$ r0 {5 |9 z: [
请淋沟三娘等习俗,而傍晚农家在自家田间的十字路口祭祀田神,祈祷保佑一
" ?+ }- T& |1 O* q( d! C4 ^家大小平安,能够获得丰收。祭品一般是一大碗团圆及糕丝,在地上插香点! b$ e) j. |$ `; I0 R  y
烛,户主边叩拜,边虔诚祈祷,然后焚化“钱粮元宝”(纸折的敬神用品)。9 D, H/ n3 ^6 I! f  |
斋过田头后,即开始煨田角。在田边角上先用干的柴草点燃,起火后再用: \' i+ z; C- K$ ]
潮湿的乱柴草堆放在上边,使其尽量放出浓烟熏田块,以驱赶田间害虫。此/ S# B. y9 U8 Q6 v/ Z
时,家家户户都在煨田角,田野上烟雾缭绕,弥漫一片。
9 u9 m* [4 q+ x% \7 n- R天黑后就要开始照毛虫了(也有叫照田财的)。男主人手持用芦柴、枯竹等
" z" N8 |& n0 {1 F) C扎制成的粗大火把,在自家的田块上舞动奔跑,边跑边喊“正月半照毛虫,毛
& B6 w9 O; N$ q虫全死光,粮食堆满仓”;“正月半照毛虫,人家的青菜铜钿大,我家的青菜盘" ?' {- j8 ?5 x7 P/ b/ G
篮大”;“正月半、照毛虫,人家的棉花铃果白果大,我家的棉花铃果拳头大”; S# y: x" }- V$ }
等等,只见田间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火把和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动人景象表达+ Q- w, y+ _4 ~* G* x
农人期望年内少虫灾危害、五谷丰登的心愿。
% [- l6 ~) Y0 g! @# i" Y8 Z夜深人静时,大多乡村又开始请淋沟三娘(老沙称田沟三娘或田埂三娘),
/ W+ s3 R; W  Z( _( `% L( M8 y预测丰歉年成和人生前程。这时要选择居住适中的农户人家,在堂屋内设立香+ ^3 l4 e0 B5 I, ~2 ]- m4 h8 {
台(香堂),选定两位精悍的壮年男子(俗称抬轿人),手提灯笼,携带筛子、
% x# r5 p- p) Z9 B1 I木杆秤,一只把手中插入一根筷子的新芦蔑畚箕和妇女的兜头布、发夹等用! X0 J' Y. @3 T- H
品,到田间去请淋沟三娘,众人围坐在香台两侧等待。
5 u; J$ Z( G  r所选地块必须是未浇过粪、锄过草、动过土的农田。两人先在淋沟边焚化' ?) l6 L( G: X( M: y# K
钱粮元宝,朝淋沟行打恭作揖礼,然后蹲下身来一问一答,问大姐在家吗?答$ x" v: J2 j7 u5 B
曰不在家;二姐在家吗?答曰不在家;三姐在家吗?答曰在家呢。两人同声说9 a. g, ?2 U3 `5 u0 `. ~
请三姐上轿,即抬起用筛子、秤杆、畚箕等组成的“轿子”,提着灯笼,小心翼( Z8 \. ^/ e/ Q* f: n0 ~
翼地抬回香堂里的香台上。
0 k0 q; h8 D3 u3 X% L5 U' @* m  x这时要将秤杆搁在筛子上、畚箕扣在秤杆上,上蒙兜头布、夹上发夹。仍+ {  S9 R( x* l0 q2 j
由两男子在扶着畚箕和秤杆,推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司仪。司仪说:“淋沟三1 G1 A- _4 J9 r; _
娘我朝你唱个喏,请问你今年是天潮大还是海潮大,天潮大请你磕两磕,海潮
$ G3 O9 b8 o0 O) L0 ^8 }& u2 ~大请你磕三磕。”这时两人扶着的畚箕(即淋沟三娘),会自动磕两下或三下,
1 C7 `3 z' m% L4 b( i$ m' V, K- e4 Z以表示天潮大或海潮大。接下来司仪再问今年是棉花好还是水稻好,“淋沟三) O. Q. z8 A( b5 I
娘”同样会磕动起来。在问完气候、潮汐、丰歉之后,围观的男女老少早已等3 Q% n' [; M  d/ Z
待不及了,有的上前作揖问前程,有的上前唱喏问婚事,老年人问身体,中年
5 R% c& V% a4 n% a* f人问财气,孩子们问学业,整个香堂里欢声笑语不断,热闹非凡。问得好坏不+ a, h$ h+ A5 q& h" Z
等,各人态度不一。- H2 A$ h9 Z5 \8 ^+ }! k
结束时,仍有原来的两人提着灯笼抬着轿子将淋沟三娘送回原来的淋沟) d# i$ W* f" C/ ^) H, g# y
边,停下轿由一人问三姐是否下轿了,一人回说下轿了,然后把畚箕、兜头
! }+ O- v" {6 S* Y布、发夹取下来,待焚化钱粮元宝后,才拿着东西往回走。到达香堂时,筛子
' D$ l3 f- N- v4 F% t5 j靠在家沿头,畚箕要从屋顶上甩到屋后,木杆秤挂在主家的墙壁上。大家散, ^( P$ k- L% H6 N5 S
场,整个仪式结束。% I+ W; ^: R5 R5 c/ B
斋田头、煨田角、照毛虫、请淋沟三娘等习俗,于合作化运动后逐渐淡化
5 f+ J, P: e$ A) q. `1 \至绝迹。' ^- ]2 ^- l1 ^. ^8 k  G- u
祭牛神* u) |! m, q4 C$ \. _2 E7 c+ ]
苏其增
. Y$ h2 T( `" v( A1 V“牛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日里干苦活,夜里忙困觉。”牛是庄稼人的
8 c/ G* R* x  [3 r* t; H- w“长工”,又是好伙伴。人们对牛感情深厚,潜移默化成了对牛的崇拜,人们祭
  y7 F3 \- D& g1 Y# g+ X# g) s- @祀牛神,希望牛神眷顾自己的家,使自己家财源滚滚,富贵平安。- p; T* s) ]4 |+ m! ?
祭祀牛神,起源于秦。秦国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农耕业兴起,很快国家富& D" ]( t. i- N2 L' j  L
裕起来。那时秦国人把牛看得相当重要,秦文公时开始有祭牛神的活动,民间
+ s- a/ O: e* x" \: B也就跟着效仿,并形成了习俗。
! Z& O$ A: M- {5 M- I2 r* w. a明嘉靖九年至十五年(1530—1536),有无锡、江阴、靖江、如皋等地的人: U; Z# m! r0 k
陆续迁入老沙,祭牛神的习俗也带到沙上。沙上祭牛神的传说众多,主要由牛
1 S& Q* j+ }$ s3 b9 ~, k# K带来的好处神圣化而成。$ {( x4 c- K6 i5 K
有的说老沙上有姓余的殷实人家,家里养了一头大水牛。他精心饲养,同

TOP

起同眠,牛壮得像一座小山,毛乌黑发亮,角弯如新月,四肢粗壮,两眼如
1 V- C6 E% {7 y2 {* O  R铃。忙时耕田耙地,耕的地深浅一致,田头田尾也耕得头头是道,就有农户预. E; s- |  @* g0 r8 g& M% _  g
约耕地。闲时在磨坊里为人家碾米磨粉,十分勤快。方圆十里内的人家都去余" z7 `( M( @6 _, Y* J
家加工米、粉,不几年余家就成为殷实人家。余家主人认为,家道富裕全靠这
. j* y& r4 {& h, B. F头牛。而这头牛成了“神”,于是余家每年要祭牛神,以示酬谢。7 n% C7 h% ^% J6 S0 W5 T- Q2 A: ~: ^
还有一种说法是,沙上有一户徐姓人家,他养的千金,长得细皮嫩肉,杨& ]# D; Y- e3 i3 _- B5 R
柳细腰,容貌秀丽,被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她跌入河里,被打捞起来时,脸! e' O- Y6 |% @3 E6 Y/ z9 ]0 q
色青白,肚皮鼓鼓的。有个年轻后生,叫为父的将姑娘伏上牛背,把肚里的水7 j4 Q0 f, L8 C3 c
一口口地吐出后救活了。为感谢牛的救命之恩,徐家每年就把它当牛神来祭) ]: u( G' ]8 x6 k, Z! I
祀,后来全村都这样,形成习俗。1 K% s9 P0 T$ T7 Y6 ^* v
供牛神的祭品开始时是棉籽饼两个,嫩鲜草三束,以米汤代酒,麦粞作
' k& ^8 v% f& _$ H羹。不点香烛而焚化似饼的圆纸钱。祭牛神活动由族长、里正首肯后上供,不* ?6 J+ M2 V7 e9 M6 j% o; Y* x
用妇人帮忙。参加祭祀牛神的人,每人都带一条牛绳,表示每户都牵一头牛去
( ?9 `/ L8 Z$ e* s; N+ i8 I受供以保平安。祭牛神形成习俗后,便称为牛会或祭牛会。时间是春社和秋社3 Z% ]; f% \! h; Y: P. g
日的前二天。后来,沙上人将祭牛神的时间定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 _/ p6 b1 \7 v* G3 `0 ?; g
八。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让牛好好休息,并用鸡、鸭、酒等祭品在牛栏旁- n9 d( y- K2 i: f3 t3 v. {
设案祭祀。
$ G$ k( f: m/ M) j; l沙上祭牛神既不点香烛又不焚化纸钱,据说因牛怕火。沙上靖江埭上曾发
" L& L0 j0 v* l7 t生过一起牛逐人的事。那日是立夏刚过,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微风习习,埭1 g# A; t3 p, P( u
上人见顾家一条大水牛从棚里挣脱缰绳,直向一人奔去,瞪圆的眼睛盯牢那8 \6 C- A9 w* L! N5 ?1 m
人,然后扬起一对尖尖牛角直逐去。那人侧身一闪,连喊“救命啊!救命”!这) E3 P  P7 u' k) Y5 g( r  S3 z" e, _$ J
时,有人拿一捆稻草点上火,飞快地跑到那头牛前,牛见火,吓得倒退好几& y$ Y  A  F/ g* z4 o& `9 b
步,并避开火把,这个人终于得救了。这头牛直向那人逐去,原来他是个小
0 K! v1 q9 a, q偷,在光天化日之下,趁这条牛在牛棚里闭目养神之时,偷它的佳肴棉籽饼,
8 _: m* R/ k( ?. i& {被那头牛发觉而没有偷成,所以这头牛对他恨之入骨,就发生牛逐人的事。但
! B+ P3 ?9 s8 i# A' z" m此后这个小偷改邪归正,再也不敢小偷小摸了,也从那时起,祭牛神既不点香* w1 v$ @" ]" D6 u2 B7 o7 o
烛,又不焚化纸钱,以示真心诚意。
6 L; ]' j: D. J9 B# s: ^6 J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牛成了农家生存的重要保障,牛由简单的动物升华成+ q+ v3 \& Y& L& ?
为他们心中的神灵,进而就有了祭拜牛神。
$ {0 c) m" Z! f/ V唱春5 I2 K$ N: u! n
苏其增
0 `, D8 v1 H- @7 U唱春是贺新春时,有
8 @  q! g( o0 n. I唱艺人走村串巷,挨家挨
' ], Y# V+ @, X户上门歌唱。他们一手提
7 a' `$ j* E" P6 B黄铜春锣,一手拿出春
) {$ ~6 U& \$ E板,敲敲唱唱,那清脆圆
9 d: K+ a* R8 s. }2 f润的唱春小调,增加了新
! a! p" v# r) `% {7 I5 r- i春祥和的气氛。唱春是沙! ~# E1 q6 T3 V) L5 q- `
上流传久远的民间文艺活
) e0 ~8 v. D, j% \5 T  ~动。
# L2 K5 S& c* e# ~- z( n9 F从春秋时代起,历代% c2 @$ O# O# j0 N
均有唱春活动,它后来形/ s7 Z" P2 l. Y/ V% A# E
成了春调,调子通俗易懂,唱词亲切,在农村传承下来,属于山歌的范畴。传, U8 n! R3 g! O5 {, h3 p
说明朝正德皇帝封冯阁老为“唱春官”,唱春艺人的春锣和春板上都要盖县衙
$ q( Y5 Q7 u4 `9 z. r印,以示准于城乡献艺,从此以后,唱春流行起来。
1 u. O# k3 X" m+ y) `; z  _# A沙上唱春是无锡、江阴、靖江、如皋等地的移民带来并加以发展的,起源
3 H( g* V, ?; Y7 L) A: B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农村在春节期或立春前后进行这一活动,后来
) O* z( q' z, b; b发展到在建造新屋和乔迁、生养、寿诞、订亲、会亲、开业之时也听到唱春人+ }# Q, a$ }0 u3 {- f2 c; b
优美动人的春歌。9 s' @% t8 P9 K3 ]% B! V! A
唱春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程式),一定的曲调。形式有单人唱、双人合唱和1 ^7 \/ E" ]+ `- T) ^
男女对唱,其中以单人唱为最常见。它的演唱过程是演唱者边走边敲春锣,脚& Z4 o1 w! c) g* p- \% ]
步缓慢,来到农家门前,离大门六尺左右站立,然后行礼,讲祝词,再演唱。: J! @/ d/ B7 }
每首春歌有若干节,每节四句,每句一般七个字,也有八个字或九个字,演唱
( a% p' u) m3 `1 D8 f) n完一小节,春锣声声响起,再接下去唱,如此反复。最后是谢春,主人家赏唱1 h0 d2 G8 {6 r: B' h5 o, g
春者物或钱时,唱的人用春锣接物或钱(不能数也不能嫌少),改唱谢春词后往/ G4 f/ B9 e) c
下一家去演唱。- q7 X8 U# z- ~+ B6 y6 {
唱春时的乐器有春锣,重约两斤,谐音“两京”(南京、北京),寓唱春四0 S+ G6 X3 [3 ~6 @0 `
面八方、天涯海角之意。春板型似朝笏板。器具有褡肩,前放春锣、春板,后
0 O9 K; Y' I7 O) G旧时唱春
; Q2 [% T1 z8 D, Q8 p+ ?5 f) i盛钱、物。春板上刻字,正面“龙凤春官”,背面“天下太平”。它的唱词多是
; E7 @, M  X1 t7 ~" I" @吉利话。主要曲调与抄本有《十张台子》、《十盆(碗) 茶》、《十杯仙茶》、《十, I4 |1 ]& O$ y/ f- K4 p
根棍子》、《十把大刀》、《十把算盘》、《十二月花名》等,曲调有杨柳春调、滩" K: |6 g+ M3 _/ r
簧调、四季调等,唱调轻快喜庆。4 ^5 n6 \1 ?6 k+ k4 R; Y* }
旧社会绝大多数唱艺人都家境贫寒,以唱春的赏物、赏钱补贴家用,总希9 N7 s! V. i' B' T  ]# J5 P" M
望多唱几家,故一般选用老春调,如《十张台子》、《古人十字歌》、《十杯仙1 \6 ?$ F0 p- P# I) |( o. m$ U
茶》、《十件盔甲》、《十条扁担》、《十姐梳头》、《十个后生》等。如主人家要点5 u, a+ w3 Y: ^2 b. `, p7 a
唱几首春词,则追加春钱,如《三十六鸟名》、《七十二鱼名》、《十二月花名古' b# J" n. o+ t3 A
人出生地》、《十二生肖》、《十二月花名唐伯虎》、《十二月花名方卿》、《十二月
0 ^4 g" _- a: u! k花名庵堂相会》、《十二月花名唱古人》等。每个唱春艺人总备有不少唱春词,2 S0 }  w& c5 z4 ]5 o* C: `! `
为的是应付主家点唱,更主要的视主家的情景而唱,以博得主家的高兴而多给
& [. k- M# L. o  k赏钱。如遇书香人家就唱《十唱祖师》。解放后,一些唱春艺人编写许多歌颂毛& W4 G8 h3 j2 V# X6 [$ p! a+ ?4 R
主席、歌颂共产党、歌颂幸福生活的春调,如《十二杆秤》。总之,春词很多,
7 \0 @, C0 `# _! C曲调音韵柔婉、清雅、流畅、动听,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C9 ?% _# M# l# d
唱春这一项民俗活动,主要价值体现三个方面:第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8 F( [* z0 D8 t8 O9 }1 u色,如《三十六鸟名》、《七十二鱼名》、《十盆(碗) 茶》等。第二,具有悠久0 W, y; r- l0 ]; [. N0 O9 \; N9 R
的历史传承,如《征东十字》、《杨家将十字》、《十把算盘》等。第三,具有一# M, ?* f5 ?- l0 T& y' }- q! [
定的文化价值。通过唱春传递各种信息,祝福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并且起到陶
3 O! Z9 D$ n9 j0 j$ ?冶人们道德情操的作用。沙上政府都十分重视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组
% i- w$ f% A! t2 s* r% I织人员搜集、整理春歌,举办唱春演唱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0 _8 `( h5 n7 P, h& q
二月二7 R: U  R+ k3 c( X6 b
葛德本
7 r3 F& \+ k1 x6 i5 b1 P/ P9 p8 B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又一个民俗节日。大约从唐& k% d; c, L6 R7 g$ V" N
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内容极其丰富。
7 O; k5 W$ l1 m) o: p9 x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灵动物,身上披鳞、头上出角,脚趾有爪。在老百$ O( A$ S$ z$ `$ \& ^* e
姓想来,它和蛇虫等动物一样,也要蛰伏过冬。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

TOP

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农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龙头节、
6 h9 y! c( x; _青龙节等。
: U2 S7 T7 x# o- u! Q- G在民间传说中,龙是掌管云雨的神兽,二月初二龙抬头之后,雨水就会逐9 S% Y% a3 P+ W' i5 ^% k1 ^6 n
渐增多起来。在农耕的乡村,雨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相当看重。另一方面,
5 v! h' Z, H, ~; Z+ Q+ o龙在老百姓心中,又是吉祥神兽,这一天为讨个吉利,大家会把许多事情与龙
  y' [9 R0 q4 z  j9 {0 g联系在一起。如把吃饼叫吃“龙皮”,吃面条叫吃“龙须”。这一天,沙上妇女0 q: s4 w. N  k9 M& l
均停止做针线,以防止刺伤“龙眼”,不许动剪刀,说是怕剪断了“龙脉”。旧% a) E2 H( s( Y9 @: V" L
时人们把科举考试称作“跳龙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沙上这
. s7 _# y6 G9 Z3 m6 G  x一天给孩子剃头理发的特别多,叫做“龙剃头”。这一天剃了头,寓意将来孩子1 J9 M% n+ R, d3 O+ q3 q, _
成龙。民间视二月二为大吉大利的日子,常选择这天奠基、上梁、砌灶、订
; n3 w; l4 ~+ Y! J6 x; Q8 G' X) S婚、会亲等。
$ L: q( x; n& s& }- U沙上还有“二月二吃撑腰糕”食俗。所谓“撑腰糕”,其实是年前蒸的白水
7 T- Y  V  c- u1 x年糕,将它油煎加糖调味而成。为啥叫撑腰糕?早春二月,恰是春耕伊始,人
- q2 T  k' C6 z3 \6 s们开始为稻作生产做准备,有些劳动强度大,腰部容易受伤,没有一个好的身
7 V# z# ]! \  R4 O体,无法胜任。再加上春天的天气忽冷忽热,下地劳作被风一吹,容易得风
2 |8 p) }/ d$ X' m+ M邪,人们就想方设法护体护腰,沙上一带便有了吃撑腰糕的习俗。这一天,嫁
# w' j1 h" P; S' D% e  }' m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吃撑腰糕。人们通过吃“撑腰糕”,希望自己强健身体。% A0 m) l0 l9 z; @+ Y) `
明代蔡云在《吴歈》诗里有指这一习俗:“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4 `$ b* D4 C2 f9 @!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老。”+ l' H* `1 B  m- B; r. |% `& F
沙上旧时还要“倒贴蜒蚰榜”。这天,家家要把屋内打扫干净,在桌、床、
  G3 F( h4 R7 \( V$ s4 q% X箱等家具上贴上“蜒蚰榜”。所谓“蜒蚰榜”是书有“蜒蚰、蚂蚁、蟑螂、蜘
' I# G* W1 X9 B8 r6 r蛛、蛇蝎、蛀虫、壁虎、臭虫一切诸虫皆入地”的红色纸条。张贴时,小孩在- C1 r' f9 t0 v" r
旁唱“贴了蜒蚰榜,害虫都死光”。贴时,须竖着倒贴,叫作“倒贴蜒蚰榜”,# i1 p5 i" y9 K1 _6 v& O
以为此举可以驱虫避灾。这一做法今已淡忘,但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仍0 U$ m& V  V* z
保持至今。
9 d) e" T4 D5 M二月二是土地生日。农人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从来没有改变,“社”神就是土8 e/ a( W9 [) ^; t& P
地神的代表。民间将土地神称作“土地神爷”。后来,人们还给“土地爷”找了
, a+ ?- F& j5 g配偶,于是就有了“地公”、“地母”或“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等称呼。$ S* _) F0 T$ v' C; H( K) T' B0 A
土地神既然被人格化,也必有生日。土地的生日各地不一,如有八月十五, a6 J- g: d3 S+ f# o
日、六月六日、七月七日的,但以二月二日为土地生日的居多。旧时这一天,- T8 E9 p. \0 N
土地庙都挂灯笼、贴庙联,乡人们还到土地庙里焚香点烛祭祀,也有买回印有
1 ^6 d+ R: `6 L+ |) [& p“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纸马,傍晚在场院里焚香点烛和“钱粮元宝”一起焚
& T5 D, E& a( K2 ^% w9 O$ r* }7 y7 B化的。
1 i6 }: D  q& F; h8 R) \土地生日这天忌下雨,俗有“土地生日落,地上难得白”之谚。
6 l4 k8 L" `: U1 Q9 D' b: I清明节  B/ n4 f/ ?# g, M2 F
葛德本9 i1 y. d* W5 }: `+ m) B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
/ {* s* W" }- x/ r8 }2 J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这时正是风# H; d9 L2 |+ k6 k6 w: V
和日丽、桃红柳绿、春光烂漫,清明之名,大约由此而得。俗话说:“清明谷雨
8 \5 T, D' }( O6 s3 `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的到来也就意味着农事大忙就要开始了,故有' x4 W. z6 U9 S8 r' R* [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K4 R* [3 j- Q- Y7 m8 g2 k沙上地区清明除祭祀外,还有插柳、戴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9 C" R. H  R: U  f9 E7 ?& s" k
柳,又称杨柳。绿叶乔木,小枝柔韧下垂,叶狭长如披针,果黄绿,种子
: [& {( E: Y( ^! n绒毛如絮。沙上地处江南水乡,沙9 @0 ?4 e2 l3 f& p
质土壤适宜杨柳的生长,在沙上人/ t; a. h7 x& N5 @$ t3 k7 L; {
看来,杨柳是春天的绿色标志,清
4 t3 M: e/ G8 F- M2 V' h明外出扫墓踏青,人们往往采几朵
: Z4 A  `& L6 g* Z: W  k; f野花,折一串杨柳,把春色带回家' j3 v2 I* _" r
中。这天家家都要在自己家门上插
$ w' a) U* _* I% W+ _% _/ u8 ^: e上几条柳枝,妇女们用杨柳条编成; S$ X0 N. m% ~. U
柳球,和花朵一起带在鬓角,儿童
$ a* l: I# f$ ^6 k/ @  l则编柳圈戴在自己的头上。插柳戴
$ V$ V" D$ i; {柳的习俗已经非常古老。张岱在
% u& S7 a2 a3 h6 l5 J. m4 K9 B《夜航船》中谈到古时皇帝赐给臣下; L$ Y3 E- C9 ~1 L( E* p! A6 R
“细柳圈”,“带之免虿毒瘟疫,今小5 w) c3 b; ?, l: X! J, n& b. F
儿清明戴柳圈,本此”,而清明戴柳
7 W0 p4 g$ j- w# _- C9 t的习俗正是从此演变而来。在沙上0 D- h6 D) Y; o+ f1 b
人看来,杨柳是春天的标志,也是清明祭扫' l, ^4 v6 G; ^5 A: M/ U  M& [
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既寄寓了他们留住春天的美好心愿,也表达了他们留# h, V3 h; c+ U4 T
住青春的虔诚祈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 f7 E4 u$ U/ W- r+ t0 Z
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一年之中最佳的游观时光,随+ J+ N9 H3 Y9 }& H1 A: w) \" X
着时代的变迁,这一活动逐步演变成清明时节远足、春游、野炊等活动。清明
9 m6 m; R5 r* u: _& {前后,春光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沙上人历来就有清
  X& ?. q0 O1 x  p' v9 R明植树的习惯,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流传至今。
5 A1 J: y8 u) r5 C沙上民谚有“清明蛋,好当饭”之说,意为清明时节,是家禽在开春气温
7 t! |, h/ b  t5 l2 V回暖后的下蛋旺季,沙上有清明腌蛋立夏吃的习俗。“清明送百虫,一去影无
/ u5 r& g/ f0 z- M- B3 E踪。”这天,家家要把屋内打扫干净,在壁角灶口等处贴上“清明送百虫,一去
3 _" Z+ E! `4 \影无踪”的红色纸条,以为此举可以驱虫避灾。( C5 F* G! K4 u7 s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长江南岸滩涂逐渐形成陆地,各地移民来到这
5 S) A$ s1 H2 j7 U2 t, E  E块沙洲围垦生息。在辛苦耕作之余,农民们也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文化娱乐方
- c) h) ], n9 H3 Q( Z( q& e式,而扎鹞子、放鹞子、听鹞音,恰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每年农历正月半到清
# F  X/ z5 T8 O明节前后是放风筝的最佳时节。( M7 T: }2 [% N& h1 y* b7 d
风筝形态有龙、凤、燕、蝶、鸽、蜂、雀、龟,还有蜈蚣、蜻蜓、月亮、. f7 c) _; m  y2 c+ V* w1 B
人物及八角鸢、九串菱等,种类有软翅、串式、板式、桶形等,富有鲜明的沙5 S$ n; q# t/ G* T8 N
上地方特色。放风筝既可以观赏、娱乐,又可竞技、健身,不仅孩子们喜欢,
  G9 ~  e1 [8 Q成人也喜欢。孩子们放的风筝以蝴蝶鹞居多,而成人们都喜欢自己扎制。自扎4 v. @/ J$ r1 W) g
的鹞身大得多,通常有两三米高,选择生长多年的篾竹或毛竹,按照需要将竹
2 ]1 P* C# D/ F0 i# I子劈成宽窄划一的篾条,用文火烘干,砂纸打光,再涂上清漆绑扎成风筝骨
% X' V+ {" W# d! O架,用纸、布、绸、绢等面料进行表糊。鹞线一般用白麻绞成绳,有的还用小
8 \5 q0 t" C$ j. [/ H% R0 d# P灯笼作鹞灯。由于鹞身巨大,放飞时颇费力气,需多人合作,等鹞子上天后,
9 u& g6 C) Y- R  D, P将鹞绳栓在大树上,风吹哨口,奏鸣天籁之音。晚间,鹞灯成串,夜空中星灯
: m# x( e8 e# H- G3 k/ [# R辉煌,美妙的音乐响彻方圆数公里,情趣盎然,令人陶醉。
  K! m, {4 O; [$ R! V" f, d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这时春光明媚,气候宜人,适于放风筝等户外活5 z; [* ~0 W# G2 C. x0 e
动,空中气流平和,春风从下而上,能将风筝顺利托起,使它漂浮。清明以: a/ }6 d. I- J' a! i& Q
后,上升气流渐弱,放飞就难了。麦苗等都已长高了,不能再在田头乱踩乱8 z; @" N; z- z
踏,大多数人忙于农事而无暇去放风筝了。过去沙上地区有清明“放断鹞”的
; k: U& X" O0 H" Q+ J' }4 `习俗,即在放飞时,将系着风筝的线割断,任其随风飘去,意在不再放风筝
; A8 f( E+ i( W% ~/ `了,而断鹞飞去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TOP

夏天双节
% }* w8 ], i/ l+ p葛德本3 v" v$ v: y  C/ m5 o
夏天的立夏和夏至两个节气,在沙上过得各有千秋。* u+ x4 V) g+ z( K' l* Q+ N6 G
立夏,意味着夏天的到来。在立夏日,沙上为迎接夏天,有尝鲜、吃粽
+ Z" X4 ~/ M0 |3 D: [7 F子、烧甜菜、吃咸鸭蛋、称体重等活动。立夏时节,一些蔬果鱼虾应时出现,
$ I. z1 E% }* K9 g2 w沙上“立夏见三鲜”或“立夏见三新”,内容不尽相同,沿江地区把子鲚鱼、篾# g1 b0 n( [6 r  d
竹笋、青蚕豆称之为时令三鲜,人们纷纷购买或采摘品尝。这天也吃粽子,是0 t: J& W0 j" N0 ~5 ^
沿江沙上人与别处不同的地方。因为沙上由春入夏,“立夏”为第一个节令。这+ r( z, c& D! ]0 G4 D
时江滩、河边、池塘边的芦苇生出的叶子飘飘展展,他们就地取材十分方便,* o" Z( V* A% f" p7 Q( w
用水一煮变得柔韧光滑,清香四溢,再配上与芦苇共生的关丝草捆扎,裹出的
& r/ s, w8 ~$ _% X6 R- a3 M  p粽子非常可口。这种嫩芦叶只有在立夏到端午之时才有,吃新芦叶粽也是尝鲜。
0 g4 ]6 [+ ]8 i沙上人这时除尝鲜、吃粽子外,还有吃青麦蚕(用青色即将成熟的元麦粒3 t( Z& ^8 ]# P, p* h2 H
炒熟磨成)、烧甜菜和咸鸭蛋的习俗。蔡云《吴歈歌》诗道:“消梅松脆樱桃8 @+ I' h$ A! e. Q7 D6 w( J
熟,櫑麦甘香蚕豆鲜。鸭子调盐剖红玉,海蛳入馔数青钱。”歌中所指多为沙上
1 N# j4 t+ J7 |) o& K7 h3 q之物,“櫑麦”即元麦青嫩时如青麦蚕,“鸭子”即指红心咸鸭蛋。
. Z7 ]1 e. ^: W! v- M人夏后,有些人往往觉得食不香、寝不安、乏力头昏、精神不振,俗称
+ [& G% F/ a$ ~- [; U4 H“疰夏”。沙上人家在清明节腌制的鸭蛋,至此已有一月,咸淡适中,立夏吃咸
/ y9 l5 D+ R! b& h/ W, ?: E& S鸭蛋、烧甜菜,传说可以防疰夏。年轻的主妇这天还要带着孩子去田间地头,! J' k4 ]  U! i
边钻麦垄边吃咸鸭蛋,以期夏天不疰夏。不能钻麦垄的上学孩子们则在脖子上. l- }/ s! `! S6 N
挂一只用红线编织的“蛋络子”装着咸鸭蛋,高高兴兴到学校与同学比蛋个儿
- Z! a2 X# v* u5 M' X) _7 K大小,个数多少,异常高兴。
8 [0 k: p8 j3 Y* _9 K& F- h3 C: ]立夏节,沙上新女婿要送“三鲜”之礼,妻携夫回娘家过立夏,岳家以阳; Z. h% P2 O2 V1 d6 G& m) A1 |+ r
伞、夏衣相赠。有人拿出箩筐或挑泥畚箕用大秤称人,尤其要称孩子,看看他
+ e1 j* b' T" s5 g. |/ m们在过去一年里重了多少。称时秤砣总向杆头悄悄移动而不能相反,称毕要用
- i3 j2 f4 o! p  k! ^1 J秤杆在被称者的身上轻拍一下,说重了,重了,引得哄堂大笑。
, l/ G7 u/ e, ]' O! u, a1 k5 x$ t夏天日子快,很快又到夏至日,最炎热的盛夏即将到来,这时气温持续升
% ~( u5 r9 F5 ?( p7 r( l2 }/ u) f高。这一天日影至短,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沙上民间传说,旧时某甲
  \: T2 B) @1 s: e3 {& c4 H7 |0 F与某乙家,互相伴工干活,甲请乙在夏至那天为其水田里车一天水,而乙则请
" s( C8 L1 Q: h0 \& z8 D甲在冬至夜里到他磨房里推一夜磨,这个笑话中除了讽刺精明刁滑的小农意
. O/ X) v4 _8 O识,更多的是告诉人夏至时日最长。
, R' T! p/ t! Y( N" h; D在此之前到夏至是农业生产最紧张、关键的时刻,沙上水田要车水拔秧、
. f+ ~7 Y# C* U6 b. e开田莳稻,棉田还要抢松土、除草、施肥。头遍棉花草须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削) W7 w5 Z3 a5 ^* Z5 p
完。而到夏至时,田里农活已暂告一段落,有“了田过夏至”之说。! e  N' ~+ _; b5 w. {- y- d
夏至节到,家家备鱼肉蔬菜,裹馄饨,经过了近一个月紧张劳动的农民
# @/ K- f) b. M2 l1 z们,也借机改善一下生活,稍事修整,得数日之暇,沙上喜欢吃馄饨,故有& u% p4 O. v/ Y4 u8 }
“夏至不吃馄饨、死了没有坟墩”之说,一句开玩笑的话,却得到普遍农家的响
: V# u  e' \9 e  l( |/ I  ?应,传承下来,却也成了一种习俗。5 }8 z6 A; S1 A! r
变得越来越热的这段夏天的特别时日,并不好过,而沙上人却用种种方法$ ~4 O, B8 b4 V8 B7 N9 Y4 W
仍过得有滋有味。
  i, N2 I7 @* j4 P端午节# J4 \% X( D2 s* c
葛德本
* p/ V& h( ], G  m4 C, O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 M* m6 Q- Z4 `+ @# w
端五、端阳等,虽然名称不同,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3 I" S5 R& F5 I9 e2 Z" M3 \的。端午节的古老传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其由
- D8 h* m- w8 U, @$ n/ j+ L来民间有多种传说,但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伍子胥。
' u( t: G, n6 X* n6 M& a  m5 i$ G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9 [6 e4 Y6 n# N- J0 w8 y. T
后遭谗言去职被流放。在流放中他忧国忧民,公元前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 _1 f8 t5 ?0 _" D# _0 d9 R1 ~3 {
屈原得知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
: r& i, a; w" U+ W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 k: ?* j( F  G8 m: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都纷纷划船来救。后来每到屈原去世0 `& z" s* i6 g  a0 Z
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划船到江上,将装了米的竹筒及鸡蛋等投入水中,对屈原
, |& T. }6 B, R" }进行祭祀。据说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等习俗,就是由此而来。7 V3 a$ E: g1 r$ N
而吴越古地流传的端午习俗源于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人,
: ^' R' O' O. L! H% d因父兄遭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他建议吴王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实仓廪," m/ x  \1 w; Y4 F! o$ g6 T
治兵库。
5 ~7 P) `" H7 O! b' h吴王阖闾听了伍子
! T9 \: p8 a3 U- i胥建议,使僻处东南一  b/ ~% L- h# N) h' p& |" }' ]
隅的小国变得强大,夫
" h6 F3 P* f  ~  ?; p9 \差即位后,伍子胥又辅
/ V5 R! n6 J" _/ p* r  m8 y6 q1 _佐他争雄东南,称霸中3 j0 U5 i( V" s; ?$ M/ [( ^% U
原。他因敢于直言,失9 k4 K' z# v6 M0 t
去了吴王的欢心,最后
7 R+ p4 l. t' E$ L* c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
/ z" m1 h4 _0 l; C4 \伍子胥死后吴王将他的
9 \1 a' Y- X& F  Q尸体于五月五日“投之
" @& i6 X+ e; C$ p5 u于江中”。吴地老百姓十分怀念伍子胥,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在胥江等处进行龙) S2 L0 G) @6 P/ r) a8 }; R9 N7 _
舟竞渡来纪念他。
7 X$ J4 D5 s& l+ ^$ a! ^& f% ?沙上在吴地,受这一传说习俗影响不小。沙上是各地移民迁来的定居之
. o6 D5 u4 g, e, i. d地,历来无龙舟竞渡习俗,但吃端午粽、祛毒、佩香袋等习俗一直传承下来。6 ^6 B" ]# C! X- |; V
沙上农家包裹的粽子均为白水粽,端午节的前一天,巧妇们就要用新采回6 ^: Z3 B7 `& p# r7 H( h
的芦叶以糯米或在糯米中掺入赤豆、红枣等包裹成三角形的粽子,用关丝草结3 p& G' e5 ~# o, o
扎,俗称“小脚粽”。端午日家家都用菖蒲、艾草(俗称香箕)、蒜头插入大门
9 V& H6 D, `: Z+ T+ d上方正中的两根椽子间,这三样都谓之驱邪之物以避灾图吉利。
, `* W8 o& G9 [4 {沙上还要给小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新沙人叫“猫狔头”鞋子(虎头+ a! D/ }) r( R" k. a% O
鞋),是沙上民间一项传统特色。沙上地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传说水中的" u; ]( ?1 A  g7 c2 N3 |
“落水鬼”每年夏天都要出来拖小孩“讨替身”。小孩溺水身亡的悲剧年年都发
$ f0 N) ^- C9 h7 S生。沙上人认为老虎是兽中之王,给孩子以虎头穿戴可以驱邪灾。民间传说小
: d  [- y3 ?" F2 ]% d孩自小须穿过七双虎头鞋,落水鬼就不敢拖他,可免遭溺水之灾。: o2 T3 B, }' a& w: r! R- Q
雄黄酒是用雄黄、烧酒拌和而成,喝了可驱邪。用雄黄在孩子额上画
! |. c- u2 H. s: R$ c  ^( F“王”字,或在脸上、手脚上抹一点并使舔食一点,据说可以驱避蛇蝎、毒虫。( z0 v' o& ~  }' [9 U. X, S
沙上女子在端午前要缝制一种心形的绣花袋,里面放上雄黄、苍术、香草等草
# X" R3 F7 t" }1 N' s# v5 M1 V0 J药,小巧可爱、香气扑鼻,所以称之谓“香袋”,带在身上可以祛瘟散毒。香袋# u: o1 n9 Y3 L- Y2 I7 d3 C: X
的外面用丝线绣上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端午节新女婿要
3 w- q' s; [) U" Q/ R2 D2 e2 z& L备粽子、黄鱼等“端阳礼”,携妻到岳父家过端午,娘家有竹席、凉帽、葵扇等) c. @' a" G4 p6 S
物回礼。% a) U7 r) p6 _, ]7 E
沙上地区的端午节俗,有不少后来渐渐淡化,但吃煮蛋、裹粽子等习俗一
% k, D" B( h( l' S+ k直传承至今。

TOP

六月六与歇夏' m, H2 }; B2 O  ~( E4 }
缪永清! q( R% x; ?2 x6 a) V
沙上夏季天空大多蓝天白云,但空气干燥而燠热,渐渐进入了高温的时( w) Q. i3 [# m% Q7 A; s
节。整个六月都是高温,这时沙上看重“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的节俗传之已
8 K* y! x+ O" i. w$ G+ W8 |7 t久,但在沙上与其说它是节日,不如说是一个物候节令,沙上遵行物候指示而, h5 J9 |9 F- x" K7 w6 G* \& X
行动。( v* l6 z* g+ D
“六月六”这天,沙上妇女多洗发,说可使头发不腻、不垢。沙上有俗语
  p8 L2 |- X; t) G3 b. v) {“六月六,猫狔狗子洗冷浴”之说。将猫狗等家畜驱至河中浴洗,防止家畜生虮4 f. Q9 }* G) Z5 F6 e1 a
虱。猫、狗在这一天嬉水,民国时此俗已不行,只有村里半桩高的小孩整天浮
1 A1 y( A  `, n! y( K/ n( d# N9 A在河里。田里的庄稼受了雨水滋润特别见长,这时高温正是它需要的,沙上有
# ?/ K9 y, z2 w4 m' W8 m俗谚“人热得扎扎跳,庄稼田里哈哈笑”就是指此。人们利用了这个高温作务
% n' @1 ~8 `. R4 c庄稼,棉花要“打顶芯”,“脱裤腿”,去掉吸收养分的旁枝斜叶,防止疯长,断
( ^; c0 t& b6 i3 w6 m裂处不会在高温下腐烂。水稻正要水浆,人们日里夜里朝水田里车水,田里总
6 R8 H  `6 |+ j0 x6 B有足足的水。养牲口的也忙着割长得高高的青草,上午割下的在烈日下很快晒
3 r+ z9 Q/ s) q/ @9 |得干燥,收拢时就闻到一股好闻的青草香味。( O- `& v: [( g8 D6 y7 K; y% [) h
受黄梅天肆虐的人,这时可以彻底透一口气了。忙于家计的妇女趁着天气4 Y4 t% W4 l, w4 V# G
晴好和高温,赶紧晒衣,认为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沙上主妇们把箱子里的、衣
" H( D, S0 H% G4 u柜里的衣、被子兜底翻出来,全部移到屋场外。那里早就搭好了长长的“三扦( V3 N, R" N) X: K: v9 u1 \
架子”,上面搁着长长的竹竿,等着晾衣服。也有到场外在棵树间拉起绳子晒衣1 S" D6 n4 M0 q1 y% N7 d
物。更多的是在晒簾上把衣服、料子晒出来,花花绿绿的,耀得人眼花。沙上
' s/ l0 T# E. x0 y* m人有说“六月六,晒红绿”就是指此。这个时节人们到沙上村里,这家那家晒) ]+ a) b5 m" ?. o! ]6 F; A5 c
得斑斓一片,沙上人这时也不藏富了,她们只是很平常地说“把它们请出来曝# _: g' Q( R! _
曝伏”。她们站着场边等着人家来看,等着人家来品评。村里人看了晒出五彩服
6 D" n$ @3 [: N: Y8 {* A饰的人家说,哟,开服装展览会了,主家就笑笑说,都是破破烂烂的罢了。沙
& P4 l. M8 [' W$ H上“晒红绿”时,很容易看出人家的家底。* T0 I' i1 k+ o8 `; b, _  l  W
沙上人“六月六”还要晒粮食,一口袋一口袋倒到在大场上铺好的“篅1 A$ K9 ]7 ?5 R
料”上,有的干脆扫块地倒上一袋又一袋粮食,用“翻耙”摊得薄薄的,隔上% l; M$ e+ `: K* y$ l
一个时辰用耙再翻过来晒,直到晒得伸手抓一把闻得到燥香味,略一用力,它
" d: C: t1 `3 T, y" Z# {# b就哗哗从手心掉下去。
3 d, X* _4 i/ T, x4 Q6 Q; X六月六,这一天,农家对新制的门窗、车辆、梁柱、日用家具,必用桐油2 B3 Q* i* I0 C% O' i
涂饰,在烈日下涂层很快干了再涂,院场上飘着浓浓的桐油味。这是六月六的) C! a" Z7 r' a/ u) s$ v3 `
味道。
$ o5 l8 V! f! q  w; D" C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父母亲也早早派人叫出嫁女儿回来歇息,9 U% n& v/ V; [/ A+ t2 y% N
有的回到娘家歇上几天,沙上称这个习俗为“歇夏”。- D% m/ M3 r/ Y& ?+ I# \1 J9 w( t& ~( ~
女儿回家,父母总要弄些吃的招待女儿,主要吃沙上人说是好东西的团子1 t4 m2 Y7 H0 \* n
和馄饨。母亲还要炖只鸡滋补一下女儿身体,煮一锅玉米,从热玉米吃到冷玉
& a$ J1 N  v  H5 c: z. n# g. a* W! {米,女儿高兴了拿竹竿敲桃子吃。也有的女儿天性未泯,找淘伴上小镇说闲,
( f  d" Q4 }1 @2 v4 M十分放松地打发时间。
& f- w% P  R/ r女儿回娘家歇夏,其实后来也不限于具体时日,一般在农闲时回家歇夏,* i' l4 \; D+ f% k. l
有的地方甚至近秋也回家歇夏“张(看望) 娘”。他们也不是真正歇着什么也不
# Y% e# J8 G- l+ U$ D, _干,她计划要做的女红,冬天才穿的鞋袜等,这时拿来做做。有些还要为将出/ [8 N- a3 s) _* r0 l
生的孩子准备衣物、尿布。夏季的夏令用品家里已办过,这时还须补办一下缺
: q+ c. B* f# r  W9 l, u漏。也有帮着母亲做事,如帮着娘家做做酱,从晒豆箕、蒸豆,到拍成饼,在- c' `# d. M" V, y1 y2 _# |$ ]  V
密闭的屋里酿黄子。还有经布,女儿心手总要灵巧些,穿枞、织布的事,一样7 }- a" ^9 l4 z, v+ u1 Z
一样,有了女儿一同做,变得有声有色。不在乎做事,在乎帮做,做时母女有
; c) m4 @! v) R1 S. `0 Q说不断头的话。7 D: \1 {# @2 V$ J& U& B; `
到了晚上,沙上风来,变得十分凉爽,可以待到天上星星灿烂如银河再回
, B! g' ~2 X5 o: i; {* S屋睡觉。第二天睡到日头高照时,迎着温熙的晨风开始新一天。中午从阴凉的: c+ x$ N; `+ \
草屋里,坐到后河沿的竹园,有风从竹林筛出,遍体得风凉,消去大田里的燠
& U% F" H$ ], ?! O: X* |; X8 n热。
" J' D0 V0 [3 `, m' Y& c有人说,“歇夏”这个节俗春秋时期即有,是由“六月六”引发的,它还附/ J& X! H$ p7 Q  Z* `
着生动的故事,又叫“回娘家节”等等。有的地方女儿回娘家还把女婿一同叫- _) `3 D7 V$ Z6 a' e: R
上,好好招待一番再回去,其他地方一般限于一天。但是在沙上却不同,一般/ `! v5 |& K. F: L
回娘家“歇夏”的只是女儿一人,时间也不是一天,可以在家几天。% I; F4 _/ m5 T2 Z' H
七夕节
" U8 B8 ?) Q: _( k/ A& @葛德本
* Y, t. a8 ?! s& [&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 l4 j0 ]! R* q, ^& F3 O
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 q% p3 H5 Q" K1 M/ C) ^7 F* J
个节日,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 M9 ^2 q  o. P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条白茫茫的银河纵贯南北,银河的东
- M: I( U* f- k: R1 ~# }, a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是传说的牵牛星和织女' \, k& Z; R# L- M
星。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
# ]. O" Q: v- I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聪明俊俏,多
  ^9 b$ v6 w  p1 H2 T1 F8 O. P才多艺,在天上编织美丽的云彩。牛郎是人间受兄嫂虐待的牧人,织女见牛郎
! G5 M. W8 i. u- F忠厚勤劳,便下凡和他成了亲。从此他俩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下一男一女! E6 S* [) P- B4 o8 \0 h
两个孩子。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大发雷霆,把织女捉回天庭。牛郎将两个孩子
  a9 o9 ~6 u- i1 ~一边一个放在箩筐里,挑起担子,急忙追上天去。王母娘娘见了大怒,立刻拔8 G9 }- o2 C+ m  h
下头上簪子,划出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夫妻两人只能隔河相望,相对哭泣,; Z' {0 \' I5 O% w) I; c
只有到每年七月七日夜晚才能相会一次。
6 g% k) k6 H. A* _! _& Q3 b( o这一天,各地的喜鹊成群结队都飞去,用自己的身体连成一座鹊桥,让牛
8 Q( g8 x3 ^3 F( }% ?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美丽的传说,人们从《诗经》和《史记》可以看到相# G+ o5 W7 t" A0 _/ d* ]- j
关描写,这种传说千年不断,以至从外地移民至沙上的人仍可续其传说。' e) Z1 ]# v( _) F+ v. m' X
七月初七作为“乞巧节”,在沙上也有美丽的传说,而且沙上民间有祭双
+ U* t9 C: E5 i9 M4 o' X: @$ |星、乞巧、吃巧果、做七巧鞋、染指甲等习俗。' h6 g, O7 g' V( y% z$ s
“祭祀双星”在旧时是最多见的。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晚,妇女们在自家( n/ T" j( N) j9 q# [, h* S2 X/ g
的庭院里安放供桌,陈上瓜果,焚香点烛,礼拜双星。希望从织女和牛郎那里
3 c# _: H; G! c/ v乞得智巧。- a2 M; ~. s, V7 ?5 w1 q, e
“穿针乞巧”也颇盛行。姑娘们在祭祀双星的同时,便从家里拿出针线来,
9 k: z; ?' z. Y2 \3 x对着星空穿针引线;谁穿得快,就说明谁乞得的智慧多。旧时还有专门用来乞
7 |1 O; k% K( I巧的针,这种针针眼特别大,这样就便于引线入孔,大家也可以乞得更多的智
# V' F% F6 m* T+ a# [) B1 F6 B! W巧。  X7 o) v* L$ A# S2 q) x8 Z
“巧果”是沙上人乞巧节祭祀双星时用的供品,俗称豇头角子(又称“豆结. g3 q! y( ~! x+ j+ _
角”),是沙上民间的一种特色食品。巧果制作简单,用面粉和糖拌匀,糅结+ `- a# b# c# D( [# _
实,摊在案板上擀薄,叠成双层,用刀切成约一指半阔三寸长的条形,扭成苎( d7 y1 q4 E/ m* }
结的形状,放入油锅里氽熟,冷却后即可食用。它香脆可口,别有风味。! t3 q% e& J) h. t1 O
做七巧鞋,也叫做七月七鞋子,是沙上未出嫁的姑娘送给父母的礼物,要
; ]! H. x1 D8 b求七巧节在天明后开始裁剪缝制,太阳落山之前做好。七月七鞋子鞋头上要绣
2 R, j, a( s7 h上云头、水浪等花纹,鞋底要扎成九针九块。相传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经历
4 b" R2 d6 \  S# ~( z9 H- b* s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战胜各种妖魔鬼怪,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九针九块的鞋
9 n( ], F8 i: l3 j" T底意为九九八十一难尽踩于脚下。要在一天之内做成一双绣花鞋,唯有心灵手& l# [! A1 D. G5 t6 ~- M
巧的姑娘才能完成。
' n% s% m5 Z& y% c- }( y乞巧节前后,庭园里的凤仙花开了。沙上姑娘喜欢采摘一捧红色鲜艳的凤' d5 H1 {/ \. ~9 T- F7 f- a
仙花,加入少许明矾,将它捣成糊状后涂抹在指甲上,再用花叶将指甲包裹起: ]/ _2 x+ L: z; V* p
来,两三天后,把花叶去掉,指甲上就留下了朱印半轮,似新月弯弯,晓星灿
3 Z" [1 f2 u) O3 [& o然,煞是好看。相传,指甲染红以后,能够陈留到第二年春天。沙上姑娘们用  b' J( d1 d( U5 f4 p1 N; l7 G8 ^
这种天然的方式美化着自己的生活,她们的智慧的确不比织女“推扳”。+ e6 x% r7 }, o5 O+ m1 r1 b* Y
据说,老年人看了凤仙花染红的指甲,还有保持眼目清亮的功效呢!+ Z( @, ?9 u3 t7 F0 J
七月十五
2 B; x* F+ j( ~5 H1 [葛德本
7 i: {$ k7 ]. L8 R' L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这个节日一说起源于( L  H: _" N- s& f2 S8 f3 X
道教,这一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道观内打醮荐福,救拔地狱鬼囚。《道
* L' G: J$ T+ ]; v: h+ G. w+ a经》曰:“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囚徒饿
0 q. @8 [& g7 k鬼,当时解脱。”一说起源于佛教。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莲,曾设百味
& S. h2 t1 y, }& @& K果,供养十方僧众,救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佛道在民间交- S3 |9 G7 a( E1 e% }) J: j
汇,后来演变成了追荐祖先,超度亡灵,祭祀野鬼这样一个民间节日。% @, d& h- ?$ _3 \! W  q; `
这些内容形成七月半祭祖,俗称“过七月半”。沙上习俗,不分贫富在七月
9 a8 }( X: `9 `+ B7 p半前数日或当日在家中设祭,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
( @- I- Z8 R+ _. p. o; J$ k沙上人在家中摆斋祭祖,又叫烧“总台经”。即在堂屋面对大门放一祭桌,
4 Z1 [# e" ]# B! p台缝须横向,祭桌面朝大门的一边设香炉、蜡扦,系上桌帏,桌前地上放焚烧

TOP

钱盆,焚烧纸钱、银锭、元宝、锡箔等供先人在阴间享用。祭桌的其余三面放
( R5 J7 @3 T0 N7 L/ j$ F- j凳子,这是供祖宗神灵享用斋饭香火的。桌上供奉鸡、鸭、鱼、肉、豆腐、茶
- E* Q2 {& `" n3 ~* W: H4 U0 a/ g干、蛋皮、粉皮等等,有八碗、十碗、十二碗的。有人家还用“元宝”(猪
8 L2 L' W" V+ Q" g头)、“招财”(猪脚瓜) 和果品。供祭的碗筷根据祖先的人数而定。沙上有祭
* P8 G$ K" N& B" m4 u/ u, I“三代”先人习俗,设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席位。祭祀的程序为:上香、点
$ j9 Y& |3 k8 C烛、酙酒、行叩拜礼。叩拜时按长幼次序进行、家中长者为主祭,主祭行三跪
$ V  F  |6 G2 a7 ^, Q/ H4 b6 [! |! ?九叩首礼。其余人等叩拜次数不限,一般为六叩首。叩拜时,默默祷告祖先保6 n; l6 p( s, |7 q1 d6 f
佑一家平安康健。逝者中未满三周年者或有未满成年者,则在供奉亡者的“坐
( @: n! D& C1 p7 Z# p2 z  k& [台”上进行祭祀。逝者经三年举行“脱孝”法事后,方可列入“总台”进行祭
  V" g( P1 t7 Q% v: `奠。2 [& T: w- b  u
沙上民间祭祖是一件十分严肃、虔诚的事,不许说笑、不许坐着、不能碰! z1 A# ?( k% A2 K
撞祭桌和凳子,以免惊扰祖宗。酒过三巡,可以上饭(也有与菜同时上的)。上8 y: Q6 `7 w# j( \7 r
饭也有个讲究:要在碗里盛满饭,并且把饭颠成馒头形,取圆满之意。上饭后
" f) [, E$ W- d4 x. r即可焚化纸钱、银锭等。焚化完毕,主祭者再行跪拜礼或躬身作揖,拨动凳子
% {4 |2 ?% a- ?/ a6 k和筷子,恭请祖宗离席,并请携带冥钱返回冥界。祭祀用的饭菜,应收拾到灶3 D, D, [9 v$ b/ j( [8 M
上重新加热、即可食用,不必废弃。
9 w" W+ ~+ K/ P0 C中元节在沙上民间旧时有发盂兰盆会的习俗,那是对没有子嗣的孤魂野鬼) Z  F3 \4 Q9 v* o. q' I
进行祭祀,故又称“斋孤节”。盂兰盆会之俗,传自天竺。《盂兰盆经》上记载
% o! n3 w4 `" V/ e, O目莲救母故事:目莲下地狱去救他母亲,只见母亲在饿鬼群中受饥饿煎熬。目
( W2 `; Q( x1 J1 @' H莲就给母亲盛饭送去,谁知饭还未进他母亲之口,就已化为木炭。目莲心急如7 y4 b% f; H+ o7 A2 C& V1 x
焚,去向佛报告。佛说你母亲罪孽深重,单你一人之力无法相救,只有借助众* `. L0 j- U6 u8 b
僧之力,方能得救。你应在七月十五准备好百味五果等诸般美食,供养十方僧
: n% `1 z/ {. g/ }众,合十方威神之力,同施法事,才能超度父母及七代祖宗在地狱受苦的亡5 {) k# ^4 b' _" d* ^
灵。目莲听了,按佛的教诲去做,果然解脱母亲的饿鬼之苦。目莲还要一切孝
0 E2 N* F! ~: Q: |4 e顺者也像他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供奉盂兰盆。佛说:“信佛教的人,都应行孝
3 w% D7 n0 d1 p8 i' Y0 H0 p0 s道,不忘父母祖宗。七月十五作盂兰盆,施诸佛众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 o) H6 D$ \5 m& `8 i- `“盂兰盆”原为梵文译音、意为“救倒悬之器”,是指为救备受倒悬之苦的- \& T: [/ ]4 ]1 ?; a! [9 r! A  `
亡灵而盛放供养请诸佛众僧百味五果的容器,到后来演变成了焚化给亡灵的冥
- e& K- H. j8 G+ H器。9 K! b( d( {" n+ J7 }( j$ Y0 o
沙上旧时每至七月十五,各地佛教信众集资举行盂兰盆会,求佛解脱亡故
5 Z5 A6 o8 \5 m( y5 x亲人在冥间的各种苦楚。发盂兰盆会时,除要焚香点烛、诵经礼拜外、还要将! D& ?: E; E8 a6 V1 a2 z
纸钱、冥票、元宝、银锭等大量用品,置于旷野、路边等地焚化,以普施孤魂
& D: G2 k  g( {: F9 \野鬼,即所谓“斋孤”。此俗解放后已少见。) v( N5 M' e& i$ R9 H; R" b
中秋节,做月饼
& ^. P2 b/ y5 J! M望远9 T1 {# ]( m1 B  P! W
中秋赏月是传统节
- K$ L5 l# e+ N. H/ y令活动。
7 c! l, d2 z: ~2 L- ~: C& m1 T4 V( b9 N这个传统节日的起% n0 E9 s) m  P- D
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 J; L# O) m. s+ R. c- e
个说法与沙上关系较为- t( q$ j) U  O
切近:相传元代有次中# [; b) D- |9 @9 x  o- l5 J7 l
秋节前,泰州人士张士
: c3 j: h$ ?; l1 I9 ^诚暗中串联,把写着5 [0 l8 d* q, m! y# \6 }' b
“八月十五,家家齐动2 }+ m: g' N) V8 \
手”推翻元朝统治的纸
1 ?2 {9 i$ U9 |! ]  D" e1 P+ G条,藏在月饼中相互联络,互相传送。到了中秋的晚上,家家吃罢月饼,纷纷1 e; J# M0 J" u* a* S% t$ v" R& ?* M1 p
夺取菜刀,造反起义,反抗元朝统治者。此后,吃月饼之风大盛,是纪念这一) U# A5 F! A& d$ \* z6 k
节日特殊活动。沙上的移民先辈多生于这个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流传中秋吃月1 U7 ]2 f. i& E7 [2 e0 E
饼之习俗并不奇怪。
7 U+ a) H6 T1 _, ~  B中秋之俗也有逐渐演变的过程。明朝时,已形成祭月之风。宫中修建了夕
, D8 P1 D* t$ \8 b' |2 H' ^" k7 h3 x  O月坛(现北京月坛公园)。此风延及民间,中秋祭月秋吃月饼之风于此盛行,一9 C6 y( Q6 u: {7 R
般民间祭月之后吃月饼。这一风俗以祭月为尚,吃月饼为副;此后有所改变,
4 Y2 E* ?' R$ G因其时大地丰收,果品丰富,以吃月饼为标志物的中秋节,渐转为对丰收的庆/ s" u5 Z7 g5 J; ?
祝。
$ h- j/ R8 v2 H5 _  }2 ^) ~旧时沙上的中秋节,乡下一般会到河中网鱼,设酒席请人(亲戚,或做事
  f3 ]/ K/ W% V4 B- @情的人) 吃饭喝酒,还要吃月饼,也向亲朋馈赠,时尚送月饼之风。) f' C) P, D2 Q$ D  u- b+ Q! q* @
旧时月饼来自何方。那些年,吃饭不问香甜苦辣能塞成一饱的,就是好东/ D/ X8 X. Z) L8 `
西。糕饼点心,平时为可望不可及的美食,与自己不相干的奢侈品。街上食品
/ V& I) E" B7 h4 s. ]( I) n" v店橱窗里,饼码得宝塔一样,乡村人往往只是看看而已。但有时候人们又不能
: i9 _; I% v1 Q  o# s不去买它,要把它请回去。那当然是为了“办事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 ]0 S( ], ?0 N( g
探望病患,乃至乡下做亲时上门走动的必备品,这种种情况当然不买也要买7 q* }5 }6 d% p
了。除了别的东西外,糕饼可以说是适选物品了,那是拿得出手的礼物。送的
8 _; j4 B- _6 O" A: O  l: {人高兴,受的人光彩。圆的月饼,圆着一家的心愿,圆通两家的关系。
% W* i* D, S3 A( X' J# u6 a沙上乡村办事需月饼数量大的,或家中人口多的就自己做。沙上人认为不
: M0 p" T& F, d3 V" [做是“洋盘”,自己做才货真价实。只有不送人自己家里人弄几个吃吃的,到街, R/ M: Y8 n8 t$ k! I& a) C! \! Z
上买散装月饼。十个包成一卷,也就买一二卷。
. \' ^3 o* M$ x' e: v0 c沙上人做月饼一般要请会做的人帮忙。在糕饼店做过的最好,或者懂得做
7 o+ A2 d9 e- N* T1 q0 W8 v月饼的也好。人家带着平底锅、格子(大都不用格子)、擀杖,一套大大小小家
* S2 {" l# [/ M  d9 X. ]/ ?, D" y) ~伙来了,跟在后边的小孩就笑,“啊呀,有月饼吃了。”他会一捋手臂把桌子、
2 ?$ Y, a. n# a8 P* ?- u  z. Y案板、锅子放好,把面粉、油料、糖浆,用油起酥,养面,然后又拌馅子,做" G/ ]1 U& v4 ]
“齐子”。做月饼有多种讲究,要紧的是分量要弄准,做均匀,才拿得出手。师
" C. N5 t& t0 N/ m* a傅也就凭自己经验,在外边店里待过的师傅考究的带着秤称,也有带怀表看时
5 x; g$ g* X2 T. z5 M0 N间,同一个时间发饼,同一个时间做熟,再差也差不到哪里。, A( P7 Z; e5 U& w- G# N0 G
在锅里烤到一定的时候,要再刷一遍蛋汁。师傅说有的偷懒,有的是不晓9 w4 v! T: K" ^3 `
得,看似只刷一道汁,没有它就不咋样,带了“胎里病”,精细往往一小步。做
- z2 S, R, ^. |" G; t! W* h9 Z到这里,加上前边的几道手法活做到家,拿出来很像样,就是到市场上也是抢
. e3 C6 u. I; u  H! |手货。# D( I: a5 e7 z
月饼出锅后,拿出来尝尝,月饼是热的,酥酥的,一咬,酥饼屑簌簌地直
" _% h9 c2 r3 {/ n& ~8 N2 T掉,一手油会一抹一个油印,那甜味弥漫在口中,一股股流到心里。然后给它# d2 S0 w' B+ ~7 R  l
贴上了红喜字纸,十个一卷,二卷合包上漂亮的龙凤图纸,这样一包装了,说1 Y' s. X; [$ v6 B
是拿到任何地方,人家哪会不眉开眼笑。
0 K) X+ w8 M9 F八月十五,做亲的用得最多,找对象的穿着一身新,带着月饼、猪肉、鲢, N7 G; ]' L: }; @
鱼到对方家去,挣足了面子。人家吃着月饼,直说比店里的还好——都说沙上
( q9 L3 h: M6 A# \人家不马虎,月饼地道、正宗。他们哪里晓得村里请来的师傅见过世面呢。
+ [. x* S' j" t6 ^沙上人家一般初一、月半要烧香的,这天也有在庭院设桌烧香,同时要放
4 V1 F/ p5 Y6 I: `9 Y4 N) _. P几个月饼并默祝,是祭月的意思。后来对祭月淡化,偏向赏月这一雅举,但沙. v" W0 S; T, C! Z: N( N
上对月赏饼、吟诗作画的那种诗意情景,其实是没有的。沙上只是一般请亲戚
6 ^9 |, o8 T. R5 S3 B9 N朋友来家中吃饭,沙上俗话“八月半,吃得像个木罗汉”,就是指此。当然也吃
; a8 U. N% p) e月饼,还有吃糖芋艿,成为沙上的中秋之风。
% ^1 h+ h8 d1 K. Z% \' h重阳节
5 }, C) o: t) j0 F3 u4 U7 D朱永平
$ Z2 {/ R5 G; P, ]$ c农历九月初九,$ b# Y' g  C, t, u3 ~8 [
为中国传统的重阳
* d4 n7 k3 Z1 N1 K, V8 e节,又名“重九”。
2 M, k! U& [" w9 u《易经》把“九”定0 S# H" X1 m5 k1 j5 ^
为阳数,九月九日,9 y9 z5 w9 F: {4 g" r* V) U
日月并阳, 两九相( w9 n$ ?6 w1 g/ k0 F8 i5 I
重,加上“九”在数
$ e! \/ ~% x7 N5 E+ @$ C: w$ q字中又是最大,最为/ e" V( j. ~" W$ \6 I8 c
尊贵,故国人历来对( {) l2 x4 m' @6 A
重阳佳节有着特殊的% n# b3 K0 G$ \4 n/ Y% a) V3 ^: D8 \
感情。沙上地区亦然。
. S( p7 @+ U5 u6 ?重阳节前,商家已在街头店面支起买重阳糕的小铺子。重阳糕用上等糯米
6 l$ L* l8 A7 o4 T4 x粉拌红糖水蒸制而成,多为夹心彩糕,上面洒红绿果丝、桂花,切成小块,上
2 g5 N, A. {- w$ y插五彩三角小旗。这种多姿多彩的重阳糕最能吸引孩子的眼光,虽然和家户人
! L: ?, H: \9 O  `家过年蒸的年糕在味道上并无多大不同,还是要央求着父母给自己买上一小
3 P4 ?9 l% b/ U. u6 j+ ^2 c* a块。到了九月九这一天,重阳糕摊位的生意就更为红火了,家家吃重阳糕,这
, @/ X7 {2 c! q6 `, b  j' \已是千年来的习俗。蔡云写吴地风俗的《吴歈歌》一诗就写出了这一场景:蒸9 R  m: a9 X+ T7 @
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
! n$ |" {+ w# s; n除了重阳糕,就是饮酒和登高两个重阳习俗。重阳节主要喝的是菊花酒,
- o2 Y% C8 v, j3 e, A沙上地区也喝酒,却是家酿糯米酒,加入田间地头的野菊花,据说能避风寒,
: R# O6 m8 x2 L) |明目添劲,可让人健康长寿。当然重阳节当天人们大多喝的是上年酿造好的陈
5 i* j" g2 v$ ^' i0 u  C: ~酒,这是沙上人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
7 F+ L, R0 w8 h1 ^; w之意,吃糕饮酒外,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 N! h* B( P& D
重阳要登高。其实“糕”、“高”同音,吃重阳糕,有一种登高(糕) 避灾( X6 h# Q: B5 U: ^0 v
的寓意在其中。相传重阳这一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6 _, z* ?- O! g6 Z/ m8 h* K
到高处去,才能平安。这在道教故事里有生动描绘,传说道士费长房告诫友人
. p( F& c" z! ]/ Y! A九月九要全家登高,友人照办,晚上回家见猪羊都已死去。这里就有登高可避
: R: j3 e. n% N( _: v3 c灾的意思。沙上地处平原,无高可登,但却保留踏秋、赏秋的习俗。一家人选
$ r# S. O( H' W. `择重阳节这天出游赏景。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观赏菊4 o" h/ c  _& @4 `+ q
花,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c/ v2 \6 N0 e/ w8 z4 m& f
旧时沙上还有重阳节身佩茱萸、家置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中草药,香
9 `& g* }- E" a' a: f3 V味浓郁,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佩戴茱萸或者家
2 x3 L% h; B+ z% u里放上几株茱萸,也意在辟邪求吉,有人还因此把茱萸称为“辟邪翁”。这一习
. S( P' R3 Y* |5 J, x0 D/ p! B俗,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形象直观的描写:“遥知兄. r1 s; Z$ S. T' U8 q* P; ~
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A( W; s4 J  W" d9 ?重阳节,沙上人还有个非常普及的体育活动,那就是放鹞子(风筝)。沙上# U! N* O& J( w# H. `/ i/ |
的鹞子花式繁多,小孩子多放以蝴蝶、蜻蜓等仿生的轻巧型鹞子,甚至放一种3 V3 t1 c. b6 a$ O
用两根麦秆做成的最为简易的麦秆鹞,小伙子们则放最具沙上特色的沙洲哨口5 u0 h" Q$ N0 @4 g4 i/ F
板鹞。这种哨口板鹞大如山墙,上面缀挂着大大小小、多达数十只的竹哨,需+ b& Y  p3 J# P1 n0 |
由几个壮年人协同配合,才能放到空中。当一只只哨口板鹞畅飞在天空中,发2 B! P4 v; x% a1 @+ l
出的哨鸣声,留在空中的美丽剪影,常常成为离乡的沙上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 w& s* o; O" x3 F) L, U0 A. `腊八节
7 O) l" g+ ]( v! Y3 Q7 l& A3 p/ d望远
% v# U: I! `2 Q% v古代每年十二月要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这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祭祀,' P5 B3 D% l3 q2 r, F
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3 n* i- x% j( T5 u
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进行,因此腊6 ^6 |& _, A7 _; B1 b
月初八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 w! `; @; _- ]% g
农业丰收。此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又称腊八祝,祝与粥同音,腊八祝由谐
0 {- @. l# D7 s9 h7 e: I  H+ w音腊八粥来代替,于是就有每年腊月初八,将蔬果干物搅和,煮熟成粥,敬献" W( \0 T  z3 y3 P2 G; g
农神,以表示庆丰收、行祷祝之意。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 k) H9 [. w/ \1 s而据《清代习俗汇总》称,清时腊八日,汉族地区都要吃腊八粥。此粥已! P( @" K7 o4 s" O
从原来的“七宝粥”、“五味粥”的基础上增至“八宝”,并加以点缀,成为既好
3 C5 x9 \0 `7 A) o. h, a6 Z8 O, r5 u吃、又好看的腊八粥。由此可以看出,清时的腊八粥与古时“腊祭”已相隔久

TOP

远,中间有宋代十二月初八日,形成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 H0 v' {, [# }3 m2 r$ w  f* x  g& a) o# E
“腊八粥”习俗。《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 L# o: u: s2 A  j
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称5 [' x- a* v4 a. R5 L
‘佛粥’”。
+ J& t4 n" f( `) I  p. p$ b关于腊八粥民间有多种传说和形态。沙上多部镇志所记,均认同的民间传
' M9 m# l" d/ P7 Q1 ~+ o说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旧时各地佛寺作浴佛- E3 f! c2 V) L2 W- F
会,其中有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
1 i/ m& C3 D7 A5 q+ N7 ~* ~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 b6 S( W- L& k* C* m3 o
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后演化为每年腊月初八各寺庙打扫积年陈) L" I# D6 F9 o6 `$ q7 z* R6 ~
粮,烧粥祭佛,而粥称为“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福德粥”以后可以增福增# h# O, n# C& p3 C$ i, @
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不仅为寺庙享用,传入民间每年
& y: z4 J: l2 @2 i/ o此时食腊八粥,清代最为盛行。
. g4 C4 d' O  y此外,沙上还流传腊八粥的多种传说,如教育后辈勤俭持家说、朱元璋称
# M/ G' S$ G3 F) ~  D* o  ^帝后不忘节俭说等。可以见出腊八节虽非大节,却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节日。无& ?# \1 F3 s( Z3 _
论从远处说还是从近处说,它都是古代腊祭的辗转遗存,食粥以祈盼年丰人旺1 p4 J2 j# ?- Y* {$ F, ?
的古俗仍依稀可见,并增加了悦人的成分。2 d+ K* l8 e. T1 ]/ N
沙上烧腊八粥要用八样食材混合煮食。这在《乐余镇志》、《南丰镇志》、
2 s! x8 }1 ^4 ^8 D/ n' o& B《兆丰镇志》中均有大体相同的记载:“民间以糯米为主料,配上花生、赤豆
! n# x  I" f7 ^2 h2 t(黄豆)、红枣、芋艿、红薯、红萝卜和青菜等煮成稠粥啖食。”有的还以山芋、
4 R. M& O$ w7 h) u8 [/ T赤豆、红枣、桂圆、百合等配成八样。到后来也不拘样数,烧成粥,加糖成甜
; P+ e6 Q1 J4 }$ u) I1 I5 t- C品,或者加盐成咸粥。并不像一般记载用“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
2 D( N5 C2 u: M# T4 M+ p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 F4 M& i% v1 n1 B! v5 W1 j
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沙上不用这些,就地
3 e1 S3 J1 `3 o, d- o取材,食之“避邪保健”(《南丰镇志》),一样其乐融融。
$ U: a8 P  _: c# H8 |$ O6 J  d过腊八节在沙上之所以一直延续,从时节上说,此时农活收束,场光地7 z1 m" p" B6 f+ o2 T+ V
净,离上一个节日相隔已久,人们就比较重视这个节日,此后接下去是过年- P' U- i: K- q! ?# J1 J; Z0 Z
了,因此沙上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腊八,年事活动便逐步开始,& x7 w* H; F: W8 |9 Q) P1 I% a
购物办年货、网鱼杀猪、蒸糕蒸馒头和做豆腐,日程排得满满的。从吃腊八粥; p$ X: t6 T; @0 F
起,直至正月十六,整个年节才算结束。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 P1 I) G7 x! s; C送灶与接灶4 {$ |& n* l! C: ]+ d
葛德本
$ [$ A7 \/ X# Q+ [沙上民间,岁末还有一个重要的年节习俗,就是“送灶”。& {6 J* ]3 t3 k8 m; S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沙上人称他为“灶君老爷”或“灶界菩萨”,十分
$ `2 c( m1 a6 Z% o' t( s, K敬重。旧时,沙上民间每家每户的灶山上烟道前都有一个小小的神龛,神龛里
- x& q8 J. W, \- S/ x+ d: T无一例外的有一纸灶界菩萨的画像。神龛的两侧还贴着一副对联:“上天言好+ ^  E9 x. q$ b+ Z+ `
事,下界保平安。”横额为“东厨司命”。灶界菩萨被人们看作是每个家庭的保
& ]- ^( [' F+ N. x护神。3 J' j; c- P, E% p# |$ b, i+ p  {
传说灶神“灶界菩萨”每年要上天一次,向玉帝汇报他所在那户人家的善% I6 ]0 G" j! Z4 t
恶之事。送灶就是送“灶界菩萨”上天面见玉帝“述职”时给他饯行,然后到) f2 ?! p1 n1 [
除夕之夜将它迎接回家,换上新的灶神画像供奉。每逢初一、月半或家中大人7 y; K0 `4 Q- |. k% W
孩子遇有灾病,主妇要对此烧香祭拜,以求保佑。送灶的时间正好在腊月将尽
! M; r9 N5 h. d7 w- a9 m4 M& X之际,因此就成了年俗的一个重要部分。0 M' M& |$ x/ T" n' ^  S$ \
沙上民间送灶,一般在腊月的二十三、二十四,新沙地区多为苏北移民过
( S/ G1 ?7 q+ C5 c来,他们遵行旧习,送灶为二十三,这里的人很容易区分他们的原生地。老沙( `, j, v0 g' [, h: }
地区为二十四,腊月二十五日送灶的人家极少,有“热昏颠倒,廿五送灶”的
# }' k$ C- ], F0 b" H2 p; y1 N说法。因为过去烟花堂子及扛轿子、掮高灯等行业,二十三、二十四还要接客
& n0 @2 L/ n4 m- ?: q- u" r) z, F$ l6 B3 b做生意、无暇顾及灶神,要到腊月二十五,基本上已没有客人了,他们才想到
  `) q$ ?. I! a8 p行送灶仪式。普通人家,当然不会与他们为伍。, M! s$ Z+ Y; }% H
送灶这天每家每户用赤豆和大米、糯米煮成赤豆饭,用一茶碗赤豆饭和一
6 K+ l9 F2 h" W& r/ I! k茶碗青菜豆腐及一盘饴糖供奉灶君,焚香点烛叩拜毕,在“灶界菩萨”的嘴上
+ y+ }0 ~2 V% o抹上饴糖,与纸做的钱粮元宝一起。在大门外的场地上对天焚化。在“灶界菩
! a! @. e4 Y5 M& e) s萨”嘴上抹上饴糖,—说是让他尝些“甜头”在玉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又说饴
+ |! T9 Z6 y* ^0 A! n3 l糖很黏,可把“灶界菩萨”的嘴巴黏牢,让他不能在玉帝面前饶舌,说主家的1 b7 l9 `# \1 B- f) c1 X2 Q5 I, }
坏话。送毕,合家围桌聚餐,称为“吃廿四夜饭”。孩子们分享祭灶用的饴糖,5 [- _1 {, g, q6 [% `$ p' a
称为“吃廿四糖”,谐音“念书糖”,期盼来年学有长进。送灶君上天后,要到
$ D7 \) B6 z4 g* F大年三十夜,再将“灶界菩萨”从天上接回来。用于斋灶的那碗赤豆饭,要存
+ p& Y) {, j4 P, Y1 ]- S2 a放于架厨里,称“陈年饭”,等到大年初一烧团圆饭时,先放一半在饭中,另一
& V& N4 m! O% R半则在年初三早晨烧团圆饭时放入。沙上百姓在接灶时,要用新请回的“灶界
" z" C  D- I9 G菩萨”画像供奉在灶上的神龛中,供上煮熟后加糖的七颗特大的团圆,用红纸- J; h7 K) v- t# ^/ k6 p8 u) {
包裹的一小块长方形的年糕,称之谓“接灶团圆”和“接灶糕”,焚香上点烛叩& z, r. O1 B' d; q8 d6 M1 e" x
拜后,再在灶前焚化“钱粮元宝”,接灶仪式才完毕。现时农村中有砖灶的村
7 I' ?5 j: p0 i0 v/ a民,大多数尚行此俗。
8 N5 r# s3 f# i# e除夕
6 }( e  W% {) j葛德本
! |/ ~' r' z7 K农历最后一天,称“除夕”,俗称“大年夜”,沙上则称为“三十夜”。除夕
+ d* @7 k: l0 ?8 ?( F% s* e! h逢腊月大的是三十日,逢腊月小的则为二十九日。除夕是腊尽岁底,也是新一8 c* c, @6 m9 [5 c4 g3 z8 @
年的开始,所谓“一夜连双岁”。这天,许多事项都含有除旧布新和趋吉避害的  a4 P9 ~) v$ D- T
意蕴,充满对新一年的希望和祈愿。
4 ]( A: S! ^- M, _“过年”要祭祀已经亡故的祖先和家人。一年中对祖先的祭祀,沙上人称烧# k+ l# c- O* I0 M; `
“总台经”,共有四次,即清明、七月半、大冬节(冬至) 和年终,惟年底的祭
1 U5 A3 ]& c- X7 t  R) C4 s$ i- ~祀最为隆重,称之为过年。过年一般在腊二十三日以后,白天和晚上都可进
/ F' b+ m7 t- D0 b7 r行,也有放在大年夜的,菜肴比平时祭祀时丰盛,增加年糕、馒头和果品等,3 B. [/ _) {+ S6 s
其他仪式则相同,焚化银锭、元宝、冥币等要比平时多。
2 X" B  T$ Z+ t/ s同时要贴春联,也称贴楹联、门对。旧时沙上每临年末岁尾,街头有春联
9 f3 R( H+ ~8 ^5 J  P0 K出售,春联上都是除旧迎新、吉祥祈福的好词句。贴春联同时也贴福字。8 U3 u, ~  |8 T' _, L9 e4 |; [
“福”,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指福气、福运。人们贴春联,往往在右联与左联
: i* S+ r- b1 H: \8 L4 z( j8 y$ `之间倒贴一个大大的“福”字,俗称“福到”。贴福字一般在除夕日下午,太阳
9 c2 N4 S3 B' ^尚未落下之前,顺序从外向里,先贴大门,称抬头福,再贴室内房门、腰门,
1 d  V& e0 v5 f( D' B意味前一年的福都会从外面流进来。沙上通州、如皋、靖江一带来的移民,过
" z3 |: \0 X8 E年的礼节隆重,有在门楣贴用红纸刻成精美图案的“喜夕纸”,并在各式农具、
7 O6 s' K; c% d' U4 A家具上贴红纸,在箱、柜、粮囤上贴“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进斗金”
/ [! t+ o3 ~2 C2 X0 N* B- G等连体字斗方。
1 w% d- R$ g; ]+ c* a# ^与此同时,还有插冬青柏枝的。新沙地区的移民,除夕有插冬青、柏枝习
! F0 I$ O0 m5 T. ?  s俗。他们从冬青树、柏树上剪来树枝,加上芝麻秆,末端用粗线扎好,再用红
% n/ p; x9 X* A+ I) A. @纸条封好,插在屋檐中部。沙上农家草房居多,插起来很容易。冬青象征五谷
4 K0 e; J0 g0 a, ]  c6 H丰稔,柏枝象征健康长寿,芝麻秆意味着多子多孙、步步高升、家族兴旺。2 i$ K% `" M) t7 u9 \: g% Q; W/ r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最为沙上人看重。过去绝大多数人家,经济拮据,物
9 j' y" [, F5 W/ b4 p6 j5 q质匮乏,平日难得有好吃喝,唯有过年能大饱口福,人们倾其力操办。祭过祖3 e+ I  z, {' i& x- ?! w
留下的供品,热火重温后尽情享用,这一顿年夜饭是一年之中最为丰盛的了。
2 q* K  }0 n4 ?) A; T这时,全家男女老幼一边品尝家酿老酒,一边吃着平日不易吃到的鸡鸭肉等,. ^7 I5 a* C6 u& Z3 j
十分饱足,这叫做“年饱”。惟有鱼是吃不得的,鱼与“余”谐音,留着“年年5 k3 `( p* v1 ?4 m$ z- b$ i# U1 z
有鱼(余) ”。
/ o( `  S* ]& r" q4 @6 d沙上人非常看重亲情,平日大家在外奔忙,到过年千方百计地赶回家中团
0 x% ^7 X: ], I聚,表达对亲人的重视。吃年夜饭时,如果有人无法赶回家中,餐桌上也要给
! x7 ^( z- h' p, B+ r他放上一副碗筷。
1 C$ r* u% V4 N, g吃过年夜饭后,各家各户都将水缸加满,灶后要准备好柴草。年初一早饭
4 }1 ~/ R) F& x1 G" i烧柴火也有讲究,要用芦柴引火,芦头音“露头”,取意有头面有出息;继而进
. q: t+ i8 X9 X* F灶门是茄树(茄子棵秆) 喻“茄住”人家,意谓来年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不比
( `& o7 }" D7 Q  t; p人家差;然后烧芝麻秆,喻日后步步高升。接着洒扫庭院,作年前最后一次清
: w/ o. j* K; X2 [9 ?扫,也有除旧迎新之意。旧时临近年终时,用一种特制的冲稻囤用的小蒲包,
- L+ M3 Z0 u6 K/ d: ~  h/ z1 r内装生石灰,从室内再到室外场院上,所冲成的“稻囤”要讲究美观大方,横' {  H4 s. [& z: o5 i' |6 w
平竖直行距均匀。一切停当后放爆竹,“爆竹一声除旧岁”,过后过关门守岁,2 w1 U) h1 A; i5 S5 e1 P8 p1 G
沙上人除夕夜有不关两次大门的习俗。- J2 X  d8 F7 y: F5 V5 [+ K0 w% s
除夕之夜,人们达旦不寐,称为守岁。沙上守岁有在屋里点上两支守岁烛0 z! R& ?0 d- ~/ B7 T+ N# F/ G
的,烛生花报喜,红光满屋,谈笑风生,彻夜不熄,“烛花频送喜,儿女笑哄
" ]' }2 e7 _& ^8 O  j堂”。孩子熬不得夜,大人就诓说晚上有老鼠娶亲,为看老鼠迎亲,个个都硬撑
- \" Z  _) U/ O- L' q% N着不睡,但要不了多久便都酣然入梦了。' b& b7 T6 L4 u2 G7 K
除夕晚上,家长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旧时用铜钱中有方孔,人们用红
: s+ S' L9 y: |' [- u  r绳将钱币贯穿起来送人,有的将压岁钱编成龙形,放置在床脚。压岁钱原意
( l/ J% ~, u3 n% \2 z8 j& [“压祟”,禳袚灾殃,驱避邪恶,后来转为庆贺祝祷。沙上过去还有给孩子送压, Q9 U- n  Q, ^; A' a  Q
岁果子的习俗,压岁果子就是橘子、荔枝,“橘”、“荔”和“吉利”同音,即取
' X5 |0 c5 v3 y: u( s  Y0 q以为贺。再后来压岁钱成了给孩子钱钞的经济行为。孩子平时不易有钱,过年0 w- ?* C/ ]3 t7 U- q1 r; s
时有了一点可以自己支配的钱钞当然十分高兴。

TOP

厾稻囤与照毛虫/ b& L. P5 ^3 f- {
袁炳龙
7 s9 F" R; X& m3 W$ V  L厾稻囤4 N. D0 Y& z6 r: U# Y
厾(笃) 稻囤,既是农家孩子的一个文体项目,又是旧时对孩子进行的传
4 h, i$ G! p1 y统教育活动。
* K6 G" a3 d4 y% m每年除夕晚上,孩子们猫着腰,提起灌满粉石灰的小蒲包,在自家屋前、3 p2 E( f, C7 \3 v5 j
屋后,包括前、后门进出的空地上,打上一个接一个的白色灰印。这活计如果
1 ^" d& b( ^5 I* Q是一人所为,会累得满头大汗,但完事后地面上的这些石灰白印,保持时间较
1 g+ X7 r( k5 V5 b& `! _- B) ]长,过了正月还清晰可见。3 k2 {& i5 ?/ N; K  z9 n
据传“年”是一种怪物,体型大于骆驼,前爪特长,指甲锋利,后脚可以1 ?1 W. Y4 S- K1 q5 ^
直立。每逢除夕深夜,他出没于乡间,有时也会伤及无辜。农家出于防范,便
0 I. i! X6 O: k3 [: G根据它在地面留下的脚印,推想它的脚掌长相,“年”的脚底似小蒲包底部大0 v3 Z. J: M& k
小,梅花形。于是,人们就采用厾稻囤的方式,引起其错觉,当它靠近房屋看
; q- K4 n; H7 q4 M到自己的脚印后,以为已经“到此一游”了,便匆匆离去。1 a$ z& x# u, z, j  b
人们之所以把春节说成“年”,或许是含有过了“年”这一关,一切就会逢
: b- `/ Q) z6 a; W5 ]凶化吉了。厾稻囤中的“囤”,即以盘篮盛满谷物后,再用篅(音“善”) 条逐1 V! r  e/ b5 B3 E6 l: P8 r
层围起,随着盛置的谷物增多,囤也随之不断升高,囤越高,储存的谷物越- a9 M1 S8 T4 k: X6 E" X
多,有的“囤”一人一手高,内储谷物数千斤。篅条以芦、竹篾人工编织而
- f& z( q6 K# S( r成,宽一尺左右,长丈余。盘篮,篾质储谷物器具,圆形,大小不等,较大的1 C. _' |4 \! M( o4 }3 |
直径四五尺,深度一尺左右,如不加篅条,亦可置放三四百斤谷物。“稻囤”同5 X2 C# r' g" y% o+ d/ P
时还意味着硕果累累,丰衣足食,反映了农家热切盼望过酒足饭饱、无怨无虑6 T/ s9 q* i* @
的宁静生活,万万不要受到灾害和战争的困扰。
/ Q1 }; {0 |; e9 f# O! W照毛虫
0 f) C% ~  M0 b% r  C" W/ K" }7 f) u新沙地区的元宵节傍晚,农家孩子们忙着把麦秸、乱草等运往田间一角,
$ v- Z$ g+ l5 k% o  @! V* b4 J高高地堆成一大堆,把事先扎好的火把放在草堆一旁。夜色降临,孩子们纷纷
- r* j. X5 g5 R& q' ?来到田间一角,首先点燃麦草堆,让其慢燃,升起烟雾,渐渐笼罩整片田间地
3 J; `4 p; M8 _面,接着,高举火把在麦田间狂奔、呐喊,呐喊的节奏富有韵味。
4 |8 u- y$ K' r( R4 @每年这个活动进行时,人们大声叫喊,有的还用顺口溜喊,“正月半,照毛0 }1 v* q3 A  Z7 H6 q- |8 O
虫,我家田里棉花螺朵长得盘篮大,隔壁人家长得白果大”。螺朵即棉花铃果。* y. h, J' H9 a. ]* X- X
当棉花进入生育生长期后,需要经过五个过程:结蕾,放花,幼铃,成铃,吐
) Y  E2 \  b& l- O2 ?絮。蕾、花、幼铃最易受虫害侵犯,脱落率在75%左右。白果即银杏果,子粒
# u% u# Z0 |. R极小;盘篮即置谷物篾制器物,大的直径在三四尺,为白果的数百倍之大。这1 n" v5 `! _) x2 @9 Z: W
样说饱含了农家渴望丰收的心情,同时也暴露了农民的自私。又顺口溜:“你家
# k7 U# K1 @2 b& v& }# C养丫头,我家养猴子,你家丫头拨我家猴子当枕头。”这样的顺口溜粗听纯属调' W8 M# d2 r. ]) z
侃,细析含重男轻女思想。这也难怪,旧时田间重活均由男人担当,女子只能
) f; y! P& y, C! z* j% c3 C当辅助工。  y3 T# l: s# G% v4 ]) Z
照毛虫是出于众人对毛虫的厌恶,通过火光照射,还其狰狞面目,可加以1 q- z: D. ~! l) z2 S% @; ^
整治,求得一方平安。其实熏烟法是农业防病治虫的技术。返春后,随着气温
2 S/ w. `* h7 }上升,它们蠢蠢欲动,如遇上弥漫的烟雾,可使它们窒息而死,减少危害。

TOP

第二辑红喜·白丧- D0 P0 t+ D5 b8 q# X; J0 w
做媒与求婚
% J5 {! C1 p9 U; }% R9 L杨慧+ a. t& G! w0 [/ W1 `0 ]5 E4 I
婚姻,被称为“终身大事”;婚礼,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大礼,自古9 \8 r* N/ P7 P2 X- o# t
以来婚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
2 a0 M$ P7 \+ K$ `迎”,俗称“六礼”。虽然沙上的历史短,因是移民,是深受“六礼”的影响的。3 p4 N( h+ }9 W- v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人提亲,女方同意议婚,男方0 p& T4 o/ X" n$ x" N) {
备礼去女家求婚。沙上人家一般先由媒人帮着物色。媒人也叫介绍人,有职业- k7 e1 E) `- e) e( b# [
的,也有亲朋好友。在沙上,一般人都愿意做月老,在他们看来,促成七对男$ A& ?- r( G5 ?2 P# ]+ M
女成婚,是做善事,将来有好报。通常媒人会从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家境3 C; N3 F# l: ~( o; X
等方面先权衡一下,若觉得双方门当户对,便到男方或者女方家去“说亲”。有
% i( U6 _- z4 {" D, |0 L' t, X适婚男女的人家,对对方有了初步了解,要进一步了解对方就得相亲了。双方
) h* K0 ^0 g7 {9 s分别与媒人就相亲事宜进行商量,定个相亲的日子,一般定阴历的双日。“相
9 T+ u* J3 ]5 H' k8 P4 p, M亲”在沙上又叫“看人家”,既看人也看家,还看家人。一般由女方及其父母或
& l/ s/ V! u8 i: O4 e8 O( K加上至亲女眷和媒人一起,有上午去的,也有傍晚去的。男方既要准备丰盛的. V# o3 \, A6 P+ u3 C
菜肴,又要搞好里外卫生、环境布置,还要注意个人言谈举止。媒人带着女方
4 m4 n9 [$ {5 r' o  g: ?9 _到男家后,对男家的居住环境、房前屋后,仔细察看。如果女方爽快地答应留
6 a+ h" i, G7 x; B下来吃饭,意味着对这门亲事较满意;如果女方立马就走,相亲就到此结束。# a) C! b  ?. Z# v. I
当然即使女方留下来吃饭,之后双方还进行暗中了解,特别在意是否有狐臭或0 J& m9 P- x5 n
家族病史等,以及为人、能力等。过几天,男方通过媒人要女方把“回头( z$ s  u6 @6 m; c1 O+ b+ \
(音) ”,即确切的音讯。如果是招女婿,也在此时说清。6 E" t; i6 p# m; S% c" v# d% ~
二、问名。求婚后,男方托媒人请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准备接下来的合婚
( ~& b! F# j/ ]的仪式。在沙上,这一礼仪逐步与纳采合二为一。
( s! V8 P8 |. V, a三、纳吉。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这是订婚阶段! j9 q* W" f" C" v9 l
的主要仪礼。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又称送定或- p5 H$ u6 M, z- r% r( }- C' I
定聘。
) S7 \8 \/ j: k% Y  M沙上人家在相亲成功后,男方要正式邀请女方及家人吃饭,称为“跑动”,; E! t6 N+ [' f/ X- \$ v* ~
双方开始常来常往。在双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男方开始给女方买些布料、7 E# d- m+ z9 G) e! [
衣服、手表等,后来流行买金戒指及其他金首饰。结婚时一般作为陪嫁。若因
) e, k% v2 |3 T3 ?/ q为各种原因不能结婚,金银首饰则要退还给男家。“跑动”了一段时间后,男家( b: n3 t! t/ B0 T6 ?; d
要催着“押帖”了。媒人须在男女两家来回多次,为男家送日子,为女家传要, U$ d$ K5 q* l' c4 b7 Z7 D8 _
求,直到两家的意思趋向一致,因来去都要吃饭,因此沙上媒人被戏称要吃+ y+ W& g) F0 G- J
“七十二顿半”。沙上人家把订婚叫“押日”或“押帖”、办“小喜酒”。男女两8 v1 Z4 e5 [. B+ @# D4 r
家都要办酒。一般由男方定日子,多为阴历双日,忌七。女家先办酒,宴请亲
3 n* O+ Q, O" p6 s, {朋好友。办酒当天上午,媒人和准新郎等人用担子挑礼,有猪肉、鲢鱼、香
4 K! |6 j! e; j# }/ e* I烟、黄酒、糖果、糕点、红枣、炮仗等,这些东西均有寓意,数量忌单。衣裳
; @4 Q' \* ?% ^0 J) F, H四件,礼金几百到上万不等。上世纪80 年代后期还有金器三件套:戒指、项" F) t4 Q- _3 I8 Q: J" n: c
链、手链等。中午吃酒席时,准岳母要领着准新郎认长辈。“天上老鹰大,地上1 d. \: w. I# P0 f, L
娘舅大”,娘舅要坐朝南的上座。席间发喜糖。晚饭吃馄饨和圆子。晚饭后,媒% X1 H: R& t0 v6 S
人和准新郎一行要回家时,女方要回礼。猪肉、礼金、首饰不回,其他东西都0 I2 t/ ^, A9 w  f7 G0 i  U( {8 \
要回一半,另外要回粽子,送准新郎鞋子和袜子各一双,还有女方长辈给的压8 |/ r, q" R* X( o- K* z
岁钱。另外,男方要给送礼的长辈回礼,有毛巾、袜子、糖等。几天后,男家. p# e9 r4 k0 ^( d2 O
办酒,男方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请到。席间,准婆婆领着准媳妇认男家长辈。晚
  ^1 g9 R+ w2 J% k- Z饭后,准婆婆把男方长辈的压岁钱通过媒人交给女方,女方也要给长辈回礼。
4 ~4 G5 D7 ]0 \# @7 G至此,媒人基本完成了做媒和求婚,接下来是纳征和请期,一步步走向婚+ C; d# v5 z, X* V5 J4 d; z
姻的殿堂。
  P4 y0 Y7 E' p/ _! `1 Q民国时的媒人$ L, ]6 e& _$ J- Z3 ~
缪永清
- E' r3 }2 n. Q% e- O沙上的沙路上,匆匆来了一辆小推车,上边一中年妇女扎青盖头布,衣服  }9 P! j# n9 M
是靛染蓝布,清爽而周正,干干净净,随着小推车侧斜着一路吱吱扭扭过去,7 ~6 [2 I- ?+ `1 P" t3 x# p0 |
那大都是说媒去的,这就是民国时乡村做媒的。3 m+ h. c$ B, \- R
要是第一次,不一定有这样的尊荣。村子里人家正在做什么事,或者正在
. C# Z1 t2 [" d0 v9 L吃饭时,闪进一个笑眯眯的妇女,她开头总要选一样东西夸夸你,然后远兜远3 S1 E% l) i2 B4 w3 ~& _
转后就说,啊呀,前几天我到某某地,碰到某家有个小伙子。' `# ?, P* k+ Q! m; ?/ t9 x
这边虽是无意,听到这一节,也就明白了,这是做媒的,这样双方如何开+ M: T* r  j' w/ L
题就话到自然成了,如果是认识的就更好说话了。5 T7 R+ u% b  L4 u: j4 q
民国时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流俗。青年男女走到一起,一; j% R: w# Y9 f6 Q( p5 H
定要人说合,通两家之好。媒妁即媒人,“媒”一般指职业撮合人,“妁”指临0 i7 e# ?) g4 D
时撮合人。她们又称月老、红娘等。媒人以前有官媒,沙上主要私媒。其中以- i6 |9 m( U' o$ @
亲友、尊长、市井人、媒婆为媒等多种。沙上民国时以媒婆为媒,那是职业的
- ^7 f" {. w: R. M+ e- ~“媒人”,亲友为媒,后来才多起来。前者所见青年男女多,能说会道,后者信
8 b; Z5 c( w" [( C; v$ q0 p5 Y任度高。沙上对这些人统称“做媒的”。2 k* j0 E  C  M4 b3 h7 `& s8 B
这在沙上认为是做善事,光明正大。相反私下苟合,要被父母和社会看
* h% B8 A* \: U* g' G2 h$ d5 T轻,沙上农村中这类专门的女性,她们梳妆打扮得油光水滑,串乡走户,阅历# `: y7 [0 Y" @* Y7 \
丰富,在地土上人头熟,谁家有小伙子或姑娘家,也都乐意找她们去解决婚嫁% Z; G7 {7 G' k% A
问题。" h! B2 ]6 L" w
媒人在一桩婚事中,从议亲、换帖纳彩、送彩礼、过嫁妆、嫁娶回门等礼; s9 b7 c6 z, u% B- R7 x3 T% b
数中起重要作用。如民国婚姻中做媒,男女双方不见面,一般由双方父母决/ C. M% g1 K! i+ c. y% b
定,沙上人在媒人介绍后,沙上也注重“六礼”,不过那是“六礼”的变式,如
- N9 ~! @; F* G# l开始媒人让主家了解一些情况,旧时所谓“纳采”省略了,“问名”变为换帖,
% g( ~8 [7 q4 v6 z主要是八字和属相、有无疾病等一般情况。父母会找算命的排八字,看属相。
( z6 n; S5 t+ Y$ Z3 E  E7 ?八字有“年、月、日、时”的八个干、支以此决定婚姻宜与不宜。还一个是看
, d6 }  j. V7 c, e属相对不对,如双方是马、牛属相,则认为“白马怕青牛”,婚姻不吉;若双方: m4 E7 P$ e  m5 b
是鸡、狗相合,认为“鸡狗不到头”,婚姻会不幸。如果双方是龙或蛇(小龙)
6 h- a6 q1 S  @与马则为吉,沙上人说“龙缠马脚,越缠越发”,婚姻大吉。  j& M  M8 u1 C7 i! X  P
除这一点媒人不参与外,其他她们都参加,这在沙上相应是上门相亲、平
( n7 @8 N8 _! p- Y5 J! I时走动、办小喜酒、定婚嫁日子,一直到结婚;甚至中间有了小波澜,都参  e. l* a! d3 O/ V5 G
加。为保证成功率,媒人注意门当户对。家庭相当,郎才女貌,固然好。有时
$ ~6 n" {" G3 g" T双方都有某一疾病的,衡量下来条件相当,沙上说是“广锅配行灶”也好。但  b% G$ p; Q! L7 e( H
有时媒人为利益驱动,或者收受一方丰厚馈赠,会隐瞒某一方面缺陷或其他不
6 H; }% C  g) x( ~8 ~5 m. D8 g当处,人不硬扎,就称道家境好,家境不好,就说人家机灵有出息,或者只挑
3 {: a% Y: x- `) a( z0 Z+ I% @8 {选对方在意的家财、田产,成亲后可掌家,没有拖累等吸引人的内容。以媒人) b! e! c" C4 m
的能说会道,如沙上人说“只捡‘崭(饱满,意即有利一面,与‘瘪’相* z' p7 E4 g: w0 r$ x; t, c0 u
对) ’的说”,吸引人家,这就是昧心了。甚至有的参与设计骗局,如在男女双
4 U8 S! l6 p( a; X( V方会面时,男方以长得较好的兄弟,或女方以姐妹替代。这样的婚姻成功了,
3 d9 r6 q. a- S+ \* @, n5 i! N也就一辈子,但男女双方会在心里对媒人怀有永久的恶劣印象。
' b- y4 J# i. x7 T: _& h沙上做媒大多不出三五里,多的也就十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抬头不见走着( b/ ]0 X' ^" j
见,媒人不敢太造次。旧时做父母的也有托人去“察访”和“打听”,还有亲戚、热心9 o9 Z. y" F) _, T8 O' n$ |
人帮着弄清对方人品,家境,兄弟姐妹,多少亩地,几间房子,打听得清清楚楚。有
# E4 d8 l8 c6 J- a些还能打听出更隐秘的,如有没有“暗毛病”——沙上人忌体臭,和不可言说的毛
5 `" X) b4 f9 n病等。如果“穿绷”了,传出后媒人在这一带就没有市场了。
- m- y) {- w/ V, u3 X  ]* ]媒人在做媒过程中要做不少事,如决定婚事,如见面、押帖、结婚成亲的$ g) m7 c6 s6 M
日子,还有女方对男方的财礼事,结婚时的安排等。男方女方往往不一致,她; U* M+ x. Y3 \$ A) V
要听双方的意见以及如何处理,包括一方反悔进行劝解,要一次一次往返。而
- D/ P* R' n) q" ^+ r0 }+ ^其中更重要的是,到一定程度,要议定聘礼。
2 E& L* \; U5 h  \8 t3 u, [9 {明时起,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婚姻开始讲究银钱金玉,成为社会风气,此
7 D4 r+ u) b$ ]) P2 O/ S+ O后社会普遍践行金钱财礼婚姻,沙上把这一行为更直接地称为“折钱”。这之
# J) J' t# _7 Y6 `4 X; p后,为使婚姻得到政府确认,民国时代起就有到乡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然+ _0 y9 s3 ]3 S" d
后举办结婚仪式的。: a* p; ^3 K0 V' z: N  |. l
到成婚就算成全一桩亲事,对媒人认为她对人家积了德,主家在成亲前的
0 b: a, x% A; N% G) q* C四时八节,有不断的馈赠、吃请,遇事双方走动,每一次都要在一方吃饭,做
# Z8 L( n, K0 w2 V; D* S3 z& T一次媒沙上有称要吃“三十六顿半”之说。最后要送其猪腿等丰厚的赠物,沙1 F: b, g: P; [" y' T
上称为“驴子腿”。这之后有什么事,一般与媒人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有什么找
5 H; P7 l% |+ ~1 T" n到她,她会说:“我包你成婚,还包你生儿子?”( a: l; y7 v1 {" H* U( l9 L+ B. F
新《婚姻法》颁布后,沙上青年男女提高了自己的觉悟,父母要征求自己& x3 e* \0 B' u3 X2 [! F" h
的子或女的意见。也有青年男女接触多了,有自由恋爱比较成熟了,双方父母
8 b9 Y2 ~& R* w  {, I会找人居间说合,传递信息,沙上称这种人为“现成媒人”。这与旧时媒人有很0 I& _. z7 J# i" p0 D1 t- f; A
大不同,她们仅仅是居间和见证而做好事的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