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恬庄一隅的明清老宅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5-9-24 07:55 编辑

任星海/文

     恬庄古街在张家港是出了名的巷深弄多,纵横交织,许多名人故居、旧家大院便隐于其间。闲时穿街过巷前去造访几个,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今天我们并不是去造访榜眼府、杨氏孝坊,它们有太多的足迹,而是穿过中街、跨过长寿桥,拐进巷子深处的一处老宅。
     老宅是清代著名画家蒋廷锡的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它还保留着老样子——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砖雕木刻,面面俱到。2014年,蒋宅被确定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惊喜的是,这里的树木、古井、凳椅不再是冰冷的“被参观者”,它们因为有了人的生活气息而变得富有生气。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传统的东西呈现更多的已是一种符号性的意义,就如同老宅修复的外观。不过,走进蒋宅后院,你还是能够看到赏鱼弄花的身影,嗅到泥土的芬芳,听到知了鸣夏的声音……

    老宅·时光
    若要论建筑的精美,形制的完善,文物的价值,蒋宅或许无法与那些名胜媲美。但是,直至今日,老宅依旧承担着住宅的功能。不过,它也正因有了“人气”而生动丰富起来。这里住着一对庞氏老夫妻,他们住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屋檐下,别处看不到的风情在这儿尽可细细品味。
    青苔粘鞋的天井里古木参天,把屋外的热浪扫去一大半,瓦盆里种的小葱也青绿可人。井台边浇花的钱梅英在念叨,这井是清代开凿的,井水到现在还清清爽爽。院里的桂花树、虎皮榆树、古槐树,树龄少说也在百年以上,地上的青砖、墙上的窗棂诉说着时间的沧桑。兴致好时,蜷在藤椅里孵太阳的老伴庞树栋会和邻里、游人大谈陈年旧事,从这宅子谈到了当年的蒋家、庞家,叙起了族谱堂名,直到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该吃晚饭了,老宅的下午很容易就过去了。
    在这个奇妙的恬庄,古老的和现代的,久远的和眼前的,常会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时空概念一旦被混淆,免不了使人有恍若隔世之感。走访老宅,更多了几分奇遇的机会。
    蒋宅是典型的硬山式建筑风格,据庞树栋介绍,当年有前后四进,后院外还有一条小河。到了道光年间,海虞庞氏族长星涵公向蒋氏后人买下了这座宅子,排起辈分来,他是现年75岁的庞树栋的高祖父。因此,老宅的外墙上除了挂着“蒋宅”的牌匾,还有“海虞庞宅”的字样。事实上,真正“守护”这座老宅的人,正是庞氏后人。
    庞树栋的童年时光就“生活”在这座老宅里,“你瞧,围墙上的藤在我儿时就缠上了,那个时候,只要到了夏天,萤火虫、青蛙、黄鼠狼就在院里窜来窜去,有趣得很。”只是现在,小动物光临得少了,小河更是没了溪水潺潺,“历史在变,老宅也在变,还好,这里仍然绿树成荫,仍然保留着古朴的气质。”
    老宅从300多年前走来,现在依然“活”得精彩。

    老宅·故事
    老宅历经沧桑,也在见证历史。太平天国期间,一把火把老宅的大厅烧了个精光,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又放火烧厢房。庞树栋走近一根木柱,指了指上面保留下来的烧焦痕迹,忿忿地说,这就是倭寇暴行的证据。“他们还在老宅内大肆搜刮,用一条白俄罗斯进口来的毯子卷走了名贵的书画、古董,带不走的,就当场毁掉。”庞树栋从老宅的“创伤”,谈到了变迁,到最后还忆起了被日军残杀的父亲。
    解放前夕,解放军在老宅落脚,住了好几个月。将领睡在厢房旁的过道里,战士们就在厅堂里打地铺。钱梅英从橱里拿出一条精心保存的毛毯,这是战士们当时留下的,上了年纪的邻里都能证实,果真有人有物对得起来。发觉毛毯有些霉味,钱梅英赶紧晾在太阳下的竹竿上,她可宝贝着呢。
    庞树栋介绍,在这历史长河中,老宅由原先的四进变成了二进,后院外的一条小河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没了。而现在,老宅的故事与这老两口紧密联系着。
    老宅里,除了前院、天井里栽种花草树木,后院那一整片的“森林”才叫人惊奇。60多米长的明清古围墙把这里团团围住,但毕竟是古砖,时间长了就出现了一个个小洞,庞树栋每每看见一个洞就自己去修补,少说也补了上百个。
    屋内总是保持清洁,这是因为庞树栋勤于打扫卫生,他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尽量不去麻烦他人。
    所以老宅有生气,一是因为一抹抹的绿色,二是人的关怀。
    老宅·重生
    随着老宅的“年纪”越来越大,屋顶漏雨、门窗老旧、窨井堵塞等现象司空见惯,甚至还存在着坍塌和火灾的隐患。于是,在2013年,老宅开始修复。
    老宅修复的“总指挥”是庞树栋的大儿子,现定居上海,他有资金,有情感,因此责无旁贷。他前后拿出近200万元,事无巨细到一个宫灯、一扇门窗、一根柱子的选购、摆设。
    现在,老宅的修复已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障碍,只要资金充裕,完全可以做出与古人相媲美,甚至超越古人的活儿来。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度是什么?是修旧如古。庞树栋说,挑选的老木头、宫灯都很有讲究,要求老旧、古朴,“一扇木门就4千元,一个大门用6扇,就得2.4万元。”曾有一次,木匠建议将木头表面涂上桐油,既美观又防腐防蛀,但却遭到庞树栋大儿子的拒绝,他认为,这些老旧木头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更有“故事”。
    庞树栋的大儿子对老宅的修复还真是不吝啬:穿电线的塑料管全都换成了更昂贵、更安全的铜管;家具选用楠木、红木,一张桌子就得数万元;屋檐上的人物造型全都是工匠手工制造……
    在老宅里,像空调这类“现代科技的关怀”几乎没有,也没有收门票,或是用作会议中心,庞树栋还是期望保持老宅是住人的最本真的功能,他有责任,让老宅从他手上传承到下一代手中时,依旧古朴、典雅,而有韵味。
    一次,半夜飘起了雨,庞树栋立即从床上爬起,顺着梯子爬上屋顶,拿尼龙纸盖住洞口。扶着梯子的钱梅英心惊胆战,一个劲地喊着“当心,当心”。庞树栋也急了,回了一句:“别喊了,越喊腿越软。”尽管上了年纪,但两个老人总是在尽心“照顾”着更老的老宅。
    钱梅英笑着说,她就连生活污水都要倒在外面,就怕污染了老宅的地表,同时,她希望修复、保护老宅的工作能够有政府的支持、帮助,“最好是先恢复后面那条小河,让老宅周遭的景色更美。”
    从老宅出来,我们有一种感觉,这座现代化都市曾经的传统古道和人情世故还没有成为化石,至少它们还在这座老宅里延续着。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