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15#
发表于 2016-4-23 15:36
| 只看该作者
发动募捐,在校兴街建造朝南向阳的平房校舍5 间,当年秋季招生,办起一所2- N7 b4 r: G* K: Q6 G x
个班级的私立初级小学,取名“朱氏代用小学”,其弟朱冒言出任校长。1946/ v& H! I# @! [4 H
年,被政府接收,成为江阴县立小学,不久改名为“云从初级小学”,其后又改4 r$ |5 }, `) I7 i% g$ b
名为“校兴小学”。这所小学,坚持办学近80 年,在晨阳地区享有一定声誉,直" F" `( t; J8 \2 v
至2000 年9 月,因晨阳地区学校设点布局的调整,并入晨阳中心小学。
, R0 W; [ v g南新街小学1920 年,原南新街颇享声誉的乡绅杜昴元,自筹资金,创办
( g1 _) i* r2 X/ W" q1 p私立南新街小学,校址起初选在南新街南市梢卫丰桥旁边的庙堂。后又新建2 间/ j( {) q( }/ H, a
平房,并利用庙堂里的1 间空房,创办一所一至四年级的2 个复式班。杜昴元自! g# ?6 W# p5 V0 Q9 q
任校长,聘请尹一青、徐长志等人担任教师,坚持数年,颇有成绩。至1930 年) S$ {# [9 P5 l& K2 h
滕民望担任校长时,这所学校的2 个班由政府接管,转为公立。1944 年,学校
1 O! Z6 C' a6 k6 e0 r7 O) D% q1 z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加到200 多人。学校聘请赵观贞、陈沧清、张国豪等7 人
' O& k. X% y) B* ~ m6 S2 G任教。当时,赵观贞受到共产党影响,在校内传播革命思想,后离开学校,去 Z6 S$ D% _0 \' G2 x/ t
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大读书。解放前夕,参加上海地下党外围组织迎接解放3 v4 d1 e0 V: C4 Y
的革命活动,为避免反动派的骚扰并防止泄密,与陈沧清等三人,租住在校外3 B* \+ O9 I1 o/ N k N
一小弄堂民居内,由陈沧清负责保管秘密文件。其本人则奔赴四川,参加西南
! M! D0 U' q, n! m$ V服务团。四川解放后,被分配在重庆市委组织部工作,后又调任四川渝州大学0 A% _/ c; A. a+ u+ \
党委副书记,直到离休。1992 年,沙洲县成立30 周年时,曾应邀出席庆祝活
9 r; e+ v# W* `: k9 S: P* m动。而陈沧清则虽然曾与赵观贞相约同赴四川,终因家庭方面的原因,未能成
0 `: A! N6 w) N$ A: |行,留在校兴街小学继续教书,直到在教育岗位上退休。8 L1 v7 ^* l$ B3 L% R: H
纯阳堂小学1923 年,富户马超伦借用庙舍作教室,创办纯阳堂小学。
( m: V* q2 d* U5 {2 e) N1937 年,被批准为乡立纯阳堂初级小学。此即后来的晨阳中心小学,另详。
# I! p& l9 Y+ Y x$ |& v郑家埭小学1927 年9 月,晨阳地区知名人士郑履范、周毓瑞,以募捐方
! A1 f8 i1 Z( y5 _' u! D% `1 t) R式集资,选址于郑家埭东港沿处,创办郑家埭小学。当时属私立小学,生源主7 ~9 j1 v5 T$ o. l7 A" M
要来自晨阳南部地区福前、泗港、年丰等地,开设4 个班,聘请4 位教师任教,, P0 m6 w( {3 T
学生约80 多名。1928 年9 月,批准为江阴县公立学校,成为当时年丰乡第一中
% V# B/ d f: j, Z- k, H心国民学校。1943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到8 个班,12 名教师,385 名学生,
8 U* p# f, F# `成为晨阳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的完全小学。校长何正修。! \( m" v0 N7 d" w7 Y6 T3 @
八圩桥小学1928 年,陈志剑创办八圩桥小学,因校址选在八圩埭,学校8 t' {( d0 k6 ~- j! H) z! m/ f1 l$ J
附近河上横跨一座“八”字形木桥而得此校名。由创办时范子正提供3 间住房,
/ O! z$ a* ?7 @并新建草房3 间,再借用“积善坛”两侧空房,作为教室。当年开设3 个班级,
+ t3 W5 H" f0 G, X% W聘请4 名教师。校长陈志剑。此即后来的晨南小学和晨阳中心小学。
6 f3 H- O% c, Q1 ~+ z李家私塾1928 年,吴家严借用李少堂的房屋作教室,创办李家私塾,私: {0 H Z4 I& i7 K% c2 t7 Q
塾先生由吴家严自任,单班独教,学生约20 多名。后逐渐发展,1944 年批准为
- _! K' L Y. s7 s江阴县立学校,校名为“江阴县晨阳区博爱乡第七保国民小学”。开设2 个班,
3 I9 z. ~ \0 B) j$ B, |' F1 A学生63 名,聘请教师2 名,李少堂担任校长。此即后来的高科小学。
, i; m! Z" E+ ^8 W3 m) ]陶家埭小学1933 年,富户陶亮臣创办陶家埭小学。解放初期,批准为公3 f2 A" g2 y6 a- m, K
立学校。; M6 }2 d+ R8 @, z5 d
地藏庙小学1954 年,李少华创办地藏庙小学,这是一所私立初级小学,! \/ d* j% S" i; `( S5 M& s
李少华自任校长。, L$ `- E8 J% f' n& d& u
六圩桥小学1947 年2 月,林洪祥创办私立初级小学,校名为六圩桥小
' j5 K8 I4 V5 v- n. {学,校址在长六圩埭,全校开设2 个班级和一个包括4 个年级的复式班,学生70
4 u! } V4 v0 u6 B; G( G( J多名,教师2 名。校长林洪祥。7 p* G Z" Z) ?& r! G- c
" Y- V8 z/ R a# t$ w3 q: E7 Z$ R
晨阳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J" S- J" x7 C( D8 \
陆兴育
1 ` m2 l' r" h! _' G( @2 ^( G( M4 a解放前,晨阳地区由乡绅富户创办的9 所初级小学(包括私塾),除郑家埭
, U j4 ` s% l* s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外,其他8 所均停留在初级小学的办学规模和水平。7 n. P0 t0 {: `7 P4 ^
解放后,随着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这9 所学校中有6 所都在初& ^) ^, t, S9 _0 D1 M. R# a
级小学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完全小学。
6 O% e1 @1 P* s% k9 v# E纯阳堂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成为晨阳中心小学的前身,校长严育襄。
; Z# X/ Y+ [+ c八圩桥小学(即后来的晨南小学、晨阳中心小学) 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
$ ?+ G4 m" p2 P& B$ o校长先后为黄胜清、冯沛然。
, i1 `& z% ]- z3 ~) }4 V南新街小学易地新建成为完全小学,改校名为“南新小学”,校长顾利石。! t) [' U# i/ p' _# y& c% s9 Y s
地藏庙初级小学发展成完全小学后,改校名为“南川港小学”,校长许顺9 J7 R7 ^' b( Z( r; C4 _
根。( |5 O0 N1 v' A A* R7 x4 Y4 Y
郑家埭小学,1951 年,改校名为“郑家埭中心小学”,高年级曾经连续数年
6 I. C0 [0 z" o+ a& F形成双轨,一直保持完全小学的办学规模,校长薛耀明。
4 J3 Q l; r) H X% z6 A校兴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校长严尚友。
; K- e7 K# Y5 j$ ]% n' j B另外三所初级小学中,仲家埭初级小学(陶家埭初级小学迁仲家埭) 校长
2 v2 R2 Q {4 ?: Q* c- H! J周国琴。李家私塾后来发展成为高科“六圩埭初级小学”,校长唐正达。
5 n- C1 Z ?4 `$ ^2 Q; Q8 b在上述6 所完全小学和3 所初级小学的基础上,晨阳地区后又创办10 所“耕8 m/ S! \4 d8 k& r1 @3 y
读”性质的初级小学。; D3 @% U# U$ ?4 k
1950 年,晨阳十五大队村干部黄八斤筹集资金,在晨阳地区北片阴沙埭一' w1 P7 ], I/ A! p+ N, J' f
座小庙里创办阴沙埭初级小学,校长崔德成。$ v$ ~- [$ Q: L; d# O
1951 年暑期,由朱鹤峰、李忠德在晨阳一○大队创办二玮桥小学(即原来
5 K4 r# B: p# P5 e的施家埭小学),校长朱鹤峰。3 z' w' ~/ \) R$ F, g
1952 年春,晨阳十二大队五圩埭创办五圩埭小学,属于以生养师的民办学& N6 F, J5 x8 u3 D- X
校性质,校长谢克勤。1965 年,并入南新小学。5 r* D% T# l! _5 W6 ?6 I% }
1953 年,由曹士杰在晨阳十三大队大圩埭创办了大圩埭初级小学,校长曹, i) g( x, v8 M# O' s; L4 F1 B
士杰。
( l9 s* L+ Y6 m( h/ w% s1955 年3 月,由徐湘林、陈五宝在十一大队中山圩创办中山圩民办小学$ P m C$ z8 _7 D+ e) f# Z# h0 D
(初级小学),校长徐湘林。
( y2 e2 z& g2 J. }1956 年暑期,一大队创办长埭初级小学,属于以生养师的民办学校性质,. v% m; Z- }' S9 W+ `1 e! b' I0 b, W
校长钱永根。' U0 `0 U9 A5 u5 }6 u' U
1958 年,肖永良在晨阳南片十五大队六圩岸办起一所单班复式小学——六
: }! l* x, f$ _. C- L" Q& [. f圩岸民办初级小学,校长肖永良。这样,十五大队一村拥有两所初级小学。! i W% Q% f! C0 y, ^% j- v$ Y
1958 年暑期,九大队主任张汉清筹建创办晨中初级小学,校长严富品。& d- ~: ~+ h/ a) D* ^
1959 年暑期,三大队在小八圩埭创办小八圩埭小学,校长褚为民。2 x8 I9 d& J4 I! `- ~) k
1964 年暑期,由潘锡华在晨阳北片十七大队老套沿埭创办民办单班(1—2
( o0 P9 \7 S8 M4 R+ \& ^3 |年级) 复式,以生养师,称“新南初级小学”,校长潘锡华。2 t8 P( _$ |# E* x
综上所述,至1969 年,晨阳地区全部19 个大队,包括耕读小学在内,拥有
' D; k4 r" p+ y; H, H( ]6 所完全小学,13 所初级小学。
% {% s- t. v3 n. Y1 f$ L- D( v1969 春季,办学体制下放,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教师几乎全部回原籍任% |2 S) o- ^4 w3 r; Q( {. z; f
教,学生就近入学,公社成立“贫宣队”,进驻并领导、管理学校工作,各大队) f& A9 W8 V' X* z, w, U
则派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学校布局进入无序状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 @3 s% u9 Y5 V5 x4 ]. |! ?- \7 J
序被打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 T5 @1 S5 g# S这一时期,原来办有初级小学的大队,都将校址搬迁到大队中心地段。有2 Q" H) B% {7 a. h
的大队,原来并无必要,甚至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也“一刀切”,浪费资源,
8 D# _ l; E) d4 Q i1 Z9 _相继开办学校。如五大队原来就没有学校,也仓促筹集资金,新办起龙潭小
+ r |' Q2 P" Q; `" O: A3 i学,由顾盘林担任校长;十五大队将境内南北两所初级小学搬迁到大队中心地
/ q5 E7 D. R3 B* \8 [点,合并办起了东风小学,而后又改名为“金沙小学”,由黄继道担任校长。) l- Y8 k' s$ V. c. E2 Z% a
1969 年晨阳十八大队开办晨光小学,校长陈桂娣。
% ^" I! e% N/ C1 E9 }3 P( q P这种无序“折腾”的情形,在原郑家埭小学表现得最为明显。1969 年春,2 E- h5 k& W; e/ ^/ e t
十六大队也于仓促间办起两所初级小学,大队南片的学生到郑家埭小学就读
4 O9 o! R# M; Y3 B6 ]8 u(校址在17 大队),校长肖明德;北片则在第九生产队(西大岸) 办起3 个教学
. k7 E5 g* g# T/ c; M班的简易小学,校长詹玉良。同年暑期开学,大队筹集资金在中心地点——教
- G% B% ]; ?, v1 B( w9 Q3 K3 M' ?/ E堂埭,新建教室7 间。9 月1 日,北片小学在新校舍内开学,命名为十六大队小
9 Y! Z- J+ W$ h! ^. a) M* t% D) p学,校长詹玉良。郑家埭小学撤销后,由十七大队在大队中心地点成麦圩岸新$ Q: G! s6 N7 ?- j9 |; V& ^& P
建一所十七大队小学,1970 年9 月,老套沿的新南初级小学并入这所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