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2#
发表于 2016-4-18 11:55
| 只看该作者
交通大学毕业的孙志鸿和医科大学毕业的李志达分别任数、理、化、英文等课
7 f7 U# U3 U# P- R2 W8 ]7 m5 r程的教师。创办之初,从教师到校长均无固定薪金,一律按课时计酬,每课时5 G3 V5 l8 ^/ x, v# g
约得米1 升。5 b8 s* E/ {, t- ?$ I
由于三贤庙内原设有福善小学,增建沙洲中学后,庙宇房屋不敷使用,活4 s" ~+ K, v" t: C
动场地更是拥挤,1949 年8 月,马超元等人获多方支持,在善政桥南,借用韩9 d" Q* L( z% z
氏家族六上六下的一幢楼房,设立沙洲中学分校。
/ {: D& w" U# V, t: q1949 年秋,沙洲中学迁往新址——桥头街北近百米的龙王庙埭西首的缪家1 o5 B- b1 D% Y. Q/ ~- Z
仓库丁家祠堂。当年,开设初一至初三3 个班级,学生150 多人。/ Q! e c9 g$ J" z2 U1 x, H
解放后,学校得到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和分管文教的潘一尘全力支持,破
# q( e$ J% u" z2 T. t! k例从各区、乡政府调拨20 多包棉纱,补助学校经费之不足,并聘用钱石麟、赵3 l Q. V8 \1 |6 O( K8 b
沛等多名教师任教。
1 F3 ~8 B& E0 k/ i" |但是,由于当时教职人员政治面貌复杂,旧职人员较多,马超元又不善学0 ?$ C9 n E& V& q( g/ ^/ j; W4 G
校管理,再加上学校经费日渐拮据,教师不但无薪,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出
# t& I$ C X/ ]7 N: a$ @于无奈,马超元不得不将沙洲中学交给黄浩吾等人,并于1950 年春去外地谋生。
! d- h+ P, e* b1950~1951 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曾经出任伪职的黄浩吾被人民政府镇
! X' F: r2 B( z( @' c2 e, `- _压。沙洲中学由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并委任晨阳区文教股长张洽中代理校: y9 Y- f, q; w' ^! a' K
长。学校实行“以生养师”方式,政府给予一定补助,方得以维持。* H4 H. R5 A! j" M! g- W
1951 年5 月,原合兴乡大南中学更名为沙洲中学,桥头街北的原沙洲中学
. N+ ^3 t& i! ^与其重名,根据其所在地属晨阳区,且为晨阳区唯一一所中学,因而更名为) f# c& D( _7 f: d! `" u- w
“江阴县私立晨阳初级中学”。, M( r2 I0 O! q; h% _' p
1951 年冬,江阴县人民政府委派朱兆兴任校长,闵人光为教导主任,调进+ m; U2 x& u' S2 b4 x; q. e
郭镇万、茅绍刚、章品柔、陈森林、张澄东、程文元等教师。1952 年,晨阳区
. h& A/ i! U; T8 \4 z4 ]& M# |- G政府拨款,并拆除段山庙,新建教室27 间,学生宿舍15 间,办公室5 间,厨房& p& i: @- X+ d$ c7 m3 ~8 r
5 间(总建筑面积1800 平方米)。1 a1 o! y. K0 @4 F* h1 L
沙洲中学更名为“晨阳中学” 1951 年,原沙洲中学更名为“江阴县私立0 R- Z1 w% `7 J2 | K {/ E' H: M0 p" O2 _
晨阳初级中学”后,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又新建可容纳800 多人的学校大会堂,
$ Z' H% O( [" E" z$ a V5 I同时在校址河北建大操场,学校初具规模,学校声名不胫而走,常熟、靖江、+ p* q/ b/ V! b0 |9 l& a
如皋、南通等地学生也慕名报考入学,致使寄宿生大增,在无法容纳的情况! p q) E+ `( C& g
下,只得租住于校外民房中。如曾任扬州工程学院院长的刘炳坤、曾任靖江中
" b% u! Y' H0 g3 L7 G医学院院长的陈升阶等一批苏北学子,都是当时就读晨阳中学的校外寄宿生。他
* n, V) T# `: @. ~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磨炼,终成栋梁之才。3 |- H) M8 e. P
1956 年7 月,学校改为公办,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0 个教学班,学生548- f( H# H" f% k, s( u1 f' ^
人,教职工32 人的乡村初级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严谨,学风、校风
9 P h W( V9 Q k7 S) b! w1 q都很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江阴县文教局下拨理化、生物仪器,建造物: v- w0 |' G5 }( F" y/ E
理、化学、生物仪器实验室和医务室、图书室、体育室等,并添置各种体育设8 k% K4 c# p0 ]* ?9 P, G
备和管弦乐器等音乐器材。学校正常开展文体活动,每年春、秋两次举行体育
- j% b+ X" k1 U6 k! k5 U运动会。教师实行坐班制,吃住在校,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和教学研究。学生3 O/ S9 t5 l7 S# ~: [; S
每年中考成绩显著,录取率达90%。大批学生录取中专、中技、师范及普通高
4 B0 I% w. z) X中。1956 年,学校被列入苏州地区可以免试保送中专、师范的初中学校。50 年
7 Q( V2 C3 d4 s6 M代,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后来成为栋梁之才的,如: U" \# }2 V" F) P
1951 届毕业生陈佩华(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1952 届毕业生孙鹤才(苏州
/ N, y2 ^; s# w2 W& y( K8 x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1953 届毕业生徐俊宝(空军特级飞行员、少将、济南
) _4 f. t# v$ Q% U* {( }军区参谋长),1954 届毕业生杨忠儒(上海轻工设计院院长)、孙官清(四川大
% _4 e4 ^. @8 Q6 C: w- _) `# T学教授、原子核研究所所长)、董瑞谦(山西省经委科技处处长)、姚金玉(中
; \+ f! l6 w6 `* R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严维桢(空降兵军副参谋长)、黄新8 Z( o/ z6 n8 {3 o' T
亚(公安部研究员),1955 届毕业生陆凤翔(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心血管内科( {# F5 C0 ?2 @3 X3 w/ F
教授),1956 届毕业生强玉才、王达民、郭干成,1957 届毕业生陈清森(中央卫
, |& Q5 n: c1 c. J, }+ S. ]生部正师级干部) 等10 多位高级知识分子、双高人才。其中1953~1954 年,录0 w. g* Z/ [" o& N! j
取干校、军校的学生达数十人。1956 年保送南京292 技工学校的学生有8 人。
) `7 w/ r0 `* F: c1957 年11 月,江阴县委秘书张梦如调任晨阳中学校长。暑假中,教师集中* n& U) c8 @2 k+ I4 o2 b
江阴南菁中学学习整风文件,大鸣大放,大字报上墙,接着开展反右派斗争," |0 o! C4 _1 E4 \
学校有2 名教师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9 年12 月纠错后,方才恢复名誉并安
; F: g5 G$ K) g# }* M置)。
# J/ k3 J" x" g2 k1958 年,学校初中部发展到12 个教学班,并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2 个班,: T+ [2 X+ v0 B- d
学校占地扩展到60 余亩,全校学生达830 人,教工50 余人。
! K* d k7 ?" M' i" y) L, L在“大跃进”运动中,学校自办砖窑烧制砖瓦,在操场南侧新建平房246 u) Z5 i" j, b2 S+ o8 m
间,8 间教室。荒唐的是,在“大炼钢铁”的运动中,校园内建起小高炉,从山2 z% k6 ]; Q4 v0 s, M. L# \
区运来黑铁矿石,加上废铁和煤,用风箱鼓风烧炼,上千师生日夜奋战,结果
6 v7 C. p3 I! M& h4 @4 x3 O: r炼出一大堆煤铁烧结物,闹腾两个月,劳民伤财,造成学校伙房烧煤无处补7 i8 @2 n" l: j# _1 o8 Q
充,台凳损坏不计其数,粮食吃完,经费用尽,学校几近瘫痪。同时,大搞土
" g: \, y7 T% X; R. ^农药、土化肥、土化纤,结果也是劳民伤财,影响教学,师生疲惫不堪,学校
8 C) N* V3 Q6 s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2 G- M7 h) Q" z) v& C, D
1959 年9 月,晨阳中学开设初中12 个教学班,学生632 人,教职员工47
& l( S2 d: Y/ V8 g' t; [3 V# X人;高中4 个班,学生206 人,教师14 人。, G% w% b- B! G# V
1960 年5 月,由于学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著,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1960% U; m6 T1 Q( w0 S- R; g' t
年6 月,张梦如校长调江阴县委工作,陈友才调任晨阳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9 j' j" s' ^$ C+ y& O据《沙洲县志》记载,1960 年8 月,因晨阳公社建办晨阳中学,名称与大 W- F% W; Y9 C
新公社境内桥头街北的原晨阳中学重名,故江阴县文教局决定将原晨阳中学更! b; @/ \, w& t0 C& U- |% U
名为“大新中学”。! |# T4 ~0 y: G6 S- E [& q+ p
晨阳中学更名为“大新中学”、“长江中学” 晨阳中学于1960 年8 月更名$ t: W. E b7 `% k
“大新中学”后,至1962 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为帮助家庭困苦的学生解/ j7 v r, l/ V" g! c. t
决午饭问题,老师们每人节约粮食,为这些学生提供午饭,并由总务处四处采 @; O t/ |8 G) ~
购胡萝卜、黄豆、米皮糠、蔬菜,在校内办起“营养食堂”,妥善安排师生生
) k2 r1 l( O0 W, v' S R活,稳定师生情绪,为学校连续三年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满意成绩提高了保证。( R) w: X6 s5 }. m8 \) p
1962 年建沙洲县后,大新中学成为全县7 所完中之一。
; S/ Y' C, R" k( n( n, F' N1962 年8 月,精简教师队伍,高中缩减为4 个班,初中缩减为8 个班,在校 L' O1 N1 x2 N' J- ^9 u. ~
学生537 人,教职工41 人。有10 多名教师分别下放至初中、小学任教,又有几8 R3 S/ c3 U' C4 E$ `) r
名本科毕业生充实高中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有所提高。1963 年,学校全面贯彻《全
$ c, D2 ~. E9 `% E- [) G0 m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1964 年又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育方法。在校党支
4 }9 `3 s& p0 q$ w7 z5 Z部的关心支持下,一批青年教师逐渐成长、成熟,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5 年
4 T' i0 _) R y, X- U% H高考,50 名高中毕业生中26 人录取大学,其中有5 人录取清华大学、南京大学。8 \& ~8 J- l, v2 A
1963~1965 年,连续三年为空军输送了6 名飞行学员(其中鞠莱清在1966 年4 月7 N' N) G1 P) |9 N! v- m/ E
1 日抗美援越空战中牺牲,倪德昌在1970 年5 月11 日战备训练中机械故障,为
7 J* h+ i$ l& R. {, |% \9 B保护地面群众安全,于迫降中不幸牺牲)。这一时期录取重点大学的有朱守贞、: O; A4 {: e0 w+ E
王安山、戴贤良、陈佩琪、陈玉泉、季荣昌、徐家业、陈乐行、耿松清和录取
6 q" J8 O" R1 S4 a: |, i/ E军事院校的项玉才、吕士良等,后来都成为正高级知识分子和军队高级干部。4 J6 r) \) K9 G! z! @) G
1966 年6 月,“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大新中学,破“四旧”、大字报和
5 d, H0 a/ N+ `大批判,学生造反派“红旗公社”、“曙光兵团”等红卫兵组织相继成立,校领. Z3 e9 L5 I, h7 o! S
导挨斗、教师遭批,学生外出串连,“武斗”屡屡发生,学校瘫痪两年多,师资
6 m' B8 f6 M% R% Y" b队伍分崩离析,校产教具散失。1968 年2 月学校军管,实行大联合,3 月,建立
! O! g! @" g2 X2 ?- ]3 u学校革命委员会,学校更名为“长江中学”。+ J% z* ]6 ]/ q7 @
1968 年5 月,“清理阶级队伍”,有10 多位教师受到迫害和审查,关进“牛
, G. ~# ]4 Z9 r棚”。1968 年8 月7 日,沙洲县革委会发出“复课闹革命”通知,学生回校,边
: H* O. Z, N' W7 N; L3 X上课,边“斗、批、改”。实行贫下中农推荐,招收新生。初中在本公社招生;
( Q, K3 r, p6 N0 J, b. \高中从晨阳、大新、德积公社招生,开设4 个班。初高中学制改为“二、二”
& I* X( O8 a) B0 ?1 U5 V! C$ G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