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4#
发表于 2016-4-13 10:56
| 只看该作者
新学制的缓慢推行。这一阶段,开始于18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约20 年间,大约持! f& d- e( l& C. R1 l
续了半个世纪。
7 l! s( ^% X0 r5 v在这一阶段,沙上地区以初等启蒙为主要目的的学校(学堂) 教育形式,/ v3 o1 Y8 c7 m) h7 O% x
开始由单班独教、形式单一的私塾(家塾、学塾、义塾等) 向各年级相互衔接
! {- Z3 S3 M5 A& M3 A% L4 n的班级授课制为重要特征的近代教育形式转变③。这种转变虽有地方有识之士的
1 \# @- [& q6 H, w6 k9 H鼎力提倡和推动,以及普通民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新式学堂(包括数量不多, k6 m/ t$ z! `; e8 o, @
的文社和学馆等) 在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尤其是农村地区各商业发达的" V& e; @+ c, K5 J( g) {2 M
主要集镇普遍出现。但总体说来,这种转变进行得非常艰难,而转变的过程更
8 A: M5 c$ F, U+ a4 ?5 i显得十分缓慢且极不彻底(直至40 年代末50 年代初仍有相当数量的私塾存在,# ?+ i0 a$ k q4 m3 _
即是证明),总体效率也并不高。尽管如此,这些新式学校的存在和长期不间断6 N3 Y3 o& y6 {4 p
的维持,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和新兴外来学说上的承续、传播和发扬,对于沙上: O8 |0 G" ]) M9 H* ~$ r
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整体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经济政治活动和历史进程的有0 I( y' Q. m6 [8 r. \7 T; u1 V. Z
力推动,其作用不可小视。总体上看,主要因为东部地区成陆较晚,西部地区
# e, G! U( O2 }+ U快于、好于东部地区。 ]' @( _# K9 p9 t! u/ |9 F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在由传统塾学向新式学堂的转变过程中,
: }5 d2 o2 d8 [3 ^+ I在进出学校大门的人群中,开始出现女童和女教师的身影。本书文稿中描述的! J0 |. n+ [4 Q7 P( [
后塍崇真“闺训堂”可谓一例,此诚开沙上女童接受学校教育之先河者。另. u9 P6 Q4 g8 T7 ~1 c
外,1927 年三兴“崇实高等小学”改名“刘海沙小学”时,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8 O0 Y. a* N" e. R$ V毕业的石守瑜受命为校长,这在沙上地区亦属破天荒的开创之举。此后,随着
h9 U% s; c4 D+ E9 `社会的不断开放和民众觉悟的相应提高,女童入学人数逐渐增加,进入教师队
, o5 A# G$ r9 Q- r" a7 ?伍的知识女性也与日俱增。8 r) F0 ^9 B( R8 h! l; l9 u
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夺取和建立全国政权后,以学校大门向全体普8 K9 L$ ?" H4 l ?
通民众敞开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艰难曲折中的发展和进; A- Z8 x2 w- V: @; B" z7 A9 U
步。这一阶段开始于20 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至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 N! d# c6 A# E1 K- H, L
80 年代初,前后经历了约30 年。" x& M% D7 y5 a8 [ D* Q% z/ ?1 e
在这一阶段,随着全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政治经济和* J* B* N7 b% a) P4 X" @
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2 q! x6 ~6 t0 ]9 {' q. m/ _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于接受良好. \( G4 i# b& |0 Y! Y
教育的愿望更为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响应和参与的程度也更为积极和广泛,
3 F% k5 A% a( ~8 q' e0 d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学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普及程度
$ R) h+ X. t2 t) b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学校布局的更趋合理,皆有目共睹。在这一阶段,更# i6 B- ]/ J( a; v2 k3 R
多的女童可以与男童一样,共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在小学和中学可以见到
, \& T; U: B) x. q; |" K0 Z( ]8 _女学生活跃的身影,而且走进大学的殿堂。随着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知识女 ~, i/ Q0 C5 G/ f! V3 v6 X
性日益普遍地进入教师队伍,成为一种新常态。
* [% K+ u+ w( H# c7 ~截至“文革”前的17 年中,沙上各主要集镇和居民密集区域,几乎皆建立 j3 C P% k& s8 }, a _6 t" b
了小学,虽经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调整,沙上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成建制的全; q2 Q; [- T- A+ N6 d
日制普通初级中学得以保留。沙洲全县全部7 所不同规模的完全中学,有5 所设
/ Q, g1 L5 u+ b6 Z* g( o在沙上地区,由西向东,分别为后塍、桥头(大新)、沙洲(合兴)、南丰和乐
% h0 ?1 W9 ^) q4 S; [) i% D余。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梁丰中学并驾齐驱的重点中学沙洲中学外,双桥中7 Z' u9 D% n: a$ s) J, `% m& C
学成为全县唯一的重点初级中学(至70 年代末,海坝中学继双桥中学之后,也0 J1 p2 R9 i, W. H3 ~
成为县重点初级中学)。这些,似乎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沙上地区文化教育的. D9 p) l9 U8 ~. n
发达程度。
1 |5 W) j. T) D6 U在这一阶段,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面貌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和充满希望的
: }. m! {) d! H4 ^气象:
' z- J0 C' \) \2 C0 S(一) 50 年代初,政府部门逐步完成对原有学校的接管(接收) 和社会主义
$ z9 s+ v: I7 c& G9 o: S- E改造,大多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公办学校,彻底淘汰设施简陋,且明显不
2 k* I5 h6 k6 g8 Q V! Q u合现代教育体制的私塾,使之成为全日制中小学,同时也出现若干民办中小学
4 K0 X" e3 Y" y% G+ ^# N1 f! z和民办性质的初中补习学校;
, ?0 s, U3 g! G( c) W(二) 根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条腿走路”的构想,以“半农半读”、' |/ b! q: m5 V2 u) t* y, J
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以及以普及3 Y6 ?+ y+ @9 _" r- F4 H9 P
初等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耕读小学,先后在50 年代后期和60 年代前期大量涌现,
9 M7 J; V$ ~3 r2 |) l其存续时间虽不长,但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意义和作用值得肯8 l7 S' E2 @. U4 P/ t
定,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G5 K+ e# o5 I) L
(三)“文革”运动对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尤其是对正常教育秩序、教师队) t4 M, E. M9 w4 J* o
伍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冲击、破坏和摧残,贻害无穷,以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4 F8 l$ [' w" d1 J& w积重难返。4 Q7 l5 L6 t! }
(四) 自196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学校办学体制下放过程中,出现学校数量# ], o6 U( e( |" c
扩张和教育质量徘徊不前的局面。究其原因,既有人口政策失控造成的两次人
1 K9 n! n0 l5 e1 c! X2 E1 B; l口出生高峰接踵而至,以致学龄人数大量增加形成的客观因素,也有“文革”
; _, c+ L6 y7 n/ S: H0 m1 V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好大喜功、一哄而上、一刀切等主观因素在。于是一个大队" s- Y2 C5 ^9 x! x+ e) p% j% {
办一所小学,一个片区办一所成建制或“戴帽子”初中(若干艰难维持的农业
1 M. N9 I/ Q& L* b9 h% G6 j+ G中学随之被取代),一个公社办两所甚至三四所高中的现象普遍出现,以致所谓
5 d$ Q0 a) P; a5 I; G3 }. V+ e“村村点火”、“五朵金花” 之类并非全是夸张的现象,极为普遍。然客观而言
/ u2 Q3 |& N9 [之,这一在沙上地区延续超过十年之久的冠之为“教育革命”的办学方式,将
! Q3 e, z1 E3 B1 W学校办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对于实现人们世代追求和渴望的普及教育梦想,/ s2 p8 ^+ b9 X- E
同时缓解和改善人口出生高峰期农民子弟就学难的矛盾和困境,无疑发挥了特* N3 G& n1 {/ N, j
殊的作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现象,其成败功过得失,后人自有公论。
8 j; [: h& r. q, x* C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行战略转移、改革开放和经济
* l: J' O- ]% F" G- A: E& M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普及(9 年及12 年) 教育、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推行素- Q; `* ^/ O, r [; s5 c
质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开始于20 世
) o/ T$ v5 D3 d2 B4 j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目前正以全新的态势,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为
7 k( g; {2 Z* ^# n r6 X7 @目标,与时俱进,全力稳步推进,方兴未艾。8 Z$ \6 n X; y& d5 Z @
在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战略转移、拨乱反正和全面改( w/ L3 c) H x3 \0 O# d
革开放,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提高的新时期。高校招生
& p5 R* @2 i g考试制度的恢复,沙上地区万千青少年学子为四个现代化而刻苦勤奋学习的热
! Q3 E/ f" L# W: i9 A$ D情空前高涨,《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社会经济建+ t5 p, h. ^) \
设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普及教育、普通和职业类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动
( D& q' I9 S1 ~) S% G4 [4 E; M力和活力。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优先发展教育”、“教育! D& \- v1 A- D' F% W$ _7 v
现代化”等战略决策全面深入的贯彻实施,学校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G. j7 i; d, Y/ V; F' M明显提高,沙上地区学校教育版图上发生了一系列可颂可歌的喜人变化。这主
' R! W( ?# o c( u- r, [要表现在:, Y7 k# G' {0 B+ {6 g& c7 V
(一) 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以一座座美观实用的地标式楼宇相继拔地而 z) V+ j' n0 ]3 {$ t! v" f) \
起为重要标志,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各区镇九年义务制教育; _+ k' l% C5 Y x% r/ x0 T+ m" d
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教育现代化工程适时启动和有序推进,硕果累累;
6 V$ n0 T6 _0 p- ?6 P0 Z(二)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
6 T+ F9 ^: j/ S2 N( ^0 U9 `! J: f质量全面提高;- ?# Z) E* V, D# z h
(三)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潮中,校办企业的兴起和产业化,虽然在经济体
1 J1 z" U$ X& j5 n0 u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退出了教育领域,但在一段时期内对教育事业
, Y7 ^. ?0 E M4 f- W2 _: a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和低估;: _) B, a2 L$ F C' Z' S& Q" Y' B) Q
(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城镇化为目标,随着人口" m. N% F4 W) E9 [* |, X6 _
出生率的普遍下降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合理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使之向
6 h1 c) [$ H8 A* ~+ B繁华集镇和居民密集区集中,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于是,通过撤并和重组,3 s0 \9 v' q% h" F6 Y) L
各区镇集中力量举办一所或两所初级中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中心小学
! Y# J: O" L* W! B( ~- t和一所中心幼儿园,成为沙上地区教育版图上的新景观;
# O' i+ d$ Q( i. p6 E! c(五) 成功实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统筹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组建职
' p. F( @8 ]( f: r: @/ i业高级中学,使职业类高中教育规模化,不仅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所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