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布衣文宗钱陆灿
赵宗强 王兴亮 /文
钱陆灿(1612——1698),字湘灵,号圆沙。今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明代抗倭英雄钱泮的玄孙。清代著名学者,虞山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
钱陆灿自幼丧父,随其祖母和母亲度日。他孝敬长辈,乐于助人,经常周济乡亲,也不取不义之财。他曾经拾到300两银子,悉数归还给失主,优秀品行被时人所推重。顺治十四年(1657),他以副贡的身份参加乡试,名列第二。无奈清初统治者为了裁抑地方士绅特权,打击文人士绅,借口科场舞弊,在江南地区制造“科场案”,钱陆灿受到牵连,未能被录取。钱陆灿后来又参加考试,名次也位于前列。但继“科场案”后,清统治者又制造了“奏销案”,钱陆灿不幸再次受到株连,被除名,终生未能取得功名,以诸生的身份终老。
钱陆灿学富才高,喜欢藏书。他频繁往来于常州、扬州、金陵之间讲学,历时20多年。他曾主持明道书院,前来学习和交流学问的多至240余人,当时学界尊称其为“圆沙先生”。钱陆灿晚年齿尊名高,继钱谦益后“长东南文坛数十年”,“巍然领袖一方”。钱陆灿曾经和大学问家徐乾学、王日藻、秦松龄、周金然、尤侗、黄与坚、孙旸(孙承恩之弟)等人成立“耆年会”,会所就设在徐乾学家的庭园中,“宾主共十二人,合八百四十二岁”。他们诗赋酬唱往来频繁,曾经有人把聚会的场面画了下来,以记其盛,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些人当中,唯有钱陆灿没有做过官,但年纪最长,名气最大,大家都尊他为兄长。
二
钱陆灿学诗于吴伟业,学时文于马世奇,学佛于熊开元。他富有才情,所著诗词骨力雄厚,文章高古,受到当时学者的尊重。钱陆灿“其诗不为虞山派所缚,别调独弹,戛戛自异”(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古文不名一家,磊落自喜”(王豫《江苏诗征》引)。诗人钱良择评其诗“其健得之于曹子建,其邃得之于阮嗣宗,得李之豪,陈之劲,得杜之大,韩之雄”。
钱陆灿尊崇钱谦益,称其文“不名一家,不拘一体,学则地负海涵,文则班、马、韩、柳”。虞山诗派自钱谦益、冯班去世后,渐生“末流之弊”。钱陆灿主盟虞山诗派,力主革新,对虞山诗派中的冯班提出了“以妖冶为温柔,堆砌为敦厚”的批评,对后代诗风有一定的影响。
三
康熙年间,经过多年战争,全国统一。天下初定后,逐渐出现了海晏河清的清明气象。于是康熙下诏编修《大清一统志》,并要求各县编修地方志。
《常熟县志》由钱陆灿为主纂。钱陆灿十分重视史料的收集。他查阅了历代《常熟县志》,在前人编修成果的基础上,广征博采,严密考证,去伪求真。历经3年,初稿终于完成。在进行审校的时候,他不求速成,反复校对。康熙二十六年(1687),《常熟县志》终于刊行问世,成为自宋代以来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常熟县志》。
钱陆灿在编修县志的同时,还应河阳山永庆寺住持的邀请,同钱朝鼎一起编修了《永庆寺志》。该志除介绍永庆寺的建置、寺基、寺产、禅系等情况外,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河阳山、永庆寺的历史文化,保存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张家港市南部河阳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钱陆灿晚年居虞山北麓,有老屋3间,“先生兀坐其中,拥书万卷,咿唔不辍”。(见《柳南随笔》)著有《调运斋集》、《圆砚居诗集》(又名《调运斋诗文随刻》)、《圆沙集》和《常熟县志》26卷(世称“钱志”)等;又从钱谦益《列朝诗集》辑出《列朝诗集小传》另行,并有所订正。年近90,两眸青碧,无疾而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