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2#
发表于 2016-4-12 17:00
| 只看该作者
众脚踏实地,在艰难进取中创造辉煌的生活态度。这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态度的8 F! Q7 Z# y7 l
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以一言而蔽之,就是崇文尚教。这种崇文尚教的文化品8 N/ z [2 z; s$ J# |, v
质,一方面表现为对于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
8 W- X8 G% R* g' t* u$ ^# _的、物质的和精神的) 发自肺腑的尊重和基于“适者生存”“强者自强”理念的
, b/ A, G" A# g3 `积极选择,那种刻意“厚古薄今”、“崇洋媚外”(或者相反) 之类,都与沙上民6 w9 \. M' y/ n5 B0 l2 D4 H
众深层次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沙上民众服膺和提倡以“入世有为”为主要特
9 y, ?/ N- S8 z3 B( b, w7 ~4 S- S征的儒学观念,并身体力行之,而对于主张“无为出世”之类的宗教观念,往) e$ |. A! C& l8 s8 Y) Q4 g5 @' b3 l& l
往浅尝辄止,不能深于人心,即是明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沙上民众尊崇人
% d( F% {7 R7 e9 _5 J$ w) `类的文明成果和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崇尚教育,并以此作为改造自
5 Z3 u0 S; O3 e9 f然和社会,同时也塑造、成就和完善自己的伟大力量。
0 ?$ B0 x* ]( @( a; l) i(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上这一方独具发展潜力的风物水
`$ `+ a# C7 e+ F% x! C土,作为气势恢宏,并同时兼具原生态和现代品格和气质的江海山水文化的重, z: s. q* H4 S/ k
要载体之一,赋予并成就了沙上民众不畏艰险、勤奋劳作、不屈不挠的优秀品* l6 \( d1 @& V9 t2 B3 \6 Y' f
质,养成了沙上民众包括清纯优雅、静柔从容、热情随和、好客乐助、诚恳宽
( s7 l7 h6 W& _$ c% m厚、好学向善和开放包容等等在内的极富地域人文品质的心态、气度和性格特5 t) P5 }7 q9 W; {
征。自觉、自信而不卑不亢不张扬,谨言、慎行而绝不墨守成规、作茧自缚、( y- q/ }5 x7 a4 l. P7 O7 U; H# N
抱残守缺;睿智、好学而崇尚理性和创新的精神,植根于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 r3 P! `2 W n
的血脉之中,而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以邻为壑;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
* H" m$ v9 e- f. k/ w+ g- q8 q! p4 ~质,坚持自我本原而同时注重异域异质智慧的兼收并蓄,而不安于现状、自我
2 p" N( K3 S5 P9 Q4 L, D消弭;珍惜团结和友谊而无排外意识,不刻意追求观念上的立异,也不粗暴打
, p1 G7 M# g7 _" ^5 Z5 G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多样和独特。同时,牢固确立尊重生1 U+ \3 [! s: X" w0 j6 p$ s5 ]
命、爱惜亲情、维护宗族门庭等等个体的和集体的意志。他们重视个体和家族0 e8 T$ S4 C1 P3 V+ I) r
的艰苦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将子女的教育和养成! A/ p C; o1 `3 g+ j; D1 O P+ O
视作“创业板块上的潜力股”,宁可节衣缩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必慷
7 h9 S2 C2 R" n慨倾囊,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以益智养性、格物致知,以获得自身和
! @% y) y+ `* I& m家族自砺、自立、自强的能力,此或可归属于“修身齐家”之范畴;他们视教
; ~# m5 V# ~5 `- P' ?% O* S* e7 ~育为完善自己并“走出去看世界”的起跑线、助力器和奠基石,积累知识、学7 C4 q# Z6 p: C2 N
养和智慧,砥砺情操、意志和毅力,以成就肩负重任的栋梁之才,小则自食其( F! f; u, `* O; a5 {
力,独善其身,泽惠后代,荣宗耀祖;大则立德立功立言,经世致用,惠及民
6 X9 ]. O: c q+ {生,服务社会,兼济天下,此或即“治国平天下”之谓也。$ \3 ?1 p$ {- E5 `& O1 ^; K
(三) 沙上地区广泛流行诸多融智慧、经验、信守和理性判断于一体的俗3 D: F0 ]# |$ Y w; z2 J! C
语,其中不乏与崇文尚教、耕读传家密切相关联者。一说“养儿不读书,不如2 b, j% t$ w4 }; D9 A, P
养一圈猪”,此诚实话实说,颇具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决绝意味,说的是倾全) y$ P. b3 I( p
力支持子女启蒙读书、益智养性、养精蓄锐、进取向上的极端重要性;一说+ a0 q$ j: `% q: r6 z
“书包翻身”,这似乎可以视作民众对“知识改变命运”或“教育使人不被命运
+ M% D5 d# y8 `& z0 h' u所摆布”命题直白和通俗的诠释,自有其深长之意味,强调的是底层民众必须' B1 I- N) N( h5 q l; r, T& U, ?1 T; U; r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少小识字读书,接受教育以塑造人生,成竹在胸以适应社
7 q9 Q' o* H- A2 n会,改变和把握命运;至现、当代,则另有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 `( Z4 m, k$ t3 r' \" D+ c
怕”,看似戏谑,实质为世事风霜和人生经验的凝聚、结晶和升华,这里除了有5 p8 T" a3 q; ~- O5 d9 S6 g
人给予“重理轻文”之狭隘理解外,核心要领,其实是说接受现代科学思想的' K- H7 ?+ F4 w. J- ?6 W
训练,刻苦培养并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和维护现代物质文明
5 G0 V: p' x+ r ?) W \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之一。虽然,上述这些说法皆各有其偏颇和局
# w. d7 ~/ Q0 v% w: b2 T限之处,但若深究并体悟掩隐于这些鄙言野语背后的积极意义,无疑会发现,* U: x8 u4 P$ g6 H
此诚沙上民众集体潜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人们在独特境遇下对于崇文尚教! Z. i( C- k+ g0 m3 |) x
优良传统的一种心领神会。
0 S, a, { B( T7 F) D j三
0 v& [' B, ^+ u& m9 z- e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简言之,乃指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而具体到沙上地
+ V! r' q* [+ P* f+ V区,本书所欲力图展示者,虽远非仅限于此,但却又不外乎此。% r4 `1 }- x2 L" B
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一词直接相联系的“学”或“校”,在古典文献中
: j0 H( p$ |$ X4 P8 d, n的出现,可追溯到古金文辞。《两周金文辞·大学》:“余皆即朕小学。”据郭沫* V( E' c3 G: z3 F
若考释,意思是说,“ (西周) 康王曾命其入贵胄小学”。姑不论这一考释是否9 [/ K( t3 m7 N+ w( n
准确,但“学”字的出现,其深长之意味是颇可咀嚼和玩味的。其后的文献典
, r" Z! U: v' W籍,也多论及之。如《礼记·学记》:
7 n: D9 H* F. R/ ~& U. r1 n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 `2 {; A$ D6 i$ }+ w3 ^! H' D孔颖达疏:
8 c5 s# `: M" T' d# N3 N庠,学名也,于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
9 ^, w& I' E, X* R' U《孟子·滕文公上》似乎说得更明白一些:& X. t+ E$ t; I8 K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 ~' U+ u' k# p# l! \5 w
上,小民亲于下。" d( D8 ^) z, E! G$ W! [" Y
又说:
( _4 z4 t0 q, j* B/ F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 [ v, A6 S5 d6 S无可置疑,上引典籍文献中所谓“庠、序、学、校”之类,固沙上学校和
; m. g1 A1 y% S" A0 d2 B1 c学校教育之远源,此诚不必论者。
/ G0 Y4 Z8 \) b8 D8 ~3 y然而,本书所欲力图展示的“沙上学校”,似乎与此并无很多历史源流上直
5 c1 h+ N( p; o" R, T接承续的幸运!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沙上学校”,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
# S4 b6 n2 K# k! X8 z- n1 s. u块土地,实在太年轻了!与中华民族深远厚重、悠久漫长、充满英雄传奇色彩
3 U6 M" d Y2 W r6 R的历史相比,这块年轻的新生土地及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只能说是一株
' J% P8 ] e |3 ]6 h% E- Z0 G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苗,或者说是刚刚来到世界上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宁馨儿。但, B# g8 F; O4 |4 ^- z
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存留不多的史料记录和沙上民众的顽强的集体记忆中触摸到
/ Y, [ ^! _; c6 K4 \若干极可宝贵的蛛丝遗迹。
" t b3 j. P- M& ~虽然,沙上地区从12 世纪初开始成陆,至19 世纪末规模浩大的成功开发的9 i T" z3 D9 U) h
数百年间,必曾有学校形式(如义学、私塾、学塾之类) 的存在,但是,如果
! e6 m. e8 M% }/ e6 ?% Y要让人们回答诸如“沙上地区最早的学校建于何时何地”的问题,恐怕是很困
, |& e* h1 g# {/ m9 @难的。由于历史已经远去,以及史料的缺乏,人们至今仍难以详知沙上地区成9 Y& M3 O3 v8 G3 S' W7 h3 l9 r
陆早期兴办学校的具体情形,而令人徒唤奈何。但在目前可见的史籍记录中,
4 i' W* x; C7 I, j% ~; x人们还是约略可以触摸到堪与上述典籍中“庠、序、学、校”相比拟、相承续
( B! r6 D) \# o A3 X的“沙上学校”的若干痕迹和大体轮廓。) V5 J0 M0 G" q& p. U
“沙上学校”的出现,应该不会迟于明代中期。此时,距离南宋绍兴年间
$ |# e- H5 H, O. X开始的沙地成陆大约300 年。支撑这一判断的,是如下所引的一则史料记录,即' t6 d% \) B+ c6 P* \! d' {
关于至迟在清同光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沙洲五塾”的明确记载。
+ b2 t! z( C% i' E( Y' A4 r8 o5 K成书于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景印江阴县志》(即光绪戊寅新镌《江阴4 u3 G, L' N9 C4 e5 Q% P
县志》),在卷五“义学”(页194 至页195) 条下,有云:- S# N$ F' O4 L# x! s. T. J
义学初无常处,明正德间知县万玘在城及四乡大镇创设。至国朝,各州县
5 G) ?& _0 J7 t/ [节次奉文,广设义学,知县蔡澍以次增创。乾隆癸亥,城乡开设始遍。嗣后迭
+ `# E, X1 i/ ~: M- q有兴废。道光丙午,署县陈延恩劝捐,兴办在城恤孤义塾,南外、北外以次举
! p% ~1 n9 ^9 X: L8 D: V' J, I行。咸丰庚申燹废。同治五年,巡抚丁日昌,通饬各属广兴义学,署县汪坤厚2 Y8 w0 c* X* G) T! f
遵御史王书瑞奏定章程,将不列祀典庵庙田产详请拨充经费,是以各乡创设数 @: K9 C7 w- ~; a$ |
十处,庶孤寒子弟咸知向学焉。
9 m% \- x3 ~# ^/ A( s- w上述史料记录表明,至迟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江阴县境内即有义( X# D$ g3 f2 ]1 P
学。这种义学不仅在县城开设,且在“四乡大镇①”也有开设。此“四乡大镇”
3 q6 P' `. W- V+ [; m6 ?$ F( H* V显然并不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沙上”地区,但至清同治五年(1866),义学既然7 p! z- C, A" `7 V) Y
已经在江阴县境内“各乡创设数十处”,其中必包括今沙上地区在内,则无疑0 J) R3 X3 C v' s! F) i3 c, _
焉。
& t1 t% P. r) b7 A! E此县志第五卷中,又提及包括“城内三塾”、“南外一塾”、“北外二塾”、
9 h/ b. G3 H0 M, d2 X/ U9 K) e“大桥塾”、“杨舍塾”、“马嘶塾”和“黄桥塾”等在内的约40 所学塾。在这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