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37#
发表于 2016-7-16 10:33
| 只看该作者
朱正,有7 个教育班,学生300 多名。1981 年秋,二十大队小学停办,部分学生& J( N" v+ q% T2 ^% o5 R7 T* W
转入十二大队小学。1984 年,校名恢复常阴小学。1988 年。因附近的民丰小学
5 `; e; t5 h* K/ k改为初小,部分高年级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1991 年,学校投入3.5 万元,新建
' I8 \7 H* I; Z图书室1间,新筑围墙,安装校门,更新课桌,添置一批教学设施、办公用
, K. u# s$ q+ h' G" d# F' Q2 |具、图书及体育活动器材,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1 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 }3 w: o9 V$ p2 G- a, J9 H* |1 H
务教育达标验收。1997 年秋,常余小学停办,部分教师、学生分流至常阴小
* g, Y1 [/ e. b# s: ^7 T, T% |" s学。1998 年,在常通港南侧原常阴初级中学校址新建常阴小学,永乐小学并2 f. s. r4 F* f- ~4 V ] d) Z
入。2002 年,学校占地0.86 公顷,建筑面积1638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学% x8 b: |4 [ i' S4 X; U: T: d
生305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105 人,有教职员工21 人。校长韩晓东。2007
@% A* E7 n1 D7 ?' l年,常阴小学并入三兴小学。
% B! [* n" z* K/ O9 _新港小学1930 年2 月,地方贤达薄达四、沈直祖在新港中桥西畔创办初; \& D( C. e+ V9 e
级小学,经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校名为新港中桥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2个6 l9 R4 d7 \; i, o( j0 d) I+ N$ k
复式班,配备3 名教师、1 名工友。首任校长陈景绍(女)。# B+ p; U" a- H9 \) d2 q5 c! y% h! U
解放后,入学儿童增多,经朱丽泽老师与南菁乡土改工作队联系,经常阴
3 X# @: M6 v: l p% V- r6 z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没收的原倪家仓房10 多间房屋划归办学之用,学校改名为' X) ^" A' s8 m$ M( F
“新港小学”,原新港中桥小学成为新港小学分校。新港小学与西界港小学合并! K% f: L. v! J* g l& v
后,原新港小学分校即称“新港小学”。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时,校址所在地五
3 A. Y, ?3 @, n+ V& `+ i大队(今新港村) 党支部同上级有关部门商量决定,拆迁并扩建校舍,于1970 D8 Q+ h/ Y. T% y
年暑假期间,将原址的6 间校舍和从一大队小学和常阴小学调拨拆来的两间旧房
! z B2 W7 c) u1 }材料,在六队和五队的交界处新建校舍24 间,经费由县文教局拨款3000 元,其, h/ N( u# `' a/ `
余则为大队自筹。学校占地由原来的1.2 亩扩大为3.1 亩。学校规模扩大,学生8 V: R7 \- x! }% J1 l3 T! w v
骤增,教育设备简陋,相应增添,从一个只有3 个班级的初级小学,发展为一所
: M, H- `. A4 a8 p$ C7 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 Z6 i7 S; _4 d( c) u$ o
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3~1991 年间,有4 个年度达到县(市) 规定的
a& h* x8 v: v8 C' k" J! k“四率”或“八率”达标要求。1991 年,为迎接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建造: R) L. B) R. y
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砌筑校园围墙,安装校门,新建车棚、花坛,添置新课
+ g2 E) I$ Y5 |. w7 f- h$ y( v桌、图书及一批体育活动器具。1995 年,教师吴佩兰当选为镇人大代表。2001
5 ], K6 D' ^8 _* z: y4 n年8 月,全镇学校布局调整,新港小学并入西界港小学。
) {# S% ^+ V5 w; H) q8 c1 X5 }' t新港小学从建校到撤并,前后存续70 余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8 [, x$ ?6 M/ o7 m' m
毕业生。苏州大学教授俞绍卿、原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国富、新疆吉木拉4 E* Q8 \( B- U* O2 G
县县长吴耀华、张家港市体委主任范绍陵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优秀人才。
5 N1 F5 \, `% Q6 D* }- ?0 o新民小学新民小学,其前身为鼎泰小学。, H6 p) \! r2 _! B# V
1948 年2 月,家住北固乡一村(今民港村) 的姜兆桢在自己家中创办鼎泰
0 ~% g/ A( a# S$ Q' [小学,自任教师,单班独教。1949 年9 月,王孝宣将鼎泰小学迁至北固乡二村: x; G1 n% O! {+ f+ s8 D' H
(今民港村),更名为“新民小学”。1951 年5 月转为民办,开设3 个教学班,4 名2 a: ^7 s% l9 n/ A
教师,96 名学生。校长姜兆桢。校舍、操场等是王汉卿的私人住宅。土地改革
. G) l; G" G5 q" V* R时,因王评为地主成分,房屋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当时学校的处境十分困9 H. `2 ^: q/ M' P1 l* v
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校董会成员的努力,想方设法解决办学经
) f$ o. |7 P- v+ g7 S4 B }! _费,安排校舍,坚持把学校办了下来。此举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鼓励,首先) L" @2 {9 L+ M- Y! R7 z2 L& m
将2 个班由民办转为公办。1953 年,学校转为公办小学,学校规模也由原来的3/ x; _+ w( ?) a; ` e0 }
个教学班扩展到4 个教学班,学生近130 人。
7 \" W' [# P+ {3 W6 F2 ]1958 年2 月招收1 个一年级民办春季班,学校由4 个教学班增至5 个,教师* r- }- t, o1 ^: S J, x* u
从5 人增至7 人。1964 年,规模继续扩大,由初级小学成为完全小学,6 个教学
* E+ u" g: w9 J+ H+ K9 B班,7 名教师,230 多名学生。1969 年初,公办学校下放至大队办学,学校又称
+ M' M: o; l; C d A“十四大队小学”。1976 年8 月,学校创办校办工厂,因管理有方,职工从建办
9 `7 s/ X. P& t$ m! x, x时的3 人,逐渐发展到10 人,产品从一个发展到几十个,产值利润逐年稳步上* c. s) p7 o# E
升。工厂从利润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修建校舍,添置教育设备,改善师生福
% G, `- [) {. o4 y利。学校于1978 年被评为苏州地区先进单位,1982~1990 年,陆宗绩任校长,4 Y1 n, b8 w C! M" T1 C
学校先后6 次被县(市) 人民政府和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1991 年,顺利通过9 [% d$ u7 K$ N7 e+ n
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因学校布局调整,并入三兴中心小学。6 f0 i1 o2 w; { I2 \8 |0 Z* T
新民学校自1948 年创办至2001 年撤并,前后存续53 年,为三兴地区小学教3 b2 G( L" y- p- }5 |
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9 `6 I8 f0 N( _ A5 j/ C4 I: R
永乐小学永乐小学,为原耕余小学和生生圩小学合并而成。
* I. z' ~- W5 ~9 K `& ^; H6 G耕余小学,是1944 年,由耕余庄(今耕余村) 何汉章在自家住宅创办的私
1 H" m7 z: S Y T5 a立耕余初级小学。何汉章自任校长,聘教师3 名。当时有3 个年级,3 个教学
) U5 J; J! S! v) _$ q班,学生40 多人。学生用的课桌,都由何汉章新置,凳子由学生自带。
- U; r" z: [' V" x0 M, w7 Z) f1946 年,家住耕余庄的沙上地区名中医蔡汝楫,家中有3 个孩子在三兴
/ `2 V1 R) ~3 x3 B% S) S+ M“卍字小学”上学,每天都由车夫接送,很不方便。为让孩子就近入学,蔡与何% f2 i: W6 B* t
汉章商谈两人合办学校,经商定,学校取名为“四维小学”,四维,取礼义廉耻/ ^3 ?) E0 y5 C8 b, A9 y! K3 `
之意。蔡即在何宅新建校舍1 间,将原3 位教师解聘,由蔡重新聘请3 位教师,
/ l% _" H( ?( z2 w: F( ^校长由蔡汝楫担任。1950 年土地改革后,蔡汝楫退出,仍由何汉章一人独办,
' R8 }4 k& B# \6 J/ z& I. V$ Z: \; a又把四维小学改名为“耕余小学”。" _2 _7 m: ]3 \8 t: J1 w; ?/ y
1951 年春,学校从何家宅迁移到北侧的陈家宅。11 月,学校由私立转为民
) A1 {" r+ L/ F3 W4 |0 }2 x办,时任校长沈景春。1952 年4 月,又由民办转为公办,开设4 个年级,两两复
, [6 J) H I3 Z( G式,教师仍为3 人。这一办学模式,一直维持了10 多年。1969 年,办学体制下
+ D+ B( K6 v) Z* [4 C! ~放,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也迁移至大队中心位置,新建扩建了校舍,学校规模5 k4 t" S1 p2 K, b4 j6 u
有所扩大,共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240 多名学生,教师8 人,并附设19 r a- }. o9 s5 G$ l
个幼儿班。学校改名为“十一大队小学”。/ U- L( i2 a" \% t+ P8 G3 y
生生圩小学,是1946 年8 月,由沈凤林在生生圩顾家宅(今属乐余镇) 创$ C5 I t8 W' N% G: N
办的生生圩初级小学。1951 年,学校迁入今三兴境内横港一侧的老佛堂内,时
7 [ \7 h5 f8 c6 c$ ^8 B% ^任校长陈新昌。1965 年,改名为“利农小学”。1969 年,搬迁至一○大队中心地
% `- d. J O1 ^段,新建校舍,发展为农村完全小学,改名“一○大队小学”。学校负责人顾曾
& M1 T9 p: `0 L& s7 T' ?荣。$ J9 @( j- l6 S8 B: ~
永乐小学,创办于1984 年。当时,一○大队小学和十一大队小学的生源都
: S+ u4 A$ E6 H g6 V严重不足,经乡政府和两村协商,决定将两校合并,易地新建,建校经费由两* e7 D0 ?, q4 _4 y: r/ J. [- m
村承担。当年7 月动工,新建平房18 间,作为校舍,9 月开学,新校名取一0 大1 j1 T# F% P# E/ ?# p: N8 j! b
队的新永圩和十一大队的乐余庄各一字,定名“ 永乐小学”。学校仍为农村完全 n- d6 k0 p% h/ z7 K @& r
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9 名教师,240 多名学生。校长汤金生。/ R% N1 I$ }9 Z0 c
1991 年,学校新辟阅览室,修筑校园围墙,更新课桌,添置教学设备和运6 G& o# ?) M; \9 _% K& w p- S
动器具,校园内栽花植树,美化环境,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5 p$ Q: g2 l# v4 C8 S1994 年12 月,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复查验收。1998 年,境内学校
' H) H) x) k, m布局调整,永乐小学并入常阴小学。
0 O( p3 i& F3 ?2 U" m永乐小学,若从1944 年创办耕余小学算起,至1998 年撤并止,前后经历54
0 X$ ^( i9 N. R' S年,其存续时间也不短。
* Y! T* I8 E* Y" c! ^" `4 L/ g, @永新小学永新小学,其前身为永圩、新安两所小学。1 C4 B. w2 C8 V8 u. c3 O$ ]3 N
1952 年3 月,褚桂如借用原恤莆乡十一村(今永圩村) 黄永生家的草房一
% o& U h; B: B; G* v) W6 c间,创办私立永圩小学,自任教师和负责人,单班独教。经费来源,主要是褚1 ^2 E+ G2 g1 X! s
桂如自筹,部分来自学生缴费。学生近50 名,自带桌凳,无活动场地。学校艰" g9 i$ [( [7 N
难创业,自我激励,秩序稳定,学风尚好。1953 年,开明人士陈兰庭积极支持
1 r: u( G7 C$ B4 `# o办学,学校搬至陈家宅上。1954 年10 月,又搬迁回到褚桂如家中。6 @) c1 Z. ` Q# w
1956 年,学校发展到2 个教学班,80 名学生,分成2 个复式班。3 月,经常
S+ _* I& z4 A4 P m( R, B% C熟县教育局批准,学校由私立转为民办。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逐渐发展成
; ]8 }- I; p2 c- ^. C L" T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称“四大队小学”,全校共有180 多名学生,6 名教师。
- _& e# K3 N2 s! P因校舍困难,不得不将学校分成三处上课,高年级设在前老永圩刘家宅,中级; s, Z# I1 M6 G; O5 s8 F6 G
班设在大队办公室,低年级班设在大队代销店隔壁。! j I- j0 e: p$ U; Z
新安小学, 即十九大队小学,它是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公办小学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