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氏曾在梁丰中学与虞西初中任教,颇具教育教学和管理才能,出于爱国激情,+ r2 [3 J2 O: [3 q
迎难而上,欣然受聘。高才佐一般每学期来校两次,一次是主持开学典礼仪
  R' r4 v  T9 z4 ^+ y. i, y式,一次是举行休业仪式。秋季开学,学生来校报名注册者寥寥,观望游移者
$ n2 C; ^# w7 \, y- n不少。根据实况,钱人龙带领部分教师,深入乡村,进行为时三天的家庭访
6 n! S6 A9 |$ ~* }$ }% r* K' ~问,东至南丰地区的泗兴港,西及锦丰西部的南兴镇,北抵双桥,几乎逐户拜
5 }, x, t7 {1 C9 l+ G访学生家长。所见者多数是淳朴厚道、土生土长的贫苦农民。通过访问,了解% a& D9 X% }+ ]2 ~1 j9 P; h, e
到他们大多是从启东、泰兴、如皋、海门等苏北地区迁来沙上的定居者。他们& r1 l, K5 [: C8 L9 f
大多数生活贫困,其子弟读书至小学毕业已十分不易,不敢也无力继续支持孩/ T# t! R+ k# w  m7 |
子深造。由于读书少,文化低,常受土豪劣绅欺侮。他们当然又盼望子女能上
! n* i" r5 s7 j0 [# R. D4 c7 T学读书,实现“书包翻身”的希望。也有少数富裕农民,一向以耕读传家,胜/ e  E, h* A# C  A
利后政局初定,不敢去远地读书,热烈拥护办好静山中学,使子弟能就近入
; I! N+ Q8 Y4 T0 ~/ [学,朝出暮归,费用既省,人也安全。但他们也有担心和顾虑,以为乡村新办
" P1 [+ d, U$ @$ ]# C% ]) }& [的私立中学,政府是否会承认学籍,能否报考高一级学校,学生成绩能否跟
8 q8 {# F; J) ~$ D" o上?通过家访,钱人龙等人心中有了数。再与社会上有影响的各界人士商讨对; j1 G7 [6 T) ~
策,如十一圩港曾在南通纺织学院担任教授的虞卜盘先生,三兴镇工商界开明. k  z5 q3 B, |4 B% D; M0 a
人士章太和、管鸿斌、柯兰舫先生,乐余镇名医黄彝鼎医师,西界港士绅苏良
- }5 ~+ v! H4 u; d+ m卿先生,以及学校附近农村有影响的人物施、黄、倪等多家父老,动员他们的* W# L  U' M  A# Q
子弟率先入学,群众子女便接踵而来,贫苦农家子女给予减免学费后,更欣然
! i% a7 T6 K  [/ [而至。于是教室满座,几乎难以容纳。时汤静山年逾古稀,寓居常熟,经济并
8 b: d: f7 L3 I& g9 O不宽裕,添建校舍,暂缓进行,而立案问题,则急不可缓。汤静山以滩照(围
% r( ?( M- F: O# C  m3 d4 q0 a3 N垦沙田报领的省财政厅许可执照) 500 亩、三兴镇市房20 余间,作为立案基
# }  f" Z" Z* b. n5 [+ i- U金,于1946 年8 月报请省教育厅立案,经省督学下乡视导后,终获批准。自此8 x' O  V3 n# K4 P, m% M' S( i& I- u
群众顾虑消失,学生入学增多,学校气象一新。
! r0 g3 O8 o; S. A, A  D. z1947 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当代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2 A7 m2 B: _6 ]5 m
紫金山天文台名誉研究教授、美籍华人范章云就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优秀学
+ p; e! D& {/ E* o# ^- {生,其赴美留学前,曾在该校任教一年。, |$ a( _9 ]# X) V* e  ^4 |
当时,学校内部也有少数学生,在敌伪时期沾染了赌博、打群架等恶习,
0 p2 ~4 v" S0 ^. j/ b$ ?$ x# U3 b不服管教,破坏校规,甚至公然撕毁学校整顿学风处理学生的布告。在学校、
( g* r! w7 U! r' F5 r: A4 [, d1 C家庭和地方政府三方面密切配合下,学校整肃校纪,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  V7 C) j% O/ j: H1 w
果断处理,由此歪风遂刹,学校步入正规。
- b2 ^2 [5 j8 n- D) ^7 o" l) [; I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逐步调整教师队伍,增聘青年教师,5 r- b/ j  K2 \" E& B
新聘者大多数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诸如郑钧声、狄宗培(中央大学毕业),朱良
( T$ n3 {; s) _% f/ J, }希(西南联大毕业),钱昌鼎(暨南大学毕业),张惠泉(复旦大学毕业),钱光
6 e6 P5 l- ~: Q5 Q' A烈、周宗烈(大夏大学毕业),沈天声(光华大学毕业) 等。他们学识深厚,管" C( j7 \) t2 u2 D
教严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声誉日高。学生来校就读者,远及3 V) K# K+ |7 b  M# X  N" Z
妙桥、塘桥、鹿苑、黄桥、马嘶等地。校舍不能容纳,汤静山想方设法新建两
+ `2 p" d4 Z2 k9 V7 C$ J间教室,让出私宅四间为教师及女生宿舍。这时期,是静山中学的鼎盛时期。1 y; E) X" U, F2 v( C; }
1949 年4 月22 日,沙洲解放,社会安定,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有初中4! y! K9 v5 R( p; `  q' g
个班,学生187 人,教职员13 人。学校正常上课。暑期中,部分教师参加苏南% C3 Y8 z) ^4 J1 [  b
行署开办的中学教师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新学期开始,行署教育局委任钱人' ~. r: \, `& ]2 _( X( w
龙为校长。学校在“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学校为工农开门”的方针指引下,# J# c) h$ ]/ n1 r, p3 p. F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开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并进行阶级斗争教6 o  j2 B) l/ I1 F; I) {
育,往往是,男女农民济济一堂,学习气氛活跃。学校又应工商界的邀请,定; o3 v8 J$ [8 c+ Z# T1 Z
期举办科学讲座;星期天下午,组织部分小学教师来校学习地理知识;秋收时
) Q% k$ H5 j4 l. ~1 M期,利用课余组织师生为生产队拾稻穗。开展以上活动,既教育了群众,也教4 b" w0 m: M- S
育了教师自己,学校与社会各界紧紧团结,关系融洽。在抗美援朝时,学生纷
! r8 y3 {1 v0 h' G1 M0 V0 g; O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干、参军,如张爱清等十多个同学即由此走上保卫祖  i4 A2 n+ a1 b: @# N! O9 C
国的光荣岗位。
/ x& F" q+ ?. r6 X% Y5 K1950 年春荒,是学校最困难时期,农民粮食不足,学校收费无着。校无粮: E& j0 E2 S* ?/ b+ T* R* p9 I" s! T
食,教师不能正常办公,远地教师,则多不能来校。在困难面前,西港青年教
8 `( Z) n! b. _师朱见吾(金陵大学毕业,后任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高级工程师)、熊黎
- q; A3 k* ?6 e; K8 U(女,江南大学毕业)、三兴刘纪一(法政学院毕业) 主动来校坚持上课,饭食
) S1 H4 I" a) T- G, D自理,其爱国热情激励师生奋发求进。时俞肇章老师任教导主任,领导师生开
& o* u, r9 j4 U. Q( `8 g展生产自救活动,在大操场与圩岸两旁的土地上,种植大豆、瓜果蔬菜作物。
/ ~7 K* k' G0 e) z三兴镇工商界人士管鸿斌先生,向租用三兴镇市房的商人按月收取房租而后交
- T% ?: _5 s! q" I% `8 B8 D给学校,章太和、柯兰舫先生向学校资助粮、油,使学校逐步克服困难,保证
7 h  T, n6 r  A: q+ `# \$ f正常上课。苏州专署督学吴友明、常熟县教育局长崔希唐先后来校视导,对学6 r8 d3 _& Q, \
校开展生产自救活动,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慰勉有加,并在常熟县报上给( h* }& `& y8 R: ?
予通报,全校师生深受鼓舞。1 l) M5 `1 m: {2 Y2 Y; E0 |
1951 年3 月,学校更名为“常熟县私立常阴初级中学”。秋,学校发展到7. Z7 _# v- t8 R* a
个班级,学生340 余名,教职员15 名。1956 年7 月,学校转为公办,随即迁至; N5 y: q1 h- U- ^$ G' v0 u
乐余镇,更名为“常熟县乐余初级中学”。
. w/ F8 \7 e1 }( H& Q, y静山中学从1942 年开办起,到1956 年7 月迁往乐余镇,前后共历14 年,为
& {2 F  B3 P7 R0 Q7 X$ I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大多在新中国各条战线上作出了突出的
( p" X& F- _! u; D$ j贡献。其中比较知名并产生重大影响者,诸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申教授,清
2 V4 a' i+ H- ]" @5 m1 ]8 Z2 Q华大学高能物理原子核能研究员黄芳芝(女),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张廷华,! f' i2 H4 ]/ X% o* H
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教授苏谦(女)、杨怀祥、包允芳,南京化工学院院长) d( `1 N: Y- K' K' t
黄殿臣教授、严明德副教授,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施广成,合肥工业大& r( `6 x- o3 F* B0 W7 _2 ]. A
学教务长余世杰,北京航天部研究院设计师倪汉昌,江苏省冶金局设计院工程
: B2 X5 y3 m) B1 Y师倪霖,苏州大学教授倪汉彬、俞朝卿,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徐廷
/ l& W; e  l# N. S相,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张德修,外交部苏欧司的季振荣,常州电力公司修
5 Y  D" Y' {1 v6 f7 S3 D造厂工程师刘万兴、葛雪琴(女),常州市郊区政协主席陈学清,上海华东医院
5 a! _  }" p3 ], s3 |外科专家黄育万,抗美援朝回国后任南京部队常州军分区师政委的陆荣,苏州
" a+ r' a. g% ~市体委主任何志仁等,都是静山中学的校友,可谓“静山育人,桃李芬芳”。

TOP

三兴中学
8 w8 g1 D* b  ~* D8 n葛德本0 V3 @4 x& T5 b8 Q% i
1968 年冬,公办中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生就近入学,教师分散到各大队
. }. t) n* H+ a+ D' R- s或回户籍所在地从教。其时,乐余中学、沙洲中学等学校招收的三兴籍高一学" H1 R. j$ N) `+ \; u' O$ h4 |, u
生,携带课桌、凳回到三兴。三兴镇、西界港镇和原三兴农高中校址开设3 个高
; w% i, \5 u( R% \中办班点,学生各自就近入学,分别由回乡高中教师顾葆康、管美芳和郭忠勤. w5 Z9 U: C. s1 Q6 q
负责。1968 年10 月,在原农业中学的基础上,建办西界港、常阴、利群等3 所
" y/ r/ }$ T( y4 v) Z全日制初级中学。1969 年3 月,公社决定在原三兴中心小学校址创办中学,顾
3 G, S3 u* P, y葆康为学校负责人。开设高中2 个教学班,初中4 个教学班。1970 年春,全公社, s8 }  _0 d9 C) J3 D
拥有中学4 所,其中初中18 个教学班,高中2 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088 人,教
% m& C0 J# U2 e* e$ k' m" {师33 人。1973 年,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学生在校就读2 年,即视为毕业。
: t4 Q. ^3 T$ \* d* S" Y1975 年,学校拆除部分平房,建造第一幢教学楼(上下两层,各5 间教
- t- k( \, b8 `室)。是年,学校各班分别与工厂、大队挂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工农
2 S) ]" K5 v% k% W( p: j) _兵上讲台”等形式,进一步实行“开门办学”。1977 年,学校又建造可容纳8 个
5 p- ]8 s+ w* ~# }" L5 h' E; v教学班的教学楼1 幢。是年,学校恢复考试制度,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同8 S1 `6 F% T1 ], q
年,郭忠勤被评为苏州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78 年中考,学校成绩名列全县5 Z5 V, B) f2 ~' q+ e8 Z! g
第二。因小学升初中生源充足,九大队(今登瀛村)、十二大队(今鼎盛村)、$ i. U5 c/ Q: n* V- Y
十三大队(今鼎盛村) 等三个大队分别开设小学“戴帽子”二年制初中班,共5
9 `6 u) q7 q8 i1 f个教学班。1979 年9 月,“戴帽子”初中在校生并入各普通中学。1979 年,初中
' P6 o3 \  b1 {' l1 L完成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1980 年,初中实行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制。1983* |; Z! ?( L" N; l, _
年,二年制高中向三年制过渡,普高停止招生,改办职业高中班(暑期,学校4 e  s, ^8 V* C
与县多管局合办畜禽职业班)。1987 年,教导处分设为教务处与政教处。是年,
1 `( `7 r2 V/ Z9 ^4 b开始评定教师职称,评出中学高级教师1 人,中学一级教师14 人。1989 年,恢
) o4 u* ]2 V1 {. A, z# ]复普高招生,市文教局分配2 名本科生来校任教,缓解高中师资紧缺矛盾。109 P, ~- W" P7 F9 R/ _* f
月,举办职业教育展览会。是年,提出“立志、奋进、务实、奉献”的校训。6 O- s: a. m+ M$ q
1991 年7 月,常阴初级中学并入三兴中学,是年筹资40 余万元建造4 层办公楼1% x% l: S* Q4 r. l% {4 U
幢,增设水泥球场、煤屑跑道和花坛2 个,扩建图书馆,藏书达1 万余册。是6 ?$ Z, [; V: E5 J1 J0 y' {
年,学校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并被评为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9 a$ l% _: ]3 V0 }2 \2 x' \1993 年,市教育局批准三兴中学内设职业高中班《电子电器专业教育计划》,9+ H: x/ l4 J9 L% z# G' h  b
月1 日起试行。! I9 U% D8 h) }
1989 年,市职业教育与教学工作研讨会在三兴中学举行。1994 年11 月,学/ D+ S6 H3 _2 l) c2 U, s, D2 ]
校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微机操作竞赛,获团体第二名,周亚芳获个人BASIC: e4 _' r0 G& ]9 Z5 u
第一名,顾海燕获个人DBASE 第一名和全能第四名。1995 年10 月,学校组& |$ q* \% i' f
队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微机操作竞赛,获团体第三名,黄永娟获个人汉字0 D9 {6 ]7 X' C9 j
输入法第一名。1995 年,被评为张家港市双文明单位。
0 n: k7 P: }, I$ u1996 年暑期,市教委对全市学校设置与布局作出重大调整,普遍实行初高
! F* q8 Q3 R$ U0 x: r中分设,据此,将原三兴中学内的职高部分划出,易地新建张家港市机电职业
) Q; \: z" v' \9 d3 \$ w学校,初中部在原校址成立三兴初级中学。
# l  r" M7 b0 s. q2 Y
3 Z: j8 ~5 q9 I6 B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
6 y- N& o- e* Q葛德本- ~8 v/ e- Z8 d5 U( Y3 z# g3 T$ v6 q
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机电职校),是在三兴中学职业教育基础% m  p3 o+ v+ r' _) ?; L
上孕育而成的一所职业高级中学。1983 年,作为完全中学的三兴中学,是全县
+ @7 U+ E* i& i率先在普通高中内附设职业班的学校。至1995 年,先后开设畜禽、机械、缝) ]: |* ^1 R3 O$ T2 J3 k- A2 J
纫、电子、文秘、机动车维修、办公现代化、机电一体化等14 个专业。培养的! H& o4 p" U9 \8 B
各专业毕业生550 多人,分布于全市,为张家港市各镇尤其是三兴镇社会经济、
, l8 q; E# _& }# r0 c* {5 J) ?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被市教育局列为全市8 所骨干主体型职2 w3 A& A7 L* X6 U
校之一。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全市工业经济结构级企业布局上,沙洲片的机  [9 W% h5 i% q( k  R5 V7 N" i+ }
械、电力、汽车等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且领先于全市。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市
2 l) g# E$ d+ S0 Z$ r3 D; t. U政府于1996 年,批准设立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市机电职校),属全日制职业4 ]5 r) U0 G5 L5 c1 z% i1 K
高级中学性质,独立建制,黄广平任校长。9 月1 日,机电职校开学。新校总投( J0 e4 F5 ]5 C) Q8 {- ~8 d! T
资1200 万元,占地3.67 公顷,建筑面积9000 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行政大楼
8 c5 y$ X2 [# z; F9 e! t0 {及微机室、语音室、制图室、美工室、理化实验室、机电实习工场等教学设施
- u( I# E) M! v, u和300 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在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营造水池、喷泉、石桥、六' p' Z( k9 E5 [% E/ m
角楼桥,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优美恬静,能满足6 轨18 个班的教育教学
- m. X! ], }; N, u# j' d7 G8 ]% G需求。是年,学校面向全市招生270 人。其中,与国家级重点中专南通航运学校5 Q" w, B( f) u( b7 T: q  q/ d
联合办学,开设汽车维修与应用、工业电气化委培中专班2 个,招生90 人,学7 S- m; e1 c- x
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葛德本提供制四年;开设电子电器、办公现代化等市属中专班各1 个班,招生90 人,学制/ }/ [' u7 b3 z2 A% a  `
三年;开设机电和计算机职业高中班各1 班,招生90 人。加上原有办公现代
3 d% h) v& U* O" B  {化、机电、文秘、装潢、电子电器、现代化办公设备维修等6 个班234 人,是年  y) R% _  x; |& y' p& I# J9 _+ C7 S
秋,全校共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509 人。学校初具规模。
( E' b$ z  h- ~1997 年起,与江苏牡丹汽车集团联合办学,定向培养汽车驾驶与修理人
1 e, ~8 p  {4 ~' E9 C, Z9 x5 a才,每年招收2 个职业高中班,学制3 年。2000 年,与江苏华尔润集团联合办
# `+ F$ \/ @3 i% R学,定向培养玻璃制造工艺人才,每年招收2 个职业高中班。同时招收汽车运用4 @  W1 Z. J. m! u& A
大专班1 个,学制5 年。2001 年,招收现代化汽车技术和国际运输大专班各1
7 ~5 r  c- Y  A5 I( B8 w6 J( R个。1996~2002 年,学校共开设机电、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办公现代化、
  k( t& d) z* B5 c7 |# ?工业电气化、汽车维修与应用、汽车驾驶与修理、机电一体化、玻璃工艺、现( S+ K1 v) J1 [6 O) S+ X* O
代化汽车技术、国际运输等专业班49 个,其中职业高中班26 个,市属中专班10% v. Y3 Y1 ?2 }
个,部属中专班8 个、大专班5 个,累计毕业学生1800 余人。毕业就业率达到
4 T4 k1 U4 @7 J& P3 M; G. Z5 a90%以上,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对口高考招生考试,录取率保持在75%~
/ _" D0 d5 h8 Q; o& n80%之间。
) O0 C2 v' h) |% a1996 年,学校获市职业学校计算机知识竞赛团体二等奖。1997 年1 月,出
/ l: S+ t5 M3 I4 n5 L1 N席省职教工作会议的全体人员到校参观。3 月,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一行来校视6 P5 \9 r/ y1 N$ C5 o
察。4 月,省教委领导率全省各县、市分管教育的县、市长及重点学校校长来校* S, q0 W/ P# ^2 m5 G% {$ e5 J$ @5 X
参观。5 月,获苏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第14 届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职中技校% Q! e$ }6 Y: m+ g7 W. O4 N2 d
组三等奖、少学时中专组二等奖。11 月,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率各县、市) p) \! h/ e6 {8 s2 L
教研员来校听课。
3 `3 ?6 X! J5 B% r4 S& x" k4 E1998 年2 月,常州技术师范学院6 名实习生来校实习。3 月,苏州市职业中
( f8 F: I; @$ K! x学机械协作会议在学校召开。9 月,邵弘誓获江苏省支教工作先进个人。12 月,8 z( [7 I1 I% H) f. N1 q3 |/ X" D& m* V* ]9 m
获苏州市职业高中第二届数学应用团体赛二等奖。1999 年5 月,获苏州市中等
2 W: a- j! S+ W* D职业技术学校第15 届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中专组团体二等奖、职中技校组三等
5 y4 W5 M! B) u, y4 Z8 _5 W奖、少学时中专组二等奖。6 月,获苏州市机械制图竞赛多学时职高队团体一等/ N: r3 N8 N  h' R. ]) g" \
奖,中专队团体二等奖、少学时中专队团体一等奖,职高团体三等奖;11 月,
( |6 B3 ]9 y3 l3 g# Y' E9 N张家港市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在校召开。12 月,获苏州市中等职
: x7 c3 T! _+ |  _校第三届学生计算机竞赛A 队团体一等奖、B 队团体二等奖。
0 k( n/ c# M: K; L! ]  j至2002 年,学校开设6 个专业,21 个教学班,学生800 余人。2003 年9  \# [5 F& t: D  ~, A. ?# S3 [! G
月,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并入设在锦丰镇的张家港市第三职业中学。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西界港、常阴、利群三所初级中学
# K4 G& r1 ~6 N- v9 _( A葛德本5 h1 x/ ]3 v: Z  Z
1968 年9~10 月间,在学校办学体制下放的过程中,三兴地区在已停办的
6 r* D# w3 w$ C- S农业初级中学的基础上,为利于这些学校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近入学,几乎同
0 R, E6 s7 `1 D" _9 O时,分别在西界港和雁行头2 个农村小集镇附近及今利群村建办西界港、常阴和- I8 J% K7 Z) N( H* u
利群3 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师(包括在其他公社中小学任教的部分教师) 则回* g' p: w6 }! _
原籍从教。其时,初级中学学制改为二年,几乎完全废止“文革”前的课程设
  _8 }) Z3 x8 \3 u置及教育教学计划,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1969 年起,教学秩序稍有恢
' f4 g( }' V( G9 V- w复,开始使用县编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教材。1970 年,普遍使用苏州地区编7 s6 `/ o% ]& r: U% k8 Y8 S
写的教材。1972 年春,沙洲县革命委员会颁发的教育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全/ u& N4 b4 T1 j
年上课32 周,学工、学农6 周,农忙假6 周,寒暑假8 周;统一开设政治、语8 J5 _) t0 a5 F# p
文、数学、外语、农基(三机一泵、照明电路、农作物栽培及植保等)、卫生、
# l4 j7 w* y" {# o, Z8 H# a革命文艺、军体等课程。' P6 f9 r/ [& J
1978 年秋季招收的初一新生,中学学制改为五年,按初中三年、高中二年( ^: }$ ^8 ]9 y7 z1 I2 V* a
分段,推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79 年,三兴中学、西界港中学始设初三年
* j4 O/ ^6 v( }级。1981 年,完成向三年制初中的过渡。1984 年完成向三年制高中的过渡。& l' ?% v: H6 L
西界港初级中学1968 年9 月,在已停办的西界港农业中学原址(现属西( E, X' _# R8 E3 s- B5 H. K2 F
界港村),建办西界港初级中学,与西界港小学同在一个校园内,操场共用。- ^  O2 C5 W2 j9 d8 _% p3 ]
1970 年,开设二年制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3 个教学班,学生300 余人。1976
2 N: k2 y; `+ R3 a" F和1977 年,连续两年招收二年制高中学生,共4 个教学班,200 余人。1978 年,
8 t, y1 c+ R4 J) z! \, U首届高中学生毕业后,停止招生,在读的2 个班高中学生转入三兴中学。先后毕
8 y! ^7 f4 d. R" O, H% r  Q% m业的两届高中学生中,共有17 人被高校录取。1979 年,始设初中三年级,完成0 w0 W3 E2 q% }
由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 ^& j% H2 {, ]. i, m- O
由于这所学校远离三兴集镇的庆丰片区,施教范围广,生源充足,至1980+ j" ^- o7 Z3 _* _9 Q% E: Y
年,初中形成10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其中初中3 个年级分别开设3 个、5 个和. i( {# e! T3 T1 s; ~2 e  Z
2 个平行班,学生分别为178 人、243 人和92 人。学生总数513 人,教职工33
$ s/ I1 Q- A6 B) h2 K人。校长徐明华。
+ v% G* e8 g: h" y1988 年,西界港初级中学和西界港小学从校办工厂利润中支出20 多万元,1 o4 y% S4 W- v" _3 u  ^
与乡政府共同出资,建造一幢二层教育楼(12 间),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91 年
% s& |- H/ S+ R' t秋,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部分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1992
6 u  o0 D, g$ P3 p- ]年,市、乡、校三级筹资,在西界港集镇南侧,三干河西侧,易地扩建西界港
0 N+ e6 E0 O8 E8 ]初级中学。新校园面积0.98 公顷、建筑面积3043 平方米,校舍建筑错落有致,
# o0 U" H1 I* V美观大方,运动场地和各项设施设备齐全。同年7 月,西界港初级中学迁入新校, S: b) x: W0 W3 N& G/ W
园,结束长达24 年,中小学拥挤在一起的局面。
3 p. l1 k6 `' k' ]: b$ |) b: y1996 年,学校形成3 个年级各4 轨,共12 个教学班的表现规模,教职员工
9 K( R) z+ j' I$ t0 a, [6 n$ L38 人,学生580 余人,校长蔡永祥。9 月,三兴中学职高部分独立建制,建立张
7 \' T3 w- i( \) h' c0 ~: ~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西界港初级中学与三兴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三兴初级1 G8 y  z6 ?3 c; `2 U  r
中学。+ g% ?6 i" h, X/ I* r
常阴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常阴农业中学的雁行头原址,建
4 G  V" }( d6 Q! I6 |% n# k, e办常阴初级中学。1970 年,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4 个教学班,学生200 余! M# C* d2 h# T2 V8 z5 V
人,学校负责人朱纯清。
; S/ Z1 G, v! z# p  y1979 年,由三兴公社牵头,县、公社、学校三级筹资,易地于十三大队八- G# ]  l3 @4 U
队(现属鼎盛村) 的常通港南畔建造新校舍,分别为坐西向东的2 排平房教室) }* K+ R; U) k6 a+ g5 X
(6 间)、坐北向南的办公室及厨房等生活和教辅用房(4 间) 和坐南向北的宿舍  K/ E$ A; u- _* r, `
等生活用房(3 间),形成四合院格局,初具规模。在教室前辟有操场等师生活
; K" ]- l) q3 H7 J7 Q" \) H6 [! [( {动场地,四周围有竹篱笆,设一简易校门,占地0.86 公顷。是年8 月,学校迁入
2 `. \; i1 s4 e! B! J2 Q新址。1980 年,开设初一2 个班,初二3 个班,学生260 人,教师14 人。校长朱& |- F' ^1 C0 I3 w. @
纯清。1981 年,常阴初级中学始设初三班。. P, G) s- }' b* }
上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常阴初级中学的校办工厂办得较有声色,以生产饮
0 X# y! v) S2 z+ n料设备配件等产品为主,形成生产规模,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校
4 t' V4 {' q/ D: q7 ]办厂利润除留作发展生产外,按比例上缴学校,用于添置教辅设备和改善教师
6 ]+ e6 ~& }2 q" O8 o福利。80 年代后期起,生源逐年减少。1991 年7 月,三兴地区调整学校布局,) h0 S7 w, d/ o4 v0 e+ z5 s% W* H" n
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原属庆丰片的在校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 {$ ]% t$ @) [8 B7 J) b
利群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利群农业中学原址(位于十四、
1 Q$ t2 l: l0 a, }3 j十五、十六3 个大队交界处的十六大队二队,原属乐杨村),建立利群初级中2 Y" q9 Y( }# K) X% z0 Q6 @
学。1970 年,开设初一和初二2 个教学班,学生100 余人。学校负责人金丽国。) U* I+ Z( K& _7 ~8 D/ \, w! x
1980 年,仍为2个班级,学生138 人,教师7 人。初中恢复三年制后,初三学- f- r+ Q# e! x) R' D
生,直接进入三兴中学就读。1984 年秋,利群初中撤并,教师、学生转入三兴1 _! N5 b! {1 L. B
中学。: b1 t, w: ]& E% B( J! l9 ~

0 Q# F/ o8 z& D- J( Z2 O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 A2 W5 s! t& b葛德本
$ _+ G' Y5 q* b& [1946 年春,刘海沙小学新建校舍5 间,创办私立诚明中学,校长施惠明。- B  W$ e7 ^) H# x( K6 e9 u
1948 年秋,诚明中学迁往双桥镇,与从扬州江都迁来的崇实中学合并,更名为
9 I* K: x% W5 X  S“南通县私立崇实中学”,原校舍归刘海沙小学。3 [5 P& O7 @/ x4 N& @
1952 年9 月,三兴中心小学附设初中文化补习班,地址在常通港港南原北1 G, T6 J- l1 ^& n1 ^+ ]7 O6 ~+ f5 o
固小学内,1 个教学班,负责人由中心小学校长王庆生兼任,教导主任黄秉琦。+ x' A$ g" g, I$ x7 M. P' B
后改名为“刘海沙初中文化补习学校”,每年招收初一新生2 个教学班。1957 年7 m' @, D7 E+ I
10 月,常熟县文教局发文,命名为“常熟县三兴民办初级中学”,负责人(校
9 V2 o  F6 k" t& e( J长) 褚泽深。学校设校务委员会,由乡党委副书记、文教委员和中心小学校长
3 n7 v# x7 A& q: V2 C: H. ]* T等人组成。时开设有6 个教学班,学生359 名,教职工18 名。1962 年,民办初; P2 e+ y# S3 J: d+ E# Q
级中学迁至一大队(今务本村) 务本庄已停办的三兴农业中学旧址。
' a' e1 k; b- r* n( ^8 {# ?1958 年,毕业生除考入普通高中外,也有考入技校,其中一批学生进入到1 [) M; _# x! o5 J* g
江西省南昌技校(实为航空学校)。以后,保持在6 个教学班,14~15 名教师的  @9 H% B  Y' Q) j
办学规模,升学率略低于公办中学。1963 年的毕业生,因校址搬迁,学生参加6 g: m7 T8 v3 N' j
劳动及社会活动过多,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升学率特别低,学校的社会压力2 v- i; [) N; X) l$ I+ u
非常大。三兴公社党委采取措施,调换校长、教导主任,由钱永祥任校长。全
: {& {0 y3 Z. ^9 t1 T! F# Z  @. W校师生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努力,1964 年毕业班58 名学$ U/ T. s" H, @8 L5 A6 l) r2 c6 H
生,升学率达30%以上,考入普通高中的就有10 人,接近当时的重点初中双桥
  M8 o: h, A) p7 l8 o, t' G中学,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1965 年夏忙后,全县出现农业中学发展
" L; C! Y2 \3 O# w0 G8 B高潮,招的新生改为农业中学学生性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
8 Y- W, i6 r8 h  {; o) {命”,1967 年复课。1968 年10 月,民办初级中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学生和教师- n  a3 z7 ?3 E3 `9 x
被分流。

TOP


' i+ A  R" p7 c0 @/ @; A+ A三兴初级中学( \, [, ]7 ~7 _- ?8 ]7 {' t2 {2 Q# S
葛德本
, t- X6 F1 h' @3 R# N, L0 a4 L1996 年,三兴中学职高部划出,新建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初中部与西
) u- w  r) W$ s! c  m0 h( b界港初级中学合并组建新的三兴初级中学,成为全镇唯一的初级中学,校长何
( q* w, m5 s  n0 _! \+ M0 h达云。时开设20 个教学班,学生1101 人,教职工84 人,其中公办教师74 人,7 u" W+ }; P( ?, M/ \1 e, V: e
代课教师4 人。8 v% ~; ~1 t# X6 m8 F, Q
1997 年,学校投入80 万元,新建15 间教室的3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8 O7 H$ r' }6 u* b$ J4 V" G1500 平米。添置课桌100 套,图书3000 册及部分教学设备。当年中考18 人录取
5 R6 |( v) j4 }. V1 N梁丰高中,19 人录取沙洲高中,升学率85.2%,毕业率达97.49%。教师李峰和) z" N- L3 q" m" N1 X2 L' S
李国钰分别获苏州市历史、化学评优课一等奖和二等奖。陆一冰老师受聘为初
# y. L& j9 t1 R中教师中首位中学高级教师。; t# T; J& s9 _6 e. A* _5 Y
1998 年,学校确立“立志、奋进、务实、奉献”的校风,“敬业、创新、爱
9 a+ ^" t' E4 _5 T" B* j生、高质”的教风,“好学、实践、尊师、成才”的学风。学校投资15 万余元,6 M: ~  ?) G2 G7 T- v( u7 L) x
新建水泥球场1 块,电脑房1 间,添置微机、彩电、空调、功放机、录像机等教
; P* E  b0 ?* [) a0 A& z1 j. X4 ?8 E学设备。是年中考,12 人录取梁丰高级中学,21 人录取沙洲中学,升学率
" H+ I. w2 n# M' W( `6 Y! U88.5%,毕业率97.28%。何达云被评为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h- b6 X8 q/ [( [: K4 f  L1999 年,投入50 余万元,新建有9 间教室的3 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 r. f3 R" ?4 b% |900 平方米,并搭建学生停车棚250 平方米。何延年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是: A  A, o  B7 W
年,9 名学生考入梁丰高中,28 名学生考入沙洲高中。; D( T( K. {3 @
2000 年,继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配全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仪器,新建( N7 B1 G1 n  k
劳技室,图书室藏书2.34 万册,人均22 册。11 月,通过省教学技术现代化达标, _# ^& v7 ]$ Z4 p5 v, O* s
验收。是年,考入梁丰高中7 人,考入沙洲高中29 人,升学率95.2%,毕业率+ g& k* n; ?5 E- h. G$ P1 @: t
97.4%。沈贺龙、任建忠、丁惠芳3 人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沈贺龙被评为苏州- n: Q+ M7 S% f+ @- j
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1 月28 日,三兴初级中学易地新建开工,翌年9 月1 日投6 u% u7 N( X& {( a; h
入使用。总投资1000 万元,占地2.12 公顷,建筑面积9200 平方米。建有教室26
0 o5 R" ]; I: ~0 f. ~& G/ }6 c间及现代化的电脑房、理化实验室、劳技室、音乐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
5 g  _3 a& {5 P. _. B) ~9 k- K) W等,校园绿化美化、环境优美、配套设施一流,办学条件优越。
5 O7 a: }/ j0 \$ S  ?2001 年,何达云、沈建新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学生方圆分、宣倩倩分别/ }1 ]; z5 |1 {3 v' f3 h7 D  \- {) E
获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三等奖,陈玲获“彩虹
1 t* [( H/ s) |0 \7 [: B1 u; A  n1 Q: E$ ~杯”作文比赛江苏省三等奖。薛业峰、姚咏获“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 [$ ^1 r) t/ ^: G+ N
赛江苏省三等奖。有4 人考入梁丰中学,45 人考入沙洲中学。
+ f. l7 A( p4 d5 J: v2002 年,学校投资70 多万元,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绿化美化校园环境,
9 ]$ F8 f. `+ t- l; g' u在校园安装内部电话。学生薛蓉娟获全国数学竞赛江苏省三等奖,曹巍获江苏; G- ]0 ?2 s; `# U
省数学竞赛苏州市二等奖。蔡琦琦获物理竞赛苏州市三等奖,赵丹获第三届' G1 A) U  e- t% |  }
“新世纪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三等奖,施娜获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小学
7 G- t& ^" p' ?, Z作文大奖赛三等奖,薛永娟、陆媛媛获江苏省第三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信* C, `# l. a- Q$ m7 L
息技术应用素质竞赛三等奖。是年,5 人被梁丰高中录取,48 人被沙洲中学录
3 N7 |3 @1 g; K% L6 Y取。2002 年末,任方任校长。全校有26 个班,学生1387 人;有教职工87 人,; ?3 [! S7 Q& i
其中公办78 人,代课7 人。有中学高级教师7 人,中学一级教师33 人,二级教/ d3 D0 M; t0 O, b
师23 人,三级教师6 人。至2013 年,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升入普6 X- O2 s, P/ D# H
高的学生人数在全市农村初中中名列前茅。
# t0 n/ x0 e1 ^# K" S; m9 y2014 年9 月,三兴初级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张家港市三兴学- v! s3 X5 z6 {
校”,校长张建明。至年末,初中部负责人张建明,开设11 个初中教学班,学生& i& ]( w* D( m7 P2 D1 U+ m* e
446 名,教职工51 人。1 K, A2 y, j# I
* n- O9 C+ w3 a8 X9 V( J
三兴农业中学
) H* \2 b. i, z/ `) s葛德本1 ~6 `# @3 s( A2 x; D! g: k# W
1958 年初,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为贯彻“坚持两条腿走; r& R7 C" v5 [
路”的办学方针,江苏省在全国首先提出“大办农业中学”的口号,按照这一
7 n) Q, C: V$ Z% W  ], j% O精神,三兴地区着手创办农业中学。是年3 月,首先在位于西界港的裕兴乡政府' p) `8 \: J2 D! d7 W4 J
办公所在地,开办三兴地区第一所农业初级中学——庆丰农业中学,仅开设1 个
( [$ _* e5 Z2 h* y教学班,由一位教师单班独教。4~8 月,先后又在务本庄、雁行头、民丰镇南
0 S$ w% {4 ^- e: }等地办起了4 所农业中学,也都是一个教学班,一位教师。生源主要是来自社会' u3 e( |* u  p7 w. w$ x! u+ Q3 @+ a9 q
上未能升入普通中学的小学毕业生,教师也大多是从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8 c: [- U8 d. A/ Q
的知识青年中挑选,也有新分配工作的中师毕业生。, S( S* M) Q  M4 p) e  P+ s
10 月,全县农业中学教师会议召开,要求各公社将分散办学的农业中学集
0 U, X) ]7 S  W3 i/ {中起来,创办一所农业中学。于是,三兴公社的5所农业中学集中至务本庄倪
) N; n1 H. K% F/ x, v) M家宅,建办三兴农业中学。当年招收高小毕业生180 人,开设4 个教学班,教师# Z7 w" o( u9 t* S1 G1 t9 V
10 人。学校辟有劳动基地。学生除学习文化基础课外,还学习农业技术知识,0 J$ p  y) ^0 B# C) r# u. ~5 B
饲养家禽家畜,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劳动。至1960 年下半年,学校发展成
, k2 {& n+ R: J" Q为农业高中,共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500 余人,教师16 人,工勤人员3 人。
0 y4 G0 a* Q2 W: u- d' n学校除辟有劳动基地外,还开设织布工场,学生学农亦学工。农业中学培养的9 _' r7 Q' I4 R5 f
许多学生成为社队初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962 年夏,全县农业中学整顿,
  i# W% D2 t$ X/ ]9 |2 G学校停办。校址迁入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9 s/ E* }5 Y$ v" ~' ]1964 年下半年,国家号召发展耕读教育,各地恢复举办农业中学。三兴公9 J& I  M# a! i/ ~; i
社随之建办西界港(六大队)、曙光(九大队)、民丰(十三大队)、利群(十9 g' Y4 W1 w, w6 h0 J% `8 J8 T/ o' J
四、十五、十六3 个大队之间) 等4 所农业初中。课程设置除与普通中学相同1 m# }, n" B) N! w. Q; _
外,另将农业基础知识列入主课。学生农闲集中学习,农忙分散回队劳动,全
8 c  `) i6 o1 v9 h. |4 B年学习6 个月,劳动5 个月。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65 年9 月,作为全县试点,创建三兴农业高级中学(简称农高中),属社( L4 s+ o0 K1 F7 _3 N
办县助,县社联办,公社出资2000 元,县文教局拨款8000 元,由三兴公社十二
6 L! r0 b0 D& x2 }3 j2 I$ `大队划出耕地8 亩,作为校园建设用地,划出16 亩耕地作为劳动和试验基地。
7 R) t& o# A( N7 @8 d  T$ E招生对象主要是本公社及邻近公社未能升入全日制高中、参加农业劳动一年以0 B, I5 k( @3 J5 x# L/ t+ m
上、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初中毕业生。当年招生共57 人,其中三兴34 人,3 Y* d/ E8 |6 v8 G! O
乐余9 人、锦丰7 人、兆丰4 人、东莱1 人、南丰2 人。县文教局分配教师6 人,
$ _+ A: P1 M/ R6 C( n校长由三兴农业中学(三兴民办初中改名) 校长钱永祥兼任,教学由沈仰之主
" G/ q3 I1 y3 z8 }* e* n持。学校借用十二大队办公室作为教室和宿舍,边上课,边劳动建校。10 月,' ?1 x$ E7 L6 U/ a; S! ]# u
学校开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农业专业课程(包括作物栽6 p# x- a' `! D: G8 ^
培、气象学等)。后又增建校舍20 间,一半用作教育教学用房,一半用作生活用
1 ?' k2 Y6 H6 j1 [3 e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66 年,教师增至8 人。学校组织学生开始进行种植
8 E9 X+ d9 L# k7 x# n8 w3 I8 C试验,并学习拖拉机驾驶与修理。
7 t2 d% h4 i9 I1966 年9 月,三兴民办初中、农高中及4 所农业中学的学生受外地学生运动
5 ^. S: |: u$ F" s的影响,先后外出串联,学校处于瘫痪状态。1967 年3 月,中共中央号召“复
# ?) g5 {! g( q3 ~- u4 x课闹革命”,学生即停止外出串联,开始复课。农高中首届毕业生于1968 年毕
( o$ L* D  Z: l- r( T1 f+ T业。是年,农高中和4 所农业初中全部停办。1970 年后,20 间校舍,一半被常
/ P! ~2 Z: d& ^6 y' a* T$ @8 q( P阴中学拆去,一半被三兴中学拆去。
9 J+ f. D9 [9 c
( [5 I0 S6 L1 y/ K. E5 ~隶属于南通县的刘海沙小学
+ |  M4 A& L7 g葛德本
3 Q9 r* t+ g; F) ^+ f# u& `" a  R/ e6 r刘海沙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2 年的私立崇实初等小学堂。
% n4 D4 A4 x: ^  H2 {1912 年,南通开明之士、著名实业家张謇,开风气之先,创办国内第一所
3 T8 p" J% K% w. ~) A( n9 b+ A8 O师范学校。影响所及,与南通仅一江之隔的今张家港市北部沙上地区的刘海3 F2 T: p% t' c0 y
沙,在全国上下一片“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中,境内张渐陆、汤静山、倪. w4 o: ~' z3 t
守谦等开明有识之士,为满足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贫苦民众要求“兴办学8 w* |! ^; ^: c" b! B( A' W7 l
校、开发民智”的强烈愿望,倡议兴办学校,诚在情理之中。人们将三兴镇北
* ]7 V' N; C8 v5 ?( l& c街龙王庙内的塑像打掉,并募款在龙王庙东侧建房8 间,作为校舍,由富绅顾氏$ T% e6 I5 d, K0 ~: _2 l4 |" l7 L
兄弟捐献龙王庙前后田地约10 余亩,用作校园操场,私立崇实初等学堂就此诞
" p2 c' }# V2 f: f& V生,众议公推倪守谦任名誉校长,同时以重金聘任海门籍教师5 名,当年招收学
, x# C% ]: q7 r4 \生79 人,开设3 个班级,将学制定为4 年。
+ ?* a4 f3 k2 N  S/ y1914 年8 月,地方士绅集议出资,开设高级班,学校遂名“私立崇实高等
( A$ {* _6 P' T) _小学”,学制定为7 年。1916 年8 月,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将学校转为公立。; L7 D3 P. g- F* w; \/ ^
1922 年,在西侧增建教室4 间,入学人数达222 人,分为6 个教学班,教职员也
0 p' N' [/ t5 n1 L/ h* j& L增至11 人。作为沙上地区办得较早的学校之一,与一般新式学堂一样,课程开
  O0 g% I, a/ B: [  z, C设有修身、国文(包括作文、书法)、算术(包括珠算)、历史、地理、英文、- F3 o/ ]1 J+ C) l4 Z+ y6 Q9 E& M
体操等,与私塾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所以当时社会上普遍称之为
( B: [# h3 e: l“洋学堂”。
+ H/ u- b! V" A" _1 a) R6 M0 a1927 年,因为学校地处沙上东部地区的刘海沙,崇实高等小学改名为“刘% r& V$ F  Z5 y- g0 a; ?* Z
海沙小学”,并在原校址东部增建校舍4 间。南通县教育部门任命石守瑜(女)8 Y/ P) a4 c4 ~. u# |
为校长。此时,在南通虽早就开设女子师范学校,但在此沙上地区由一位女性. g; }9 y6 q0 ~1 c
出任校长,实属罕见。由此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之一,即女童陆续入学,学制
- L7 t8 ~  |# A亦由7 年改为6 年。当时,教师由县教育部门直接委任或聘任,且对学历要求相- y5 i8 L6 U8 [% f: u
当严格,薪酬待遇按学历确定。由于教育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社会上尊
% C9 n) E: r# o4 L# w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忠于职守,学生勤奋刻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
1 H' U! x" L: m" V; u升,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同年被南通县政府确认为“一等小学”,以示表( q8 Z0 e7 K' _; Q  Y
彰。学校声名远播,影响所及,大江南北之学生来此就学者,络绎不绝。坚持
" Q' A+ ~# v# \数年后,学校声誉日隆。除为社会输送大批有用人才,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一  B) K' R$ k0 W; i# ?  B/ b8 u
批又一批新生,其中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尤多,为其后沙上地区教育事业的发
7 ]$ O( @2 }6 j8 ]( m' |# @展奠定良好基础,其贡献不可小觑。, j% d" c5 z) l" L& L$ c+ \
1936 年,学校建造宿舍11 间,桥亭一座,池塘四周绿树成荫,校园内四季
! K, o* e4 v; G, p  e花香,环境恬静,景色宜人。
3 ~# Q, T+ C* L# d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10 月,三兴地区沦于日寇。迫于日寇凶焰,学校
" f$ T4 ^6 }1 b6 v9 q被迫停课。1938 年,青年教师黄步章、范茂龙,冲破阻力,借久生圩(今久
6 w2 b$ O+ A9 K生) 张姓民房艰难复课。1939 年,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学校返回原址。1942
, s( T. h& S( z' e  |& D年,因在校园内曾一度建办私立沙洲职业中学,刘海沙小学迁至务本庄(今务9 Z5 d6 z1 k' B- Y
本村)。这一时期的毕业生中日后多有建树者,如1944 年毕业的朱士清,后于北0 j# J! e9 Q1 u- |6 o: F
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大使馆翻译,在外交部任职期' G- k2 q( l  b/ S
间,曾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等职务。1944 年毕业的居玉鑫,后留学苏联. E6 v7 B+ V( D; D6 y1 |
乌拉尔工学院,曾任核工业部武汉动力运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 ]# j- R( Y- L9 W% ^' Y7 c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 年秋,学校再次迁回原址。1947 年起,校园面貌略
8 q2 Y9 L4 {$ X5 T3 m有改观,规模也有所扩大,共开设7 个教学班,300 余名学生,12 名教师,2 名
9 d: k  }2 H, \4 ^工友。在解放前的三年期间,学校处于战乱和动荡不安中,刘海沙小学全体教
) e. K4 M$ S# |( ~1 ?师,在设备简陋、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任劳任怨,艰难维持,仍为社会培养了
  s' i, B7 M, \4 A. K& P一些人才,如这一时期毕业的顾同奋(女),1947 年毕业,后赴西德留学3 年,
4 O% }4 A8 w, p  e) y; ?回国后曾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c" a0 v+ c% G) U7 H/ u  Z, P
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更名为“常熟县刘海沙中心小
, D) F9 k7 |" F: m7 [学”,在解放以后的沙上地区,仍是一所举足轻重的学校。1951 年秋,全校开" w. k2 c+ j. V" H$ V. U$ S
设8 个教学班,学生372 名,教师15 名,工友3 名。校长王庆生。1952 年,更名
& U7 s2 f4 D# {! ]& i为“三兴中心小学”。

TOP


+ Y6 N, {9 f8 _  s' o/ @三兴中心小学
, a( M3 z9 ?& K& ?. K葛德本9 [/ ]3 w7 Q( @9 u4 \* f  w/ O
三兴中心小学,其前身是1912 年创建于三兴镇北街龙王庙内的崇实初等小
% X; r  [, Q8 d' Z5 E& y学,1927 年更名为“刘海沙小学”。解放后,于1952 年命名为“三兴中心小( G5 O! y; i3 A. {2 e  z3 ^* z
学”,成为公立完全小学,时任校长王庆生。学校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72- i" x- x/ x- o7 r7 i% u
名,教职工18 名。1956 年,学校附设民办班。60 年代中期,生源骤增,为解决
2 G: q  H: T1 Q; S$ [% \教学用房,遂将二大队(今厚生村) 的农工小学作为中心小学分校。“文化大革
8 A4 J- l8 z+ e+ R/ J# i/ M2 f命”期间,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冲击。1969 年,公办学校下放到大队办学,三
) e2 E1 J  P$ l兴中心小学解散,所有校产校具分散到一、三、十六(今分别为务本、久生、
; q: Y3 J/ s5 z# L镇南) 3 个大队办学,学校领导、教师分别安排到各大队小学,中小学校的行政
, b3 e1 u9 J8 k& \! t9 }及业务管理由3 个大队小学代理,负责人袁培祥。
3 n5 v+ s; D4 w3 s' n1978 年,中心小学恢复。因原校舍内办有中学,遂以三大队小学为临时中  `+ l1 h4 `" p5 T; x
心小学。1979 年9 月,陈宝生恢复中心校副校长职务,筹建新的三兴中心小
) L# p% ]) x% X- K1 ^学,新校址选在三兴集镇东侧。在新校址北侧首先建造平房7 间,创办校办工
' @8 C$ |' R* S" x& h厂,经营印刷、针织等业务,为新建校舍积累资金。1980 年下半年,新的中心: m. R8 p: E6 ^  S
小学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占地面积0.49 公顷,建有4 层教学大楼1 幢,建筑面积
- T+ @5 X# b" v1 U4 [2 v2162 平方米。操场面积2700 平方米。
$ v& w/ ]2 V% K( b1982 年9 月,新校竣工,解散12 年的三兴中心小学得以恢复。务本、久
& T/ _3 L# G$ \( Z' N0 e生、镇南3 所小学师生全部转入,开设10 个教学班,学生588 人,教职工24 人。+ ]9 |+ \' x# q- z( B! c
1988~1989 学年度,民丰、农工、乐叶小学的高年级先后并入中心小学,
% S3 U2 b2 Y6 r. H7 O学校规模扩大,将后排西侧两层教学楼向西延伸扩建,规模增至16 个教学班,
0 g( J3 L* Q2 e. h) X4 F) G. [9 |学生786 人。1988 年被评为市“双文明单位”。1991 年,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V9 H$ C9 A1 _* W6 W& D) q
标活动,学校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对教职工德、能、勤、绩作全面考核,加; C$ k. A, Z& v1 L9 v  f3 r- g
强教研组建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高年级语文教研组被评为  x" }; D( R) i- ^6 }6 v
市级先进教研组。学校将派出所、司法所、敬老院、电缆厂等作为学校的德育
8 d, L& H; r8 [& h7 j教育基地。全校教职工自己动手,新开辟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乒乓& Y1 E2 u0 u7 I+ G' X, y
室、音乐室、会议室。学校添置彩电、录像机、图书及书架等设备。少先队添6 B8 p9 ?$ w! i. [
置铜鼓、军号、腰鼓等。学校所有教室全部换上新桌椅。11 月20 日,顺利通过
% ^, X8 X+ o4 b9 p+ b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建办塑料制品厂。
5 R; d- f% c& J7 s& C( N7 U1995 年,农工、乐叶两所初小并入,学校由16 个教学班扩展到21 个教学
  l5 y4 p. {/ @* u% ~/ j班。镇政府投入32 万元,新建3 层教学楼1 幢,建筑面积540 平方米,增加教室
9 q1 a% W  L9 d+ a4 间、会议室1 间。1996 年10 月,通过“双基”(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
/ K  N, s4 j7 B" W. r; \训练) 国家级验收。2000 年,创建教育现代化工程,2001 年3 月顺利通过达标
2 O& n# s& \0 p. C* Q' o2 A验收。0 m- R' |  A& t# t; C2 T
2001 年8 月,学校迁入三兴初中原址。9 月,永新、新民两所村校并入。至& P' Q9 m! ?" y: i% ]0 \
2002 年秋,学校占地1.39 公顷,建筑面积5659 平方米,教学班28 个,学生1439; ^. Z: T4 P+ o& Y' T) U; A0 p
人,教职员工75 人。校长沙栋。2003 年3 月,三兴镇与锦丰镇合并,三兴中心
3 X0 G; d6 B* i  K. `小学更名为“三兴小学”。! s4 \6 q  Q% e  t; p! H
2007 年8 月,常阴小学与三兴小学合并,校址搬迁到原张家港市机电职校. W) d3 d; U' g
内。2011 年8 月,西界港小学并入。2014 年9 月,学校与三兴初级中学合并,更
9 E6 O. ?0 v3 L- I; Z. M名为“张家港市三兴学校”,校长张建明。小学部负责人陆军,有6 轨28 个教学
" I& b% x, A& s2 G' m3 _班,1259 名学生,教职工85 人。$ G" |+ E  c% |2 q( J5 k

8 u3 c0 y0 `, l7 ]5 s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一)3 v1 K6 Q8 |5 E; q9 S) l6 v
葛德本
; c, r: r7 Y  F+ G) \  R: H$ N! N) D; {6 W" B) G
西界港小学1913 年2 月,地方士绅苏鹤亭在西界港集镇北市梢建校办
1 H6 l3 q2 K/ F- X! _0 C. O学,开设4 个年级,2 个复式教学班,学生约60 多人,教师3 人,聘杨士达担任. f: Z( a+ Q! T9 J
校长。报请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定校名为“西界港初等小学堂”,属公立,教
: S; L/ l1 ?$ Q. A. N! S# N师工资、学校办公费用均由南通县教育局发放。1945 年,增设高级班,学校规
8 M6 \: d7 G4 ^% f& [模扩大为4 个教学班。学校地处江边偏僻之地,艰难维持30 余年,实属不易。
% M* ^0 ?, w8 m解放后,学校随所在地(南通县第五区) 划归常熟县管辖。1951 年学校规模曾# D: Y+ w: ], U
扩为7 个教学班,更名为“西界港中心小学”。
* e# P5 G) _; P0 M* o9 S1954 年9 月,学校拆除校舍4 间,迁入港西定心头圩内的倪国贤庄园,与先0 }  z  ^4 |6 J6 u2 n8 ^4 h
期迁入的新港中桥小学高级部合并,校名延用西界港中心小学,常熟县教育局' V* Z# _4 L; _
任命郭秀芳为校长。校园四周有“宅沟”围绕、绿树成荫,房屋造型美观,绿
& x/ Q, x; s3 A/ D草如茵,四季花开,环境优雅舒适, 1955 年夏,新建教室4 间和办公室1 间,
. O0 @+ F1 m/ t- p" I( o学校规模扩大,共13 个教学班(高年级双轨)。1956 年3 月,又增设2 个民办
1 S# u, i2 p; P' k- T! O# E. P班。1957 年,获常熟县小学生文娱会演第一名,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9 H* u# \  f# E) V9 D$ B
办学规模并无大的变化。
( C1 e# y: {4 R1 I1 Q6 A1969 年3 月,学校体制下放学生、教师分散至附近的六大队(今西界港  j6 B4 |* ?" V
村)、七大队(菁圩村)、十八大队(永德村) 等3个大队,原西界港小学更名
# m* p5 s5 {5 f# d7 Z. C9 O  J: G+ d为“六大队小学”,缩小规模为6 个教学班,腾出的部分校舍,开办西界港初级: O9 c2 m; Y) M  ]/ l
中学。1984 年来,登瀛小学和永德小学高年级并入。1986 年秋,永德小学低年
# B# U" I! X$ Y# S级并入,规模有所扩大。1991 年,乡、村、校办厂三级集资5 万元,砌筑围8 j# ^4 D$ W( H' r- x7 g/ H' u% x
墙,安装校门,平整操场,添置教学设备器材,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变校容
% V1 Q9 P  \) A7 D# D校貌,当年11 月以199 分的高分(满分200 分) 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
6 c* y! b5 p* ~- K, X收。1992 年秋,西界港中学迁入新校址,结束了长达24 年中小学混在一起的拥9 |5 |3 F# N0 d0 u4 ?9 t
挤状况。菁圩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和育民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1995 年
% j' R1 q) x; `秋,菁圩小学低年级和育民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1996 年秋,西界港初级
' K- i- N3 X3 H1 [0 R6 a, c  |中学并入三兴初级中学,西界港小学迁入西界港初级中学校舍。1998 年秋,育5 @1 i! W; S: m
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并入。2011 年,学校占地0.98 公顷,建筑面积3043 平方
$ T3 X. T! E/ b! K" C' P9 d, |! M) y7 V米,14 个教学班,学生605 人,有教职员工34 人,校长汤晓松。8 月,并入三兴
7 V2 L; a: X; z2 o6 C" p小学。
' h7 Q  r" L$ \3 g" t0 o5 b- h# @常阴小学1915 年,汤静山在雁行头常通港南侧与思贤港交汇处创办私立
  o0 y' R5 H+ R6 W& B4 Y' {5 ]4 M常通小学,首任校长汤尚志。1923 年,更名为“常熟县代用小学”。1927 年,5 r- ^, E2 O  ^
更名为“私立静山小学”。* R6 _5 c9 L& [5 o" N$ [, M* S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私立常阴小学”。1951 年11 月,转为民
$ k$ u. P0 ~* Q% g办,时任校长钱壮。开设5 个教学班级,150 名学生,教师8 人。1952 年4 月,9 m1 ?6 f! _% p6 d  |1 E- T) E" c
转为公办。学校长期与私立静山初级中学紧邻依傍。1956 年7 月,常阴中学迁
: i7 n  V0 n5 W' ?: x2 B! `/ R往乐余后,常阴小学校园得以扩展。1969 年学校下放大队办,1971 年原常阴沙
8 R4 d2 }6 F2 A% H! `: w' N小学的校舍由附近的几个大队拆去,学校迁至十二大队(今鼎盛村),更名为
% f7 Z5 e  y1 ]- J7 t2 A5 j+ m“三兴公社十二大队小学”。1975 年开凿三干河,十二大队一分为二,三干河东/ F! t5 d$ H& F7 f5 c6 c
新成立二十大队。1976 年下半年,学校分出3名教师创办二十大队小学。在学
, e$ r% Y0 C& M/ y% R8 f校空余教室附设“戴帽子”初中班,1978 年,初中班并入常阴中学。时任校长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朱正,有7 个教育班,学生300 多名。1981 年秋,二十大队小学停办,部分学生& J( N" v+ q% T2 ^% o5 R7 T* W
转入十二大队小学。1984 年,校名恢复常阴小学。1988 年。因附近的民丰小学
5 `; e; t5 h* K/ k改为初小,部分高年级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1991 年,学校投入3.5 万元,新建
' I8 \7 H* I; Z图书室1间,新筑围墙,安装校门,更新课桌,添置一批教学设施、办公用
, K. u# s$ q+ h' G" d# F' Q2 |具、图书及体育活动器材,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1 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 }3 w: o9 V$ p2 G- a, J9 H* |1 H
务教育达标验收。1997 年秋,常余小学停办,部分教师、学生分流至常阴小
* g, Y1 [/ e. b# s: ^7 T, T% |" s学。1998 年,在常通港南侧原常阴初级中学校址新建常阴小学,永乐小学并2 f. s. r4 F* f- ~4 V  ]  d) Z
入。2002 年,学校占地0.86 公顷,建筑面积1638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学% x8 b: |4 [  i' S4 X; U: T: d
生305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105 人,有教职员工21 人。校长韩晓东。2007
  @% A* E7 n1 D7 ?' l年,常阴小学并入三兴小学。
% B! [* n" z* K/ O9 _新港小学1930 年2 月,地方贤达薄达四、沈直祖在新港中桥西畔创办初; \& D( C. e+ V9 e
级小学,经南通县教育部门批准,校名为新港中桥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2个6 l9 R4 d7 \; i, o( j0 d) I+ N$ k
复式班,配备3 名教师、1 名工友。首任校长陈景绍(女)。# B+ p; U" a- H9 \) d2 q5 c! y% h! U
解放后,入学儿童增多,经朱丽泽老师与南菁乡土改工作队联系,经常阴
3 X# @: M6 v: l  p% V- r6 z区人民政府批准,将没收的原倪家仓房10 多间房屋划归办学之用,学校改名为' X) ^" A' s8 m$ M( F
“新港小学”,原新港中桥小学成为新港小学分校。新港小学与西界港小学合并! K% f: L. v! J* g  l& v
后,原新港小学分校即称“新港小学”。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时,校址所在地五
3 A. Y, ?3 @, n+ V& `+ i大队(今新港村) 党支部同上级有关部门商量决定,拆迁并扩建校舍,于1970  D8 Q+ h/ Y. T% y
年暑假期间,将原址的6 间校舍和从一大队小学和常阴小学调拨拆来的两间旧房
! z  B2 W7 c) u1 }材料,在六队和五队的交界处新建校舍24 间,经费由县文教局拨款3000 元,其, h/ N( u# `' a/ `
余则为大队自筹。学校占地由原来的1.2 亩扩大为3.1 亩。学校规模扩大,学生8 V: R7 \- x! }% J1 l3 T! w  v
骤增,教育设备简陋,相应增添,从一个只有3 个班级的初级小学,发展为一所
: M, H- `. A4 a8 p$ C7 个教学班的完全小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 Z6 i7 S; _4 d( c) u$ o
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3~1991 年间,有4 个年度达到县(市) 规定的
  a& h* x8 v: v8 C' k" J! k“四率”或“八率”达标要求。1991 年,为迎接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建造: R) L. B) R. y
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砌筑校园围墙,安装校门,新建车棚、花坛,添置新课
+ g2 E) I$ Y5 |. w7 f- h$ y( v桌、图书及一批体育活动器具。1995 年,教师吴佩兰当选为镇人大代表。2001
5 ], K6 D' ^8 _* z: y4 n年8 月,全镇学校布局调整,新港小学并入西界港小学。
) {# S% ^+ V5 w; H) q8 c1 X5 }' t新港小学从建校到撤并,前后存续70 余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8 [, x$ ?6 M/ o7 m' m
毕业生。苏州大学教授俞绍卿、原常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国富、新疆吉木拉4 E* Q8 \( B- U* O2 G
县县长吴耀华、张家港市体委主任范绍陵等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优秀人才。
5 N1 F5 \, `% Q6 D* }- ?0 o新民小学新民小学,其前身为鼎泰小学。, H6 p) \! r2 _! B# V
1948 年2 月,家住北固乡一村(今民港村) 的姜兆桢在自己家中创办鼎泰
0 ~% g/ A( a# S$ Q' [小学,自任教师,单班独教。1949 年9 月,王孝宣将鼎泰小学迁至北固乡二村: x; G1 n% O! {+ f+ s8 D' H
(今民港村),更名为“新民小学”。1951 年5 月转为民办,开设3 个教学班,4 名2 a: ^7 s% l9 n/ A
教师,96 名学生。校长姜兆桢。校舍、操场等是王汉卿的私人住宅。土地改革
. G) l; G" G5 q" V* R时,因王评为地主成分,房屋全部分给了贫苦农民。当时学校的处境十分困9 H. `2 ^: q/ M' P1 l* v
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校董会成员的努力,想方设法解决办学经
) f$ o. |7 P- v+ g7 S4 B  }! _费,安排校舍,坚持把学校办了下来。此举得到上级部门的表扬和鼓励,首先) L" @2 {9 L+ M- Y! R7 z2 L& m
将2 个班由民办转为公办。1953 年,学校转为公办小学,学校规模也由原来的3/ x; _+ w( ?) a; `  e0 }
个教学班扩展到4 个教学班,学生近130 人。
7 \" W' [# P+ {3 W6 F2 ]1958 年2 月招收1 个一年级民办春季班,学校由4 个教学班增至5 个,教师* r- }- t, o1 ^: S  J, x* u
从5 人增至7 人。1964 年,规模继续扩大,由初级小学成为完全小学,6 个教学
* E+ u" g: w9 J+ H+ K9 B班,7 名教师,230 多名学生。1969 年初,公办学校下放至大队办学,学校又称
+ M' M: o; l; C  d  A“十四大队小学”。1976 年8 月,学校创办校办工厂,因管理有方,职工从建办
9 `7 s/ X. P& t$ m! x, x时的3 人,逐渐发展到10 人,产品从一个发展到几十个,产值利润逐年稳步上* c. s) p7 o# E
升。工厂从利润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修建校舍,添置教育设备,改善师生福
% G, `- [) {. o4 y利。学校于1978 年被评为苏州地区先进单位,1982~1990 年,陆宗绩任校长,4 Y1 n, b8 w  C! M" T1 C
学校先后6 次被县(市) 人民政府和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1991 年,顺利通过9 [% d$ u7 K$ N7 e+ n
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因学校布局调整,并入三兴中心小学。6 f0 i1 o2 w; {  I2 \8 |0 Z* T
新民学校自1948 年创办至2001 年撤并,前后存续53 年,为三兴地区小学教3 b2 G( L" y- p- }5 |
育事业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9 `6 I8 f0 N( _  A5 j/ C4 I: R
永乐小学永乐小学,为原耕余小学和生生圩小学合并而成。
* I. z' ~- W5 ~9 K  `& ^; H6 G耕余小学,是1944 年,由耕余庄(今耕余村) 何汉章在自家住宅创办的私
1 H" m7 z: S  Y  T5 a立耕余初级小学。何汉章自任校长,聘教师3 名。当时有3 个年级,3 个教学
) U5 J; J! S! v) _$ q班,学生40 多人。学生用的课桌,都由何汉章新置,凳子由学生自带。
- U; r" z: [' V" x0 M, w7 Z) f1946 年,家住耕余庄的沙上地区名中医蔡汝楫,家中有3 个孩子在三兴
/ `2 V1 R) ~3 x3 B% S) S+ M“卍字小学”上学,每天都由车夫接送,很不方便。为让孩子就近入学,蔡与何% f2 i: W6 B* t
汉章商谈两人合办学校,经商定,学校取名为“四维小学”,四维,取礼义廉耻/ ^3 ?) E0 y5 C8 b, A9 y! K3 `
之意。蔡即在何宅新建校舍1 间,将原3 位教师解聘,由蔡重新聘请3 位教师,
/ l% _" H( ?( z2 w: F( ^校长由蔡汝楫担任。1950 年土地改革后,蔡汝楫退出,仍由何汉章一人独办,
' R8 }4 k& B# \6 J/ z& I. V$ Z: \; a又把四维小学改名为“耕余小学”。" _2 _7 m: ]3 \8 t: J1 w; ?/ y
1951 年春,学校从何家宅迁移到北侧的陈家宅。11 月,学校由私立转为民
) A1 {" r+ L/ F3 W4 |0 }2 x办,时任校长沈景春。1952 年4 月,又由民办转为公办,开设4 个年级,两两复
, [6 J) H  I3 Z( G式,教师仍为3 人。这一办学模式,一直维持了10 多年。1969 年,办学体制下
+ D+ B( K6 v) Z* [4 C! ~放,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也迁移至大队中心位置,新建扩建了校舍,学校规模5 k4 t" S1 p2 K, b4 j6 u
有所扩大,共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240 多名学生,教师8 人,并附设19 r  a- }. o9 s5 G$ l
个幼儿班。学校改名为“十一大队小学”。/ U- L( i2 a" \% t+ P8 G3 y
生生圩小学,是1946 年8 月,由沈凤林在生生圩顾家宅(今属乐余镇) 创$ C5 I  t8 W' N% G: N
办的生生圩初级小学。1951 年,学校迁入今三兴境内横港一侧的老佛堂内,时
7 [  \7 h5 f8 c6 c$ ^8 B% ^任校长陈新昌。1965 年,改名为“利农小学”。1969 年,搬迁至一○大队中心地
% `- d. J  O1 ^段,新建校舍,发展为农村完全小学,改名“一○大队小学”。学校负责人顾曾
& M1 T9 p: `0 L& s7 T' ?荣。$ J9 @( j- l6 S8 B: ~
永乐小学,创办于1984 年。当时,一○大队小学和十一大队小学的生源都
: S+ u4 A$ E6 H  g6 V严重不足,经乡政府和两村协商,决定将两校合并,易地新建,建校经费由两* e7 D0 ?, q4 _4 y: r/ J. [- m
村承担。当年7 月动工,新建平房18 间,作为校舍,9 月开学,新校名取一0 大1 j1 T# F% P# E/ ?# p: N8 j! b
队的新永圩和十一大队的乐余庄各一字,定名“ 永乐小学”。学校仍为农村完全  n- d6 k0 p% h/ z7 K  @& r
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9 名教师,240 多名学生。校长汤金生。/ R% N1 I$ }9 Z0 c
1991 年,学校新辟阅览室,修筑校园围墙,更新课桌,添置教学设备和运6 G& o# ?) M; \9 _% K& w  p- S
动器具,校园内栽花植树,美化环境,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5 p$ Q: g2 l# v4 C8 S1994 年12 月,又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复查验收。1998 年,境内学校
' H) H) x) k, m布局调整,永乐小学并入常阴小学。
0 O( p3 i& F3 ?2 U" m永乐小学,若从1944 年创办耕余小学算起,至1998 年撤并止,前后经历54
0 X$ ^( i9 N. R' S年,其存续时间也不短。
* Y! T* I8 E* Y" c! ^" `4 L/ g, @永新小学永新小学,其前身为永圩、新安两所小学。1 C4 B. w2 C8 V8 u. c3 O$ ]3 N
1952 年3 月,褚桂如借用原恤莆乡十一村(今永圩村) 黄永生家的草房一
% o& U  h; B: B; G* v) W6 c间,创办私立永圩小学,自任教师和负责人,单班独教。经费来源,主要是褚1 ^2 E+ G2 g1 X! s
桂如自筹,部分来自学生缴费。学生近50 名,自带桌凳,无活动场地。学校艰" g9 i$ [( [7 N
难创业,自我激励,秩序稳定,学风尚好。1953 年,开明人士陈兰庭积极支持
1 r: u( G7 C$ B4 `# o办学,学校搬至陈家宅上。1954 年10 月,又搬迁回到褚桂如家中。6 @) c1 Z. `  Q# w
1956 年,学校发展到2 个教学班,80 名学生,分成2 个复式班。3 月,经常
  S+ _* I& z4 A4 P  m( R, B% C熟县教育局批准,学校由私立转为民办。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逐渐发展成
; ]8 }- I; p2 c- ^. C  L" T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称“四大队小学”,全校共有180 多名学生,6 名教师。
- _& e# K3 N2 s! P因校舍困难,不得不将学校分成三处上课,高年级设在前老永圩刘家宅,中级; s, Z# I1 M6 G; O5 s8 F6 G
班设在大队办公室,低年级班设在大队代销店隔壁。! j  I- j0 e: p$ U; Z
新安小学, 即十九大队小学,它是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公办小学下

TOP

放大队办》的文章后,于1969 年3 月创办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其校园与永圩
# K3 T" k3 s) j& y2 T! Y$ B小学低年级校舍仅一岸之隔,学生们在同一块操场上活动。创办时学生170 多3 A" _6 |: d3 z. M4 q
名,教师7 人都来自本大队。负责人褚汉良。
/ c( f% {% I* O, W: P3 q7 X, j3 t1980 年以后,两校在施教区范围内生源不足,曾采取两校轮番招收一年级' D2 F" w; L3 E- _+ T! G/ Y& I
新生的办法。1984 年暑假期间,永圩小学与新安小学合并,新学校取名“永新+ ?7 z. \9 w: |! X! v2 U; ]
小学”。1985 年起,校园内附设2 个幼儿班。1991 年,校园四周修筑了围墙,增
& G. r8 G( r( y0 @6 m7 v- y建停车棚,新建了校门,相应增添教学设施体育运动器材,校容校貌焕然一
% U# M0 i3 z; X! b' j4 G新,并顺利通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全镇学校布局调/ \6 B% H% x( A" T# c/ m0 A3 C5 x
整,永新小学并入三兴中心小学。时仇占顺任校长。
" k* O. [5 m1 z: E永新小学,若从1952 年创办永圩小学算起,至2001 年永新小学撤并止,存
$ E0 `2 p. {" w6 k. V续近50 年。
5 K  ^2 S5 N) e6 E; i& [' p* T9 ]民丰小学1947 年2 月,曾家四圩(原十三大队,今常余村) 陆陈胤、陈& m3 F5 V5 S2 ^( ?+ R& j7 V
冠凤夫妇在家中开办民丰小学,属私立性质,2 个教学班,60 多名学生,由陆陈
! k' m8 r- A: b胤任校长,教师以陆陈胤夫妇为主。学校坚持一直办到1949 年解放,陆陈胤把; \* w3 n5 w% t: x  ^- W
校长之职交给袁巨。1950 年,陈宝生接任校长,1951 年11 月,学校转为民办,
0 T- S) x. E$ K% m时有4 个教学班,108 名学生、教职工5 人。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学生增加% E( Q1 m* b& _7 ^- ^! m
到300 多人,校址迁移到附近的袁万丰宅院、新建朝南教室4 间,教职工增至9! ]/ i" V3 V+ p! d7 @
人。1958 年,新建朝西和朝北两排教室,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增至400 多人,' Z3 q# p( `9 s7 J- D% k% d4 u+ j/ f
教职工增至17 人。1969 年,学校下放到大队办,民丰小学改为“三兴十三大队
; A- ~8 L! ~8 L% h0 s) Q小学”。! O: U- M' q  e
1974 年,大队将学校搬迁到大队中心地段,新建19 间校舍及办公室、厨房
: A/ x7 ^, c+ w( N' @5 Y各1 间,建校费用均由大队支出。1978 年,开设2 个“戴帽子”初中班。1980# v& u& s" M1 W1 T  T* \
年,初中班并入常阴初级中学。1979~1985 年间,学校乒乓球队和小篮球队多
/ b: E# N5 Q& _: Q次代表公社(乡) 参加县级比赛,成绩优异,女子乒乓球队曾获苏州地区比赛
; P5 R+ d+ I) l第三名。1988 年,部分高年级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1993 年,投资2.5 万元,增" |( B0 O6 y- N+ i1 y( T* b' H
添教育教学设备,改善校园环境,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制教育达标验收。
8 w) y  A( H7 D% m# f1994 年9 月,生源不足,学校规模缩小,仅开设一至三年级3 个班,教师4! I9 Y8 P3 A+ I' m' k
人,学生80 多人。1997 年8 月,民丰小学停办,教师、学生分流至常阴小学和
6 y$ y/ t: V& `/ R$ j三兴中心小学。& h/ z) m+ G# r0 w; U8 E1 C
育民小学育民小学,创办于沙上地区解放前夕的1949 年2 月,校址选在; s; k3 _, J0 y3 A
原裕兴乡七村(村今万亨村) 的一所佛堂,属私立性质。当年开设2 个教学班,' h  d) M& ?0 u& p+ a+ s. Z$ w8 ?
教师2 人,70 多名学生,校长潘旭亭,办学经费完全自理。; h" h) x+ R  k3 U9 x$ ~% P+ ?
1951 年6 月,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为一所农村初级小学,当年招生学生
/ y2 e' ~( @1 p100 多名,教师由2 人增加到4 人,时任校长黄古林。学校规模由2 个教学班发: [  F# y5 N4 B9 {
展到3 个教学班,其中三、四年级为复式班。
+ e# f6 E6 C; e1 \' P0 T6 `9 K1958 年8 月,校址迁往陈善继宅,和当年春季新办的一所两个一年级教学
* d- l; `1 n4 E7 J  X/ C3 U  w班的民办小学合并,成为完全小学,共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20 多人。
% n, y( o. G$ b$ r3 [1969 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学校改称“九大队小学”。1976~1977
1 ~5 E' D: G) i7 ]4 n. G$ t' c年,又易地新建标准教室7 间,成为“戴帽子”初中,开设初中4 个教学班、小- O7 I/ D" q7 `3 T, l% |& S
学7 个教学班,学生总数500 多人,教师20 多名。
) |4 @( x! I; F, w" G1979 年,初中部停办,师生全部转入西界港中学。学校恢复为农村完全小* k2 \1 q7 E& p: h, U  }/ g
学。1992 年8 月,四至六年级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1998 年8 月,全部并入西界+ E$ D9 t, G) R7 }, N
港小学。学校停办。
4 \4 p' u, _; N1 k0 b" ^' ^1 R& o, K( V/ ]) g
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二)
9 x# S7 S/ X. _  w$ ?  U0 e' j葛德本& }( H8 `$ j3 C  v$ v. E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的需
- h1 S1 S% t2 n; U3 F要,三兴地区曾多次调整境内各类学校的布局,撤并、停办农工小学、北固小
5 E# ~4 c0 e/ F* X2 {! J4 {; m学、三省小学、乐叶小学,菁圩小学、十八大队小学、生生圩小学、八大队小
. F; p  U, K+ v& E2 L- S; a8 a学、十七大队小学、三大队小学、一大队小学、十六大队小学、二十大队小学
% x  U/ W3 H: b2 D' p( d和利民小学,其基本情况略说如下:) M: X- `; P! _; D
农工小学农工小学的前身系1930 年建办的十二圩港北桥小学和解放前
4 k) r0 ]/ K* Y; i( R8 P夕建办的滨江小学。1949 年8 月,两所小学合并为“农工小学”,时任校长汤庆
$ Q; p1 i4 u& M# t4 y7 S珠。原是一所私立小学,1952 年秋,转为公办小学。1969 年初,学校下放大队/ N1 C2 ?% u( V0 N8 O5 v
办,生源充足,扩展为完全小学。1976 年,随着境内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校
1 w+ u  M. S; t& G4 O园占地面积扩大,教学设施也逐步更新。1985~1986 年先后两次翻建校舍11
/ D, t% ^- G+ t+ R; w' b间,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89 年因生源减少,由完全小学改办为初级小学,将
( g, L; d8 _. c* ^) v2 p2 \6 A$ u% n高年级学生分流至三兴中心小学,但校舍、设备、活动场地等仍保持原样。+ T' q5 M; c4 p/ b5 k2 u% z
1991 年,学校新设多功能教室和图书室,并砌筑围墙,安装校门,更新课桌,% p! }7 M" j# q$ M2 ]( F5 f6 [
添置书橱及体育运动器具,同时在校园内栽花植树,美化校园环境,当年通过2 m8 n* S+ ?2 ~- l9 X
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3 年,学校附设2 个幼儿班,1995 年,李善芳任2 r) F& |! ?& U
校长,同年7 月,并入三兴中心小学。
. p( \- _; h6 `4 {" P北固小学1937 年,常阴沙红卐字会会员汤静山,在三兴新街源丰油厂内2 J  }+ M0 J, F: {( c  g4 T+ K6 e
创办卐字小学(又名万慈小学),首任校长虞卜盘。1940 年,在三兴镇东东侧的# P: N$ f8 }6 m( ^2 @
卐字小学新校舍落成,随即迁入新址。1949 年9 月,卐字小学因地处北固乡,

TOP

更名为“北固小学”。1951 年11 月,转为民办,开设6 个教学班,238 名学生,
& g! R" z: p* i/ x5 s教职工8 名,时任校长黄忠政。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1952 年9 月,并入三兴( ?. X4 f, }, O8 P, ]* ]
中心小学。6 M! f5 n( {, T/ ^! z+ O
三省小学1934 年4 月,常熟县在境内常通港港南设置三省乡,三兴集镇7 s, @2 E) O! ?& x( b, Z' E: j
上的黄振林、郭志贤等3 人在镇南曾家圩(今镇南村) 里创办私立三省小学。
, @. F1 w8 ~( W7 {$ z# _1949 年5 月,常熟县人民政府文教部门将布局不适当和无发展前途的部分学校
' e( v- h! ]5 \  N: W0 N分别予以分散、合并或迁移,1951 年,将三省小学撤销,教师和学生分流到新
: U9 h* [# v- \. k! E民、北固、刘海沙中心小学等学校。
/ C& P3 h5 a/ u" J% J' {乐叶小学(墩西小学) 1949 年2 月,十一圩港港西南兴乡的县立横墩小" t8 j! h. U1 K" j- }
学教师施国元,从横敦小学分出1 个班,在乐杨村创办墩西小学,开设1 个一至
  ]; O! m5 k  d8 ]5 [8 z1 d3 ?7 }* W5 }四年级的复式班,由施国元单班独教,学校性质为县立初级小学。1950 年春,
; ~% b3 G( @$ d! A5 @0 `学校新建了校舍,发展为3 个教学班。1953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为4 个教学
$ [( \, u0 \' @0 P) ?6 b  S5 t班,施国元担任校长。1957 年9 月,新建教室2 间,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学校艰
- G5 O7 P7 k% ]3 h0 ^2 \$ I6 H难维持十多年,1969 年初,公办学校下放大队办,学校改名为“十五大队小# b" c% }  m4 \* L* `5 p
学”。1984 年暑期,与十七大队小学合并,取乐杨村的“乐”字和钱叶村的% `( u( I. o, v) z# R
“叶”字定名为“乐叶小学”。1989 年,因生源不足,高年级学生分流至三兴中
" g6 u  F, J5 a; x& `心小学,成为一所初级小学。1991 年底,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5
/ h: I+ [7 O# L, a6 D) k年附设两班幼儿班。8 月,乐叶小学停办,教师和学生分流,进入三兴中心小* T7 d% Q& i3 v+ I# p0 M
学。
) F4 R! B+ u( [5 m, e菁圩小学菁圩小学是1957 年2 月建办的一所民办小学,时由大队妇女主
. E. Z3 J1 K! _任张鉴英兼任校长。1958 年2 月,规模有所扩大,发展到3 个教学班,1960 年,) w4 W3 G; l5 r3 z4 A% M0 X) s
又扩展到5 个教学班,1963 年,又缩编为1 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复式),朱宙
/ R4 V9 W- u8 O& B1 u% Z平担任学校负责人。1964 年8 月,学校扩展到5 个教学班,近200 名学生,教师
! ^$ S' C4 G, C/ c( k增至7 人。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定名为“七大队小学”(今菁8 h, ?4 Q. L" [
圩村),学校由初级小学发展为完全小学。1970 年,停办初中班,学生分流。
$ n8 l+ B. Y: n+ J# ~! _1992 年8 月,三年级以上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保留一、二年级2 个教学班,成: w8 Z" r. ^# X5 h) k( t, X" h- h
为属西界港小学的一个办学点。1995 年8 月,四至六年级学生全部并入西界港+ H! Y  P7 J% R& n+ N5 H
小学。时任校长杨才根。
* S- g; A( l; |( u十八大队小学十八大队小学创办于1964 年9 月,为一所民办性质的耕读
/ `! f. s- A6 W小学,由陈志祥老师担任学校负责人。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学
" N) U  E/ U3 D校新建校舍,发展为农村完全小学,由俞学明老师担任学校负责人。1984 年3 t9 r5 I: q  c8 U; S8 }
秋,高年级学生并入西界港小学,成为初级小学,校长戚萍。1986 年秋,全部' k, ^( m4 r$ t6 u. P
( \6 T! X  R! L
并入西界港小学。时任校长余美兰。5 e: b8 t# e9 _
生生圩小学1946 年8 月,沈凤林在生生圩(现属乐余镇双桥村) 的顾家
, W# n" C6 a/ \+ f7 y宅创办生生圩初级小学,1951 年,学校迁入三兴境内横港一侧的老佛堂内,时! @* R" @( l) ^- Y& X
任校长陈新昌,校名仍为生生圩初级小学。1965 年,校名改为“利农小学”,
" e! ^7 {5 `# D; v1969 年7 月,搬迁至一○大队中心地段,改名为“三兴一○大队小学”,发展成
0 [: z; v% s  e$ r$ f' @% O6 B! _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校长顾曾荣。1984 年7 月,与十一大队小学合并,定名4 [& d* ]9 o% X/ r
为“永乐小学”。3 \1 q. ?% k+ D- O( X
八大队小学八大队小学为1964 年9 月创办的一所耕读小学,由朱美英单
$ K9 V# W9 a1 {& L班独教。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耕读小学扩展为初级小学,开设4 个教学
! g/ T8 Y3 D" Y0 m6 g班,100 多名学生。1971 年,发展成为农村完全小学。1984 年,暑期,境内小$ Y3 u+ _& W% y, o" @5 @2 _
学布局初步调整,八大队小学撤并至西界港小学。时任校长余美。# w0 w/ K, R2 b; ~! Y0 j7 [
十七大队小学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在公社统一部署% n# l% D3 ^+ I/ i2 O  _6 }5 ~, J
下,十七大队党支部积极筹建,创办三兴十七大队小学,黄忠汉担任学校负责
" u4 m( X. K3 v& Q7 Z% Y人。1982 年8 月,五、六年级学生并入三兴中心小学,由完全小学改为初级小
) o* j% J# O# I5 m1 I# o学。1984 年8 月,在乡政府统一规划下,与十五大队小学合并为乐叶小学。
5 f7 @8 n, D) W2 U三大队小学三大队小学前身为三圩桥小学。1916 年2 月,张渐陆在十三" N% D5 O; x* P% L4 O! g+ F
圩港创办私立三圩桥小学,由陆光强单班独教。1951 年,转为公办,扩展为初/ V! g& P) i: l( S' P; J' i( @, \
级小学,3 个教学班,教师3 人,81 名学生,校长陆志聪。1958 年,发展为6 个
% B% q& {( _5 l  M# J3 o教学班的农村完全小学。1964 年,因校舍邻近十三圩港港边,已成危房,原址) C' w  ^9 W( B) a+ v8 `
也无发展余地,经县文教局与三兴公社商讨决定,将学校从港东搬迁到港西,4 Z0 q- G0 b, G$ f
利用学生暑假离校,易地新建,如期竣工。1969 年初,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
# m6 e! [  {. l/ {学,三圩桥小学和利民小学合并,搬迁到三大队中心地段,学校定名为“三大  _3 u3 l( M4 m- J. P
队小学”。1976~1982 年期间,三大队小学履行三兴代理中心小学的义务,承担( |4 Z# w  o1 O! ?3 M& P
全境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辅导,组织全境小学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1982# p" D( Y/ o: t& s3 ?
年,三兴中心小学正式恢复,三大队小学也随同一大队小学和十六大队小学一/ V- r" C) E: F+ ^. X) d( T( W* i5 K
起,并入三兴中心小学。时任校长袁培祥。9 Z  B. {) M2 z5 P
一大队小学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三兴公社一大队在务本庄(今属
- O1 Y0 O% i. L6 g6 p9 c5 R5 ^8 M  J+ e- B务本村) 筹建创办一所开设6 个教学班的农村完全小学,学校负责人黄林森。
( X9 j0 ^' {8 s! i0 Q' d2 s# I% a0 R1972 年5 月,学校前排朝东北侧的一间教室,因人字梁散架,造成房屋倒塌,
) q6 H1 E0 @# M3 ~4 Y5 ^) @因当时学生都在操场上体育课,幸免发生伤亡事故。1982 年,何其强任校长。
9 B2 _0 t# f" ]( _) }同年8 月,学校撤并到三兴中心小学。
$ G9 G! X& T! r0 ]* I( t% v十六大队小学1964 年3 月至1965 年7 月,三兴中心小学在十六大队(今
$ z; l# S9 ^! ~" [属镇南村) 下伸开设一个民办班,由陶秀英单班独教。不久撤回中心小学。: Y8 b% S. v% y, r6 f! c! @
1969 年初,学校体制下放大队办学,由公社统一部署,十六大队党支部积极筹- D: F. T- }; L+ p
建,创办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即十六大队小学,黄惠祥任学校负责人。学校坚
0 w% [) p; G/ T2 T6 `' G: K  F5 ^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强,教风、学风好,教育质量
# v$ }. g. \0 |2 q8 B' B名列全境前茅,多次受到乡、县的嘉奖。1982 年8 月,十六大队小学撤并至三
, c' O( @: [% `/ Z兴中心小学。" v0 s- s8 Q( M- j: g
二十大队小学1975 年,拓浚三干河,将三兴公社十二大队一分为二,三8 W  z6 F* r& r+ J5 C1 }2 ?( V
干河以东的二十大队(今属鼎盛村) 的学生到河西的常阴小学上学,多有不  q" `$ k& N+ p' u8 C
便,因此1976 年8 月,创办二十大队小学,为初级小学,由汤金生担任学校负2 K" N! x9 r/ T- _
责人。1981 年8 月,由于生源不足,于是将原有学生部分转入乐余中心小学,
  y1 c! n2 f; Z/ s其余则撤并到常阴小学。
1 Q) Q/ r0 K7 ]+ t" W4 a利民小学(恤菁小学) 1941 年2 月,张武强在北久生圩(今属久生村)' i  G/ a: p- @( r! Z9 I# W
家中开设“私立武强小学”,由其单班独教。1949 年9 月,武强小学遭火毁。
) n% L& F5 r) q1951 年4 月,学校迁至居士林庙内,更名为“恤菁小学”。同年11 月转为民办,
, e+ }+ f4 U7 I" `2 n3 N1952 年4 月转为公办。1965 年5 月,更名为“利民小学”。1969 年初,与三圩桥
8 `, o9 p$ I1 C7 F- X小学一起搬迁到三大队中心地段,组建三大队小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