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太字小学- h' ?' @/ k+ {& p! L. \, R" ~
苏其增; a- W& ~( H" d3 D
太字小学,位于德积境内正兴沙太字圩(清乾隆三十五年围垦成田) 港桥
0 Z0 v1 v- k( y- O! O( _8 J南300 米处,今晨(阳) —德(积) 公路东侧。7 \# b0 u# c% a$ b) z$ Z
1945 年秋,太字乡原日伪时期的乡长祝锡楚,在太字圩港东、尤家岸西首( ]: m0 g8 l( @( l7 V
自己家中创办私立“三育(德、智、体) ” 小学,聘请陈星光任校长,其本人
/ E- [3 T7 A: |/ |则任名誉校长。从江阴聘来1 位女教师,招收一至三年级学生30 余人,学生共
2 a6 H  x) W! o9 v% v& }" B" W6 `聚一室,开设复式教学班,单班独教。翌年,有学生升入四年级,于是开设2 个5 Y7 c0 G) O; b
复式班。
% k' T. W' ~, u" m1947 年,江阴县教育局将学校转为公立学校。因学校地处太字圩港畔,故1 l2 i1 N2 i" N- x! |6 }4 r5 R
以地名定名为“江阴县太字圩港初级小学”。1949 年人民解放军渡江时,曾任伪
0 l: C9 x3 b. e, N" B乡长的祝锡楚率领自卫队反正后,即去苏南公学的训练班学习,其时学校由章
( y4 Y8 b; j% i+ u, z$ G2 q明保全面负责。' y4 E" d/ Q5 u& X0 J+ ^4 G
1950 年,学校将以学校名义分得祝家东首姚姓地主的碾房5 间,修葺整理  e9 R6 b) X$ p, |' y1 {
为2 间教室,当年9 月,学校扩大为完全小学。至此,学校分设于东西两处,开4 V2 v0 K) I# C' p
设4 个教学班,学生120 余人,教师6 人。1953 年,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00
9 N, c; }, d0 C- T' I人,教师8 人,校长李国良。2 `' v; D. a0 t8 o0 W4 z
1956 年,拆除原祝家地基的校舍,在东部校址新建6 间朝南方向的平房。1 x; t1 Y0 F4 ~! U5 j5 x5 F# Y; w
从此,一至六年级得以集中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完全小学。是时,学生300
6 ^0 d! d0 {. j* r7 X( T多人,教师11 人,校长薛希真。7 {7 T/ f1 {2 Z' p) k, v: x
1959 年,高俊轩任校长。1962 年,学校改名为“沙洲县太字圩港小学”,开7 R9 y5 J/ A" o% H4 C8 j
设7 个教学班,学生252 人,教师11 人。1963 年,学校掀起“学雷锋”做好事
0 G0 S  S9 x. j% Q0 j的热潮,校园气象一新,教学质量名列全公社前茅。; `! [  v. ]( }' i
1969 年春,小学体制下放,学校原施教区范围的3 个大队分别办学。新一" u# [) j0 g) T- ?2 F# W
大队(按,1960 年11 月,将原一大队划分为新一、新二、新三3 个大队,故有- z! q2 M7 E- @
此称呼) 先在段山港闸西,后在中心区域(第四生产队) 建校;新三大队在第
, M( h0 b, N) G! \六生产队建校;新二大队小学由太字圩港小学易名而成。1973 年,新二大队小
+ K1 k" n, a( a. J学招收初中2 个班,学生100 名,成为“戴帽子中学”。1975 年,初中班停办。" K# A/ `4 V! i9 ]! x9 M$ X
1976 年,肖振庭任校长。学校创办眼镜厂,获利后用于改造办学条件。1981! Y+ Z! w7 N2 i4 e2 T9 B; ~
年,新一、新二、新三大队小学分别更名为“段西小学”、“太字小学”和“长7 T. \: v$ C1 e; l8 ?! J2 @2 a7 a  ^
明小学”。
: M$ W7 E5 @# Q( ~5 y" D1983 年,孙永芳任校长。是年,乡政府拨款,将后排8 间老房拆除,重建/ Q$ p2 Q; P2 S/ E! l/ d
4间标准教室。1985 年,学校负责人丁永春。1987 年起,沈福伦任校长,在抓0 \! j6 F4 [& V' `! U7 a! N. E4 h
好教学的同时,创办化工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F% [% C* S9 K/ s% `6 K
1991 年7 月,新联初中(创办于1965 年3 月) 撤销建制,太字小学整体迁
  J+ \. O. h9 T0 C$ y3 l  \入。9 月,学校开设6 个班级,学生244 人,占地27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 平
9 G; D: N! C' ]6 o1 Y1 V方米,专任教师9 人。学校添置课桌、椅,办公桌及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进一& s0 J! h! u! J5 \- Z% O& _+ Z
步完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合格的乡村完全小学。11 月,学校6 q  c7 W/ ?% h+ u9 S2 q; c
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建办水磨石厂。1993 年,镇政府将紧" ?+ B- r! O- P+ s
靠校园的小河以东6 亩地划给学校,建朝北方向的9 间平房。1994 年9 月,张潮
) T& _: d$ C. @" v清任校长。1995 年9 月,杜惠清任校长。1997 年7 月,镇政府投资50 余万元,& ]# Q; T* ?: X9 ~' `! m* w6 K
新建教学大楼,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校园环境。1999 年,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
; d6 U4 }6 e$ t8 p( @7 L- j5 c- D  i化达标验收。2000 年7 月,小明沙小学并入。
" Z/ Z% p; q' Q* I3 N' C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太字小学注重素质教育,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
) `; m- ^( c7 f2 l2 ]" o, h! E6 Z色。从1998 年起,经过5 年的努力,形成以硬笔书法和手工美术为主要特色的
+ x( s- K$ ~* z6 q教学改革新路子,成果丰硕。$ E6 \% r/ P" R& @' z4 z& l4 Y
1998 年9 月,学校派出代表参加全国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博览会书法美术
2 c1 g% T, `* s  E% R# z竞赛,2 名学生获金奖,3 名获银奖,4 名获铜奖,学校则获组织奖铜奖。+ G2 J0 s( f9 O8 P0 X$ `) |2 H
2000 年6 月,参加江苏省书法协会举办的硬笔书法大赛,3 位学生获三等9 a. P9 A0 M# Z( n9 R6 c
奖,并被吸收为省书法协会会员;12 月,12 名学生一举通过全国硬笔书法三级
1 ^' {: k/ k& @& ~: ^, Q考试。7 j) Z' K. j% s8 @
2001 年6 月,参加江苏省书法协会举办的“一卡通”杯书法大赛,3 名学生9 n5 B5 m+ Z0 D( s( ]8 i- Z
获三等奖,并吸收为省书法协会会员;8 月,参加全国硬笔书法竞赛,13 名获一5 n, r8 G& P+ |  g* m
等奖,8 名获二等奖,3 名获三等奖;年末,成为全国书法等级考试试点学校。
+ J# }+ @, o! H- u4 R4 ^5 e2 b4 y学校教育科研风气浓。校长方国智撰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对称剪纸》(上下+ H0 _0 @- R. _, O4 b4 v& }
册) 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发行,2001 年获中央教科所大成美育研究成果. s, V1 [) W4 J  Z  M8 K5 H" {
论文一等奖。
9 Z' Q) s2 O7 x; ~, j3 o2002 年9 月,学校申报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子课题;10 月,参加教育
8 y! q% v: q5 E, F' A部“十五”重点课题《中国大成美育研究》开题会,并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n' q! s# p* F
2002 年下半年,学校占地7204 平方米,建筑面积1158 平方米。开设7 个
0 ]; ~% k3 }; a" g+ @( E, @  n( E班,学生329 人,教职工16 人。附设幼儿园3 个班,有幼儿107 名,教师3 名。
: O3 e% t* h4 ?" r' G) q/ u2005 年下半年,学校开设10 个教学班,学生430 人,教职工23 人,校长方国
+ X& b  ~' Y5 H- [% u' C智。
( U5 F; b5 R1 g: D9 t太字小学在其整整六十年的办学生涯内,人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其中尤. r+ E5 Z* q5 j1 q- P
为杰出者,有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的徐玉芬。
( ^/ d( S6 K7 U8 c0 k2006 年下半年,德积辖区内学校布局再作调整,太字小学被撤并,走过六3 p4 t- U# S% H- D4 H! W+ Z$ T" f
十年风雨历程的太字小学,不无留恋地离开德积地区小学教育的历史舞台——7 _7 }- o* j( n: j. y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时,以“白云”冠名的民办小学,在太字小
) x. Q0 A2 q% G. G" s5 m学原址上拔地而起,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崭新的形象,增辉添色。2 h0 b# K. _1 S8 G% Q+ f, e
/ W& @5 s( X4 O/ d' S
和字小学0 j: h! ~% Q9 Z9 j0 z8 i) J
苏其增; f/ v3 Y' K9 N
和字小学,位于德积镇原和字村(今属新套村) 第八村民小组境内。学校
! j( W! m( D. C# k. q: S1 p占地1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学校前身为私塾,于1948 年由里人杨$ i4 i. F, S8 D5 {
云彩借用当地一陈姓农户房屋创办。是时,他和保长蒋金书去桥头街聘请吴甘
% d8 {3 X8 A" e: t泉执教,设1 个初小复式班,招收学生38 名。
) `% F2 |$ u. R# {7 ]: X, W9 d% L1949 年,学生增至78 人,设2 个复式班,教师2 人,学校负责人吴甘泉。
# w% E: ]  a5 Z& |/ i' F+ k1 b3 ^1951 年,学校搬至陈培铭家,取名为“和字圩初级小学”(因学校地处和字7 U  P- A! [; l/ `8 z. e
圩内)。学校规模依旧,开设2 个复式班,学生35 人,教师2 人,实行以生养
' d7 L- Y1 M% @* v/ x# \% C师。学校负责人李金林。
7 P! ~9 A2 S" m1953 年8 月,政府拆除丁家圩埭地主刘沛豪家的房屋,在和字圩“龙潭”
2 J" F1 L8 K. a+ o/ o5 I. X(一种深水塘,用作地名) 东首,建校舍4 间,学校升格为完全小学,定名为
. r. P0 [9 p1 C* {# z“和字圩小学”,江阴县文教局任命孙荣宝为学校负责人。时有4 个教学班,学生
0 ?& z: p' d/ }* `% g) c170 人,教师4 人,属于“民办公助”性质的乡村小学。尔后,规模有所扩大,
4 ]3 r; v5 v  C! L  W3 T至1956 年,有学生200 人,教师5 人。
. d5 t) ^1 S' ^- s( C1957 年,学校迁至和字村第八村民小组。时有一年级至六年级6 个教学- \2 v/ u2 v+ Y5 n7 B( j
班,学生共280 人,教师6 人,校长陈宝生。1968 年,陈宝生下放,朱桂兴任学
- e1 ^5 @" f' g$ b' H( a校负责人,1974 年,陈宝生复任校长。1968 年至1975 年,学生大致稳定在250, J% S% H+ v- _5 f2 A
人左右,教师10 人。7 c7 @' L5 E3 [) @
因为原来的校舍陈旧不堪,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1975
& h# T& s7 H7 W. L年,县文教局拨款,扩大校基,翻建校舍21 间(建筑面积488 平方米)。
" w7 h( y3 T5 S& R) g$ Y1976 年至1979 年,以“戴帽子”形式,学校附设1 个初中班,学生40 人。
9 ?7 i$ S7 }! r: n! M1981 年,学校随村名,易名为“和字小学”。1984 年,和字小学开设一至四
1 f1 @7 [$ Z) c" n" W. D年级3 个教学班,学生76 人,教师4 人。1991 年,学校搞达标建设,新建校舍

TOP

及添置教学设备,增添爬杆、篮球、排球、图书、电视机等体育文化活动设
1 }2 J  a* |7 P* Z施。11 月,通过达标验收。
" Z# g* g; S' I) A( c随着境内学校布局的调整,1994 年9 月,学校并入新套小学,成为新套小' `' _5 `% E/ g
学的一个办班点,开设一、二年级2 个教学班和1 个幼儿班。1997 年上半年,设1 m8 m7 F7 J9 M& Y; z" w, Y
一、二年级各1 个教学班,学生60 人,教师2 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儿30 人,
: z4 L7 _% D& t- C( l# D' t( J教师1 人。是年8 月,办班点撤销,校舍移作他用。
2 l6 |+ C/ q, b, }) l+ N1 y1978 年至1997 年上半年,先后有朱桂兴(复任)、黄清明、朱桂兴(再
: w$ y- Y6 r( Q5 ]任)、黄清明(复任)、马宝林等任校长或负责人。$ c/ k3 o: H7 B
和字小学,规模不大,但坚持办学近50 年。2 P, H! W* C4 H& m, o! ^" x
8 T' Z2 e1 P4 L/ v
福民小学
* w+ A6 x" P- q1 U: k0 Y* B苏其增
/ N6 m& t# n. I. d" J1 q福民小学,位于福民村“前鸭子圩“西段。1949 年8 月,由福民村境内“西. W$ g! P+ j/ J2 S  k
鸭子圩埭”的展鸣皋创办。是年,他于合兴大南中学高中毕业,看到本村没有
9 ]$ N; @: r: ?6 Q* O8 \7 S0 o' N学校,孩子上学不是向南上天妃小学,就是向北上护漕港小学,很不方便。于
; a$ p& g1 k. }% n是,在周金保、唐茂兴的协助下,在自己家中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招收18 个学
) j" {# k6 `: H& R7 G' L生,开设一个复式教学班。1951 年9 月,转为民办小学,定名为“江阴县福民
" ]4 I, O2 a! V' {初级小学”。
' Z4 j$ n$ B3 l& g" j1952 年9 月,转为公办小学。是年,有学生40 人,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
( k5 Z/ n4 g: F& w* b( @式班。1958 年9 月,学校增设1 个民办班,开设在展家西隔壁展洪仁家中,由徐
; R# Q  u' `* V. Y汉生执教。1960 年暑假,大队向展洪仁买下3 间瓦房,将学校拆迁至福民村: U! \3 w( ]: V- {
“中鸭子圩”“西首大队部驻地,新建朝南4 间瓦房作为2 个教室,1 间草房作办
' |: m# w3 E& R6 c1 G8 ^公室。1962 年,学校更名为“沙洲县福民初级小学”。1966 年,有学生85 人,
6 {# F0 V; l/ S8 x7 C设3 个班,教室不够,遂借用大队部2 间草房作办公室。1969 年3 月,学生增至' f9 v3 ~/ m# }) w- j
102 人,又借用大队部朝东4 间草房作教室。这样,共开设5 个教学班,成为完& S1 a* F5 {. e/ a
全小学。1970 年暑假,由县局拨款将原来朝南5 间教室拆除,建成朝南8 间瓦7 `: B2 u, v' A7 w8 b
房。1979 年,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18 人,教师7 人。4 H- ^1 \4 w# ]6 b- B+ U9 G
1983 年,小学恢复六年制,因生源不足及其他因素,撤去五年级以上年7 ?  z* G/ I1 `3 \  T" n: u$ {
级,仅保留一年级至四年级,分设3 个教学班(其中1 个复式班)。1989 年,仅
: a  m1 E: f9 t( e: B保留一至三年级2 个教学班(其中一个复式班),学生50 人,教师2 人。# {8 R# u! B1 X9 g! O
1991 年下半年,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校重设四年级。福民村筹资建成
" i1 [1 R* w$ B- m% Q. a9 i两层教学楼(6 间),同时整修油漆平房,添置图书和多种体育器具。时有班级2
0 ?2 |- F' Q4 o) m( s个,学生55 人。占地1928 平方米,建筑面积324 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672 平: ^1 v  P! g5 |& J( v9 b( g
方米,教师2 人,11 月,跨入义务教育达标行列。& ^4 {5 H, _' C
1993 年暑假,因规划建设需要,学校易地南迁,在现址建1 幢教学楼(10/ C6 W6 a; B6 N3 G0 a
间)。1994 年10 月,因境内学校布局调整,福民小学被撤销,并入天妃小学,
& Q5 {8 @+ S' f8 s原学校成为天妃小学的办班点。1997 年上半年,办班点占地2666 平方米,建筑
+ w% l# _& Z* Y" ]) I. A面积300 平方米,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60 人,教师2 人。附设幼儿
7 h2 u" N& f6 N" m2 y班1 个,幼儿20 人,幼师1 人。是年8 月,办班点取消,师生并入天妃小学。
7 z$ K5 R0 H3 k2 e! F9 D( ^1949 年8 月至1997 年8 月,福民小学的校长(负责人) 先后为展鸣皋、朱
& b' f/ @$ g  u2 W, l+ c2 A桂兴、费全林、姚锡荣、李天石、徐汉生。( _4 A9 ], t/ X. s+ u9 z
福民小学规模虽小,为国家和本地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建设培养了不少! D2 ~) ]+ V$ Q, I# |
人才。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新会员资格审定委员顾建平,就
) ^" I' l% p- E+ v  t9 L是在福民小学接受启蒙教育的。6 p! G6 w& F" k, c. m* W

% q) O9 B+ s1 A- L3 z- e白云小学
- d, k4 ?7 J7 n1 {% J6 n苏其增
# b6 y$ n; l* d& z' m创办于2006 年8 月的白云小学,位于金港镇德积地区太字圩港东侧,是一
! }  N# E4 I2 G# H0 P" {& \7 A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招生对象的全日制民办小学校。创办初期,开设21 个
) q/ Q* h$ X2 k, Q; L" O% q教学班,学生1100 多人,教职工50 人。经过近10 年来的发展,至2015 年上半
0 |% L. H& k7 h. h年,学校占地2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960 平方米,开设一至六年级25 个教学
0 H9 B  V! C2 @* {$ b6 B  h班,学生1300 多人,教职工50 多人,其中支教的公办教师11 人。
" w+ G' [* @5 d" f, B学校各科教师学历结构、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张家港市教学
7 [  N8 E3 a8 v4 A2 L能手1 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 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1 人,苏州市高级
4 O8 H! |& Z. L% S% j- [& P工艺美术师1 人,校内附设白云幼儿园,校外附设学田幼儿园、彩虹幼儿园,共
' T2 a8 K6 D# J% R) r有幼儿1200 多人。
2 q2 A! p7 F' z9 g2 t白云小学在“特色求得发展,创造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
$ h* @3 M" `8 l8 j1 R绕“诚信、勤勉、合作、创新”的校风,“爱而不护、教而不训、潜心教学、示1 e1 l, O6 Q6 v8 h' |
以典范”的教风,“自信自爱、肯攀肯登、树立理想、追求成功”的学风,构建
8 Z5 L, ]6 \. E+ S1 u和谐的、有文化特色的校园。坚持以“特别有礼貌,特别能忍耐,特别守纪

TOP

律,特别有志气,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作为”的校训,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在
$ G% t# ^1 ]9 N7 p' U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全校教师精诚团结,积极推进素质教
* [+ p! h% u. L) \育,不断深化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教学管理,办人民满意8 z1 n9 s) |/ T; ?  t
的教育,成果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特色文化学校”,“中国大成美育
5 F# B. `+ l6 v! X: V- q研究试验基地学校”,“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先进单位”,“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
: L2 f% X& @, ]- [  Q/ o标准化建设合格学校”,“苏州市平安学校”,“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3A 级社+ s/ R3 B4 f5 M! p& K
会组织’”。# s+ I! q: ?4 H
学校严格按照苏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合格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和江苏省教育; ]2 ^. X9 Z, i
厅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六个一样”的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自2006
  s. L; n3 M; `) v年下半年至2015 年上半年,先后投入1500 余万元,新建小学和幼儿园教学楼、1 ?% I% N) x: R4 T
综合楼、师生食堂以及环形跑道、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特2 s, r$ O  j" Z  P  n
色活动场地。配有标准普通教室26 个,每班都装有磁性黑板两块,配备两机一7 v- A' X/ f4 u- R! K
幕(收录机、投影机和投影银幕) 设备。还装备了3 个标准的科学实验室、科学
1 k1 g$ U! W) l/ b9 J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微机房、多功能教室,教师会议6 }' k9 @& \+ ~5 Y8 I; r( l
室兼阅览室、图书室、学生阅览室、电教器材室(广播室)、少先队活动室、传! L- q9 y* l, A0 [
达室、卫生保健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教室或辅助用房。拥有图书3.5 万册,装% |) G. y: D& A9 \; p  h
备了128 台计算机,12 套移动多媒体,基本实现了教育工程现代化,并实现宽2 P5 x% n6 v1 {! j, \4 v; g
带进校,每个教室和办公室均有接口与宽带连接,有规模的校园局域网络,建
% J( x3 v6 R" \! Y" Q有广播系统和有线电视网络。
/ @% |8 C% Z7 N* h; A* V现在,白云小学犹如一艘充满活力的生命之舟,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正
6 \, x5 u) d0 W- g5 l" @6 B8 }) R0 Y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扬帆远航,驶向充满希望的海洋。+ M/ x! M0 t4 v0 p4 V& N, G8 f
4 U2 i0 M' A1 ]8 |. o
金星小学
3 Z+ k/ W, v+ @. s$ p0 M苏其增6 A2 M% u( ]4 a& \7 }# W/ }; ]6 [
金星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协星村(今北荫村) 与金城村(今双丰村) 的交; t, T! I9 \% [1 g
界点——朱三桥西北50 米处。由西金城的“金城小学”和协星村的“协星小
# o0 e8 n+ J+ v! l' J学”合并而成,并从两校名中各取一个字,命名为“金星小学”。
. E! W$ S3 o) ~, v* |6 z协星小学协星小学原名为“西金城小学”,由苏北人刘汉彬于1948 年创
! N9 U' x: y4 j8 ~" V2 R2 u办,校址设在高子圩埭陈氏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搬迁至西金城
9 C3 L, X8 K7 V8 n. Q4 y* ?/ ]1 f圩大地主陈瓞初家中,姚镜第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位执教者。1952 年,转为公办学
( a" G/ [" x( O- w校。1957 年发展为完全小学,校长即为姚镜第。1958~1959 年,校长朱海妹;
" o( |& M& G8 g4 z2 }1960~1962 年,校长王铭书;1963~1964 年,校长李桂清;1965~1966 年,校
: F9 I5 M7 d) _; r4 \0 |长黄征耀;1967~1968 年,校长肖振庭。1968 年,学校易名为“十五大队小
0 F. q* h+ `; C" c' O' a学”。1969~1971 年,学校负责人为司玉明;1972~1982 年,校长曹伯甫;
/ n! ?: ?) J5 h( F& W+ E; k9 Y1983~1984 年,学校负责人李根培。1985 年开始,学校规模缩小,开设一至四, j0 O- v" W. z! Q
年级。这时的负责人是季汉荣,直至1990 年与金城小学合并。
4 J% Q" `" L1 q8 U/ [- _3 {* r金城小学金城小学创办于1957 年9 月,校址在标营圩(今属双丰村),当. ^: r4 O5 }# x
时称“标营小学”。创办时为初级小学,负责人邱文彩。1968 年发展为完全小% ^. f3 T' {/ l( w4 r2 X
学。1966~1971 年,负责人周一新。1971 年,学校向北搬迁至金城圩(大队办
" K  Q& j5 u' q# o. l" c公室驻地),时称“十三大队小学”,负责人钱汝宝。1981 年,易名为“金城小
+ N: _6 J" G" C  F学”。1983 年,民办教师队伍整顿,钱汝宝、曹益新、陈汉奇、周沛华等被辞1 E; h" T9 a7 x# I  i$ w4 S: G2 s
退,周一新复任学校负责人,直至1990 年9 月两校合并。
4 m2 D" ^* f  O1 t1990 年9 月,按照乡政府教育事业规划,金城与协星小学联手在新校址办( j. ?2 t( T) g3 k* T# O! G
学,周一新任校长,季汉荣任教导。是时,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115 人,教师
* ]+ z# k1 r6 l1 C# z- {4 C7 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师2 人。
) e1 S6 ?/ f- u( I6 ^金星小学1991 年暑假,两校合并后,新校占地3315 平方米,建筑面积
( s/ F/ P- ~2 M+ B, ]; K696 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2619 平方米。学校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149 人;专
3 B8 f/ Y  \6 j" j* `任教师6 人。全体教师齐心协力,绿化美化校园,增添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购
9 p, r- C7 v+ i/ s3 j: n: {置体育用具,更新课桌,努力创建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学校。是年11 月,通过
+ T9 ]# L. |3 t" W! o9 t5 ?# A九年义务制教育达标验收。
% S" I3 }9 Z' G/ k" p1999 年上半年,开设二至六年级5 个教学班,附设1 个幼儿班。全校学生, g( B% E6 T( D, }0 ~
238 人,教师12 人。学校添置滑梯、单双杠、爬杆、排球架等大型体育活动器, M. ?) M3 V4 Z' A2 [1 {7 B
械。是年下半年,金星小学被撤销,并入德积中心小学。
/ }) I' M% ~: `% p9 J5 I' C* w1 y2 V; }) X
小明沙小学
0 a2 f! u* k8 X0 x/ F( ~苏其增
4 B6 z7 K2 V+ L$ B* Z& }$ @小明沙小学,位于太字圩港桥西侧向南约50 米的“太丰一号桥” 南侧。因
5 D! J# Y: I5 R  g2 g' `, ]学校地处小明沙圩(今属小明沙村) 内,故定校名为“小明沙小学”。
+ u! R4 N; |" Z4 ?  c# W: k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 年的二大队(今属小明沙村) 南片的卢家
/ _( q4 \4 a; U7 s埭小学和北片的大生庄小学。两校各开设1 个教学班,共有学生80 人,教师2
: E: w  {! }8 c& ^4 q" i人,学校负责人丁永春。1959 年,南北两所小学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
4 [& x$ O0 u$ j5 y0 W/ l/ a8 R1962 年,两处合并于现址偏南的大队中心地段(繁殖场),校名为“二大队小
" n* g+ W% d5 G* [- k7 ?8 m学”。1964 年,为方便学生上学,南北两片的学生重又分开,就近办班。1965
2 l2 ^* S" B6 f4 w年,南卢家埭小学校舍倒塌,学生迁至第三生产队社屋上课。1965 年至1969
. H7 ~) a; Q7 W8 |4 R9 F年,学校负责人为朱汝良。3 A" q* X4 [. B" g1 U
1970 年,由大队筹集资金,在现址建380 平方米的9 间朝南方向的校舍,开. ]+ `* u$ C3 C4 H8 X. d
设7 个教学班,学生305 人,教师9 人,学校初具规模,但仍在南、北分校各自5 P' i6 ?3 R: C: ]/ d& }
开班。
+ E) u! k& N2 [7 o+ {1970 年至1975 年上半年,学校负责人先后为陆尔石、顾乃西。1975 年下半
, c  {1 y5 |: p! c+ K年陆尔石复任学校负责人。1978 年,学校创办漆刷厂。
0 P) n/ J/ P# V6 H1980 年9 月,南、北、中7 个班合并为6 个教学班,学生322 人,教师11& w6 V5 W9 g% @, n
人;附设1 个幼儿班。学校负责人陈国龙。# e0 ^( b( \( n) M* _" s
1981 年,漆刷厂与中心校校办厂合并,成立德积刷厂。是年,学校更名为
4 q5 V# S; z6 Z“小明沙小学”。
, n8 F& ~  Y7 E  p0 t# N1983 年,县文教局拨款9000 元,拆除朝南方向的校舍,翻建9 间平房,并1 L1 A2 R3 y8 u: O3 x; L7 r' Y
加筑围墙30 米。校长刘兴培。* K$ X. \/ u" A/ m; {( E: ?
1991 年,筹集资金8.3 万元(乡政府拨款5.8 万元,小明沙村经济合作社资
& r  X1 ~; s/ G( l5 ~# B助2.4 万元,教师捐资0.1 万元),拆除校园内所有平房,新建教学楼、辅助用9 C- H! q' U" o  d5 F
房,重修围墙。在教室安装电灯、吊扇、广播音箱,添置新课桌。设置教师办
3 Q, z2 r/ D* Y公室、多功能教室、师生图书阅览室、少先队队室等;校园内花池、活动器械
4 `- p( \! f- f+ W9 u+ W0 s的设置,井然有序。年末,学校一举通过张家港市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4 年
9 Y3 G. O( j4 L+ J" r' A严玉生任校长,1997 年顾留金任校长。1999 年8 月,一年级学生分流至德积中1 c4 M* Y. e2 U8 b7 w
心小学和太字小学。
9 f2 I1 c4 z/ i9 {  b+ L1 A/ l2000 年上半年,学校占地2350 平方米,有两层教学楼18 间,平房10 间,$ G8 H. b- C$ b# T' O: K5 r
建筑总面积682 平方米;有篮球场、单杠、爬杆、滑梯等体育设施,开设二至六/ R# s* G% ]; I' U8 A, ?* a9 s
年级5 个教学班,学生195 人,教师8 人。
& D  w9 l( P+ t0 I2000 年下半年,小明沙小学建制撤销。& _* r4 l) J4 p# \
小明沙小学规模虽小,但坚持办学40 多年实属不易。学校全体教师工作热  d- r7 q7 f+ D: g/ u
情高,教育质量在境内颇享盛誉。
- p  Y: L  n0 f( j4 ]9 B/ g小明沙小学,是小明沙地区唯一一所农村小学,默默地为当地农家子弟提/ ]3 V1 ~! I, ]& [* @  t% z
供服务40 多年,其业绩和贡献有目共睹,给周边群众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
+ z  _% J% K, p4 U《小明沙村志》中保留着详尽的记录。小明沙小学虽然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 m6 t; W3 l. W" M* }但与学校同名的小明沙村依然与时俱进,蒸蒸日上,一座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新. K' Z3 r) h: N1 X; q
型滨江农村已初具规模。

TOP

新光小学, |5 c/ l; Y/ [5 \* v8 A4 e- A+ O8 ^
苏其增
, W/ L- t) _" r3 q7 h% B新光小学,位于原德积镇新光村(1999 年并入天妃村,今属福民村) 小毛
' O3 f8 o9 u7 |# [3 Z长圩埭东首。学校创办于1945 年春,学校设在小毛长圩西首偏北单水洞(地
) D/ Y. Y0 u' I( _名) 附近的庙院内,取名为“光明小学”。
0 m9 @+ @' t, n+ w据说,小毛长圩埭旁,有一条人工开挖的小河流,河床上有个泛水(气)
: {8 P! W5 o( |9 i& M  b2 |" C' k孔,终年不停,在水面上呈现形似圆镜的水纹,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鳞鳞,神7 ~  `- W" B: T+ p/ m4 y
秘莫侧。小陈家圩(今属福民村) 人张忠堂,用排水集气法,尝试取得泛出的: \) l. J, V6 h6 E- t) Z- Z
气体,再点火试验,光亮的火焰经久不息。此事远近传播,略懂些科学常识的
# B  v1 l+ E3 y4 G% t" i: S人,知道这是天然气(沼气),而迷信之人,视作神奇,以讹传讹,将其视为* t1 ^& W- x+ k
“神火”,来此焚香膜拜、取火求仙以祈保佑者,络绎不绝,犹如赶庙会节场一+ w, [' E$ X/ Z# k, }
般。张忠堂见此,“顺水推舟”,与当地张洪郎等人募集资金,就地修建朝南四! u0 r5 z6 \# z. e0 f4 w
间一厦的“龙王庙”。尔后,张忠堂即在此创办小学,招收学生30 人。因张在本$ }$ C+ {- D1 ]- x
地小有名气,再加上天然气火光明亮,校名由此而来。此诚亦可以沙上地区一1 q" k- z4 e2 h3 \
民间掌故视之。1 O$ r7 `% w9 s8 H( N& Y! V
是年9 月,经江阴县批准,学校转为公立。校长曹益清。开设3 个教学班,0 y. [9 a4 }, `/ @' e. t& l- ]( v) M
学生130 人,教师3 人。1953 年,利用土改中没收地主的木材,在庙院内再建朝6 l. P! J9 q- b. M
东屋4 间,开设一至四年级。6 f% Q; F3 H  J8 W" ~% h" V3 a& i- r
1958 年,高俊轩任校长。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一度高涨。十七八岁
: ]6 F* l3 c& B7 w2 \* T8 Z的大男大女,也入学与小朋友一起,识字学算,学生竟猛增至300 余人,于是开
( U  i/ U7 r/ `5 m设6 个教学班。这种情形,当然不能持久。
5 p/ f# {2 X. d* X9 Z2 ~转眼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入学人数明显减少。1964 年,学校有公办班27 I4 V- Q8 O9 H, f: t
个,民办班1 个,学生共78 人,教师3 人。校长先后由方润泽、陈建新和黄宏才
/ m6 y, P3 @5 \& v. k% B( S% m担任。1969 年,学校下放大队办,校名改为“德积公社八大队小学”,学校负责
2 g" `2 C+ O" b: j: X4 B4 m人孙鹤兴。1971 年春,县、社、队三级筹资1000 多元,将原校舍拆建成比较整% b# o' ~) _1 c$ b1 J$ A& E- M4 c
齐规范的14 间新校舍,开设一年级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当时小学学制5 年),
; e5 d: B) b+ y5 b% {6 j7 n" R1 {有学生230 人,教师7 人。1976 年冬,因公社兴修水利,拓浚护漕港南段,学校7 B6 t  S9 h5 f7 `
移至现址。当时,公社下拨水利拆迁费1600 元,用于学校迁置费,不足部分由
9 d% K% m/ V, f$ O大队承担。大队征用第五生产1733 平方米土地和邻近第十一生产333 平方米土
( U" ]' M" u* k8 S( a2 s地为校基,动用全大队的泥木土,历时8 个多月(因经费不足,时常停工),建; J* |0 i# B  t; y' K
成朝南方向的前排校舍10 间(含校门),后排校舍6 间,及西侧朝东方向的校舍
6 d! Q8 A. z6 }8 i- [4 间和厕所,共计建筑面积500 平方米。翌年秋,增设幼儿班1 个。
8 k6 \' s, {3 e7 b/ _- g$ \) |* Q1981 年,学校随大队更名为“新光小学”。
+ d, P4 f! I' Z9 X( l& R  ^' S9 J1984 年至1987 年,公社数次拨款,对校舍进行维修,屋面铺设油毛毡,更
4 A* @8 F3 S; w, P7 Y  k新朝南方向的3 间教室的门窗。
: L$ _- Z5 i/ k. l4 }1985 年秋,和字小学停办高年级,部分学生转入就读。
" v2 z, E+ k! ]* q2 ?- b9 y1991 年,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活动,乡财政拨款1 万元,村经济合作6 ^9 w5 T, ~' ^) {' P' B9 W
社支持0.5 万元,向乡内外新光村籍能人募捐1.2 万元,校长孙鹤兴自家房子缓
! N2 E8 g! e  j# o* f3 R造,借出0.52 万元,教师黄锦仁借出0.1 万元,合计3.32 万元,用于更新屋面门
* I3 o0 X0 o' l  N1 g: I6 q2 q1 z窗,购置体育器具、电视机,新建图书阅览室,绿化美化校园。学校占地20669 Y/ g0 y# m8 z+ P9 \
平方米,建筑面积500 平方米。是年秋天,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
( x4 w& l/ ^3 y: U5 M; q收。
& F* s, x' e9 c3 o$ R5 c6 c( q1994 年9 月,因生源不足,办学规模缩小,学校接受德积小学统一管理,8 v7 K8 _6 |7 E. d$ Y
仅开设一至四年级4 个教学班,附设1 个幼儿班。至1999 年上半年,仅开设一至2 V! ^8 {2 |* [! r; Q
二年级2 个班和1 个幼儿班。1999 年8 月,学校停办。; I3 f' S3 V/ t) P* r# M+ I

# j% Q- q6 U6 I3 z: Z6 ~新套小学, o# I# F7 A) z4 }, ]4 ?2 w
苏其增
( c5 d* A6 P& S, Q% o+ B新套小学,位于今金港镇德积办事处东南新华桥(今属新套村) 西堍南港  ~7 p6 x4 C, i* j( \+ ?8 ?, P
一侧。1928 年秋,当地士绅朱墨樵、陆鸿渐等人,利用太字圩埭北首土地庙旁
( a; Q  y# w4 u( e7 U3 @0 k的5 间坛屋,集资兴办学堂,取名“崇公小学” 。当年招收学生30 余名,开设
: |6 Z! x, X+ t/ ?( p  n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教学班,校长陆鸿渐,名誉校长朱墨樵。翌年,建造草木结
2 j$ }% h: o+ J! X4 D4 m构的平房2 间,学生增加到120 多人。2 H. {/ c7 ~) P: U( ^- [
1929 年以后的17 年间,校长先后为朱永堂、李铭书、陈俊贤。
) R9 K" c& b$ J. g" {; T1946 年,经江阴县国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太字乡第五、六保国民学
  q/ T9 _- q2 k+ a校”,校长李尚诗。1947 年,校长周海安。因学校地处沙上地区颇享盛名的“太
7 z6 A+ i2 K9 _+ _! y+ o/ ^" v- W& O" e字圩”,校名遂改为“江阴县太字圩小学”。1949 年至1950 年,方润泽任校长。0 U* w& _- M. S3 R
期间,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 _3 g1 m1 M6 G5 ~  i
1951 年,朱兴华任校长。翻身得解放的贫苦农民子弟,报名要求入学的人- @- z1 d4 H: y1 G, _
数猛增,学校招生规模随之扩大。当年,学校开设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学生
2 Q2 ?: n4 w8 ]! P250 人。原有的教室难于容纳,于是临时租用民房,艰难维持。
- F1 I) C( x$ ]- M! A. m为改变这种状况并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1953 年,江阴县文教局拨款500% c/ y/ K7 }! p" B
元,新建朝南方向的平房校舍3 间,增设六年级1 个班,学校成为完全小学。+ l  Z& S) ^4 @" Q3 u  {
1956 年,江阴县文教局再次拨款600 元,建造朝东方向的平房校舍3 间,这样,
& R4 S0 }$ L6 n7 J4 s' m" x使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以保证。1963 年,拆除建于解放初期的草房5 间,翻/ W5 a" h6 l- @5 c5 I  F  Q
建成砖瓦结构的平房6 间。
) H4 N4 R3 N- o3 C1968 年,先后由朱健伟和沙立新担任校长和学校负责人。; r! z0 o: r& Y
1969 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制缩短为五年,太字圩小学更名为“四大: y; ]# F6 Y5 @& b+ `! `
队小学”,增设“戴帽子”初中班1 个,朱桂兴任学校负责人。1973 年,初中班6 C" e2 _3 {9 c" O8 U5 B
撤并至新联初中。1974 年,学校负责人朱健伟。1978 年,恢复原校名“太字圩

TOP

小学”。1981 年,学校随村名,更名为“新套小学”,校长陆尔石。1989 年,朝# q3 B$ d) b% S% h6 Z! q' c0 ^! I
南小学并入。全校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80 余人,教师10 人。$ L0 U' Z8 |& d' T0 ]/ G2 _! L
1991 年,乡政府拨款8 万元,新套村经济合作社资助3 万元,丁永春等9 名
& }# q2 d# \7 m! {& `' D教师捐款990 元,拆旧房,造新楼,创建义务教育达标学校。经过这次较大规模
% N, r. |' ^  P的改造,学校占地5132 平方米,建筑面积875.4 平方米。同时,更新课桌、椅,; C  Y3 D; l- u7 \/ Z- c
增添体育设备和教学仪器,校容校貌大为改观,成为一所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的7 U) t( M' z' [8 L, n
农村完全小学。11 月,顺利通过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j9 w& ~) D6 Z4 r
1994 年8 月,和字小学并入。
; I+ k& F% n7 A- e0 L1997 年8 月,严玉生任校长。是年,将学校西侧操场1664 平方米划给新套
6 v  ]; q- A2 _! V% u村中药饮片厂作为加工场地。办学规模扩大为10 个教学班,有小学生511 人,/ ?4 E! P. W: ^) P' A& v) T' u
教师15 人;附设幼儿班2 个,幼儿93 人,教师3 人。9 C4 Z% P7 s# @- J0 w
1998~2001 年,继续投入8 万元,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将校门北移
# Q; o2 ?, B4 o( d/ j9 ]) q- {至桥堍,在港边安装栏杆,迁移厕所、搭建车棚、扩建厨房;同时,购置
, c6 x' Q: j+ R, N4 w2 `VCD、电视机、扩音器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建筑面积由875 平方米增加& r' x: Y" P5 B
到916 平方米。6 ]5 q6 Q: t% X( d' W6 T
2002 年,学校占地3468 平方米,建筑面积916 平方米,开设一年级至六年. u4 Q" r$ J+ d) E
级7 个教学班,学生293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92 人,共有教职工19 人。
9 J) k# |) g! U+ v* V2004 年8 月,新套小学撤销,并入德积小学,原校址成为德积小学的一个
8 U. N$ B/ k8 X$ K办班点。点上工作由杜惠清负责。
: H! K: U& w, `. a3 S新套小学风雨兼程,办学76 年,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成百上千的有用人" ^' K/ i4 `, Q
才,为家乡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新套小学走出去的杰
. j0 W; f4 x; m: ?8 X出人才,不胜枚举,例如:陆凤翔,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6 p+ U# Q& o& x
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y( O3 n% `' F/ y

2 ]8 f9 i9 W" e) K1 I$ i" P+ J3 j, m永兴小学
2 J. a/ k3 z% P  \苏其增7 n' t% S# k" ]2 }
永兴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北部永兴村中心区域,芦头沙西部。其前身是德
& I+ x8 N0 B3 ~+ ~) B积十二大队小学,由朋郎桥小学、沈家埭小学和大沙小学3 所学校组成。: z1 L' B$ R6 z% M! W
朋郎桥小学创办于1950 年,由顾秉钧(后曾任张家港市政协主席) 授意农
: @/ S; L0 C( c; x0 e% e( B! F1 w民积极分子朱荣创办。当时,利用没收的地主财产,在护漕港口东侧建“堆
$ U/ C) t+ w6 |* a/ N4 x脊”草屋4 间,并于次年春开学。因附近有一张横跨港口的简易木桥——朋郎桥
; Y6 Y8 j% K6 l& s( J, M3 w- h/ a4 ](朋郎,系桥东一顾姓农民的名字),学校遂以桥名定校名。是年,有学生60 余
4 X7 {8 Q% j+ F( V" E% `2 ^人,教师3 人,孙懿文为负责人。1952 年春,徐友成任负责人,后徐调大沙小
9 C" c, t, X) D. ]* J) `4 F6 v5 c5 a, n学,陈建新任负责人。1962 年,县文教局拨款,将原有校舍翻建成6 间平瓦7 w/ N. y6 R3 D% R$ b8 e3 Q
房。1972 年,姚汉彬任校长。1973 年,因屋顶坍塌,学校拆迁到现址(当时是
, d, V* ^) P+ R- l$ ]乱坟场)。新建的小学,占地3400 平方米,有朝南方向校舍12 间,朝西方向的8 t0 Q, ]7 [+ }- K
厢房4 间,造价15000 元,由大队和县教育局共同负担。
3 n7 |3 ]* y  o2 N* c: W8 V$ a( Z沈家埭小学创办于1955 年春。由周汉彬在沈家埭借用民房和公房4 间创
1 D  b6 T" D$ e( s办,时有学生约70 人,教师3 人,资金来源一是种公田,二是以生养师。同年* e" B) ^5 R8 w' \) W
12 月,学校被评为江阴县先进集体,周汉彬代表学校出席江苏省召开的普及小
- U& D- D% s$ J3 A/ H) J学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发言。1958 年秋,周汉彬调农业中学任教,沈桂仙任校
/ u  _3 [$ H4 W% i1 x6 @5 V长。1968 年,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1973 年秋,并入大队新建的小学,: x8 x' K1 W: x, H6 m/ U, J+ [
与朋郎桥小学学生混合编为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 ?! c/ I7 c4 @# }) ~! Y3 O8 C
大沙小学,其前身是一所私塾,创办于1936 年。因位于“沙泥圩埭”境
! A/ N. N. I6 A  r; ]2 @" H* g内,故以埭名命名为大沙小学。1942 年秋,学校停办。1946 年末,朱桂荣、闻
7 o8 v' T2 N, Q# w8 a+ F, ~5 n! _  `& Z友德接受中共江南办事处负责人焦康寿指示,重建学校,成为中共地下党宣传  |9 v6 H6 ^5 [/ j0 ?
革命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时有学生20 人,教师1 人。1949 年解放
4 z. J/ T( k/ V/ q2 ]' C% ]) F% {# |5 K时,学校已发展成为开设一至五年级的完全小学。1974 年秋,大沙小学与上述* {3 o) p0 l1 E' {
两所小学合并,更名为“十二大队小学”。是时,办学规模扩大为一至六年级的! K. D7 s8 V+ e! q- l
8 个教学班,学生400 人,教师12 人(其中公办教师2 人,民办教师10 人)。
" `+ y* ~6 [; g$ [6 j1978 年,开设9 个班,学生420 人,教师13 人。8 [$ t) @# |: R  x+ z1 C
1980 年,永创兴小学创办校办厂(新丰服装厂)。1981 年学校随大队改名为
) n( @" w, w! o4 ?4 @- @9 h“永兴小学”。1982 年,县文教局和大队共同投资1.3 万元,建造教学楼1 幢(16
) P9 m6 T6 V. V& P+ c5 E8 x% @3 G4 r间) 和生活用房(2 间),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1983 年,学校附设幼儿班,幼, ^- D. P/ M" c2 e
儿40 余人,教师1 人。
$ `( q" y" k9 K% V; C8 K+ _1984 年,县文教局和永兴村投资近万元,翻建后排校舍(12 间) 及围墙. p2 `* i6 V& j; c3 q- y, ?7 T! L8 s+ h
100 余米。是年,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316 人,教师11 人。1 B6 t& q' A& z5 z7 O
1991 年8 月,乡政府拨款5.4 万,拆除后排朝南平房,新建教学楼1 幢(18
, F6 j. R# A8 D! G- }" r5 n6 a1 F间),建筑面积560 平方米。同时,村办精漂厂捐赠篮球架、平梯和滑梯等体育
; y! W& G. M1 c9 H& O9 l0 J4 V活动设备,并添置图书,更新课桌。11 月,一举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 K. m% {- V9 o6 c2 @0 M0 N% Z% J标验收。. P) n! m  t! c. K5 _! |
1992 年8 月,学校投资3 万元兴办磨具磨料厂,主要生产金刚砂轮及加工磨( l6 Y2 y5 O) O6 j. S9 ?
头,所获利润一方面用于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方面用于提高师生福利待* O% n% d$ Q+ T0 X6 Z
遇。1992 年末,方国智任校长。
6 |: R3 D; {  P3 B: P0 h2002 年8 月,因境内学校布局调整,永兴小学被撤并。撤并时,学校占地
& F- x+ k, P& q$ e' @* u5 ]- i4937 平方米,建筑面积1753 平方米;开设一年级至六年级7 个教学班,学生283
4 k/ L1 K( \  L* p$ }6 }# U人,教师12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134 人,教师3 人。$ W3 @; ]9 G, ^9 o2 q5 X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出生在永兴村沈家埭的原二十四军副政委(1984 年
0 Z5 A" A! S7 g按正军职待遇离休) 陈泾,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不忘培养人才的学校,- ?- d" v7 A( s
1991 年,专程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看到改革开放后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建设
3 x- ?9 v4 c0 |) d* d, |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看到家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情况,兴奋之余,欣然命
3 e# B' x5 ?* ~( S笔,为学校题写“德积永兴小学” 七个大字。其用笔矫健浑厚,字体坚实清+ Q& K; V( B0 a
朗,风神清逸潇洒。

TOP

北荫小学
* e) Z. }9 o& O- t$ B* {苏其增0 U3 l3 s" @& s" v
北荫小学,位于原德积镇西首北荫合字圩中部,学校创办于1947 年。由方- u9 _& o& l0 p) y' O1 O
正贤牵头,租借合字圩一农家草房2 间,创办北荫地区第一所私塾性质的私立学
! C6 a; P0 ~, i8 D) T校,取名“北荫沙私塾”。时有学生52 名,教师2 名。7 W' ^" }6 Q' x' s3 M
解放后,北荫沙私塾转为公办学校,设2 个公办班,校名为“北荫沙小
" ?7 D1 I1 }/ D4 z1 x5 Q( _+ P2 i学”,闵则谦任校长,赵善杨任教员。1952 年,学生数增加到86 人,原址已容# {6 J( z% l5 ?) x
纳不下。江阴县教育部门拨款,将学校迁移到北荫沙西岸(现址),建成砖木结
- Z1 T0 H1 t# }  b. S构的瓦房5 间。1957 年,学生数猛增到118 人,又增建校舍3 间,发展1 个民办
2 N0 }' W& L% }, n' n) x班。是年,共设一至四年级3 个教学班,教师4 人。1959 年,学校增设五、六年( t2 V* q2 i+ ~  d
级,成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1961 年,闵则谦退休,陈品忠任校长。
  T* |0 f4 Q3 K7 z) W2 ~5 v1962 年,学校规模继续扩大,学生增至175 名,开设6 个教学班,教师6  k6 |; h; O9 X4 y9 G7 f
名。1964 年秋,曹伯甫任校长。: E3 ~, P* V3 N8 T
1978 年,学生骤增,达275 名,教师增至8 名。是年,学校自筹资金,办起
+ v9 q& J7 h8 A' g2 b4 i$ x了塑料厂,至1981 年,年均获利1 万余元。1981 年,县教育局拨款,建造砖瓦( D, ?9 `) `7 A2 x# L+ j- q/ T
结构的教学用房6 间。1982 年,丁桂兴任学校负责人。1983 年秋,季培庆任校4 F0 i9 l2 _4 R+ f3 u; ~
长。1985 年,学校重新办起一家小工厂。' H9 m( q- y# T% m" d( B
1991 年夏秋之交,由乡镇企业及北荫村共同筹资6 万余元,拆除旧房,新
* \. V0 L' }  H5 d建教学楼1 幢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796 平方米,同时更新教学设备。是年11
  |1 ^" u* M3 E+ \, ^0 f# _月,顺利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9 S9 x' L4 m$ Y6 ?& i
1992 年以后,学校又每年投入数千元,植树栽花,更新课桌,购置电教设/ W  y: j$ C$ O, [7 }6 |! Q
备。1999 年通过省现代化教育达标验收。2000 年上半年,学校占地1480 平方
  H( y3 k+ c* a* |1 f2 |米。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50 人,附设1 个幼儿班,30 人。全校共有教师10
, A" r; `) W( F人。是年8 月,学校被撤并。
1 w3 }1 ~0 v" X% A( i9 v( O6 M8 n* [" E
双丰小学. G8 w' p3 G4 ~4 v
苏其增
( b6 }: S6 L8 A4 c双丰小学,位于护漕港桥桥西偏南约500 米处,双丰土地庙南端,东北与护
2 ]3 H/ k, G! U: \6 C& F7 x漕港中学隔河相望。因地处双丰大队(今双丰村) 境内而得名。学校创办于
. U' q" a5 F2 M$ u1 a/ ~& d1949 年春。当时,村内农民施汉培和张益农商定在施根宝家中办学,校名由他
' R6 h; G9 x/ E; ?0 j俩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成,即“培农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 U- ]! P; E; m
20 多人,设语、数两科,由张1 人执教。1954 年下半年,因施家人多屋漏,学
2 b! Q( _  O8 e校搬到朱顺生家,开办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40 人左右。1956 年下半  ^' O) p' K' z" U# |
年,学校搬至双丰土地庙上课,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60 多人。* E, B( r; |" t  W6 \; j
1957 年3 月,施根宝之子施士兴在当地一农户家中创办一所民办小学,学+ ^2 b  i. _, X- B
生30 人,施士兴1 人执教。下半年学校搬到顾林书家中,几个月后又搬到自己) K' h, T+ X# U# E- b  C
家中。翌年,开设一、二年级2 个班,学生50 多人,教师2 人。1959 年上半
) p" Q* i+ t* ^, `$ {3 Z: W年,张益民、施士兴将两校合并,在双丰村前身——十四大队繁殖场上课。开- }1 I8 q3 V/ M5 ~/ m3 G
设一至四年级3 个班(三、四年级为复式),学生80 余人,教师4 人。除校长张
3 r3 B3 a& ]9 }8 B益民,教导施士兴外,另有教师孙汉能和杜汉如,附设幼儿班1 个,教师周福' N; c) o8 H: q
珍。
3 R3 y- w% f/ I1961 年上半年,大队新建7 间草房作校舍。1962 年上半年,沙洲建县,校5 [6 @" k% r4 f; S- H
名改名为“沙洲县培农初级小学”。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
. t8 g" g7 p- T3 {针,学校保留一、二年级,开设复式班1 个,学生40 人,张益农1 人执教。将
: S8 R( T/ c6 ?, Y. e2 b  i三、四年级并入德积中心校。是年下半年,陈炳生独教。1964 年下半年,调杨2 X7 Y0 L' L- u
小宝到校独教。是年下半年,学生增加,增聘高中毕业生朱洪兴任教。/ x5 E- `) f. {4 v
1969 年,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下放到大队办,这所小学并入护漕港中0 F+ A: y; s0 d
学。作为学校的小学部,开设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学生150 多人,校长陈
4 l& ^  F4 S9 a  E. O$ S! G/ y  j浩。学校更名为“十四大队小学”。翌年,学校又搬到原校址,增建平房6 间,: j, |" {) [6 K4 ?
成为五年制完全小学。是时,朱洪兴任校长,范洪兴任教导,教师有印玉华、
" w( E0 e9 K( V8 C2 y3 A张浩然、李秀英等。1971 年上半年,学校负责人李三宝,下半年肖振庭接任。# G4 a) U0 ?% K- J
1974 年,县文教局拨款,拆除原草屋,建造砖瓦结构的平房(6 间) 和办公. r$ m' l+ ~9 L
室(2 间)。1975 年下半年,何宗宝任学校负责人。1976 年,公社拨款,翻建校
/ N7 L2 F3 b% a! x5 l, j! e前排教室6 间,学生增至200 多人,开设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教师7 人。9 P# _0 y; c: S2 x: y
1977 年秋沈福伦任学校负责人。0 z1 a5 R/ f7 M( L' N
1978 年,学校兴办制镜厂,由朱洪兴具体负责。1979 年,在学校前建厂房; |  F1 |& u& [8 |
5 间,购拖拉机1 台。1980 年,在学校校后又建厂房3 间,购柴油机和20 千瓦发& X9 R: w4 S2 e% [) w2 d6 a
电机各1 台。1981 年,校办厂生产的硫酸和硫酸镍,年获利近3 万元。1984 年暑! q" [8 ~" w' B7 C
期,翻建教室6 间。是年下半年,中心校办厂厂长沈福伦兼任学校负责人,学校1 ~2 G9 i2 O7 y, }3 r* @
具体工作由陶松年主持。1984 年起,先后由范洪兴、闻和平任校长。1985 年以5 G2 G$ b; H. ?
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利润逐年增加,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生福利待遇
* I% w6 m" U+ A( ]6 w- Q* l" G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87 年至1991 年,先后投资20 多万元,建教学楼2 幢,建1 t# V. J5 ], _* @
筑面积628 平方米。同时,筑围墙、驳河坎、装护栏、建花坛、浇水泥路、购教* Q7 r: Z3 Q. T9 H, S* k1 B+ H
学设施。1991 年11 月,通过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n" H1 {% [; L: E8 Y9 Q
校办企业红火是双丰小学的一大特色。1988 年至1994 年,学校为学生减免
  b% W* h9 \5 q4 a2 z书杂费,经常走访贫困学生,放发慰问金,免费供应教师午餐,发放教师节日+ o6 h7 [: g9 C1 w  |
费、教学奖,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每学期教师学习班的伙食费,除德积中! `- a% S# j) e. x
心小学、军民小学自己解决外,其余的经费均由双丰小学支付。; d9 r: X  m) K) b8 h0 X) c
双丰小学的又一特色是复式教学成绩显著。1986 年起,学校由完小改为初! {& a* V8 B$ {, {4 k
小,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共60 多人。在部分教师抓校办厂,教学任务
3 y3 f" Y; q* \& Z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教师张惠芬当年11 月向苏州市展示一堂复式教学公开课,
3 J8 y/ d( |( l9 @, b) p# P* c3 L获得嘉奖,并被吸收为苏州市复式教学研究会会员。1991 年春,张惠芬和王士, u# W: ~/ k' w% |
英两位教师先后向全苏州市开复式教学课,均受到好评
3 @+ G2 Q1 V+ x; G1994 年下半年后,学校成为德积中心小学的一个办班点,开设一、二年级5 m2 f9 @; Q. o7 ]) O
各1 个教学班,附设幼儿班1 个。1998 年8 月,德积中心小学迁入新校区,双丰
4 _, a5 P) j0 z- F7 `' {+ Z5 `小学办班点同时撤消。

TOP

军民小学
, B' Q+ y8 Q7 i5 c4 F苏其增
( U8 Y9 F0 U3 ~8 j$ n+ ]军民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军民村第二村民小组境内,创办于1958 年2 月。
; ?6 G  |1 R8 Y8 {- X/ U当时德积乡十八社(高级社) 境内有两所小学,一所是朝西埭小学,设在李姓* H6 z% m  u# i; t
家中;另一所是合界圩小学,设在沈姓家中,共有2 个民办班。
0 b" E- P  L# B; o  D3 S2 g1961 年秋,十八大队在第六生产队繁殖场建校舍42 平方米,定校名为“十
' R( g  a1 w  m+ L' e, [- |八大队初级小学”(军民小学前身)。是时,开设2 个教学班,学生70 多人,负3 w, @" U9 J6 V! s; \+ a
责人陈俊宏。1963 年至1968 年,开设2 个班,学生70 人左右,教师3 人,学校
+ ~1 O% j  J) Z4 D4 S- \  t9 g负责人郁桂堂。
7 u' f5 t' R9 v' ?. M1969 年,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原来就读于新农小学和
7 W7 r, M& `$ `/ L5 s猛将堂小学的学生回十八大队读书,学校升格为完全小学,共有学生180 人,学& g* M( k0 `; ^- K' n
校负责人陈俊宏。学校一面扩大校基,增建校舍,一面在合界圩和第二生产队' d: x6 Q' f0 P( v! K% I& t1 V
各开设1 个班,以解燃眉之急。1971 年2 月,学校建筑面积增加到426 平方米,
- G+ f& v6 h/ @; \! l' X) ]6 t校外的2 个班回到校本部,并附设1 个初中班,招收初一新生25 人。一年后,初
8 k- y7 o5 [* ^, h5 C! L中班并入新德初中。1972 年至1974 年,先后由张潮清、樊官福主持学校工作。- k  [  V7 n4 `# H2 c, G0 l
1974 年2 月,王应祥任校长。* L% e  U/ F: M1 c
为解决教育成费不足的问题,1978 年,校长王应祥创办新民校办厂,用1& z- {8 r3 ]( x! s; h3 Q: @) p
个工人,生产化工产品硫酸铜。1980 年,王应祥被评为苏州市教育战线先进个
+ h, v' y2 B4 d4 R/ c( n人,并在苏州市校办工业会议上作了“以厂兴校”的经验介绍。1982 年,校办5 A! |7 s* o/ @6 r
厂从校内搬迁至第十生产队境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化工产品。- ?# F+ S( L# `0 d" T
1983 年7 月,小学实行六年制,由于福海(原十七大队,今属福民村) 小
7 R. R$ @- _: \  I0 f  m, f' f7 C学撤去高级班,部分学生并入,学校用校办厂利润,建造校舍4 间(150 平方
: F) T2 v9 e$ x" t. @+ N米)。1985 年8 月,福海小学并入,学生增加到204 人。1986 年,学校自筹资" i8 v7 t, F: q; p2 O) o
金,自行设计,在现址建造一幢九上九下教学楼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总面积: ~5 S4 L+ V. ~" p
1080 平方米。学校体育文化设施齐全,四周花草树木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堪称
6 w3 E' I: }: q" |' E7 h7 t& `称一流,师生的福利待遇首屈一指。学校为学生减免书杂费,帮助扶持贫困学8 V2 }9 A, r* g
生,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对家庭特殊困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 i* e$ D6 a0 j  m) B1 g  N+ G
助,教师在校免费集中用膳。由于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质
8 E( |2 ^" n) A5 r+ r量名列全镇(乡) 前茅。
0 p, o& ?  ~- |3 o! A- A在德积地区,军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及师生福利待遇均优
9 ^0 B  I$ Q% h5 a; A于一般农村小学,是一所深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学校,也是一所教师向往的学
+ m* M- E9 V( [; A! [3 D* E5 R校。此种情况延续了12 年。
( j0 G3 o- }- G1 }1986 年秋,学校随村名更名为“军民小学”。1988 年,苏州市基础教育现场
: b6 U: r2 Z; F会在军民小学召开。同年,扬州、贵州、广西等地的考察团慕名前来考察。
9 ], D+ P# }- I2 Q1989 年,学生黄向红在苏州市少年女子跳远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校园绿
( S# c/ F3 @' w化达省标,获“绿化学校”证书。1991 年11 月,通过张家港市义务教育达标验
  m: d. o, l& u2 R$ e收。1992 年,幼儿园经市妇联、幼教系统验收合格。. T$ H. ^& `4 P' q
1995 年,学校又投入资金28 万元,征地1000 平方米,建七上七下办公暨教, N' y# q" Y4 j; ]; K, M5 w
学楼一幢,配置电视、音响、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和办公设备。1996 年10 月,3 I; G! v. y( T7 n' d- `
苏州市教育局到军民小学进行教科研活动。3 a& I2 {# L( K0 J' f) q
2002 年下半年,因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建设需要,学校被撤并。
' _3 I3 M8 }/ h5 ^' u0 N5 v
1 {2 j- M# x7 B0 w. Y拦门小学5 l2 w9 j3 S4 g, S+ S# A' c  F
苏其增
& i9 N& T# z6 F6 C  R. a8 \- d* C德积镇拦门小学,位于原德积镇西北,拦门村(今属北荫村) 五圩埭西首,
3 q- X0 T8 F7 D4 }距镇区约4 公里。1928 年秋,由周邦俊在拦门沙盘头上(墩子上) 的龙王庙内. N2 |' F3 F9 O+ H2 q$ c. F0 Q; A& I
创办初级小学,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100 多人,教师4 人,负责人周邦俊,取
" r. G: c0 L$ Y) G, [! c  E校名为“江阴县拦门小学”。1945 年秋,因盘头沙呈坍江态势,于是将学校迁移( b6 a5 B5 q% i5 u  v+ ^( C
到向苏氏家族买下的5 间平房内(地址在庙东偏北1500 米处,今第四村民小组/ |4 Y4 e' t0 I* M- J
西北),时有学生120 人,教师4 人,校长余方。1949 年解放时,校长陈桂林。
7 Z; O" ^+ }/ O& M1952 年秋,拦门小学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学生增至280 人,乡政府筹资新2 o) n$ S) I& y* }2 L
建平房7 间,添置课桌凳150 副。是时,教职工8 人,校长方桂华,教导主任高
: ^! Q5 G/ q9 N0 D7 ~5 T9 u汉林。1956 年9 月,辟建外操场。是时,校长高汉林,教导主任刘昕。19596 Z- y: N/ @! ~! ]
年,江阴县文教局拨款新建教室4 间及花坛1 个。至此学校成为比较像样的完全
- M  T( `0 r# K0 w% f小学,校长侯少泉。1962 年,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808 W. Z0 X8 \0 D* [* g
人,教职工8 人。学校更名为“沙洲县拦门小学”。1964 年暑假,选择新址易地
* W2 v  E  e1 Q# J/ X% c- ?建造校舍(398 平方米)。是年秋,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超过300 人,教职工10! Z: L/ G' o  G- T
人,刘昕任校长,陆俊德任教导主任。( S  N4 v% p1 [: M
1968 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部分教师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当时闻满
: y. u0 P1 D6 B' ^5 B) S: Q生任学校负责人。1969 年初,因教师数量不足,又增添代课教师3 人,开设7 个9 I+ H2 u8 O- N  B3 P* P$ l; `
教学班,学生324 人,教师9 人。其后数年间,办学规模大致维持在7 个教学班
) P5 x) E& ^: z# `的水平上,高荣华任校长,张官生任教导主任。
4 O/ a* F9 V9 [. H2 R1975 年,公社文教组拨款增建校舍3 间。1976 年8 月,招收初一新生45
7 ~8 X; s6 N+ v- g人,附设1 个初中班,成为“戴帽子”学校。是时,校长张官生,教导主任严尚/ j4 e3 u- l. \7 n" w" d
谨。

TOP

1979 年,十九大队(今双丰村) 将分散在3 个生产队的3 个幼儿班并入拦门
9 S! C  ~6 G" B$ `. _- l" r小学,合并成1 个幼儿班,幼儿40 人。
9 Q: K; W( Q# o# [1981 年,县文教局两次下拨危房修建费1.3 万元,用于整修校舍屋面,拆除& B" E# N7 }' ]9 \( E8 L
走廊的土墙,改建为砖墙。1982 年初,苏江滨任校长。是年下半年,苏江滨调
& y/ @" U6 G6 ^9 T4 B中心校,张竹明任校长,时有学生256 人,教师9 人。1986 年秋,严尚谨任校1 @9 x% Z9 e/ o2 B, m' Z
长。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34 人,教师9 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 @* A  n) Q& `: u: E8 B5 U6 g& v
师1 人。
3 _% P+ H/ K- m* U, t: Y1991 年暑假,新建1 幢两层教学楼(18 间),修筑围墙,添置体育用具和教' u% Y9 U" |# f; l: ?9 l: Q% U
学设备,绿化美化校园。校园内有篮球场、滑梯、爬竿、沙坑等体育设施,设. i+ [* M; u1 q! _2 Y, R1 j1 u+ i* v8 p
花坛,种植常绿花草树木;教室宽敞明亮,添置新课桌椅,建成图书室(藏书6 J- M5 N9 @* \) j! P; g. Z# |
2000 多册) 和师生阅览室。11 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以后,. M& B  n' k. W" d! J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至1999 年,教学中开
  R; u3 D  Y6 d/ {) E  A5 K* f- t0 B始使用彩电、录放机、投影仪。1997 年9 月,严尚谨调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杨. b- @) c% }9 i" l+ N2 [
龙敏任校长。1999 年9 月,杨龙敏调北荫小学,闻荣贵任校长。2001 年8 月,因
( Q# X, P5 e- t! y; J境内学校布局调整,拦门小学并入德积中心小学。撤并时,学校占地2800 平方
7 a6 k! M% o, w2 B米,建筑面积847 平方米,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21 人,教师10
( i* [' T" J! \/ i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儿29 人,教师1 人。% d4 Y. T$ z* Y& P3 V  M: [- B, K" N

. C% j' o3 }. m- @& ^+ ?德积地区的耕读小学% ^; R2 E* h: q& T# J# X
苏其增* q. L% H4 f" o8 c
1958 年前后,刘少奇同志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教育思
! a/ |2 X  _  a$ V" e3 x  ?2 v想,指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这种
' F" b  e1 ]: L/ \$ P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被作为全党全民尽快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培养工农知4 H4 f8 n% b; q  N; m- m
识分子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成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 {& N* j5 H& k- \( z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的有力措施。1964 年春,境内几乎每一个生产大队都
7 v- p# s  M  I- i( B8 o7 f办起了耕读小学,虽有一哄而起,“一刀切”而难以持久之缺陷,但它在落后的乡* q1 X! b) ]1 H% Z1 l) O4 j: v
村,对于普及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被抹杀。至11 月底,德积公社共开办耕读小
8 {* ?; {4 s  w学21 所,开设28 个教学班,学生780 多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耕读小学作为全日, q* y% I1 \1 R! o
制小学教育的必要补充,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境内小学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1 [" Z1 ^1 ?: u
耕读小学一般由生产大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开办,经费由大队# G. t) Z4 G- Z% g# J; p8 |
承担。创办时,一般利用生产大队的空房,或临时腾出的民居,作为校舍,学5 G& Y0 s) @3 {) q0 r' S: V
生自带课桌凳,或由当地的全日制小学支持,大队组织挑选所在地初中文化程
8 ^1 M3 T6 W8 S- Q4 d. \. s( i7 h度以上的知识青年,担任教师。# \$ `. Q- K! M: Q: g4 R1 f
耕读小学的设置,采用因地制宜、小型分散、方便走读的形式。采取学习
0 ~1 f) B! d3 h, C0 |在校,劳动在队,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灵活放假的方法。
) R( Z1 g. ~7 F* W2 a) |" l7 N耕读小学有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形式,大多开设1 个至2 个教学班,最多的2 Q( e. T- m9 w% g* |
(如九大队) 开设了4 个教学班,接收一至四年级尚未入学或辍学的学龄儿童,+ q) p! {* }2 o8 `  U+ d* K
以尚未入学儿童为主。或采取单式轮流教学的上课形式,或采取复式班的教学0 [# X+ U/ J/ S' P; b6 @% Y$ ^# K  K
形式,也有少数耕读小学,直接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称“耕读班”,教学内容
7 Z) m# {( E( A+ b和时间与全日制相同。
* n  l/ E1 k# s至1965 年,境内掀起开办耕读小学热潮,全公社21 个大队办起了21 所耕读
& G! O0 S) q+ W- N/ ^2 i小学, 共有40 个班, 教师34 人, 学生1035 人, 占全公社小学生总数的
5 J) t+ j# O" i# b& u3 [22.11%。是年,耕读小学教师的报酬,主要由学生自己交费、教师参加劳动和9 f5 ~) Y  V2 h  ]
办学单位补贴等三方面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即县文教局按月发给耕读教+ R6 Q0 b1 V( ~9 F7 Z' n  {" [
师的部分生活补贴。耕读小学负责人一般由民办小学负责人兼任。1966 年起,6 z! j* A( X$ B8 `( W
耕读小学逐步转入或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部分耕读小学则自然关停。
+ j, r. M' d8 o. y( f* j1969 年,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中心小学被撤销,小学“戴帽子”办初% w3 {' l) t- }
中,耕读小学学生全部并入全日制公民办小学,大部分耕读教师转为民办教  [4 S9 a8 G: m% A4 \5 Q
师,境内存续大约不足5 年时间的耕读教育形式,至此消失。0 d. b. q) q7 S# P8 n' ?
附:德积公社耕读小学一览表
6 K4 C( I  j; J/ r7 V说明:1958 年,德积人民公社成立,将25 个高级社调整为8 个工区。1959
! v! D1 b1 o* A9 q5 G+ h年15 月,8 个工区下设19 个生产大队。1960 年11 月,将一大队分设为新一、新
8 b: Z$ h% m' c% {/ Z0 W$ R二、新三3 个大队,故有“新一大队”之类的称呼。" H7 h: `+ |. O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双山岛旅游度假区
$ _$ H  ]/ ^- _4 G1 u' N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6 k9 n8 ?  g( i5 U0 l5 K% o——张家港市双山学校
- Q0 F9 {# j) l! \! y邱亚峰' @: Q, w, G: u/ _" `+ Q( b% @8 q

, J8 t+ X# K) {* d7 V+ s+ m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地处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航道之间,四周( v' s' n2 Q4 v5 i& p
水域与无锡、苏州、泰州和南通四市的长江水域连接。岛上以农业为主,无工
5 w. G2 o$ C# P% Q2 r1 p& b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全岛面积$ r0 @0 Y" D8 ^8 h# s0 w9 C3 m
约16 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6.8 公里,为张家港港的天然屏障,与张家港保税区- X. m+ L6 c# `' m
隔水相望。岛上河道纵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清静幽雅,完整地保存了恬
) x1 W, w! x3 q7 l, p静古朴的自然风貌、江南水乡风情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国际城市规划大
7 b$ r* O9 o  b- N师、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吴良镛先生来岛考察后,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说:“黄金( s& t# o. E) A# O' i) _
有价,宝岛难求。”踏上这座风景如画的小岛,一座洋溢着生机活力和现代化文
4 Q9 U) u& t3 V化气息的崭新校园——张家港市双山学校便映入人们的眼帘。
. v* X9 ]' C3 V$ N& c由于江中小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历史原因,双山岛上的中小学校设施
5 D: T/ v- U+ P$ h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是全市最薄弱的学校。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
- i9 E5 P8 i- e0 _7 j程,充分利用和共享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便于教师调配和学科之间的配
* X6 L# ]) K; z8 ^" V0 a, z套,促进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2005 年8 月,金港镇决定,将双
* ?8 K+ s; P& q/ s, B5 [4 d$ v山小学和双山初级中学合并,在原双山初级中学校园内,拆除1980 年建成的图
2 n- I2 k% i/ S% P# M% m! r! v, g7 ]书馆和1982 年建成的教学楼及辅房6 间,新建行政楼、教学楼各一幢,及师生
: U& [2 L( C8 z; n食堂等辅助设施,同时征用双山办事处、渡口村原洗衣机配件厂及五户居民的2 A. m9 z$ X( m7 \" _( H8 u0 ~
用地,扩建250 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组建成立九年一贯制的双山学校。林荣任3 @$ V7 }+ h8 ~8 z3 e* n* S8 x
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全校教师57 名;初中部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313 人;
! ^9 x. h! a! B+ D$ J, M; A小学部开设11 个教学班,学生419 人。) K; [) g! l/ D5 p$ L9 y4 O) E
学校占地30 余亩,建筑面积9095 平方米。偌大的校园内,包括“望江% W$ W! m" N4 r9 ~4 U
楼”、“春江楼”、“长江楼”、“福江楼”、“润江楼”、“香江苑”等在内的6 幢主体
/ E" I5 X2 ^$ l$ T6 a" D' _建筑,错落其间。这些建筑外型美观,布局合理,既相对独立,又通过绵延的( d: B& |* }% a1 \- c* N& n  U
“绿色长廊”连成一体,各幢楼名皆镶嵌一“江”字,充分展示了江中小岛独特- f+ V" y& W* Z
的地域风情和长江文化意蕴。双山学校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陈旧落
" Q: ^; V1 t2 ^0 l; }后的校园面貌,给双山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而且给作为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特/ P8 K9 C+ p7 @& p
色的双山岛增添一个展示窗口,为这座江中小岛的办学史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 g+ f" [6 K! e# }/ {- g
笔。5 }1 Y' T: v' }: m; c
“望江楼”,以长江文化为依托,以“和谐”为主题,以生态自然为氛围,
: z- E) r+ f$ Y" F4 Q3 g4 j着眼于大气、沉稳,布置精美典雅,别具风格。大厅正面,背景恢弘,“上善若
. A- t: m- k% M' e# {水,厚德载物”8 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左右两侧墙壁是两幅木刻书法
  _7 \- o! v* G: h+ @5 [/ R作品,分别题作《长江颂》和《大自然的礼赞》,体现“生态和谐”的办学理
* u. d5 C; O5 `. @念。西侧楼道以“领导关怀”为主题,悬挂着各级领导视察学校的9 幅照片。底" `0 x/ {& _; z2 H( o% ]
楼东侧是配图的文学名人介绍,二楼和三楼是教育主题和读书方法专栏,介绍
( ]: w9 B" ^) Q4 E: Z各种先进科学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3 j, J7 ]. I  g# y$ }- j( h4 [“春江楼”,为小学部低年级教学区,这里是孩子们青涩美梦开始的地方,
# ?" ~2 C' {- K% ^0 J) s也是校园里最具童趣的热闹地方。这座楼的设计突出“美德”主题,让这些童8 X) V6 @  f8 X7 o/ O8 r& r
真烂漫的花朵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读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 p) V3 s+ l  x- s1 |8 M, |' h* l
传递着孩子们甜美和幸福的生活气息。- G. l6 G3 h8 S  P4 m! Z
“长江楼”,是初中部教学楼,以“美”为主旋律,凸显“美景和环保”的
1 a1 q" m' j$ o( s主题,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欣赏优美的风光,放眼未来,带着梦想起航。他们从7 p4 }1 v2 m9 t) L5 k$ b
这里出发,步步前行,学习更广博的知识,追寻更美好的梦想,走向社会,走) C" C% R1 ]3 V8 s, f
向生活,走向报效祖国的四面八方。
- r; {' d* U/ s4 k( g“福江楼”,是小学部中、高年级教学区,这虽是保留的旧楼,经过精心的
: [/ x8 e6 w+ B; x改造和装修,和整个校园的风格浑然协调。这幢楼以“善”为主旋律,彰显的
; d9 r9 k1 b" P/ b是“安全知识”的主题。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因此要时刻提醒孩子们
9 O2 g7 V1 T( I9 F注意安全。这座楼和初中部教学区毗邻,宛若鸟儿的双翼,支撑学校发展的躯
  _4 c3 ^6 X# l" @, }) u0 g. _体,向孩子们昭示美好灿烂的明天。5 x. n1 h2 {4 B9 t' N' O* p
“润江楼”,是各类专用教室和活动场所的集合体,共四层,包括理化实验; ]" y( k, s. S7 a" r& j2 V
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舞蹈房和计算机房。以“真”为
8 k) M: @9 X3 @# p$ c7 U主旋律,表达科技与环境的主题、艺术和自然的主题。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动手
% S3 N- C. b( ?. _/ B6 R$ a实验,探索大自然奥秘;可以欣赏音乐、放声歌唱、挥毫泼墨,接受艺术的熏
6 V. E! e. q9 j陶,也可以扭动腰肢,以美丽的舞姿展示青春的气息。这里既有名贵的动植4 S! P9 l* x% {# G- [6 V4 r
物,也有孩子们熟悉的花鸟虫鱼;既有名家名画,也有艺术琵琶。这里有古典
3 K8 p; \* t/ {5 q( s3 B与现代的融合,有浪漫与典雅的碰撞,学生们在这优雅的环境里可以接受知$ u9 N  G2 k, H% P8 s& N
识,陶冶情操。
3 p0 Q2 ^1 c* C/ _$ w6 c" l/ w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之所以浑然天成,还得归功于
4 \0 |$ o* X' e) O. F2 E- P“绿色长廊”。长廊长达100 余米,由32 根柱子支撑,它是楼与楼之间的连接纽% R- l. q( A2 R; R8 Y0 i
带。底楼长廊布置的是“四季”主题,师生们每天都能感受四季的变化,聆听& \7 D% H8 G. J4 c+ Z0 M1 t% d/ W
大自然的风雨。二楼长廊为“美丽家园”,悬挂双山和香山主要景点艺术图片。, `. u& e  s& F- P
课间或闲暇时分,师生们可以尽情欣赏风景名胜。此外,在宣传橱窗布置的9 \# K+ l( g) Q! |* d
“双山学校知名校友录”,在望江楼东侧墙壁挂有“1995~2010 年升入梁丰高级" P+ G% T& S& x9 O. e
中学学生名单”,他们是双山学校的骄傲,也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8 z$ [0 {# r% E崭新的双山学校,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古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
/ D7 y+ z9 J% ]6 C# v" Y3 [灵魂,以生态旅游文化为特色,饱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港城教育版图上
' j. c  y6 H# p- Q* J' l独树一帜!2007 年3 月,学校荣获“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 I) ?. z; ]) z7 J百佳创新学校”荣誉称号。  V* \7 Z1 A% X/ H% y
2009 年8 月,林奇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2010 年8 月,有教师40 人,
7 D7 H$ _1 A: @" Y9 h$ D& |) h8 R初中部3 个班131 人,小学部6 个班194 人。
1 Y$ F3 ?$ }4 X8 Z" i2011 年暑期,随着双山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推进,除
- e) G4 i; P3 Z6 U. _3 I老镇区之外的民宅全部拆迁,拆迁家庭大部分离岛上岸,双山学校生源明显减# j% V- p  V' w/ q& Z
少,双山学校建制撤销,双山籍学生全部过江就读,分别由港区初中、中兴小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学和金港中心小学妥为接纳。) m( r; x( O: r  H8 j, D
双山学校依托独特的江中小岛地域文化氛围,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走改
; {! b3 W$ [- }; |革创新之路。学校确立并坚持“生态和谐”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逐渐
" M7 o7 k2 a$ O9 W形成并确立“勤奋、求实、和谐、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协作、探究”3 }; {0 b5 G' t) i
的教风和“文明、刻苦、自立、向上”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形成# }* B2 X' Z' h8 e
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双山学校以其地处双山岛所具备的独
0 t* E  Q2 Q& L0 X: A特地理位置优势、特产资源及江海山水文化旅游价值,编写了一本具有浓郁地/ i2 e, u( l7 O8 U+ _3 F& E1 G* [: n
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绿岛水韵》,教材融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受到- G) b' C6 A4 h3 j5 @, N
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另外,学校积极推广象棋文化活动,持之以恒,每天保证
1 w( S  N% V- d) [40 分钟的活动时间,并以每周半天的强化训练,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开2 ?$ T1 C& N% j1 n
发学生智力,又活跃学生身心,使象棋活动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 E4 V* P# B+ E, C- S6 c7 N8 a6 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苏州市艺术教育合格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
8 v9 `) f+ T  b* R! X范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二级档案馆”、“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 e! x# ?; r/ a2 z2 w
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等荣誉称号。
' V: D3 \3 }& w5 M& g" p& O1 O# T: c2 M
双山初级中学
7 D( X' A' u+ ]0 K3 g. b邱亚峰7 Q4 n* g  [3 b4 q  _
双山初级中学位于双山港东侧,东接金岛路,南临双山办事处,西为振兴. q; m2 O4 S" q
路,北与双山幼儿园毗邻,距双山码头约200 米。& g7 |( k8 [7 |' e0 g1 D+ @* b8 q* e5 t
双山是地处长江下游的一个江心小岛,曾有人戏称它为“张家港市的‘西
, q  d6 W7 `2 j3 V2 p# r4 n" c伯利亚’”。听老一辈讲,早些时候,双山载客用的帆船只能凭借风势、潮水行
4 K9 ?0 N. N1 J! }驶,没有固定的码头,住在岛上的居民觉得哪里方便,就在那里设个码头。当! {% \4 K/ G- d4 b
时有五六个码头,这些码头其实就是一个个用沙土垒起的土墩,涨潮时用一条7 \, `. D* Y8 l0 B
木板作“跳板”,即可登船;江潮小汛时,则须从土墩码头下的滩地上深一脚浅
/ c  ]+ K3 P2 F4 F+ ], W6 o一脚地跋涉数十上百米,才能登船。若在夏季,还勉强能够忍受,若在春寒料8 U  V8 T5 u, H( W( H4 T5 v
峭或是寒冬腊月的时候,那可真是活受罪。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不闻不问,双: y( b8 t0 N  H3 o- T
山人民吃尽了苦头。当时有段民谣,道出了当时的实情:“双山、双山,地小无
4 n% d" q+ c: {& |( z- }山,码头摆摊,船难靠岸,若要乘船,只能爬滩。”/ }. C! _) Y' ?
直到上世纪60 年代,岛上仍然没有中学,“外出须摆渡,读书必过江”,就$ _) C: U# r3 P! d+ D, Y7 ^! q
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孩子们的上学读书问题,一直是多年困扰岛民的一块心病。
2 D: d0 s8 b9 X, k+ H% \1 v1963 年冬,双山的一艘渡船因风大浪急翻入江中,造成11 人溺水死亡的惨+ }6 {' ~9 t. C) }; j5 f8 D: y
剧,人们在胆颤心惊之余,再也不敢让孩子们过江上学。痛定思痛,为了双山2 }& Z/ ~9 @: ]; a( f2 T5 P6 Z! y
人民的子孙有学习深造的机会,时任中兴公社党委委员的陈品如向地、县教育+ {5 e" k, D! v0 v( x2 O
有关部门提出在双山办一所初级中学的申请。经地、县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3 o, e& p5 E. X+ ~" k) T" _. R1964 年9 月,从双山高小毕业生中招收新生24 名,一所农业中学性质的民办初
5 H+ p  V6 X) \中在双山成立,办学经费由县、社两级承担,校址设在六圩(双山中心小学
1 o6 j1 }$ P3 Q7 {% R旁)。上级派来黄万镛、丁亦清两位教师,由黄万镛任校长。学校暂借双山中心
$ p+ r: D2 V% ^  u+ ~; e' c: I8 _, J小学的一间教室,与小学合用办公室。“沙洲县双山农业初级中学”由此诞
7 ?1 k4 o  @( M& ]$ y生。同年秋季,学校新建了4 间草房作为教室。1965 年学校扩展到2 个班(初+ _* P4 O3 m) Z+ [5 o
一、初二各一班),学生45 名,教师也增加到3 人,由丁亦清任校长。
- b$ v' m# S- n2 U6 }( K& t* N" i#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校长靠边,教师挨批,学生外出
$ X  H0 s9 O- V* n% N串连,学校设施受到严重破坏。1968 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同时恢复招生,
7 K" z% k! B8 ~' T4 _从1966~1968 年三年中的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一个班,45 名学生,学校由原来的% G/ Z, Q2 g/ x2 ], o$ E
农业中学改为全日制普通初中,刘益群任负责人。1969 年,扩展为2 个教学
5 A( y8 i6 {, S$ x班,学生90 人,教师增加到5 人,其中公办教师1 人。0 a; x) e) P4 p% q; Z
为进一步发展双山的教育事业,提高双山人民的文化素质,并让更多的双
  E! c( c' U2 J) S6 S+ N% v山籍初级中学毕业生获得深造的机会,1970 年冬,中兴公社党委副书记何振% ?1 L- {$ j5 \) ?  ~8 e7 ]8 l, a
明、委员陈品如,与双山5 个大队的支部书记会商,由双山初级中学牵头,联名; w) V8 O2 U: R
申请在双山开办完全中学。1971 年秋,经上级批准同意后,双山初级中学迁校
4 W0 c( q: ?1 N/ {办完中,党委决定将跃进二圩的5 亩地调至南五圩,又从七大队七队划出5 亩. C+ W) Y7 [5 F3 {8 F. S: }4 D
地,使学校占地增加到10 亩。同时以苏州地区拨款3 万元作为基建经费,从秋0 L/ d/ c2 T7 g% @7 h. c
忙假起,至12 月,完成建校第一期工程,一排12 间4 个教室的平房拔地而起。% ]! y/ w8 w  y2 `' j
期间,公社文教组动员全社100 余名中小学教师聚集双山,利用农忙假,与双山* W- E. ]" v) ^% q" ?& j8 u! C0 p& k
中学全体师生一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搬砖运石;同
) k# K- s+ p# O; J) u( q; \! y  I时将七大队七队过江种田的草棚作为教师临时办公室(白天也须在烛光下办: h$ z1 b4 c8 K
公),全校师生上课、建校两不误,在双山中学建校史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
! J2 J5 ?. b1 v/ H1 R4 C5 _; s' M歌。上级任命刘泽民来校主持工作。8 y# A3 Q# O% H+ c+ d1 z3 q' Q
1972 年春,学校又新建4 间教室及12 间生活用房,同时从本校初中毕业生/ l9 G6 i/ K. k0 h
择优录取32 名新生,开设了一个高中班,后又从中兴、南沙、后塍、德积等地
( {& v1 S) }4 B) Z! {招收学生39 名,组成一个有71 名学生的大班级(其中39 名过江学生都寄宿在学0 x# k% Y& M$ Y. ~
校)。是年,学校更名为“沙洲县双山中学”。全校共有学生247 名,教师14
; Z4 J7 D. Y% a) h0 F名,同年春,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校师生在沙滩种植芦苇,当年获利7 [; U, x4 B7 T0 _
1800 元。+ `  S) @1 ~5 p! ]1 o8 L& J
1973 年元月,学校创办“沙洲五金综合厂”,当年获利4500 元。1974 年7
% p% ^8 Q/ V, R月,首届高中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 W1 ~7 Y, t3 }) {
1975 年,学校教职员工增至28 名,开设初中4 个班,高中2 个班,学生258
' K0 f/ J) K! K名。刘泽民调离,周訚如负责学校工作。
2 p+ Q% [! o+ g; V# O# Q1979 年,学校规模扩大到11 个班,其中初中8 个班,高中3 个班,560 名学) q) g) n3 p2 I% [5 M$ r5 b
生,教职工38 人(专职教师29 人)。刘泽民再次调来双山中学任负责人。
! D9 o! q. w3 [6 q1 i8 l' d1980 年7 月,双山中学因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外地来双山工作
3 S) M$ w$ O$ p5 E+ g7 P的教师不够安心,导致升学率偏低,县教育局决定停止招收高一新生。翌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