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35#
发表于 2016-4-15 11:57
| 只看该作者
小学”。1981 年,学校随村名,更名为“新套小学”,校长陆尔石。1989 年,朝# q3 B$ d) b% S% h6 Z! q' c0 ^! I
南小学并入。全校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80 余人,教师10 人。$ L0 U' Z8 |& d' T0 ]/ G2 _! L
1991 年,乡政府拨款8 万元,新套村经济合作社资助3 万元,丁永春等9 名
& }# q2 d# \7 m! {& `' D教师捐款990 元,拆旧房,造新楼,创建义务教育达标学校。经过这次较大规模
% N, r. |' ^ P的改造,学校占地5132 平方米,建筑面积875.4 平方米。同时,更新课桌、椅,; C Y3 D; l- u7 \/ Z- c
增添体育设备和教学仪器,校容校貌大为改观,成为一所设备设施较为完善的7 U) t( M' z' [8 L, n
农村完全小学。11 月,顺利通过市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j9 w& ~) D6 Z4 r
1994 年8 月,和字小学并入。
; I+ k& F% n7 A- e0 L1997 年8 月,严玉生任校长。是年,将学校西侧操场1664 平方米划给新套
6 v ]; q- A2 _! V% u村中药饮片厂作为加工场地。办学规模扩大为10 个教学班,有小学生511 人,/ ?4 E! P. W: ^) P' A& v) T' u
教师15 人;附设幼儿班2 个,幼儿93 人,教师3 人。9 C4 Z% P7 s# @- J0 w
1998~2001 年,继续投入8 万元,进一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将校门北移
# Q; o2 ?, B4 o( d/ j9 ]) q- {至桥堍,在港边安装栏杆,迁移厕所、搭建车棚、扩建厨房;同时,购置
, c6 x' Q: j+ R, N4 w2 `VCD、电视机、扩音器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学校建筑面积由875 平方米增加& r' x: Y" P5 B
到916 平方米。6 ]5 q6 Q: t% X( d' W6 T
2002 年,学校占地3468 平方米,建筑面积916 平方米,开设一年级至六年. u4 Q" r$ J+ d) E
级7 个教学班,学生293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92 人,共有教职工19 人。
9 J) k# |) g! U+ v* V2004 年8 月,新套小学撤销,并入德积小学,原校址成为德积小学的一个
8 U. N$ B/ k8 X$ K办班点。点上工作由杜惠清负责。
: H! K: U& w, `. a3 S新套小学风雨兼程,办学76 年,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成百上千的有用人" ^' K/ i4 `, Q
才,为家乡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从新套小学走出去的杰
. j0 W; f4 x; m: ?8 X出人才,不胜枚举,例如:陆凤翔,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6 p+ U# Q& o& x
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y( O3 n% `' F/ y
2 ]8 f9 i9 W" e) K1 I$ i" P+ J3 j, m永兴小学
2 J. a/ k3 z% P \苏其增7 n' t% S# k" ]2 }
永兴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北部永兴村中心区域,芦头沙西部。其前身是德
& I+ x8 N0 B3 ~+ ~) B积十二大队小学,由朋郎桥小学、沈家埭小学和大沙小学3 所学校组成。: z1 L' B$ R6 z% M! W
朋郎桥小学创办于1950 年,由顾秉钧(后曾任张家港市政协主席) 授意农
: @/ S; L0 C( c; x0 e% e( B! F1 w民积极分子朱荣创办。当时,利用没收的地主财产,在护漕港口东侧建“堆
$ U/ C) t+ w6 |* a/ N4 x脊”草屋4 间,并于次年春开学。因附近有一张横跨港口的简易木桥——朋郎桥
; Y6 Y8 j% K6 l& s( J, M3 w- h/ a4 ](朋郎,系桥东一顾姓农民的名字),学校遂以桥名定校名。是年,有学生60 余
4 X7 {8 Q% j+ F( V" E% `2 ^人,教师3 人,孙懿文为负责人。1952 年春,徐友成任负责人,后徐调大沙小
9 C" c, t, X) D. ]* J) `4 F6 v5 c5 a, n学,陈建新任负责人。1962 年,县文教局拨款,将原有校舍翻建成6 间平瓦7 w/ N. y6 R3 D% R$ b8 e3 Q
房。1972 年,姚汉彬任校长。1973 年,因屋顶坍塌,学校拆迁到现址(当时是
, d, V* ^) P+ R- l$ ]乱坟场)。新建的小学,占地3400 平方米,有朝南方向校舍12 间,朝西方向的8 t0 Q, ]7 [+ }- K
厢房4 间,造价15000 元,由大队和县教育局共同负担。
3 n7 |3 ]* y o2 N* c: W8 V$ a( Z沈家埭小学创办于1955 年春。由周汉彬在沈家埭借用民房和公房4 间创
1 D b6 T" D$ e( s办,时有学生约70 人,教师3 人,资金来源一是种公田,二是以生养师。同年* e" B) ^5 R8 w' \) W
12 月,学校被评为江阴县先进集体,周汉彬代表学校出席江苏省召开的普及小
- U& D- D% s$ J3 A/ H) J学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发言。1958 年秋,周汉彬调农业中学任教,沈桂仙任校
/ u _3 [$ H4 W% i1 x6 @5 V长。1968 年,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1973 年秋,并入大队新建的小学,: x8 x' K1 W: x, H6 m/ U, J+ [
与朋郎桥小学学生混合编为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 ?! c/ I7 c4 @# }) ~! Y3 O8 C
大沙小学,其前身是一所私塾,创办于1936 年。因位于“沙泥圩埭”境
! A/ N. N. I6 A r; ]2 @" H* g内,故以埭名命名为大沙小学。1942 年秋,学校停办。1946 年末,朱桂荣、闻
7 o8 v' T2 N, Q# w8 a+ F, ~5 n! _ `& Z友德接受中共江南办事处负责人焦康寿指示,重建学校,成为中共地下党宣传 |9 v6 H6 ^5 [/ j0 ?
革命思想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时有学生20 人,教师1 人。1949 年解放
4 z. J/ T( k/ V/ q2 ]' C% ]) F% {# |5 K时,学校已发展成为开设一至五年级的完全小学。1974 年秋,大沙小学与上述* {3 o) p0 l1 E' {
两所小学合并,更名为“十二大队小学”。是时,办学规模扩大为一至六年级的! K. D7 s8 V+ e! q- l
8 个教学班,学生400 人,教师12 人(其中公办教师2 人,民办教师10 人)。
" `+ y* ~6 [; g$ [6 j1978 年,开设9 个班,学生420 人,教师13 人。8 [$ t) @# |: R x+ z1 C
1980 年,永创兴小学创办校办厂(新丰服装厂)。1981 年学校随大队改名为
) n( @" w, w! o4 ?4 @- @9 h“永兴小学”。1982 年,县文教局和大队共同投资1.3 万元,建造教学楼1 幢(16
) P9 m6 T6 V. V& P+ c5 E8 x% @3 G4 r间) 和生活用房(2 间),建筑面积300 平方米。1983 年,学校附设幼儿班,幼, ^- D. P/ M" c2 e
儿40 余人,教师1 人。
$ `( q" y" k9 K% V; C8 K+ _1984 年,县文教局和永兴村投资近万元,翻建后排校舍(12 间) 及围墙. p2 `* i6 V& j; c3 q- y, ?7 T! L8 s+ h
100 余米。是年,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316 人,教师11 人。1 B6 t& q' A& z5 z7 O
1991 年8 月,乡政府拨款5.4 万,拆除后排朝南平房,新建教学楼1 幢(18
, F6 j. R# A8 D! G- }" r5 n6 a1 F间),建筑面积560 平方米。同时,村办精漂厂捐赠篮球架、平梯和滑梯等体育
; y! W& G. M1 c9 H& O9 l0 J4 V活动设备,并添置图书,更新课桌。11 月,一举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
$ K. m% {- V9 o6 c2 @0 M0 N% Z% J标验收。. P) n! m t! c. K5 _! |
1992 年8 月,学校投资3 万元兴办磨具磨料厂,主要生产金刚砂轮及加工磨( l6 Y2 y5 O) O6 j. S9 ?
头,所获利润一方面用于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方面用于提高师生福利待* O% n% d$ Q+ T0 X6 Z
遇。1992 年末,方国智任校长。
6 |: R3 D; { P3 B: P0 h2002 年8 月,因境内学校布局调整,永兴小学被撤并。撤并时,学校占地
& F- x+ k, P& q$ e' @* u5 ]- i4937 平方米,建筑面积1753 平方米;开设一年级至六年级7 个教学班,学生283
4 k/ L1 K( \ L* p$ }6 }# U人,教师12 人,附设幼儿班3 个,幼儿134 人,教师3 人。$ W3 @; ]9 G, ^9 o2 q5 X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出生在永兴村沈家埭的原二十四军副政委(1984 年
0 Z5 A" A! S7 g按正军职待遇离休) 陈泾,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不忘培养人才的学校,- ?- d" v7 A( s
1991 年,专程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看到改革开放后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建设
3 x- ?9 v4 c0 |) d* d, |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看到家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情况,兴奋之余,欣然命
3 e# B' x5 ?* ~( S笔,为学校题写“德积永兴小学” 七个大字。其用笔矫健浑厚,字体坚实清+ Q& K; V( B0 a
朗,风神清逸潇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