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28#
发表于 2016-7-12 14:37
| 只看该作者
三村小学
/ r+ v7 |4 w. I8 K& O何子龙
" H. ~/ f! @. q' m: k6 h今锦丰镇福利村,清末出了一位武秀才。民国期间,这里建造一座崇尚佛) v" M& b8 y. M5 c
教的卢家坛,开设一家卢氏私塾和一所三村小学。
+ x" A9 F8 Q% [/ X# J Y1947 年秋,今福利村6 组李士贤家中,曾出现一所近似于私塾的简易小学。3 c! B M* m- C7 O1 _2 d/ x. @6 J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1950 年2 月,这里建立乡, j% r* J$ u& z5 @ _
人民政权,由悦来乡6、7、8 三个村联合创办而成的三村小学随之建立。随着入1 u+ }: D! E- o6 `0 K
学人数逐渐增多,上述简易小学也从李士贤家中迁至福利村6 组境内的铁篱笆( P9 V; z, v; U2 D. K2 v
(地名),校园占地1 亩多。
# H- o8 j- p. `) n1951 年,学校附近的年轻人孙石泉、范义立相继来校,孙石泉为校长(后
2 s: H d2 l* S% e% D9 `由范义立接任)。以教授国语、算术、自然等课程为主。家住学校附近的清末武7 j0 a4 L8 Z$ \, ?, B
秀才卢翼进,不顾自己年老体弱,起早摸黑,挑泥挖土,运高填低,平整场
- D& P% x+ g& V地;老围埭村民匡四保慷慨捐献,为建造学校朝南2 间茅草屋教室,出力不少。
( c" D! _+ X; s, L* t0 v贫苦农民子女求学人数大增,学生多达70 多名。学校开设一、三年级和二、四
; O- H! {5 P3 {+ w" E* @年级2 个复式班。期间,孙石泉曾一度因病请假,由其弟孙铭泉代课。1952 年3/ \% d# x" z7 {
月,唐德荣来校代课。1954 年后,孙铭泉任校长。
3 G1 O0 d* C: I# W. T' u4 x1957 年初,学校从铁篱笆迁至卢家坛,教室设在朝东4 间屋内。时有6 名教
2 b( d5 e' ?' p6 g: _师,学生120 多名,4 个年级独立开班。教师集中合兴中心小学参加整风学习。
6 X1 S. [ e2 w# [3 ]/ h- l5 m& }1958 年上半年,组织为期1 个多月的整风反右斗争。合兴境内共有5 名中小学教
7 T- \: M( t* m. T# E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 年9 月,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加到165 人。( B/ `7 C5 B2 Y8 y- O; Y
1968 年,肖婧接任郁琴凤校长之职。, @/ D n1 _: e4 @* E4 Q
1968~1969 年,校址向西30 米迁至大队办公室西侧﹙仍在6 组内﹚,校基扩: n x' c* m2 y6 n
大为3.1 亩。拆除原校舍,分两期共建造16 间新瓦房,其中朝东7 间,朝南9
+ c/ x i6 N) j, g; l4 C9 c/ z间,建筑面积480 多平方米。增添教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改善了办学条件。原三! r/ }& g* J! M' g( F/ g7 Y
村小学改称“九大队小学”。1970 年9 月,学生数高达235 人,开设5 个教学8 } e! c' x1 F; l! P' p
班,教师9 人,发展为完全小学。1972 年,建立学校男、女乒乓球队,利用课2 A9 y0 o# O4 C* z6 |
余时间或节假日组织训练。学校增设乒乓室和室外水泥乒乓台(2 张)。1976
8 H" _0 A4 z- P6 _4 R% U+ {% K年,卢士能任校长。学校施教区范围由九大队逐渐扩大到一○大队及邻近的红) B! T# [% K$ H! a4 O
光大队。
0 ^# H7 W7 T* @7 i+ m1980 年,全校学生约170 人,教师6 人,其中公办1 人,民办5 人。1980, ^% Q4 _; y3 O3 \( s
年,在沙洲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王芳、陆秀芬和卢满琴夺取女子团体冠$ U% {3 D- ?, g
军,王芳获女子单打冠军。* W+ g& k" X3 C" W$ E6 P
1982 年,校名恢复为三村小学。1983 年,在全县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夺$ n* P+ k* o! h5 C. s2 H
取男子团体冠军。1984 年,因生源不足,学校由完全小学改为初级小学。; w( N2 C2 D0 t4 N5 e
1992 年9 月,并入悦来小学,教师分流,卢士能校长提前退休。
5 D _, t3 y; }- \' V& q( g( ?8 |0 T0 Y! T4 e6 k3 w
以夜校起家的北洪小学( o( H) c! X! m' G3 w
孙玄兴0 P4 f$ s; K, s- k# J/ F( c
北洪小学,创办于1949 年,创办人黄清生老师。初创时,取名为“七家村
- {! M( Q! h1 b. \小学”,2 个教学班,3 位教师,另由朱长保和黄红芳两位老师协助。校舍是土改: o. D) ]3 d1 F: o
时分来的地主家的房子,课桌是用地主家的地板,由木工自愿无偿加工而成。
7 K( j' M7 D+ g3 d解放初期,翻身农民普遍缺少文化,他们求知若渴,许多文盲、半文盲的
1 m0 Q2 l$ _, e3 s男女青年积极要求上学读书。政府提倡兴办夜校,以多种形式组织动员群众参
/ n8 y6 Z/ J. ~4 S) w9 r* f0 V7 p与,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勤劳致富的热情。夜校为翻身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提
5 d/ d9 E3 Q' n. K供了机会,也是解放初期培养干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3 T2 o- K' Q# V6 O
以后,政府将其中年龄较轻的学员,直接升入正规小学的中高年级继续学习。. k. L- k2 ^ \3 v4 v
这也是创办七家村小学的直接动因之一,甚至可以说,七家村小学是在夜校的' i, @8 ^. X& y9 `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是这所小学初创时期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大的重要原因3 n. G* b( d' Z$ J. x
之一。其中年龄最大21 岁,才读小学一年级。) d& s0 W: h8 S1 R3 R
经过大约三年办学的艰辛历程,初级小学逐步发展为完全小学。1952 年,
, j% q: b. I. Z/ d" @9 A' R3 u学校转为公办,并将当时本地区的3 所小学(洪福小学、东太平小学、七家村小
& `: h8 O' F: F% J学) 合并,命名为“北洪小学”。作为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开设6 个教学班,学# l6 J& c- y3 x. c7 x
生近300 人。唐德荣、汪子清、余智辉等老师先后在北洪小学任教。创办人黄清, s6 w+ V; A7 Q' j5 G2 |7 _; x
生老师曾于1956 年9 月离开北洪小学,20 多年后的1977 年9 月,重新回到北洪0 V( l, L/ u# b" @! ^$ ^$ y0 e
小学,直到1989 年退休。其后的学校负责人,先后为朱士廉和方勤艳。这期
' c/ |3 w5 v! C Y; v! N0 z间,学校修建了新校舍,并将校址迁至今洪福村七队地段。
/ L, H p% u1 n北洪小学施教区范围,主要是洪福、洪联两个大队,同时兼及天福大队。, x' t' Z7 G" N( U; m
其办学历史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21 世纪初,才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停办,并
2 Z$ {% t& N$ P4 X入三洪小学。. u" |+ u) ]1 Y
北洪小学从七家村小学创办开始,到新世纪初停办,历经半个多世纪,为
) }/ h/ y" ?7 A2 y9 l洪福、红联、天福三个大队的村民子女服务,为合兴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4 P! b8 H+ V3 K6 D1 @% ?
了贡献,其办学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X7 G/ R. z Q
7 _' c/ E) d7 S1 O6 g* a
常家小学
# ?0 \# R5 o/ ?& m; Q5 Z1 c何子龙 g5 }" ^- R5 z2 }6 a/ J9 G6 I
原合兴镇常家小学是沙上地区众多乡村小学中极其平凡的一所。如果追根- G% M0 f& Q8 t# Q
溯源,将这所学校置于一个特殊背景下加以考察,却有其不平凡之处。这所小9 ^0 y. K) R# X" H. u. S
学的创办,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周边民众子弟接受启蒙教育的愿望。
) e6 U) s* K4 V& {1942 年春,抗日烽火席卷沙洲大地。沙洲地区的中共地下党领导焦康寿、6 e) G: c0 [7 K% Q
何洛等,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来到原合兴镇(今锦丰镇) 常家村常家9 c& r0 q( U6 j& ?! i8 U
埭,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同时争取统战对象、时任日伪乡长的江禹畴
! S% ~+ P" b' c2 l; }的配合,地下党组织在抗日积极分子陈继庭的家中创办牛市小学分校,不久改7 O( t% W2 k) V5 K h3 M
称“常家埭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20 多人。江禹畴和陈继庭
+ v+ K, e9 U$ R) V3 L) h两人以教书先生的合法身份领取“良民证”,并以这种身份作为掩护,从事地下
7 x2 c7 d% g3 m$ Y, |: v$ `革命活动。常家埭及其附近青年农民在他俩教育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不乏9 m& ~. J) z7 Z e! P2 [" g
其人。这年下半年,陈继庭、朱友生和陈友根等相继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 J/ `) [0 l, P% W( P5 z; u U
1943 年成立常家埭地下党支部抗日武工队。: P) J9 P/ k) {' ]. l/ r2 C
1950 年初,常家埭相继创办冬学和民校,帮助翻身青年农民识字写字,学/ K6 N' X, c5 y+ w4 J$ i" [* J
唱革命歌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59 年春,利用村农会5 间房屋,创办常家
# I: h) H* H! E( R, Z, l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40 多人,2 名教师。1961 年至1962, x2 M4 ?. f6 D$ q7 S) E. U x( }
年,顾桂芬任校长。
j& P, }) |- j/ l& m1962 年8 月,常家大队欲将校舍移作他用,准备关门停课。后经合兴中心
% y% _0 v5 v* M- b小学领导与大队协商,把没收常家埭某地主的磨房作为教室,以解燃眉之急。
) E4 \3 O0 q4 N& I刚调回且任校长的陈金书迎难而上,发动50 多名学生自带“搁几”及长木板当
0 c6 w4 A- T9 q) u2 I( _课桌,自备木凳,使学校顺利开学上课。0 ]4 _% ~* E* K! g" D ?) }$ l
1963 年秋,学校迁回到原村农会房屋上课,并向沙洲小学借用30 副台凳,3 P" F J! v7 r; o6 ~& e) Q$ E& y
解决缺少课桌的困难,同时动员三年级学生到牛市小学就读。
2 X9 U0 o; W! X7 x1964 年秋,学校搬迁到常家埭前塘田岸(地名) 东侧的常家大队大会堂,7 p8 n+ E0 ?- J' ~9 \2 @* T; ^
一、二年级独立开班授课。当时,有学生90 多名,教师2 名。校长陈金书带领0 w0 n8 `" w* F0 _! w
全体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校。* U: n- [) `: D( Z8 C1 k P/ v
1968 年,小学开始实行5 年一贯制。1969 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常家小: N& c/ _9 [& s- d
学改称“十六大队小学”。1970 年春,学校迁至大队办公室西侧,新建10 间房" R) C6 s# Z% \5 M1 p( i
屋,校址占地5 亩多,建筑面积300 多平方米。当年在校学生228 人。在建校过
% t# P5 S" B$ o7 ]& n8 T/ _程中,全校教师利用节假日搬运建筑材料,人人为建新校添砖加瓦作贡献。+ g* b5 i- P& o$ ^
1971 年至1979 年,学生稳定在180 人至200 人上下。0 t! K4 G2 g1 o; {1 L6 N% [
1978 年,学校注重教育改革。因原校舍已成危房,经县文教局同意,征用& _: d, Z5 j( c5 x
大队第5 生产队土地6 亩多,扩建新校舍,建成新校舍14 间,建筑面积420 多平/ ~( y, R. U0 P2 A) ~ h+ ]7 P
方米。新校舍建成后,正逢常家初级中学创办,于是用作中学的校舍。直至
4 E5 k% V( C3 a: Z% O1981 年8 月,常家初级中学并入悦来中学,常家小学才搬迁入驻其中。此时,
4 V* z0 F* \5 U: j$ ]8 Y: a) c常家小学的办学规模缩小,学生数由上年的250 多人减少到130 人。同时附设幼
5 N- [1 E# U% `8 B5 t, @2 p儿园1 个班,入园幼儿30 多名;这一时期,学校创办校办厂,加工喷雾器零9 H2 G2 P/ X4 G$ q
件,并为大专院校刻写钢板誊印材料,年创利数千元,用于添购教学设施,改
^+ G' g( B( h善办学条件。; z2 x q, P9 p, X, e4 @" U
1982 年,恢复原“常家小学”校名。同年秋,中、高年级学生并入牛市小
1 n& n; }; M' c4 K5 M% B+ x; Y学,仅保留低年级和幼儿班,学生90 多人,教师4 人。1987 年6 月,常家小学
* H: e: K% F5 F6 c* U( [+ ~0 _6 d停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