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邀请,担任沙洲县社会教育科科长。1943 年夏,新四军北撤,他重返南港上小
) b. |. S2 S3 K$ U学任教。* }* P1 w) d8 c% _) }& |
1949 年4 月中旬,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派守备大队进驻南沙地区沿江一$ M  j, n1 M) z, Z7 C) l
线,强占校舍,卢景韩校长同国民党军官据理力争,结果被国民党军队扣留。4& x: Q4 m2 d0 J- o$ @0 {- o9 S
月21 日夜里,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国民党军队吃败仗溃逃,地方人4 P/ Z3 P3 y0 M& T0 ~! w- L4 p
士将卢景韩放了出来。4 月22 日,南沙地区获得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祖先  w9 p7 c  y6 @/ K
堂(南港上) 小学”。! v7 S0 q" ?* h3 u1 ]- t6 p0 [
1951 年春,该校向北迁至张家港街(即港上集镇) 西侧破圩里,将土改胜- f- i" H4 g: n# r0 g8 c
利果实、港上地主孙洪春住宅改建成校舍。由于学生数量猛增,校舍不够,经
+ z+ U0 j3 V; d上级同意,校长卢景韩、校委会主席殷新堂等带领群众上香山拆除祖师殿庙,
. H1 h0 Z' c2 L$ j3 [拟将拆下来的木料、门窗、砖瓦等用于扩建校舍。不料拆除时受到山南群众的
! A" \" e1 B3 k: W: U阻扰,一方要拆,另一方不许拆,双方打了起来,校长卢景韩、校委会主席殷% A( s, Y0 I/ o3 n& {9 S
新堂挨打受伤。事后,卢景韩校长不顾伤痛在身,去上海、无锡、苏州等地,
; B* }# G4 x0 [. g% r1 u% H, G/ w向“祖先堂(南港上) 小学”校友募捐。卢校长回到学校后,为了早日建成新
( H% B- a' g4 C0 @* Q* b的港上小学,他既教书,又做瓦工、木工、油漆工,甚至扛石头,搬砖头,挑$ b8 m, k3 @" m, c8 f+ |
石灰,扛木头。经过一番努力,一所全新的小学——“港上小学”终于建成。
9 l* m( P2 p: W, A  [时有校舍24 间,占地7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600 平方米。因为张家港集镇; B, _5 [. |3 ]6 @8 G6 j3 F
(“港上”) 当时是巫山乡乡政府所在地,因而翌年9 月,港上小学就改称“港
! @4 b/ ?0 v2 Y上中心小学”。
: W7 `5 X5 ]) I& \1 h1962 年1 月,港上中心小学随南沙公社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是年秋,港2 R0 Z4 L* [* M& Q/ W
上中心小学拥有9 个教学班,其中7 个公办班,学生329 人,2 个民办班,学生
  X: N& C: f" z5 c: U* ~119 人。校长、教导主任、专任教师共计10 人,炊事员1 人。: `1 K- \- M! j  @
1964~1965 学年间,港上大队(今属金港镇山北村) 开设一所民办小学,学
# d" |3 d# L. M: {& z% X9 f校全名称作“沙洲县唐家埭民办小学”(唐家埭,自然村名,今属金港镇山北
5 G  X5 h8 Z3 Z; l0 o/ M村),是一所半日制、早晚班、巡回教学形式的小学,教学业务上归港上中心小
' D( Q- p# A6 Q8 h2 T; a! g: x* b学领导和管理。学校以招收学龄儿童为主,只开设主要课程,根据因人、因
! g) d; K* H8 P# G0 l地、因时制宜的原则,采取早班教学的办学形式,学习时间少于全日制小学。
3 [3 [; p1 Z8 n" x7 \仅仅开设1 个教学班(一、二、三年级复式班),学生25 人,教师1 人。1965~
( ]# `2 I4 ?1 @1966 学年,港上中心小学拥有11 个教学班,一至六年级在校学生534 人,专任2 z: U" E8 e5 v
教师10 人。
9 B& Z$ Z$ O- Y/ s# k: h1966 年6 月开始“文化大革命”,批“三家村”,“破四旧”,不久,学校) L) u6 C3 y+ m7 F- o0 l1 z
“停课闹革命”,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混乱不堪。1967 年春,学校开始复课。1968$ t' ~- I! `. U
年下半年,学校拥有11 个教学班,其中,公办班7 个,民办班4 个,一至六年级$ t# x" \5 \1 x. m# x( y9 D
在校学生603 人,教职工14 人。$ U+ q2 k% C8 v/ i7 B" c
1983 年,港上小学恢复六年制。1988 年4 月,南沙乡建制恢复,学校归南. n+ b3 F) E7 Z2 X. j9 F6 L) W
沙乡管辖。1999 年8 月,港上小学因生源不足和学校布局调整被撤销,家在老0 ]' x8 p, T6 H: L; {
张家港河以东的学生并入镇山小学,家在老张家港河以西的学生并入山北小7 y: e/ h+ _/ T% G- ^/ N1 d7 m6 Z
学,校产由镇山小学、山北小学各占其半。
2 ~: Y7 _9 q! C& F3 L从1927 年算起,至1999 年止,港上小学存续72 年,历任校长依次为卢景$ ?" T$ X* ]# x: |1 _8 p
韩、包镜明、龚祯祥、陈星光、陈品、徐协华、严林祺、马美芬、虞梅芳、钱
7 |: R9 Y+ ^1 y/ l9 ~永林、徐国祥、刘仁才。( O, `; l1 x" o- V; Q. O
港上小学办学72 年,为社会和新中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从港上小学走
" C1 k4 _& z2 ~& t出去,卓有建树、成就突出的有:7 i! i1 K+ Q0 l& v4 k
王道明(1933~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
, Q) ?( A3 e# h张兆杰(1928~ ),正高级工程师。2 v: h# s5 J; |1 b4 s' y1 {2 i
张品赞(1932~ ),我国第一代航天科研人员,为战略导弹、卫星研制试
( F; a. n9 w9 q* u6 D; c4 p验作出杰出贡献。9 O  `5 U& ?* r
赵正洪(1947~ ),高级工程师。! V' l8 ?7 h+ |2 Q
山北小学金港镇山北小学,位于香山北麓,东江湾沙南部,东邻山北村; h  L1 y# B* ^7 |) _" V& t. s6 ?
工业园区,南临香山河,西接山北村中心大道,北靠宏盟路。0 n8 R8 f- u3 n/ P7 \' l0 M
山北小学的前身是私立育伦初级小学,由施惠明出资,创办于1944 年,校
) \- R0 F% x; s/ W# ]址在施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村),双班复式。1949 年,南沙地区解放,学校被' Y$ U1 I- ^( \) S# A( E
当地人民政府接管。1952 年,由江阴县文教局批准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江阴" `& _1 i. g# v/ P- G, t
县施家埭小学”。
* h6 e. [( N# R2 T: r! n2 I1962 年1 月,学校随南沙公社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施教区主要为南沙公0 J% l: r2 R- k: j9 m' c
社山北大队(今属金港镇山北村)。是年,在校学生164 人,开设3 个复式班,
, R$ r8 E7 ?* h: o6 U2 b其中高级复式班(六年级) 1 个,学生仅有10 人。校长及教师共4 人,编外人员
3 C9 Q* U, r: H2 人。1963 年,在校学生共118 人。学校施教区内7~12 周岁的学龄儿童178 人,) r$ Z, U) u* p' U; P) G
入学儿童109 人。
$ A/ w+ T. R+ W3 ]* c( V  ?, H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广大群众对学习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 _9 x; n) \  E$ M( ^
识不断提高,1964 年9 月,施家埭小学实际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数量,由上年的
$ ], U4 i; S# C3 p" b18 人增加到49 人。1965 年9 月,学生数量猛增,扩大到6 个教学班。教室不
" ]7 {6 Y6 U9 ^0 m& H够,学校就借用施恰根家的3 间房子作教室,同时增添3 名民办教师。1968 年
) H& u& h. g) v% |& O3 v* S下半年,施家埭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共6 个教学班,学生249 人,教师7 人。此3 c; q# j- f, g- B
时,小学规模扩大,办学水平逐年提高。
, m+ G7 n( l+ ]1981 年,由县文教局拨款及山北大队自筹资金,由山北大队第三生产队划& }6 Q: r- N8 ^6 K9 u9 l
拨土地6656 平方米,新建2 层楼房(共9 间) 作教室,同时建造办公室、活动室: [- m" o) G/ _0 [
和幼儿园园舍,学校建筑面积(包括幼儿园) 1034 平方米。1983 年,山北小学/ {0 b+ B0 V6 e7 W" l" ?/ P
恢复六年制。
4 P& q2 e; @9 H$ z$ g6 C: P1990 年,山北小学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150 人,占地2700 平方米(不包# A& E( H5 k' `4 f5 u6 F  O
括幼儿园),其中体育用地面积192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包括幼儿园) 650 平
5 V" v2 z% l3 v方米,图书1575 册,专任教师7 人。
' E$ T% A6 d- Z) u+ q4 v8 I9 O1999 年,山北村投入资金50 多万元,用以扩建校舍和添置现代化教学设
6 o% {! K! g1 n3 ?  _5 |备,同年,通过省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2001 年,山北村又投入10 多万元,新
0 E& R. h; K# b) e建2 层楼房作校舍。由于山北村经济综合实力强,村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山北& b& R7 Q. G) D7 ]/ }
小学的教学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是年,全校6 个教学班都配备了“三机一幕”。
% n( K( i# B& Q& u' O2 s& m学校开辟电脑房、音乐室、自然实验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等专用教室。
& B/ g3 u4 w! s, h) U2001 年6 月,全校教职工15 名,6 个教学班,学生165 名;附设幼儿班35 u5 W# I0 t' Z6 Y) A6 p0 c
个,幼儿68 名。施教区范围以山北村为主,同时辐射周边的朝阳、港上等村。
. t& d1 a; i) w& ]  @# d2003 年8 月,因生源不足和调整学校布局,山北小学并入港区小学和南沙中心
1 T( d1 d& m1 x4 \3 t小学。$ z2 `2 X+ d" }1 i+ T
从1944 年建校起,至2003 年撤销建制,山北小学存续59 年,历任校长为李" e, h( M1 |7 P# |& M( [* T6 Q
士甫、施玉成、韩三梅、陈玉午、张剑平、陈士荣、陆仁才、柳满生、施淑6 M) p3 p, Q" B6 C8 g+ P
仙、陈晋明、钱永林、柳满生、陈翠凤、刘仁才、王丽芳。% V3 |6 G5 N& h- y8 B& E" d/ \+ C, x. q
镇山小学金港镇境内镇山小学,位于镇山北麓,东江湾沙东部南端,老
4 k4 e9 t* p# Y1 v3 ~* b7 c张家港河南端东侧,东邻大圩埭(今属山北村),南距香山河约60 米,西傍老张" `; W: k# s) A
家港河,北靠原镇山村卫生室。该校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堪称读书明理、养, }. ^' Y3 Q, U' k! ?
育人才的好地方。# Z0 u! Z7 T7 Q7 d0 I6 b
镇山小学前身为张家埭初级小学,创办于1952 年。起初,校址在香山北麓
1 R2 T4 M+ i( w( E  e4 R张家埭(今属山北村) 张氏地主的“长天井”厅屋里。当时,张家埭、大圩埭3 q) K, Z* Q5 B" }: v& G
是人口较多的大村子,上学的儿童较多,而原先办在老张家港河畔、季家埭
( ~. S$ q! U. X" E- v(今属山北村) 东部的小学已迁至港上,学生去港上小学或三甲里小学上学,路
. [' m& d% m* o7 Z; A8 S远不方便,特别是冬天刮风下雨、冰冻雪飘之时,乡间泥路既滑又窄,小孩子3 E* C- u% Q* r3 L4 W7 a0 F
上学诸多不便。当地群众企盼在张家埭或大圩埭(今属山北村) 办一所小学,: A  n( K- _+ d" R' r6 \2 u
使孩子能就近上学。1952 年春,张家埭村长张仲仁、农会会长张伯和及回乡教: I$ Z. h! T1 M% X0 W. C$ t+ }
师孟心萼等3 人,顺应群众呼声,在张家埭创办一所小学,解决孩子们上学的困

TOP

难。张伯和、张仲仁具体负责解决校舍和教学设施事宜,孟心萼具体负责学生
5 g; J! ^% F% X$ m* |; v报名和购买课本等问题。经村领导同意,校舍暂借张家埭大地主的空房“长天
2 a7 f; Y+ b3 }0 `2 }' Q, u7 I井”厅屋;没有课桌椅和黑板,他们便向每个学生收取一元钱学费,制作30 张
) `) _* B& j9 x- j$ y; p, L+ S/ q$ C凳子和大、小黑板各一块,课桌就把屏门搁起以将就之。孟心萼老师不计报, s  L9 ?! o1 C9 y6 r0 @
酬,买来课本及学习用品。当时共有60 多名儿童踊跃报名。不久就被批准命名
' o! g3 G- y: \# F4 w为“江阴县张家埭初级小学”。1953 年,江阴县文教局拨下课桌30 张,教育经# N8 j8 s6 D3 f/ z* U
费150 元。村里干部和群众一起动手,把港东的张氏宗祠即祖先堂修葺一新作为
2 {% ]! `0 {& \$ p' G2 S% N" a校舍,学校随之迁入张家祠堂。时有学生68 人,教师1 人.,开设单班独教的一1 z/ y! Q0 f- A# \  x
二年级复式班。至1958 年,学生增至80 多人,可教师仍只有孟心萼1 人,三、
& U# [3 m5 o& f5 i. f* c* Q( N7 W) H四年级学生只能到其他学校上学。
  C+ W2 D" U% x" i; [1962 年1 月,张家埭小学随南沙公社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自建校以来,
5 L  A3 l+ _3 I孟心萼老师对教学工作极其负责,对学生极其爱护,任劳任怨,不辞辛劳,得
2 g+ \1 s5 I4 i* ~4 d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尊敬,受到党和政府的表扬和奖励。, _3 O" h. G; x  A2 u3 _
1973 年,镇山小学原有校舍容纳不下,加之校舍破旧不堪,采光效果极0 }. i. C3 V( @# ?& v2 E' N
差,大队决定小学易地重建。南沙公社文教组拨款5000 元,加上大队支持,学
7 H% b# ^, N  K) H) ]1 O& I8 g校在现址即老张家港河南端东侧新建9 间2 层教学楼1 幢,成为当时南沙地区第
2 a( P6 R+ D$ z9 `一所建有楼房的小学。1974 年秋,学校迁入新址开学。时有6 个教学班,270 多$ m1 {9 v9 O* M/ M7 S! h( Y( f
名学生,9 名教师,学校占地1200 平方米。
1 S6 G. }( E  ^) D, Y1983 年,镇山小学恢复六年制,课程开设走上正轨。1986 年12 月,港区镇
' g8 B& V) L; t6 c; `建立,学校归港区镇管理。1988 年4 月,南沙乡建置恢复,仍归南沙乡管辖。4 m% ]/ k; R4 a
1989 年,为迎接张家港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学校扩建操场(2358' V9 k8 O4 F" K$ A$ a
平方米),全校占地4154 平方米。学校又投入1.2 万元,增添必要的体育运动器; ]: T3 Y+ k: p) U3 t- y1 G
具。$ |' f9 Q8 k0 ~; T
1991 年,学校通过张家港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学校0 F  e5 ], T7 i! t
把前操场改成校园绿化区,并投入资金开辟阅览室、音乐室、多功能活动室。+ g, ^. F: f  F5 j' D$ @& ~9 P
1994 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上级主管部门给镇山小学下拨八五砖
# _6 t2 p: u# L; S/ U20 万块,镇山村委和学校投入28.8 万元,新建了11 间2 层教学楼1 幢,使全校
" Z/ k# s4 Q- F! q/ i$ F% a+ d% }+ I占地面积增至4600 平方米。是年,施教范围为整个镇山大队。学校开设教学班, ?6 Y6 }8 C2 O7 ?: R5 m& J6 J: `
9 个,学生360 名;附设幼儿班2 个,幼儿80 名。教师16 名。
5 y: h' J6 p5 h( e! ]7 c$ t0 |3 P2000 年12 月,镇山小学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2001 年8 月,因
% E$ o# p9 n+ {# }' z' d3 C生源不足和市、镇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并入南沙中心小学,幼儿园并入南沙幼
- b! @' U0 A, e: ^儿园。
, Z& M7 n. `8 y  c从1952 年起,至2001 年止,镇山小学共存续49 年。期间,历任校长先后为! c+ W3 S. g( x# o. h0 M9 u: A
孟心萼、张锡文、陈逸娣。
3 V8 Y! @! W+ O& Y: u镇山小学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突出的! S7 A: S# `* f) x9 \3 l+ l
有:/ [- l+ z" E7 ?& L+ h0 U3 U
张建菊(1961~ ),解放军二十基地试验技术部工程师。1990 年起,先后在4 w: J, x* a! o) v
解放军二十基地司令部作战试验处、国防科工委司令部作战试验局工作。荣获
. B9 {; V! m, J& t2 u4 Y7 G“第一次中国载人航空工程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 和“中国载人航空工程突出贡
5 T, j/ [: @$ d+ F/ i$ D; i献者”奖章。
; q& }# z& ^/ f; ^7 X# x张天宇(1962~ ),高级工程师。
" d" k% g: i2 G) ]  {0 t4 q5 F2 _, r) g: K+ ]4 Z$ p
蓝天学校
9 X( b4 S+ `; V1 t- Q2 ~冯春法, u# ~) W$ _9 ~" R! B4 A+ v2 p) @+ B; A
张家港市蓝天学校,位于金港镇山北村境内之东江湾沙东部南端,北距香/ L6 ?1 u9 P6 ~9 k
山风景区约400 米。学校东靠江海南路,南临香山河,西临老张家港河和张家4 I- U3 X- B/ o, l7 N' @; e9 f
埭,北为村民居住区。这是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005 年秋,由该校校长、9 X) n2 e/ I0 O2 H7 e! {8 I
中国著名流动人口教育拓荒人凤良山,在市、镇两级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原镇
% a  z- W) R- h0 `山小学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约1000 余万元创建,翌年秋竣工,并开始招收外
- u  k1 K9 s- m" F0 l5 ]来民工子弟入学读书。蓝天学校的成功创办,大大缓解了金港镇特别是南沙地
: C! `; e; {! j/ g( J区的外来民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受到广大外来民工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 V+ A  P: d3 L% C, G2 ?$ l" h4 ?为了比较全面地展示蓝天学校的办学风貌,有必要首先对凤良山的动人事
& j4 Q' r5 q4 q* X+ n/ s& j/ x迹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 D( C8 L% x% c: O3 T. h% s凤良山,是一位颇有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他1953 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 q3 [  x$ Y, T% j
固镇镇辛庄村,共产党员,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978 年至1993 年,
% B8 ~+ D. p: m! {4 G他作为一位普通的民办教师在家乡辛庄小学任教15 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
" C+ {& ^8 X8 m* J' c/ H0 p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经验。1993 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凤良山,利用暑期到上海

TOP

打工,看到许多外来打工者的孩子漂泊游荡于父母劳作的工地上和大街小巷之
. f3 u2 m/ ~' E9 ?间,不仅难以享受与同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有时候,安全也难以
5 Z) E3 q: j, f3 X4 }$ b* X得到保障。他便在心头萌生办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想法,这一想法迅速得到
  H' A% Q% P& F  b! m: S4 N# ]家乡政府和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于是,他在宝山区创办起第一所外来) _4 e- f$ o. F  V; H' c( T: i* U" Z& o
工子弟学校。以毛竹做屋架,以塑料布作墙壁,以油毛毡作屋面,搭成简易窝
+ M8 I! p$ h# V: @" P$ z棚,作为教室,当年招收28 名外来工子弟,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师,同时兼任
, w$ p6 z4 \- E/ l8 c炊事员。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他最初的办学生涯。由于他对他的“学校”和' ]. ~, T6 s8 S9 t3 H( S
他的孩子们极端负责,虽然一时很难达到很高的教学质量,但他真诚的精神还
1 L3 M5 }" J: M; U8 q1 U是感动了不少民工,民工们慕名而来,将孩子送到他的“学校”。由于他的不懈0 Z, X: V" u( x% n3 ?3 U* @
坚持,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也在摸索中不断提高。到1998 年9
' n( I# r! S* ]0 l( S# D! K月,他在上海先后创办6 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再后来,他来到苏锡常地区,在
5 x! U# x" B0 p  A& G南京,在浙江,在安徽等地,先后共创办21 所学校。直到现在,他仍拥有9 所1 |1 U; T" n$ w; Z
学校,固定资产达3800 余万元。他的办学事迹广为传颂。《人民日报》《文汇
. D+ {3 i: P  N& f' w# w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报刊刊发凤良山的办学事, ]$ ?5 s  |- Z5 N: h
迹。《人民日报》编辑部更盛称凤良山为中国流动人口教育的开先河者。4 K8 K: j; {% i9 q0 q3 Y; h
“蓝天学校”,一个多么美丽而富于诗意的名字!取名“蓝天”,寓意“我们同在
4 `( i, ~# o5 {一片蓝天下”,蕴含着“我们是平等的”,更蕴含着“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 h& }9 X+ r& O" b8 X) w
长大后,像雄鹰展翅,在蓝天下奋飞高翔”!同时,也寄托着学校创办人真诚的
1 F& c' l- p# q' V希望——为外来工子弟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也同样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
* H& _: U# X& ~4 [% }( f# A1 O, k7 x确实,蓝天学校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农村学校。学校
9 B/ i( p0 n! `9 K# J占地2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 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依偎于6 M8 L7 M/ z. Y3 [! `) I# T% ?
香山北麓,清澈的香山河水,在校园前轻轻流淌,校园内外绿树成荫,环境优
2 G8 q. |+ ?8 I. U4 _雅。学校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距校门约10 米处,是一座4 层的主体教学楼,每
; c0 i1 z6 v, M. x( K( ]" T层辟有4 个标准化的大教室,楼顶上“蓝天学校”4 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4 p% {7 F5 F" d7 g8 C0 y5 _3 Z# D
辉,这与在二、三、四层的栏杆上分别写着的“办人民满意学校”、“育四海莘
! R6 j$ y% }+ C0 L& J7 P, f% C莘学子”、“创人文和谐校园”的主题宣传标语,共同宣示着学校的办学宗旨。
; ?5 B; e3 K; E主体教学楼四周,分布着多幢2 层教学楼,分别属于蓝天学校的小学部和幼! W- D8 v9 r* i
儿园。主体教学楼北侧,2 层教学楼东侧,是一片大操场,拥有标准化的运动场7 _1 Y8 q$ o$ H! B" u6 F. Y7 D
地和塑胶跑道,面积约10000 平方米。学校软件硬件设施堪称一流。学校拥有标
" X# S+ k; c2 w3 ?2 ~$ n* r准化的微机室2 个,配有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各1
  Z& K8 }9 g+ A- d8 n# t个。
! [# d1 |" M! [7 H% W% P$ j蓝天学校始建于2005 年9 月,2006 年8 月竣工落成。2006~2007 学年,学校5 g4 e& W: Y: B$ ^2 F9 u$ g$ F0 Z
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民工子女共1320 人入学就读。其中小学部开设18 个  [9 n3 f" o9 R/ J1 ?8 c7 h
教学班,970 人;学龄前幼儿教学班7 个,入园幼儿350 人。全校小学、幼儿园
# t! R# U+ m- L教师共计60 人。
5 a- K" t4 N. f2007 年以后,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来就学的外来工子女逐年增多。
3 `9 v( `) `1 J: l% @最高峰的2009~2010 学年,学生2410 人,其中小学生1650 人,幼儿园学生760
( P6 n: f. \, }( T# R& ^' B7 L人。至2012~2013 学年,全校开设小学教学班33 个,学生1780 人,教师84 人,: o9 C4 z" t3 Y& E8 r
其中金港镇支教教师15 人;幼儿班19 个,入园幼儿780 人,教师40 人。全校' h- ?# j) q9 T, ?$ @
124 名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学历26 人,大专学历66 人,中师学历32 人。& ]4 V, G' m, ?0 c9 ~
2014~2015 学年,全校有小学班40 个,学生2100 人;幼儿班17 个,学生810/ V  S5 Z4 c' W; T5 L
人。0 X/ h$ R- J! n. d, E3 ~$ C% U
蓝天学校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缔造者凤良山校长呕心沥血的开创
0 `+ s! f7 s# f# S( `- \: h$ \性努力和辛勤汗水的浇灌。
. J. W# X" X6 q% A4 g- V虽然,凤良山作为“老板”,在多个省市办了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一直奔
$ ^, F% r& ^/ ?* e9 X7 ~波在为外来工子弟“撑起一片蓝天”的路上,但他作为蓝天学校的董事长兼校
/ |! Q# V: _% x8 [  e$ `3 D2 K长,每学期开学初,总不忘来蓝天学校参加全体教师会议,表扬和奖励先进教  r* L9 b0 p" a) w$ d! g8 `
师。他甚至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下班听课,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对于贫困家庭
0 a" Y6 N2 o) u5 G( Y; F1 Y的学生,他总是慷慨解囊。3 w# E4 {* R: f/ v# b7 H
为减少班容量,推进蓝天学校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
, \6 j1 F& f) Q: G" t; A. _水平,并迎接苏州市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的8 S" Q; C2 b. w3 k) W
验收,凤良山毫不犹豫地增加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资。学校动工新建建筑面积- z: }  M/ U$ z$ M% @
1440 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2015 年1 月30 日全面竣工。教学楼外观设计、色彩$ ^5 k# o( M! ?6 V1 v+ e
色调与原先教学楼保持一致,楼前添置景观石,新建小花坛,校园面貌焕然一: j+ R1 j7 `. G9 m* x$ u, m' E
新。) a& `2 e3 J- m7 r; _" F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时下,蓝天学校全体教师正把“立
$ r6 X9 J' e* n' V5 k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
& w  l" C( i, H. @6 I: B7 D4 K$ [涵发展;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6 F* }: P! i' o9 s: M) i- Y* b
点,着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
" J- z# A& K: x" T8 S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农民工子女都平等地接受教育,让每一位农民工的孩子都
* B% c" B% p5 y# O: F7 V成为令人满意的有用之才。
! ^* r% v6 k2 |! x3 X" x
& H" L  _( S* p: n9 n# w# g5 P: u后塍
- T. _/ G& |/ `# a6 L7 V; d( l2 b6 U4 B- }; R
“崇真”发展简史+ Y( f* b+ x2 ^. [. F2 |) X
孙海航
! y3 Z8 i, I4 B# f私立崇真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上海南市董家渡的朱季球奉派3 g% d+ B$ J; G
来后塍天主堂出任神甫。1915 年12 月,朱季球以天主教会的名义创办私立崇真7 d3 I! H9 K, q3 _
小学,并自任校长。学校创办时,是一所初级小学,仅2 个教学班。学生为教友
, |  O. `8 A. k& m/ ^; k的子女,男女班分设。男生部21 人,由教友沈云卿、周达任教员。女生部近30
4 |5 d; {% D5 d& F4 M人,女生都是教友的女儿,且都是读经的孩子,由几个修女当教员。学生下课
5 d0 @+ q, N6 P( z和饭前都要诵经片刻,星期天上午要参加宗教活动,与教友一起在天主教堂学- L' S$ E5 i: X& n. Z/ d
习经文两小时。8 }2 y  L. N6 {+ K
从1917 年起,朱季球就为增办高级班作准备。陆续兴建2 层小楼1 幢和平房
% H- v7 K! ^8 X8 }4 r$ w14 间,开辟大操场和风雨操场,建造厕所和浴室,还美化学校环境,添置教学
  J3 [/ C1 s: B' [+ `设备。这样的学校,当时在江阴东部地区是属于一流的。1919 年8 月,正式开( {' @$ s8 S- A) Z' A( N9 Y! i( @
办高级班,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学生125 人。1924 年,学生增加到183 人,其中+ Z* U8 y* b3 e- X/ Z
教友子弟占半数,寄宿生占三分之一,学生最远的来自常州、丹阳等地。当时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课程设置与公立学校大致相同,所修学科有国文、圣学、国语、英文、算术、8 C3 m# z5 Z0 S1 `' F" S# P
公民、体育、音乐、工艺、美术等10 门。: Z+ c  n% I8 d
1925 年2 月,朱季球调离,其侄儿朱秉则神甫调来任第二任校长。上下课
0 @: _& t8 x8 C7 j( I不再念经,宗教色彩逐步弱化。1929 年,所修课程增加历史、地理、商业、珠' V% h* F: M6 {4 D2 [, X! L
算等,不再开设圣学课程。1930 年,又增加一门“党义”,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
! {& J0 W3 u: h0 [5 f产物。是年暑期,朱秉则神甫调离,贾乐山神甫调入并兼任崇真小学校长。5 y$ E4 E# k5 C& y$ T) ~
1931 年暑期,贾乐山神甫调离,潘默道神甫调入并兼任崇真小学校长。
% A. h( h. E; u* o1933 年春,李维光神甫从无锡天主堂调来后塍天主堂,兼任崇真小学校
8 z" H( r; {! _! |4 y长。在非教友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女生部招收了不少非教友女孩入学,学生增9 [2 O- @3 X# N$ }& `$ b
加到257 人。修女授课力量不足,男生部的男教师也到女生部上课。1934 年4 月9 Z3 E% O5 Y' V% i2 F
10 日,江阴县教育局奉省教育厅令,批准私立崇真小学设立校董会。学校开设' d6 a6 i2 \. Y, `/ V. u3 }8 D
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体育、卫生、自然、劳作、美术、音乐等课
, m6 v, m0 ?$ N/ o4 K, A程,高年级增设国语、尺牍、历史、地理、商业、英语等学科。* d: Q: [) J* P
: j" Z6 \1 a+ v% ?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下半年后塍沦陷于敌寇,学校被迫停课,校* s0 r: S. V( ]8 i& M3 y
舍一度被日军侵占,直到1938 年下半年复课。李维光打破常规,将男女生混合8 k( S0 ^- h5 s! I+ l. L9 d
编班上课。教学科目、授课时数仍和抗战前相同,教材亦沿用抗战前小学课本。3 y8 U1 D+ }, z& U5 ~* M7 p
1945 年8 月,教友韩达才任校长。1947 年,学校发展到8 个教学班(其中高
0 \5 M) o0 e5 y6 j$ Z- F8 B3 p级班4 个),学生482 人。1952 年8 月,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崇真小学改
9 W8 q* u) E! r+ G名为“江阴县共和桥小学”。
, o: b1 w1 |. n) B' ?1937 年7 月,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久江南沦陷,学
$ p# B& f: J! @9 Z) C! u; N# P校停课,附近城市的部分学龄青少年也随父母避难乡间。在失学青少年及其家
, r/ j/ W# u1 n4 B5 R4 K1 v长的要求下,由原江阴南菁中学教师何吉人发起,租借已经停课的崇真小学房0 |' y# o7 [/ q0 ]  J2 k, J* o
屋作校舍,创办初中学生补习班。补习班开设两个教学班:1 个初三教学班,11 U2 o4 b+ `$ C2 m( j2 A7 D
个初一、初二学生的复式班。共30 余人,教师6 人。不久,靖江等地学生也闻
) Z& F; u  ~& Q2 N+ \9 a风而至,后塍初中补习班的学生增加到百余人,教师也增加到9 人。1938 年25 ]' A; Z5 L; y, T
月,崇真小学复学,补习班也由颇具办学优势的天主教会接办,定名为“私立% |* Z' R0 o/ C0 b) M: E
崇真中学”,由神甫李维光任校长。学校处创阶段,开设有初一、初二、初三各
" D, @' `+ U) ^% B+ [6 o1 个教学班,同时兼收少量高中学生。开设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  G: y+ d. }6 l1 U7 w! w# Z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同年9 月,学校设立校董会。4 x1 E: o1 ~' T# p8 r

$ ]7 r; p" T' t% n4 X1940 年5 月至8 月,因校内抗日情绪高涨,学校一度停办3 个月。是年9
+ r( {8 Z: P! g* p. j月,在南京、无锡等地区天主教会支持下,学校恢复,李维光继续任校长。
' Q& \4 X9 b. U3 z( a) W$ i0 |1942 年2 月,学校开办高中部。初中部设在崇真小学,高中部则设在今后塍人
+ L/ i' `- r  x  W1 S民桥堍东首的“恒顺昌茧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全面占领上海,上海
6 B0 B0 b3 N$ B! h2 @+ v+ w失业回乡的知识分子增多,他们受聘为学校教师,使师资力量大为加强。抗战
- A5 C* i2 ~' P$ U1 K; r期间,教职员坚贞自守,努力本职工作,故抗战胜利后,教育部明令江苏省教
8 f- |9 e7 k$ `& Q& z( F, ?育厅传令嘉奖。1945 年抗战胜利,江阴南菁中学复办,时在崇真中学任教的原& x& t5 n/ Y" y, s& f' g, x* I
南菁中学教师多返回南菁,学校因师资缺乏,不得不再次停办。
$ l" k8 @! N" l0 f/ `  S: U# X8 l2 ]1 H
学校停办后,后塍镇各界人士一致要求天主教会继续办学。二三个月后,) M+ A( [: e" ?: A% j
李维光再次恢复学校初中部。同时,学校借用天主教会无锡“原道中学”名义
% e1 C/ }# k7 Z  U5 g+ O" r向政府备案,一度改为原道中学分校。当时正处解放战争爆发前夕,战争阴影2 s$ O. e9 ~  j6 Q6 }8 T; t
笼罩江南大地,城里学校办办停停,反不如乡下学校相对比较稳定,这样,外
1 v2 y+ S6 _- ~- d5 U( w& w地来后塍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鉴于设在小学内的初中部人满为患,故决定新
, H6 {- v2 ~( r辟校址。
2 z" n2 `! M8 |/ m! B5 r4 }1946 年暑假,天主教会从崇真小学北侧划出沙田24 亩作为中学校基,拆除7 j6 w, }  N& P
“恒顺昌茧行”的房子,在新址上建造1 幢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房,共20 间,作为7 {+ I+ N* _  E5 U# K1 K- Y
教学、办公之用;同时,拆除崇真小学的风雨操场,在校内盖了礼堂,共5 间,: n- F! J7 E6 S4 T( i6 L8 v$ D# A
供集会和室内体育活动之用。建房费用由教会提供(约一百几十担米钱)。1947
. B% o+ f# J* }年下半年,天主教会将江阴西石桥的旧教堂拆除,将材料运到后塍,建造6 间房( g0 J1 i3 S1 @9 m1 g" |& [4 l8 _
屋,作为学校的实验室、厨房和膳厅。同年8 月,学校重新招收高中学生。是
, {9 W# S0 [( [$ g1 F, T年,崇真中学校董薛德焴以江阴同乡会的名义,在上海向社会各界募捐。1948
* v$ e* e3 B4 d0 \年,学校将募捐所得之款,用以建造与北楼相对的南楼1 幢,上下两层,共24; I1 M# l  X7 r% j" O
间。这样,崇真中学正式有了自己的校址、校产,并初具规模。
1 e9 U, _* ~' H6 a1947 年,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董事会成立,由南京教区主教于
6 p. D/ P  ?* Z3 ~0 i# Y) c斌任校董会主席,李维光、薛德焴等人任董事。11 月,李维光调往无锡,后塍$ ]! W1 X$ @/ ^5 e4 u1 O1 z, Q
天主堂神甫马士光继任崇真中学校长,直到1952 年11 月。5 h. c9 k7 U: _3 ?) k7 T; m
1948 年,崇真中学向省教育厅递交立案手续,撤销原道中学分校的名义,
  u% n; k' P" L9 I& n校名定为“私立江阴崇真中学”。是年10 月,学校开设初一3 个教学班,初二2
% f3 g: c2 g4 \. X8 A个教学班,初三2 个教学班,高一、高二各1 个教学班,学生共482 人,专任教) E" r: U! G* |' {$ m9 S
员15 名,兼任教员2 名,专任职员1 名,兼任职员2 名。1949 年暑期后,高中部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并入梁丰中学。' N7 h6 P9 x/ w0 J2 A7 ^3 ]% @

" R1 Z8 Q+ m8 m1 U% g, _7 N& E/ T1 S' [& K后塍中学
4 z# @' K) J4 h( U7 _' a! ^9 q4 a* |5 Y% z6 D* T" X3 B
1952 年11 月,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江阴崇真中学,改为公
, N1 Y7 p, _' R  h' }立,定名为“江阴县后塍初级中学”。当时学校占地22.9 亩,建筑面积1105 平方
4 S: F  x% u( @+ i% n米。; X# a9 b2 R1 C, N. K4 y
1958 年8 月,学校增办高中,招高一新生2 个教学班,学校更名为“江阴县
1 t' D( n1 I* s7 i4 M6 z$ {  T! N/ y后塍中学”,成为沙上地区7 所完中之一。1958 年至1965 年,高中部教学质量稳5 d. X# e+ w& w
定上升,高考升学率引人瞩目。
7 s' ]$ V3 B, _" F! u" {1982~1984 年间,学校4 名高中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二、三等奖。1985, A" r- m, \0 g  g& q& I% x7 p
年,学校占地29.3 亩,建筑面积10457 平方米。全校开设12 个初中教学班,126 H0 P/ C8 T. H0 m4 _
个高中教学班,学生1431 人。继1980 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后,1985 年,学
+ B# g8 k& f4 c- Y: A( i校党支部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党支部。1986 年12 月,沙洲县撤县建市,校名改为5 [0 L- B7 T+ y( {8 L+ e$ g$ ~
“张家港市后塍中学”。1990 年9 月,学校顺利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 ^) _: S2 J( l# G学校办校办工厂起步教早,且颇有成绩。1958 年,学校创办印刷厂;19720 j6 z2 a- L2 ~# V2 S- R
年,创办机械厂;1976 年,增办铸钢车间;1977 年,增办收音机装配车间和钢
5 h- g5 n5 a- ]2 _; C/ N! u$ {窗车间;1980 年代,筹备内燃机配件车间;到1990 年代,办有一个基地在校外
6 `7 s5 |% M) ]/ Q/ }/ W$ ?1 o的张家港市内燃机配件厂。2 Y) y! }* {+ k( I" m' d
1996 年起,市教委、镇政府、学校三方先后投入巨资扩建学校,改造原有' ^0 |1 M# A3 E
建筑设施,为其后创建省重点高级中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A1 C& p8 W, T9 |. D# v
1997 年,学校与上海教科院挂钩,成为承担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
# V! O7 [, L; ]' P! N《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第一家实验学校。1998 年12 月,学校
  p& v' }5 i% o. S8 `& U3 ^通过省教委评估,成为省重点高级中学。2000 年,被省教科所确认为江苏省教9 O! C8 J: Z; A7 e5 s
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2002 年,成为江苏大学教改实验基地。2004 年3 月,
  m7 b- O0 n' S' h4 P3 b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学校因文化底蕴深厚,多次承办张家港市, `  [$ o0 ?) i- H5 X
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2004 年5 月,学校召开的“当代学校文化战略论坛暨后. M+ w- E) }2 _
塍高中学校文化发展成果汇报会”,获得省内外学校文化专家的高度评价。/ v- [% a+ L$ X) [
2003 年1 月,学校初、高中分设,高中部命名为“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  x7 y8 s; }0 Y* W- ~$ p
学”。2005 年,学校占地达6.6 公顷,建筑面积3.3 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 x' f# l3 O  q6 L9 q3 a* e. t9 n
楼、科技楼、图书艺术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配有语音室、微机室、劳技: U' {5 d2 r' O# _( S8 F. `
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专用设施,拥有可同时容纳600 多人用膳的师生食堂,, Y! H3 `' m; G) a; E1 m* k! u
拥有可容纳1100 多人的报告厅。全校开设24 个教学班,学生1228 人,教职员工9 ~$ _; H- {, O7 b( p( W& ~& }: J
168 人,专任教师132 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
  k2 H4 b& C' G3 t+ x6 n6 E的61.7%。教学从颇具特色的“双基过关段段清”,成功发展到充分体现教师主1 i3 r! ?# j% S6 {
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的融“学、思、导、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2007 年,: i! F  n: v6 S
后塍高级中学合并港区高级中学,学校分为南校区和北校区,组成新的“张家
: M( Y7 W5 G$ M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 M2 |" N' D. T' S4 c9 r- P" a$ Y7 h易地新建的崇真中学2012 年,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 投资2.6 亿元,0 O. M% [6 \1 o
易地新建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60 余亩,采用江南园林景点式建筑布局风格,兼3 h2 q4 a- _- b3 m, @5 |
具数字化与人文性,设施设备一流。2013 年3 月18 日,学校成功完成搬迁,南" P7 c6 E# [2 G2 S$ N6 S
北校区合并,4 月,经学校申请,被张家港市政府批准恢复老校名“崇真中
3 f3 H7 B4 p. d+ i% h' X5 _学”,并于同年5 月,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乐余高级中学联合组成张家港市
) G/ f; V$ @( p首个教育集团——梁丰教育集团。$ W6 x+ `6 L4 X1 j- ~
学校目前分设崇真中学高中部、初中部(高中部由原南校区、北校区合并! M9 t4 ~+ ]5 U2 q8 \
组成,初中部为新塍初级中学与港区初级中学合并部分重点班级组成)。; X, H1 M# G% {3 c6 x+ g" w  E9 B
学校现有学生1000 多名,专任教师180 余名。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职称& s" ?1 P9 e3 ?# |7 ?4 T
教师145 人,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1 名;有32 位教师拥有张家
' Y% p8 R% u: u$ p/ J: K- n* Y港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其中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 名,江苏
* g9 T, i8 B7 I: F9 N$ ^% c省特级教师1 名,苏州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5 名;教育硕士(含在读) 37 人。+ s5 u# q, i) O& b$ k" A3 w
4 K% E. ~  A: u" e, S8 `- i6 w; d3 x
新苗初级中学* D7 q/ `" W' Z
黄再林4 @! Q+ S4 E( \% f
新苗初级中学,位于原后塍镇(今后塍办事处) 东北部新苗头(地名) 北
% F: c! Y5 r, r6 G- u约50 米处,距镇区约3.5 公里,韩家港公路从校门东侧通过。学校占地面积/ _8 a* l) `, |8 D2 h
6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校址因坐落在新苗头而取名“新苗初级中
, `, d7 O$ R8 \, e4 h学”。
3 u. k1 g. X5 E新苗初级中学创办于1961 年,它的前身是新苗农业中学。最初,农业中学
; g, v4 o3 K# b* |1 X的校址选在新苗头韩家港东侧,沈家埭的西首,校舍是用拆除原新苗乡乡政府
4 w8 ^* L+ Y6 J5 U旧房的材料新建的8 间平房。1961 年9 月,招收1 个班,学生50 人,校长何金0 s. E0 V2 @6 p
才,教师杜金才、徐荷芬。
; M' i8 p4 S. o( c1 Y, h* m1962 年9 月,农业中学继续招收1 个班,学生50 人,又增加徐广德、陈再
8 V( C8 ~+ ^* h0 L; Q7 m( ]玉2 位教师。1963 年9 月,又招收1 个班。这样,学校共开设3 个教学班,学生
) ^- Z9 t$ W4 k: u3 A140 余人,教师7 人。生源主要来自后塍北片的九、十、十一、十二、十六等5
2 q" [* ^8 @9 E$ g个大队。
( q7 L% q( `  P6 t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8 年9 月,与新苗小学
" S0 z8 z  l) y2 A+ Z1 l( Q+ o合并,成为“戴帽子”初中。学校不再是农业中学性质,而成为全日制的普通; o1 h/ w# l  X6 z1 X" P) v
学校。合并后,学校随之更名为“新苗中小学”。其后,初中部每年招收1~2 个
$ f+ t. w4 i% w班的学生,由陈松年任学校负责人。
2 w5 \1 a. C# [2 {) W" @: k1971 年9 月,陆湘官任学校负责人;1973 年9 月,周永才任学校负责人。/ e/ N+ V2 f3 [0 I' J
1976 年8 月,“戴帽子”初中停办,同时由县文教局、后塍公社共同出资,
! O$ e, M6 P/ N" X, C9 g在新苗头加工厂北侧征地10 亩,新建4 排平房共24 间以及其他相应的设施,独7 w; I  w. `$ a4 a3 `
立建制为“新苗初级中学”。同年9 月,后塍公社北片的小学“戴帽子”初中全# h! j, G2 M$ ?; _" G
部撤销,初中部学生全部并入新苗初中。此时,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50 余8 c4 o6 k% c( O3 f( o
人,教师15 人。1978 年9 月,因高中班师资力量不足,高中学生40 人,转入新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塍中学。至1984 年,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360 多人,教师27 人,校长周永才。# n: d( p/ r  R* k+ A) d* O
1989 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中学布局,新苗初级中学并入后塍中学初中
& p- _/ W" g  l* H8 i部。
2 f2 T- }8 b# Z( e+ N& p/ i新苗初级中学曾于1984 年至1988 年创办过校办厂,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妆7 O9 x# m% w9 y
品,每年利润上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办公用品,改善教
% e6 M& [6 w: Q$ p6 w) U师福利。
( l; w3 B5 ]9 y新苗初级中学从“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过渡成为全日制的普通中学,( t, ^3 _) e' v% J# t
走过了28 年历程。学校的设备等办学条件,在全市(县) 范围内,是最差的,
# X5 w# b' a% D但是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教师的团结协作也有口皆碑。20 多年中,新苗
$ W' P1 J3 p" A/ g初中全体教师没有一个要求调动工作,黙黙无闻地耕耘,“传道授业解惑”,教' n8 {. P$ {# J9 K- [* `1 \1 c
书育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9 p% d: A- L8 `( n6 R
9 ?3 o: L; z. V+ B3 A4 ^
“女子一统天下”的学校——后塍“闺训堂”% p$ ~: t- m4 n. R8 o! j% X5 c; P
季诵华
) T& o2 T" Y5 k5 u沙上地区民风淳朴,崇教尊师好学,求知欲望强烈,这可以从沙上地区众. W& S  W: x; n" q' h1 s% Z. a1 g* `3 H
多学校的办学轨迹体现出来。但在旧时的中国,由于传统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6 t! c% Y0 Y4 H4 m" @
影响,女子能走进学堂大门,读书识字,接受启蒙和教育,尚属凤毛麟角。戏' {! ?4 C+ \: f) Q4 o
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虽也走出家门,外出求学,但却只能女扮
- s; a' L: T0 t1 l& t, D$ |男装,由此可见一斑。可是,在20 世纪初期的后塍地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
: O! b6 \! O1 e0 n所“女子一统天下”的学堂——后塍“闺训堂”,此乃张家港市沙上地区教育史
2 j+ v5 h) W; Q7 F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佳话。
& z4 f5 j- m" Y7 h- u后塍地区这一女子教育场所,名为“闺训堂”。“闺”者,闺房女子之谓
+ b; _$ w# s% I, I: j( v) S  Q也;“训”者,学习调教之谓也。进入“闺训堂”的学生,均为女生,所以后塍) Q9 x3 k: z6 n# t, {  Q, W) ^, m
地区的老百姓又习惯称“闺训堂”为“女学堂”。这所女学堂距今的年代虽说并
6 ?/ ~5 S8 G8 _5 J1 ^( V# J不久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史料记录甚少,很少的一点资料,大多) H& ]/ k  U  ]  B
也已经流失,若干实物,也已经湮没殆尽。笔者小时候在“共和桥小学”读
/ B. Z7 A  v* ^+ W; n书,每每经由“闺训堂”,对那沿南横套朝东南方向敞开的庭院,以及门楣上自
; t  J6 r9 s: b; K1 t$ o1 }& O右至左,横排的楷书“闺训堂”三个并不太大的字,犹有记忆。后来,庭院成
. ^7 f  |3 E/ k4 E; k为公安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因工作关系,倒也常常进出庭院内未经改造的原
2 _7 ?! H" p( E( l% p# ^! G; F“闺训堂”的教室。上世纪80 年代,笔者参与后塍镇志办工作,虽也曾向各方询
7 }: E8 ]- {; w  _' v问,所得也只是只言片语。近年又受聘为后塍镇志办工作人员,有机会对此作
+ s; J5 u3 N+ o% _4 C- o! c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近来拜读蔡新久先生主编的2004 年《后塍地名志》,受到8 a& u4 g: I/ ~  u) o  b
启发,现将若干研究和思考所得,稍加整理,简述如下。
3 {0 H. K9 ~+ W" a能够进入“女学堂”——“闺训堂”学习者,顾名思义,均为女生。“闺训
8 v, [/ B6 i4 Y& Y6 ]* |( l堂”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初建于1911 年冬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公" S8 e# }& b( t) O) x( }
历1912 年1 月26 日) 的“崇真小学”,同时开设两个教学班,把男童编入“男$ W  V. q; @4 ^% g+ F/ }0 }
生班”,另设以教友女童为招生对象的“闺训堂”。7 ~1 J1 K+ T6 y4 d
当时,后塍天主堂有一位神甫朱季球(字开敏),上海董家渡人,他的舅父9 d1 j2 p4 D+ F. h! Y0 I# F
就是国内著名,而在后塍地区更是赫赫有名的神学博士、创办“震旦学院”、" v% ^$ j/ R( S: U5 v, z1 N* i
“复旦公学”(后来的复旦大学) 的马相伯先生,马相伯力主“文化兴教”,提倡
+ C1 C4 [! W9 F6 K教会在各地兴办学校。在舅父的影响下,朱季球神甫也热衷于办学兴教。他看& Q6 G$ E; r/ O0 r: a
到后塍地处江阴澄东沙上地区,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尤其是囿于两千多年的封
6 T6 @& L) Y) |, P; e$ l6 D) L建伦理桎梏,不仅从生活、人伦道德等方面给妇女以沉重的束缚,而且在文化
. A' a0 n  x; R教育方面,也对女性竭尽压抑禁锢之能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以
- a: D! u: ?9 l% _  s及传统的男人社会对女子读书识字存在的偏见,根深蒂固地扎于人们的头脑之% S# h8 t6 k( x5 j0 T( B6 p
中,这就无情地扼杀了那个时代无数聪明睿智的女性发挥才能的空间。在壁垒9 g; |7 x. X1 B
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压抑下,女子要求和男人一样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愿望,! \1 }. @( u: _4 V3 f& Q/ [
更是难以实现。于是,大批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家,相夫教子,不能越雷池半
6 ]; M+ ]) G  l4 _步。颇具开明意识和开放眼光的朱季球神甫,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在  X9 S# A  B8 g9 P+ |& t
后塍南横套北岸的天主教堂旁,以教会名义创办“崇真小学”的时候,分设两. r: ]4 H: |; j$ o! h# {1 i
个部,一个是男生部,为“崇真小学”;一个是女生部,为“闺训堂”,成为沙
! P/ M1 l; N8 S- }9 d* q& Q" u上地区最早出现的女子学堂之一,从而在后塍沙上地区首先刮起一股“女子解
7 g+ X$ e# t4 Q) d, E# {  b% r! Y放”的清新之风。
  g) m  S% o! y; t5 L“闺训堂”设在天主堂西侧南横套的北套沿,独门独户,独立的院子,“校. Q) K% x4 Y6 B$ ^2 @
门”面朝东南。说是“校门”,其实是一座砖石结构的门楼,门楣上书“闺训7 x  b7 ~+ d' s  i; t- ~- I
堂”三个楷字,进门是一条长长的,宽宽的过道,直通院内和院内的场地。场
' {+ O4 H6 p1 j- _1 e2 Y  C! C5 }地一侧是一排偏西南的砖木结构的教室,教室门前是柱子整齐排列的走廊。招
0 P! ]/ c) I+ x: o/ d收的学生均为天主教教友的女童(由“读经生”转入),小的八九岁,大的十
; o6 v! a/ V* o5 ^9 `& G八九岁,近30 人。连教师也一律由教堂的修女——“童贞姑娘”兼任。真所谓7 y! B9 ^. d$ ^4 r+ U4 N
娇声俏语清一色,女子一统天下进学堂,此乃开沙上后塍地区女子教育先河之
2 i8 m5 |. j) ~( W举也!
3 v! |6 O/ `7 Z' \/ d“闺训堂”的女学生们,除了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外,宗教色彩也很
8 B% Z# q8 G% n9 `重。按教规,下课前和吃饭前,必须诵经,以表虔诚。星期天的上午,也须和: R# `6 W, X1 K1 L
教友们一起参加天主教堂的“礼拜”活动,学习经文两小时。
6 l6 q' R8 j$ C* @: [* A时光流逝,到了1933 年, “闺训堂”的女子教育,开始逐渐为后塍周边的
5 }, Z- w1 k) v5 Z8 w  k居民群众所接受,许多并非教友的女童家长强烈呼吁,希望自己的女孩也能进6 u5 ~6 e  X( Y$ l6 _/ A" [
入“闺训堂”接受教育。面对这种局面,从无锡天主教堂调来后塍的李维光神2 q. j6 b1 t6 ]: f
甫(兼崇真小学校长) 决定“对外开放”,接收社会上普通非教友家庭的女子进

TOP

入“闺训堂”学习,这在当时可谓一种响应民众呼声的创举。
1 t) C3 y0 C& t7 S- W9 d% ^! _这样,“闺训堂”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教师就显得更为紧缺,但是,一时
. O$ ]# a  ?( G' ]( X- j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女教员。那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闺训堂”女子教2 r% M0 n4 [6 f( P( k$ w8 V; X# {& `
育的成功实践,人们的封建观念也开始逐渐淡薄,于是决定充分“利用资源”,
7 M/ K" n& e/ T! x! Z2 [- D大胆“引进人才”,采用“男女搭配”的方法,让崇真小学的男教师也走进“闺! W% z- S: k5 L# @* ]6 e
训堂”的课堂,以解女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于是“闺训堂”教室内,除了数7 c  |+ f- V# ?6 m/ v: s& W2 }
量很少的几个修女授课外,崇真小学的男教师,如朱嘉言、葛雄心、匡君伯、/ w  b% |4 X0 r$ `
韩达才、唐凤仪、陆九宇等,也进入“闺训堂”为女生上课,从而打破了“闺
- ~8 [& T1 ^0 o! v训堂”女子一统天下的局面。
8 P7 k  ?1 G& A但好景不长, 1937 年,日寇侵入沙上地区,后塍沦陷。“闺训堂”被迫停; h" N; g5 S, o+ j
课。1938 年下半年,崇真小学在艰难复课的时候,李维光校长打破学校过去的
, i! V' O1 b; h. C0 B* \" ^传统,不再男女分设学校,而是将男女生混合编班,沿用以往教材,统一在教
) x4 G6 z8 ~/ N' `) N! V3 F% N堂东首的学校内上课,“闺训堂”三个字也就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留存在陈旧
% f! R/ q: }# \! v/ T的门楣上,一直1949 年江南解放。: W4 @& L% X$ q( Z' a

2 k. k& Y4 b0 ?9 j  g3 L后塍小学的“前世今生”
  F& k+ C- o$ o7 K! @& E5 l5 g5 Q季诵华) G8 x; _3 e- [' j; G- L5 x
张家港市后塍地区有一所历史悠久,颇享盛誉,周边地区的群众相当认可. ^( t3 b$ }( P
的小学校,她就是后塍小学。2 s, ^8 o! f6 C  y3 P6 c# ~
后塍小学是原后南小学和后塍中心小学“婚配”的“新生儿”,可谓是一所8 _6 s; {4 A! A9 S
既年轻又古老的学校。后南小学由清光绪十年(1884) 设立的江阴县南塍文
. K: C/ L& Q1 j社演变而来,算起来也该有130 多岁了。后塍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清宣统三年
, t$ m5 O" x6 P1 G! k(1911) 成立的江阴县私立崇真小学,1952 年改名“江阴县共和桥小学”,1958
0 z' k4 _- u+ \4 n% I$ Z年,又名“江阴县通兴桥小学”,1960 年,定名为“江阴县后塍中心小学”,也
' H7 I% U- h$ Z  ?4 o1 Y8 s有100 多岁了。这两所小学随着1962 年1 月沙洲县和1986 年12 月张家港市的建
$ S  |0 l7 S0 x3 q' @6 H立,其名号也随县市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 f4 @. n+ V6 v/ e8 M4 `2 l1998 年8 月,后塍中心小学“嫁”进了后南小学,后南小学算作是“男: I0 w7 h; @4 H2 g( Q* M3 S" x9 P
方”,后塍中心小学的“父亲”;后塍中心小学算作“女方”,后塍中心小学的
9 U, G  @# y, y0 D7 Y“母亲”。并且“女子当家”,新学校就沿用“母亲”——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 z6 ]  O8 x
的校名。2003 年9 月,随着后塍镇融入金港镇,后塍中心小学才变成了“后塍$ p% B' e  f! R. i
小学”。不过,不少后塍老百姓依然称她为后南小学。直到2014 年9 月,后塍小
% d2 O6 E3 c: a* L学又分出两个孪生兄弟——“新塍小学”和“后塍学校小学部”。  p0 t/ q  d2 A( @! o( N
“父亲”篇:后南小学7 _; X! C# m1 ]4 D# ]! t
后南小学自问世起,一直是“公立学校”,位于今后塍人民南路。清光绪十% r8 D$ e3 [+ n6 L
年(1884),在后塍南街关帝庙设立南塍文社。此文社由江阴县议员陈保明负责
: j6 _- r4 d, I* J! T6 Z- l筹办,聘请名儒学者任教其间,每月3 课,学习“四书”、“五经”等比较高等的4 H0 n3 Q* p# ^4 U' m! B
课程。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南塍二等学堂”,校舍位于后塍南街“勉善
( N/ p  n- t7 H( ?& |$ I堂”。1923 年,改名“江阴县大南乡第一高等学校”。1933 年,名为“江阴县后8 _3 h4 Y4 q! f! b* [/ q& _
塍镇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有教师10 名,校长王希通。抗战期间,校舍
/ ^% o8 F0 E3 |$ v- D被毁,小学暂时栖身南街德成典当。1948 年,改名为“江阴县大南乡第一中心
; D% X) g2 s) `6 m2 B9 A国民学校”。1949 年,改名“江阴县后塍中心小学”,为后塍区中心校。
- I- D6 X; U4 N1950 年,将德成典当的房屋改建成39 间校舍,占地约3500 平方米。1952 年
1 }# R2 d/ M* t$ O9 F. ~开始,学校成立后塍区少年工作委员会、后塍区教育工会、共青团后塍小教总
# S8 p( ]& b8 g3 P1 ?$ {: ?支部。学校贯彻落实“培养儿童具有初步革命理想,文化水平及健康身心,成( W) c7 s; h" E) u7 E( W0 G
为保卫祖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人民”的教育方针。教师踊跃参加社会活+ [9 `2 q5 v( c8 {6 k
动,办冬学,到茶馆读报等。1957 年,学校依据新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
. Y3 W  \) l6 Q( O) y# a: z% u想,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u& F- {" V/ i4 t5 }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教学颇见成效。随着整风反右运动的展开,学校3! ]5 h; E  E, h0 t1 S( S
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不久,“大跃进”兴起,学生参与割草、养猪、养兔,农% Q) r8 n0 i* ]* g1 ~/ G! G& t
忙捡麦穗、稻穗,拾棉花等劳动。提倡“群众办学”,学校附设1 个民办班,学
% G9 a* ]2 o; l+ T3 y- Q4 W校开始聘用“以生养师”的民办教师。1959 年,“后南小学”的名号开始出现。* k- m8 l% ~, B. a3 M% y
1962 年沙洲县建县,校名“沙洲县后南小学”,附设1 个幼儿班。6 月,贯彻
2 }( D6 g, C$ k8 S6 W4 j( o“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下放部分教职工。1963 年,学
0 }+ A8 m* a( ^* q' m% Q4 i8 k校增建平房21 间和1800 平方米的操场,学校占地近5800 平方米。
& U' J; {" f  ]1 q: n1985 年秋季开学,后新小学并入,学校规模扩大。1986 年12 月,张家港市
$ s* S$ r, F' r. |8 V+ i/ d9 U建立,学校也随之命名为“张家港市后南小学”。
# d, @/ {1 ]5 ]0 k1 w) r( X  l1992 年,引进纺机配件厂、华申橡胶厂、铝合金装潢厂等校办企业,产! m$ B0 K5 v1 w# C; S
值、利润大幅度上升。同年,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1994
: t1 o( C. a# L8 a; [( X8 Y4 Z年,再次建造250 平方米的两层食堂楼。整个学校占地582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 D* g' R) U: ^0 p9 o8 w, u3 S3290 平方米。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927 名,教职工45 名。1996 年9 月,学校1 M% `1 L2 \$ F( s: X
规模扩大,开设20 个教学班,学生1092 名,专任教师34 名。
- j6 X/ L8 k0 n( c( w% J6 U1998 年9 月,后塍中心小学迁入后南小学,两校合并,组成为新的“张家7 k# k. I* B% u) v% ~! ?& ~' v# X; R! v
港市后塍中心小学”,至此,后南小学结束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a& Y" d! S' V4 C
原后南小学(含南塍文社、南塍二等学堂、大南乡第一高等学校、后塍镇
6 z1 Q. c/ z; C* d0 R( k3 g7 t; t中心国民学校、后塍中心小学等) 历任校长为陈保明、俞翰飞、王希通、沈志
( `6 |# _! H- b怡、韩友义、龚祯祥、丁纪明、高汉林、程以平、丁达五、孙巧娣、苏士祥: N( P# E% T( U8 {, g" _% x, [' |$ c
(代)、梁建华、卢锋等。

TOP

“母亲”篇:后塍中心小学2 {0 U8 g5 i: U5 M) W
后塍中心小学,坐落于后塍南横套的北套沿,天主堂东侧。前身为江阴县* R! r# R4 P' X) Q; X
私立崇真小学。最初是由后塍天主堂神甫朱季球,在其舅父马相伯的支持下,
. ]6 g4 \+ S  f6 l! J% O: f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 的一所教会学校。
2 D3 y+ M) u* k! o& w创办初期,开设2 个教学班级,分男生部和女生部。女生部在天主堂西侧,) m# C# Q9 C9 f# O
称“闺训堂”。男生部在天主堂东侧,有4 间平房,招收21 名学生。由教友沈云. w- b% a" e( C0 n
卿、周达任教员。1917 年,兴建一幢13 间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屋。楼上为宿
( X& j5 E& b$ C8 N% E舍,楼下辟为4 间教室。楼房北面建有风雨操场和厕所,在北围墙外修建约0 h6 O# N: W+ U% l
3000 多平方米的大操场。楼房东首,建6 间平房作为礼堂,4 间平房作为饭厅,
: g8 X( u& K+ M: g2 间是舞台。校园内有荷花池、浴室、柴屋、厕所、工艺室、工友室、厨房等,0 }( P! {6 y$ Y' @; Y1 O
并开始着手开办高级班。1919 年,正式办成高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学生125
9 |* P7 G9 T: e: t( F9 e4 U人。1921 年,在天主堂东侧建造校门,校门上端横梁镌刻“崇真”两个隶书,
: {- ?8 B; v, g( V7 y4 i4 g' Y7 ^# @! H两旁的柱子上,镌刻马相伯先生所撰,张少梅书写的正楷对联:上联,“学而知
: C! E- d, G  h7 \- L之,几千几百进吾往”;下联,“校者教也,语大语小用其中”。1924 年,鹿苑、
7 H2 O% U$ t: J6 n& a6 p' L杨舍、周庄、长寿、石牌、江阴、无锡、常州、丹阳等地的天主教教友子女,$ x! P; `! k- R2 V+ Q+ ?( R# `
纷纷前来学习。学生增加到183 人,约三分之一为寄宿生。课程参照公立小学设) {7 U+ u! H; R, b  K4 j
置,另设一门“圣学”课程。学校十周年校庆时,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赠$ G) R& h  s" c+ M" G$ Z& T; V! I2 F
一块“育才锡类”金字匾额。清朝状元张骞题赠“敬爱”匾额,悬挂在礼堂
+ u" E! T& d( m中。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也赠“鹅湖风月”匾额一块。: `* R! [+ p! G" Y" B# o
随着朱季球的调离,其侄儿朱秉则神甫出任校长。他将课程予以调正,删
5 o( f# x4 J. Q去圣学,增加历史、地理、珠算等课程。不久,又有贾乐山、潘默道任校长。7 y  @) R: W) l. k- v
1933 年,李维光神甫调来任校长。次年,设立“校董会”,并进一步改革课程。
% n$ h+ K! o# @( f5 i0 ~1937 年,抗战爆发,崇真小学停课,1938 年下半年复课。这时,男女学生开始- `, ~& J& y0 V3 g4 v3 [5 A6 y, n+ p5 r
混合编班上课。1942 年,有7 个教学班,30 多名学生。1947 年,有8 个教学
$ ?/ t0 H5 O4 `2 g' S5 O班,学生增加到48 人。学科成绩也开始采用百分制计算,并且开始评定学生的" p( F" _  `, r( g$ K
操行等第,分甲乙丙丁戊五等。5 M; p& P5 Y! C5 i8 `- o
1952 年,人民政府接管崇真小学,改名为“江阴县共和桥小学”,韩达才任
* B1 r$ m" K& K; k) {校长。1958 年,地处后塍北街的通兴桥小学撤销,师生并入共和桥小学,校名' T4 Y4 e/ Y. L& b* o) U
改称“江阴县通兴桥小学”。在校园东部建造2 排18 间平房作为教室。规模扩展8 C* e' x/ k) b# e' f9 j# p
到12 个较小班,616 名学生,教职工18 人。1960 年1 月,校名改称“江阴县后/ E% z+ f  ^/ Z: e  |
塍中心小学”。韩达才任校长,建立党支部,书记朱寿芝。1961 年,蔡锡涛任党4 t7 g4 i" G/ z+ b' ^
支部书记。1962 年成立沙洲县,学校改名“沙洲县后塍中心小学”,设后塍片文
# ]/ I, q/ m8 O* @7 H1 F2 L/ a8 p- z教工作组,管辖大新等8 个乡镇的中心校及村级小学。1963 年,蔡锡涛调离。
0 Q# D$ W7 R% w7 O# N8 r1964 年,周德才调入任党支部书记。
5 c! }* E, B7 Y5 E4 h1980 年,作为中心小学,辅导区范围包括有16 所村级小学。1981 年增改政
( T7 }7 i) s& j6 R$ R治课为思想品德课,开设劳动课,恢复历史、地理课。1983 年,由五年制向六) n0 u& q5 y3 C# H& p. n8 s" n9 F
年制过渡,五年级分成“大五”及“小五”。“大五”班为五年制,“小五”班为/ ~1 N' \1 k- |/ H
六年制。( N" E  w! ~( n. j
1984 年,有小学部13 个教学班,602 名学生,教师24 人。附设幼儿部4 个
' i% y$ u! u# n' K; g7 B班,幼儿205 名,教养员7 名。1985 年,辅导区包括14 所村级小学。学校拆除
" A7 N0 [8 F+ K+ ^  ]. T# B, d旧房,建造三幢两层楼的教学楼及平房,共计74 间。1986 年,辅导区包括12 所
* s! j9 q& u  F: L7 x村级小学。学校面对南横套新建校门一座,并增设“培智班”,招收12 名弱智儿
/ @- |  D& K5 M) C2 M3 A. v$ P童,由两名专任教师负责教学。是年,校名改为“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
8 G; [- ?- f8 _3 [4 P7 m* r% E李欣欣同学在“韩余娟式红花少年”评比活动中,被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省
; r% Y* h7 b" ]0 c5 K. Q: J/ o教育厅授予“韩余娟式红花少年”光荣称号。# Y" C5 Y( K( M5 U* L$ W
1988 年,分成南北两个片的辅导区后,中心小学辅导区包括6 所村级小0 I- D  v' J1 H9 U$ n- M1 D0 z
学。耿一花同学参加全国少儿智力竞赛获优秀歌手称号。1989 年,学校被评为
& |7 ]( ]7 s5 r7 W1 U市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1990 年,辅导区包括56 X( c( z# G, f$ T$ ^
所村级小学。学校扩建操场及办公楼、食堂楼,共28 间。7 a1 q; k' o' K2 ~$ i6 l
1998 年8 月,后塍中心小学迁址原后南小学校址,两校合并,组成新的+ v6 G" B1 x3 n# y
“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 e, E* K" |4 e( e; u历任原后塍中心小学(含崇真、共和桥、通兴桥小学) 校长为朱季球、朱8 s' D, |, D2 X1 s8 J7 G) ~; s
秉则、贾乐山、潘默道、李维光、韩达才、周德才、陆怀忠(代)、王国钧
# b6 |5 K+ w- A& C% ~2 h% t(代)、梁建华、鞠竞良、陈林才。
% d# E, X$ V& G家庭篇:新的“后塍中心小学”
& x; v% h- R. k; u1 t% |上述两校合并后,组成一个新的“大家庭”,师生骤增,在原后南小学校园
7 |+ [" T5 Y$ |7 q3 o: {* S9 ~; j. B3 o南首,新建四层教学大楼及武术训练馆。学校占地达931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 |9 v/ o0 s# ^6282 平方米。有31 个教学班,2300 多名学生,教职工102 名。一跃成为张家港% W" h+ z- c$ n# c" m8 b  g2 d3 \
市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区镇级中心小学,卢锋出任校长。
& J9 p. k6 T& q% `! h/ U5 E2000 年,为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改善学校现代化设施,绿化美化校园,# ~3 y. B7 c/ l4 K( U5 E' ]
在操场上修建塑胶跑道,划分活动区域。开设有武术训练馆、乒乓训练馆、电6 m1 |6 c+ g$ f. x
子计算机房、自然科学实验室、教学仪器室、生物标本室、图书阅览室、音乐
+ e/ X( L( A7 `7 d/ j6 K舞蹈室、体育训练房、多功能电化室、医务室等23 个专用教室,并挂牌成立了
) N  x  d. l! [, _4 D$ ~) S武术学校。各教室配有“三机一幕”,一举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验1 z3 `( Q4 [; r; a5 l  m
收。全校开设33 个教学班,1887 名学生,89 名教职工。新的学校抓学生的德智0 d, E1 e, A3 u9 {# ~
体全面发展。在抓好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体育教育。坚持学生每- d0 I0 g$ m; O5 `# h! s+ t8 d) a
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重视体育课质量及运动队的训练。召开田径运动
( B1 z. g, A# G9 I: I% b, k会,开展体育节活动。冬季举行踢毽子、跳绳、跑步比赛,学生参与率达
; W+ w% w- t7 o3 v' L100%。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武术队、乒乓球队等多支体育队伍。2001 年,在苏州1 Y+ R$ l/ b# g8 E# Q
市少儿武术套路比赛中,取得2 金3 银3 铜的好成绩。散打比赛获1 金2 银1 铜,
2 g, Y8 I! A5 V团体总分第一名。在苏州市小学生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两名* A( d1 O/ O4 j8 P6 L
学生获单项冠军,一名学生获第二名,一名学生获第三名,两名学生获第四3 F$ K' s4 {9 L) j
名,一名学生获第五名。张飞老师代表苏州市代表队参加省运会武术比赛,获
8 l9 r  K0 b" W+ T7 }全省散打第二名。
% ^4 [# q2 b, {; h! s“今生”篇:后塍小学" ?, S- m6 K8 M. z9 ^
2003 年9 月,随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和金港镇的建立,后塍镇融入金港+ m+ e* F) z3 y+ Y
镇,后塍中心小学改名为“张家港市后塍小学”,行政关系隶属金港镇人民政
# F$ {8 A# x2 }府,业务上接受市教育局指导,卢锋继续担任校长。2005 年8 月,卢锋调出,; I7 K9 v) x- W
朱亚红接任校长。2009 年8 月,朱亚红调出,金炜接任校长。" h' K; l8 Y  R& B: F
学校以“真”为校训,在校门口设立巨石,镌刻“真”字。要求全体教职, J( j  R/ q4 _9 q4 n8 _4 O3 H
工以“奉真心、倾真情、献真爱、育真才”为工作准则。学生则以“崇真理、  }% f; P( V3 o, E
求真知、悟真谛、做真人”为努力目标,确立“崇真求实、协作创新”的校
+ l6 w! n  P( U! b& s2 z* }风,树立“真心真情,循循善诱”的教风和“真知真谛,孜孜以求”的学风。! l( p8 P+ X% A, V1 m2 H
学校开设教学班36 个,1818 名学生,99 名专任教师。学校围绕苏州市“十二7 t1 H* F  z! G( A& e
五”课题《农村小学生自能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开展读名著、赏名著、诵经
% N* P" q- u  _+ \+ L# n5 x8 H7 @典等系列活动,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群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校本教材
( A, g! P. j3 o《书香晨韵》,开展“经典天天诵”,“古诗文擂台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
( z$ y2 T% _( z1 K& M3 r: ^; d养。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5 e$ i2 K+ N+ B) U/ L
究》为抓手,“以武健身、以武励志、以武养德”,开发编写武术校本教材《武* r' C! r% n6 X4 V
韵》。将武术教育与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学校少年宫活动有机整合。“小浪花

TOP

武术队”常年坚持专业训练,在国内各级比赛和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多次0 b) d9 A% `! Y
获奖,被授予香港国际武术节指定培训基地。
: u: A4 ~% l& r' f) Q* \0 G近年来,学校围绕“构建和谐教育,奠基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 S. D, l. Z1 x
“以武养德,以德立教”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J) Q( a( ?9 O$ v+ g2014 年9 月,为适应发展形势,后塍小学又派生出在新塍村的“张家港市
  c) z; P4 x5 T* L: c# j8 U9 x新塍小学”和在人民北路的九年一贯制“张家港市后塍学校”的“小学部”。后
( A. l! ^' b: b% P7 Z* d9 ~9 k塍小学就有21 个教学班,1006 名学生,65 名在职教师。其中有张家港市骨干教3 t& P9 A6 \1 P6 R
师13 人,苏州市级骨干教师1 名。
; }, t% _+ J' ]- o) `+ e( [5 ^" d新塍小学学校占地27575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9471 平方米。学校内长
( P7 P) a6 D) `7 f$ e' M廊依傍花园,林荫大道贯穿校园,绿化面积达45%以上。有普通教室24 个,专
1 f- V- m) i' T  z用教室20 多个,未来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科学教室、科学仪器室、美术教
# T, F, X& l3 H' y室、音乐教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综合实践教室一应俱全。学校已实现1003 f" G  D8 e7 ~7 E
兆光纤入校,网络实现班班通、室室通,拥有电脑200 多台,每个教室都配备了
4 C- e" N6 n/ X9 ~: I2 N多媒体设备,生机比达5:1,师机比达1:1,各种器材、设施设备均按江苏省装备
) l" o, c5 r0 W! a* }一类标准配备,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小学。2 N4 l  j3 f( [  z
目前学校有19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 多名,教职工46 人,其中骨干教师9 b. N1 W+ y6 {# `4 X/ ?/ ]/ b
11 人,年龄结构、学科配置、职称比例合理,学历全部达标,本科学历35 人,
) r& q+ l3 M  m整体素质优良。校长陈凤娟。学校树立了“求真理,勤诚于学;铸真魂,志诚& p: h: e+ E8 _3 R1 }: Y4 W9 k% o1 `
于进;结真朋,立诚于世”的管理理念,在“抱诚守真,厚学致新”校训的影" b+ b) k# j1 S5 {' m5 L" s4 }
响下,逐渐形成了“厚德、笃行、创新”的校风、“精诚、博学、求真”的教
; W* b6 U2 E* O, T风、“自信、合作、善思”的学风。学校将以“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塑造敬
9 l: @7 f4 o6 p; U- W$ Q! b业+专业的教师、办成优质+特色的学校”为主要目标,追求“真心治学,诚
3 u) x" I  J% x0 F+ Y9 `. H- k挚提问;真情探究,诚勉点评;真意展示,诚信检测”的课堂教学特色,达到
& e; `! O8 R( {. a- }3 e“求实、求善、求真、求美”的新境界。& a' w( F; Z5 J  S# g' K
: L5 i. s9 V5 S! T$ B3 F
新苗小学' v8 ~, w1 A3 }, f0 }; Q8 g3 |
9 P" {6 k7 e( q" k
黄再林/ @3 f% L  \1 a* X
新苗小学,位于原后塍镇东北部新苗头(地名),距离镇区3.5 公里,地处
! |( D2 l3 e! Y3 N- b新苗村(十六大队)、李家港村(九大队)、三角滩村(十一大队) 的交界处。5 V/ \6 t/ i' C5 K! H4 L! l
东首是韩家港公路和韩家港,学校占地6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是
+ o, X0 g/ \$ }/ k! \后塍套北地区最大的一所乡村小学。" E, |; O# `" w
新苗小学创办于1926 年,当时由刘新笏、孙永平、顾永怀等人将各自家中/ @' i- ~' Z: a- y% R: X2 b& N
设立的私塾集中到新苗头,以庙堂作课堂,创办新苗小学。当年开设一至四年
6 H+ {. @* O$ e8 y& j8 X1 ^! Q级2 个复式班,学生30 余人,校长刘新笏,名誉校长徐再跃。1928 年呈报江阴! F& S3 h2 E' j; e
县政府立案。
% ^- {& K; u9 O  ?至1936 年,开设3 个复式班,学生50 多人。1938 年,发展成为完全小学,
2 x. d. \4 ~( [# A1 z1 Z/ [) \3 M设4 个教学班,学生80 余人。1947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到8 个教学班,学
' _" ?" j4 J  l/ O' w% F生约360 人,教师11 人,校长刘定安。是年,学校更名为“新苗中心小学”,负
- h/ h: q# Q' V- Q% y9 f责校兴街、龙潜、善政桥、东五节桥、学田圩等5 所小学的辅导与管理工作。原
+ z) c& g/ Y" V5 R+ [! D; ~- t6 C来的庙堂屋不够使用,由地方乡绅集资,在厢房之南建造6 间平房作为教室。至
! i- c4 v9 m, b0 z/ ^1949 年2 月,学校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约350 人,教师11 人。# A1 h8 D% ^/ }
新中国成立后,新苗中心小学仍设在庙堂内。庙堂有连在一起的大殿5 间和
* ~) b  Z$ Y* w6 C! [阁楼1 间,大殿东西两侧各有5 间厢房(全部用作教室),连接两厢处砌有围% U# c8 t1 A* Z/ d/ `+ e% O) s
墙,墙中间有圆形洞门,两厢中间是可容纳300 多人的大天井。天井里有一棵当
- W6 y: x3 D! j年已有40 多年树龄的银杏树,相传是建庙初守庙人冯四所植,树干粗壮挺拨,% W$ @2 X5 X$ K+ U0 }
枝叶繁茂,为学校平添无限生机。
$ ~" U: Y0 C/ A) \5 q  Y. W2 ^1952 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又在操场东南角建造用作教室的平房4 间。
0 G; A9 m& Q5 l3 W$ {# K是年,学校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50 多人,教师11 人。! v& s) k9 t3 J* B! o; j9 W
1955 年,校长刘定安调离,严玉湘任新苗中心小学校长。6 ]0 V4 L( l6 Q4 y* Z8 B! v% ]1 ~
学校有位青年教师谈凤梁,1954 年从江阴简师毕业后分配到新苗小学教. Y$ }2 n; t' W5 B) `. r# q
书,年仅17 岁,他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讲课' N: s; \" b+ Z: p8 C, H
风趣、生动,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学生很爱听。谈老师平时刻苦钻研教学业  k, ]" }& W7 n# J3 {' u
务,言传身教,处处为学生树立表率。他利用节假日认真复习功课,1956 年7
& R( L" ^) `( D: b; X. N+ D& T月考取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从讲师到教授,到担任南京师/ F8 b; N: E9 E1 U5 M& ^2 v
范大学校长。谈凤梁老师的事迹,成为新苗小学全体师生学习的榜样。
; M# ?1 i# ~$ c解放初期的这段时间,新苗小学的教师工作比较辛苦,但积极性很高。他
6 K  K  m5 y% q: D& x们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配合乡政府的中心工作(当时新苗乡乡政府设在
9 H; O' Z7 L# x学校以西的徐家埭上),在民校和冬学上文化课,教唱革命歌曲,为扫除青壮年
  t/ V4 i" K9 A# h* v* T/ q文盲做了很多工作。常常是晚上教室里的汽油灯点得雪亮,小学老师们或者为4 A3 I' Q+ g9 ~) J3 D
青壮年上文化课,或者与乡里的业余剧团排练文艺节目,学校几乎成了文化教
& [8 T3 h* J" \- }; z育的中心。
" p/ ?6 c7 }, O0 I8 U7 x1961 年,经公社批准,拆除原庙堂大殿两侧的厢房,在操场东南角的4 间: W6 N3 w0 F8 e$ B. v7 T0 e3 o' y
房子处向西延伸,新建6 间平房,作为教室。教师办公室仍设在庙堂的大厅内
) L/ m# p" x3 t3 |(3 间大厅作办公室、1 间作厨房、2 间作教师宿舍)。是年,严玉湘调往晨阳中
! d3 G$ n  t% Z+ y心小学当校长,由韩散梅任新苗中心小学校长。5 Y! {( a  ]- G9 |. j: W  \/ t# T
1968 年,县文教局和后塍公社共同出资在学校操场的最西边新建9 间平房
7 a1 x( h( F1 s& \0 Y5 u作为教室。是年9 月,新苗农业中学与新苗小学合并,并更名为“新苗中小4 {/ j: @2 Q+ f" W4 x+ R' ]5 Q
学”,成了“戴帽子”初中。全校开设2 个初中班,8 个小学班,学生420 多人,& k& u* i7 W* @# W# i
教师18 人。陈松年任负责人。1975 年,新苗初中部搬迁至新建的校舍上课,小
4 L: A0 N8 J3 P  [学部重新恢复“新苗小学”(此时,全公社只有1 所后塍中心小学,新苗小学不2 B6 T) j) s( b3 l
再称中心小学) 校名。这段时间,先后由陆湘官、周永才任负责人。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75 年暑假,原庙堂大厅全部被拆除,屋基改建成小学的操场。只有操场0 L5 g1 J7 x: A' ]& ?9 B
上的那棵银杏树,依然根深叶茂,树杆更加粗壮,秋高气爽之时,硕果累累。
+ H! v- t' A3 Y8 X1976 年8 月,黄再林任新苗小学负责人。1977 年10 月,在后塍中心小学发
7 E6 z+ S3 P. W$ G起开展的后塍片小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中,新苗中心小学的陈伟、孙斌、丁红获, B, g3 b. {% t" m
得好成绩。这三位同学后来分别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第二军医
; {& m# y+ G. t1 v0 I大学。- ^1 h* b& Z& \$ t3 l5 `" P
1978 年9 月,黄再林调新塍中学任教,杜生才任新苗小学负责人。1982
7 A- q7 F7 e' h6 J, @; r, _. i; U年,周志森任学校负责人。1985 年,周志森调李家港小学任校长,陆湘荣任新1 O/ c" c0 z' h: J" F7 j
苗小学校长。1989 年,陆湘荣借到新苗村任党支部书记,顾桂芬任校长。
2 r- x8 t7 \  c6 A9 d是年9 月,新苗初中并入后塍中学,新苗小学搬迁到初中的校舍上课。原新7 S9 C8 @, o. t. X$ W- t
苗小学的校舍全部拆除。学校1990 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3 年,陆2 K, \1 K3 X: U! [* u# w
建新任新苗小学校长。1996 年8 月,陆建新调后塍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张菊英
5 e6 B0 X$ O6 T  A) B+ J任校长。2000 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将龙潜小学、李家港小学8 o- E) \" t4 \7 X2 [6 F$ H
(一部分) 并入新苗小学。新建可容百人就餐的食堂。是年,开设11 个教学班,( j7 i, a& W1 q8 r
学生450 多人,教职工25 人。2002 年,蒋云虎任新苗小学校长。, R0 `2 s: B& P- g/ @0 F6 i. B+ Q
2004 年暑假,金港镇人民政府为实现全镇教育现代化,出资200 万元原地' p) D5 _) K5 S& V2 D0 h
翻建新苗小学,并新建门卫室。校园四周筑起围墙,并搭建自行车棚,操场铺8 W  [2 w. ^$ ?0 e4 S: c2 O
设塑胶跑道,竖起篮球架,校园四周种上香樟、广玉兰等树木和各种花草,教3 `8 Z+ x' z  R! p& Q
室里安装三机一幕,新添20 多台电脑,各项设施达到现代化教育的标准。是6 q. }& N' u& J& f6 t% b
年,学校规模缩小,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50 余人,教职工19 人。2009 年95 K4 @% a( q' U, ^5 `
月,蒋云虎调高桥小学任校长,朱瑞芬任新苗小学校长。2012 年9 月,新苗小9 k. v8 I/ V+ y& a' l3 Y' r& i# I
学并入后塍中心小学。
! C, e, \" `- G! {( f新苗小学从创办到撤并,先后经历87 年,为初中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
5 a$ `# V- K# [学毕业生,在新苗地区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o7 C7 o5 ~! B: E! b$ U9 m- l7 ^$ p6 j4 s- ^  C8 \
杨家巷的“洋学堂”2 H! J! [1 U. E/ H8 L; F- v
季诵华9 V& G$ K% {% Z# r' n7 n
1930 年,在江阴县后塍沙上地区一个叫做杨家巷的地方,一位名叫戴以仁* T7 f5 k% g" p
的乡绅,见周围一带贫苦农民的孩子无处读书,去“镇上”(指后塍集镇) 上学+ i  _- N1 ~4 ?, H  u
又极不方便,经济上也有困难。因此,他就在本村创办了一所私塾,招收20 多
9 ?9 `. E& @+ r0 w8 v! U0 K名农家子弟。学校就设在本村的一户戴姓村民家中,先后聘请热心人士仲老师8 ?! b6 T; B( J! B- M4 [" A
以及邬浩元先生前来为孩子们上课。作为一所普通的私塾,艰难维持10 多年,
0 O8 ~/ ]/ D  h+ z实在不易。6 w' R% S8 w2 r) f* k, M6 s
1948 年9 月,随着周边村民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私塾从村民家中  v1 }& e) O- n2 b, v6 |
搬迁至当地的一所庙宇——张公殿中,开设2 个班级,分别为一、二年级和三、
( o9 }; p- q6 T4 r, F+ R% y四年级的复式教学班,成为一所初级小学。因其与私塾的办学形式及课程设置7 c( I' c  s9 L
大不相同,所以大家一致称呼它为“洋学堂”。
: q7 T5 X& T* A9 f% s3 S" e解放后,随着学生陆续增加,张公殿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在村民戴品
& H7 t5 J2 M- s: Y; v9 F义家借用两间平房,作为临时教室,开设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共5 个年级,3 个
, Z+ j# Y  {/ w% h" m复式教学班。
) o  C' U/ a# l& D0 v& S1974 年9 月,后塍公社和七大队领导决定,在南横套一侧的杨家巷和蒋家0 A7 |8 M9 b5 l" P, S8 L; C/ e
巷交界处,新建10 间平房,使之成为一所比较像样的完全小学。当年开设6 个6 }3 l4 d1 N3 O+ z
年级,5 个班级(一个复式班),学校名称依然沿用杨家巷小学。这样,学校周
; I! f/ q5 n- G* _$ y) T6 @围的套沿上、杨家巷、沈家埭、八甲里、五甲里、曹场巷、周家宅基等自然村
' I5 y+ I0 N! H! R+ R& i的农民子女,都能就近入学,学生数猛增到了170 余名。* Z4 a, D- W- g  l5 P
到1985 年,学源减少,只开设一至三年和四至六年级2 个复式级,艰难维. k9 d$ l) e# `# D+ M; C) Z
持到1986 年秋,学校建制撤销,学生进入后塍中心小学。7 I! ?0 i4 U- `1 L; E, b: U
若从1930 年创办私塾算起,这所学校存续时间也有50 多年,历任校长(负5 ^5 z  @8 w( ~7 ~" d
责人) 是沈介成、许炎、蒋福祥、陆龙兴和黄庚育。8 N. Z$ k. i3 G& g
, x. R, {# X$ V+ Y2 i+ [; I
创办后塍首家村校校办厂的“后新小学”
. D9 o5 q$ J( {) K& s! O* H季诵华
8 c7 r6 b3 C1 @) p2 X$ [9 ~20 世纪80 年代,在后塍镇南街口的原关帝庙东侧,有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
$ G3 P, h) Q; |: v5 k校,它就是沙洲县后新小学。也就是这所极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校,竟开后塍镇
1 n  N! q7 f# _1 d7 U9 T村级小学校兴办校办企业之先河,为日后后塍地区的各类学校开办校办企业起
$ d- Q5 P& F3 I/ ]- D' f* n5 }0 l到一个示范激励作用。仅此一点,亦可谓功不可没。" I% i# L7 v% |) r6 F' v
1962 年沙洲县建县时,后塍镇区(俗称“街上”) 有后塍中心小学和后南7 [. ^4 r2 x. H2 B2 w# [1 G6 {
小学两所小学。而处在南街口的后塍四大队却没有一所小学,这里的孩子最近2 Z8 p% A  R  z# U& {8 d' D- B
也要跑到后南小学上学,孩子和家长们都感不便,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或家中
1 k; |# O$ I* E5 `缺乏劳动力的孩子往往辍学在家。针对这一情况,1964 年,大队决定委派时任" ]! {. m& z6 s' z( W
大队团支部书记的老高中毕业生唐风雪,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1965 年,培& C8 C% D: ]' s6 q
训回来,大队就借关帝庙东侧的一户陆姓人家的“大前头”(大厅),开设一个
  T& r! I+ V  h4 U0 n教学班,招收学生30 余人。学生们自带凳子,课桌则用几块木板搁起来。说因% O& y1 j- K0 K4 R
陋就简,真是一点不假。一所“学校”就这样诞生了!唐风雪一个老师,教一/ N1 t: M" L$ M/ [9 e5 |1 H
个班级,谓之“耕读班”。班级采取学校上课和参加生产队劳动相结合,农闲多+ o$ v1 r2 z. E. {% c
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学生大多是因种种原因没有去后南小学学习的在家& K9 c8 o% f9 w6 d
儿童,不少家境十分贫困的学生,来上学的时候,还打着赤脚。( g0 M4 A9 k# J4 S8 u( R
这种为群众普遍接受和欢迎的办学形式,吸引了失学在家的儿童及其家
. r1 Y9 n" X( x' a9 e" R$ @& U长,入学人数急剧增加。于是,“耕读班”又开办了“复式教学班”。仍旧由唐9 i6 `& C/ ?0 w( Z2 s
风雪一人单班独教,一间教室内,将学生分成两边。一边的学生在上一年级的# H# ~4 g% _5 G2 \, a" ]
语文课,另一边的学生就做二年级的数学题。往往是,这边的学生在上二年级
6 B; ~$ e9 w$ e# n9 k5 a: d: R的数学课,那边的学生就做一年级的语文作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教# Y& W5 f* \+ d* [, q' y
室,虽然互有干扰,倒也相安无大事。
6 z/ ?0 J7 H: a1 ~7 c1 D1966 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借用的私人住房已显拥挤。于是,学校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