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重温这些久远的过年习俗

" E  n8 K8 w$ I2 O$ U9 ~! P/ c: I
     年、年、年,中国人热爱年,然而,这一代的中国人爱年总不如老一代人爱得深切。3 U" i7 c* O  i
    老一代人遵循着的年习俗,穿越“澎湃”的时间,到这一代中国人手里,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个。$ V/ a9 r( [1 O
    好多人说现在过年没意思,其实是,我们把这些“过年的意思”都留在了过去。5 o! {; I! w( L5 [2 M

  U5 A) q' s+ Y( S: ]' ]   【送灶神】2 S) z3 H; M4 l. K
    时间:腊月廿四$ b+ @6 J' m( Y# `
    采访对象:戴玉兴,经开区(杨舍镇)史志办工作人员) y$ [( G) K* W
    送灶神的风俗至少从北宋时就开始了。
% `2 p7 Z: j& b0 w' @* @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这是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词》,生动描述了当时民间祭灶的场景。0 c/ x$ D* p) E+ B6 i
    在今天的张家港,送灶神依然是民间重要的风俗。腊月廿四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忙着在灶上点香烛、摆上菜肴和团子、烧纸钱,恭送灶君上天。“准备酒菜佳肴,是要买通灶君的口,不让他去玉帝跟前讲人间的坏话。”戴玉兴说。3 I3 `& Q4 N, j
    在戴玉兴小时候,他还见过跳灶王的习俗。当时,乞丐“花面杂裳”,扮作灶公灶婆跳灶王,而且,从十二月初三起,贫穷人家的孩子三五成群,也扮作灶公灶婆,手拿一根小竹棒,挨家挨户讨钱粮,每到一户门口,边跳边唱上几句吉利话:: b, e) [9 I5 G6 U8 j
    风吹腊月到,灶公灶婆上门跑。打点利市钱,一年到头好运道。# T2 U' w& h: \9 h8 p
    这个时候,为讨吉利,家家必有钱或者糕点、馒头、糖果送给小囡。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上世纪50年代,才逐渐消失不见。% X" e$ w0 D: \, C+ L5 h+ N
    送灶神以后,还要接灶神,杨舍地区接灶神的时间是在正月十五,而沙上地区则不同,大年三十就接灶。
) l4 B# l3 x' s, d, H: I) ^, i+ h8 c9 r# z4 a/ G
    【年夜饭】【祭祖】 【掸檐尘】【守岁】# ~3 f) l, y. I" P! H- z
    时间:除夕
" z+ B9 k! _* b7 e7 v2 i% D4 [( |, j- C    采访对象:杨子才,沙上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 V0 N' H( B9 N* i
    在沙上地区,年味从腊月初八开始越来越浓。2月10日,杨子才在锦丰家里蒸起了糕和馒头。沙上人似乎都开始忙着过年了。
* R( I; Y# Y3 j/ `    除夕那天,对于沙上人来说,最要紧的是两件事——祭祖和年夜饭。“沙上人祭祖要准备八大碗或者十二碗。以前祭祖还要进祠堂。”杨子才说,祭祖对于沙上人乃至张家港人都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以前祭祖一定是在除夕,而现在,有人说祭祖得赶在立春前,今年立春早,许多人把祭祖的时间放在了送灶和除夕之间。
7 R# o, V- x! z, a! ?% g7 q    除夕夜的团圆饭,就是年夜饭,这一桌菜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以前的人就盼着年关的这一顿,因为,平时桌上见不着的鸡鸭鱼肉,除夕的这一顿都能有。杨子才的家里沿袭着沙上的一个旧俗,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一定是一碗碎肉粉丝汤,寓意长寿。年夜饭烧得多,连同一张厚厚的、黄黄的锅巴盛在筲箕里,这叫“陈仓”。
2 d7 `. o* K4 G( {# y+ z    年夜饭后,一家子还得吃上一点红枣小圆子。然后,接着搓圆子、摘菜心,这是为年初一的早饭做准备。年初一早晨,当家的那个男人会起身为家人准备一顿早餐。这可能是一年里的唯一一次。杨子才作为男当家的,从结婚的第一年就开始做这顿早饭,已经51年了。! p, m  {$ i- r) D
    除夕那天,每户人家都要打扫卫生,这就是掸檐尘。屋里屋外、上下角落,这在以前,还得打上“蒲包印”——用小蒲包装上石灰,拎着从屋里打到屋外,从晒场打到水栈,从屋檐打到坑屋,为的是驱邪消毒和清洁美观。
, c- ?: |7 t- \2 E- h    除夕晚上,还有一个重要习俗,那就是守岁。杨子才说,现在很多人家仍在沿袭这个习俗。& f$ l/ A# b/ d# ?2 n2 \
+ i1 ~2 v9 Y/ H1 s' C3 X6 W
    【贴春联】
% F- g+ n$ J  e1 K/ p7 l    时间:除夕
& ^$ q9 n& v. ~! J5 W    采访对象:黄浩松,退休老教师% V  ^, }' C  l( B
    春联起源于桃符,是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7 s1 T# T9 h8 t- t5 }; d  U/ f4 t
    临近年关,省书协会员、我市退休老教师黄浩松特别忙碌,每年他都要写上百幅春联送给亲友,就这样一晃已经30多年了。他从互联网上下载春联大全,然后“融会贯通”,自己拟一联写给亲友,都与当下和亲友本人有关,包含着他对亲友最真挚的祝愿。比如他写给女儿女婿的一副:东风催春江山秀,莺歌暖心天地春。这一联里就含着女儿女婿的名字。' d4 ]3 k. C6 |- i+ E
    黄浩松曾经研究过春联的来历,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W4 H" ~9 g0 O3 j% d
    黄浩松小时候,大红的春联只见于大户人家门口,然而,3个月,纸张就褪色了。而今,借着“万年红的纸张”,今年贴上的春联到明年除夕揭下来,仍是鲜红色。
/ C* U- ~! ?& h4 Z8 a, c& |( V$ M! w    黄浩松家的春联必然要等到除夕才题,过去有句俗语说“大年夜打浆糊——贴对”,说的就是贴春联。题完春联,撕下旧联,黄浩松和孙儿一起贴上新联,有着传承的意味。9 i* Q! `2 P8 h1 t) b  N0 K5 w

: s2 u7 I8 z/ w& x; t3 `7 X    【摆饭山】【七姓饭】
3 `) p5 B' g$ M" V3 v    时间:年初一+ N" g; i: L- X: L, K
    采访对象:虞永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t6 x) o) J3 o$ }
    年初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港城,这一天有不少的习俗。9 W" d$ t2 R" V# @& w
    民以食为天。先说吃食吧。年初一的早晨,一般吃团圆,讲究情调一点的也会放几粒红枣或者蜜枣。午饭吃饭或包馄饨。馄饨形似元宝,兜财。准备馅料时,菜板要剁得叮当响,让四邻八舍都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馄饨皮子要捏严实,叫“捏小人嘴”,使之不能搬弄口舌,滋生祸端,以示吉利顺当,诸事如意。晚饭则是吃长寿面,喻示全家康健长寿。
3 m2 S8 g0 f! _2 B( [0 a  [    这一天,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叫“摆饭山”。饭山是用年夜饭多余的饭盛在饭箩里,用锅巴覆盖其上,中间插上冬青松柏枝(喻福禄寿)、芝麻秆(喻多子多福、生活节节高)、秤(喻称心如意)。饭山放在挂着福禄寿三星图的北墙下。过年初五取下,仍可食用。+ g. U$ \. X3 h% y/ G4 R; i
    孩子们在这一天干什么呢?早起给长辈拜年后,提着饭篮或布袋,走街串户向7户不同姓氏的人家讨饭,称为“七姓饭”。这时,遇到孩子上门“讨饭”,各家各户都拿出饭、米、糕点、糖果等笑脸相迎。据说吃了这种讨来的七姓饭,孩子们能平安成长。
' H& S1 B  v7 t1 j& A    此外,大年初一,有许多民俗忌讳:不动土;不洗衣提水,不摇船,忌惊动水神;不说脏话、粗话,尤其是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同人生气、吵架,孩子即使有错,也不能打骂;不往外泼水,不往外扫地,不开后门等。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迎财神】0 q# b9 `# {" B" m
    时间:年初五1 r: n* X  `4 q# a3 o
    采访对象:朱永平,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 B+ L! t: E! u  L7 ^8 c
    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年初五“迎财神”这个习俗被越发放大。
; o3 |3 u/ j2 j, T! S3 }, D* e5 m    清顾铁卿《清嘉录》中引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所谓“抱路头”,也说“接路头”“拜路头”,俗称迎财神。( `! T. g5 X+ h1 L& F
    春节期间有诸多禁忌,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商店不能开门等。到了年初五,这些禁忌就可以打破,所以有“破五”之称。过了这天,人们重新开始正常工作和生活。8 y+ r$ |. Q( I( N" M, t
    传说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民众认可度最高的财神爷是被玉皇大帝封为“正一玄坛元帅”的赵公明。对于渴求财运的行商者来说,在财神生日那天开张营业,焚香礼拜,有着赶在其他人前头接下财神、期望财神爷能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财源滚滚、日进斗金之愿景。
4 b, v$ J5 B6 C$ i    讲究的商家往往年初四就要做准备。“接路头”时用大红飞金纸马,斋供食品荤素俱全。年初五这天,商人们闻鸡鸣即起身,大开店门,给供奉的赵公明神像上香,率领伙计“拜路头”。礼毕,大放鞭炮,给伙计包上红包。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祝贺开市,俗称开头盘。
2 A( S! j3 J! K/ ~& Z( m) G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迎财神”的仪式已经简化,大多以放鞭炮为主。而且不仅仅是商人,普通的家庭也会在年初五的清早大放鞭炮,祝愿这一年财源广进。
6 z* T. O: U9 }& Q& b- e4 v( B6 e
: C% I1 V( J! V3 h: N8 T1 M6 N7 e) U    【闹元宵】【照田财】
. [: @$ h' \1 b    时间:正月十五
- e; Z8 G, T, R  H+ O! s# j    采访对象:葛德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5 B, Y7 Q& W3 y1 ?
    “正月里闹元宵,家家户户挂红灯”,元宵节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同庆佳节。旧时,各地敲锣打鼓,扎制各色彩灯张挂,有调龙灯的,舞狮子的,有踩高跷的,有扭秧歌的,有敲打元宵锣鼓的,表演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1 J/ c( O3 M4 h* c0 }# e& G    “正月半,照田财,田财娘娘到我们家来。别人家的菜铜钱大,我们家的菜‘盘篮’大。挑一棵,烧一锅,吃得全家门肥头胖耳朵……”两年前的“长江城·长江人”全国微视频大赛上,获得金奖的视频《照田财》中,八旬老人葛士洪一首《照田财》,勾起了无数港城市民的温馨记忆。5 L0 k' F  p" R7 W# a% m, M
    元宵节的晚上,男主人手持用芦柴、枯竹等扎制成的粗大火把,在自家的田块上舞动奔跑,边跑边喊与之有关的顺口溜。这称“照田财”,也称“照毛虫”,意在祈求少虫灾危害,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