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3#
发表于 2016-4-13 10:54
| 只看该作者
40 所“学塾”中,其中明确列举了“沙洲五塾”,即:& `) m a3 s1 I8 f3 Q r
一设宝善堂,经费即由善堂开支。一设年丰镇太平墩庙。一设福善镇三贤
) H$ E8 X7 r; `! ]2 V, q+ @% z庙。一设德顺镇周孝侯庙。一设中正镇猛将堂。同治八年(1869),署县汪坤厚4 R2 [; m9 t6 w4 w
详定每年由县捐廉二百千文以充修脯。& x9 o/ |6 u: D, K! `, O+ m# L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沙洲五塾”,是沙上地区曾经兴办“义学”最明确, y( H. e9 M* v- G5 f. g
的文字记录。9 R9 ]6 t' E# K( k: F4 k
所谓“义学”,是指中国旧时代依靠官费或地方公私款项设立的蒙学(启蒙& J j0 g1 m1 _$ g4 f5 u# D
性质的免费学校),与一般的私塾或家塾虽无大异,但也稍有不同,民间也称作3 g( r* B) H3 [2 U
“义塾”。这种“义塾”的经费,或以祠堂、庙宇的地租充抵,或由官员、宗
3 ?) m# {% k; O族、士绅、诸生、义士私捐。入学对象多为15 岁以下的贫寒男童,免费就读。/ x, {# O. {8 t8 i5 U
其起源,一说为北宋名相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所开创,元代中后期有较大发
8 x8 m7 l+ s& ^6 F" C% ~$ L0 O- a展。教师称蒙师,束修微薄,仅糊口而已。其中有落魄文人,而多志尚高洁( x' N: d D# n$ S' X$ B! G
者。此类义塾,并无专门学舍,设施也极为简陋。
' F' K! j4 w8 z- ?* q清代袁牧《随园诗话》卷八第三十七则所引戏谑“村学”(塾学) 学究的一2 W$ N# k# N$ X8 ]4 b7 \: R& L& o# ~
首打油诗云:" G* C4 \! z! R% U# Q* c' R
漆黑茅庐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 e6 J2 F3 P8 u9 O4 V6 d8 y4 I$ [+ s虽属夸张,倒也颇切沙上民众因陋就简,设塾办学但管理并不规范的实际
( A+ Z! t ?1 i# ^ o6 x, I情形。9 Y) E1 f7 n% `
这种初等启蒙性质的“塾学”,其教学内容,以识字写字学算为常课,贫寒
% H% T0 m# C! O8 q- w; r, m1 B3 |农家大多也仅仅要求孩童能够粗略识文断字,以应付一般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F1 F% _$ ^ B8 R) R3 W9 O
即可。“塾学”的举办者,虽有巩固封建皇家统治的本意在,但对于社会底层的! s9 _1 ^1 n9 K+ J/ K% B
普通民众而言,主要看重的是其公益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因此,其筚路蓝缕,
* s1 D- _; }4 F% n g: ?/ g普及教育的意义不可轻易否定。随着清末民初新学制的推行,作为社会进步的8 O! \; v! [6 o* i4 j+ l F+ d
表现之一,逐渐淡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为新式学堂所代替②。
+ K2 o5 z& }' G' e" X* L沙上地区稍晚出现的塾学, 还有不少, 比较著名的如: 清同治六年2 \* z' |+ q7 t# p9 N4 P! Y1 p+ v
(1867) 设于中正镇(今中兴地区) 猛将堂的塾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 改为" Z3 @9 T, q3 n5 G
新式小学堂;光绪初年三兴境内福生庄(今务本村) 顾馥斋创设家塾,光绪十% ]# n/ }% `; Z, l% L; C: Z( a
一年(1885) 南桥镇(今三兴镇) 亦设有学塾;设在今德积境内德顺镇周孝侯
6 {' ^' P9 q6 n庙的私塾,宣统元年(1909) 停办,民国元年(1912) 创办小学堂。等等。再3 o9 H5 C; t; ]! x) F" `. C
稍晚一些,塾学的开设则更为普遍。
3 f4 `5 J; T% H3 S2 p( h) Z4 b8 h可与上述史料相互印证的,是关于早期文社(文会) 的记载。
) \6 N% f) o5 \& {开设于香山以东地区吴氏七房庄柏林庵内的柏林文社,和开设于大桥地区
* P& s5 n* X; X6 [5 s文昌庙(一说文庙) 内的南塍文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文社”,是指科# K, ?5 C8 |1 ^. ^1 Q. M
举时代童生会课(习作八股、试帖等)的场所。这两所文社相距不远,皆开设于清
' o, X3 s9 s. v: B' r光绪十年(1884),皆位于今金港镇境内最早成陆和开发的区域内(南沙和后
. P5 g5 I* ~. C6 c2 z; a& }9 [塍),似可视作沙上地区见之于史籍记录的最早的学校,虽然作此判断还没有十" j9 @9 V( {! ~( H" J
分的把握。同时,或稍晚,在今锦丰西港集镇,有“敬业文会”之创设。
' p# z( r* t3 m. [- T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 J* j, R) _ q
敬业小学,在沙洲西港镇敬业文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二月,邑人杨% A; D, h% x! [
同时创办。经费由沙洲两等小学分拨。
5 c% m1 W) s3 }这里虽然说的是西港“敬业小学”的创立,但却透露出另一信息,即早在
' e, T* E: j* s3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之前,已有“敬业文会”之存在。
5 Y& o$ S( d; P3 J& d5 c$ T# s+ ^4 Y由这些明确的史料记录所传达的极为丰富的信息,联系沙上地区直到民国2 O" y% J! U- w7 w2 F* P
晚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塾学”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有相当数量的存在②,人3 E7 u& h0 b, H8 P
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 I; m+ t9 _) E: M# f首先,至迟在清同治八年(1869) 之前,随着沙上地区拦截江流以围田垦
F _5 x e; O0 A/ M9 J殖活动的次第展开,或为积聚财富,或为维持生计,迁徙来此从事土地开发和$ b0 U0 j/ @( m- p& n* A
农业生产的豪绅以及贫苦民众与日俱增(所谓“穷奔沙滩富奔城”),在原由民
: d5 `& Y1 [7 @5 u( J众自发组织开设的“私塾”(后世往往以“家塾”、“学塾”等不同名目称呼之)
4 ^2 T. T* ^% J: f的同时,更具近代学校性质的“学塾”之类,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开设。其中最
2 S: _; ?6 K0 L早的,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于百年的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如福善镇, D$ K; I9 }' c# [* B
三贤庙内的学塾。
+ Q/ K- K$ I$ f5 Z其次,这些学塾的开设和实际运作情形,除了诸如“每年由县捐廉二百千$ l6 c& V# |2 t% \* ~
文以充修脯”之类出自官府的行为之外,地方官员、士绅、家族,甚至普通民9 O6 j3 r+ `! e8 q( L6 Q
众必也曾积极参与其中。所可注意者,人们对于古代私塾的理解,往往是根据
9 k1 U7 @. L b# k% I9 y# V近现代尚存的私塾办学情形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推测,古代私塾实际办学的具/ F# [& d& J1 ^" p2 U& k' K0 W
体案例,则难得一见。这一点,在成陆较晚的沙上东部地区尤其如此。在本书. {1 G( l$ ?- L3 Q3 w) R9 _ i
所载的若干文稿中,不少作者对此虽多有探索和挖掘,但多因史料缺乏,而难
+ c$ m1 E o5 Y! A% f% G9 ?0 L能实际深入。
0 \# N2 [5 Q3 C# V其三,“庶孤寒子弟咸知向学焉”一语,虽大可不必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8 K4 T" W3 C- R) @, J" D诚亦非可以寻常意义上的浮言泛语等闲视之。无论从传统意义,还是就现代意
& z- i* l8 Y6 ~0 \$ c- q义而言之,以“塾学”形式存在的学校教育(教化),对于普通贫苦农家子弟
7 e5 j) `4 L" [$ x* _(即所谓“孤”、“寒”者) 获得益智和启蒙教育的机会,对于沙上地区的成陆早
* d1 \) G6 t2 b/ k" n期的经济开发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展开和运作,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于
3 }0 A" X0 D- g社会风气(风尚) 的形成、转变和潜移默化的意义,固不可小觑。! z3 }, W% s9 d5 n4 T7 T$ B# @
从本书多位作者经过或深或浅的调查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说
; h* ~9 l- E) ]6 \6 l( z0 y3 R来,在沙上地区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塾学”(包括私塾、家塾、义
" y5 b% C# L, J& P塾) 的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这种存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 o" C; l3 r! L' V# q9 u: v& H- J0 z对于沙上地区初等教育在较低层次和有限程度上的普及,对于初级实用人才的 @+ ?7 ~# x, ^$ N3 s: K1 G
培养,对于沙上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日后的繁荣,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 y3 \* e* K, O5 W9 y四
x9 a* D# p! g5 `. L$ c沙上地区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始于18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当然2 ^* E( o/ G$ ~2 q2 L) t
与大片肥沃土地垦殖开发活动和人口陆续来迁集聚的过程密切相关。 l+ s6 F" x2 b4 G- `
沙上地区成陆围垦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就地域位置而
' q0 {/ H( A" m, S3 \+ k ~言,大体上以老海坝(已坍入江中) 为老沙(西沙) 和新沙(东沙) 东西之
0 ]+ ]1 L. F" |' a. u$ A8 u界;在时间跨度上,大体以20 世纪最初的20 年为前后之界。至20 世纪初,今大0 D; ~ F6 r9 u7 A' i$ F
新及其以西地区已经全部成陆并相对较早地进入垦殖开发过程,而大新以东地# o; M; n( D% V, @8 J
区,其沙滩则尚处在生成、发育、并联而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中。6 x2 @- }3 }' c- U7 h
段山北、南两夹先后于1916 年和1923 年的筑坝成功,南、北、中三沙逐渐
9 t0 u& [, Q3 R0 Q连成一体。沙上地区近、现代意义上由西向东的积涨过程,随之形成史无前例5 E- X5 w, M" Z& N+ d1 X& N+ e
的加速态势,并由此开创沙上地区地域经济和人文百年与时俱进发展和繁荣的
. u' |) t* B$ W7 Y/ a新纪元。. p+ r9 T4 M$ U& I! B
简言之,大约在50~60 年的时间内,至20 世纪80 年代初,包括今乐余、兆
& b6 ^/ x) |3 q! J丰、常阴沙和东沙地区在内的成陆及围垦开发过程,大致告一段落(今现代农0 s. ?1 O2 V- J' G4 _
业示范园区境内最后一块滩地的围垦工程完成于1980 年代初)。
1 m( q1 r, X4 @" U- o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也就在这新的地理疆域不断开拓和开发过程; x/ K3 ]! F+ A6 U
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原有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期间,
6 @+ X' A6 q% _( N7 ^2 |虽受到外敌的入侵、国内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侵袭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4 l* A# A0 Z1 n
有前进中的艰难和曲折,有抗争中的无奈和痛苦,有停顿和恢复崛起过程中的
" Q, o, l8 L( S( o& ^( b% E犹豫、徘徊和彷徨,但向上、向前、向好,向着现代化的发展总趋势,从未改
: k+ x- Q* p8 v% l; V& m8 L变。8 J5 k- Y9 ^ }- q/ D
正如本书诸多文稿所真实描述和努力阐明的,沙上学校这种发展趋势大致, G( X1 P1 ^0 e4 ]
经历了三个各具时代内涵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发展阶段。
1 D. j$ j9 A3 P ?9 z, d第一阶段,主要表现是,由“西风东渐”及提倡改良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引# B7 X% p2 \" B/ ^$ G( y
发,以废除传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建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