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沙上学校》概述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00 编辑
( d$ d- r+ U) E9 i8 A
0 a% F) u/ @: V# ^《沙上文化丛书》编委会( V* T! S2 `+ X$ x
主编:陈友恭
# Z# C9 J% W7 x& c; e8 s编辑:苏松年, G3 G- d# ]' [5 j: G  N+ k
- g% h1 x# S5 N
概述) q) ?( w* R1 I
陈友恭
, R, P' H6 B1 a1 e
. R: `5 |2 z3 m7 i! g' M9 ^/ D1 `$ r如果说,张家港市作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一座以张家港港为依托,在全国
1 v- i7 x  o9 A* F8 H5 ~) O  {) |以至全球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对许多人
" l5 Y% o  u0 ]. N; T2 H0 C来说并不陌生,那么,作为张家港市半壁江山的北部“沙上”地区,作为一个
' B3 ~: a: {& j2 M3 E地理学意义上的普通地域名称,却很少有人知晓。. J2 S, G% g/ S7 u2 d* g: ?, F; W
这也不奇怪。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这毕竟是一块极不起眼的弹丸之地。
/ S( I( y) C: G; Q7 A本书所言的“沙上”,或所谓“沙上”地区,其实是一个极为狭小、多不为
& E6 P; Q+ K7 J; A; S& @) W世人所知的地域和人文概念。它作为张家港市北部版图上一块临江带状平原,
. y5 l3 ?- F0 y  t' n  y  M是一方距万里长江下游末端南岸入海处不远的年轻土地。这块年轻的土地,虽
" ?9 ^1 V1 {2 i4 b: e+ c+ I  K" A与春秋间吴王夫差之“鹿苑”,以及两晋时期古暨阳(梁丰) 县治杨舍,近在咫# P. l+ @! `: _4 s, G' x' {
尺间,但直到中唐天宝十二年(753) 鉴真六次东渡扬帆出发的黄泗浦,其出江5 U* G* L& \4 o5 p0 m4 ~
(海) 口外,仍为茫茫江流。大体说来,作为人文和自然地理概念上的张家港市
+ K& z. t' u, X“沙上”地区,西起于与江阴市接壤的香山以北以东的南沙和中兴地区,东至常
& H7 ?& U! I! c9 |; b. J熟市福山地区与张家港市交界处的常阴沙农场(今名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
' M3 E( f  {, v0 g' h* h2 w9 v  [示范园区) 和东沙地区,东西端点直线距离约40 公里;北临奔流东去的浩瀚长, ^8 k1 o; |/ H6 U# q# l. S2 L0 v
江,与对岸的南通、如皋、靖江地区隔江相望,南则以南横套、沙漕为界,与
8 f. @# T5 \& e% V* R" q市境内的南部地区(属江南古大陆) 连为一体,南北宽约15 公里。其范围包括
+ d& N7 R3 @0 p. O传统地域和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南沙(部分)、双山(江中小岛)、中兴、后塍、
/ ?+ p+ Y. @  A" `- h/ g( Q# o德积、大新、晨阳(部分)、合兴、锦丰、三兴、乐余、南丰、兆丰、常阴沙和
$ C2 ?% s  t2 e: d东沙等15 个区域。另外,东莱、鹿苑、妙桥北部的小块区域,也可视作沙上地
/ r- f( U. @' M  g区的范围。陆地总面积约450 平方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约64 公里,依偎于陆
; o2 O  G# V3 z' o/ Q& {" L地的长江水域面积近200 平方公里。本土常住居民总人口近50 万,外来暂住人
5 U4 K9 f. o/ n/ g3 J: L. \口约25 万,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 亿元。这里,以人工水道为主的
& k  {2 G- ^3 m' T$ C9 `' x9 v网状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干线和乡间小道四通八达,大小商贸集镇、呈带状或7 F$ Q5 |. i1 H6 p8 n
块状分布的居民区(埭、点),以及工厂、学校、医院等点缀其间。无论是地域1 e9 Y8 v9 Q4 B+ p, ^5 Y+ `
面积和人口总量,还是经济建设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皆可当得号称“富有
7 i" e1 c4 j0 N9 N" Q0 I9 O" H  r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明形态高度
- ]" K1 C  E. x+ ]: g; Y6 X9 {协调”的现代化港城的半壁江山,与张家港市南部地区(俗称江南地区) 相& k8 K; K$ m- ?% [, @- O
比,毫不逊色而可分庭抗礼。
4 `( @5 f! p6 K/ [* j, W这就是“沙上”地区,位于“南通州—北通州”南北轴线之上,敞开胸怀5 i1 E" u: l5 k/ x3 N6 ?
接受中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同时兼受淮扬淮甸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海山水文
+ c) b+ R" H! D) B化的熏陶,地处长三角城市集群的核心区域,拥有向全球开放的张家港港和以
: j7 G& Q. d. h全国闻名的大型集团公司“沙钢”为代表的工商企业集群,拥有丰富的土地、
' t& ~$ x! K3 ~  r) E  e人口和物产资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文气息,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 X) _0 @% n- j' \6 G; l! ]4 b# ?1 J
和不竭活力的经济和文化同样发达的地区。. \- Z' R. ?6 r3 `1 l2 i* a
这个充满无限生机和不竭活力的地区,固然充盈和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 {2 Q9 G& H$ j6 {. T9 k* ]0 w
息,但若要充分展示这块土地以崇文尚教为主要特征的的人文品质,仍然不能, ~9 _" Y9 ]* j; W  o
不从它的历经数百近千年的成陆历史说起。
6 ~2 D  N& @6 s; y6 x地处“沙上”地区最西端的南沙地区,其南部(古陆地),虽在距今约1700
5 c( z& V4 r' @3 I$ ]3 S! Q6 w/ h年的西晋太康(公元281~289) 年间,已经有关于南沙的大桥地区属毗陵郡暨
- x  m% O0 A$ V8 R3 Y# i2 w阳县(治所即今杨舍镇) 的记载,但其北部和东部(新陆地) 此时尚在滚滚江7 j+ J) n4 @! \3 v4 [8 ^
流中。香山北麓的东江湾沙和石头港沙,其成陆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四
8 ]6 R) ?: P- r4 I/ D年(1134) 至元至正十二年(1353) 的约200 年间。据此,作为沙上地区西部最
. L% X8 J) c' f0 C( E6 z1 x7 X9 b6 }早由江流冲击成陆的南沙、后塍等地,其成陆及最初开发的时间距今尚不超过
2 H: I# T9 }8 k+ ?千年,而处于这一地域最东端的常阴沙和东沙地区,其历史则更不足百年。. J% h; Y, l& g) V: }
在元、明之后的数百年间,由于长江江阴段黄山以下江流和海潮运动等因9 R- I2 i+ {( F6 j! w
素的综合作用,沙上地区积涨成陆和开发垦殖的速度虽时疾时缓,但从未间4 B; B# G- }9 A2 ?" k; r- k
断。至上世纪民国初期,随着段山北夹与南夹两坝先后于1916 年(丙辰) 冬和
5 K/ O4 u2 c3 K+ s, u1923 年(癸亥) 春成功合龙,及其后差不多半个世纪间江流与海潮的共同作用# {- B" K0 w9 q& ~, ~; x+ a3 ~
和综合运动,犹如鬼斧神工,终于奇迹一般地形成沿江包括上述15 个地区在内4 a5 e! d  f3 |) I
的大片冲击平原。以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沙上”" K1 H# W7 j/ g, E0 w" b  u4 k, y1 i) f
民众世代相继,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以不竭的聪明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举世' j: g6 k2 N& B1 b& V
瞩目的物质文明,而且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之上,创造了富于共同地
6 Q5 Z. x* T2 q+ r7 y- q1 p: P5 |域特色和不同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日月旋转,光影流韵。在这绵延近千年的
$ c0 \1 @& ^; f9 @) n$ g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睿智和创造精神的沙上人民,以脚踏实
4 W7 s; Y9 ^5 D2 ^% i地、锲而不舍和开放包容的积极姿态,汲取古今中外远近一切优秀文化的营' y9 l7 I- v% j  ~2 a2 i8 ^
养,融天地、江海、山水、沙滩和人文精神于一体,创造了魅力独具的沙上文" c/ s( ~  M: _) K7 b
化。于是,人们安其居,乐其业,在与天地人事的奋斗中,一派阡陌纵横、烟
+ ], M* s! C6 Q0 z火相望、繁荣富庶的田园风光和现代文明景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4 i) P' G( ?' o# I
沙上文化,作为千年历史实践的产物,经历了由古老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
. T  [8 Z/ I7 _8 y+ j, m! R业文明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既与传统的中华文明保持了并继续保持着同一性
9 x) F+ ?0 j  Y7 b+ a( r和统一性,而且,以其兼具历史质感和现代气息的地域特点,为古今中外文化; W' N* V6 b5 \* Y* ^9 ~
品质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鲜活样本。本书诸多文稿力图展示的以传5 O: C5 p# t' T* K; c
授知识和开发智慧为宗旨,并承担教育(教化) 责任和义务的“沙上”学校,作
5 m7 E, E! c: I4 N: i, g  k6 O为沙上文化重要衍生物和载体之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图景,无疑
# {2 G2 |$ M" M2 J3 B是这一鲜活样本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6 \, d$ y6 n4 H! @: E$ W
% `4 z8 X# L& R* F. A0 |" d沙上地区,民风淳朴,素以崇文尚教见称,人所共知,远近闻名。此固与
% s" M" d9 g  ]8 j2 ?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和世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丝缕相连,同时也6 n! C/ V3 N% e, }  t
与沙上地处江头海尾的地域位置和接受气魄宏大的江海文化潜移默化并发扬光
+ p4 c1 p8 b+ ]. a' }& o大息息相关。笔者才疏学浅,对此未有深入之考察、思考和研究,仅以生于斯
3 y/ I. h3 ?- V+ Q长于斯七十年之耳濡目染和心领意会,在此表达若干极不成熟的理解和肤浅看
1 N0 x) \' N  v法。% W2 K& q  v3 {
(一) 作为一块成陆和开发皆比较晚近的年轻陆地, 其成陆固然是大自然鬼
- V4 y1 k9 ]. Q  O- |8 y斧神工的不朽作品,而其开垦开发并不断开辟新的境界,则为人事努力渐进的1 \, v" A* q: K: Y  S% e
结果。这种辙迹清晰的成陆过程和开发活动,虽与仁人志士、富绅巨贾的积极
+ f/ c& o6 d- U6 |关注、提倡和推动,以及各个时代地方政府机构的相应组织密切有关,但持续
% X8 X& N% \" S: i  b4 P2 }参与这一开发活动并建开天辟地之功的主要力量,则为来自四面八方无地或少# b  Q  i; ~7 j5 X
地的贫苦农民群体,他们为求得聊以生存和发展的立锥之地,以改天换地、沧
. z7 T) U5 H7 \3 R6 f6 i海桑田的坚韧意志和毅力,在含辛茹苦的劳作过程中,栉风沐雨,日出而作,3 m+ m  Z" K: P- b2 y8 `
面朝黄土,背向苍天,与土地相生相伴,相靠相依,男耕女织,繁衍生息,惨: A. r& d- Z, [
淡经营,传棒接力,世代相继。他们在蓝天白云下,汗滴禾下土,在寒来暑往
2 z  t. j# t/ ]# Q* r/ O* T$ l' F的辛苦耕耘中,换来春播秋获的累累硕果。只有他们,才深深地懂得土地的珍2 t7 E4 W( ~& E
贵,而不可离之须臾;只有他们,才真正地懂得劳动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1 m8 c! z# e; C6 ~- q
源泉,同时也造就了沙上地区淳朴清新、诚信敬业的社会风气,造就了沙上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众脚踏实地,在艰难进取中创造辉煌的生活态度。这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态度的3 e* ^; s6 M0 u% ?+ [
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以一言而蔽之,就是崇文尚教。这种崇文尚教的文化品
% B3 A$ i% D5 k8 T, z质,一方面表现为对于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 o+ e& W- f3 t5 |- Y
的、物质的和精神的) 发自肺腑的尊重和基于“适者生存”“强者自强”理念的2 ^$ ^) f# t1 L
积极选择,那种刻意“厚古薄今”、“崇洋媚外”(或者相反) 之类,都与沙上民: N- @) _" j% [' c
众深层次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沙上民众服膺和提倡以“入世有为”为主要特* p7 d! S1 g0 i' \7 K6 ^- ~
征的儒学观念,并身体力行之,而对于主张“无为出世”之类的宗教观念,往
" t- K# r3 q: D7 \+ h8 R0 g往浅尝辄止,不能深于人心,即是明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沙上民众尊崇人
1 ^0 y" h' w: P类的文明成果和中华民族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崇尚教育,并以此作为改造自* F' T6 ]6 {. c0 K! @. Y
然和社会,同时也塑造、成就和完善自己的伟大力量。
/ y. O6 i8 m! ~, R9 N8 K(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沙上这一方独具发展潜力的风物水
4 u& V3 u& O2 L/ H. H$ e  N土,作为气势恢宏,并同时兼具原生态和现代品格和气质的江海山水文化的重
# e7 N5 K2 I1 [# O要载体之一,赋予并成就了沙上民众不畏艰险、勤奋劳作、不屈不挠的优秀品
* U1 [7 y0 b0 l' H9 h! ^( V质,养成了沙上民众包括清纯优雅、静柔从容、热情随和、好客乐助、诚恳宽
- R4 q/ q: P) j- L% L5 h+ |厚、好学向善和开放包容等等在内的极富地域人文品质的心态、气度和性格特
; ]0 @* R0 r( X' W征。自觉、自信而不卑不亢不张扬,谨言、慎行而绝不墨守成规、作茧自缚、$ N" `4 f4 E/ D! |- W4 u5 O1 w' |- X
抱残守缺;睿智、好学而崇尚理性和创新的精神,植根于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 O+ q9 C. Y6 M  w5 |7 s
的血脉之中,而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以邻为壑;砥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
# p6 E8 l' V* W质,坚持自我本原而同时注重异域异质智慧的兼收并蓄,而不安于现状、自我3 y, v9 j! u) \. ?" ^; v
消弭;珍惜团结和友谊而无排外意识,不刻意追求观念上的立异,也不粗暴打: \& S8 V) D0 X; J
压观念上的新奇,不歧视生活方式上的多样和独特。同时,牢固确立尊重生
5 X, {! g; ~0 [# v5 u命、爱惜亲情、维护宗族门庭等等个体的和集体的意志。他们重视个体和家族/ j# y# [5 o' N# g+ c8 z
的艰苦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将子女的教育和养成2 Z8 L. ?  G/ i7 g6 w1 `
视作“创业板块上的潜力股”,宁可节衣缩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必慷
1 w' g, H! M7 P& h+ y$ j慨倾囊,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以益智养性、格物致知,以获得自身和3 C9 U$ U/ ]) j7 P" `( g
家族自砺、自立、自强的能力,此或可归属于“修身齐家”之范畴;他们视教
" @3 v' Y+ P: F) k1 _& C0 E育为完善自己并“走出去看世界”的起跑线、助力器和奠基石,积累知识、学
, n- j' g3 h2 t, d& Z3 X养和智慧,砥砺情操、意志和毅力,以成就肩负重任的栋梁之才,小则自食其7 |0 n- r! n4 i# h5 S+ W
力,独善其身,泽惠后代,荣宗耀祖;大则立德立功立言,经世致用,惠及民6 L& h% p  w" P
生,服务社会,兼济天下,此或即“治国平天下”之谓也。; h' D# J( ~! X8 a3 J$ R+ X4 q( A
(三) 沙上地区广泛流行诸多融智慧、经验、信守和理性判断于一体的俗
  V! G# J5 C' z+ x2 y语,其中不乏与崇文尚教、耕读传家密切相关联者。一说“养儿不读书,不如
, G9 d  |2 b6 I( y养一圈猪”,此诚实话实说,颇具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决绝意味,说的是倾全" \8 b+ J. C9 `/ R: T  i3 A! R, `
力支持子女启蒙读书、益智养性、养精蓄锐、进取向上的极端重要性;一说+ }) K( o9 K" a. u1 P6 Y) S) P
“书包翻身”,这似乎可以视作民众对“知识改变命运”或“教育使人不被命运
" U! Y/ d' A0 k  W5 r所摆布”命题直白和通俗的诠释,自有其深长之意味,强调的是底层民众必须
* e' _2 X: K* {3 Q& Y, R' ?! Z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少小识字读书,接受教育以塑造人生,成竹在胸以适应社. o9 L: j8 W3 J5 Y5 K
会,改变和把握命运;至现、当代,则另有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 S6 K5 r/ H$ I
怕”,看似戏谑,实质为世事风霜和人生经验的凝聚、结晶和升华,这里除了有
" a- Y6 R" p! G, |. x( C人给予“重理轻文”之狭隘理解外,核心要领,其实是说接受现代科学思想的
5 a  q- N, X5 ?! V+ c' e训练,刻苦培养并熟练掌握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造和维护现代物质文明
) ^  w: w7 L3 G0 e* H1 S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之一。虽然,上述这些说法皆各有其偏颇和局
- K2 t0 G+ c' ?6 Z* ?# B* H5 R  |5 a限之处,但若深究并体悟掩隐于这些鄙言野语背后的积极意义,无疑会发现,/ a3 d. a6 {6 T! ]8 Q6 t
此诚沙上民众集体潜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人们在独特境遇下对于崇文尚教$ R! z/ c0 j* \3 K* d4 u
优良传统的一种心领神会。; X9 d* t1 _' s0 y5 ]" \

) |: x% f- ^, Q# N6 [( U9 i-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简言之,乃指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而具体到沙上地
) c! ^! N! p7 t2 r区,本书所欲力图展示者,虽远非仅限于此,但却又不外乎此。
+ d9 q9 W/ T* l; M% h# e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一词直接相联系的“学”或“校”,在古典文献中* @( E1 T; j0 b' q/ b# p$ i
的出现,可追溯到古金文辞。《两周金文辞·大学》:“余皆即朕小学。”据郭沫" `  u+ @% \0 I' r. ?
若考释,意思是说,“ (西周) 康王曾命其入贵胄小学”。姑不论这一考释是否
& g* ]( n& O7 ^( [* @( l; G0 E准确,但“学”字的出现,其深长之意味是颇可咀嚼和玩味的。其后的文献典
  F+ C" X6 O9 {& L籍,也多论及之。如《礼记·学记》:
" A! ?! a% R5 G6 T) Y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U' K6 l$ \' x9 r
孔颖达疏:6 |# f# x# |# q! l' f9 m3 M
庠,学名也,于党中立学教闾中所升者也。5 n" M+ S6 Y0 \3 x) l: q
《孟子·滕文公上》似乎说得更明白一些:
" E. l; v% h, ?* W5 I' t. Z. L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0 @" P0 S, W0 I' ]
上,小民亲于下。
; d; t1 g3 `1 x0 F% s又说:) Q% ?. P3 O7 J4 r. J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0 h2 I9 K) f; ?5 e/ n无可置疑,上引典籍文献中所谓“庠、序、学、校”之类,固沙上学校和# v" \2 \2 r( e" U8 }% R- i
学校教育之远源,此诚不必论者。
. H2 E9 F! z( [) |/ B* L: a2 P然而,本书所欲力图展示的“沙上学校”,似乎与此并无很多历史源流上直
, X1 t/ `7 X" o4 W' `  b: ^接承续的幸运!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沙上学校”,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
0 {& n( L& x$ o  M' T; \9 I块土地,实在太年轻了!与中华民族深远厚重、悠久漫长、充满英雄传奇色彩
. H5 Y. c  |2 L3 m, Y. n7 w的历史相比,这块年轻的新生土地及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只能说是一株
- i8 e0 ]' r3 g1 v/ h6 W% W: s8 L' O破土而出的稚嫩幼苗,或者说是刚刚来到世界上的一个乳臭未干的宁馨儿。但
0 @" Q% M$ Q8 Z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存留不多的史料记录和沙上民众的顽强的集体记忆中触摸到
; G! G. _6 B* ^3 R1 K3 W( n若干极可宝贵的蛛丝遗迹。
- j5 ~$ l" `$ v  {. [" v. J8 \. @虽然,沙上地区从12 世纪初开始成陆,至19 世纪末规模浩大的成功开发的2 `' D5 |& @8 L# m; G4 Q
数百年间,必曾有学校形式(如义学、私塾、学塾之类) 的存在,但是,如果
5 a$ H; z; z: s& ?# [要让人们回答诸如“沙上地区最早的学校建于何时何地”的问题,恐怕是很困
9 w" B0 n8 X" w难的。由于历史已经远去,以及史料的缺乏,人们至今仍难以详知沙上地区成2 T/ C, Q8 f& z' |2 }
陆早期兴办学校的具体情形,而令人徒唤奈何。但在目前可见的史籍记录中,' V, l2 i. V3 T4 j! ~+ Q3 a0 ~7 k
人们还是约略可以触摸到堪与上述典籍中“庠、序、学、校”相比拟、相承续, z: C' u  E6 C  e& O: v
的“沙上学校”的若干痕迹和大体轮廓。2 K. z* `  F6 o% b, {( P8 n0 T
“沙上学校”的出现,应该不会迟于明代中期。此时,距离南宋绍兴年间
% x- i0 R0 F2 M& D" ~% O开始的沙地成陆大约300 年。支撑这一判断的,是如下所引的一则史料记录,即
4 i1 i% o4 }- ^! |( n6 o( L关于至迟在清同光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沙洲五塾”的明确记载。/ K4 c, F" p) n1 s
成书于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景印江阴县志》(即光绪戊寅新镌《江阴" g7 m6 I0 n" |
县志》),在卷五“义学”(页194 至页195) 条下,有云:6 n& b7 g* P7 h1 l3 V+ ~+ N
义学初无常处,明正德间知县万玘在城及四乡大镇创设。至国朝,各州县+ p9 t- E' t1 E( d" B6 w7 D
节次奉文,广设义学,知县蔡澍以次增创。乾隆癸亥,城乡开设始遍。嗣后迭/ i: e4 b* p! I' z& D
有兴废。道光丙午,署县陈延恩劝捐,兴办在城恤孤义塾,南外、北外以次举
! r# @' U  @" N行。咸丰庚申燹废。同治五年,巡抚丁日昌,通饬各属广兴义学,署县汪坤厚
+ h5 K) H9 I, Q& o" E) w! Y# b0 D" o; v遵御史王书瑞奏定章程,将不列祀典庵庙田产详请拨充经费,是以各乡创设数
0 G. ~+ L+ [' x7 x2 L% F十处,庶孤寒子弟咸知向学焉。$ U' v9 w5 i4 Q
上述史料记录表明,至迟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江阴县境内即有义
1 v- e" r2 M7 H1 @学。这种义学不仅在县城开设,且在“四乡大镇①”也有开设。此“四乡大镇”' G/ O, T6 O: R
显然并不包括现代意义上的“沙上”地区,但至清同治五年(1866),义学既然+ o, Z4 s0 `5 N8 C; o
已经在江阴县境内“各乡创设数十处”,其中必包括今沙上地区在内,则无疑; r$ z" k  e+ R+ r* Z
焉。
; \8 b0 \3 H% q3 Z3 Z: i2 z# c此县志第五卷中,又提及包括“城内三塾”、“南外一塾”、“北外二塾”、
) `+ b" d  M, y/ e* B% @“大桥塾”、“杨舍塾”、“马嘶塾”和“黄桥塾”等在内的约40 所学塾。在这约

TOP

40 所“学塾”中,其中明确列举了“沙洲五塾”,即:& `) m  a3 s1 I8 f3 Q  r
一设宝善堂,经费即由善堂开支。一设年丰镇太平墩庙。一设福善镇三贤
) H$ E8 X7 r; `! ]2 V, q+ @% z庙。一设德顺镇周孝侯庙。一设中正镇猛将堂。同治八年(1869),署县汪坤厚4 R2 [; m9 t6 w4 w
详定每年由县捐廉二百千文以充修脯。& x9 o/ |6 u: D, K! `, O+ m# L
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沙洲五塾”,是沙上地区曾经兴办“义学”最明确, y( H. e9 M* v- G5 f. g
的文字记录。9 R9 ]6 t' E# K( k: F4 k
所谓“义学”,是指中国旧时代依靠官费或地方公私款项设立的蒙学(启蒙& J  j0 g1 m1 _$ g4 f5 u# D
性质的免费学校),与一般的私塾或家塾虽无大异,但也稍有不同,民间也称作3 g( r* B) H3 [2 U
“义塾”。这种“义塾”的经费,或以祠堂、庙宇的地租充抵,或由官员、宗
3 ?) m# {% k; O族、士绅、诸生、义士私捐。入学对象多为15 岁以下的贫寒男童,免费就读。/ x, {# O. {8 t8 i5 U
其起源,一说为北宋名相范仲淹在苏州天平山所开创,元代中后期有较大发
8 x8 m7 l+ s& ^6 F" C% ~$ L0 O- a展。教师称蒙师,束修微薄,仅糊口而已。其中有落魄文人,而多志尚高洁( x' N: d  D# n$ S' X$ B! G
者。此类义塾,并无专门学舍,设施也极为简陋。
' F' K! j4 w8 z- ?* q清代袁牧《随园诗话》卷八第三十七则所引戏谑“村学”(塾学) 学究的一2 W$ N# k# N$ X8 ]4 b7 \: R& L& o# ~
首打油诗云:" G* C4 \! z! R% U# Q* c' R
漆黑茅庐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 e6 J2 F3 P8 u9 O4 V6 d8 y4 I$ [+ s虽属夸张,倒也颇切沙上民众因陋就简,设塾办学但管理并不规范的实际
( A+ Z! t  ?1 i# ^  o6 x, I情形。9 Y) E1 f7 n% `
这种初等启蒙性质的“塾学”,其教学内容,以识字写字学算为常课,贫寒
% H% T0 m# C! O8 q- w; r, m1 B3 |农家大多也仅仅要求孩童能够粗略识文断字,以应付一般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  F1 F% _$ ^  B8 R) R3 W9 O
即可。“塾学”的举办者,虽有巩固封建皇家统治的本意在,但对于社会底层的! s9 _1 ^1 n9 K+ J/ K% B
普通民众而言,主要看重的是其公益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因此,其筚路蓝缕,
* s1 D- _; }4 F% n  g: ?/ g普及教育的意义不可轻易否定。随着清末民初新学制的推行,作为社会进步的8 O! \; v! [6 o* i4 j+ l  F+ d
表现之一,逐渐淡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为新式学堂所代替②。
+ K2 o5 z& }' G' e" X* L沙上地区稍晚出现的塾学, 还有不少, 比较著名的如: 清同治六年2 \* z' |+ q7 t# p9 N4 P! Y1 p+ v
(1867) 设于中正镇(今中兴地区) 猛将堂的塾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 改为" Z3 @9 T, q3 n5 G
新式小学堂;光绪初年三兴境内福生庄(今务本村) 顾馥斋创设家塾,光绪十% ]# n/ }% `; Z, l% L; C: Z( a
一年(1885) 南桥镇(今三兴镇) 亦设有学塾;设在今德积境内德顺镇周孝侯
6 {' ^' P9 q6 n庙的私塾,宣统元年(1909) 停办,民国元年(1912) 创办小学堂。等等。再3 o9 H5 C; t; ]! x) F" `. C
稍晚一些,塾学的开设则更为普遍。
3 f4 `5 J; T% H3 S2 p( h) Z4 b8 h可与上述史料相互印证的,是关于早期文社(文会) 的记载。
) \6 N% f) o5 \& {开设于香山以东地区吴氏七房庄柏林庵内的柏林文社,和开设于大桥地区
* P& s5 n* X; X6 [5 s文昌庙(一说文庙) 内的南塍文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文社”,是指科# K, ?5 C8 |1 ^. ^1 Q. M
举时代童生会课(习作八股、试帖等)的场所。这两所文社相距不远,皆开设于清
' o, X3 s9 s. v: B' r光绪十年(1884),皆位于今金港镇境内最早成陆和开发的区域内(南沙和后
. P5 g5 I* ~. C6 c2 z; a& }9 [塍),似可视作沙上地区见之于史籍记录的最早的学校,虽然作此判断还没有十" j9 @9 V( {! ~( H" J
分的把握。同时,或稍晚,在今锦丰西港集镇,有“敬业文会”之创设。
' p# z( r* t3 m. [- T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 J* j, R) _  q
敬业小学,在沙洲西港镇敬业文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二月,邑人杨% A; D, h% x! [
同时创办。经费由沙洲两等小学分拨。
5 c% m1 W) s3 }这里虽然说的是西港“敬业小学”的创立,但却透露出另一信息,即早在
' e, T* E: j* s3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之前,已有“敬业文会”之存在。
5 Y& o$ S( d; P3 J& d5 c$ T# s+ ^4 Y由这些明确的史料记录所传达的极为丰富的信息,联系沙上地区直到民国2 O" y% J! U- w7 w2 F* P
晚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塾学”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有相当数量的存在②,人3 E7 u& h0 b, H8 P
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 I; m+ t9 _) E: M# f首先,至迟在清同治八年(1869) 之前,随着沙上地区拦截江流以围田垦
  F  _5 x  e; O0 A/ M9 J殖活动的次第展开,或为积聚财富,或为维持生计,迁徙来此从事土地开发和$ b0 U0 j/ @( m- p& n* A
农业生产的豪绅以及贫苦民众与日俱增(所谓“穷奔沙滩富奔城”),在原由民
: d5 `& Y1 [7 @5 u( J众自发组织开设的“私塾”(后世往往以“家塾”、“学塾”等不同名目称呼之)
4 ^2 T. T* ^% J: f的同时,更具近代学校性质的“学塾”之类,已经有相当普遍的开设。其中最
2 S: _; ?6 K0 L早的,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于百年的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如福善镇, D$ K; I9 }' c# [* B
三贤庙内的学塾。
+ Q/ K- K$ I$ f5 Z其次,这些学塾的开设和实际运作情形,除了诸如“每年由县捐廉二百千$ l6 c& V# |2 t% \* ~
文以充修脯”之类出自官府的行为之外,地方官员、士绅、家族,甚至普通民9 O6 j3 r+ `! e8 q( L6 Q
众必也曾积极参与其中。所可注意者,人们对于古代私塾的理解,往往是根据
9 k1 U7 @. L  b# k% I9 y# V近现代尚存的私塾办学情形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推测,古代私塾实际办学的具/ F# [& d& J1 ^" p2 U& k' K0 W
体案例,则难得一见。这一点,在成陆较晚的沙上东部地区尤其如此。在本书. {1 G( l$ ?- L3 Q3 w) R9 _  i
所载的若干文稿中,不少作者对此虽多有探索和挖掘,但多因史料缺乏,而难
+ c$ m1 E  o5 Y! A% f% G9 ?0 L能实际深入。
0 \# N2 [5 Q3 C# V其三,“庶孤寒子弟咸知向学焉”一语,虽大可不必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
8 K4 T" W3 C- R) @, J" D诚亦非可以寻常意义上的浮言泛语等闲视之。无论从传统意义,还是就现代意
& z- i* l8 Y6 ~0 \$ c- q义而言之,以“塾学”形式存在的学校教育(教化),对于普通贫苦农家子弟
7 e5 j) `4 L" [$ x* _(即所谓“孤”、“寒”者) 获得益智和启蒙教育的机会,对于沙上地区的成陆早
* d1 \) G6 t2 b/ k" n期的经济开发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展开和运作,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对于
3 }0 A" X0 D- g社会风气(风尚) 的形成、转变和潜移默化的意义,固不可小觑。! z3 }, W% s9 d5 n4 T7 T$ B# @
从本书多位作者经过或深或浅的调查研究得到的研究成果来看,一般说
; h* ~9 l- E) ]6 \6 l( z0 y3 R来,在沙上地区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塾学”(包括私塾、家塾、义
" y5 b% C# L, J& P塾) 的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这种存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 o" C; l3 r! L' V# q9 u: v& H- J0 z对于沙上地区初等教育在较低层次和有限程度上的普及,对于初级实用人才的  @+ ?7 ~# x, ^$ N3 s: K1 G
培养,对于沙上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日后的繁荣,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 y3 \* e* K, O5 W9 y
  x9 a* D# p! g5 `. L$ c沙上地区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开始于18 世纪末20 世纪初。这当然2 ^* E( o/ G$ ~2 q2 L) t
与大片肥沃土地垦殖开发活动和人口陆续来迁集聚的过程密切相关。  l+ s6 F" x2 b4 G- `
沙上地区成陆围垦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就地域位置而
' q0 {/ H( A" m, S3 \+ k  ~言,大体上以老海坝(已坍入江中) 为老沙(西沙) 和新沙(东沙) 东西之
0 ]+ ]1 L. F" |' a. u$ A8 u界;在时间跨度上,大体以20 世纪最初的20 年为前后之界。至20 世纪初,今大0 D; ~  F6 r9 u7 A' i$ F
新及其以西地区已经全部成陆并相对较早地进入垦殖开发过程,而大新以东地# o; M; n( D% V, @8 J
区,其沙滩则尚处在生成、发育、并联而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中。6 x2 @- }3 }' c- U7 h
段山北、南两夹先后于1916 年和1923 年的筑坝成功,南、北、中三沙逐渐
9 t0 u& [, Q3 R0 Q连成一体。沙上地区近、现代意义上由西向东的积涨过程,随之形成史无前例5 E- X5 w, M" Z& N+ d1 X& N+ e
的加速态势,并由此开创沙上地区地域经济和人文百年与时俱进发展和繁荣的
. u' |) t* B$ W7 Y/ a新纪元。. p+ r9 T4 M$ U& I! B
简言之,大约在50~60 年的时间内,至20 世纪80 年代初,包括今乐余、兆
& b6 ^/ x) |3 q! J丰、常阴沙和东沙地区在内的成陆及围垦开发过程,大致告一段落(今现代农0 s. ?1 O2 V- J' G4 _
业示范园区境内最后一块滩地的围垦工程完成于1980 年代初)。
1 m( q1 r, X4 @" U- o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也就在这新的地理疆域不断开拓和开发过程; x/ K3 ]! F+ A6 U
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在原有基础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期间,
6 @+ X' A6 q% _( N7 ^2 |虽受到外敌的入侵、国内的战乱以及自然灾害侵袭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4 l* A# A0 Z1 n
有前进中的艰难和曲折,有抗争中的无奈和痛苦,有停顿和恢复崛起过程中的
" Q, o, l8 L( S( o& ^( b% E犹豫、徘徊和彷徨,但向上、向前、向好,向着现代化的发展总趋势,从未改
: k+ x- Q* p8 v% l; V& m8 L变。8 J5 k- Y9 ^  }- q/ D
正如本书诸多文稿所真实描述和努力阐明的,沙上学校这种发展趋势大致, G( X1 P1 ^0 e4 ]
经历了三个各具时代内涵和鲜明地域特点的发展阶段。
1 D. j$ j9 A3 P  ?9 z, d第一阶段,主要表现是,由“西风东渐”及提倡改良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引# B7 X% p2 \" B/ ^$ G( y
发,以废除传统科举、创办新式学堂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以及民国建立后

TOP

新学制的缓慢推行。这一阶段,开始于18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约20 年间,大约持
* \2 x1 O. h* {! Z' w* }续了半个世纪。
% n8 j4 f& J* i7 t, [/ k在这一阶段,沙上地区以初等启蒙为主要目的的学校(学堂) 教育形式,5 B0 H) S1 f' m$ G. r) q: Z
开始由单班独教、形式单一的私塾(家塾、学塾、义塾等) 向各年级相互衔接$ s2 \' K; w- b" }! h! p
的班级授课制为重要特征的近代教育形式转变③。这种转变虽有地方有识之士的
' ~# @  J( `! Y9 a鼎力提倡和推动,以及普通民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新式学堂(包括数量不多2 o5 ~- r- _- S2 T% N
的文社和学馆等) 在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尤其是农村地区各商业发达的
% W$ ^. q, z7 U, m主要集镇普遍出现。但总体说来,这种转变进行得非常艰难,而转变的过程更) s9 r' L* ~4 _+ l& F. `% f: e/ t
显得十分缓慢且极不彻底(直至40 年代末50 年代初仍有相当数量的私塾存在,# _/ M+ u8 ^& p" n5 ^
即是证明),总体效率也并不高。尽管如此,这些新式学校的存在和长期不间断
0 v& E+ [7 G1 u; C; v" h4 K的维持,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和新兴外来学说上的承续、传播和发扬,对于沙上: E' L8 p  s  [: [* m# ^- I
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整体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于经济政治活动和历史进程的有
: w& m- ^1 [  {4 D3 }( m7 @; b力推动,其作用不可小视。总体上看,主要因为东部地区成陆较晚,西部地区
1 b) F* [* l( v% w3 g8 U# v& A快于、好于东部地区。% H' [0 N2 Z4 `% H3 {9 v' F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在由传统塾学向新式学堂的转变过程中,
* w7 p  D! C9 p7 ]8 V0 p/ ^& X' O在进出学校大门的人群中,开始出现女童和女教师的身影。本书文稿中描述的+ N  e) }5 B7 T
后塍崇真“闺训堂”可谓一例,此诚开沙上女童接受学校教育之先河者。另
3 C4 I3 J+ q% n3 _' h* x, t外,1927 年三兴“崇实高等小学”改名“刘海沙小学”时,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 ]8 g1 N3 E0 O( I9 j
毕业的石守瑜受命为校长,这在沙上地区亦属破天荒的开创之举。此后,随着
3 b1 t6 |" F4 v9 l& U$ S社会的不断开放和民众觉悟的相应提高,女童入学人数逐渐增加,进入教师队! O9 A. Z6 n1 P  m: X/ w1 M8 S
伍的知识女性也与日俱增。
; ^8 z8 ]5 U, G* ]5 n$ O第二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夺取和建立全国政权后,以学校大门向全体普
/ Z+ g5 Y$ ^2 m- ~# h通民众敞开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其在艰难曲折中的发展和进
& u: C! a: ^6 f, N" W步。这一阶段开始于20 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至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
( i3 |2 Y* |$ Q  Z4 c& n7 n80 年代初,前后经历了约30 年。8 z. Z9 Q% d2 P' W+ V
在这一阶段,随着全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和人民安居乐业,随着政治经济和
4 Q- ~  f3 y' O; U; V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和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4 Y& l* E+ V+ Q6 I9 {5 x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人民群众对于接受良好, v* F& [8 Y. h5 B9 D2 F/ Z
教育的愿望更为强烈,热情空前高涨,响应和参与的程度也更为积极和广泛,, b4 V2 U! I; B- r9 H* `2 I, w
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学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普及程度* l- [3 {2 Y4 a* r4 x0 E: o
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学校布局的更趋合理,皆有目共睹。在这一阶段,更2 F9 r; a5 q* j+ {
多的女童可以与男童一样,共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在小学和中学可以见到
5 o& p. ?' D) f4 W女学生活跃的身影,而且走进大学的殿堂。随着妇女地位的日益提高,知识女! x' D0 h0 o& C; U3 i
性日益普遍地进入教师队伍,成为一种新常态。
& b+ {# }, W; `# w. s2 p截至“文革”前的17 年中,沙上各主要集镇和居民密集区域,几乎皆建立8 l. D% V# U( p. ~; V
了小学,虽经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调整,沙上地区仍有相当数量的成建制的全: j: c" |: O9 r; V# v
日制普通初级中学得以保留。沙洲全县全部7 所不同规模的完全中学,有5 所设
9 ?8 F7 i: C/ b# `9 Z; k在沙上地区,由西向东,分别为后塍、桥头(大新)、沙洲(合兴)、南丰和乐
# z3 |( s4 }2 f# E余。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与梁丰中学并驾齐驱的重点中学沙洲中学外,双桥中
- g9 }5 n; z8 d) z9 E; C学成为全县唯一的重点初级中学(至70 年代末,海坝中学继双桥中学之后,也
3 ^' \& L0 `% F. R成为县重点初级中学)。这些,似乎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沙上地区文化教育的
  Z) ~- m. t! S发达程度。4 W- x5 o& z3 `" y& O$ A3 G
在这一阶段,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面貌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和充满希望的1 f  o0 ~, H; ?
气象:/ W) t* q. }  h! I+ C$ s' o
(一) 50 年代初,政府部门逐步完成对原有学校的接管(接收) 和社会主义" J& W/ b, P! M
改造,大多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公办学校,彻底淘汰设施简陋,且明显不
1 D' x9 e' T( k  [1 g合现代教育体制的私塾,使之成为全日制中小学,同时也出现若干民办中小学
4 [* A' s$ G; _& m7 |9 y3 T和民办性质的初中补习学校;2 f/ }" u5 K3 l6 R! {
(二) 根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条腿走路”的构想,以“半农半读”、5 v* m( ~8 b/ @" y" Y6 ]' s
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以及以普及
# ^& K; M* l: c% M) c8 @初等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耕读小学,先后在50 年代后期和60 年代前期大量涌现,! m7 `* k& l) z9 @& A
其存续时间虽不长,但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意义和作用值得肯0 h5 [# q* W9 |& L. l/ s
定,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 Z/ h$ G% @% p6 Y% g; J(三)“文革”运动对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尤其是对正常教育秩序、教师队! e% n, P- G$ @  G
伍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冲击、破坏和摧残,贻害无穷,以致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
; N8 W: V: {- f3 x# w# h( ^' ?积重难返。
6 {# a0 X; ~  p1 d& k! ~$ k(四) 自196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学校办学体制下放过程中,出现学校数量
8 N* W. o5 C6 b' \扩张和教育质量徘徊不前的局面。究其原因,既有人口政策失控造成的两次人
$ K6 p# f. d& {- T口出生高峰接踵而至,以致学龄人数大量增加形成的客观因素,也有“文革”$ v6 w: C0 C) c6 z% \4 U$ ?3 t
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好大喜功、一哄而上、一刀切等主观因素在。于是一个大队
/ w' @( E% r% ~. g3 k办一所小学,一个片区办一所成建制或“戴帽子”初中(若干艰难维持的农业! Y7 K5 [4 o% X3 X$ d
中学随之被取代),一个公社办两所甚至三四所高中的现象普遍出现,以致所谓
# K( @1 x6 X! F$ ^7 h; l# V5 u. g% n“村村点火”、“五朵金花” 之类并非全是夸张的现象,极为普遍。然客观而言
9 e- l* a% s% H1 C之,这一在沙上地区延续超过十年之久的冠之为“教育革命”的办学方式,将4 C+ |6 _( `  m, l
学校办到农民群众的家门口,对于实现人们世代追求和渴望的普及教育梦想,( |7 g- D+ p4 k4 z# [& F. z: D$ C
同时缓解和改善人口出生高峰期农民子弟就学难的矛盾和困境,无疑发挥了特
& a! g; e. S  A- s; A$ z2 m殊的作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现象,其成败功过得失,后人自有公论。
, k: |# y6 O* |* Z1 {* K; J6 R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实行战略转移、改革开放和经济
9 n: u/ A. k1 G1 g4 Y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普及(9 年及12 年) 教育、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推行素
+ w: J$ t( Q! B% u质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开始于20 世  N) y9 I: l) T  X$ E
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目前正以全新的态势,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为
: a) g9 ]" h* p# h目标,与时俱进,全力稳步推进,方兴未艾。$ B: k4 m2 {+ F% K" F5 k  T
在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战略转移、拨乱反正和全面改
4 A' L) H4 q# T9 E) r+ {, J2 E: ~革开放,沙上地区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提高的新时期。高校招生( i+ @0 q- u/ S6 G
考试制度的恢复,沙上地区万千青少年学子为四个现代化而刻苦勤奋学习的热
8 [( u9 g0 b6 C& S: K2 n2 p情空前高涨,《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社会经济建- b% Q' C# E8 j& D3 V& n2 R
设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普及教育、普通和职业类高中教育注入了新的动
( F% d0 t6 z" H力和活力。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市”、“优先发展教育”、“教育  ~7 d+ `: Z6 [& k9 {  c: N$ A
现代化”等战略决策全面深入的贯彻实施,学校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h" k/ p2 k6 r; p5 W  a' {) x
明显提高,沙上地区学校教育版图上发生了一系列可颂可歌的喜人变化。这主
' x9 Y, H7 x2 R, l要表现在:
& e0 d- J  H, W8 T3 V! J- Z% }0 r(一) 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以一座座美观实用的地标式楼宇相继拔地而& V" x8 x( [! F8 b$ X; h4 Q3 @
起为重要标志,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各区镇九年义务制教育& g+ y, _/ K) M% e5 K
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教育现代化工程适时启动和有序推进,硕果累累;# y7 N/ {1 @: z1 z# `% \, B
(二)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教育
$ D/ g4 a' N; I3 ]( E' B# r& H8 B. d质量全面提高;* x4 V; h* m: a# b/ v
(三)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大潮中,校办企业的兴起和产业化,虽然在经济体
) e9 L" x/ X* H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步退出了教育领域,但在一段时期内对教育事业
  n$ u+ q; V0 _) T$ G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和低估;' \# |3 {9 F! ~, n
(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城镇化为目标,随着人口
- C$ X  ~8 X9 n: h出生率的普遍下降和行政区划的变更,合理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布局,使之向
1 ^# p' ^2 X+ V( o' q繁华集镇和居民密集区集中,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于是,通过撤并和重组,
1 `% z& U* Y4 _各区镇集中力量举办一所或两所初级中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中心小学+ J! u. e- D/ ^0 U! S9 G
和一所中心幼儿园,成为沙上地区教育版图上的新景观;
- W  z% K0 `; _9 v2 N) n(五) 成功实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统筹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组建职
! _& `$ P/ E( H3 |. V业高级中学,使职业类高中教育规模化,不仅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所急

TOP

需的万千劳动力培养构筑起平台,而且有效破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难4 q. \3 r5 {9 ?, ?
题;实施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规模化战略,沙洲中学迁往市区,撤销有关学4 L  z. N) m2 K( N
校的高中部,后塍高级中学、乐余高级中学与梁丰高级中学组建梁丰教育集团。
8 Q8 R5 f% `9 O2 z) @  z(六) 学前幼儿教育呈现新气象。虽然,这种与小学教育直接相衔接,俗称  h9 M+ _5 e4 M' f" k
为“半年级”的学前幼儿教育形式,其萌芽早在上世纪40 年代即已经在沙上地* L; B6 r7 F6 P
区出现,但只是一种在少数人口集中的繁荣集镇的个别存在。在其后的数十年
9 R3 D+ x! ]' w- X5 L" r$ u间,这种承担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任务的幼儿教育,经历了由个别尝试到普遍开: R* [6 `5 L1 Y! @# F- w! u8 U
设,由少数集镇扩展到广大乡村,由学前一年发展到学前三年,由简陋的小学3 w& D* G4 S, G' Y4 Z; G
附设幼儿班发展到设施完善的规模型独立建置幼儿园的过程,成为沙上地区完/ |" Y( q  ]3 K  x0 W# U
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 k' g3 A; P1 n0 h, R
(七) 随着张家港市沙上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加入到港
& f/ }- g5 @* _: w城建设大军的行列,于是,以民间资本为主创办的外来工(新市民) 子弟学校
9 B! I/ W- O$ F2 M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  K/ ~5 Z: v/ z- \" ~- J1 L% H

* p  v+ |4 V/ m* n5 P在本书的策划、征稿和编辑过程中,先后共收到近70 位热心撰稿人展示沙& ^$ t/ d( u) p& F& K9 g0 s3 d$ q1 F
上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今昔情形的文稿共约280 多篇,我们依据本书的编辑宗( v$ h7 M+ O3 i: I6 G
旨、体例及容量,选用了其中的200 多篇。总体上看,这些精心撰写的文稿,比
9 M# X. q& m( M. |/ u2 d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沙上地区有史以来几乎所有学校存在的基本事实、演变发+ c5 s# \# D& m8 o$ r+ a% ^
展的过程和现实面貌,以及这种演变和发展过程的大致脉络和轨迹,比较充分3 |- X: P/ b" F$ K0 P# X8 W' |3 D
地展示了沙上人民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和具体实践。文稿的作者们,通过史料" C5 x& a5 b+ G9 [0 F' H
的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研究,努力将思想性、地域性、纪实性以及文字表达上) [, L* E1 n2 ^2 f" W
的生动性、可读性融为一体,尽力展示沙上学校的办学历程和鲜明的地域特4 L; D2 |, J0 `2 x2 x. w# _
色。本书收录的文稿,大体上以每一所曾经独立存在的学校为对象,以展示每( C0 P0 K/ @2 P3 V' G& L
一所具体学校的历史及现实风貌为立足点,各自成篇。这些文稿,能坚持实事# X+ F' y) F1 y1 _$ `. K
求是的精神理念,充分尊重史料的真实记录和民间口碑,以可读性较强的文字
# d+ Q: O  N, t: |! R8 n) V. a! _* N表述,尽量准确完整地叙述“过去发生的故事”,传达时代的消息和正能量,尽
4 _' k) a1 a. J2 c4 R0 J最大可能努力做到样本的“复原”;以客观存史和现实致用为目标,力避浮夸和
) m7 I5 m3 ?; A# D8 P6 n; e“戏说”,立足于对每一所学校各具品格的“个案”描述,不轻易放弃若干重要
0 a+ u9 x6 W8 u& E细节的发掘和展示,但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式的整体把握。虽不敢追攀“究天4 A( u+ n& z3 b% b, i6 N4 F. |2 I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高度,但基本上达到了本书前期策划时确定的存史致
  a/ ?& e/ |/ Y) j8 [. k7 S用的总体目标。
! Y1 u2 y. n! I5 e本书的文稿,大体上以学校所在地区成陆的先后为序排列,参照原来的行
- ]' j5 a7 ?' W4 \7 P政区划,由西向东,分成若干章节,以独立建制的具体学校为篇目,试图从个) a. u5 o/ o) m
体样本的角度,展示百年来沙上学校的办学历程和今昔面貌。在本书的编辑过, G; M, N* j: K) A
程中,曾经考虑收入若干以沙上学校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和个人回忆性质的
5 [  f4 o1 S4 b1 u文章,以展示沙上文化研究会同仁近年来对于作为沙上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沙
/ Q5 V# K2 d: d1 w1 U上学校的考察和研究成果,以及身临其境的回忆性文字,但限于篇幅,只能割: S0 O: \# ~' ^! z' h
爱。对于这些热心的撰稿人,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歉意。
2 A. e6 [! y/ z对于如何展示沙上学校长达数百年办学历史的真实情形,是一个值得探索
; V/ B: C0 u  c+ Q8 C5 o的大课题,本书只是这种探索的一个初步实验和尝试,其疏漏和不足,是极其
5 ^$ x, `$ H8 }* s+ [  j+ g明显的。我们诚恳希望和欢迎读者不吝赐教,提出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 N5 B( r6 \" I- s$ ~7 L+ l
【注释】! n( A% e+ l% G' v1 I0 p+ l3 n! m
①明代张衮《江阴县志》(明嘉靖刻本) 卷七《学校记第五》“各乡社学”
9 A! b6 {( O% Z% j/ F5 L5 E条下有云:“正德十年,知县万玘率令创设,惟下港、青旸、竹塘、华墅四大乡
6 d) J9 d/ c6 A镇稍稍修举,其他未及也。”又,古江阴城外护城河,有“东吊桥”,据云也为' v9 `3 B) W& m, X! W
知县万玘于明正德十年(1615) 所建,石基,木梁,砖瓦而成。可见这位知县6 n7 L4 z% D  G7 F
颇热衷于民生基础设施的建设。
6 C8 b# d" d8 N& B8 u0 k$ K②据《常熟市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年版) 的记载,至解放前夕,包
% {6 |, ^/ J9 x% a括及沙上锦丰、三兴、合兴、南丰、乐余等地在内的常熟全县尚有私塾216
, J: T5 o5 m" f! K; n. n, |' F所。建国后1950 年统计,私塾甚至增至418 所。经过1951 年的整顿,至1952" b  B3 F) ]; g; B
年,尚存私塾197 所。1953 年为63 所,188 个班,学生6328 人,塾师193 人。) u3 u5 M8 _4 A  J% f5 |
1955 年仍有106 所,学生4479 人。此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和队办小学的兴
% W, F8 x% j  [$ Z起,大批私塾转为民办小学。至1957 年末,私塾均为公、民办小学取代。
, d/ o, S% |0 S) s又据《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的记录,包括今沙上地区
, Z) z: A# W* \- x1 Y南沙、中兴、德积、晨阳和大新在内的江阴县,抗战期间,私塾略有发展。( f2 b8 c! t  P3 H( T
1947 年,县教育局取缔不良私塾17 所。1948 年,允准立案私塾64 所。1949 年
/ y$ i5 t7 B" z+ R底,改7 所私塾为初级小学,立案私塾88 所。直到1952 年,才开始分期分批接* q& m  p: A9 O! X) n, F
收私立和民办小学。1953 年,私塾全部为学校代替。/ t- Y  g* d4 ?0 ]6 g' `
③据《江阴市志》记载:“宣统三年,全县城乡陆续开设初等、高等两等小
, E, Y$ u4 o0 q0 @+ T9 n7 f学堂87 所。” “民国元年,小学堂改称小学校……初等小学由市(城区)、乡利7 v( ~! a% s' x+ w3 g/ ]
用公款公产办学129 所……允许男女同校。5 年,初等小学称‘国民学校’……  z+ q" `$ E: Q* u
11 年,改称初、高级小学,合办的称完全小学,高级小学开始兼收女生。18年,
/ \4 F: h* X% ^9 X' L% @7 L/ m全县小学该用地名作校名。19 年,试行中心小学制……25 年,有县立小学* Y) [3 D) P: _( t2 Y7 g1 c$ \
23 所,县立初小257 所,私立小学8 所,私立初小5 所合计293 所、563 级,学生
" A. k, g5 P! d1 A35628 人。26 年,冬日寇入侵,小学全部停课。校舍被毁521 间。27 至30 年,国% L, V3 S( C9 M7 x3 d
民党领导的江阴县政府和中共领导的澄西、江阴、沙洲、澄东4 个县级抗日民主
; ^( a& r( {" E4 B. ]% \& z" j8 Z8 w政府都设立教育科。34 年,抗战胜利。将各乡县立完全小学改为镇、中心国民! v7 U% V9 |# M3 N! {
学校,县立初级小学改称保国民学校。37 年,全县中心国民学校55 所,保国民
* Q$ T: i) D: E学校354 所,备案私立小学9 所,合计416 所学生59828 人。”这里说的是江阴县
5 d8 E" P6 I& J# I的情形,显然包括了1949 年之前原属江阴县的今沙上地区南沙、中兴、后塍、$ {* ?1 Y2 }8 S! G
德积、晨阳和大新的学校教育。
# v0 t/ l7 N8 V) H; [; r; |另据同上《常熟市志》第三章《小学教育》称: 1898 年常熟市境内“始有1 n, B, p8 q' ~' U
学堂之设”。其后,西港、合兴等地的书院、书屋、文会“相继改办学堂”。“民
, L- p1 J) \% P. L: o7 @& g国成立以后,学堂改称学校。”“民国4 年推行义务教育,省颁《教育纲要》”,
! I9 R' X  K" M/ o“改称初等小学校为国民学校”。民国12 年,“成立县教育局”,推行《壬戌学3 A% m3 I3 c" S( S, X& Q) V0 B
制》(初级4 年,高级2 年),推广义务教育,但一无进展。民国17 年,“改以地
  \& ?/ w& A3 O! f: s" m名名校,全县设八个学区,有完全小学19 所、初等小学171 所”。其中“第八学
, i; b  {' F2 |0 k; M区”有沙洲和西港2 所完全小学。民国26 年(1937) 11 月常熟沦陷。抗战胜利, ?+ \* h0 b3 O3 J# h# k1 g
后,国民政府接收整顿小学,推行“国民教育”,至1949 年上半年,全县小学
2 k7 X& v% W( a# {7 @. }$ o- {370 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53 所,保国民学校268 所,私立小学48 所,师范附小
3 f9 Z1 w9 ?7 R1 所。

TOP

目录
2 \1 m7 G2 {" q! b2 L. R) ~8 `金港镇6 v, u! t- k0 k: Y4 ~
中兴
! i# g# i" u" a9 p9 }3 i港区职业中学/ 张惠兴李仁民…………………………………………………… 3/ U/ B" F& s1 P3 J5 F- ^' q3 K
民办九思初级中学/ 张惠兴李仁民匡杰…………………………………… 42 X3 n1 ?& _9 ?0 g  r# ]; ]
十字港初级中学/ 张惠兴李仁民……………………………………………… 6, K. Q# U( K. a$ V3 x
中兴农业中学/ 张惠兴李仁民…………………………………………………… 8
  M  M$ d5 C3 ~+ h/ V* F5 ]数易校名的中兴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9/ J4 K& {! B% I  M
猛将堂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12+ P4 b, T- n4 F, W) R5 ?  ]
九思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14
4 R% e; R! x9 u9 k, Q马桥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16: m2 u; h; v1 ^
滩上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17. K1 y! [2 b, O- L8 t' u- A$ t
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 张惠兴李仁民………………………………………… 18+ }8 u' ^; ]* d1 W7 x. }
南沙: k6 D9 B1 `& z! T; R
张家港初级中学/ 冯春法………………………………………………………… 21
5 J0 j% ?% n: q) ^" h1 l% p7 T6 F港区小学/ 冯春法………………………………………………………………… 23
: v: J/ D( b7 a& @南沙地区香山以东的小学/ 冯春法……………………………………………… 26
8 z) F4 d; N9 b$ i" f7 a南沙地区香山以北的小学/ 冯春法……………………………………………… 30
9 j4 u* Z8 @' ?; ^+ p1 U+ Y- j蓝天学校/ 冯春法………………………………………………………………… 418 G/ w  v! _! Q; l1 _+ U
后塍3 s5 W- @, s; M; D% c+ t  E
“崇真”发展简史/ 孙海航………………………………………………………… 44/ m* J) {- I7 Q! P2 R
新苗初级中学/ 黄再林…………………………………………………………… 50
' C4 z: l$ G( `$ ?“女子一统天下”的学校——后塍“闺训堂”/ 季诵华…………………………… 52* e" j1 M5 I" M/ e
后塍小学的“前世今生”/ 季诵华………………………………………………… 55* n1 U  F. d- g, \& C; ~8 s  F9 M; I
新苗小学/ 黄再林………………………………………………………………… 61% P; _7 |9 @( F: F& Q0 {0 L
杨家巷的“洋学堂”/ 季诵华……………………………………………………… 64$ W& W3 f9 R+ p* `1 u! Z$ \  Z. A( U
创办后塍首家村校校办厂的“后新小学”/ 季诵华……………………………… 65
1 q1 h" A* {* d9 l高桥小学及与其相关的两所小学/ 季诵华……………………………………… 67
3 O$ j" a7 T$ g7 K李家港小学/ 黄再林……………………………………………………………… 70
, ~( t; @0 D0 W& o6 V; {4 I4 C龙潜小学/ 黄再林………………………………………………………………… 72+ J! F; y; T% D/ \
群办小学/ 黄再林………………………………………………………………… 748 f# L; Q( B& Y" X8 b
斜埭小学/ 黄再林……………………………………………………………… 76
7 J, `. [6 W% Q& b# Z( p! d# x% c通兴桥小学/ 黄再林……………………………………………………………… 78
6 }8 B2 n& k' N东五节桥小学/ 黄再林…………………………………………………………… 79
; \) X6 @+ L1 z6 g* c善政桥小学/ 季诵华……………………………………………………………… 80& z, D  A" R6 D! I6 X
三角滩村的两所耕读小学/ 季诵华……………………………………………… 81
- N8 O6 P0 o- v/ P6 L后塍的社会教育/ 季诵华………………………………………………………… 82: q1 g0 a/ I3 n4 a
徳积
. }, g; R$ y! F. p) Q& [4 P护漕港中学/ 苏其增……………………………………………………………… 85
2 w: ~3 @: O& a) {( N9 e8 x新德初级中学/ 苏其增…………………………………………………………… 88* L9 v/ o0 u: x
新联初级中学/ 苏其增…………………………………………………………… 90
% z/ }& p- f4 ~/ A  G2 N德积地区最早的学校——德积小学/ 苏其增…………………………………… 91' D2 l* L1 w$ d1 P' k; t8 [
德积小学/ 苏其增………………………………………………………………… 949 k  N) v) `/ e! D' p( N7 i
天妃小学/ 苏其增………………………………………………………………… 98
3 N6 O+ F# R0 L- ^; `7 ]3 S太字小学/ 苏其增………………………………………………………………… 100
6 ]0 k: l# G/ E2 C) T0 r$ |& j和字小学/ 苏其增………………………………………………………………… 103' s( F3 M3 L! [4 L8 t
福民小学/ 苏其增………………………………………………………………… 105
3 a' Z. \* r  ?. Q* J# D白云小学/ 苏其增………………………………………………………………… 107$ x0 |' U* ]; u% u( N+ @% d' t
金星小学/ 苏其增………………………………………………………………… 1097 C) p: }, O/ C
小明沙小学/ 苏其增……………………………………………………………… 111; u0 a, ~7 h" b, e' j4 Z" [1 [( ?$ }
新光小学/ 苏其增………………………………………………………………… 113
0 W3 t* f; l3 b! h. b$ u: y新套小学/ 苏其增………………………………………………………………… 115
: ?( l" ?8 ?6 O7 g9 Q6 i9 X永兴小学/ 苏其增………………………………………………………………… 117
  r- ?: }' M0 L% w, v0 Z- C" a北荫小学/ 苏其增………………………………………………………………… 119
  d- k. H) Y- A* E双丰小学/ 苏其增………………………………………………………………… 120) [) Q, [. h- F2 W4 p6 |/ s* g2 A
军民小学/ 苏其增………………………………………………………………… 122& L# F! S( N/ p+ ], z
拦门小学/ 苏其增………………………………………………………………… 124
& I+ C; X$ `6 \' f: N0 T6 @8 h0 k德积地区的耕读小学/ 苏其增…………………………………………………… 126  D' C' V$ R) o# T# m0 y
双山岛旅游度假区) s: a: ^2 H5 v" I9 h1 Q" g
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张家港市双山学校/ 邱亚峰…… 131/ |; r+ E( y& e$ y4 g+ `! [3 o
双山初级中学/ 邱亚峰…………………………………………………………… 135: g0 H8 g6 {$ x3 F
大新镇3 w! z6 ?$ G9 O# Z* L1 C1 N
大新
* e; Z! D$ p7 f2 V+ j# o4 U3 x' @光绪年间沙洲五私塾/ 郑生大…………………………………………………… 141
( a$ ^( J: r7 B- v" `1 M& I大新中学发展简史/ 郑生大……………………………………………………… 144) ~& |  q1 {" E; z2 y! U
由长江中学演变而成的桥头中学/ 郑生大……………………………………… 151
: h  n/ [! w/ A/ m8 a; s4 p存在了三十年的海坝初级中学/ 史桂祥………………………………………… 153
& G1 ~. {- }, I8 ^. E! v( m海坝中学办的“五七”高中/ 杨子才……………………………………………… 155; L, y/ @9 i/ e- ]1 D4 E- s6 A
海坝中学的高补班/ 杨子才……………………………………………………… 158& _  ^3 U, K: A3 i- _
解放初期的晨阳中学/ 杨子才…………………………………………………… 161: e* `4 S5 G7 L) C5 u% p) S
大丰初级中学/ 潘荣清薛汉清………………………………………………… 164
) ?9 N/ j2 I, w/ n0 r/ F( }' A大新中心小学/ 潘荣清…………………………………………………………… 166
; Z0 }* P% d( Z, ?5 O4 ]6 z  E桥头小学/ 潘荣清………………………………………………………………… 173/ }4 A; D( P6 T, c0 `! o2 e
年丰小学/ 郑生大朱锡华……………………………………………………… 1762 _6 c) f$ v- S7 |0 m* S/ K
永丰小学/ 郑生大方琴娣……………………………………………………… 179% ~2 v, {8 E  F6 K& n
坍入长江的海坝小学/ 杨子才…………………………………………………… 1811 j9 J. `, v  a* @
新凯小学及与其相关的小学/ 郑生大李菊良朱锡华……………………… 184

TOP

北余小学/ 潘荣清………………………………………………………………… 1874 f, J& F0 ]; ?! M- {; _# }1 |
晨阳& X* o! q+ X# ~3 P' `9 Y& S
晨阳地区若干小学校简介/ 陆兴育……………………………………………… 189
/ m/ A2 s5 B# y2 \: t晨阳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陆兴育……………………………………… 192
3 ?/ c# A6 x; K# c晨新中学/ 潘锡文………………………………………………………………… 196
2 R) q  ?; m3 a& X, |) f/ K沐浴“晨阳”的晨阳中学/ 匡杰……………………………………………… 198& J0 }4 q/ N6 t( p
晨阳中心小学的发展历程/ 陆兴育……………………………………………… 201
" J# y  n" v2 ]/ a8 i$ P1 v锦丰镇+ s. x/ v* j+ d5 L, V) e# C
锦丰
! _1 q$ \$ m' t1 d/ ~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杨茂胜徐平………………………………… 2072 q+ l3 \- `* f6 d' T" J& G
锦丰初级中学/ 杨茂胜徐平………………………………………………… 212
' {! a& H3 t7 F; G: V3 T锦丰地区第一所公办中学——西港初级中学/ 杨茂胜徐平……………… 215$ y% c9 G$ W6 P+ A$ k! `, q5 v
曾存在近半个世纪的店岸初级中学/ 杨茂胜徐平………………………… 2175 d( _( |: M  o4 z, V. Z
郁家桥历史上的三所学校/ 杨茂胜徐平…………………………………… 220
1 M0 W$ t- I/ [" r锦丰中心小学/ 杨茂胜徐平……………………………………………… 224' T6 u6 ~5 C, D, Y! z- Z7 ?
开锦丰地区新学先河的西港小学/ 杨茂胜徐平…………………………… 230
8 W* ^$ o+ ~" J: U% i历史悠久的江边学校——店岸小学/ 李剑雄…………………………………… 235
* q! q$ n4 X3 x两所重名的元兴小学/ 杨茂胜徐平………………………………………… 238& c7 C/ `+ D+ ^, H) H% x3 M
五改校名的联兴小学/ 杨茂胜徐平………………………………………… 240
6 Y$ Q  E, c! _! ~协仁小学留下的印记/ 李剑雄…………………………………………………… 242
) y! d- G9 t# M5 i( d+ p. i其林小学的峥嵘岁月/ 李剑雄…………………………………………………… 244- W; B, T3 n8 R3 T0 }( g# X
优秀的新市民子弟学校——锦秀学校/ 杨茂胜徐平……………………… 2464 M$ p) N& w$ z2 |) {* e
合兴
( X0 d1 h. y5 ^  g$ P饮誉大江南北的沙洲中学/ 俞士明……………………………………………… 249
5 V3 g$ m# G6 `: P5 }昙花一现的“五朵金花”/ 孙相虎………………………………………………… 2571 T7 z5 n- R- E3 q; N
南师大附属合兴初级中学的诞生与成长/ 孙相虎……………………………… 260
! C8 z+ W# \5 H+ O" I" T以英语教学见长的洪联初级中学/ 孙相虎……………………………………… 265
. G# R9 @7 R+ F悦来中学/ 陆福兴………………………………………………………………… 268+ v& [' J' ?1 I  a+ M' k2 M9 t
庆丰初级中学/ 孙玄兴…………………………………………………………… 270# t, B; Z2 x- X& D5 b
“梅开二度”的农业中学/ 孙玄兴………………………………………………… 272
0 X' N( h! F% p) C南师大附属合兴中心小学/ 陆福兴……………………………………………… 275
  l$ y; D; l2 o6 s令人瞩目的合兴“少乒校”/ 何子龙…………………………………………… 278( _/ o& I/ L  H" w! O# D! i
中兴小学/ 何子龙………………………………………………………………… 2826 M+ ^" c9 _9 w4 s: D: D' K( Z% k
光明小学和北新小学/ 陆福兴…………………………………………………… 284) H! W! a# m; \2 I- d7 ^( r$ c6 [
牛市小学印记/ 陈国华…………………………………………………………… 286) C2 u5 D2 s$ R) T. {
庆丰小学/ 何子龙………………………………………………………………… 290
, c" V0 z$ k  x5 L三洪小学/ 孙玄兴蒋萌华……………………………………………………… 2924 i* _; {0 ^' x8 J2 Y
天福小学/ 刘长宝………………………………………………………………… 294, t. M' j: h9 n# _" S
与小镇同兴衰的五节小学/ 孙相虎……………………………………………… 296/ F) R. {* i# ^/ g5 a
东太平小学/ 孙玄兴……………………………………………………………… 299
) T& J, z" O" o! ]0 \% h福利小学/ 何子龙………………………………………………………………… 301
+ X% J$ N8 l& Q6 }3 i* ~4 ~三村小学/ 何子龙………………………………………………………………… 302& B1 P* `! R  T- |
以夜校起家的北洪小学/ 孙玄兴………………………………………………… 304
! ?/ W* B3 `8 s9 `3 N( X& M常家小学/ 何子龙………………………………………………………………… 3064 H0 s6 f' C4 s8 ^. r
南新小学/ 孙玄兴………………………………………………………………… 308
2 J! i" y: l# C; L七圩港小学/ 孙玄兴……………………………………………………………… 310
, {! q- v7 y! {$ Z7 ?民国时期的合兴民众教育馆/ 渔也…………………………………………… 312: J/ E) P, |3 F. E
三兴$ y# R1 _' u: R
锦丰镇三兴地区学校概况/ 葛德本……………………………………………… 3144 K1 D2 f* r# ]9 [; K" K
私立静山初级中学/ 葛德本……………………………………………………… 317
3 W4 V. ^3 |; ?# f三兴中学/ 葛德本………………………………………………………………… 3219 L- K! d  p3 D2 U. k% m) Y9 y/ r
张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 葛德本………………………………………………… 323
, _9 P) m8 B+ {西界港、常阴、利群三所初级中学/ 葛德本……………………………………… 3254 ~$ G- K6 @8 ], \' W6 D6 r/ Q
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葛德本……………………………………………………… 328
) P1 U0 P( }* A* u% s+ t& t; u三兴初级中学/ 葛德本…………………………………………………………… 329" X6 G9 D% B% p0 ?0 s: a8 c
三兴农业中学/ 葛德本…………………………………………………………… 331
9 w5 z+ S$ |/ _) @隶属于南通县的刘海沙小学/ 葛德本…………………………………………… 3332 P/ G/ m4 W* a) u+ v8 K+ @
三兴中心小学/ 葛德本…………………………………………………………… 335
) _; `7 z7 W' T. j. R/ U2 B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一) / 葛德本………………………………………… 3376 Q9 R) @- e, b" ?
三兴地区停办小学略说(二)/ 葛德本…………………………………………… 344
/ ^2 }6 {8 V# v% p, E乐余镇
4 R5 h, D1 W' k, n* g2 H3 X乐余
( W6 U, E* p. T乐余地区的私塾/ 苏松年………………………………………………………… 351
: l/ Q  C0 I' Y7 T乐余地区的小学教育/ 苏松年…………………………………………………… 353
7 B' w% [- X, t* |3 M乐余地区的中学教育/ 苏松年…………………………………………………… 360
& h  P( A( F7 x0 A% T" \数经变迁的乐余中学/ 苏松年…………………………………………………… 363& e! m- g! Y+ n
沙上名校——崇实(双桥)中学/ 苏松年………………………………………… 369$ ^) h# m5 v2 W
乐余中心小学/ 苏松年…………………………………………………………… 3743 B. U6 b% d, Q- [
兆丰
8 H: b0 _+ N! r: E. U# I# g0 o( E张家港市唯一的一所艺术职业高级中学/ 朱宗林……………………………… 379
! a0 b3 i4 J8 }6 R兆丰初级中学/ 朱锦龙…………………………………………………………… 3817 A  x& w# H5 `5 j
青草沙滩上的两所学校/ 朱锦龙范崇兴……………………………………… 383
- ~; u# v( v- q- \. x! Z' U2 o兆丰地区的初等教育/ 朱宗林…………………………………………………… 385
1 O& V3 _! `6 G  Q" r8 B. ^) n8 l% n! `; e呈现科教办学特色的兆丰中心小学/ 朱宗林…………………………………… 388- y6 F( g  g6 t* P3 _; f% S
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团结小学/ 朱宗林…………………………………………… 391
5 ]7 m* O5 f8 q3 o1 m- m/ u  F红星小学/ 朱宗林………………………………………………………………… 392; z* E: D# \, p7 K, b
三村交界处的三丰小学/ 黄成祥………………………………………………… 3943 |' p( r. E  x' y+ l) c& M
艰苦创业的东华小学/ 范崇兴…………………………………………………… 395
+ N( p: g" C5 a4 f. r! m( j! h我的教书情结与东胜小学/ 袁振隆……………………………………………… 397
% A. R7 B9 H  j! l3 J  l! l. P南丰镇
; O- o6 p& {# E0 U+ k; z南丰
1 ~9 K7 j$ a: {9 I' N! @南丰地区的私塾略说/ 张爱华………………………………………………… 401
' f' O( z/ H! q& N0 U/ C$ F/ i! i南丰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 张爱华……………………………………………… 403
* k- o/ R: y" F8 q! e南丰初级中学的办学历程/ 张爱华……………………………………………… 408
3 D9 J: n/ N1 E* g东港中学/ 季友德………………………………………………………………… 410

TOP

永丰中学办学始末/ 沈国民……………………………………………………… 412
$ e1 I. \0 t* Z, b8 q数度变迁的民乐初级中学/ 周德林……………………………………………… 414
0 s* C, c* [4 _: A9 J艰苦办学的常乐初级中学/ 周德林……………………………………………… 415& j8 U% \( p2 z: v1 f8 e+ |5 l
首创九年一贯制的永联学校/ 沈国民…………………………………………… 416
' u3 G% O% s+ o1 u; l南丰地区农业中学办学始末/ 徐菊存…………………………………………… 419* g& i# I; R0 A7 b  n
南丰中心小学/ 季友德…………………………………………………………… 421* A+ a* N& B8 d5 r: k6 [
南丰地区最早创办的东港小学/ 季友德………………………………………… 425) H" K1 O& n' t: n/ D
永丰小学/ 倪汉彬沈锦发……………………………………………………… 4278 T/ R3 D% p7 E; o! ?% e. F
我所知道的泗兴小学/ 袁炳龙…………………………………………………… 4291 S- @! W% v9 A% Q& \. ]7 ]
新民小学/ 薛丽芬………………………………………………………………… 432
7 N5 L# @; F" Z0 q/ |合二为一的民乐小学/ 周德林………………………………………………… 434
' m+ w9 W0 q, X6 r; x# C5 \7 a$ V回忆年丰小学/ 何德云…………………………………………………………… 436
" H1 g: s1 l2 |9 r$ u9 k四易其名的遵义小学/ 周德林…………………………………………………… 4381 A- l8 v8 M7 T2 G5 y/ j
民联小学/ 陈维圣………………………………………………………………… 439+ Y+ s7 T* [3 P7 h
周继小学/ 徐志荣………………………………………………………………… 440
8 t5 v7 {& R  ?; t) ^. g  Y长兴小学/ 范云………………………………………………………………… 441% `6 N8 z5 T2 E  \3 r
长征小学/ 范云………………………………………………………………… 442
& s  I! O; Q! D+ N& _- X! e' e- K: d5 B民生小学/ 徐菊存……………………………………………………………… 4431 a4 l! e" \3 K0 g7 o
捐资建造的海新小学/ 周德林………………………………………………… 444
$ W9 ^8 |  H. E义和小学/ 范云………………………………………………………………… 446
7 k5 v) {* S! j* ^$ p& E" _/ z建新小学/ 江作仁………………………………………………………………… 447
2 D4 o' u! n: W$ ]民成小学/ 张爱华………………………………………………………………… 4496 D- S: @  m( w
新建小学/ 王静峰………………………………………………………………… 451
# V& q' U! t: {: _% o常乐小学/ 张爱华………………………………………………………………… 453
8 C- h" d5 p) w2 T9 f勤丰小学/ 耿于国………………………………………………………………… 455
+ O6 b5 h) Y) u8 `$ c( J3 E0 v新生小学/ 张爱华………………………………………………………………… 457! X: S( p$ P* c1 C# f
向阳小学/ 张爱华……………………………………………………………… 459( V4 }3 D1 d" l
东港农业技术学校/ 龚志明……………………………………………………… 460
* q' |4 ?( z% |东沙8 e5 X, W) S8 v; c
几经变迁的东沙初级中学/ 严一飞……………………………………………… 462
3 v2 C1 h/ V3 _# d9 k九年一贯制的张家港市东沙学校/ 严一飞……………………………………… 464) S8 P( s2 J8 E( q
因陋就简的东常小学和东进小学/ 严一飞……………………………………… 465
2 J/ M3 J5 n: k: B7 Q2 z芦苇搭建的东联小学/ 严一飞…………………………………………………… 466+ Y' v$ q& i( f% d9 Q
长江滩涂边的东跃初级小学/ 严一飞…………………………………………… 468
8 g4 r7 |: o% T/ _2 F以厂兴校的东昌小学/ 严一飞………………………………………………… 469
: ?& ?: j8 x! @+ C7 r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7 ^. c0 `& H2 Q1 W2 @+ M面向群众,惠泽后代——常阴沙农场各级各类学校/ 陆炜峰………………… 473
% O2 U$ d$ P0 d7 ^/ V5 F农垦江南一奇葩——常阴沙农场中学的办学始末/ 陆炜峰…………………… 481
* ^. Y: {& U9 A9 `常阴沙农场农业中学与农业技术学校/ 陆锦法………………………………… 4846 r0 x' P3 L) ]: p
脱离企业办学模式的常阴沙学校/ 陆炜峰……………………………………… 487+ ^! b! r* _2 I) c
常阴沙农场中心小学/ 陆炜峰…………………………………………………… 490
9 Y! f0 ~7 E9 y1 |3 `, n  ?5 J东长沙滩地学校——长沙小学/ 陆炜峰………………………………………… 493- v! @' \/ k" H6 B, i; W+ w5 r: }, W' u
编后…………………………………………………………………………… 495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