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10#
发表于 2017-2-23 13:33
| 只看该作者
呈现科教办学特色的兆丰中心小学1 G6 L s2 c1 F( F
朱宗林9 j; e& I5 C' U& S
兆丰镇所在地原是一块新沙。 1945 年始形成集镇。 当时, 距离兆丰镇东市6 M, V% w3 t, Q6 V, f
梢不远, 还是滔滔的江水, 后次第成陆并围垦成田, 吸引沙上西部地区的居民. O" v& g% ^- K; T4 @: G) ^
前来开发定居。 1947 年 2 月 , 由朱贵德在兆丰镇西市梢尼姑庙内开设私塾 1 所,
w: [# \. Z; }1 f8 B: a聘用塾师1 人, 学生仅10余人, 此可谓兆丰地区启蒙教育的萌芽。% R: ^. `$ u, a" ]+ Q/ U
1949 年初, 兆丰镇东虽离江边滩地仅三里之遥, 但前往谋生定居者日益增
( c o% I; w& Y5 h) G多。 是年 2月 , 由地方上热心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朱心安、 赵永昭等人, 经与兆
" z' V T% y+ I" ?丰镇北市梢 (今常丰村 11 组) 杨大兴商量, 借得其庄园内房屋数间, 创办兆丰
/ J" Z- L* |3 @5 A9 z) c: S小学。 初创时期的兆丰小学, 几乎无甚设备, 课桌是向龚国泰借来 30多块旧门7 m. a7 D0 K' W! a; I1 x2 ?
板, 以木桩作支撑, 权当学生课桌, 凳子则由学生自带, 稍微有点像样的课桌
! U! Z, k3 I- F) ]6 x仅八九张, 也由朱贵德出资购置, 学生不足百名。
4 |3 K2 U8 f8 p- L8 \几乎与此同时, 陈殿姜、 倪礼章等人, 在兆丰镇南市梢港西租用民房 6 间,
# Y; f/ N* N" K2 _+ {6 O+ \9 y开办私立兆南小学, 学生也不多。' K E/ P0 z; F8 e1 F3 Y7 h
解放后,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教育。 1950 年 8 月 , 由当时常熟县南丰区政府
9 K# Q3 J, p: Z3 l" ?8 ?9 D, v; g* n决定, 撤销私立兆南小学, 与兆丰小学合并, 定名为“民办兆丰小学”, 学区划
! G, y$ t8 `" k+ Y- s归泗兴辅导组 ( 在今南丰镇境内成陆较早的泗兴小集镇, 开设有泗兴中心小4 E* D" V( h+ g, @4 \* G% {* o
学)。7 F4 j2 g2 }0 f& t! l9 |
值得一提的是, 上世纪 40年代末从兆丰小学走出了一位优秀毕业生, 他就: o2 Q( @( W' B
是薛永祺。 薛永祺于上世纪 40年代末兆丰小学毕业, 先后就读于崇实中学和沙
/ z# e1 M+ T2 \8 c5 S4 l W洲中学, 1955 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深造, 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 曾任上+ {, _2 }$ N2 ], u/ v- ]1 q
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总工程师、 博士生导师, 并成为中科院院士。4 o" V9 M" z( q# q( b
1952年, 兆丰小学学生增至 250名, 因校舍不足, 将 2个高年级教学班设在
5 b- E0 D4 c" `% x1 V3 ?镇东市梢龚国泰庄园内 (即今兆丰中心小学校址)。 由孙瑾任校长。
6 m: v; o1 _" D/ Q1954 年春, 经区、 乡两级政府决定, 学校所有班级迁入龚宅。 该庄园是一
9 m" d2 P! V w1 m. ]座沙上地区典型的封闭庭院式的“四关厢” 院子, 有砖木结构瓦房 26间,占地计' J7 R3 Y" D7 e- u4 W$ M0 B
3917.84 平方米。 四周开挖既宽又深的围河 (沙上地区俗称“宅沟”), 办学条
( E0 e6 q1 q5 c& t件在当时可算十分优越。 N8 U- z5 D+ j' p( F7 P
1956 年春, 常熟县教育局决定撤销泗兴辅导组, 设置兆丰辅导组, 学校也
( L8 J0 }$ t3 v* x. p {随之更名为“兆丰中心小学”。 辅导区范围, 包括当时学校周边的生建乡 、 团结# B w" A" d. \4 ~3 @/ Q7 Z
乡和兆丰乡的 7 所小学。 期间, 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入学人数逐年增加, 教7 P/ u& S E6 z' X4 ]# l
育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条件逐渐改善, 全校学生 460余名, 编为 10个教学班。& C" }3 M8 J5 K" p/ m. M8 j( j
1957 年, 学校贯彻党的“使受教育者在德、 智、 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的
. p0 t1 t( D2 F! ~' h) o7 g+ A- ?教育方针, 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 学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 s$ j0 D. ?/ \% m1958 年秋, 学校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
5 V, |) Z$ z: K$ h5 {4 w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 在“大跃进” 运动中, 响应“大炼钢铁” 的号召, 学
, v) L2 I+ v; B& N* c2 }- e校也曾组织教师 10多人与大龄学生 30多人, 在兆丰镇街头大炼钢铁, 连续 4 个% Z* o( e! N5 Z# N' b0 Y" E; x7 l
昼夜, 没能合眼。 那年的秋忙假, 竟长达一月之久, 生产队也可随时到校通知
0 u4 r# i/ @0 z8 y- d4 M, x2 ?$ t师生参加支农劳动, 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
6 E7 s: l; d- m7 Y$ R" |1961 年, 贯彻党的“调整、 充实、 巩固、 提高” 八字方针, 学校事业规模
* {$ D7 X5 S8 Z- f5 O缩减, 缩编 1 个民办班, 凡年满 13 周岁的学生都回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
* G% ^& q7 K! m4 z" a1962年1 月 , 学校划归沙洲县管辖, 更名为“沙洲县兆丰中心小学”。
0 |/ c( L+ m1 `& _& G$ ]1963 年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后, 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教学
9 C# S7 y: z4 j2 V6 k: E秩序又逐渐趋向正常。 学校师生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号召, 采用多种教
5 Z" n3 x* f% c& F/ x4 E8 q育形式, 开展“学雷锋, 做好事” 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前途教育, 进行1 D! q2 l4 f' D2 g$ o1 ] Z; E
学习目的性教育, 师生中涌现不少学雷锋积极分子。 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提高
: b0 D2 A$ K. O教育教学质量, 蔚然成风。8 v+ R" h" n6 S8 e; X% N2 x* A
“文革” 爆发, 学校处于动乱之中, 校长及部分教师受冲击, 被批判, 师生9 e( }3 H d( A
之间围绕学校领导是否“走资派” 展开激烈争辩, 并形成观点对立的两派群众- ~5 n' ^/ M/ h4 N3 {
组织, 卷入无休止的斗争漩涡。5 x& C; S s4 j& V, S4 q
1969 年春, 办学体制下放, 学校下放到大队办, 学校也随之易名为沙洲县
( z: H. L2 x l* s3 {# e; i% R兆丰公社“常丰小学”。 学校的课桌、 椅等教学设施设备, 也按学生比例分散到+ Z5 q+ u7 b( Z i# I% Z
附近的生建、 民立、 江声等大队办小学。' d5 b/ u+ e; a3 E2 Y8 ?9 z
1976年, 结束“十年动乱”, 学校组织师生批判“四人帮” 对学校教育干扰4 o( H! X3 I9 A
和破坏的罪行。 教师彻底解除束缚在身上的精神枷锁, 重新激发工作热情。3 z: R1 ~/ v, q) u9 q
1977 年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在各领域全面拨乱反正, 恢
. D4 I; X; @. V, B复高校招生考试, 全面肯定中小学工作在全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根本上0 C- U" K* O1 s9 ^/ T+ {
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 学校工作开始全面走向正常轨道。 是年, 学
" n! g) J. [$ X- q" {校又恢复中心小学建制。: f& p- F ^, v# W/ A
1983 年, 学校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 1987 年 10 月 , 学校举办“培智班”,; O* w# T. C# ^5 e4 v' A4 u$ {% }, T
以弱智少年为对象, 首选学生 10人。 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在学校历史上还是
2 N n3 F5 ` S1 v4 ]2 R% v. x第一次。
G1 |' Z2 X/ ?" Y0 Q" @1990年12月 28日 , 顺利通过张家港市组织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1 \/ {7 A/ {$ d0 A. E) k( Q半个世纪的风雨, 兆丰中心小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 抖落岁月的尘' v1 N: b4 L/ X3 z. i" D
埃, 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伴随着伟大祖国的复兴崛起, 学校正在不断地书写着* a3 i+ C1 b6 r3 O% }6 D* H
属于自己的辉煌。
" b" ^3 q, k6 a# F近年来, 学校遵循 “培基固本、 思进创新” 的办学理念, 以“学校管理科
$ _5 ~6 D. ~" Z! e) w学化, 办学条件现代化、 科技教育特色化、 办学水平高效化” 为目标, 以科技
/ [% ?7 b) B I6 Q4 x办教育的特色日益彰显。
! O8 s" z3 J( K5 \3 r/ f' I21 世纪初, 学校办学规模有所扩大,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占地面积0 @& g* T) l$ T9 [5 N; c. \
28950 平方米, 建筑面积6629 平方米, 拥有教学楼 5 幢, 形成了“一宫、 二桥、
" m6 g0 y- F5 Z& T1 K1 k' r三园、 四廊、 五楼、 六路” 的校园文化格局。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4 x2 W4 J$ j+ I5 e' H5 ^4 C+ C/ R
特色学校、 江苏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 苏州市常规管理
9 [* P4 w9 y; }$ N" ?示范小学、 苏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 2002 年, 学校顺利通过验收, 办学条件达
g+ c6 r) z# S. J* i. x& o到江苏省实验小学的标准。* K' n5 a: Q& q% S1 `) _& c
2003 年, 张家港市行政区划调整, 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兆丰小学”。
% X8 ?3 n5 D/ s8 l1985~2011 年的 20 多年间, 是兆丰小学科技教育的鼎盛时期, 共获少年科
- G6 e: ?" k" P1 R. n: L技成果共 848 项, 其中, 国际发明奖 3 项, 国家级奖项 61 项, 省级奖项 715 项,
! p$ z8 m" P5 d( Q( u4 I6 }- Z苏州市级奖项 69 项。 学校连续十年参加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连获佳绩。
" z# ^; C; C e) f7 b( g/ F2004 年 9 月 , 六年级学生王源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 他的“新型水
$ }' i7 N: Y' r! g& j, z' n) p$ r龙头” 获国际发明铜奖, 傅强在香港举行的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 2012 年,
4 q5 c5 C0 _- Y% i, P' L) k六(4)班学生祁一文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六(4)班学生徐思源获得第
( z7 m ]/ J. ?, W" N( j! _8 {! R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
3 ?+ [! t: J. L$ _) H2012 年 8 月 , 撤销兆丰小学建制, 与兆丰初级中学合并, 成立九年一贯制
0 n6 @3 c, s3 a3 G& y# z4 o的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9 @5 j$ E0 u2 C1 |: Z, L& V. P1 c. |据相关史料, 兆丰小学历任校长 ( 负责人) 先后为朱心安、 孙瑾、 朱秀
/ o" i8 C$ N: F全、 陆介堂、 范仲敏、 戴君才、 董平、 范仲敏、 朱宗林、 张潮涌、 杨建新、 卢5 a, F, f. G# ^: _) D6 m
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