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搬迁至西边的原关帝庙内。这样,就有了一间比较像样的教室。随着大队集体
# I8 b& H& {$ t7 ?, G9 K# L1 y经济的有所壮大,也加强了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课桌椅也全部由大队出资操置
% J3 H  r# K0 ~8 m  O. _办齐全。但是,教师依然只有唐风雪一人。不久,唐风雪被调往设在陈家场陈9 f0 {7 \% B2 e
家祠堂内的农业中学,耕读班就由缪阿兴接手。
+ H5 [; S2 X3 Y' `1969 年下半年,陈家祠堂被拆除。原祠堂所有建材被用于翻建耕读小学校9 [. U/ t" I& A5 n! p( t7 @2 z" [
舍,共建校舍20 间。校址就设在后塍南街口东侧的牌坊河旁(今金陵纺织有限1 B0 ]4 V# V. x( {& X+ E+ [) R6 L
公司内东部)。新建成的学校,初具规模,开设小学部6 个教学班,幼儿部1 个
4 ^5 ^0 ^$ C1 Q5 Z" L班,学生200 余人。因为后塍镇区北有中心小学,南有后南小学。新建的小学虽+ [7 D. N: z0 G% w/ o# I
然在街道的南边,却不能再叫后南小学了。又因为学校属于新建,加上“新”
/ S) l# K/ A, L4 q字涵义丰富,推“陈”出“新”,那么就叫“后新小学”吧。+ ?6 |  _; B6 }& U3 J5 b4 j
学校首任校长肖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从学校“创收”上动脑筋。这
2 J+ j9 G" ?7 G种当时可谓十分“超前”的意识,推动他创办了后塍镇首家村级校办企业——
& I4 a& a  p$ X2 j! Q6 O后塍塑料印花厂。以工厂盈利作为学生上学费用的一种补贴,从而免收学生的5 S! R/ S  r7 V2 `& \! t' ]( t
书籍费和学杂费。这一举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这所在全县极不
3 k- R( U/ F8 C& x- {起眼的后新小学名声大振。
/ K9 y* Z2 S. c$ e5 R( V当时,校园内一片生机勃勃。放学后及休息日,老师带领学生去田间劳9 C1 d, G$ u( _3 L
动,割草积肥,捡麦穗。或到老年人家和街头打扫卫生学雷锋。晚上,大队组
1 w: X: z; C& |织联系电影放映队,到学校操场上放映。既丰富了家长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6 \( u! r* q7 |& j
活,也吸引了后塍街上的居民和周边群众前来观看。这在当时,亦可谓一种颇
5 u  _, K( J  S9 n. B为时髦的文化生活享受。5 ?) ^4 \0 ?" p! R3 J- B
1983 年,主要因为学生生源开始减少,加上学校的校办厂停办,学校经费5 c/ k3 t# e- S5 M; c1 E7 ~
来源不足。于是,班级压缩,只有3 个班级,成为初级小学。1985 年9 月,随着6 z  H3 b2 g$ \3 a# u' J" T+ E
生源进一步缩减,后新小学并入。& g9 \0 U3 \0 v9 i8 W
后南小学办学历三十年,历任校长为肖锋、沈瑞娟和黄庚育。
% c# a: ?* |. X& a
* F+ ^0 n9 \  W2 X- W9 s高桥小学及与其相关的两所小学- `* r. D0 C0 e3 d) m$ M
季诵华
/ [/ n: O5 u( o6 M; B今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办事处的高桥小学,位于沙上西部地区繁华的后塍7 v8 e) v7 N& F2 G9 ?! ]# s
集镇东郊、张杨公路北侧的高桥村中心,校园依傍于高桥南路一侧。学校占地, K2 c( r4 a0 r
4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91 平方米。建有十上十下及四楼四底的教学及办公楼; c$ n- ~9 E; \
各一幢,合计28 间。另有生活用平房3 间以及卫生间等建筑。校园周围筑以围" [4 L# X6 e" L* f& t" c3 S6 u3 v) i- j
墙,校园内绿树成荫,百花飘香,恬静雅致。学校乃由陈家巷小学及迎新小学
# k8 P3 K- B6 X. e于1985 年合并而成。
+ O3 {4 X0 S! F; x3 R" Q( ?$ o+ D陈家巷小学1919 年8 月,江阴县澄东后塍地区一位名叫陈桂宝的有识之
, d# ?% l) ~. _* b: }% Z9 e" A/ i士,在陈家码头东首的一座祠堂内,开设一所大约10 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5 |- \5 G& I1 E( G; R+ g
校。经当时江阴县政府确定为公立学校,取名“江阴县大桥五校”。其后8 年4 A6 P0 X7 r9 q) m% Y) B* X
间,学校艰难维持,规模有所扩大,也颇有成绩。1937 年,抗战爆发,居住在2 O: `0 B% H! Y6 M5 ]. o, Q
高梧庄的吴阮琴,在高梧庄建造3 间校舍,学生全部搬入新校舍就读,学校也
7 W8 m* N3 {' h! Q* F) w, ~% _改名为“东吴小学”。抗战8 年中,学校虽遭日伪压迫,仍坚持办学不辍。) `3 G% w& a( t" D- r: o
1945 年,抗战胜利,学校又搬迁到徐家园的徐达元家中上课。解放后,学校由
6 [% ^( U$ x( ~, P4 d人民政府接管,拨款在陈家码头建造坐北朝南新校舍5 间,及东、西相对的两
0 R* v' _( K4 D, R0 j$ }; T9 j幢校舍各4 间,加上原有3 间房屋共计16 间校舍,定名为“陈家巷小学”。作& E, q) ]9 p/ M% e# c; J3 L
为一所略具规模的完全小学,学校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有学生百余
0 _: D4 u1 X' T$ @3 ~名,教师5 名。
3 b. H9 u. t9 p$ d从1949~1985 年,历任校长为龚寿昌、谢维兴、肖一鹏、谭建民、徐玉才、
$ b) j: R0 E7 F( i# u" c, d陈玉泉、费玉芳、丁徐才、杜生才、徐洪福。1985 年,与迎新小学合并为高桥
7 P% o) y/ n0 T- E; s# g小学。
3 B# _' A- L( n迎新小学(邱家巷小学) 1957 年9 月,在高桥村的邱家巷,创办了一所
+ g5 X3 L  `7 l* f2 ]仅2 间校舍,1 名教师的邱家巷小学。开设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班1 个,招收30
6 W0 U; G8 I& ]; H名学生,由杨锡华一人单班独教。不久,学校校舍暂时借给生产队使用,学生
' W( n. U, ~% a. i: @% j搬迁至孙中望家中上课。1970 年9 月,学校又回归原来的校舍上课。开设一、, E- w: P3 a; l3 p! J* ]
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2 个复式教学班。1972 年9 月,有学生110 名。随着学生
, H8 c( o# H3 K2 B. L的增加,配备4 名教师,开设一年级和四年级2 个单班,二、三年级则仍为复式
. i2 v' j& v/ p! o8 H, X教学班,共计3 个教学班。因校舍紧张,一个班级只能借在村民李恩惠家中上
# D' n8 m5 P) I5 d9 N/ d" ?1 ?课。1973 年9 月,招收周围7 个自然村的160 余名学生,开设一、二年级,三、
5 B5 \/ ]8 s( a: g) N/ h四年级两个复式教学班和五、六年级一个复式教学班,并借用村民闵仲英家设
, f5 b$ k/ L: x9 t- U" r一个班上课,共4 个班级,6 名教师任教。
  `( m* f* m8 }+ H1974 年9 月,在小张家巷西首处,新建朝南、朝东两排12 间平房,作为校; P% t: g: ~4 k
舍,并筑以围墙,学校迁入新校址,才开始勉强像一所学校的样子。校名仍为
1 J% P9 K! M  z: E& \- {1 r“邱家巷小学”。新学校共设一至六年级(其中1 个复式班) 在内的5 个教学班,: H/ _6 P: J6 a" t0 e
学生200 余名,6 名教师。1976 年,因在学校旁边开挖一条名叫“迎新河”的河
/ O# V- n: V5 P) n8 J/ O! q道,学校即更名为“迎新小学”,时任校长为徐洪福。1980 年9 月,生源减少,* Z8 T) q9 r) f
仅有120 名学生,即开设4 个班级。其中一年级和四年级为1 个复式班,二年级8 F8 W' k' F/ p( u2 {7 T
和三年级为1 个复式班,五年级和六年级各为1 个教学班。由4 名教师任教。
3 O% e0 r9 A9 d2 N1985 年9 月,高桥小学新校舍落成,迎新小学随即和陈家巷小学合并,迁
; y$ g) i4 s6 V; E& `( Q' w入新校址,一所全新的小学——高桥小学,从此诞生。以迎新河为界,河东学
1 k$ Y6 @6 T! B5 G& U  N生进入高桥小学就读,河西学生则进入后塍中心小学学习。
1 i$ g( ~- w) v& P/ m0 t迎新小学历任校长为徐森兰、徐洪福、沈瑞娟、孙永才、陈鉴法。! y1 a# o7 |3 B) y
高桥小学两校合并后的高桥小学,分成小学部和幼儿部两部分,小学部% z3 t& z8 W6 U1 T( I
6 个教学班,幼儿部1 个班级,共有236 名学生,10 名教师(其中1 名幼儿教
  Z2 V6 L0 v' A8 S师)。1986 年,黄俊发调入高桥小学任校长。. Q. k- j  V* R% l5 R/ M" |1 u- G
1988 年,学校共开设6 个教学班,227 名学生,10 名教师(其中1 名幼儿教
7 g( w  c5 y; \9 q2 i师)。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造名为“书苑”的文化宣传墙。学生李红的家长7 B' @8 h' T, U- O" D0 ~5 n$ T
捐款500 元,为学校办公室和教室安装日光灯。
4 Z" z5 J7 t- B* U5 x; l* B1 G1990 年10 月,学校仍开设6 个教学班,207 名学生,11 名教师。是年,又
% W& n( B( R. f( i2 W1 N建造四上四下的教学楼一幢,铺设从校门口直达教学楼的水泥大道。
0 y+ o' B" v1 z# w1993 年至1994 年,拆除原来的3 间平房,扩建六上六下,分别朝东、朝南7 E$ a) G& H5 m, M
的两幢教学楼,可容纳12 间教室。开设7 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2 个班),有学! u4 K5 j1 K8 T5 O
生278 名,14 名教师(其中民办教师3 名,代课教师3 名,幼儿教师2 名)。黄俊
9 V( p$ I$ F+ l! o. C+ l" ]发校长在1988 年至1993 年中,连续被张家港市教育局以及后塍镇评为先进个. K8 }& H- n& |0 k6 o
人,1990 年还被评为苏州市先进个人。

TOP

2002 年9 月,高桥小学并入后塍中心小学,成为中心小学的分校,以招收
  j  d' a3 R0 P2 j新市民子女就学为主。
2 Q: D7 k2 F; _: e
% {: h" j  H) v李家港小学$ v7 |) z) Q" N
黄再林
( N% A* q2 k: D7 m4 z* N李家港小学,位于原后塍镇(今后塍办事处) 东部李家港村(九大队) 境
  @, O0 D+ c# _内,距镇区约3.5 公里,在村委会驻地向北约500 米处。校门向西30 米,即塍晨  W7 }6 c! @* J
公路,公路西侧为李家港,学校因此取名为“李家港小学”。
$ O/ v# W$ {. p8 y4 i! R) C% ]( m李家港小学创办于1947 年3 月,由今李家港村4 组孙耀祖医师捐资而成,初& N. S2 o) ?5 g9 B
设一至四年级的1 个复式班于家中,学生40 余人,教师邵继尧。学校接近于
& R2 p$ r* P, y0 G5 P. W2 t( \“以生养师”的私塾性质。
$ d/ d1 n* [" x" V5 p1950 年至1951 年8 月,由黄宇清任教;1951 年9 月至1952 年12 月,朱慎言6 g  K/ L* }2 c, h) p3 V& n
任教。均为单班独教,学生40 人左右。1953 年1 月,学校扩大到3 个教学班的2 G5 m) {+ V4 N" z/ E' N; W# W
规模,学生80 多人,由朱启宇等3 人任教。
, w& y" u; N& z2 a4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周边农民子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至1954 年,学生
" Q7 ~! t/ B% [% Y. T增加到139 人。1958 年,学校搬迁至5 组吴松山家中。校舍有朝南平房6 间,朝# J6 M5 V; N6 M/ V
北平房4 间,成为完全小学。开设6 个年级,5 个教学班(其中1 个复式班),学& |  \9 L  X. W6 u7 r/ S7 \
生150 多人,教师6 人,校长吴中余。1959 年9 月至1962 年8 月,先后由徐森* ?, P. @3 {- T( u
兰、李士金任校长。学生数稳定在150 人左右,教师6 人。
: _$ S3 y3 z7 J6 I! m- D1962 年9 月至1968 年8 月,张百林任负责人,教师有高汉章、李金龙、崔( y/ f/ |0 ?" d& G$ D
士明、孙俊元、翟巧珍等5 人。5 个班级,学生150 人左右。+ ]' N' h. s% n
1968 年9 月至1969 年8 月,周永才任负责人,学校搬迁至原九大队副业队
2 {$ l( s9 O  ?. i" _6 A! j南首,新建平房12 间,地处全大队中心地段,。1969 年9 月至1985 年8 月,顾惠5 u4 t2 L" A( B% J2 t
清任李家港小学负责人,教师有胡才俊、孙戒山、李金龙、吴桂芬、李武兰、
, N0 `# z5 o# U吴桂生、范惠清等7 人。此时,学校又新建4 间厢房,附设1 个幼儿班,幼儿40
& j% ]: B( w$ j# @) g6 [. i8 D2 O4 t多人,幼师1 人。这一时期,学生人数大致稳定在180~200 人之间, 6 个班级。4 ~7 ~/ w; R+ {2 [
1985 年9 月至1988 年8 月,周志森任校长;1988 年9 月至1993 年8 月,陈以
' L% e6 V* l4 k. T% f" O6 P5 \平任校长。1990 年10 月,由张家港市教育局拨款3 万元,后塍镇政府拨款5 万
" b0 I  ?4 o0 u3 t* e6 t. r6 v元,李家港村拨款2 万元,共计10 万元,原地翻建李家港小学。拆除旧校舍,
: \5 i! Z$ {' s( L, t校园向北移约30 米,扩大操场,并新建教学楼1 幢,共18 间,659 平方米。: J5 a% T+ o) t3 c; @1 m
1991 年1 月竣工。是年7 月,后塍镇政府又拨款新建平房4 间和厕所共180 平方1 a8 r2 [' e! u5 s7 i
米,并更换新的学生课桌、讲台和教师办公桌,添置新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办- y; `. g9 F: W7 F) ^4 ^; t1 O
学条件有所改善,当年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9 a' q. p0 T6 g! d& \7 g2 T: N1993 年9 月至1997 年8 月,李静珠任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规模保持6 个年
) |" ^  p# p" K+ L4 t4 ~级,6 个班级,学生240 多人,教师9 人,附设2 个幼儿班,幼儿60 多人,幼儿" q0 x+ o) M3 x7 a  W3 @& ^
教师2 人。
. S* `1 J- V# }: v1997 年9 月起,沙国平任校长。是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学校布局,李家
+ Q( ], X: c' D' X0 s  k港小学的学生一部分转入新苗小学,另一部分转入高桥小学。6 E& }+ r2 O8 Z5 q8 B9 h
李家港小学在1993 年至1997 年期间,曾创办校办工厂,每年利润均约在16 _4 W! H5 {: J$ d+ K
万元左右,都用于添置教学设备、油漆墙面、办公室装潢及改善教师福利。
$ F9 }) a* T' ]3 b* [( y4 ^' `+ ^  G, n; m
龙潜小学
/ x) B3 T. {$ ^黄再林
+ ?/ V* z4 ?' \1 l9 {4 u8 g龙潜小学,位于原后塍镇(今后塍办事处)东北部的龙潜村境内,距镇区约44 g* l! ]3 _" U9 d! [* F
公里,距原晨阳镇区仅1 公里,校门向西出口处,紧靠塍晨公路,因龙潜港流经! H- u/ a4 l. a: Y& w6 |+ e2 e
村中,故取名龙潜小学。
8 f4 [7 l( B9 U9 h. ]1940 年,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蔡悲
6 v) y( f% s, m鸿,曾常驻龙潜村乡绅赵家。蔡、赵两人会同晨阳区区长薛居正,一致倡导创
" m* [  s+ N% [4 M5 e9 Z办新式国立小学,取代旧式私塾,以惠及乡民。是年3 月,借赵家私房为校舍,
% f$ N; [1 Y1 l: P3 }* o创办龙潜小学。聘倪道福、严尚友及赵乡绅之子赵观玄为教师。开设一至六年% Y9 L3 U  F: k" L
级2 个复式班,入学者约60 余人。以县府拨出部分款项,并组织募捐,充作学
% X3 [- r5 B& s) I6 w校经费。
9 N% \/ g5 s6 {& {6 E; Z半年后,学校北迁至“积善坛”(地名),撤去高级部,采用一至四年级两
! s1 M7 I- g; |* ~两复式的教学形式。学校规模不大,倒也颇受乡民欢迎。此后学校校址一直未# N6 M+ S2 F+ S, P" V- ~8 p
有变动。校长严尚友,教师2 人。此后,校长为殷中怀、何汉青、赵云夫、李锡. H  k" O/ ]9 {8 n7 v- k
荣、黄胜清等。
1 {7 ?4 k% C& v4 T, L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学生人数多少无定,历任校长教师,不改初
; K7 K7 s7 K" `% M; q, q  i衷,艰难维持,“润物细无声”,“传道授业解惑”,承担为师者教化乡中子弟的  X$ d$ P3 E$ I+ N
责任,直至迎来江南地区的解放。/ s( X9 X# f2 l# X0 D
新中国成立后,龙潜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翻身农民纷纷将子女送来学
: P6 h1 P6 |. P5 d; V. \9 C# i* L校。学校规模随之扩大,增设3 个教学班,学生增至100 余人,教师4 人。1952
) u+ v$ R- l  M7 B) x: ~6 b3 ?年9 月,学校由初小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并逐渐发展到6 个教学班,学生200 余
( I' U( _0 Q" B# }7 y人。3 ~4 ?) n; A" }& ^; N
其后至1960 年,校长数度更易,先后为朱瑞元、陈玉泉、徐寄玉、殷中
% P1 B9 G+ t+ b' S怀。1960 年9 月起,曾将龙潜小学更名为新东小学。+ h' u" L6 P* I4 J9 o1 m  h) G
1965 年9 月至1969 年8 月,周永才任学校负责人;1969 年9 月至1979 年8
. M: e. J4 i0 f" @9 U" B月,张仁、何金才先后为学校负责人。- n- w5 }- b! r# |7 E/ r" O
1971 年,大队党支部拆除旧坛屋,建造南北相对的两排平房,共18 间,作
" `/ A( y% D4 ]" p+ }1 K" t7 W为教室和办公室。! @0 \0 Y2 h  V
1979 年9 月至1986 年8 月,学校负责人先后为徐加兴、何金才,教师8 人,  m2 \" ^% c6 j9 u
学校设6 个教学班,附设1 个幼儿班,学生280 人(包括幼儿)。
2 p/ j% R+ `; f& h1986 年暑假,拆去北排平房,新建教学楼1 幢,两层共18 间。是年,校名* X$ J* f/ b8 k2 x; e5 r
重新恢复为“龙潜小学”。是年9 月,肖一鸣任校长。) U' i) ^! d7 o' H8 M. _- q0 k7 S
1990 年暑假,拆除学校西首教室前的代销店,修建西围墙,并新建校门," ]& X8 t0 y" a4 u5 S& i
修葺南排平房,将教学楼内外油漆一新,并完成校园绿化工程,学校面貌焕然5 w& M, j/ o8 w
一新。龙潜村里爱心人士王国民向学校捐赠篮球架一副,村民陆民生向学校捐# {  n  a2 K% \; K, X) Q; U
赠方梯、单杠各一副。是年,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 {2 s9 g/ s& I0 M为发展校办产业,龙潜小学于1989 年创办五金厂和防水工程队。校办厂经
6 S3 W  s+ S* m营收入颇丰,使学校得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添置整套的自然课教学仪器和用7 d7 F. d! S. N4 j7 U0 X7 {% k4 e3 T
于教育教学的电视机、投影仪、电子琴、音响设备等,为幼儿班添置整套的幼
9 ~6 j$ u- j1 D( M. u儿活动器材,并为学校安装了当时还十分稀罕的电话机。
3 U  J1 \2 Y1 O. b& u1995 年,学校有6 个班级,学生163 人,教师8 人;幼儿班2 个,幼儿107; e, w/ _- g2 u) l1 E( @1 O! D
人,幼儿教师2 人。
7 j; ~/ X( ^1 f. E, e* t, R1996 年9 月陆湘荣任校长。2000 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学校布局,龙潜小
; R: U$ Y; T, ?) T* _! b) {学并入新苗小学。

TOP

群办小学
' c2 W" I" E3 Q4 Q黄再林
: |3 u! u( @5 t( U& q# V- j群办小学,位于原后塍镇(今金港镇后塍办事处) 北部新苗村,东首紧靠
" i, Y0 X1 `. U8 p. f! C村办柳条厂和副业队,西侧是副业队一片40 多亩的桑树园。* X! @# L$ ~3 ?; B
学校创办于1966 年春,创办时,最早设在十六大队(今新苗村) 第十四生# H2 ], U4 h+ K
产队队长郑玉林家中,开设一、二年级复式班,学生20 多人,教师诸俊生。生
% d+ h  e  h* Y9 B4 e源来自这个大队西片的4 个生产队。因为这4 个生产队,与后塍集镇、新苗头) V! }: b3 i- `$ o
(地名) 及善政桥三地的距离,均约两三公里,是三地的交界处,被群众称为十6 \3 }1 r; c+ Z
六大队的“西伯里亚”,刚入学的幼童到上述三地上学,极不方便。群众普遍要; r4 h1 n: ^9 G3 _9 ]" }" ~: \
求在这里单独办1 所初级小学,以满足当地儿童就近入学的愿望。于是,公社文9 O% m0 d4 {* h1 C
教组同意从新苗小学抽调一位教师在这里开设一个初小班。课桌从新苗小学搬9 h7 K) V' `* p- O* e/ i
来,凳子由学生自己带,因为这是群众要求办学的结果,所以定校名为“群办7 l! ~- F/ _% c8 f# [/ k* `0 u
小学”。' Z# }# K- U: t( @/ D
1968 年春,学生人数增加,学校搬迁到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屋内,有学生30
  s( B) j5 C' N- ^: |, d余人,开设1 个一至三年级学生集中上课的的复式班。办学条件十分简陋。1969
0 `3 E  `. q7 i5 N- t- J/ r1 q年秋,学校发展到50 多个学生,设一至四年级复式班。是年冬,正逢公办教师
7 ]: p& A3 Z$ p. `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由下放劳动的许俊生老师单班独教。1970 年2: T0 u( i- I& r1 F/ O0 w
月,大队派黄再林到群办小学任教。至1973 年春,学校一直开设一至四年级复
( o/ D5 C' j0 x式班,学生最多时达到61 人。
& n! A, t0 B: M' f* J开设复式班由一位教师单班独教固然有诸多无奈之处,与分科教学的上课
5 d) f2 Z+ d9 @2 H形式相比,其缺陷也是明显的。但因为教师能充分发挥复式教学的优势(如学) g' y- e5 ?6 }
生较多地获得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独立进行的书面练习机会较多,学生抗干
$ ?: ~6 {3 |; L0 y1 D  a扰的能力强,低年级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获得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等),同样2 l' b1 _4 J" W; _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所学校,除重点组织语文、数学的教学活动
, \, A8 G: D, A外,其余课程,如音、体、美各科教学活动,同样正常展开。而且,经过复式
) ?5 |9 s0 P2 F5 _( K1 e教学训练的学生,自觉性高,学习认真,书写能力强,宇迹清楚端正,所以受5 }) y5 S7 C# l# q+ j
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
! k. h. c6 B) K# P6 _! ^4 m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的社屋已无法容纳。1973 年春,大队在全
! z5 V  g+ }, R体队长会议上决定易地新建群办小学。大队自筹资金,在副业队的桑树园中划
8 l# h0 u- M: }1 G4 S* j2 {出土地,新建平房8 间。学校占地3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50 平方米(共8 间平; I2 \- f( g7 [  m4 e/ x0 e' w* ?( t7 i
房)。是年9 月,群办小学搬迁到新校舍上课。时有学生120 余人。将一至五年( I  P! ~6 E7 t& c6 N7 ^; p
级,分别开设3 个复式班,学校办成1 所完全小学,施教范围也扩大到6 个生产# ^" r& B9 e0 S1 _! H; j, Q5 ~
队。黄再林任学校负责人,教师有陆湘荣、徐泰安、黄美珍。至1976 年,学校
6 n& \) G6 j& E. f# b一直保持3 个复式班,学生稳定在120 人左右。1976 年,黄再林调离,陆湘荣任
  u+ {# p& i( K! R7 w2 ~; I8 |负责人。
" R, v* l/ Q' g( A, T/ @$ J1979 年8 月,群办小学并入新苗小学。
" E2 z7 h6 S8 X群办小学办学时间虽然只有12 年,但它在学校周边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0 U7 P% k2 A' ^) a
刻印象,在后塍公社的教育史上也成功书写了重要的一页。1 u; E8 {; C& z  q* D- \! j
0 b  ]4 M' q! e
斜埭小学: r3 g5 L; T& m% O: x. d
黄再林
" ^( q: {5 J9 s斜埭小学,位于后塍镇北部韩家港村(原12 大队) 老套沿埭第五村民小组
( a3 U* P- |1 x6 C9 I, T0 A境内,北侧是老套河,与晨阳镇长埭村(原1 大队) 仅一河之隔。学校占地约
- ]& m( U" k! Y' f1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 平方米,因原校址在斜埭自然村而得名。; x# I  @9 X+ o& x# F
该校创办于1946 年9 月,由李文场向斜埭蔡汝宝租赁其祖居2 间平房作为教/ o# b0 ]$ e1 K1 E
室,仅开设一至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30 余人,至1949 年7 月停办。5 @2 y4 `* ]8 ^) p, T8 Z
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9 月,由陆宗基向黄云宝借2 间平房重新办学,仍然
+ P) a4 b( K8 B( A# K开设一至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41 人。由陆宗基单班独教,以每个学生每学7 U" `) J% r7 ^- e1 m) L2 c
期缴纳2 元学杂费作为教师收入。1953 年,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转为公办学
9 y; p* }$ d* j/ U8 j; ]. K! D# ]校。学校租借5 间民房作为教室和办公室,发展成为2 个复式教学班,学生70 多/ E* r' d8 t& i2 i
人,教师2 人。, P" r/ z1 o5 O1 }/ i( a
1954 年9 月,肖一鹏来校任教。学校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70  v9 I/ ], W! ?7 m, F
多人,教师2 人。1957 年9 月,徐声觉前往任教,至1962 年9 月王士珍来校任教
7 [" M( t) T4 @0 Q  e5 x止。这段时间,学校一直保持2 个复式班的办学规模,学生70 人左右,教师2  L% j' L$ ~( }8 ?! `
人。# `2 W1 `( E" j4 m/ Y! |
1970 年春,大队在套沿埭5 组辟地2 亩,建平房校舍11 间(朝南7 间,朝东
  ~% x5 ^  b# ?4 间)。是年9 月,斜埭小学搬迁至新校舍上课,由蒋荣清任负责人。开设一至
/ k1 Q: w- O' ^8 q$ k五年级5 个教学班,成为完全小学(小学五年制),学生150 余人,教师6 人。% C1 q- b4 H  T$ @0 A* _! F
1974 年9 月,由黄兴华任学校负责人,仍开设5 个班级,学生160 多人,教
2 ~/ D: ^8 B" L6 ^  b师6 人。是年秋,大队又出资建朝西侧厢平房3 间。1975 年春,学校增设1 个幼
; B2 X1 ?  w4 w8 i7 ^! x* J$ S- D5 n. q儿班,幼儿30 余人,教师1 人。
5 C  T$ E" I8 ]* }8 T/ m. h" I: b+ V1981 年9 月,由朱士林任学校负责人,继续开设5 个小学班、1 个幼儿班,6 m! z# q: n/ A" L! O# e! b. I
学生190 多人(包括幼儿),教师7 人(包括幼师)。1982 年起,生源逐年减少,

TOP

至1985 年上半年,学校缩减成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和1 个幼儿班,学生仅75# G& l/ e. f9 a& R6 D
人(包括幼儿),教师3 人(包括幼师)。多余的民办教师转到社办企业工作。6 ^# J% c' X; I' k0 i9 k9 E
1986 年9 月,由张杏兴任学校负责人,至1989 年止,学校一直开设一至四  W" T& _3 Z+ _8 E+ W8 p
年级2 个复式班和1 个幼儿班。学生70 人左右,教师3 人。1990 年7 月,斜埭小! y* f9 ?8 g8 K7 ^6 E3 @( ^# Y# _# T
学撤并,学生分别转入新苗小学、善政桥小学和后塍中心小学。
$ p! F, ~% W5 R. w9 t. e" `7 m8 z! ~$ b# k2 Y. h  ~- y
通兴桥小学5 ?7 L& _; T1 R
黄再林" I: G1 {- R  Q; B
通兴桥小学,位于后塍镇通兴桥北约100 米处,澄杨公路南侧。学校因靠近
7 |$ X0 ?2 z1 x9 i( C* o6 k通兴桥而得名。  o4 x+ A) F6 T* |7 X) T
学校东侧靠近天生港,南首是条小河,河对岸是油厂。学校大门朝东,出  k, j, y5 H* l  R& ^
口处便是后塍北街,大门进口处是一间敞厅房,中间放一面大镜子,房顶梁上
" j" g4 {2 h/ W1 D8 ?悬挂着一口钟,紧靠厅房北首一间是教师办公室。学校占地约11 亩,校舍20
! q. c" L  U' k( a+ N. U间。其中,朝南7 间,朝北7 间,朝西6 间。校园内有4 棵高大的梧桐树,枝叶# L6 q. m" {0 V$ `
繁茂,浓荫匝地。向西便是大操场,操场西、北两侧均是小河。校园三面环9 C+ a" v  q) ]+ `
水,环境十分优美。1 b& S7 l' H" ^+ B9 Z2 l$ b8 _
通兴桥小学创办于1930 年9 月,前身是后塍民众教育馆。1931 年,学田圩
8 [5 S( U1 h: p9 _+ J乡绅谢庭兰慷慨解囊,在通兴桥北建馆舍20 间,开设商业补习学校,对象主要3 o2 b, _" }8 J* r; {7 g
是商店店员。1933 年6 月,改称“江阴县后塍民众教育馆”。馆内建有图书室5 l. ~7 p: e% m4 b1 u
(有各类书籍500 余册),并设有书报阅览室。教育馆下设通兴桥和新苗头两所民+ \7 N6 [) v% y' S8 X" z6 ?
众学校。有学生83 人。课本由江阴县民众教育馆统一免费提供发放。晚上兼办. P# U/ x7 B3 A" b, i# [1 G! `8 E
夜校,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对当时抵制日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E% F, g2 D/ y% q4 `1 e6 H
1937 年日军入侵后,夜校停办。1938 年9 月,学校改办成全日制小学,开; E, J  i# k9 H$ s+ g2 A
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40 多人,教师8 人,韩晋明任校长。生源主要' W! ]9 F) v2 D9 |  ^# n) }# J
来自通兴桥以北,天生港两岸的学田村(13 大队) 和三角滩村(11 大队)。解放
& R2 k, [! w) ]! q0 t前,学校属德仁乡管辖,学校曾改称为“德仁中心小学”。至1949 年,学校一直) c5 L5 C. z: s
维持6 个班的办学规模,学生300 人左右。
: }' n8 o6 W  p新中国成立后,校名恢复为通兴桥小学,校长韩晋明。1954 年9 月,蒋继( S9 X  i3 C* K" g  O1 U
承任校长。至1957 年,该校一直保持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300 余人、教' Y% r) A' P9 I
师8 人的规模。1958 年8 月,并入后塍中心小学。5 g  K9 v- j* R8 o8 z& p( Y

2 T' F9 R4 a4 o5 f4 X% P: W6 E东五节桥小学/ L6 E" B8 V: X) A0 S
黄再林- Y# l* R" D, G: B* |
东五节桥小学,位于后塍镇善政桥村(14 大队) 西北部东五节桥埭。学校4 Y. o6 W4 I2 x% t9 f* @
北侧靠近老套河,距善政桥村委会驻地约1 公里。
* C# c* a, w& g学校由卢鸣岐创办于1936 年9 月。初创时期开设一至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 L; E* r( A  `1 z6 n8 Q2 T5 E
生20 余人。学校设在卢鸣岐家中,由其自任教师。学校以埭名命之。! H6 s, z% ^  r- n" F) F
卢鸣岐原为国民党江阴县政府的一名文书,性格温和内向,不善言辞,离
2 o3 n8 D- E  ?/ q. Y  _% u% o, m* u1 R职回乡创办小学。日军侵华,江南沦陷后,继续在自己家里教书,平时很少外: P7 n# N' l  K4 n! ]
出。1941 年,日伪军进驻后塍,到处烧杀抢掠。一次,卢鸣岐外出在东五节桥
7 l% U( q8 e9 k6 d! {- z桥上遇到日本鬼子,鬼子问,“这里有没有八路?”他没有开口,鬼子用军刀恐/ z# x, t6 Y4 q% A5 Q% B! U4 a
吓,逼他回答,他仍不作声。旁边的乡邻上前说:“他是先生,在这里教书,平; G0 j  ?( V3 m3 M3 i6 h
时不喜欢讲话。”鬼子问不出什么,非常恼火,竟不问青红皂白,残忍地将其推
  S! _/ X  v& x6 O入桥下的老套河,他不谙水性,更不会游泳,挣扎一阵后沉入河底。鬼子威逼: |. Z+ w* E( X/ S8 o$ [$ \
不许救人,乡邻行人迫于鬼子淫威,不敢下河救他,他竟被活活淹死。
, c( _0 x* ^$ F& \3 D6 f6 _新中国成立后,1952 年,东五节桥小学转为公办小学。校址仍旧设在卢
2 r- C9 Y0 d+ y% Y" |0 G" M家,王寄张任教,仍然是1 个初小复式班,学生30 余人。1960 年9 月,高汉章
+ A) }: H2 A! m任教。至1969 年,学校一直开设一至三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40 人左右。是年$ Y7 Z# Z0 {7 ?3 V0 g
8 月,师生一起并入善政桥小学。) J* Y: b7 Z9 ~  u1 V: {# f& {

' O4 z. _  [* A8 O善政桥小学* `! @: j4 s) L8 A
季诵华& k) }, i6 S- o
善政桥小学,由许明琴先生创办于1936 年9 月,校址设在后塍善政桥西侧
/ z" I  K0 [+ `  o" d- L) K# f$ a居民杨荣郎家中。以三间茅草平屋作为校舍,招收40 余名学生,开设一至四年
/ n, _1 j( {7 ~( X: r9 N8 m+ ~级2 个复式教学班。取名“善政桥小学”,由许明琴自任校长。) {4 N) O* s( ~- u# l0 j
1946 年,校长由王寄章接任。学生增至50 余名,教师依然2 名,仍旧开设
1 v2 K4 b& {) @; u$ J9 u9 @8 Q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1949 年9 月,生源增多,学校规模扩大。校址也迁至善  S! l3 q+ R  w, ~) \
政桥东侧的韩老四家中,以木结构楼房12 间以及平房9 间作为校舍。学校定名# X+ {8 t( o. u; k7 h" P. s& Q
为“江阴县后塍善政桥小学”。校长由方铁民接任。
( X: Q. g/ ]* S# T# w1962 年9 月,陈玉泉接任校长。原来仅有2 个复式教学班的初级小学,扩大' P( D' l+ }0 ?- q  l6 w! P
为4 个班的完全小学,开设一年级、二年级2 个教学班,以及三、四年级和五、
" ?( V8 H8 @/ k4 d六年级的2 个复式班。学生达130 余人。1964 年9 月,开设一至六年级共6 个教) y2 f& J' w$ [7 k) ?" a$ `9 p& x9 X0 k
学班。有180 余名学生,7 名教师。" j1 u, U: f4 _% ~$ B2 M
1968 年开始,学校附设4 个初中班(初一、初二各2 个班),群众称为“戴
/ r% h( B3 b# i' N* H1 ]4 @+ q% K帽子初中”。教师增加至24 名,学生约300 余名。1970 年,张秀荣接任校长。, w0 b4 \0 }# x' s7 F! G; j
1971 年下半年,校址迁往善政桥村委会北侧,同时,东五节桥小学并入。1976
$ g; o( J2 j1 Q- |年8 月,学校附设初中班撤销,学校又恢复单轨制的完全小学。8 @: k/ F1 E( L
1985 年,由陆龙兴接任校长。1987 年上半年,投资10.5 万元,新建九上九1 j+ j2 L  e6 _  J& w& b
下两层教学楼一幢,平房8 间,开辟操场一片。设教室9 间,广播室1 间,多功$ S8 F; w# T$ n9 y
能活动室1 间,厨房2 间。添置幻灯机、放像机、仪器柜、扩音器、电子琴、风, v) D. [! C6 \5 F& s+ d& i8 v# u0 x
琴、幼儿活动器具等教学设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7 V( I& {! M/ K! E% |
1994 年,学校占地2000 平方米。设小学部7 个班,幼儿部2 个班。全校学  _  U  J% @' s8 i# x8 U
生450 余人,教师13 名。
0 C$ Z+ `! o3 n$ ?% [2000 年9 月,学校并入后塍中心小学。

TOP

三角滩村的两所耕读小学
0 ~/ r7 K% U5 V季诵华# p. A( h" B% m
在离后塍镇中心约1 公里的北郊,有一个名称比较奇怪的村子,叫作三角7 d8 U7 I! d7 t7 a
滩村。当初是以村内的一个叫作三角滩自然村落而得名。三角滩自然村在这个2 x: d2 t( H6 r0 V/ [
行政村的西部,地形略呈三角形。距离村委会最远一角约700 米,最近的只有约+ n8 z& {6 ]& {3 |1 @7 U
300 米。此处原为老夹江水中的一个小沙滩,由于沙滩呈三角形状,居民们习惯# K. b7 j& N6 }: |, D$ h
称它为三角滩。因此,在乡镇合并后,原后塍公社十一大队就以此命名为后塍镇9 N* M8 k7 o2 c8 i2 Q
三角滩村。据传,这个村里曾经出过一名在京为官的“陈三举人”。
! o7 v( z# l5 O$ W. l: F1965 年,沙洲县范围掀起一股举办“耕读班”的热潮,地处沙上的后塍公- f) S8 Z+ E7 j# |7 V4 v7 k" h
社十一大队(今三角滩村) 的干部和群众也不甘落后,着手兴办耕读小学。为
6 R. \- j2 K, @* F/ W7 h让大队东、西部的孩子们都能就近入学,同时办了两所小学。一所办在西北部5 J, \$ o0 ^1 L
的三角滩自然村内,称为“三角滩小学”;另一所办在东南部的高桥头(地
% q9 w8 K4 a$ j( `名),称“高桥头小学”。
1 s. s+ g( |% h- x& R. X三角滩小学1965 年,后塍公社十一大队(今三角滩村) 的干部和群
* J5 V  _  u4 f4 E/ b众,为让大队西部的孩子们方便上学,集资办起了一所耕读小学。因为校址坐
+ U* e9 w5 t% A- d( s落在原三角滩自然村内,所以取名为“三角滩小学”。学校设在村民封增福家
# c+ {4 Q  ?* U& l7 y, ?" z/ @中,开设1 个教学班(一至三年级复式),有30 余名学生前来学习。课桌等基本+ k% c+ S9 f3 A0 W% p, e$ C  B
的教学用具设备都由后塍中心小学提供,教师为石庆珍,单班独教。6 X* a' Q( }- _/ i1 {9 m
高桥头小学1965 年,三角滩村东部的村民,在临近北套沿的高桥头(地/ f2 }3 Y; D8 i  V$ o! o/ A) j
名) 旁村民王银根家中,开办一所耕读小学,取名为“高桥头小学”。学校同样
; |$ ?* Z# f, X5 L* i: |: U1 Q  b开设1 个教学班(一至三年级复式),基本的教学用具也由后塍中心小学提供。
0 r3 A1 Q; V) {  ?* g周围大约也有30 余名孩子入学,由施金龙任教。不久,施金龙离开,由陈观琴# n) V# t2 H' A1 j% O) p
任教。
0 x) C, u8 L  b) W4 e& p两所小学均因生源不足,于1969 年9 月并入后塍中心小学。
7 [, E3 r/ ^- B6 D* X1 c7 x  c" F# \) [# t% s) c  {2 F1 {9 U
后塍的社会教育' J6 E- n: w( O5 c* l- C8 p
季诵华# b4 k, p+ h$ S
后塍历来重视民众教育,乃崇文尚教、文人荟萃之地。解放前后,先后开' a7 I9 E- `: V
设民众教育馆、冬学扫盲学校、职工学校、农业中学等成人教育机构。受益群
/ T1 p# z+ B# S" K# U+ G' ^众众多,深为百姓称道。( B* Z- n/ W3 y; O5 Y" f# B- ~- Y# p
民众教育馆民国时期,后塍街上商铺很多,每个商铺均雇佣店员。店员3 f0 o2 N" U# O- k7 j
大多出生贫困,一般从小就被送到商家当学徒,因此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能会
& T  o. \' e9 P9 `/ W2 c5 K一般的写写算算,就可称得上出类拔萃了。于是,后塍地区稍有一些经济和人% r4 n! Y& [" V$ T% l- b
文头脑的有识之士,为给这些店员提供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机会,一些
& _, S" G+ ~. {( C$ V5 C大致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培训班的职业教育机构也就应运而生,用现在流行的% F( P6 Z3 e% w! v# p, h7 h
说法,实质上就相当于成人教育学校。1930 年秋开办的一所后塍民众教育馆,, |+ f: @) Q% `
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s8 K6 i: B0 W7 Y$ r
开始,馆址借用地处后塍中街法水庵西侧一户沙姓人家的空闲房屋,作为
* |2 q+ j, v' \% u& x办公用房,经地方相关人士的热心呈报并获批准,成立江阴县后塍民众教育馆9 h0 W1 P. C) f! N7 q7 E
实验区,并划拨土地(11 亩) 作为实验区基地。1931 年,学田村有一户名叫谢
4 h) ~& `( o! d( e庭兰的乡绅,为振兴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全力资助,承担教育馆的日常经费。
; K7 Z& S- h, J6 }$ x/ s5 M教育馆坐落于后塍通兴桥北(今北街) 处,有学习用房19 间,并另起名号为
2 D7 P: z, v$ h- o9 ?: h% t7 C9 Y2 T“商业补习学校”,通过大力宣传和走访动员,镇上的店员纷纷入学,接受教育
6 @/ f1 F% P" Q& t( {和培训。* E/ X# n/ D3 h+ T- r9 ~
这一义举,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到1933 年6 月,学校又有了一张% F# W4 I1 c) p6 Y8 m
新的“身份证”——正式定名为“县立江阴县后塍民众教育馆”,并在新苗头
: l8 D2 N$ }  E- c2 A$ r, ?(地名) 设立分部。教育馆分设教导、总务和研究3 个部门及书报阅览室。学习
5 a  t% D3 Z+ `4 T4 W6 I内容以文学为主,课本由江阴县民众教育部门免费发放。教育馆艰难维持数  d- X) E8 F9 E/ W, k/ H: e
年,颇见成效。到1937 年抗战的爆发,被迫停办。不久,又在这里开设了一所. p/ k9 ?9 d2 s
通兴桥小学。1 H" N$ c' f7 j) `4 H
这一民众教育馆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却永远留在后塍民众集体记忆中。/ Q  j6 F7 B$ J) ?
农业中学1958 年,境内有不少孩子在读完小学后,往往不能进入初中学
+ C6 W  c# J2 b3 _9 M习,因此各处开始尝试开设举办“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以满足这些孩子继6 f" U, @# ^% q( l
续读书的愿望。针对这一情况,后塍人民公社领导经过研究,将境内分散的5 所9 w4 @6 t- |5 W) y6 E
农业中学合并为一所,以便统一领导和管理,定名为“后塍农业中学”,校址设
$ n! F" \1 c8 a4 l' g/ e在高梧庄。不久,又将学校迁往天主堂西侧的原“闺训堂”内。当时已经辟为
6 e- [) }8 t4 I' J后塍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又因班级多,房屋紧张,就再迁往南街的陈家祠堂) |: W; Q( m1 a9 }' C
内,并在后塍法水庵南,临街的徐坤祥家内又开设两个班级。这样,农业中学7 i3 m3 h- N9 {# k, k  [* Z# }
共有7 个班级。其中5 个为“农中班”,2 个为中专类型的技工和师范班。有学生1 [" R8 J5 w, A  ?' b7 U" ^
350 余人,教师数量不足,就从各村级小学抽调。农业中学实行集体学习,集体
$ N- Q  w0 {, ?7 P  b3 t5 V劳动,集体住宿,半耕半读的学习和管理方式。
+ O, a9 x! f: x* l$ Z1 Z; H1961 年后,逐步调整办学方向,开始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课程设置参照: \5 ?& Y3 @) [3 s* p) q  l) y$ Y
普通中学,不再是半耕半读,这实际上已经失去农业中学的办学初衷。19663 J0 v/ g9 d: Y2 F& [5 E1 C' h2 n
年,随着“文革”的爆发,农业中学停办。
$ O" p) J0 y( @7 s* i农业中学这种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办学形式,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0 y0 s: M- k  v4 n7 ]: \5 o# L似乎并不十分成功,存续时间也不长,但作为一段曾经存在的历史,应该正视
& F. K; j0 N) E! W0 v$ _3 _- |它曾经发挥的作用。6 X+ p5 ^9 R+ W8 m% `" v" m
职工学校1952 年,后塍镇店员工会决定,有必要对商店职员组织职业培4 K$ w  H0 }) f0 R4 W2 h9 ?
训,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于是,后塍镇职工夜校应运而生。开始时,暂借
1 P; {  J$ y2 p$ J# ]后塍中学的教室,晚上上课。后来,觉得老是借用后塍中学教室不太方便,于/ t5 x$ R" f2 A% }! N
是,就在镇上的中街处,租了6 间民房作为教室,聘请中学教师组织教学。这种
$ p( ~9 L  x6 ~: F职业培训性质的职工学校,时断时续。“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 ~: ?0 p  d9 T; d# k$ ]. q5 I7 R% W1973 年,职工学校恢复上课。培训对象为企业职工,学习所需费用,原则/ {1 u+ @( b0 Y6 F& \9 w
上由学员所在单位的工会会费中支出。学习内容主要是实用科技知识。开设的1 v3 T; y7 h. d: i$ m! L
课程,涉及机械制图、美术、财会、英语、电工知识各个方面。每期半年至两
# i0 F* E; |# ]9 `' f" R" V1 H* v年不等。据不完全统计,培训共计有15 期之多,约有近200 人次参加了学习培. A) Y& {. {+ ], b; ^9 @
训。
9 l( K1 w6 j6 y$ f' U* o% a/ }7 q蔡新久出任镇工会主席后,热心职工教育事业,积极筹办新的后塍镇职工
- w& F* O# r6 H: ?( n* N业余学校。他走进各类企业,争取领导的支持,经过一系列的努力,1979 年,
, t( s. e' H/ ]3 X6 [- `# O& K后塍镇职工业余学校成立,蔡兼任校长。经蔡全力争取,张家港市总工会派遣, G( k3 B6 t. i8 A
一名专职教师黄浩泉,前来担任职工学校的专职教师。另外,又聘请后塍中学

TOP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5 11:46 编辑
- [" R+ e; v1 E4 D* p2 e9 a: f/ R# e( k* V9 U6 x8 j, d8 W
的教师前来兼课。主要学习机械制图及电工常识。学员来自各企业。学习时间
& t# h% x) T. F- a& p一般安排在晚上,尽量不影响学员的工作。对部分1969 年至1980 年期间学习受( B0 s# Z) D5 A2 P: z3 e
到影响,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则安排在白天上课,尽量减少在教室安排
& _3 s% B3 K. J* u$ {9 i上的冲突。1981 年,在初中文化补习合格的基础上,又继续开设高中补习班,. d# R5 T9 t! v  l4 o8 _
每天上午学习2 个小时,经考试和考核,全部合格。+ N- ^$ N3 G# J6 q
1981 年,为进一步发挥工会的职工教育职能,后塍镇工会通过企业赞助,
& ^) U6 f) S6 \- o5 \' c" c上级拨款,筹得约6.5 万元资金,在健康路与塍东路路口,建造了一幢3 层楼) d6 s2 _$ c1 A/ ^# [
房,占地面积为2000 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为600 平方米。开辟设置3 间教室,
. e" l% \! \5 r/ p扩大招生范围,从原先的县属全民、集体企业职工,逐步扩大到镇、街道办企0 C6 S/ o, e4 j7 j$ e# {! c
业职工。共开设4 个初中文化补习班。1984 年,增加到2 个班,学员超过百人。5 J- V8 u  F" |5 q0 O
前后开办美术、电工、安全、财会、统计、英语、营业员、锅炉的操作和维护
' @; Y0 N+ Q  T7 c; I% w等短期培训班15 期,培训学员300 余人次。从1979 年至1985 年,后塍镇职工业5 G: U- `& l) y! B
余学校开办的青工文化补习班,培训人数共达1300 余人次,县属企业青工的文% {. [* B& U. b
化补习合格率达80%,各类技术培训800 余人次,经考试和考核全部结业。
( |7 o7 J: B  O6 _4 G% s) e4 h# Z) `3 e$ q$ V' o9 W
随着培训工作的普及,境内各县属全民和集体企业大多举办自己的职工业
. J6 K. p; B# N8 U余学校。其中,沙洲机械厂和沙洲轴承厂还配备了专职职工教师。机械厂为王
! b( T% l8 W3 e. i8 Y- n8 A7 L庆泰,轴承厂为季诵华。其他企业一般由厂部办公室兼管。
& ?' c2 \8 B4 O: x1985 年,后塍镇文化教育中心成立,后塍镇职工学校停办。
! }5 r' b1 K& ]; J
6 z6 c& k0 A* e7 Q. y& A德积
/ l! L/ o" n4 N' @  u' ^护漕港中学: X) U* @$ C! }% M1 r
苏其增
' l+ A, E+ ]- S( ~- A$ b5 V" D' V" ]
0 M" f4 k, C$ b# D0 R$ N护漕港中学,位于原德积镇镇区长江东路南侧,护漕港西侧约400 米处。学
6 M) T9 Z7 ~: p: {, @校前身为创办于1952 年的护漕港初中补习班,因学校东侧的护漕港而得名。: a/ z& L1 P4 ^/ c( N
1956 年9 月,学校转为公办性质的初级中学。1962 年1 月,更名为沙洲县护漕港$ N& Q0 T6 Z. W
初级中学。1969 年2 月,成为完全中学,称沙洲县护漕港中学。1986 年12 月,
7 R9 O1 C8 V& R# Y+ c1 x更名为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2002 年8 月,恢复为初级中学。9 S+ \- F0 r' z% `: h
2002 年,护漕港中学被确认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07 年,成为苏州市教育
* z) G! ]6 V$ G( j* k+ O现代化初级中学,2011 年,创建成为全国和谐教育名校。+ ~4 W8 ]9 c8 _& A
建置和沿革1952 年夏秋之际,为满足部分初中毕(肄) 业学生要求升入' H! q/ D. N# Z/ ?1 N- ^
高一级学校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当地颇有名望的村长沙德宏、知书达理的小商
5 ?% ?; ?! W; ?9 X, `+ a人陈礼和善解人意的村民陈棣华等发起并组成董事会,在护漕港中心小学内,7 I, d7 L: Y* k( e4 b
创办初中学生补习班,补习时间为期1 年。简单测试后招收120 余名学生,开设
/ ~; W6 I  @. v2 个班,由何秋明等3 人执教,负责人何秋明。是年10 月,补习班董事会集资
) h4 Z* B, X1 P- @9 u0 p800 余元,在集镇西市梢购买民居10 余间,作为教学用房,挂“江阴县护漕港, }9 l3 y2 n, q9 f$ F
初中补习班” 牌子,后逐步扩建校舍,添置设备,增设班级。至1955 年5 月94 X, ?8 z5 q  e! Q: N  K7 f# `! V0 b
日,江阴县文教局批准护漕港初中补习班成立。下半年,全校共开设4 个教学
8 Z4 Z4 h" e& l9 U$ s班,教职工9 人,学生总数260 人左右。其中60 余人来自苏北地区,部分学生寄
! a' e! M. R; T+ O* s6 V* u% f宿在校,部分借住于校外农家。5 l% {& p( f; v- g+ B( @0 d  m
1956 年9 月2 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将江阴县护漕港初中补习班
: f7 B8 C# h8 U  a转为公立“江阴县护漕港初级中学”。江阴县文教局委任刘翔云为学校负责人。
# k3 v, @/ u0 j7 |, r. N$ C9 v- ]当年招收新生1 个班,共56 人。1958 年暑假,江阴县人民委员会派陈友才任副2 {7 _% d; h( ]5 K  P& N. b
校长。是年秋季招生,招收初一新生2 个班,学校进入双轨制发展阶段。1960
( v( @* e0 M/ j$ w3 ]; e* h年,53 名毕业学生中有49 名参加升学考试,全部被高一级学校录取。1960 年暑! [$ r& Z3 `/ A' |" Y
假,陈浩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5 C1 z0 F6 }5 \9 _
1962 年1 月,沙洲县成立,随行政区划的变更,原江阴县护漕港初级中" R# L* `' o" t7 I
学,随之更名为“沙洲县护漕港初级中学”。, W& A/ ?  s7 ]  w" W
1968 年8 月,建在护漕港中学北侧的护漕港农业中学并入。学制缩短为两) N7 Q0 r; W  X9 w# e( b1 x0 v
年。1969 年2 月,学校开设高中部,原在桥头大新中学读高一的德积籍学生全
% c8 K1 Q9 p0 u9 x/ i部回本地读书。由于生源不足,又对外招收了1 个班新生。从此,学校升格为完" f1 t8 T: S: T  c
全中学,同时更名为“沙洲县护漕港中学”。1969~1972 年7 月,先后由冯洪
& F& Q- }4 l6 O$ W" S0 K4 k兴、王才明任校长。1972 年8 月,陈佩章任学校革委会主任。1970 年8 月,学校
6 Y& @3 e) S1 v) n: w招收经贫下中农推荐的高中新生。1973 年,学校创办起轴承厂。1 H+ U# g% W, ?9 R- O8 z
1977 年,初高中恢复招生考试制度。1978 年12 月,王炎清任学校革委会主
' Z- Z4 P, O3 j2 o' S7 G/ B任。1979 年以后,教育战线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护漕港中教育教学逐渐走上正$ E% C( y9 O2 Q5 Z
轨,实行校长负责制。周訚如于4 月到校任副校长,6 月,王炎清调离,周訚如
) ~- w5 x/ L2 [5 H5 `* P+ V8 V& Z任校长。10 月,钱桂荣任副校长。1980 年起,初高中逐步向三年制过渡,护漕8 M- ~" s6 _3 x  l9 a
港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大部分并入。1989 年,学校教育思想开始转变,即将“升+ z; q( L0 ]: c4 t* l* m
学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 转为“面向地方,为
- i( e6 _/ d' W, H- o本地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后备力量”。% a, `. \3 y& x/ R
1991 年暑假,新联初级中学撤销,教师和学生按就近原则,分流进入护漕( k! Z  t3 q- }# V
港中学和新德初级中学任教、就读。秋季,学校开设职业高中班。12 月3 日,
* O2 [2 d1 b, C( s! {- ]2 w学校顺利通过市教育局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陈新生任校长。
! U! P" g, c! M5 {$ v0 U4 t是年,因沿江公路从校园北部通过,学校被截去北部校区和东部操场后,向西
- @% w. e8 R/ ?, e. w5 K& T7 w. C开辟新校区。1993 年秋季,学校停招普高班,并与南通纺织工业学校联办一个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中专班。学校增招初中学生,引进万资平等10 多位外地籍教师任教。1994 年,
4 J7 E( M1 Y! Z, J4 x) d6 w/ k招收美容美发和机电2 个职高班,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培养人才。1995* [' C* t. Q6 S" z
年,职高的专业设置向“三产”方向发展,主要招收美容美发、餐饮服务、旅
2 B8 P0 U) x) |8 D游管理、外事礼仪及烹饪方面的学生。1996 年6 月18 日,学校职高部挂出“张
& A, |" f- A1 n  Z' X& Z2 z, d家港市旅游职业学校” 的牌子,成为张家港市8 所骨干职业学校之一。是年1 O% M$ V& }6 {# i/ o
秋,全校开设6 个职高班,在籍学生200 多名。9 月4 日,学校成为苏州旅游教
) m0 J- y! ~; |9 b1 _育集团成员学校。1997 年1 月,学校与南京旅游学校签订办班协议。这年暑7 F# o+ \, r  t
假,学校开设6 个专业,7 个教学班,共190 余名学生。
) \' j, d, V$ p. ?0 X/ }: C4 U4 ^2 d2000 年,学校按照张家港市政府统一规划,停止招收职高生。学校初中毕. q9 H, e% c$ d6 ^3 A
业班中考全科及格率在全市38 所中学中名列第二。2002 年9 月,新德初中撤销' L* \& f  |5 I+ T9 y1 M* R
建制,并入该校。2004 年3 月,王惠峰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2 月创建成为江
7 r# q$ `. t8 K3 @! i7 V; @: u: I苏省示范初级中学。2007 年8 月,张锦标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开始打造) g4 N3 d" r1 k5 `+ Z! o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015 年上半年,全校开设21 个教学班,学生927 名,教
* t" b2 {: u  {4 H- w' ?职工76 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3 名,一级教师46 名,市级骨干教师19 名。
( `+ W4 i- L2 U3 I' |  D& {9 T  Z教学设施护漕港中学创办初期,借用护漕港中心小学部分校舍,建筑面8 y8 D7 F- T8 t2 O7 n" \' P' g
积仅120 平方米,课桌70 套。是年10 月,在护漕港集镇西市梢购买民居10 余间
' H+ g7 Q/ E+ G) u6 B作教学用房。以后逐步扩建校舍、添置设备。1978 年8 月,建成攻关楼,1980
2 p. u; j9 f- Y# A5 I4 x; x年8 月,建成育才楼。1981 年新建食堂150 平方米,1982 年建成实验楼、阅览
# H* o& ]( g, ~/ h, ?室。1983 年,扩建礼堂兼饭厅。1984 年,建造教师宿舍。1986 年征用土地15.2
1 e- U$ w+ K7 D, z亩,建为操场。- |4 [! r4 G. ?  Q* S, K7 e4 \1 I
1991 年,学校占地面积2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4556 平方米,体育活动场" g" v) m1 x0 Z* N: Z
地10338 平方米,课桌椅650 套,藏书20503 册,篮球架、排球架、羽毛球架共6# V* H# y. ]$ ]/ c  d
副,乒乓球台4 副。1995 年上半年,建筑面积3000 平方米的2 幢4 层教学楼(厚; S! x# }2 {7 o
德楼、颂德楼) 竣工启用。2000 年,新建1 幢3 层师生食堂(尚德苑) 1300 平方5 q0 Y' U4 F$ d
米,改造绿化场地5000 平方米,每间教室配齐二机一幕。2007 年,投入240 万
. a' `3 F1 d# C% \元,用于操场塑胶跑道的铺设和绿化改造。2011~2013 年,硬件建设方面,有物
5 B& c' |; i: H1 a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建设和器材添置,学生课桌椅、学生电脑更换添置;学3 O/ C) S4 Y/ M$ ]
校围墙周界报警器、监控设备安装。2014 年,投入80 万元,用于外墙的粉刷美
# X3 u  t1 P# g3 v  L化,池塘边护栏的改造。2015 年上半年,学校占地55025 平方米,建筑面积, S) d, H/ ?( h5 V6 @5 M
13367 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0066 册,拥有100 兆的校园网,做到“班班通”,每
% @4 Z8 y+ Q3 ?个班级都有一套多媒体,教师电脑人手一台,学生电脑177 台。
: [) l2 o. H2 h$ j0 A3 `
+ H" f  K+ `$ @, f新德初级中学* x7 ~% Q% _1 F
苏其增
9 K1 h# K9 h( A- C# @新德初级中学,位于原德积镇新农桥(今属福民村) 南堍东侧,距德积镇! H  e( h2 d# \5 n
区约2 公里。因学校地处新农集镇北侧,德积街西南,校名由两地名的第一个字- `+ u/ u9 ]( G3 d0 q# u- Y, }
组成,即“新德初级中学”。$ A5 j, b, ?# P' e% q% t' g  G
新德初级中学的前身是1965 年8 月创办的农业初级中学,开设2 个教学班,' y8 P2 n% r" p+ _% C+ @
分别设在八大队(今属福民村) 和十七大队(今属福民村) 繁殖场内。1966 年89 @- ~$ [6 n$ E' Q# G( j* R+ s
月,2 个班一起搬到九大队(今属福民村) 大队部驻地,定名为“新德农业中
; m" R# C0 i5 k+ |$ o学”。1967 年,迁移至六大队(今德积村) 第一生产队岸田(2 亩),建校舍8) i0 S! B9 c6 s6 l% k: g
间,开设4 个教学班,有学生220 名,教师9 名。. @: ^& l5 _; t) h% O
1968 年8 月,经沙洲县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在此建办普通初级中学,校名
% x0 @% v. x9 {; w" P, T为“沙洲县新德初级中学”。从当年六六、六七、六八三届小学毕业生中招收45 m  D7 r  ~, {, {" C4 C4 Z& h8 F
个教学班(二年制),200 多人。后逐年征地增建校舍。1980 年,两年制改为三
4 B* a+ Z3 U7 R年制。1983 年,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班级增加到10 个,学生534 人,教职工307 C1 _3 H  `0 _/ w2 W/ @& j$ e
多人。! M+ T6 O1 g' j
1987 年,学校建办化工厂,烧制固碱、片碱、磷酸钠,收入用于改善办学
, E" U& P4 {3 @7 |8 T4 q3 j条件和师生福利,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书杂费,特殊困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
+ Z; U. I3 }6 q# \$ z0 ?补助,优秀师生则发放教学奖、奖学金。
& M; X5 I1 q2 X# e8 t6 M% _. K1991 年,学校开展九年义务制教育达标活动,在德积乡政府和社会各界资+ e0 t/ S' H! z
助下,拆除原平房教室,新建1 幢拥有12 间教室、6 间办公室的教学楼,同时,
# i5 E7 S, t8 ~整治校容,增添体育文化用品。是年,学校占地7717.2 平方米,其中体育活动& W+ X" o- A8 O- |
场地2264 平方米,建筑面积2598 平方米。学校共开设11 个教学班,学生482
, N( Q! q+ A3 @, Q5 ?人,专任教师22 人。年末,学校顺利通过张家港市教育局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
9 U9 X) X# v8 ?0 r" w达标验收。后又自筹资金52 万元,建造师生食堂和教师宿舍楼,并更新教学设
7 I* x- v  ]% R! o" i) {" Q' ]6 [备,完善学校设施,绿化美化校园。校内一排又一排明亮宽敞的教室,平坦整( w1 Z( C; \& Y: U! E
洁的操场,桃红柳绿的育人环境,设施齐全的体育设备,令人心旷神怡。
5 f( M* W: Q1 R2 @. z" a2 Q2002 年8 月,张家港市政府决定,新德初级中学撤销,并入护漕港中学," M) E! I4 C5 [  Y2 ^; b
原校址成为护漕港中学的一个办班点,以缓解初中入学高峰期校舍紧缺的矛. E+ F8 U: z& ~& [- W1 J  U
盾。2003 年9 月,办班点撤销。2006 年,因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建设需要,校
9 K8 P4 o3 I3 w7 z1 f. D7 T+ ^) X/ x舍被拆除,新德初中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6 r" u" q1 p) p" _" G+ P
该校自1965 年至2003 年,先后任校长或负责人的,有朱贵勤、田舜华、黄: A' l" N6 R( g" |5 Y; i
章宝、李桂清、黄章宝(复任)、严怀兴、严维峻、陈新生、唐锦东、顾桂根、
* v+ T* j, M9 J: X  N& f3 A* p8 w唐锦东(复任) 等。
: @" S6 ?% t5 a( `/ O
& R. ^( [/ r0 s( }新联初级中学5 [6 T4 o/ ?7 L
苏其增
  E0 {% T1 z7 y4 h- V- C+ J% T新联初级中学,位于太字圩港桥南300 米处,今晨(阳) 德(积) 公路东6 P" h" m' \" U7 p: ~
侧。这所学校的前身是一所农业初级中学,创建于1965 年3 月,校址在新二大; l; j8 O: J2 ?- r. n/ K- L
队(今属朝南村) 第八生产队村民张九斤家(原为陈锡林家,后卖给张九斤),0 J! y5 `& t5 F4 i: k3 f
开设1 个教学班,学生17 人,教师3 人,王峰为学校负责人。1966 年春,学校
. l1 _4 u1 k5 L; M搬迁到新二大队(今属朝南村) 第四生产队农场祝锡楚家中,田汉根任学校负
/ P* k# ^, O8 r3 c4 Z9 K/ E0 w责人。1968 年8 月,搬迁到现址,建造平房8 间,学校占地5333.3 平方米,建筑
" t' @2 l4 ?6 y面积250 多平方米。是月,经沙洲县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建办普通初级中学,校
# }$ J5 r; Z" N% D) P! |1 M, k名为“沙洲县新联初级中学”。当年从六六、六七、六八3 届小学毕业生中招收3 ?/ n) [! _% \  t
3 个教学班,100 多人,学制为二年,教职工8 人,以后逐年增建校舍。8 z$ S  P9 I9 m
进入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德积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校办企业应运而生。
, K: [3 A) V* H: j0 k  q1978 年,学校创办安瓿厂,生产多种型号小玻璃瓶,收入颇丰,用于改善办学
; {8 f- O0 k2 a+ c$ G8 [条件和师生福利,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M+ ]. o9 t  ^8 ?+ T
1980 年,二年制改三年制。1981 年9 月,增加到7 个教学班,学生339 人,3 g+ l& P. m/ s5 x* h
教职工19 人。由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达到优) \& B9 q# |, d: [
良。( v* E8 F/ _1 X% V% c$ K3 ]9 u
1991 年9 月,随着张家港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新联初级
; l- c' Q  |% r( _" G, @4 H9 i; p中学在创建九年义务教育达标过程中被撤销,师生分别转入护漕港中学和新德& Q9 j+ M+ _* T1 H" I
初级中学。' s; ?  k# M' _% Y( ]; O1 ~
1980 年至1991 年,先后由冯洪兴、陆尔石、严怀兴、黄章宝、顾桂根任校
6 s3 {) ?1 b3 x长或负责人。

TOP

德积地区最早的学校——德积小学
7 T/ E! t. A( e9 A) q, g1 B苏其增7 d: A- O- u$ e7 p9 y. u! [# S7 X4 G

: J5 F. ~5 m, c  P" j9 a德积小学,位于原徳积镇南部德积街西市梢北侧,是德积地区创设最早的3 [  k$ B9 k- f
一所学校,在人们的口碑中,也以“德积街小学”称呼之。
  I: T9 W! [( A" s6 Q9 C" L/ A清光绪年间,在德顺镇周孝侯庙(后称老太庙) 设有私塾,开办1 个混合# |- x2 [4 o) y$ l/ d0 p0 f3 q
班,招收学生20 多人,陈仁慈执教。到私塾学习的大多是富裕人家子弟,清寒
% x+ }7 Y+ h6 m& ]/ o人家子弟有时也可以免费入学,但极为难得。私墪并无严格的修业年限和固定
$ m9 J0 o+ I- k# ~# N教材,学生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往往是全体学生就读于一堂。塾师的教
! T; R5 E* `- a9 u) U7 q学活动一般以教读、背诵、写字为主,授课方式以读、背为教学的主要手段。8 P$ E" U% _0 m2 I% q, o6 v4 P
刚入学的幼童先教以识字写字,采用《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启蒙教材,
6 T& c- Z. D+ {1 c# u然后依《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左传》《尚书》《易经》等儒家! w' x. f3 n; Z  N6 R
经籍顺序读下去,难度逐渐增加,也有学生选读《尺牍》《古文观止》《唐诗三
/ I) Q7 U% P* F百首》等古代典籍。私塾常年授课,仅放年假(春节)、农忙假,而无周日和暑8 I2 W: D6 _9 f, Y2 y
假。塾师的收入由学生家庭付给学费,待遇很低。
6 R7 P) A0 w6 H( q  t  `1 R'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后,新学兴起,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顺镇十保1 G5 c; @$ `5 r
以捐入庙田29.76 亩及县衙资助的5.69 亩为经费,在老太庙内创办小学,宣统元
5 }2 t; _, ]' V* S! {年(1909) 停办。
7 @3 g! `4 k4 G" P8 P+ P8 ^3 Y1912 年,晨阳六圩埭李颂堂和李京华到老太庙办小学,时有学生42 名,教( [- m+ K. V7 w/ B, k! z0 g; E
师3 名。1915 年,李颂堂回自己老家办私塾,老太庙小学停办。
( s! t+ Y2 b, v( t. G+ b( X! r1924 年,江阴县教育部门委派十字港人氏黄少铎到老太庙创办小学,定校. n* {. s6 f" I+ E% t
名为“江阴县德顺小学”,时开设一至四年级,学生85 人,编为2 个复式班。校& _; j- T5 U/ `9 c" ^( f
长陆新环。+ F4 z/ C( ^% o# T8 j
1927 年大革命时期,在破除迷信、兴办学校的浪潮中,老太庙内除保留城. `! e8 d; j$ a
隍菩萨和“周太太”周孝侯塑像外,其余佛像统统被捣毁,以腾出的庙舍作为0 R! P0 h1 _+ h5 {/ s" l& Q
学校的教室。2 p% g. \! Z0 m( J- O
1933 年,县里又先后派闵则谦、黄德明任校长,校名为“江阴县老太庙小& W  D# C9 }  @
学”,性质属公立初级小学。1945 年11 月,改为“德顺乡第一、二、三保国民: v) f8 Z# }) A1 k9 X4 ?
学校”。1943 年9 月至1947 年8 月,周升旗(后改名周维勋) 任校长。
7 C" l/ d6 U7 o1 _' ?) f" F周升旗担任校长期间,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之' t: |1 p! C2 B
际。当时,中共地下组织在德积小学设有地下联络点,周升旗以校长和教师的
( Q) ?' b8 Z2 m8 t9 [身份作掩护,与教师季英儒等一起,曾多次为中共地下组织向新四军秘密传送% z) L: c# _' L/ U  O. U! U( [+ a7 c
情报。参与这种极其危险行动的,还有一位劳动妇女张妈妈。据当地居民严华
7 {  v. E' E/ [: I9 x0 Y回忆说: 德积地区的老百姓抗战热情很高,他们把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化! C" L9 l2 y$ U9 V7 u2 Q. x
作一次次实际的抗日行动。有一次,一支鬼子部队将要经过德积街,联络站获% f" K7 i. u: f4 N
知情报,立即将情报秘密送往新四军。新四军派出的一支小分队,提前做好准# j5 L4 T6 |/ K
备,埋伏在陈家圩一户村民家的屋顶上,架好机关枪,把耀武扬威的东洋鬼子
3 n! E! K9 U0 p7 Y1 g6 z2 }' c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这个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就是从德积小学的地下
0 d! L/ \# W1 w. o. f6 B' n4 b. D' W党联络点传送出去的。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德积小学曾经是德积地区中共地下
5 u, W. i. B- o党经常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学校董事会成员郑湘荣就曾经不顾生命危险,- m& B1 [# `: W
多次为解放军秘密购取医药用品。& E0 M% Q" }5 Y! r% `9 Y  R
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作为一所完全小学,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
, Q3 Y( l3 H; }$ L8 u5 ^4 [生200 余人,教师8 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0 年,学校改名
/ v. D6 l6 [6 Z5 b* C7 d0 m为“江阴县德积街小学”(因地处德积街西市梢北侧),仍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
, s6 C' j" y' N% o1 b202 人,教师8 人,张浩然任校长。1951 年,周觉仁任校长,时有学生近200
; l" ^. h/ d" }6 j" i2 _人,教师8 人。1955 年,顾鸣皋任校长。2 j7 @1 U1 s  U3 G3 {- o
1958 年,政府提倡普及小学教育,动员所有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庙舍难以
8 Z$ r8 p* s3 c7 n容纳,于是拆除庙内所有房屋,扩大地基,新建校舍,所可惜者,在修建操场1 h& {, |. X) }0 z. @9 @# o
时,竟将一棵历经二百多年沧桑、高约10 米、树围约4 米的银杏树砍掉。19597 x1 k' O4 d# w& B+ f( d7 a& {
年“肃反补课”时,校长顾鸣皋受到冲击,调回老家,顾乃西调入,出任校
. o2 Q, S) i9 ]9 R% w长。尔后,先后由王铭书、高俊轩任校长。6 M1 ^- e  L9 u" q2 N! D1 d
1962 年,随着德积地区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学校更名为“沙洲县德积街' K2 @4 p' N" r+ t0 \* U9 ~" x7 y
小学”,时有公办班4 个,民办班2 个,学生132 人,教师6 人。1966 年,李桂清, N) w& ?; _: c8 L4 N
任校长。1968 年学制改革,小学6 年改为5 年,其时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1348 z& x5 g/ O+ l
人。1969 年,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校随大队名更名为“德积公社六大队小
& N. B7 N3 e9 u9 s: W7 r. h% |学”,民办教师张嘉福任负责人。是年,翻建朝西门面的一排校舍,扩大操场,7 }/ v# G% i7 F) s$ U
更新课桌、椅。4 @( D7 X2 Q  F' @# a+ n) G, h( t
1978 年暑假,新建教室、教师宿舍、办公室,并添置教学设备、体育器
0 ]- j* W" A& v& d具,长板课桌全部换成双人课桌。学校总建筑面积1456 平方米,是年秋,徐锡
* @" `/ V! R- M明任学校负责人。' S0 P# C$ E3 Q4 W4 G' q
1981 年,学校随大队名改为“德积小学”,延用至2001 年撤并前。1984# O  g: d/ J) U4 B
年,和字小学高年级学生转入。1985 年8 月,沙洪(原七大队,今属德积村)
+ ~9 x7 Y9 d; c) ^) C小学撤销,部分学生并入。/ \( ?9 a3 D2 y0 o9 z4 p+ M3 q
1986 年秋,孙增才任校长,开设6 个班,学生161 人,教师8 人。1989 年秋
( J  |+ H' Z. }4 h5 \朱桂兴任校长。1991 年,学校在乡、村两级组织的支持下,校容校貌及硬件建
5 |  k& V7 j6 Z; {, V! I设达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要求。' p9 f+ i8 @- q5 e9 a* w& S
1994 年9 月起,孙鹤兴任校长,学校注重体育特色教育。1997 年10 月,学, X8 U. B3 f3 j" t/ R3 R0 F- A
校获张家港市跳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学生李志强获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和: Z- z  L/ P$ z* ?
团中央联合授予的1996 年至1997 年度“全国雏鹰起飞” 小学生体育活动跳绳项1 w0 V$ T7 X1 z; h+ X" i3 g) [
目小能手称号。& |% W' n1 |6 y; G# r4 A
2001 年,学校占地2219 平方米,建筑面积765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 u6 F* S9 W$ B8 X! u; M
学生352 人,教职工10 人,附设幼儿班2 个,幼师2 人。是年8 月,学校停办,! F% M! x0 v, B# w1 ?- Q) b
施教区学生分别进入邻近学校就读。
2 x2 s6 R3 T( K德积小学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创办至2001 年撤并,前后历经96 年的风: j( K: F$ e- |
雨沧桑,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5 d+ a0 V* `) n2 k$ I4 b其中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和英雄,如陈桂宝、丁达/ Q) m* Q8 x. q& K; x# T/ @
林、王成荣、李雪云等。
% u  e  `8 U- w9 L: H: c/ K德积街小学历经沧桑,跨越三个时代,为推动德积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 A1 L6 F5 p8 Z' h! c
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这个校名,虽然从德积的版图上消失,但仍以顽
2 M+ `$ c# P. [# }强的生命力,保留在人们的口碑中,而且,以“德积”冠名的办事处及行政村$ _0 o; L$ M% S7 m2 f, [
仍然存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厚德载物,善积大福”的乡情底蕴里,如8 Y' E. r% y2 H* l$ d0 L+ i
花儿一样绽放。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德积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区护漕港南路(今千禧南路) 西侧,农贸市场(今7 k, t+ z" p4 h5 j
小商品市场) 斜对面。- L8 J2 t' K: o# A7 q( K
办学历程据《江阴县续志》记载,学校创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属& P/ w9 c' U* S
私立小学,设在护漕港文昌庙内。是时,开设2 个复式班,88 名学生,4 名教" g' P& Z# W5 `7 n2 v7 ]
师,校长钱永春。1921 年,当地富绅陈瓞初用围圩款在距文昌庙北200 余处建9 p* J$ F  C/ d  P- H$ F4 e
造了3 排15 间校舍。翌年,师生从文昌庙迁来上课,定校名为“江阴县德顺乡
* |' |$ A. U" R0 m. p4 N- |第一国民学校”,属公立初小,校长丁汝楚。1930 年至1931 年,校长分别为陈
  h* k9 z+ |7 D8 ?俊贤、陈风林(玲)。& ~4 j! ^, _4 E4 D
1934 年,经江阴县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江阴县德顺乡第二中心国民
4 ?* O  i- d8 y2 q* p5 D学校”。辅导区内有毛张圩、天妃庙、德积街、拦门等小学。1935 年,学校增设! Z) w+ {" v% @( }3 H' i5 g
1 个高小补习班,共有学生150 余名,教师7 名,校长黄清泉。1939 年,吉韩志( w+ F/ j' p+ B3 U8 u4 y8 l  J, w
(女) 任校长。因日军入侵,伪军干扰,局势动荡,下拨教育经费得不到落实,
  z9 o+ }. d; G# Z学校实行“以生养师”。
# d9 _- K% D& E. l1941~1942 年,唐子良、张浩然分别任校长。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占据
. j' u$ `- s0 W7 O0 @6 E, |学校,师生被迫转移到文昌庙或借用民房上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 年上
8 R) k' h& h; d" s3 J/ s: O, c# ]半年),时任中共沙州县委书记兼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的沙金(现名陈伊,, z0 L+ z: v: v) r4 O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军区副政委) 带领沙洲县武工大队攻入学校,解除日
( s( s" ]: n4 }/ v4 M9 j$ b伪军的武装,师生返校上课。1945 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江阴县丰亨乡国民' p' \4 Z! s( X) K4 g, O/ {
学校”,由初级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1948 年4 月,更名为“江阴县德顺乡中心: @, e( {6 v! r# E/ K
国民学校”。当时,身为江阴县国民党参议员,实为地下党的李彩华和地下工作
' R. s4 c; ^; m/ j者叶干青在该校任教,在师生中组建地下组织“沙光联谊进修会”,宣传革命。
+ ^' F0 i% q  f& p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有3 名教师和20 余名学生赴苏北解放区加9 f, G) j1 E9 o3 m( Z
入革命队伍,同时,学校还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经常接送南来北往的共产
+ o/ Y$ d5 _9 p: I* [: c7 V党联络员,故学校(所在村) 曾有“小延安”之誉。1943 年至1949 年4 月,先; L# K, I7 \2 L# Y0 a8 w: I
后任校长的为屈雪梅、包士宾、陈鑫生。
( o7 I4 z, g( p/ C" }解放后,江阴县文教局委派吉韩志接管学校,1949 年5 月,学校改名为
4 ^- I; h9 r0 _4 v/ O4 K“江阴县德顺乡护漕港中心小学”,时有6 个班,180 名学生。1951 年,开设1 个2 ?& N( h% w& M+ H
初中辅读班,40 名学生。1952 年至1955 年,先后由高轶群、陈品任校长。1953! T. c' Q/ Y; n7 p# D
年,一至六年级均为双轨,有学生480 人。1954 年,学校更名为“晨阳区护漕
. d) L8 U3 ~. t9 |1 Z: }港中心小学”,并增设民办幼儿园2 个,有幼儿60 余人。1955 年2 月陈星光任校1 d8 [- F$ X1 w/ D
长。1958 年3 月,陈星光下放去农村务农,孙萃功代理校长。1959 年,孙萃功
, d* z& y4 l$ ^( b2 ~& `. b任校长。是年,幼儿园停办。1962 年,刘泽民任校长。是年,更名为“沙洲县
- s  M9 g( P, z8 G. d护漕港中心小学”。
" \" z4 e. Y( ]2 F0 i6 Q/ B1966 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陈菊英负责学校9 Q4 C" B0 Q( e( v4 i" `% y
工作。1969 年,小学体制下放,中心小学名义被取消,学校更名为“护漕港小
; C; l* T! ~' z; {# Z9 Z5 d: [6 S" K学”,余正明任学校负责人。1970 年至1972 年,招收两个“戴帽”初中班,每
3 ?. D+ i* p. H% i* t班45 名学生。1971 年,实行春季招生,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2 年下半年,张
! x* Q- E% E7 D; ~5 I7 H$ o潮清为负责人。1978 年,恢复中心校设置,学校定名为“德积中心小学”。是年
1 D/ n/ P3 [+ _: a) l, ?起附设幼儿园,每班50 余人。1981 年,张潮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1982 年
2 |. b7 d3 N* }* E) \% j: h+ s3 u春,朱建华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时开设9 个教学班,423 名学生,23 名教师。
2 l; S1 e; Y/ {( e5 j# U* |1982 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创办化工厂,1983 年,学制恢复六年制,使用省编教6 q6 V) a% H' j6 ~7 \0 B: R
材。1984 年至1992 年,学校将化工厂所获利润共计100 余万元用于建造教学6 v$ h( F" r, R. g
楼,更新教学设备,改造学校环境,提高师生集体福利待遇。1991 年11 月,学$ f- ?: F" {( w, K7 m
校顺利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1 月,范洪兴任校长。1994 年10( |; \) w5 B2 h6 L2 u+ ]
月,双丰小学并入该校。1999 年通过江苏省现代化教育达标验收。2001 年8/ H. T. t7 f2 q+ C
月,拦门小学并入。2002 年8 月,永兴小学并入,校长黄长法。2002 年末有30
  M8 E) U9 V( V7 G6 f8 @个班,学生1489 人,教职工75 人,专任教师50 名。8 R" f! {. Y' f/ U6 d9 ?- z
2003 年9 月,因行政区划调整,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德积小学”。2004 年3 s* D+ P/ p3 }6 i
8 月,新套小学并入。2006 年8 月,太字小学并入。从此,德积地区仅有德积小; O; ~; ?0 Z- R8 t) @; w8 |8 Y
学1 所,时开设32 个教学班,学生1589 人,教职工78 人。2015 年上半年,学校
* @% Z: Z' V: k开设33 个教学班,学生1695 人,教职工78 人,专任教师77 名。
( \% p8 z1 `8 `9 [教学设施德积小学建校时,学校设在护漕港文昌庙内,课桌椅45 副,
: S0 Q) h7 |0 ?; c1 B+ r1921 年,建造3 排15 间的平房校舍。1 E9 u6 t6 x$ S2 k! P
1953 年,新建教室6 间。1955 年,新建教室6 间,同时添置风琴等教学设7 R* S3 W% o6 N: m0 M! A1 s
施。1965 年,新建教室8 间和教师宿舍2 间。1974 年,翻建朝南教室12 间。
' r" d  C! f- t' f1984 年,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的教学楼落成。1987 年,建筑面积1550 平方# e! Z# Z; Q% |' H$ G# }2 f
米的教学大楼落成。1988 年,投资45 万元新建21 间幼儿教育楼,生活用房11$ r- Q. q, e8 b) v2 [# x
间及校办厂车间7 间,建筑面积1290 平方米,添置课桌椅100 套,图书5000
) a/ }$ ]3 `1 J8 x" C) ^1 f- B册,购置体育设备。自此,幼儿园和小学教学区分设。1990 年,驳石坎、筑水
/ w. H, F1 V5 }% s3 }. y, Y泥路、建传达室、校门,铺设自来水管道。1991 年末,校舍占地7749 平方米,7 j0 E3 D3 V/ v1 ?, i& V
建筑面积3092 平方米,体育活动场地2384 平方米,图书橱18 顶,图书5560
, {! `# v/ K/ ?5 o0 ~4 j7 C4 A册,篮球架、排球架、羽毛球架3 副,乒乓球台6 副,新课桌椅250 副。
" O1 v  \/ Y2 V6 m9 R- U' L1998 年,投资404.5 万元易地新建校舍,建筑面积5253.5 平方米。2002 年建
! O! h6 |+ M: m, L1 x筑面积6820 平方米,绿化面积1.14 万平方米。辟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8 r) N( G' L  h) t' Z# {
有标准运动场地、多媒体教室、计算网络终端服务站。2005 年8 月,建筑面积
9 a9 d1 A' N8 p2 X! K1800 平方米的绿源大楼竣工,标准田径场建成。2006 年,投资200 万元新建  m2 H0 k- m; |# p& |$ P
1000 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两片篮球场,重新包装设计绿艺楼,改造绿源广播电视3 a) ?. y( N! Z/ R# J
台和科学实验室,新添图书6000 余册。2010 年,投资120 多万元完成塑胶田径
9 E- \" B9 o4 J/ s3 W3 J# b" X场的建设和一级标准机房的改造,更新美术室、劳技室等设备以及改造绿园基
+ ^. R$ t% E, v. [6 f# G( e地。2011 年,投资100 万元添置师生电脑计算机80 台、多媒体26 套,更新安保( w# O- _. x* e5 g
系统和监控设备。2013 年,新建2100 平方米的食堂楼。2015 年上半年,学校占7 [1 h3 J0 s2 n4 I
地面积3.73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8 万平方米,图书藏书5.1 万册,拥有100 兆5 f# V7 O* x" m& e
的校园网,做到“班班通”,每个班级有一套多媒体,教师电脑人手一台,学生
1 W) v$ {8 N* f) U0 F: W电脑153 台。
$ I2 r0 p* \  ]3 Y办学业绩德积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沙上名校,遵循学校制定的
8 G( |: {' n* @1 x( O) O“厚德积行”的校训和“自强不息”的校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

TOP

生精诚团结,顽强拼搏,教育教学硕果累累。1957 年,该校教师自制教具”获5 ], a  I5 ^4 v
江阴县文教局嘉奖。1989 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万校作文竞赛”获优胜奖;
( j) a0 H5 p8 `: D1991 年,学生吴明玉获全国数学邀请赛三等奖,学校小乒乓球队从1987 年至
2 a( u% {9 V( \  {! C3 l1992 年连续5 年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比赛; 1989 年,《江苏教育报》《苏州6 Q' x+ f8 j- g7 f. Q) ~) K
日报》《人民教育》杂志均发表文章,宣传学校办厂兴校的事迹和经验,同年,' i' H  b8 Z# i
校长朱建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3 y2 ~7 i% v! e# D8 z1993 年起,该校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以科! }# S4 X9 o8 C3 i9 P8 e' v
研兴校为总方针,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为抓手,努力攀登教育发展0 I5 Z$ T  O; X3 G- k- x
新台阶。1996 年,学校参与研究“九五”国家教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障4 [+ j1 Y# ~1 s3 X, x! ^# t' Y
碍的成因及其对策”,科研组撰写的论文中,1 篇获全国组一等奖,4 篇获二等, T. ]7 @) n* E$ A& C
奖。
2 t' n- v  t, z4 k+ d学校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2002 年,学校提出“以科研为先导,创建
0 i2 ?% z, |, q3 U/ n5 e  ~' k绿色课堂,打造品牌学校”的强校目标,结合实际,发掘校本资源,建成10000
% R: B& {% w! F3 M1 i7 a" K余平方米的“小博士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此为素材出版并使用校本教材《绿* I& f% p- i/ j8 l# F1 C
源》。# J  m" q7 ?) a3 Z8 }5 d
学校体育活动颇具特色。1987 年至1992 年连续5 年获张家港市小学生乒乓
* _: R4 M/ _5 C8 w4 V; Y9 l7 Q球团体赛冠军,与此同时,学校乒乓球队连续5 次代表张家港市参加苏州市比+ R5 w: C5 x) ]1 L
赛,成绩显著,促进和推动了全镇体育事业的发展。1997 年,学校在江苏省小+ J4 Y8 S0 Q, B( L& G2 ?+ g7 c8 O
学生航模比赛中获得冠军。
2 {9 G2 W3 e  _7 r5 m8 z3 h8 i3 y$ P- N- i
天妃小学5 e# q- E" F$ G9 p& s0 g/ G
苏其增
6 }* u' v$ v' ^天妃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天妃村(今福民村) 南端的新农小集镇上。
4 p" R  ~6 U1 J( \1928 年,境内豪绅陈瓞初在筹资重修天妃庙的同时,利用庙舍,兴办新学
( t: Z1 `2 P; L& H2 |; Q(“洋学堂”),取名为“天妃庙小学”(以学校设在天妃庙内得名),并经江阴
3 ]% ^. d% u5 g) t县国民政府批准为公立学校。创办初期,招收学生约30 人,校长(兼教师) 丁
7 D0 ]! |9 Z1 E1 w) `; W  J- |9 K汝楚单班独教。集镇东边的原天妃庙前栽有一棵雌性银杏。当地人描述此树
& h5 j3 n% |# C: b  r% A云:“春秋百度风霜袭,亭亭如盖廿丈七。根深叶茂果秘(秘,指秘方) 药,木
1 K! z$ v1 y, ~质坚韧又细腻。”
) O6 X4 c6 u. Z' c以后,学校规模逐步扩大。1933 年,姚忠才任校长。1938 年,学校规模有. i; c8 A# R+ U, s6 c# w
所扩大,开设一年级至六年级3 个复式班,升格为天妃庙中心小学,有教师3% G( y' s% o8 F' X7 a  H
人。2 B9 w. D& Z. D/ I8 D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妃庙小学曾经受抗日战争硝烟的洗礼,境内抗日军- X3 P4 P, @( x8 S) L! B$ l2 n* w
民曾在校园内与凶残的日寇进行英勇的斗争。1941 年8 月13 日,中共领导下的6 D5 X& z7 w& R8 N  H: k
沙洲县警卫大队,配合新四军六师警卫一团某连围歼侵入德积境内的日军,当  [# V4 L8 M) i3 ^8 |. i4 k
场击毙日兵3 名,击伤日兵数人。
' P5 m# S3 v1 J7 o# @* H1947 年,学校复名为“德顺乡天妃庙第六、七保国民学校”,陈星光任校
; s3 S  ^9 f  u长。  T% l; c" N, Y' g9 Z' x
1950 年,学校改名为“天妃中心小学”,张浩然任校长。1951 年,学校开设# R8 D1 J9 W( i
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教职工10 人,成为江阴县晨阳区辅导中心校。1953 年$ y  S* W' P/ Y
秋,黄振邦任校长。1958 年,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420 人,教师14 人。当时' @9 S! x6 ?# u6 S' m1 S
正处“大跃进”年代,学生除了上课,还要炼钢铁。是年秋,陈浩任校长。$ y. v3 b8 h. i& W
1960 年9 月,学校更名“天妃小学”,校长邵炳伟。1961 年,学校下放一批
- p  T/ n6 C5 ?; ~大年龄学生,精简部分教师,学校仍为6 个教学班,学生300 人左右。1962 年9
) v& o, J; i% w月,严维峻任校长。
1 R% }) z- U4 L! n; X2 ^! E“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更名为“新农小学”。这一时期,先后由严
+ [2 X$ u. f; n( T  ^& ^. S维峻、鞠志泉、唐玉林、方桂华、肖振庭担任校长。
3 t$ n1 ~1 f0 Y/ y4 n1972 年3 月,德积公社拨款,修建南、北两排教室,共19 间。1978 年,恢
& ?( c. O. o  a复原名“天妃小学”。1979 年2 月,鞠去泉任校长。
* s% c2 v9 w: ?  t1984 年暑假,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建造的10 间平房已成危房而拆除,并4 F: v; u! |* Z
对其他校舍进行整修,修筑围墙和校门。1991 年,乡政府拨款8 万元,拆除旧1 D7 l' s- E# ^
平房,并征地1.4 亩,新建一幢教学楼(18 间)。结合平整操场、重建围墙、植! Y/ g% t7 m1 ^; o6 a. X) A% i( m" U
树绿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德积地区校舍、设备、环境等方面都比较理
8 J+ D  L# z7 w; O5 @. n$ K2 R  b0 G% l想的一所乡村完全小学。11 月,通过张家港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 d$ J  u1 p7 U# O- B+ o3 u
1994 年10 月,福民小学并入。1999 年9 月,张建华任校长,是月至2000 年
! W( x& @+ }$ H% A& b( S1 R8 @8 月,德积镇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32 万元,更新校园内绿化,改建、扩建部分
& B9 j  h% W0 b* r! n校舍,新建食堂,添置网络终端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建成拥有30 台学
" u8 k" w# `! ]生电脑的计算机室。改造后的校园,整洁美观,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现代气息。  E/ G% A3 u, e7 r7 E
2002 年,学校占地5954 平方米,建筑面积2312 平方米,开设一至六年级9
3 N. D" t' i$ O" I个教学班,417 名学生,幼儿班3 个,138 人,教职工19 人。9 g. b" R1 [, F, v! f. Q
这一时期,是天妃小学办学规模最大的时期。. B% f, L9 s+ ^7 Z. t/ K7 p
2003 年8 月,随着境内学校布局的进一步调整,天妃小学撤销建制,并入, i" [* W5 b2 d( ~
德积小学,原校址成为德积小学的一个办班点。$ w0 m) i" }, P& J5 V1 G; u# i
学校在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上,成绩尤为突出。1999 年12 月28 日,经过长
! h) i3 T$ o8 q5 |期刻苦训练的学校踢毽队队员严海燕、刘育飞,和“双跳”(跳绳、跳远) 运动( Y8 D" H9 I+ b0 ]
选手方斌等,代表德积镇参加张家港市中、小学生冬季三项赛; 2002 年12 月,' J8 }6 W  X# t0 v, M
女子跳绳、踢毽队代表德积镇参加张家港市冬季三项比赛,徐敏、姚红分获跳
8 f: h8 V7 x4 c& o( k绳和踢毽第一名,学校更获得跳绳、踢毽两个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0 B" {* T& k# [* r
天妃小学自1928 年创办以来,风风雨雨70 余年,艰难维持,时有创新,颇
  _4 ]; B/ F# T) l8 _享声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更以情感教育和特色教育为切入点,以素质) ~7 ?( p# X$ C8 Z7 E
教育为办学、教书、育人宗旨,为德积地区的小学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
# S" q) T/ N1 I* |; m5 P出了自己的贡献。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