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沙上学校》金港镇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51 编辑 - b, ^( e: j7 |; S
4 G0 ^$ g4 e' @- }  `. ^. B3 X
中兴
+ E# J/ B* w# U5 ^7 s港区职业中学! u7 h& u$ ]$ D- E, K% e
张惠兴李仁民+ d' U) j% r; ?
港区职业中学,位于港区长江中路北侧,原中兴乡中圩村(今中苑社区)
* o9 S0 u7 d, _+ N7 T境内。其前身为1983 年中兴中学开设的职业高中班。1987 年2 月,经苏州市人7 G# E, J  W+ Y4 P
民政府批准正式挂牌为“港区职业中学”,与中兴中学“两块牌子、一套班
' X6 [! X4 k2 y5 a+ f子”。1988 年9 月,迁入香山中学,时开设2 个教学班,学生105 人。1989~1991( T% F  R' P+ q3 J1 p) w" K
年,先后招收化工专业班2 个,学生117 人;商业经营班1 个,学生64 人。1992
$ W9 d& F+ K6 o3 [2 X( @年9 月,迁回中兴中学。1995 年,该校被江苏省教委列入全省100 所职教中心建
$ U; U* Q, t5 X% y设规划,成为一所为适应保税区建设、港口发展和三资企业发展需要,培养! W4 S2 j) ~4 H: ^
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高级中学。
$ Y7 g1 I  ?, w( I) s+ W8 U1998 年2 月4 日,学校在港区镇长江中路北侧上马开工新建,一期工程由3 D6 S. s+ P( n
市、镇两级投资2000 多万元,同年8 月竣工。学校占地6.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9 n1 P3 Y0 y) \- i7 I/ z1.3 万平方米。1998 年8 月7 日,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张家港第二职业高级中
: M6 f  k% i2 D" f% [学”。同年8 月12 日,与中兴中学分离,迁入新址独立成校,归张家港市教委管
- o" O9 f4 H. T5 E辖。1999 年,投资400 多万元,建成总面积2300 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总面积
3 b/ ~3 ?; p# y' l0 @& V3 D5020 平方米的科技大楼。年末,全校拥有22 个教学班,学生838 人,教师91
+ p& Q) }3 i' L* N+ O8 l( B, ]人。学校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空调制冷、机电一体化、商品检验与储运、家  j# U0 A* A, h0 O+ l
电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宾馆管理与服务、外事外贸等9 个专业,其中烹饪
5 Y* h+ h1 L5 y5 d8 i$ `$ E' P和计算机专业被确定为重点专业。学校成功创建成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2
8 U1 F( [& m: j3 `# A年8 月,学校从港区整体迁往杨舍城区城北路23 号。原校舍作为港区高级中学
0 x8 o6 @1 V$ Q$ s4 t$ v校舍(后又改为后塍高级中学北校区)。2014 年,因张家港港区建设需要,学校
4 X5 j( P; |: m. y! \, y  |* W校舍全部拆除。0 E! \& A6 L, g# t  L
港区职业高中从创办到整体搬迁的近20 年间,先后由陈士才、沙汉松、许
# W9 D# C! S1 r; Z! j- v$ K8 X子贤、黄惠锋、梅国星等担任学校校长或主持学校工作。" o. ?# M% R& c* t1 b, L
2 }  u3 J; ^3 `) @2 \) N
民办九思初级中学+ y1 h8 v8 _* f- l6 D9 \
张惠兴李仁民匡杰
+ j9 x; i( W+ {3 V' C民办九思初级中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951 年8 月的九思初中文化补习班,9 j! l5 O- D& Q! A: R& \; r
位于原中兴、晨阳两乡界河天生港南侧(原博爱乡境内),北与九思小学隔港相/ R" ]5 F$ h5 _% C, `/ J% C
望。1957 年转为民办九思初级中学。因学校地处原中兴乡九思街,故以地名命
) O* S3 Y( w( K, I名校名。
4 ?0 F6 Z4 W! N3 v% s& ]( ]1 C/ u+ ]该校是解放后中兴和晨阳地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中等学校。学校规模虽小,. q4 U# `: l3 f
但由于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和校办企业的兴旺,赢得当地及周边干部群众的好
# l: _6 v. T1 ]1 I. l( f, V2 s评,经历了较长的辉煌期。
- g- b8 e5 u8 ~0 F) L" @学校创办初期,在九思小学内招收1 个初中补习班,行政及教师管理等均由! k9 M+ V: F6 X, p
小学负责,直到1953 年7 月,在博爱乡境内的新校舍落成,学校才与小学分# K( B; j* ^/ Y, W' a) D
设,由晨阳与博爱两乡各派代表成立董事会,独立建制。1955 年6 月,博爱乡
  k( v: H3 f) `* J! r划归晨阳乡管辖。$ b) a9 Q8 O3 v! W/ U' X
民办九思初级中学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原大德乡木桩潭的孙文根(张家港
+ l" J4 Z2 g/ d0 }9 j, A市第一位共产党员孙逊群的胞兄、曾任大德乡乡长),以及当地有识之士孙中立( _' m9 @7 @7 y7 Z% i% o! E6 V
等,发动和带领大德乡第五、六、七村群众,自发集资,发挥了积极作用。该
+ D) ?' d8 }: U/ j9 a) e校校基占地约8000 平方米,原为大德乡第五村的集体土地。筹建时,曾花10 万7 o6 M+ d3 K- B% {
元请人平整土地。学校初创时期,建有西南向平房校舍6 间,另有东西向辅房3# }% E9 C4 v8 h$ M0 Y: K* ?& j
间。开设3 个教学班,100 多名学生,7 名教师,孙中立为名誉校长。学校建立
1 H% q6 S3 H3 {1 j+ V$ N: j6 `校务委员会,实行民主办学,群众基础十分牢固。1953 年10 月,江阴县文教局  E% z7 H( {( Z
定学校性质为民办初级中学,并委派严维俊来校担任校长。学校实行以生养
- Q8 i  w; e3 ^; Z1 p% h师,学生要交纳相当于公办初中同年级两倍的学费,所以学费是学校经费支出
6 Q1 `) q+ E9 j2 p5 C( y的唯一来源。学校生源充足,除德积、晨阳、南沙、中兴等本地学生外,还有4 W0 Y) ]: d- k1 A1 N+ \
靖江、如皋、南通等地学生前来求学。
* X7 N" r3 ~- h. C1 [, Y1958 年“大跃进”年代,学校曾更名为“九思农业初级中学”。1962 年沙洲
8 a: X. `: v& u- B) |' q0 ]县成立后,县文教局向学校定期发放补助款,教师工资实行定级,按月发放。. T9 F+ l: v; Y# b$ y
此时学校有3 个教学班,200 多名学生,8 名教师。学校规模虽小,但由于教师& }% T- J  {, D
对教育教学工作十分认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达到优良,升学率也逐年递" n/ l2 [8 n" o/ I5 p7 y
增,学校声誉和影响随之扩大。因此,吸引许多外乡学生前来就读,为振兴中
% D$ `& ?( k! c( j! M兴和晨阳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 M( h' Q* e, l/ i. u进入70 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九思初级中学的校办企业凸显亮色,
5 W3 w$ D* c! q在刘增宝校长的带领下,校办厂组装的电器产品(按钮开关) 十分畅销,校办
; f' l; z% I3 M钻井队也不断拓展市场,盈利颇丰,学校可用资金较为雄厚,为发展教育事业
; |) \8 P! E" \# @6 }注入了活力。为此,1977 年,公社党委决定,征用土地13 亩,将学校东迁,易
4 \+ J0 U& H( h2 f+ \/ U. y地新建九思初级中学。建造用作教室的平房16 间,生活用房5 间,办学条件明
3 X& K- Q$ d5 T: T" g* n显改善,规模也有所扩大,开始步入“双轨制”初级中学的行列,现代化教学
" o) v" N8 u& s) C设备也相继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5 Y3 y0 q# d: l' w/ C8 l) ]* i1991 年9 月,随着张家港市乡镇一级行政区划的变更和学校布局的调整,8 l- `/ B4 y* e+ Z. \! y* s" w" l
九思初级中学在创建义务教育达标的洪流中并入晨阳中学。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十字港初级中学
" O# O. k1 q/ G张惠兴李仁民
9 K. U# f3 |* e, j: t" |张家港市十字港初级中学,位于原中兴乡十字港西侧、原中兴乡柏木村第0 ^( T0 U1 Y- N/ n. H  h2 t/ s
一村民小组境内。因学校地处市级河道十字港港畔,故以地名定名为“十字港9 \( t$ K% a8 {, {9 C- l+ r
初级中学”。# ~2 i3 ]) J% q1 \
十字港初级中学的前身,为中兴公社1969 年创办的红卫初级中学。当时
' _$ e$ w8 @7 Q4 a+ Y开设2 个教学班,87 个学生。4 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有尤云彰、刘沛民、王* }4 f) c( v- k, r9 h$ u+ @7 f
敏石三位;民办教师是丁亦清(兼学校负责人)。校舍系由建造十字港水闸时
/ p* C, S! T: {0 i! f* a* }1 l0 {留下的的6 间工棚和3 间办公用房改造而成。校址在原中兴公社五大队(今柏1 E, Y. B( k) a7 U
木村) 第十一生产队。1970 年上学期,学校仍为两个班,88 个学生,4 位教5 J9 e% ^9 \: Q) g5 y
师,其中公办教师为尤云彰、刘沛民、许素萍,民办教师为丁亦清。1971 年3
9 l) U6 {, w5 i9 p月,为加强学校领导,公社党委派公社革委会委员、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 X' S" \$ F  F6 I. v5 m# C# b
副组长张惠兴前来担任学校负责人。1972 年上学期,学校发展到3 个班、150" w8 q* z1 E7 _3 \$ x0 e1 R1 N
多个学生和7 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有尤云彰、方桂华、叶泓汜,民办教师有+ Y" d( K- Y7 e
张惠兴、丁亦清、王廷华和陆永清。张惠兴任学校负责人。是年,创办红卫& P) u  i' \+ G' v0 K% I
中学机械厂。1973 年,校办厂实行厂校挂钩,在中兴农机厂(市第二纺机厂
) z, U, R7 @; v的前身) 设立车间。此时,是这个校办厂最兴旺的时期。学校经常组织师生( {6 M" T' ]$ e( D- _% I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并将校办厂的经济收益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福; L* @( Z6 H3 G1 V6 j9 [
利。
* c. K# {/ B' C1 N1974 年,学校在原中兴公社第十一生产队征地1400 多平方米,改造成学校
* b$ g( s8 _4 \& p4 j: [4 O操场,同时新建校舍6 间。1981 年3 月,校址迁移至原中兴公社五大队第一生产
" ]3 _- S5 u9 x! n4 Y3 S+ g队,新建二层楼房1 幢,教室11 间,辅房3 间。次年竣工,学校迁入新校舍上
' S% {' y# c# R! E课,并更校名为“张家港市十字港初级中学”。1988 年,学校在调整学校布局时
0 f  m3 l; ?9 o. B6 L被撤销,师生转入中兴中学。
4 p* _3 d& m. a十字港初级中学从建校到撤销,历经20 年,除丁亦清、张惠兴曾在学校担
- C$ a  E: j1 v; u# J% S任负责人外,还有施茂桢、方桂华、朱瑞芝、朱三迁和王作良等人任负责人。
3 ]$ Y; A$ l! Z- U9 B2 P  L5 k8 d3 o. B  y4 _. Q- f: w
中兴农业中学
0 z6 N5 `  H& W* E4 F" _, V7 ]张惠兴李仁民
5 K" u, D7 ^: ]: o6 D6 ~1958 年3 月,原中兴乡先后在化善坛、西五节桥火神庙、滩上小学和双山) N6 v" J7 l: ]. y0 ^% J
毛博佳家中,创办东五节桥、西五节桥、滩上和双山4 所农业中学。是年9 月,
1 H4 U# n5 M6 V' R6 V: }" {3 A中兴人民公社成立后,4 所农中合并建立中兴农业中学。7 u9 T# u6 R' P; G
中兴农业中学初建时,校址由中兴迁至双山跃进圩(今新圩村),陈品如、6 B" |/ R* n/ Q
李茂林任名誉校长,毛博佳、朱俊逸、赵大宝(又名赵云献) 等人担任教师。
# W5 ^' ?7 C/ Q/ T; y# K学校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200 多人,并拥有劳动基地300 多亩。学生除学习文& {/ C2 a" g- V: ^: j5 o: t
化基础课外,还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饲养家禽家畜,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 f1 R3 F9 e, ?/ D* k, q
劳动。学校配备技术老农倪炳根、郁顺林等人,协助学校教师和指导学生到劳' a  w, o7 F/ o( f
动基地养猪、养羊、养鸭、养鱼、栽种瓜果蔬菜。
4 j& k! h$ V6 V  k中兴农业中学师生200 多人,全部食宿在校。学校除组织学生半耕半读外,
3 }' i& C; j+ t8 \( ]还组织水性较好、会游泳的学生到长江及内河捕鱼摸虾,以改善学校师生生% ]  \( m- g) C" x
活。1959 年12 月,中兴农业中学被评为江苏省农业中学先进集体。
2 Q& A8 L% c( {, g4 E  P/ X1959 年和1960 年10 月,中兴农业中学曾邀请公社、大队干部、学生家长与
2 J: d$ w5 J3 h3 F  u6 v: k  [9 K学校师生共计400 多人,举行两次校庆活动,场面宏伟、气氛热烈。
5 i% a& }" ]/ _0 T% r1961 年上半年,中兴农业中学从双山迁至西五节桥办学。1962 年,学校进
! {, E9 ^( E7 i( m2 w$ l行整顿,不久停办。8 C: Q' ~& F/ l0 b
1964 年下半年,开始发展耕读教育,继续推行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 半7 w6 v% Z, `: ?2 N" ]- f: [
读学校两种制度,中兴公社在双山中心小学复办中兴农业中学(亦称双山农
- P6 `1 m$ r% Z, i1 A- S* q: v中),教师有丁亦清、黄万荣、王廷华等人。学生农闲集中学习,农忙分散回队9 c' a* w0 t+ s5 p! b/ j- E
劳动,全年学习6 个月,劳动5 个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兴农中被改为& H& U3 I7 ]6 x( F: ]6 y
双山中心小学“戴帽子”初级中学。
2 c* l$ m1 f, \$ c/ d中兴农业中学培养的学生,大多学有所成,有的成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
6 Z/ r; K5 D5 G' g' A; A的干部,有的成为社队办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TOP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41 编辑 2 U2 F* _8 n6 {! s4 e: W3 N8 I

, ]! [8 e8 D) u3 J9 E, x! g4 T! t* I4 y$ b! e( }
数易校名的中兴小学
5 q( u* E* X9 u' t, R" d8 @张惠兴李仁民
% Q6 _1 I" O+ w7 w中兴小学,位于张家港保税区西侧,原中兴镇中兴南路31 号,距离张家港
) Q# a* y4 ^% u市区约15 公里。2014 年,学校占地19347 平方米,建筑面积8435 平方米;开设
- ^# i+ p, S5 I- k& ?37 个教学班,学生2047 名,专任教师99 人。2009 年以来,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7 O2 k0 _) W$ G8 o
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等。
; V6 J4 _0 u$ J# f/ O中兴小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5 年由中正乡朱襄堂创办的“杨家
5 x( Z" G/ L  u4 A3 F坛私塾”。1928 年,杨家坛私塾迁址于西五节桥集镇东首的火神庙内,更名为3 p, W- N% N$ ^7 k
“西五节桥初等小学”。抗战胜利后的1945 年9 月,学校更名为“中兴乡第四、
+ F1 k& E% _+ y$ c五、十二保国民学校”。; |) t6 y0 h" M' I  T  \- B
1949 年4 月22 日,西五节桥地区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入学人数剧& w  I' I$ Y6 @7 J7 _  `
增,学校成为5 个教学班,6 个年级的完全小学,有学生197 人,教师7 人。* x5 g/ o! g# n( @0 x
1950 年9 月,学校命名为江阴县后塍区“中兴乡西五节桥小学”。
6 o# R" z. X6 o, \8 s2 x4 N1954 年8 月,学校升格为江阴县“中兴乡中心小学”,并建立学校辅导区。% C+ C9 H1 i- k- L
1962 年1 月,沙洲县建立,学校由江阴县划归沙洲县管辖,更名为沙洲县“中
6 ?8 |$ u; _( N兴中心小学”。1969 年秋,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学校更
3 G# e9 f. ~2 u& A3 O& f名为“沙洲县中兴小学”。1978 年,恢复中兴中心小学建制及学校辅导区。1979
% Y+ ~) Q7 b* e4 s$ C. f: T年9 月,中兴六大队益民小学和中兴七大队中圩岸小学并入,办学规模有所扩
3 |" |1 m3 g7 R1 X大。1984 年,学校征地4980 平方米,投资17 万元,易地新建2 幢3 层教学楼,, N% g5 q0 J* Q- |' p
计55 间。1985 年春,师生迁入新校舍上课。1986 年12 月,张家港市成立,学校* w# v# }" e) E$ ~
更名为“张家港市中兴中心小学”。1992 年6 月,中兴境内的红星小学和唐家埭
1 ^, |" g3 v9 y, Y: \小学先后并入。1993 年9 月,中兴乡政府投资152 万元,创办中兴乡第二小学
9 X# g  y* V& a(简称“二小”)。1994 年8 月,学校并入“二小”,“ 二小”更名为“中兴中心
; R5 B6 f& M4 P小学”,原中兴中心小学的校舍,作为中兴乡成人教育中心校和中兴初级中学校7 \% q' V( u! v' j1 w
舍。1999 年8 月,中兴镇并入港区镇,学校更名为“港区第二中心小学”。2003" i. U' c1 o* h( ]
年8 月,撤销港区镇建立金港镇,学校再次更名为“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m+ A, w5 c* K& z5 I) x6 I
中兴小学建校100 年来,经历了新旧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从传统的私塾,# P, v! R6 Q" V7 D# a8 K& k
逐步发展成为“西学”(洋学堂);从单班独教的初级小学,逐渐发展成多班多
# L9 ~; p. L+ `* k/ H. `" W* H' {年级的完全小学;从中心小学发展到如今具有时代特色的规模型、现代化农村
2 h1 ^8 W: N. v0 [0 \) @% H集镇小学,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谱写了该校发展史上一篇又一篇绚丽华章。: E# b9 C  b2 u; {9 Z  c' H
解放前,学校即十分注重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在教育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
% h% T3 v( M( f7 R下,通过自筹、募捐等方法筹集办学经费,使学校的事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B* S% i; Y9 j7 N8 F4 H
同时,学校以“勤”、“肃”二字为校训,十分注重校风的建设和学风的培养,4 K( _  n4 c( |/ O; s0 D! n
解放后,学校更是十分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狠抓基础知
. d% d) x) z# i# v& [* g' T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废止“注入
  Q! u3 |8 m3 K  o+ h& s4 @式”。同时,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学校各项工作,树革命理想,学先进榜' g& r& u0 F0 ~* R. Q6 X9 w* f9 D; d
样,做“四有”新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各项工作全面
* h8 S( b  j9 v; N/ v拨乱反正。1981 年,学校围绕创建文明学校这个中心,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
1 C, I6 F  K1 U热爱”活动,不断促进校风的建设和教风、学风的转变。1987 年5 月,学校首7 {# f6 F8 M9 J* M: c9 F+ v; d
创家长学校,聘请校外辅导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
0 z: i* D; V3 M: J; H$ @" D: E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儿童”的教育活动,把学校教育向社会和家庭延
2 W9 I6 p# \. m' z. D9 v% s伸。1989 年,学校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辟第二课堂,成立
) |# d- L6 {( T9 E红领巾广播台、科技制作小组和文艺宣传队,多渠道搭建教育平台,不断优化- l; [6 U3 |0 Y8 c# k
育人环境。1996 年,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后建立“红领巾小银行”、“红
/ P' }% G5 `  X8 z领巾小商店”、“红领巾环保中队”、“红领巾小广播”和“红领巾卫生监督岗”
% \" K6 P  _% W8 y等“五红”阵地;建立学工、学农、学军以及法制教育、环保基地、社会实践
& W  B" B6 `. s' o+ M* n5 l和少年军校等8 个德育教育基地。同时,成立田径队、足球队、乒乓球队、乐器
8 U+ n% g/ }" ]+ M4 S$ I* q队、舞蹈队、声乐队、鼓号队、腰鼓队和科技航模、数学、书法、美术小组等
' w0 s5 K; f# \) G) v% K  f12 个兴趣小组,为学生双休日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为全面培养“一专多能”1 Q: {" R; w* j0 C( `" t
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B( O  V* v2 O& i5 x+ f0 Y
跨入21 世纪后,学校以长江文化为背景,以“勤、容、远”为校训,坚持8 U( }+ s( ?1 s0 a3 }2 B8 N
“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秉承历史沿革,依9 R% _. ]9 m; U9 ]
托地域特色,着力构建“江畔文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江畔形象大使——/ v$ F  w  W3 _8 K2 w
“盼畔”,传承江畔文化;通过“文江楼”、“望江楼”、“涉江楼”等楼名和“江
! w7 F" [3 c6 t3 \, x畔路、江州路、江海路”等路名的设置(命名),外显江畔文化;通过“摄江
/ I3 p* G  }* Q/ [" \畔、绘江畔、话江畔、写江畔”等班级墙面文化布置,凸现江畔文化。围绕3 I5 Y+ Y+ h& {" L# ?6 ~
“生命、生存、生活、生态”的“四生教育”理念,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江畔扬& \* f! y. C, z* N
帆》,丰富“童规、巧手、城管、交警、消防、环保”等主题教育活动。' t: l% T( n% C' ^* W# t4 d
2011 年开始,学校以苏州市教科规划课题《生态理念下有效教学的案例研' p9 D1 Z) G. I( [; f- k
究》为抓手,从2014 年开始,以率先试点优教班班通信息化系统平台为切入
1 A/ q2 D: `" N: n点,积极探索“主动、互动、灵动”的生态教学模式。绚丽多彩的校园文化和2 i4 ]( V) y' [1 d' N
创新的教学研究活动,使学校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3 J+ a/ @% [1 W1 y建校100 年来,学校的校长或学校负责人,先后为朱襄堂、朱佩珍、徐贵& T8 r/ S& A4 d& j3 ?3 a
清、朱维善、徐逵成、刘康全、方正寅、王洪范、尹瑞祥、陈公任、李竹林、9 t: X8 Z% [0 `# q4 \4 ^
何怀玉、石泰南、徐协华、章君萍、徐曾铨、梁建华、尹汝官、刘泽民、沈润" Z$ ~4 b9 I1 Q2 A+ n
娟、方桂华、项怡生、韩友义、尹君群、吴耀忠、苏建兴、蒋建新和严卫星等& D6 X% w) x* C, N/ z  }
28 人。
9 @9 p* l, N! X. S2 e: ^7 j附:中兴中心小学辅导区学校(选年) 表1 D+ f! U1 M/ y+ S/ o( O3 H; x4 N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猛将堂小学) x6 L- Y$ f& q* c
张惠兴李仁民
0 a) s/ o, H# z+ h9 q3 M6 `, F猛将堂小学,位于原中兴镇高东村第十三村民小组境内。南临张家港保税
  g0 e9 |% t8 ~+ a2 Y区,西靠长江江堤。因学校地处猛将堂小集镇,创办时校址设在猛将堂庙内,
- M1 X# t3 C. f7 v故学校以猛将堂命名之。
* D- P5 I" x; z0 x2 q: C8 p; F7 L学校创办于同治五年(1866),时为中正镇猛将堂学塾。光绪二十九年
0 s4 [3 h9 I7 j5 n2 V+ c  @(1903),改为小学堂。1913 年,成为“中正乡第一小学”,校址设在猛将堂庙
. U) s6 m2 o; Z3 f内。1926 年,猛将堂庙失火遭毁。1928 年,江阴南门人士邓静峰经手,在镇西1 ^& @1 q9 |+ q& m8 M2 V
梢重建庙屋,学校随之西迁。此时,学校已成为中正乡中心国民学校辅导区。
+ o$ y8 ^$ }/ B3 w1950 年,学校由江阴县晨阳区政府命名为“猛将堂小学”。1957 年1 月,学校附: U; _* ?6 k& j! w! D- ?: [% ~
近的新光小学,因长江江岸呈坍塌态势, 且日益严重,影响学校安全而被撤& @5 _1 _3 o6 @$ Y$ s2 j* B
销,该校师生进入猛将堂小学。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一度更名
' J' }2 R% C, h4 z6 K为“农乐小学”(意为农民安居乐业)。1973 年,经沙洲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拆. D3 Z5 S4 C6 }6 N
除猛将堂庙,并选址中兴公社一大队高东埭西首,易地新建平房校舍20 间。次- i3 D; U- o3 ~3 K4 y. P* q6 e, i
年,迁至新址开学上课。1982 年,学校创办车木厂,生产算盘、西式床等。805 y  g- Q9 u( Y8 L7 b) g5 j/ N
年代末停办。1986 年12 月,撤销中兴乡,建立港区镇,学校划归港区镇管辖,
; q6 P+ D  N7 l更名为“港区镇农乐小学”。1988 年4 月,中兴乡恢复建制,学校仍归中兴乡管/ }9 v; @; n* R
辖。1991 年,为迎接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学校在原址翻建两层教学楼1+ j! F" q7 ~5 O/ r% e
幢,教室11 间,并恢复猛将堂小学名称。1999 年8 月,中兴镇撤销并入港区$ _6 U' H+ R$ G4 Q: m+ M) I9 w
镇,学校更名为“港区镇猛将堂小学”。2000 年,因学校施教区内张家港保税区/ Z7 `2 x4 z$ ~9 p" H: ^. n! Z$ U
配套设施建设,村民拆迁,市、镇区划和学校布局调整,生源不足,学校并入3 X  n+ `8 h3 p. O$ P3 g, C
港区镇第二中心小学(今中兴小学)。原校舍移作高东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学校$ I# p9 ~0 \! b7 A9 Q4 Z( _7 T$ K
消失。学校存续期间,高慕陶、邓承绪、朱士能、张友林、匡秀、方正言、季
) r! L7 i9 P0 A2 K/ R# x/ s! w耀华、许国庆、陆怀忠、徐曾铨、陈梓、魏锡荣和王祥玉等,先后担任过学校# C- M  _8 \3 r' \
负责人或校长。- s# p/ D& f- w
猛将堂小学曾培养了一批革命有识之士和杰出科技人才,他们中间,有上
- P4 |. x7 e' \) s世纪40 年代曾任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科长的余静嘉、赵壁;有曾任沙洲县
# R/ U5 |! [2 Z* s; |$ y0 v警卫大队大队长(后改为沙洲县武工大队长) 的余静德;有中共早期共产党员: E2 T* L8 \) b' U: o5 w
李善生,有高级工程师徐俊秀、黄戎华,有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湘勤、上海
# k- Q' F0 D; ^& x: y1 j纺织大学无锡分校副教授魏国强和中国第一位中医博士江扬清等。他们在少年1 `- }: b2 N& Y% m8 c+ {& A
时代都曾就读于猛将堂小学。中共沙洲县特别党员余静嘉、中兴地区早期共产
$ ~4 u- w* S- p: o2 X党员朱士能,还先后在该校担任过教员或校长。
" K. J) f" J) r- @# R8 t' `
: q4 U! M) h1 x" B九思小学
! e1 B# p# R- f9 n9 S6 T1 M0 p, V0 h张惠兴李仁民# @! D, l  F1 R" i' r4 O
九思小学,位于原中兴乡大德村第二村民小组境内,因地处沙上小镇九思
/ b  ^5 }5 {+ b+ H) {街,故以地名命名校名。1 t- o, I8 D. e8 }" n, Y/ _1 x3 [
九思小学于1914 年由大德村陶家埭开明人士陆卓群租用九思街徐姓茅草房
) _% I8 _; r0 a4 N/ z7 C& v& o3 间创办,时称“德顺乡第二国民小学”(简称“德顺二校”,“一校”在护漕- Y1 a- e& x" s7 F1 Q( C
港),是江阴县东部沙洲四乡建校较早的学校之一。学校创办时,开设两个复式' {9 }: I. c- a+ G
班,由黄汉祥、许逸芳等人执教。学校建立后,附近私塾先后停办。
7 ^) \/ o& ?; C3 _8 Q! X' j1920 年,沙洲四乡曾在桥头(今大新) 年旺街举行联合运动会,德顺二校
; t3 S% ^7 w; ]2 B9 B取得优异的成绩。从此,学校声誉日隆。1922 年,更名为“九思街初级小学”。) v0 s- W! A( H# H2 }$ ^
1950 年,学校更名为“九思小学”。1952 年,升格为“江阴县晨阳区九思中- {4 I9 V0 S+ Y; k
心小学”,隶属于江阴县教育局管辖。1956 年,中心小学名义撤销,恢复九思小8 S" J2 C9 k) b8 q% ~$ s' y
学原名,隶属江阴县教育局管辖。
; `- Y1 g+ l" ~9 w" o1 n2 i0 R1962 年1 月,沙洲县建立,学校划归沙洲县教育局管辖。1979 年,学校创  \" Z7 |$ s0 l/ Q4 b- E: {. P
办电器开关厂(1988 年停办)。1989 年12 月12 日,学校早年校友之一的旅台企业2 M3 d+ g. U. f, I/ y; e
家、台北市中荣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荣培,慷慨捐资30 万" {1 k: p5 k- w" j5 o, E0 y; c
元,委托本乡知名人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新球(又名陆景一),全权负责在
1 c& N% P+ N) g3 P4 ~9 _  I原址重建九思小学。1990 年5 月7 日,工程破土动工,9 月9 日举行落成典礼。" i0 Y& }% c7 N9 r2 j
学校新建的教学楼,经张家港市政府批准,命名为“荣培楼”。“荣培楼”占地
6 M3 m! a4 P- L! p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73 平方米。2002 年,因学校生源不足和市、镇政府调  _+ S( Y! ]/ Q% C
整学校布局,学校被撤销,师生转往港区第二中心小学(原中兴中心小学)。9 |$ M0 r  n5 Z  V/ \. k1 F
九思小学从创办至撤销,前后历经88 年,先后由陆卓群、王子元、方正
3 L! A7 U, A8 c3 T言、张宗林、邓士泉、周维勋、王寄张、朱春、赵炯明、章君萍、项怡生、朱
$ T! O. B  m' ]: C9 H! J梦清、钱洪才、黄健、成福林、魏锡荣、叶泓汜、严永炳等人担任过校长或负' }+ A. I6 `9 I; D/ U6 `9 e
责人。张家港市第一位共产党员孙逊群,亦曾在这所学校担任教师。
+ l: X( z8 d( \  |) V9 U5 ?九思小学曾有其历史的辉煌。大革命时期,中共早期党员、著名农运先烈
9 [  [& d9 b: B茅学勤,曾在该校主持召开后塍地区知识分子座谈会,进行统战工作;抗日战
# V1 i# ~* A: F争时期,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江抗”) 一度曾将司令部设在九思小学
7 `8 K5 `- d7 J7 K(时有人枪700 余)。

TOP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40 编辑
) a" L. h. h6 T- o5 o( z
* \9 Z6 M. G( }( Z- s% }. z马桥小学
' [1 K% }, `+ t  j1 r, m张惠兴李仁民# `0 f- v! V; z! r
马桥小学,由中兴乡三节桥村李爱堂创办于1928 年,校址在今张家港保税& g/ U6 R% G6 H' e" U: c
区(金港镇) 南沙办事处马桥村蒋家埭。因学校附近有一座马桥,故以桥名命+ ^: Y2 F6 k8 }, D3 S+ `2 k  j
名为“马桥小学”。1938 年,迁址马桥北首李爱堂家中,更名为“马桥国民初级
. m8 N- c' E  {1 A" j小学”。
1 o% B3 J& s. i- o% `1950 年7 月,学校仍借用民房作校舍。1957 年,因学生数增加,经批准,
/ k3 |" Z, v& f' j" H9 w征用今中兴三节桥村第四村民小组的土地近4000 平方米,新建校舍5 间,学校
: v2 j5 V9 P5 C2 @5 f( f7 C分两处上课,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199 人,教师4 人。1958 年后,学校在新征( Z! c9 N- v4 j6 o8 V: M9 i
土地上扩建校舍,学校合并一处上课,发展成完全小学。1962 年1 月,沙洲县! U3 J4 k% |) p/ t3 r- a& ?
成立,学校由江阴县划归沙洲县管辖。至1976 年,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3105 Q  h/ |. }, f
名,教师8 人。
9 E0 C+ z9 f1 Y  e4 ]1986 年8 月,该校附近的尹家村小学因生源不足,并入马桥小学。1990 年4
% j$ o  [2 Y- b2 d1 D2 I$ h月,为迎接张家港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中兴乡政府和三节桥村民委员
3 ^$ y1 y0 I) D8 P& S会决定易地新建马桥小学。利用旧校基与第四村民小组调换土地3000 平方米,
1 z, B- w/ f8 h, o7 Y4 s% s: N建造两层教学楼1 幢,9 间教室,建筑面积536 平方米。9 月1 日,迁到新校舍上% n2 @* Y6 R" |4 G
课。时有学生134 人,教师6 人。在易地新建校舍过程中,三节桥村2 组村民孙
  j  N/ _4 _; q  K( A5 t+ F5 p杏林、11 组村民刘庚奇,分别捐款2 万元和0.8 万元,为学校教育事业作出重要# _) g% b) v6 M0 E$ v& P
贡献。1999 年8 月,中兴镇和港区镇合并建立新的港区镇,学校更名为“港区
! E9 D( b/ j2 J" T) U5 _/ U5 a# }镇马桥小学”。2000 年8 月,港区镇调整学校布局,撤销马桥小学,师生并入港6 [9 x* G# j! |/ t9 o' W: b0 Z+ l
区第二中心小学(原中兴中心小学)。学校校舍移作三节桥村民委员会办公楼和/ Q- _& E) Q2 R6 B) W. z
村合作医疗卫生室。至此,这所有着72 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开始悄悄地消失+ e7 U+ K$ X/ L6 u) ~5 R* ?
在人们记忆的长河中。
! B8 m; T3 j, _/ ?$ G( V8 f马桥小学存续期间,先后由李爱堂、蒋继承、高振海、梁建华、王裕民、0 ], X8 A" M" J, d
邱林福和施盘珍等担任校长或负责人。
* r. P6 {, o$ \0 c! f, x6 H' @$ u+ E6 B# y- Z* q
滩上小学
/ H! I# q$ N" `5 C) G张惠兴李仁民, U. V1 k; m8 F& M
创办于1916 年的滩上小学,位于原中兴乡滩上村刺毛滩埭境内。初创时为# z$ q( h8 ?8 _3 M# J
私塾。校舍(教室) 为革命先烈、澄锡虞经济委员会所属的江防管理局局长张7 [- K; ?+ C& R" I, E- n
国珍的祖屋。1923 年,私塾改为新式学堂。1929 年,批准为滩上初级小学。因学$ H( I$ {( G" M8 Y4 K
校驻地为成陆时长江滩涂围垦而成,故以“滩上”命名校名。1937 年,抗日战争爆0 b7 q, y- C! O& F
发,学校停办一年。1938 年下半年,学校恢复招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 z/ A) M$ O7 _/ B$ [! n
校一直是当地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活动中心和隐蔽场所。1941 年,沙洲县抗日民主+ j% T  B: d- r
政府沿江区副区长尹民(又名尹瑞祥),就是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学校从事革命, X. G' |& [& y3 f+ ^- m
活动。1949 年4 月,沙洲地区解放,学生人数剧增。1956 年,该校发展成为拥有5
' j( U$ E6 [  C' n个家乡班的完全小学。1958 年春,中兴人民公社在滩上小学附设农业中学。19582 p/ E1 X' m% k. C4 Q$ j4 w5 f) }3 q
年冬,附设的农业中学并入中兴农业中学(校址在双山)。1976 年9 月,学校开办" t" N/ Q$ t) T# _7 E3 _$ v8 u
“戴帽子”初中,并在第十一生产队征地建造平房新校舍10 间。1979 年下半年,初
$ h0 F$ |" v0 |# f$ O: E中班并入中兴中学。1988 年5 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滩上村由原中兴乡划归港区( I7 d# ?% D, w2 P! m
镇,学校随之更名为“港区镇滩上小学”。同年,在原校址小河南征地6000 平方米,2 m2 X5 ~' u& M, w4 g" `5 s
于1989 年建成两层教学楼1 幢,教室9 间。1990 年春,学校搬迁至新校舍上课。
, ]+ w& o1 k% m  g1991 年,由滩上村投资4 万元,建造3 间幼儿教室。同时,建造幼儿休息室和幼儿1 j" p3 z) Q" m* y5 _2 @
食堂,建筑面积为260 平方米。至此,学校开设小学教学班6 个,幼儿教学班3 个。
+ ?) g7 z& @) ]1993 年下半年,学校因设施不达标,五、六年级学生转入港区中心小学。2000 年,: `2 r! _: V/ ~; Y5 D
港区镇学校布局调整,滩上小学被撤销,师生并入港区中心小学。- Z7 @2 Q# ^$ J* g9 k/ h
该校存续期间,先后由尹瑞祥、徐寄玉、郁亚平、褚俊生、王松林等10 人8 k6 |7 W  N, m0 |5 @+ B8 i
担任过学校校长或负责人。) y9 f" t. h- h6 D- h2 f
滩上小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如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洪全、铁道部第四
& a7 Q0 C1 V' i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张弘等,都是从该校走出去的杰出代表。
+ p. U. X+ S' C8 X- t+ Q8 d% k2 m# k: [: a1 k; i' u
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7 B+ X) {2 i4 _  [! s) ]. A
张惠兴李仁民
4 r; t4 a7 _& [+ W4 T1964 年春,沙洲县文教局组织5 人工作小组,先后在晨阳、锦丰和港口公
. O2 K- |3 c. [) q  q* j) A社等地试办耕读小学,是年下半年在全县推广。一时间,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2 x% Z( d0 s- B- X8 `% }
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至1966 年,中兴地区先后建办了41 所耕读小学(名单详
% `6 D# _6 s4 s( A( v) g后)。5 b( C: m$ z8 h) W
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一般由生产大队办,也有少数由生产队或几个生产队  Z. v4 A8 G2 g1 Y
联办,或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学校校舍一般利用生产队的空房,或向住房比' F% u) Q$ ^+ ^# U, K/ R- m
较宽敞的社员租借。学校课桌、椅(凳) 由大队解决,或由学生自带,也有少3 ~5 h; T& t4 @
数学校由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支援。教师由大队挑选农村知识青年担任,一般选
4 g- @( i& F3 X4 D3 R7 j择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青年学生。
( D1 V4 ~( ?+ Y4 T$ d) H中兴地区耕读小学的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分散、方便走读的原则,
. \" W6 j+ O& l采取学习在校,劳动在队,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灵活放假的管理
$ f# ^, g. |$ |# T; m7 ?% q方法。学校既组织学生读书识字,又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故名耕读小学。# \# O4 }3 G# T
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分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大多只开设一个教学班,1
/ x6 a3 ~! q; T2 B- {! n位教师,单班独教。学校一般接收1~4 年级未入学或辍学儿童,上课采取复式教
9 ~1 X* E  g1 X. f$ o) I学形式。少数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的耕读班,教学内容则与全日制小学相同。# f  T! ]5 x$ e
1966 年以后,中兴地区耕读小学的学生逐渐转入附近的全日制小学,不少. k, y+ A6 ?5 s: D; `9 V4 W
耕读小学自然关停。至1969 年秋,公办小学下放给大队办,中兴地区的耕读小9 N; [, ]+ K$ ]. _1 U
学全部并入全日制公、民办小学,耕读小学的教师大部分转为民办教师,少数
7 G, ?$ ]; A9 s' [2 K回生产队劳动。至此,中兴地区的耕读小学消失。
$ E& h: G; t; [, ]附:1965~1966 年,中兴地区耕读小学一览表
$ {0 _7 [# F3 {+ B( T8 u
  K2 ^, T* l- y, r6 x/ I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45 编辑
2 s# d/ v# _/ x1 x! i4 X# `/ J! u' ]0 F& n) n( |; c$ K
南沙
  A9 B3 g6 Y" S% Z% M张家港初级中学
6 ?. }1 v& Q3 Y" \冯春法
+ u1 t6 i/ U- y" ?- _% Y- ^0 Y& l金港镇张家港初级中学,创办于1968 年8 月。学校位于金港镇南沙社区西
$ U+ @/ o5 A9 {- x6 V# F3 k北部的长江村境内,东临西宝灵庵,南与四圩埭(今属长山村) 以老港河相
  S) i7 e' o8 Z3 D隔,西靠长江西路,北和长江小学毗邻。, a* i/ J0 s) }
1968 年春,沙洲县南沙公社有小学15 所,其中,香山以北有9 所(港上、
3 y0 m( A8 n6 Y/ `3 r5 U7 r. d路家埭、王家埭、施家埭、蒋家埭、渔村、巫西、石港、张家埭小学),学生
1 V$ G5 w1 m6 V- v+ i2 W8 d2283 人,占全公社小学生总数4239 人的53.9%,即使减去靠近“三甲里”的张6 S* ]$ A! |8 P; e
家埭小学53 人,也还占全公社小学生总数的52.6%。当时香山以南有一所全日9 }' M: R$ X5 n/ d
制普通中学——占文初级中学,可基本满足这一地区农民子弟就读普通中学的; r+ \, J. v. W/ I, O5 v1 |9 X0 O$ x
要求;而香山以北以东只各有一所农业初级中学,难以满足农民群众迫切希望
. c  P$ F; x: j0 W- Z自己的子女进入全日制普通中学接受教育的愿望,特别是香山以北小学生数量0 J4 O1 s! r" C, `9 c' ~8 V$ b
多,不能没有一所中学。面对这一现实情形,南沙公社在香山以北,以位于朝: [. l; l5 e( u4 }4 W4 P  p# r' l/ l
阳大队(今属长山村) 郁家祠堂的南沙第二农业中学为基础,在长江大队“五
  ]; G5 }( U  W* i- m& r. C圩岸”(地名,今属长江村) 创办一所农村全日制普通中学,校名定为“南沙中
+ U+ {4 b( V9 D. @0 C学”;香山以东,以南沙第一农业中学为基础,创办一所农村全日制普通中学,
( [$ i  l# ]& c, w8 J3 m校名定为“五七中学”。; u& w. L) u6 n. `! S0 N
是年9 月,在南沙中学新建校舍尚未落成之前,暂借占文初中空余教室上  t5 o5 W' i" J6 m; n* [9 c) N. `
课。- H" {2 B6 y' C6 {$ _9 y/ O
1969 年元月,位于长江大队“五圩岸”的南沙中学新校舍落成,师生迁入
" w$ x. V: T2 W2 C新址。当时,全校开设5 个教学班(其中2 个民办班),学生270 人;教职工10+ K$ W' D0 U9 _. R  j$ s
人,其中公办6 人,民办4 人。5 u/ A: M! G$ _4 F7 p! v+ I
1972 年春,南沙中学办学规模扩大,并招收高中班。全校开设10 个教学& R' A8 y+ q! }; l9 N
班,学生575 人。全校教职工22 人。) t; A, m$ x8 J- S! @/ F
1972 年秋,因“三甲里中学”(1970 年秋,由“五七中学”更名而来) 位于
+ `4 h+ ]0 F5 {# i* T1 ]2 f南沙公社革委会所在地,却不称“南沙中学”,而校名称作“南沙中学”的却位
" C. u$ m' h5 ?; A% @2 M于南沙公社西北部的长江村,致使外地来客摸不着头脑,常常出错。想到“三
) J. B% |; X  L! b' j甲里中学”办事的,跑到长江村,想到“南沙中学”办事的,却跑到“三甲! s; ~- i; u0 \- A. R( l0 J
里”来了,大家对此很有意见。于是,经公社领导和县文教局同意,将原“三
1 a; D# i8 w5 L. ~' I& g/ w甲里中学”更名为“南沙中学”,将原“南沙中学”更名为“长江中学”,并将
$ ?6 S; Q0 c! O+ B% u: u1 W+ i) v& ~" m长江中学的高中部并入重新命名的南沙中学。* l1 M! p1 N% g; _1 I
1973 年上半年,长江中学开设8 个初中教学班,学生415 人;下半年,学生
  M$ I, L: I' F+ A, o6 Z* |数增加到399 人。全校教职工19 人,工友1 人。7 \, Y* p& v( o+ c; D2 Z
1974 年,长江中学白手起家,创办校办工厂,建起金工车间、翻砂车间、
: k. \, p$ z, d2 m+ k, t绣花车间。将校办厂的利润,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t7 e) b# i5 @' O% V
从最初只有2 排平房,几间小教室,逐步发展,新建一幢3 层28 间共9 个大教室$ s0 M$ o; X3 M
的教学楼。) u$ x; V9 c) ~
1976 年秋,长江中学招收2 个高中班,又成为完全中学。1977 年,学校拥& n8 U$ s+ b% ~' E8 D7 {
有4 个高中班,学生226 人;初中班12 个,学生782 人。教职工37 人。" W" a; a+ k! q! l" e5 u3 [
1978 年春,缪忠良担任校长期间,将长江中学更名为“张家港中学”。19798 V: a% M) x* t' l% }
年秋,学校高中部又一次并入南沙中学,遂更名为“张家港初级中学”。是年2 w2 P% j" C% A. k6 p* G
末,学校开设11 个初中班,574 名学生,31 名教职工。* I1 p. q: |' O9 q0 P- R
1990 年末,学校开设9 个初中班,419 名学生,30 名教职工。占地7600 平方& @9 R7 D# d8 T2 f% |5 @
米,其中体育用地占地2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569 平方米。图书7200 册,教学
; g2 O: D% x* v1 ^仪器价值5000 元,体育设备价值10000 元。
  C, C/ j( x& B" V3 w1 ?+ P2000 年6 月,学校开设8 个初中班,392 名学生,另附设6 个初中专和1 个职2 j; ]+ ]$ H' g9 K8 A
业高中班,学生共198 人,教职工42 人。是年8 月,因调整学校布局,张家港初
* v# d* N2 p$ f( O级中学被撤并到南沙中学。3 ], g4 B! R7 t  P
从1968 年到2000 年,张家港初中存续32 年,历任校长先后为陈明初、王进
+ u' f/ ^6 u7 l# F/ T6 A才、刘永、王进才、缪忠良、殷正福、徐馨(兴)、黄忠伟、吴江。
$ S/ Z7 \0 `7 D! D0 u
' v5 V# h$ D  B- z金港镇% z8 X! ?" X! l6 U$ g9 v
2 J9 W8 U8 z% R# A! i+ h
港区小学
& r8 w6 A- R. J, f  U冯春法
6 q, c2 S1 _, F( c+ M$ D2 m港区小学位于金港镇长山村境内,S338 省道金港收费站以北约300 米处。# \/ Y' R3 I! h: ^# O" J2 y! i
校园占地约4 公顷,建筑面积1 万多平方米,是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农村学校。& r% g' i. j+ b/ J
学校坐西朝东,校园东临长欣路,长欣路从校门外通过,向南直达S338 省
6 j6 A) @- ]* `& ?5 U9 d0 e) W( o& I道,向北通往镇山路,交通便捷。校园西临一片俗称“龙潭”的大水塘,北邻/ K% X8 o1 ~6 g" w
冯家埭(今属金港镇长山村),南邻潘家埭(今属金港镇长山村),与金港镇中心幼
$ n" r0 [9 u$ J- j4 q. V儿园(分园) 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一片硕大的现代化教育园区。
! a* b" ]* @& Z4 d& ^* Q7 M走进港区小学校园,第一感觉就如同来到繁华大城市的现代化学校。校园
  f0 a1 h7 `6 R7 Q+ c2 O- P' y$ h东部是大片的操场,操场上铺设着红色的塑胶跑道,中间是一大块犹如地毯一: d4 r: g9 U( A6 o1 i
般的绿色草坪。操场北部是篮球场,紧靠篮球场的是排球场,再向北,是一条. k) C- ]( {; f; I# T
静静流淌的小河和隔河相邻的冯家埭自然村。操场四周,一棵棵翠绿欲滴的香
- L  l8 }$ J8 c+ W3 x" w! K樟树,排列整齐,树形优雅,枝叶茂盛,绿荫如盖,生机盎然。
  _( L1 U$ q4 {' p0 Q6 Q操场与校园西部的教学区之间,镶嵌着长方形的绿化带和沥青路面的便捷
4 S% D8 }" _1 V! y: r通道。以5 幢漂亮的别墅式标志性楼房建筑为主体,共同构成学校教学区令人赏. U9 G- M& N) M
心悦目的主体建筑群。第一幢,是办公楼,以“厚德”命名之,为学校的行政. d9 Y( ^6 Q* U/ b" T
中心;第二至四幢,分别以“润美”“益智”“健体”命名之,这是主体教学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楼;第五幢,是师生餐厅楼。这每一座都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的建筑,犹如一支% F2 e& a$ C- p6 q$ b3 y7 p
支凝固的乐曲,传递着清新的青春气息。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新颖独特,造
$ `1 h- z2 N0 Z  k, u型美观大方,内部功能配置完善,各楼之间布局合理。为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
* D  Y' V8 H  |2 i( y点,楼层高度控制在2~3 层不等,并且在同一层次设置舒适且互通的人行廊
6 B  q# w, ]. _7 E* X: r; Y道,可谓四通八达。楼与楼之间的空地,恰到好处地设计花园、花圃、花坛,
) `+ [' G8 n" G栽种各种花、草、树、木。校园内,种植桂花树、杜英树、广玉兰、罗汉松、
+ D6 M: Q2 x! O4 v6 ?. M榆叶梅、红枫、海棠、樱花等,叶绿像翡翠,花红似火焰,绿化、美化和观赏
/ t, U: t, w* `+ \5 F9 J功能兼具,把校园装扮得如同绚丽多彩的公园景区一般。校园内各不相同的功
+ Q* T0 K5 }& p# ~) R$ l能区之间,均由沥青路面的道路相互连接沟通。
! P& r+ y2 r5 L. U. E沿着校门口的沥青路,向西行走约三四十米,就来到一片直径约80 米、金
! e" u3 x8 N3 K山石贴面的圆形广场,广场周边分布着5 棵形体高大的香樟树。站在这里,向南4 j+ q+ M) j" Y' }9 O6 g) Z
望去,是一座向南凸出的弧形建筑,它是金港中心幼儿园分园的主体建筑,与
, ]# p( u7 G0 F3 }: Y2 V. q广场之北港区小学主楼之一的厚德楼(3 层,一座向北弧形凸出的建筑),北南8 Z4 V* ~  ~9 b& \; g
呼应,交相辉映,共同巧妙围合成为一个近乎球形的广场。$ T* @# J; c+ H: \9 t
“厚德楼”第三层为行政办公室、会议室、校史陈列室等,其余两层为广播
; n2 D7 \: K7 X0 {室、档案室、少先队活动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健康室等。厚德楼东端稍后,
% F$ Z5 c9 E8 l/ i0 ]2 {7 y是拥有200 个座位的多功能阶梯形教室。  V" m& B% w7 {3 p  E. I
“润美楼”内,分布着图书馆、师生阅览室和各类专用教室。图书馆位于底
7 ~3 G3 g$ |( }) \层中部,共6 间,实用面积256 平方米,馆藏图书34000 册;包括信息技术网络
2 `% a) R& m3 K2 H% B% j( I教室、微机教室、创新发现室、科技活动室、科学实验室、美术教室、音乐教; [* s0 r* A, y' i7 h
室、舞蹈教室、技术实践室、手工实践室、教师休闲室、电子阅览室等在内的4 w- m+ X, ^( Z9 A
各类专用教室,一应俱全。0 k( b8 W2 N& J2 {# ?/ D
“益智楼”和“健体楼”,作为主体教学楼群中最重要的部分,格局独特,$ @" o/ M' s" ?" y6 ?9 Q) \* l
功能齐全。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办公室以及全校6 个年级,25 个教学班的教2 a* V0 y% H9 @; a8 [
室都合理有序地分布在这两幢楼房内。由“健体楼”向东,坐落着一座姿态颇
/ ]" K) g4 }8 C, N! S# e显雄伟的体育教学活动馆,馆内拥有包括一溜排开的10 张乒乓桌在内的各种体2 r: V+ [" D4 W6 c9 C3 r
育设施。师生餐厅楼,则为全校师生用餐的地方。1 y: U6 G6 u- B% l% N0 K
金港镇港区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其前身为原港区镇第三小学。( F) g+ K" f% I' c9 D. G+ _
2003 年8 月,为优化重组全镇教育资源,港区镇政府对全镇中小学的布局
4 K3 ~8 t5 v+ ?5 p. {9 a# R/ Y实施优化调整,将长山小学和与其一墙之隔的长江小学,以及山北小学合并,) E% W2 ^- I! S0 f
组成“港区第三小学”,9 月,又更名为“张家港市港区小学”。2005 年,金港镇
  m4 {& q7 F6 B6 Q+ R6 w8 t易地新建港区小学。2006 年2 月5 日(农历正月初八),举行盛大的开工奠基仪( \3 {; @* I+ t0 L. A2 V
式,同年8 月竣工落成,交付使用。3 ~9 z+ s' _2 i1 |
自2006 年以来,学校实现百兆光纤与互联网联通、互联网班班通、教师办. n7 ?  O5 {2 _; A0 J, y2 @* q  X% N
公自动化,有多媒体设备33 套,生机比10:1。建有定期更新、资讯丰富的学校
5 X5 n4 ]& \2 K网站,有统一的备课和管理平台。多年来,学校坚持“为孩子未来奠基,为学
% T- j1 t$ G; a: W  O+ Y, L' f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秉承“求真、向善、尚美、务实”的校训,全力建
) o! J# _0 f0 \8 Z设“求真文化”—— 以“乐学向善明真理、勤奋好学求真知、诚实守信做真7 S7 k; Q, j% ?; _3 {
人、团结合作履真行、勇于创新练真能、自信自强寻真梦”等“真真小目标”,
& ~. A. V/ `" M8 ~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乐器、绘画、厨艺、围棋、乒乓等40
* h% H  q" [5 W多个少年宫活动项目,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开设校本阅7 H" F6 W$ r8 L2 z. B$ M  q$ m5 A
读课程,指导孩子常年写日记、做摘记,以“真真小书迷”的多彩活动引领学1 T  Q" p  R$ M& Z$ q. ~! _
生精神成长;扎实开展“自主导引式”课堂教学研究,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快* Q& M5 @2 @' t4 Q
乐成长。学校将“真真少年宫”活动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智
& j! W: I$ T3 ~: d4 J力和发展特长的一个重要载体。开设长笛、口琴、手风琴、巴乌、经典诵读、
) {$ S8 [* K6 V2 c农耕、烹饪、围棋、七巧板等37 个活动板块,以菜单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将
  R' G7 _% I0 f* C+ q) K, V" h少年宫活动当成校本课程,实施深度开发,不断丰富资源,成效显著。2011 年8* |0 y5 _, E+ f4 d( `; l
月,中央媒体《光明日报》的记者到港区小学采访,对“真真少年宫”的创造( B5 B1 Y( h5 ]8 ]$ |
性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 v6 q5 ~- D6 k9 T在校长王丽芳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的努力拼搏下,港区小学取得了跨越
5 V( F3 |9 n2 ~, A" d5 L2 ^式的发展。学校作为江苏省推进均衡教育现场会的参观点。学校创建成苏州市9 u/ p8 S* H" D9 Q) ~" [
现代化小学。2008 年,学校作为全国阳光体育现场推进会的参观点,并被评为
' ^7 `# d9 h) v5 v) J5 S; t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省二级档案室、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
5 E* Z6 u: Z! C2 Y5 {$ R9 m, m6 |集体、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苏州市艺术教育合
# z$ J1 }5 D% l/ c3 m& Z4 D格学校。2009 年后,学校又先后获得江苏省绿色先进学校、江苏省安全学校、/ Q8 i/ b& d- L# B: C& Q
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装备管理先进学校、苏州市“三会”先进学% Z  @) u* y  s6 D7 p! [
校等40 余项荣誉称号。" g6 B$ F5 o" W* J  E
. B/ g/ z/ J+ A
南沙地区香山以东的小学
! A, s2 s, v" _: B3 d) d冯春法' R* R$ s" x7 l4 O
民国《江阴县续志》书末所附《江阴近事录》卷二“学校·乡校”篇称,* d0 k2 a1 c; a; M
民国初期,大南乡有七校,其中南沙地区有3 所,一为大南乡第二校,慧凝庵系
; E; I4 N# N/ w4 M6 R创设;一为大南乡第三校,系由香稷小学。以上二校均于1913 年成立。第三所$ j) U% U6 I# u3 D7 o0 i0 T* c
为育德一校,向在慧凝庵,民国2 年迁至渡船庵。7 {3 R, G% r% k0 `1 Q9 W
《江阴近事录》全书录存1912 年至1918 年史事,下限截止于1918 年。若此4 C4 l. ~4 Q" e* Q* C$ Q
记录不误,则可见1918 年前,南沙地区至少已开办3 所小学,而且这3 所小学都3 j2 ?: Y8 N  C* U0 v9 s- |% s
设在集市或集市附近的庙宇内。如果这一理解不误,那么,距离集市较远的乡; Z5 J3 P5 x; y% d- v- O  c
村孩子上学就不方便了。% W2 Z+ O: C; }  \. B
民国初期,废科举、兴学堂成为社会时尚和潮流。1919 年秋,居住在香山' u' @' }7 X5 t
以东七房庄(今柏林属金港镇) 的望族名士吴民怀,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 e2 {" U7 y8 w( N  z/ p% G影响,为让本族子弟就近上学读书,倡议利用七房庄柏林庵举办私立小学,这
: h2 k" a1 A7 x& k' H4 L一倡议得到吴氏家族成员的支持,于是办起柏林私立初级小学,这一办就是70
8 }. O' h( [2 ]8 E9 F# f余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香山东北马桥地区的学龄儿童,直到30 年后的
2 O: n9 z8 t2 f1949 年才能就近到马桥小学(蒋家埭小学) 上学。如今,这2 所学校虽早已被
5 @5 H% P6 P& J3 Q3 `撤并,但是它们曾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成千上万有用人才的历史功绩,却在当地
5 J( D% |0 g' b, j3 y& t人民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美好记忆。3 ]) x. r+ h8 V( Z& p; h
下文所述,就是这两所学校办学轨迹的大致情形。
: H/ {9 s% a' L+ C, @8 Y: f( i柏林小学柏林小学位于石头港沙与雷沟沙交界处南端柏林村(今属金港4 e4 ]$ u/ l: x8 M
镇) 境内的柏林庵内,东傍顾祥巷(今属金港镇柏林村),南接七房庄,西靠三3 T+ I0 o. C% w# ~* l
甲里(今属金港镇柏林村),北接张家埭(今属金港镇柏林村)。
1 Q# Q/ ~/ h! m9 l如前所述,这所学校创办于1919 年,由七房庄名士吴民怀利用柏林庵空余
+ `! X0 W! k4 U2 d房屋作为校舍,教授吴氏子弟读书。学校创办以后,曾向江阴县政府报呈备

TOP

案,名为“柏林私立初级小学”,吴民怀自任校董,其子吴静先任校长。当地老
, ^& A4 n4 z( A百姓戏称其为“洋学堂”。第一年招收学生20 余人,大多是吴姓子弟。后来,当8 K3 _6 T) F; S4 h0 B, F
地稍具经济实力和远见的农家子弟也进入这所“洋学堂”读书,学校规模逐渐
1 y: Z# p: K1 H扩大,发展到一至四年级4 个教学班。学校按照民国时期新式学校的课程开设国- K. t- P% b- e. x
语、算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由吴氏家族中略具文化素养及识见者4~5+ r/ W" J$ s% F
人担任教师。这些教师大多拥有一定田产,生活无忧,不愁吃穿,而以兴办学7 N6 b+ H; v3 `( R7 O2 ~. q
堂、培养本乡子弟为荣。他们一般不以经济上的收入为追求的目标,只在学生
5 ?1 w' }, M, @: s8 |1 n缴纳的少量学费中支取若干薪酬,只按当地通行的习惯,在学生家中吃“派. p# `1 @( c$ z+ f; w5 Y
饭”(每天轮流由一位学生家庭请老师吃午饭)。
) o% }( ^# U4 q; G/ \" B8 E3 ?1930 年,吴静先离去,由其侄儿吴和斋任第二任校长,从此开始正式聘请
/ B& Z2 Z" ?) [) r3 X4 I9 X7 z8 d教师,由学校发给薪水。当时江阴县政府每学期给学校拨款40 元作为办学经/ m% r- g. z' v
费,其余开支依靠吴氏族中公田拨出一部分作为学田。其时,香山东麓七房庄
3 ?( j6 t, z" q$ U9 ~2 `周围的自然村如顾祥巷、东徐家坝、周家坝、封家庄、六房庄(今皆属金港5 x, x) J- q: n
镇),读得起书的儿童,都有机会来这所学校读书,学生一般保持在80 人左右。$ c. |% C4 h9 i; P+ k/ p7 R4 h
20 世纪30 年代,学校教师中以李世愚最为知名,在他任教期间,柏林小学, H& O. _' X1 ^' q4 U3 M
规模最大,仅操场就占地10 亩多。当时的柏林庵有3 幢房子及两侧厢,其中第
- ~6 a+ g/ |- O6 A- S  Y三幢房子及两侧厢作为学校用房。学校有单独的校门,不从庵堂门进出。当时
: r* F5 Y/ a3 S0 r' I学校有一间大教室(可开设多个复式班),一间办公室,一间储藏室,一间活动7 B$ B8 S4 N/ m- R- L; ^; a# \1 y! U
室,有风琴、笛子、胡琴、铜箫等各类乐器,还有各种体育器材。学生的课桌
5 q% z: U, @: t; T刷以油漆,这在当时极为罕见。李先生教学别具匠心,讲台上方用绳子挂着许
* S0 z2 \1 Y/ p8 Z. q& H5 {! }* t多面小旗,每面小旗上写着各省省名、江苏省各县县名、江阴县各区各乡的名
7 k6 k4 Q- _5 ?" r$ N称,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理常识的启蒙教育,不失为一种极具智慧的
  V0 p8 G: p* l. T& A$ j% E创造。李先生还为学校编写校歌和放晚学歌,组织学生每天吟唱。当时,学校
& _+ H# t5 }" O& X$ Q还聘请一名校工,负责学校的勤杂工作。抗战后期,李先生离去,学校一度停
8 V. z3 ~4 {3 P2 o& ~- J$ d办2 年。! g3 Z4 p& z; [; c
1952 年,在村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七房庄人徐龙清将顾祥巷初级小学和
' g" R  X$ E! C) ]5 C( D5 Y" J徐家坝(今属金港镇柏林村) 初级小学合并,办成一所初级小学,因校址仍设
+ F6 B$ A. E! _* v4 }( R在柏林庵内,故仍命名为柏林初级小学。创办时,该校有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
2 w, J9 o5 W( |# v! ^$ {班,80 多名学生,3 名教师。这年,柏林初级小学由私立转为公办。1959 年,
* q* u, H+ c) c$ R& V, S3 _学校发展成完全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280 多名学生,10 名教师。
  J9 R- z/ l6 i' ]上世纪60 年代初,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农村失学
9 k; u0 ?1 s( F, d) ]* p儿童陡增。1962~1963 学年,学校仍为初级小学,开设2 个公办教学班(复: U$ }6 Y: d- J4 j
式),一至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34 人、22 人、20 人、15 人,合计91 人;有2 名
# p/ T) T% V" L# c1 y公办教师。施教区柏林大队的7~12 周岁学龄儿童175 人,入学124 人,占学龄儿
  w$ ]% _( m! ~" p6 ~5 U% ?童总数的71%。1963~1964 学年,该校有2 个公办教学班,2 名公办教师,一至
+ c1 ]6 _' `% z$ m2 u* a+ [& A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17 人、27 人、21 人、15 人,合计80 人;学校施教区(主
4 n# J$ J8 W" ?  C要是柏林大队) 内7~12 周岁学龄儿童171 人,入学96 人,占学龄儿童总数仅; U0 s& D. i! T& b# u! p
56%。1964~1965 学年,学校仍为只有2 个初小复式班的初级小学。这时国民经9 o8 A+ }6 ]6 A
济形势开始好转,学校施教区内7~12 周岁的学龄儿童195 人,入学140 人。
1 ]4 z' T; C& z/ }, a  b1965~1966 学年,柏林初级小学一至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35 人、26 人、14 人、$ A) l! D: [$ V# N
21 人,合计96 人,专任教师2 人。1968 年下半年,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一至四7 Z# e7 V$ x" Q% J% V  w( |
年级学生数分别为52 人、36 人、20 人、21 人,合计129 人。是年,学校仍然只7 ?9 T$ S, P8 i% t$ |
有2 个公办教学班,2 名公办教师。人们大致可从上述统计数据中,了解到这所
. Q0 W% B: P" _" U! t9 \学校在上世纪60 年代的办学轨迹。/ v9 U6 K$ a- v/ \
1969 年,柏林大队更名为新农大队。是年,农村中小学办学体制下放,柏! K% N5 }/ c- K/ x2 N
林小学由南沙公社新农大队管理,更名为“新农小学”,并成为一所完全小学,
: u: x% a. p# I1 J7 d2 R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250 多名学生,8 名教师。
: b  L4 o! K/ s$ }7 d1972 年,学校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在校学生292 人;专任教师8 人。是年,
9 U( n) {  Z# U, z8 y$ q0 |9 L学校附设幼儿班。施教区内学龄儿童总数296 人,入学275 人。到1977 年,新农
. t2 `& e; W. y& E' f+ P小学开设6 个教学班,228 名学生,教职工8 人。
6 ^( |# [0 l7 O; e& k$ j1981 年10 月,新农大队恢复柏林大队名称,新农小学也随之恢复柏林小学
9 `  f  H4 w: `的名称。1984 年秋,柏林小学六年级因生源不足而撤并到南沙中心小学。
9 W5 y8 X! ~. _! m1985 年,柏林小学校舍属危房,由沙洲县及南沙乡两级拨款在原址重建校
6 C9 ?5 c3 ?. ]  T. {舍,但办学规模明显缩小。学校占地1861 平方米,其中体育用地面积972 平方
! m& C9 f7 q1 T) k米;建筑面积569 平方米;图书870 册,专任教师4 人。至1990 年,柏林小学仅! {+ R2 [( V% t
有3 个教学班,79 名学生。
* L, F! ^$ z) H1 g/ y) u$ Z3 t1992 年,南沙镇(今属金港镇) 调整学校布局,柏林小学并入南沙中心小# U1 t) b$ K6 |4 J8 M* |
学,保留幼儿园。
: H0 ^4 N9 e* z2 F+ j从1919 年至1992 年止,柏林小学存续73 年,其历任校长为吴静先、吴和& \' X3 r6 H/ B3 r5 _
斋、徐龙清、沙子乾、朱文华、吴永兴、徐昇觉、封富林、张官兴。5 j+ }; N4 q1 k! W' B. A( T
马桥小学马桥小学位于石头港沙与雷沟沙交界处的马桥村(今属金港镇
* w$ B6 C0 }0 A6 \柏林村) 境内,占地2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40 平方米。
) l! H! M, y- o8 p9 Z- v马桥小学的校前身为“天官庵小学”,创办于1950 年9 月,校址在西塘坊圩
$ _5 K1 Z) u% }' F) W, D1 |(今属金港镇柏林村) 天官庵内,开设有一、二、三年级学生的1 个复式班,学  y6 @9 `. c" z$ L
生28 人,教师1 人。1955 年7 月,天官庵小学转为公办学校。
: V" H2 p3 M0 A3 l9 R1958 年10 月,因拓浚张家港,天官庵成为民工住宿处,公社将学校从天官% M. K9 @- |0 e! m8 x
庵内迁至蒋家埭(今属金港镇柏林村) 蒋黛珍家,时开设3 个教学班,学生120
* C! o- N! Q" i( X人,教师5 人。不久,学校更名为“蒋家埭初级小学”。1958 年11 月,益民小学
4 M: n  L; D6 E" {: M并入。1959 年3 月,学校发展成完全小学,6 个教学班,230 多名学生,8 名老1 y9 {( L( w7 Y- _5 d; l
师。
) x+ [# \  w/ ~: a& R0 A1962~1963 学年,由于国民经济收缩,学校恢复为初级小学,开设一至四年# t7 c* [  _# `2 w
级4 个班,165 名学生,5 名老师。学校施教区内7 周岁至12 周岁的学龄儿童入- V/ r# M' {/ k
学率仅为49%。1963~1964 学年,施教区内7 周岁至12 周岁的学龄儿童281 人,
& {, M  ]. r& w) _0 R入学人数155 人,入学率55%。1964~1965 学年,学校施教区内7 周岁至12 周岁: Y. [' t( j- e# b
的学龄儿童312 人,在校164 人,入学率53%。1965 年3 月,学校从蒋家埭搬迁6 P# K. r! ?% M' V8 g
至马桥港东。3 q1 Z+ }4 e( U  @0 Z
1965~1966 学年,学校开设一至四年级4 个教学班(其中,公办班、民办班
  \' i# b. y. F# \- [. l0 L各2 个),179 名学生,4 名专任教师。1968 年下半年,蒋家埭小学成为完全小
- L# [4 ]9 ~5 H7 F学,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08 人。专任教师5 人。4 E' Y" w, i; ~  @' X8 A; s
1969 年9 月,农村中小学办学体制下放,学校由马桥大队管理,蒋家埭小
& T3 x$ {" a9 g: \+ D6 ]; a- T2 j学遂更名为“马桥小学”。
/ q9 C& {  \+ J& ^% k! f# W! L0 b1971 年,学校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并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1972 年32 `. ]2 [% w; f1 c$ D7 c( ?  w. Z
月,马桥小学开设一至五年级6 个教学班,318 名学生, 8 个教师。小学学龄儿
2 M/ L0 ~! L4 v+ G童总数357 人,入学343 人。1977 年,学校有5 个教学班246 名学生,教职工8: T/ c# z4 E0 s: o% r0 A
人。1983 年3 月,学校有小学10 个班、幼儿2 个班,学生320 人,教师15 人。这
9 i, x3 a7 \# y7 P4 Y1 a5 Z一时期,学校的办学规模大致如此。
7 S% `* j* Y5 \( y1 C* z  o1990 年10 月,学校占地4642 平方米,其中体育用地1953 平方米,建筑面积9 J: T1 o7 z$ _+ }1 I
779 平方米;图书2855 册;专任教师8 人。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211 名学生。- U7 L2 p/ ~( E* L/ I  Y% l) G
1992 年3 月,学校又新建6 间校舍。1998 年后,学生数量逐年减少。2001 年7
3 d( h, S( f  C月,因生源不足和市、镇调整学校布局,该校并入南沙中心小学。* S* a3 i- d0 A0 `3 R& S
从1950 年建校起,至2001 年止,马桥小学存续51 年,历任校长依次为周君( p! X1 m) {8 o
一、曹玉莲、徐昇觉、沈小金、殷金才、殷忠修、吴福元、韩三梅、黄建珣、6 b& ^: d/ x4 X( f2 t4 j
封富林、蒋福祥、张龙法、葛勤舫、卞长林。

TOP

南沙地区香山以北的小学3 z/ Y# K: `6 C" l% u
冯春法
+ j0 T+ T# g, e据清道光年间《江阴县志》卷四《民赋·沙田》载,清道光时,今金港镇! C( Z6 B* q' B
境内香山以北,有东江湾沙、石头港沙、天台湾沙、巫山沙,东北则有雷沟沙。1 q, s+ f0 \  L& X: U: @% Q
又,民国《江阴县续志》卷六《学校·乡校》称,光绪三十二年(1906),& T9 Y  j8 ~* s* j6 a! t% H
南沙(时称大桥镇) 境内,仅有两所小学(堂),一所叫“育德小学(堂) ”,
* |$ T3 r. m; x8 v+ {+ V  j( I在三甲里街西的慧凝庵内,系新设;一所叫“香稷小学(堂) ”,在占文桥,由* b& m' g; h" h9 ^, \3 K, ~, k
香稷义塾改设。这两所小学,一在香山之东,一在香山之南。由此可见,清朝/ z0 g) ?& j  X; z5 l2 n% y$ C7 o
末年时,香山以北还没有一所小学。
8 d: H4 ]/ Z+ K: {根据祖辈居住于香山以北一些年长者的回忆,以及一些乡村志书,如《长
% b9 ?! m0 E( g* }' `" b1 [山村志》《镇山地名志》《港上地名志》和《山北地名志》的若干记载,直到民+ P; W( o( r* k% v+ v9 Y5 R8 _
国初期,香山以北地区才开始陆续出现数量不多的几所小学,如王家埭小学、: ]0 Q: i7 J, y' f7 ]9 n
祖先堂小学(又叫南港上小学)、路家埭小学等,其中,设立最早的是王家埭小# s) H- K4 v6 _/ O
学,创办于1920 年。/ P9 P$ t5 l( {6 `7 _0 w
对此,诸多研究者也曾探究其原因,但大多不得要领。笔者对此亦曾做过
. X: A3 @- \3 H/ y" a/ t一些考察和研究,概括起来,无非三条,一是旧时代制度落后且地方行政管理
; y7 {+ I2 Q- G% z$ _+ n. [系统极不完善,当政者观念滞后,目光短浅,且不思进取,而个人素质更参差
, c& j0 p* G) `) A1 _不齐,主观态度上重视者极少,身体力行者更属寥寥;二是社会生产力极其低5 r% z2 E  o" Z
下,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作为滩涂围垦成陆的土地,开发较晚,地处香山以北5 q$ p5 N2 s. `8 P6 d- m; P
沙上之穷乡僻壤则尤甚;其三,人民生活贫穷,食难以裹腹,衣羞于蔽体,为1 h1 C" Y& Q% l9 ?; D
求生存,疲于奔命,岂有余力供孩子上学读书?没有人或少有人要求读书,学
) x& K1 O  v: {8 {# I! Y校自然就办得晚,办得少。( a  @1 F8 v; h3 P$ T1 B1 r7 i
解放后,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人民的生存状态得以改善,生活水
# D/ r' ?, I: h1 L平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贫苦劳动大众,对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日益
5 c6 `# p4 A4 V' ]3 Z5 k提高,对知识追求的欲望与日俱增。随着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和思想观念的不: O* S2 B9 ]6 l( B( z1 K
断进步,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并日趋繁荣,即使处于社会最层底的普通老百
  H2 d1 n$ C  L! _2 X( K姓,也逐渐开始把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接受优质教育,提高社会地位,视作家
, Z7 {$ y$ }4 B* v( v- C3 g族繁荣的头等大事。同时,由于人民政府为使中华民族昂然立于世界民族之) p* P: P% y9 C- L
林,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更把教育事业摆在* p. S5 v2 E, m# c- X% n7 K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视教育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在此大背景下,香山
5 t/ ?7 e3 Z$ b以北地区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各种中小学校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 S( L. E4 v0 ?/ z" C& R( l应运而生,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态势。
) {% g5 j1 E2 m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1986 年撤(沙洲) 县建(张家港)' p, Z3 o1 i5 @5 a* S
市后,行政区划的不断优化整合,以及金港镇在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
( j' q6 _7 z2 h4 Y+ C# {! \6 Q局中所处地位的不断提升,香山以北地区诸多曾经作出很大贡献的学校,在反
! A6 g* k: V6 c复进行的布局调整中,在不长的时间内,原来规模小、布局分散的若干小学
8 @% z2 o, m" P  i( \. P校,或者合并,或者停办。于是,随之诞生的,是全新的现代城市花园式的农
+ l+ A4 T+ m& X村中、小学。这当然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历史进步,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
( P1 m# ]6 E) ?必然。
) W; l" P0 d, z然而,历史是不应当被忘记的,也不会被人忘记。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各自" U  ]9 [$ @( x. O$ L! T
创造了独特辉煌的学校,以及为这些学校作出各自贡献的前人,人们总会怀着
1 d4 \% F! p$ _; t一种依依不舍的眷念和钦佩之情,时时以历史后来者的身份,对先辈的艰辛和
: i6 ^1 v4 m. T- R5 C; d3 R, C努力,由衷地表示崇高的敬意!0 u1 W! u- w; g6 [: V! |
笔者本着求实存真、还历史本来面貌并以此激励的态度和愿望,如实记述
) o# k3 k7 k7 E: ~香山以北已经从金港镇沙上地区消失的小学的历史,以尽力展示它们的办学轨
/ }. {" `/ b$ \  C' M  V  t/ B- [2 [迹、面貌和特色,也许,可以为人们留下一份温馨的记忆。- y' P6 Q5 p3 Y2 q7 _
长山小学1918 年,张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村) 人张翰如,在老张家港) A2 T" b0 b8 ~( f# Z5 m) d! X: v% y
东侧的张氏祖先堂开办私塾。长山小学的前身,则为由路家埭(今属金港镇长
" M8 U9 u7 j7 s1 J: \山村) 开明士绅王观光创办于1933 年的路家埭小学。! r. N2 M! |( U4 n
1925 年,季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村) 人孟择邻和老头郎(地名,今属金- d- |0 I* c. z" d8 i" O' ^/ J" B4 F
港镇长山村;“郎”,方言,意义相当于“上”,下同) 人黄金玉,以及江阴文林
- A0 @& F2 E+ s2 m: ]# G0 z7 v人包镜明,将祖先堂的私塾改办为新式学堂(“洋学堂”)。1927 年,该学堂又
5 X) z* Q2 o# _被邱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村) 人卢景韩和包镜明改造为小学,称祖先堂小
" Q7 K. i! a$ D, @学,也称南港郎(地名) 小学。
6 ~/ o( c: B0 O& T1928 年,王观光从江阴青旸高中结业回乡,受聘于大南乡祖先堂小学。
5 D. F' j! a" C9 E0 T, ]1933 年,有志于教育事业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王观光决心自办学校,于是,辞. e2 l) D, S! ]7 b; W
去教职,回到路家埭家中,经与当地保长和村民商量同意,利用“干公场”(地7 X, s8 N  }& u9 [- }* l2 ~1 N
名,在长山村左家埭北端、路家埭东端南面,有平房2 间,原为村民公共活动场
5 R7 f+ }8 F: w, ?. h4 P所,故称) 创办初等小学,取名“私立路家埭小学”,开设国文、算术、体育等/ b# z% u& z* A& j& M; C# i
课程,亲自上课。因王观光在“干公场”办了洋学堂,所以“干公场”又被称4 O' i" U$ r* ^: i) ^3 K
为“洋学堂场郎”。后来,前来就学者逐年增加,于是开设一至四年级4 个班,3 V4 E! S# W& d7 ]0 K: B! N- Y2 w
聘请长江村桥北埭人夏儒达担任教师。! G- t9 g3 x3 m6 P3 M9 V
1941 年,路家埭发生了罕见的大火灾,大火祸及村南的学校,路家埭小学3 E/ G# W5 m* L
被毁。王观光心痛之余,并未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毅然将学校迁到路家+ v7 w- N. ]. L
埭自家正屋中,坚持办学授课。教室不够,就腾出偏房、碾房作为临时教室。& L. C) u$ w4 Q; g9 i) o: w
至解放前夕,学校增聘王家埭(今属金港镇长山村) 人向亨瑞为教师。4 m: s# _! ?. _7 m
解放后,学校由江阴县人民委员会接收。1952 年,经江阴县文教局批准,1 G! Q7 ]# s: |6 t6 J1 {% P
路家埭小学转为公办学校。1953 年至1954 年之间,“天台小学”学生并入路家0 z; w, E# r+ `2 }5 C1 v
埭小学。此时,学校新建平房6 间作为教室,开设一至六年级共6 个教学班(含
, I% H2 R$ H5 q4 \: @, f复式),学生100 余人,教师4 人。
8 ?& O& g( u, L7 C1 @# `1962 年1 月,南沙公社划归新成立的沙洲县,学校也随之划归沙洲县文教
# f5 c- \0 V1 v) E! c& R5 D局管辖。此时,学校已经初具规模。据1962~1963 学年初、1963~1964 学年初路5 n2 u7 t1 k6 W! U
家埭小学填报的《小学报表》统计,1962~1963 学年,路家埭小学开设一至六年
7 x6 Z- _' k/ P1 o级各1 个班,共有学生223 名,校长、教导主任及专任教师共8 名。1963~1964
/ ?% B" W' T+ S6 z/ L" U3 y学年,全校学生236 名,教职工9 名。1964~1965 学年,全校学生316 名,教职工- I- D. o1 m  e/ b' G  U
数与前年相同。这3 年的报表说明:在校学生数逐年增加,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
1 U! U. I+ e) R1 S) x$ a* X7 i生上;但年级越高,辍学的学生却越多,这说明当时学生家长对子女读书的重# v3 y+ n  P3 N) D
要性尚认识不足。
" a8 H( ^7 s: f9 X& J由于学校位于路家埭村子的中心,前后左右没有发展余地,兼以不在长山
& Z% c( ?( H4 _: J村的中心,故经长山大队革委会多次研究决定,将学校易地重建。于是在小埭
- T; ^0 D+ T- u- Y4 X4 ^9 A( Y郎村东、老新街东侧4 亩多旱冈田上新建小学。
$ v, j5 B9 y! }7 t* f- x( s( g1972 年2 月,学校迁入位于老新街东侧的新校舍内,更名为“长山小学”,; v/ H: C' V& C' g% p
当年开设10 个教学班,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493 人,教职工14 人。小学占地约; Z( M8 O1 J8 P
3000 平方米,有平房22 间。1974 年,学校恢复秋季始业。1977 年,长山小学附4 g3 S- t: }. E+ g. E6 m) s+ _
设初中教学班1 个,学生60 人,成为“戴帽子”(附设初中班) 学校(不久撤
1 h/ c" J# g: S销)。这年,小学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451 人,专任教师16 人。6 c4 y8 B( j, z( T
1983 年起,小学全部恢复六年制。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原来的校舍已
- x, |1 C" v# i$ g: p( e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1983 年至1993 年10 年间,长山村委会先后投资共24 万

TOP

余元,对长山小学实施扩建改造,先后新建2 层楼房3 幢,共计50 间,拥有教室
* E8 K, u, C4 B# N5 l; x: b22 间,其他如实验室、办公室、宿舍、厨房、膳厅、操场等一应俱全,并在校
; ]  x& Y, a6 e: e5 C# ?+ {园内栽种花草树木。校园内,树木成荫,鲜花盛开,鸟语花香。
  `; x, r! X) t5 R8 }$ X' @1990 年,长山小学占地8184 平方米,体育用地2438 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
3 s% C5 S' \2 c& s) |: f$ f* l$ |平方米,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372 人,拥有图书4447 册,专任教师15 人。. S5 q0 ?4 H" R- d& @- m; M, G
1997 年2 月,高峰小学因生源不足,并入长山小学。2001 年8 月,张家港市6 w# x/ o/ ~+ S& T; o1 ~
开始大规模地调整全市中小学布局,建校历史长达81 年的朝阳小学并入长山小& c) x# l) b, W* \% H1 Y* a7 [
学。
/ G; i4 n+ F* h2002 年上半年,学校占地8184 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 平方米,开设18 个教. p3 c! i; _7 |. [2 H/ @
学班,840 余名学生,教职工45 人。是年8 月,南沙镇并入港区镇,长山小学归
! w# J, D8 X) D港区镇管辖。2003 年8 月,成立金港镇,学校归金港镇管辖。是年,张家港市
9 l( ]" x8 \$ P9 I7 p. i6 v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山北小学被撤并,一部分学生转入长山小学,一部分学
4 N; E, d2 y0 i生转入南沙小学。是年9 月,长山小学搬入原张家港中学校园,与长江小学(与1 w6 a$ n- A4 p) x; B
原张家港中学仅一墙之隔) 合并,更名为“港区第三小学”。) |# W9 Z* C: y% y
若从1933 年算起,至2003 年止,长山小学存续整整70 年。历任校长是王观  _, b& h  c. ?  {+ w4 {/ |
光、蔡德銘(女)、张灏杰(代校长)、杨寿康、许利兴、陆仁才、黄琴惠。) X; c5 ?* R4 O9 s; E
70 年中,长山小学为社会尤其是为新中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有用人才。
: m. x. ]3 L  ?, M' s9 Z9 m3 l如, 卢鹏飞(1945~ ),江南大学通信和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教授、
2 @% x1 X/ j6 ?, }硕士研究生导师。长山村天台湾人。1958 年毕业于路家埭小学。钱维兴(1947~
2 h& U- v! B2 G* q8 b),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长山村左家埭人。1959 年毕业于路家埭小学。& d9 C% q8 H5 Q- x8 y
朝阳小学金港镇朝阳小学,位于香山北麓东江湾沙西南部,原朝阳村潘
, `& a0 ?/ r$ P, Y) I7 Y) Y家埭(今属金港镇长山村) 西端,东与潘家埭仅一路之隔,南距香山约300 米,4 m% R; R" u& H, E0 D2 I
西是农田,北距王家埭(今属长山村) 100 余米,是香山北麓办学最早、历史最
2 Q" Z" R& K7 i, P9 ]悠久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 o  b, P2 q; r. j7 s7 u
朝阳小学前身为“王家埭小学”,由王家埭开明士绅卢汉成创办于1920 年,/ U8 @+ u2 F0 N( Z! I! c$ ~/ B% _
校址在王家埭街(今属长山村) 的南端“都天庵”内。' r( w+ N4 i( g: }  A
1920 年前后,香山以北还没有一所小学,故受过教育又见过世面的大南乡
" A# }9 k% E% S+ X1 E王家埭街开明士绅卢汉成,一心想为家乡创办一所学校。可是,要办一所学
' g9 D- g% K& t9 V/ t$ D) P校,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得有几间房子。他想来想去,只有利用王家埭街南端
1 I$ O: t+ r6 p8 b2 j+ `: D% Z# a2 F- V都天庵的空房办学,而利用庙宇办学校,在大南乡已有先例,光绪三十二年
# g2 q/ G) p, i(1906) 建立的三甲里“育德小学”和1913 年建立的“江阴县大南乡第二国民小
% r4 R( }* a. ?5 S- W+ l学”,就是建在三甲里街西的慧凝庵内。卢氏在王家埭街可谓“说得着”的富
# L; g2 l: W7 D7 W8 s户,而且卢氏是最早建造王家埭街的富商之一,在当地有较大的势力和经济实
4 I9 {5 U/ N: _力,而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 的都天庵,即由卢氏倡导集资捐款建成。再
% v3 z; P* v2 p7 b说,在都天庵里开设学校,是为乡梓造福,父老乡亲不会反对。于是,他与王# r4 Y% m  I6 R3 M  ^  `* j7 F3 d
家埭的向振华商量后,利用王家埭街南端都天庵的空屋,并新建房屋3 间作为教8 m8 v+ x5 q0 U, E$ m
室,又自费购置课桌,终于把学校办了起来。学校按民国时期新式学校的办学3 j5 p! @& ^/ E# u8 ^* _0 F8 [
模式,开设国文(国语)、算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经江阴县教育局批* C: [0 g/ u, L: C
准,成为“公立江阴县王家埭小学”,第一任校长即由卢汉成担任。解放前,香
' U2 g# C5 q4 t8 X" e3 c3 E6 x山以北读得起书的儿童,大多到王家埭小学读书,因为它是香山以北唯一一所
8 C7 l5 X, }& G1 Z完全小学。* t  L8 |2 g9 O" A
解放初,这所学校已成为香山以北较有名望的农村完全小学。从解放! f& ~( `* I9 `* j/ X% |0 N( W- J
(1949 年4 月22 日) 起,至1961 年末,王家埭小学归江阴县文教局管辖。1962* j9 [$ f1 c* K. M
年1 月,王家埭小学所在公社即南沙公社划归沙洲县,学校便更名为“沙洲县王
& `& C( a; G& D* z7 s4 m+ [家埭小学”。据相关统计,1962~1963 学年,王家埭小学除四年级是民办班另作
0 h. X: w, B/ z统计外,其余5 个年级共有学生202 名,校长、教导主任及专任教师共6 名。当
6 K9 F- W- ^2 G. O( _- j时,这所学校施教区内7 周岁至12 周岁的学龄儿童共237 人,未入学的学龄儿童
3 M4 }. a, j# g7 A41 人。1964 年夏,王家大队在潘家埭王家祠堂开设耕读小学(实际为幼儿园),2 P6 B, ?2 v( ]$ H
耕读小学毕业后可直接升小学一年级就读,时耕读小学教师有郁琴芬、郁惠: V- l0 \8 U$ P, E/ z7 A
芬、施桂玉。1964~1965 学年,学校开设公办班4 个,学生178 人;开设民办班2; j& J7 N, r, D0 \8 k
个,学生98 人。施教区内7~12 周岁的学龄儿童309 人,在校学龄儿童237 人。" `* w8 e% X( r' l7 J& a1 F& y
1966 年8 月,学校所在地王家大队更名为朝阳大队(今属金港镇长山村)。1968- J; {, f$ T& `1 q" Q2 h8 c
年下半年,王家埭小学在校学生284 人,专任教师8 人。, w7 ^/ o; L5 w  N7 O
1983 年,朝阳小学恢复六年制。1990 年,经上级同意,朝阳大队党支部决5 O5 W$ u* w3 n
定按统一规划,彻底拆除原校舍,将朝阳小学易址于潘家埭西端的太平一圩
! F$ D; \, t. {$ i% R(今属金港镇长山村) 农田里,新建2 层楼房1 幢,共计18 间,另建平房4 间,
' r( _  Z2 P. y9 N: Y/ c4 ]. Y3 e校园占地近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共600 平方米,其中,体育用地3000 平方
  L$ z% q0 Z2 j1 u米。是年秋,朝阳小学搬迁至新校址上课。是年,全校开设5 个教学班, 172 名
3 v; t3 ^8 x9 B7 i, f% y学生,8 名专任教师,小学拥有图书2400 册。
) G  n1 l7 K/ t$ t2001 年暑假,因生源不足和市、镇调整学校布局,该校分别并入长山小学, I: X+ l) i$ f4 P
和山北小学。9 h( u3 U" B9 S$ K. K* T  S+ s
从1920 年起,至2001 年止,朝阳小学存续共81 年,是香山以北建校历史4 b# ^/ [/ b, o
最长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81 年中,它为社会、为国家尤其是为新中国培养了( h0 k. _' P6 n1 P) _4 ^, I  |
成千上万的有用人才,其中成就突出者,不乏其人:* X* _4 {1 r8 a% e6 C
周一鹿(1964~ ) ,西南农业大学教授、西南农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1 y8 I4 ?: l$ f/ x$ k. o6 |5 T9 [4 n$ M
张涵庆(1932~ ),金港镇长山村冯家埭人。曾任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植物. \4 W' u: t' h* k- |$ s
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从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3 x) o$ `# ]7 G7 `- j' {$ U
殊津贴。5 C7 R3 ?; A8 `, V% X5 c0 m
袁进宝(1938~ ) ,副教授。1977 年,袁进宝担任中国中学生田径队投- }  L: ?  U, u: r
掷组教练,在第二届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中,破铁饼、铅球、标枪3 项女子中学
, w4 N, n- W! A生世界纪录,为国争了光。1985 年,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新中国体
! C! N& R( }; W* K. S! O4 V* P育事业开拓者荣誉称号。
8 I0 Q  s. u( s  q. ~4 ]* E, D黄儒珍(1913~ ) ,上海中医学院西医研究生导师。1961 年编写出版
5 p/ _( x; f, G+ M1 m- x6 ?0 W《阴阳五行学说》《藏家学说及应用》,并参与《辞海》编辑工作。
8 ^  t" d5 |, E, I- r. {' a港上小学金港镇港上小学,位于香山北侧港上村破圩里(地名,今属金/ U! u4 N3 }! L8 t- X
港镇山北村),在东江湾沙与巫山沙交界处。东与港上集镇(张家港街) 相连,6 C6 m/ |" X0 |5 S9 e
南侧与西侧皆为农田,北侧邻近巫山港。  g, [" R  ^( k, L3 ~0 K) N
港上小学的前身,是位于老张家港河南部东侧、季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
0 p, \) y7 G0 c, Z8 Y' w9 K村) 东侧的张氏祖先堂学堂,创办于1925 年,由季家埭(今属金港镇山北村)9 o% O4 f0 h) ?7 r9 U$ m
的孟择邻、老头郎(自然村名,今属金港镇长山村) 的黄金玉和江阴县文林乡
7 A& i- R! L4 W. @: X5 `的包镜明将位于港东的张氏祖先堂私塾改建而成。1927 年,山北村邱家埭(今
  w) ~+ Q6 V5 z属金港镇山北村) 的卢景韩(又名卢永朝) 和包镜明又将学堂改建成小学,课3 O$ {/ ]' r" ~: U
程设置按民国时期的新型办学模式开设国文(国语)、算术等课程。因为学校建
/ G5 X( M9 S5 F! h在祖先堂,当地群众习惯上称它为“祖先堂小学”。又因为在清朝道光年间,祖
9 ]! A; }0 ]" m8 F# ]( k先堂所在地季家埭东首的老张家港河畔已形成集镇,被称为“张家港街”(见道
& T5 e' b1 f! s: H: A5 `光《江阴县志》卷首《大桥镇图》);光绪年间,老张家港河的北部港上桥堍也- x7 N0 r* O7 l
形成集市。南部的老张家港街就被称为“南港上”,北部的新兴的港上集镇就被' c3 m4 Z5 o" m
称为“北港上”。1915 年,季家埭东部的集市向北移至“港上桥”堍。在季家
. ^4 {8 t3 C' {3 ^+ z* P埭东部的集镇完全消亡后,“北港上”就称“港上”,后来也称“张家港街”。但
* t0 h' I% u) S6 G1 e- r  X0 m当地群众已习惯把’老张家港街”称为”南港上”,因此,“祖先堂小学”也称
1 u$ z: o; m/ w; {$ X- E作”南港上小学”。4 O& \1 x0 t! W
共产党员徐江萍、张国珍、卢义生和进步青年范克强(又名范福生) 等曾8 W) O; W" _1 j
先后在该校任教,同时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27 年后,祖
+ E) n+ I) C- J' ?先堂(南港上) 小学成为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活动的秘密据点之一。% t( W' [2 G; C- m- f& N
1938 年冬,时任江苏省教育厅苏南督学的卢景韩因故罢官,回故乡南港上) L3 N, `6 ]( j
小学教书谋生。翌年,卢景韩担任南港上小学校长。1940 年,他受沙洲县县长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