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沙上学校》概述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4-13 11:00 编辑
3 |, ~# E0 k( ~
9 c. n; ]. L3 e) ^4 _《沙上文化丛书》编委会
( Y" P0 v$ h/ n5 u主编:陈友恭 O: \/ |9 A. d6 Q* @, c
编辑:苏松年
! o; F7 X/ a. T7 M1 f3 d5 `5 s8 s8 E) k
概述( x$ T5 K# P1 B/ O/ E6 r4 L
陈友恭
6 q. {( ?% c3 c, ^ s; r( U一
; H1 D' }8 o) |8 ^如果说,张家港市作为地处长三角地区的一座以张家港港为依托,在全国. H3 a8 M7 y, E' s& z }
以至全球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对许多人
$ f* ~; b. `0 J( h来说并不陌生,那么,作为张家港市半壁江山的北部“沙上”地区,作为一个
$ Y0 f) Z3 y; c8 ~5 p" @' e( r地理学意义上的普通地域名称,却很少有人知晓。
' B. t$ }+ `! \/ G/ ?' T% m这也不奇怪。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这毕竟是一块极不起眼的弹丸之地。
0 u$ R3 `$ U( S5 @, n# D9 U本书所言的“沙上”,或所谓“沙上”地区,其实是一个极为狭小、多不为' [, _" P4 O2 w$ j I- ~
世人所知的地域和人文概念。它作为张家港市北部版图上一块临江带状平原,% `2 e8 G- I* {9 C
是一方距万里长江下游末端南岸入海处不远的年轻土地。这块年轻的土地,虽
* Y2 K: m6 _( u8 q+ ^6 {% f2 k与春秋间吴王夫差之“鹿苑”,以及两晋时期古暨阳(梁丰) 县治杨舍,近在咫
3 v% w0 y4 S1 v& Y* p' d/ L& p/ P尺间,但直到中唐天宝十二年(753) 鉴真六次东渡扬帆出发的黄泗浦,其出江4 i- v! j( ^6 o, ]; @5 O
(海) 口外,仍为茫茫江流。大体说来,作为人文和自然地理概念上的张家港市
+ Z' i* C; O% O“沙上”地区,西起于与江阴市接壤的香山以北以东的南沙和中兴地区,东至常
1 z% b4 R% M$ x6 \3 p熟市福山地区与张家港市交界处的常阴沙农场(今名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
5 s, r$ d* p0 y" v/ P8 J) N, b示范园区) 和东沙地区,东西端点直线距离约40 公里;北临奔流东去的浩瀚长* j8 u+ J; s( {0 c9 x$ _# y
江,与对岸的南通、如皋、靖江地区隔江相望,南则以南横套、沙漕为界,与
3 |# H& w. x$ p) U* E市境内的南部地区(属江南古大陆) 连为一体,南北宽约15 公里。其范围包括
4 W$ Q! N" V2 p( O4 Z7 u# M传统地域和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南沙(部分)、双山(江中小岛)、中兴、后塍、
. ~! K# P5 F4 s1 T德积、大新、晨阳(部分)、合兴、锦丰、三兴、乐余、南丰、兆丰、常阴沙和, J1 V1 V4 d" B( F' ?* t
东沙等15 个区域。另外,东莱、鹿苑、妙桥北部的小块区域,也可视作沙上地
9 L% J C! M+ S( J0 P0 X区的范围。陆地总面积约450 平方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约64 公里,依偎于陆4 B* s! H# x6 d; T5 V$ k
地的长江水域面积近200 平方公里。本土常住居民总人口近50 万,外来暂住人% ]2 W+ l6 |1 C! ~) C/ z" w& w7 S0 ~
口约25 万,2014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 亿元。这里,以人工水道为主的
7 ^" x Q( m) k* [网状河流纵横交错,交通干线和乡间小道四通八达,大小商贸集镇、呈带状或* x S; d& t7 Q( f6 R1 [" I
块状分布的居民区(埭、点),以及工厂、学校、医院等点缀其间。无论是地域. ~/ n9 i2 F% F, i9 H x
面积和人口总量,还是经济建设的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皆可当得号称“富有
% G' l. w1 Z% a% p- Z' M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明形态高度- Y, @! d( O4 j7 w
协调”的现代化港城的半壁江山,与张家港市南部地区(俗称江南地区) 相
! A0 t' L# S4 Y# ]8 x- i/ v比,毫不逊色而可分庭抗礼。' z$ N! w# a8 F' M
这就是“沙上”地区,位于“南通州—北通州”南北轴线之上,敞开胸怀' ]; e8 e8 U2 A5 [
接受中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同时兼受淮扬淮甸文化、吴越文化和江海山水文
. l& f& p6 ]1 _6 z: z化的熏陶,地处长三角城市集群的核心区域,拥有向全球开放的张家港港和以; B' U9 H! ^+ E- g1 o9 L' u
全国闻名的大型集团公司“沙钢”为代表的工商企业集群,拥有丰富的土地、, F$ B$ e6 A1 o) A* i
人口和物产资源,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文气息,是一个充满无限生机
: {, D' L0 z% N和不竭活力的经济和文化同样发达的地区。 W i8 @: t, n
这个充满无限生机和不竭活力的地区,固然充盈和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 A- _: Y+ ~; Z! n( ^; I
息,但若要充分展示这块土地以崇文尚教为主要特征的的人文品质,仍然不能3 p" b5 i& S- L
不从它的历经数百近千年的成陆历史说起。
" E: c, o( |9 f' A N地处“沙上”地区最西端的南沙地区,其南部(古陆地),虽在距今约1700
2 g' m9 B" _# g: D3 [8 d0 v; K3 k. a年的西晋太康(公元281~289) 年间,已经有关于南沙的大桥地区属毗陵郡暨+ {/ z$ b" }7 s
阳县(治所即今杨舍镇) 的记载,但其北部和东部(新陆地) 此时尚在滚滚江
9 j+ u- y- V0 l# k' M流中。香山北麓的东江湾沙和石头港沙,其成陆时代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四1 R9 @5 G( A+ p0 S. X/ `" C0 J
年(1134) 至元至正十二年(1353) 的约200 年间。据此,作为沙上地区西部最 ^, `3 S) H: H
早由江流冲击成陆的南沙、后塍等地,其成陆及最初开发的时间距今尚不超过
- ~. T5 r4 t, d2 U; y千年,而处于这一地域最东端的常阴沙和东沙地区,其历史则更不足百年。
+ S0 m% |. k% W) k9 w& d9 t$ n, V在元、明之后的数百年间,由于长江江阴段黄山以下江流和海潮运动等因
; I2 }3 \; P! l素的综合作用,沙上地区积涨成陆和开发垦殖的速度虽时疾时缓,但从未间7 o. v1 p, [" F% [$ s. i
断。至上世纪民国初期,随着段山北夹与南夹两坝先后于1916 年(丙辰) 冬和. Y, f8 Y. q g0 I; ^$ c
1923 年(癸亥) 春成功合龙,及其后差不多半个世纪间江流与海潮的共同作用# E) K8 n" y) B C( J
和综合运动,犹如鬼斧神工,终于奇迹一般地形成沿江包括上述15 个地区在内/ Z1 g3 `: ~, s% l @- Q
的大片冲击平原。以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沙上”
% {! ]4 O! V8 Q5 \# ]/ A1 k6 |# m民众世代相继,耕耘劳作,繁衍生息,以不竭的聪明和智慧,不仅创造了举世
/ N- N) _' B* N瞩目的物质文明,而且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基之上,创造了富于共同地9 g/ o% e! L1 M& s
域特色和不同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日月旋转,光影流韵。在这绵延近千年的* l$ J' S4 Q, j& g7 {1 ?$ s: M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睿智和创造精神的沙上人民,以脚踏实( h& G! \. I" |0 h% t+ F
地、锲而不舍和开放包容的积极姿态,汲取古今中外远近一切优秀文化的营
, o) U0 Z8 y1 Q养,融天地、江海、山水、沙滩和人文精神于一体,创造了魅力独具的沙上文
5 e; ~ N2 k4 S6 x化。于是,人们安其居,乐其业,在与天地人事的奋斗中,一派阡陌纵横、烟
2 [7 p, l T: ^* l+ ~: i火相望、繁荣富庶的田园风光和现代文明景象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4 W& U7 E- x/ U1 {
沙上文化,作为千年历史实践的产物,经历了由古老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
" J( m$ p* ?7 w/ r4 h: T$ X* Q业文明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既与传统的中华文明保持了并继续保持着同一性1 Q, a0 p# P/ R H D# F
和统一性,而且,以其兼具历史质感和现代气息的地域特点,为古今中外文化 ^6 o3 ^, t% _( E) F) X
品质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鲜活样本。本书诸多文稿力图展示的以传8 W/ e) W( X& g) s+ p% I# O \
授知识和开发智慧为宗旨,并承担教育(教化) 责任和义务的“沙上”学校,作$ ^9 ~5 F2 M. j( E4 v
为沙上文化重要衍生物和载体之一,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和现实的图景,无疑6 I2 H3 O- |4 Z x% p
是这一鲜活样本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9 V% e- ~; `" C/ V
二1 [+ a5 R. ^* \& ?: N
沙上地区,民风淳朴,素以崇文尚教见称,人所共知,远近闻名。此固与6 C5 M$ W* m/ G5 L
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和世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丝缕相连,同时也
# V- J' C( C1 A: T9 V! Q8 w0 ?与沙上地处江头海尾的地域位置和接受气魄宏大的江海文化潜移默化并发扬光" J1 s7 R! u5 l: v/ ~ g W; g$ r
大息息相关。笔者才疏学浅,对此未有深入之考察、思考和研究,仅以生于斯
% v6 N! \' P: K$ G9 i长于斯七十年之耳濡目染和心领意会,在此表达若干极不成熟的理解和肤浅看
4 R. i- v, J, _( V# ]( I法。+ [; Z6 V; P4 o+ G$ |$ r
(一) 作为一块成陆和开发皆比较晚近的年轻陆地, 其成陆固然是大自然鬼/ L0 {% b" v# j$ z- Y
斧神工的不朽作品,而其开垦开发并不断开辟新的境界,则为人事努力渐进的
$ H* Q6 b3 p$ i8 p, X5 a结果。这种辙迹清晰的成陆过程和开发活动,虽与仁人志士、富绅巨贾的积极$ }" G. L+ z2 G5 i: C
关注、提倡和推动,以及各个时代地方政府机构的相应组织密切有关,但持续
. D; [, X8 y% M& c* `4 A0 `参与这一开发活动并建开天辟地之功的主要力量,则为来自四面八方无地或少
+ p" _' T% i, {3 ]& A" e3 z地的贫苦农民群体,他们为求得聊以生存和发展的立锥之地,以改天换地、沧
, |, }3 w2 C, `$ M4 i4 L6 ]" R `海桑田的坚韧意志和毅力,在含辛茹苦的劳作过程中,栉风沐雨,日出而作,3 @5 J2 m" m( }5 e
面朝黄土,背向苍天,与土地相生相伴,相靠相依,男耕女织,繁衍生息,惨
+ E( B0 k$ @$ K淡经营,传棒接力,世代相继。他们在蓝天白云下,汗滴禾下土,在寒来暑往# \- h6 y3 |: R$ \6 f5 y5 U; A
的辛苦耕耘中,换来春播秋获的累累硕果。只有他们,才深深地懂得土地的珍0 Y. A% c6 y1 Z) A, u9 x- L+ c
贵,而不可离之须臾;只有他们,才真正地懂得劳动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
& N5 I5 q& ?7 e; Q源泉,同时也造就了沙上地区淳朴清新、诚信敬业的社会风气,造就了沙上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