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33#
发表于 2016-7-16 10:18
| 只看该作者
西界港、常阴、利群三所初级中学
( z; T, W) ?! X& M葛德本- Y, [8 B1 A: O" k0 D
1968 年9~10 月间,在学校办学体制下放的过程中,三兴地区在已停办的
% y* c- ], | u. B, @: |4 l' Z农业初级中学的基础上,为利于这些学校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近入学,几乎同+ ]* ^* ^0 q# j+ b- x
时,分别在西界港和雁行头2 个农村小集镇附近及今利群村建办西界港、常阴和* `" I& n& s1 F9 u0 G- P
利群3 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师(包括在其他公社中小学任教的部分教师) 则回
& w* H; r: I- b3 k6 k原籍从教。其时,初级中学学制改为二年,几乎完全废止“文革”前的课程设0 C" J, m, \) h. d* y( b
置及教育教学计划,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被打破。1969 年起,教学秩序稍有恢/ P& Y* L- F0 P( Y% ^$ {
复,开始使用县编的语文、数学、外语等教材。1970 年,普遍使用苏州地区编+ [' w0 B2 j6 F M% l
写的教材。1972 年春,沙洲县革命委员会颁发的教育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全
$ u& p( ?9 [$ P$ X: f% q年上课32 周,学工、学农6 周,农忙假6 周,寒暑假8 周;统一开设政治、语
. F+ `/ w4 e' e文、数学、外语、农基(三机一泵、照明电路、农作物栽培及植保等)、卫生、
% j) D& d7 |/ C; j. o# t* E# M革命文艺、军体等课程。
" i; D, s' O, o% c5 J7 ~6 G1978 年秋季招收的初一新生,中学学制改为五年,按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 U S2 W. {; m5 {2 N2 s
分段,推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79 年,三兴中学、西界港中学始设初三年
% @1 d# {) p7 N1 g级。1981 年,完成向三年制初中的过渡。1984 年完成向三年制高中的过渡。 m9 H' @1 s1 ?! v2 N% f
西界港初级中学1968 年9 月,在已停办的西界港农业中学原址(现属西
; z- e) r2 H! n7 ^3 d5 T0 y界港村),建办西界港初级中学,与西界港小学同在一个校园内,操场共用。
0 j" m# R9 r8 x3 l1970 年,开设二年制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3 个教学班,学生300 余人。1976. }" C0 U ^& K4 r, g5 H8 l3 j
和1977 年,连续两年招收二年制高中学生,共4 个教学班,200 余人。1978 年,+ T( o% G, a7 _: n+ W, g! g# }
首届高中学生毕业后,停止招生,在读的2 个班高中学生转入三兴中学。先后毕
& a1 M# @0 `9 Y% i t5 l业的两届高中学生中,共有17 人被高校录取。1979 年,始设初中三年级,完成
/ o! H- t7 E: N0 p% ^1 Q# K8 b由二年制向三年制过渡。8 R' Z8 B1 [2 k% {, ?; T u
由于这所学校远离三兴集镇的庆丰片区,施教范围广,生源充足,至1980
. S' `; d: f5 D, b$ P5 q! ?年,初中形成10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其中初中3 个年级分别开设3 个、5 个和# A* {, s/ P/ W; ]0 C, u$ D
2 个平行班,学生分别为178 人、243 人和92 人。学生总数513 人,教职工337 f3 f, w' r# t2 d' f0 J
人。校长徐明华。2 @7 }, W3 T. x, S( C# G
1988 年,西界港初级中学和西界港小学从校办工厂利润中支出20 多万元,$ G/ Z# @" h$ [8 Y9 @& W
与乡政府共同出资,建造一幢二层教育楼(12 间),办学条件有所改善。1991 年2 P9 ?8 ]8 q" r
秋,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部分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19928 L4 G" h3 p; V) A. f
年,市、乡、校三级筹资,在西界港集镇南侧,三干河西侧,易地扩建西界港8 J$ a* P, z1 Z+ H" M/ J
初级中学。新校园面积0.98 公顷、建筑面积3043 平方米,校舍建筑错落有致,
, j1 Q) m* }* l- w. x( Z美观大方,运动场地和各项设施设备齐全。同年7 月,西界港初级中学迁入新校# _) Q1 Y* e/ m2 `, b, A
园,结束长达24 年,中小学拥挤在一起的局面。
6 t0 s1 [' y0 H r( L1996 年,学校形成3 个年级各4 轨,共12 个教学班的表现规模,教职员工" h a, f4 r% @( U
38 人,学生580 余人,校长蔡永祥。9 月,三兴中学职高部分独立建制,建立张7 E% D4 e& z9 ]6 x y
家港市机电职业学校,西界港初级中学与三兴中学初中部合并,组建三兴初级* G' T' b+ w& N' ]. i
中学。, C) `9 i% O% u! e& p
常阴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常阴农业中学的雁行头原址,建
' M9 H/ C) B- d! o5 B办常阴初级中学。1970 年,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共4 个教学班,学生200 余7 p/ ?! [6 M1 L: R0 K; y f' A0 T
人,学校负责人朱纯清。9 _/ G" D8 m1 D2 `" a9 ?( i1 c
1979 年,由三兴公社牵头,县、公社、学校三级筹资,易地于十三大队八
$ Z% d3 l! R' `# H4 E7 q j队(现属鼎盛村) 的常通港南畔建造新校舍,分别为坐西向东的2 排平房教室
: x0 i3 M; x2 @6 g(6 间)、坐北向南的办公室及厨房等生活和教辅用房(4 间) 和坐南向北的宿舍
8 a" ?' k- n# W& Z/ ~% M$ o/ L等生活用房(3 间),形成四合院格局,初具规模。在教室前辟有操场等师生活
, B! i8 s3 J% b- h, U+ c动场地,四周围有竹篱笆,设一简易校门,占地0.86 公顷。是年8 月,学校迁入0 b( T3 U, Q9 u$ ~
新址。1980 年,开设初一2 个班,初二3 个班,学生260 人,教师14 人。校长朱
5 k: U( N, }: S- I8 f纯清。1981 年,常阴初级中学始设初三班。
* Z" Z1 \# u7 ~上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常阴初级中学的校办工厂办得较有声色,以生产饮
4 x; [. k/ @! ~5 Y" V7 V8 s$ W7 \料设备配件等产品为主,形成生产规模,解决了部分教师家属的就业问题。校/ M7 ~0 u: L- i, h" B
办厂利润除留作发展生产外,按比例上缴学校,用于添置教辅设备和改善教师0 Y/ [1 L! z" p8 X, c3 l
福利。80 年代后期起,生源逐年减少。1991 年7 月,三兴地区调整学校布局,9 |5 {/ d8 |6 r" m9 b; M3 s
常阴初级中学撤并至三兴中学,原属庆丰片的在校学生分流至西界港初级中学。+ \# \' b% u6 C: \9 ?3 H+ U
利群初级中学1968 年10 月,在已停办的利群农业中学原址(位于十四、5 m4 c% M5 z+ o6 m" p7 h; j* N8 B
十五、十六3 个大队交界处的十六大队二队,原属乐杨村),建立利群初级中9 \7 C; m5 k/ x; `% l3 h; v5 h
学。1970 年,开设初一和初二2 个教学班,学生100 余人。学校负责人金丽国。
3 A: h' K4 t/ Z! ~7 [3 `' M1980 年,仍为2个班级,学生138 人,教师7 人。初中恢复三年制后,初三学$ `" U6 Z% x" G& c
生,直接进入三兴中学就读。1984 年秋,利群初中撤并,教师、学生转入三兴) e( d" f1 L8 S8 k
中学。
) h3 p$ O" C* H0 [! z% k* T6 G% F8 r( D4 y1 |" I
三兴民办初级中学
. p$ _1 n4 |5 W$ [葛德本3 ~0 C3 t8 Z: [
1946 年春,刘海沙小学新建校舍5 间,创办私立诚明中学,校长施惠明。
3 c" H- e v$ d) y! W1948 年秋,诚明中学迁往双桥镇,与从扬州江都迁来的崇实中学合并,更名为6 w/ \8 @- J2 {/ a- M& @. G4 H* O
“南通县私立崇实中学”,原校舍归刘海沙小学。
- u9 q4 V4 z1 U% B# k) d* t1952 年9 月,三兴中心小学附设初中文化补习班,地址在常通港港南原北
. T8 D! K! Q' v7 g6 L$ V固小学内,1 个教学班,负责人由中心小学校长王庆生兼任,教导主任黄秉琦。! w" Y# a* U7 g
后改名为“刘海沙初中文化补习学校”,每年招收初一新生2 个教学班。1957 年
1 L0 x' k6 t* E% ?* g% k10 月,常熟县文教局发文,命名为“常熟县三兴民办初级中学”,负责人(校
: H; r6 S/ V& C8 U) W! F- E* ?0 ]长) 褚泽深。学校设校务委员会,由乡党委副书记、文教委员和中心小学校长
- L4 H, P, q* _3 O等人组成。时开设有6 个教学班,学生359 名,教职工18 名。1962 年,民办初: H9 B; k2 ]! u3 p( W
级中学迁至一大队(今务本村) 务本庄已停办的三兴农业中学旧址。
7 X# h7 H, I+ i& R% U1958 年,毕业生除考入普通高中外,也有考入技校,其中一批学生进入到
' q4 O) { t! l2 |* W" K6 c) s江西省南昌技校(实为航空学校)。以后,保持在6 个教学班,14~15 名教师的# ~5 {" R. `" ]5 s0 ?* ]% R
办学规模,升学率略低于公办中学。1963 年的毕业生,因校址搬迁,学生参加+ z* R4 F4 w! z1 V9 J
劳动及社会活动过多,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升学率特别低,学校的社会压力
# I$ C/ K* Z( g( _0 j: B2 Q( l. E非常大。三兴公社党委采取措施,调换校长、教导主任,由钱永祥任校长。全
, I: W% p- Q% ?; q校师生共同努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努力,1964 年毕业班58 名学. q: n8 v) ]! t% P
生,升学率达30%以上,考入普通高中的就有10 人,接近当时的重点初中双桥' w# \; o, H2 t" P7 z6 V
中学,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1965 年夏忙后,全县出现农业中学发展( R% n/ I$ R9 M) Y0 i' J
高潮,招的新生改为农业中学学生性质。“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闹革
( x& X, Y* D8 I4 i2 M; D! B命”,1967 年复课。1968 年10 月,民办初级中学下放到大队办学,学生和教师
* D! d4 V/ Z7 m& T: a被分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