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军民小学* Q8 Z9 i  g" _/ P+ {, z
苏其增9 c! s8 u) n+ Y7 Z
军民小学,位于原德积镇军民村第二村民小组境内,创办于1958 年2 月。
* P9 W* T9 ^  N1 j当时德积乡十八社(高级社) 境内有两所小学,一所是朝西埭小学,设在李姓0 o8 Z/ J' a4 P
家中;另一所是合界圩小学,设在沈姓家中,共有2 个民办班。
6 q' T( p2 m) G' c; X1 B1961 年秋,十八大队在第六生产队繁殖场建校舍42 平方米,定校名为“十, ^' \8 e& o, {% k* @5 \% g7 q7 r2 g
八大队初级小学”(军民小学前身)。是时,开设2 个教学班,学生70 多人,负( S  X  M, n( N+ D; a! M% l7 T
责人陈俊宏。1963 年至1968 年,开设2 个班,学生70 人左右,教师3 人,学校
. G- S7 O, n# N- Q负责人郁桂堂。; d7 M- G, O# I4 s
1969 年,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原来就读于新农小学和6 ^0 g4 n: h/ D( ]
猛将堂小学的学生回十八大队读书,学校升格为完全小学,共有学生180 人,学' s3 T% B: X* t" o9 {
校负责人陈俊宏。学校一面扩大校基,增建校舍,一面在合界圩和第二生产队, T; R9 t2 z: z
各开设1 个班,以解燃眉之急。1971 年2 月,学校建筑面积增加到426 平方米,
$ e( Q, q7 Z: _校外的2 个班回到校本部,并附设1 个初中班,招收初一新生25 人。一年后,初8 T5 p2 W: [6 v% k9 \) t- J9 S
中班并入新德初中。1972 年至1974 年,先后由张潮清、樊官福主持学校工作。
9 z# g* q( F, ^, @/ T" e- \1974 年2 月,王应祥任校长。5 g9 c8 |0 W; C3 v0 a! \
为解决教育成费不足的问题,1978 年,校长王应祥创办新民校办厂,用1
' f- \, Z1 R* u/ G1 J; ~# \: g个工人,生产化工产品硫酸铜。1980 年,王应祥被评为苏州市教育战线先进个5 D) Z0 Z0 O  y9 r$ W( v7 b
人,并在苏州市校办工业会议上作了“以厂兴校”的经验介绍。1982 年,校办
- y  a' @& f7 L厂从校内搬迁至第十生产队境内,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化工产品。
! t. E8 f! A' c1983 年7 月,小学实行六年制,由于福海(原十七大队,今属福民村) 小
4 B! ^8 ?5 N+ a4 ]. l7 W学撤去高级班,部分学生并入,学校用校办厂利润,建造校舍4 间(150 平方# R! x( M0 u% ?2 n1 \1 S; M
米)。1985 年8 月,福海小学并入,学生增加到204 人。1986 年,学校自筹资! [- P+ p" O& \$ m+ u
金,自行设计,在现址建造一幢九上九下教学楼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总面积8 k$ o+ ~; e/ J* O) Q, f( u
1080 平方米。学校体育文化设施齐全,四周花草树木布局合理,办学条件堪称9 C# \9 y0 n' }7 k
称一流,师生的福利待遇首屈一指。学校为学生减免书杂费,帮助扶持贫困学
7 {9 ?$ {0 i; d8 Z/ i# n生,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对家庭特殊困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
9 P: e3 l; q4 G0 z5 E. i$ M助,教师在校免费集中用膳。由于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质' m+ b% B- h0 H$ y
量名列全镇(乡) 前茅。
1 I" P  N2 n' k+ I& [在德积地区,军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及师生福利待遇均优5 y: h5 b" v6 R# g; ]8 n0 h
于一般农村小学,是一所深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学校,也是一所教师向往的学1 l9 [/ a/ v$ ~
校。此种情况延续了12 年。
5 _# F1 _/ T  k1986 年秋,学校随村名更名为“军民小学”。1988 年,苏州市基础教育现场
. L8 w- R: `' F  ~2 p1 G会在军民小学召开。同年,扬州、贵州、广西等地的考察团慕名前来考察。
- ^' g6 L# r% @% t, V, k1989 年,学生黄向红在苏州市少年女子跳远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校园绿
, i$ b. P( B2 H4 |' L' Q/ S化达省标,获“绿化学校”证书。1991 年11 月,通过张家港市义务教育达标验- V+ w2 J0 E4 l* N; Z2 K! h
收。1992 年,幼儿园经市妇联、幼教系统验收合格。8 f( z. ?) S  ^7 B
1995 年,学校又投入资金28 万元,征地1000 平方米,建七上七下办公暨教) q6 ?0 c6 V0 [/ h. v7 Z
学楼一幢,配置电视、音响、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和办公设备。1996 年10 月," K$ Q$ O* `5 H3 w( j) w- X* O
苏州市教育局到军民小学进行教科研活动。
4 |1 v6 s& H* m( w5 O" G' T% Z2002 年下半年,因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建设需要,学校被撤并。+ _" ^6 p1 P% F+ f$ N
" ^8 \) l% G" Q! _
拦门小学$ w( j+ K. i) B
苏其增  ~; b! G: ]) T) @( |! t1 A+ c4 E
德积镇拦门小学,位于原德积镇西北,拦门村(今属北荫村) 五圩埭西首,
1 c  S* H4 I  r% }4 n2 B2 j距镇区约4 公里。1928 年秋,由周邦俊在拦门沙盘头上(墩子上) 的龙王庙内/ K) D! y5 R  C0 X
创办初级小学,开设4 个教学班,学生100 多人,教师4 人,负责人周邦俊,取
7 p4 n4 F* o( p# y( ?* r校名为“江阴县拦门小学”。1945 年秋,因盘头沙呈坍江态势,于是将学校迁移
4 i" [/ b+ I. a9 j* K  [到向苏氏家族买下的5 间平房内(地址在庙东偏北1500 米处,今第四村民小组
3 v+ }0 y7 x. g- ^# h1 i( A; R西北),时有学生120 人,教师4 人,校长余方。1949 年解放时,校长陈桂林。/ W9 ^; o7 i% L! ~. ~# s  R4 M
1952 年秋,拦门小学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学生增至280 人,乡政府筹资新
( x$ D) _- r8 t& i建平房7 间,添置课桌凳150 副。是时,教职工8 人,校长方桂华,教导主任高
: r6 ?7 R- Y; X4 v# l8 E) u' f汉林。1956 年9 月,辟建外操场。是时,校长高汉林,教导主任刘昕。1959* M/ [5 ^  j# L, t4 J& @5 p# h
年,江阴县文教局拨款新建教室4 间及花坛1 个。至此学校成为比较像样的完全# c( D, G: S" ?' u
小学,校长侯少泉。1962 年,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80
; Y$ s9 C. H: @7 J& v人,教职工8 人。学校更名为“沙洲县拦门小学”。1964 年暑假,选择新址易地7 v1 V- W; U1 X  m, @' \
建造校舍(398 平方米)。是年秋,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超过300 人,教职工10
8 F& g& A& @3 n& u人,刘昕任校长,陆俊德任教导主任。% O. v  j' [& ]/ o
1968 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部分教师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当时闻满
" {7 j0 g3 x1 ^$ B+ _2 O; s生任学校负责人。1969 年初,因教师数量不足,又增添代课教师3 人,开设7 个
  J( F* W/ |* w- J9 y! \教学班,学生324 人,教师9 人。其后数年间,办学规模大致维持在7 个教学班) Z4 k7 S6 K" Q1 F, Q* g
的水平上,高荣华任校长,张官生任教导主任。8 J6 R& \, G$ F7 W) F4 C
1975 年,公社文教组拨款增建校舍3 间。1976 年8 月,招收初一新生45) d+ g' u; U1 W  C0 z
人,附设1 个初中班,成为“戴帽子”学校。是时,校长张官生,教导主任严尚2 K1 }6 G! m! O/ ^
谨。

TOP

1979 年,十九大队(今双丰村) 将分散在3 个生产队的3 个幼儿班并入拦门7 }0 e" p! b7 |, }
小学,合并成1 个幼儿班,幼儿40 人。
5 R6 S! I1 f+ F' c" O; e& @1981 年,县文教局两次下拨危房修建费1.3 万元,用于整修校舍屋面,拆除
3 S+ U; M+ P+ Y9 J8 t! K走廊的土墙,改建为砖墙。1982 年初,苏江滨任校长。是年下半年,苏江滨调
+ w5 s4 i3 _5 b% ?中心校,张竹明任校长,时有学生256 人,教师9 人。1986 年秋,严尚谨任校
" X6 r& P2 [3 W1 n+ }: L长。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34 人,教师9 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
5 k& s+ k& D6 f8 P2 [2 m师1 人。6 m# O" j9 [# U
1991 年暑假,新建1 幢两层教学楼(18 间),修筑围墙,添置体育用具和教
& ^4 G4 ]; g. e* y8 f9 F学设备,绿化美化校园。校园内有篮球场、滑梯、爬竿、沙坑等体育设施,设
* V9 F% c2 B5 V; M) S5 X花坛,种植常绿花草树木;教室宽敞明亮,添置新课桌椅,建成图书室(藏书* \: G$ v! d& `4 A3 E5 z
2000 多册) 和师生阅览室。11 月,顺利通过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2 年以后,5 y+ n% M  }  h. T5 R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至1999 年,教学中开: O2 |; K( o0 p% j- e) e  w6 M2 [
始使用彩电、录放机、投影仪。1997 年9 月,严尚谨调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杨
. e5 F% I4 b! V. G$ b  f龙敏任校长。1999 年9 月,杨龙敏调北荫小学,闻荣贵任校长。2001 年8 月,因, @0 f& [) Z* U! q
境内学校布局调整,拦门小学并入德积中心小学。撤并时,学校占地2800 平方
8 S2 U+ m1 Q* o米,建筑面积847 平方米,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学生221 人,教师10
: M& {  n/ j7 ^; i人,附设幼儿班1 个,幼儿29 人,教师1 人。
9 S6 h/ B% T' e* Z4 h$ z6 y" ]
& o+ e) x- {/ K1 _8 V7 i德积地区的耕读小学  \! w# `, \6 T# x6 \+ S
苏其增  h* D2 N6 `; S1 k3 x
1958 年前后,刘少奇同志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教育思) O$ e& n2 B" F/ c# d: K' G/ U
想,指实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这种0 B9 r, a0 q- J# e) k
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被作为全党全民尽快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培养工农知) a% d  R3 w  J9 v+ Y) j  E5 t! d/ S
识分子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成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
" U7 L/ Z; d/ g3 u/ T4 S“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的有力措施。1964 年春,境内几乎每一个生产大队都5 J, h) y/ L, H! k
办起了耕读小学,虽有一哄而起,“一刀切”而难以持久之缺陷,但它在落后的乡. D4 {' q& L" M/ y0 Z' K
村,对于普及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不能被抹杀。至11 月底,德积公社共开办耕读小) g2 Q4 _1 y+ o; W) L* ], I
学21 所,开设28 个教学班,学生780 多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耕读小学作为全日2 {$ z, ]- q6 Y0 ?% G( N& S
制小学教育的必要补充,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境内小学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8 |0 ~' I4 W; `% I耕读小学一般由生产大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开办,经费由大队( `7 V) Z/ i* R- s
承担。创办时,一般利用生产大队的空房,或临时腾出的民居,作为校舍,学; }) f) Z5 o: k: K
生自带课桌凳,或由当地的全日制小学支持,大队组织挑选所在地初中文化程
  j( c+ i3 }; N$ B度以上的知识青年,担任教师。+ h! I' s/ _: @6 m- M# q* j" v; \
耕读小学的设置,采用因地制宜、小型分散、方便走读的形式。采取学习9 C8 E. }  P2 b' i
在校,劳动在队,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不学,灵活放假的方法。) ^8 M/ a8 W3 O% M# V9 C( V, k8 h/ q
耕读小学有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形式,大多开设1 个至2 个教学班,最多的
$ e- Z" t9 m1 K; h(如九大队) 开设了4 个教学班,接收一至四年级尚未入学或辍学的学龄儿童,, m: R; X% V2 J- i+ u6 m
以尚未入学儿童为主。或采取单式轮流教学的上课形式,或采取复式班的教学9 {, _2 z9 {! m. R
形式,也有少数耕读小学,直接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称“耕读班”,教学内容2 U7 W) e0 ^$ h
和时间与全日制相同。
2 ^3 P: |: R  x: j至1965 年,境内掀起开办耕读小学热潮,全公社21 个大队办起了21 所耕读
  p9 }, ~: D5 }" u- W1 L小学, 共有40 个班, 教师34 人, 学生1035 人, 占全公社小学生总数的
' y# s# V! B% u0 B  v. @1 X22.11%。是年,耕读小学教师的报酬,主要由学生自己交费、教师参加劳动和
7 f. c5 r- n" d  `办学单位补贴等三方面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即县文教局按月发给耕读教
* R$ l" T7 F  G+ |! z4 Q师的部分生活补贴。耕读小学负责人一般由民办小学负责人兼任。1966 年起,
6 b) d1 `; j# N% F* D耕读小学逐步转入或附设在全日制小学内,部分耕读小学则自然关停。7 B1 g5 R* W5 L# @; k
1969 年,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中心小学被撤销,小学“戴帽子”办初6 v2 g6 L% i' z. G, A
中,耕读小学学生全部并入全日制公民办小学,大部分耕读教师转为民办教6 F, o) ^0 W; y
师,境内存续大约不足5 年时间的耕读教育形式,至此消失。9 V6 C' X' |- S) i4 D9 @
附:德积公社耕读小学一览表
& ]: W6 r5 h1 b( Q5 c6 I$ [说明:1958 年,德积人民公社成立,将25 个高级社调整为8 个工区。1959
7 @1 n; c9 T4 G, x, l年15 月,8 个工区下设19 个生产大队。1960 年11 月,将一大队分设为新一、新9 M8 J1 c( _$ R, i* q% p6 q- B3 N
二、新三3 个大队,故有“新一大队”之类的称呼。
6 V: Q" d. `: y/ Y- {5 m7 l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双山岛旅游度假区; \; a7 N/ i2 g; a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 X" Z& s% _. Q
——张家港市双山学校1 z/ X8 q$ a/ t# K0 ]/ d1 d
邱亚峰
7 n5 Q6 s( ]$ d, Q$ w. \* i
& ]/ J' T4 a9 @, Q# ?: B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地处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航道之间,四周
9 O/ Q7 I( ~# V/ B水域与无锡、苏州、泰州和南通四市的长江水域连接。岛上以农业为主,无工
+ }/ `: k1 {: c& Z  O0 ^/ P8 Q$ M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处女岛”之一。全岛面积
& h- K& E4 y% p9 x" ^约16 平方公里,环岛岸线16.8 公里,为张家港港的天然屏障,与张家港保税区. ?9 B6 J+ L5 {9 E0 E+ v# U( o, D
隔水相望。岛上河道纵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清静幽雅,完整地保存了恬& m, U3 K4 o1 ~* M7 j- p5 h/ a
静古朴的自然风貌、江南水乡风情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国际城市规划大
( e8 `9 i2 I+ x! u1 G师、清华大学一级教授吴良镛先生来岛考察后,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说:“黄金
& }6 V( T8 \  s5 J8 [有价,宝岛难求。”踏上这座风景如画的小岛,一座洋溢着生机活力和现代化文. t" a+ m) M8 v: g& ~
化气息的崭新校园——张家港市双山学校便映入人们的眼帘。3 o3 b' z* T8 V$ f$ s# K
由于江中小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历史原因,双山岛上的中小学校设施
) t0 F7 j' U/ \1 ?6 D) z9 z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是全市最薄弱的学校。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工
; ~$ l/ Z" p5 l/ w7 F' u程,充分利用和共享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便于教师调配和学科之间的配
1 S0 V$ N! P  I: o/ x套,促进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2005 年8 月,金港镇决定,将双
5 g6 w& r  o: A1 h' d山小学和双山初级中学合并,在原双山初级中学校园内,拆除1980 年建成的图9 Q8 `$ Z% j& j; G1 _5 R! {* g
书馆和1982 年建成的教学楼及辅房6 间,新建行政楼、教学楼各一幢,及师生0 a* P/ r: l  u* U+ n7 O+ |, C& D4 V
食堂等辅助设施,同时征用双山办事处、渡口村原洗衣机配件厂及五户居民的
3 c5 u* L8 s$ M- e" C- H7 B用地,扩建250 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组建成立九年一贯制的双山学校。林荣任
" B2 P/ x! f/ i- m# r2 ~. ]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全校教师57 名;初中部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313 人;
4 A) v4 y  J- Y小学部开设11 个教学班,学生419 人。- u) k) ^" k) h0 b. ~- A  O& J; V8 `
学校占地30 余亩,建筑面积9095 平方米。偌大的校园内,包括“望江
0 o# W( \& n0 ?/ t* D* @! _3 c. |楼”、“春江楼”、“长江楼”、“福江楼”、“润江楼”、“香江苑”等在内的6 幢主体7 }8 F; A0 Q- o6 o. p
建筑,错落其间。这些建筑外型美观,布局合理,既相对独立,又通过绵延的+ j/ B  c# ]" C; T! r7 c
“绿色长廊”连成一体,各幢楼名皆镶嵌一“江”字,充分展示了江中小岛独特3 }1 u5 A6 ~. k5 P' r  p
的地域风情和长江文化意蕴。双山学校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陈旧落
/ A( y  I+ K! D: j$ e4 o后的校园面貌,给双山人民带来真正的实惠,而且给作为以旅游观光为主要特
( o  l: A$ v: y/ i5 ~0 h+ _色的双山岛增添一个展示窗口,为这座江中小岛的办学史册平添浓墨重彩的一
. a" @& `. u! c. Y" G9 H1 A笔。! H! T7 Z5 T$ U2 Z
“望江楼”,以长江文化为依托,以“和谐”为主题,以生态自然为氛围,+ U5 U: {2 k; }( t4 q
着眼于大气、沉稳,布置精美典雅,别具风格。大厅正面,背景恢弘,“上善若
$ H* u' n4 V1 @" E& K1 M" k' G水,厚德载物”8 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左右两侧墙壁是两幅木刻书法
1 `3 i; |6 @8 D+ d* q' M- J作品,分别题作《长江颂》和《大自然的礼赞》,体现“生态和谐”的办学理, ?9 C/ g6 e9 \* d
念。西侧楼道以“领导关怀”为主题,悬挂着各级领导视察学校的9 幅照片。底
' f0 Y) ~( k; C; b楼东侧是配图的文学名人介绍,二楼和三楼是教育主题和读书方法专栏,介绍4 G5 Z9 S4 O7 T6 v% N3 W, E- C
各种先进科学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y2 U7 z5 d. U( G5 j/ G( u" m
“春江楼”,为小学部低年级教学区,这里是孩子们青涩美梦开始的地方,1 F6 W( {; A8 A7 U; h
也是校园里最具童趣的热闹地方。这座楼的设计突出“美德”主题,让这些童
! s0 S" y8 e. D1 f+ e, w真烂漫的花朵从小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读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
8 K* j: F5 a: t& r( C  W2 I+ o- D2 j  o. Z传递着孩子们甜美和幸福的生活气息。4 u( K0 @" B0 t# |+ O
“长江楼”,是初中部教学楼,以“美”为主旋律,凸显“美景和环保”的
/ h4 v2 G- k! R; C' ^主题,学生们可以在这里欣赏优美的风光,放眼未来,带着梦想起航。他们从! c- A$ M8 r. I( }: g
这里出发,步步前行,学习更广博的知识,追寻更美好的梦想,走向社会,走2 K8 \, |( }, ?
向生活,走向报效祖国的四面八方。
+ J) P+ ~) h, y3 a: J“福江楼”,是小学部中、高年级教学区,这虽是保留的旧楼,经过精心的/ w! I6 c( A! |  Q4 H, Y3 e
改造和装修,和整个校园的风格浑然协调。这幢楼以“善”为主旋律,彰显的
" V/ o5 C2 g( O/ T) d+ v9 p" P. D是“安全知识”的主题。安全教育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因此要时刻提醒孩子们
) a6 ]6 |! r/ e! ?1 R7 F9 Q注意安全。这座楼和初中部教学区毗邻,宛若鸟儿的双翼,支撑学校发展的躯
5 a! Q3 z7 {- Y1 h体,向孩子们昭示美好灿烂的明天。$ p. _* v: r% X
“润江楼”,是各类专用教室和活动场所的集合体,共四层,包括理化实验
$ j# G- ^7 V( h& ?; O室、自然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舞蹈房和计算机房。以“真”为
7 k, `& X, Y( Y; U" l  \主旋律,表达科技与环境的主题、艺术和自然的主题。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动手
1 }. T6 a* R" q/ ]9 M: Z" M2 N实验,探索大自然奥秘;可以欣赏音乐、放声歌唱、挥毫泼墨,接受艺术的熏
% ~. `: b5 I9 {, o, h! @9 G陶,也可以扭动腰肢,以美丽的舞姿展示青春的气息。这里既有名贵的动植
- ~" c6 |% Y  ]. i  I- I+ }物,也有孩子们熟悉的花鸟虫鱼;既有名家名画,也有艺术琵琶。这里有古典
5 b9 `  I- v( @与现代的融合,有浪漫与典雅的碰撞,学生们在这优雅的环境里可以接受知5 p7 x) f' k' J
识,陶冶情操。
2 {9 r  x2 v7 _0 L# O% i6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之所以浑然天成,还得归功于8 |) s  X2 N  q% y; |  D/ t( R( y
“绿色长廊”。长廊长达100 余米,由32 根柱子支撑,它是楼与楼之间的连接纽
3 G* _, v& _$ C1 x5 O. m7 Q& @带。底楼长廊布置的是“四季”主题,师生们每天都能感受四季的变化,聆听! G1 Z- E4 x' _5 }; e
大自然的风雨。二楼长廊为“美丽家园”,悬挂双山和香山主要景点艺术图片。
3 `& T1 J8 j8 O! J% u1 t课间或闲暇时分,师生们可以尽情欣赏风景名胜。此外,在宣传橱窗布置的+ r5 G" x& `: T) D* M( _5 U$ @
“双山学校知名校友录”,在望江楼东侧墙壁挂有“1995~2010 年升入梁丰高级; r6 D2 D+ M# u, s( A2 F
中学学生名单”,他们是双山学校的骄傲,也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 q5 M+ U4 w/ R! e
崭新的双山学校,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古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
  Z+ @0 [, h0 J& J3 Y# ?: c: l灵魂,以生态旅游文化为特色,饱含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在港城教育版图上# E* [" t2 d' h- j* o) l; D
独树一帜!2007 年3 月,学校荣获“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5 y- ?3 B" Y# u0 h3 [
百佳创新学校”荣誉称号。
3 w. c+ h2 a3 ~! z* K2009 年8 月,林奇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2010 年8 月,有教师40 人,( u- c/ c) u' t! J
初中部3 个班131 人,小学部6 个班194 人。
- ~9 w& j$ w7 O# W# G& F2011 年暑期,随着双山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整体推进,除0 m, N7 P1 ^, E0 b1 l
老镇区之外的民宅全部拆迁,拆迁家庭大部分离岛上岸,双山学校生源明显减
* B' A3 z7 ^; Y4 R. t4 M少,双山学校建制撤销,双山籍学生全部过江就读,分别由港区初中、中兴小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学和金港中心小学妥为接纳。9 ~! H4 Q, P, K/ v. L  [1 Z
双山学校依托独特的江中小岛地域文化氛围,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走改
3 X+ W. \- l7 M( j% h革创新之路。学校确立并坚持“生态和谐”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逐渐
: D  |5 }4 G9 \1 y: Y形成并确立“勤奋、求实、和谐、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协作、探究”
  }7 F) \6 Z( Z' {( M的教风和“文明、刻苦、自立、向上”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形成
$ [) v9 p4 R/ _1 W9 B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双山学校以其地处双山岛所具备的独8 ?8 C; G% N: m- f
特地理位置优势、特产资源及江海山水文化旅游价值,编写了一本具有浓郁地
" q  W5 y6 l4 Q2 y, ]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 《绿岛水韵》,教材融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受到) ^- c; u' P) B3 G* X* C$ C
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另外,学校积极推广象棋文化活动,持之以恒,每天保证2 D2 Q' }# R2 j5 }/ V  m
40 分钟的活动时间,并以每周半天的强化训练,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开
4 U; w5 R) S1 y# R) q+ ]发学生智力,又活跃学生身心,使象棋活动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f% C, Z$ o: v# K1 v$ [& }
6 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苏州市艺术教育合格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8 p$ j% N. ~; Z' K; m0 p* B
范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江苏省二级档案馆”、“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
1 s, g5 m& N, ~3 n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等荣誉称号。0 @. M( ^( b+ }# e  W/ Z
! z5 C( b7 P4 T" t7 Q
双山初级中学7 q! s# }- H* B. L% O
邱亚峰
! _; Q5 U2 X2 j: E双山初级中学位于双山港东侧,东接金岛路,南临双山办事处,西为振兴
5 u0 ~) G8 C9 W1 t路,北与双山幼儿园毗邻,距双山码头约200 米。/ ?6 n1 W1 Q# n# a2 x' B5 u7 v6 [
双山是地处长江下游的一个江心小岛,曾有人戏称它为“张家港市的‘西
( B. l& n; w  `) [) Y伯利亚’”。听老一辈讲,早些时候,双山载客用的帆船只能凭借风势、潮水行) w' C- u/ m0 |5 J; q
驶,没有固定的码头,住在岛上的居民觉得哪里方便,就在那里设个码头。当4 K: E( v! v8 [! O3 D1 ]- I
时有五六个码头,这些码头其实就是一个个用沙土垒起的土墩,涨潮时用一条" p7 M2 F$ G* H- O& Y: e( X3 X
木板作“跳板”,即可登船;江潮小汛时,则须从土墩码头下的滩地上深一脚浅; `' }3 k6 |& o( Z: v
一脚地跋涉数十上百米,才能登船。若在夏季,还勉强能够忍受,若在春寒料$ `5 Q; ~9 P; Z* p, m
峭或是寒冬腊月的时候,那可真是活受罪。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不闻不问,双3 K: j; t. ~5 I; _
山人民吃尽了苦头。当时有段民谣,道出了当时的实情:“双山、双山,地小无: T  f: w& T- b6 D) n6 `9 y' s
山,码头摆摊,船难靠岸,若要乘船,只能爬滩。”6 l' v6 {* ^0 \& d. g
直到上世纪60 年代,岛上仍然没有中学,“外出须摆渡,读书必过江”,就! @; g: I, F- v5 n1 V$ _' H
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孩子们的上学读书问题,一直是多年困扰岛民的一块心病。* A/ q5 t( m( i
1963 年冬,双山的一艘渡船因风大浪急翻入江中,造成11 人溺水死亡的惨: x& [* |. v2 K/ Y0 b% k
剧,人们在胆颤心惊之余,再也不敢让孩子们过江上学。痛定思痛,为了双山  g2 u; F5 g. k% n$ Y8 O
人民的子孙有学习深造的机会,时任中兴公社党委委员的陈品如向地、县教育
) G1 }" T  c+ w# V6 f有关部门提出在双山办一所初级中学的申请。经地、县教育主管部门同意,) v' q5 X8 T% [, u1 [* {; }7 D
1964 年9 月,从双山高小毕业生中招收新生24 名,一所农业中学性质的民办初
5 L+ \: z8 [: V, B中在双山成立,办学经费由县、社两级承担,校址设在六圩(双山中心小学5 M# n( \' L5 B# ~
旁)。上级派来黄万镛、丁亦清两位教师,由黄万镛任校长。学校暂借双山中心
% _" W, {: g4 s3 \9 ?) B0 m  X小学的一间教室,与小学合用办公室。“沙洲县双山农业初级中学”由此诞
0 o& F: Y, x8 m$ p生。同年秋季,学校新建了4 间草房作为教室。1965 年学校扩展到2 个班(初
- k2 ^% T& E2 J! ^一、初二各一班),学生45 名,教师也增加到3 人,由丁亦清任校长。7 H. x: R6 I3 }- h2 P# }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校长靠边,教师挨批,学生外出! _& u% X% W4 T& Z6 G
串连,学校设施受到严重破坏。1968 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同时恢复招生,; Z& a1 f4 O, a% S
从1966~1968 年三年中的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一个班,45 名学生,学校由原来的
# h3 W* A" _5 S6 L% C* z, ^农业中学改为全日制普通初中,刘益群任负责人。1969 年,扩展为2 个教学; `9 ]* h, z- q: N, u9 _! r
班,学生90 人,教师增加到5 人,其中公办教师1 人。0 [4 H! A- {- Z9 z, q
为进一步发展双山的教育事业,提高双山人民的文化素质,并让更多的双. G  m0 T& z) O' A: O
山籍初级中学毕业生获得深造的机会,1970 年冬,中兴公社党委副书记何振9 |4 i7 X. j: `7 @+ I+ Y
明、委员陈品如,与双山5 个大队的支部书记会商,由双山初级中学牵头,联名4 d: l8 e  I3 Y/ G0 f% S0 v$ s
申请在双山开办完全中学。1971 年秋,经上级批准同意后,双山初级中学迁校* u& G) H% ~) U. |
办完中,党委决定将跃进二圩的5 亩地调至南五圩,又从七大队七队划出5 亩: R+ z" d: f5 y* A
地,使学校占地增加到10 亩。同时以苏州地区拨款3 万元作为基建经费,从秋
( g3 S" F2 k  t7 w8 b: S& t忙假起,至12 月,完成建校第一期工程,一排12 间4 个教室的平房拔地而起。
6 N3 A( Q1 |3 b0 u# F期间,公社文教组动员全社100 余名中小学教师聚集双山,利用农忙假,与双山
6 g" m# \1 A9 V中学全体师生一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搬砖运石;同
0 ?3 i1 r! Y' R; _% d& Q0 A时将七大队七队过江种田的草棚作为教师临时办公室(白天也须在烛光下办
/ _) p; @3 x% N公),全校师生上课、建校两不误,在双山中学建校史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
  }5 c) W# c" V歌。上级任命刘泽民来校主持工作。; X6 ~% B/ u% \$ }9 D. E4 S
1972 年春,学校又新建4 间教室及12 间生活用房,同时从本校初中毕业生
3 n4 [0 O+ V$ j/ e9 K4 k* `择优录取32 名新生,开设了一个高中班,后又从中兴、南沙、后塍、德积等地
) y; ]! r: U9 j) }4 Z4 ]招收学生39 名,组成一个有71 名学生的大班级(其中39 名过江学生都寄宿在学4 c0 f/ z* K+ l+ v7 X9 `; y# [
校)。是年,学校更名为“沙洲县双山中学”。全校共有学生247 名,教师14
% O' n  J1 @$ v" D/ ~+ U/ f名,同年春,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全校师生在沙滩种植芦苇,当年获利
# U  G$ I! s! J2 o3 H8 Y: c' E1800 元。. v' r1 O0 x6 q7 U
1973 年元月,学校创办“沙洲五金综合厂”,当年获利4500 元。1974 年7, M/ Z' d% o! V
月,首届高中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0 U$ t/ r( f* N( G3 w
1975 年,学校教职员工增至28 名,开设初中4 个班,高中2 个班,学生2589 w+ B6 C8 |% W- \# ^
名。刘泽民调离,周訚如负责学校工作。9 ?8 T2 I" E# Q3 B+ m8 K3 Y
1979 年,学校规模扩大到11 个班,其中初中8 个班,高中3 个班,560 名学0 R, [) x: \0 Y
生,教职工38 人(专职教师29 人)。刘泽民再次调来双山中学任负责人。
% `, {: c8 P7 h; T! p) L1980 年7 月,双山中学因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外地来双山工作' |7 |9 [" X! H8 W, R
的教师不够安心,导致升学率偏低,县教育局决定停止招收高一新生。翌年,

TOP

高中部停办,学校更名为“沙洲县双山初级中学”。学校向三年制过渡,全校开
0 I. m6 S# V1 T# a* R设初中9 个班(三轨),学生401 名,教职工25 人。; j7 g( S& t% e1 H) x: k/ R
1982 年9 月,双山人民公社成立。为改善双山初级中学办学条件,县社两
* ~  _0 M) R9 ^& C3 b9 g/ x8 L级筹资5 万元,在原4 间平房教室处建造建筑面积为41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一幢。
$ [' G9 G. y; i& w1 z1984 年元月,刘泽民再次调离,县文教局任命林荣任副校长兼中小学联合* z- B" [$ o. A, T  p( b
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工作。
* f. W6 o. X" p1985 年,为丰富教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学校从校办厂上交利润中支出# D  u7 a/ k( }- z
2200 元购买一台22 英寸金星彩电。年内,县、乡两级筹资约10 万元,将教学楼
, Z6 g' Q+ y: ~& U前的平房翻建成一幢建筑面积720 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下半年,学校办了一个一
# m4 g1 i4 f- b$ \6 W# p; F年制职业班(即“三加一”), 学生30 人。是年学校设9 个教学班,学生4072 Y* e, h2 P  V/ K6 s1 f; ^
人,教师22 人。2 K1 u3 `2 S. k, b5 ~) G0 @' Q
1986 年,为解决在双山工作的外乡及远道教师的住房问题,县文教局拨款5  Y, ~! d2 W  O* c0 ?. I
万元,乡政府拨款3 万元,在新教学大楼前建了一幢440 平方米的3 层6 套的教
- u7 i, G% M; u2 e. A: f* S师住宅楼。12 月,沙洲县撤县建市,学校改名为“张家港市双山初级中学”。& [* V4 x+ k7 r0 S9 C# n
1988 年,学校花了约0.5 万元,绿化美化校园环境。1989 年7 月,市教育! p. f8 Q4 E+ W" W
局、乡政府共同投资15 万元,在办公楼西面建造406 平方米的双山乡实验中
+ T, |' s5 p) l% ^" I- }心,学校与上级部门共同投资3 万元,购置初中理化生数学配套仪器。1990
, W; b  h% }) W年,实验中心被苏州市教委评为“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建设”一等奖。) D) x) a4 V2 n& }, r
1990 年2 月,学校与乡政府共同出资近万元,在学校东南边修建了双山唯
6 L1 f& Q  S' J5 e; a一的标准水泥篮球场。10 月,由乡政府、学生、学校三方集资1.5 万元,在校园7 C9 w2 J1 B( X8 A9 {( h4 S2 s: A
西、南两侧沿围墙建造近百米长的自行车棚,使风吹雨打、太阳暴晒的自行
  f6 p8 B# k! x# Z车,终于有了栖身之处。  F+ w, B) n% @# f7 C" h2 p
1991 年4 月,为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任务,乡政府与学校多方集资4.5; e$ k0 J; a( Y. c5 l* v
万元,铺设了跑道,新建了12 米长的宣传画廊,在主要通道上铺设水泥路面,
: H. r2 }  M: d4 B: n添置并架设体育活动联合器械,添置图书(藏书总数达10631 册),购置录放像
% I4 B3 F& g- C: C机,每个教室安装动圈喇叭,更新音响设备。10 月,顺利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
- V1 [! H9 {9 v+ ^教育达标验收。
: H2 e' m/ ?1 ]% U1996~1997 年,投资65 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2002 年,学校投资4.5 万# c* W; z% l$ b2 D
元添置投影仪、语音机、电视机、投影屏幕(“三机一幕”),同时还安装了闭
. l" Z# |5 C/ ]$ M路电视和室内广播系统。! {" F3 Z1 c& D7 v
2004 年9 月,全校开设9 个教学班,其中初一2 个班,初二3 个班,初三4- u( h* `7 z6 g4 y; X0 i
个班,学生425 人,教职工34 人。其中本科生8 人,双大专毕业生1 人,大专毕: @6 L, W* L2 [, s( l7 ~! T
业生22 人,中师毕业生2 人,高中毕业生1 人,中学一级教师9 人,中学二级教
* T& L+ V6 S, r- v6 f师10 人,中学三级教师2 人,小学高级教师2 人,小学一级教师7 人。年内投入
5 }+ G# U6 X" V$ n3 X. m, z# P* D3 e5 万元修缮行政楼屋面。5 H3 b9 S7 y$ x
为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2004~2005 年,金港镇人民政府投入约
5 ?9 C7 ^, H0 e: M+ t650 万元,用于拆迁征地、建房装潢、设施设备添置等,将双山中小学改建成九( e1 c% ]3 r0 g; e# j
年一贯制学校。2005 年8 月,成立双山学校。
, C2 i! Z; [/ m: m# T* m双山初级中学位于交通不便的双山岛,从总体上说,办学条件简陋,教学
1 r! T) \* K# d* Y1 G+ Y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历偏低,但是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坚持以育$ c* a) B, v8 H+ n. l! j) `
人为根本的办学理念,以课堂为主阵地,脚踏实地,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攻坚
4 L. e3 u* p0 {: ?4 U克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 年4 月,在全国
" u: B* a6 D5 G6 j) T4 l初中物理竞赛中获苏州市一、二等奖各1 名。1992 年4 月,在全国初中物理竞赛; Y% ?% w# k( X0 c/ ^, C6 k
中获苏州市三等奖1 名。1994 年12 月,在第十二届江苏省初中数学竞赛中,获7 q5 F7 @" z8 I8 K$ c& U
苏州市三等奖1 名。在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中,获苏州市二等奖1 名和苏州市  E/ Y: K6 C0 w6 ?6 d4 ~9 b
三等奖2 名。1998 年,参加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获苏州市三等奖1 名,省物理竞
5 V. S9 K" p8 Z" ^. M7 V赛获苏州市三等奖1 名,数学竞赛获苏州市三等奖1 名。1999 年,江苏省第13
( P3 L6 W3 I9 W3 H1 r* D- T届初中数学竞赛获苏州市二等奖1 名、三等奖1 名;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及知识8 D  {6 t) ?7 _+ h1 E* Y
竞赛获得初中组全国三等奖。2001 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及知识竞赛获初中. r6 m! W) H3 F. o; o% a1 m  g
组全国三等奖1 名。2002 年,参加全国初中化学竞赛复赛的46 名学生中,双山
# `2 B8 g3 U# u初级中学就有3 名;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 名。2003 年江$ D* |, P+ D) R  P  i$ k) z
苏省初中物理竞赛中获苏州市一等奖1 名,江苏省初中化学竞赛中获省三等奖1
$ i) Y0 F% P6 q9 V$ U- B3 I名。
* K+ P4 U+ V  t+ @4 [9 \我是双山初级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当年恩师的教诲、同学的友谊、师生的/ D) }( R/ O9 ^/ O9 n1 S9 p
情谊,如今仍历历在目;我也曾在母校工作15 年,当年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
7 b/ _+ L; n7 g, A* j+ R助、学生的信任,如今也记忆犹新。尽管最近手头工作很忙,也许是一种依恋
3 ]4 x( T1 N8 U或是责任,我挤出时间搜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也采访了有关当事人,尽, C( E! X+ B+ _5 C6 T8 G
量保证素材的准确性,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仍愿以此似史非史的文稿,聊* @, T; k/ i# P- ?$ e
表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