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打工,看到许多外来打工者的孩子漂泊游荡于父母劳作的工地上和大街小巷之
5 o" u. p+ J5 a' t间,不仅难以享受与同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有时候,安全也难以0 \" q5 [' \, Y; m
得到保障。他便在心头萌生办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想法,这一想法迅速得到
# C1 w: _' U  `3 U- F家乡政府和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于是,他在宝山区创办起第一所外来  U8 [  l3 [4 R0 H, Z& S
工子弟学校。以毛竹做屋架,以塑料布作墙壁,以油毛毡作屋面,搭成简易窝
3 R  B2 W( u5 ]棚,作为教室,当年招收28 名外来工子弟,他既当校长,又当教师,同时兼任
' y' q9 l' v4 ^7 m! I: L3 `炊事员。就这样,艰难地开始了他最初的办学生涯。由于他对他的“学校”和1 y; j) q( |, x: g( T$ G; Q
他的孩子们极端负责,虽然一时很难达到很高的教学质量,但他真诚的精神还
9 @2 K) f6 n& J! [是感动了不少民工,民工们慕名而来,将孩子送到他的“学校”。由于他的不懈1 O1 x3 }8 c3 `( x0 h4 K, `
坚持,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也在摸索中不断提高。到1998 年9+ F8 g6 t7 W( V, g
月,他在上海先后创办6 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再后来,他来到苏锡常地区,在
2 P9 h- a5 b5 o( v* E) c+ R南京,在浙江,在安徽等地,先后共创办21 所学校。直到现在,他仍拥有9 所/ V* d/ b- L) p" E
学校,固定资产达3800 余万元。他的办学事迹广为传颂。《人民日报》《文汇  s" {7 |9 K) l# Q0 j
报》《新华日报》《安徽日报》等国家级、省级主流报刊刊发凤良山的办学事
4 E8 s9 s: a$ K迹。《人民日报》编辑部更盛称凤良山为中国流动人口教育的开先河者。+ q6 c$ E5 n0 ^) F0 ~  h
“蓝天学校”,一个多么美丽而富于诗意的名字!取名“蓝天”,寓意“我们同在
9 a9 z0 Q2 T( r5 C2 h3 _一片蓝天下”,蕴含着“我们是平等的”,更蕴含着“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3 `, K4 O9 w" @  T# s/ O
长大后,像雄鹰展翅,在蓝天下奋飞高翔”!同时,也寄托着学校创办人真诚的! o' G$ {. C/ c' N) l
希望——为外来工子弟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也同样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 V' P1 B0 Q, ~4 z) ?& G
确实,蓝天学校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农村学校。学校
2 `1 }* ?' z! f6 V占地2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 平方米。校园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依偎于
+ X% z( o" m4 A+ Y: w. J4 s3 K& _香山北麓,清澈的香山河水,在校园前轻轻流淌,校园内外绿树成荫,环境优
0 ^/ W( K# Z7 l4 E' u* D% [( F2 |雅。学校建筑布局井然有序。距校门约10 米处,是一座4 层的主体教学楼,每* J% w" s! A' e0 s# i  y9 Q+ ]
层辟有4 个标准化的大教室,楼顶上“蓝天学校”4 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4 g1 x7 }/ ~2 W+ Z4 L2 F* f4 R
辉,这与在二、三、四层的栏杆上分别写着的“办人民满意学校”、“育四海莘8 ^6 i) C+ h+ a- y( R& K; ]
莘学子”、“创人文和谐校园”的主题宣传标语,共同宣示着学校的办学宗旨。9 q8 l) i- J0 }/ w6 T7 O! Q1 Z
主体教学楼四周,分布着多幢2 层教学楼,分别属于蓝天学校的小学部和幼
) h0 G! w/ L% g' O儿园。主体教学楼北侧,2 层教学楼东侧,是一片大操场,拥有标准化的运动场
9 R# B, {6 j# j6 r  U3 J; F地和塑胶跑道,面积约10000 平方米。学校软件硬件设施堪称一流。学校拥有标1 M! O# Y# N- c1 q# s! T
准化的微机室2 个,配有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各1$ `2 U. \1 F. j, o. D) R
个。* |+ x& H6 n. W+ a
蓝天学校始建于2005 年9 月,2006 年8 月竣工落成。2006~2007 学年,学校; U  T* M+ A* ]" a  Q# u
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民工子女共1320 人入学就读。其中小学部开设18 个
3 E, P9 p) Y3 S2 I6 ~8 h$ f2 x, ~教学班,970 人;学龄前幼儿教学班7 个,入园幼儿350 人。全校小学、幼儿园
, M4 `6 I3 ]4 J1 X3 K' H教师共计60 人。! g5 V6 V/ S! Y" {& M, V
2007 年以后,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来就学的外来工子女逐年增多。: M* k# X) R2 v2 D3 `* U  v( D( G' p
最高峰的2009~2010 学年,学生2410 人,其中小学生1650 人,幼儿园学生760$ D+ q1 T1 Q4 R. V$ i+ ?1 e9 M
人。至2012~2013 学年,全校开设小学教学班33 个,学生1780 人,教师84 人,
5 N; a. E6 ?( N其中金港镇支教教师15 人;幼儿班19 个,入园幼儿780 人,教师40 人。全校+ M  L9 b) a- ]7 H+ a
124 名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学历26 人,大专学历66 人,中师学历32 人。
' ~, e8 X! \! E* W) J" ?2014~2015 学年,全校有小学班40 个,学生2100 人;幼儿班17 个,学生810
# E1 t0 n8 h. S( f" b' C人。
7 r- m( C/ x) Y- B9 U+ G5 q9 f蓝天学校的诞生、发展和壮大,离不开缔造者凤良山校长呕心沥血的开创) B) q; n- v: N3 V' O
性努力和辛勤汗水的浇灌。$ B0 x+ B# g7 ^8 A
虽然,凤良山作为“老板”,在多个省市办了多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一直奔
( e7 x0 |  U. T, u) ^. B5 u波在为外来工子弟“撑起一片蓝天”的路上,但他作为蓝天学校的董事长兼校
* v( `: g! N9 h9 i长,每学期开学初,总不忘来蓝天学校参加全体教师会议,表扬和奖励先进教
. {* z  D& z+ S' S, {$ p师。他甚至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下班听课,参与教师的教研活动。对于贫困家庭
9 [/ g" O6 h( X的学生,他总是慷慨解囊。/ z% ]" ?( N0 L% m5 l9 g
为减少班容量,推进蓝天学校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  B  u1 z$ u+ M: @; a  m
水平,并迎接苏州市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建设的
$ T0 W# H4 ~) {  ]/ @5 \' a8 j验收,凤良山毫不犹豫地增加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投资。学校动工新建建筑面积
4 y9 ~1 e* K( I1440 平方米的两层教学楼,2015 年1 月30 日全面竣工。教学楼外观设计、色彩4 k5 ^  p: g, J7 Y8 o9 n6 U
色调与原先教学楼保持一致,楼前添置景观石,新建小花坛,校园面貌焕然一3 A8 i$ l2 C2 m8 H5 G! X) a/ ~
新。4 \+ I' I2 o5 f1 I6 W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时下,蓝天学校全体教师正把“立
! L- C% v( a% o; Y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
$ _6 o" g$ f& l* q" g7 U涵发展;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 o( R0 z6 X4 z- m" L2 \
点,着力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
$ e$ A7 Z7 G2 T" d  ]" r) C创新精神,让每一位农民工子女都平等地接受教育,让每一位农民工的孩子都
* v( F* K' I8 r) B8 ~5 s  R6 M成为令人满意的有用之才。* u( c1 f. @9 Z2 @6 `

6 t' r3 I  O1 i8 I后塍
+ U! i$ S, K: X( Z* g# I; a
8 ]5 z; Z; r# f“崇真”发展简史
) e  \/ ^; F# [1 Q( E; a8 c5 U孙海航. h. _" H: x! I" I4 W
私立崇真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上海南市董家渡的朱季球奉派% X# v" w7 |& B% @% t: s( j+ t
来后塍天主堂出任神甫。1915 年12 月,朱季球以天主教会的名义创办私立崇真, ]9 w) r2 M. m7 J0 y& S
小学,并自任校长。学校创办时,是一所初级小学,仅2 个教学班。学生为教友
8 Q5 ^& n# H. }! C$ n) G6 T+ [# {  j的子女,男女班分设。男生部21 人,由教友沈云卿、周达任教员。女生部近307 ^' [& U. @5 L% {6 e5 a9 a
人,女生都是教友的女儿,且都是读经的孩子,由几个修女当教员。学生下课
+ C# s6 ^0 Y5 k+ _, N( o: b和饭前都要诵经片刻,星期天上午要参加宗教活动,与教友一起在天主教堂学
* T8 Y% e0 i/ V4 V+ }, i- U6 w- ?习经文两小时。
5 }$ T% q0 O% a4 N6 I% r! H从1917 年起,朱季球就为增办高级班作准备。陆续兴建2 层小楼1 幢和平房0 I; H9 e; C- |9 U0 x8 X
14 间,开辟大操场和风雨操场,建造厕所和浴室,还美化学校环境,添置教学
" b7 J4 ], o% r; Y; U- A. j% J设备。这样的学校,当时在江阴东部地区是属于一流的。1919 年8 月,正式开$ T9 {+ F! @6 c3 R2 J
办高级班,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学生125 人。1924 年,学生增加到183 人,其中9 i# t0 z0 V6 H' J6 i2 a) b
教友子弟占半数,寄宿生占三分之一,学生最远的来自常州、丹阳等地。当时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课程设置与公立学校大致相同,所修学科有国文、圣学、国语、英文、算术、
9 ?$ D  ~/ @. S' X3 I* I公民、体育、音乐、工艺、美术等10 门。) G2 ~& p: o& l
1925 年2 月,朱季球调离,其侄儿朱秉则神甫调来任第二任校长。上下课, K' @! J/ o9 I( }5 ^/ U
不再念经,宗教色彩逐步弱化。1929 年,所修课程增加历史、地理、商业、珠
3 T" O. S9 K* Z' t8 ~7 P1 I" v算等,不再开设圣学课程。1930 年,又增加一门“党义”,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
6 [+ u3 c5 \: z: @$ F9 N" c产物。是年暑期,朱秉则神甫调离,贾乐山神甫调入并兼任崇真小学校长。
* c6 ]+ o" N/ |3 ]. k1931 年暑期,贾乐山神甫调离,潘默道神甫调入并兼任崇真小学校长。9 f  S8 A3 _' j" _/ v* U: |! O' s
1933 年春,李维光神甫从无锡天主堂调来后塍天主堂,兼任崇真小学校
* H! b# c4 `: S; ^长。在非教友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女生部招收了不少非教友女孩入学,学生增
+ C6 ^. ?6 x6 [/ p( ~2 t/ M加到257 人。修女授课力量不足,男生部的男教师也到女生部上课。1934 年4 月
) y7 m; n! m% {9 y5 P7 d10 日,江阴县教育局奉省教育厅令,批准私立崇真小学设立校董会。学校开设4 Y) {# n8 T! \5 \* f
公民训练、国语、算术、社会、体育、卫生、自然、劳作、美术、音乐等课
; ?" W; Q+ }. E$ x5 {! g程,高年级增设国语、尺牍、历史、地理、商业、英语等学科。
2 W) H. y9 p1 w/ Z2 U( B' Y  Q7 @; q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下半年后塍沦陷于敌寇,学校被迫停课,校
/ v' `% S4 C0 r8 V& u6 Y7 I7 i舍一度被日军侵占,直到1938 年下半年复课。李维光打破常规,将男女生混合; W" n3 ?! ]( E/ @
编班上课。教学科目、授课时数仍和抗战前相同,教材亦沿用抗战前小学课本。
+ s+ i5 Z3 f) K: F+ i8 d# X1945 年8 月,教友韩达才任校长。1947 年,学校发展到8 个教学班(其中高
4 T& K6 `' n" w  b1 H0 _级班4 个),学生482 人。1952 年8 月,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私立崇真小学改
$ ]$ Q3 `. M' y& @) _9 V' \名为“江阴县共和桥小学”。) `* M" ^% \+ E
1937 年7 月,日寇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不久江南沦陷,学( h3 N7 I& o" `' F
校停课,附近城市的部分学龄青少年也随父母避难乡间。在失学青少年及其家7 Z. E9 @, {2 |8 x0 I. z) d
长的要求下,由原江阴南菁中学教师何吉人发起,租借已经停课的崇真小学房  c: M# G9 T( f# W( i4 y5 g: W
屋作校舍,创办初中学生补习班。补习班开设两个教学班:1 个初三教学班,1
/ t& `! e3 X! a2 c" @个初一、初二学生的复式班。共30 余人,教师6 人。不久,靖江等地学生也闻
9 o& \: o' x% ]' V+ a$ Z风而至,后塍初中补习班的学生增加到百余人,教师也增加到9 人。1938 年2
0 w) `) B$ E7 i9 k* ?& G月,崇真小学复学,补习班也由颇具办学优势的天主教会接办,定名为“私立* X, X* f% @$ w9 j" z& N
崇真中学”,由神甫李维光任校长。学校处创阶段,开设有初一、初二、初三各  O1 n. Q, D, v! _# m: W
1 个教学班,同时兼收少量高中学生。开设有国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 e( ?  d1 _! t( n( Y. w4 H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同年9 月,学校设立校董会。
- J( A9 h  t; U" A3 T0 X& g4 w8 |; u8 O7 J! [) a
1940 年5 月至8 月,因校内抗日情绪高涨,学校一度停办3 个月。是年9
9 j; G8 W2 e+ s* o% A. u月,在南京、无锡等地区天主教会支持下,学校恢复,李维光继续任校长。: j6 j0 C6 e! p# N. i- T6 i: I# `
1942 年2 月,学校开办高中部。初中部设在崇真小学,高中部则设在今后塍人
% d7 [" x; H) F0 ?+ }+ i0 P民桥堍东首的“恒顺昌茧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全面占领上海,上海% m! u: c6 [. P) A9 r
失业回乡的知识分子增多,他们受聘为学校教师,使师资力量大为加强。抗战: @+ o: I. t0 P1 h  l
期间,教职员坚贞自守,努力本职工作,故抗战胜利后,教育部明令江苏省教
9 Q. N  W* D8 G育厅传令嘉奖。1945 年抗战胜利,江阴南菁中学复办,时在崇真中学任教的原
* |, W4 t7 |" m: x9 B0 p4 r南菁中学教师多返回南菁,学校因师资缺乏,不得不再次停办。( f" ?. V5 \( r# D( {% |& k

. W1 k8 ]! J4 Z9 d9 x3 |学校停办后,后塍镇各界人士一致要求天主教会继续办学。二三个月后,, ~, h8 c. I* {
李维光再次恢复学校初中部。同时,学校借用天主教会无锡“原道中学”名义
4 i. U( l1 n0 v; q9 @1 Z" I向政府备案,一度改为原道中学分校。当时正处解放战争爆发前夕,战争阴影
3 Z8 X+ ~$ J6 O7 C2 `7 Z笼罩江南大地,城里学校办办停停,反不如乡下学校相对比较稳定,这样,外- f* Z; b0 D+ ]5 b  O
地来后塍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鉴于设在小学内的初中部人满为患,故决定新& c' e: Z# E; k* `5 O
辟校址。
" e( p; X' B+ E3 k# z, y, I1946 年暑假,天主教会从崇真小学北侧划出沙田24 亩作为中学校基,拆除
% Z* A$ s" H  D7 U" ~( i/ A“恒顺昌茧行”的房子,在新址上建造1 幢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房,共20 间,作为6 O3 s/ P7 G+ A4 p/ D) a7 l) H
教学、办公之用;同时,拆除崇真小学的风雨操场,在校内盖了礼堂,共5 间,
+ ?6 P( ^. ?' U  t$ q9 C供集会和室内体育活动之用。建房费用由教会提供(约一百几十担米钱)。1947
+ o  t( i8 Y- M! \年下半年,天主教会将江阴西石桥的旧教堂拆除,将材料运到后塍,建造6 间房& {* l* Z, N+ h4 r# L. h
屋,作为学校的实验室、厨房和膳厅。同年8 月,学校重新招收高中学生。是& Y2 L% O( j* }: e5 r1 l
年,崇真中学校董薛德焴以江阴同乡会的名义,在上海向社会各界募捐。1948
4 o0 k) J1 H$ D3 W. ]" |- Q年,学校将募捐所得之款,用以建造与北楼相对的南楼1 幢,上下两层,共24
4 S0 F8 p$ C! l& {$ F" ~间。这样,崇真中学正式有了自己的校址、校产,并初具规模。
' Q* u7 G2 `+ J  |  r6 F1947 年,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董事会成立,由南京教区主教于, m! {1 s! W5 Z$ `9 j
斌任校董会主席,李维光、薛德焴等人任董事。11 月,李维光调往无锡,后塍
; d  K8 ]$ c; S5 H天主堂神甫马士光继任崇真中学校长,直到1952 年11 月。
& I  F' {* N0 a' U# d1 J# p1 i# n1948 年,崇真中学向省教育厅递交立案手续,撤销原道中学分校的名义,& M  m* U" g4 a0 P, `  l
校名定为“私立江阴崇真中学”。是年10 月,学校开设初一3 个教学班,初二2
8 W, v: j3 r9 Y7 a2 L2 }8 @个教学班,初三2 个教学班,高一、高二各1 个教学班,学生共482 人,专任教0 t* U( D0 Y  W& C) C' @: m/ Y0 s! f, H
员15 名,兼任教员2 名,专任职员1 名,兼任职员2 名。1949 年暑期后,高中部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并入梁丰中学。4 f  D4 R& |2 J/ h1 A7 D

1 Y0 L! N7 G4 x( ?: K8 k3 S' }后塍中学+ v5 \+ ?, }, v! V
. U1 M, K$ S0 a0 R) l
1952 年11 月,江阴县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江阴崇真中学,改为公& K+ M/ y) Y. ]
立,定名为“江阴县后塍初级中学”。当时学校占地22.9 亩,建筑面积1105 平方( ]: p. ~) I9 `; s
米。
8 k& K8 V& b; j& v. m1958 年8 月,学校增办高中,招高一新生2 个教学班,学校更名为“江阴县: Y) m5 E9 K/ O' V% Z8 p
后塍中学”,成为沙上地区7 所完中之一。1958 年至1965 年,高中部教学质量稳
* i7 v3 F2 ~+ h( b4 T, Q定上升,高考升学率引人瞩目。1 Y9 N$ c  m& q6 y' [, f1 g
1982~1984 年间,学校4 名高中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二、三等奖。1985
% T5 m9 C- [5 R( h! [年,学校占地29.3 亩,建筑面积10457 平方米。全校开设12 个初中教学班,12
( m. o: I: z1 q( z6 Q  [个高中教学班,学生1431 人。继1980 年学校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后,1985 年,学" g" y0 q) p% F1 U
校党支部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党支部。1986 年12 月,沙洲县撤县建市,校名改为$ r! P( ]' F- n- ?
“张家港市后塍中学”。1990 年9 月,学校顺利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v8 l* K+ L+ l! i$ y' T
学校办校办工厂起步教早,且颇有成绩。1958 年,学校创办印刷厂;1972
2 K9 C! d% S; p4 B" f! G年,创办机械厂;1976 年,增办铸钢车间;1977 年,增办收音机装配车间和钢3 S, P  j2 T% C. r* k
窗车间;1980 年代,筹备内燃机配件车间;到1990 年代,办有一个基地在校外
+ F7 a; A, n! d: y- f的张家港市内燃机配件厂。
2 Y( w5 t0 M0 p7 p1996 年起,市教委、镇政府、学校三方先后投入巨资扩建学校,改造原有" Q+ k+ |9 \/ F) M  f( ^
建筑设施,为其后创建省重点高级中学奠定了坚实基础。8 s; G+ v; I, L0 m' J3 }# b
1997 年,学校与上海教科院挂钩,成为承担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
/ d0 c8 S, M# e+ J9 v/ f# }: t; `;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第一家实验学校。1998 年12 月,学校; ?3 j' X; J* y* D7 \
通过省教委评估,成为省重点高级中学。2000 年,被省教科所确认为江苏省教
: Q6 l/ J: X" y  ]  b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2002 年,成为江苏大学教改实验基地。2004 年3 月,
: w- Q, H& p& u1 t. d被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学校因文化底蕴深厚,多次承办张家港市$ Y# ]  k$ q0 S
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2004 年5 月,学校召开的“当代学校文化战略论坛暨后
5 r/ Z6 B8 w% U& v4 r* I9 `" `塍高中学校文化发展成果汇报会”,获得省内外学校文化专家的高度评价。. @. b7 y# [  k& F0 }
2003 年1 月,学校初、高中分设,高中部命名为“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
! N& J5 Q) I6 q& g: W学”。2005 年,学校占地达6.6 公顷,建筑面积3.3 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实验
1 W! ~2 l7 P. Z) }楼、科技楼、图书艺术楼、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配有语音室、微机室、劳技
5 j4 q% r) e" O% [& m' v4 T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专用设施,拥有可同时容纳600 多人用膳的师生食堂,& ?9 Z6 y1 u+ o$ m# {/ N
拥有可容纳1100 多人的报告厅。全校开设24 个教学班,学生1228 人,教职员工/ H- H% r( E! S
168 人,专任教师132 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 P8 i1 K7 O) X
的61.7%。教学从颇具特色的“双基过关段段清”,成功发展到充分体现教师主7 T- b1 Q" x  t- F
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的融“学、思、导、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2007 年,
! i" k. x) s' \5 }" ^6 }后塍高级中学合并港区高级中学,学校分为南校区和北校区,组成新的“张家& w8 i/ Z1 z* s! @# V0 N+ a5 ?
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_* r% e7 Q4 A' N
易地新建的崇真中学2012 年,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 投资2.6 亿元,
+ i# x: I! Q$ ?- `! h4 n0 M易地新建新校区。新校区占地160 余亩,采用江南园林景点式建筑布局风格,兼( f2 X3 z, b) |7 \* v3 C& D
具数字化与人文性,设施设备一流。2013 年3 月18 日,学校成功完成搬迁,南( L) q: _1 G. ]$ L7 R
北校区合并,4 月,经学校申请,被张家港市政府批准恢复老校名“崇真中
- t4 ]2 t. p. x; x2 F学”,并于同年5 月,与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乐余高级中学联合组成张家港市5 d  i# k7 }0 f  M/ p& U; d
首个教育集团——梁丰教育集团。
+ b' b2 d5 u  P+ ^% X, ^3 f学校目前分设崇真中学高中部、初中部(高中部由原南校区、北校区合并
5 F! d6 I. @2 ~& S# I, u2 H组成,初中部为新塍初级中学与港区初级中学合并部分重点班级组成)。- ]2 u; I0 \) a1 \# b: X
学校现有学生1000 多名,专任教师180 余名。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职称
2 V% Q+ d  p% O6 L( [1 a- N教师145 人,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1 名;有32 位教师拥有张家
8 Z) _- f, s$ z4 \/ x港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称号,其中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 名,江苏, y, a( n  t5 I9 l# H
省特级教师1 名,苏州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5 名;教育硕士(含在读) 37 人。/ W! p2 E& r$ _' H

6 m' v2 n9 {2 D5 p  h9 f新苗初级中学
4 G& u1 v' _$ O& R; O5 C黄再林* ?* O, G3 r& J5 A% o
新苗初级中学,位于原后塍镇(今后塍办事处) 东北部新苗头(地名) 北9 Q. D1 X& g$ S* S7 c* }6 E
约50 米处,距镇区约3.5 公里,韩家港公路从校门东侧通过。学校占地面积
3 ]; r* u. l8 w8 M' c6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校址因坐落在新苗头而取名“新苗初级中
' T0 P$ q8 T# |# y  H7 {6 |  D- e学”。
6 D2 `& T5 H- Q$ K新苗初级中学创办于1961 年,它的前身是新苗农业中学。最初,农业中学3 n" B" H* o! U; Y" c: A. _& W
的校址选在新苗头韩家港东侧,沈家埭的西首,校舍是用拆除原新苗乡乡政府
1 s! U) E. N5 V' ~: g旧房的材料新建的8 间平房。1961 年9 月,招收1 个班,学生50 人,校长何金
8 }( @9 ]7 a1 \5 Q! ^9 r才,教师杜金才、徐荷芬。. P9 x* ~1 V3 g0 G/ R* {
1962 年9 月,农业中学继续招收1 个班,学生50 人,又增加徐广德、陈再
0 k$ c1 o3 |1 R: n- L0 g1 K# A# }玉2 位教师。1963 年9 月,又招收1 个班。这样,学校共开设3 个教学班,学生
$ [  G# f9 H* m4 k% e2 f+ |8 A7 J140 余人,教师7 人。生源主要来自后塍北片的九、十、十一、十二、十六等5# L9 C+ b  ^; @
个大队。( r* X! \7 u) \6 i6 I6 g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1968 年9 月,与新苗小学
# Z0 x& A/ n4 k' T4 g合并,成为“戴帽子”初中。学校不再是农业中学性质,而成为全日制的普通9 [3 l8 Y; z4 ]1 d
学校。合并后,学校随之更名为“新苗中小学”。其后,初中部每年招收1~2 个
' F9 _# u7 \/ h! H. _4 a班的学生,由陈松年任学校负责人。; u4 T/ {( m: [3 M4 U
1971 年9 月,陆湘官任学校负责人;1973 年9 月,周永才任学校负责人。
) z0 A7 m% C3 P+ K: X1976 年8 月,“戴帽子”初中停办,同时由县文教局、后塍公社共同出资,# T1 ^! A' c7 N# |
在新苗头加工厂北侧征地10 亩,新建4 排平房共24 间以及其他相应的设施,独3 _0 `+ W9 J+ H1 S. M/ I9 g6 c& d
立建制为“新苗初级中学”。同年9 月,后塍公社北片的小学“戴帽子”初中全
1 K, ?7 q* m  W部撤销,初中部学生全部并入新苗初中。此时,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50 余
9 E! P& F0 N) Q/ m% C6 _人,教师15 人。1978 年9 月,因高中班师资力量不足,高中学生40 人,转入新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塍中学。至1984 年,开设9 个教学班,学生360 多人,教师27 人,校长周永才。
% O* @$ T% ]% `. v) f4 s. T: _1989 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中学布局,新苗初级中学并入后塍中学初中
: O( d& B6 F  Z% V部。" R1 @& K( G8 M5 x% Z8 u$ N
新苗初级中学曾于1984 年至1988 年创办过校办厂,生产和销售日用化妆
# S. w; j$ z4 {# h品,每年利润上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办公用品,改善教. C8 d) d5 E2 j5 K! N
师福利。
2 z! p( U1 a# V" t6 l新苗初级中学从“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过渡成为全日制的普通中学,4 C7 |" {. d/ m) G* T6 j. `
走过了28 年历程。学校的设备等办学条件,在全市(县) 范围内,是最差的,9 z4 \: Y1 ~# _# N
但是学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教师的团结协作也有口皆碑。20 多年中,新苗, D: X' \9 ]! r% x$ F) |
初中全体教师没有一个要求调动工作,黙黙无闻地耕耘,“传道授业解惑”,教
6 ]+ M! K. Y2 @书育人,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毕业生。# ?% \, ?0 B) ^! ?, ^) h) J. s

& O# m: N2 n/ o  ]' }. M“女子一统天下”的学校——后塍“闺训堂”, n6 g3 Z$ t3 N9 W$ }. {
季诵华4 l; I+ [( @5 ~
沙上地区民风淳朴,崇教尊师好学,求知欲望强烈,这可以从沙上地区众
! @" ?( o1 u7 Z6 p1 N多学校的办学轨迹体现出来。但在旧时的中国,由于传统封建礼教思想观念的' Z, u7 K9 S8 o, w
影响,女子能走进学堂大门,读书识字,接受启蒙和教育,尚属凤毛麟角。戏
. l% f! E5 d/ f! k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虽也走出家门,外出求学,但却只能女扮
" G& Y  [+ _' S- u# v3 Q男装,由此可见一斑。可是,在20 世纪初期的后塍地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
% ]  Z/ y2 F# _- }1 V; z: h所“女子一统天下”的学堂——后塍“闺训堂”,此乃张家港市沙上地区教育史. y% l$ w/ ]& Z/ h1 r& C' z' e
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佳话。8 l! g4 a  E  c& K/ u7 M3 Z
后塍地区这一女子教育场所,名为“闺训堂”。“闺”者,闺房女子之谓2 }# D( I; {' i$ q! O: f
也;“训”者,学习调教之谓也。进入“闺训堂”的学生,均为女生,所以后塍
1 [1 W$ T$ E4 I% |7 b地区的老百姓又习惯称“闺训堂”为“女学堂”。这所女学堂距今的年代虽说并3 m' c6 ~& _- g" J! m7 ^! c; s! w
不久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留下的史料记录甚少,很少的一点资料,大多4 O& H- S+ O: O; Q2 K
也已经流失,若干实物,也已经湮没殆尽。笔者小时候在“共和桥小学”读
% S) x/ g4 s2 i2 v" c4 N书,每每经由“闺训堂”,对那沿南横套朝东南方向敞开的庭院,以及门楣上自
# H, r7 M+ C% k2 a+ n2 D- b: f右至左,横排的楷书“闺训堂”三个并不太大的字,犹有记忆。后来,庭院成
; V4 ~* ]9 R. z4 I% _为公安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因工作关系,倒也常常进出庭院内未经改造的原
: z6 I8 A, s$ k, R! _“闺训堂”的教室。上世纪80 年代,笔者参与后塍镇志办工作,虽也曾向各方询
/ |5 E; A5 q) ^0 X" c问,所得也只是只言片语。近年又受聘为后塍镇志办工作人员,有机会对此作
+ }& u2 K, B, O# ^8 o- o7 o1 ?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近来拜读蔡新久先生主编的2004 年《后塍地名志》,受到
1 w% i* E+ _, p9 I( b, m( d* a% D启发,现将若干研究和思考所得,稍加整理,简述如下。- ^* I; A& z/ x, q8 u
能够进入“女学堂”——“闺训堂”学习者,顾名思义,均为女生。“闺训& O* v& a5 n6 h! _7 B: D! X1 G( u
堂”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初建于1911 年冬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公
" j4 a: g( d, U: F  Q6 T; G历1912 年1 月26 日) 的“崇真小学”,同时开设两个教学班,把男童编入“男3 G3 u% }. F4 ]( f2 Z7 B
生班”,另设以教友女童为招生对象的“闺训堂”。9 f  X. G( U1 w( c6 M
当时,后塍天主堂有一位神甫朱季球(字开敏),上海董家渡人,他的舅父
, \! C' r7 V+ J) C$ [7 M) `6 \就是国内著名,而在后塍地区更是赫赫有名的神学博士、创办“震旦学院”、
, ^$ L) |3 l# |0 X“复旦公学”(后来的复旦大学) 的马相伯先生,马相伯力主“文化兴教”,提倡
7 h& M" b0 K( f0 {% d. W4 S教会在各地兴办学校。在舅父的影响下,朱季球神甫也热衷于办学兴教。他看
! z# d; @* _, p+ i9 O到后塍地处江阴澄东沙上地区,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尤其是囿于两千多年的封
$ v6 l4 n! N1 f$ o建伦理桎梏,不仅从生活、人伦道德等方面给妇女以沉重的束缚,而且在文化
, S: h. M: K7 e教育方面,也对女性竭尽压抑禁锢之能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以
9 _9 P: f" |# V$ G( v( T及传统的男人社会对女子读书识字存在的偏见,根深蒂固地扎于人们的头脑之$ I! {) J& W0 E' f( K: i  {
中,这就无情地扼杀了那个时代无数聪明睿智的女性发挥才能的空间。在壁垒0 [) s( C0 r7 {% x/ M
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压抑下,女子要求和男人一样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愿望,
. l6 F7 H8 a8 B" |更是难以实现。于是,大批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家,相夫教子,不能越雷池半
: a+ S9 I" m/ ~, j9 }0 ~( ~, s步。颇具开明意识和开放眼光的朱季球神甫,显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在3 n0 ]3 M4 H+ g1 v! h- t0 S
后塍南横套北岸的天主教堂旁,以教会名义创办“崇真小学”的时候,分设两
! J6 y, n. M( b) f个部,一个是男生部,为“崇真小学”;一个是女生部,为“闺训堂”,成为沙/ l3 I& p$ s3 g1 a  i8 G
上地区最早出现的女子学堂之一,从而在后塍沙上地区首先刮起一股“女子解  _7 w. p- ~# }( D8 X) u
放”的清新之风。0 I/ O7 Z4 ^" S- O7 F# A
“闺训堂”设在天主堂西侧南横套的北套沿,独门独户,独立的院子,“校
' g# b3 w5 ~+ J- G门”面朝东南。说是“校门”,其实是一座砖石结构的门楼,门楣上书“闺训" z% m0 r1 v  A: e7 A3 ~8 z
堂”三个楷字,进门是一条长长的,宽宽的过道,直通院内和院内的场地。场
2 V* I/ ~5 w+ \3 H9 Z" Z地一侧是一排偏西南的砖木结构的教室,教室门前是柱子整齐排列的走廊。招
' B" y7 u6 E  g+ [: `2 T收的学生均为天主教教友的女童(由“读经生”转入),小的八九岁,大的十
0 a* s: V; V2 p0 N1 G, R八九岁,近30 人。连教师也一律由教堂的修女——“童贞姑娘”兼任。真所谓
5 n# Y5 r  l& X2 m娇声俏语清一色,女子一统天下进学堂,此乃开沙上后塍地区女子教育先河之
* l5 i' k* U$ H6 S. U举也!
9 p( V# B% Y; u- h. M“闺训堂”的女学生们,除了读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外,宗教色彩也很& j9 w/ r2 P# `) s) D
重。按教规,下课前和吃饭前,必须诵经,以表虔诚。星期天的上午,也须和0 l* N- u7 L  Z" @6 d- d6 |$ l- A
教友们一起参加天主教堂的“礼拜”活动,学习经文两小时。7 s( g8 W, R' |; ?
时光流逝,到了1933 年, “闺训堂”的女子教育,开始逐渐为后塍周边的/ x6 r; f3 l0 Z; q" V! W' b
居民群众所接受,许多并非教友的女童家长强烈呼吁,希望自己的女孩也能进
3 P- ]( m- i* Q; B& [入“闺训堂”接受教育。面对这种局面,从无锡天主教堂调来后塍的李维光神$ Z9 i  E2 s6 N' w
甫(兼崇真小学校长) 决定“对外开放”,接收社会上普通非教友家庭的女子进

TOP

入“闺训堂”学习,这在当时可谓一种响应民众呼声的创举。+ j* c. K" A3 t. l  ^/ y. b1 k
这样,“闺训堂”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教师就显得更为紧缺,但是,一时/ v" s. x* [. I
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女教员。那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闺训堂”女子教/ q2 }/ s7 p2 P# V
育的成功实践,人们的封建观念也开始逐渐淡薄,于是决定充分“利用资源”,
5 d, k2 ]& s+ ?, W" s+ t) ]大胆“引进人才”,采用“男女搭配”的方法,让崇真小学的男教师也走进“闺
8 t3 h( `1 |* o, c: P7 D: [) Z2 G训堂”的课堂,以解女教师缺乏的燃眉之急。于是“闺训堂”教室内,除了数
8 Q+ C& n2 \2 d8 E量很少的几个修女授课外,崇真小学的男教师,如朱嘉言、葛雄心、匡君伯、; F, e: X) h8 t" J: F# }7 T. V
韩达才、唐凤仪、陆九宇等,也进入“闺训堂”为女生上课,从而打破了“闺
/ d6 X$ Y5 g3 Y, Q. L  ?; E训堂”女子一统天下的局面。
& c0 Y+ y9 V* f3 m6 P但好景不长, 1937 年,日寇侵入沙上地区,后塍沦陷。“闺训堂”被迫停# J# G6 w# L5 d, E6 Y: o: G6 N: E
课。1938 年下半年,崇真小学在艰难复课的时候,李维光校长打破学校过去的( z# ?: D; h0 \
传统,不再男女分设学校,而是将男女生混合编班,沿用以往教材,统一在教/ z7 g; g$ c5 G: |; l
堂东首的学校内上课,“闺训堂”三个字也就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留存在陈旧
1 _, \# K$ G- }" \+ J, u  n+ P6 o的门楣上,一直1949 年江南解放。
$ Q; Z) D: N" v; Q4 q7 h
! s, r9 A- `" c8 w7 |+ J3 F8 U后塍小学的“前世今生”
3 t1 a- @1 d- }) S9 x季诵华* Z* R5 d. _7 V' A, I8 E
张家港市后塍地区有一所历史悠久,颇享盛誉,周边地区的群众相当认可& N& v$ V1 c& {! K' A! B8 X! m' F
的小学校,她就是后塍小学。
8 W+ v" ^3 e' Y* x, f4 j后塍小学是原后南小学和后塍中心小学“婚配”的“新生儿”,可谓是一所
3 }! p2 }0 j) ?既年轻又古老的学校。后南小学由清光绪十年(1884) 设立的江阴县南塍文
7 _( |1 K* B3 ~' K# P- W社演变而来,算起来也该有130 多岁了。后塍中心小学的前身,是清宣统三年
( G! l) {  F/ ?(1911) 成立的江阴县私立崇真小学,1952 年改名“江阴县共和桥小学”,1958
1 [. H6 q; y. L) ~年,又名“江阴县通兴桥小学”,1960 年,定名为“江阴县后塍中心小学”,也
4 }" L& Y. d0 ?; Q+ X! X0 w4 t有100 多岁了。这两所小学随着1962 年1 月沙洲县和1986 年12 月张家港市的建
6 g% N) V# A2 E7 X% y3 j0 D4 L9 o立,其名号也随县市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7 J1 J& e9 [; z
1998 年8 月,后塍中心小学“嫁”进了后南小学,后南小学算作是“男! ^8 k* o# p" Q, J! k4 F
方”,后塍中心小学的“父亲”;后塍中心小学算作“女方”,后塍中心小学的+ H) ?  N/ M" _. P8 m
“母亲”。并且“女子当家”,新学校就沿用“母亲”——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1 O3 B/ a( v  S1 s9 M, Y的校名。2003 年9 月,随着后塍镇融入金港镇,后塍中心小学才变成了“后塍$ k9 l, V' `3 D- {9 s3 v' S0 }
小学”。不过,不少后塍老百姓依然称她为后南小学。直到2014 年9 月,后塍小7 k7 d0 P4 s" m; z! r
学又分出两个孪生兄弟——“新塍小学”和“后塍学校小学部”。5 n8 q2 B! h4 e
“父亲”篇:后南小学* [  ?8 K2 a' g( k! ?; m
后南小学自问世起,一直是“公立学校”,位于今后塍人民南路。清光绪十( }* `% ^. d1 p8 L) a# ^
年(1884),在后塍南街关帝庙设立南塍文社。此文社由江阴县议员陈保明负责
8 w$ @4 Y( D4 t0 C+ k2 Z筹办,聘请名儒学者任教其间,每月3 课,学习“四书”、“五经”等比较高等的9 b: }7 Q/ R3 E2 o1 ?6 N
课程。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南塍二等学堂”,校舍位于后塍南街“勉善
. |( X* Z4 M8 f' ]/ J& V; _; w( Z堂”。1923 年,改名“江阴县大南乡第一高等学校”。1933 年,名为“江阴县后  H( d9 ?( D/ M, d! s; i
塍镇中心国民学校”,为完全小学,有教师10 名,校长王希通。抗战期间,校舍) K' U4 p/ }, H" l: G% L! _
被毁,小学暂时栖身南街德成典当。1948 年,改名为“江阴县大南乡第一中心' ^) R5 g0 u5 y, M$ O
国民学校”。1949 年,改名“江阴县后塍中心小学”,为后塍区中心校。$ @+ Q* j+ R* v+ B0 R; P' v9 Z
1950 年,将德成典当的房屋改建成39 间校舍,占地约3500 平方米。1952 年) w- H# L# t( w6 h! M" i
开始,学校成立后塍区少年工作委员会、后塍区教育工会、共青团后塍小教总
  R) K: _8 c1 U支部。学校贯彻落实“培养儿童具有初步革命理想,文化水平及健康身心,成
+ }* n5 P" D" Q. [  v$ u$ D为保卫祖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人民”的教育方针。教师踊跃参加社会活4 e5 M9 L; C' T7 `
动,办冬学,到茶馆读报等。1957 年,学校依据新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9 d9 _: W/ s4 r' l  z. G
想,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 B; b: E4 ~& M5 M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教学颇见成效。随着整风反右运动的展开,学校3  h' G; U" _- q% m- J" C8 \3 `
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不久,“大跃进”兴起,学生参与割草、养猪、养兔,农$ ^8 t6 M7 o' {$ z/ m
忙捡麦穗、稻穗,拾棉花等劳动。提倡“群众办学”,学校附设1 个民办班,学* d  u& }1 Q# o' G7 N& G
校开始聘用“以生养师”的民办教师。1959 年,“后南小学”的名号开始出现。5 a* B& @3 I  E! P
1962 年沙洲县建县,校名“沙洲县后南小学”,附设1 个幼儿班。6 月,贯彻& l7 m' _& m& [* P  k* H! P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下放部分教职工。1963 年,学4 L8 G& |4 f9 y3 Q# x# K
校增建平房21 间和1800 平方米的操场,学校占地近5800 平方米。
2 q8 D5 t5 _* }0 g9 |" E1985 年秋季开学,后新小学并入,学校规模扩大。1986 年12 月,张家港市
" p# n6 q& x; I建立,学校也随之命名为“张家港市后南小学”。
. j# ~! {' ]% o+ c3 Z9 J1992 年,引进纺机配件厂、华申橡胶厂、铝合金装潢厂等校办企业,产
: k8 m2 L" n$ b' W2 T5 {8 {值、利润大幅度上升。同年,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验收。1994
/ O/ s# T  h. k& V年,再次建造250 平方米的两层食堂楼。整个学校占地5820 平方米,建筑面积
: }" d* |& t9 u- D3290 平方米。开设12 个教学班,学生927 名,教职工45 名。1996 年9 月,学校# n7 r7 I6 E0 e: e6 E" v" i) B8 o! \
规模扩大,开设20 个教学班,学生1092 名,专任教师34 名。
$ N- N& ?; V; Z% ?, M1998 年9 月,后塍中心小学迁入后南小学,两校合并,组成为新的“张家
6 E  f3 ^/ R1 Q, Y3 `% \  {港市后塍中心小学”,至此,后南小学结束近百年的办学历史。
) v* f5 z, F! y* w" Q3 o* x原后南小学(含南塍文社、南塍二等学堂、大南乡第一高等学校、后塍镇
" w: v1 X) o- X( Y% I9 }4 K中心国民学校、后塍中心小学等) 历任校长为陈保明、俞翰飞、王希通、沈志, [& E$ p8 \# e' l, \, n
怡、韩友义、龚祯祥、丁纪明、高汉林、程以平、丁达五、孙巧娣、苏士祥
8 U! h5 G4 S9 j2 T* O(代)、梁建华、卢锋等。

TOP

“母亲”篇:后塍中心小学
  q# b; D# ]# d后塍中心小学,坐落于后塍南横套的北套沿,天主堂东侧。前身为江阴县
3 n# u- A/ N9 e' X  U# }私立崇真小学。最初是由后塍天主堂神甫朱季球,在其舅父马相伯的支持下,
) b+ p) b2 w; \8 k$ C# B* D+ o& _( b/ v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 的一所教会学校。4 @) ]( ?4 C/ \* g1 M
创办初期,开设2 个教学班级,分男生部和女生部。女生部在天主堂西侧,
7 E. w% }- f1 n3 ^& s* b9 J2 F称“闺训堂”。男生部在天主堂东侧,有4 间平房,招收21 名学生。由教友沈云  ~  u/ ~. z4 u$ _" Q4 K
卿、周达任教员。1917 年,兴建一幢13 间两层楼的砖木结构房屋。楼上为宿& @' W. |1 |7 Y( N
舍,楼下辟为4 间教室。楼房北面建有风雨操场和厕所,在北围墙外修建约4 W0 u2 \4 h- k& u. a7 a
3000 多平方米的大操场。楼房东首,建6 间平房作为礼堂,4 间平房作为饭厅,
; z* v' O/ D2 n; O+ r: T2 间是舞台。校园内有荷花池、浴室、柴屋、厕所、工艺室、工友室、厨房等,
, A. Y" q0 o' g$ w4 m2 Z1 |$ T& z并开始着手开办高级班。1919 年,正式办成高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学生1252 O' P. o1 W/ }. ?
人。1921 年,在天主堂东侧建造校门,校门上端横梁镌刻“崇真”两个隶书,5 d' _9 q$ {3 l9 ~4 w% @( k8 Q
两旁的柱子上,镌刻马相伯先生所撰,张少梅书写的正楷对联:上联,“学而知9 W: h0 e/ c; F  g; \! X  g
之,几千几百进吾往”;下联,“校者教也,语大语小用其中”。1924 年,鹿苑、" r' E. a' A( h9 J' k
杨舍、周庄、长寿、石牌、江阴、无锡、常州、丹阳等地的天主教教友子女,, b6 t9 z  s, E' J9 U
纷纷前来学习。学生增加到183 人,约三分之一为寄宿生。课程参照公立小学设$ ~; L* P4 t- e  q4 o) q
置,另设一门“圣学”课程。学校十周年校庆时,时任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赠
7 x. \5 A! E- G一块“育才锡类”金字匾额。清朝状元张骞题赠“敬爱”匾额,悬挂在礼堂: o/ z9 {) A; V# H
中。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也赠“鹅湖风月”匾额一块。
& u. T. }- ^$ z7 d5 |随着朱季球的调离,其侄儿朱秉则神甫出任校长。他将课程予以调正,删1 K; C: Z: \2 {
去圣学,增加历史、地理、珠算等课程。不久,又有贾乐山、潘默道任校长。- d5 a; s$ f9 H5 M
1933 年,李维光神甫调来任校长。次年,设立“校董会”,并进一步改革课程。  p2 Z* F7 H7 I8 I. i
1937 年,抗战爆发,崇真小学停课,1938 年下半年复课。这时,男女学生开始, D/ t3 ]4 C$ \( E& {. ~- y  p) p
混合编班上课。1942 年,有7 个教学班,30 多名学生。1947 年,有8 个教学4 z9 [- m0 _" O8 H1 W
班,学生增加到48 人。学科成绩也开始采用百分制计算,并且开始评定学生的" ^- I# w7 {' n- Y! D, Q3 t) |
操行等第,分甲乙丙丁戊五等。
$ K" |* |( q' B, J- Y% U7 l1952 年,人民政府接管崇真小学,改名为“江阴县共和桥小学”,韩达才任
+ K, D2 s9 s5 t校长。1958 年,地处后塍北街的通兴桥小学撤销,师生并入共和桥小学,校名
8 T, s$ I' |) y% l改称“江阴县通兴桥小学”。在校园东部建造2 排18 间平房作为教室。规模扩展( k3 L8 e% a9 A8 j
到12 个较小班,616 名学生,教职工18 人。1960 年1 月,校名改称“江阴县后9 }0 z: t/ b- q9 ]- \
塍中心小学”。韩达才任校长,建立党支部,书记朱寿芝。1961 年,蔡锡涛任党4 o2 s- p$ ~* A, ^# o
支部书记。1962 年成立沙洲县,学校改名“沙洲县后塍中心小学”,设后塍片文# q6 {* \0 T' z6 H" a
教工作组,管辖大新等8 个乡镇的中心校及村级小学。1963 年,蔡锡涛调离。: [  s" T# m- l( I: q/ Z+ @
1964 年,周德才调入任党支部书记。3 t! Y7 B5 x* g
1980 年,作为中心小学,辅导区范围包括有16 所村级小学。1981 年增改政
4 K" R9 V8 @4 Z; V* I' M治课为思想品德课,开设劳动课,恢复历史、地理课。1983 年,由五年制向六
$ l" w4 f7 _9 E- o1 J年制过渡,五年级分成“大五”及“小五”。“大五”班为五年制,“小五”班为  R% a+ h) f- E# i
六年制。! N5 m+ R! D( r) B3 u3 ^
1984 年,有小学部13 个教学班,602 名学生,教师24 人。附设幼儿部4 个
4 {- b4 `9 ?: }' X: c) e班,幼儿205 名,教养员7 名。1985 年,辅导区包括14 所村级小学。学校拆除
: `* O! r* b# ^5 T  U- r+ d7 L旧房,建造三幢两层楼的教学楼及平房,共计74 间。1986 年,辅导区包括12 所4 t& L2 j- h, ?% {8 B: w
村级小学。学校面对南横套新建校门一座,并增设“培智班”,招收12 名弱智儿
6 n/ G' O2 w+ K童,由两名专任教师负责教学。是年,校名改为“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
1 \9 {) o( q9 x0 r* J9 O/ T, ?李欣欣同学在“韩余娟式红花少年”评比活动中,被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省$ T2 O( h% O2 b* L9 [
教育厅授予“韩余娟式红花少年”光荣称号。
$ `8 p! k6 Y1 }- U1988 年,分成南北两个片的辅导区后,中心小学辅导区包括6 所村级小% `& W9 e* c$ S/ A/ H
学。耿一花同学参加全国少儿智力竞赛获优秀歌手称号。1989 年,学校被评为5 X" Z, W2 O3 B5 Z+ r) m% i
市文教系统先进集体、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1990 年,辅导区包括5( M* g5 |" q5 C8 |* x
所村级小学。学校扩建操场及办公楼、食堂楼,共28 间。
5 ^6 y( }7 P3 Z; |! `: s1998 年8 月,后塍中心小学迁址原后南小学校址,两校合并,组成新的2 G+ n6 R2 G, c5 m0 X
“张家港市后塍中心小学”。
& ]- p- v) V. P$ R历任原后塍中心小学(含崇真、共和桥、通兴桥小学) 校长为朱季球、朱
/ _# f  L( w% l  t秉则、贾乐山、潘默道、李维光、韩达才、周德才、陆怀忠(代)、王国钧( P* d. r5 |) r, e( s
(代)、梁建华、鞠竞良、陈林才。- v& U# Y- a2 g$ V8 s; ]
家庭篇:新的“后塍中心小学”
; V& u6 o, \5 N% [上述两校合并后,组成一个新的“大家庭”,师生骤增,在原后南小学校园
, p3 B- ~8 ^- F& F. a南首,新建四层教学大楼及武术训练馆。学校占地达931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 F; G1 @7 a$ ?# o+ M/ G' L6282 平方米。有31 个教学班,2300 多名学生,教职工102 名。一跃成为张家港$ X: F8 b$ D3 b. X& V% O1 C
市规模最大、学生最多的区镇级中心小学,卢锋出任校长。' t; }1 G! e3 s* ]. q2 S
2000 年,为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改善学校现代化设施,绿化美化校园,
- _3 r/ ^* Y0 s; g' k在操场上修建塑胶跑道,划分活动区域。开设有武术训练馆、乒乓训练馆、电* p( P$ J1 f  Q4 S- h9 i6 J
子计算机房、自然科学实验室、教学仪器室、生物标本室、图书阅览室、音乐
0 I' y2 @8 u  V3 \9 L舞蹈室、体育训练房、多功能电化室、医务室等23 个专用教室,并挂牌成立了5 g( d" M9 M; R. E5 [5 L# @
武术学校。各教室配有“三机一幕”,一举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验- E1 V  F8 d2 q! O  }
收。全校开设33 个教学班,1887 名学生,89 名教职工。新的学校抓学生的德智
% n! T' p' r. Z* p. W, E  ~体全面发展。在抓好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同时,认真抓好体育教育。坚持学生每9 O: |& [; A& u$ b9 H
天有1 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重视体育课质量及运动队的训练。召开田径运动: V) f8 M2 Q1 Z1 f- S  _
会,开展体育节活动。冬季举行踢毽子、跳绳、跑步比赛,学生参与率达
/ m7 C  G  i& P) j& f100%。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武术队、乒乓球队等多支体育队伍。2001 年,在苏州
- T! F! n6 M) e- d8 {市少儿武术套路比赛中,取得2 金3 银3 铜的好成绩。散打比赛获1 金2 银1 铜,
: p9 s# `. J7 N- d- T团体总分第一名。在苏州市小学生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两名! z8 M& i2 z) W6 C* I% _9 j
学生获单项冠军,一名学生获第二名,一名学生获第三名,两名学生获第四- }9 M6 T  Q1 p# ^
名,一名学生获第五名。张飞老师代表苏州市代表队参加省运会武术比赛,获
) |* U4 Q1 @. J5 O- u7 f* Z' Y4 A全省散打第二名。1 L( v* S# ~# F
“今生”篇:后塍小学
; @8 C6 V' M1 q2 {4 G% k& F2003 年9 月,随着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和金港镇的建立,后塍镇融入金港. u4 x& ^. D; E  x+ X/ e
镇,后塍中心小学改名为“张家港市后塍小学”,行政关系隶属金港镇人民政$ h, z" \- A9 c& X5 E& x/ f; Y
府,业务上接受市教育局指导,卢锋继续担任校长。2005 年8 月,卢锋调出,
4 g2 i3 j' `6 P/ R% e: U$ O+ i4 {朱亚红接任校长。2009 年8 月,朱亚红调出,金炜接任校长。# q2 k# v" K, Y0 h
学校以“真”为校训,在校门口设立巨石,镌刻“真”字。要求全体教职: o( v/ [+ \# ^
工以“奉真心、倾真情、献真爱、育真才”为工作准则。学生则以“崇真理、
; p" x1 T* w( z. K: y7 E求真知、悟真谛、做真人”为努力目标,确立“崇真求实、协作创新”的校$ k# Y3 Y9 |) Z5 \) J' e4 u. X
风,树立“真心真情,循循善诱”的教风和“真知真谛,孜孜以求”的学风。0 k" t3 l# G2 b
学校开设教学班36 个,1818 名学生,99 名专任教师。学校围绕苏州市“十二
! x3 ?" P4 l: P7 k5 }& w五”课题《农村小学生自能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开展读名著、赏名著、诵经
; j" y" O2 n6 j; S典等系列活动,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群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校本教材
& P* J$ B* R& Y  u《书香晨韵》,开展“经典天天诵”,“古诗文擂台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9 z+ C+ n5 c" r( G6 f
养。以苏州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 q( E5 @9 L: f; s9 r& D* ?
究》为抓手,“以武健身、以武励志、以武养德”,开发编写武术校本教材《武6 I5 Z* k! r9 R3 u! o
韵》。将武术教育与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学校少年宫活动有机整合。“小浪花

TOP

武术队”常年坚持专业训练,在国内各级比赛和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中,多次8 s1 @  O! h0 N2 A5 V- G$ c9 K: z
获奖,被授予香港国际武术节指定培训基地。' m" s7 [9 x3 q. F8 B' k
近年来,学校围绕“构建和谐教育,奠基智慧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
$ x9 `% `# L( ^4 H  t2 \“以武养德,以德立教”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7 t: l1 I; }: n* {! B0 H; M6 s- m2014 年9 月,为适应发展形势,后塍小学又派生出在新塍村的“张家港市
5 |' s* ~! ]" K& }新塍小学”和在人民北路的九年一贯制“张家港市后塍学校”的“小学部”。后  e# K' z" ]$ u1 z$ k+ U
塍小学就有21 个教学班,1006 名学生,65 名在职教师。其中有张家港市骨干教/ P# \) |, Q7 j% v
师13 人,苏州市级骨干教师1 名。+ l+ t* b# `9 \, l4 |6 N; w
新塍小学学校占地27575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9471 平方米。学校内长
5 d/ {+ H- N. L& t3 P廊依傍花园,林荫大道贯穿校园,绿化面积达45%以上。有普通教室24 个,专
1 Y0 ^+ H5 F: b! v用教室20 多个,未来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科学教室、科学仪器室、美术教
$ s0 t; r( s5 j" Y0 u& y室、音乐教室、舞蹈房、多媒体教室、综合实践教室一应俱全。学校已实现100
" h! w2 R9 \: ~兆光纤入校,网络实现班班通、室室通,拥有电脑200 多台,每个教室都配备了2 p6 ~# [% p6 v: b% G
多媒体设备,生机比达5:1,师机比达1:1,各种器材、设施设备均按江苏省装备
- D% M: T! a3 e* O1 O一类标准配备,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小学。
0 |, y% m* U1 T0 H) Q目前学校有19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 多名,教职工46 人,其中骨干教师, \0 I( ]. @1 t' J
11 人,年龄结构、学科配置、职称比例合理,学历全部达标,本科学历35 人,5 u# A3 \, n# j' [
整体素质优良。校长陈凤娟。学校树立了“求真理,勤诚于学;铸真魂,志诚0 y, i; f) f5 J) V
于进;结真朋,立诚于世”的管理理念,在“抱诚守真,厚学致新”校训的影; _; x& j  p$ ?. t
响下,逐渐形成了“厚德、笃行、创新”的校风、“精诚、博学、求真”的教/ M& A8 E# T" C" C8 b: u, F6 j' I( D
风、“自信、合作、善思”的学风。学校将以“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塑造敬. S0 N/ X' @. _7 y  ~
业+专业的教师、办成优质+特色的学校”为主要目标,追求“真心治学,诚
/ O" v& Q" p8 s挚提问;真情探究,诚勉点评;真意展示,诚信检测”的课堂教学特色,达到
' U7 l8 z; f! `: L5 z) R5 J/ d“求实、求善、求真、求美”的新境界。
& m; K) Z( L% p' U% [5 I2 {5 w) L" Q7 t4 V/ U  t- P' i" |
新苗小学( i7 t% P% o; U2 r! C+ E- G
  O' y' H. D+ ~" T1 x
黄再林; j! u& N1 r$ c8 C6 W/ Z( f
新苗小学,位于原后塍镇东北部新苗头(地名),距离镇区3.5 公里,地处3 f# y% _; P+ W* m5 S$ `4 [
新苗村(十六大队)、李家港村(九大队)、三角滩村(十一大队) 的交界处。$ ]' J8 U/ W0 Q6 I7 {
东首是韩家港公路和韩家港,学校占地6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800 平方米,是: W0 p8 m2 z, o% w5 ~" ]
后塍套北地区最大的一所乡村小学。
) j/ ]$ z" b# E5 V7 Z新苗小学创办于1926 年,当时由刘新笏、孙永平、顾永怀等人将各自家中; E& d/ p- w. Y  `5 b
设立的私塾集中到新苗头,以庙堂作课堂,创办新苗小学。当年开设一至四年8 v( a9 E& l; f5 R
级2 个复式班,学生30 余人,校长刘新笏,名誉校长徐再跃。1928 年呈报江阴
8 z5 Y+ ?" E7 H: p% N! @! f县政府立案。
/ E/ ~* ]- p8 E& ^至1936 年,开设3 个复式班,学生50 多人。1938 年,发展成为完全小学,
6 P) J9 f: [2 {, |) u4 J+ }设4 个教学班,学生80 余人。1947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到8 个教学班,学+ e* W+ d* [0 R4 ]* ]* U. k
生约360 人,教师11 人,校长刘定安。是年,学校更名为“新苗中心小学”,负5 G9 Z8 O  O7 ~6 }' L& }' _
责校兴街、龙潜、善政桥、东五节桥、学田圩等5 所小学的辅导与管理工作。原
) P& j+ W- S% C$ n6 j1 O9 A来的庙堂屋不够使用,由地方乡绅集资,在厢房之南建造6 间平房作为教室。至
" r7 h& L% r: K1949 年2 月,学校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约350 人,教师11 人。
, b+ X& a2 U2 V. W新中国成立后,新苗中心小学仍设在庙堂内。庙堂有连在一起的大殿5 间和
% R% }3 g5 p) n: v( J" h阁楼1 间,大殿东西两侧各有5 间厢房(全部用作教室),连接两厢处砌有围! e; G: g  a2 N
墙,墙中间有圆形洞门,两厢中间是可容纳300 多人的大天井。天井里有一棵当
0 M  ~  ~0 R; r; k* T: A  N年已有40 多年树龄的银杏树,相传是建庙初守庙人冯四所植,树干粗壮挺拨,
0 B' o0 Q- e2 Q枝叶繁茂,为学校平添无限生机。9 w4 m& O! R  w
1952 年,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又在操场东南角建造用作教室的平房4 间。5 h* O3 l: J7 ~, r& W  m4 h
是年,学校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50 多人,教师11 人。
1 ~) p" ?+ s& a- ?: D8 u# J- a1955 年,校长刘定安调离,严玉湘任新苗中心小学校长。! V& \: v6 j( o$ [0 f
学校有位青年教师谈凤梁,1954 年从江阴简师毕业后分配到新苗小学教
1 i  {1 |. F9 \% c书,年仅17 岁,他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讲课
$ D2 s2 _; G/ u6 e9 E0 w; @8 p' ]风趣、生动,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学生很爱听。谈老师平时刻苦钻研教学业
$ ^) _5 i$ R+ U  H0 u2 U+ N务,言传身教,处处为学生树立表率。他利用节假日认真复习功课,1956 年7
) U7 v& E7 E- {# j' n" G  g% S3 S! s* q% K月考取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从讲师到教授,到担任南京师: S0 m' L* P+ [" n4 ?
范大学校长。谈凤梁老师的事迹,成为新苗小学全体师生学习的榜样。
+ A+ o  Y1 ~" C5 R8 t; w! p" O解放初期的这段时间,新苗小学的教师工作比较辛苦,但积极性很高。他
4 n) d7 e$ Q/ s+ |! x们白天上课,批改作业,晚上配合乡政府的中心工作(当时新苗乡乡政府设在
* Q+ C+ V9 }; l7 ]+ C" F学校以西的徐家埭上),在民校和冬学上文化课,教唱革命歌曲,为扫除青壮年0 @% \( D- V8 p) }4 g3 C9 T* E9 Y
文盲做了很多工作。常常是晚上教室里的汽油灯点得雪亮,小学老师们或者为% C% ~3 p$ U+ r' _- h
青壮年上文化课,或者与乡里的业余剧团排练文艺节目,学校几乎成了文化教$ }: ?: V. ?! j- \9 x
育的中心。
1 g4 z! n4 l0 _# m5 W( c% f$ G5 d1961 年,经公社批准,拆除原庙堂大殿两侧的厢房,在操场东南角的4 间) O) a; `# u# }+ r) g1 }
房子处向西延伸,新建6 间平房,作为教室。教师办公室仍设在庙堂的大厅内
$ r5 T$ ~- A3 Q% a8 q! w5 c7 f(3 间大厅作办公室、1 间作厨房、2 间作教师宿舍)。是年,严玉湘调往晨阳中; |4 ~3 y" S, {7 U, V
心小学当校长,由韩散梅任新苗中心小学校长。
% Q8 U. k$ r2 s) q& C9 ^4 o1968 年,县文教局和后塍公社共同出资在学校操场的最西边新建9 间平房/ T4 c2 c8 B& n- Z! c
作为教室。是年9 月,新苗农业中学与新苗小学合并,并更名为“新苗中小
& F5 r5 U+ }- {6 U7 j* ?学”,成了“戴帽子”初中。全校开设2 个初中班,8 个小学班,学生420 多人,6 M/ `! r7 m# J/ c" m8 c
教师18 人。陈松年任负责人。1975 年,新苗初中部搬迁至新建的校舍上课,小
7 P: ^; z* L: t) n学部重新恢复“新苗小学”(此时,全公社只有1 所后塍中心小学,新苗小学不
- I9 @* c8 H+ f' L) M$ ?再称中心小学) 校名。这段时间,先后由陆湘官、周永才任负责人。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1975 年暑假,原庙堂大厅全部被拆除,屋基改建成小学的操场。只有操场
2 k9 M  ~7 [; K$ q+ h& F# E上的那棵银杏树,依然根深叶茂,树杆更加粗壮,秋高气爽之时,硕果累累。, ~0 I! o! r7 y8 ^* ~* X' B7 {
1976 年8 月,黄再林任新苗小学负责人。1977 年10 月,在后塍中心小学发
' U8 U3 F3 @+ A* y9 ^起开展的后塍片小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中,新苗中心小学的陈伟、孙斌、丁红获3 A" x3 q; |/ U+ M2 U
得好成绩。这三位同学后来分别考取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第二军医
' `7 j$ |4 i* U大学。# [8 _1 M4 M; P/ z
1978 年9 月,黄再林调新塍中学任教,杜生才任新苗小学负责人。1982% i) S, W+ V1 I2 V( G. I* N
年,周志森任学校负责人。1985 年,周志森调李家港小学任校长,陆湘荣任新6 r% o3 P: z, i9 A6 B! Y- `
苗小学校长。1989 年,陆湘荣借到新苗村任党支部书记,顾桂芬任校长。1 `6 K( l, q( N9 w0 X0 c
是年9 月,新苗初中并入后塍中学,新苗小学搬迁到初中的校舍上课。原新4 w2 w9 R3 ]% h% ]* I
苗小学的校舍全部拆除。学校1990 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1993 年,陆' K4 X7 E6 p- Z4 S, B) G
建新任新苗小学校长。1996 年8 月,陆建新调后塍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张菊英. j3 y$ ?3 a# ?9 w/ i" |2 @) p
任校长。2000 年9 月,后塍镇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将龙潜小学、李家港小学
7 _+ Z6 n% y. t# k+ B8 `, G(一部分) 并入新苗小学。新建可容百人就餐的食堂。是年,开设11 个教学班,9 t+ F3 `) j; e! b+ e2 d) h, \! W
学生450 多人,教职工25 人。2002 年,蒋云虎任新苗小学校长。
4 ^4 v2 G$ K, \5 _( E) |. J7 U: E2004 年暑假,金港镇人民政府为实现全镇教育现代化,出资200 万元原地/ N/ d) u' K" t2 s
翻建新苗小学,并新建门卫室。校园四周筑起围墙,并搭建自行车棚,操场铺
& Y; O- t: V1 V: i设塑胶跑道,竖起篮球架,校园四周种上香樟、广玉兰等树木和各种花草,教
  E% V( w; a4 q  V7 Z/ H6 p室里安装三机一幕,新添20 多台电脑,各项设施达到现代化教育的标准。是
" b; d- U7 h  F7 q0 b8 ]& n2 e年,学校规模缩小,开设8 个教学班,学生350 余人,教职工19 人。2009 年9
+ s$ o0 o" I8 p& {) @" p4 t1 G' T! a月,蒋云虎调高桥小学任校长,朱瑞芬任新苗小学校长。2012 年9 月,新苗小3 h0 ?3 l3 R  _! h% s; c6 u
学并入后塍中心小学。
& ?1 L+ e' x+ P3 J* I新苗小学从创办到撤并,先后经历87 年,为初中输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小
$ g- r! F3 ]9 j% `6 E3 ]! s3 C学毕业生,在新苗地区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G4 t3 l: Z5 s% {9 ?6 P9 f9 J2 t, B- \$ ]; \5 \) G
杨家巷的“洋学堂”! d$ ~# m+ i# V
季诵华
& J" t- k2 \0 g5 r0 S' M1930 年,在江阴县后塍沙上地区一个叫做杨家巷的地方,一位名叫戴以仁
4 Q. ^' ^/ d3 F1 t9 D的乡绅,见周围一带贫苦农民的孩子无处读书,去“镇上”(指后塍集镇) 上学
% e% t  P4 P! f( U* n又极不方便,经济上也有困难。因此,他就在本村创办了一所私塾,招收20 多
' a* `6 i3 g: i! x9 M, T名农家子弟。学校就设在本村的一户戴姓村民家中,先后聘请热心人士仲老师% z4 `9 [8 U; J; `5 @# ~$ O
以及邬浩元先生前来为孩子们上课。作为一所普通的私塾,艰难维持10 多年,6 ^/ \: |) s7 Y+ F' L( s. ^
实在不易。
4 ~3 O* c* @- h4 o1 F6 m' b* y1948 年9 月,随着周边村民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私塾从村民家中* u8 V1 d6 b. I4 O3 h
搬迁至当地的一所庙宇——张公殿中,开设2 个班级,分别为一、二年级和三、
+ x- x% O! K$ K' P* J四年级的复式教学班,成为一所初级小学。因其与私塾的办学形式及课程设置
; h+ H8 _/ V: N/ @( v- \大不相同,所以大家一致称呼它为“洋学堂”。
- @# B1 o4 k) x解放后,随着学生陆续增加,张公殿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就在村民戴品
( W* L1 y+ m# J- X+ s# A2 b义家借用两间平房,作为临时教室,开设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共5 个年级,3 个# H9 ^! s% R" k3 M
复式教学班。/ m0 w, h! ]. y* }) X1 j+ j
1974 年9 月,后塍公社和七大队领导决定,在南横套一侧的杨家巷和蒋家$ x. o; B  j/ A- v/ i6 i
巷交界处,新建10 间平房,使之成为一所比较像样的完全小学。当年开设6 个
( V7 @- ?) t" j* p年级,5 个班级(一个复式班),学校名称依然沿用杨家巷小学。这样,学校周
* D* {+ W/ W9 F4 V+ O围的套沿上、杨家巷、沈家埭、八甲里、五甲里、曹场巷、周家宅基等自然村
/ H6 e4 K! p# b4 i; J的农民子女,都能就近入学,学生数猛增到了170 余名。' j' `% I+ W5 w# P7 k1 c9 [. F
到1985 年,学源减少,只开设一至三年和四至六年级2 个复式级,艰难维
- X; d9 R# E% {: b0 Z, [( W持到1986 年秋,学校建制撤销,学生进入后塍中心小学。& s9 r* @0 F, G  u8 B, v* ]
若从1930 年创办私塾算起,这所学校存续时间也有50 多年,历任校长(负9 i, \& J/ F5 [
责人) 是沈介成、许炎、蒋福祥、陆龙兴和黄庚育。$ A* b0 W# p0 `; R
8 g* r- H' d1 `7 `9 C
创办后塍首家村校校办厂的“后新小学”4 j' b, z0 J8 \2 {$ v7 i0 D
季诵华  o/ G5 r0 x+ U, }$ y
20 世纪80 年代,在后塍镇南街口的原关帝庙东侧,有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4 r: N2 c8 f; i& {4 n! `
校,它就是沙洲县后新小学。也就是这所极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校,竟开后塍镇
8 O: J$ C; |: B! i村级小学校兴办校办企业之先河,为日后后塍地区的各类学校开办校办企业起# [" r5 d' v# o: ?7 E
到一个示范激励作用。仅此一点,亦可谓功不可没。+ W: }7 F; @' Q( k# H( B
1962 年沙洲县建县时,后塍镇区(俗称“街上”) 有后塍中心小学和后南  i0 H/ U! M, p, z- e* a* m, R
小学两所小学。而处在南街口的后塍四大队却没有一所小学,这里的孩子最近
$ B$ g- _" g  l0 y& x6 O+ y( T也要跑到后南小学上学,孩子和家长们都感不便,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或家中4 y* v0 O: K! X1 o5 w$ \2 B
缺乏劳动力的孩子往往辍学在家。针对这一情况,1964 年,大队决定委派时任. l1 Q' e/ R  t6 J0 v; P, E/ l  x
大队团支部书记的老高中毕业生唐风雪,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1965 年,培
7 C! C1 ~! @- T0 j$ p- d: e: R训回来,大队就借关帝庙东侧的一户陆姓人家的“大前头”(大厅),开设一个
" G! ^/ h" B( J0 o* O/ y& p5 {  G  W教学班,招收学生30 余人。学生们自带凳子,课桌则用几块木板搁起来。说因6 Z2 `# L# N7 w9 B1 B* X
陋就简,真是一点不假。一所“学校”就这样诞生了!唐风雪一个老师,教一; g5 Q- W% l" j% b; d
个班级,谓之“耕读班”。班级采取学校上课和参加生产队劳动相结合,农闲多0 h; R" x5 t/ r2 m1 }" \* |
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学生大多是因种种原因没有去后南小学学习的在家# Q6 X# ^6 |! F- z# B
儿童,不少家境十分贫困的学生,来上学的时候,还打着赤脚。) Z9 D4 ~+ P. d! Y9 [* q
这种为群众普遍接受和欢迎的办学形式,吸引了失学在家的儿童及其家1 \7 _0 `  p$ ^) o9 d
长,入学人数急剧增加。于是,“耕读班”又开办了“复式教学班”。仍旧由唐
3 ?: Y/ V" K7 A2 ^2 @/ \风雪一人单班独教,一间教室内,将学生分成两边。一边的学生在上一年级的* ^6 f) f$ l0 y# v% S2 g
语文课,另一边的学生就做二年级的数学题。往往是,这边的学生在上二年级
( H; J& I$ b# g( C3 y2 r! t的数学课,那边的学生就做一年级的语文作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教8 J4 X6 @: v7 [9 q/ B
室,虽然互有干扰,倒也相安无大事。# Q9 s; S, \4 {! B; j( M3 K
1966 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借用的私人住房已显拥挤。于是,学校就

TOP

搬迁至西边的原关帝庙内。这样,就有了一间比较像样的教室。随着大队集体
7 m  c' J2 Y# d  ^) C/ r3 {经济的有所壮大,也加强了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课桌椅也全部由大队出资操置
* O* Q4 u" l9 \& c3 K4 m: W办齐全。但是,教师依然只有唐风雪一人。不久,唐风雪被调往设在陈家场陈. R* o6 Z/ G; |
家祠堂内的农业中学,耕读班就由缪阿兴接手。+ S& n) m7 Z$ ]2 x
1969 年下半年,陈家祠堂被拆除。原祠堂所有建材被用于翻建耕读小学校% q# N' a" b# B
舍,共建校舍20 间。校址就设在后塍南街口东侧的牌坊河旁(今金陵纺织有限: ?) F: e. ]9 M
公司内东部)。新建成的学校,初具规模,开设小学部6 个教学班,幼儿部1 个
; A) S: P* z9 h  F3 O. B. l" t班,学生200 余人。因为后塍镇区北有中心小学,南有后南小学。新建的小学虽
9 U; z  t  L7 e( T" {' R, g9 B& n然在街道的南边,却不能再叫后南小学了。又因为学校属于新建,加上“新”$ R& h' Z) K) o* r" |
字涵义丰富,推“陈”出“新”,那么就叫“后新小学”吧。7 v7 ~' l. z1 l9 j. p; N1 R
学校首任校长肖锋,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就从学校“创收”上动脑筋。这
( M% S+ Q9 Y& O9 x! U6 O种当时可谓十分“超前”的意识,推动他创办了后塍镇首家村级校办企业——
7 C0 J" M6 |' l8 _% B' e  r( D1 W( w后塍塑料印花厂。以工厂盈利作为学生上学费用的一种补贴,从而免收学生的
: v3 L8 d9 n$ M% k1 T% ~书籍费和学杂费。这一举动,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这所在全县极不
' _/ y* I' N7 {- |8 `  j起眼的后新小学名声大振。2 o- m, U3 m: }: t% |3 W) |
当时,校园内一片生机勃勃。放学后及休息日,老师带领学生去田间劳1 p+ S- J/ Q7 W9 \" F% U' Q9 n
动,割草积肥,捡麦穗。或到老年人家和街头打扫卫生学雷锋。晚上,大队组
  l5 f# q! C# g& S8 Y! J织联系电影放映队,到学校操场上放映。既丰富了家长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0 d' d: v  L5 P1 V9 g  F
活,也吸引了后塍街上的居民和周边群众前来观看。这在当时,亦可谓一种颇& x- S1 Y( h# {- @
为时髦的文化生活享受。
  f3 T. i$ v; C. j; y/ m. S  Y& ]1983 年,主要因为学生生源开始减少,加上学校的校办厂停办,学校经费) L' e) h, |5 Q4 d
来源不足。于是,班级压缩,只有3 个班级,成为初级小学。1985 年9 月,随着+ {$ d* D& M3 X0 `; E; K$ F' N
生源进一步缩减,后新小学并入。: H$ ~9 j' X% G  c9 Y7 _  Y
后南小学办学历三十年,历任校长为肖锋、沈瑞娟和黄庚育。
0 }+ l8 K$ _* a. K3 d2 }3 @+ k" y5 u- N7 ~
高桥小学及与其相关的两所小学
6 \. H5 Q8 E8 o季诵华
- ^! C" i! e. Y+ H$ Z3 m& j' C* Z今张家港市金港镇后塍办事处的高桥小学,位于沙上西部地区繁华的后塍
. n8 J( }. I2 g, Y集镇东郊、张杨公路北侧的高桥村中心,校园依傍于高桥南路一侧。学校占地
$ F. b% ?" p. @& w* i3 Z/ q( S4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91 平方米。建有十上十下及四楼四底的教学及办公楼. T9 A" U1 j0 d$ P7 c
各一幢,合计28 间。另有生活用平房3 间以及卫生间等建筑。校园周围筑以围  l. q8 @8 @, Q5 X* Q' ]
墙,校园内绿树成荫,百花飘香,恬静雅致。学校乃由陈家巷小学及迎新小学
' v  _$ r% N2 s于1985 年合并而成。6 e( p% I% }. ^# n5 n
陈家巷小学1919 年8 月,江阴县澄东后塍地区一位名叫陈桂宝的有识之/ _# G: j3 `/ x( q3 U- j
士,在陈家码头东首的一座祠堂内,开设一所大约10 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
  O" Y! G- D0 Q& h: T, [校。经当时江阴县政府确定为公立学校,取名“江阴县大桥五校”。其后8 年6 Q" d! [7 u+ T
间,学校艰难维持,规模有所扩大,也颇有成绩。1937 年,抗战爆发,居住在
4 g2 w# v& b. ~4 u% M( K( I高梧庄的吴阮琴,在高梧庄建造3 间校舍,学生全部搬入新校舍就读,学校也
! F+ c9 c5 B0 Q" Q改名为“东吴小学”。抗战8 年中,学校虽遭日伪压迫,仍坚持办学不辍。9 z6 D! D1 i) A* H2 |
1945 年,抗战胜利,学校又搬迁到徐家园的徐达元家中上课。解放后,学校由; l- g7 j7 d; D1 n7 G
人民政府接管,拨款在陈家码头建造坐北朝南新校舍5 间,及东、西相对的两9 J6 q) [/ }1 j0 x. M6 |
幢校舍各4 间,加上原有3 间房屋共计16 间校舍,定名为“陈家巷小学”。作' c9 E8 V; T+ `1 ^
为一所略具规模的完全小学,学校开设一至六年级6 个教学班,有学生百余
8 ~) z: m6 |' Y7 G3 f0 |0 @& Z" _名,教师5 名。
  I/ p9 L: a; Z) Q( }# i9 J/ c从1949~1985 年,历任校长为龚寿昌、谢维兴、肖一鹏、谭建民、徐玉才、& p* Z% F7 `+ I( U. u4 x( n
陈玉泉、费玉芳、丁徐才、杜生才、徐洪福。1985 年,与迎新小学合并为高桥* C2 b% |4 b$ B% X
小学。! c. F$ l+ R2 \, Z, I( |8 l8 b$ {
迎新小学(邱家巷小学) 1957 年9 月,在高桥村的邱家巷,创办了一所& x1 k! Y2 H, a+ G
仅2 间校舍,1 名教师的邱家巷小学。开设一至三年级复式教学班1 个,招收30  i( H  `1 v5 i3 ~- h; E
名学生,由杨锡华一人单班独教。不久,学校校舍暂时借给生产队使用,学生
8 q/ s' t9 z2 n- o' C6 O搬迁至孙中望家中上课。1970 年9 月,学校又回归原来的校舍上课。开设一、
6 h9 f* I$ z- m, j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2 个复式教学班。1972 年9 月,有学生110 名。随着学生, J1 f% I9 K0 n  x* R; [9 s
的增加,配备4 名教师,开设一年级和四年级2 个单班,二、三年级则仍为复式3 G2 Z. ^- I! j) N
教学班,共计3 个教学班。因校舍紧张,一个班级只能借在村民李恩惠家中上2 Z( _6 U* D4 _/ _$ N  o
课。1973 年9 月,招收周围7 个自然村的160 余名学生,开设一、二年级,三、0 r, C. [' \8 O
四年级两个复式教学班和五、六年级一个复式教学班,并借用村民闵仲英家设0 p. ?& Y$ h: n2 Z) ^% }2 G3 _) Z
一个班上课,共4 个班级,6 名教师任教。
" g" I* H6 [+ C; d9 \8 f5 J5 o1974 年9 月,在小张家巷西首处,新建朝南、朝东两排12 间平房,作为校% p, [$ g* T% F, ^
舍,并筑以围墙,学校迁入新校址,才开始勉强像一所学校的样子。校名仍为
1 G+ Y" u! S& ~% J, H“邱家巷小学”。新学校共设一至六年级(其中1 个复式班) 在内的5 个教学班,. l1 g& U: n& E' ]* R& z
学生200 余名,6 名教师。1976 年,因在学校旁边开挖一条名叫“迎新河”的河- h2 H9 m; ?5 F5 e  @) I0 F
道,学校即更名为“迎新小学”,时任校长为徐洪福。1980 年9 月,生源减少,; N# S4 i4 Q. }& a- M0 l; u
仅有120 名学生,即开设4 个班级。其中一年级和四年级为1 个复式班,二年级7 T9 k" C1 u; h5 E' f
和三年级为1 个复式班,五年级和六年级各为1 个教学班。由4 名教师任教。
0 Q4 B& D) r1 i1 G1985 年9 月,高桥小学新校舍落成,迎新小学随即和陈家巷小学合并,迁
  {  g/ c4 _0 R2 R入新校址,一所全新的小学——高桥小学,从此诞生。以迎新河为界,河东学
8 R/ |& l; p/ o, f% o1 k; O7 F生进入高桥小学就读,河西学生则进入后塍中心小学学习。, G0 s/ i7 S: x, c4 q# Z
迎新小学历任校长为徐森兰、徐洪福、沈瑞娟、孙永才、陈鉴法。5 T3 i) ^! g' O% y: @0 x. X& M" E! \
高桥小学两校合并后的高桥小学,分成小学部和幼儿部两部分,小学部- `# Q- X: e0 K
6 个教学班,幼儿部1 个班级,共有236 名学生,10 名教师(其中1 名幼儿教1 B; a- c# Y/ ^1 Q
师)。1986 年,黄俊发调入高桥小学任校长。1 @; s  g' U5 O- h2 |
1988 年,学校共开设6 个教学班,227 名学生,10 名教师(其中1 名幼儿教
) X3 s: D0 M3 F: g/ U* }师)。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造名为“书苑”的文化宣传墙。学生李红的家长4 H! G' L" n0 a& O3 b; [2 w
捐款500 元,为学校办公室和教室安装日光灯。6 l& Y+ T; Z) e9 H- C
1990 年10 月,学校仍开设6 个教学班,207 名学生,11 名教师。是年,又: @6 c+ B+ Y, Y$ ?: T# j
建造四上四下的教学楼一幢,铺设从校门口直达教学楼的水泥大道。: W  K0 @! f+ ]0 k3 W0 W/ p! n
1993 年至1994 年,拆除原来的3 间平房,扩建六上六下,分别朝东、朝南+ J5 X/ ?9 A- b; v& x
的两幢教学楼,可容纳12 间教室。开设7 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2 个班),有学
5 q$ g$ ]6 k0 Q) D1 f生278 名,14 名教师(其中民办教师3 名,代课教师3 名,幼儿教师2 名)。黄俊
( U% Z% A* j2 W+ _3 `3 ~发校长在1988 年至1993 年中,连续被张家港市教育局以及后塍镇评为先进个  E- M* l% \2 M) s" u
人,1990 年还被评为苏州市先进个人。

TOP

北荫小学# z5 X' L" n! q4 k( M* \
苏其增: s! v' p. i- G% d
北荫小学,位于原德积镇西首北荫合字圩中部,学校创办于1947 年。由方) E& G! W* a; A9 ~3 @
正贤牵头,租借合字圩一农家草房2 间,创办北荫地区第一所私塾性质的私立学$ ~/ k3 ]  ]1 y4 l
校,取名“北荫沙私塾”。时有学生52 名,教师2 名。2 t% x. N) n; X, O
解放后,北荫沙私塾转为公办学校,设2 个公办班,校名为“北荫沙小; k/ R9 L7 m! h9 @2 Z
学”,闵则谦任校长,赵善杨任教员。1952 年,学生数增加到86 人,原址已容
- }; f  G8 h4 U( c- v7 u纳不下。江阴县教育部门拨款,将学校迁移到北荫沙西岸(现址),建成砖木结
  t; P' V3 d) b& F9 Z, v构的瓦房5 间。1957 年,学生数猛增到118 人,又增建校舍3 间,发展1 个民办
' P! @8 [$ u" O; `  n  w6 I班。是年,共设一至四年级3 个教学班,教师4 人。1959 年,学校增设五、六年0 h& x* m. d1 q5 @: D% ^
级,成为一所农村完全小学。1961 年,闵则谦退休,陈品忠任校长。
  G$ Y" F# C& K+ C0 |# s; M, R9 J1962 年,学校规模继续扩大,学生增至175 名,开设6 个教学班,教师6, e. r' Q$ R: h# |
名。1964 年秋,曹伯甫任校长。
: d- ~, O+ o2 W+ d: X# k0 P7 s1978 年,学生骤增,达275 名,教师增至8 名。是年,学校自筹资金,办起* p& S$ s7 y; d; n% k' ]
了塑料厂,至1981 年,年均获利1 万余元。1981 年,县教育局拨款,建造砖瓦9 E% h9 d" I2 H# ^  P' J" `
结构的教学用房6 间。1982 年,丁桂兴任学校负责人。1983 年秋,季培庆任校7 Y. t0 T% ^& ?2 F
长。1985 年,学校重新办起一家小工厂。) K1 l( A# o+ R7 K0 _& m
1991 年夏秋之交,由乡镇企业及北荫村共同筹资6 万余元,拆除旧房,新+ ^0 f5 Z# X% S7 X, K  J; H
建教学楼1 幢及辅助用房,建筑面积796 平方米,同时更新教学设备。是年113 J  x/ K3 L, N( B* r! ^
月,顺利通过省、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4 N1 [; |! e- m/ E/ R. a
1992 年以后,学校又每年投入数千元,植树栽花,更新课桌,购置电教设1 J3 H% \* Q$ L0 O; r7 d! D2 [
备。1999 年通过省现代化教育达标验收。2000 年上半年,学校占地1480 平方
) ]+ d! r" g* i: B! \) f米。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250 人,附设1 个幼儿班,30 人。全校共有教师10
( X* _0 `. n! Y* E! t" V% ?8 r6 S人。是年8 月,学校被撤并。6 x/ }0 o- ^' G, U
8 p" K; W1 Q9 {: G. e
双丰小学; A0 a4 _0 ]1 n$ J
苏其增( ~' I- i, F& F2 I4 c& I
双丰小学,位于护漕港桥桥西偏南约500 米处,双丰土地庙南端,东北与护# V. p; ^1 C4 T6 S* ?8 g6 r" j7 k' s
漕港中学隔河相望。因地处双丰大队(今双丰村) 境内而得名。学校创办于
* y# G: a4 P* K, P- C3 ]1949 年春。当时,村内农民施汉培和张益农商定在施根宝家中办学,校名由他
  ?( G  i. _. Q0 W  P8 U5 D( c俩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成,即“培农小学”,开设一、二年级1 个复式班,学生
- H  O6 b7 Q5 {2 v9 l& C; t20 多人,设语、数两科,由张1 人执教。1954 年下半年,因施家人多屋漏,学, R4 e+ L8 I( h: S9 f3 u: v, O* G
校搬到朱顺生家,开办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40 人左右。1956 年下半
2 C1 u6 X2 L+ N' V. y) x/ k年,学校搬至双丰土地庙上课,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学生60 多人。
0 Z, s2 F5 n- T+ M1957 年3 月,施根宝之子施士兴在当地一农户家中创办一所民办小学,学
% P* {& v. |( v# I2 k5 {  u* i生30 人,施士兴1 人执教。下半年学校搬到顾林书家中,几个月后又搬到自己
2 o' n4 g8 a0 c6 Q$ a/ B8 J家中。翌年,开设一、二年级2 个班,学生50 多人,教师2 人。1959 年上半! N. L/ \4 c/ V
年,张益民、施士兴将两校合并,在双丰村前身——十四大队繁殖场上课。开
. x- q9 i* |* S" Q" V3 S设一至四年级3 个班(三、四年级为复式),学生80 余人,教师4 人。除校长张
# u2 K3 v$ E/ X! A8 I) A" j- @益民,教导施士兴外,另有教师孙汉能和杜汉如,附设幼儿班1 个,教师周福
4 n9 s# M: n( e  R* N珍。( P/ c, N+ u' Q3 z! v
1961 年上半年,大队新建7 间草房作校舍。1962 年上半年,沙洲建县,校
) e1 b& L7 ^# z& O1 f' ?- D名改名为“沙洲县培农初级小学”。贯彻“整顿、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 d& a4 z$ n3 ]3 Y, |% M$ M* [  x
针,学校保留一、二年级,开设复式班1 个,学生40 人,张益农1 人执教。将
/ d6 _! }  ^# C0 p0 B+ E4 J4 r# \! h/ `三、四年级并入德积中心校。是年下半年,陈炳生独教。1964 年下半年,调杨
- h/ m7 S7 b* f- p: t- Q2 A小宝到校独教。是年下半年,学生增加,增聘高中毕业生朱洪兴任教。
8 m7 t1 y- x1 |" q; |$ ^; q9 f1969 年,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下放到大队办,这所小学并入护漕港中
+ ?, ?5 E, |4 T7 b* G# F  m学。作为学校的小学部,开设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学生150 多人,校长陈
* o6 l$ p, Z+ m+ g- Y( H) U浩。学校更名为“十四大队小学”。翌年,学校又搬到原校址,增建平房6 间,
( |6 g. t1 z9 C. m9 ^成为五年制完全小学。是时,朱洪兴任校长,范洪兴任教导,教师有印玉华、
. M6 ?% H2 g2 r( q张浩然、李秀英等。1971 年上半年,学校负责人李三宝,下半年肖振庭接任。
7 |# X; X' P8 g2 g9 l0 C. Y1974 年,县文教局拨款,拆除原草屋,建造砖瓦结构的平房(6 间) 和办公
) q& K1 ~& V) o1 s3 |室(2 间)。1975 年下半年,何宗宝任学校负责人。1976 年,公社拨款,翻建校
# |$ e( @& @! G% N) s! h4 |' E7 d+ q  b前排教室6 间,学生增至200 多人,开设一至五年级,5 个教学班,教师7 人。" B+ \4 k; z' }1 x$ G. c; a
1977 年秋沈福伦任学校负责人。
( j! ]4 B2 I, @8 |1978 年,学校兴办制镜厂,由朱洪兴具体负责。1979 年,在学校前建厂房9 R. s! P& i* F5 i5 \% \8 z5 V
5 间,购拖拉机1 台。1980 年,在学校校后又建厂房3 间,购柴油机和20 千瓦发1 l! p( f/ l; Q" {8 w
电机各1 台。1981 年,校办厂生产的硫酸和硫酸镍,年获利近3 万元。1984 年暑' k8 }) o6 u6 ^7 U
期,翻建教室6 间。是年下半年,中心校办厂厂长沈福伦兼任学校负责人,学校
" e5 B3 s# h3 U) ?( W8 f5 v具体工作由陶松年主持。1984 年起,先后由范洪兴、闻和平任校长。1985 年以1 O. n: Y' D8 f4 C
后,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利润逐年增加,为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师生福利待遇, p1 E" K+ m& P( ?( u0 p# k
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87 年至1991 年,先后投资20 多万元,建教学楼2 幢,建$ V6 w! b$ ^1 u: C3 B. {8 |9 Q  Y0 |3 v
筑面积628 平方米。同时,筑围墙、驳河坎、装护栏、建花坛、浇水泥路、购教1 C1 K8 C/ T' G! [+ ?4 o
学设施。1991 年11 月,通过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n$ [' O1 O- v
校办企业红火是双丰小学的一大特色。1988 年至1994 年,学校为学生减免
' e/ ?5 Y, \; P( R6 q! [/ Y书杂费,经常走访贫困学生,放发慰问金,免费供应教师午餐,发放教师节日
- n+ A) q6 ~9 h; y, r, K费、教学奖,组织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每学期教师学习班的伙食费,除德积中1 v& D3 J, x+ }9 V1 R" [5 p. t& `
心小学、军民小学自己解决外,其余的经费均由双丰小学支付。
& z7 p* Y& w3 O( E双丰小学的又一特色是复式教学成绩显著。1986 年起,学校由完小改为初1 i$ V, E- ~- L; U6 M* H1 \
小,开设一至四年级2 个复式班,共60 多人。在部分教师抓校办厂,教学任务
: G) ?4 D( ~2 M4 D  T& |& g相对较重的情况下,教师张惠芬当年11 月向苏州市展示一堂复式教学公开课,
& c& N+ g: x, V/ j6 F- N  b% f0 x获得嘉奖,并被吸收为苏州市复式教学研究会会员。1991 年春,张惠芬和王士
- e9 \+ ~! |5 r- f2 k# P0 o% {英两位教师先后向全苏州市开复式教学课,均受到好评0 W) k5 j0 B% y
1994 年下半年后,学校成为德积中心小学的一个办班点,开设一、二年级" L' h5 X. I; U: H# q+ e
各1 个教学班,附设幼儿班1 个。1998 年8 月,德积中心小学迁入新校区,双丰+ Z+ N0 T/ s% w+ z$ Q$ x
小学办班点同时撤消。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