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那些远去的抗战痕迹 [打印本页]

作者: sslt    时间: 2016-2-29 14:39     标题: 那些远去的抗战痕迹

任星海/文
3 F' x! p* O" ?0 P    历史走过了70多年,见证日军侵华累累罪行的铁证多如牛毛,在我市,散落在城市角落的碉堡群,也是“见证者”之一。
5 t* Y( E1 Y/ v& `0 {    战争碉堡群遗留在冶金园(锦丰镇)合兴和塘桥镇鹿苑。当年,日军侵华,中国军队曾在此修建碉堡,风雨沧桑,如今,这些碉堡大多已被埋入黄土之中。然而,仍有14座碉堡在半遮半掩之中,诉说着那段历史。5 s2 i/ Z2 l, N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抗战遗迹,我市分别于2009年6月和2014年9月,把合兴碉堡群和鹿苑碉堡群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4月,两处碉堡群入选省抗战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对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如今,碉堡群是否华丽转身?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 V0 O% u7 Y. h, {
    近日,记者走进合兴和鹿苑,探访那里的群碉。
4 H) r. e" |. n2 U    合兴碉堡群:
! m5 L! T6 E- }4 X' H% M    碉堡进行了整治,成了景观, _5 b" L4 f0 I) ]" X
    得知记者探访,合兴的老文化工作者陈国华放下手头工作,陪伴左右。. i8 H9 T2 M7 z+ m4 d6 ~
    从悦来花苑进入,在其东处,就有一座碉堡。陈国华说,这是我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碉堡。碉堡高度近3米,用优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外形属圆柱形。从远处看,整个碉堡就像一顶帽子——帽筒是碉堡的主体,帽舌是一块宽0.6米、厚0.2米的水泥板,顶部略呈穹窿形。碉堡前方有3个里面小外面大的瞭望口,也是射击口。8 A" h! O0 t1 s2 `& l: o
    从长方形的射击口望进去,原来在碉堡里面的枪道都是扇形的,机枪放在枪口扫射,通过小小的口子就能扫射最大的范围。
6 {. V1 \1 c  _5 q9 J0 T& J    碉堡的后面还有一个进出口,是一个小门洞,高约1.4米,宽约0.8米,碉堡墙壁厚约0.7米,内径约2.3米,可容纳四五人。现在铁门已上锁,对碉堡进行了保护。
% t8 ?3 D7 R7 x) g' o" y    从外观看,碉堡除了一点人为破坏外,只在外部表层有一些被风霜雨雪侵蚀的痕迹,在碉堡下方潮湿的部位长有一些苔藓,绿茸茸的。碉堡的周围绿树成荫,同时竖起了木栅栏,形成社区景点。7 _, ~4 l* t2 v
    “合兴碉堡群分别坐落在一干河和二干河之间的星火村、悦来村、常家村。现保存完好的有10个碉堡,1个炮台。”陈国华介绍说。9 U9 G" ]: a8 F2 w# X
    那么,这些碉堡建造于何时?又由何人建造呢?
, N5 @1 M; W' `" F# Y6 U    “这些碉堡是由国民党部队的工程兵建造的。”陈国华曾采访过村里的老人汪子清,老人曾亲眼所见,其时国民党军队103师师部就设在合兴东街张宅,碉堡于1935年冬开始施工,直到第二年春才相继完成。“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其狼子野心已暴露无遗,继而就会疯狂侵占上海,然后沿江而上侵占江阴和南京。为防备日寇从长江十一圩港和七圩港登陆沿二干河和一干河南下,包抄攻打南京,于是才有了这碉堡群。”陈国华说。
6 b( s- Z9 v* `8 F    抗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碉堡都成了当地人的杂物“库房”、猪棚。时间一长,不少暗碉和小型碉堡被湮进了黄土。这样一来,合兴在当时到底有多少座碉堡,连当地的老人也无法数清了。6 T/ ^* b8 ?! t: J9 K! k
    好在这些碉堡绝大多数得到了保护,比如悦来花苑内的“景观碉堡”。也许别处相对荒芜的碉堡也期待能有这样的改建机会,让它们与城市一起进步,一起精彩。
4 S" n6 B: r# `4 M1 Q' l    随着硝烟逐渐消散,枪炮声停止了轰鸣,这座城市因为保留了碉堡等战争遗迹,铭刻了这些血与火、生与死的城市记忆,和平才能永驻人间。
. A  p- B# G' a! O& G8 J    鹿苑碉堡群:
2 }7 Y8 k# W6 B    部分碉堡湮没在了厂房、民居中
( _9 R5 L# s+ g7 k! l; E" B    鹿苑碉堡群与合兴碉堡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建造年份及外观上略有区别。
2 U1 D4 X! l5 B8 d0 N    根据史料记载,在1936年,国民党87师王敬久部在鹿苑集镇四周建有7个碉堡,现存4个。外观则呈长方体样式,钢筋混泥土结构,长5米,宽4米,高3.5米,壁厚约0.5米,中间分2格,有进出的门和射击口。! i! _6 h: {2 ]3 M) m. L1 q$ t, _
    位于鹿苑东渡路北面的碉堡,是鹿苑碉堡群中最显眼的一座。党史工作者钱永飞介绍,他2014年来此寻访时,这座碉堡还在农田边,后来旁边的道路拓宽,碉堡就向北移动了10米。“当时来了2辆大吊车,才挪动了这大石块。”路建好了,人们或开车或漫步在东渡路上时,路过这个碉堡,深感和平的可贵。
  ?. M( h6 x. N/ Q8 R1 }0 q    只是,其他碉堡尽管保留了下来,但也几乎湮没在了厂房、民居中,失去了原本的面目:其中一座被水泥墙“封闭”在了厂房围墙外,进口已被堵死,只能从一处镂空的窗口里窥见样貌,从砖壁上的弹痕和几个机枪眼,还可识别这是个碉堡;另一座碉堡则在半山腰上,已经陷入泥淖中。当地人告诉记者,如果不走近看,很难发现这个“小土包”是一座碉堡。' _! E  k& ~1 x# @. o( H7 U
    这些碉堡像遗世独立的战争弃儿,孤零零站在城市不为人知的角落,经风霜日露,无声无息。有的被垃圾掩埋,有的因城市的发展消失了,灰飞烟灭。8 ?; W7 X" H* h& o
    “还有一座碉堡怎么找不到踪影了。”钱永飞发现,一座碉堡“不见了”。/ l% |4 r# O7 ]( i
    碉堡不见了,村旁的大树下,坐着两位老人,正在象棋盘上无声地厮杀。
+ n; k6 q' c  b    在老人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一个暗堡,它藏在居民住宅内,与之“浑然一体”,如果不是几个射击孔,根本就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现在,碉堡的砖墙已经破损不堪,石砖大多已风化,以至一层层脱落。碉堡的通道进口,已被垃圾封了一半,里面还堆放着杂草。东北面墙上布满了弹痕,最上层一角还有炮弹炸开的豁口。一个五十多岁的王姓退伍老兵寄住在这里,和它一起守望着这座城市。8 ^, `+ h1 B+ z  |9 _5 q2 E
    紧靠这座碉堡居住的一位村民对记者说,这是一座很有历史意义的遗产,但由于长时间无人修葺照管,碉堡渐渐受损。钱永飞说,鹿苑地区能将碉堡群保留至今,很是难得,应该把它留下来,“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本直观的历史教材。时隔70多年,能有幸目睹这样的战争遗物,非常难得。若任其风化,后代就无法亲眼目睹了,实在遗憾。”




欢迎光临 沙上论坛|张家港沙上论坛|沙洲论坛|沙洲新城论坛|欢迎所有朋友加入 (http://sslt.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