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破中求立留住文化之根

陈世海/文  i! ~. g7 @  [* ?) o) q9 d% n
  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坚持把加强城乡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作为高起点建设“文化张家港”、“协调张家港”的重要抓手,抢救性挖掘、整理城乡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开辟多元化保护、传承途径,大力培育富有时代气息、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展现了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 U) d/ x2 M0 c/ z/ o
  - v/ v8 h! w5 C( A; N
一、自觉维系文化生态平衡: ~" K. z- f7 E+ V1 m6 m7 j) k/ d- A! k

) V  J# Y2 ?: w5 i0 Y) W  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见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经过历史风雨洗礼而留下来的文明薪火。在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的背景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守护好民族民间文化这个“精神家园”,刻不容缓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不仅关系到城市文化的振兴和繁荣,也关系到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构建。0 z) W  B7 E6 K( p0 ^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发展安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目前苏南地区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潮流所在,农村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受到了空前挤压,这也从根本上危及着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保护好地方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精神世界和灵魂。
( s) _9 @5 t- }, Q, Q* K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觉担当区域文化发展责任。目前,国内城市文化“千城一面”,“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作为新兴城市的张家港,如何发挥民族民间文化在张扬城市个性中的作用,建设富有品位和神韵的魅力新城,就显得十分重要。
, _, k& @, L$ R+ h+ p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自觉把握文化多元共生规律。近年来,张家港市把文化源头定位为长江文化,全力打造“长江文化引领之城”。同时,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在这座城市交相辉映,多元互补。境内的东山村遗址作为太湖流域及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入选了“200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阳山歌被誉为“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世界的奇葩”,其中《斫竹歌》比《诗经》还早,堪称中国民间歌谣的“活化石”;“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享誉全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创业奉献。这些独有的文化特质已成为张家港响亮的文化名片。- y  U2 e! o* O2 O8 N) k9 n" u
  + y6 N# H) g/ j, t
二、自信彰显独特人文魅力
: F4 W! p: P- N* K9 _0 I9 d9 ?7 p
% P# r9 r  D. _4 b  张家港市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文化遗产丰富而厚重。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张家港市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新路子,使民族民间文化生命之树常青。5 F' n# T. P3 {6 }! [
  破生存之局:普查和筛选文化遗存。2006年7月,张家港市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建立了由领导、专家和地方文化工作者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并累计投入87万元,组织120位业务骨干深入全市各地进行普查,初步了解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和生存环境。至2008年10月,全市累计调查各类线索近2000条,涉及10余大类,经筛选合并后的项目为234个,为发现并及时抢救一批有价值而又即将面临消亡的民间文化项目提供了依据,也大大增强了对文化整体性、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 c: N4 }' \. i- Q  y- Y& b/ U8 t- P  破抢救之困:公布和申报文化遗产。张家港市先后公布了两批共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两批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单位,并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1项,传承人1个;江苏省级代表作名录2项,传承人2个;苏州市级代表作名录7项,传承人4个。其中,评弹演员张国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阳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 J0 }9 j7 q, R$ P- m" t  s8 U
  破保护之策:保留和复原典型场景。一是修复古建筑群落。2006年以来,张家港市共投入5600多万元对恬庄古村落进行维修保护,先后对恬庄榜眼府、杨氏孝坊、杨元丰故居等古建筑进行整体修复,并对恬庄古村落进行街道立面改造,进一步彰显了恬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古街特色。同时,张家港市依托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家老宅,启动了杨舍老街复原工程,复原后的杨舍老街将成为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街区。二是发掘保护古文化遗址。2008年以来,由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张家港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东山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中,东山村遗址发掘2000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遗迹,尤其是崧泽高等级大墓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黄泗浦遗址试发掘982㎡,出土文物1500多件,其遗址范围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较为罕见。三是规划建设文化遗址公园。随着境内大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张家港市把建设文化遗址公园提上议事日程,对香山风景区、东渡苑风景区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按照最终建成长江下游“文明之源”博物馆的要求规划建设东山村遗址公园;按照体现“唐宋街区、港口集镇和东渡文化”内涵的要求规划建设黄泗浦遗址公园,以此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品位。7 D' s* Y! k% I
  破传承之法:整理和收藏文化精华。对不合时代、不可延续的民族民间文化,张家港市采取多种手段,全面落实保护政策,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河阳山歌集》、《中国河阳宝卷集》、《沙上春秋》、《张家港市历史文化资源报告》、《张家港市文化品牌丛书》等一批书籍,建立了河阳山歌馆、雷沟大布展示馆、长江流域戏曲展示馆、乐余风筝馆、锦丰沙上文化展示馆等一批保护基地,长江文化博物馆、暨阳文化展示馆也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河阳山歌馆、乐余风筝馆和雷沟大布展示馆已被公布为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河阳山歌”研究会、“暨阳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先后有多篇论文在有关报刊、杂志和论坛上发表和交流。
8 q* M# O4 M" W8 T' s, Q  破发展之题:利用和延续地方文脉。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了“长江文化”、“河阳文化”、“香山文化”、“东渡文化”、“沙上文化”、“暨阳文化”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并逐步在苏州、省及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大力开展特色文化之乡创建,全市八个镇都被命名为苏州市级民族民间文化特色之乡,张家港市及杨舍镇、塘桥镇还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和“山歌之乡”。张家港市还不断探索民族民间文化生产性保护之路,通过企业认领“雷沟大布制作技艺”、“沙洲优黄制作工艺”等文化品牌,为开展产业化保护作出了有益尝试。/ z. O( T! e( S+ k; ]( q& g$ w$ V
  
' U+ R( D# C' n9 e9 i. q# U三、自强推动区域文化复兴' y0 j1 o% U5 c- w) `
, h7 a! D0 s6 G* r
  近年来,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张家港市上下花了大量精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但面对不断加快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也不得不在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困惑与尴尬之中艰难求索。今后,应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进一步保护好、管理好和利用好地方文化的瑰宝。
+ q7 d" ~/ w7 ^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纳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文化、民族宗教、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广泛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使政府、社会、民间形成合力。
2 S, e  s' Q8 t- X4 R  二是全面摸清家底,稳固生存空间。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启动新一轮普查工作,精心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立档案库,并根据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级保护,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要避免走入“农村等同于城市、村民等同于居民、一体化等同于趋同化”的误区,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环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4 e$ o# u; g) h! {5 Y4 o9 U  三是拓宽保护渠道,夯实传承基础。注重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地方民间民俗活动项目;注重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将那些即将消亡的民族民间文化请进博物馆,进行全方位记录,多角度定格,实现永久性保护,对那些适应性较好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注重社会培训和校园教学相结合,在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开设培训项目,在中小学校设立兴趣班,积极开展河阳山歌、沙洲对称剪纸等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在学习中传承文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