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大桥下,古井边

——拨开尘封千年的记忆; `6 R8 ]. `1 m2 w4 c
& _1 X9 y9 i6 R7 U# n
顾珊珊/文" s* s( W$ h8 n! {/ ^
“大桥新近好天气,镇边儿童擢船戏。半边铰钹狂杀侬,青蓝红裙偶相携。风光何处最可怜,赵家高楼向日边。楼下游人颜色喜,溪南黄帽遮羞颜。三月未有二月残,灵龟可使河水涟。葑草青青促归去,短萧横笛说明年。”! }" J# V3 X* V; _$ z
    ——《大桥春歌》 范成大(宋)1 C7 P" R7 E$ d$ T
    这里的“大桥”并不是一个依据体量的泛指,它就坐落在保税区(金港镇)香山南麓、占文村境内,是一座长约13米、宽约2.5米、高约3米的水泥平板桥。大桥确实不大,桥东还伴着一个早已干涸的驿站古井。5 g6 t0 G, K+ m! ]' z* M1 L% U% X
    南沙小学原副校长、占文村大桥人张建良世居于大桥下、古井边,童年时代,他也曾对大桥的“名不副实”表示过疑虑,可是,一个小孩是抓不住这些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疑惑的。: C: ?1 U4 b! M: r8 Q- z4 p+ c
    几十年后,当他终于从史籍里得见时间里大桥的真相,扑面而来的千年历史把他“撞了个正着”。
/ N0 s( f* I$ B2 ^    他由此成为大桥历史的一个“解读人”。' [6 [: f# |$ o! H! W
& |2 G0 B5 N& R5 Y6 O
    大桥: J7 O# ^- R" h  O* B( g) S
    炊烟袅袅! O7 X2 i  P0 D( \" l% i
    老人们告诉张建良,他们的这块世居地,其实就是拥有2000年历史的大桥古镇。
) J# o" S  D# |& D1 X( D    然而,历史一刻不停地在区域地图“走笔”,大桥镇由此成为大桥巷,大桥巷又过渡成一个自然村落,如今,归属至占文村。
9 _( K7 Q) ^+ P; U  y1 R    今天,人们大都知道占文村,却不知占文村下有大桥。$ K: @. J' }; ?5 D3 v, m3 w- ?
    大桥人被一座桥、一条石头港“分隔”在了东西两侧。这些年,张建良的哥哥住大桥东,他住大桥西,兄弟之间走动必须踩过这座大桥。
+ |6 M5 T- H, v9 z0 V- t1 T! t    其实,大桥人都这么来回走动。4 _+ U8 C; S* E
    大桥下的石头港是楚春申君开凿的13条河流之一,2013年,东山村境内的石头港已经湮没,大桥至港西村侯家桥的一段石头港仍在。张建良记得,那些年从石头港里捉来的河蟹和小白虾,丰富了大桥人“贫瘠”的餐桌。在古井仍有清水的时候,每年夏季,用古井水做出的面酱也连接着老一辈大桥人的味觉记忆。
; B5 ^' B' a/ D+ A* k    大桥西头原是二十世纪末生产队时遗留下来的三间平房,大桥人集资仿民国时期大桥东张家祠堂旁的大桥庙修成了祭祠,有灶头、长桌,大年初一,大桥人,男女老幼聚在这里,折些纸锭烧给祖宗,求庇佑。最诚心的大桥人那一天会来得最早。
9 w: \1 X6 v* B1 O, l# }    大桥和大桥下,往往是传说、故事和流言的神秘起源地。比如,在大桥巷,人人知道这样一个传说:宋人戴定光在大桥遇到铁拐李,吞下仙人从自己身下搓下的一粒污垢丸,出家修行,最后在杭州灵隐寺成了一尊活佛。小辈份的大桥人还听长辈们说起上世纪90年代疏浚石头港时发现的大量尸骨,大桥人“窃窃私语”:大桥这里曾有一场恶战……
  b2 o. c6 `5 `# }" _    可对于大桥,大桥人知道的也不过就是这些,没有人清楚大桥的真正来历。两岸的人家依旧,菜地青青,不远处的村庄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大桥人在想什么时候这轮动迁潮也会到达这里。9 l, X1 n) p# J3 F- w& Z+ Q+ Y
; [. l/ D7 L4 G. C
    大桥/ {2 t/ P( \0 j
    历史悠悠9 e# m+ S2 m5 ~4 z
    2012年暑假,张建良跟随《江南香山》一书编委前往常熟、江阴、常州和苏州的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大桥古镇从这些纸片里“跳跃”出来,在张建良眼前连成“一阙诗”——9 [* X3 [& f4 M0 f
    一镇雄居澄东方,二山成屏锁郊廊。三市开张南北货,四时货鲜数鱼行。五里长街分井字,六路商贾盘钱庄。七家雷沟大布坊,八色古董来典当。九成赤金珠宝店,十字街头盈天堂。
2 [5 q6 r2 V3 e    “这是明代著名诗人沈翰卿游大桥镇时写下的《诵大桥镇》,生动勾画了大桥古镇过去的繁华。”张建良告诉记者。9 E: o4 n3 Y( X8 N: n
    据记载,大桥镇因建横跨石头港的三孔花岗岩麻石拱桥而得名——桥长约18米,宽约3米,两侧有护栏,护栏刻有栩栩如生的八仙浮雕。桥面正中有一块80厘米长的正方形石板,脚踏有声,时称“响板大桥”,是大桥镇的一奇。“这就解释了大桥桥名的由来,当时,用花岗岩建桥不可能多见,所以谓之‘大’。”张建良说。尽管大桥的桥身几经重修,但大桥这一名字由楚春申君时代起,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 _1 l4 L: E0 S/ M. F* D7 ^    清乾隆《江阴县志》有记载:“大桥镇,在县东三十里,冬至章卿,南至周庄,西至三官,北至沙洲。北峙香、镇诸山,南俯横河,长堤虹偃,村墟基置。”过去,大桥镇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从江阴到杨舍、常熟、杭州等地,无论水路陆路,都必经大桥镇。然而,历代的兵祸终于将这一古镇湮没,原来坐落于横河南侧的覆酒山,如今也已消失不见。: f. Z" a, K; K- N6 O) L, m, ]6 G, o
    昔日的大桥古镇早已繁华褪尽,大桥的面貌也已不似最初,难寻往日的丝丝痕迹。
1 E3 r, g* z5 T- o    然而,2012年7月23日下午,一块大桥古碑的重现证实了史书上的记载。这块石碑的碑文是由时任江阴知县的蔡澍撰写的,为的是纪念重建大桥和疏浚石头港。石碑被发现于卞家桥一个抽水车口的底部,被浇筑于混凝土底用以加固车口。古碑的碑文虽有磨损,然而,这些内容毕竟比清乾隆《江阴县志》记载得还要详细,这对研究大桥古镇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6 L9 H: w; c# ?0 f& S1 l0 s- f& a
' j" F3 l! m4 z% ?  \7 i: a9 v
    寻找大桥张氏
& D, f9 N% c0 U  p    2009年末,在母亲过世之后,张建良开始思考寻根的可能性。在大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张姓,现在仍然居住在大桥的就有500~600人。“我想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根在哪里。”于是,张建良开始寻找宗谱。% L( \: V& c: G" N! {
    南沙柏林村张兴宝给张建良提供了线索,但寻找到的宗谱有残缺,最后,张建良在江阴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张建国手中找到了一本民国15年修订的大桥张氏(培川堂)宗谱,培川堂是大桥张氏第十一世孙张大中静斋公所建宗祠。以此为蓝本,张建良开始了自己续修宗谱的工作。
! t- C2 X' n4 d    据宗谱记载,西起巫山沙,东至德积、晨阳、大新沿江一带都有大桥张氏(培川堂)居民居住。仅在金港镇(古大桥镇)区域内,大桥张氏就遍及近百个自然村。当时,大桥张氏是望族,在修大桥张氏(培川堂)宗谱时,江阴县政府还单独为此发了告示,这在民间撰修宗谱的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 O/ \7 a: q" J7 g4 s5 V+ s6 K    2年时间,张建良续修的大桥张氏(培川堂)宗谱完成,共计18卷,收录2~3万人。张建良是第三十一世孙。: _: r4 D5 K% d6 g
    2013年,张建良等大桥张氏后人一行来到四川绵竹,将18卷宗谱捐赠给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这是一趟寻根之旅,大桥张氏的根就在绵竹。“大桥张氏是张浚、张南轩的后人。南宋魏国公张浚、第七代中国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之孙张广德经常熟白茆首来大桥,张广德命子张大中定居大桥。张大中成为今天张家港大桥张氏的始祖。”张建良说,“如果不去寻根,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大桥张氏之间的联系,不会知道我们的族人已达200万人。”
9 w' b' h8 H8 e; I0 b7 }    现在,大桥张氏(培川堂)宗谱被江苏省档案局收藏。但张建良挖掘大桥历史的脚步没有停,他希望大桥这个名字可以进入《吴文化张家港市地名保护名录》。尽管如今大桥下水面清澈不再,一批一批的大桥张氏年轻人离开,但他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大桥、忘记大桥繁华的曾经。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