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浴血抗战写史诗 (沙洲)
浴血抗战写史诗 (1937年7月~1945年8月)! K n9 d8 x5 {; |, M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向我国华北开始了大规模侵犯,无畏的中国人民用鲜血书写了抗战史的第一页。
! m/ C8 J! I- \ v( o R 8年!8年!血液渗过沙洲的土壤,枪声刺破沙洲的夜空,眼泪和呐喊、叹息与愤怒、杀生与希望,沙洲人民的浴血抗战,填满着信念、勇气、智慧、执着,而胜利踏着无数沙洲人伏地的身躯到达。
: G, c1 x6 t, u* O: ]# ]- m 最终,沙洲人救了沙洲,救了自己。
. ]4 A; m9 u8 r2 w) J! }8 ^$ `$ n9 D. `# O' K, t# D3 ?
) p3 e: S4 D8 s- w G, `
4 G- \) }9 ?: s5 {5 `# |' `8 l8 f- D" Q
4 M8 E. k& S; u, R
6 y. D `5 y* l& m9 R+ H" K3 ~$ c, ~8 Q2 u5 S# E v1 w
3 Y+ `% w( m8 T% [1 b2 t8 c% J家园沦陷. a7 |6 r) n1 C$ F1 A
卢沟桥事变后,在沙洲,群情激愤。首先是回乡学生“站起身”,二三十人组成“战时后方青年服务团”,去附近各个乡村巡回演出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事变》,发动群众抗日救国。
( |5 X& V$ s' Q/ Y+ G 然而,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国民党全线败退,农村一片混乱。这些青年学生,一部分投身革命队伍,一部分流亡大后方,融入了抗日洪流。
6 w1 r( Y4 c E 11月20日,日军前锋从谢家桥沿羊福公路到达黄土泾桥(港口东2公里许),正在撤退的国民党军队百余人进行抵抗,失败。日军前锋经过港口镇、西徐市、顾山向无锡方向进犯,一路火光冲天。! ~6 u* f! w# t& x- l( u$ F, F
从这天起,一个日军步兵团侵入港口镇,在福山港的另一路日军到达恬庄,一路日军进犯杨舍……沙洲沦陷。
( b. ]0 d# X0 y6 A9 F6 g' h, P 金村暗泾老人日记记载当时惨状:“庐舍为墟,道死者极多。仅港口、大义桥、谢家桥三处死者近千人。两月以后,尚有未收者,河中死而浮者,往往见之。”2 A# y q- H3 q! E: T
幸而沙洲地处偏僻,日军的主要目标是进犯战略要地,所以,沙洲农村大部分地区未有日军深入,金村、妙桥等地集中了各地的避难者。
. T1 d4 K4 e, s5 Y$ @" R 但此时的沙洲农村秩序混乱,散兵游勇、盗贼土匪都在此处,人民终日惶恐。0 _8 p8 X) A& }* B$ j( ~
杨舍、后塍、塘桥等集镇先后成立地方维持会,但这些组织其实是日军的傀儡。/ {/ G3 m2 y- h( [, H
在这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沙洲地区出现了数十支地方武装力量。一些由共产党和进步青年发起,一些由帮会头子和地痞流氓拉起,还有一些以国民党散兵为主体。这些武装力量的政治倾向和动机不一,有的是真正抗日,比如“民抗”①;有的是为维持既得统治权益;有的则是打着抗日的旗号,鱼肉乡民,比如忠救军②。9 Y# Z6 v. T& \5 \
【词条1】民抗:在江阴东乡的朱寿松部原本受编为忠救军,后经劝服,他拉出一个大队的一、二中队和警卫排,与后塍横河大队一起宣布脱离忠救军,接受共产党领导,坚持抗日,被授予番号“江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简称“民抗”。
7 W8 }- P! J# Q5 {) b- G3 A! E4 z7 y 【词条2】忠救军:1938年1月,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将从上海溃退到皖南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残部改编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江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简称“忠救军”)。4~5月间,忠救军总部打着开展敌后斗争的旗号,在东路地区扩张势力,点验收编地方武装。沙洲各支地方武装悉被收编。但忠救军执行的是国民党当局的片面抗战路线,消极抗日,抽捐收税,横征暴敛。烈士余静嘉就于抗日胜利前夕牺牲在与忠救军的一场战斗中。: {4 j+ V; `' y/ N- q$ L
x3 @5 i5 T3 }4 p h, u. R
建立根据地
6 W5 y# q; J" Z$ _& Y9 g 1938年10月,日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特别是敌后游击战的迅速发展,致使抗日战争进入敌我相持的新阶段。此时,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华中最重要的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为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而斗争。随后,中央明确指示东南局——尽可能独立自主扩大军队、建立政权。! c: ~3 z. u6 P
简要来讲,就是“根据地、根据地”!
" i) j( E% H( ]9 n+ W4 E 1940年,“江抗”③东路指挥部西移澄锡虞地区,对无锡、江阴、沙洲等地开展开辟工作。“江抗”在沙洲一带与日伪军、忠救军以及国民党保安中队等展开激烈战斗、军事争夺。1940年9月,建立了半政权性质的后塍办事处,1941年2月,沙洲县办事处撤销,公开成立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3月,建立中共沙洲县委员会。此时,沙洲常备队发展到了150多人,各种群众抗日协会普遍成立,沙洲抗日游击根据地初步形成,沙洲地区进入了抗日的鼎盛时期。9 F& c, Y1 {. i0 l. @; `9 D3 r
沙洲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围绕着6项重要工作:党组织建设、政权建设、地方武装建设、群众组织的建立和活动、经济工作以及教育和文化事业。5 `6 H B. Y2 y0 U6 S- k$ R
154名地方党员——到1941年6月为止,初步统计,全县有地方党员154人,建立支部20个。
3 u8 T2 b0 w( s2 s 唯一公开政权——这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问题,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沙洲地区唯一的公开政权,并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④政权,由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加强。' N8 Z) M4 S# b/ u: y. s# h
补充总部队1000余人——到1941年2月,沙洲县常备队发展到150余人。沿江区建立起江防大队和车工常备队,保护港口税收和江防物资运输,在护漕港成立新兵站等。从1940年6月~1941年6月一年间,初步统计,沙洲县通过动员参军、改编部队和地方武装上升,共补充总部队1000余人。
& D; R. `1 t( X% P4 t+ M) u 群众组织蓬勃发展——沙洲全县普遍建立群众组织,包括农民抗日协会、青年抗日协会、妇女抗日协会,职工抗日协会、车夫工人总会等。青年抗日协会是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他们积极组织青年参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办夜校,发动青年学文化,开展抗日宣传;组织缉私队到交通要道、港口码头查截贩卖粮食的奸商,反经济封锁等等。
$ I9 e" }& l$ \ 重要交通线——反经济封锁斗争全线展开。首先是控制港口,沙洲境内从张家港以东到十一圩港的各港口都被控制,其次,沙洲各港口是苏南东路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港,大量棉花、丝茧等农副产品从沙洲港口运出,保证了东路地区的经济活跃和市场繁荣,布匹、火油、药物、军工器材被转运至盐城军部。许多军需物资都是从上海经沙洲这条交通线,冲破敌人封锁运到根据地的。而且,沙洲的港口税收还是东路的主要财源……
" I# s) q' I. y$ A 兴办学校——到1941年2月,沙洲全县有周庄成化中学、合兴大南中学、乐余静山中学、后塍崇真中学4所中学,小学40余所。全县不少乡、村普遍开办夜校。1941年3月,沙洲县政府办的《县政公报》正式出版,其前身是知识青年办的《抗日救亡报》。1941年3月1日,东路地区唯一发行抗日革命书籍的书店“江南书店”于后塍正式开业。
; n1 r$ g7 O8 y+ Z 【词条3】江抗:1938年,澄西梅光迪部被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番号,简称“江抗”三路。1939年5月,在陈毅的指派下,新四军六团与“江抗”三路会合,沿用“江抗”的番号。11月,新“江抗”成立,同苏州、常熟等地的地方抗日武装一起开展游击战争,为东路地区的抗日运动坚守阵地、积聚力量。
6 A! J7 H' K( K# x4 U" ?) | 【词条4】三三制:这是党关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组织成分的一种政治规定,要求在抗日民主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
2 O$ k% z) D# `% k1 V, G
' @9 R2 d# b5 l 誓死反“清乡”
% u/ o5 [, l2 B# G/ d' U- A5 M, A 沙洲是江阴和常熟两县的结合部,1941年7月1日,苏州地区的第一期“清乡”刚开始,两县的日伪军几乎同时进入沙洲。而9月22日,第二期“清乡”首先在沙洲展开。3 g* K2 _5 K5 [, W
沙洲县是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与苏中抗日根据地之间的重要战略通道,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是澄西虞地区反“清乡”斗争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重的一个县。# G+ K3 b" F) ^4 y2 R
为了统一领导沙洲的反“清乡”斗争,沙洲县军政委员会成立,沙洲党政军民同仇敌忾,与日伪展开了英勇顽强的反“清乡”斗争。
# \6 P" g& _, k2 c' ?" p i- K+ z 他们保卫沙洲战略通道,用武装袭扰敌人,开展锄奸斗争、破坏封锁线、掩护干部北撤。
2 u7 L a" G- D* ^3 R4 n% {- h 在武装袭扰中,警卫一团与教导大队紧密配合,先后与敌军作战数十次——袭扰占文桥日伪据点,炸死敌人多名;袭扰后塍伪军据点,敌溃逃;警卫团袭击伪军屈重光部,我军伤亡20余人;在天妃庙作战,日军猝不及防,三名日军当即毙命,然而我军撤离后,后塍援敌赶至天妃庙,不见我军踪影,就纵火烧毁十多家民房。
' K. _4 z/ z" o- q9 w* L 流血、流血,敌军的血,我军的血,群众的血,鲜血是胜利的代价。
' o* @! M) {* J8 [ 9月上旬,六师师部决定在沙洲建立反“清乡”斗争的桥头堡,然后逐步向南推进,恢复澄西虞地区。于是,大批干部南下沙洲。这就是南进沙洲反“清乡”。
3 {5 {/ t$ `# P; S 而此时,敌人正对沙洲进行疯狂的军事“清乡”。敌人在沙洲沿江各港口和全县各集镇都设立大小据点,大据点一般驻日军一个班,伪军一个排或连。日军在长江派舰艇封锁江面,公路上有装甲车、坦克巡逻,“清乡”区内严密封锁,汽车轮船一律停驶。各路日伪军之间相距一两公里,由汉奸、特务带路,横冲直撞,搜索我武装部队和党政机关,残害抗日群众,为保存实力,我党政军人员开始北撤。白色恐怖严重笼罩整个沙洲。* u) n1 H4 @5 q3 F. J/ }
南进沙洲反“清乡”让沙洲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他们宁死不屈,维护了民族尊严。
( D% I6 _ d I! l8 b* i' a$ g& T; t' k% B) e# t
战斗在敌伪区
& b3 l! d. l% P6 P8 ]" ]/ U 在我党政军撤出东路后,日伪进一步加强对沙洲的政治、军事控制,普遍建立了区、乡伪政权和自卫团,增设警察机构、清查户口、颁发良民证,强制实行“联保连坐切结”,建立伪化区。
( i9 p+ z P% u% K6 y 而此时,沙洲的地下党组织逐步恢复和发展,并坚持在伪化区,开展了艰苦的斗争。
4 h; v. `% i" Z 大规模军事“清乡”后的沙洲,抗日斗争出现了较大的曲折和反复。日伪疯狂镇压抗日力量,不少干部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地方统战人士遭到监禁,甚至杀害。中兴乡共产党员濮文兴打入敌人内部,担任中兴乡伪副乡长,掩护北撤,事发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并用他唯一的儿子威胁他,但他毫不动摇,拒不招供,最后惨遭杀害。县警卫大队副大队长黄才学,被捕后,宁死不屈,最后被狼狗活活咬死……但也有少数意志薄弱的党员成为叛徒。
& _- `$ m7 l7 t6 l3 i- }4 F 因此,沙洲党组织决定分两步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 g. f# n3 e& ^1 H
第一步,取得合法身份建立立足点。焦康寿、陈锡清等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立足点。# A) H$ h s" N/ ]
第二部,联络党员,恢复基层党组织。一年半以后,基本上恢复了沿江、后塍、海沙、干西等地的基层党组织。初步统计,沙洲全县共建地下党支部14个,恢复党员82名,并开始吸收新党员。% m2 o! \% C% y) {" w3 }
1943年下半年,沙洲地下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由恢复组织转为发动群众。他们宣传教育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打入敌人营垒,分化日伪力量;他们动员青年参军,并积极建立地下交通线。
; V( e* X+ t2 G; g f( J- I4 M- u; @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小型武装活动的穿插。1944年开始,沿江各地的抗日骨干陆续组织不脱产的武装游击小组,他们三四人或者七八人一组,用大刀和匕首在家乡开展活动。6 M2 b% L+ L$ D& @/ N
由此,沙洲的抗日斗争开始迎接战略反攻。# g; |' F8 F0 C' N' L9 j0 U
) u3 E7 f4 v* d/ X 欢呼胜利5 p0 T; Y+ U( J* `* K3 }* A
1944年秋,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日本的败局已定。
* G" v. ~) G% {7 q: r7 E1 A 1944年11月,中共沙洲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沙金被调至沙洲工作。
2 p. N( C% g4 j# i) ^3 M 恢复政权是恢复沙洲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第一步,目标直指抗战的最后胜利。
& \- S4 @2 ?) {$ Y 接下来,沙洲县武工大队成立,最初约有50人。到1945年夏,这支部队已扩大到一个连的兵力,成为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武装队伍。7 h5 J5 l9 h& Q8 s
各区委、区政府也相继成立,主要精力都在武装建设上。以沙洲县武工大队为主,区队配合,主动袭击日伪军,屡获胜利。1 \/ x S0 r' I* \
1945年春,日伪在沙洲的部队已经不多,而国民党“忠救军”势力却很猖獗。他们到处活动,伺机挑衅,杀害抗日军民。这一时期,武工队一方面打击日伪军,一方面对“忠救军”的挑衅进行还击,发生了殷沙埭战斗、十字港遭遇战、袭击“忠救军”技术营等战斗。
, S4 I% c* p9 z* G. l 抗战胜利近在咫尺。) V# J' F; R1 N6 H$ G7 N
此时,沙洲县委因势利导,努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动员和团结各阶层人士——团结各界人士,争取伪乡、保长,分化伪军。沙金多次写信给忠救军特三区行动组长沈宝生,最终劝服他脱离“忠救”,还有其他忠救军人士转投共产党。
& j% d1 w w9 K5 [; o* k7 } 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沙洲的党组织、政权建设也在加强。
# t2 S% \# q4 I( N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沙洲县委迅速收缴日伪武装、努力扩大根据地,并反击“忠救军”的挑衅,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局面被打开。$ y3 [3 Q# v9 Q. G. c R6 M
沙洲人民盼望了整整8年的胜利,终于完完全全地到来。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