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3
- 威望
- 1148 个
- 金钱
- 1124 枚
- 贡献
- 0 点
|
沙洲风情 寻找年货
本帖最后由 bcbn 于 2016-12-26 09:36 编辑
) {8 u$ _. k. W C' t3 m! G& \5 f7 j6 t/ T% }
杨宇飞/文
8 V& h; z6 _/ i& |) t' Q: P1 |( q% |7 t/ ?* R
年夜饭,至今依然是所有华人过年的物质载体。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的不仅仅是食物,这时的港城,农村炉灶上待熟的白水糕蒸腾起袅袅烟雾,蒸糕老师傅谈笑风生一脸笃定;密密麻麻的咸鸡、腊肠后面,人们眼神里满是温存……
3 }. d9 L- N& O; B& i' b
' d ]) f; W; ^/ p, ?( q+ e 我们为你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些地道年货,还有生活的图景。每一道年货的厨艺传承背后,是流动在美味当中的情感。而这正是我们以文字和图片,连续第三年奉上“年货”这一特辑的宗旨。
# \( v1 Z m- W6 s) V0 l0 ^9 k
6 C- H; F6 F9 i1 T$ H& D 需求量再大,也必须自然风干
; i" Z) ~; R. k% ^! D9 u) c
" @- X7 Z/ p6 d/ x) \- F! j$ T 与广东熏腊的精致不同,港城腊味就像江南人的性情,慢条斯理,要的是自然风干那股风味。所以,在港城市区很难找到一个大量做风干腊味的店,吃好的腊味得随性找到乡下有足够场地的地方才吃得到。- L, s4 u- p; o
+ d* `1 q. K3 O% v# i: }
在沙洲风情餐饮店,记者找到了成片的腊味,有酱肉、咸肉、咸鸡、咸鱼等,这已经是店内连续第四年制作腊味。“刚开始只供应餐厅,后来喜欢吃的顾客越来越多,想买回家吃。”沙洲风情餐饮店总经理詹亚军说,谈不上有什么秘密土方,就是请农村有经验的主妇们用老手艺制作,“腊味要好吃,首先必须自然风干,风干的时间也很重要,根据天气变化,起码达到半个月时间,才能腌出风味。”
/ K4 D2 Q6 U9 c* y2 _ G& b! b7 A* |# p0 y) z9 h U+ _
最难做的是酱肉。詹亚军说,哪怕需求量再大,也必须保证自然风干,而且一定是阴干、通风。“比起广东的熏腊,这种酱肉更入味,有一种轻盈的腐香,却又没有烟熏气。”同样道理,咸鱼也是将新鲜鱼剖洗干净后抹上盐晾起来。; h8 g: S9 C' t! Q
* Y, Q: ^! D( M; ^+ Q: I; A* w5 I
作为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詹亚军对港城人的喜好非常了解,他说,过去物资匮乏,过年前,数量不多的猪肉、鱼、鸡还要分发给家家户户,为便于保存,主妇们将这些“鲜货”腌制起来,尤其咸肉,四季都会用来备用,家里临时来了客人,取一块咸肉蒸了,再加两道蔬菜,就是一顿待客饭。" p. d* j! ^8 Y" @: l" {4 O) ?+ b2 ?
/ O9 d" V& ? p# q6 b7 _
沙洲风情餐饮店现在每年制作腊味上千斤,原料都由詹亚军亲自把关,全部选用新鲜猪肉、鱼、鸡和鸭,“以猪肉为例,一般200多斤的猪杀了,肥瘦正好,做出的腊肉十分好看。”詹亚军已经十分有经验。
/ @8 s) P; E$ T. {5 H* g# {3 ?4 v% [( g" I
据说有一次,新来的大厨提出腌制时加“硝”,可使腊味看起来色泽鲜艳,这时一旁的厨师赶紧反对:詹总最忌讳的就是加各种添加剂!
6 G$ D1 Y2 {' Z0 {
* i: C8 Q9 r( U! ]- X4 |- X 市区其实也有名气很大的酒店推出腊味,味道好是好,终究不如这农村的老手艺。厨师不过随手炒了几种腊味,大青菜正是当季,霜降后再炒尤其甜鲜,配食腊味最合味。
6 v! l1 T- l. Y8 g, s5 h6 z9 X( k
蒸糕是门技术活3 u1 U: O, C6 ~+ i$ c' z
' i3 A8 A9 S0 _, V: b
可能因为自己做年糕生意,59岁的倪南山依然特别讲究这种传统年货的制作工艺。" o: J/ g2 w* ?' }4 d. S4 `9 ~1 s. {
" h, c) h' d& D
倪家住在锦丰镇光明村做蒸糕生意32年,此时的倪家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村里的唐阿姨一做就是100斤糯米粉,还有港城四面八方的人涌来做糕。倪南山说:“从现在一直到除夕,基本没得休息了。”
' Z3 }- \% p- a- Q* A& S/ C
8 J$ g$ A& s& ^4 }0 J0 F- T: E, W' w3 s4 y/ a9 D$ D2 ~
一根线,就能轻松切糕
( D2 j" z, y9 M! ]6 q- ?6 h$ Z
6 ~+ P/ O" S6 t 倪南山的儿子倪龙已经35岁,如今渐渐接过父亲的班,也学会了这一独特的技艺。
3 s. d9 K2 S9 _2 c7 F! ?0 X
) b _* y: [7 `( Z" E% ^7 \ z 倪龙记得,儿时每年年前生意最忙,父母常常要熬上一整夜不能睡觉,越接近春节,小孩子们越兴奋,在蒸糕的灶头边推推搡搡,打打闹闹。“父亲手巧,还会从和好的粉团里揪一团,捏成小动物的样子。“至今记得拿到过一个小兔子形状的,软软的手感,淡淡的米香,我喜欢得不得了,一直舍不得吃。”
! e: P/ v1 r3 o: l$ @) d
% @6 e, D2 Z0 }% Z' ^ 十二月忙年夜到,挨家挨户做年糕。港城人过年记忆里多少有一点年糕的影子。毕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厨房里那一大缸用清水浸着的年糕,才是节日里最朴素的一种丰盛感。
( N; C1 ^1 n) [( C4 f9 N2 L d; E8 n1 ?2 K
“在外面玩疯了,又饿又累回到家,母亲从水缸里顺手抄起一条年糕,灶上烧水,放进去‘咕咚咕咚’蒸熟了。用筷子插着,绵绵软软,蘸点白糖,就是最美味的零食。”倪龙记忆中的年糕一直都是一大美味。0 e4 `* w% A) Z1 V
* G1 I% q9 c' Z# V4 {5 [' L B 倪南山蒸糕似乎有天赋。据说,在他之前,村里有其他蒸糕师傅,但随着糯米粉越来越细,和米粉越来越难,蒸的糕总不熟。一天,倪南山试着蒸了一回,没想到一次成功,从此成了村里的“蒸糕好手”。
1 k& @7 O% H' i& B, [# O
4 v' u5 g+ `+ W 有一个细节让倪南山至今难忘:原来那位蒸糕师傅离开前,特意找到倪南山,意味深长地拍了拍他的背,说:师傅啊,我出丑了。说完便默默背着蒸屉走了。
4 W$ j: \9 T% z
/ B, m. X `5 A) q' ~* d 倪南山说,这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手艺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尊重。之后,村里也出现过其他蒸糕师傅,但不是蒸不熟就是蒸不糯,只有他,最终坚守了下来。
" [* Q; S) X! l1 [- D' Y" o v z8 z& W* d1 m
在农村,有个迷信说法,蒸糕蒸得好预示着来年一切顺利,否则就不吉祥。有的蒸糕师傅忌讳陌生人离炉灶太近,有位来倪家蒸糕的黄老伯告诉记者,有一年他去另一位蒸糕师傅家订制年糕,结果全部没蒸熟,蒸糕师傅居然大骂起来,责怪黄老伯的生肖和来年生肖相冲。0 B4 |% v4 C9 Z; n
5 r* y( u3 p# H, h& {
“放心,我从来没这规矩,随意围观,人多还给我解闷呢!”只见糯米粉在倪南山的手中揉、捻、搓,把极细的糯米粉和成几乎没有大颗粒的面糊。倪南山说,力道、添水都要恰到好处——水若太多,粉就会粗糙,做出来的年糕松松垮垮,水若太少,米粉会生,年糕口感发涩,究竟和至怎样的手感,只有倪家父子知道。( q6 A4 i* }, K
- n- Z3 O" p5 K$ {; B 炉灶上一层粉蒸熟后再撒一层,什么时候撒,怎样撒得平,什么时候起锅,倪家父子也都全凭肉眼就能精准判断。“蒸糕最重要是把握火候,不可太生,也不可太熟,等粉熟透八九,形状如松糕的时候,就差不多可以起锅了。”倪南山说。
5 g0 c6 `; H# U# l5 H8 I- b8 W+ G1 m, \2 D
“手工做出来的年糕,真的比机器做出来的年糕好吃吗?”记者问倪家父子。
, U+ k" z0 w' A' o
: l$ p8 [. N }0 D+ m0 n3 V/ c# d 倪南山连连点头:“当然,当然。”一旁的倪龙说,从技术角度讲,机器和面肯定比手工更均匀,可能质感更好,“但所有手工的魅力都在于,以心待物,有温度,有情感。”的确,我们对食物的喜好,从来都受记忆、情感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d" g& p# N7 g- b' `) y
( ^! o) Y( X0 z8 B2 | 与北方的面食相比,港城的水糕在形式上总有些单调。于是,倪家父子这几年增加了高粱糕、南瓜糕、玉米糕、紫薯糕、血糯糕等多个品种,高粱、南瓜、玉米都是倪家自己种的,健康得很。6 _- @1 d$ R$ g0 \( ^4 q! @ A
6 O) ~5 u) Y% \5 f 至于年糕怎么做最好吃,完全是个人口味,有人蒸,有人煮,有人煎,酒酿年糕、桂花年糕、油炸年糕……胃里立刻有一股暖意上来。 |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