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年丰小学
6 T" C2 Q3 t6 |. \0 V$ l郑生大 朱锡华
* |, n8 G( n+ W; S7 w  l) J: h' Q. K4 T( ~9 Z
据清光绪年间编撰的《江阴县志》记载,年丰集镇双杏寺前殿之宝善堂,$ \$ f7 A2 K% X, w# G$ K0 u8 W
曾建有宝善堂私塾学馆,经费由寺庙田产所获租金维持。至1913 年,私塾学馆
2 }& g; s, H# W2 J停办。大约在这时,年丰地区清末秀才孙骥千创办年丰“春旭”二等学堂,校, `$ b, e  `- z$ L1 q9 h0 n8 c
址设在原私塾学馆所在的的双杏宝善堂及该寺西侧的张公殿(殿内佛像搬迁至
5 o& v; B1 w* i( r& p9 K' M$ ]- Q寺西隔壁的城隍庙内)。
$ |1 i' b1 ]0 w: Z1921 年,改校名为“年丰一校”,校长黄献清。1928 年,更名为“年丰乡第
% o6 T/ W9 {& l# b二中心国民学校”,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200 多人。1933 年,改为“年旺街小
, j: o; A# m& j学”。据民国江阴县政府1934 年的社会调查记载,年旺街小学,校长为蒋怀德,$ r% W: i& E+ h( n
男女教师各2 名;学生87 人,其中男生77 名,女生10 名,并附设农民补习班一1 k3 o& A9 O, J6 G$ Y4 Y7 t  b
个班,学校拥有学田11.78 亩。! C9 I* I( R* [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1945 年间,年旺街小学内抗日宣传活动极为活跃,
' k$ f! |" M3 g3 j* y$ X% S3 `教师暗中教唱抗日革命歌曲,组织学生阅读革命书刊,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1 F) M2 O4 i! O/ B5 @
利用历史、地理知识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教师李桐明(原名陈怀
# S  C% Y# f# v, [% b1 G6 K; ?远),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作为中共年丰乡党支部书记,先后在年2 ^7 ]2 y7 n5 Q2 H4 T8 T9 @( ]
旺街小学发展陈令仪、陈秀中、王竹友、申仲仁等4 名教师和工人黄铣荣入党,
. r" x# b' g7 \+ t5 K) g还发展学校初中补习班学生蒋正才、孙介人等9 名学生为中共预备党员。后来2 p9 t( P5 `& D" d- B
这些学生都参加了革命队伍。李桐明、陈令仪、王竹友先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 M7 o  H; C. [9 r2 e% V抗战胜利后,1946 年8 月,学校更名为“年丰中心国民小学”,直到解放前, \0 w* X( p. g5 E) X; _% k7 P, e
夕,年丰小学大致保持在6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学生156 人,教师9 人。. x& R, G0 A' s
解放后,学校更名为“年丰小学”。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了土地,政治
' A: I% `, U( `& c  m上、经济上翻了身,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1950~1953 年间,学生数猛/ Z  r. e' ]! S7 H& h: g* N
增,发展到12 个教学班,学生500 多人,教职工20 人,校长严毓和。这一期
, m* S9 \8 V' R间,江阴县文教局拨资新建校舍12 间。1954 年,更名为“年丰中心小学”,开8 l. ^' b3 R- j
设12 个教学班,学生582 人,校长李尚诗。
3 M+ C+ l. n. I( X1 D, w1957 年9 月,撤区并乡,年丰乡和福善乡并入大新乡,学校更名为“年丰. S/ v  c1 l* L
小学”。
+ ?8 j% J& @; N2 n- J1959 年末,年丰小学评为江阴县标兵学校,校长李尚诗、教导主任邹宗信
: x6 u6 `/ J9 o% Z出席江阴县文教表彰大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这时,学校发展到13 个教学
; z& C$ h  J. _- e( d$ ?班,学生637 人。1960 年初,李尚诗校长调任福善片中心小学校长,崔德成继" X/ O( y- m. f, T, R/ f8 _, j
任年丰小学校长。
6 @: k9 g' q% B) n; a$ K6 q2 l* A1966 年下半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教学设施略有损失,1967 年春恢
2 S7 o* f# B' v复正常上课。1969 年,办学体制下放,中小学下放到各大队,年丰小学增设3: n! i9 |3 n5 ]1 R0 s
个初中班,成为“戴帽子”学校,学校也因此更名为“年丰中小学”。学校翻建" {: |6 o% Y1 z8 p- p9 B# F) J
旧房18 间,成为四合院式的农村学校,蔡志忠任校长。这一时期,为高一级学
( l, f; `; R2 H4 K) v9 Y8 M6 O, k* t校输送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如徐永才在苏州高中读高二时,就提前被上海交通
& c# D7 r0 i7 {2 y% M* O大学破格录取为自动化控制系预备班学生,后来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7 o" Z" o! w8 p0 l' w! g6 R) m1971 年,初中班撤并至桥头中学,恢复“年丰小学”校名。1985 年,开设
7 u4 A  f) z8 V) z6 个教学班,全校学生223 人,教师9 人。1989 年以后连续3 年的九年制义务教( b5 a' V1 _4 k6 k. V
育达标建设中,学校校舍、设施得到改造和完善。将双杏寺及城隍庙原南、
2 q* {7 _" V7 w! T! j' Q  g6 c西、北三排旧房21 间拆除,保留东边一排11 间平房,并在原来地基上,新建七! n, r/ a9 I5 W: X4 v; N
上七下共14 间的教学楼1 幢,在办公室、教室安装电灯,同时在学校南侧河坎2 o6 m) @: q$ \$ w! X8 W. l# u
加驳石驳坎,翻建校园四周围墙,扩大学生活动场地。原苏州市市委组织部副+ X$ b' z  U* ?' J$ u4 b7 z
部长陈令仪和原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桐明两人在得悉学校将新建教学楼的5 W0 }8 E5 |9 p7 e
消息,专程从苏州回到家乡,向乡教管办捐款300 元,以表心意。
4 u' m4 p/ Y, C: X3 Q( W/ D! D  ^) D1991 年,学校顺利通过张家港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验收组对学校# o1 |6 M1 P/ ]& _6 E! Q$ M
在三株古银杏绿荫覆盖下的教学大楼,对宽大的操场,对学校比较完善的教育
0 V" y- }. I  L! L* }教学设施,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给予了较高评价。1992 年,朱锡华任校* q1 [2 I( ]8 o( H# w
长。此时,学校占地12840 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 平方米,开设6 个教学班,学
6 @8 b" I, K# V# ]' \生163 人,教师11 人,附设幼儿园2 个班,学生45 人。
0 r. I" ^0 l9 i% V0 J4 F1994 年,大新镇政府拨款20 多万元,同时接受社会有识之士闻清南捐资80) U# c8 q) F1 w
万元,易地在原双杏寺北老街北河对面,新建年丰小学,建造三幢两层教学
0 M5 P2 _! ]( V1 k楼,及一排生活用房(平房8 间),占地20 亩,总建筑面积1350 平方米,于* N/ y1 q0 C# ~* n" e5 @% |+ X
1995 年10 月15 日竣工投入使用。
8 A7 m1 ^6 q" Q7 V易地新建的年丰小学,建筑风格新颖别致,充满现代气息。全校开设6 个教2 y% ^! `3 r+ Q$ J. I% s
学班,学生288 人,附设幼儿园大、中、小各1 个班,学生112 人,全校教师14
% H+ g5 o: j7 Q! _3 h4 J( a人。学校开辟了音乐室、书法美术室、图书阅览室、自然实验室、少先队室、7 S# W2 i. j& g1 w0 {
宣传栏和板报栏,新建了篮球场和100 米直跑道,设置跳高、跳远场地,添置各
' R9 z  V" M0 m& E0 v3 q- G' f种活动器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8 n5 j: {# o, k. E$ @" I  ?
1996 年初,原徐州市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焦康寿,根据其爱人陈秀, i: U  t# M' N+ h9 H$ \
中的生前遗愿,将她生前从工资中节约下来的3 万元,无偿捐献给年丰小学。陈' R7 ~2 L5 I$ f/ H/ u) @# J; {# e/ K
秀中早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她离休前曾任徐州市防疫站站长和苏州市第四
6 I) A% A% ^9 g" q' t+ X人民医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等职。她对自己早年曾经就读的母校年丰小学,
  L" }6 a& t/ b/ W% F5 A! x4 v. V对她入党的地方,总是怀着一种眷念和感恩之情。大新镇党委、政府得知这一
* V$ t5 d7 H( t8 [情况后,决定在年丰小学设立“陈秀中奖学基金”,并于1996 年5 月14 日在年丰. u: L+ h, J6 z' r
小学隆重举行这一基金设立仪式。仪式上,焦康寿到会发表讲话。从1996 年开
) b# M8 N5 g; H3 o# N* w4 I始,年丰小学均将这个基金每年的利息,用来奖励优秀学生。直至年丰小学撤  Q! M8 L2 E/ a1 ]3 Z
并后,又于2006 年将这一基金转入大新中心小学,继续发挥作用。1998 年,学3 m; ]# }* I5 P
校通过全省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0 z% }% h9 [1 m$ E7 X% j( h( T5 i2000~2002 年,年丰小学连续三年被评为张家港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并! j4 M$ Y4 m7 i- J( r# M* T  P
于2000 年成为全市第一批、大新镇第一所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学校。
/ J+ b( d, O  e9 l8 G# }* g$ ]2 S2003 年8 月,学校撤并至大新中心小学,撤并前,该校有6 个班,290 名学- o- M2 T! V  Q
生,幼儿园3 个班,幼儿218 名,全校教师16 人。年丰小学原校移交大新中心幼- ]! ^% f+ n( l. s) x! k4 q
儿园年丰分园。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永丰小学
. C4 l# k% l% o, o郑生大方琴娣
6 a, V2 @; ^/ x8 Z/ U于1998 年8 月撤并至大新中心小学的原永丰小学,曾经有过一段艰难发展
( X1 g6 u. F4 B. F5 ~: o的感人历史,它是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施教区学龄儿童
$ s4 \) b" N7 M, f( N' f2 O: [不足而撤并的。9 h, X4 ]$ k* H* L0 w
大新镇新闸村西部有一个叫做“朝东圩港镇”的地方,这里又曾称为“永2 v, m- H0 x6 k. [/ x
丰镇”,这个小镇的房屋,于1958 年冬拓浚朝东圩港时拆迁至大新镇。大新镇原$ g9 j# g9 q9 m' s( s
永丰小学,就位于“永丰镇”的二圩埭,故称“永丰小学”。
! w/ W) m$ c& Y2 c这所农村小学校,创办于1958 年2 月,校址选在朝东圩港闸东侧。当时,
- F8 U8 x( |& f, t开设小学一年级(50 多人) 和学前幼儿班(30 多人) 各1 个班,方琴娣为负责
" ]$ i$ U4 v- Z# J! s人。1959 年9 月,方琴娣调任公社幼儿园园主任,由王洪生担任负责人。此3 L) D- s* t3 R- |7 W
时,除幼儿班外,已拥有小学一、二年级,2 位小学教师。  x2 S" S; z* L  A3 z
1962 年贯彻精兵简政政策,全校4 个年级,分别将一、二年级和三、四年1 c' B7 \& r$ h* V9 k
级组成2 个复式班,学生约120 人,教师2 人。教师工作十分辛苦,工资也很
; n. N7 p$ d  `( u& u0 L( m低,但他们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1 w! K9 A; Q: f/ i6 ]
1969 年办学体制下放至生产大队,学生全部回到原籍就读,永丰小学因此
* }7 B( {% c" X1 e增加到5 个班级,5 位教师,但五、六年级仍为复式班,张虎山任学校为负责) |: r( X/ O, |* R
人。
0 D) T0 Q1 p  }6 \. q+ Y1971 年,学生人数激增,原来极为简陋的教室无法容纳。经向县、公社、' C" ]/ e; E' E
大队三级申请,由县文教局和所在大队共同出资,在永丰二圩埭中心地段新建1 a2 Z5 j0 \- p9 u
平房6 间。这样,学校就形成东、西两个校区,各开设3 个教学班,学生约280) R6 r4 N+ A; @' k4 A3 W8 E& c
人,教师8 人。, A6 [0 P4 L, Z$ X( n
1973 年,在新校址增建平房8 间,设3 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西区学生合并" B, g6 }" r. p. C/ Y% ~
至东区上课,方便了学校管理。1974 年9 月,张振清调任学校负责人。其时,! C8 U; a  C+ }8 l$ y
沙洲县文教局推广“三算”(即口算、珠算、笔算) 教学法,学校派方琴娣去南5 i& G- ?- n9 F3 e$ u
丰中心小学参加培训学习。方琴娣回校后就担任一年级“三算”班的算术课,
& x6 A( S6 k' I$ @# O6 O: n学生三年级时,就全部学完加减乘除。珠算“打百子”只要1 分钟。
: e" D1 [1 i% b4 a7 M1977 年,张振清校长调任大新中心小学任副校长,方琴娣任永丰小学校长。
6 I) C6 \) ^0 m1991 年,在1985 年修筑围墙的基础上,增加了包括联合器、排球架网、羽. Z* L8 W5 B1 G! e3 q& ^7 N
毛球场、乒乓球台,电唱机等在内的体育和音乐教学的设施设备和器材,学校6 e# G1 ~- {! @- X$ T8 ]
各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电灯,开辟了少先队室、图书馆、师生阅览室等文体
6 r: t8 E5 q+ q/ \) `# B4 J活动场所。同时在校园内植树、栽花,绿化美化校园,学校环境面貌焕然一
. T$ a+ u! p3 X0 m3 M. z& v4 D新,并顺利通过苏州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 m( N9 Q6 v1 @: g" |  {. N% I1992 年,开设6 个小学教学班,学生130 余人,教师8 人;附设1 个幼儿
$ o) ?, H6 f9 T: S; x3 q  c/ f* N8 m班,幼儿50 多人,教师2 人。2 |. a3 D$ a9 x8 i& q& F
上世纪90 年代,国家计划生育的国策成效显著,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学) Y  u: X0 |- Q7 R* K" N0 i
龄儿童逐年减少,至1998 年,全校学生数仅136 人。缩小办学规模后的永丰小: h8 F' Q4 i" c7 Y( a
学仅开设4 个教学班,教师6 人。1998 年8 月,永丰小学建制撤销,并入大新中
) q1 P$ t) K! x5 t0 U* l" c心小学。学校撤并时,校长为张金德。1 o' L8 k$ u/ o8 d3 p
9 B4 g8 k0 x2 x; K+ K
坍入长江的海坝小学2 E9 H; T8 ?/ y$ I+ E5 A3 W0 _' N* C
杨子才
: `2 n/ S( v5 {1 a1916 年,段山北夹筑成的第一条海坝,俗称“老海坝”,1918 年,在其坝身
% [& G9 l8 y6 n  ?' z$ X0 U3 p' Z' T处建成的街市,即称“老海坝镇”。当年,即在老海坝镇南市稍修建一所学校,9 j8 D6 q- f0 N. c! J
即“海坝小学”,学校规模不大,仅有5 间瓦房,左右两间辟为教室,容纳一、4 o2 P- r/ P' A7 ~- D$ O5 z" I
二年级与三、四年级2 个复式班,中间1 间作为办公室。时任校长顾正千,后为% F& o% t3 j8 _5 l
耿戴成,教师仅2 名,学生60 余人。1928 年,学校更名为“常阴沙中心国民学8 k* Q! c/ Q4 S. V# I6 h- \8 P; c/ b- K
校”。
$ u% b7 |* \0 l: a* A) g# B9 N1937 年抗战爆发,曾停办一年,1938 年9 月,经镇上有识之士会商并集资) j) u' p# p: U" k) O; N
而得以恢复。时特聘请福善乡桥头街人士钱关全先生担任校长。这位钱先生,
- U2 Y; Z1 o2 N- t" r2 g3 m4 v- ]原是上海沪北中学教导主任,因上海“八一三”事变而回乡避难滞留家中。# Y+ Q5 b: v+ l# v. o% _( `8 H" }- l$ }
1940 年,学校更名为“江阴县立海坝完全小学”。此时,在校学生已逾200,教
1 x) {, `" O1 P! E$ j4 v师亦相应增至8 名。) X; F6 }9 u% J9 s
抗战胜利后,钱关全校长于1945 年10 月离任,回上海沪北中学工作,由朱' g# R; W9 N/ q& o" u5 _
建人接任校长。至1951 年,校长为严毓和。1953 年,校长为王元良。1956 年3
9 ?) y4 b1 x4 d; v月,因老海坝镇已坍入江中过半,政府决定将海坝小学迁移至老海坝镇西约1 公
5 p! D2 N$ Z% f& x( y, W里处的新海坝村(十八大队)。以原海坝小学拆下的校舍建材,在土改时期被没
' \6 P# M# L/ {+ J" [3 r& n收的地主杨凤麟(老五) 的旧宅南端,新造朝向东南的教室一排,并将附近的
. E3 w, T0 c7 p. d$ Q原澄光初级小学(校长严毓平)、新桥初级小学(校长朱龙高) 并入海坝小学。
& p. |1 X  U( i8 D9 m: z自此,在校学生超过300 人,教师增至11 名。0 f( B9 l2 Q7 K( ?! n
1965 年9 月,王元良校长调离,接任校长为孙德贤。1972 年后,校长为孙' l# I$ W, J2 ~! \; Q- Y' ^4 x
莘功。1987 年后,校长为周惠良。1989 年后,校长为朱培林。后因生源不足,' i4 M' n8 i' h; A
于2001 年8 月,撤销海坝小学而并至大新中心小学。至此,海坝小学不复存5 c$ c' l$ j& g- V
在。学校从1918 年创办起,至2001 年被撤销,历时80 余载。% G  Y" x% u' @" N3 q2 f1 i
我进入海坝小学读书,是在1945 年下半年,那年我已8 岁,转读二年级,
+ Q( C" L9 B3 G; S于1950 年暑期小学毕业。9 l% \, N6 @5 v% @0 ?8 b
至今每每想起海坝小学,脑海中关于学校方位布局的记忆图景,仍是那样7 d6 ^* r, }* \  e+ n
的清晰。校门是偏西朝南方向,走进校门,左侧即是一排朝东南方向的教室,8 m9 i" V: z$ N( s3 u. r' n
中间1 间是办公室,一眼即可看到廊檐上挂着的那口铜钟,高尺余,“镗——4 Q8 V$ W2 k4 s1 R3 B; g% Z
镗”的钟声,宏亮悦耳,可传至数里之外,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至今不能
  E/ ?# T9 M* @: z" p1 y: ]+ \忘怀。右侧,依路岸而建的是坐西朝东的一排平房,既是教室,又可视作学校  s- Z9 m( ?5 q4 r
的围墙,将校园与外界隔开。中间墙面上由西向东贴挂着四个大大的正楷毛笔1 Y. k8 m  x9 e' g- D
字:礼义廉耻,十分醒目。大概这就是当年海坝小学的校训吧。最前面是一片
+ d- L; I  U$ \' G* _开阔的比足球场稍大的操场,竖着一副篮球架。操场的三面,皆有一条清澈的  _% z5 x9 l% R3 p
小河与农家或农田隔开,田园风光,一览无余。
, v' D6 Y6 p! O+ J* H: l, p* ?1 j我入学的那一年,正逢钱关全校长离任,新校长朱建人接任时。钱校长要
$ G2 \: o8 X  ^求严厉,治校有方。他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办学方针,主张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B; h' N4 G7 s& @3 d
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学校成立学生会以维持学校秩序,检查学生勤学
9 P2 ?; H1 @" N9 T$ q- i( v: |# E情况。学校还自办小商店、小银行,为师生服务。他在学校周边的老百姓中口% A0 i7 z2 Q. g3 g  R. y" t
碑甚佳,师生也都舍不得他离开。朱建人接任校长后,沿袭钱关全校长的一套
, o8 s$ |; d" O% W9 G. U治学方针,且有所发展。学生一旦违纪,就在每周一全校师生集中操场的晨会
, t% Z* Q* H7 S4 T/ _1 ~" X课上,让违纪学生站到前面,校长亲自操板,当众打三至五下不等的手心,以
9 z8 }/ ^0 A. ?6 j3 Y+ p% c+ n儆效尤。我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大概是在午后上书法课时,偷偷地将同桌同
( c# N* P" L4 B学的长衫钮扣一一解开,待等他站起来交习字本时,胸前的大襟一下敞开至左6 F- d. I% n* j0 v* ^
边,引得哄堂大笑。被老师发现后,我在下周一的全校晨会课上被叫出来,校
2 @0 E, L6 O' n' {5 w9 n1 r6 D: \: N5 y长当众狠狠打了我三记手心,痛得我眼泪都快滚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全校师生( F. d' W( M9 [- t+ t
面前被打,羞不可当。从此,我上课总是规规矩矩的,不敢再做出什么违纪的
1 u  \7 J* w0 _, M$ ?" M事了。
' Q. P( ]1 k6 C当时,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学养深厚,水平都很高,我们都愿意听。现在还  q0 [# W2 Y2 w
记得有位老师叫李克明,他是班主任,教我们六年级的算术,在讲“鸡兔同
1 `' `6 b* t3 f- e7 ^笼”故事的时候,直把我们的兴趣都调动起来。最使我难忘的,还有王元良老: ?: c" r$ g+ D# }4 c
师每周五下午一节的讲故事课。记得讲的是《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情节深深地
9 d0 W9 o, E+ Q% v' q吸引着我,时时牵挂着那被落在四面大海茫茫孤岛上的主人公鲁滨逊,和与之3 C1 ~1 a1 X3 B* g
相伴的有一个奇特名字叫“星期五”的命运。王老师那种慢条斯理的讲述,整8 S* ]+ Z6 T+ W
个课堂鸦雀无声,常常是讲到关键处,下课铃声响了,他就慈祥地笑笑说:“欲
5 O. O' K( j0 U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把我们的胃口一直要吊到下周五的讲故事课。这

TOP

个故事,他好像整整讲了一个学期才讲完。
& {/ [# Y0 j8 j海坝小学虽然只有80 多年的办学历史,但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以解0 F; ~8 E' ]- P; I
放前的毕业生为例,就有出任驻原东德大使馆的政务参赞、首任驻日本大阪总
7 V5 m0 ]6 [4 l领事、后又出任驻塞拉利昂共和国大使的田平先生,以及著名的军旅作家陆其
" W% y/ v' L* q8 _) q1 T- X, g明先生。解放后的毕业生中,成为有影响人物的,更是不胜枚举。(本文有关材
  [: g$ C6 d4 d: p& b4 t! [. [4 F料由郑生大提供)1 Z7 ~' {. h7 k. o4 Z
6 _( r2 q7 J* t7 g  `* `. ]7 A
新凯小学及与其相关的小学
% s# u, z, f. Z# z4 r% I郑生大李菊良朱锡华
) h; m0 Y" {$ M大新镇原新凯小学,其前身是在原新风小学撤并至大新中心小学后,利用
7 T: Z5 @0 z9 x3 P" L4 u原校舍创办的一所外地民工子弟学校,而新风小学则是由原红卫小学和东风小
: I* N* @3 v! Z3 E8 H学合并后,易地新建的一所学校。
" E* G- a3 Y7 A+ i5 X红卫小学红卫小学的前身,本是1964 年创办的一个“耕读班”,地址设在
& j3 b5 a8 \$ e0 e2 C3 J: {9 h5 e一大队(新丰村) 三队的仓库中,学生18 名,由李菊良1 人单班独教。教学设/ R( i& X$ V) E/ F3 f# \' i9 M9 }
备十分简陋,只有一块黑板,将4 块长木板搁在砖砌的墩子上,作为简易课桌,
  F* J% K  p5 P* L% Z: f- e凳子则由学生自带。
( T  J& ~$ ^& [6 U0 R1965 年9 月,在原耕读班的基础上,以大队驻地的2 间草房作为教室,扩建* f. w7 E3 ?8 k
为一大队耕读小学,学生增加到80 多名,开设2 个教学班,教师2 名。1966
7 O; C2 N# o4 Q  E- X年,经沙洲县文教局批准,并拨款3000 元,在原耕读小学的基础上,再扩建校
/ s5 m- ?0 w& p- u/ r( H3 Q舍6 间,由大新一大队和二大队合作建办耕读初级小学。当年开设3 个教学班,5 T: @& [, O. l6 q) J
学生130 多人,教师3 人,李菊良任校长。1967 年夏,红卫小学增建校舍4 间。0 [- i: Z* J( F- }. v
这样,形成4 个教学班的办学规模,学生178 人。) @( R8 C1 z4 I: O
1969 年,学校体制下放,提倡大队办学,原耕读小学新建校舍6 间,成为
) N' b3 i% a/ X( G$ _完全小学,正式命名为“红卫小学”,李菊良任校长。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
7 i2 e* m+ M/ u' e+ E200 多人,教师7 人,其中3 人为公办教师,4 人为民办教师。1991 年夏,仍开  j* M& R' W# h) j& w' \
设6 个班级,学生264 人,教师9 人。这一年,红卫小学与东风小学合并,易地" \" Z6 u. v1 A, s6 @3 q* u
新建校舍,合并后的学校,更名为“新风小学”。
" i5 j- n  a! y; t1 j东风小学东风小学,位于东凯村村委会驻地东侧的的新丰港对面,初建
5 b% g5 C; y+ }% _& r$ U0 q& x于1978 年8 月,初建时设施极为简陋,首任校长朱兰英。1991 年与红卫小学合
- I$ ?: ~# s) W. y并前,开设6 个教学班,学生148 人,教师8 人,陆湘宝为校长。该小学并无多; S. u" l# x+ b' U7 x, |
大特色,教学质量一般。
( S0 p6 K  i7 J$ m! o
2 f) g1 J7 g" x( p" l新风小学
5 Y3 ]0 G8 w5 p3 ?5 f1 P4 I0 Y新风小学,由红卫小学与东凯小学合并而成。1991 年夏,经张
7 p. z) q& l' Z0 e5 ?家港市教育局批准,将原属新丰村的红卫小学与原属东凯村的东风小学合并。
8 `1 D2 }5 r, F& r$ r# c; V校址选在两个村的交界处新丰港西侧,占地面积12 亩,两个村各占地一半。张
& ?) b8 v) R7 C9 o. R家港市教育局和大新乡财政共拨款18 万元,建九上九下教学大楼一幢和平房6& _) o) b$ P4 {1 ~- U
间,建筑面积1784 平方米。除用作教室外,另有4 间活动室,2 间厨房。乡政府
. j% I/ I4 b- a  V. r0 g- s/ E又拨款添置课桌、椅70 副和讲台6 只,图书架3 顶,书橱1 顶。各班教室装了新, [4 e" y  n; x/ A, z
广播,操场上安装联合活动器,新添图书2000 多册,还添置了篮球、乒乓球等8 R1 i( U9 L" b0 n' V6 q  b
体育设施。校舍竣工后于同年10 月在新教室上课。此时,原红卫、东风小学两
9 c0 k' [& a- K' N+ A4 p6 {3 y校学生共167 人,教师9 人,合并后仍开设6 个教学班。在为学校命名时,将新
9 D# V+ j, M# k3 Q( w" M5 B丰村的“新”字和原东风小学的“风”字合为“新风小学”。4 t. a: D! y$ K% J5 {' ^  ?: |
1991~1992 年间,新风小学先后兴办新风保暖服装厂和东风磁性保暖器皿4 S2 k9 [- ~, L5 F2 j  l2 M( M  y
厂,创利17 万多元,用于学校经费和添置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设施。1993 年后,
2 V+ _7 O7 N8 q9 F! `$ a又以学校和私企联办校办厂的形式,先后兴办新风输送机械厂、两家五金工具/ @; L5 `) u* \3 P: H3 J3 [
加工厂以及五金锻压厂。利润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及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
  D5 ]8 q& c- F7 Y0 h新建朝东校舍3 间。最受群众称颂的是,当时学校施教区范围的新丰村、北新& K% H  x1 {+ N) }
村、东凯村的学生可以免缴一半学杂费。5 o" ^1 q5 _  L! T1 K2 }
1996 年7 月20 日,一场百年罕见的12 级龙卷风夹着冰雹、暴雨袭击新丰、
; C# G" W1 {! g/ M) z9 ~6 Y* Q7 Y北新、东凯等村,倒塌房屋548 户,811 间,其中房屋完全倒塌的农户64 户,死0 |& _7 V) h4 o. [% ?# q6 g5 K7 R
亡1 人,伤45 人,住院14 人。受灾棉田4000 多亩、受灾稻田1000 多亩,刮断直5 K5 F( k* v- _7 Y7 e
径20 公分以上的树木965 棵,刮倒电线杆75 根。在龙卷风到来时,学校幼儿班; v  z# |$ Z- r2 L  M
撤并前的学生正在上课,幼儿教师们全力保护学生的安全,组织学生以课桌椅顶住教室
% T  \" x/ i9 [' c门窗,坚持半个多小时,没有使房屋被龙卷风刮倒,只被掀去房顶瓦片。全校/ h+ R2 a( {/ g0 g4 Q$ C( C$ g9 U( g
只刮倒了生活用房,掀去教学楼屋顶,幼儿班师生安然无恙,受到镇领导和广
; \1 @8 G# _& J7 ~7 t大群众的赞扬。灾情发生后,为重建校舍,该校校办厂拨资75 万元,将原教学
- o, c; z8 Y( P( ~" A! m! a1 K楼该建为三层,并在顶楼建成活动室和图书室等。7 @* ~- `. l1 d4 k1 P& C" H
1997 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并添置了复印机等进行设备。学校组织教
# d- c! g5 S* y2 h师参加全市性的教研活动,支持教师业务进修,组织教师到先进学校学习取
" r7 }( P" x9 V$ ]( G" K经,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学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20022 j' I* B9 I' L" v1 D
年,全校开设7 个教学班,学生304 人,教师16 人。
+ K% P# T; ^& G2 R  G- `. p2003 年8 月李菊良调镇教育督导组工作,原年丰小学校长朱锡华调任新风/ s& T( B. C. s$ K
小学校长。这一时期,以创建张家港市教育现代化学校为目标,维修校舍,添
$ ?1 g% o: ]/ H置教学设备,建设图书阅览室、电脑室和自然实验室,并修筑校园围墙。2004
+ u+ Q4 @  \' ^' j年,操场改建为水泥场地,添置体育联合器活动场地及篮球场。同时,加强学- A4 k: z' d* ~" A- `2 x3 ]
校常规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承接“江苏省汉语识字科学认读”课题研
9 F4 e1 b9 U* v- w4 _究。2004 年和2005 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汉语识字科学认读实验学校”称
+ ^# C1 g8 y/ X2 Z号,创建为江苏省农村教育现代化学校。
6 [1 S- X9 t" `' I) Z2006 年8 月,在全镇学校布局调整中,新风小学撤并至大新中心小学,原
4 O1 E2 M8 h. H+ J学校更名为“新凯民办小学”,招收外地民工子女入学。
" ~5 F6 Q- W9 ~新凯小学大新镇原新凯小学是利用原新风小学(师生并入大新中心小
; E$ L. b! a/ ~$ X+ n学) 校舍,经若干改造扩建,于2006 年8 月建成的一所民办小学,主要接纳外/ r( V% A  }9 X  d" g) d
地民工子女入学。学校建筑面积2600 平方米,办学规模较东风小学有所扩大,6 X' k9 Y2 ~7 p2 ]5 b9 i, [- @/ F6 c
教师则由学校从外地自聘。至2008 年,全校开设15 个教学班,学生645 人,教0 F6 X- }1 {6 b7 T+ R: c
师33 人。由于校舍紧缺且比较陈旧,大新镇政府于2010 年投资300 多万元,拆4 h. n) D7 v- `( B8 W1 B
除旧教学楼,新建教学办公楼和生活用房,并绿化美化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 x' `* Z6 ^6 E9 j这所学校在其存续的5 年中,创造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C9 [. w' G' Y+ R4 l8 z
2013 年,新凯小学撤并至大新中心小学,原校舍移作为新凯村村民委员会
; ]% {+ f1 t, L; Y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撤并前,拥有18 个教学班,学生889 人,教师41 人。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北余小学
) D0 R3 ]! W; `+ s潘荣清
+ c0 `, `% h$ Z: ^3 |# R" _) N( v大新地区颇享盛名的北余小学,创办于1946 年。当时,地方知名人士王建
2 L7 _2 G7 r% Q5 m平、蔡国浩、苏维象等,面对当地贫苦农民群众对于学文化、受教育的迫切愿( K9 P* Z' ~7 r" X' _
望,出于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关心,决定在现朝东圩港村北余桥西借用王印南茶) r( N* d+ [) x& Z; T
馆的房屋作校舍兴办学校,定校名为“北余小学”,并于当年春节正式开学。开/ z* A, d0 V: j" v/ @7 |6 j
办伊始,可谓一无所有,连课桌凳、黑板都得临时借用。第一学期,招收学生
! b( p3 ?5 {; |/ u2 j2 h& C30 名,开设一至三年级一个复式班。王建平任校长,苏维象任专职教师。学校- A0 L# a( U* V+ Q" }- H% Q
对学生收少量学费,不够支付教师报酬,教师工作带有半义务的性质。
4 S0 R, Y  @! X/ p+ z' I1946 年初夏,江阴县教育局王督学来校视察,认为学校设施设备虽然极其5 J$ I3 `" V7 K% q9 S' Q! h8 C
简陋,但精神可嘉,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倒还符合基本要求。王督学回县城2 B) D& u# k$ d. Y' }7 }
不久,县教育局即批示同意学校的设置,并将学校命名为“大新乡第四、五保
+ X9 b( K! n7 G3 z+ z' z" D国民学校”。  P5 o  X1 I4 G" x, G
1947 年春,学校借用的校舍房屋被房主收回自用,无奈之下,学校只得再- y! N, w" ~. |% u# N
借用桥东叶顺郎家住房作为临时校舍,同年下半年,学生数由30 人增加70 人,# X/ u/ G5 i, n, V- [1 T
由一、二、三年级扩大到一到四年级,教师3人。教室不够,又借用附近一家4 A4 N! h0 n6 [* b5 q* }
农民的住房,用作临时教室和教师宿舍。
5 N8 W8 V  P) ]  C/ u1949 年春开学之际,学生数又猛增到160 多人。又增加五、六两个年级。
# S7 f# R$ y" F+ X4 g教师增至5 人,其中2 人是本村人,3 人来自苏北。当年,叶顺郎家不慎遭遇火
, X% {/ ]. l) h4 S) Y, f灾,祸及租用的学校教室和教师宿舍。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教师带领学生,
) R; h1 ]! _8 y3 |1 [将北余檀房内的泥菩萨全部打掉,把檀房改为教室。当时遭到不少人反对和非
# n( |7 R; |6 c# H) S- f议,但既成事实,他们也无可奈何。1949 年下学期开学时,校长王建平调江阴1 D% ~( G' y7 u7 {: Q8 F
工作,苏维象任校长。因为校舍困难,五、六年级学生被动员转学,仅存一到
2 f6 ^! o( q- E; z四年级学生百人左右。校长教师共3 人。1951 年秋季,恢复小学高年级,开设
& `- B1 J7 h* G  P+ W一到六年级6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185 人。
7 l% i) z/ X" ?. u0 I这一段时间,学校秩序稳定,教学正常。3 D4 D- G5 \6 R5 T
1958 年,由政府拨款在学校原地址新建砖瓦结构平房校舍10 间。9 j% P8 I0 w( D% z
“大跃进”时代,正常的基础知识教学受到干扰。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数一% R+ K# O% x; F/ N  a" c7 \
度下降。1964 年夏,因为学校原来的前排教室破旧,政府为学校翻建新校舍80 D5 ]& N& y3 i! H' d
间。当年学生超过200 人,教师8 人。这一规模,一直维持了差不多20 年之久。. i: H3 }, O  y. D& _) W0 T2 a# P
“文革”中,北余小学和兄弟学校一样,经历了动乱和教学瘫痪的过程。
3 m- `9 |5 J4 z7 `+ r1978 年9 月,苏维象调中心小学,邹宗信任校长。
2 |, A- Y( K, `. z6 r+ t! I&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余小学开始出现新的面貌。* \: c" @! g7 s7 n' |/ V
1986 年暑假,段山小学并入北余小学。县、乡、村三级出资,将北余、段
6 U: T% n: g- ]2 V( d" N# X山两所小学原有房屋拆迁,在九圩里靠朝东圩港西岸建成一所新学校,校名延3 M$ y. o: f; \9 _
用“北余小学”的校名。新校占地7 亩,校舍22 间,校内辟有篮球场、排球场) I( o* ]# m' A7 [% s
等体育活动场所,以及活动室、阅览室等活动场所。1991 年,通过九年制义务
1 `( e: P; |4 p. s4 T, _3 j: O( k教育达标验收。
) b; u! A6 A- d: k: \' z& B4 L) D1993 年9 月,邹宗信退休,潘荣清任校长。
, i& z+ Q  N+ |! e- T0 V' S* v这一阶段,学校狠抓教学质量,力争赶超先进。学校在全乡首先办起书法
; N( N+ y# U: O+ F  M培训班,一次派5 名学生参加市硬笔书法临场比赛,全部获得一、二等奖。! Y# {/ K% r  L" @6 g/ C7 y; P
1999 年5 月,学校就教室地面潮湿、校舍紧张等问题向县教育局和镇政府9 x. l6 o& o8 S' O$ ]% S
反映,镇政府即投资10 万元为学校教室浇灌水泥地面,新建校舍4 间,并绿化
% Z7 w7 f) h/ ^2 z5 N7 g% i' S美化了校园,学生学习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1 u& O0 l: c; R5 I0 @' }) L$ s2000 年9 月,潘荣清调海坝小学任校长,高杏娟任北余小学校长。
! G8 C3 Y+ [5 t' J. O6 ^: b8 ~4 Z  o: M2003 年9 月,撤销北余小学建制。部分学生转入桥头小学,大部分学生则4 u3 h5 c$ w6 W  J1 I
进入大新中心小学就读。5 e# h! c! o" C+ [5 {

1 R4 m; n: W& h- p9 f晨阳
  e7 ?9 x  s2 @晨阳地区若干小学校简介
! O  a% `8 d+ Y7 j  C" c陆兴育
6 W( m3 C5 h% e2 X0 W晨阳地区乃至周边乡镇的大片土地,是数百年间由长江江流北移,南岸沉
& {8 L- T% i& L" D, l; X沙受潮水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冲击平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不断吸" ?  ?. ]# W& }" p
引本地和外地的富绅和无地耕种的农民来此开发,他们含辛茹苦,世代相继,. a+ W; X! b" D( {4 {, Y
惨淡经营,繁衍生息;他们围垦沙地,开荒造田,改良土质,种植庄稼;他们* \( }- ?! V' n2 B3 `( r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创造了内涵极为丰富的沙上文化,从而逐渐在这块土地
5 {$ P/ z' X, b) b$ g上形成独具沙上经济发展特点和沙上人文特色的村宅和集镇。在各行各业蓬勃
# o+ R5 k1 Z3 Z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上世纪初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建立民国以后,沙上地
  r+ Y$ p: V3 L( N. i: P区不少具有经营头脑和发展意识的乡绅富户和有识之士,为满足农家子弟渴望
/ u3 A3 k9 x; v' V# ]1 u4 Y4 u; [启蒙,接受文化教育的强烈愿望,或慷慨解囊,或贡献才智,投资教育,兴办
# `: t" K8 h1 j$ ^% ]学校(学堂),一时蔚然成风。从最初的旧式私塾、初等小学,逐步发展形成若
* M! ?3 c2 d5 R% b" J) g2 V4 c干私立或公立完全小学。其规模,也从草创时期的一二间草房,几个学生,一" `6 g1 W; l1 v* \! ?: G
个班级,逐渐扩大到容纳数十人的班级,甚至多个班级。据笔者所知,晨阳地2 f* ]' B- T  ^0 q( [
区至少有9 所这样的小学,曾经经历了这样的艰难过程,在上世纪最初的20 年
: c  T, H- ]# U# c! h% q7 F' i% n里,以致经历了更长的时间,才由最初的私塾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虽然,这% w9 d( v: K: }5 X' G* h4 b& M6 p
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相继撤并或自行消亡,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贡献却是不$ ~9 r1 i6 R5 I5 u5 H3 I
容抹煞的。为保存并记录这一曾经辉煌的历史,弘扬晨阳地区有识之士兴办教. S- |: {% a8 V% ?
育事业以开发民智的贡献和业绩,笔者依据相关史料,及民间口碑,略述如7 B5 S- b$ ~4 I& `: O1 |
次,以就教于对此有研究兴趣的专门家和读者们。
  T- ?; H& v# e5 j/ k  x& J! r校兴小学1919 年,正当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晨阳地区知名士绅朱定言

TOP

发动募捐,在校兴街建造朝南向阳的平房校舍5 间,当年秋季招生,办起一所2
5 @" N, z6 A; L  M8 @5 s个班级的私立初级小学,取名“朱氏代用小学”,其弟朱冒言出任校长。1946
. G/ M2 j2 R0 |+ u" Z6 o3 b% j# n1 U年,被政府接收,成为江阴县立小学,不久改名为“云从初级小学”,其后又改
1 s$ F1 M  s9 V9 G9 |" z& ~名为“校兴小学”。这所小学,坚持办学近80 年,在晨阳地区享有一定声誉,直+ x' V" U3 L& i# X2 z# S
至2000 年9 月,因晨阳地区学校设点布局的调整,并入晨阳中心小学。
2 b! W! ^% _! p1 q! P% k# w南新街小学1920 年,原南新街颇享声誉的乡绅杜昴元,自筹资金,创办
* O1 `; N0 J0 h  N3 N6 ]* ^私立南新街小学,校址起初选在南新街南市梢卫丰桥旁边的庙堂。后又新建2 间5 ^/ D: z3 L* k6 R5 R6 c2 W: }+ K, k6 ^) b
平房,并利用庙堂里的1 间空房,创办一所一至四年级的2 个复式班。杜昴元自
5 a5 J# y- c, J+ X9 K任校长,聘请尹一青、徐长志等人担任教师,坚持数年,颇有成绩。至1930 年9 ?2 G. C2 \6 T
滕民望担任校长时,这所学校的2 个班由政府接管,转为公立。1944 年,学校
3 I" `  c' M/ Z. k- ]2 d. L. v7 T5 ~规模有所扩大,学生增加到200 多人。学校聘请赵观贞、陈沧清、张国豪等7 人
- N: n  O+ F9 U% L* W" X( `6 P任教。当时,赵观贞受到共产党影响,在校内传播革命思想,后离开学校,去) Y& v6 T4 [3 ~" n
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大读书。解放前夕,参加上海地下党外围组织迎接解放
! B9 e& c+ y4 d3 E/ `* f的革命活动,为避免反动派的骚扰并防止泄密,与陈沧清等三人,租住在校外0 B% _3 `/ w  a7 V. p/ ]
一小弄堂民居内,由陈沧清负责保管秘密文件。其本人则奔赴四川,参加西南6 T/ s1 S8 x' d0 n; `4 y1 s
服务团。四川解放后,被分配在重庆市委组织部工作,后又调任四川渝州大学0 d& }" g8 j& L" D5 w2 ?0 o' W" q: x
党委副书记,直到离休。1992 年,沙洲县成立30 周年时,曾应邀出席庆祝活
- o% C/ \% @. \9 K动。而陈沧清则虽然曾与赵观贞相约同赴四川,终因家庭方面的原因,未能成
9 [& u/ M3 P" a行,留在校兴街小学继续教书,直到在教育岗位上退休。% S% j& @+ n9 K9 I
纯阳堂小学1923 年,富户马超伦借用庙舍作教室,创办纯阳堂小学。
. Q& Y" O/ x8 o4 u1937 年,被批准为乡立纯阳堂初级小学。此即后来的晨阳中心小学,另详。- w7 H1 E3 E$ j$ d  W6 Y: c& {
郑家埭小学1927 年9 月,晨阳地区知名人士郑履范、周毓瑞,以募捐方
: u0 J( a1 @5 W. K( ]! `) g式集资,选址于郑家埭东港沿处,创办郑家埭小学。当时属私立小学,生源主4 O! O; H* ]8 f6 I, ?" U6 s
要来自晨阳南部地区福前、泗港、年丰等地,开设4 个班,聘请4 位教师任教,5 z1 b, j) [) R3 G/ B! M7 v
学生约80 多名。1928 年9 月,批准为江阴县公立学校,成为当时年丰乡第一中
- L% w; M) S. X# R$ n心国民学校。1943 年,学校规模扩大,发展到8 个班,12 名教师,385 名学生,
, f7 k' s: U7 f, a* ?成为晨阳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所的完全小学。校长何正修。
' k; @0 M0 C+ t八圩桥小学1928 年,陈志剑创办八圩桥小学,因校址选在八圩埭,学校* A! B, Y9 \! z
附近河上横跨一座“八”字形木桥而得此校名。由创办时范子正提供3 间住房,) ?8 b( T) l' a
并新建草房3 间,再借用“积善坛”两侧空房,作为教室。当年开设3 个班级,( t9 S/ @/ M% v3 Q. w
聘请4 名教师。校长陈志剑。此即后来的晨南小学和晨阳中心小学。
& ?0 r7 K, G* d% Q( g* _1 x李家私塾1928 年,吴家严借用李少堂的房屋作教室,创办李家私塾,私
/ V6 G+ h4 k3 [塾先生由吴家严自任,单班独教,学生约20 多名。后逐渐发展,1944 年批准为) f! e) Z+ T6 c8 C4 m
江阴县立学校,校名为“江阴县晨阳区博爱乡第七保国民小学”。开设2 个班,0 p1 k6 l: m6 o. M
学生63 名,聘请教师2 名,李少堂担任校长。此即后来的高科小学。
6 N2 e( g  K4 p7 \0 L陶家埭小学1933 年,富户陶亮臣创办陶家埭小学。解放初期,批准为公
5 @4 a+ d7 }8 t9 X0 M6 G( k4 H1 O立学校。
; r, N; T: q/ @5 g) i: \0 z, d地藏庙小学1954 年,李少华创办地藏庙小学,这是一所私立初级小学,
1 `1 Q' w& x' @5 F9 a  O) h李少华自任校长。! F9 M! y( K7 r4 g* H
六圩桥小学1947 年2 月,林洪祥创办私立初级小学,校名为六圩桥小1 J9 o% `/ ?( h8 n$ z! j& `* e
学,校址在长六圩埭,全校开设2 个班级和一个包括4 个年级的复式班,学生70! q3 _# l8 ]6 N2 c. E0 O
多名,教师2 名。校长林洪祥。! Y0 L& P6 r9 {6 d) T

/ e1 }/ O$ ]6 @- N# T& `3 K晨阳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概述
7 B" C: A& }3 W1 ^6 D" b6 t3 I陆兴育
, f4 c3 F* J8 R* N解放前,晨阳地区由乡绅富户创办的9 所初级小学(包括私塾),除郑家埭+ d) ~3 J: I. ~6 Y
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外,其他8 所均停留在初级小学的办学规模和水平。
3 m( Y: i; V( e' T解放后,随着党和政府对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视,这9 所学校中有6 所都在初
+ R) n( c$ d$ g; Y9 y" x% x( q级小学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完全小学。
- @  a- {& O, u8 P+ ^% d8 N0 g( O* E& _纯阳堂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成为晨阳中心小学的前身,校长严育襄。
. x8 `* S# ~5 x2 \, {& E八圩桥小学(即后来的晨南小学、晨阳中心小学) 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
* `  O0 X& ?1 a) U5 R校长先后为黄胜清、冯沛然。( a% q3 O* k2 f1 w
南新街小学易地新建成为完全小学,改校名为“南新小学”,校长顾利石。. e# u. F, q1 _% F  y! G
地藏庙初级小学发展成完全小学后,改校名为“南川港小学”,校长许顺
! n  a+ K7 |! x# p" q根。
, [, u: A5 @: u" G郑家埭小学,1951 年,改校名为“郑家埭中心小学”,高年级曾经连续数年! J  R  h% u8 q' Q7 u0 }5 x' p/ }
形成双轨,一直保持完全小学的办学规模,校长薛耀明。8 V8 l) s+ J; V. H, M: Y( T) _
校兴小学发展成为完全小学后,校长严尚友。" K2 K0 F" W6 @0 c1 o
另外三所初级小学中,仲家埭初级小学(陶家埭初级小学迁仲家埭) 校长
2 E. e0 N6 H4 p* @, j5 Y周国琴。李家私塾后来发展成为高科“六圩埭初级小学”,校长唐正达。
. O/ Z, L6 ^; R/ l& F在上述6 所完全小学和3 所初级小学的基础上,晨阳地区后又创办10 所“耕$ D) L5 s/ Z7 V5 S1 k6 o
读”性质的初级小学。. ^1 b  v+ @6 h8 K& l5 ^
1950 年,晨阳十五大队村干部黄八斤筹集资金,在晨阳地区北片阴沙埭一
1 q. R/ c0 }- }& ^# w% ~座小庙里创办阴沙埭初级小学,校长崔德成。3 y3 M' h# Q  p5 o- a: S0 L
1951 年暑期,由朱鹤峰、李忠德在晨阳一○大队创办二玮桥小学(即原来
( @' \% l6 h! Z的施家埭小学),校长朱鹤峰。* g1 q7 C, `! ~% \, O; T3 C
1952 年春,晨阳十二大队五圩埭创办五圩埭小学,属于以生养师的民办学8 h0 y9 W+ o& @/ o1 o5 f2 g
校性质,校长谢克勤。1965 年,并入南新小学。+ I/ e: g1 X! g+ m. e8 j; h5 r0 O
1953 年,由曹士杰在晨阳十三大队大圩埭创办了大圩埭初级小学,校长曹
, o5 }. n; B0 n- S- k, u% k士杰。  s4 Y% B5 `  E, j5 o
1955 年3 月,由徐湘林、陈五宝在十一大队中山圩创办中山圩民办小学
/ O3 E5 `' X7 Q6 a(初级小学),校长徐湘林。
2 ^* P! q$ [8 `- L8 C. M1956 年暑期,一大队创办长埭初级小学,属于以生养师的民办学校性质,
, S% D: v5 }, V+ o3 H  ]校长钱永根。4 B) }& x% L: }- e8 @  w- c
1958 年,肖永良在晨阳南片十五大队六圩岸办起一所单班复式小学——六
2 l6 v( O! z1 F* W# J7 e' q$ g0 i  d圩岸民办初级小学,校长肖永良。这样,十五大队一村拥有两所初级小学。. k% }2 Q# t( |8 u
1958 年暑期,九大队主任张汉清筹建创办晨中初级小学,校长严富品。
/ h9 ?* z- R4 @* i) ]! M8 B1959 年暑期,三大队在小八圩埭创办小八圩埭小学,校长褚为民。
. ?. l4 T2 g+ U3 b3 ~1964 年暑期,由潘锡华在晨阳北片十七大队老套沿埭创办民办单班(1—2' J# ^2 k, s' d2 o. C
年级) 复式,以生养师,称“新南初级小学”,校长潘锡华。
3 Q! ^3 }; X( d& |4 Y" [! k  l  `综上所述,至1969 年,晨阳地区全部19 个大队,包括耕读小学在内,拥有
' N7 O5 [! G6 b! [/ b6 所完全小学,13 所初级小学。/ o% r/ j  Z3 u& Z" q
1969 春季,办学体制下放,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学,教师几乎全部回原籍任7 k. s! ^$ ^; u$ t7 |1 @( H; h
教,学生就近入学,公社成立“贫宣队”,进驻并领导、管理学校工作,各大队1 g+ J) B6 {- `% x
则派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学校布局进入无序状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
9 G7 [, \5 H- G! P( I序被打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0 K  n3 Y5 m1 s; Q: c3 e( _7 ]9 o这一时期,原来办有初级小学的大队,都将校址搬迁到大队中心地段。有) o9 t+ A0 b6 g9 k, V1 {7 d
的大队,原来并无必要,甚至缺乏基本的办学条件,也“一刀切”,浪费资源,( U0 {. _2 g2 @8 r8 i* w
相继开办学校。如五大队原来就没有学校,也仓促筹集资金,新办起龙潭小$ o; |( X8 b- {; a
学,由顾盘林担任校长;十五大队将境内南北两所初级小学搬迁到大队中心地; l/ Z' T6 ~9 X" w6 A  S
点,合并办起了东风小学,而后又改名为“金沙小学”,由黄继道担任校长。8 L# k4 _/ O% ^1 V8 H3 j  z" v$ U
1969 年晨阳十八大队开办晨光小学,校长陈桂娣。
( M3 j' V# B, r. I( D3 j这种无序“折腾”的情形,在原郑家埭小学表现得最为明显。1969 年春,
2 D* [( K3 X+ v. y十六大队也于仓促间办起两所初级小学,大队南片的学生到郑家埭小学就读2 x( r& J0 q; w3 C! y
(校址在17 大队),校长肖明德;北片则在第九生产队(西大岸) 办起3 个教学& n& r0 Q) e( w! j* e/ e8 U5 O! K% y
班的简易小学,校长詹玉良。同年暑期开学,大队筹集资金在中心地点——教
; s& a3 V9 m- n: T- F1 x+ a堂埭,新建教室7 间。9 月1 日,北片小学在新校舍内开学,命名为十六大队小
3 z6 S9 v% f% M" r) F6 `* [学,校长詹玉良。郑家埭小学撤销后,由十七大队在大队中心地点成麦圩岸新
! \8 r6 S& k3 M9 }" e8 r建一所十七大队小学,1970 年9 月,老套沿的新南初级小学并入这所小学。

TOP

1971 年暑期,又决定拆除郑家埭小学,校舍材料由十六、十七两个大队平分。
' z' O3 F/ z! g; p7 J3 h" u十六大队小学则进一步扩建,后随村名命名为“晨新小学”。在郑家埭小学拆除
* C6 n' u6 g' `6 U, Q! {后,十七大队小学又投资扩建,因地处新丰片,学校也就取名为“新丰小学”。
, P( c: C+ s3 T, R! v; L* z历任校长先后为朱启宇、潘锡文、顾利石、赵桂兴、朱鸣旦等。! R3 S4 l* ?& s1 b4 l
这样,全公社19 个大队就有19 所完小。1982 年,晨阳公社改为晨阳乡,各
8 x5 K" `% O! V3 X" R0 K/ c& a大队以自然村命名,学校校名也随乡、村名的更改而更名。
$ U1 A2 `& i! b( o6 ]进入80 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各小学校生源开始明显不3 d. j( ]- m" z* T
足,有的班级甚至仅有几名学生,以致无法开班。1984 年开始,乡政府决定对
1 N( \( s$ ?8 w: Z, j( z& a! {- Q全乡的小学布局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开始打破小学生在本村就近入学的原- r/ u+ L% V- U9 S+ x
则,将晨西小学并入新村小学,晨阳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晨中小学和晨光小学6 u8 H) ]  j2 F1 o, v
也同时并入中心小学;晨丰小学并入中山小学,龙潭小学并入晨北小学;施家
9 f5 r5 e  T% G埭小学分别并入中心小学和中山小学。1986 年,新南小学高年级并入南新小
7 l- V6 e0 x: L7 A& u6 W. z学,金沙小学高年级并入晨新小学。/ m! k/ k: O0 ]) M; {
1991 年,晨阳乡政府决定在新南、晨光、校兴(17、18、19 大队) 三村交
7 M4 [/ m7 B" G& Q: L界处,征地9.3 亩,新建校舍(988 平方米),合办了一所完全小学,校名“晨阳  B! I% k, t7 N4 Z- e9 ]
乡新丰小学”,校长赵桂兴。0 |: r2 x3 ~; J
至1991 年暑期,晨阳地区共有小学10 所,分别为长埭、新村、高科、晨9 b4 d7 w9 w7 D2 d
北、中山、南新、金沙、晨新、新丰小学等9 所乡村小学,和位于镇政府所在地
0 A/ W& h" z, G的中心小学1 所。
% j# {* W! {$ N; f6 x7 i1991 年是晨阳乡的“教育年”。按照省教委关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规范的
7 C0 d$ {. O! x; e! ^+ t1 i. V要求,市政府规划将晨阳乡的达标任务,由1992 年提前到1991 年完成,乡村两  b1 L: L; I; D
级分别成立达标领导小组,将各校达标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分门别类列出清' y0 j) w/ o6 P- t
单,制订计划,缺什么补什么,使软件不软,硬件更硬,分期分批,落实到各
' ~& S% I: z! m3 B& e校,共同完成200 分的达标指数,。通过乡、村、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晨阳各' f8 F7 F0 Q+ @) ]0 P3 V
校均能以190 多分的良好成绩,顺利完成达标任务。
4 B) |$ o' N$ b进入90 年代中后期,由于计划生育的进一步落实和明显见效,晨阳地区的. A" k3 }# `) b' t3 I
的小学生生源更显不足。同时,随着各级政府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
$ U; _9 F) P, a5 v高,对学校内部的各种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校内部条件已远远
% @9 {+ E* b+ C$ Z  B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此,晨阳镇政府果断决定,打破原有施教区的2 I/ J1 _9 b/ L. k  k; @6 _+ S
界限和束缚,采用校车接送学生上学的新办法,对境内学校布局再行调整撤/ R. g' w, w- n& n" D3 h# k4 }
并。1996 年暑期,晨新小学新建朝北平房教室10 间、朝东平房教室5 间,金沙( H; [: q/ H1 I
小学并入。1997 年暑期,南新小学并入中心小学。2000 年,晨北小学并入中心/ x* B! ?  `5 r5 C+ p, a5 n/ f3 m3 t
小学。2001 年,晨北小学并入中山小学。2002 年,新村、晨新小学并入中心小
4 \+ B) k4 T; i& x2 h) _; [学。至2002 年9 月,晨阳镇全境内,除中心小学外,仅保留中山小学和新丰小
0 @. K0 Q4 w$ e6 T学2 所乡村小学。
3 x8 d* ]  L" @$ ?# b2003 年8 月,晨阳镇撤销建制,设杨舍镇晨阳办事处。原晨阳镇辖区内各" u9 Q% \) a3 u# t* [, v* @5 r4 m
村分别划归金港、大新、杨舍三镇管理。原晨阳镇境内的中山小学随村并入大
% }& @/ r) G1 s9 j. s新镇。并入之前的中山小学,是晨阳地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校长孙其/ V3 l/ P) W+ Q, N
正。校学占地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 平方米,纯绿化面积1580 平方米,操) |/ u  {9 E8 t6 Y3 |: a
场占地2320 平方米。全校开设11 个教学班级,教职工27 人,有学生556 名。学' p% y/ }( B* @) t7 @7 p$ K3 V
校内部设施设备比较完善,不仅拥有设备完善的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体* w& J& r) p  C: @
育和文艺活动室,队室、音乐教室一应齐全。校内开设幼儿园大、中、小各10 v4 A! r! a" j! A; L& x
班,幼儿教师4 人,在园幼儿163 人。0 x7 X0 _2 H: M# M
2003 年7 月,新丰小学撤并到晨阳中心小学,至此,新设立的杨舍镇晨阳# [* V. J2 }) H; H$ j6 A
办事处境内仅剩一所小学。
# h$ m: ?* J( c3 [% U: c2009 年8 月,中山小学并入大新中心小学。主要原因是,朝东圩港疏通拓0 O! R7 K# l9 D3 ~. }
宽河面,校舍受到影响,学校操场成了工程土方堆放地,大新镇南北附近生源
* {0 j' ^) g6 \3 t不足,影响开班。& G$ B$ `( O& Q1 {% A8 g$ G$ g

3 s' P  {  K6 D8 {0 A晨新中学' L3 g+ ?, L$ \2 V( m6 I
潘锡文
* y# I) q/ ~1 G1 e1952 年,为了给解放后晨阳南新地区(今属晨新村,解放初江阴县设南新0 A$ S# f5 h8 a# `. _, m/ U
乡,后以境内有晨新中学而称晨新大队) 部分初中学生(毕业或未毕业) 创造) H' z; c7 z1 O# ]" x
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由时任南新乡乡长缪兴宝的积极倡导和实际推动,创办+ c7 H, |5 N% a5 R6 s
南新初中学生补习班。办学地点选在郑家埭一位徐姓富户家中,同时聘请闻明# X* ^4 ~* M% s* B
远、潘鹏飞、章明宝等人担任教师。初创时期,就学对象大多是家住学校附近
; ?+ {/ B' k) q$ S5 F及周边地区渴望通过补习继续升学的学生。而后,随着补习班令人信服的实际$ q- P1 {" T' Y0 ~# O! O7 }
办学成绩,考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逐年增多,学校声名远扬,以致在一段时间6 z& B  X* T3 u; |; z& q+ F4 J: j
内,外乡甚至外县如南通、靖江等地的学生,也渡江前来求学。至1957 年,规: A' u" v! G' F/ @7 w- L' @/ O7 e
模扩大到6 个教学班,近400 名学生,由此引起江阴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注意。
/ r' Q6 F1 x& B6 T* h1959 年10 月,江阴县文教局行文批准,将补习班转为民办性质的南新初级中, d, s9 _+ x+ ^0 N
学。
3 a; X& i% C2 E5 \* N1962 年,沙洲县成立,学校江阴县所辖的晨阳地区,划入沙洲县,这所学
5 y" P6 P2 H+ x+ ~7 L校也随之划入。按政策规定,沙洲县文教局对这所民办学校,定期发放民办学
( x2 F* ?! U* K( X校补助经费,教师的劳动报酬,则实行定级工资制,按月发放。这种局面一直7 m( E; ?3 X' `
维持到1976 年。
: G1 L$ ~4 _% M4 }* L2 S# b5 n1976 年,为调整晨阳地区的学校布局,晨阳公社拨款1.7 万元,同时委派徐- F2 D" G  j% F
士南、潘锡文等,赴江西安福县武功山林场,设法采购并运回数十立方的木
: T, Z2 v4 g9 y9 T, t7 t材,在今晨新村沿朝东圩港南新段,征地20 亩,新建全日制普通中学,命名为
; r" ^9 F7 h& [4 R% ?“晨新中学”。当年招收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初中新生227 人,开设4 个教学班(初& Y) U7 }' n! a
一)。同时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138 人,开设2 个教学班(高一)。此时,全校教" ~% r+ V/ i! R' j) E. J
职员工17 人,学校负责人为丁尚能。1978 年9 月,南新中学的初中部并入晨新
, e. k3 P; ~7 p: z5 B中学,保留高中部。是年10 月,再次由县文教局拨款,建造一栋二层共13 间教

TOP

室的教学楼,其他设备设施也有所改善。
8 {, C0 P5 q3 I1 s1979 年10 月,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大幕逐渐拉开,学校建: I( z+ T, d2 P, q! W* `: e! }
立党支部,晨新中学的高中部也并入晨阳中学。1983 年,在学校靠公路西侧建围4 H; ], v% X' h! ]
墙150 米。1990 年通过多方集资,修建平房13 间,室内及教室走廊浇水泥地
8 v. i* e1 @. @1 Q" g+ P面。同时在操场竖上钢制旗杆,更新篮球架一副。+ i# ~  w* d+ _/ s" n
1993 年,学校自筹资金,建二层生活楼,并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验+ U  t1 _' `  i. ]
收。同时将原红卫初级中学及校兴小学附设的“戴帽子”初中班并入晨新中
/ d4 d, Y, {$ y学。那时学校规模为11 个初中教学班,学生642 人,教职员工33 人,学校占地2 n8 j" H0 `6 x2 M7 n& k
12200 平方米。, N3 n" Z; J2 q. D, N; K
晨新中学自创办以后,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都能排在前列,有不少成绩优
2 U% o+ h4 S% v6 m  l6 l0 g. x9 s秀的高三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家住晨新村的1978 届高三毕业生尹洪明同学,他
: t+ Q) o( p, g5 h4 Z以优异的成绩录取苏州大学数学系,1982 年在苏大获得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北京
; c+ ]3 q. g% g0 p大学数学系获硕士研究生。同年9 月自费赴美国留学,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博
" v' [0 _# c8 Z士学位。现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卢建华同学原就读于晨新中学,刻苦
( W0 [2 X2 y' G5 v好学,成绩一直处于优秀。后因学校高中部撤并,则去晨阳中学就读高中的最2 ^" q2 Y$ Z4 O
后一年,1980 年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6 T5 _1 p: E& b# i行星观察室工作。1992 年1 月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6 年,1998 年获得博士学位。
9 n- `4 S* N+ k3 o其后,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任电子信息工程师;杜金法为原晨阳镇南新村
4 @: ^" f+ j+ o4 K人,1980 年考入南京化工学院,1986 年在北京中国医药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后,' Q" S% w1 N: y# T& A3 a+ i4 p
又于1991 年8 月获得博士学位。而后在广州药物研究所任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P- {5 U; g. z1 n$ E  r
(教授级)。1993 年10 月赴美国佐治亚大学任教授。
( L4 `  v4 }8 _! e9 v0 _  z* v9 v注: 原红卫初级中学是1965 年下半年在灯笼庙埭建办的晨阳第二农业中
; F: q  g: k# y" b" g学,学生来源仅13、14 两个大队(现中山村范围),1967 年又拆了二间庙屋,
8 j! u5 A, Q  z, }) K; ^' i将学校迁到了前小圩(现中山村范围),新建了5 间校舍。1968 年更名为“红卫
& u' }' D% u3 f0 F+ I5 o" \初级中学”,设有初一、二年级2 个教学班。1977 年发展到5 个教学班,学生2101 ^9 R" q  E7 }& Y( D2 ^
名,教师11 人,校舍增到17 间。直至1979 年并入晨新中学。6 S& s1 \; \, k5 O8 K  I

) _4 j) ]- B& m, E1 O沐浴“晨阳”的晨阳中学( w8 X, Z8 G8 e+ \8 V2 A
匡杰% y. p$ ?$ `6 p1 l( Y# K& k$ h' R
晨阳中学的前身是一所初级中学。1959 年6 月,根据江阴县政府在晨阳地
* {" S, B) \4 M: D1 |0 }5 |( a区兴办学校的规划,文教局委派殷汝林前来晨阳公社具体组织实施。当时,以4 j5 ^& {& K1 a
政府名义征用八大队八小队12.6 亩荒废坟地,随即开工建设。政府发动当地群
0 M' N! w7 \& S0 z  l; M- g众从平整改造土地开始,运石搬砖、制作土坯,采购杂树木棍。经过10 个多月0 t# M+ i! G% W8 G! }; V
的艰苦运作,至1960 年6 月,两排用作学校教室和教师办公室的共15 间平房顺0 m" u+ l, ?+ m; d# I5 ?' X' J& F8 p
利竣工。当年9 月,招收112 名初一新生,开设2个教学班。县文教局派来教师8 {4 Y6 t. {& a0 _, S9 N
4 名,工友1 名。这所全日制性质的公办学校——江阴县晨阳初级中学——顺利
& _! a9 |5 t3 m- A9 T开学。1962 年1 月,沙洲县建立,学校随属地划归沙洲县文教局领导,一切经* y1 Q4 n; ~4 ?+ k% i
费均由县文教局下拨,校名也改为“沙洲县晨阳初级中学”。1963 年7 月,首届
6 K7 M) n% ~! v) ^, K初三学生顺利毕业。
- q0 _+ A; n- w, _. y“文革”时期停止招生两年,1968 年9 月间,学校开始复课,采用由各大队
0 H3 m6 e% _! z6 a8 |* i6 j$ W) V群众推荐的办法开始招生,共招收初一新生224 名,开设4 个教学班,学校规模0 @: o+ b: t* F* p
有所扩大。1968 年,学校增设2个高中班,经推荐,招收新生110 名。自此,' ?$ U4 q6 }) r
学校由初级中学成为完全中学。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贫宣队”进驻学校,管+ v! {* M! B, Z7 r& ^& s
理学校。1970 年7 月,首届(70 届) 高中生毕业,由学校革委会签发毕业证
1 `$ c! U: h% _7 d7 D: l1 q书。在举行毕业典礼时,当地许多干部群众自发来到学校,为晨阳地区拥有自
# I; l1 n6 u) J. \己的“高等学府”和拥有自己的高中毕业生,向学校表示祝贺。
3 s5 ~# S( ^2 O7 {' O7 z从复课招生到1979 年这一期间,初高中的学制均为两年,招生时间开始由
' r& o( F) q! @$ p8 g7 U秋季改为春季。学生所用的课本为《毛选》或自编油印的乡土教材。高中部还
: u  G  M# [" Z7 y0 C" r+ E) a. m& @曾经相继办起“讲用班”、“大改班”、“拖拉机专业班”等。直到1981 年,学校
% m$ V( n5 ^' \) ?# d# ^: b4 X被列入全县首批向三年制过渡的九所完中之一。从这时起,随着十一届三中全
4 Q6 w  V  Z- x; X, u" N会精神的贯彻落实,经过拨乱反正,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才开始逐步走上
* U( t/ \" n  R+ f: E& i% L正轨。
3 l5 x5 V. X% e0 Z1977 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开始恢复,学校有12 名高中学生(含9 名8 B8 s5 L( ?1 c! o
“老三届”学生) 被高等学校择优录取,从而学校声名大振,得到了上级领导和9 z6 S2 ^4 K& x6 h4 p/ r
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也吸引更多周边乡镇的学生前来报考,不仅扩大了$ c4 W4 J2 Y0 o- h6 \- n7 b
生源范围,而且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9 E. `. n' [0 |# |7 I/ {1985 年,全县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停止初中招生入学考试,小学毕业生可
; p( x# r% J& X. z  o$ c直接升入初中。是年,沙洲县政府还推行实施“县乡两级办学、分级管理”的
2 J4 a2 q: V1 h教育管理新体制,晨阳中学的高中部由县文教局直接领导和管理,初中部则由
+ I/ C' p8 H. K晨阳乡政府管理。
+ [0 Q1 E$ H! v1986 年12 月,撤县建市,学校改名为“张家港市晨阳中学”。2002 年7 月,2 Q& @8 b# H1 D+ C" ~/ z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调整全市高中段教育结
! G0 w3 @. L0 i) O7 ?构布局的文件,晨阳中学高中部随之撤销,送走了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
+ \1 k3 t& {/ [. E2003 年8 月,在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镇过程中,晨阳镇建制撤销,
; M2 q& {4 V( @9 [, |, d原晨阳镇西部的5 个村并入金港镇,北部6 个村并入大新镇,东南及中部的8 个( t  T3 B: A8 f8 P
村和居委会并入杨舍镇,晨阳中学也随之划归杨舍镇管辖。2005 年8 月,杨舍3 D: U) K. b3 v- i1 M2 y
镇又将晨阳中学与晨阳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更名为
  v- s2 j2 ~( E“晨阳学校”。学校规模扩大。
6 Y6 a, h& C. l) x2 V8 S9 @回顾历史,艰难曲折,办学成绩,令人欣慰。晨阳中学从初中到完中,再5 m4 K2 S# Y" C
到目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校园面积+ t# N0 y$ h7 T% e
从最初时的12.6 亩发展到2014 年的103 亩(小学未计入,下同)。其中校舍面积
1 @. ]+ u$ A6 _' {11282 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23692 平方米(并铺设长度为300 米的塑胶跑道),! x, h8 M$ V% l( _2 t6 `
绿化面积16780 平方米。初中部班级数、学生数、教职工数几乎逐年递增,从5 Y) K0 R# Y' E
1960 年建校时的2 个教学班,112 名学生,发展到2003 年的36 个教学班,1700' T# I4 b! [' S& V
多名学生;高中部从1968 年的2 个教学班,110 名学生,发展到2002 年撤并时
! }: i5 i  B" x/ n的6 个教学班,308 名学生;教职工总数从1960 年初创时的5 名,到2003 年并镇
2 z3 C  t- l9 E时的122 名。而且,原九思初中和晨新初中又分别于1991 年和2000 年并入,学
! I7 V- F$ G2 e8 J& E" N! n校成为晨阳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
, \7 N' ~$ p+ H8 f, E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初创
9 M- t2 h& {, C3 C( \: Z: @时期,办学条件极差,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学生的学习生活也非常艰苦。而随* p$ G7 p' x: b
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从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开始,随着乡镇企业/ Q' |' y8 c$ l
的崛起,学校也相继创办方钉厂、服装厂、印刷厂和编织厂等,学校财力得到

TOP

增强,教师开始享受较高福利待遇。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拆
3 J$ U6 ?+ A& b2 j  Q, l6 L除零散平房,建起两排16 间教室的两层楼房,和其他教学辅助用房。1991 年学/ d1 J' q5 A5 f, H: }/ N
校在全市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乡镇达标的洪流中,由镇、校共同出资,相继新
; H# ^: e1 T( Q" S( P( {# I( X建实验楼、教学及办公楼、教工宿舍楼,翻建厨房。1997 年,又由镇、校投资
. b, P8 Q+ @, Q7 I0 @4 h) D80 余万元,新建三层办公兼多功能教学楼。2000 年,为适应和满足晨新初中并
' T  W1 y+ |, s" n4 V入的需求,又新建一幢四层教学楼,1967 平方米。另外还浇筑了水泥大道及两5 v) y) K  ?, x9 @& q8 |3 T0 t+ i
个篮球场地,筑围墙457 米。学生双人课桌全部改为单人课桌,每个教室都安装0 G6 [. [$ L; {
日光灯和电风扇。同时,新购电脑196 台,开设电脑房6 间,多功能教室8 间,
6 ^  @3 [# v7 G$ `舞蹈房1 间,音体美劳等专用教室10 间。每间教室都从原来的“三机一幕”发
' B& Q1 r7 ]9 ^$ O5 C7 p& t$ c+ Y展到目前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开通校园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开设
) I0 j1 [. a( T* S. s6 b图书阅览室(藏书3 万册)。总之,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设施一应俱全,从而! N. N/ ^" p; _9 z) t0 a1 v- z) r
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1991 年11 月21 日,顺利通过张家港市义8 Z9 _0 g' j5 L6 l: [1 _
务教育达标验收。1998 年,高标准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的达标验收。4 Y' z/ h  e# g  _+ g. G
2001 年3 月,学校作为调研单位,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调研。2003
# i2 c; j$ q: n) H6 _& X& X$ N/ d% u年,通过江苏省示范初中的达标验收。教育教学成果斐然。; M8 g  q. L* t* E8 D/ [% g  `: R
2000 年12 月,学校承担的张家港市级“九五”教育研究课题《低起点、多; O" M4 }. k8 h5 t( }7 r0 V
层次、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研究》及《优& h2 o; v/ U6 i5 a3 _5 I3 Z
化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等三个课题,均获论证结题,其结题报告获市级一等! ]# L& T5 u+ A+ F; b7 _
奖,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2003 年,张家港市级“十五”课题《农村中学全方) P$ K0 T* |# f+ |$ R0 T% e
位实施分层教育的研究》获论证结题,其结题报告获苏州市一等奖。同时,学校
2 q" w: C0 s5 A通过多方努力,在全市农村学校中率先引进英、美外籍教师,英国伍德先生的
2 b* f+ y/ f) }$ }+ Y& T英语口语教学令人耳目一新,省内新闻媒体曾组织报道。现在,学校已正式与. u& V3 x' E+ f( e4 t- T
新西兰圣玛丽学校建立友好学校。
( H6 t  d) R, d, U$ {' V如今,晨阳中学已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也是晨阳这块沙上沃土唯一的) Q% E4 p- Q9 V% _1 e- X
中小学校。她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沐浴着灿烂阳光。
+ S0 H  b+ m( n& q附:晨阳中学(晨阳学校) 校长(负责人) 变动情况:% }( P6 _8 A& S$ s3 ]& a( Y  ~( \
殷汝林(1959~1960) 负责人、钱仁(1960~1968)、肖明德(1968~; s: c6 ~4 X  ^( h
1974) 负责人、张观全(1972~1976) 负责人、陆金才(1976~1979)、王才明! a4 t- c3 T3 X! T
(1979~1993)、顾士兴(1993~1996)、张亚明(1996~2007)、孙建新/ Y& d1 b; s# Y( l' i( l
(2007~ )
$ N3 _* Q! e. y* \$ T2 E9 C# x3 R' Z9 z9 O& o! I
晨阳中心小学的发展历程
7 @5 M3 r" t( v( R* O& V! E/ I' p  m陆兴育* e1 H4 L! {: Z  `5 e& q
小学教育是中等学校教育的基础,中心小学又是基础教育的辅导站,她不
6 t6 X& `# D- N" k# e仅肩负着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任务,而且承担着提升辖区内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质- \! X2 Q8 v1 Y. H7 I: B
量的重任。数十年来,晨阳中心小学在晨阳地区的小学基础教育中,发挥了不7 a+ ~  |* A# Y/ c4 d3 ]" B
可替代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振兴和发展晨阳地区中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
8 l+ w, D8 N5 j献。数十年来,因为政治运动的冲击、行政区划的变易,以及辖区内学校布局/ Y+ T9 w4 M6 H4 {
调整等等因素,这所学校的校址几经迁移,校名几经变更,领导数度交替,乃
6 i5 m: s& s6 w) B+ a至最终与晨阳初级中学合并,融入辖区内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晨阳学校”,5 w3 ^& o+ x7 ^
其“中心小学”的名称也随之成为历史。! t0 p, \; a1 ?& u+ C2 B
晨阳中心小学初创于1923 年前后。当时由晨阳地区富户马超伦发起,在纯1 \) A$ o1 l+ \0 C0 s
阳堂(始建于1900 年前后) 内租用2 间庙屋作为教室,创办一所初级小学,校
6 P: v* L# j7 `. }& j名定为“纯阳初级小学”。1937 年,经批准,成为江阴县立初级小学。1949 年解/ I! w1 H  P4 k: m: b) l  p% S
放后,因将纯阳堂设为晨阳地区行政管理机关所在地,纯阳初级小学也逐渐扩& ]+ v6 j/ S# {- y, Z7 _2 z
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完全小学。1958 年,经政府批准,将“纯阳”改“晨阳”,成
8 x" ?+ P/ l+ v* h( p为晨阳人民公社驻地,原“纯阳小学”也随之更名为“晨阳中心小学”,负责晨
" s. q2 V: N, s7 \0 z8 I阳辖区内10 所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辅导工作,任命严育襄为校长。学校教导" h7 y" a: o% X; @. ?8 N2 Z3 t5 v$ O; h
处人员及中心辅导员,几乎每星期都要下到乡村小学听课、评课及检查工作,* B& a% W4 h" [* j4 \
对乡村小学教师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业务辅导和培训。
( l6 v! h; U5 L/ B0 m) k; Q1966 年“文革”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辖区内各小学的教育教学工* w# r3 T+ O8 c$ J* G; t' @& u
作,一度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
' I- K" ^/ O* x" ~晨阳中心小学又与八圩桥小学有历史渊源。八圩桥小学初创历史较久,因- c9 F8 l3 |9 N, h# g. g
校址在八圩埭,跨河有座“八”字形桥故得名。原地有庙堂,曾在此设立区公" R9 e. X6 O" b' Q2 H' p3 f# q
所。解放初期,由农民范子正提供3 间住房及新建3 间草房,并借用积善坛两侧3 a. O. h7 O) H& @/ x; f4 W
空房作为教室,开设了3 个教学班。1952 年9 月学生增加到140 名,学校性质为
; ]. z! {( w( ^+ i+ m公办民助。到1957 年,增加到5 个教学班,学生240 名,教师7 名,杜国柱任校/ n6 Z' c3 m5 x1 s  F  B) p# z' U
长。1962 年沙洲县成立后,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增加到7 个教学班,学生近4 w) N) `& W+ }8 t1 ?, F/ m5 x
300 名,教师有9 名,其间,先后由黄胜清、冯沛然任校长。1969 年,在“办学
1 d" O) ~0 ]  M  _1 W体制下放”浪潮冲击下,撤销原八圩桥小学。
: H/ b# e( ]7 M: D1969~1970 年间,晨阳公社所在地从“纯阳堂”迁至晨南桥八大队地面,同时
! Y9 Z% L( R* q  D" W) q8 n' S由于在全县范围提倡办学体制下放,于是将八圩桥小学拆除,同时在晨南桥东500
4 {2 _" [& v5 K) u* O米处的九圩岸,征地3.4 亩,新建中心小学校舍32 间(建筑总面积997.2 平方米),成% d( o* W8 W6 k; a
立晨南小学,校长冯沛然。新成立的晨南小学开设5 个教学班,学生312 名。" A$ [1 y4 B0 L7 @' H' }  P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随之崛
" Y* f" h& n) e) P2 m1 n起,许多双职工家庭的子女纷纷转入晨南小学就读,学生人数随之激增。为适5 e" _5 Y! D2 ?; D& W$ J& F# Q( r
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 1978 年9 月,经沙洲县文教局批准,将校址在公社所在  Q. H+ T+ u9 ?# ?3 y  U8 V
地的晨南小学更名为“晨阳中心小学”,而将原设在纯阳堂的晨阳中心小学,则
. g# f& O$ j9 I2 G0 T# O  o1 c: E改名为“晨阳小学”。4 H9 o% n5 g- b% R( e0 F
1982 年,公社派蔡爱南同志来校主持工作,在抓好本校及全社小学教育工
# y2 _# @) s2 x3 _! A* Q2 l作的同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将前排平房9 间拆除,同时新建15 间教室的楼
! `# M3 U" G7 D. h5 t6 j房。1983 年2 月,县文教局任命黄浩松担任副校长,同时主持全镇小学教育工* A, ?- f. M9 |- ^+ k: S2 v
作。期间,全公社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教育教学质量得到
+ ^  ?7 G0 o* j' [, u4 l) R! a  Q( l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又先后拆除老旧平" w9 @* X9 z: I2 @6 C  R2 q3 c
房10 间,新建14 间教室的楼房,在校园内修筑一条全长23 米、宽4 米的水泥通
& s0 c8 e- z8 L8 W道。另外,还经公社批准,征用土地3.9 亩,扩大操场面积,修筑校园围墙,将8 h( p% V/ g+ _, N* c
校门移至正南,与晨阳中学平行。由于在晨阳中心小学工作成绩显著,县文教6 ^( f4 @; n$ r4 s. e
局任命黄浩松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同年,成立全社小教党支部。+ [: R' N7 V, M" G# z
1984 年间,公社调整辖区内小学布局,先后将晨阳小学、晨中小学、晨光  V" R3 w( k' B5 `" H
小学并入晨阳中心小学,将施家埭小学并入中山小学。由此,晨阳中心小学的! C$ O+ J# t5 V: V& a6 j
办学规模再度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并再接再厉,带领尚未撤并的10
( k; Y' Y4 z7 ~# h- `多所乡村小学共同前进。
) _9 f% ?* k7 b' ]) X1986 年,晨阳中心小学成功承办苏州市小学低年级复式教学业务研讨会,
# m3 {( t5 j9 b# m郑秀华、朱杏娣、管正清等三位教师开设研讨课,受到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敦
* `. ~& o( g9 ^2 Y/ X9 |9 U荣和苏州市特级教师史云莲等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学校低年级复式教学的经$ K7 G% j& h  R, _
验在全县(市) 推广。, t( r+ k5 {' A8 O4 A' w) i
1991 年,晨阳中心小学抓住义务教育达标创建活动的有利时机,在上级政% B$ t2 k- z* {) O: Y
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和潜力,齐心合力,高标准、
2 ~6 b3 J( p' p2 Y' H- G+ b高质量地落实各项创建任务。学校先后新建一幢512 平方米,兼具办公活动功能
2 {) B* O# E* l9 f+ j9 n的综合楼,添置并逐步完善音体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设置多功能专$ B: K2 C( V, O% w9 b1 n
用教室,全面整治学生活动场地场所,落实校园绿化美化规划,校容校貌焕然( \0 t' [  x9 v& K2 f
一新,一举通过达标验收,为晨阳教育事业增添光彩的一页。  {/ c- z  T4 W( c4 t" ~- g
随着境内学校布局的进一步调整,1998 年8 月,南新小学分别并入中心小5 Q. E6 a. c- b- l/ K! s8 e
学和晨新小学。2001 年8 月,长埭小学、高科小学和晨北小学并入中心小学。8 U3 Y! `* D. e
2002 年8 月,新村小学和晨新小学同时并入中心小学。至2002 年9 月,晨阳镇( D0 P# N1 b7 ~% j& u) Q. R: R
辖区内仅存晨阳中心小学、中山小学和新丰小学这3 所小学。) G9 v7 q% Q4 @. x  V  v
2003 年8 月,晨阳镇建制整体撤销,原晨阳西片5 个村划归金港镇,北片6! [: L' e3 E" T$ A4 E
个村划归大新镇管辖,中部和东南片的8 个村则划归杨舍镇管辖,设立晨阳办事
& f6 t$ ]) P8 H; O; Q# B4 v2 c8 E6 P处。由此,中山小学随之并入大新镇,新丰小学撤并到晨阳中心小学。这样,4 K& u& |! `2 d/ e- R
晨阳办事处辖区内仅保留一所晨阳小学(“中心”两字也自然消除),从此结束& N- O. U* O2 [; Z
作为中心小学辅导乡村小学的历史使命。2 B- j  {6 Z$ }$ O" O! c9 ?' J
2005 年8 月,经市政府批准,晨阳中心小学与晨阳初中合并成为一所“九
8 V  B/ k6 v* E0 [( V" v: B! g年一贯制”学校——晨阳学校。实施“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全6 r1 s* w4 o$ w$ g  g: S9 k' t+ N
校分初中部和小学部两块,张亚明任校长,主持中小学的全面工作(侧重于初
5 _& t. M& i8 j6 k# {7 x中部),副校长陆瑛、刘勤生主持小学部工作。2007 年8 月,张亚明离岗,孙建
* A0 r7 |: R: j4 u/ z# N新任校长,小学部陆瑛调出,刘勤生副校长主持小学部工作。: Y, P" ]+ y) [
这所曾经的晨阳中心小学,通过教育现代化各项创建活动,学校规模不断
* Y# L" X) |$ O+ B, @扩大,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完善。2013 年7 月,拆除前排旧楼,新建一艟综
1 N* E% p; Z% w; Y0 C# A- h合教学大楼。至2014 年末,校园总面积28869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769 平方
4 Y* \$ T, u, J米,运动场地面积13288 平方米,绿化面积7812 平方米。拥有教学班24 个(其
  u. F# L5 D) x6 E" o8 K中六年级4 个班设在初中部),学生1187 名(不含六年级)。教职工58 名,其中
! r1 q; m. M. ^. \骨干教师12 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小学高级职称的教师32 名。) K  z* h) f% |+ m
学校建有电脑房、多功能教室、音体美等专用教室,设备齐全,另有1300 平方
$ g' Z; T" I1 E( y! m7 e米的报告厅(与初中部共用)。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和一整套完5 M) q" l2 O* q8 ~( V: t
善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这所学校又开始踏上新的征程,创造新的辉煌,教育教
) ~; Z+ R1 c% s3 b) S* z学管理水平更上层楼,教育教学质量也取得长足进步。9 a! F5 V  k8 U0 a6 x/ u+ \% N
晨阳中心小学历尽艰辛,顺应时代变迁和发展的步伐,从初创时期的私$ v( j  e. b, K+ |: J
塾、村办小学,到校址校名的数度迁移和变更,再到目前因行政区划调整而成
' R4 ?" l# L7 C6 }" b为晨阳地区唯一的一所小学。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