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沙洲哨口板式风筝
.............. 4 Y# n0 M; o0 b! f( o% w+ ]
风筝,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闲暇之时,又赶上个好天气,带着家人朋友到空地上放上那么一两只,别提有多惬意了。
1 ]# d7 f% c; h4 }' | 不过您家里要是有一只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我想您一定不会去放,不是不能放,而是不舍得放,因为一只最普通的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也要几千甚至上万块才能买到。如果是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代表传承人冯太根亲手扎制的风筝,那价格就更高了,而且市面上很少见到,因为冯太根的风筝基本都用来收藏。4 o* T" ^9 k! \% ~/ M: Q
清明前后,嘴里说的、天上飞的,都绕不开风筝。
( C1 {1 V3 f9 S: F# g
8 V: i( u& A7 p( v0 A8 A任星海/文
* A' R# s. f( M" a0 L 沙洲哨口板式风筝“出自”田野间8 m+ o# f+ D1 [; ^. A, i) w; w
硬朗,健谈,这是冯太根给人的第一印象。% c) N ~, N. F1 G ~5 L' H
清明节后的第二天,大雨倾盆,记者来到乐余镇乐余村的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代表传承人冯太根的家里。远远的,就见他撑着伞静候,胳膊一挽把记者请进了门。% U% O$ S$ j$ t9 ]( u& D! I
风筝的“生产车间”是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面堆满了竹篾、哨口、绢绸等半成品,竹刀、锉刀、竹尺、锯子、砂皮等工具散落在正前方的工作台上。冯太根一边指着桌上正在扎制的、挂在墙上已经完成的风筝,一边与记者聊起了沙洲哨口板式风筝的渊源。
+ J; _$ j) u* i, J Q. [ 原来,沙洲哨口板式风筝“出自”田野间。由于乐余镇地处长江下游出海口附近,由长江的泥沙淤积成地,围垦成陆。历史上的部分居民是从苏北越江过来围垦造田的移民。冯太根说,以前人们在辛苦耕作之余,总是希望寻找到某种娱乐方式来填补充实生活,而放鹞子(风筝的另一种称法)、听鹞声恰恰是最好的补充。由此,扎制鹞子、刻制鹞子哨口开始在乐余这块地域上流行起来,经常放风筝的乡民就有上千人。
: m, R9 F3 }: ^2 t' A8 e 这类风筝一直以拙朴粗犷、声响宏亮的大尺寸板类哨子风筝为主导,空中造型极佳。“它的扎制技艺十分考究,上面缀有大小不一、品种繁多、音调各异的哨子,每当风筝升空,各种哨子立即发出浑厚的声响,就像是一支大型交响乐队在空中奏鸣,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人们都能见其影,闻其声。”冯太根指着满屋子的风筝如数家珍。
0 l7 z! S8 ^6 M$ H) U3 V 冯太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能工巧匠,他自小就目染了父辈们扎制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的全过程。受家庭熏陶,他特别喜爱扎制、放飞风筝,至今家中还保留着父亲遗传下来的全套扎制和哨口雕刻工具。经过多年历练,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父辈们的扎制技艺,还通过摸索和研究,扎制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鹞子,不断将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 S0 o) f, F- j$ u 现在,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是张家港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并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p7 V5 B% @" q1 s# } “扎制风筝不是为了赚钱,我认为应该是一种手艺的坚守。”当记者感慨这类风筝扎制周期长、耗时耗力时,冯太根这么说,“沙洲哨口板式风筝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不断沿袭,又不断创新,它不能在我手中断了。”2 K9 O1 [) |; L. D5 @
传承,担当,这是冯太根留给记者的第二印象。
& i& y# r! Z9 f3 P" k “沙洲”牌风筝的“板式”和“哨口”) J8 D2 @6 e B9 w
“我从小就喜欢风筝,也喜欢做风筝,但那都只是玩。”冯太根笑着说起自己的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传承之路,滔滔不绝。小时候的冯太根虽然很有天赋,但是非常淘气,并没有想认真做风筝,而父亲也没有刻意让儿子往这方面发展。; O, d' m p9 j& x
但是,扎制、放飞风筝,冯太根从未与之远离。0 Z4 e) b1 j2 k. s1 {9 x6 x
直到2003年乐余镇成功创建苏州市“风筝之乡”后,风筝又一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张家港的第一支风筝队也是在那个时候成立。于是,冯太根决定,系统地学习沙洲哨口板式风筝的扎制技术。1 t' P W& Y% j$ ~
“如果选择了做风筝,就一定要认认真真,把风筝做好。”这是父亲时常跟冯太根说的一句话,冯太根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 m/ o. \% R( X' O 那时工作不再忙碌,冯太根就有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风筝的扎制。这些年,冯太根经历了从为了喜欢而做风筝到为了传承而做风筝,再到为了沙洲哨口板式风筝而做风筝。在他手里,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从乐余走出了张家港,走向了全省甚至全国。而他自己也从一名“风筝艺人”,成了“民间艺术家”、“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
4 q5 a& } @, { “虽然我现在有名了,有些这样那样的名号,但我不为这,没有这些名号的时候,我不也是好好在做风筝嘛……”冯太根淡淡地说,依旧笑着。- k9 Y6 T) T! T5 V
在偌大的工作间,一只风筝正在扎制过程中。沙洲哨口板式风筝的造型非常独特,目前流传下来的造型有“九串菱”、“七星”、“八角”等。“每种造型都有固定的骨架结构,制作风筝首先要将竹篾削得同等均匀,然后固定在木板的图案上拉直成型,接着,将风筝面料上的图案线条与竹篾的骨架粘合,初样就形成了。”冯太根还特意请了画匠在面料上作画,有八卦图、红楼梦仕女图、钟馗图、八仙过海图等,基本都来自于民间传说。" T) \7 L( T* _% j# S- t1 E% b
用竹篾称为“板式”,而“哨口”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发声”。这些哨口一般由春蚕、竹筒、核桃、栗子、葫芦等材质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不同的音色和音阶,因此,风筝上哨子类型的不同,排列形式的不同,风筝放飞到天空中发出的声响就不同。“一只风筝上的哨口少到几个,多到上百个,工艺繁复多变。”据说,冯太根扎制一只大型风筝仅仅雕刻葫芦哨就要花4个多月时间。
' U" \; O/ x8 d( h' i0 u7 f 所以,冯太根扎制的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出的“快速文化”。因为每一只手工制作的风筝都是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故事。
' y( G1 ~' n" w$ X 那些传承扎制风筝技艺的“冯太根们”
# s7 Z7 P$ [' ` 因为冯太根扎制风筝、雕刻哨口的精湛技艺,他在全国各大风筝赛事上斩获诸多荣誉,把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推向了全国。5 `+ n8 X1 {( b$ D! b% n
但是,当冯太根跑到风筝大会上时,发现基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面孔在切磋交流。不止一次,他在不断问自己:“哪一天我们做不动了,谁来接我们的班?”
3 ^0 O5 i) m, j: K4 _0 Y: B- M9 ~ 扎制风筝,首先要热爱,还要心灵手巧,一门心思投入,又要懂机械原理和美术创意…… “现在的年轻人,谁有心思坐着一整天扎制风筝?”冯太根忧心忡忡,“我跟风筝队的一些人教过一些年轻人,他们表示太难了,没耐心学下去。至于小孩,课业有负担,他们或许将风筝当做兴趣爱好,但浅尝即止罢了。”
6 ]7 r* l+ G8 }3 H3 ?/ b9 s0 ] 风筝手艺传承人,你在哪里?
* a$ M5 @9 |1 v& N9 q5 u$ \ 令人欣慰的是,按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近些年,怀揣绝技的民间艺人,被请上了三尺讲台。! b# S# ^6 F" ?0 ]. Q
冯太根常常走进中小学的讲堂,讲授风筝的扎制技艺,还带他们走向空地,放飞风筝。现在,他扎制的9只风筝正在吾悦广场底楼展出。其实,仅乐余镇,扎制风筝的手艺人就有上百人,冯太根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风筝扎制技艺的队伍中来。% J0 F' B1 P+ @! v+ }
民间真的不缺高人。被誉为“沙洲风筝王”的岑国龙为表达对澳门回归的爱国情怀,曾不惜用10个月的业余时间精心制作了用1999只哨子组成的“喜迎澳门回归”字样的大型风筝,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市民王金祥与女儿分工合作,用3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只绘有八幅红楼梦仕女图的风筝,在参加了2002年南京国际风筝邀请赛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好手同场竞技,并取得了好成绩。据说,乐余镇最大的风筝达25公斤重,能升百米高空而不坠落,风筝出自“泛泛之辈”。
" O; y, F, P6 Y/ I/ H 风筝的传承,不应该仅仅是冯太根。) x7 Q' g* i" V; N: i% H
为何不带些徒弟,把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呢?冯太根表示,其实,只要肯钻研,扎制风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所以,也没什么好教的。”但是,但凡有人上门请教,冯太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扎制风筝的诀窍。2 P. F+ z P; t" Z$ D6 X
在当前诸多非遗项目后继乏人的情况下,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是幸运的,因为自始至终,风筝都没有太远离人们的生活。虽然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只要天气好,公园里,草地上,就少不了放风筝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