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1
- 威望
- 933 个
- 金钱
- 1063 枚
- 贡献
- 0 点
- 来自
- 合兴欣隆村
|
青春血祭大江南
——献给朱爱农和陈新一的挽歌
2 E4 |6 R, S. A# r ]
2 A' n- g3 ]/ a. i! d4 H毛冀/文
8 s' Y) U" s, |3 b5 i: S8 H “打东洋,打东洋,打倒东洋,我们才能得解放。老百姓要解放,只有起来打东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动员丈夫和儿子,参加‘江抗’和‘民抗’……”, Z1 f5 s' ?) b
9月26日上午,常熟市西南河19号民居,86岁的退休教师曹杏英为造访的我们吟诵抗日诗歌,语调激昂,声情并茂。老人眼中泪光隐隐:“这首《参加“江抗”和“民抗”》,是我的小学老师朱爱农写的,也是她教给我们的,当年在常熟广为流传。为了抗日,她23岁就牺牲了……”
6 D, n" H9 h1 } 朱爱农,原名朱爱玉,1918年出生于常熟珍门沈家市,家境富裕。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岁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在常熟城里当小学教师,生活优渥。全面抗战爆发后,苏南迅速沦陷。朱爱农毅然放下教鞭,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于1939年担任常熟徐市妇女抗日协会主席。这年年底,青春洋溢的朱爱农遇见了性如烈火的陈新一,一见倾心。
; t, W! z- |( @" i. y% { 陈新一,湖北红安人,比朱爱农大两岁。1932年春,在县城读初三的陈新一瞒着家人,带着4名同学跋涉百里山路参加了红军。1937年底,任新四军1支队6团作战参谋。
& @7 e0 H, f' b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1939年4月,新四军6团挺进苏南东路地区,以“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开辟抗日根据地,连战皆捷,威震四方。半年后,为顾全统一抗战大局,东进新四军撤往苏中,西撤时在常熟组建了后方医院,留下了36名伤病员,陈新一便是其中之一。
+ q; D% |; M% i9 v a 1940年,留在常熟的新四军伤病员依靠当地党组织和老百姓,一边养病疗伤,一边放手发展队伍,杀日寇、除汉奸、清匪霸,威名远扬。以36名伤病员为基干的新“江抗”(江南抗日救国军)很快发展到400多人,成为苏南地区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在异常艰苦的对敌斗争中,陈新一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四军指挥员。这一年,朱爱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常熟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部长。她发动群众全力支援新“江抗”,还积极引导常熟县委领导的“民抗”(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参加新四军。芦花飞白时节,按照当地的风俗,陈新一和朱爱农举办了订婚仪式,陈新一的聘礼是亲手缴获的一支日军王八匣子和满满两盒子弹。5 [# q7 ~" {9 K) g
1941年夏,日伪调集军警宪特18000多人,对东路地区发动残酷“清乡”。常熟、江阴两地的数千日伪军倾巢而出,从东南、西南两面进击沙洲,形势空前严峻。新四军6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1团临危受命,火速进入沙洲抗击敌寇。参谋长陈新一协助团长、政委指挥部队主动出击,英勇杀敌,战绩辉煌。 8月中旬,警卫1团护卫6师师部撤回苏中根据地。9月,日伪对东路地区进行更为残酷的第二期“清乡”。6师师部决定针锋相对,先在沙洲建立反“清乡”桥头堡,然后逐步向南推进,恢复澄锡虞地区。9月22日,陈新一和6师18旅政委温玉成、警卫1团政委曹德辉率领两个主力连,渡江南下杀回沙洲,开展反“清乡”军事斗争。随军一起渡江南进的还有数十名地方干部,朱爱农也在其中。
* f) L6 j) x. q5 x: N' X 部队刚一上岸,就被日伪军发现。敌人立即封锁渡口,切断新四军退路,并调集重兵进行合围。部队被大批日伪军死死咬住,与敌人苦苦缠斗于大新、锦丰等沿江地区,几天中都是一日数战,虽予敌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也与日俱增。鉴于敌我兵力悬殊,沙洲回旋余地狭小,部队决定冲出沙洲,到澄西与在那里坚持的6师18旅51团会合。部队紧急动员,以5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成突击队。陈新一带着突击队担任先锋,地方干部居中,其他人马殿后,向西南方向突围。3 K0 B9 a$ ] v2 y5 j2 u* \
26日午夜时分,部队来到后塍东面约一公里处的徐家高桥,准备从那里的一座木桥穿过横套河。不料木桥已被敌人烧毁,部队决定泅水渡河。明月当空,部队行动很快被徐家高桥据点里的日伪军发现。他们居高临下,拼命向我军扫射。很快,驻扎在后塍的日伪军也全部出动,从西面包抄过来,企图断我后路,将新四军聚歼于横套河东岸。6 R; v" a9 @1 N8 p% l
陈新一一声令下,率领突击队奋勇截击后塍来敌。朱爱农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陈新一同意了。突击队战斗力极强,与来敌劈面相撞后,以一敌十,杀得敌人遗尸遍野,剩下的落荒而逃。完成了阻击任务,陈新一带领剩下的30多名突击队员迅速渡过横套河,按照原计划直插澄西。9月28日天亮时分,他们在江阴云亭马家村隐蔽宿营时,被尾随而来的200多日伪军团团包围。陈新一、朱爱农和突击队员们沉着应战,浴血拼杀,终因敌众我寡,弹药耗尽,大部壮烈牺牲。仅有4名战士突出重围,幸免于难。
' }7 _) c9 p8 _& | 一寸河山一寸血,青春血祭大江南。朱爱农和陈新一这对红色恋人,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幸福的生活、想象抗战的胜利,腥风血雨就永远扑灭了他们的青春之火。他们是忠诚的志士,理想坚定,信仰崇高,忠肝义胆,一往向前。他们是忠勇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大江南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他们是忠义的烈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身殉国,壮烈千秋。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朱爱农的学生和乡亲至今还在吟诵她当年写下的抗日诗歌;今年8月24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陈新一烈士名列其中(第一批300名已于去年9月公布)。 |
|